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事故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电气设备事故,这些事故花样繁多、层出不穷,如何能够根据出现的故障现象找到并且及时的排除了将会发生的电力故事故,这将是检修人员的一大难点。排除电力设备故障的方法很多,大部分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而定制解决办法,不是每次都有案例模式可以依照,经常都会走弯路,甚至操作错误没有及时的排除了故障,造成严重的事故损失。
【关键词】设备检测方法;案例分析;红外热成像仪;常见故障
【 abstract 】 as the electric power market gradually opening up, people for power equipment understanding gradually, between each other more and more competition, the customer for power supply of reliable and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the stability power continues to improve, so that the power equipment of the stable operation and testing maintenance also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is requires the past those testing maintenance methods of constant improvement, still need to be in the operation of equipment management innovations, it can make the maintenance of the testing time shorten,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power supply reliability to make our customers more satisfied at ease.
In the actual work, often appear different electric equipment accidents, these accident variety, emerge in endlessly, how can the fault occurred phenomenon according to find and timely ruled out will happen power story so, this will be the maintenance staff of a difficulty. Rule out the power equipment fault many methods, most must be combined with actual situation and customized solutions, not always have a case model can according to, often can detours, even operating error is not timely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caused serious accident loss.
【 keywords 】 equipment testing methods; Case analysis; Infrared thermal camera; Common faults
中图分类号:V35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电力设备检测方法的分析
1、运行中的电力设备对其外部表现可以通过“望、闻、问”等等感官来巡视检测,判断是否有故障。
(1)直观法。
(2)测量电压法。
(3)测量电阻法。
(4)对比、置换元件以及逐步开路(或者接入)法。
(5)强迫闭合法。
(6)短接法。
2、可以借助电力设备上装置的信号灯以及仪表来观察设备运行是否良好。
3、利用红外热成像仪等等其他比较先进的仪器对电力设备进行发热状况的检测。
4、要对正在运行的电力设备进行数据记录分析。
5、对正在运行的电力设备利用实验设施进行一些预防性的试验。
6、在计算机系统比如DCS、PLC的监控下,监控中的画面显示整个设备的运行状况。其中包括电流、电压以及温度等等。
7、可以利用在线监测分析仪器来检查运行中的各个电力设备的振动、谐波等等。比如电机的。
二、发电厂的电力设备常见故障分析
发电机在运行时,滑环碳刷、压簧冒火是电厂电力设备经常见到的故障,要是不能及时的消除,就会发生碳刷、压簧冒火造成环火,会直接危害发电机设备安全的运行,特别是一种氢冷型发电机,可能会造成运行停机,对设备产生重大危害。
1、产生环火的原因
通过对某电厂发生的环火造成的设备停止运行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环火产生的因素:
(1)在设备机组的运行过程中,同一碳刷、压簧因为受到的压力不同,使用的时间也不同,质量不同,这就造成了碳刷跟滑环之间的接触点上的电阻会不一样,碳刷之间的电流分配不同,有些电流比较大,压簧出现严重变形,造成火花。
(2)电力设备上的碳刷经常摇动,碳刷在碳盒里产生严重磨损,其边缘就会造成剥落,集电环由于磨损不均匀,以及电力设备振动造成了碳刷的振动,积攒了过多的灰尘等等,都会造成碳刷的起火。
(3)值班的运行人员在巡检时走马观花的应付差事,又或者巡检的间隔时间比较长,碳刷温度过热,不能及时发现处理,往往也是造成了电力设备环火的一个原因。
2、如何有效地预防电气设备发生环火事故
(1)首先要找出同一型号的压簧,将发电机组滑环上面的全部更换,换掉之前还要根据机组检修时的情况进行测试压簧的压力,承受的压力应该基本一样,大约是2×5.88±7%N,需要使用弹簧秤进行测量,及时进行调整。
(2)当班的值班运行人员应当每个小时都对电力运行设备进行检查,特别是对发电机的滑环、压簧以及碳刷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检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3)发电机上使用的碳刷要按标准使用,要是发现长度不够就要及时进行更换。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同一个时间里,每一个刷架上的碳刷只允许更换1/5的。
(4)所有的新碳刷需要统一电阻值的,在更换之前要先进行测试。
(5)所有经过研磨的新碳刷,其接触面积可以达到70%以上,这样活动起来才不会受到阻碍,能够灵活自如,更好的配合。
(6)现在有很多的电厂已经都使用了恒力钜的电刷装置,其运行的状况非常良好,可以广泛采用。
三、变压器出现内部相间的短路事故实例分析
2009年4月19日某变电站的1号主变出现了重瓦斯保护以及差动保护动作跳闸。
1、计算机系统画面显示的信息:
(1)116、334、413开关出现变位闪烁,第三侧的电流表和功率表指数为零。
(2)1号主变双套PCR-723C差动保护动作,PCR-726B保护动作,故障录波器动作光字牌亮。
(3)10KVⅠ段母线电压是零,所连接的电容器组的电流以及功率等指数为零。
事故分析
根据系统画面的显示,变压器差动保护和重瓦斯保护同时出现动作,通常都是因为变压器的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故障。
事故处理
首先要记录发生事故的时间、开关变位的情况、还有设备的名称以及主要保护动作的信号等等信息。检查2号主变的负荷,通常2号主变会出现负荷过重,要求投入冷却器中,密切兼职其负荷以及温度的变化。将以上情况汇报给调度,将2号主变退出间隙保护,把2号主变的中性点接地刀闸合上。值班人员需要边记录边检车现场。隔离开故障点,将116-2、334-2、413-2的刀闸拉开。这时可以把1号主变转为检修,将接地刀闸116-2BD、334-2BD、413-2BD合上。事故处理完毕后需要值班人员详细的填写日志,故障原因以及如何处理的经过。
四、红外热成像仪检测技术的事故实例
1、2010年3月某发电厂的检修运行值班员,在执行巡检的过程中,使用红外热成像仪发现#1号110KV主变的B相套管的引线连接点温度达到了114℃,远远高于规定的75℃的最高温度,后经电气设备检修工人检查后判定为接触面发生了氧化,后经过工人的打磨,电力设备可以正常使用了。
2、2011年7月某发电厂的检修运行值班员,在执行巡检的过程中,使用红外热成像仪发现了厂里的一台220KV的升压站(194)号线路,其出线C相上的电流互感器的表面温度竟然高达173℃,由红外热成像仪上可以看出,电流互感器的内部温度竟然高达295℃。经过常规的介损试验合格以后,就对电流互感器里的油样提取进行化验分析,其中烃类的气体含量严重的超出了规定标准,并且还出现了乙炔类气体,在更换了全新的电流互感器以后,电力设备就可以正常运行了,事后对发生故障的电流互感器解体后进行分析,是由于其中的一个小瓷套连接引线焊接处开裂。
红外热成像仪不会受到周围环境中的电磁场干扰,具有图像清晰、稳定,还可以锁定图像、保留记录和做出必要的图像分析。该设备有很高的像素,通常不会低于240×340。具有比较高的精确度和测温范围,精准度不会小于0.1℃,测试温度的范围一般是在-50℃~600℃。可以在不影响正常生产运行的情况下,对运行设备检测进行准确的温度变化,从而加以判断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红外热成像仪具有高效、节能、准确以及快捷等诸多优点。
五、总结
电力设备的运行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设备检修以及后期的故障排除等都需要按照程序严格的执行,如何快速的找出事故原因,采取响应的积极措施,防止以后类似的事故,这就需要所有员工提高技术素质,一定要以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避免出现重大事故。
参考文献
[1] 王鹏, 吴广宁, 曹开江, et al. Design of DC Partial Discharge Detecting System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J].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10(4): 333-339.
[2] 黄成吉,姚唯建,庄贤盛,等. SF_6电气设备故障特征气体快速检测方法[J]. 广东电力. 2009(2): 38-40.
[3] 张利燕,杜黎明,张若飞,等. SF_6电气设备内湿度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 河北电力技术. 2009(1): 45-47.
[4] 王红卫. 电气设备的故障检测和维护概论[J]. 山西建筑. 2012(1): 137-138.
[5] 金红华. 电气设备的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浅析[J]. 科技与企业. 2011(14): 98.
[6] 张宇鹏,杨永明,杨承河,等. 电气设备局部放电的超声波检测方法[J]. 压电与声光. 2010(3): 414-416.
关键词:凝气器;热井;爆炸
中图分类号:O643文献标识码: A
张家港某公司炼钢二厂利用低压余热蒸汽,拖动1700KW汽轮机带动同轴电机做功,节能减排的同时,节约厂用电,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运行过程中,凝汽器热井突然发出巨大声响,混合水汽产生爆炸,彩钢厂房四周均撕裂。因发生于早上5点,无人在现场,未发生人员伤亡。
1常规冷凝机系统设计介绍
汽机的排汽进入凝汽器后,在凝汽器里与紫铜管内的循环水进行换热后冷却成50度左右的凝结水,通过凝结水泵送到除氧器等。
如图1所示,常规设计中,凝结水泵一直在连续运转,热井至最低水位时,再循环管上的电动调节阀开启,正常水位时关闭,保证热井里始终有水,防止水泵汽化。水泵接有一根空气管至凝汽器,排除泵内的不凝气体,防止泵效率下降。泵入口高度至凝汽器最低水位之间的高度应满足气蚀余量的要求。凝汽器抽真空约60KP,便于汽机排汽。当真空度下降后,有报警信号,下降过大时,连锁停机。有此连锁保护,所以6MW以上机组很少带安全膜板。
图1 冷凝系统的设计
2 爆炸原因分析
2.1 事故冷凝系统介绍
张家港某公司因汽机厂系统图及设备中未留有再循环管接口,未配备电动调节阀,同时热井较小,造成泵频繁起停,施工单位在未告知设计院的情况下,增加凝结水回收水箱,作出如图2的修改。其中,泵由原先的0M布置现场改为1M高左右平台布置,泵吸水口高度由3.5M左右降至1.5M左右。汽机厂家虽留有抽真空管的接口但靠近安全膜板处。
图2 事故冷凝系统
2.2 爆炸原因分析
2.5N6凝结水泵汽蚀余量为1.9m,现场修改后水位不到1m,很容易发生汽蚀。由于水流中含有汽泡破坏了水流的正常流动规律,改变了流道内过流面积和流动方向,因而叶轮与水流之间能量交换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能量损失增加,从而引起离心泵的流量、扬程和效率的迅速下降,形成水泵断流,造成水位上升。如果水位上升至凝汽器中心附近,淹没一半铜管,换热面积降低,传热端差增大,真空度降低,排汽温度升高,水温升高。60KP时,水的汽化温度为86度,此时凝汽器内的水将汽化,产生大量蒸汽,压力突然升高。由于抽真空管在安全膜板处,那儿压力较低,没有动作,致使在较薄弱的热井处泄压,发生爆炸,同时有大量的水溅出。真空度降低汽机未带有停机连锁保护,也是造成原因之一。
3 解决方案
(1)凝泵仍按原设计0m布置,以降低凝泵吸入口高度,吸水口从回收水箱下部水平接出,水箱最低水位至出水口不宜小于2.5m;
(2)增加一根凝泵至凝汽器的空气管路DN15,阀门运行时微开;
(3)凝汽器的凝结水管接至水箱时,水平段应有>5%的坡度以便排水放气;
(4)泵频繁起停容易损坏,建议按常规做法增加再循环管路DN32,水位由电动阀调节;
(5)抽真空管应设置在凝汽器中间上方;
(6)水箱可增加安全阀及高液位报警。
(7)增加真空度低时停机连锁。
经过以上改造,机组运行一年来,热井水位正常,水泵未产生汽蚀,整套机组稳定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杨金凤,胡善云,肖长歌.凝汽器热井水位测量与控制策略.华电技术.2010(11):47-49
[关键词]深基坑;边坡;喷锚网支护;事故;分析
中图分类号:TU473.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3-0064-02
1.工程概况
浙江省东阳市某工程,地下建筑面积10780 m2,平均埋深6.2m。在其西侧离坑底地下室外墙的水平距离12m处有一排四层、砖混农民自建房。农民房的基础多为独立基础。由于征地时和村里约定,施工范围只能在离开农民房4m以外的地方进行,故对施工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现场如图1所示。
根据上述地质和环境情况,设计单位的基坑支护方案如下:
支护表面采用C20喷射混凝土,厚度100mm,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石子粒径不大于12mm;内配钢筋网φ6.5@200X200mm;水灰比为0.45,配合比为灰:砂:石子=1:2:2;采用两排钢筋锚杆,锚杆钢筋为φ18@1200L6000,入射角度为10度;锚孔直径80mm;钢筋网与锚杆焊接成一体共同工作。如图2所示
2.险情
2011年9月21日下午3时,当开挖至地面以下5m时,在基坑西侧,离开地下室外墙9.2m处出现地面开裂,缝宽超过20mm,平均速度率为5mm/h左右。局部土方坍塌并向坑内倾倒。塌方一度造成恐慌。施工单位不敢再施工下去。经施工方技术负责人指派,项目经理紧急调派三台挖机,将坑顶松土挖去,同时在坑角实施重力反压,暂时控制住塌方继续发展的趋势。
3.原因分析
由于形势紧张,建设单位即刻组织各参建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召开了紧急会议。经过对设计方案、监测数据及现场施工情况的分析,初步确定以下几点原因是此次基坑塌方的关键因素:
(1)根据实际开挖情况来看,场地土层分布、厚度、深度等基本符合勘察报告。基坑支护设计采用喷锚网的方案选型得当,计算参数取值合理,计算结果正确无误。同时,设计成果经过专家论证通过。故此,设计并没有大的问题。
(2)此次基坑事故虽属局部塌方但存在整体滑坡的风险。但考虑到上部荷载并不大,仍然可以考虑采用喷锚网来进行加固处理并对相关设计参数进行调整。
(3)此次塌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施工过程没有严格按照设计所提出的“分层开挖、分层施工”的要求。开挖高度超过含砾粘性土无侧壁支护的极限高度,且土层时间过长。
(4)农民房开裂及地面裂缝主要是由于基坑开挖造成地下水位降低,再加上农民房多采用独立基础,其控制沉降差异的能力较差,故而产生局部裂缝。但此裂缝并不多,不影响结构安全。
(5)施工过程中监理、甲方管理人员均在现场,但没人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对施工图纸有关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不清楚,对施工过程缺乏管控,是造成此次事故的另一重要原因。
4.加固措施
经研究,仍采用喷锚网进行加固处理。施工单位要求加强对基坑和农民房的监测。具体如下:
(1)采用C20喷射混凝土封闭坡顶。自坑边直至农民房墙根为止。以防止雨水渗入地下而将边坡冲垮。
(2)对选用的锚杆规格适当加大并再增加一排锚杆,长度可以适当降低。喷锚网参数按照原设计不作调整。
(3)施工过程要求做到‘分层、分段’施工,分层高度小于2m,分段长度小于8m。
(4)施工方做好坑底排水和基坑与民房的监控工作。
方案示意如图3所示:
根据12个监测点数据显示,开挖并支护完成后,坡顶最大位移41mm,周边建筑物沉降数据稳定,最大值为14mm左右。均满足规范要求。
经过专业结构评估,农民房的开裂不存在安全问题,经过修复可以正常使用。
6.结论
此次基坑事故表明,基坑是否安全关键在于各参建方的重视程度。原本不算问题的基坑施工却耽误了半个多月的工期并使各方承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是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希哲.土力学地基基础(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关键词]船舶工程;安全管理;工程案例;事故分析
中图分类号:T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038-02
前言
作为水上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是我们日常生产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新《安全生产法》要求各级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这给我们企业在如何有效开展安全工作的问题上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即利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一、事件分析介绍
首先对事故树的基本概念进行一点简要的介绍(图1):
①顶上事件、中间事件符号,需要进一步往下分析的事件
②基本事件符号,不能再往下分析的事件
③正常事件,正常情况下存在的事件
④省略事件,不能或不需要向下分析的事件
⑤逻辑或门,表示B1或B2任一事件单独发生(输入)时,A事件都可以发生(输出);
⑥逻辑与门,表示B1、B2两个事件同时发生(输入)时,A事件才能发生(输出);
割集:事故树中某些基本事件的集合,当这些基本事件都发生时,顶上事件必然发生。
如果在某个割集中任意除去一个基本事件就不再是割集了,这样的割集就称为最小割集。也就是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的基本事件组合。
径集:事故树中某些基本事件的集合,当这些基本事件都不发生时,顶上事件必然不发生。
如果在某个径集中任意除去一个基本事件就不再是径集了,这样的径集就称为最小径集。也就是不能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的基本事件组合。
下面可以通过某航运公司一个事故实例来阐述事故树分析法的具体步骤,并以此来作为开展安全工作的理论指导。
二、事故案例
案例:2005年10月16日15:00时左右,某拖轮绑拖一驳船作业。23:50时,拖轮将拖缆挂上驳船后放缆,17日00:20时正式启航。约航行了十分钟(17日00:30时),驳船驾长倪某某,听到船艉右后锚有撞击船体声,出外查看见锚绞起不够高,就叫水手发车,倪站在船艉右后锚外侧(船舷边距锚1米处)指挥开车绞锚,当锚已就位时未发出停车指令,直至连接锚环的卡环绞到导缆钳开口的横滚筒上(俗称绞过头)才指挥停车。车刚停下,船舶在受风浪外力的作用下,导致了锚缆随锚向船舷边滑出导缆钳,造成了锚缆钢丝先碰倪左腿膝盖以下三分之一处、后压右腿膝盖部位,送医院做右腿膝盖以上三分之一处和左腿膝盖以下三分之一处截肢手术。
三、案例分析评价
这里去除了操作者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因素,主要就设备、环境、作业信号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事故树方法对本案例进行图形分析,并对该事故树的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进行分析,以此作出事故的评价(图2)。
3.1 此事故树的最小割集是
(1)X1X8X3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未标识安全区域;甲板照明不良;无限位保护装置;(2)X1X10X3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过分依赖经验;甲板照明不良;无限位保护装置;(3)X1X11X3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麻痹大意;甲板照明不良;o限位保护装置;(4)X1X8X6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未标识安全区域;未给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5)X1X10X6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过分依赖经验;未给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6)X1X11X6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麻痹大意;未给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7)X1X9X6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酒后作业;未给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8)X1X8X7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未标识安全区域;给错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9)X1X10X7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过分依赖经验;给错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10)X1X11X7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麻痹大意;给错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11)X1X9X7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酒后作业;给错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12)X1X9X3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酒后作业;甲板照明不良;无限位保护装置;(13)X1X8X5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未标识安全区域;操作者不懂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14)X1X10X5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过分依赖经验;操作者不懂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15)X1X11X5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麻痹大意;操作者不懂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16)X1X9X5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酒后作业;操作者不懂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17)X1X8X4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未标识安全区域;海上能见度差;无限位保护装置;(18)X1X10X4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过分依赖经验;海上能见度差;无限位保护装置;(19)X1X11X4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麻痹大意;海上能见度差;无限位保护装置;(20)X1X9X4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酒后作业;海上能见度差;无限位保护装置;
3.2 此事故树的最小径集是
(1)X1事件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2)X8X10X11X9事件名称是:未标识安全区域;过分依赖经验;麻痹大意;酒后作业;(3)X3X6X7X5X名称是:甲板照明不良;未给信号;给错信号;操作者不懂信号;海上能见度差;(4)X2事件名称是:无限位保护装置;
3.3 评价
最小割集是引起顶上事件发生的基本事件的集合,是造成顶上事件的充分必要条件。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该事故树的最小割集达20组,其中任何一组都会导致顶上事件的发生。最小径集表示事故树的安全性,上述事故树的最小径集数目仅有4个,即预防事故的途径只有4种,远远小于其割集的数量,充分说明了该事故树的危险性。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最小割集中均包含两项基本事件,即: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无限位保护装置。事故树的分析理论中有一个概念称为结构重要度,通过计算得出的结果是这两项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最高,可以说设备的缺陷决定了这次事故的发生。因此又必要继续讨论引起设备缺陷的原因就是是什么?人为因素是占了很大部分原因的。从船舶管理者来说,平时对设备维护的重视度值得怀疑,虽然有月度检查,但检查质量是低水平、低质量的。设备维护保养是十分关键的工作,不重视就会引起安全事故。
最小径集是制定事故防范措施的主要依据,我们在上述4个最小径集中可以发现,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控制事故方法也就两种:第一种是使锚具c导缆钳能够相配套,第二种是安装限位保护装置。这两种方法并非要同时做到,而是两者择其一,就可以确保事故不发生。
我们可以再留意一下另外两个径集(2和3),其控制方法要同时做到的四项或五项基本事件,这无疑增加了事故防范的难度,并且3项中包含了“海上能见度差”这一基本事件,此项目是人为无法控制的,因此可以完全排除这一事故处理方法。2项中包含了两个基本事件属人的因素:过分依赖经验和麻痹大意。安全工作中对人的因素的控制是难度最大的,即使安全工作者都是最顶尖的心理学家,他们同样无法预测人在船舶上会遇到什么样的工作环境,而不同的工作环境下人的心理状况以及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大厢径庭的。要使人的行为可控制,在现在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全做好的,即使有再多的培训,但是人的特点决定了最缜密的思维者也会有疏忽大意的时候。
事故树分析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的事故分析方法,其中还包含较多的定量计算,计算的前提是要开展大量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来确定顶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目前本文仅通过对事故树的定性分析来阐述其对安全工作的指导意义。
一、股份支付背景介绍
2006年2月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其中第11号准则对股份支付的定义、帐务处理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举例。根据该准则第二条规定,“股份支付,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或商品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签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第四条规定, “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提供服务或其他方提供类似服务的,应当以授予职工和其他方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在上述准则后的几年内,其实际执行情况并不乐观,很多存在高管员工股权激励业务的IPO公司,因各种原因并未对股权激励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上述情况在财政部2010年7月14日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后逐步发生了变化。从解释第4号的规定来看,国内准则也将大股东低价转让IPO企业股份给高管等员工这一交易作为股份支付来处理。此后,证监会对涉及股份支付的IPO公司的审核口径也逐步从严,尤其是中小板IPO公司被要求进行股份支付会计处理的案例越来越多,这一结果也在我们的统计中得以验证:2011年11月9家涉及股份支付的中小板IPO公司中,有8家已经按照准则进行了会计处理;2011年12月2家涉及股份支付的中小板IPO公司,均已按准则进行了会计处理。
二、涉及股份支付业务的现状作法统计
根据我们对2011年A股IPO公司的统计(注:该等IPO公司均系根据证监会官方网站“预披露”的公司),13家主板公司中,涉及股份支付的仅有3家;41家中小板公司中,涉及股份支付的有23家;132家创业板公司中,涉及股份支付的有74家。因此,下面我们对于股份支付业务的案例分析,以中小板和创业板IPO公司为主。
(一) 有股份支付业务并已按照准则进行会计处理的统计
经我们统计,2011年共计有23家A股IPO公司有股份支付业务并已按照准则进行了会计处理,其中:主板公司2家(分别为百隆东方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明星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中小板公司14家(分别为深圳瑞和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申科滑动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安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道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信质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博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卡奴迪路股份有限公司、鞍山重型矿山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金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扬子江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瑞达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德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华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7家(分别为江西西林科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瑞丰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巴安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和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
(二) 有股份支付业务但未按照准则进行会计处理的统计
经我们统计,2011年仍有很多含有股份支付业务的A股IPO公司未按照准则进行会计处理,其中:主板公司1家,中小板公司9家,创业板67家,共计77家。对于IPO公司是否进行会计处理,我们的判断标准是,凡是IPO公司员工入股价系按照1元/股、每股帐面净资产或一定溢价、协商价,且没有将员工入股价与股份公允价值(如PE入股价、每股净资产评估值等)的差额计入当期费用,则认为没有根据准则进行会计处理。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上述77家未按照准则进行会计处理的IPO公司中,有26家(中小板公司1家,创业板25家)有公司员工与PE同期入股,但员工入股价与PE入股价有较大或很大差异。
三、对实务中股份支付“公允价值”的评价及我们的理解
对于涉及股份支付业务的IPO公司,我们首先建议公司严格按照准则要求进行帐务处理,除非公司用于股权激励的费用金额很小,对当期净利润影响不大,因此未按照准则进行会计处理,也不会违反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而对于需要进行会计处理的案例,在技术上的核心问题是公允价值如何进行确定。
目前实务界对于“公允价值”的认定标准,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外部投资者(一般为PE形式,个别以自然人身份)入股价、账面每股净资产或一定溢价、每股收益乘以市盈率倍数、每股净资产评估值。对于上述几种方法的优劣评价,我们分别予以分析、探讨如下。
1.外部投资者入股价:对于存在外部投资者入股的IPO公司,我们认为只要外部投资者入股与高管等人员的间隔时间不是太长,比如不超过半年,以外部投资者入股价或非常接近该入股价作为股权的公允价值,是一个简单易行且比较合理的处理方法(我们不认为该方法非常合理的主要考虑是,外部投资者进入IPO公司时,往往会给公司附带一些诸如对赌条款等优先条件或提供一些额外服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增资价格的高低,因此影响了其在会计理论上的“公允价值”的定性);但采用该方法的前提是,在高管等人员入股的不太长时间内,存在外部投资者入股行为,否则,该方法无法适用。
2.账面每股净资产或一定溢价:目前众多IPO公司高管等人员入股作价依据,采用账面每股净资产或一定溢价(溢价率大多系大股东与高管员工协商的结果,因而实质上是协商入股的一种)。虽然该方法简单可行,但并不具备理论上的合理性。因为我们目前的会计准则采用的仍是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计量属性,公司绝大部分账面资产金额并非其报表日的市场价值,账面每股净资产或一定溢价并不能反映该公司的真实市场价值,尤其是未来的公司价值,因此以账面每股净资产或一定溢价作为公允价值不合理。
1.1风险分析整体框架
风险是指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与期望结果的差异性。不同领域的风险表述也各不相同,但风险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风险造成的损失具有不确定性。桥梁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诸多安全因素,一旦爆发安全事故,后果将非常严重。桥梁的施工风险分析是指对桥梁在施工阶段的不确定性因素识别,对风险事故发生概率与损失大小进行估计,并进一步制定风险决策与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桥梁施工的风险分析包括风险的识别、风险评估、人因可靠性分析、风险的决策与应对措施等几个方面。桥梁施工的风险分析首先要对桥梁项目进行风险识别。通过识别风险,为降低风险产生的可能提供有效依据。风险识别时,首先要寻找桥梁项目在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分析这些风险的不利后果,计算这些风险的出现概率,并对风险进行相应的分类。风险的识别阶段是桥梁施工的管理者有效地识别风险的一个定性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找出是施工风险的成因,识别出关键的风险,从而了解风险的性质。风险识别包括收集数据资料、分析因素不确定性、风险事件的排序、编制风险识别的书面报告等内容。
1.2桥梁的施工风险特点
桥梁在施工阶段的风险贯彻于整个项目的施工、管理阶段。该阶段中风险一旦发生,管理者将丧失对整个项目的整体控制能力,项目极有可能出现工期延迟、项目成本攀升、施工计划变更、整体效益受损等问题。桥梁在施工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如下几个侧面:(1)桥梁结构复杂程度:复杂的桥梁结构,分析内力繁琐且易出错,加大风险的评估难度。(2)桥梁结构本身特性:桥梁悬于空中,跨度越大,其截面越易被破坏,风险也就越大。(3)施工人员技术层次:技术的成熟度越高,桥梁项目的施工风险就越低。(4)施工环境:桥梁施工周边的气候条件、河流分布、地理地貌等因素影响着施工风险。
1.3桥梁施工阶段的风险事故
桥梁施工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泥石流、海啸、滑坡、暴风雪等自然风险,以及设计错误、施工操作不当、施工管理问题等人为风险。按照风险事故的表现分类,可将风险事故分为桥梁结构质量问题导致的缺陷、桥梁施工过程的临时性项目导致的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其他事故等。
2桥梁的施工安全管理
2.1安全管理概述
所谓安全管理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实现安全的生产而组织和使用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物质资源的过程。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一项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强调法制化建设与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桥梁施工的安全管理是为了提高安全管理整体水平,降低施工的事故率,实现本质的安全。
2.2桥梁的施工安全管理对策
对于桥梁施工的安全管理,业主与承包商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是监管、引导、规范的作用。业主在施工中应自觉规范投资行为,理性谨慎决策,可通过如下措施来完善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合理选择安全的工程项目承包商;要求设计中考虑施工安全;资助现场的安全奖励方案;聘请足够的安全管理人员;通过合同来约束项目各参与方的安全责任。目前我国业主方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仍不够全面,政府等监管方对业主的安全监管可通过业主责任保证担保制度来落实。安全思想要贯彻于整个工程项目,选择安全合适的承包商就是控制成本的关键。建立政府业主的信用、信誉公开化制度,可增加公众对政府业主的监督力度,工程承包商在选择业主时,如其信用不太好,也可进行合理地双向选择。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工业事故频繁发展,人们在与各种事故斗争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事故发生的规律,提出各种不同的事故归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的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来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事故归因理论是一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有所不同,特别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的变化,相应地生产了不同的事故归因理论。事故归因理论是人们认识事故整个过程以及进行事故预防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归纳起来,主要经历了超自然归因理论、单一因素归因理论、人物合一归因理论和系统归因理论四个历史时期。
2 安全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
2.1 超自然归因理论
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落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处于表面阶段,经常把事故的发生理解为上天对人类的惩罚或不可违抗的命运,因此用祈求神灵的方式来保佑自己及家人的安全。超自然归因理论是对事故原因的不可知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各类技术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人类与技术安全事故斗争的实战中不断总结各种经验,探索事故特征与发生的规律,相继提出了十几种关于事故发生原因、事故发生过程、以及预防事故发生的事故致因理论。
2.2 单一因素归因理论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已经初具规模,蒸汽动力和电力驱动的机械取代了手工作坊中的手工工具。这些机械在设计时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操作的安全与方便,几乎没有什么安全防护装置。工人没有受过培训,加上长时间超负荷劳动,伤亡事故频繁发生。早在1911年英国的格林伍德和伍慈对许多工厂伤亡事故发生次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通过泊松分布、偏倚分布和非均等分布的检验,结果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较其他人较容易发生事故。随后,在1939年,法默和查姆勃等人确定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是指个别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稳定个人的内在倾向,也就是认为工厂中存在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者是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随着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化、生产工艺的复杂化和操作过程的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的自动控制系统取代了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操作;具有监控功能的安全系统的广泛应用,取代了人对生产过程的安全监管任务,使安全保护更准确、更迅速、更完备,人对生产过程的主观干预程度降低。因而人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在减少,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增加,人的不安全行为更多地凝结在物的不安全状态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认为有些人较另一些人容易发生事故是与他们从事的作业有较高的危险性有关,不能把事故的责任简单地归结成工人的不注意,应该强调机械的、物质的危险性质在事故归因中的重要地位。明兹和布卢姆建议用事故遭遇倾向论取代事故频发倾向论。事故遭遇倾向论认为,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而且与生产条件有关。尽管事故频发倾向论把工业事故的原因归因于少数事故频发倾向者的观点是错误的,然而从职业适合性的角度来看,关于事故频发倾向的认识也有一定可取之处。
根据海因里希的研究,大多数安全伤害事故都是由于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即使一些安全伤害事故是由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则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产生也是由于工人的缺点、错误造成的。因为海因里希理论也和事故频发倾向论一样,把安全事故的责任归因于工人。从这一认识出发,海因里希进一步追究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认为人的缺点来源于遗传因素和人员成长的社会环境。
海因里希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事故因果连锁关系。一颗骨牌被碰到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几颗骨牌相继被碰到。如果移去中间的一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以上理论都摒弃了不可知论的错误,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产生事故的根本原因。这些理论从个别人、人的本质以及管理人员(非直接生产人员)角度逐渐深化了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认识。然而这些理论又都不同程度上忽视或轻视了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工作环境所固有的危险性对事故的影响。迄今有无数的研究者对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科学性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讨,本人认为不能片面评价事故频发倾向论和事故遭遇倾向论以及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谁对谁错以及谁好谁差,它们只是从不同侧面来认识事故所得出的不同结论,虽然它们都是具有片面性:事故频发倾向论主要从人的不安全行为角度来认识事故而把事故归因于人;事故遭遇倾向论主要从物的不安全状态角度来认识事故而把事故归因于物;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主要从变化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故演化的过程并分析事故的原因。但三种理论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事故发生发展的不同本质特征,应当同时综合三种理论来看待事故。
2.3 人物合一归因理论
人物合一理论反应了人们对事故归因在时(连锁过程)空(人、机、环境)上的较为全面的、完整的认识。这个理论及其派生的事故归因理论目前在事故分析时仍处于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产品给安全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面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危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的一个根本原因,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事故的责任应该注重机械的物质的危险性质。约翰逊指出的,判断到底是不安全行为还是不安全状态,受到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取决于他对问题认识的深刻程度。斯奇巴认为,生产操作人员与机械设备两种因素都对事故的发生有影响,并且机械设备的危险状态对事故的发生作用更大些。实践证明,消除生产作业中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大幅度地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情况下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又互为因果。实际的事故并非简单地按照上述人、物两条轨迹进行,而是呈现非常复杂的因果关系。轨迹交叉论认为,在事故发展进程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归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人的因素运动轨迹与物的因素运动轨迹的交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时空点,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同一时空或者说人的不安全轻微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相遇时,将发生事故。
近代工业的发展起源于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转换,1961年,吉布森提出了解释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的能量以外释放论。他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1966年,哈登完善了能量以外释放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从能量在系统中流动的角度,应该控制能量按照人们规定的能量流通渠道流动。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失去了对能量的控制,超越了人们设置的约束或限制,就会发生能量违背人的意愿的意外释放或逸出,是进行中的活动中止而发生事故。
调查安全事故原因发现,大多数安全事故都是因为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正常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引起的。并且,这种过量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释放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使得能量或危险物质失去了控制,是能量或危险物质释放的导火线。美国矿山局的札别塔基斯依据能量转移理论建立了新的事故因果连锁模型。他认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释放,及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基本原因是企业领导者的安全政策及决策、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二战后人们逐渐地认识了管理因素作为背后原因在事故归因中的重要作用。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时工业是固定直接原因,必须加以追究。但是,它们只不过是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的征兆和管理缺陷的反映。美国前国际损失控制研究所所长弗兰克?博德提出了基于管理控制不足的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该理论认为管理者的失误造成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根本原因。
现代因果连锁理论的核心在于对现场失误的背后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的差错或疏忽、企业领导者决策错误或没有做出决策等失误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安全工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该理论把考察的范围局限在企业内部,用以指导企业的安全工作。实际上,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一个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等诸多社会因素,对安全事故的发生和预防有着重要的影响。
2.4 系统归因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设备、工艺及产品越来越复杂。人们在研制、开发、使用及维护这些大规模复杂系统的过程中,逐渐萌发了系统安全的基本思想。于是,系统安全理论应运而生。系统安全理论包括很多区别于传统安全理论的创新概念,第一,在事故归因理论方面,改变了人们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而忽略硬件的故障在事故归因中作用的传统观念,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事故;第二,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和危险,但可以减少来自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宁可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彻底消除几种选定的危险;第三,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完全认识危险源和危险,即使认识了现有的危险源,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也在不停地变化着。针对客观世界的变化,对于事故的原因分析也要随之改进,以适应变化的情况。
约翰逊发展了吉布森等人提倡的能量意外释放论,他把事故定义为一起不希望的或意外的能量释放,其发生是由于管理者的计划错误或操作者的行为失误,没有适应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的变化,从而导致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破坏了对能量的屏蔽或控制,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损伤。陈宝智教授具体地列举了可作为事故潜在因素的9种变化,包括企业外和企业内、宏观和微观、计划内和计划外、实际和潜在的可能、时间、技术、人员、劳动组织、操作规程,认为事故发生往往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包含着一系列的变化――失误连锁。
本尼尔认为,事故过程包含着一组相继发生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可能由于行为者不能适应的“系统外界影响的变化”(扰动),使系统动态平衡过程受到破坏,而造成事故。本尼尔的这种对事故的解释被称为扰动理论,也叫P理论。事件是指生产活动中某种发生了的事物,一次瞬间的或重大的情况变化,一次已经避免了或已经导致了另一事件发生的偶然事件。
战略武器研制、宇宙开发及核电站建设等使得作为现代科学技术标志的大规模复杂系统相继问世。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非线性的作用关系。系统的非线性作用使系统的行为状态具有多样性和动态复杂性。如何遇见系统的未来状态,如何进行合理的事故归因并采取有效地安全措施达到预期的安全目标,是安全领域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建筑安全事故;多米诺骨牌理论;安全风险预警
安全事故的出现会给建筑工程的开展造成较大的冲击,进而在其他诸多方面体现出影响。在实际工程中需要针对安全事故进行调查,明确这些事故产生的原因所在,并据此制定对应的风险管理办法,将其运用到以后的建筑工程,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打下安全基础。
1建筑工程的基本特点
(1)规模大。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已经成为各个地方展现经济实力的一种具体表现手段,由于建筑工程的规模扩大,使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所增加。(2)周期长。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建筑工程已经不是以往单一的一栋建筑,而是多栋建筑所组成的建筑群。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也会分为一期、二期、三期等分期进行,如此长的工程周期,就使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了更多的机会[1]。(3)流动性。流动性主要是指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在目前各地的建筑工程中,转包分包的现象一直存在,尤其是较大的建筑工程,往往会有多个施工队伍参与其中。而各个施工队的施工人员都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其可能同时参与到几个建筑工程中,经常在不同的工地之间来回奔波,这就使施工人员无暇顾及安全问题,容易出现不安全行为,进而发生安全事故。
2建筑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2.1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产生原因的基础理论
(1)综合因素影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时候,往往会有多个因素参与其中综合起来产生作用。所以,在分析安全事故原因的时候,需要将导致安全事故的相关因素全部罗列出来,并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然后按照主次进行排序,如此就可以显而易见的得出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了。在该理论下要控制安全事故,就需要对主要原因进行控制。(2)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时候是一个直接的必然要素导致的,而该必然要素又是其他相关要素所引发的。(3)人为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建筑工程中的材料、设备等都属于静物,不会自己出现安全事故,而在建筑工程中产生安全事故是因为施工人员在使用这些材料设备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操作,从而导致安全事故产生。因此,建筑工程中的安全事故都可以归结于参与建筑工程的各个人员[2]。
2.2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产生的常见原因
(1)安全管理不到位,建筑工程单位在安全管理上不够重视,投入不够,既没有形成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也缺乏详实的安全工作方案,导致在建筑工程中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2)建筑工程的参与者由于流动性较大,因此难以形成一支稳定的工程队伍。这就导致工程队伍的整体安全意识一直难以实现质的提升,各环节都存在安全意识低下的人员,成为安全事故发生的诱发原因。(3)建筑工程的周期长,多米诺骨牌效应更加明显,构成安全事故链的相关因素众多,各个因素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即使切断一个事故链,依然可能从其他事故链产生安全事故。不仅如此,由于规模大的特点,也使相关因素更多,其综合影响也就更加明显。(4)建筑工程中的参与要素较多,这就给安全事故的发生提供了各种可能的条件。众多的要素难以在监理工作中得到有效把控,从而造成安全事故出现。
3建筑安全事故风险管理办法
3.1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警处置机制
目前对于建筑工程工程安全事故已经有了比较多的完善的相关理论,根据这些理论,可以实现构建安全风险预警处置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建筑工程的安全潜在风险,及时对其解决。(1)基于综合因素影响理论,可以构建动态可视化的安全模型,这需要利用到BIM信息模型技术,依据建筑工程的相关资料数据,构建初步的安全模型。然后根据工程的实际进展,录入实际的工程数据,由此推演安全模型的未来变化,提前发现容易出现安全风险的节点,对其进行事先控制。(2)基于多米诺骨牌理论,可以采取切断事故链的方式,构建安全风险预警处置机制。在建筑工程中,导致同一安全事故的事故链并非只有一条,所以要阻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需要对多条事故链都实现有效阻断。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不同的事故链中,具有一些重合的节点,这些节点就是防范安全风险的关键,合理控制这些节点,就可以实现多条事故链的同时切断。
3.2加强建筑安全管理的调节控制
(1)依据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就应该针对建筑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责任归属的划分,避免出现安全问题时相互推诿。(2)利用经济杠杆对安全事故进行调节,通过经济利益加强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分包班组三方之间的关系协调,使其达成利益协同。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都应该强制性办理保险,投保率也需依照市场行情确定。同时,将安全保费的缴纳情况和企业的信誉、业绩实现关联,强化经济调控作用。如此,就可以迫使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对安全问题加强重视[3]。
3.3巩固建筑安全风险防控的基础
(1)对建筑工程的所有参与者进行安全教育,使其认识到安全事故的形成过程和具体原因,从自身出发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展开工作,避免造成安全风险。(2)制定安全量化指标,对建筑工程各环节的安全程度展开精细量化,以此衡量安全风险的程度等级,从而提早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处置。(3)完善风险应对机制,即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提前制定好解决措施,确保在出现安全事故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响应,快速解决问题,避免其扩大化形成,将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4)通过承包、保险、担保转嫁风险。由于建筑行业市场存在一定不透明的情况,使得部分风险难以避免。因此,可以通过承包、保险或是担保的形式,将这部分发生概率较大的风险转嫁其他建设单位、保险公司或是担保公司,由此避免对本单位造成影响。
3.4完善安全量化考核标准
除去以上措施之外,还需要通过量化的安全考核指标,对工程风险进行评价和管理,做好安全风险的防控。比如,可以根据企业以往的安全记录,制定一套安全量化指标,对事故伤害率、时间损失率、劳工索赔率等详细界定,为安全问题的处置提供可靠依据。4结束语综上所述,建筑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较多,也有一些相关的理论对其进行阐述说明。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结合实际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提前制定相应的处置对策,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将安全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
作者:沙军 单位:江苏标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桑毅红.建筑安全事故分析及风险管理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18):69.
成语故事《焦头烂额》和《曲突徙薪》来自于同一个故事,这人故事较长,要是一遍遍去复述全文,时间肯定不够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望大家喜欢。、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范文一第十册语文第八课的内容是成语故事三则.内容《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性显然是不可考的。他们的代号是“有个楚国人”和一个只留其姓的南郭先生。但是故事中反映出来的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已经简化到了只剩梗概,寥寥数语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不丰满但是有发人反思的力量。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 我在想故事中的道理只需略略点拨便可呼之欲出。那么课堂上怎么让这四十分钟更有价值,更有听头,收获更多呢?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从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简单,只是一个代表某种意义符号。但是书中古人的缺点和所犯错误却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重复的。那么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在孩子的头脑中塑造出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贴近人物形象,由人推己,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于是课堂以叙事和议论的形式展开了教学。
以《滥竽充数》为例简单记录一下课堂经过。
揭题后,先认识“竽”字,看字型,观插图,认识了这种古代乐器。接着解释“滥”字,再举例子帮助理解“充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弄懂后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几个常规性的问题,比如;谁滥竽充数?为什么要滥竽充数。结果怎样?我们能从文章中得到什么启发?等等。这些问题并不难,因此由学生自己读文解决。每个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连起来讲了讲这个故事。接着继续进行集体交流讨论,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读,研究文中的人和事。
如在讨论南郭先生为什么要冒充会吹竽的人时,大家的思维已经开始活跃了。用今天人选择职业时的想 法结合文章中的相关词句来揣测,我们讨论的结果是:1、这个工作比较轻松还挺体面的,可能俸禄也比较高,因为“齐宣王喜欢听吹竽”;2、南郭先生经过长时间考察和慎重的考虑认为的确有机可乘,因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发现,他还是有一定的小聪明的;3、此外他还善于伪装。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是他细心观察和成功模仿的结果。4、他也要养家糊口,可是可能没有什么别的本事,而他又怕吃苦,所以想去冒个险。
接着,我让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南郭先生第一次伪装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也很紧张,怕被发现。但是要故作镇定,避免穿帮。”有的说:“他不会很紧张,因为他已经从混进来的过程中发现那个齐宣王肯定不会识破他,周围的人也不会多管闲事,说不定还有跟他一样滥竽充数的人呢。”不管怎么说,第一次南郭先生确实成功了,得到了俸禄。这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要学生了解人们在犯这样的错误时候存在的侥幸心理。以及当错误没被发现时的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想法。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的。这个讨论的结果正是我想要的——让学生由文中人物联想到自己,检讨自己。接着我们继续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禄后的得意样子。让学生把刚才讨论得到的想法变成语言说出来,进行说话训练。“他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决定。”注意表达的逻辑,把前因后果有条理的说出来。这个说话训练其实也是对故事的上半部分的一个小结。
紧跟学生的发言我用这样一段话来过渡教学环节:“确实,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不少人善于伪装,也会耍小聪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这样不诚信的行为能永远装下去吗?”故事继续发展,我们的讨论也在继续。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即位了,当南郭先生听说这个新王喜欢一个个听吹竽时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继续走进人物的内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达了紧张,烦躁,害怕,如热锅上蚂蚁的样子。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人物的错误。再其他同学对文中人物说一句精辟的话来帮助南锅先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时候如“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真才实学才能受益终生。”“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等精彩话语很自然的出现在学生的语言中了。这样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这两个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堂轻松幽默,学生议的热烈,说的精彩。感觉非常好。作业是续写这个故事,要求从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测故事的不同发展结果。
与文中人物的充满人情味的进行对话,使课堂变的很鲜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个符号,而成了身边的人,或者就是自己。这样的语言训练发自内心。这样的思想教育就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范文二过去,在校本成语故事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一个是一节课学两个成语故事,时间总是不太够用,有时只能完成一个故事的教学任务。再一个问题是我每次讲完故事,就让学生说出喻义。学生往往乱说,因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还不到位,我就让他们再复述故事,如果学生还说不准,我怕时间不够用就给出现成答案。让学生硬把答案记住。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在教法上不断探究,终于寻找到了较好的教学方法。
过去我是让学生全文复述故事或全文表演故事,这样耽误了好多时间。现在,我只挑能揭示成语原意和喻义的重点部分让学上复述或表演,再设计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说出来成语的原意和喻义,真是水到渠成,又节省了时间,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如成语故事《焦头烂额》和《曲突徙薪》来自于同一个故事,这人故事较长,要是一遍遍去复述全文,时间肯定不够用。我仔细分析,发现故事当中客人对主人提建议的那段话,就是“曲突徙薪”的原意,宾客说的话就是故事中蕴藏的道理。我就把这两段作为重点,让学生复述,并画图加以演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曲突徙薪”的原意和比喻义。而后我又通过设计问题:那些救火的人被烧得怎样?他们的处境如何?引出了焦头烂额这个成语的愿意和比喻义。最后又让学生用这两个成语进行说话练习。由于问题设计精当,不拖泥带水,只用了半节课时间便完成了这两个成语的教学任务。
后半节课,我采用了猜画谜的方法导入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成语的教学之中,由于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让他们分组表演,把鹬和蚌争斗的场面再现出来,并让学生说出谁赢谁输,而引出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从中得利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说出了这个成语的喻义。并通过联系实例让学生加深了理解,并能够学以致用。
这次县教研室老师来听课,我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让学生明白了道理的同时,知道了成语的来源,了解了喻义,学会了使用,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范文三《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三个成语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成语内涵。怎样在两个课时内把三个故事全讲完?我决定把三个故事放在一起处理,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第二课时研读故事,理解成语内涵。教学环节力求简单,问题设计直中关键问题,使课堂教学真正的达到“简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