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活与化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学 生活化 探讨
语文课堂,如果没有现实生活的注入,没有富有情趣的欣赏,没有深入内质的思考,没有自由平等的对话,没有教师的创意,没有学生的创造,只有违心无奈的曲从,何来活泼的形式、美好的情感和动人的效果!
“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将一个人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而语文以它的独特性成为人文精神重要的载体之一。语文课大量的是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需要现实生活的植入。
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可以这样说,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
一、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
当代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非常复杂而特殊的环境中,在课文学习中,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剖析现实生活中的正反典型,明辨是非曲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此乃寓思想教育于现实生活的恰当联系中。教材中有些议论文的论点、有些小说的主题,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不足,受认识水平的局限,一时还难以有比较清晰、透彻的理解,这时候讲思想教育自然不会有预期的效果,如果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则能让学生通过思考生活现象,理解教材中蕴含的道理,自然地接受思想教育。一旦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这样的道理就变得通俗、浅显了,易于接受了。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人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注意把握这些切人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就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二、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注重生活化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是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拨和引导,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由此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以引导,他们是善于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
三、在作文教学中应大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取材于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在作文教学中,我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文章即生活。作家的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大多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去久远,那么,我们应鼓励学生多读时文,多读同龄人的文章;语文教师更应关注学生个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发现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不要把学生当成作家,凡是来源于生活的文章,有情有理,即使语言表现力差一点,也应该给予相应的肯定(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我们太偏重形式,忽略了文章的“情”和“理”)。
文章即艺术。如果我们把生活当作文章的源头,不断的去发现,艺术的去表现,才能够写出“以情感人,以景动人”的文章,才能达到“震撼心灵,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四、让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有效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的“理解、积累”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的,学生的“运用技能”也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习,他们的“理解”和“运用技能”才能获得与形成,才能逐渐积累、丰富语言。从生活中学习,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那么,该怎样用好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呢?
1.利用好生活中的网络资源。
课前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可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可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信息技术既可丰富视听感受,也可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恰当使用这一资源,可拓展学生对生活接触、了解的狭小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
2.利用好生活中的电视资源。
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是口头交流和沟通。这就有必要利用好生活中电视这个资源。电视有好多语言类的节目,其语言的风趣、幽默、睿智,其现场的应急变化能力,令人叹服。诸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栏目,就大容量、高规格地给我们的学生注入了生活,丰富了学生的头脑。[来源:学|科|网]
3.利用好生活中的街头资源。
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价值观教育也是如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之中,以社会生活鲜明而生动的价值事实不断说明、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关注、研究、分析、创设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情境。正如有学者在谈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所指出的:“要选取大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大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要紧密联系大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展开情感教育、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从中理解体会出其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从而自觉地与自身的观念、行为进行对照比较,不断改正错误观点和不良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行为。”[7]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建构必须置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考虑。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操作程序
操作程序是具体实施教育模式的程序性规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操作程序是在把握模式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对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基本操作过程的一种程序性规定,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确定具体目标
如前所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目标主要包括:启发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培养大学生的价值情感、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传播等三个方面。这三个目标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总体目标要求。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确定不同的教育主题,进而确定相应模式的具体目标。比如,如果我们以“公正”作为教育主题,构建大学生“公正”教育的生活化模式,这一模式的教育目标就可以确定为启发大学生关于公正的价值认知、培养大学生关于公正的价值情感和推进大学生践行和传播公正思想。
(二)分析生活背景
分析生活背景就是根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同主题和目标,具体分析这一教育主题及大学生相关思想认识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生活背景、了解大学生关于教育主题的相关生活经验和认知状况。其中,尤其要关注和分析在大学生生活中及大学生内心可能存在的价值冲突。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群体的构成及其利益取向复杂多样。可以说,每个社会群体都有其特有的文化、特有的价值取向,各种价值冲突就更加无法避免。这一现象必然会反映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而社会生活中以及大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是高校教育特别是价值观教育重要的资源。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和价值教育必须在学生中引起真正的道德冲突和意见不一。“价值冲突对于大学生体认文化的多元化,确立主体性的价值评判标准,实现对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理解与认同,选择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都有重要的意义”[8]。析生活背景是进行生活化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设计具体教育内容、选择具体教育方法、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比如,以自由平等作为教育主题的大学生社会主义自由平等的生活化教育模式,教育者就要分析大学生自由平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背景、大学生关于自由平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状况,以及其中可能的价值冲突。
(三)设计教育内容
设计教育内容就是根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同主题和目标,深入挖掘和分析与教育内容相关的生活性教育资源和生活性教育素材,实现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设计是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目标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取材于生活,才能保证所要教授的思想品德规范是富有生命力和充满生命气息的,而不是僵死的概念、教条或其他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的东西”,“才能和受教育者已有的经验建立密切的联系,才能激起共鸣”[9]。同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取材于生活,尤其应该努力挖掘一些受教育者亲身经历或者耳闻目染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尤其是要尽可能多用身边的人和事说明、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理,使大学生能够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空泛的道理,而是可感可触、可亲可信的。事实上,在大学生生活中这样的人和事并不鲜见,用大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更容易引发学生的价值观思考和共鸣。这里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要在不同的教育主题下,发现和选择恰当的事例,来充实和丰富教育内容。总之,教育内容设计应该坚持科学性与生活性相统一,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教育内容生活化,与大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相融通。
(四)选择教育方法
选择教育方法就是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按照教育目标相契合、与教育内容相协调的原则,并结合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和确定具体而有效的教育方法或方法组合。教育方法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育主题,选择具体的教育方法,既要坚持那些被实践证明的至今仍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如,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等,也要积极探索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新方法,如网络教育法、隐性教育法等。还可以积极研究并大胆地借鉴国外价值观教育的成功方式和方法,如价值澄清法、社会行动法等。此外,由于教育方法总是与相应的教育载体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方法可能同时需要多种教育载体。比如,媒体隐性教育方法[10],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播者隐去教育者的身份和态度、立场,借助专题化的新闻信息、大众化的媒体活动和故事化的媒体作品,以及吸引大众参与的大型社会活动等,借助情节化的故事和主人翁的心灵表白,间接、渗透式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隐性教育。这种方法就同时利用了传媒载体、活动载体、语言载体等多种载体。因此,在选择教育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分析和选择与教育方法相匹配的教育载体。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应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力求做到教育方式结合现实、融入生活。
(五)开展教育活动
开展教育活动就是具体教育过程的展开,即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利用选择的教育方法,借助恰当的教育载体,将经过设计的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的过程。它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模式从理论形态向具体教育实践的转化,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心环节。教育活动的过程,实质上是帮助、引导大学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模式的具体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因教育主题的不同会有所区别。但不同主题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模式的具体实施,目的都是为了促使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影响,其中心工作就是组织好各种具体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但不管开展什么活动,作为教育者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共性要求:一是要精心策划与组织各种活动,如确定活动主题、确定活动团体的规模与结构、确认活动方式、对可能存在的活动障碍的预处理等;二是要切实将教育活动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三是要注意教育活动的实效,防止为了活动而活动,追求表面热闹与繁荣;四是要使教育活动,尤其是实践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大学生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六)评价教育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育;实现途径
语文教育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精神成长与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工具。然而,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语文课程的教育方式使得原本应该最有生活情趣的语文与现实生活间横亘着一道深深的鸿沟。
从本质上说,语文学习与生活现实相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现实生活其实就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生活不仅构成语文教育的内容,更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和源泉。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和资源库,语文教育自然要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为其步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服务。这就要求语文教育能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的方式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参与社会生活,从而增强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和自身发展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育中,要注意两个相互迁移,相互渗透。一方面,帮助学生将在学习中的思考、感动与感悟等向现实生活发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将生活中的观与感等体验向语文渗透。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也能增长他们观感现实世界的动力与能力,从而为他们奠定诗意人生打下较好的人文基础。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育应与其生活的源头对接起来,推动语文教育接地气,彻底摆脱其高大上与抽象的困境,还原其生活化的品格与价值。
要想在语文教育中实现生活化的品格与价值,就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下生活中的意愿与信息借助听、说、读、写等形式再现出来,并有所升华和凝结,具体说来有以下途径。
第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善于理解、感悟和探究生活的情趣。现实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与根本,学生能不能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与其能不能主动参与教学,善于理解、感悟和探究生活息息相关。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必须从生活入手,因为通过体验影响而产生的积极主动追寻探求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强大推动力,而目前语文教育却完全异化成了知识牢笼,把原本鲜活形象而生动的语文素材搞得面目可憎,索然寡味。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帮助学生从牢笼式的语文知识中走出来,到生活实践中去,把生活本身作为语文教育的素材,切实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
第二,小学语文教育内容要符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规律。作为一门反映现实生活、极富生活意蕴的课程,语文教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学生的好奇和热情,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身心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地参考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地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对接起来,打通语文知识内容和现实生活的间隔,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是真切的,是可以感悟和触摸的。只有通过这种观照式的语文教育,才会使学生感到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关注和运用语文的好习惯。不仅如此,还可以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参与社会公共话题的评论,为改造社会尽一份责任。
第三,善于实现从“知识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还原。从表面上看,语文学习也就是对语文知识的阅读和欣赏,实际上是对某种生活的再现或体验,是学生与作者间的对话与沟通。面对语文这个知识世界,教师要充当学生阅读、欣赏和描摹的引路人与指导者,帮助学生揭去知识世界的神秘面纱,不仅让他们能感觉到知识世界的韵味,也能看到现实生活所投进来的光束与影子,让他们沉浸其中,泛起其在心底积淀的生活过往,从而产生语文表达上的冲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使学生从他们具体的生活语境中感知特定的生活状态和情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课堂讨论、互动交流,让他们在讨论中、在互动中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和展现生活。当然,学生的生活积淀是有限的,对生活中的事物的感知和认识也是有不足的,这就要教师要注意引导的方式方法和适当媒介的运用。当前,不少教师比较注意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相关的生活状态和情境,增强他们对生活感知的直观性,为提他们对生活有较深刻、完整的认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他们相互交流、批评、争鸣,以便他们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李双.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5(8).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实施的舞台,《英语课堂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英语课程改革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新课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当注重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使教学“回归生活”,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通过英语生活化教学,可以改革课堂教学单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努力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把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如何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形成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以达到高效的英语学习呢?我们需要积极有效地探索英语生活化教学的新途径,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真正让英语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一、创设生活化英语课堂教学情景
要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就要把教学过程生活化,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初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刚开始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且也充满了趣味性,因此在备课时,尽可能把这些材料放入各种能听、能看、能触模的情景中去。在如何购物时,我就利用教室的讲台作为商店的“柜台”,用学生的笔、尺、刀、衣物等当“货物”分别介绍“Thisismyshop.Thereis/are……”借助于写有“open”“closed”的招牌,挂在“商店”门口,介绍句子“Theshopisopen/closed”,同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购物”情景对话。并要求“买”“卖”双方都要尽量用学过的各种购物用语和礼貌用语。如:CanIhelpyou?Wouldyouliketo……,Howmuchisit?Howmanydoyouwant?Hereyouare……在这宽松愉快的听、说、看、演环境中,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并巩固了本课的语言材料,不但传授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又如JEFCBOOKUnit13Lesson51BirthdayParty,这一主题具有鲜明的异国文化特点,它涉及了英美人民过生日的风俗习惯与文化特点,与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是初中生乃至每个英语学习者都必须了解掌握的。例如:英美人开生日晚会的时间、地点,请哪些人,活动的具体经过,怎么做主人,怎么做客人,送什么礼,西餐礼仪,会出现哪些肢体语言等等,是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举办一个同学的“BirthdayParty”,创设一个简约、生活化的课堂情景,将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的一部分,这将更能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布置优美的生活化英语教室环境
教室是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物品都会“说”英语,这种“拟人”的教室环境会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氛围。为了缩小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将真实的生活引进课堂,应在班级中努力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多给学生习得语言的机会。我们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布置学生喜欢的、形式各样的英语卡片、图片、英语格言、英语标语等,在教室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活泼的、轻松的语言环境,使教室成为一个五彩缤纷、吸引学生的英语文化小岛。还可在每期黑板报上特设一个英语角,增添英语歌曲、英语谚语和英语文化知识等,可让学生去找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确实让学生感觉到教室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在这里学生可以时刻感觉到英语的存在,时刻有英语映入眼帘,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英语无处不在。三、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
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充满人情味,能使学生适应生活、获得经验、得到发展,孩子们容易接受。教师应在《英语课程标准》指引下,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近课堂。有人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如新目标七年级上Unit5Howmucharethepants?SectionB笔者事先精心准备了一些有关clothes的挂图并要求课前让学生准备带一些其它生活用品。上课时要求学生把坐位分开,把教室布置成商品展销会,一部分扮演卖衣服,一部分扮演卖鞋子,一部分扮演卖水果,一部分扮演卖学习用品等。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这样学生在期待这些日子的到来的同时,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和可望。
四、创设生活化的语言交际情境
根据语言交际的功能要求,我们要使英语课堂交际变成语言交际,从而创造出一种语言交际环境,也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掌握语言的运用。教师可在教学中把课堂设置成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身份或角色,去完成某个任务,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间建立联系,教师要根据各阶段课堂教学的实际,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活动,把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结合在一起,开展以生活为中心的交际活动。例如,在学了人物介绍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就其家庭成员进行介绍:Thisismysister.Hernameis….Thisismybrother.Hisnameis….新的教材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比较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其优点,让学生尽量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为了学生能开口说,我们应从他们一开始进入这个新环境、新的大家庭起,就要求他们开始做起。这样坚持下来,学生就会慢慢地养成习惯。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关键任务是做好英语教学的“生活化”,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境,将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给学生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感觉。使他们能说感兴趣的话题,描述喜欢的事物,运用所学知识交流传递真实的生活信息,讲述生活中真实的经历等,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交际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英语教学脱离生活实际,才能圆满完成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牟永女.初中英语教学不妨追求“生活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5).
[2]陈凤云.活化英语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2001,(2).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实施的舞台,《英语课堂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英语课程改革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新课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当注重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使教学“回归生活”,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通过英语生活化教学,可以改革课堂教学单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努力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把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如何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形成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以达到高效的英语学习呢?我们需要积极有效地探索英语生活化教学的新途径,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真正让英语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一、创设生活化英语课堂教学情景
要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就要把教学过程生活化,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初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刚开始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且也充满了趣味性,因此在备课时,尽可能把这些材料放入各种能听、能看、能触模的情景中去。在如何购物时,我就利用教室的讲台作为商店的“柜台”,用学生的笔、尺、刀、衣物等当“货物”分别介绍“Thisismyshop.Thereis/are……”借助于写有“open”“closed”的招牌,挂在“商店”门口,介绍句子“Theshopisopen/closed”,同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购物”情景对话。并要求“买”“卖”双方都要尽量用学过的各种购物用语和礼貌用语。如:CanIhelpyou?Wouldyouliketo……,Howmuchisit?Howmanydoyouwant?Hereyouare……在这宽松愉快的听、说、看、演环境中,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并巩固了本课的语言材料,不但传授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又如JEFCBOOKUnit13Lesson51BirthdayParty,这一主题具有鲜明的异国文化特点,它涉及了英美人民过生日的风俗习惯与文化特点,与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是初中生乃至每个英语学习者都必须了解掌握的。例如:英美人开生日晚会的时间、地点,请哪些人,活动的具体经过,怎么做主人,怎么做客人,送什么礼,西餐礼仪,会出现哪些肢体语言等等,是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举办一个同学的“BirthdayParty”,创设一个简约、生活化的课堂情景,将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的一部分,这将更能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布置优美的生活化英语教室环境
教室是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物品都会“说”英语,这种“拟人”的教室环境会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氛围。为了缩小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将真实的生活引进课堂,应在班级中努力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多给学生习得语言的机会。我们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布置学生喜欢的、形式各样的英语卡片、图片、英语格言、英语标语等,在教室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活泼的、轻松的语言环境,使教室成为一个五彩缤纷、吸引学生的英语文化小岛。还可在每期黑板报上特设一个英语角,增添英语歌曲、英语谚语和英语文化知识等,可让学生去找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确实让学生感觉到教室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在这里学生可以时刻感觉到英语的存在,时刻有英语映入眼帘,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英语无处不在。
三、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
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充满人情味,能使学生适应生活、获得经验、得到发展,孩子们容易接受。教师应在《英语课程标准》指引下,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近课堂。有人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如新目标七年级上Unit5Howmucharethepants?SectionB笔者事先精心准备了一些有关clothes的挂图并要求课前让学生准备带一些其它生活用品。上课时要求学生把坐位分开,把教室布置成商品展销会,一部分扮演卖衣服,一部分扮演卖鞋子,一部分扮演卖水果,一部分扮演卖学习用品等。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这样学生在期待这些日子的到来的同时,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和可望。
四、创设生活化的语言交际情境
根据语言交际的功能要求,我们要使英语课堂交际变成语言交际,从而创造出一种语言交际环境,也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掌握语言的运用。教师可在教学中把课堂设置成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身份或角色,去完成某个任务,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间建立联系,教师要根据各阶段课堂教学的实际,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活动,把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结合在一起,开展以生活为中心的交际活动。例如,在学了人物介绍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就其家庭成员进行介绍:Thisismysister.Hernameis….Thisismybrother.Hisnameis….新的教材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比较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其优点,让学生尽量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为了学生能开口说,我们应从他们一开始进入这个新环境、新的大家庭起,就要求他们开始做起。这样坚持下来,学生就会慢慢地养成习惯。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关键任务是做好英语教学的“生活化”,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境,将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给学生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感觉。使他们能说感兴趣的话题,描述喜欢的事物,运用所学知识交流传递真实的生活信息,讲述生活中真实的经历等,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交际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英语教学脱离生活实际,才能圆满完成基础
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牟永女.初中英语教学不妨追求“生活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5).
[2]陈凤云.活化英语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2001,(2).
摘 要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对现代大学生的覆盖和影响越来越广。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本文将对主要的影响因素及负面影响因素进行论述分析,对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积极促进良好的体育氛围和传媒文化的形成,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关键词 大众传媒 体育信息 现代大学生 体育生活
在现代社会,体育离不开大众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也离不开体育。社会越发达,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就越密切。可以说,媒体已经成为当代体育存在空间的重要纬度。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已经成为当今体育界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目前现代传媒传递的信息纷繁芜杂,包罗万象,致使很多大学生已接受大众传媒体育信息时丧失了辨别能力,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生活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体育知识方面的影响
随着我国体育热潮的逐年增高,报纸、杂志、电台等宣传媒体中“体育园地”不断扩大,其宣传数量之大、报道类型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发展,使大学生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丰富的体育知识。比如,一些“贵族”体育运动——高尔夫球,这项体育运动传入我国较晚,在平时体育生活中以大学生的经济生活条件是不可能接触到的。因此,对此项目感兴趣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他们想得到的相关信息,可以了解高尔夫球的比赛规则,从而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生活。
(二)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开始意识到体育运动不尽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品质,还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也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形成是有外界因素影响的,特别是自己所处的生活、学习环境、现代传媒都是学校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对他们进行刺激,促使其对体育从感性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对于体育课在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学校大量扩招后,因受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课程在内容设置,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会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态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去认真对待和解决。
(三)偶像崇拜方面的影响
随着现代通讯设备和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体育名星利用大众传媒打造并发展在大众面前具有较高知名度、名誉度的运动员形象越来越多。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重心向高等院校转移,打造学校体育名星,可以促进学校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可以用来吸引人、筹集资金、提升品牌,为学校竞技体育繁荣发展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在偶像的崇拜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他们为自己崇拜的体育明星加油助威,甚至不怕长途跋涉,请明星偶像合影、签名,收集有关明星的生平资料及爱好,穿明星代言的服装,用明星选用的体育器材,甚至打扮成明星模样的发型,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所崇拜的偶像身上,体育明星对大学生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现代大学生体育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体育暴力方面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若传媒的报道虚假失实,或经常发放含暴力和不道德成分的体育信息时,他们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思想行为受到不良影响。如游行引起的交通阻塞,以及诸如球迷骚乱、烧扫帚、扔瓶子、敲打来往的车辆等行为,都包含着暴力的因素。然而,人们没有注意到,各种偏执的宣传却在不断升级,金牌的价值越来越大,而体育自身的价值却越来越淡漠。过热的宣传把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运动员的期望带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并形成极度的感情倾向。
(二)丧失了大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
传播学先驱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曾指出:大众媒体具有麻醉精神的消极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让人们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第二,由此剥夺了人的行动能力。如今的媒体尤其是电视和互联网,画面形象逼真,声色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大学生还处于不能够完全控制放纵自己的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如果过分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媒介和网络带他们的虚幻满足,会使他们丧失参与体育的热情,把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观看比赛和节目上。
三、结论与建议
从整体上来说,由于大众传媒的传播作用,体育健身逐步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通过传播体育知识、体育比赛、体育娱乐等有关信息,增加大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增强对体育的关注,养成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和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行为方式教育,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对于体育媒介工作者,应注意规范体育的专业性宣传。其次使用多种形式的体育教育方式,打造良好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最后要正面宣传“体育明星”,给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明星榜样。
参考文献:
[1] 陈龙.现代大众传播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3.
[2] 林勇虎.体育的社会学探索[M].万卷出版社.2005.5.
关键词 会计技能竞赛 校园文化活动 融合
【分类号】G718.5
基金项目:该文为2015年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基金课题《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研究》(2015d05)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会计技能竞赛在众多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开展,高校管理者在新的政策环境中,秉承着以赛促改,以赛促创新的理念推行管理和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在会计技能竞赛和学生活动中,却常存在重复性,重复性的项目开展导致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长久会造成院校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难以创新,影响学生参加竞赛或活动的积极性。以校园品牌效应,校园文化活动与会计技能竞赛融合,能给高职院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最终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资源,在会计系列专业发展上开拓创新。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及发展方向
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并落实团的十七大工作部署,实现“十三五”时期奋斗目标,全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都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文化繁荣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旨在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活动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应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培养先进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而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在精神层面上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待人处事,培养良好的性格,注重兴趣的培养,发展成健全的独立个体。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注重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激发教师和学生激情和创新能力,最终促进教学相长,院校长期发展永葆生机。
二、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现状
2012年,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成功开办。该项比赛是在仿真财务、税务、供应商等各种会计涉及的领域中进行的分岗位开放式的技能竞赛。高职院校为提高学校知名度,提高专业品牌度,积极参加会计技能竞赛,在短时间内获得业务成果。但高职院校参加这种技能竞赛的经验较浅,人才、培训、组织、后勤保障等方面,缺少实质性长期性鼓励性的制度政策措施作支撑,缺少经验,缺少完善的管理培训,缺少奖励性的措施,造成比赛准备时间急,准备不充足,分配资源过度浪费,例如选手培训过于粗糙,无人主动带队和主动报名培训。
三、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意义
会计技能竞赛能给高职院校带来不可或缺的优势:提高院校知名度,打造专业品牌,获得良好的业务成果,成功培养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培训队伍;也能在当中选拔良好的学生苗子作为定点的培养对象,最终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把学变成教中做,层层深入。但由于院校制度不一,重视程度不同,选拔学生、深入培训、奖励性的措施不足等,资源造成过度浪费。在工作管理中遇到比赛通知,才急忙准备,被动安排的情况屡见不鲜。迫切需要改变这一现象的科学可信的制度、方法和理念指导,具体的解决措施。
党和国家的治国方针政策都在营造一个永葆生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院校需要培训身心健全的社会实用性的合格人才,贯彻先进性、群众性、创新性、绿色、开发共享的核心发展理念。在这种发展理念和模式下,校园文化建设举足轻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先进的发展理念,推行先进的管理办法,有效实现资源整合,开展与院校各种专业相关的技能活动,能充分融入核心理念,贯彻党和国家的核心指导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和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目的相同,弘扬的精神一致,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两者能有机融合,能大大提高院校资源高度分配,资源能实现科学地充分利用,能从院校范围内培养和挑选学生,能在院校范围内实现专业技能培训,能科学地实现鼓励性措施,有效解决会计技能竞赛的事先、事中、事后的各方面人才、财力问题。最终能从基本层面营造良好的培养人才氛围,打造具有健全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用性人才。
四、建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长效机制
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能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在院校各个层面能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先进性、创新性、绿色的办学和培养合格人才的理念。
(一)建立贯彻院校各层面的技能竞赛与文化活动融合的管理运行制度
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离不开院校党政领导班子的有力支持。建立科学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管理运行制度,技能竞赛活动就能顺利开展,解决事先、事中、事后准备不足,支持力度和关注度不够的等难题,有效提供工作效率。自上而下的制度落实,能有力推动校园文化会计技能竞赛关注度提升,保障会计技能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树立以培养会计技能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品牌
在市场营销角度当中,每个产品都需要有品牌文化,在消费者群体中都需要有品牌口碑,建立品牌效应,在消费者某一种需要当中,能无意识地产生对某一品牌的需要时,品牌效应就会发生。而校园文化,在学生群体推广的过程当中,需要建立品牌效应。而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技能是核心。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宗旨也是在培训社会实用性的技能性人才。既然需要品牌,品牌跟技能在学生管理工作角度看,性质一致,若能推动以培训会计技能的校园品牌,无形中就推广了会计专业品牌效应,在教师和学生当中,产生品牌需要,品牌效应,即会计技能看品牌,品牌就是核心,培养会计技能就是校园文化,也是办学的宗旨,也是会计专业校园文化特有的品牌活动的核心观念。因此,推动会计技能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就是树立以培养会计技能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品牌。
(三)充分利用学生工作平台,把会计技能融入课余文化活动各层面
建立校园文化品牌会计技能活动。需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层层深入,实现点――线――面全面覆盖。在点的层面,通过学生个体,推广会计技能是专业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在整个专业学习中,需加强训练,在群体推广中,面向学生个体的学生活动社团,能建立以专业技能为主导的社团,以课余时间为主,带动不同专业的学生,体会学习会计技能的趣味;在线的层面,以会计专业为主要学生群体,组织并举办以趣味性为主的会计技能竞赛,并在班级层面展开奖励;在面的层面,将会计专业系部组织和举办的会计技能竞赛,推送到全院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面向的活动必须是院级层面的各系不同的学生,以各系学生组队的形式,参加会计专业技能比赛,落实全院推广,把会计技能融入学生文化活动当中,最终实现点――线――面全覆盖。
(四)以校园品牌活动为契机,挖掘有潜力学生参加各种会计技能比赛
在实现点――线――面全面推广同时,通过现时各种消息传播渠道,在把会计技能竞赛这个校园文化品牌宣传到校外,增加院校在社会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通过宣传和组织举办会计技能竞校园文化品牌项目,能有效地挑选出有能力,有潜力的学生参加市、省、全国的各种会计技能比赛。参与过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会计技能竞赛的学生,都是有过硬的专业基础,较好的心理素质,在没有专业的培训参加更深一层的比赛前,已经通过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给学生有充分的锻炼和训练,在专业教学角度上,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克服遇到各种市级以上专业比赛准备不足带来的各种困难,有利于后续的培训和发展。
(五)培养学生教师及院校管理的创新能力
能推广和实现有树立校园文化品牌的会计技能竞赛,在学生管理层面,能带动组织和举办的老师们充分结合系部情况,系部的优势,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在历次的组织和举办当中能顺利掌握各种会计技能比赛的关键。在学生角度下,能在专业技能和待人做事上,能得到双方面的充分锻炼,能打开眼界,培养自身成为社会适用性的技能人才。
五、总结
在学生管理工作角度下,树立校园文化品牌效应,校园文化活动与会计技能竞赛融合,能给高职院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开拓和运用更好的管理渠道,大大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学生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资源,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上的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祁丽.技能竞赛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影响[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4.2.98-99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非智力因素
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强化学生的心里活动调节效能,深化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和探索,从而使其直接有效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这一专题研究已成为了化学教育工作者重要课题之一。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由此,优质高效的化学教学必须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化学学习内化为主观需求,将对非智力因素的探究坚持到底。在此,我从激发兴趣的角度,谈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一、通过化学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
首先,从人性美的角度教育学论文教育学论文,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苏联作家康巴马斯托夫斯基所说:谁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记在心中的话、梦,远方传来的声音,一滴水珠里的阳光或者船头的一声汽笛不就是这种刺激。兴趣的激发是平时师生相处的一种无意识的心灵交流的过程。
冬天里的问候、偶遇时的称呼、雨天的小伞、感冒时的热水、考试失败后的慰藉、网上QQ聊天、课堂上适时的鼓励、篮球场上共同PK的身影,等等,或许来自于生活上的关怀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理才能更好地得以贯彻。这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在人性关怀的熏染下激发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从情感上亲近了老师,也从感性上亲近了他所教的学科――化学,以此种关系为基点,学习兴趣得以了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化学教学也才能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
其次,从知性美的角度,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对于目前处在一个个性张扬的年龄阶段的高中生而言,理性需求是他们对于教学的一种个性体现。他们需要友善的老师,但是他们更需要智慧的老师。由此,富有知性美的老师能更加长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A、提高化学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表达方式的幽默性。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而幽默的语言能够刺激学生产生兴奋区间,撞击平静的思维从而产生求学的欲望。例如:我对爱情化学反应类型的小结
(1)一见钟情型=化合反应 A+B=AB
(2)别人牵线型=催化反应 A+C+B=AB+C
(3)挖人墙角型=置换反应 A+BC=AB+C或A+BC=AC+B
(4)相互挖墙角型=复分解反应 AB+CD=AC+BD或AC+BD=AD+BC
(5)感情破裂型=分解反应 AB=A+B
如此特别而幽默的总结,能够缓解学生对于化学课单一的教学语言的审美疲劳,对大脑皮层产生更为强烈的冲击,记忆的周期更长,程度更深刻。
B、提高化学老师的综合素养,关注跨学科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通过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学得好,动机就能够得到强化。例如:对于侯氏制碱法的讲解和引导。不仅讲了制作的过程,发明创造的意义和价值,还讲了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的三大贡献,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如此,将历史和化学结合在一起,渗透了德育教学,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更加有力于学生对于本科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二、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教育学论文教育学论文,开发非智力因素杂志网论文格式范文。
首先、通过老师实验的演示和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心理。
A、通过老师实验的误区设置,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必须提高学生的对实验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而对于可能性的实验,设置实验误区却是更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促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感悟,避免学生自己实验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这一实验中,可由数个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后,先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溶液配制过程,操作过程中动作适当放慢,这期间必然会出现错误的实验操作,由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指出实验中错误操作,并根据实验原理推断错误操作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如何变化。最后由学生吸取演示学生的教训动手改进实验操作配置溶液。通过错误教学,从而达到深刻领会实验要点的目的。
B、通过趣味性实验演示,引发学习的乐趣,探索化学反应现象。化学实验的目的性太强,基于课程内容的安排,实验成为了理论知识的必要补充,和锻炼动手能力的必要手段。但是,如果抛开功利的因素,摈弃学习的目的,以娱乐的心态来面对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许所谓的实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演示“液体里的星光”的实验。在一支较大的试管中,加入几毫升无水乙醇(或者是90%的乙醇),再慢慢滴入等量的浓硫酸,在试管背面衬一张深蓝色的纸。摇振试管后,关闭电灯,用小匙挑一些高锰酸钾晶体,慢慢撒在液面上,晶粒在溶液中逐渐下落,你就可以看到火星点点,恰似秋夜的星光,还有轻微的炸裂声。那么,高锰酸钾、酒精的混合液里,为什么会发光呢? 如此教育学论文教育学论文,这种有趣的实验,更能够让学生轻松而愉悦地面对化学教学。
其次、通过化学实验的模拟,诱发学生解读生活、创造生活的好奇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生活是课堂的外延,寻找生活与化学的契合点,通过化学实验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生活并创造生活,这是新课改对化学教学的又一指导原则。
A、关注生活中的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I铁锅生锈中就存在原电池的原理;用超强力油烟机洗涤剂洗涤油烟机;炒菜时加碘食盐要最晚放,是为了防止其中的碘的挥发;瓶胆水垢的去除也是碳酸钙与醋酸的复分解反应等。
B、关注来源于生活的简单魔术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鸡蛋入瓶现象、玻棒点火、江南春色。 一吹即燃的蜡烛、清水九变,等简易操作的魔术。
C、关注生活低碳原则和化学反应的关系。低碳生活是目前环保内容的一个重要主题,上海世博会也处处体现低碳节能意识。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1)烧97号汽油(2)烧饭先泡10分钟(3)看电视把电视机开暗一点(4)乘地铁上下班
总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和实验中,关注意志、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不但对造就人才有利,而且能够在化学教学中使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
关键词:作业形式;激发兴趣;自主学习;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05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032
作业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课堂知识巩固、补充的重要途径。在几年的教学中,我逐渐体会到,一成不变的老式作业形式不适应现代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多样的作业形式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总结了几种作业形式。
一、问答接龙式作业
这种作业形式由教师提前布置,安排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针对以前所学知识,选择自己认为重点的知识,以问答、选择、填空等题型写在小纸条上,准备提问其他同学,同时做好准备,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一个同学在回答问题之后,便有权向其他同学提问,依次进行,形成问答接龙。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进行纠正、补充,对每个学生所提问题在形式、内容上给予评价。如针对《制取氧气》这一课题,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什么?如果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不纯,可能原因是什么?你更喜欢那种制取氧气的方法?等等。在回答评价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巩固了基础知识,掌握了重点知识,认识了一些题型的回答方法。
这样的作业形式,给了学生自主复习、学习的机会,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提高了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提炼重点的能力。
二、疑问探究式作业
化学以实验为基础,在化学教学中有很多演示实验,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新奇现象,产生疑问。而疑问探究式作业就可布置在课上的实验过程中。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大胆猜想、质疑,经他们讨论,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由教师进行点评。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有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得出答案;有的问题,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找出答案;有的问题,需进行实验探究出答案。
如在探究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学生仔细观察了蜡烛燃烧的过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烧杯倒扣在蜡烛火焰上方,一会儿蜡烛会熄灭?在学习燃烧和灭火的知识之前,学生不能从理论上正确解释。我让他们课下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寻找出合理的解释。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没有棉线,石蜡还能燃烧吗?我让他们在课下进行小组实验,找到答案。这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作业形式,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树立了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试卷式作业
在章节复习后,我们往往要进行阶段性小测试,传统的方式是让学生答试卷,教师看试卷,评试卷。而这时若是改变一下方式,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所复习的章节出题,形成一张试卷,学生会比只做试卷感兴趣。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规定好试卷的题型,各题型的分值,知识覆盖范围,并要求每个小组试卷自附答案。学生会积极自主复习基础知识,查阅资料,经过讨论、筛选,选择有价值、有意义新颖的题目、题型纳入自己的试卷。教师从试卷的内容、知识面的延伸、题目的难易程度、题型的新颖度等方面进行批阅、评价,选择其中优秀的试卷在班级点评、表扬、鼓励,也可将其中质量高的稍加改动,作为班级测试卷。
这样的作业形式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巩固基础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树立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当学生被表扬、鼓励时,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定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论文式作业
比起机械地做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写成小论文,会使他们更感兴趣。教师确定知识范围,提供几个可选题目,也可让学生自拟题目,充分发挥写作能力,结合化学知识,写成小论文。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写成论文。例如,在学完“分子、原子”的知识后,学生会写出小论文《假如我是一个水分子》,《我认识的微观世界》等。在论文里,学生会将分子的特点、结构,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等化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表达出来。又如,在学完“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后,学生写出了相关论文《我眼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功与过》《二氧化碳的自白书》等。他们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对环境的影响等知识在文章中体现出来。教师与班级评估小组从论文的内容、形式、语言上进行评价,选择其中优秀的文章在班级展示。
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五、手抄报式作业
这种作业形式学生非常喜欢,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展现学生的创作能力,学生会将所学知识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也能吸引其他同学和教师的眼球。如在学完“溶液”的知识后,我让学生以溶液的知识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设计手抄报。学生会从手抄报的形式、内容上精心设计,查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选取他们认为经典,能够体现化学重点知识的内容,设计成各个板块,通过交流、评价,每个学生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改进、完善,最后制成精美的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