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科学与城乡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地学思维 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长期以来,地理学已逐步从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有力工具发展成为改造世界的科学,它已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为一系列勘测、设计和规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解决重大的国民经济问题。①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12年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了调整,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地理学下属学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被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这一专业的拆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科的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地理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经典地理学思维和素质的培养。
1 地学思维
传统地理学提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和类比方法等,是地理学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科学方法。②现代以来,地理学有了更强的整体性观念,更多地从地域系统的整体出发,注意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使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能够相互补充、辩证统一,并积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形成了一种复杂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③
从具体研究方法来讲,现代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两大方法为区域法和因素法,④即以区域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和以要素基础的集成研究。但无论是区域法还是因素法,都要借助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思维,以探究地理综合性问题的求解途径,这类研究方法和地学思维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现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理学地理科学大类下面的二级学科,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依托于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侧重于应用领域,着重培养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与管理的专业性人才。⑤城市规划一般依托建筑学平台建设,侧重于技术领域,重视物质规划和形态设计,如建筑设计、住区规划与设计、旧城改造、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市政工程规划等,其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大城市的设计院、政府部门、城市建设咨询和研究机构。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之需且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从专业设置学科背景看,全国大部分高校资环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前身)是在地理学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京大学黄贤金⑥等人于2011年对98所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8所高校中67所是以地理学为学科背景,占68%;11所高校以地质学为科学背景,占11%;以农学和测量学为学科背景的各为4所,分别占5%;其他以建筑、环境、林学、经济学等为学科背景的高校11所,共占11%。然而,在一些开设该专业的普通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专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学科定位不明确、⑦⑧尤其是轻视对学生地学思维的训练,过分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向建筑类倾斜,无法凸显地学特点、展示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情况不乐观。
3 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地学思维的重要性
3.1 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也最具活力,该专业面向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等,综合性与应用性都很强。⑨学生只有具备了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方法等地学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理解并接受相关理论,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关于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有具体认知和理解,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得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2 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等地学思维方式,而学生仅通过城乡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的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得到有效训练的,因此,需要重视地理学经典的理论教育。
3.3 有助于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的设定
有效的职业规划对于促进学生实现其人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学思维的特色之一在于训练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而这一点在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时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综合地思考问题,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客观全面地面对人生的每个阶段并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云南农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摘要: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为新设置的本科专业,定位不清将影响到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本文通过对国家本科培养不同层次、专业内涵以及云南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宏观分析,总结过去云南农业大学该专业三阶段人才培养经验,提出未来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定位,确定培养方向和课程结构体系,明确专业基本课程和方向拓展课程,以供其他地方高校探讨和参考。
关键词 :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专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G 640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5)01.0051.05
收稿日期:2014.08.02修回日期:2014.10.22网络出版时间:2015.01.0713:06
作者简介: 吴晓敏(1970—),女,湖北蕲春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107.1306.011.html
Discussion on the Specialty Orientation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for the Local University
WU Xiaomin, DONG Ping, LU Xiang, HU Hu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Abstract: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s a new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In a long term, the specialty has an unclear orientation which has seriously affected on graduate′s job seeking. This article makes macro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t factors such as different levels of national bachelor′s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and local economic as well as the need of social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it summarizes the former personal training experience of three stages of this specialty in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then it proposes an idea with a career?orientated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and main courses structure, as well as basic course and course expanding directions, at last,it offers a discussion and useful reference for other loc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specialty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源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新增地理学科类本科专业, 1999年首届招生,至2009年统计,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包括独立学院、民办院校)已达173所,成为了教育部新增速度最快的专业之一 [1]。由于专业名称涉及理、工及管理多种学科门类,全国开办该本科专业的院系的学科背景多样,包括理学、工学、管理学等,专业培养定位存在多种倾向:在综合性大学、理工院校定位为资源环境规划方向;在具有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科背景定位为城乡规划方向;在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定位为应用数字城乡规划管理方向;在管理学科为背景的院校定位为土地管理方向、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旅游管理方向等[2]。办学十多年来,全国该专业缺乏统一而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各校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设置专业培养方向,导致对新专业培养人才难以得到社会认可,影响到新专业持久发展。不少院校将各学科的主要课程拼接在一起,没有形成一个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框架,从对毕业生就业来看,主要是专业方向不明,没有对口的行业和岗位[3.4] 。
基于实际情况,2012年教育部新公布的专业目录中,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分为二,即“070502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070503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5],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2013年开始,各高校以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为基础,调整新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大学扩招背景下,对于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的专业,厘清专业定位显得非常重要 [6]。
二、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分析
(一)国际国内本科教育定位政策导向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011》中规定,大学本科(LEVEL6) “3年以上的理论学习期,以具体职业需要为导向,注重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 [7]”。《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本科教育学业标准规定是:“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在我国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科背景各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层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8]:(1)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强调的是理论的应用性,属于理论应用型人才,或称工程研究型人才。其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将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人才。(2)教学型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目标介于工程研究型和技能应用型之间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和工艺过程的指导、监测、管理和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属于使研究开发的成果转化为产品,在生产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而必需的人才。(3)高职类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突出应用性、实践性,有较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方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毕业生直接面向就业市场,出国、考研和再深造为少数,因此本科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困境下,明确的职业定位对于专业定位来说是其关键所在。
(二)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解读
2013年起,新调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从名称上看,仍保留了多学科交叉专业特点,理学学位侧重于人文地理,管理学学位侧重于城乡规划。新调整的专业名称可以解读为“基于人文地理学科背景的城乡规划管理 ”,重点是城乡规划管理 [9]。 根据政策确定的本科教育以职业为导向,确定以城乡规划管理作为新专业的职业方向,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
(三)云南地方城乡规划管理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在当前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城乡管理人才需求旺盛。1992年以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800个左右。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为1.72亿人,城镇化率为17.9%,至2011年,城镇化率到51.27%[10],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个阶段,城镇建筑数量多,规模大可谓史无前例。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重大问题,城市建设与环境协调,城乡协调,城镇规划与建设管理、新农村建设管理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2008年我国建设部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从国家管理层面上,开始了对城乡规划进行全面统筹管理,并从根本上结束“城乡分治”的局面,反映了国家对于城市、镇和乡村建设管理的重视。过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和招生旺盛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该方面人才的迫切需求。
云南属于边疆少数民族省份,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不发达。城乡建设水平比内地落后较多,2011年云南省城镇化率为36.80%[11],低于同期全国城镇化率15%左右。以县城镇为主体的城镇基本处于农业社会形态。云南教育相对落后,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受教育人数和教育程度低,有些地方甚至不懂普通话,城乡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加缺乏。
云南共有129个县(市、区),建制镇和乡镇1500余个。城乡建设管理基层部门是县级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要职责是城乡建设管理、规划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等,每个部门都需要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县住建局主要领导为中专毕业生,技术岗位有本科相关专业学历的仅有1~3人,有些偏远县住建局基本没有土木建筑类本科专业毕业生,乡镇住建所普遍没有具有基本建筑知识的人员,由此可见云南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旺盛。然而,除云南大学以外,其他4所高校该专业学生培养方向定位为矿产资源、林业资源、房地产等,相关城市规划、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基本不愿意回地方,因此对口人才供给明显不足。
三、云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历程
(一)初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云南农业大学为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办学思想是植根边疆、服务三农,围绕国家和云南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培养边疆民族人才的具有农科优势特色的地方高校。云南农业大学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于2001年正式面向全国招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除2007年停招以外,至2013年共招生13届。已毕业和在校学生共计 600余人。从2008—2013年招生控制线来看,该专业比学校大部分专业录取分数高,最低控制线高于录取线18分以上,2011年最低控制线超出录取线54分。总体上讲,专业招生容易,生源质量相对较好,学生综合素质高,思维活跃,云南籍生源约占80%以上。
据已毕业的8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总体就业形势不如其他工科专业,就业难成为学生和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对往届就业情况分析发现,就业去向不够明确,零散分布于县市建设局、规划局、设计公司、房地产公司等、测绘公司等、建筑施工单位等。
(二)专业人才培养发展三阶段
专业招生以来,人才培养方案历经多次的修正与完善,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2006年。按照教育部地理学科指导标准下设置的培养计划。以地理学科为基础,课程设置涉及地理、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生反映课程内容宽泛,能力与就业目标指向不明确,毕业生从事专业工作的实际能力有所欠缺。
第二阶段,2007—2012年。对已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方向、业务能力两方面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改变按照地理学科的培养思路,确定以城乡规划为培养方向,主导就业方向是县市建设局、规划设计院所、房地产公司等。重新梳理该专业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特别强调学生毕业能够有“建筑和规划设计方面的”技能。在此原则下,调整课程结构,由原先较多的理论型课程改变为以规划设计为主线,以造型能力、制图表现以及综合设计课程为专业主干课程。实施效果:由于学科背景和师资队伍缺乏,规划及设计课程没有相关教师队伍,导致主干课程不能完全按计划安排。
第三阶段,2013至今。基于学校专业整合,该专业由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调整到建筑工程学院,随着全国专业名称调整,招生专业定为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初步确定专业方向城乡规划管理,授予管理学学位。以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为学科背景,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就业领域等能够有效形成对专业的支撑,明确了城乡规划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为扩大就业面,增加国土与环境管理、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等三个拓展方向,从而确定专业基本课程和拓展方向课程,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体系。
四、基于职业导向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
(一)专业定位
结合云南农业大学定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区定位以云南为主,培养服务于云南边疆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面向规划设计院所、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和房地产行业,掌握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城镇和乡村进行规划设计、城乡规划管理、咨询、房地产开发等行业和部门从事相关技术工作。
(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1.素质要求。学生接受通识教育,打下较坚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系统学习城乡规划学科基础课程,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毕业生能从事城乡规划及其相关规划设计机构的业务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土地综合利用和市场服务机构,以及项目策划、决策与工程等部门咨询工作;城乡规划、建设、国土、环保等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工作;城乡规划的相关教育及研究工作。
2.能力要求。以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力、城乡规划及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其他能力(外语运用能力、自学能力)等构成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结构。毕业生必须具备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可以拓展到从事建筑类相关行业的技术工作,如国土资源及环境管理、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管理等领域工作。
3.知识结构要求。在校期间,提供学生三种训练:基本素质训练、工程素质训练和基础研究素质训练,使学生具备三种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三)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专业定位,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
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本课程和方向拓展课程。其中,专业基本课程共计28门,分别为:(1)基本方法工具课程: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建筑与规划制图、构成、美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Photoshop、Sketch up)、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建筑表现技法9门;(2)专业基础知识及理论课程: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城市建设史、城市环境与生态、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原理等12门;(3)城乡规划与管理技能课程:城镇总体规划、城镇详细规划、城镇工程系统规划、城镇道路交通规划、景观规划设计、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设计等7门。专业方向拓展课程8门,分别为:(1)国土与环境管理课程:公共行政学基础、土地评价管理、区域规划;(2)建筑设计方向课程:建筑模型、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3)房地产开发方向课程:房地产策划与管理、工程经济等。
(四)毕业生就业主要领域
就业方向和部门主要有: (1)政府部门:建设局、规划局、土地局、环保局;(2)企业:规划设计院、房地产公司等。(3)考研究生:方向为人文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4)教学科研部门:中学、职业教育、民办大学等。
五、结论与探讨
在我国大学扩招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历经十多年发展过程,反映了新专业发展的缩影。云南农业大学在总结专业定位不清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结合地方城乡建设,明确专业定位和职业方向为城乡规划管理。确定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明确城乡规划管理应用与技能为课程结构主线,结合多样化人才需求,提出国土与环境管理、建筑技术设计和房地产开发三个拓展方向。确定了专业基本方法工具课程、专业基础知识及理论课程和城乡规划与管理技能课程等3个课群。
一个新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有些问题往往不是一所大学、一个培养方案就能解决的,而需要全国高等教育管理顶层设计。基于多年的办学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1)尽快成立全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机构的确立便于研讨本科专业办学普遍性问题的,提出明确的思路和方向。尽快凝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这个“二次新”专业的统一规格,明确专业人才的基础标准和基本要求,指导不同层次的大学所办的该专业人才的基本规格,明确“门槛”和办学方向。
(2)引导专业特色。目前各高校根据自己背景学科,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人才,社会对专业认可度不高,毕业生就业时往往“找不着北”。全国统一人才规格便于社会对新专业的认识和接纳,有利于新专业的持续发展。规范的学科和人才培养标准,可以让不同院校该专业的毕业生都找到“归属”和认同,对于新专业而言,共性比“特色”更为重要。
(3)理清与类似专业间的关系。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相近专业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城乡规划”,三个本科名称相近,各高校分清楚其中的差异很困难,更重要的是专业雷同,与“宽口径”培养要求不符。从土木专业办学经验来看,由于它包含房屋建筑、地下建筑以及道路桥梁三个专业方向,毕业生就业面宽,对相关领域专业技术岗位适应性有明显优势,是近来成为热门专业重要原因之一。
[
参考文献]
[1]毕华兴,朱清科.关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4):16.18.
[2]吴晓敏,付云松,倪金卫,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高校教育研究,2009(10):124.125.
[3]王如渊,翟有龙,唐小平,等.对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1):78.82.
[4]谢双玉,刘大均,胡静,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7):173.180.
[5]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2.
[6]林江湧,吴素梅,宋彩萍.专业定位与专业建设——以上海高校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4):102.107.
[7]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2011)[EB/OL]2011.http://uis.unesco.org/Education/pages/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spx.
[8]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56.57.
[9]杨贵庆.城乡规划学基本概念辨析及学科建设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3,37(10):53.59.
关键词:小城镇;城乡统筹;平原地区;空间管制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An overview of Fengzhuang Township was present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lanning were analyzed, its planning guiding ideology was described, and the planning experience was summed up,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similar small towns in plain areas.
Key words: Small town;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Plain area; Space control
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2009年新乡市成为河南省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新乡市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审批的通过,标志着新乡市的村镇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1]。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纽带,与周边农村、城镇以及中心城市等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切忌孤立地对单个城镇进行发展定位及规划建设,丰庄镇具有典型的平原地区的特点,其良好的区域优势和交通优势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争取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小城镇规划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到目前为止,学者、专家对平原地区的小城镇研究较少[2-4],作为具有典型的平原地区特征的延津县丰庄镇总体规划,拥有一些经验,通过分析其规划特点,可为其它地区的具有平原地区特征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提供参照标准并指明发展方向。
一、丰庄镇概况
丰庄镇位于延津县城北41公里处,西与卫辉市庞寨乡相毗,北与鹤壁市浚县新镇相接,东与安阳市滑县王庄镇相邻,郑滑、新濮两条省道交汇于该镇。总面积48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3.3万人口,8094户,耕地面积41829亩。丰庄镇为全镇的政治、文化、经济及交通中心。
2010年,丰庄镇GDP完成16.8亿元。丰庄镇工贸产业聚集区规划已具雏形,必将大大推动丰庄镇商贸业的发展。丰庄镇地处华北黄河冲积平原的南端,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自然坡降约七千分之一,耕地4.1万多亩,土壤大部分为褐土化小两合土,土地肥沃,素有延津“北粮仓”之称。丰庄镇是具有典型平原地区特征的小城镇。
二、丰庄镇规划的优势、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丰庄镇地处新乡、鹤壁市、安阳市三市交界处;延津县、滑县、浚县、卫辉市四县交界于此,同时也是新濮、郑滑两条省道交汇处,新濮公路沿镇域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中部的郑滑公路呈南北走向,使得镇域形成了两条十字交叉口于镇区的经济发展轴线,优越地理位置(图1)和便利的对外交通给丰庄镇带来了无限潜力。
(2)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丰庄镇自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几年来,镇域经济连年稳步增长,特别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农业增长速度较快;民营企业和商贸服务业发展也初具规模,这些都为下一步全镇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奠定了基础。
(3)工农业生产初具规模
从镇域现有工农业生产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行业初具规模,农业以优质小麦种植和培育基地、蔬菜种植基地、畜牧业养殖基地较为突出;工业以铝制品、食用油、食品加工、电子等行业较为突出。农业生产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整体来看工农业发展具有规模化、特色化的特点,并着重突出龙头产业的带动作用。
(4)镇区建设有规模、商业市场较繁荣
丰庄镇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受村镇布局和行政界线的影响,丰庄镇区主要向南发展,现已包括:丰庄村、赵庄、大罗寨、殷庄四个行政村,加上流动人口,镇区人口已达到12000多人,镇区建设用地达到1.60平方公里,丰庄镇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镇区的商贸业和市场业较发达,沿着镇区几条主要街道几乎每日成集,商贾云集,目前已成为三市四县沿边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2.劣势分析
(1)镇域内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尽管丰庄镇近年来经济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基础较为薄弱,镇域整体经济实力还较弱,其乡镇发展规模还较小,尚不足以带动延津北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目前丰庄镇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受交通区位的影响,镇域南北部地区经济实力最为雄厚, S219、S101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均优于其他地区。
(2)村镇建设缺乏相应的规划。丰庄镇由于受到用地限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长期以来乡镇道路系统相对紊乱,缺乏乡镇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绿地,乡镇用地发展缺少有效控制,乡镇用地布局混杂;另一方面,原有镇区道路狭窄,房屋年代久远,居住条件较差的状况依然严重,到目前为止,丰庄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过低,设施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乡镇产业的发展。
三、规划创新思路
1.规划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新乡都市区建设“三位一体”系统工程为载体,立足于延津县域及更大区域范围,从丰庄镇域、镇区以及镇区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充分考虑丰庄镇发展的要求,加强丰庄镇镇区的建设,完善中心镇的职能和镇区各项设施的建设。
2.功能结构布局规划
规划镇区以新濮路镇区段和丰李路交叉点为中心,以不规则扇型展开布局,并结合实际适当沿新濮路向东发展布局,形成“一心、三轴、三片区”组团式集合布局结构。(图2)
①“一心”:强化一个主中心―核心组团
该组团为丰庄镇镇区中心,融行政办公设施、文化娱乐设施、金融贸易设施、体育设施、公园、绿地为一体,结合镇区市民广场形成丰庄镇镇区核心组团。
②“三轴”:有机发展三条轴线
以新濮路、丰李路和郑滑路为主要景观及发展轴线,建成一条多功能具有较完整空间序列的街区。
③ “三片区”:改造重塑丰庄镇居住组团,新建产业集聚区组团和南部居住组团
丰庄镇旧镇区保持原有的街道布局与建筑特色,迁出行政办公、工业用地,改善居住条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丰庄镇组团为在现状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生活服务区;北部产业集聚片区位于丰庄镇北部,丰李路北侧,按照高标准,完善的配套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区;南部居住片区,利用南部有利的地形地势和地理条件,建设丰庄镇镇区南部丰庄新社区。
3.绿地景观规划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规划以“田、水、路”为骨架,构建“点、线、面、轴”相结合的乡镇绿地景观系统,形成“一心、四轴、多处景观节点”。(图3)以中心公园、广场为中心,新濮路、丰李路为近期景观主轴、丰寇路为远期景观主轴、丰李路景观纵轴来组织镇区的景观体系。结合主要景观轴,将丰庄镇入口景观、中心景观区和其他景观点联系成有机的景观体系。做到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阴、面上绿化成林、轴上绿化成带,点、线、面、带立体混合式布局法,形成有机的景观体系。
4.空间管制
丰庄镇区在《延津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09年)中被确定为生态敏感区,因此生态和自然景观环境的保护是丰庄镇域规划的重点之一。为了避免不合理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必须根据丰庄镇开发建设的实际条件、各种相关政策,并结合镇域空间分区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在确定的各类分区基础上,划分出不用的开发区域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合理性,对各类型用地提出合理的控制引导性策略,同时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规划可开发区域。可开发区域包括一般城镇建设区(即小城镇建设用地)、中心村建设用地、超低强度建设用地3类。超低强度建设用地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丰庄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战略目标而划定的区域。
(2)划定生态保护区域。生态保护区域包括所有的水系,除超低强度开发范围以外的水面50m范围,以及现有的和规划的林地(包括苗圃)。在生态保护区域内,禁止任何新的开发建设项目,除市政设施外的已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应逐步迁出。
四、结语
村镇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5]。在城乡统筹背景下,笔者对丰庄镇总体规划的规划理念、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规划实施以来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作为河南省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中具有典型平原特征的小城镇――丰庄镇,其规划不仅对丰庄镇的建设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其它相似的小城镇规划建设起着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焦青松,王娟,周璐.平原地区小城镇规划浅析――以魏邱乡集镇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415-10417.
[2]任月红.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小城镇建设发展研究――以宁波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 24(4):102-106.
[3]靳拥军.基于因子分析的重庆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J].管理现代化, 2011,(01) :50-52.
[4]郭健.城乡统筹背景下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探析――以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黄各庄镇为例[J].城市规划,2011, 35(9):92-96.
[5]黄俊舟,宋建成,吴银玲.“1+8”城乡圈小乡镇建设规划研究―以孝感市三汉镇建设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219-12220.
作者简介:陈如聪,女,河南焦作沁阳人,注册城市规划师,从事城乡规划与设计研究17年。现任职于沁阳市方圆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
关键词:城市规划;社会功能;影响因素
1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
1.1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
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主要指的是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不同领域和不同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不同社会条件下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有着不同的阐述,通常情况下,对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最为准确的说明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对市场自由体制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改善和弥补;第二是为私人领域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提供全面和有建设性的信息,第三是提高集体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地位,将其放在首要位置;第四是对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的影响进行关注和协调,由此来公平处理资源方面分配不平衡的现象。
城市规划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公共政策,它具备公共政策所有具备的各项基本功能。从公共政策这个角度分析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可以总结为调节功能、导向功能和分配功能。调节功能主要是针对社会上的公共利益,对社会行为和市场行为进行调节,从而使利益平衡,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城市规划的调节功能最能体现出其作为公共政策的特点。导向功能主要针对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对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进行指导性的规范,从而来确保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达到高度的统一,制定统一的目标,并采取相应的约束,使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都在一定的约束下向同一个目标发展,这样有助于实现社会秩序的规范化。分配功能针对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以市场行为和公共政策作为基本对象,对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进行合理公平的分配,保证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从而可以实现社会的公正性。
1.2城市规划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关系
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地位相互矛盾又相辅相成,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同时又相互紧密关联,不可分割。社会地位决定社会功能,反过来,社会功能对社会地位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给予两者的特殊关系,只有当两者处于一种平衡关系的时候,城市规划事业才能处于最好的发展状态。如果社会地位过低,就不利于发挥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的发挥,同时,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发挥不好就会动摇社会对于城市规划的认可程度,就会影响其社会地位,处理不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城市规划的作用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只有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两者都能良性发展,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地位相互促进,才能保证城市规划这个行业稳定发展。
目前,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处于一种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关系一方面取决于社会对于城市规划的期望,另一方面决定于社会规划自身的行为。基于这两方面,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目前城市规划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但是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却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其功能不能有效地发挥,这就注定了两者不协调的情况。
2制度因素与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
从公共政策方面来看,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它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必须把它放到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发挥其功能,我们对城市规划的研究和分析也必须要在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社会制度环境下进行,制度环境包含的方面很多,本文主要分析城市规划的法律环境和行政体制的环境。
2.1城市规划工作的法律制度环境
《宪法》和城市规划工作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制定的基本原则对于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宪法》对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和对于财产权利的规定等,都对城市规划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宪法》的影响下,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不仅具有技术方面的意义,还要符合法律对于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保障公民的权利。《宪法》是法制的核心,是法制建设的依据和基础,但是目前城市规划工作中不能真正彻底贯彻宪法原则,这一直以来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正是由于长期以来城市规划并没有认真研究这些宪法原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城市规划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的发挥。
2.2相关法律与城市规划
相关法律对城市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相关法律可以直接涉及城市规划工作,对城市规划进行监督和制约,在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城市规划的一切行为都要遵循相关法律制定的原则,如《城乡规划法》、《城建管理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授权政府编制其他各项规划与城市规划存在一定的联系,因为授权法律地位的高低不同,法律对规划审批机关、编制主体、规划实施主体以及法律惩处的规定也不甚相同,这些不同的规划都会直接影响到其授权的规划的社会地位的高低,从而可以影响到它们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并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城市规划社会功能的发挥产生深远的影响。
3城市规划学科与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关注城市规划学科与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认为:“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技术合理”是它的核心内涵,这种理解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还要深入理解它们之间真正的联系。我们要分析清楚城市规划这项工作的科学性,深刻理解这项工作的内涵与技术手段,同时区分科学与技术工作,分清楚城市规划这项工作是不是一门科学。长期以来,我们混淆了科学的概念,只认为科学就是指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并没有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在内,科学是由权威人、组织和机构通过一系列技术完善、确认、推荐、宣传、传授和捍卫的一个专属领域的思维学术,我们必须要理清城市规划这项工作于科学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在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对象或者一门学科的研究客体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片面的理解城市规划就是一门关于空间、美和形体的学科,其实城市规划包含的范围很广泛,我们对其理解不够深刻与全面。
从学科的角度分析,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主体决定了它的学科性质,反过来,学科的性质决定城市规划能够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决定了城市规划工作的状况。所以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成了重中之重。
4城市规划师与城市规划社会功能
城市规划师对城市规划工作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是一旦规划师的话语权和当前的社会制度和相关法律发生冲突,就会被冷落甚至遗弃,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规划师对城市规划工作的积极性。而一些规划师认为城市规划只是一种技术,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技工,没有充分认识到城市规划不只是城市规划部门的事情,不只是一项技术工作,而是一项法律要求,是一项政府职能。没有给自己足够的重视,缺少政治思维和战略眼光是城市规划师的缺陷。其次,长期以来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规划师的价值观保持中立,而城市规划这项工作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个性化因素,在现实社会中遇到具体情况时,规划师不能按照实际情况对这些价值要素进行组合,受各因素影响后,规划的成果必定不能理想。
城市规划师价值观念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社会行为,从而影响了城市规划工作,并且对社会对于这个职业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有着重大的影响。
5结束语
城市规划不仅是技术性,它最基本的属性是政策性,技术性只是支撑政策性的基础。对于当代中国城市规划来说,如何正确认识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是关系到城市规划发展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欧阳娇薇. 论城市规划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