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心理学家按照它发生的先后将其概括为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消费心理从认识过程经历情感过程直至发展到意志过程,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该决策过程除消费者本人外,旁人无从知晓,故又常被称为消费者"黑箱"(black tank)。虽然消费决策过程是未知的,但消费者外观的消费行为不仅反映了外部环境对其行为的影响,而且反映了对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如文化教养、心理素质等。大学生同其他消费者一样,消费行为也要经历上述三种过程。大学生所受教育的经历和所处的特殊的校园环境,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产生了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同时,大学生是大众文化及消费的排头兵,研究和分析他们的消费心理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
一、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对象:对陕西省一本、二本、三本高校中随机抽取的各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年级中随机抽取女生10名,男生10名,作为调查对象共240名学生。
方法:本研究采用《大学生消费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每月基本消费总额、六类消费所占比例、消费心理结构分析、消费心理与行为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是否存在年级差异、是否存在三类本科之间的差异。消费心理结构分析分别从攀比炫耀、时尚流行、他人主导、个性张扬、小心谨慎、鲁莽冲动、调节情绪、勤俭节约 8 个纬度进行研究。研究中采用的《大学生消费问卷》,总问卷各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 0.567 7~0.872 9之间,而总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71 0,效度系数为0.759 8。信度与效度系数符合心理统计和测量学的要求。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消费水平
对陕西省大学生基本消费现状的调查显示,从总体上看,大学生消费水平在静态上可以划分为高消费、中等消费和低消费三个档次。根据以往的调查将消费水平做如下区分:高消费为每月1000元以上、中等消费为每月500-1000元、低消费为每月500元以下。调查表明,每月消费在1000元以上,所占比例8.0%;消费在500-1000元,比例77.4%;消费在500元以下,占14.6%。大部分学生的消费水平属于中等消费。需要说明的是,在高消费的学生群体中已经出现了每月超过2千元消费的学生,而在低档消费型学生中也有每月在200元以下的,数量是12个,占到调查人数的3.01%。换言之,在大部分消费合理的大学生中有极端的现象出现,有少部分高消费学生和少数低消费学生。
2、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消费方式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结合调查学校大学生消费的实际情况,重点考察了以下几个方面:饮食消费(包括吃饭、买零食等,但不包括请客吃饭)、服装消费、通讯消费、一次性消费支出以及人情交往等方面的消费。
饮食消费。统计表明,有60.3%的学生每月在饮食方面的花费在300-500元之间,有3.0%的学生每月在饮食方面的花费在250元以下,也就是说,每天只有大概8元左右的饮食花费,而这部分学生有83.3%来自农村。通常情况下,饮食的花费在大学生的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本调查同时调查了他们饮食以外的其他花费,除了饮食花费外,大学生的消费主要用于交际(包括和舍友、朋友聚会;谈恋爱等)、购物和学习方面。进一步分析显示,在交际的方面,男生的花费大于女生;而女生则在购物方面大于男生;另外,男生还在上网方面有一定的花费。
服装和一次性消费支出。高校学生对于服装时尚流行的追求较为突出。大学生每学期的服装支出在消费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喜欢追求新潮,时尚和品牌消费趋势强。就服装支出而言,调查表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每学期在服装方面的支出在100-300元之间,17.1%的学生每学期在服装上面的支出在300-600之间,2.5%的学生每学期在服装方面支出超过600元,而且大部分是女生,并且都是来自城市。在娱乐消费(一次性消费)方面,74.4%在50元以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更多的靠他们自己规范和适当的约束,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来源更多的来自于家庭,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76.3%的学生靠父母供养,占到所调查学生很大的比例。除了父母供养外,还有部分学生从事兼职或勤工俭学等工作,在所调查的240名学生中有24人(占10%)从事课余兼职工作,且男女比例相当。课余兼职收入情况显示,收入在300元以下的有88.8%,其中,100元以下的占44.4%,从事的兼职也主要是家教工作,并且大部分是女生,其中以英语、数学和学前三个专业的人数居多。另外,收入在500以上的分别是音乐和美术专业的,这可能与他们的专业和社会的需求度有关。总之,如果在学校学习之余,条件允许的话,大学生可以适当提前的适应社会,对于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以及增加消费来源都是有益的。
通讯消费。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手机消费成为高校学生消费支出的重要部分,移动通讯成本的降低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使高校学生手机使用率增加,手机、电脑走入大学生中已不足为奇了。就所调查的对象中,有手机的学生占到90.0%。有电脑的学生也占到了43.7%就拥有手机的学生而言,城市和农村学生的比例相当;女生拥有手机的人数多于男生,文科和理科学生有手机的人数相当。与此同时,手机的花费在部分学生的消费中已经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包括手机购买费用、通信话费(包括短信费)。购买1000元以下价格手机的学生占72.6%,其中农村学生占到69.1%;1000-1500元价格手机的学生占20.3%,其中农村学生占到28.7%,对于一般家庭而言还是可以接受的。就手机通讯费而言,有46.5%的学生在50元以下,39.4%的学生在50-100元之间,大部分都集中在100元以下,但有部分学生的手机通讯费过高的现象。在这部分拥有手机的学生中,他们的手机大部分是父母出钱够买的,占到调查人数(调查对象中有手机总人数)的76.7%;自己存钱够买的占20.3%。
谈恋爱支出。调查的240名学生中,有42.4%的学生谈恋爱,比例几乎占到一半,从另一个角度说,他们还要承担一部分用于感情的费用支出,恋爱消费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因此,本研究在消费支出中也包括大学生的恋爱消费。
二、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特点
很多大学生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锻炼,进了大学后才开始自主消费, 对于支配手中的钱还存在一定盲目性, 开支缺乏计划性, 出现家长给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的情况。这种没有计划的消费,导致学生每月的消费都要以预支下个月的生活费,从而每到月末都是学生最穷的时候。基于上述对当今大学生消费的调查与分析,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攀比心理
大学生在校期间为了适应社会,消费的模仿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表现出了别人有我也要,别人有好的,我要更好的趋势。拿苹果手机来说,这种高端消费,常常是学生们之间互相攀比事物,如果一味的攀比,这种现象既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为了获得某种东西,而不择手段。
2、从众心理
从众性是指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足、缺乏判断力,在同学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其他同学一致的观点,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不同程度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不仅如此,作息习惯、生活情趣、业余爱好也易趋同和从众,共同合成对班级、宿舍成员的影响力。"班级效应"、"宿舍效应"在班风、舍风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在大学生的消费方面,从众心理会导致无谓的浪费,甚至会养成恶习。
3、炫耀心理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各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 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许多大学生以拥有各类名牌物品作为炫耀的资本。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出大学生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并使之高大,或以此来提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尤其是一些家庭条件好而学习成绩不甚理想的"纨绔子弟",更想以此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以求得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也会对周围的同学产生影响,导致重物质的消费蔚然成风。校园里的这种炫耀之风,不仅玷污了大学生的声誉,还腐蚀了大学生的心灵,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大学生消费心理形成原因
尽管大学生群体总体的消费心理是健康的,理性的,但是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炫耀消费、攀比消费、从众消费等非理性消费心理。导致这些不良消费心理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消费教育的缺失、大学生群体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等。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政策导向,如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鼓励消费的政策;二是社会消费价值观的影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导向也过渡为"保证生存消费、鼓励发展消费、适当享受消费",大学生对新观念的接受是迅速的,为自己的享受消费心理找到了理论依据;三是流行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年轻的大学生追求时尚、注重情调,加上商家广告的营销策略,使得不成熟的大学生容易产生从众消费心理。由于当前社会上一些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是导致大学生消费心理偏颇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消极的消费主义价值观也在不断攀升,比如有人认为一个人是否值得尊重,是否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到其他社会阶层,甚至演变为一种社会意识,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2、学校教育的薄弱
学校消费教育的薄弱也是大学生盲目消费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大学新生,一方面,他们大多数第一次离开父母,没有自己掌管钱财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刚从中学繁重的功课中解脱出来,空闲时间较多,也容易盲目消费。目前许多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深入研究,尤其缺少对学生实际消费行为的了解和把握,因而在高校教学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即使有也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缺少有效的消费指导。
3、大学生个性心理
大学生处于人生中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时期,开始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起来,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许多大学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主要还是家庭,却有着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因此,有时候会导致盲目消费。另外,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他们希望建立自尊和他尊的体系,实现自我价值。因而在生活消费领域常常会产生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炫耀心理。
三、大学生形成健康消费心理的建议
(一)大学生应树立理性的消费观
消费既是一种社会生活现象,也是一种群体价值观倾向的反映,在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正确引导以及在学校消费观念教育薄弱的情况下,大学生消费的心理冲突和失衡随之而来。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引导和教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大问题。大学生要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避免在日常生活中经济陷入窘境,进而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因此,高等学校应该开设相应的消费课程帮助大学生科学理财,指导他们如何支配自己的钱财,对其进行价值观、人生观和消费观的科学教育,大力倡导合理的消费和科学的消费,引导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计划地进行理性消费,提倡大学生健康向上的消费观,力求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
(二)学校教育引导正确的消费心理
现今社会,一个人能否学会独立理财决定了他能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那么独立的理财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人生存的重中之重。应该承认,在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有关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所以,高等学校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使理论教育真正摆脱空洞的说教,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消费是伴随人生的活动,人的消费观与幸福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紧密相随。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高等学校应该把消费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指导和规范大学生以理性而实际的态度参与消费。
(三)社会和家庭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支出 90%以上需要依靠父母的经济支持,因此,家庭和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理财能力。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消费单位,它的文化水平、社会地位、投资意愿等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因此,父母要加强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应该根据学校和孩子的学习生活及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节制地供给费用,有计划地控制孩子的生活费用,及时过问孩子对钱的使用,引导他们合理开支,培养其科学的消费观,家庭教育应发挥对大学生消费教育应有的教育职能。大学生的很多行为方式是受环境熏陶所形成的,只要他们生活在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中,他们就会形成科学而理性的消费观念。因此,高等学校要利用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观宣传,形成一种正确的消费舆论和导向。大众传播媒体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合理的消费,要营造通过打工获得合理报酬的社会大环境。同时,也要改善社会大环境,在规范社会消费的大环境上,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马芙玲.浅析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存在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6,(27).
[2]秦云,祝志杰.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原则浅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3]高守贵.走近当代大学生消费[J].消费经济,2004,(2).
[4]江鸿.激情与理性间徘徊--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社会学解读[J].经济前沿,2006,(9).
[5]张志祥.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及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6]车磊.高校学生炫耀消费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
[7]刘志伟.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及企业营销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2,(4).
[8]邓演平,蒋继强,李衡,等.大学生日常消费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2004,(4).
[9]赵祥禄.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心理 大学生消费行为 理性消费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是当前消费主体之一,有着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中国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观反映出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同时,大学生处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对其消费行为进行理性的疏导和教育,将有助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培养。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心理分析
大学生是处于由学校向社会、由少年向中年过渡阶段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既存在与少年、中年、一般社会青年相似的一面,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大学生消费心理呈多样化发展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岁以上,已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由于大学生的经济条件有限,大部分学生对收支进行计划性安排,量入为出,因而在选购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科学性和经济性,要求商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用,经济实惠并且物美价廉。同时,由于大学生生活规律,节奏性强,所以他们对事件和效率特别重视,往往希望商品购买方便,使用方便。另外,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在购买商品时比较喜欢追求新颖和时髦,往往容易成为新产品、新品牌、新消费时尚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在挑选商品时也非常注重商品的色彩、造型和艺术品位,希望商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体现自己的审美观。求名心理在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一些名牌产品及企业由于产品质量优良、知名度高且声誉良好,市场竞争力强而备受大学生的青睐,品牌消费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2.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从众和个性化矛盾
大学生的需求、购买动机与行为既具有从众化的一面,又具有个性化的一面。大学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跟从模仿大多数同学或其他群体的消费行为与方式,以保持自身行为与多数人行为的一致性,避免个人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从众现象在大学生中尤其普遍。但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购买与消费决不是盲从的。每个大学生自身条件不同,个性心理存在差异,随着他们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消费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消费行为的个性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他们在消费过程中还喜欢标新立异,希望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品位。因而,他们往往喜好个性化的商品用以突出自我。
3.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冲动与理智并存
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志趣爱好、性格气质等还不完全稳定,消费经验还不够丰富,加之他们比较注重求新求美求个性,并且富于想象,因而他们在选购商品时容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常常直观选择商品,而忽略对商品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和比较。所以,大学生在购买与消费的过程中的感彩较浓,冲动性购买较多。
同时,大学生在选购商品时,也具有理性成分。随着年纪的升高,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理智成分会逐渐提高。首先,绝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家庭供给,这使得学生的购买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他们必然谋求有限经济条件约束下的最大购买利益,这样就使他们对自己的开销进行有计划的安排;其次,大学生文化知识水平高,接触信息多,交流范围广,他们在选购产品时会经过理性的思考;再次,家长的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及学校的监督管理,使得许多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消费观。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各自家庭的经济条件以及收入状况合理科学地安排消费。
4.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基本性与超前性同在
调查资料表明,饮食消费是大学生的最主要的消费项目。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的伙食费占其全部收入来源40%~70%,大大高于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比例。文化娱乐消费是大学生的重要消费内容,比如欣赏音乐、看电影和演出、看体育比赛、跳舞、泡吧、买书及学习用品等都是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消费项目,而且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其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一般比其他社会群体大。发展性、智力性消费比重大是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又一重要特征。比如购买书报资料、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购买电脑等数码产品、上网、参加各类培训班、购买体育用品等都是大学生比较重视的消费项目。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非理性表现
1.盲目冲动消费
一方面,心中无数、有钱就花。调查显示,37%的大学生竟然不知道自己每周、每月、每学期要花或花了多少钱,在他们的心中基本不去思考怎样花钱、花多少,反正钱花完了就向家人去催要;另一方面,盲目轻信、冲动购买。有许多大学生是凭感觉、凭好恶,一时冲动决定其购买行为的。有的则是易受外界诱惑,盲目轻信广告或他人的介绍,从而引发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2.跟风模仿消费
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在社会行为上有模仿的本能,这一本能同样也出现在人们的消费行为当中。许多大学生在努力适应外部社会的过程中选择的最为明显的表征,就是消费行为的模仿化趋势。当代大学生与外界社会接触的渠道非常发达,网络、电视、移动通讯、同学、朋友等,外部社会的明星层出不穷,追星扮酷、随波逐流,导致了种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3.仿效攀比消费
攀比消费行为是指仿效和追求他人更高水平的消费行为。这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好胜心理所致。大学生群体中的这种消费行为的目的,往往不是迫切需要,而是出于不甘落后、胜过他人的心理。这种不顾支付能力,一味攀比消费,消费支出膨胀的现象在大学生当中较为普遍。大学生仿效攀比消费的行为可以概括为:吃比高档、穿比名牌、用比时髦、行比豪华。
4.人际人情消费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繁多,师生、同学、朋友、社团等等,大学生发展和延续这些人际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就不得不以人际人情消费为依托。现代社会本就是由人与人之间关系组成的,大学生中的正常的人际人情消费本无可厚非,但有些大学生人际人情消费过了度,消费项目增加、消费水平增高、消费比重扩大、消费金额膨胀,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了。
5.娱乐放纵消费
消费的目的应该是使得基本生理需要、发展需要和精神需要得到相应的满足,但在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行为中,基本生理需要已经远远超出正常的限度,精神空虚、追求感官刺激已经成为引人关注的现象,曾经作为普通市民夜生活象征的歌舞厅已经悄然遍布于高校的周围,而作为新兴娱乐形式的网吧更是星罗密布。如此状况,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很难在不良的外界诱惑面前把握住正确的方向。
三、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理性疏导
1.优化消费环境,提升大学生消费的观念理性
环境对人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全社会的大环境来说,要大力培养科学、理性的消费观,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反对金钱崇拜和物欲主义,积极营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环境氛围;从高校周边的小环境来说,应由各部门联手进行清理和整顿,坚决从源头上消除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一些诱导因素,使高校周边能够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休闲的理想去处,使得大学生在正确观念的指引下进行消费。
2.加强学生管理,建立大学生消费的制度理性
消费既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活动。而这些行为在一开始并不一定就是合理的,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是规范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重要措施,同时,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社会秩序,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制度上适当禁止他们的一些不良的、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对大学生的抽烟、酗酒等行为应严格禁止。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奖、贷、助学金和有关补贴的管理,要杜绝一手拿补贴、一手高消费的现象。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大学生消费的价值理性
调查发现,学生的许多非理性消费行为是由于校园的文化社会不够充实造成的。大学生精力旺盛,学有余力,如果校内缺乏让其消耗过剩精力和时间的文化氛围,他们必然会跨出校门。因此,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是活动,把大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上来,形成良好的消费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对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张旭亮: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探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11)80-82
关键词:大学生 苹果手机 消费心理
1 大学生苹果手机消费现状
众所周知,在手机更新换代如此频繁,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苹果手机系列在我国一上市就掀起了抢购热潮,五六千元的价格并没有让广大消费者望而却步,还没有稳定收入的大学生对苹果手机的热情更是高涨。苹果手机自从上市以来就在市场保持了经久不衰的态势,极大地冲击了手机市场,让其他品牌倍感压力。最低价格的苹果手机在美国定价199美元,约占其人均月收入的6%;在我国,合约机的定价大约在5800元人民币,约占人均月收入的174%。多么震撼的数字对比!据调查,大学生拥有苹果手机的比例约为8%,而大学生作为没有收入的群体,购买苹果手机的消费心理尤为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2 大学生苹果手机的消费心理特征分析
市场营销学认为,消费者对商品的客观需要引发购买动机,动机决定其购买行为。众所周知,不同的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各有不同。那么,大学生购买苹果手机又是出于一些什么样的心理特征呢?
2.1 彰显鲜明的个性
To be best.To be first.To be different.——这是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理念。如果可以就做到最好,不能最好也要最先,不能最先至少也要与众不同。这也从心理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于品牌独特、有个性商品的喜爱。在购买商品,尤其是生活必需品时,需要表现出独特而有魅力的个人风格以期能够为自己代言。而实现的渠道就是购买有特点的商品以及为所选购商品进行风格迥异的装饰,以此达到其最独特的生活理念。而苹果手机具有独特的个性,恰好满足了大学生消费人群彰显鲜明个性的特征,使得苹果手机在大学生这个消费市场具有了极强的竞争力。
2.2 追赶时尚与技术的完美统一
苹果手机之所以一直受到“果粉”的热捧,其根本原因是自身技术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尤其是独特的siri技术,颠覆了以往传统的拨打电话和发短信的方式,你只需把想拨打的人的姓名“说”给它,系统就将智能筛选出你所拨打的对象;同样,你只需将想要发送的信息“说”给手机,就能将短信内容发送成功。当代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多种多样,大多数身为“果粉”的大学生都具有彼此相似的消费心理特征:他们对生活充满热爱,对青春时光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喜欢尝试不同的新事物,不放过任何一闪而过的奇思妙想。具体的表现方式就是紧追时代潮流变化,愿意主动花时间去了解时尚变化趋势,在与朋友的交流中主动提及时尚,彼此分享感受。在此种心理的影响下,能够带来新鲜使用感受的苹果手机,必然成为大学生热衷的产品。
2.3 前卫心理和享乐主义
随着西方先进文化传入中国,西方文化的开放性、超前性也成为了我们当代的文化特征之一,这也使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选择、消费观念等等方面受到了西方影响。从另一方面来说,现在的学生更喜欢享乐,享受个性的品牌带给他们精神上的愉悦,这也就促使了他们为了使用苹果手机而超前消费。
2.4 炫耀心理
炫耀心理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间,因为苹果手机在中国价格不菲,所以使用苹果手机的学生会在其他同学中显得与众不同。追求名牌,攀比炫耀的心理在他们心中作怪,使这类大学生认为一定要赶上所谓的“苹果文化”,才能显示自己的“格调”。他们重视的并不是商品的性价比,只要能够满足虚荣心,他们就乐意购买。
3 大学生购买苹果手机的心理分析
3.1 品牌价值的影响力
一个品牌所具有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股票价格上,而且体现在消费者的意识里。产品是由厂商生产的,而品牌却是由消费者口口相传成就的,正所谓金杯银杯都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除了包装、价格、品质之外,消费者越来越看重消费品对自己精神需求的满足感,尤其是消费者对品牌的偏好心理。这就要求品牌在个性、品味、形象等方面要做到独特和新颖,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消费意识的精神需要。每次苹果新品时,在苹果专卖店排起的长队便是对苹果这个品牌的价值最好诠释。
3.2 出色的营销
3.2.1 未曾营销先造势。消费者普遍存在对产品新鲜感和更好的操作体验的追求心理是商家在营销中最值得利用的。如何充分调动消费者的兴趣,以至于成为在大众言谈话语中的话题,是商家用心经营的重要一步。苹果公司会将其产品宣传成标志时代意义的物品,吊足了顾客的胃口。
3.2.2 饥饿式营销。新品不断问世,即使已上市热销产品的销量再好也要为新品让出货架,这是苹果手机饥饿式营销的成功运用。这充分利用了消费者追赶新品的心理,配合苹果的品牌价值,大大促进了苹果手机的销量。
3.2.3 口碑营销。微博、微信、人人、QQ等社交应用的iPhone客户端的开发,也大大促进了苹果手机的广告力度——iPhone客户端的独有标识。各路明星以及名博博主很大一部分都用iPhone信息,对于这些明星和名博的粉丝,iPhone又一次给了他们深深的印象。
3.3 追求个性与追求认同
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人希望与众不同,但又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一方面,消费者追特求新的消费观念促使他们选择iphone。毕竟,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款个性、能带给自己精神享受的超值手机。苹果品牌本身鲜明的个性也会影响消费者对于品牌选择的态度。另一方面,好的品牌在多数人心中都会留下好感,因为大家更注重产品的本身价值,而苹果又能符合人们心中的价值,所以它成为人们无可替代的品牌。这就是人们在选择苹果手机时的消费心理,既能符合自己的个性,又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4 大学生苹果手机消费带来的思考
随着苹果手机的代代更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了“果粉”,由此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一方面,对于赶时髦、爱面子的大学生来说,苹果手机的出现让他们的虚荣心更加膨胀,有了相互攀比的心理。因此,应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消费观,做到理性消费。我们应当提倡根据个人喜好和需求不同而理性选择,合理消费。
另一方面,苹果的成功也让市场中的其他竞争者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和营销理念。这个成功的案例告诉营销者应该意识到现在社会的需求和追求是什么,人们追求的价值又是什么,并且应该注意把握好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企业品牌的打造以及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站在市场营销理论的观点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这种目标,最为重要的一环是精准把握目标市场当前的消费热点,设法满足或者引导其需求方向。主动创造市场需求,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心和期望。
参考文献:
[1]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心理科学期刊,2012.
[2]王晓,孙振宇.大学生论文联合比对库(来自网络).
[3]段思岚.苹果手机的消费心理及原因分析.社会心理科学,2011(2).
一、影视旅游的概念
所谓影视旅游,现在学术界众说纷纭。在学术界广泛认同的概念是把影视旅游叫做“电影引致旅游”,就是在影视作品里出现的一些场景吸引到了大家的注意或让人有了较深的印象,从而吸引旅客到影视拍摄场所的旅游活动。 诸如国产电视剧《还珠格格》在影片中使用了大明湖这个地点作为皇上与夏雨荷的初见定情之地,使大明湖被众多去济南旅游者列为首选之地。同样的,在《新白娘子传奇》中,许仙和白娘子在西湖断桥相遇,从此暗生情愫,造就了一段千古佳话,从此断桥残雪也成为了西湖十景中最为著名和经典的一个景点。影视名作与旅游结合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二、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现状与吸引力分析
(一)大学生影视旅游消费行为动机的分析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从大学生这个群体内部来看,他们精力充沛,体能强盛,思维敏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对旅行很大的兴趣。从外界来看,外界的新奇事物对大学生群体而言有着一种很强的吸引力,它充斥着大学生所神往的魅力以及探险的精神;同时,竞争压力的加大、学业的加重使得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变得狭小,学习生活日益枯燥乏味。旅行在收获美的享受,拓宽知识领域的同时,也可减轻在快捷社会中面对的种种紧张和压力。所以,大学生产生了旅行的欲望,而且他们期望旅行能够多姿多彩。
就笔者看来,大学生的影视作品偏好,警匪悬疑题材的影视作品应当是最受欢迎的,该群体大多是在18-24岁,作为年轻人,寻求刺激的感受,求索意识强,他们出游不仅是为了享受和玩乐,满足好奇心等需求,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开阔视野。据中山大学研究,文化或精神动机是大学生出游的主要心理动机,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他们更偏爱警匪悬疑题材的影视作品。其次应为科幻魔幻题材和日韩美剧题材,大学生喜欢新鲜刺激,而科幻大片可以满足他们的刺激感受,而日韩美剧则符合他们追求浪漫爱情美好生活的愿景,所以他们也会比较偏爱这些题材的影视作品。
但是心理偏向和实际的旅游消费行为却不一定完全符合,也许大学生更偏爱警匪悬疑题材的影视作品,但是在选择出游目的地时却更偏向科教文化题材。在爱好上大学生可以有多样的爱好,但是在涉及消费时,大学生群体还是比较务实慎重的。所以消费动机和消费行为不一定完全匹配,但是优秀影视作品的播出必定会引起大众的追捧,其中也不乏空闲时间充足,消费易冲动的大学生,此时相关的影视旅游应运而生,也自然会吸引大学生的前往。
(二)影视旅游吸引力分析
影视作品使旅行目的地拥有巨大吸引力。一方面,影视作品中的场地能够变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点,往往是因为该影视的故事内容、人物表演等因素刺激着观众的感官欲望,也叫感同身受。由于影视作品所表达的美学观点与观众的审美倾向相重合,影视对旅行地吸引力的提高是较为明显的。
另一方面,影视作品中展示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也可能是观者所从未经历过的,这会使旅游者本能地产生想要一探究竟的想法。许多去韩国的游客就是因为受到了韩剧的影响,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出现过的一个韩国小炸鸡店在此剧播出后生意火爆。影视剧中所展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都能成为吸引一个旅游者的因素。
这些外表层次的因素都会使大学生在感性认识阶段产生消费冲动,而进入理性认识阶段时,如果影视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服务等因素都能够契合消费者的客观需求,而消费者本身又有足够的资金和时间,一次影视旅游就促成了。
三、启示
首先,发展影视事业,提升影视成果品质与影响力。良好优质的影视作品也能改变改变游客对影视旅游的第一印象,让游客从有旅游的想法到真正的切实行动。
其次,制订影视旅游进入标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权威的介入往往可以消除旅游者的疑惑心理,而政府正好能够完美充当这一角色。影视旅游的发展投资大、风险高,所以只有规模化经营,降低边际成本,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政府部门应促进影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利用宏观调控,制订科学的准入标准和严格的审核规制。
再次,发挥创新思维,推动影视旅游作品开发。可以通过创造研发高科技的旅游产品,增强游客对于影视旅游的兴趣,提高重游率和顾客体验。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现状影响因素对策
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别是他们的消费活动带来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生一方面尚未自立,靠父母资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18岁~23岁的特殊的年龄段赋予他们极强的消费欲望。面对这一矛盾,宁波的大学生是怎么做的?他们每年花多少钱?钱都花在了哪里?为此,笔者对宁波市五所高校、一年级~至四年级的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经济条件的大学生消费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发现,宁波市各大高校大部分大学生消费行为是合理的,部分存在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等不良现象。
一、宁波市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1.消费金额
根据统计,大学生每月生活费有15.56%的大学生在300元~500元之间,48.89%在500元~800元之间,27.78%的大学生在800元~1000元,7.78%的大学生在1000元以上,在调查中生活费在300元以下的学生为0.从大学生每月消费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即在大学生中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水平为中等,月消费水平过低和过高的都只占少数。调查中发现学生每月最大的花销为2000元,最少的才180元。这意味着一名学生一个月的消费几乎相当于另一名贫困学生一年的开支。
2.消费来源
尽管城乡大学生存在明显的消费差距,但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家庭。调查表明,有55.56%的大学生日常生活费完全来源于家庭,生活费主要由父母支付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其一他们还处于求学阶段,受到自身时间及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其二中国传统教育或观念也不像西方那样较早提倡并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但现在这种状况有所改观:调查中有28.89%的大学生靠兼职、11.11%的大学生靠家教、10%的学生靠学校奖、助学金来补贴日常开销。
3.具体消费项目分析
(1)饮食消费。调查显示,我市大学生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是日常饮食消费。有32.22%的学生每月饮食费用占月实际消费费用的40%~50%,有7.78%的学生每月饮食费用占月实际消费费用的10%~20%,有14.44%的学生每月饮食费用占月实际消费费用的10%~20%,有28.78%的学生每月饮食费用占月实际消费费用的30%~40%,有16.78%的学生每月饮食费用占月实际消费费用的30%~40%。这可视为宁波市大学生的“恩格尔系数”。这些数据表明宁波市大学生的生活水平贫富差别很大。一些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不乏“大手笔”,敢花、舍得花的魄力让许多工薪族难以望其项背。
(2)学习消费。日常学习消费主要是学习用品、书籍、报读课程、培训费等。近年来“考证热”在各个大学校园里悄然兴起。为增加在求职竞争中的筹码,大学生参加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种培训班等等,名目繁多,相应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等自然不菲。据调查.在校期间大学生的每月学习用品、书籍、报读课程的消费费用占每月实际消费费用的比例:10%或以下的占37.78%,10%~20%的占36.67%,20%~30%的占13.33%,30%~40%的占10%,40%~50%的占1.11%,50%以上的占1.11%。
(3)休闲娱乐。大学生的日常休闲娱乐消费的名目繁多,如光顾酒吧、咖啡吧。据统计,在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调查中有16.67%的学生选的是娱乐。在调查中光顾娱乐场所一星期一次的占7.78%,一月一次的占5.56%,一个季度一次的占8.89%,半年一次的占11.11%,一年一次的占23.33%,另外有43.33%的学生从来不去。
(4)网络消费。网络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最能改变大学生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因素之一。据统计,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的次数2次以下的占22.22%,2次~5次的占23.33%,5次以上的占47.78%,从来都不上网的只占6.67%。
(5)通讯费用。手机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在调查中,大学生手机普及率为100%,大学生使用这些产品的心态和行为是不同的。一是承担较繁忙的学生工作或社交需要:二是从众心理,体现为一种不成熟的消费――浪费。据调查中大学生平均每月的手机费用20元~40元的占43.33%,40元~60元的占30%,60元~80元的占14.44%,80元~100元的占7.78%,100元以上的占4.44%.
(6)恋爱消费。恋爱消费,一直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战场”,尤其是男生,有时候为了谈恋爱,不得不饿肚子。为了爱情可以不要“面包”恋爱消费成为男生消费的“主战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元~3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10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然而大学生的恋爱心态也有多种,一是为弥补感情的空白,作为一种消除寂寞,消遣时光的理想方式;二是为选择伴侣取经,锻炼自己恋爱的感觉与技巧,增进人生体验;三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比较投缘,能够找到那种令人心动的感觉,相互勉励和安慰,从中获得精神享受,又逍遥实在等。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
(7)服饰、化妆品成女生消费大头。对于绝大多女生来说,各种服饰、化妆品消费是日常消费的一个大头有将近一半的女同学在购物时,将品牌作为第一考虑因素,像“耐克”、“艾格”、“ONLY”、“兰蔻”、“倩碧”等中高档服装、化妆品品牌就非常受同学欢迎。
二、宁波市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被称为天之娇子,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宁波的大学生也不例外,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是纯消费者,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家庭。因此,大学生消费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其自身特点,同时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消费现象,如出现了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等问题,因此探讨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1.家庭的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尤其是子女上大学后,宁可自己在家省吃俭用,也不能在外“苦”了孩子。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创造了各方面的条件,使他们有优越感,他们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给同学起到误导的作用。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经济上也得到了保证。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往往借钱也要满足自己子女的需要。
2.社会因素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熏染时,其消费心理活动和行为必然要受到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调查中就发现部分大学生不从家庭经济状况出发,无视父母辛勤劳作和节衣缩食的现实,饮食跟着广告走,服饰跟着名牌走,用具跟着潮流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
3.大学生本身不成熟的心理因素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是比较复杂的,具体表现在消费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和可诱导性,消费行为具有冲动性和模仿性,消费动机具有时尚性和从众性。他们的消费心理既有健康理性的一面,也有不健康、非理性的一面。比如出现享乐消费心理、虚荣攀比消费心理等大学生受这些消费心理的影响,就往往会出现无计划消费、高消费、畸形消费等多种不正确的消费现象。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宁可牺牲教育、健康或一些社会责任,也要在消费水平上不断升级。例如:在调查借钱最主要的目的中有20%的学生用于玩乐,26.67%的学生用于衣饰, 7.78%的学生用于科技产品。
三、思考和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尽管大学生消费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但从主流上看并非有些人说的那样危言耸听。对大学生消费的不良现象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或忽视。因此,有必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与信念,才能促使其采取积极健康的行为。因此,要想解决大学生高消费问题,就必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和理财观。 “八荣八耻”这一新时期荣辱观的问题,其中就有一条“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勤俭节约为荣”。虽然当前的生活水平相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老传统还是不能丢的。以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为指导,消费讲效率,投资谈效果,树立健康、合理、科学、有效的现代“理财”观念,我认为是当代大学生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所应当具备的一种能力,也就是所谓的“财商”。而这一观念与传统的“勤俭和节约”是不矛盾的。这种教育既可通过大学的有关部门(如学生工作部门和“两课”教育部门)进行课堂教学渗透或开展系统化、形象化的国情教育或举办专题讲座来进行,也可实施体验模式来进行,通过这一系列的形式,帮助大学生理解理想与现实、贡献与索取、积累与消费,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和理财观。
2.要重视和利用家庭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子女成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正确的家庭教育可以形成子女良好的个性品质,不当的家庭教育则会导致子女人格缺陷,影响其健康成长。大学生出现不良消费的情况,原因之―就在于承受亲情过分的娇纵。因此,要解决大学生高消费问题,就必须改变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现在对于有些父母来说,子女上了大学,就意味着家庭教育的完结,其实恰恰相反,家庭教育更有必要,任务也更重。有些家长,在其子女上大学前,在花钱方面往往是严加管束的,而子女一旦上了大学,总怕他们在外地照顾不好自己,于是在行动上则不管子女什么是必需的,什么是不该“需要”的,子女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完全被动地提供“资助”,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学生不健康消费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首先要改变对子女的态度,满足需求但不超出原则,把对子女的爱局限在合理范围内:其次,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给子女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再次,父母应时时关注子女在校情况,了解他们的消费需求与消费习惯,一旦发现有不良倾向,便及时予以制止。在大学生消费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受灾 消费心理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 0级大地震,地震还波及与之邻近的甘肃、陕西等地,灾情非常严重,给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作为高校教师,则须第一时间了解家庭受灾的大学生的身心变化,以便有针对性的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受灾学生更好地应对灾后各阶段的生活,逐渐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对于家庭受灾的学生,经济支持问题是一个重要且紧迫的问题,地处四川省的乐山师范学院,学生大多来自本省,很多学生家庭都受到地震灾害不同程度的影响,仅仅靠师生捐助和国家资助,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帮助所有的学生解决问题。为此,本研究对受灾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以期了解震后受灾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倾向,从而能够针对不同的消费倾向,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并进一步为其提供适时、适当的帮助。
一、研究方法
1.被试。选取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四个院系的部分受灾学生。
2.实施。因为本调查不适合教师亲自进行,也不适合采用正规问卷形式,故采用学生之间调查暗访的方法,安排4名普通学生志愿者在宿舍或其他课余场合进行隐藏身份的聊天式开放访谈,让学生志愿者将每次访谈内容做事后记录。然后由教师汇总资料进行分析。
二、结果
经过一个半月的资料收集,以及最后的资料汇总分析,发现受灾学生的消费心理状况有四个主要的倾向。
1.“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赖心理。具有依赖心理倾向的学生,其代表性的消费心理观念有,“车到山前必有路,要享受今天,要相信政府和学校会帮助我们的”,这些学生在消费行为方面,也表现得比平时随意,有个别甚至大手大脚,因而导致到处欠债的窘境。
2.“花一块钱想半天”的无助心理。具有无助心理倾向的学生,其代表性的消费心理观念有“家里的房子都垮了,父母生活都难了,以后不知怎么生活,不能乱花一分一角”,这些学生在消费行为方面,表现得比平时拘谨一些,有的学生平日在学校的打饭都要算着账,挑最便宜的时令蔬菜,而不是平时那样,打自己比较想吃的饭菜。还有个别学生“两天吃三次泡菜”,走向了另一个消费的极端,连基本的营养和身体健康都不能保障,更不要说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
3.“网络世界才安全”的逃避心理。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的消费行为表现为沉迷上网,其观念主要有“你想那么多也没用,我什么都不想,网络世界让我忘了自己,觉得有安全感”。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具有逃避现实世界的倾向,把很多时间与精力花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有些女同学还领养了虚拟的宠物。一些以前就有虚拟家园或者虚拟宠物的学生,则在这一时期对虚拟世界给以特别的关注和热情。这就使得他们把本来就比较紧张有限的经济来源中的一部分用在了虚拟世界里,这样做一方面让其心理得到暂时的解脱和释放,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日后的经济负担,增加了今后日常消费困难的可能性。
4.“你说我怎样帮自己”的沟通心理。在调查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助和寻求他人理解支持与帮助的行为,其代表性的观念有“天助自助之人”,“你说我应当怎样帮爸爸妈妈,应当怎样帮自己”,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绪比较稳定,应对生活的态度也是积极面对,经常和同学交谈、沟通,主动找到辅导员、任课教师或相关领导寻求帮助,同时积极申请各种资助、贷款、奖学金等,其灾后消费心理较灾前没有明显变化,生活则比灾前忙碌充实。面对现实,积极沟通,消费心理乐观稳定,是这部分学生的共同特征,这种积极的心态令教师感到放心和欣慰,也为逐渐投到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讨论
通过一个半月的调查分析,发现震后受灾学生的消费心理状况有依赖、无助、逃避、沟通四个主要的倾向。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能够面对现实,积极沟通,消费心理乐观稳定,也有不少学生出现了极端或偏差消费心理。有的学生同时表现出的2种以上的消费心理,有的学生消费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受他人影响很大。调查结果一方面反映了现震后受灾学生的消费心理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高校教师和社会工作者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纠偏;另一方面震后受灾学生的消费心理状况存在综合性和不稳定性,也为教师的帮助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正是这种不稳定性,使帮助其转变思想观念相对更容易进行。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偏差心理的存在,也有其积极的意义,“大手大脚”、“谨小慎微”甚至“上网逃避”,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暂时摆脱心灵的创伤,生活在一个相对自我中心和安全的心理环境中。暂时的消费心理偏差就像偶尔的“心灵的发烧”,发烧是我们应对体内细菌的自我保护措施,但是不能让病症一直持续下去,否则就会伤到身体。对于震后受灾学生的消费心理出现的偏差,则应及时了解和把握第一手信息,从而应针对不同的偏差消费心理倾向,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帮助更多的学生真正走出阴影,过上健康、愉快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金 磊:加强我国城乡综合减灾规划设计的建议――写在汶川“5・12”大地震后的科学思考[J].安全,2008,6:1~3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的综合反应。独立学院收费相对较高,因此大部分入学的同学有着比较好的家庭背景和条件。优越的家庭条件使独立学院的学生知识面较宽,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特长、个性明显。与此同时,家庭条件优越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又在他们身上表现明显,一方面父母社会地位较高、家庭经济比较富裕,造成独立学院大学生优越感强,攀比心理重,喜欢高消费,超前消费;另一方面,家庭的溺爱使得独立学院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习惯较多,自控力不足,缺乏理财能力。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心理特征
对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学生消费行为问卷调查表明,每月日常消费在 400~800 元之间,有的甚至高的达千余元。消费水平总体偏高,除了学费和住宿费之外,仅有 38.5%的学生把钱用在购买参考书、学习用品及参加各种培训班,有29.5%的学生每月消费300元―500元购买衣服,25.8%的学生经常请客吃饭,15.2%的学生经常出入娱乐场所。高消费、超前消费、攀比心理重在独立学院学生中十分严重,主要有下面这三种不健康消费行为的心理特征。
1.攀比型消费消费行为
独立学院大学生争强好胜,固执任性,具有强烈的个人至上、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在这种心态引导下,表现出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好的我还要更好的攀比消费心理。调查显示独立学院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水平远远高于普通高校学生,月平均消费是普通高校学生的2倍左右。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出手绰,经常相互请客送礼、外出旅游等。高消费也同时助长了虚荣心和攀比风气,讲吃、讲穿、比时髦等。各种攀比式消费不仅在校园群体内部造成了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也扭曲了校园里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影响了学校秩序的正常运行,而且还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
2.恋爱支出过度的消费行为
独立学院大学生谈恋爱的情况比较严重,因为经济条件优越,很多同学在大学里纷纷都找了男女朋友,而在恋爱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有大量的物质投入,为了讨对方的欢心不计后果地盲目花费。谈恋爱总是需要投人的,上休闲吧、逛街、购物要多出很多消费,每逢特别的日子还要互送礼物。如此一来,怎么不会透支,但不花的话又怕对方认为小气,伤害了感情。于是硬装着潇洒,勒紧裤腰带甚至于借贷来维持这份恋情。
3.盲目追求时尚消费行为
独立学院大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经济上的宽裕使得大部分学生喜欢追求高档、名贵商品,追求时尚和潮流,在消费中以购买高档、名贵商品为炫耀,并以此来显示其生活的优越感,这种盲目追求时尚,不顾承受能力,以满足为快的消费行为非常有害。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心理起因
1.个性心理影响
个性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固定的心理特征。不同的个性,有着不同的消费心理。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但也有着明显的缺陷,缺乏知识、经验,社会阅历浅,易产生认知偏差。大学生中的消费认知偏差不少,如以抽烟为成熟男人的标志,以追星为时尚,以玩乐为潇洒,诸如此类的消费认知偏差,是产生不良消费行为的思想根源。
2.社会环境的原因
一方面,市场日益繁荣,产品琳琅满目,为大学生的消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方式、观念发生的巨大变化,大大刺激了大学生对生活质量的期望。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的白发性导致大学生消费行为非理性因素的增多,因此社会要倡导一种正确的消费理念,遏制不科学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为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确立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家庭教育的影响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城镇,且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的优越,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创造了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们有优越感,使得独立学院大学生逐渐养成了任性、娇气、好强的性格,造成他们对挫折准备不足,过度追求物质享受。
三、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教育对策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我们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及时发现学生的消费误区,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逐步减少学生中的不良消费行为。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要坚持“合理适度”的原则,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给自己理性的定位。虽然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但是在大学里是以学习为主,而不是过度消费,生活上低于其他同学,这没有什么关系,没有必要觉得低人一等,不需要和别人攀比,应当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学业上,不必过分的追求物质享受,要学会精打细算,合理地利用自己的资金。
2.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
由于独立学院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较好,对于挫折和艰难的考验甚少,生活常识缺乏,基本生活能力、生活技能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而毕业之后如何在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独立理财的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我们应鼓励他们学会在如何在艰苦条件下去克服困难,努力发展自己,教育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教会他们理财之道。帮助他们设计合理的消费计划,引导他们合理开支,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合理的消费理念。
3.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方式
引导大学生要根据客观实际,充分发挥好每一分钱的最大效益,做到精打细算,量入为出,通盘考虑,合理计划。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将消费额度细分化,生活上用多少,学习上用多少,文化娱乐上用多少,大概确定一个限度,以保证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为前提。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要把大部分的消费用于购买课外书籍和参加各种培训上。当自己有经济余力的时候,再考虑其他的物质消费和文化娱乐开支。因此,大学生应实事求是地根据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的实际情况明确消费标准,量力而行,进行适度消费,不额外增加家庭负担,养成良好的消费方式。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学校应加强超前消费的风险意识教育,培养消费道德,形成良好的校园消费氛围。学校可以利用展板、校报、竞赛等做一些关于大学生合理消费观念的宣传,使大学生对自己的消费水平和其他同龄人的消费有一定的了解,自己督促自己做到不乱花钱,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使整个校园都能有一个良好的消费风气。
参考文献:
[1] 许霄鹤.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和消费心理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05,(6):74-75.
[2] 闫缨,任意.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分析和引导[J].昆明大学学报,2004,(1):57-59.
[3]方正泉: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理性分析.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J].200(22)
[4]李妍: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及对策.商场现代化[J],2005(11)
一、中国现代大学生的服装消费心理特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大学生这样一个先进的群体当中,针对服饰的购买早已不是停留在之前的暖和、合身这一层面上,学生需要以服装来对帮助自己来彰显个性。笔者认为,在当代大学生服装选购的过程之中,其消费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对时尚的追求,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先进的一个群体,并且有着极强的事物接受能力。因此,品牌效应在大学生消费心理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追求时尚,大学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会追求自己喜欢的品牌,而笔者仅从运动类服饰品牌的观察上来看,大学生往往热衷于购买如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等品牌,这些品牌的共同特点便是服装设计理念先进,图案样式能够很好的对大学生的个性进行彰显。并且因为所学专业的不同,大学生在进行服装选购过程中,风格也会有所不同。例如艺术类专业学生会相对的轻视品牌,而重视服装给自己带来的视觉体验。而理科类学生则会在服装选择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服装的功能性和个性之间的平衡。
再有就是,在当代大学生之中,一般喜欢以自己所在的寝室或者学习小组作为一个群体单位,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方面,大学生都比较喜欢以集体的方式开展活动,而在进行服装购买的过程当中,这样一种群体性活动就很有可能衍生出大学生之间相互攀比的心理。而针对所购买的服装,大学生们在群体当中就会对价格、样式、实用性、款式等诸多方面对自己购买的和同学购买的进行对比或者炫耀。同时,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生活模式又让大学生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如彼此关系良好的寝室可能会发生对服装等产品的购买模仿现象。这便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最后,因为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较为轻松自由,并且现代大学生都是从原来较为紧张的高中生活走向现在的大学生活,因此在心理会对自由产生极度的向往,所以大学生在进行服装购买时,同高中生最大的不同就是大学生并不会对服装的产品品牌过度留恋,只要该服装能够彰显大学生的个性,那么这件服装便值得进行购买。即在大学生群体当中,针对服装进行选购时,个性因素是要远远高于品牌效应。而在个性的彰显中,不同专业的学生也会表现出不同。例如在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会喜欢色彩对比较为强烈,图案能够显著彰显艺术精神的服饰。而在理科专业的大学生当中,个性远不如艺术类大学学生张扬,因此较多的会选择较为大众化潮流的服装。
二、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服装市场的销售策略
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服装市场,蕴含着无限的商机,但是需要依靠经销商对于市场潮流有敏锐的嗅觉,并及时捕捉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服装购买思想,才能够从中挖掘到无限的财富。
1.创造适合大学生的品牌,并培养大学生对于该品牌的忠诚度
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往往刚刚脱离父母的监护,因此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呈现出较为自由的状态。并且在此阶段,大学生需要面临走向社会这一人生必经历程,所以针对服装销售商来讲,正确的对大学生的服装购买进行指导,并让大学生对所创立的品牌产生好感便是其中的关键。营销商不能单纯的重视眼前的利益,而需要增加针对市场调研进行的投入,聆听大学生对于服装购买的需求,并及时地对好的意见进行接受和采纳,第一时间设计出满足当代大学生个性的服装,迎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今后针对大学生人群的服装销售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不断针对产品创新
笔者认为,当代大学数多为思想意识较为先进的90后群体,并且急于彰显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因此服装生产企业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紧抓大学生群体这一心理特点,大胆开发服装的图案样式,并满足大学生的性格彰显需求。大力宣扬自身企业的文化价值,并且让大学生能够对企业的文化价值高度认同,这样才能在针对大学生的服装营销中占得先机。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高校超市;营销策略
一、大学生群体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特性
目前高校大学生多属于90后,什么身上洋溢着新时代的气息,勇于尝试,追求时尚、强调个性但并不极端。既有因为接受高等教育而养成的注重超市的服务水平和文化内涵的理想,又有受限于生活费来源于父母而造成的对价格较为敏感的现实。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标新立异,追求时尚
校园外的世界总是能抓住毫无控制力的大学生眼球,女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想对新事物认知的好奇心和她们在同学眼中的形象、个性都是驱使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心理。在大学校园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时尚前沿,大学生在消费时,首先看产品的流行度,过了时的产品就会在考虑范畴之外,以达到一种自我满足的效果。产品是否流行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心理主导因素之一,调查显示,其目前已在影响消费的众多因素中排名第三。
2、盲目从众,攀比冲动
由于大学生群居的特征,在消费过程中容易受到同学们的影响,不同的校园环境也出现了不同的消费习惯;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因此有时候也容易出现冲动购买的行为,也许是推销员的一次推销,也许是一个精美的广告,也许是一个不经意的发现,都有可能促成一次盲目购买。无论何种生活环境中,人们的消费层次水平都不尽相同,有高有低,大学校园里也不例外。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出现“别人有的东西,我也一定要有”的从众、攀比心理。
3、兴趣为重,漫无计划
当代社会,追星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话题,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更是不足为奇。但是很多大学生盲目的、无计划的将钱消费在自己的强烈的“兴趣爱好”上。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些男生在体育上面的消费就占到了生活开支的四分之一。现在大多数大学生都极度缺乏理财观念,总是有钱就多花,无钱就少花,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每到月底就借钱的现象。
二、高校超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超市为大学生服务的主要机构,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其服务水平的高低、商品与价格的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延边大学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后,通过分析所反馈的关于高校超市商品价格等信息,总结出高校超市存在的以下几点问题:
1、管理方式上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超市的管理人员均为高中以下学历,严重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不具备专业专业技能,且整体素质不够,没有一套完整的人才激烈机制;其次,高校超市经营的标准化程度不高,高校超市虽然名为超市,但从经营模式上看充其量也只是个小型零售商店,缺乏大型连锁超市在经营过程中所依赖的标准化和信息化经营模式;最重要的是高校超市的安全管理存在隐患,高校超市大部分为生活日用品和食品,商品集中摆放,易出现变质和日用品燃烧等情况,再有高校超市设在校园内不收工商、消防、公安等部门管理,导致高校超市管理人员安全懈怠,容易发生事故。
2、商品配备上不够合理
在对高校超市商品配备进行调查后,我们发现多家超市都存在着各类食品相对齐全,但生活用品、运动用品、实验用品和一些其他的化工品都相对短缺。很多学生在购买水壶、插座、沐浴露等生活用品时一般会选择校外的大型超市,这就造成了高校超市中的一些产品,因为长期无人问津,最终成为摆设。以企业自身经营为中心的理念和以自己预测为上架的导向,造成了商品配备上与大学生需求的不搭配,也严重影响了高校超市的效益。
3、价格设置上不够科学
高校超市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坐落在校园里,有固定的消费群体,按理来说,应该比校外的大型超市价格相对低廉一些,学生才会在校内进行消费。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高校超市商品价格不但没有比外面商品价格低,反而有些商品价格要高于校外大型超市的商品价格。然而,我们的大学生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调查显示,超过55%的大学生月消费金额在1000-2000元之间,还有不到10%的学生每月只有1000元以下的月消费,35%左右的大学生月消费在2000元以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消费水平参差不齐,还未达到高消费层次,因此,高校超市的商品价格不应定位太高,适中即可。
三、高校超市营销策略的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特点也如此的突出,而且,高校超市存在的弊端又是如此的鲜明。作为营销人员,我们该从什么地方出发,实行一些什么样的营销策略,才能高校超市赢得大学生的喜爱,同时又能为商家获得最大的利润呢?这里,我将从以下四方面详述我的建议:
1、适应时代潮流,开展网络营销
在这个顾客就是上帝的消费时代,以消费者为主导的网络营销不失为一剂销售良方。网络销售不受时空、地域等因素限制,因此,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最大限度的在全球范围内搜索;网络营销方便快捷,全天候营业服务,不受节假日限制,迎合部分“宅男宅女”懒惰心理;网络营销大大减少了商品在促销过程中的费用以及商品流通费,开源节流,降低成本和价格,使其更受大学生消费群体欢迎。
2、关注学校热点,实行事件营销
大学生的眼球习惯停留在新鲜、新奇的事物上,因此,高校超市在销售形式上不必拘泥与单一的营销模式,要适当创新,迎合学校热点,策划一些校园文化浓厚,符合本校特色,具有朝气的营销活动。例如:每年的新生报到的时候,举办新生用品展销会;在教师节的时候,举办教师节礼品特卖会;在校运动会的时候,举办体育用品大酬宾活动;在期末考试来临的时候则开展一些营养品的促销活动。通过一些形式新颖的活动,让高校超市真真正正融入同学们的生活,以此带动消费。
3、针对学生兴趣,采取个性营销
高校超市可以针对大学生群体消费的兴趣性和时尚性,在产品上,可以多弄一些与明星相关的特色产品,也可以拿一些明星的CD、海报等物品作为赠品,进行捆绑销售;其次,在促销上,商家需要运用一些大学生喜欢的元素,比如请学校的一些摇滚乐队来进行演唱造势,开展快闪活动等等。与此同时,企业也应借助校媒传播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倡导并引领一种时尚、健康的消费。
4、利用学生特性,创新特色营销
大学生处于一个正在成长并逐渐成熟的阶段,在消费问题上,很多人难以做到理性消费,都或多或少带着几分冲动和盲目。针对这一特性,商家在进行营销时就需要创新特色营销,激发学生在第一时间购买。比如,推出买一送一活动,让学生感觉到很划算;增加一些精神价值,买产品送一些小的纪念品;增强挑战性,弄一些考验智商或者耐力的游戏;提升趣味性,打造一次大型抽奖活动,吸引大学生前来。
面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高校超市需要把学生当朋友,为学生提供一个整洁的环境的购物环境、优质丰富的产品以及热情周到的服务,加上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就一定赢得更多大学生的青睐。(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