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比较政治学论文范文

比较政治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比较政治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比较政治学论文

第1篇:比较政治学论文范文

一、《政治学概论》的学习困难

(一)学生受应试思维影响,学习中缺乏学科意识学生往往把《政治学概论》看作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延续,在学习思维上也沿用了以往的应试思维。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习惯在学习中追求一字不差的唯一标准答案,对教材介绍的同一名词的不同定义,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往往缺乏独立思考,无所适从。甚至要求教师提供练习册,通过题海战术来应对考试复习。这种应试思维严重影响了学生以学科意识来整体把握《政治学概论》课程的内容体系,奠定政治学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造成学习的困难。

(二)学生学习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存在困难。

《政治学概论》往往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同时,使用的教材大多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学习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论会有一些困难和挑战。往往是名词听起来熟悉,但却不能准确表述与理解,如“政治、国家、权力”等。对政治学中的基础理论,特别是某一理论的不同观点,如“民主理论、国家理论”等往往是似是而非,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用其概念与理论分析现实政治问题。[1]

(三)学生课外阅读政治学经典着作存在困难

阅读经典着作是人文社会学科入门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提倡学生不要囿于教材,要阅读经典着作。但政治学经典着作多数来源于西方学者,无论是内容体系还是理论分析逻辑,抑或行文表述都令学生觉得艰涩难懂,难以坚持。例如《政府论》、《学术与政治》,还有马列经典原着等都不是大一新生能够轻松读懂的着作,单纯强调学生阅读经典着作,不仅无助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反而加深了学生认为政治学是一门枯燥、难懂的课程的刻板印象。[1]

(四)学生自主运用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现象存在困难

《政治学概论》教材由于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并囿于篇幅,往往限于简单介绍理论的主要观点或是简单得出结论。表现为作者在论证观点时仅仅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辨与价值判断等传统的规范手段,缺乏以令人信服的事例、数据等事实资料作为观点的支撑,懈于进行田野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未能及时反映政治生活中的变化。虽然教师常常运用“讨论法”、“案例法”等去弥补教材的不足,但学生往往还是难以信服结论,更难以自主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

二、《政治学概论》的教学建议

上述学生在学习政治学中存在的困难,既涉及到中国政治学研究发展的问题,也涉及到政治学的教材建设的问题,但笔者主要就教学中的应对学习困难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是课程讲授中应凸显学科意识与学科研究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一)教学体系安排应凸显学科体系的完整、独立,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意识

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庞大丰富,《政治学概论》课程到底应该涵盖哪些基础性政治学知识呢?为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政治学概论》的基本框架及其独立的学科地位,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分类,进而明确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2]而且这不仅仅是在导论课给学生做一次性的介绍,教师应在每一章节的课程讲授中起到“串珠成宝”的作用。以政治内容可分为实体、观念、活动三个方面为线,根据所选教材的分析框架,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系统把握政治学概论的课程内容,而不是通过“背多分”的应试方式来获得概念或理论观点。

(二) 理论教学过程注重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

关于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导论中的一节内容,但这远远不能让学生掌握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更不足以让学生自主运用这些学科方法去学习、研究。学者们的理论成果是通过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得出来的,教师进行理论分析也运用了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疏于介绍与分析方法的使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接受知识性内容为重,以方法的学习与运用为轻。就如大厨端出美味佳肴,食客能品尝到食材,却不懂炮制方法一样。师生之间的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亦要授之以渔,因此强调理论教学过程注重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如:在讲授历史上“非政治观”的内容时,需要对每一思想家的历史背景、经济地位、阶级地位以及历史地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不同政治观的合理性、局限性进行辩证分析,作到有理有据、全面客观,可以向学生介绍综合运用到的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

(三)构建互动课堂,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

构建互动课堂的方式,已经有很多学者作了有益尝试,提出了“引导讨论”式、启发式、辩论式、师生角色互换式等,这都值得我们在课堂中学习应用。值得重视的是,构建互动课堂不能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的生动性、有趣性,更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提高学生的明辨、批判和创新等思维水平。例如,在介绍了非政治观与政治观之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政治的概念,可以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界定进行发言,讲出自己赞同或者反对的理由。在涉及到观点评价的讲述

时,还可以让多个同学针对彼此的看法进行发言,以更深入明了观点的逻辑。“述议”能力的锻炼,能够培养学生在表达思想观点时拥有清晰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有力的论据和明确的观点,这十分重要。“凭借这种思维,在了解必要的预备知识后,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话题,就能够独立思考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社会上的种种争论,也能够给予恰当评价。”[3,4] (四)教师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与巩固,少不了课外学习的配合。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第一,推动主题阅读,夯实理论功底。阅读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基本载体。针对学生阅读经典的困难,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少而精地选择一些经典的章节,先教师导读再学生阅读;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学科发展前沿与中国政治热点、难点为依托,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还可以通过举办“两会精神我解读”、“读书笔记大赛”等常规性的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学生提供阅读交流、提高的平台;也可以以读书笔记、小论文等作为作业形式与学生考核方式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进课外学习。一是利用多种网络形式建立师生的课外互动。微博、微信、QQ群等多种网络形式为师生课外的提问答疑、讨论交流、分享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关键是教师在网络交流平台中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除了答疑与分享资源,要善于抛出问题、引起讨论、适当总结,营造活跃、热闹的学习讨论、交流的氛围。二是充分利用《政治学概论》精品课程等教学网络资源,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等,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的参考资料,通过题目等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三是利用政治学学术网站与名家博客等网络资源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资源。如“选举与治理网”、“中国政治学网”、“中国政治学研究网”、“中国农村研究网”、“共识网”、“爱思想”等学术网站吸取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信息等,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学术界的新成果和新动向。一些学者、专家在自己博客中的精湛论述往往就是政治学中的理论难题与现实难题,可以从某种程度弥补教材未能及时反映政治生活变化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现象的能力。

第2篇:比较政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生 政治学科 学术语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考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答题规范化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和暴露出来。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高考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最终要通过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在试卷上,而且越是能力测试型的题目,对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这需要学生根据平时学过的概念、原理,用恰当的政治学术语言,去解释人类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经济问题、哲学问题、政治问题[1]。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政治学术语言的表达能力既是教师长期忽略,也是学生所普遍欠缺的。

1.存在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当我们几个政治教师谈到学生在政治学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时,几乎所有的政治教师都会提到这么几个问题:“他们写作业时,甚至连题目都看不懂”!“我看不懂他们的答案,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他们写了一大堆,但没有中心词”,“他们了解材料要表达的涵义,但却不能找到合适的词句将之表达出来!”……尽管每个具体的答案可能都不近相同,但几乎所有的答案最终都会归于一个问题即――学生的政治学术语言表达能力太差。

然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对于大多数政治教师来说,他们自己在如何使用学术语言这点上也是完全不自觉的。他们很少去分析自己在传达特殊含义和达到预期反应与回答时运用的技能,也很少会有人去留意自己在表达语气和立场时选择了什么样的语言。对于很多政治老师来讲,老师只是关心学生懂了没有,忽略了对政治学术语言的掌握。只有当语言被怀疑是学生所存在的问题的内在原因时,它才成为讨论的主体。

2.分析原因

2.1 政治学科的性质和农村中学的现实条件影响。政治课是一门既具有逻辑性又具有语言要求的课,它要求学生在政治课学习中,具有全面的素质。对政治课来说,要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就必须注意对学术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术语言表达水平越高,其思维的逻辑性就越强。因此,平时要求学生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语言表达要清楚、流利、严谨,政治术语要准确。而政治学科强理论性、强抽象性的特点,使很多学生望文生疑,难理解,失信心,也就不会主动去学习政治术语。另外,政治课还是一门时事性非常强的课,提供的资料大多是当前发生的重大经济现象和社会生活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对当前的重大时事政治有所了解,并能运用其中的学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2.2 政治学科学术语言所用的专业术语与日常生活语言或先入为主的其他学科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如果缺少广泛而真实丰富的语言体验的话,大多数学生都会在理解这些专业术语所包含的意义时面临困难。

2.3 学生相对较差的基础使教师降低了原有的要求。一般来说,中学的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基础较差,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原理,教师在课堂上可能更多地会使用一些生活化的通俗语言,关心的是学生是否能懂而忽略了政治学术语言的运用。

3.解决方案

林德福尔斯曾说过“在如何观察和看待我们所教的孩子这一点上,存在着不同的做法。……但在语言领域,孩子们却是超级健康的有机体,如果我们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他们会不断地茁壮成长。我们不应试图消除孩子们的语言“问题”,而应努力培养他们持续而突出的语言发展能力”[2]。学生进入高中后,政治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和熟练使用政治学术语言能力呢?

3.1 做好示范,教师自己首先要努力实现课堂语言专业化。政治教师在政治术语上首先要做好示范作用。政治课理论性强,也比较抽象,尤其是一些哲学用语,学生往往很难理解,由此失去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因此,教师一定要牢牢抓住自己的学科学术语言,要讲求课堂语言艺术,做到“言传身教”,切忌顾此失彼,活了形象,失了本质。政治课学术语言的积累首先应该从课堂入手。

3.2 激发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在课堂上大胆地与教师、同学进行有建设性的交流与探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多读、多讲、多议、多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讲议给予真诚的肯定,热情的鼓励,给他们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在教师真诚热情的评价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受到自尊的滋养,提高讲话的信心和勇气。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术语言能力。

3.3 创设环境,引导学生学习政治学术语言。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如利用课堂前几分钟讲读当前发生的重大国内外时事新闻,或让学生课外阅读,收集新闻进行讲演。那些与时事热点、实际生活及综合学科相连的语言,也就是政治课的学术语言。如价值规律、市场经济、股份制、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国体、政体、自由等术语,在实际中运用得多,在考题中也经常出现,熟练运用它们,有利于提高答题精确度。

第3篇:比较政治学论文范文

一、存在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当我们几个政治教师谈到学生在政治学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时,几乎所有的政治教师都会提到这么几个问题:“他们写作业时,甚至连题目都看不懂!”“我看不懂他们的答案,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他们写了一大堆,但没有中心词”“他们了解材料要表达的涵义,但却不能找到合适的词句将之表达出来!”……尽管每个具体的答案可能都不近相同,但几乎所有的答案最终都会归于一个问题即――学生的政治学术语言表达能力太差。

二、分析原因

第一、政治学科的性质和农村中学的现实条件影响。政治课是一门既具有逻辑性又具有语言要求的课,它要求学生在政治课学习中,具有全面的素质。对政治课来说,要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就必须注意对学术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术语言表达水平越高,其思维的逻辑性就越强。因此,平时要求学生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语言表达要清楚、流利、严谨,政治术语要准确。而政治学科强理论性、强抽象性的特点,使很多学生望文生疑,难理解,失信心,也就不会主动去学习政治术语。

第二、政治学科学术语言所用的专业术语与日常生活语言或先入为主的其他学科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如果缺少广泛而真实丰富的语言体验的话,大多数学生都会在理解这些专业术语所包含的意义时面临困难。学生容易处理不当,使概念产生歧义,以至学生在实际答题中隐患无穷。

第三、农村学生相对较差的基础使教师降低了原有的要求。一般来说,留在农村中学的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基础较差,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原理,农村教师在课堂上可能更多地会使用一些生活化的通俗语言,关心的是学生是否能懂而忽略了政治学术语言的运用。

三、解决方案

第一,做好示范,教师自己首先要努力实现课堂语言专业化。政治教师在政治术语上首先要做好示范作用。政治课理论性强,也比较抽象,尤其是一些哲学用语,学生往往很难理解,由此失去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因此,为了把课讲“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政治老师们常常借助大量的笑话、故事、比喻、歌曲、影象资料等手段来激活课堂,这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也是人们所称颂的。但教师一定要牢牢抓住自己的学科学术语言,要讲求课堂语言艺术,做到“言传身教”,切忌顾此失彼,活了形象,失了本质。政治课学术语言的积累首先应该从课堂入手。

第二,激发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学生兴趣的提高,就能导致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学术语言表达能力就不断得到锻炼、完善。教师对学生的讲议给予真诚的肯定,热情的鼓励,给他们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在教师真诚热情的评价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受到自尊的滋养,提高讲话的信心和勇气。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术语言能力。

第三,创设环境,引导学生学习政治学术语言。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政治课新教材时代感强,贴近生活,比如广告语言、宣传语言、新闻语言等,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不少语言本身就是政治术语。它们既形象直观,也利于学生掌握。教师应该创造环境或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生活,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这些新鲜活泼的语言。

第四,加强训练,熟练掌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俗话说:“熟能生巧”。要把政治专业术语变为学习的工具,变为灵活的答题语言,平时要求学生对语言进行反复练习是必要的。例如,可以通过提问、辩论和讨论、讲演、竞赛、写小论文等形式逐步培养锻炼学生的政治术语表达能力。这种训练,内容多样,形式不拘一格,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加强训练,相信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对政治学术语言的运用自然熟能生巧,答题的信心自然也会增强。

总之,作为一名农村高中政治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学术语言的表达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堂效率的提高。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和熟练使用政治学术语言以及学术语言的运用能力,是每个政治教师应该做到的也能够做到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2005年9月

[2]哈蒙德著《教师应该做到的和能够做到的》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年一月版

第4篇:比较政治学论文范文

【摘要】在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课本,缺少结合实际生活的教学,这就导致课堂缺少活力,学生容易出现厌学等问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学应该加大改革力度,力争提高教学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做到认真备课,采用比较新颖的方式进行课题导入,同时整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方式和形式的创新,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从而增强教学的活力,提高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学方式

高中政治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其内容会比较枯燥乏味,这样就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厌学心理,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但是其又属于高考的范围之内,所以导致学生会比较被动地进行学习,这就容易使教学过程中缺少活力,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所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努力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活力是很有必要的。

一、传统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其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更加注重灌输式教学的作用,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对于课堂教育过于依赖,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这些情况导致政治教学缺少活力,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精力和激情。教师缺少一些生动性和形象性的教学。由于高中政治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这就导致学生容易出现厌学,造成课堂氛围不够活跃的问题。学生会感觉政治知识离生活很遥远,所以也就没能够重视政治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缺少时间和机会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从而学生也就不会有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所以高中政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活力的有效措施

(一)认真备课,以新颖的形式导入课程

教师想要提高教学的效率,能够很好把控教学的方向就需要教师加强备课,注重课程的导入方法。因为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况,所以教师应该做好应对各种情况准备。教师加强备课并不是说在教学中完全按照课程的设计执行,而是能够采用新颖的导入方法,备课应该是建立在预设各种突况的基础上。同时教师再导入新课的时候,应该对于上一节课进行简单的归纳,找到其与新课的共同点,从而更好地引入新课。例如在学习《消费》的时候教师应该简单介绍一下之前学的《价格》等部分,使学生能够更快接受新知识。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选择

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兴趣和爱好的重要物质前提。这就要求政治教学应该在注重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内容,做到去其槽粕,取其精华,争取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内容。同时应该结合更多的社会时事,让学生能够把政治和生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加愿意进行政治学习。例如在学习《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聊一聊身边的政治参与,让学生能够把政治知识和生活现象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理解政治知识。

(三)优化教学形式和方法

教师教学方法的使用应该是在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能力水平基础上,同时应该与教师的水平和能力相适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法都不是唯一的,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讲授、探讨和实践等各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政治教学的活力。例如在学习《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讨论文学的继承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听过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讨论,从而保证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

(四)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关系,同时应该营造一种积极融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能够保证学生有更多的经历参与到教学的谈论和研究中来,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形成更加有效的沟通,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解决各种问题。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够没有顾虑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才能够敢于与教师一同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活力。

(五)建立反馈和评价机制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对于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师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改善,也只有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才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教学的活力。所以教师应该定期对于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一个小的测验,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同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于表现优异,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进行鼓励,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表现不是十分优异的学生,教师再让学生认识到自身问题的同时,对于其努力应该充分给与肯定,有助于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高中政治教学课堂的活力。

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改善高中政治教学的方式,对于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的客观规律,认真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于每一个重要环节的研究和创新,找到有效教学的突破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努力提高学生参与高中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过程的活力,从而有效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瞿春晖.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政治教学要突破“实、新、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贵州卷)[C].2010

[2]张义贵.实施新课程改革高中政治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08)

第5篇:比较政治学论文范文

在高中课程改革提出之后,许多政治教师一味追求教学方式的改变,也就是将过去的讲授方式转变为研讨方式。虽然这种研讨方式的提出在某些方面的确体现了自身的优势,但是教师在与过去教授方式没有做到很好的结合。例如在一些政治课题中,老师放弃了对基本政治知识点的讲解而直接让学生们进行课堂上的分组讨论,这样做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在讨论中容易跑题,并且很难把握这类题目的主旨,研讨的结果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知识。

2改变现状的解决措施

在课改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都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高中政治课程这种自身特点比较突出的课程,出现教学效果问题是在所难免的。

2.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在政治这门本来就略显枯燥的课程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更显得尤为重要。政治课程的考试一直以来都是以“背”作为主要的策略,各类教材中理论知识也是占绝大篇幅,对于与实际的结合不是很紧密。这种单一的题材很难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也给教师为学生培养兴趣带来了困难。但是从整体来看,政治学科是高中学科中涉及知识面最广的,包括了经济学、哲学等各类自然学科。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中,教师可以从各种知识中多举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子,通过多设置一些问题,模拟情景等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的语气和自身的激情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西北师大附中的一位政治老师就在自己的教学方式中通过经常使用讽刺以及各种夸张的表情动作,有效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政治的热情,从而很容易培养学生对于政治学科的兴趣。有能力的教师也可以在板书中增加一些流行的政治漫画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2.2改革考评方式要真正改变高中政治教学的效果,高中政治课程的评价考核方式是必须要进行改革的。单纯的应试方法只能让学生继续以背书的方式来提高分数,但是高分的学生其实并不是政治知识过硬的学生。这与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在考核方式的改革中,出发点不能再仅仅是以应付升学为目的,同时需要考核学生的政治知识量、自身的能力以及觉悟。开卷考试的方式不断地推广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背为主的闭卷考试方式,需要被我们提倡。但是开卷考试同样有其弊端,政治学科中很多基本的知识还是需要学生熟记的。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地提高,需要结合开卷考试、闭卷考试以及增加撰写小论文的综合评定方式,这样能够综合地评定出学生对于高中政治的学习效果,激励学生来全面发展。

2.3提高教师团队素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团队的素质也是比较重要的。新课改的提出对于教师在地理、民俗等各个方面的知识量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政治教师只有具有更广的知识存储量,才能正真提高自身的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充分发挥自身在课堂上的主导能力。所以,作为高中政治老师,勤于看各类书籍,关注国际和国外大事。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也要保持做笔记的习惯,无形中增加教学素材的收集。同时,还需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积极地探索符合自身条件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率,从而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百家争鸣的现象。

3结束语

第6篇:比较政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概念;辨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285-02

本文系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新时期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现状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K2009065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这个转型期是一个矛盾凸显、矛盾汇聚和矛盾磨合的时期,这样的一个时期,对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公民的政治素养都是极大考验。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公民的政治社会化状态对于国家政局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和研究我国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政治社会化问题。

“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源于西方,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赫斯于1958年发表了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首次提出了“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被学界视为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的起点。赫伯特·海曼则在次年出版的《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的心理研究》一书中首次对政治社会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自此,许多西方学者都涉足该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与之相比,国内对于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则相对较迟。国内对政治社会化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发展到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积累阶段(1978年-1989年)。主要以翻译介绍国外的政治学著作为主,通过学习、吸收和借鉴来获取国外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成果。第二阶段,探索阶段(1990年-1996年)。学者们开始自主地研究政治社会化,对其含义、过程、方法等进行了粗略概括,并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本土化研究。第三阶段,发展阶段(1997年-现在)。这一阶段,学术刊物上政治社会化研究的论文以及相关专著逐渐增多,不管是在纵向深度方面,还是在横向广度方面,都取得了不少颇具价值的成果。

国内外学者们关于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学者们对“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对其界定是丰富多彩的。究其原因,在于学者们大都根据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站在不同的研究立场上对其进行定义的。学者们对这一概念认识的莫衷一是,加大了初涉此领域的研究者对“政治社会化”内涵及本质的理解、把握的难度。笔者便是其中之一。鉴于“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而对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分析,又是对政治社会化展开研究的起点和基础。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进行辨析,在把握其本质的基础上,力求对政治社会化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为深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政治社会化内涵界定的视角和立场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某一社会现象的核心词内涵的确定,可以体现出研究者观察问题的视角与立场。通过梳理这些诸多表达迥异的“政治社会化”概念,我们发现研究者是从不同视角和立场来把握他们所研究的“政治社会化”的内涵的。

(一)、社会的视角以及社会组织与政党的立场

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组织或者政党宣灌自己政治主张,有意识地对该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和灌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组织和政党是政治社会化的主体,普通民众被视为客体。比如罗伯特·赫斯和J·V·托尼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团体或机构教导幼年成员或新成员学习、掌握有关的价值、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格林斯坦指出:“政治社会化是正式负责教育的机构有目的地对于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习惯的灌输。”赫伯特·海曼也认为“政治社会化不仅是政治情感的学习,而且也是明显的政治灌输。”

这一角度的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特点在于强调了社会组织和政党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他们站在社会组织与政党的立场上,考虑如何通过政治合法化方式使社会成员接受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与其他的行为相比,由于政治倾向是代代相传的,因此,社会成员所形成的稳定的政治态度被认为是政治系统的基础。正如伊斯顿所言,每个政治系统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承受住压力。社会化是政治系统为了至少对基本政治目标产生最低限度的正面支持而做出的反应,合此系统根本无法运作。”(P14)因而,他们想通过家庭、学校、政党、工会、大众传媒等政治社会化机构的影响和作用,使社会成员接收特定的政治信息、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

这一视角和立场忽略了个体的主体意识、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体在面对与政治相关问题时的态度与情趣方面的差异性。

(二)、个体发展的视角以及社会成员适应社会的立场

从个体发展的视角研究政治社会化,主要是研究个体“政治自我”的形成与发展。政治自我指的是个人关于政治世界种种看法的体系。从个体的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学习,逐步获得一定的政治观念、政治信念、政治行为的过程。该角度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个体是政治社会化的主体。如理查德一道森和肯尼思·普雷维特指出“政治社会化是公民政治上取得成熟所经历的那些发展过程。”戴维·伊斯顿和杰克·丹尼斯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习得政治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同样,罗伯特·E·道斯等人也认为“人们关于政治传统或政治角色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的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政治社会化意指是获取这些知识的一种或多种过程。”我国学者黄育馥认为:“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人逐渐学会被现有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人认识自己所处社会的政治制度,并决定为巩固这一制度而努力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实际上是一个双向运动,一方面是政治系统以建制化的方式塑造社会成员的政治倾向和行为模式,另一方面是社会成员不断认知、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建制化的政治系统如何建构和影响社会成员,也要看社会成员如何建构和适应外部世界。但是,不同的社会成员由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身份认同的差异,对政治系统所传播的价值、观念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他们所接收到政治信息也可能是不一样的。

这个角度和立场揭示的是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另一面的状况和问题。

(三)、文化的视角以及政治文化发展的立场

这一视角跳出了关于“人(或者公民)”的政治社会化领域,把着眼点放在了政治文化的传播上,认为政治社会化即政治文化的维持、变迁过程。如阿尔蒙德和鲍威尔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形成并传送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它引导人民或一部分人民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和体验政治,并在这个范围内改变政治文化”。里查德·道森和肯尼斯·普雷维特指出:“政治社会化是将政治标准及信仰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方式。”肯尼斯·P·兰顿也认为:“广义上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从一代到下一代传递其政治文化的方式,这种历程可以保持传统的政治规范和制度。”我国学者王惠岩先生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也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研究者关注政治文化,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如果社会有文化,那么政体也应该有文化。况且每一个执政党或者在野党都有自己的政治理论、政治主张和政治规范,这些是他们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的理论基础。那么就意味着,每一代新人都一个逐步了解政治文化的期望和义务的过程,这些过程即是站在文化的视角和政治文化发展的立场看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者将政治社会化看作是个人学习其所属的国家、群体或亚群体的政治规范、价值和行为模式的过程。这些特征被认为是每个群体的政治文化。

所以,我国学者王沪宁先生提出“政治社会化指的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内部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文化从两个方面传播开来,一方面,政治共同体的每个成员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中获得政治态度、政治观念、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这一方面表现为个体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政治共同体传播自己的政治文化,使新一代成员进入有关政治生活的思维和行为传统模式,这一过程表现为政治文化传播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所要分析的就是这两个过程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机制和机构。”的概念界定,详细阐明了这一观点具体内容。

三、政治的“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另一种理解

从概念形成的逻辑角度讲,“政治社会化”的上位概念是“社会化”,也就是说“政治社会化”概念应该是在“社会化”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要弄清楚什么是“政治社会化”的内涵,首先必须明确“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关键词之一,一般有两方面含义的用法:一方面是指社会发展与社会联系的程度,如“生产的社会化”、“劳动的社会化”——指分散的个体生产或个体劳动转变成由社会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社会生产或共同劳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指作为自然人融人社会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也就是人的社会化,即个体社会化。

上文所述的国内外学者对“政治社会化”内涵的界定都是从“社会化”的第二种含义,即个体“被社会化”或“社会化”出发进行概念建构的,无论站在哪个立场,都是关注社会人的政治化过程,是有关个体和群体社会生活的现象研究。那么,依据“社会化”的第一种含义理解“政治社会化”又是怎样一种社会现象呢?

关于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无论是以“人”为核心,还是以“政治活动”为核心,都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进行观察、分析。正是这样一个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和揭示,人们关于政治社会化的认识才能全面、深刻。而概念内涵的解释和界定,可以反映出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立场,进而规定了其研究内容和研究边界。理解辨析概念是我们正确理解每一位研究者研究内容和结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迎法:《西方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研究概述》,《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7期

[2]黄金拄、鹿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概论》,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4]马起华:《政治社会学》,中国台湾大中国图书公司,1 988

[5][9]转引自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转引自格林斯坦·波尔斯比著,竺乾威等译:《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

[7]转引自熊易寒:《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与政治社会化:一项基于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实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第7篇:比较政治学论文范文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建设在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的转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的概念与特征、政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路径进行研究,对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必要性;路径探析

一、相关概念综述

1.对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

政治文化的概念,在政治学研究领域一直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不同学者对政治文化的概念有不同理解,国内外学者对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其内涵与外延:

(1)第一种观点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行为主体的主观心理层面,如态度、价值、信仰、情感等,是一种狭义的政治文化观。阿尔蒙德是政治文化概念研究的鼻祖,他认为政治文化应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态度等内容,强调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罗金斯认为政治文化因国别而异,一国的政治文化应包含信念、价值等内容。可以说,“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关于政治生活的心理学。”

受西方学者对政治文化概念界定的影响,国内学者中从一个民族的主观心理层面出发来界定政治文化概念的主要有燕继荣、王浦劬等。燕继荣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主观因素,内容主要包括政治行为主体对政治体系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王浦劬认为政治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是人们在政治实践中对于政治生活的感受、认知等,是政治关系在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反映。

(2)第二种观点则从广义的角度来界定政治文化,认为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等也属于政治文化的内容。美国学者穆迪认为政治文化不应只集中在思想和态度上,应该在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相互关联中探讨政治文化,不能仅把它们看作为一套意见或价值观。亨廷顿认为政治文化的内容除了信仰与价值外还应包括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政治过程等的其他取向。

我国的很多学者也从广义角度界定了政治文化。如王沪宁认为政治文化是人们对政治活动的主观认知,包括一系列的内容,如民族政治意识、思想、道德,民族精神、气质等等。孙正甲认为政治文化是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具体包括政治心理、政治意识、政治行为这几个层面,每一层面又都含有丰富的内容。

总之,学者们对于政治文化的概念还存在许多争议,但综合国内外学者观点,我们可以从较为中性的角度对这一概念做出理解:政治文化与政治实践的主体相一致,有团体性的和个体性的;政治文化的基础与一国社会历史和现实紧密相连;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政治体系、政治过程等是政治文化的对象;政治文化的内容则可包括政治认知、情感、态度、理想等等方面。

2.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特征

除去政治文化的一般性特征,每一个民族的政治文化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是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活动,历史与现状密切相关。现将学者们的主流观点归纳如下:

(1)传统性: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各领域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其他地区相比,自然地理环境还是相对封闭,社会经济发展也相对滞后,使得传统政治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对民众的政治行为仍具有较大影响力,他们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为:“人们习惯于借助传统的习俗和方式来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和特权意识,政治信任和政治宽容不足,容易结成各种非正式的政治团体;自主参与意识不强,疏远和逃避政治,易产生过激的政治行为等。”

(2)宗教性:众所周知,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地区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广泛而普遍的群众性现象。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的55 个少数民族中,有50%以上的人口有宗教信仰,甚至有的民族全民都有宗教信仰,如藏族、回族等,使得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打上了深刻的宗教烙印。王宗礼认为:“要了解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不了解西部少数民族的宗教习俗则难见其真。宗教至今还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大影响,是一种普遍而重要的社会存在。”

(3)地域性: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地域性特征的形成,与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条件、生产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地区分布差异密切相关。杜军林认为“: 少数民族地区大都交通闭塞、信息封闭、思想保守和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地域性特点,使得不同民族形成不同的政治文化,且政治文化在传播、维持和延续的方式和途径上,也不相同。

也有学者在以上几种主要特性基础上做了阐发,比如,丁志刚、韩作珍认为少数民主政治文化还具有回避政治、远离政治的疏离性特征;王肃元则认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迎合与服从主导型政治文化,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刘海霞则认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具有逐渐向自主、开放的现代政治文化形态转变的变迁性特征等等。

二、研究内容综述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现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

(1)目前学术界普遍持有一种观点,即民族地区是整个国家系统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可带来多方面的益处,比如:减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改善民族地区人民生活质量,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2)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是保证民族地区政治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谭卫国、邓薇等学者从此出发,提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可以为民族地区各领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政治稳定基础,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基础性工程。

(3)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李乐为、邓薇等学者则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存在着特殊性和复杂性出发,指出:“政治文化的建设客观上有助于解决民族地区目前普遍存在的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现实难题。”

此外,还有学者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民族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以及基层群众性自治和法制建设的角度,对加强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

2.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现状

有很多学者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目前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论述,在这些观点中,学者杜军林的剖析最为系统、最具有代表性,他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论述:

(1)政治认同角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政治认同如宗教认同、家族认同等在少数民族地区正慢慢消解,而现代政治认同如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正在逐渐加强,少数民族公民的现代政治认同趋于成熟。

(2)政治态度角度:少数民族群众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及生产方式等影响,政治态度有明显的多层次性。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其对政府的政治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对政府的认同度也由弱变强。

(3)政治人格角度:随着社会的转型,少数民族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和政治组织化程度明显增强,政治人格多重交织、相互影响,既有传统政治人格,也有现代政治人格。

(4)政治价值观角度: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和法制观念有所增强,自觉追求政治上的民主、平等,依法表达自己的政治意志,公民逐渐形成了“依法治国”、“科教兴国”等基本政治共识。

3.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者们首先普遍从政治心理的角度指出了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指出民族地区的民众存在政治心理欠成熟, 政治情感易偏执的现象, 无法产生有效的政治参与, 带来政治的不稳定,从而制约了政治文化的建设。

(2)也有学者以政治意识为视角研究该问题。如邓薇、谭卫国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等级观念和人治意识顽固,政治意识形态无法带来有效的权威,不重视民主与法治的建设。这些因素给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

(3)众所周知,由于地理环境封闭等因素,少数民族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都相对滞后,许多学者在此方面也进行了研究,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价值观念比较落后,政治思维相对保守,不发达的经济还使得民众的政治兴趣和热情不高;且政策价值取向无法与社会政治变化同步,导致了制度供给缺位和制度创新不足。

(4)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在民族地区还存在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学者尹毅、杜军林认为: 传统的政治文化仍然保持着较大的渗透力,传统政治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缺乏政治参与意识。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自然地理因素所导致的政治信息渠道失衡、宗教习俗的影响以及世界民族问题的冲击等方面对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4.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归纳总结:

(1)学术界普遍认为,坚定地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制约了民族政治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要改变这一现象,国家应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是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途径。”

(2)也有学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建设要强化正确的国家观与平等的民族观的宣传和教育, 培养“开放、合作与宽容”的政治心态,要做到这一点,“客观上要求对各族群众进行正确的国家观与平等的民族观的宣传和教育,把民族角色与公民角色有机地协调起来, 将民族意识从属于国家意识, 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统一高于一切、民族团结高于一切的意识, 自觉地把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统一起来。”

(3)大力培养和普及参与型政治文化,把参与政治实践作为传播民主政治文化最有效的途径,也是众多学者所积极提倡的。民族地区公民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入地感知和了解政治是如何运作的, 还能获得所需的政治知识与信息。“在构建参与型的政治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开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少数民族公民的政治素质和政治热情,增强政治使命感,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和本地区本民族的政治生活。”

(4)有学者认为,促使民族地区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的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其融合程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现代化程度。因此,有学者认为要努力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先进因素与主流政治文化进行衔接与融合。还应“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促进民族政治文化交流, 在文化交流和冲突中”。

(5)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学校教育等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的功能,也是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之一。李乐为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政治教育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传播的实效性”;谭卫国认为,“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大众传媒普及率低、传播技术水平落后的实际状况, 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大众传媒对传播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意义,并加大资金设备的投入,加快发展和普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大众传媒, 提高对公民进行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传统政治文化等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传播的覆盖率,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6)有学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的建设还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的转型也有赖于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民族保护主义、经济本位主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逐渐被淡化,因此,加强和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迫在眉睫了。学者们认为要“强化正确的国家观与平等的民族观的宣传和教育, 培养开放、合作与宽容的政治心态”,有的学者认为要“加大政治知识、政治信息的含量, 加强对公民民主法制的教育”。

学者们还从其他一些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如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协商民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推进民族自治地方和谐政治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方式”;如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促进民主法治建设意识的提高,“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对自由、平等权利的向往和追求, 提升自身的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 树立社会主义的民主观和法制观,养成运用民主方式和法律手段解决一切问题的思维习惯”,等等。这些观点也丰富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路径选择的研究。

三、评述

在各地学者的不断努力下,国内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专著和论文的出版数量也在逐步增长。在学者们众多的研究中,比较完善的是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法的研究,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的成因等方面的剖析还有所不足。

在对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相关理论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目前学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的研究总体上还相对薄弱,还未形成专门研究民族政治文化的政治学分支学科,对这一课题还有待于更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罗金斯.政治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4]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王沪宁.政治的逻辑: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 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文化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8] 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9] 杨顺清.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民族自治地方和谐政治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1).

[10] 蔡明干.对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冲突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28期.

[11] 周玉琴.民族地区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实现路径[J].政治学研究,2014(11).

[12] 南德庆.文化、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概念辨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3(3).

[13] 王宗礼.国家建构视域中的后发多民族国家政治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5).

[14] 丁志刚.现代政治文化与民族国家治理[J].新疆社会科学,2012(1).

[15] 马小兵.试论我国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实现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12年第27期.

[16] 杜军林.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的国内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6).

[17] 李乐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的现状及路径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10(4).

[18] 谭卫国.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1).

[19] 王肃元.西北少数民族传统社会政治文化对政府行为文明的制约因素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2009.

[20] 邓薇.和谐社会视野下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建设[J].青海社会科学,2007(4).

[21] 周玉琴.当代社会变革与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刍议[J].青海社会科学,2007(4).

[22] 刘海霞.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的现代化[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3).

[23] 王宗礼.论少数民族的政治社会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24]泽珍卓玛.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与中华民族主流政治文化的差异与协调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硕士论文,2014.

[25] 杜军林.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10.

第8篇:比较政治学论文范文

在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对考生能力的五个层次要求:再认或再现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等方面的知识;理解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等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解释有关的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等认识事物的本质;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可见,政治学科中的概念和术语在高考能力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根据上述要求,学生在答题或平时的表述中,应使用专业术语进行答题,而不是用随意化的俗语来表达,在使用专业术语时应条理清晰、语言精练。

高中政治课教材的内容是抽象而概括的,类似于公式的原理表述,例如:“价值规律、新型工业化道路、国体决定政体,对立统一规律”等,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教学对象时涉世未深、理解尚浅、缺乏社会实践的高中学生。在平时的言语表达或考试中,学生很难用恰当的政治学科专业术语阐述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其规律,去解释人类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经济问题、哲学问题和政治问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长期忽略,也是学生普遍欠缺的,同时也是学生答题过程中的“软肋”。

二、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专业术语的理解不正确

学生对基本的原理和概念理解不到位,在平时语言表达或考试练习中,一些同学会按照教材中的原理内容机械式的回答或表述案例中的某个观点,常常词不达意,出现答非所问、答走题的现象。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把利润表达为赚钱,“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写成“社会反映制度”等,或有时把经济学中的术语错误的用于政治学科。

(二)专业术语的分析不到位

学生在平时口语或练习时专业术语的能力较弱,经常出现这样的语句,如“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表达为“公司赚钱了”,或者写成“利润提高了” 等,学生们自己感觉表述的言之有理、顺理成章,可是答案显得论述肤浅、分析乏力。有的同学的答案写了满满一页纸,却没有发现点中要害的关键句,大部分不着边际,甚至缺乏条理性、逻辑性。这样就使得答案主次不分,偏离了“重心”。

(三)专业术语的使用不规范

学生在使用政治专业术语时,常常出现不规范的现象,如把“通货膨胀”表达为“国家把钱发多了”,把“法制”写成了“法治”,“权利”写成了“权力”等。专业术语口语和书写中错别字太多、专业术语表达不准确、表述不全面、不到位的现象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着。

三、提高学生使用政治术语的能力策略

学生用专业术语准确的阐述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其规律和道理,解释人类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经济问题、哲学问题和政治问题,除了要有必备的思想政治学科专业概念和原理以外,还要具有敏锐的捕获、分析、概括信息能力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注重思维训练,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从材料中的现象到观点,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对价值规律作用的理解,学生可以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开始,“海尔集团始终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高技术创新,通过引进国外公司的关键技术和先进设备,与有关研究机构联合开发,全部消化了所引进的技术,开发除了具有世界先进的各项产品;同时进一步完善售后服务,从而大大提高了海尔的市场占有率。”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其中蕴含的经济学道理。这种发散思维的训练方式,让学生运用经济学观点自悟其理,透过现象正确认识和准确分析事物的本质,然后准确的运用政治术语进行分析和表达,学生的认识分析是在思考中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这样有利于促进语言表达能力与认识能力的结合与统一。对难度较大的材料教师可以先做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分析过程中,教师用语要专业化,言之有序,教会学生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避免东拉西扯,杂乱无章,最后,对问题的分析思考结论。教师在训练中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清楚、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概括信息,让学生注重术语间的内在逻辑,语序的合理安排、语言的优化组织,经长期思维训练,必能促进语言组织能力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为了让学生更透彻、更清晰的掌握教材内容,而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一种措施。一般常用的有比较法、概念解释法、系统归纳法等。比如教师在讲授市场经济的特点时,可以运用同类别比较法。不但要分析市场经济的特点,找出其“同中之同”,即都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而且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差异性,找出其“同中之异”,即经济基础、根本目的、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的不同之处。从而让学生逐渐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还不完善,应当吸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合理的成分和积极因素,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毕竟尤其局限性和缺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我们决不能照搬照抄。通过比较法,有利于学生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迅速的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概念解释法,有利于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通过系统归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三)多渠道,开展思想政治课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1.掌握教材语言,加强思想政治课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用语首先要规范,注重平时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政治术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科学逻辑的力量和学科的科学性美感。

2.让学生在各种情景中“体验政治术语的魅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后动可以形式多样。如课堂提问、案例教学、讨论法、演讲、辩论、写小论文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政治术语表达能力。

3.创设平台,让学生找到政治术语表达的“语感”。由于政治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关注时事的同时可以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现实中的一些时事热点问题同书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来分析时政政治的本质。这一不仅可以对时事有全面、客观的看法,而且提高了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例如帮助学生定期开展“一周术语脱口秀”,让学生模仿自己喜欢的主持人,如“周立波”“毕福剑”等著名主持人的播报方式,将所学到的政治术语归纳起来,如在经济常识中有“股份制”“绿色GDP”“生态文明”“执政为民”“服务型政府” 等专业术语,请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时政资料与这些术语做一个简短的播报,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运用政治术语表达的平台,学生在政治术语时政播报的过程中,认识到学习的政治术语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这种活动中感悟和体验正确运用政治术语表达的魅力。

政治术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春风化雨,把它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靠平时的点滴积累来提高。学生政治术语表达能力的增强,有利于优化课堂效益,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治课教学中有计划、细水长流地进行政治术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最终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来自教育科研的实践智慧》.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2005年版.

[2]刘东敏.《现代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中国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刘东敏.《中学政治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4]李本松.《恰当使用政治术语八戒》.中学政治参考.

第9篇:比较政治学论文范文

一、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本人在过去一年里,不断加强继续教育学习,通过自学、培训及自练等方式,自己在各方面都有一些进步,完成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具体体现在:1.提高了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树立了爱岗敬业的思想,教育观得到转变,更新了教育思想。2.进一步掌握了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了教学技能。3.改进了教育教学方法,并积极投身教学实践,教学过程更加优化,为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完成的主要工作: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了党的方针政策,了解时事及教育理论和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牢固树立了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思想,严谨治学,依法执教,在教育教学中树立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观念,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

2、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策略》等,从中吸取了不少经验,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获取现代教育的信息,使自己更加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发展,得心应手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坚持不懈地参加各级开展的教研活动和业务学习、技能培训等,在教研活动中,认真做好准备,积极参加并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并认真作好记载和活动小结,及时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教材的培训中,态度端正,积极主动学习,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技巧。

4、积极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仅认真学习理论,还要更加重视的是深入好教师的课堂,认真听课,学习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及应用生成的能力,与老师探讨教学方法,认真总结提炼,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5、及时反思和总结教学上得失,撰写师德论文及政治学习心得体会,在教学中,认真吸取教学得失,分析原因,撰写的经验论文,体现了新的教学意识。

三、存在的不足: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虽然努力的学习,但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力和某些素质较高的教师相比,还差距很大,如教学理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以及教学方法采用还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自身的业务知识和教学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今后的措施:

1、继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牢固专业思想,并加强师德的修养学习。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