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人间真情的作文范文

有关人间真情的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人间真情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关人间真情的作文

第1篇:有关人间真情的作文范文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这很值得我们今日的为“作文而作文者学习”。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要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

二、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社会

由于“作文来源于生活”,所以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尝试着跳出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明天完成的传统格局。教师可以借鉴西方小学生的一些做法,让学生跨出教室、跨出校园,跨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

美国一位女教师微笑着给同学布置了一道作文题:“我们要来找出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访问一个真正从事那行业的人,做一份口头报告。”这道作文题使十三四岁的孩子感到惊讶,但他们还是遵照老师的要求去努力完成。此种作文可以培养人的五种能力:抉择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做、写、说、思便有机的结合起来了。”有了那么多的实践经验,学生也就不会胡编乱造,生搬硬抄,而会把实践中的真实的感受融入到作文中去,使作文为生活服务。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吐

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我生气了,怎么办?》,《我有烦心事,怎么办?》这种类似的作文题教师可以通过例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四、教师要在作文命题上有所创新

作文命题有时与学生的积累不一致,与学生的兴趣不一致,与学生的思路不一致,这样,学生的信息被深锁在大脑里,作文时就会无从着手。为此应让学生参与命题,给学生写作的自,写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真实性可言。作文命题不在乎“大”与“小”,而在乎能否给学生发挥“真情实感”的空间,能否给学生提供“我手写我口”、“我手说我情”的题目才是关键。

1.规范命题的范围

对于规范命题范围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早有理论,他曾说,凡是圣明的国文老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过学生的经验范围,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的经验范围内,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断不可出一些离奇的题目,离开学生经验十万八千里,叫学生搔头挠肋,叹息说没有意思,没有材料。因此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方式要灵活多样,表达要新颖生动,最好在学生下笔前,教师先亲自“下水”试试,以便知深知浅,知难知易,使得作文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诉。

2.让学生自由命题

第2篇:有关人间真情的作文范文

某单位一位领导一月内接到2张婚宴请柬、5个寿宴电话,一个月的工资不够还搭上积蓄,弄得心情沉重。

虽然不少人对人情消费有反感,但出于各种原因,不得不随波逐流,人情消费也就成了社会一“祸”。

“祸”从“情”起

变味的礼尚往来使友情的本来意义被扭曲,造成人际交往中奢侈、攀比现象泛滥。

在重庆市江北区某银行工作的华易今年春节发出了3000余元的“压岁钱”,是他一个多月的工资。

“没有办法,亲戚的孩子要给,领导的孩子要给,好朋友互相拜年时也要给。”华易叹道。

不堪重负的还大有人在。重庆市某机关干部宋一明在给亲属和朋友电话拜年时,就无一不交待:“请别给我孩子‘压岁钱’!”

“说这句话时很难受,”30岁出头的宋一明对笔者说,“可是不说这句话会让我更难受。”

他告诉笔者,每年春节别人给自己孩子“压岁钱”,成了他心上的一块石头。亲戚朋友之间互相给孩子“压岁钱”,其实给来给去,谁也没多给谁钱,钱却落到了孩子手里,这不仅显得俗套,而且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不良影响,他的孩子一度就以获得“压岁钱”的多少来衡量亲情的远近。

更重要的是,与亲戚朋友的“压岁钱”比较起来,另一些人给孩子的钱就不那么“纯净”了,他们给的钱往往都不是小数,而且在钱的背后都铺设了“陷阱”。拒绝显得不近人情,可是一旦接受了,在不久的将来就要为此付出“代价”。

宋一明说,其实有这样烦恼的人不只他一个,只不过谁都不好意思说“不”,他就要做个说“不”的人。他拒绝别人给他孩子“压岁钱”的同时,也不准备给别人的孩子“压岁钱”。

宋一明的举动受到周围人的赞同,他的几个好朋友成了效仿者。有关人士说,这种行为值得提倡,因为近几年春节期间人们非消费性支出逐年增高,已经令一些工薪族难以承受。

石家庄市对400户城市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发现:2001年,该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5.6%,而同期的人情支出增幅高达11.4%。去年,辽宁鞍山市全市居民人均人情费支出为410.68元,占同期可支配收入的7.8%。去年该市城区居民人情消费支出达8.48亿元,足以让1.7万名莘莘学子完成高等学业。真可谓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变味的真情

在部队当兵的彭光灿原来一直认为,人情消费花出去的是钱,买回来的是感情,值得。但他很快尝到了苦果。

彭光灿有一个战友小郑,同乡同龄又是同年入伍,本是一对好朋友。2005年初,小郑女友到部队,彭不但送了200元的“见面礼”,还专门另请他们“啜”了两顿,很为小郑长了脸面。不久,小彭过生日,小郑送了本30元的相册。没想到,两人却因此闹了不愉快。小彭怪小郑“抠门”,不懂得“礼尚往来”;小郑知道后,又嫌小彭“俗”,只知道用钱衡量感情。两人的朋友关系随即宣告结束。

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人情消费已经变异成了“投资”,既是投资,又怎能打水漂?

王光行是重庆一所中学的普通教师。自去年10月份以来,为朋友结婚、乔迁,他已送出3000余元。重负之余,他说,这等于储蓄了,以后结婚,别人还我“应该还得更多”。

王同时认为,如果自己有事不收礼金,以前的“人情投资”就等于打了水漂,心理上有些接受不了。

就在这种谁都认为理所当然的心态下,“人情”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今天,我结婚你送100元,明天你结婚我就得拿200元,你在普通酒店安排,我就在豪华酒店置桌,碍于“面子”的盲目攀比,已经完全脱离了人情往来的本来含义。

最令人担忧的是,人情消费在通过“压岁钱”的方式向未成年人蔓延的同时,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已深谙其道。

今年2月17日下午,在重庆解放碑一家餐馆里,笔者发现5个小朋友正围在一起吃饭。只见每人面前放着一大碗鸡汤,长桌中间则放着八九种小菜,一个小胖子正大模大样地招呼伙伴们:“今天我请客,大家多吃菜!”笔者好奇地上前探个究竟。小胖子说,因为自己的作文获得了班上第一,小伙伴们就一直嚷着让自己请客,这不,趁着假期,向父母要了150元钱,请伙伴们吃一顿。

笔者在肯德基等餐馆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小学生请客名目繁多。考试得了第一名,在体育比赛中或手工艺课上获奖,或者只是在周末时为了“放松放松”,许多小学生就纷纷效仿成年人做法,轮流请客吃饭。这些“人情消费”少则40-50元,多则300-400元。而频繁的“请客”、“回请”已经使一些孩子不堪重负:家境好的孩子要请客时,父母掏钱就办了;但是经济拮据的家庭,每到请客时,孩子在班上的处境就特别难堪――不请不符合“礼尚往来”,小请拿不出手,大请又难以办到。

“礼”是什么

彭光灿心中的“礼尚往来”代表着当今社会盛行的人情消费心理,与《礼记・曲礼上》中“礼尚往来”一词的本意已经大相径庭。“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里的“礼”原指礼节、礼貌。而如今人们通常将“礼”理解为物质的“礼物”甚至金钱的“礼金”,并且在“交换”过程中,最少必须对等,否则“人情”关系会像彭光灿和他的战友小郑一样,难以为继。

这种畸形心理大行其道,导致人情消费金额水涨船高,范围越来越广,新婚、生子、寿宴、升学、参军、升官、乔迁……名目繁多,只要沾上点边的,就得凑份子、捧人场。遇到好日子、好月份,人们隔三差五赴喜宴、喝喜酒,实为常事。人情消费步入让人难以应付又不得不随波逐流的怪圈。

当然,人与人之间,不能没有亲情和友情。礼尚往来,也在情理之中。

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看,人在社会里生活就需要社会网络,在社会网络里人的行为规则遵循的是互惠性和长期性。人都是社会人,需要展示社会存在和社会地位,礼尚往来是正常的人情交往。人情消费,短期是利他的,长期是利己的,这也是社会诚信的一种表现。

但是,当“礼”异化为无休止的“人情债务链”,甚至成为一种“钱与情”、“钱与权”交易的时候,就沦为了一种社会公害,亦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大家相互攀比,“行情”逐年看涨,许多原本不用“人情”的地方,也都非“礼”不可,一些本来可以通过正常程序办的事情,若不“礼顺关系”就办不成。事实证明,“人情”的恶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的人情,已然成“祸”。

让“礼尚往来”回归人间真情

在一个剧院里,所有人先是坐着看戏,后来某人为看得更清楚而站了起来,他没被制止,他尝到了甜头,别人自然效仿,最终,全体观众都站了起来。大家都站了起来,比原来坐着看戏要累得多。

这个故事,揭示了秩序蜕变的真谛。

人情消费水涨船高,最后谁都感觉很累,像“站着看戏”一样。

现在,我们应勇敢地站出来说“不!”

去年9月22日,湖南省华容县警察罗绍武,贴出了一张对世俗人情挑战的告示:“本人深感人情往来麻烦,决定从请客送礼之忧虑中解脱出来。从今往后,除个别我还没有还清的人情外,如遇红喜事相邀,我将送鲜花以示祝贺;凡遇白喜事,我一定携花圈和鞭炮前往悼念。从今天起,我决定不再收受人情礼金,如有不妥,敬请原谅。”

告示一出,马上引来不少共鸣者。在告示的空白处,有密密麻麻“赞同这种做法”的意见和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