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第1篇: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青少年 网瘾防治

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学生是最大的网民群体,所占比例达到网民总数的28.5%;10至19岁的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1.8%。网络丰富的全球资源与互动资源,对于青少年树立世界眼光、开阔认知视野、扩大交友范围、丰富业余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青少年由于心理发展尚不稳定、不成熟,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联合的我国首份小学生互联网行为调研报告显示,约八成小学生9岁前就已接触网络,100个上网的孩子中有7个属于网瘾用户,看动漫,看电影,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是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1]

有专家预言,在21世纪,网瘾对社会的危害决不亚于海洛因成瘾,如果不加强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则网瘾不仅会阻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前迫切的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问题

关于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虽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增强青少年网瘾戒治的科学性、实效性、可持续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主要有如下问题:

(一)偏重网瘾戒治,忽视网瘾预防。

一方面,家长、教师对青少年进行预防网瘾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没有从思想上让广大青少年认识到网瘾的危害,导致青少年对网络成瘾缺乏自我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对网瘾成因与网瘾防治方法的研究还不成熟,家长、教师对于如何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感到无所适从。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防治中往往侧重治疗,而使得预防缺位。

(二)偏重教育者主体地位,忽视网瘾青少年主体性的发挥。

在网瘾防治过程中,较多地强调网瘾戒治中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而把网瘾少年置于消极、被动甚至无视的地位。在网瘾治疗中,采用关押禁闭、殴打、暴力训练、强迫打针吃药、电击等手段而导致网瘾少年死亡的案例屡屡发生。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没有对青少年戒除网瘾起到实质性效果,反而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三)偏重灌输型教育,忽视情感型教育。

目前,网瘾防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重视对网瘾青少年进行灌输教育,而忽视了对青少年染上网瘾的心理原因的探求和干预。对于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及由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问题等方面造成的心理危机缺乏必要的关注,导致青少年网瘾防治的知、情、意、行不能达到有效统一,阻碍了网瘾防治实效性的实现。

(四)偏重学校教育,忽视各种力量的整合。

学校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之一,但是仅靠学校的教育、宣传、引导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其他力量的密切配合。当前,家庭及社会力量在防治网瘾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被忽视,甚至对于青少年网瘾防治起到反作用。专制、冷漠的家庭关系,简单粗暴、放任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社会关怀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堕落成为青少年陷入网瘾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效用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价值导向。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召唤。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一切服务于人的需要。[2]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做到以人为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坚持网瘾防治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充分发挥网瘾少年的主体性作用。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其效果如何关键要看青少年的态度和接受程度。要将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青少年内化的思想和现实行动,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首先,充分发挥双方的主体性作用,实现教育者和青少年的平等对话;其次,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吸引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网瘾防治中来;再次,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发挥优秀青少年的榜样作用。

2.坚持网瘾防治的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输型向情感型转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严肃的政治问题,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甚至是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型向情感型转变。[3]在网瘾防治中,家长、教师应采用诸如对话、讨论、攀谈、共情、引导、启发等情感的方法,与青少年平等交流,相互磋商,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心交人,帮助青少年调整心理状态,克服自卑、冷漠、焦虑等人格缺陷;纠正认知偏差,使其形成对网络、挫折和困扰的正确认识。

3.坚持网瘾防治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进行。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根据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不同类型,分析网络成瘾少年心理特点,探求网络成瘾的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地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启发。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动力支持。

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连接的纽带。在网瘾防治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保证网瘾防治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首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扩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综合性、便利性等特点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网络平台,不仅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检查和管理,及时清理网络垃圾,而且建立一批集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青少年网站。

其次,实现学科的整合,应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吸纳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伦理学中“以理导人,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境育人”的德育方法;现代心理学揭示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规律,结合心理学中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科学方法,多管齐下,共同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再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能力。Young的A(Anonymity)C(Convenience)E(escape)模型指出,网络的匿名性、便利性及逃避现实是青少年网络成瘾三大主因。青少年由于现实压力、生活枯燥乏味而不得不到网络寻找寄托。因此,网瘾防治工作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动活泼的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青少年之间及青少年与社会之间的交往,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乐趣,发展兴趣爱好,磨砺意志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载体支撑。

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防治中内容单一、枯燥乏味的实际,只有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帮助青少年拒绝网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首先,对青少年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其树立、培养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青少年对于网瘾的免疫力;其次,加强青少年道德法制教育、信息网络教育和自我防范教育,引导青少年辩证地看待和利用网络,提高自律意识和辨别、搜集信息的能力;再次,加强青少年社会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向他们分析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必定存在的某些不足,帮助青少年摒弃幻想,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四)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外部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重大影响。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思想品德具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营造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浓厚的人文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1.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家长、教师等应与孩子形成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创设团结互助的生生关系、和谐融洽的社区关系,关怀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工作与成长,帮助青少年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

2.创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创设学习型家庭环境,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品质、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3.创设绿色的网络环境。增强防范意识,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为青少年健康上网保驾护航;加强对青少年上网时间及内容的引导、监管,及时控制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和网络监管力度,依法打击不法行为;提高网吧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行业自律,杜绝违规经营;鼓励软件设计人员开发更多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健康、情节生动的游戏产品。

总之,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增强青少年网瘾防治的实效性、可持续性,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来共同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参考文献:

[1]冯刚.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北京教育,2009.6.5-9.

第2篇: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方法

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速度可以说是相当迅猛。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已达3.38亿,青少年网民达1.75亿,占总体网民数的51.8%,半年增幅5%。并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增长。这就决定了在互联网世界中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将在遵循人性化、人文化、法制化的前提下,探讨提高互联网世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几种方法,以引导广大青少年在互联网的冲浪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判断、理性的行为。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面对新时代互联网络的严峻挑战,必须建设一支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熟知教育规律、具备综合教育素质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提高认识,增强主动性。在互联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许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启及的优势,是大势所趋,更具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及时更新观念,主动进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养信息素养,增强教育能力。互联网络是同高科技紧密相联的,没有一定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和水平,是无法在互联网络上与上网青少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高新科技知识,熟悉网络、掌握网络,提高信息素养,具有较强的网上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更敏锐的认知能力,进而促进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

掌握教育规律,增强科学性。互联网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掌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年龄特征、个体差异,并实现二者的结合,使互联网世界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青少年,更具人性化,从而更具科学性。

更新教育观念,增强人文精神培养。互联网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既要看到互联网为人文精神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又要看到它使人文精神弱化,在教育过程中努力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统一,培养理性、成熟、富有创新性的人文精神。

知法教法,增强法律意识。互联网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较为熟悉地掌握“网法”、“网纪”,才能更好地在网上以法育人,逐步形成网民的网上法律意识和自觉的网上行为。

2.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主流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体系。它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是一种多种价值形态并存的文化。在网络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使文化的传播跨越了地理和时间的障碍,全球多元文化可以在这里碰撞、交流、相互吸收、相互融合而趋于一体化,日益发展为“环球文化”。然而在“环球文化”形成过程中,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连续性会受到威胁,因为不论在网络文化的数量上,还是在技术控制上我们都处在弱势地位。因此,我们应建立一种有更多主动权的网络主流文化。这不仅是网络健康发展的需要,青少年网民的心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空间。

网络主流文化实质上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体系是一致的,但又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可以结合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网络上宣传时事政治、开展学术交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来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主流文化。建设一批群众喜闻乐见、有科技内涵和竞争优势的网站。提高聊天室整体设计中的策划水平,设置的聊天主题要注意政治化、人性化与科学化的结合,使网站的建设同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目标相一致,同网络中青少年的多样性需求相一致,其势必会提高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3.建设一批有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真正入脑,入脑之前应该入眼,入眼之前应该入网,入网即点击登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因此,我们应通过知识的力量吸引青少年的头脑思维,吸引他们主动点击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首先,在网页的制作上要精心设计,增强视觉吸引。不妨请网页制作名家指点,在颜色的对比、图片的选择、字体的使用、图片、文字出现的方式上等方面都要有所考究。既要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严肃性,又要融入网络时代的现代气息;既要简洁,又要美观,给人一种赏心耀目、轻松愉快的感觉。

其次,在内容结构上要注重点面结合,与时俱进,增强内容吸引。所谓面,是指网上提供信息的全面性,信息的广度。所谓点,是指要有开拓性,强化基本点、把握重点、突破热点、诠释疑点,在动态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增加它的吸引力。好的网站不仅日日求变,而且时时翻新,永保新鲜。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与时俱进,提高它的时效性。

再次,在活动设计上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设计各种活动吸引访问者,提升点击率。组织活动时应充分利用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激发网上青少年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在动机。青少年具有好奇心、好胜心较强。因而制作新奇的、带有游戏性和娱乐性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网页会吸引青少年的无意注意,增加网上的点击率和停留时间及上网欲望。此外,经常推出适宜的竞争性活动,也将促进网站人气指数的攀升。从而达到促进青少年积极、主动、持久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为青少年拓展网络发展空间

互联网世界与现实世界一样需要法律的规范与管理。因此,国家应建立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社会中网民们的权利与自由,以及必须遵守“网纪”、“网法”的义务。自1994年以来,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的法规、部门规章或条例,对于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防止有害信息危害社会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还不全面,还需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

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者实施依法监控和约束。一方面,我们要在培养青少年自觉、自律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建立网络监察机制,成立网络监察部门,对公共网吧进行安全合格检查,严格控制不良信息的接收和传播,坚决取缔毒害青少年的不良网站,从根本上堵住不文明信息源的源头,净化网络环境。

第3篇: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基于青少年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同时,许多舶来的低级趣味的文化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随之进入我国,并随着媒体、网络和社会现象在青少年中形成了许多不良的思想影响。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思想发育的关键时期,思想不成熟,对消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辨别能力差,许多校园里弥漫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并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的学习退步,人生态度消极甚至引发不良的犯罪行为,形成大批性格扭曲、人格低下的青少年,严重影响了我国青少年教育的教学质量和青少年的人生发展。因此,有必要在青少年中实施人格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重视青少年的人格教育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灵魂塑造工程。

二、基于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用人格教育的方法引导青少年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念

教育的职能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启发人的本能,使之成为人格健全、知识能力和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人。人格教育作为塑造基本道德品质的核心教育手段,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在人格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时期,把握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接受后天的教育与学习,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路线和思想,逐步形成健全的具备社会价值的人格。

2.用诱导式方法引导青少年的人格教育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思想动态和波动较大,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采取合理的方法。由于青少年的叛逆思想比较普遍,在青少年人格教育过程中,应当采用循循善诱的诱导式教育方法,教师应当以诱导和牵引为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建立良性和健全的人格,反对用简单粗暴式的强制手段对青少年进行人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形成合理的健康人格教育机制

开展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向微观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开展心理教育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美德袋”的模式困境。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联系人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

4.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人格教育体系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正确的育人导向,弘扬良好风气,为健康人格的形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要深化教育改革,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人格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

总之,针对青少年的基于人格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的青春发育时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应当根据青少年的性格特点用合理的教育手段对青少年进行科学合理的人格教育。

参考文献:

[1]舒燕芳.从消极到积极:帮助学生调节消极情绪案例一则[J].班主任,2009(10).

第4篇: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比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绩效评估

国别研究是比较教育学对比分析的标准之一,对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程、内容、方法、环境、主客体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是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手段。研究、比较,总结不同类型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的异同点,分析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能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供启示和借鉴。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本土来源主要两个方面:一是神道教教义;二是武士道精神。这两个方面对日本千百年来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日本优越民族感、天皇崇拜、忠君思想和武士重恩义轻生死思想的直接来源。同时,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成员,长久以来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另外,日本的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也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截然不同,面对西方民主、自由、个性的教育方针,日本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独创性,适应未来激烈的竞争,但又以服从和服务于集团利益为根本目的。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日本,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交汇、现代化的过程中,从本国实际出发,注意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重构本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了适应本民族文化传统、集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沿革及其具体内容

日本民族是运用传统而不为传统所桎梏的民族,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在东西文化融合中继承又创造性的民族。日本道德教育以中国儒学为母体,但并非照相式翻版。日本面对西方民主、自由、个性的教育方针,同样立足于国情,主张个人价值的实现以集体价值的实现为前提,服从和服务于集团利益为根本目的。这正符合儒家教育的思想,这种个性教育是典型的中西融合的教育模式。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趋向国际社会时势,迎合政府的政治经济目的。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设立了“修身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明治维新之后,提出了“和魂洋才”的口号,并把其作为道德教育的指导方针。

受美国“个人本位”哲学、“功利主义”价值观以及“个人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是把西方民主主义思想与日本的道德传统融为一体,保持了“和魂洋才”这一民族特色。“日本要把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导调和起来。”道德教育上的“儒家伦理”观和西方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相结合,可以说是日本教育乃至社会的一大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日本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个性教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国际意识的教育。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战后,日本政府就明确提出:“在远东,的最大武器就是要启蒙日本国民。”日本开展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防共的国民。实现“国际国家的日本”是日本制定并推行自己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出发点,要教育国民懂得在国际事务中,不仅要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在学校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把战后提出的“智德体”的排列顺序改为“德智体”。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法及特点

1、国家高度重视,全面干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政府指挥,文部省操作执行。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性和组织化,确立了全面主义道德教育体制,在经济恢复、高速发展时期,又确立了特设道德教育体制。

2、以立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立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依据,又是教育得以全面深入的保证。《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是日本教育实施的依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日本设立了一整套教育法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准绳。政府亲自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并明确由政府主管教育的文部省执行,责权非常明晰。

3、以学校为主,有效利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实现道德教育功能。在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学校正规的道德课程、各科教学的渗透和特别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学校还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积极开展与各种社会团体的有益交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开展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设置专门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课程和活动时间,是公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日本文部省从1990年起施行一套法定的“学习指导纲要”,要求加强公民道德科目和内容。

5、利用特别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正规课程教育的同时,还利用特别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日本学校很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日本学校的特别活动主要有课外学习、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行政活动等。

6、重视心理咨询。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绝大部分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小组咨询和个人咨询等方式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心理上的问题。

8、重视学校氛围和教师人格的影响。教师人格、学校校风、班风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亚于正式的课程。因此,日本高校对教师的职业规范非常严格,如学历、仪表、行为举止都严格限定;对学生要求就更加严格。

日本高校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借鉴西方的“理论基础构造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教育理论,结合本国实践,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除体现出民主主义、团体主义和集团主义的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国际意识。日本地小人多,资源匮乏,如果离开了国际社会,它就难以发展,所以日本特别强调对青少年进行国际意识的培养。

2、重视感恩教育。教育孩子尊重父母,知道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艰辛,是家庭教育的成功。教育孩子感恩师长启迪智慧、传递知识。教育孩子感恩朋友无微不至的关怀,为自己排忧解难,共渡难关。

3、提倡体验性教育。提倡并推广“体验学习”,培养青少年的生存能力、创造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充分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充实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养成内在的道德性。

4、利用动画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动画产业发达,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传播了日本民族文化,阐述各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青少年对伦理道德进行判断,在引导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这种隐性渗透的方法,是非常隐蔽而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四、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评估

日本学校根据《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内容,制定出各自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明确。日本《教育基本法》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格之充分发展,努力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民,使其成为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尊重劳动、具有浓厚的责任感和充满独立精神的和平社会和国家的建设者。”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与中国情况较为相似,职业化程度较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相对单一,多元化程度不高。日本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校风对学生的影响,对高校教师学历、仪表、行为举止等要求非常严格,对学生各方面行为举止要求也十分严格,以此来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隐性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战后初期,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略显粗糙,手段僵化。随着时代变迁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切合实际需求,体现了个性化、时代化和民族性,强调爱国心,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了政治统合力,日趋成熟。但是,日本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中体现出了日本传统国家主义

的取向,甚至表现出国粹主义和皇民思想,这不得不引起担忧。特别是在教科书审定中,有美化、篡改历史事实的行为,掩盖对亚洲各国的侵略暴行,理应受到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的谴责和唾弃。

参考文献

[1]王瑞荪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超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3]褚雷:中美日通识教育比较研究―哈佛大学、广岛大学、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比较研究《现代教育论丛》2008年第2期

第5篇: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受众主体;思想政治需要;心理机制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界定

“受众”是传播学的术语。《现代汉语大词典》把“受众”解释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将“受众”解释为观众、听众、读者这三者的统称。因此,笔者认为,网络受众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接受者。网络受众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体,网络受众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既可处在信息的终端,也可处在信息传播的始端,当网络受众接受并内化信息之后,可以作为传播者通过网络传播其观点,因此,网络受众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既是信息接受的主体,又是信息传播的主体。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从广义上来说,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选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网络受众。从狭义上来讲,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选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并内化为自己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外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的青少年网络受众,尤其是指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青少年网络受众。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一方面,青少年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群体。据2005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l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4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53.5%,其中学生占33.2%。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正值长身体、长知识和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是以人的性成熟为起点,以人的社会成熟为终点的人生重要阶段,生理上正是人体生理发育关键期;心理上正处在人生心理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可塑性最大、接受教育最有效的时期,对新生事物极为敏感。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运用,网络虚拟社会中各种复杂的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消极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需要给予关注和重视。这就要求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阵地建设和主流信息的传播来培养他们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具有优良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品质,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良好的信息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在网络社会中选择和利用信息,学会在网络中生存和发展。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心理机制

《现代汉语大词典》把“机制”解释为:“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指生物机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主要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规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心理机制是指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受众主体心理各要素相互关系和各要素间运行的规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心理机制是推动网络实践活动有序、协调进行的结构系统,它主要由需要、动机、兴趣、情绪、意志、理想、信念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具有驱动和激活受众主体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功能。这些要素并不是主体本能的、纯主观的东西,而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受众主体之间、主体与信息环境间相互作用中逐步建构形成的,并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心理机制主要包括需要驱动机制、动机动力机制、兴趣运行机制和情绪催化机制。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的需要驱动机制

需要是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的状态。它反映某种客观的需要和必要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一个活动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与人的一定需要相联系的,需要是促使人的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原动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的网络实践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也是这样,是以网络思想政治需要为基础的,网络思想政治需要是受众主体产生网络实践行为的驱动系统。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年龄的网络受众主体网络思想政治需要是不一样的,表现出需要多样性。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一般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接触网络是因为预期网络可以帮助他们满足某些生理、心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网络受众主体的需要越强烈,进行选择性接受信息的自觉性越高,目标也就越高。需要激发动机,推动行为。由于需要具有无限性的特点,一个需要得到满足,另一个新的需要开始产生。需要——满足——新的需要——新的满足,这种永无止境的趋势使个体心理水平不断达到更高境界。具体到网络实践活动中,也正是需要的产生和满足促使网络受众主体积极主动地接受先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信息、新内容、新观点、新理论、新规范,从而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持续不断地开展。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的动机动力机制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活动指向某一目标(网上某一内容)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嘲。动机作为活动的一种动力,具有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等三种功能,动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的动力机制。动机生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只有当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需要才能转变为动机,并引起活动;其二,既有需要,又有诱因,才能形成动机,并导致实践活动。人有了明确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还不等于就能为满足需要而采取行动,只有与需要相适应的客体(网络相关信息和内容)出现时,才能形成活动的动机。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匿名性和虚拟性是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动机形成首要因素,因为在信息化社会里,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另一方面,社会的竞争性,决定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是完全的一种心灵的沟通,有些社会心理需要受到了抑制,甚至是被压制。而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匿名性和虚拟性特点,使得这些在现实社会中被抑制或压制的社会心理需要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可以得到较好的释放,甚至是宣泄,并且这种结果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虚拟性促进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上网动机的形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和获取信息的便捷性,是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动机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原因。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成为人们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资源,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离不开信息的获取与选择,而网络可以十分便捷地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所以,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网络信息内容的丰富性是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动机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网络互动性的交流方式是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动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人们可以轻松地坐在计算机前自由地与远在天涯海角的网络受众进行交流、寻求帮助。因此,网络这种特性也是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动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动机形成和发展除了受上述网络环境因素和特性影响外,还受到受众主体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意志品质、志向水平、智力发展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的兴趣运行机制

兴趣是指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兴趣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当一个人只有对某种客观事物产生了需要,才能对这种事物发生兴趣。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的兴趣是以其需要为基础的,它是推动网络受众主体接收、认知、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一种社会性动机,是对网络所传递的思想政治内容和其表现形式的选择倾向,同时是判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对自己感兴趣的网络内容和信息往往表现出比较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对网络受众主体的上网行为产生催化作用,从而使其表现出全神贯注、津津有味的浏览、接受行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兴趣不仅成为其行为的倾向,而且贯穿于其整个网络行为的全过程。因此,在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受众主体的兴趣特点,要激发其兴趣,引导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兴趣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网络思想教育受众主体兴趣机制的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个间接的虚拟空间中开展的网络实践活动,如果方式方法不当,激发不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兴趣,内容再丰富,再精彩,也是无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因此,在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性和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性、政治性的前提下,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可读性,减少一些枯燥的说教,增强平等、民主氛围,营造一个宽松的交流环境。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的情绪体验催化机制

第6篇: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改进

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生命线。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就得重新审视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西方,公民教育实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西方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地方可以为我们所学习参考。

一、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特点分析

(一)隐蔽性与渗透性的统一。在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公开的正面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备受重视,他们旗帜鲜明地宣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文化,强化主流意识,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政权。但这种公开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具有隐蔽性和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隐藏和渗透在学校的校园环境、课堂气氛、规章制度、教师言行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学校的建筑、人文环境以及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等人文历史课程都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善于运用大量的实践活动、环境熏陶和大众媒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金修建国会大厦、纪念堂、博物馆等,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把参加社会实践当作青少年人生历程的重要部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各国政府通过各种措施积极支持青少年参加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使青少年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受到思想道德的认识和政治责任感的熏陶。[1]许多学校还开设宗教课程,宗教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宗教课除了对学生宣传以外,还渗透着助人为乐、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责任感的培养。[2]

(二)层次性与连续性的统一。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注重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和认知水平来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规定教育内容,优化教育途径。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来分层教学,特别注重它们的联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尽可能尊重个体要求,按不同条件向前发展。从小学到大学,从校园到社会,各个阶段相互衔接,螺旋上升,各个阶段课程安排和教材内容,以及制定教学方法。我国在教育中也有因材施教的方法,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层次,但在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经常出现许多教育内容重复或颠倒混乱的现象,有些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教学规律的内容未能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使得教学传统陈旧。

(三)实践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目前,美国把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列入本科教学的目标之一。高校将社区服务的情况作为对学生考核的重要标准,每个学生除了学习成绩单之外,还要有社区出具的社区服务成绩表。一些名牌大学如哈佛、耶鲁等则要求申请入学的学生必须提供社会服务的证明。西方学者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重要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3]他们认为真正教育途径就是实践,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道德观念,提高道德修养,增强道德判断力。西方学者注重运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让学生能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认为,离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学校的教育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家庭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社区中重视民主的价值信念的实践与技能的培养,是当代西方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实践性得到了体现,并且与社会性紧密结合,很好地促进了教育的全民化和协调化,在家庭与学校的互动中,实现了社会的整体教育,并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整体环境。

二、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间的糅合性。在各学科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体措施上,可以学习西方国家既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门课程,又在其他课程中尽可能渗透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同时,更应该重视音乐,美术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陶冶情操的同时,教师通过对著名艺术家事迹的讲述,对艺术家工作热情、爱国热情、生活热情、创造热情以及坚忍不拔的品质的传达,激发学生的崇敬和向往,发挥出比灌输和说教更大的力量。总之,讲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效地糅合,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做法。

(二)利用各种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实践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有效性教育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少教,单身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社会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增强光明、和平与宁静”。在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开门见山直叙道理,而是引导教育者在活动和环境中发掘教育的目的和意向,使得富有教育意义的哲理通过为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融入受教育者的心灵,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理想信念和性格气质。学校和教师应该和家长联系,为学生创造条件,把握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鼓励学生以公民身份角色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只有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实践活动,才能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逐步激发他们的公民意识,使他们逐渐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第7篇: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总体上表现良好的,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引起各方的足够重视,父母亲忙于工作生活,教育者忙于教学应试,企业家忙于生产经营。尤其是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虽然把“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作为必修课,但常常流于形式,常以红头文件作挡箭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多不受师生欢迎,因为从表面上看没有实用性和专业性,更没有务实的技术价值;高校辅导员跟学生接触比较多,更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本应该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但在全国却面临不被重视的尴尬局面。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得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基本方法有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法,较为常见的方法是理论教育,直接灌输理论知识,虽比强制的行政命令灵活,但枯燥的理论教育与学习,已不能适应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了;实践教育方法开展较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的只是一个虚幻世界,体验不到社会现实,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存在各种心理问题。

二、用管理思想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2.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管理学是我国当前比较热门的专业,各种管理思想的演变与发展使管理者能更加合理的进行管理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实践活动,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作为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非行政强制力措施的“内在”管理。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政治优势,凝聚社会主义集体力量,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化解社会矛盾,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形式,管理分为刚性和柔性两种,刚性体现在指法律强制权威、制度强行约束等,柔性是指感情感化、说服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柔性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内在”管理,以和风细雨的方式,对受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动一兵一卒即可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视,借鉴管理学相关知识,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轻松而有效。

2.2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有效地运用于日常管理、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中。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律把握和实践经验总结得出的,无论用何种教育方法都应当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原则,在管理学中最普遍体现的是报酬原则,源于行为管理思想对人性的假设,当人外在刺激与人的内在需要一致时,激励作用则产生。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生动的教学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企业家通过提高工资或地位来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社会先进人物的榜样力量激励大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无论是进行管理,还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象都是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必须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满足个体发展的合理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触及思想观念的深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将单向的灌输批评变为多向沟通交流,民主平等的氛围更容易了解诉求、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以人为本,坚持群众路线,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3)合理决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是对将要实施的行为和预期达到的目标的一种抉择。决策要解决的是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精神世界的问题。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客观公正的态度,实事求是,是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深入到基层群众的实际工作中去,做调查与访问,才能正确把握教育对象思想认识存在的问题;其次是体现科学的预见性和目的性,分析问题,要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分析基础上,明析价值判断标准;最后是决策的实效性,在针对各个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4)环境育人,重视思想政治环境教育的作用。市场环境、舆论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等对人的思想行为带来重要影响,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对各类环境起到了调节与优化的效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注重家庭和睦,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减少犯罪和不良行为的发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企业组织环境中的团队精神,引发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使个体与整体的双赢;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信息环境,促进受教育者自省慎独和自我教育。

三、结语

第8篇: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慕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

慕课是在近些年出现的新型网络在线课程模式,主要针对教育领域,其规模庞大、课程免费、实时在线互动且拥有大量的数据支持。西方国家的慕课课程以及慕课平台已经在我国的高校教育当中广泛传播,许多的学生早已通过网络使用过慕课课程,虽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慕课有利也有弊,慕课课程对于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其给青少年学生们带来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弱化了学生的政治认同,这对于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不利。

一、慕课的概念

慕课,原名Msaa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中文译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慕课是一种面向大众开放的免费在线教学课程,是近些年在教育领域开放出的一种新型课程模式,其参与者众多、规模大、课程涉及面大、课程开放、面向全球免费提供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环境、在课程当中应用的网络信息技术强大。自两千零八年起,慕课的网络注册用户不过两千三百人左右,不过几年时间慕课便成为了拥有三大平台(Udacity、Coursera、Edx)以及千万注册用户的教育行业大头,后来在2012年三大慕课平台共获得数千万美元的投资资金,先后推出了上百门的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从自然学科到人文学科还有理化学科等多方面的学科,有着众多的世界名师都加入到了慕课的师资团队,近些年慕课的规模越发庞大,其开放性以及课程涉及面广等特点吸引来的注册用户越发广大,已然成为了全球性的巨大网络在线学习课程品牌。

二、慕课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学生的政治认同降低

政治认同指的是社会成员对于我国的政治体系的认知,其中对于国家的认同、对于民族的认同、对于我国政策的认同、民主的认同以及执政党的认同。我国的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社会的生力军,青少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民族团结、国家治安的长久性以及我国政治思想的基础,对于我国政治体制以及党政制度的稳定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的合法性以及合理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慕课的课程在教育内容当中对我国的青少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许多的青少年学生在慕课的课程内容中受到西方意识形态以及西方国家政治思想的影响而对我国的民主社会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等我国的社会主义产生误导,大部分学生的政治认知并未完全培B成熟,极容易在课程当中受到影响,导致政治心里动摇。

(二)鼓吹西方思维

在全世界的历史不难看出,一个国家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程都需要严守各自国家的政治思维,在国际当中各国都在自己的意识形态领域掌握着话语权。慕课起源于美国,许多年以来许多的西方国家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其靠着自身在政治、经济、知识以及技术上的先进而坐拥垄断地位,有着独特的话语权以及华语体系,对于全球的话语平台以及思维方式的传播都是牢牢把控着的。慕课的教育材料大多都选自西方教育课程材料,科学类的课程中的实验研究也大多都是选自西方国家的,这样一来慕课的课程当中便无形地向学生灌输了西方的立场以及西方的思维,这对于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教导的中国立场以及中国思维都是不利的,对于政治认知不够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极容易出现认知模糊以及思维扭曲等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慕课在线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课程模式,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无疑是极好的自主学习的平台,其规模大、课程免费且支撑数据库庞大,但是其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也是巨大的,在还未培养强烈民族意识的青少年学生们面前鼓吹西方的中心思维,使得许多的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之中降低了政治认同。对于慕课应该保持客观,不能因为其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而全盘否定,也不能对我国青少年带来的思想改变放任发展,应该仔细分析慕课的意识形态,教育学生们在使用慕课学习的过程中应加强防范意识,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意识,守住国家思维的安全底线,同时要学习慕课在线课程的模式,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慕课课程以及慕课平台,积极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高地.“慕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3):104-108.

第9篇: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关键字: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反哺

一、文化反哺的定义

青少年的社会化问题是研究青少年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社会化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于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与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的反应。传统的社会化有明确的方向,即父母、老师和其他教育机构作为施教者,青少年作为受教者,接受父母或老师关于社会认可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但当社会出现剧烈的变迁,这种文化规范的自上而下的传递模式受到冲击,从而出现"文化反哺"的现象。

"文化反哺",又称"反向社会化",即传统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过程。 "文化反哺"现象一般发生于社会文化变迁时期,在新的社会文化或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或传统生活方式形成比较剧烈。 "文化反哺"在现代化生活中正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而又充满魅力的部分。三、文化反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表现

1.网络背景下的文化反哺

年轻大学生作为新新一代,对网络信息的接收无疑是最快最敏感的一个群体,E-mail,微博,飞信,人人网等起初都是学生接触新事物,丰富课余生活,加强互相往来的工具,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已屡见不鲜,随着学生对电子邮箱,博客的普及程度的提高,开始有学生向老师建议设立公共邮箱或者将与课程相关的内容放在教师的教育博客中,以弥补课堂时间和答疑时间的有限,满足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的拓展。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工作中,学生之间常用的联系方式诸如飞信,QQ群等辅工具都成了提高辅导员老师和学生沟通效率,减少信息逐级递减的有效措施。另外,由于网络联系方便快捷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私密性,所以针对在实际教育中,个别学生和教师的面对面沟通难为情等问题,网络沟通消除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层级感,让学生感到和老师平等的朋友般的对话,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利于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2.社会热点的文化反哺

青年学生不止是在新器物,新媒体上具有"话语权",在社会热点问题上,青年学生同样具有"话语权"。这种对热点问题的敏感以及在这种时候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平时工作的体现,同时也是教育者单方面的从上行的对下行的单向教育时起不到提高思想境界的效果。另外,现在盛行的"中国达人秀",等选秀节目,学生在学会自信的展示自己才能的同时也看到了艺人成名背后的辛苦和不易,这种观念在他们对待学习和校园文化活动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影响了教师对其关注程度并反馈给教师一个明确的信号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提供给其一个宽泛的形式多样的平台,而不是单一的说教。

3.新的日常行为及审美和生活情趣中的文化反哺

在一些新生活方式、一些日常行为方面以及审美和生活情趣等, 教师同样受青年学生的影响。在学生社团中出现的街舞社,轮滑社,驴友群社团组织,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同时多次在院,校级活动的精彩演出让教师逐渐接触到这些新兴的休闲娱乐方式,体验到这些行为或活动中透出来的敢于拼搏,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个人魅力影响着对学生的教育水平,学生对教师新的审美及生活情趣的反哺一方面丰富了教师的精神世界,也为教师支持和提供更大更宽泛的允许学生个性自由,多样,健康发展的空间做出了贡献。

二、文化反哺的原因

1.社会变迁的加剧,

社会变迁加剧以及面对同样急剧的社会变迁两代人所做出的不同反应是" 文化反哺" 形成的重要原因。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和新规则,教师许多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丧失了传承力和判断价值, 然而受自身旧有传统和经验的束缚, 他们很难适应这种变化, 对变迁做出迅速的反映而与此相反, 青年学生由于其出生的机遇, 更因为他们头脑里鲜有旧框框, 能够以他们理解的方式对最新发展现象首先做出反映, 以其对新事物特有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与变革精神, 使他们成为现代新文化的先锋, 并以此来影响教师

2.大众传媒的促进

大众传媒的广泛影响是青少年获得" 文化反哺" 能力的最重要途径。媒介具有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一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者,二是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三是社会学习的指导老师。当今的青少年通过各种媒介获得各类信息, 接受各种教化, 这意味着他们社会化的环境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 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现代传媒的发展和普及使青少年有条件从父母老师以外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一些青少年在掌握信息、拥有信息、获取信息、运用信息上的能力远远超过了成年人。而面对这些新知识、新事物、新概念、新词汇, 习惯了传统方式、埋头于工作事业的家长老师常常置身局外, 或无暇顾及, 成了米德所说的" 时间移民" 想跟上节拍, 总免不了慢几拍。

3.同辈群体的蓄水池

青年学生与其身后密切联系的同辈群体成了青少年" 文化反哺" 取之不尽的知识" 蓄水池" 。有调查表明, 在" 新兴消费品使用知识技能" 、" 流行话语" 、" 审美、生活情趣的获得方面, 同辈群体成为第一影响源, 在各种" 时尚动态" 、" 社会知识" 、" 行为方式" 、" 价值判断" 、" 对社会人生的看法" 等方面, 同辈群体的影响都位列重要地位。对青少年来说, 相互之间的算术级数式的交流使他们的知识和信息获得了一种几何级数式。

三、文化反哺的作用

1.促进观念更新

青年一代头脑灵活、吸收能力强, 他们对生活的艺术鉴赏能力、对社会时尚的敏感程度、对未来生活的预知能力远远地超过了他们的上一代。受青年学生的影响, 教师意识到了安于现状就会落伍受年轻一代影响,许多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开始关注新的事物, 涉足新的社会生活领域, 了解各种新的社会生活知识。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包括政治领域, 年轻一代所体现出的创新改革精神、民主平等的参与意识、求真务实的价值观念也普遍获得了社会的认同

2.改变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原有的结构

文化反哺令学生的意见得到重视进而更好的加强了学生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沟通,是传统教育中的老师主体地位转化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方式。

3.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好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观念,知识的反哺提高了思想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及进行细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展更加顺利,收效更加良好。看到文化反哺诸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需避免因青年学生心智不成熟而带来的消极的腐朽的文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较多的鉴别和判断,较强的信息把握、过滤能力, 为青少年成长发展特别是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方面保驾护航。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形成积极的心态, 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步伐, 感知新事物新变化的敏锐性,吸收各种健康的文化,才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广度及深度。

参考文献:

[1].王东辉.论网络时代"文化反哺"现象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习月刊,2010,(6)

[2].陈正良."文化反哺"现象及社会意义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