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质实训总结范文

地质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质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质实训总结

第1篇:地质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18-03

矿山地质专业是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专业,以培养煤矿地质技术人才为主要导向,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煤炭企业,辐射地质资源勘查及管理等行业部门。为适应我国煤炭生产的高速发展,培养适合煤炭矿山地质技术发展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势在必行。我院“矿山地质教改”课题组经过大量的调研,与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进行了交流研讨,对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探索,构建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依据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紧密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并依托山西省煤炭企业的特点。我们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矿井地质一线工作为主要就业岗位,兼顾资源勘查、资源管理、矿山环境保护等行业,面向煤炭企业的生产技术部(科)、地测科(部)和地质队(组)等的地质员(工)、地质队(组)长、地质技术员、地质技术主管等操作和技术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改革与相应课程设置必须为这个培养目标服务,紧紧抓住“矿井地质一线”和“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突出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

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支持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精神,高职课程体系建设要有利于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使课程体系有完善的结构和合理的系统,以便培养矿山地质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专业的性质和学生特点 矿山地质是煤炭、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等资源勘查的先行者,是资源赋存条件和安全开发的探路者。高职矿山地质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满足职业要求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能力、艰苦条件下工作的职业态度等素质。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课程体系及相应课程的教学安排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更重要的是要熟练掌握职业岗位技能。课程体系应将相应的学科综合化,整个教学过程以“必需,够用”为标准,通过设计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灵活的课程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随着山西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完成,依据关于推进煤矿从业人员专业学历提升及“变招工为招生”实施方案,“十二五”末,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和班组长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要达到10%以上,约1.5万人;现在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和班组长有大专以上学历的4748人,差距很大。每座煤矿再引进或培养10名以上大专人员,全省1053座煤矿可增加10,530人。由此可见,煤炭行业急需培养掌握必备的地质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地质勘查、矿山建设和生产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人才规格及素质的要求,配合煤矿从业专业学历准入和煤矿特有工种专业学历准入工程,达到专业服务产业目标,课程体系必须体现为行业服务的宗旨。因此,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要具有鲜明的行业性、职业性和先进性。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高职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需要组织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高职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对煤炭、地矿、冶金、建材等资源勘查生产中遇到的矿井物探、矿区勘察、矿井水防治等工作进行全面了解。根据矿山地质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我们聘请了11名现场矿山地质技术专家组成专业顾问委员会,对矿山地质技术工作岗位进行了讨论分析,设置了公共学习领域、基本能力学习领域、岗位能力学习领域、拓展能力学习领域和综合能力学习领域五个模块。

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 为满足地勘行业、煤炭企业地质技术工作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必须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必须从现场工作岗位出发,通过职业调查和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培养目标。为此,我院借鉴加拿大CBE职教教学模式,采用职业分析的方法开发了矿山地质专业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我们聘请了11名现场地质技术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地质技术岗位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见图1)。通过分析确立工作任务20项,在对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析归类总结的基础上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10项,真实反映了一个高技能人才从学生—学徒—熟手—能手—大师各级别应该具有的能力要求(见表1)。据此对矿山地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开发出15门专业基础及技能课程,并根据要求编制了5套相应的教学文件,即矿山地质专业岗位能力分析表、矿山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矿山地质专业岗位能力教学大纲、矿山地质专业岗位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矿山地质专业综合能力教学大纲。

以学习领域课程为主线建立课程体系 矿山地质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置理念是要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来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提高职业能力。项目组成员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对矿山地质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了各项工作任务所属课程,进而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见表2)。

在开展专业技能项目课程教学中,以工作对象特征、工作情境及达到的效果结合进行。例如,矿山地质专业的岗位技能课程《矿井水防治》选择山西省各矿水害防治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水害情境进行任务分解,在教学中相应设置了1个基础模块、4个技能模块、7个应用模块。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三轮交替一强化”的教学模式 合理的教学模式是实现相应课程体系的关键。我院矿山地质专业采用理论教学、实训教学、校外实习“三轮交替一强化”教学模式,学生全程参与,边学边练,学练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矿山地质专业的岗位技能课程以项目为导向,通过现场操作、仿真模拟和多媒体演示教学实现理实一体教学。我们分别在第二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安排了集中实践课程,在第六学期安排了16周的现场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以实现“三轮交替一强化”的教学模式。

结合职业标准,完善第三方评价体系 我院矿山地质专业学生培养质量主要根据校企合作中对企业的服务效果来衡量。遵循学院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的原则,矿山地质专业每年对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口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及创业成效等评价。对学生毕业后至少5年内的发展轨迹持续追踪,分析毕业生对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等反馈评价,据此,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修订及课程调整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创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条件

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为打造独具特色的高职学院矿山地质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矿山地质技术与管理人才,满足煤炭产业、地勘行业人才的需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势在必行。目前,矿山地质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0名,企业兼职教师10名,均具有中、高级职称。但由于该专业新课程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专业课程设置的实用性、连贯性、新颖性并未达到和谐统一的地步,教师教学中仍存在“专业设置滞后,教学内容陈旧”这一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强化师资建设,建设一支能适应高职教学要求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保证我院矿山地质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为此,我们继续实行“引、聘、训、挂”的教师团队培养策略。一方面,选派部分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使其成为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教育能手;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坚持专兼结合、校企结合、培养与引进结合、学历提高与专业培训并重的基本原则,力争用2~4年使“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专兼结合、校企交融、互兼互聘、互惠互利、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教学团队。

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紧贴专业、服务教学、服务社会培训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我院主要通过与企业专家共同设计开发实训项目并归类,整体规划由“普通地质实训室”、“构造及矿井地质实训室”、“工程地质实训室”等3个实训室及拟建的“矿井物探实训室”组成矿山地质校内实训基地。重点新建“矿井物探实训室”,配备先进的物探实训仪器设备,创设实验实训条件,将课堂设在实训室,融教、学、做于一体,学生通过相应的实训项目训练提高专业技能。在实验实训内涵建设上,通过企业调研分析并编制项目化实训指导手册,健全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不断深化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制定项目化实习实训标准,建立符合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一方面,把企业有关地质技术的实践项目带入实训室,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直接利用实训室的仪器设备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地质问题。

自主开发专业教材 合理可行的教材是实施新课程体系的基础。根据新建课程体系的要求,当前没有可供我们直接使用的贴近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专业教材,必须自主编写。因此,根据矿山地质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要求,通过教师下企业,掌握一线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积极组织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以满足教学的需要。目前,我们已经组织教师编写了矿井地质、矿井水防治技术、构造地质、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矿井地质制图技术等系列讲义,基本满足了目前的教学需要,但在使用过程中,还应对这些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争取在短时间内形成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具有高职特点的专业教材系统。

结语

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我院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通过细化了的岗位技能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马树超.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8(1).

[3]林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54-55.

[4]李建刚.高职综采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113-115.

[5]刘改.关于高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1):22.

第2篇:地质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地质 实习 指导 认识

地质实习指导工作是教师走出课堂引导学生提高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对于指导教师来说,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地质实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专业角度讲,地质专业大学生在进行地质实习时主要掌握潮汐及波浪等自然现象、沉积岩的发育特征、底层断裂、褶皱的构造特征与所形成的地貌景观、初步恢复地质演变简史、建立地质作用的时空观念以及地质作用与地理特征、人文景观的关系等内容。从学生角度讲,参与实习,不仅仅是对于自己专业的实际检验和实地应用,使得书本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真正的活学活用,而且可以根据工作内容和工作的情况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检验,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通过良好地质实习的历练可以使学生在工作初期能够较早进入工作状态。既然地质实习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指导教师应该在地质实习指导方面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1.加深学生对地质实习重要性认识。为了提高学生对地实习活动重要性的认识,端正实习态度,在进行实习之前进行培训,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地质实习对今后个人工作的支撑作用。地质实习是把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证明的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实训,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自身知识能力的现状和不足,以便进一步完善。地质实习不仅是使得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提高认识水平的一个过程,而且在了解认识社会、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增加对社会、对职业岗位、对与人交往重要性的认识等方面都是非常必要的。社会是一个比学校复杂丰富得多的环境,简单直接的校园生活方式,在社会环境中需要磨砺和改造,需要有比较大的变化。所以从社会的需要、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来看,学生实习是非常重要的。

2.使学生掌握地质实习的有效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良好的实习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对于地质专业学生来说,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实习方法也具有独特性。因此,指导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好实习方法。获得职业能力的关键在于学生本人,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实习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要求学生在实习教材的指导下掌握学习进度;学会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是一种人文关怀,地质实习教育不应仅培养学生适应某一岗位的一技之长,还应将超越与升华自身的学习能力渗透进教育过程,帮助学生提高发展的水平。

3.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在地质实习过程中,要实习与交流交替进行。可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实习小组,给学生创造小组讨论的阶段流平台。对于小组讨论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可向教师咨询,鼓励学生向企业师傅和技术人员请教。指导教师引导各协作小组总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反思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教师既要评讲各小组的认识水平,还要对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小组协作情况做出评价,以便于学生在后续实习过程中少走弯路。

4.指导学生做好地质实结。每次地质实习活动结束后,都要进行总结,这种总结不应是老调重弹,而应是对本次实结出特色的认识,使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对实习结果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实现实习效果的升华。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内容上要深化,总结内容要在紧扣野外实习见闻的基础上, 向纵深延伸拓展,启发学生思维, 诱导学生创新;二是形式上要变革,实结形式要由教师规定的的单一型变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师生共同探讨的多样化,使学生能抓住地质实习的实质性认识,提高地质实习效果。

5.做好地质实习过程中的管理工作。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由于地质实习的特殊性,其实习环境主要是野外,学生走出校门以后,比在学校中受到的约束要少得多,如果不对他们进行规范管理,很容易在地质实习期间出现问题。因此,在实习期间要对学生进行各项考核,定期由实提交实习生考勤表、实习情况反馈表和实习小结,调查学生在实习期间是否有违纪行为等。严格的考核制度使学生在思想上能够更加重视,在言行上也对自己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实习指导科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习状况,及时解决问题,防止违纪事件的发生。

6.指导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对于刚刚跨入社会的实习学生而言,要从学生转变为地质考察人员,需要很大的思想转变,有些学生还会产生各种心理困惑。这就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多加关心,适时引导,帮助其渡过心理难关。

第3篇:地质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家电维修;专业技术人才;实训课;学生;探索能力

目前,各类教育院校的家电维修专业都应该加大对实训课教学的力度。实践出真知,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提高专业人才的技术含量及操作能力,才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探索能力。为此,增加实训课是学校教学最关键的环节,提高实训课质量是学校与教师更应关注的首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家电维修专业技术人才。

一、掌握理论知识

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精华,是被实际所证实的,所以学生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掌握与巩固理论知识是其必要前提。《电子基础》与《电子技术基础》是了解基本电路与基本元件组成原理所必须掌握的两门基础学科。学习《家电维修》课程必须要重点掌握电流与电压概念、欧姆定律、电路连接与晶体管特点、基本电路组成部件等,其余学科可以作为选修,但多少都需要了解和认识,要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抓住重点。电子课件是《家电维修》的核心课程,首先要分析故障,其次是运用适合的方法进行维修,进而对电子元器件进行检测,最后完成工作。当不够了解不够熟悉电子元器件的用途、参数和质量时,就会影响检测效果。所以,理论的掌握是做好实践的前提。

二、注重技能实训

教师们要把提高实训课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了解很多的理论却不实践无疑是纸上谈兵。只有通过实际锻炼,方能让学生真正学到本事。在实训课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会经常碰到一些普遍现象。因此,本文分析学生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并加以分析,以便找出解决的方法。

(1)计算色环电阻值。对色环电阻的计算,必须先要了解电阻上各种颜色所代表的数值以及计算方法,而不能通过采取表面的直接标志法来计算。色环电阻最关键的在于辨别误差色环,确保色环的顺序,以便计算电阻值。因此,要教学生如何识别五色环电阻的从头至尾。例如四环电阻要找出金银两色,五环色组要找出棕、红、绿、黄及紫色环,这些都是误差的标志。当学生们掌握此方法时,计算电阻值也变得简易起来。

(2)辨别电源变压器初级和次级。在此项实训课中,由于学生对电源的初级和次级辨别的能力不强,导致因接错被烧毁的现象经常发生。故此,教师们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如何识别。可以通过万用表测量电源变压器初、次级绕组的阻值来进行辨别,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就会辨别了,实践能力也随之提高。

(3)对晶体管极性的认识。目前,实训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判别三极管极性外观而发生烧毁现象屡见不鲜。教师们不能刻板地因材施教,要学会创新,运用高科技,用直观的、通俗的、易学易记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图形剖析模式演示,让学生心、脑、手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会辨别。

三、注重技能实训环节

要注重关键环节的技能实训,例如电子元器件检测实训、案例电子实训。学生在掌握辨别元器件和极性晶体管的方法以后,必须要求他们用所掌握的知识,对仪器和仪表进行实践性检测,让学生们辨别元器件的优劣,并在此环节提出问题。教师们通过引导和解释,让学生尝试,最终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元器件型号对应不同的检测方法,在实践中做到真正的辨别。此外,为培养学生实践性操作能力,学生必须要学会识别电路图。只有熟练读懂了电路图,才能充分把握焊接的时间与温度。所以,教师们要抓住核心的环节进行教学,让每节课的教学都变得有意义。

四、选择先进的维修设备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进的维修工具与仪表有利于提升维修过程中的工作质量,大大降低精力的损耗。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建议选用名牌维修产品,使用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的维修工具。此外,不但要学会使用工具,而且要学会保养工具,以便减少故障的发生。

五、重点培养基本功

书本上的维修基本功对于初入维修课的学生们,理解并运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要选择先易后难,选择常见的方法,例如直观的检查方法、用电压进行检查法、代换法等等。要不断在实际中进行推演,重视培养焊接技术,牢记操作步骤,不断进行训练。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操作过程中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自己学会总结经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六、开展实训课的意义

纸上谈兵终觉浅,投身实践出真知。实训课的开展就是让学生亲身体会实际操作,在实际中把所掌握的理论全部运用上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知识,掌握技术,不断挖掘潜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断探索其中的奥秘,进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当然,因为学校资金有限,实训课与实际生活中家电维修所遇到的问题还有一定距离,只是更大程度上模拟实际性,让学生们感受到操作的乐趣,不至于让学生陷入枯燥的理论学习中去。学校要想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更应该努力开好实训课,提升实训课教学质量,加大力度,重视实训课,真正为我国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做出贡献。所以,学校开展的实训课是家电维修专业中最关键的环节,必须实现其价值。

总而言之,家电维修实训课就是由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减少学生在学习理论专业课时遇到的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家电维修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包海,苏姿燕.《电子产品故障检修》工学结合课程的探索与

实践[J].职教通讯,2011(4).

[2]李雄杰.基于行动导向的《电子产品故障检修》教学改革[J].浙

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王成福.《彩电维修》课程教改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4]王勇.电类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

第4篇:地质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导游基础》 能力本位教育 优势

中职导游专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建筑、饮食、宗教及旅游诗词,有些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看似简单,但一旦知识点深入,则与学生过去所学的知识联系不大,如地理中山岳旅游资源中的地质如何分类、宗教知识中的特殊观念、建筑知识中的各种建筑构件等,学生理解领会教材内容感到十分抽象和困难,上课也因此常常提不起学习兴趣,即使是已经毕业的学生也反映学过的知识无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那么,怎样才能将分散的知识点理出体系,怎样才能将难点讲深讲透并熟练运用呢?我在课堂实施中引入了“能力本位教育”教学法。

一、能力本位教育的概念

所谓能力本位教育是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它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

二、能力本位教育法进《导游基础》课堂的原因分析

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此“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思想一直被中国历代教师所接受和遵循,形成了传统的教师角色观。其主要表现在:

首先,传统教师观中教师有绝对的权威。这种教师观十分强调师道尊严,强调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教师对学生完全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传统课堂模式中教师进行灌输式教学,不讲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最后,教师过于看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

传统的课堂模式也许能造就一批死记硬背的学生,他们可以成功得到了导游证,可是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局限性就会暴露出来,有证却不会带团,带了团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工作等,所以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即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改变,我们要将提升学生的最终能力作为教学目标,那么,能力本位教育教学法势在必行。

三、能力本位教育教学法在《导游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在《导游基础》课程的能力本位教育教学中,专业教师首先要从实际出发,设计好符合学生实际的项目,并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

如在中国《中国古园林》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形成古园林的正确审美能力,并有独立讲解的能力,我设计了“古园林文化导游词”实训任务——考察绍兴沈园。

实训目的:

1.了解中国古园林相关知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合;主要组成要素;构景手段。

2.能够运用中国古代园林知识,分析旅游园林景点的组成要素、构景手段。

实训地点:绍兴沈园

实训原理:

1.古园林主要组成要素:理山、理水、动物、植物、建筑、匾额和楹联

2.古园林主要造景手段: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障景

实训内容:

1.绍兴沈园主要组成要素:理山、理水、动物、植物、建筑、匾额和楹联。

2.绍兴沈园的主要造景手段。

实训步骤:

1.课前准备:

(1)提前要求学生复习好与此次实训相关的古建筑、古园林知识,明确此次实训的要求。

(2)可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事先收集有关绍兴沈园的有关资料。

2.实地参观考察:

(1)绍兴沈园大门。

①哪位同学能讲一下沈园命名的由来?

②沈园一入门,见到的“断缘”是什么石?这种石头产地哪里?在园林中有什么特色?园林中除了此石,还有其他什么石可以叠假山?

(2)孤鹤轩。

请同学们环顾四周,仔细看看、找找:此处组成园林用了哪些要素?什么样的园林建筑是轩?轩和榭的区别是什么?

(3)放翁堂。

①此处用了哪些园林的组成要素?

②请大家仔细找找里面构景手段有哪些?

(4)教师归纳、总结、评价。

①回校后,结合所学知识和实地参观感受,派代表口头汇报。

②每人提交书面实训报告,附沈园导游词一份。

四、能力本位教育教学法的优势

渗透了能力本位教育之后的《导游基础》课堂,显示出了与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相比的独特魅力,根据实际,总结能力本位教育在《导游基础》课堂中具有以下优势: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且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学生在教师的实训计划中如鱼得水,确确实实提高了知识的运用能力;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打破了僵化的学科课程体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重视学习者个别化学习,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注重“学”而非注重“教”,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完全确立;反馈及时,评价客观。

每次实训项目结束之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大幅度上升,学生实际能力的强弱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

五、能力本位教育教学对教师角色的要求

首先专业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与学生发展的理念,不断学习与开拓创新,用专业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和发展自己。其次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与教学实践要统一,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教育,获得最大的发展。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做一个发展的人。只有如此,学生才会佩服你,才会按照你的教学设计去完成各个任务。

总之,专业教学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注重全面的质量意识是责无旁贷的。尤其是导游专业的学生,在其最基本的专业课《导游基础》课堂中,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潜移默化的努力和独巨匠心的栽培下,把学生们培养成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让我们从自己做起,让专业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提高其综合能力,而且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不同的专业课教学中不断研究教学情景,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邓泽民.现代四大职教模式.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

第5篇:地质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三维虚拟,导游实验室,开发应用,利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三维虚拟导游实验室是通过多个投影机同时投影不同的画面,在幕布上拼接后组成一幅完整的大尺寸的画面,再配合音响效果等数字多媒体技术,以三维实景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将全国各景区景点以360度真实场景的方式呈现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给模拟导游员虚拟出一个逼真的导游氛围,把导游教学从单纯、抽象的理论和书本中抽离出来,变为交互性很强的教学互动。

一、三维虚拟导游实验室在旅游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1、改善教学实训环境,提高导游教学实训水平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调用相应的现实场景、平面图片、DV短片以及文字等资源做补充性教学辅导。将各个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建筑特征、人文活动等要素,真实、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零距离、多角度地从中汲取营养,正确理解和掌握导游技能和技巧。

2、有效降低导游教学及实训成本

导游教学及实训可以全天候,无障碍地在实验室中进行,甚至可以不必组织学生外出,节约了大量的人财物力。三维实景技术在导游教学实训环节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导游职业教育的科技含量,成为本地乃至全国导游教学实训建设的高科技典范,从而提高学校知名度并吸引大量生员,这样又可以极大地提高设备使用率。

3、保证学生人身安全,降低管理风险

学生不必外出,学校就可以免除因学生外出而长生的大量组织管理工作,降低突发风险,从根本上保证师生在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内学习和训练。

4、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输出高素质专业人才

模拟导游实验室采用三维实景技术,学生完全是在一个真实场景中学习、训练,不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兴趣。它改变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模式,以提高学生实战技能为宗旨,为社会输出合格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三维虚拟导游实验室的开发应用

虚拟实验室的实现,不同于现有的实体实验室,因此在应用于实验教学中必然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何利用虚拟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至关重要。

1.虚拟实验室的定位。在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组织时,首先要明确虚拟实验室的定位,即虚拟实验室是旅游专业实习实训的一个补充、完善和扩展,目的是解决目前学生实训场地和经费限制存在的问题。它不能从根本上替代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功能,只是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开阔视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应变能力的机会,避免理论教学与实际脱节,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导游虚拟实验室在景点模块建设上,选择的景点最好是各种类型景区的典型代表,要真实再现旅游景区的自然资源、地质地貌、建筑等特征,让学生既能见识各种类型的景区,又方便教师结合旅游地理、旅游资源学等进行生动讲解。其次,要增强软件的人机互动功能,比如自主漫游、自主录制和回放、多人在线交互式漫游、虚拟人对话等,让学生在单机训练时可以反复练习,提高导游讲解能力和服务应变能力。

2.虚拟实验室应用于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想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必须从培养方案、实验内容、方法、考核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教学改革。

传统实验室由于仪器设备、实验课时和场地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许多实验项目无法开设,实验内容陈旧,实验方法单一,考核也较困难。在虚拟实验室里,仪器即软件,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开发。要允许学生在集中实训之余自主实训,使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更自由地依据个人的时间、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自主安排实验,既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加大了实验的灵活性。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要增强模拟导游、旅游规划、旅游服务礼仪等相关课程的实训课时,增强学生自主实训时间。对自主实训不进行过程管理,教师只负责答疑解惑等指导性工作和考试考核。

3.虚拟实验室应用于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程度。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不仅是实验室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也是实验项目、实验仪器的开放。实验室的开放可以实行全天开放或定时开放,开放时间内学生只要在实验室做好登记,申领器材后便可开展实习或实训。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旅游实验室的开放程度还不够。

三、虚拟实验室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可利用功能分析

1、虚拟实验室的教学应用

第一,通过系统的体验式模拟教学,学生身处教室之内就可以畅游于名胜古迹、名山大川之间,对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地质地貌有大致的了解,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认知教学。

第二,通过模拟导游课程密集化的训练,使学生结合具体景区的三维视频、图片掌握导游讲解技能、导游词创作,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不断结合,教学中带着实训,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在课堂活动中加入实际场景模拟,让学生结合三维场景和人机互动功能与不同类型、不同年龄层的游客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具体的接站、酒店入住、就餐、景点讲解、购物、送站、总结等一系列实际工作,使学生轻松熟悉导游业务流程,熟悉导游服务技能,培养学生的应对突发状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还可以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其它专业骨干课程,如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旅游地理、旅游服务礼仪等。旅行社管理课程可以要求学生能根据顾客提供的要求,对景区设计不同的旅游线路,拟定相应的旅游行程表,能在景观图片前进行景观讲解。旅游规划课程要求学生能根据景区的三维立体场景熟悉景区的功能分区原则和基本分区方法,掌握基础的景区交通线路布局和景观设计方法等,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再规划。旅游服务礼仪课程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场景进行仪容仪表礼仪、谈吐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的模拟训练。通过以上课程的实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积累现场实践经验。

2、虚拟实验室的科研应用

三维虚拟系统一般都有较大的素材库和开放网络,师生可以通过以上这些实训课程的教学,积累和掌握大量的旅游资讯和数据,而且后台数据资源库的各种相关数据可以随时进行更新和修改,这些各个学科教师搜集的数据、资源可以积累在一个系统上有利于教师的互通有无,以满足学校教学发展、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利用的需求。

通过模拟软件和互联网,可以建立旅游管理学科的共享平台,促进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深化改革,真正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经营素质培养的转变,逐步实现教学共享机制稳定化、常规化、普及化。

参考文献

[1]张永芬.高校旅游专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09.3

[2]杨秀平.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6

第6篇:地质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强化 职业技能训练 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30-02

一、前言

职业教学应坚持从强化实践、突出应用、培养能力入手,遵循以技术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建立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的课程体系,以突出技能训练为特色,加强实践教学。我校2011级和2012级集中实训,是按照铁道施工与养护专业“3122”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教学总体安排,依据 “交通系3122集中实训实施方案” 全面开展的。实训环节共完成7个实训项目,分别为专业认识实习(2周)、工程材料实训(2周 )、计算机绘图实作(2周)、工程地质实习(2周)、桥涵工程实践(2周)、轨道工程实践(2周)、工程测量实习(含技能考核)(6周)。

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技能实训,即是满足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需要,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岗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也是铁道施工与养护专业的重要的教学环节,并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学绩档案。

二、目前职业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

1.学生学习程度与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整班上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整班上课,矛盾转嫁到教学中,教学计划难以保证,学生学习困难重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教师面临严峻挑战,职业技能提高刻不容缓。教师的指导缺乏现身说法,学生实践、实训无法取得应有效果。

3.突出职业教育规律与特色的教材有待完善,技能培训教材匮乏。缺乏技能训练的教材导致了实验、实训教学的盲目性。

4.教学方法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研究和探索,忽视了中职生的学习特点与职业方向性。

5.传统评价模式缺乏灵活性与全面性,缺乏针对性。

三、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有效方法

我校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建设输送毕业生3万余人,毕业生以其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实践技能,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成为铁路和地方建设的栋梁之才。这都得益于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谋发展、以特色创一流”的四条原则,突出“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三特培养,努力把学校“做大、做强、做活、做特”,是我校的办学理念,也是我校之所以始终立于我省职教潮头的成功经验。

(一)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教学。

紧紧围绕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选学相关学科知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岗位分析出发,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找准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层次定位,结合职业岗位的现实和社会需求,经过充分论证后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充分考虑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安排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实用、适用”为度,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安排足够的实践、实训学时。对每门实践课都单独进行考核,充分地体现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二)重要技能教学“三年不断线”,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逐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改变实践教学的教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培养目标,围绕职业能力和岗位群的要求,制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学以致用,是非常重要的。加强能力培养应该采用模拟“实战”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引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的设计,既要来自社会实际,又要具有针对性、知识性和可操作性。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需要,选用案例,组织学生研究、讨论之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了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也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缺陷,使学生不仅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师围绕案例进行教学,同时也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学习,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教学中可引入难易程度不同的案例,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以达到预期的实训效果。

(四)实践教学和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要以技术、技能训练为主,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把实践教学和职业认证教育结合起来,这样既强化了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有效解决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问题,又使学生取得了相应的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明显提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五)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我们把每一门实践课程都作为必考课,单独考核,将成绩计入学籍档案,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建立考评体系。对学生的考核,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技能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我校的集中实训(实习)改革,自2011级始,在学生中之所以受到广泛的好评,是因为本着“实际、实用、实践”,坚持实训文件的“八有”原则,即实训教学大纲、实训计划安排、实训指导书、实训日志、实训报告、实训考勤、实训成绩、实训工作总结。具体工作如下:

1.搞好实训动员

实训前,召开实训动员会,由领导讲清实训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实训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明确实训地点、实训成绩考核办法、实训纪律、注意事项等等,使学生提高认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参加实训的积极性。

2.编写好实训文件

指导教师根据实训大纲的要求,结合实训地点的具体情况编写实训计划和实训指导书,实训前发给学生。文件的编写紧密围绕实训内容和实训地点的具体情况,详略得当,指导性强。必要时可附有实训思考题、实训参考书目和实训报告编写提纲。学生由此了解每天的实训内容和要求掌握的知识要点,查阅有关的参考书,解决实训中遇到的问题,真正起到指导实训的作用。

3.认真负责,严格要求。

指导教师要熟悉实训现场的生产情况,掌握操作技能。在实训中可根据内容安排必要的讲座,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生产知识;也可根据生产情况向学生提出问题或布置作业,学生的实训日记要随时抽查,发现不足,及时纠正。要严格实训管理制度,及时处理学生的违纪现象,保证良好的实训秩序。

4.严格考核

学生最怕的是考试,抓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改变过去只凭实训报告评定成绩的做法,把实际操作、实训考试和实训答辩作为评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严格进行考核。

对于教学实训,可根据学生的操作技能、实训考试或答辩、实训报告和操行考评四项按百分制评定实训成绩。其中,操作技能50分,答辩或考试30分,实训报告10分,操行考评10分。每项都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由指导教师严格掌握。

对于生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根据实习报告、实习考试或答辩、操行考评三项按百分制评定实习成绩。其中,实习报告30分、实习考试或答辩50分、操行考评20分,操行考评要检查出勤情况、遵守纪律情况和实习表现,使实习成绩更加真实。

四、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思考

1.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保证“质”,把握“量”,确保培养的毕业生被市场所接受,实现“零距离”上岗并进行创造性工作,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大实践、实训力度。

2.培养“双师型”教师,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选拔骨干教师送出去进修,请企业优秀技能人才来校任教。职业教师备课时应该更多地针对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多增加模型,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3.开发职业教材,体现职业教育的规律与特色。

按照职业岗位对应用能力的需要组织教学,强调技术的熟练性和服务的规范性,传授知识与技能训练并重。克服“偏、难、繁、旧”,突出“新、宽、活”。增加教材中的研究探索性、实践性内容,采用知识模块结构等,积极编写技能训练教材,使实验、实训规范化,确实提高学生技能。

4.改变教学模式

著名教育学家江山野先生强调指出: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思考的时候,就要让他们去阅读和思考。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阅读,开展读书指导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读书指导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自读、自解、自悟的教学方法。教师指导是关键和前提,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索环境,创造良好的情景,不断生疑、不断发问,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5.建立“复合式、全程化、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教学评价起着调整教学和质量监督的作用,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教学改革就无法顺利进行,改变现行教学中传统的学业评定方式,增加发展性、过程性、技能形成性评价及职业道德评价指标,建立“复合式、全程式、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实行“双证书”制度,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投入状况,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创新性纳入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

五、我校铁道施工与养护专业3122集中实训的几点思考

从学生调查反馈得知,凡是配备专职的专业指导教师,并且负责教师精心组织实施实训设计,能带学生走出课堂,并安排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项目,学生愿意参与,收获较多,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1.领导重视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先行保障

教学改革是全校生存的命脉,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建立由专业系牵头,相关教辅部门全力配合机制---建立试验仪器设备、机房、多媒体、实训基地、模型室等全校协调统一使用机制。

2.师资是教学改革成败的保障

实施项目教学,保证专业教师充足的同时,学生人数宜控制在30人以内。每班宜安排专业指导教师2名,指导教师针对项目对应岗位提炼核心知识和技能,主辅轮流,全力配合。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乏味,枯燥。从而使计划实施到位,实现项目目标。

3.精心组织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项目内容安排上,需要负责教师结合实训基地、学生状况分组实施,分组指导到位,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分组进行。每位教师指导10---15位学生,适时同步考核基本知识和技能,项目成果结合岗位实际,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下,体会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

第7篇:地质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经管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348-02

实践教学能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将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经管类专业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1 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的能力要求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介于研究型高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培养学生用理论高度发现问题、而用实际应用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一般应具备如下几点:

(1)专业学习能力。

应用型人才应能够善于将发现、发明等创造性地应用于现实生活,这些离不开扎实的专业理论为基础。

(2)较强的岗位应用能力。

即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岗位应用能力, 在具体岗位上体现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快速的适应能力。这都离不开实践环节中的实际体验。

2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和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路径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狭义的概念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通过课程和各实践环节的设置而建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

2.1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母体高校与独立学院自身的资源,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2)符合市场需求的原则。这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指导方向。包括专业知识、能力与岗位素质。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不断的及时的修订与更改,应用能力要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

(3)系统性原则。需要把实践的总学分(学时)、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目标和内容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综合考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4)协调原则。主要是协调实践学分与专业总学分之间的关系;协调课程之间的顺序与内容的关系;协调单个课程与总实践课程的学分的关系;协调好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等。

2.2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

(1)专业知识目标。实践教学能让学生加深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创新能力目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综合应用能力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1)经管类专业的通识课模块。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英语听力等。

(2)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各类基础性实验和专业实验。基础性实验如沙盘模拟、各类经管类竞赛软件等。专业实验的方式主要有演示性、验证性、操作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等。应尽量多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3)校外实训课模块。主要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理解专业知识,同时通过社会体验来锻炼磨练意志, 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适应能力。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

(1)教师队伍保障。实践教学需要拥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参与进来,而目前独立学院则普遍存在实践教师不足的情况,需要从政策和待遇上着手,解决实践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2)经费投入保障。这包括实验室建设经费保障、实习经费保障、实践项目费用保障等。

(3)制度建设保障。主要是规范各部门工作的管理规定。如制定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规章等。

实践教学管理评价体系构建:

构建教务处、督导、系、教研室、学生的五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定期不定期的进行实践教学的日常评价与考核,并形成最终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

3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定位于区域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1)保证实践环节总学分(课时)数。人文社科类专业国家要求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有工商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会计、工程管理等八个专业,所有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均在总学分的20%以上,见表1。

2)市场调研确定实践课程。如可以通过在对各独立学院、企业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实践课程,过程可以分解为调研、筛选、初稿、审核、专家评审、定稿等六个步骤。

3)注意衔接与层次性。内容避免重复、突出重点、注意课程之间的教学时间先后次序。另外,单个课程课时数要有理有据,在确定时至少需要教研室集体讨论通过,不能任由单一任课教师来确定。

(2)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落实实践软硬件建设。主要包括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

1)实验室建设要确保必要的经费投入。目前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经管学部有工商管理综合实验室、物流管理综合实验室、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旅游与饭店管理实验室、国际经济与贸易综合实验室、工程管理项目实验室等,投资接近千万元。

2)搭建校企平台,落实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可用于学生的认知实习、专业( 生产) 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课程,是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学校牵头积极引进,一方面以母校为依托,资源共享实习基地。

3)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竞赛,搭建第二、第三课堂。成立各种竞赛协会,既便于传承,也利于取得成绩。

4)积极引进和培养实践教师。引进过程不要只专注高学历和高学位毕业的高材生,也应该注重高职称的行业资深人士。出台培养制度,在课时、工作量上要有所体现与保障。

4 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而言,直接决定了应用型培养教学的质量。它与理论教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项目名称:2012年湖北省科研项目《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萍平,范晓清,谷波权.应用型本科经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增刊).

第8篇:地质实训总结范文

1课程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不同于其他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具有如下特点:(1)实践性强。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2)知识面广。本课程的学课本内容之外,还涉及到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3)政策性强。本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大量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工程规范、规程、标准、法规的运用。(4)灵活性高。对应一个具体施工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同时一个时期常用的施工机械、方法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必然是灵活的。

2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我院水利工程类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我们无论是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还是在课程体系上都做了一些改革。本课程的内容是非常繁多和杂乱的,章节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课时即使增大一倍也是不够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有针对性地做到一部分内容精讲、一部分内容略讲、一部分内容不讲。如钢筋混凝土工程这几章,由于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最广、牵涉的施工工序比较复杂、影响质量因素非常多等特点,是授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精讲;砌体工程这一章节,虽然其应用范围也较广,但其施工工艺相对较为简单,故而对其略讲即可;吊装工程,因其应用范围相对较少,可留给学生自学。从课程内容上继续强化常见工种的学习,要求掌握常见工种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质量安全要求,通过这些学习结合施工实习,学生可以取得中级钢筋工或混凝土工职业资格证书;建筑物施工将原来的各单项建筑物施工按类型合并为土石建筑物、混凝土建筑物、地下工程等,将原有各类型建筑物共有的内容合并,重点学习各种类型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方法、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等。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内施工机械设备演示、施工工种技能训练、施工方案拟定综合练习等,学习施工操作技能及制定施工方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工程施工的理解。

3师资队伍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参与过具体的施工过程,而要求其生动地讲出来,那么他所讲的内容必然不丰富、不实用,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我院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师培养,授课教师由三类人员构成,一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二是从施工单位引进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前者,我院安排他们在施工单位顶岗实习1~2年,从事工程实践锻炼,并在我院的企业———水源建设监理公司兼职,这样不仅有教学经验,而且有实践经验;对从施工单位引进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着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培训,引导他们如何将具体工程实践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此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聘请一些工程技术专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这三种方式,我们培养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能进行具体工程实践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他们既熟悉工程实际,又了解毕业生的职业要求与岗位群;既能进行理论教学讲解,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还能承担一些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工程监理,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完全依靠课堂的讲授是不够的,还要补充以直观性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1采用实物、图片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辅助以真实的施工机械、设备、工具、过程的图片以及部分实物或模型,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院建有施工实训中心,有水利水电工程常用施工机械设备。在讲到某一工种的施工时,我们将学生带到施工实训中心进行教学。同时在网上收集资料,给学生展示教师利用各种机会拍摄的施工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照片,如爆破钻孔、装药、起爆、钢筋绑扎、组合钢模板拼装、混凝土搅拌、运输、混凝土浇筑、截流施工、隧洞爆破开挖等照片,增强学生对施工过程的认识。

4.2现场参观实习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关资料表明,现场参观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在课堂上单纯听讲要大得多,且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现场参观又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于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附近可供参观的建筑工地进行介绍。在专门的施工实习期间,安排学生去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实习,参与各种工种施工,从中熟悉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布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等知识,加深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认识。

4.3采用多媒体教学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一般短的可能1~2年,长的可能5~8年,更长的甚至十几年都是有可能的。短暂的现场参观不太可能对一个建筑物的施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施工事故案例等平时不容易看到,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起到此方面的弥补作用。我们水工教研室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收集了大量施工图片,制作了施工导流动画,录制了300余分钟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各工种、各种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及所采用的施工机械设备;课后学生还可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复习巩固,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5考试考核方法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和课程特点,考试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然而,我们以往基本偏重的是卷面考试这一形式。最终的成绩评定则以期末和期中成绩的一定比例综合而成,不注重平时的形成性教学测评。这种考察评价机制,实际上仅仅反映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体现。而且,这种考试形式会造成学生产生“重学轻用”的观念。考试改革的的基本思路是:

(1)考试考核成绩组成

总成绩=基本操作技能40%+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闭卷考核40%+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讨论及分析10%+网络资源利用、施工新技术的认知报告10%。

(2)实施方案

①模拟实际操作考核结合《水利工程施工》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校内施工实训场所模拟实际工程,进行钢筋、模板工种的实际操作,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操作技巧。②闭卷考核结合施工工程,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③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阶段性讨论及分析在某些相关章节内容后,模拟工程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案进行讨论,针对学生的分析、现场答辩进行综合评定。④对施工新技术的认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熟悉国内外施工新技术,并写出心得体会,根据“报告”的内容评定成绩。

6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第9篇:地质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改革 教学管理 校内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05-01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即“教育十二五规划” 中,提出高职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为贯彻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黑龙江煤炭职业技术学院遵循“学生第一、实践第一、就业第一”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通过市场、企业调研及毕业生质量的追中反馈,针对2011级矿山机电、矿物加工、电厂运行、煤矿开采、矿山地质、矿井通风、矿山测量、矿山安全共八个专业试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与龙煤集团双鸭山分公司下属的七星矿、东保卫矿、东荣三矿、东荣二矿、新安矿、集贤矿、中央选煤厂七个单位及矸石电厂共八个单位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完成了2012-2013学年度的上述八个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任务。

对于首批进行工学结合培养的学生,在教学效果上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提高:第一,由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所都在企业,因此对毕业后就业环境有一定了解,为就业做好了心理准备。第二,为学生聘请了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师,针对企业具体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进行讲解,真正实现授课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第三,采用每门课程集中教学,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安排教学内容进度,实现了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第四,在学生实训环节,为学生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每个工学结合点在学生管理、师资队伍、教学环境上的差异,所以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整体效果提高,但和预期效果有一定的差距。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符合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我院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将会长期坚持下去。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次试行的全程参与人员,通过一个学年度的机制运行管理,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教学效果:

第一,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的联系,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但这并不要求教学场所一定在企业,在生产现场,因为企业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当教学过程和生产相冲突时,教学必然被忽视,而且在生产现场进行讲解,由于噪音及安全方面考虑,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这在我们过去机制试行的一个学年里,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和企业共同建设小型的模拟生产车间,这样就可以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教学过程可以顺利进行,避免了因企业生产带来的打乱教学安排的情况出现。

第二,企业培训校内专职教师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必须具备企业工作经验,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即要具备双师素质。由于我们校内的专职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出来直接从事教师岗位,缺乏企业经验,因此在过去的一个学年里,我们主要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师,这样不但增加了教学成本,而且由于企业技术人员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效果上会有所影响。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重点培养校内专业教师,针对不同职称级别的教师,每隔两年分别进行一次培训,助理讲师培训一年,讲师培训半年,副高级职称培训三个月,高级职称培训一个月,通过分批去不同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掌握最新的企业生产工艺,把握行业最新发展方向,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实现教学内与时俱进,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第三,建设健全外聘教师的管理制度

由于某些专业校内专职教师紧张,加之欠缺企业经验,因此,必然要从企业聘请一些优秀的技术人员进行授课,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出企业技术人员的优势,学院应加强建设对外聘教师的培训、管理制度的建设,从而提高外聘教师的教学水平,养成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第四,“三管”齐下抓好教学管理工作

在过去的一个学年里,由于各专业师资力量不均,虽然学院尽最大力量进行了人员的调配,实行了三级管理,但各工学结合地点的管理还是有所区别,有的结合点一个管理人员要负责七八十人的管理,相比只负责三十人的结合点来讲,工作量超出很多,教学管理效果上出现了明显不同。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健全的管理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在原有的“学院、系部、专业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基础上,在增加三个方面的建设,即以每个班级为单位,分别配备三个导师,分别是学校实习指导老师(也是学生工学结合期间负责主要技术理论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企业综合技能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综合技能指导,主要是从企业聘请专业工程师),就业与素质教育指导教师(学生班主任,深入学生实习企业,利用学生每周班会时间,围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定期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专业负责人组织三个导师,每两周召开一次教学研讨会,及时分析总结学生工学结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五,积极进行课程改革

在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均以教材为准,理论教学内容过多,且与工作岗位内容脱节,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不符合现代企业的需求。因此,要想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必须要进行课程改革。通过企业调研、校企共同开发适合工学结合的课程,并重新根据企业生产过程,岗位工作内容,编写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改变传统的根据教材决定授课内容,变成岗位任务决定授课内容,授课内容决定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不再滞后于企业生产过程。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标志着我们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等方面工作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将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