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象局交流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气象部门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高度重视基层气象工作的发展,以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基层气象现代化建设,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夯实基础。按照全国气象局长会议要求和相关精神,开展新一轮县局长轮训工作,以全面提升县局长在新形势下的综合素质和对上级决策的执行力。
关键词:综改、素质、组织、管理、教学
按照2013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要求和《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开展新一轮县局长轮训工作,通过本轮培训,使县级气象局局长深刻领会党的十精神,提高对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对中国气象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的理解和认识,准确把握新时期气象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发展方向;加深对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全面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等目标任务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县局长在新形势下的综合素质和对上级决策的执行力。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于2013年10月21日-11月9日举办了为期3周的试点培训,我参加了本期试点班的全程跟班学习,现就主要学习体会和收获如下:
一、跟班感受
本次培训可概括为:一个中心――“提高县局长综合素质,加强决策执行力”为中心;二个切入点――“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加快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为切入点;五种培训方法――综合运用“讲授、研讨与交流、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培训方法;八个教学模块――“入学教育、形势教育与党性修养、气象现代化与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基层公共气象服务与气象社会管理、基层综合管理、专题研究、专题讲座、考试与结业汇报”等8个模块作为脉络贯穿整个培训始终。
1.党组重视,培训规格高。一是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开班仪式上,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干部学院院长许小峰做了重要讲话并给学员上了第一堂课;二是教学师资团队整容强大,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人事司司长胡鹏、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高学浩等为代表的各职能司司长为主要授课教师,组成教学师资团队,保证了培训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2.准备充分,组织严谨。一是超前谋划轮训工作。在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职能司的直接指导下,由干部学院牵头制定了轮训教学计划、年度教学指导计划、轮训实施方案、教学管理规程,组织编写了轮训讲义、案例汇编、经验交流材料及学习参考材料等培训教材;二是组织骨干教师专门培训;三是教学过程严谨,从课堂教学、学员研讨、专题研究、学员论坛、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专题讲座等环节严格按有关规定和成人学习规律组织实施。
3.组建团队,管理严格。一是成立了教学组织管理团队,干部学院副院长王邦中总负责,干部培训部主任李洪臣负责协调沟通;二是组建了4人组的班主任团队,负责培训教学的组织实施;三是建立了班委(班长、学习委员、宣传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班小组长),明确了班委职责,培训中充分发挥班委作用,推动班级工作有效开展。整个培训形成了一个上下联动、高效有序的管理流程。
4.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及授课方式丰富多彩,培训以课堂讲授为主,将讨论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学员论坛、经验交流、案例式教学等教学形式贯穿其间,使教学严谨有序,既遵守了培训教学计划的刚性要求,又体现了培训的灵活性,使培训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一些思考
在跟班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和学员的实际情况,有以下一些思考。
1.分组环节 应充分考虑学员年龄、性别、地域及本岗位(局长)工作时间长短等因素来分组,合理搭配小组成员,有利于以后其他教学环节的展开。
2.教学环节 在注重理论(相关政策法规及文献资料等)教学的前提下,应多结合基层台站的情况举例说明,以增强生动性,适用性和吸引力,引导县局局长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怎么做。
3.研讨环节 老师虽不能规定学员讨论的具体内容,但须把控讨论的方向与研讨的议题一致。因很多学员常常谈自己单位、谈自己工作,容易跑题,这时候需要老师做好引导。
4.专题研究环节 在主题的设计上不能太大、太广。这样,学员难以抓住重点和切入点,研究难以有效开展。因有的问题属于国家(气象局)政策层面的,属于顶层设计,接不了地气,可能最后提交上来的专题报告空话套话一大篇。
5.学员论坛环节 一是要提前告知学员论题,二是仍然要提醒学员按论题有针对性的来展开讨论,最后形成PPT,三是充分发挥学委作用,做好组织,保证达到预期效果。
6.案例教学环节 案例教学分组应打破研讨、学员论坛原有分组,通过重新分组可以增加小组成员的新鲜感,关键是可以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提升研讨效果。同时提醒学员紧扣议题、结合实际、概括归纳。
三、几点建议
1.备课准备 师资团队组建后,四川分院提供干部学院教学PPT,课件(视频)及相应课程讲义、案例编写、经验交流材料、学习参考材料等等,任课老师根据这些基础资料做好相应课程准备,重点是需要结合东、中、西部及基层台站工作实际情况,必须有一些贴合基层实际的例子。
2.上课环节 授课忌照本宣科,做空洞的理论讲述,教师需熟悉课程内容的政策法规并掌握相应的精髓,然后结合县局长的工作实际情况来展开讲述。
3.做好助教 我们应对“两个带来”资料内容进行梳理,并提炼出共性的问题提供给相应的任课老师。并且,每次学员研讨和学员论坛中反映的一些关键问题我们也应该及时反馈给相应的任课老师。
4.调课问题 课程表一旦安排下来,应提前告诉相应的任课老师做好时间安排准备工作,因课程表是按课程(含研讨、学员论坛等环节)一定的逻辑性和关联性来安排的,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若确有调课要求,需及时告知学员,与相关教师、领导做好协调。
5.网络问题 上课期间关闭有线和无线网络,有效提高学员专注力。
6.用餐问题 建议按区域来划分大院职工和县局长班学员的用餐,并考虑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
……
我想,按照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五个统一(学计划、学要求、统一培训教材、统一考试考核、统一效果评估)的原则,组建好师资团队、优化教学组织和实施细节、再加上严谨的教学管理和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并随时听取学员的有效意见和建议,且运用于教学和生活各环节中,同时四川分院在“领导组织、部门联动、多人参与”的状态下,一定能承担好新一轮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工作。(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四川分院)
参考文献:
[1] 《全国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讲义》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学院编著
关键词:气象档案;管理;应用;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1 重庆市梁平县气象局在档案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以及处理办法
1.1 重庆市梁平县气象局在档案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
重庆市梁平县气象局负责全县气象记录档案和工作档案的收集、归档和贮存管理;负责信息化气象资料的归档和贮存管理;负责气象档案资料服务工作;负责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和管理、运行,建立规范化的气象档案管理系统和流程;承担历史资料整理的有关工作。
1.2 重庆市梁平县气象局在档案管理时采用的具体措施
1.2.1 做好“四化”工作
重庆市梁平县气象局为推进气象档案工作规范化、装具标准化、管理现代化、文件材料信息化工作,县气象局领导班子更加关心、重视档案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把档案工作纳入单位同步发展规划;提出尽早做好市气象局档案“四化”工作,通过科技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市一级认定。
1.2.2 明确工作责任,规范工作步骤
重庆市梁平县气象局加强档案管理规范化工作,档案接收、移交记录清楚;档案统计账实相符、数据准确;档案鉴定、销毁程序规范,手续齐全;档案库房温湿度测定记录准确,利用空调、除湿机确保库房温、湿度符合要求。局领导经常关注档案的安全管理,督促制定了安全管理规章,做到责任明确。
1.2.3 关注经济建设,与社会信息化进程相适应
重庆市梁平县气象局气象档案工作紧紧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防灾减灾决策、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科研工作,开发利用气象档案资源,进行深层次档案资料编研工作,提供翔实可靠的气象档案信息,为我县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2.4 科学管理,培养专业人才
为建立规范、科学的气象档案管理体系,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工程项目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过程,重庆市梁平县气象局准备举办气象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班,县气象局内设机构、直属单位及县气象局的项目主管领导、及档案管理人员都要参加该培训。气象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班要采取理论讲解、典型案例分析、现场学习答疑相结合方法,对项目档案的含义,档案意识的法律涵义,项目管理办法、管理流程,档案的归档、整理、分类及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等课程进行全方位地培训。通过培训,各单位充分认清档案管理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将充分发挥档案信息服务作用。
2 注重信息资源的建设
在气象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档案馆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够充分认识到,气象档案的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气象档案的信息化不仅仅是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也不只是停留在整个档案工作业务流程的计算机化,而是涉及到一系列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在相关联业务单位的推行、软硬件基础设施构建、应用系统开发、人才队伍培养等各方面的内容。气象档案业务与先进档案管理模式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要以建设档案目录管理系统的契机,整合自身档案工作业务流程,处理好与数据处理业务平台的互相衔接,加快现代化的气象档案管理系统和气象档案的信息化。
3 气象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解决气象档案信息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性
气象档案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注意气象档案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工作的前期需要经过充分研究和调研,结合于气象档案信息化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建立数字资源。
3.2 在气象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突出重点,气象档案要分层次处理
气象档案信息化过程中首先就要做好数字资源的建设。随着气象部门数字化项目工作的深入开展,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内容已经采用图像扫描等方式以数据集的方法存储,对于这种数字化档案的数据应该首先提供利用,确保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气象档案信息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3 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气象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气象部门一定要注重对人才队伍的培养,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档案的管理模式。应该重新对档案管理岗位以及管理模式流程做出定位,聘用专业知识过硬的、有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另外,气象部门内部也可以对知识结构进行思考整合,一起解决气象档案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4 气象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
信息系统的安全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还与系统的管理以及法律法规的保障有关。另外,信息系统的稳定性也是系统安全的重要保障,信息系统除了应该具有处理大量数据而且在短时间内快速处理数据的能力之外,还要能够提供最好的措施来解决系统灾难性恢复,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为系统的不稳定性所带来的安全问题。
3.5 对数字化档案信息进行管理时存在的问题
在工作人员对数字化气象档案信息进行整理存入档案时,比较普通的资料保存为一般平台都能使用的TXT文本格式就可以了,但是对于特殊格式的资料就必须要在归档信息中存储能够打开该特殊格式资料的软件以及改软件如何使用的说明。对已经整理存入档案的电子文件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尽心抽查巡检,如果出现文件存储载体损坏的现象时,就要在短时间内对存储数据进行修复处理,对存入该软件的存储载体要进行刻录备份。气象档案信息化是通过不断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阶梯来实现的,因此,在气象档案信息的过程中就要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发展,期间一定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实现气象档案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4 结束语
重庆市梁平县气象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通过学习钻研,熟练掌握档案管理软件,目前建立起数十年历史的档案电子目录,其中包括永久、长期、短期、30年期和10年期5种保管期限。近期归档文件实现了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同步归档。重庆市梁平县气象局文书档案管理信息化,使文书档案管理业务水平得到跨越式提升,为文书档案信息化的全方位覆盖奠定基础,必将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讲授式教学法的含义。讲授式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媒介,以语言形式,向学习者系统的讲授专业技能、理论、知识以及先进理念等的教学方法,教师始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但却是不可或缺的,气象干部培训中,会面临学员个体知识储备和业务侧重点的差异性,因此,在业务培训中,就需要通过系统的讲授,弥补这种差异性造成的知识和业务盲点或弱点。2、讲授式教学法的改进。首先,要增强讲授的艺术性,激发学员的听讲兴趣。在讲授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灵活运用语言和语言表达方式,结合具体事例,吸引学员认真听讲。教师要在讲授中利用好肢体语言,与学生形成互动。其次,要根据成人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再次,要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最后,利用多媒体,充实课堂内容。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吸引学员注意力,还能够使讲授内容的呈现方式更为真实、灵活。3、讲授式教学法的实施案例。在气象部门的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中,中国气象局的党组领导就在课堂内,亲自讲授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课堂内容,以自身知识、经验、信息为基础,通过对形势的分析、背景的介绍、政策的解读、战略构想的描绘、发展方向的引导等,使学员对于中国气象局党组的决策部署在一堂课中有了全面而系统的理解,对于气象事业发展新形势有了清醒的认识,深入理解了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认识到了基层气象部门和台站的地位及任务。通过学习,学员完成了理念的更新、形势的学习,对于决策的执行也有了明确的目标。
二、研究式教学法
1、研究式教学法的含义。研究式教学法就是围绕问题进行教学,使学员通过教学能够提高实际工作和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学员积极参与和探索,结合教师的讲授,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2、研究式教学法的实施案例。在新疆气象局处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专题研讨班的培训中,研究班围绕十报告,在领会报告内涵和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气象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于气象科技以及人才建设的创新、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部门基层机构改革、气象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的应对以及生态文明等主题进行了研究式教学。学员在理论学习过程中,通过研究,将实际经验运用到教学中,学习和研究相结合,将培训内容有效地转变成培训成果,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法的含义。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将近年来各地方气象部门的典型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对这些事例中的情境展开描述与分析,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体验实践、角色扮演以及课堂讨论等形式,进行多种互动,培养学员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点。首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高质量案例。要建立一个大容量、高质量、及时更新、高效利用的案例数据库,方便选择案例。其次,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要在教学中加强互动,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现场体验、与案例实践者的对话等方式,根据学员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使学员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促进教学的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学员能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状态。再次,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教学案例的选择要能够激发学员的研究兴趣,并要求学员能够做好课前准备。在教学中,学员始终要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要敢于探索,积极发言,与其他学员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在相互交流中,开拓工作眼界和社交能力。最后,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教学中真正起到引导者、协调者的作用,能够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调整心态,应对各种教学突发问题,坦然面对自身的不足,发动学员共同解决问题。3、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实例。在全国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培训班教学中,根据县级气象局贴近基层的实际情况,围绕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基层综改,选择典型案例-甘肃永登案例、四川绵竹案例和广东社会管理类案例,对部分县局在基层综改中的实例进行分析,结合各种气象政策、理论及知识,充分联系实践,让学员在熟悉了国家政策和专业理论知识后,根据案例中的事实,结合合作研讨的形式,多个角度、层层推进、深入分析事实中的问题、经验、亮点,使学员能够从事实中真正理解到基层综改的重要意义,理解到工作的思路、方向。
四、现场体验式教学方法
1、体验式教学的含义。现场体验教学就是把课堂设在现场,通过实践者的现场讲授,让学员能够在实地体验的同时和实践者在多向互动的交流和研讨中完成教学目的在教学形式。现场体验教学从实践中发现教学内容,再在实践中检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提升决策执行力,深入了解气象工作的决策部署,在教学中分享工作经验和问题解决技巧。2、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要点。在教学中要选好教学主题,突出教学重点。优化教学设计,结合班型特色及培训目标,设计好现场教学环节。加强教学组织,做好教材的选择及授课的互动性。规范教学流程,将背景和现场的讲解、实践体验、交流研讨、总结点评以及调研报告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目的性较强的教学实践。突出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活动能够切实提高学员对一线问题的经验、疑难的认知和学习,对学员今后工作的开展有启发性和指导性。3、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成果。安徽分院安排学员对涡阳气象局的农业物联网建设进行了实地考察,从中学习工作思路、特色方法以及工作成效。山西培训中心则安排学员对洪洞县气象局的特色农业及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进行实地学习和体验。新疆分院安排学员对奇台县局和木垒县局进行实地体验。
五、模拟式教学法
1、模拟式教学法的含义。模拟式教学法就是围绕教学内容与目标,设计一定的情景、人物及事件,学员通过情景角色的扮演,在接近真实的情景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模拟式教学法是对学员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培养。2、模拟教学法的实施要点。首先,要精心准备并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的案例作为模拟的情景,结合案例理论背景,将案例材料链接到教学内容中,确定模拟的主题,设计模拟方案,分配角色,布置场景,并指导角色行为的表达。其次,模拟情景。学员通过角色扮演,完成情景的思考、探讨,并提出问题解决的对策,以较高的表演和语言表达能力将解决对策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处于引导和指导的地位,能够引导学员更好的完成角色扮演,及时引导学员进入表演状态,调整学员的发言节奏和内容,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最后,及时总结评价。教师要及时点评学员的模拟过程,指出优缺点,针对案例的理论背景进行分析,使问题深入化。3、模拟式教学法的实施案例。针对环境的不断破坏,河北分院曾围绕这一主题开设专门的教学版块,并选择了丰宁县作为案例。根据丰宁县气象站检测到的环境破坏状况进行模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上级主管部门、政府部门、开发商以及县局长四组角色,每一组对应不同的问题,围绕依法保护环境各组角色应采取的措施、破坏环境的各种因素以及城市化过程中对于气象站探测环境变化的保护方法等问题进行扮演,各组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并进行争辩研讨,从而使解决方法更为有效、全面、系统。综上所述,气象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在充分了解气象教育培训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成人学习规律以及干部培训需求的特点,积极改进并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学员特点、培训目标,课程特点以及教师风格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提高培训效率。
作者:王海燕 单位:新疆信息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气象执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气象行政执法是气象主管机构履行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方式之一,气象主管机构依法履行对外管理的过程中,气象行政执法主体是否适格,气象行政执法行为是否规范、合法,不仅对于维护气象行政相对人具有直接利害关系,同时对维护气象主管机构的良好执法形象也是至关重要的。
1气象行政执法依据及特点
1.1气象行政执法法律依据。《气象法》的颁布实施,赋予气象主管机构行政执法权,作为气象行政执法主体机关,如何依法行政,保证气象事业快速有序发展,有更高的具体要求。经过多年的发展,气象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气象行政执法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施放气球、防雷安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人工增雨、气象信息等方面开展执法活动。
1.2气象行政执法的特点。气象行政执法是气象主管机构依据气象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针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或事采取某种具体行政措施。 气象行政执法既要执行实体法,同时执行程序法,气象行政执法主体不但是管理者,还是服务者,不仅要监督检查违反气象法规的行为,还要服务于保障气象的公共性、安全保障功能的落实及推动气象的资源科学利用。
1.3气象行政执法权限。据初步统计,气象行政执法依据涉及相关地方性法律法规116部,部门性法规22部,行政审批项目12项,行政许可项目6项。主要涉及到对影响气象探测环境、擅自天气预报、非法从事防雷工程设计与施工、非法施放气球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2气象行政执法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全国各省(区、市)气象局以及350多个地(市)气象局、1110多个县(市)气象局设立了行政许可中心或进入当地政府的行政许可中心。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市开通了网上办理行政许可,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交材料、查看进度或者办理结果等。全国各地气象部门平均每年受理大约16万个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许可项目。近年来,各级气象主管机构依法对影响气象探测环境、擅自天气预报、非法从事防雷工程设计与施工、非法施放气球等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有效地制止了各种违法行为,维护了气象法律、法规的尊严。虽然气象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气象行政执法队伍基本完善,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但以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气象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化建设中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
2.1 气象行政执法仍没有得到普遍认可。气象行政执法工作虽然开展了多年,但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营造出良好气象行政执法氛围。很多群众仍知之甚少,有的根本就不知道,大多数群众和部门认为他们从事的工作跟气象不沾边,气象行政执法离自己太遥远,仍然存在一些不重视、不认可、甚至漠视的态度。以湖北省为例,虽然《湖北省雷电灾害防御条例》第三条规定建设、规划、公安消防、工商行政管理、安全生产监督、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有关防雷工作。《湖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十条规定国土资源、环保、交通、农业、林业、水利、通信、能源、旅游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选址和建设,应当符合防御气象灾害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随着城市的发展,众多的高层建筑,已严重影响了气象信息资料的采集,相关部门支持气象行政执法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
2.2 执法力度弱,社会影响小。气象部门虽说近几年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比起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还是影响力弱,甚至一些气象部门的人员自身对气象行政执法也没有严格要求,认为气象部门业务单一,社会接触面比较狭窄,气象行政执法独立执行力度弱小, 在执法过程中一些县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执法人员执起法来挺不起腰板,不敢大胆执法,对气象违法行为的执行不够严格,存在处罚畏难情绪。
2.3 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职人员少,大部分执法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法律、法规知识有限,执法工作中存在对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理解不透彻,在执法过程中经常出现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部分执法人员是从维护部门利益出发,因而达不到维护法律的长效性。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执法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由于当前气象行政执法人员受水平限制,往往对一些新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束手无策,要么稀里糊涂应付了事,要么久拖不决,从而容易激化问题。
2.4执法文书不够规范。虽然中国气象局《气象行政执法文书》(2007版)规定了27种气象行政执法相关执法文书,但因培训力度不到,有些执法人员对执法程序不十分熟悉,不注意细节,在查处案件时运用法律依据不准确、执法重实体轻程序、文书制作不规范等现象。
3应对气象行政执法窘境的措施
3.1明确气象行政执法目的。通过多种途径,深化气象执法人员对气象行政执法目的、意义和性质的认识,确保气象执法人员自觉维护气象行政执法权威,维护气象部门职能作用的行使,从而达到气象行政执法的严肃性、权威性。
3.2提高执法技术水平。每年定期举办以气象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对气象行政执法人员围绕行政处罚的基本知识、气象法律法规和规章等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法律素质。对每一类违法行为的性质、特征和重要环节,调查取证的程序、证据的保存和使用等问题加以明确,做到取证准确、及时、合法、有效,确保处罚行为依据的违法事实确凿、证据确实、充分。
3.3积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建议各级气象部门积极协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时安排气象行政执法及设备购置项目经费,为气象部门配备气象行政执法取证必需的执法设备,同时加大部门间的联合执法力度,大力支持气象部门的执法工作,让气象部门气象行政执法有底气,有胆气,执法道路更畅通。
3.4 宣传加大力度和投入。积极通过“3•23”世界气象日、“12•4”全国法律宣传日、网络、手机短信等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气象法律法规和规章。并保持日常宣传经常化,利用墙体、街道窗 、预报窗口、电视字幕、宣传材料、手册等广泛宣传方式,让社会、群众知道气象为什么执法,为谁执法,知道执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增强全社会的气象法制意识,防灾减灾意识,使社会认识气象行政执法,了解气象行政执法,认可气象行政执法。
3.5实施多部门联合执法。气象行政执法由于工作开展时间短,与公安、工商、税务、安监和消防等部门影响力是不可比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应多开展联合执法,少些单独执法,借助强势部门的影响力来提高气象行政执法的影响力,促进气象行政执法的工作开展和落实。
3.6做到气象行政执法规范化。坚持以强化气象行政许可为主导,积极拓展气象社会管理,以继续开展高层执法检查和典型案件指导为依托,以加强培训交流和案卷评查为抓手,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以执法能力建设为核心,规范和监督气象行政执法。
参考文献:
[1] 林文华.宁德市气象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气象,2009(1):55-56.
[2] 《湖北省气象行政执法管理办法》
[3] 《湖北省雷电灾害防御条例》
[4] 《湖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一、指导思想
围绕2017年“观云识天”主题,大力普及气象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深入宣传我市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为农服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气象现代化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加大社会对气象工作的认识,为我市气象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组织机构
为保障纪念活动的顺利进行,成立XX市气象局2017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韦玮
成员:王锋、刘鸿飞、霍寿喜、凌旺福、张杰、杜跃华、郭丹、盛婷婷。
三、活动主要内容及任务分工
1. 开展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
活动主要内容:到“全国气象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灰河乡东风小学开展气象科普讲座和气象科普体验活动。
活动时间:3月21日
责任单位:业务科、基本站、学会、影视中心、办公室
责任分工:
业务科:负责牵头组织该项活动,联系学校、媒体(报社和电视台)及活动宣传报道。
影视中心:围绕世界气象日主题,开展气象科普讲座(ppt)。
基本站:现场指导学生开展科普体验,场所:校园科普馆、观测场。
学会:负责宣传资料准备发放。
办公室:做好车辆等后勤安排。
2.开展气象科普广场宣传
活动主要内容:在市中心铜都广场设置宣传展台,运用展板、挂图、发放宣传资料、接受气象科技知识咨询等手段,进行气象法法律法规、气象常识、防雷知识、气象与农事等方面知识的科普宣传,向社会公众普及气象科技知识。
活动时间:3月23日上午
责任单位:学会、办公室、气象台、防雷中心、影视中心
责任分工:
学会:负责牵头组织该项活动,制作宣传条幅、准备宣传材料及活动宣传报道。
办公室、气象台、防雷中心、影视中心:分别负责相应宣传资料的制作,各安排1人参与现场宣传。
3.媒体宣传气象日活动和气象科普知识
活动主要内容: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开展3.23主题纪念活动。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机等媒体平台,围绕气象日主题,结合当前防灾减灾、春耕生产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等相关热点,向社会各界广泛活动信息,宣传气象科普知识。
(1)3·23期间,与市电视台《走基层》栏目组,报道我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先进事迹。
责任单位:办公室、农网、为农服务组。
责任分工:
办公室:负责联系市电视台,和车辆安排。
农网中心:负责相关资料的准备。
为农服务组:按照要求联系好乡村信息站,做好配合。
(2)3月20日—3月23日,通过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以及农村预警广播、气象短信、电子显示屏、铜陵气象网、铜陵农网、微博等手段,向社会宣传本次纪念活动和气象科普知识。
责任单位:气象台、影视中心、农网中心
责任分工:
气象台:负责编辑制作96121、12121、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微博的宣传主要内容并进行宣传。
影视中心:负责编辑制作电视天气预报画面、主持人解说词、农村预警广播的宣传主要内容并进行宣传。
农网中心:负责在铜陵气象网和铜陵农网页面制作浮动宣传画面进行宣传。
4.开展气象科技知识进乡村活动
活动主要内容: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春耕春播气象服务,组织为农服务技术人员现场为农民朋友答疑解惑,现场发放各类宣传材料,指导农民春耕春播生产,推进3.23纪念活动进乡村。
活动时间:3月17日—3月23日
责任单位:为农服务组、气象台。
责任分工:
气象台:制作各种宣传材料。
为农服务组:负责深入乡村田间地头、乡镇信息站,开展现场服务和纪念日的宣传推进活动,以及活动宣传报道。
5.开展3.23纪念专刊进机关活动
活动主要内容:向市党政机关、各有关单位赠送纪念世界气象日专刊,提升气象工作影响力。
活动时间:3月21日
责任单位:办公室
责任分工:负责将中国气象报3·23纪念专刊赠送到市党政机关及各有关单位。
6、积极开展“我身边的气象故事”和“镜头里的新气象”作品征集活动
活动主要内容:
(1)“我身边的气象故事”征集活动:通过铜陵气象官方微博征集“我身边的气象故事”。网友可讲述自己或家人、朋友在生活中关于气象防灾减灾方面的经历,分享交流自己气象防灾减灾的经验或自己关注的气象灾害。
(2)“镜头里的新气象”摄影作品征集活动:通过镜头,记录铜陵气象相关的摄影作品,展示铜陵气象事业发展和铜陵气象人的精神风貌作品。活动于3月下旬启动。
活动时间:3中旬
责任单位:气象台、学会
责任分工:
气象台:气象台在铜陵气象微博开展主题活动,并按照省局统一部署积极参与微博互动活动并转发相关主要内容。
学会:组织会员参与省、市局微博话题“我身边的气象故事”和“镜头里的新气象”相关活动。
四、活动要求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应用;网络通信技术;气象信息;应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业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应对复杂天气气候的能力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而取得成就的关键就是气象信息的快速交流与共享,它是现代气象业务的基础系统和支撑系统。直接影响到气象业务部门和广大用户能否及时快速的获取和发送国内外气象信息,关系到气象能否为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等提供优质气象服务,气象信息交流的发展经受到其他气象业务交流发展的驱动,又制约着其他系统的快速发展。
一、计算机技术应用
计算机以其超高速度的运算效率、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以数字形式保存的数据和信息,方便读取和保存。和传统的纸质载体相比,信息储存方式容量更大,体积更小,更加方便储存和使用。在数据传输方面也远远超过传统纸质形式。另外,纸质材料随着时间延长会逐渐老化、破损,造成信息丢失。使用计算机技术的数字信息以磁盘和光盘为载体,保存时效极为久远,更有利于信息的管理、使用。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各种应用技术,极大地拓宽了计算机的使用范围,
1、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使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将一组地理上分布的相同或不同的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备按照某种方式互联起来得到的一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在这种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开发能协调各台计算机系统工作的通信系统或更进一步的网络操作系统,就能使一组计算机实现软硬件资源共享、协同计算,合作求解一个问题。由这种通信系统或网络操作系统连同网络计算机一起,就形成了网络计算机系统。
(1)、通信结构
通信是支持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技术,即实现计算机之间信息传输的一种技术方式。网络通信的核心内容是通信协议。所谓通信协议是网络通信中一组约定的集合,由它确定了经由通信网络传输的信息或存储在报文和数据中的信息的格式和控制方式。研究通信协议主要是为了在网络计算机系统中实现可靠的、高效的数据交换,差错控制,信息编码,线路利用同步,使通信数据具有透明性一般情况下,网络上连接着大量的计算机系统,每一台计算机系统上可能有多个用户在同时使用计算机与其他网上用户进行通信,而实现可靠的数据交换,需要做许多具体的操作运算,十分复杂。为了便于协议的有效实现和对不同的用户开放,最大限度地实现线路的有效利用,有必要对网络计算机系统进行通信结构分层。网络计算机系统在系统上可分成一个一个的层次,从而可以得到一种分层结构或分层模型。每一层包含一组通信功能和相应的层间通信协议。协议不仅支持通信双方在不同的层间进行通信,而且提供了实现通信的具体思想和方法。
2、计算机网络的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技术革新,从大型主机和小型机系统的主机――终端式网络结构,在发展了LAN(局域网)技术后,又演进成有分布式信息处理特点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结构。在Internet的应用发展以后,企业网的结构又演化成Intranet(企业内部网)的形式,这是一种WAN(广域网)相连接的企业网结构。
3、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系统结合
计算机通信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通信方式,主要是满足数据通信的需要。它将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终端及附属设备用通信链路连接起来,并配备相应的网络软件,以实现通信过程中资源共享而形成的通信系统。它不仅可以满足局部地区的一个企业、公司、学校和办公机构的数据、文件传输需要,而且可以在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范围进行信息交换、储存和处理,同时可以提供话音、数据和图像的综合,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不论是技术本身还是制定技术标准的组织,都被迫向能够完成各种通信的单一的公用网络系统发展,通过这种网络能够简单且统一地访问到全世界的信息源和各种信息。
二、气象信息
气象信息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也是国家空间基础信息之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之重大国际国内问题的决策。都需要大量气象信息的支撑。如: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国家之许多重大工程项目,也迫切需要气象信息的服务。
1、收集和传输气象信息
全国各级气象部门之间,各部门之间之互联需要网络通信的支持,ν晟破象资料收集网络较大影响的气象信息包括: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卫星资料、自动站时空加密观测资料,闪电定位探测资料、GPS/MET观测资料,风廓线控测资料、气候交流预测所需的多圈层其他资料等;随着各类数值模式不断研发并业务化以及计算机加工处理能不断提置,由此产生的预报,预测产品数量将大幅度增加。进而通过网络分发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新一代电视天气会商要求网络通信的支撑,综合。信息加工平台既要求与本级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交流的网络连接,又要求与外服务的各类对象的网络联接,气象专用频道的电视节目制作与传递也需要网络通信的支撑。可视化、智能化的即时数据更离不开计算机网络通信。
2、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气象信息所涉及的风向、风速、雨量、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太阳辐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以及海洋、水文、空气质量等数据的收集和预报,需要高性能的计算机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而随着模式、资料同化方法的不断改进、时空分辨率和精确度不断提高、预报时效不断延长,集合预报的连续发展,作业种类不断增多,对计算和存储资源的需求量指数上升,预计到2020年,气象加工处理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需求为峰值性能Pflops量级以上。甚至会用到光子或量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
3、数据的管理和共享
为了满足气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随着综合观测系统的全面建设和不断完善,以及气象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地面、探空、预测、预报所需要获取和利用的气象数据量将成倍增长,相应的业务能力也不断的增强与发展,业务产品数量也将大幅度增加,各行各业对气象信息的共享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对气象数据的存储管理及共享应用均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
三、总结
我国计算机技术还有长足发展,性能上还将有光子计算机、分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超高性能计算机的不断开发和成熟,对于处理的数据量,处理数据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数据的共享,可视化的实效性和超清晰的分辨率,智能化的安全性,数据传输的即时距离等方面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将对于气象部门的大数据检索交流,信息共享,数据异地备份,系统和运行监控,信息安全,以及资料收集、广播通信、国际数据交流共享等平台的建设,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提供了优质基础和高速发展,将更好的为我国气象事业及各行各业服务。
参考文献:
[1]于晓燕.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6).
[2]郭晟,苏艳虹.计算机软件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分析[J].计算机软件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分析,2014.
[3]谢静.气象业务计算机软件技术安全应用探[J].河南科技,2013(09).
关键词 气象为农服务;调研;思考;山东莱芜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42-02
莱芜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区,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在全球及全国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自然灾害发生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莱芜农业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频发的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明确指出:“粮食产量、品质和种植结构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要依靠科学,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莱芜市气象局通过广泛深入的基层调研,全面了各级用户对气象服务的不同需求,积极探索为农气象服务的有效途径和合作模式,对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充分发挥气象为农的职能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莱芜农业发展现状
莱芜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区,丰富的光热水资源,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使莱芜成为全国著名的粮菜果畜生产基地。农产品尤以生姜、大蒜、鸡腿葱、大红袍花椒享誉全国,莱城区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钢城区是“中国蜜桃之乡”。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以姜、葱、花椒、蒜为代表的“三辣一麻”产品驰名国内外,生姜、大蒜种植面积一般在1.33万hm2左右,南部山区黄金蜜桃种植面积一般在0.53万hm2左右。
莱芜虽然是一个新型的工业城市,耕地面积较少,但农业特色较多,农业种植分布界限清晰,北部山区和南部山区主要以特色果品种植为主,其中北部山区以樱桃、花椒种植为主,南部山区以桃种植为主;东部山区以烤烟种植为主;西部平原是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主要以大蒜、生姜种植为主,常年种植大蒜面积1.33万hm2,是莱芜农业的支柱性产业。由此衍生了一些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储存、运输、旅游、餐饮等涉农企业和合作社等涉农组织。近10年来,莱芜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各种蔬菜大棚、反季节名优瓜果、花卉、食用菌等现代温室和大棚、基地发展较快,成为莱芜农业的主要支柱。
2 莱芜主要气象灾害
莱芜地处鲁中山区腹地,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气象灾害频发,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气候的明显暖化,极端天气和气象灾害发生更为频繁,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通过对1950—2010年莱芜发生的气象灾害进行统计分析,发生在莱芜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冻害、高温、寒潮、连阴雨等,其中以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冻害为重。而风雹、冻害、连阴雨已成为近10年来影响莱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
3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3.1 调研对象
根据当前莱芜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为使调研内容更加有的放矢,切实了解不同层次的用户对气象服务的真实需求,莱芜局制定了详细的调研对象,包括果农、菜农、粮食种植户、大棚种植户、农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基层农业技术员、涉农企业的负责人等。
深入林果种植区,调查了解果品种植分布情况和近年来气象灾害造成损失程度,以及果农对气象服务的关注度;走进蔬菜、果品、花卉大棚,详细了解设施农业种植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走进田间地头,面向农民了解露天农业种植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走进涉农企业详细了解他们获得气象信息的途径和制约信息传播的主要瓶颈;走进农业合作组织了解他们的气象服务的需求。
3.2 调研方式
调研主要采取面对面座谈的方式,业务人员认真倾听调研对象的需求,及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使调研结果更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
3.3 调研结果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业务人员深切体会到不同的用户对气象服务的关注度不同,现将用户需求整理如下。
(1)莱芜南部山区和北部山区林果业比较普遍,果农在果树发育的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不同,春季果树萌动和开花期特别关注霜冻、强冷空气、大风等灾害天气,而且3~5 d的天气预报尤其重要。果实成熟期特别关注连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在信息的获得上,有很多制约因素,莱芜市北部和南部山区多数自然村不通有线电视,看不到莱芜电视台天气预报,果农只能参考山东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一些短时临近预警信息更是无法获得,只有极少数果农使用手机短信,严重影响了果区气象信息的覆盖度和防灾避灾能力,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日益增加,如2011年的一场冰雹给南部山区部分果农造成4 000多万元损失。
(2)设施农业的关注主要在冬春季节,生产者尤为关注大风、强降温、连阴雨(雪)等灾害性天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而且短时临近预报对他们做好防范也特别重要,生产者特别渴望得到一些灾害天气的防御指导和受灾后的补救措施指导。在信息的获得上,用户大多数是依赖电视天气预报,农忙季节往往错过收看天气预报时间。只有少数用户使用手机短信业务。多数农户反应,常规的天气预报不能满足其需求,如能从天气变化角度预报未来天气变化对设施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科学专业的指导意见,将会给设施生产带来事半功倍的效益[1]。
(3)大田露天种植的农户和农业合作组织,特别关注某一时段内气候的变化趋势,如春、秋季的冷暖趋势、旱涝趋势、作物生长季的灾害趋势等,关键农时季节的3~5 d天气预报,如春耕、春种、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季节,农户特别关注未来1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呼吁,要扩大气象预警信息的覆盖度[1],让基层农业工作者和农民及时接收到气象预警信息,真正体现气象信息服务的价值所在。
(4)一些涉农企业格外关注气候的年景趋势预测。部分涉农企业的负责人有手机短信业务,大多数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电视,部分企业还通过网络。
(5)典型的农业合作组织,如莱芜市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特别需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以及天气趋势预报。该合作社董事长介绍说:如果在灾害天气来临前1~2 h能得到信息,就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4 莱芜为农气象服务现状
根据调研掌握的基本情况,莱芜局经过分类整理,制定了周密的气象服务方案,根据不同的季节特点,突出重点,全力做好关键季节的气象服务。
4.1 全力做好特色果品气象服务
莱芜南部和北部山区是莱芜重要的果品基地,南部山区生产蜜桃、北部山区以花椒、樱桃种植为主,花期的冻害防御被列为春季气象服务的重点。为此,莱芜局一方面加强作物生发育期观测,另一方面加强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紧紧围绕樱桃节和桃花节,做好各种预报预警服务,并通过多种媒体播发,取得较好的服务效果。
4.2 跟踪做好特色种植气象服务
姜、蒜种植依然是目前莱芜的特色种植,莱芜局从种植到收获跟踪做好气象服务,根据不同的生长季节和天气状况制作服务材料,指导做好不利天气的应对。重点做好春季的生姜播种期预报,秋季的大蒜适宜播种期预报、大蒜春季冻害防御、返青期灌溉预报、生姜病虫害防治、收获期预报等关键季节的气象服务。
4.3 跟踪做好设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莱芜极端天气频发,给设施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近年来,莱芜冬春的低温、连阴雨天气增多,低温寡照天气成为影响大棚蔬菜生产的头号杀手,2007年,莱芜局在大下农场建立了温室大棚小气候观测站,开展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每周一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周报,通过局业务网和政府网对外,在重大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及时预警信息,通过12121语音信箱、电视天气预报滚动字幕、新闻媒体、网站等载体播发,指导种植户做好不利天气的应对,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损失,广大种植户反映较好。
5 当前莱芜局为农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为农服务产品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精细化需求,服务对象大部分还在决策层面,不能真正面对基层用户。服务产品也仅限于完成目标考核和部分决策服务,服务方式还是传统的网站、专题服务等形式,服务产品业务化、大众化,尽管目前开展了针对性较强的农用天气预报、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服务技术与内容整体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当地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精准农业的市场需求。
(2)技术力量薄弱,服务产品单一。目前莱芜局有农气业务人员1名,有时还有其他兼职,技术力量薄弱,服务产品内容还不能满足当前为农服务工作的要求,前沿知识的获取相对贫乏。如何引进前人的研究成果,快速提升特色农业气象农业服务水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2]。
(3)气象信息的传播瓶颈问题仍然突出,一方面是亟需信息的用户,另一方面手机短信流量制约,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莱芜局制作的服务产品大部分是以决策服务为主,渠道主要是网络和专题服务,对各类协会、合作社、产业体系等组织信息渠道还没有有效的机制。
(4)农村气象科普知识宣传相对匮乏。
6 建议与思考
(1)建议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合作,充分发挥上级业务部门对基层台站的业务技术指导,加强服务产品的开发,丰富气象服务产品;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产品的针对性,不断满足用户需求。
(2)加强新业务、新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根据服务需求,成立专门为农服务团队,加强农作物生长状况观测以及与农业合作组织技术人员的交流学习,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反馈、解释应用机制,针对用户需求,开发专题服务产品。充分发挥农民专家传、帮、带的作用,长期在生产一线的种植户,生产经验丰富,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强[3],加强与这些专家的沟通联合,将其经验为我所用,将进一步提高莱芜局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建立完善的农村气象防灾信息传播网络,使各级乡镇领导、基层农业技术员、涉农组织负责人、种植大户能够及时接受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争取防灾减灾的主动性[4]。同时打造优质服务产品,优化12121信箱内容,体现服务产品的实时性和快捷性。提高社会各界对12121信箱的关注,推进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尝试利用“气象+供销社+农户”、“气象+合作社+农户”、“气象+协会+农户”等模式,实现针对性和快捷性的农业气象服务。
7 参考文献
[1] 邹俊丽,张艳,王太生.岱岳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调研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9):.
[2] 张旭辉,商兆堂,王俊,等.江苏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出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0)1332-1333.
关键词 自动气象站;防雷技术;方案
中图分类号 TM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21-0100-01
1 自动气象站的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大部分都由自动站数据采集设备(通常所说的自动站)和数据接收处理中心两部分组成自动气象站系统。自动站数据采集设备主要有传感器单元、连接电缆、数据采集器、供电单元和通讯单元五个部分组成。自动气象站是通过微处理器进行实时控制和采集处理的。随着气象要素的变化,各个相应传感器输出的电量也产生变化,这种变化由数据采集器采集,并进行线性化和定标处理,实现工程量到要素的转换,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通过预处理后得出各个气象要素的实时值,再传输到主控微机,并实时显示。
2 自动气象站数据采集特点
自动气象站数据采集是通过传感器获得的,由于数据的传输是微电流信号,所以经过采集器到计算机的信号对电磁环境十分敏感。恶劣的电磁环境会严重影响信号的传输乃至使信号失真。从传感器到采集器,再从采集器到计算机,传输线一般>40 m,而且数据传输线与电源线、接地线等是处在几乎相同的电磁环境,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作为测风用的风传感器一般距离地面的高度在10 m~12 m以上,是所有传感器中最容易收集雷电信号的部件,而且数据传输线很难做到电磁屏蔽。现行设计的自动气象站信号采集器虽然设置了防雷模块过滤可能的雷电信号,但由于是参照程控电话防雷的参数设计,事实上不能很有效地防雷,大多数的雷击个例已说明问题。尽管后来设计的采集器从室外移至室内,但传感器和传输路径和环境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采集器的采集核心在雷电信号面前仍然敏感和脆弱。
3 自动气象站雷灾的特征分析
1)雷电过电压的强度。据资料统计,低压输电线路上的雷电过电压在6 kV以下,电流为3 kA~10 kA。通信线路上感应雷电过电压约为5 kV,电流为几百安。1971年美国研究报告[AD722675]指出,电子计算机在雷闪时磁感应强度达到7×10-8 T时即会出现误动作,当达到2.4×10-6 T时出现永久性损坏。这两个数字相当于860 m和83 m处有一个100 kA的雷电流流人大地造成的结果。
对雷击地面产生电磁效应危及电子管设备系统的半径约为400 m~800 m;对晶体管设备为800 m~1 200 m;对微电子设备为2 000 m以上。如自动气象站各电子设备距雷击点10 m~100 m间,雷击电源线引起的磁感强度为0.6-2×10-5 T;雷击通信线产生的磁感强度约为107~106 T数量级。前者足以使微电子设备出差错或损坏,后者也可能使设备产生误动作,从而说明自动气象站抗雷电电磁脉冲的能力差,因此,对自动气象站采取雷电防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2)雷电入侵途径分析。①直击雷。直击雷直接击中自动气象站设备,造成气象设备部分或全部电路损坏。因自动气象站均安装有避雷装置,所以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普查汕头市及所辖地区的自动气象站,均尚未发生过这种雷击事故;②高电压脉冲。来自雷电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的高电压脉冲,在各种线缆中感应出几千伏到几十千伏的高电压。出现这种情况,一般会影响到各传感器。其中,风向传感器由于是自动气象站位置最高的仪器,且集合了大量的半导体元器件,在雷击故障中往往是首当其冲;③雷击引起电位的升高。在直击雷雷击点的附近引起地电位的升高,高电位通过设备的接地线引入到电路,造成电路元器件的损坏;④交流电电源线路的入侵。自动气象站的电源由低压输电线路提供,当电力线路遭到雷击时,沿输电线路以行波的方式引入到设备内,使其失效或损坏。直击雷击中高压输电线路时,所产生的过电压经过变压器耦合到次级,在低压线路上产生雷电过电压,同时雷电的静电感应与电磁感应在低压输电线路上感应出过电压也可能对设备造成损害。由于电源板与交流电连接,在对汕头市及所辖地区自动气象站的雷击事故的统计中,电源板是出现故障概率最多的设备。接连两个月内发生在南澳县气象局观测场内的2次强雷击中,采集器里面的电源板也均被击坏。
4 自动气象站防雷工作存在的问题
1)观测场避雷针保护范围不合格。参考《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T50057-2000)附录4,用滚球法计算避雷针保护范围。
2)承载风传感器的铁塔与避雷针混合安装。参考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T50057-2O00)里第3.2.1条。
3)金属护拦无接地,部分线路无穿钢管或金属槽敷设。屏蔽可以减小和防止雷电电磁脉冲干扰祸害。
4)无安装避雷带和避雷网格。避雷带的规范安装显得尤为重要,它起着“挡箭牌”的作用,只有正确安装好接闪器,才能起到快速分流的作用,最大限度保护建筑物免遭直接雷击。
5)总电源及各种通信线路无安装避雷器,避雷器的作用主要是泄放大的电流,一旦有雷电流(过电压)通过,避雷器会在断路器动作之前提前动作,把过电流泄放掉,从而保护电路及其后端的用电设备。
5 自动气象站防范雷击的应对措施
自动气象站是地面气象观测以及中小尺度天气预报的重要组成部分,防雷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探测质量,一次采集核心DTS00的损坏,直接经济损失就是4 000余元,更何况雷电状态下电磁环境对气象要素数据采集的长久负面影响。
1)单独设立避雷针。避雷针单独设立,避免了接闪时对风传感器和传输线的直接影响。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将避雷针系统与风传感器部分分开设置,按照防雷规范保持两个系统间有效的距离;受观测场地限制,确实难以做到分开的,也应考虑将避雷针保持与风传感器更大的距离,做好雷电流引下线与风数据传输线之间的电磁屏蔽。
2)等电位连接。避雷针与金属管作等电位连接,将固定避雷针的U型螺杆与金属管电气贯通,去掉相互间的绝缘材料,使其形成等电位连接,防止避雷针雷电流反击风向风速传感器。
3)接地极尽量安置在观测场围栏外。使得数据线缆等可以保持与接地连接线之间的安全距离。距离不够时。设法使线缆与接地线的交角增大.最好成直角。
4)合理设置引下线及信号线。各传感器的信号电缆必须放置在已经接地的金属管或带有金属屏蔽层的PVC套管内;做好接闪器的安装,避雷针引下线、信号线、电源线分管穿行。防止引下线上雷电流反击信号线或电源线影响信号线。
5)室内等电位接地板,最好用铜质材料,要有足够的面积和厚度,厚度至少大于3 mm,减少接地板的直流电阻和高频电阻;同理,接地线尽量平直粗短,为了减少接地线的电感,可以采取用接地板截断的办法来减少接地线长度。
6)安装电源避雷器。安装总电源避雷器,并在自动气象站设备使用的专线上加装电源避雷器。
自动气象站的防雷技术是难度很大的。本文探讨了防雷工作,提高了防雷水平。因此,要综合考虑自动气象站的特点而进行的防雷工作,需要不断归纳总结、不断完善,从而确保自动气象站的防雷安全,保障其在雷雨季节正常的运行。
参考文献
[1]郑西,李如强,岑剑.山西自动气象站防雷探讨[J].贵州气象,2009,33(2).
[2]曹兴锋,安学银,于艳敏.大监自动气象站一次雷击故障的分析与排除[J].山东气象,2009,29(3).
[3]GB/T 50057-200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城市是人口、商业、工业、交通高度集中的区域,由于人类的活动和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热量,使城市气温比周围郊区气温高,这一新现象就称为“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最早见之于科学记载的,是1818年英国出版《伦敦气候》。作者L·赫华德对城市气候的两大发现,就是伦敦市中心气温比郊外高(各月平均分别高0.5℃—1.2℃),以及城乡温差夜间比白天大。随着世界各地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稠密化,“城市热岛效应”变得日益突出。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因素及危害:
城市热岛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因素综合形成:①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大量人为热量喷发。②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是气流通行的障碍物,造成的地表风速小且通风不良。③城市绿地的缺少。④人类活动释放的废气排入大气,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使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及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增强。据统计,热岛的80%归咎于绿地的减少,20%才是城市热量的排放。由此可见绿地对城市的重要性。
城市热岛的危害主要表现在:①“热岛效应”引起自然环境和植物生态发生变化,夏季城市更加闷热,“热岛效应”使大气中的粉尘增多,威胁市民的健康。②“热岛效应”的产生不仅使人们工作效率降低,而且中暑人数增加,夏季高温导致火灾多发,加剧光化学烟雾的危害。③产生热岛效应后,阻碍城乡空气交流,新鲜空气进不来,有害气体排不出去,烟尘、二氧化碳、汽车尾气等污染物便会在地表空气磨擦层长时间滞留,形成灰蒙蒙的大气状态,诱发多种疾病。
利用绿色植物,减缓城区热岛效应的方法和措施。
城市绿化建设应遵循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则,绿化、规划、环保、城建部门联手,使过去的“见缝插绿”变成今天的“规划建绿”。在规划建绿中,依据生态学理论,结合大型城市的特点,逐步形成平面绿化和空间绿化相结合,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化同步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大型城市绿化发展特色,具体方法和措施如下:
(1)加强绿廊建设由于道路处于交通污染严重的环境下,更应进一步加强对道路绿化的建设,道路绿化带及河流绿化带属于人类塑造的一种特殊的绿廊,直观地看,廊道(绿化带)的树冠阻挡了阳光和风,达成了微环境条件,除改变小气候外,还起分割屏障,连通的作用,在规划市区外缘,根据地形和可能条件,设置营造宽展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邻县的农田防护林网相联结,在规划市区内,要在居住区、集团之间营造隔离林带,特别是工业区和居住区必须尽可能设置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在这方面,上海市已做了不少努力,提出并着手建设长97km,宽500km的外环线绿化带,并且注意绿色廊道的相互连通。这样,夏季就可以利用绿色廊道引凉风入城,消除一部分热岛,而冬季,大片树林可以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2)在市中心创建大型绿地——“绿心”大型绿色地带给我们最大的生态效应——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气象专家认为,绿地是城市的天然的“空调”和“空气清洁器”,夏季林区的太阳辐射量为非林区的66%,平均辐射温度可降低14.1%。的街道气温如40℃的话,公园林地可降低5.64℃,仅为34.36℃。例如,在上海市中心的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是上海“热岛效应”最强的地区,而三区的交汇处更是一直受到气象部门关注的“特高温区”,在此规划建设延安中路大型公共绿地等于为城市打开一扇“天窗”。一期工程竣工后,市气象局对该地块测试表明,在7、8、9三个月间,白天气温与同期相比,平均下降0.6℃,晚上气温平均下降1℃多。有专家推算,面积7万平方米的延中绿地一期工程在每小时吸收的热量相当于1385台两匹空调的工作量。目前,面积23万平方米的延中绿地已经建成,缓解“热岛效应”的范围达到4.5平方公里。可见,延中绿地的建设对缓解上海市中心“热岛效应”已经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并且在上海建成的和在建的绿地中,面积过万的信手拈来,7万平方米的徐家汇公园,10万平方米的陆家嘴中心绿地,13万平方米的虹桥花园,23万平方米的延中绿地,140万平方米的浦东世纪公园……这些都是上海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中心城区热岛效应,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所作出的重大措施, (3)加强屋顶绿化对城市屋顶进行绿化是美化城市环境,削减城市“热岛效应”的有力措施。如果从空中向下俯视城市,大都是“素面朝天”的水泥屋顶,很少见绿。这样的屋顶对光热日储夜放,不仅使江城夏季燥热难当,而且空中俯瞰,更是有碍观瞻。很显然,屋顶绿化潜力巨大,可以成为城市绿地的重要增长点。其对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城区热岛效应以及美化城市的环境景观,改善生态效应都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屋顶花园在国外已不再是“空中楼阁”,美国芝加哥为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正推动一项屋顶花园工程来为城市降温,日本东京明文规定:新建筑与地面面积只要超过1000平方米,屋顶的1/5必须有绿色植物覆盖,否则开发商就得接受罚款。国内深圳、长沙、兰州等城市也把城市楼群的屋顶作为新的绿源地。(4)发展针对性强的垂直绿化,凡有条件的地方,都要下大力度继续拆墙透绿,把绿色亮出来。广泛栽种爬墙虎、常青藤等攀援植物,研究材料表明,有垂直绿化的墙面表面温度比清水红砖表面温度低5.5℃~14℃,并且可减少墙面热辐射1464千卡/平方米·小时。
充分利用绿色植物来减缓城区热岛效应较典型的例证就是广州市。广州城外远郊森林围城,市区绿化遥相呼应。从“一年一小变”开始规划建绿、动迁造绿、见缝插绿、破墙透绿、环城围绿……地面绿化的同时,空中也建设立体性绿化。技术人员根据对遥感影象图和城市气象观测数据综合分析发现,近几年来,广州城区“热岛效应”已有减弱迹象,温差大于1.2℃的热岛面积已停止扩大,温差大于1.6℃的热岛面积已有缩小趋势,闹市区的“热岛效应”明显降低,特高温区减少。
总之,各大城市应当应用“生态系法”,以减缓热温为主,规划生态轴、生态绿心、生态环和放射生态走廊相互联系的“环状——放射”型框架结构,创造新的城市绿地体系。并运用航空红外遥感技术资料的热岛分布,因害设防,在中心城区按照服务半径和防灾、消防功能要求布局绿地;按城市组团要求设置结构性绿地;在主城造人工森林、绿色廊道 、楔形绿地成为新鲜空气的库地和通道,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形成树木成荫、成林、成片、成景,碧水蓝天的空间绿色城市。从而有效地缓解城市热岛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卢大远,万远翔等著。城区热环境污染.武汉市环境质量报告书
【2】 缪义民,赖宝清著。对屋顶绿化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认识与探讨。中国园林.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