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士护理年度报告范文

护士护理年度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士护理年度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士护理年度报告

第1篇:护士护理年度报告范文

产科是医院重要可是,主收治与女性生殖系统相关疾病,提供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产科关系生殖健康,可影响生育与后代生命健康,大众对其治疗与护理水平要求较高。产科是医院护理不良事件高发科室,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患者自我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产科护理不良事件易引发护患纠纷[1]。为此,本院产科开展不安全因素调查与改进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2]。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2年度我院产科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为调查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小组讨论法,选取部分产科护士10位,均为女性,年龄24~41岁,平均(28.4±3.0)岁。纳入标准:①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②态度严肃认真;③工龄≥2年,参与产科护理工作2年以上。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与文献分析法,对相关文献如医院护理文书、护理质量季度与年度报告、院内产科护理相关论文、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等。与不良事件相关责任人一对一面谈,分析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调取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分析事件发生的潜在原因。通过互联网查阅其它相关资料,总结关键内容,分析其它学者观点。

应用头脑风暴法,以小组圆桌讨论的形式,自由设问、自由提问。由护士长准备好充足的材料,材料的主要内容以文献、报告观点为主,综合考虑产科不安全因素,涉及制度与管理、硬件条件、护士综合护理能力、患方等多个方面。

1.3统计学处理

资料数据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量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P

2结果

2.1 小组讨论结果

第一轮讨论,共初步提出意见260条,其中与护理内容有关比重最高,其次为患方;经第二轮讨论,对以上意见筛选、合并同类项,整理出意见181条,其中护理内容意见比重下降显著;经整理后,上报护理部,分析合理性、可行性,采纳139条,其中与环境设施内容相关意见采纳率最高、其次为护理内容(见表1)。

2.2 改进策略

将以上意见纳入至2013年护理改进工作重点,改造环境设施,完善护理内容细节,增强医院管理针对性,开展沟通技巧培训提升医患沟通效用,加强健康教育。改进后2013年,意外事件发生率、严重并发发生率、医患纠纷发生率、护理不良事件合计例次率、护理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2012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产科基本护理已基本成熟,包括监护、心理护理、对症治疗护理等,但不同医院护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许多基层医院未制定详尽的护理路径,在开展护理工作过程中,缺乏预见性,细节性把握不够,埋下不安全隐患[3]。

通过小组讨论,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制度问题,具体表现:①对于病案、护理文书不够重视,缺乏证据意识,字迹潦草模糊、内容遗漏现象较普遍;②巡视、监视等护理工作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或落实不到位,如针对高危妊娠患者胎心监护、血压监测等不及时;(2)医院环境:①设施设备不全,或空间过于拥挤,不利于抢救救护,成为家属抱怨的主要原因;②病房应急设备、药品可能存在不足;(3)医患关系:①孕产妇家属与医患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家属迫切要求、反复强调提供最好的服务,对医护期望较高,另一方面,因时间紧迫、人员不足,病房可能存在无人值守现象;②妊娠过程充满不可预知的风险,不良妊娠结局易引发护患纠纷;③部分家属素质不高,理解能力、自我护理能力较低,不能充分落实医嘱,埋下了不安全隐患;④因工作劳累,护士在接受家属问询、催促时,可能存在态度不佳问题,一旦妊娠结局不良,可能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让家属认为医院救护不利,等[3]。

第2篇:护士护理年度报告范文

关键词:班级管理;高职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已经过30年的大发展,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新的发展层次,在规模上已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 2011年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如此庞大的学生队伍,如此迅猛的发展速度,而生员素质又普遍低于普通高校,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上常常捉襟见肘。

一、 存在的问题:

1. 缺乏高职特色

目前许多高职院系对班级的管理要么将权力抓得过紧,要么权力放得过松。学校学工部门如果将权力抓得太紧,就把高职办成了中学,系一级及班主任将会完全成为体力劳动者,做事情不敢也不需要动脑筋,只是成了上传下达的工具或者单纯执行通知的无脑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各种任务,看似活动很多,忙的不亦乐乎,却提高不了学生的关键能力,无法授人以渔。如果将权力放得过松,一味向本科院校靠拢,又会出现学生管理上的混乱和无序的状态,因为学生素质跟不上,自我管理能力有待培养和引导。

2. 生员基础素质普遍较低,多数学生不自信

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于本科学校甚至其他普通专科学校挑剩下的,所以除很少一部分学生本来基础不错,但因家庭各方面原因想就近就读或尽快就业外,大部分学生都存在学习动力不足、方向不明和认识不够;或是心理问题比较多,引起的原因有家庭负担重、单亲、留守儿童等。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和本科院校学生相差甚远,因而在管理上很容易一放就垮,一抓就死。

而且,目前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身份多半是不自信,在本科生面前甚至有抬不起头来感觉。感觉什么都是本科院校好,来这里就读只是出自于无奈,这样的心理将严重影响学生在学校的表现。

3.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仍然以“人治”为主,管理制度不完善,也就是说,这些班级的管理是依靠“人管人”而不是“制度管人”,是一种管理工作的原始状态。要么抄袭中学模式:班主任从早到晚把学生的行为规范盯得死死的,科任老师从自己所属的科目的教学质量上把学生盯得死死的,其结果是表面上表现的非常稳定而有序,因为学生没有违法纪律的时间和机会;要么是学本科套路:平时的班级管理只是依靠学生的自觉、班团干部的检查和班主任的直接参与,一级对一级负责,讨得上级欢心也就可以。各种制度其实只是个样子,谈不到管理作用,也无法适应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

二、主要的建议

1. 加深对高职的了解,针对高职生特点开展工作

要办出高职特色,要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上下功夫。首先要深刻体会国家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办学理念。各个学校自己的的准确定位,首先要了解本校高职生的特点,要正视高职学生普遍知识能力差于本科生的事实,然后要详细调查学生没有考上高中或大学的原因,对症下药。

如果是家庭困难而看重高职院校的各种资助,则鼓励他努力学习,多难补助,为家分忧;如果是父母问题,则劝诫他要开始学会独立生活,大人的事不要过于操心;如果仅仅是因为来混个文凭,告诉他如今光是文凭不能成为就业的敲门砖,要找好工作还得看真才实学,对于这类学生主要以培养学习兴趣及开发其他爱好和素质为主。

2.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对于学生知识素质偏低的情况,除抓好日常教学管理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从提高学生其他各方面素质着手,挖掘学生的潜力,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各种喜欢的文体活动中去发现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

活动要有质量,要避免走过场,就要让学生乐意参与进来。活动最好是坚持本专业特色,如英语教育专业可以多搞一些英语文化月,英语技能节之类的活动;护理专业多搞些护士礼仪比赛,护理操作比赛等活动。高职学生要实现就业零距离,在校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和专业结合起来搞活动是出路。

3. 强化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要凸显高职院校的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从校到班的管理制度。首先学生工作管理者要树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将工作重心从“学生管理教育”扩展到“促进学生发展”上来。

同时,更重要的是,高职学生首先很迫切让他人认同他们是大学生;他们认为既然是大学生,就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人权,所以,像中学那样抓得过死只能培养爸妈的乖宝贝而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而高职学生又很不自信,加上各方面基础欠缺,很多事情没有指导和帮助无法自己独立完成,所以,管理者应多从帮助学生发展,挖掘学生潜力方面下功夫,多一些指导和帮助,而不是一味放权,放羊式管理。

三、总结

管理具有人本性的特征,在任何管理中,要把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这种人本性的特征反映出人在管理中所具有的主体性。即使人在管理中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这种主体性仍然存在。作为学生管理的基础单位——班级管理,更要考虑到人的本性特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

班级管理工作的要诀首先是真正了解学生,同时让学生了解高职办学特色,和教学管理一起为培养零距离就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方向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Z].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4]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麦可思研究院.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2-11-8]

第3篇:护士护理年度报告范文

这次学术盛会结束后,本刊记者就我国西部地区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诸多热点问题,对黄德嘉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学术盛会,让西部地区青年医师获益

据记者了解,自2006年起,中国中西部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已先后在成都、西安、重庆举办了五届,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已经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因此,采访一开始,黄德嘉教授首先向记者简要介绍了在成都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中西部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的盛况。

黄德嘉教授教授说:“第六届中西部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全国同道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下,于今年7月5日在成都开幕。国内著名专家高润霖、胡大一、霍勇、Yean-Leng Lim(林延龄)、王方正、张澍担任名誉主席。朱国英教授、霍勇教授、张澍教授、林延龄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而在会前培训中,除传统的电生理和冠心病介入培训课程外,我们在今年还增加了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培训课程。大家都知道,心血管专科医师培训考试、资格认证和准入是卫生部医政司领导下的一个重要项目。通过提高专科医师医疗技术水平,严格准入而达到提高心血管疾病防治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目的,这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措施。负责心内科专科医师培训项目的两位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和北京阜外医院张澍教授都出席并指导了这一培训课程。中西部地区心血管内科的青年医师们在会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反映,他们从这一培训课程中获益匪浅。”

黄德嘉教授继续介绍说:“在会议首日备注瞩目的中心发言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就‘探索中国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模式——修复破碎的医学服务链’,霍勇教授围绕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张澍教授就中国心律失常年度报告,林延龄教授就‘冠心病介入治疗热点和新概念’,葛均波院士就‘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历史、现状与展望’等核心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他们在亲力亲为的践行中,分别就心血管疾病的规范发展建言献策。”

黄德嘉教授进一步介绍说:“会议开幕后的第二天,也就是7月6日上午举行的的高峰论坛上,国内外最著名的专家,包括胡大一、霍勇、林延龄、张澍、张运、葛均波、黄从新、吕树铮、杨跃进、马长生等多名教授,就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研究重点和进展做了精彩的讲演;接下来的2天半会议中,按照计划分为临床热点、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与心衰及TAVI论坛有序地进行着。这些论坛邀请了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到会讲演。因而,多场次的病例讨论也是本次会议的亮点之一。在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和高血压论坛分别安排了各自领域内结合不同专题的临床和介入病例讨论;在TAVI论坛安排了病例录播和讨论;在临床热点论坛安排了针对普通内科医生和非介入心内科医生的临床病例讨论,并邀请临床经验丰富、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著名专家作点评。病例讨论这一形式为同道和专家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以展示自己临床决策、处理方法的高超水平和风采;同时,这一形式也是同道们交流、切磋、互相学习的好机会。”

黄德嘉教授认为:“本次大会将继续秉承以往五届会议‘面向基层、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服务患者’的宗旨,以基础培训、专家讲座、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就心血管内科的各种临床诊疗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突出了‘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临床实用、覆盖广泛’的特色,会议内容涉及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生动。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下,办成了一场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的学术盛宴!”

而据记者此前了解,黄德嘉教授在会上就曾经对这次会议做出了一席客观准确的总结,他当时说:“通过本次会议,我们不仅希望将心血管疾病最新研究诊断和治疗的理念介绍给与会者,更重要的是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做好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决策,心血管病人的长期管理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等重要问题,相信在国内外专家和同道们的共同努力下,本次会议将对中西部地区心血管学科建设,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聚焦热点问题,修复破碎的医学服务水平

谈及这次学术盛会的具体情况,黄德嘉介绍说:“在会议期间,教授胡大一教授在发言中指出,2011年我国的介入手术达到33万多例,但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基本是空白。这一方面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同时又存在着巨大的浪费。由于存在‘只治不防不管’问题,大量医疗资源用于疾病终末期的高成本救治,患者反复住院,再支架,再手术,出现心力衰竭后,使用极高成本的双心室同步化起搏、埋藏式自动除颤装置和心脏移植。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越来越大,而病情却每况愈下,这也是产生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的医疗模式是对患者‘大修’,而不是对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预防。平时,我们买汽车的同时要付费买保修,对人的保健还不如对汽车的保养。而要有效遏制这一趋势,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是关键策略之一。”

黄德嘉教授继续介绍说:“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也成为了大家十分关注的项目。针对这个问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霍勇教授说,早期积极开通心脏梗死相关动脉,恢复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是降低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再灌注治疗的疗效取决于患者症状发作至血管开通的时间,时间越短,效果越好,患者的远期预后越佳。STEMI患者有4种就诊途径,包括院外发病自行就诊、急救车从发病地点转运、急救车从外院转运、院内发病。我国STEMI患者以更加依赖院内绿色通道与院前急救体系密切衔接的前2种就诊方式居多,因此建立24小时开放的‘胸痛中心’接诊STEMI患者极其必要。”

“同时,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分会主任委员张澍教授在心律失常年度报告的最后,还给大家构建了心律学科未来的宏伟蓝图。”黄德嘉教授继续介绍说,“在阐述心律学科的未来蓝图时,张澍教授认为,2011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接下来我国心律失常学科的战略目标主要有以下五方面:一是加强心律失常疾病的防治;二是继续保持繁荣的学术氛围,实施并认真完成国家‘十二五’支撑项目;三是充分发挥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培训基地的作用,培训出更多合格的心律失常介入医师,培养新一代研究型学术人才和团队;四是完成多个国内指南和共识,延续国际学术精神,让更多的代表性专家走向国际舞台,中国的心律失常学科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五是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鼓励更多中国医师走上国际舞台, 发表更多高质量的SCI文章。”

接着,黄德嘉教授又陆续介绍了其他几位专家、学者在这次会议上的核心论点。他介绍说,作为国际上广为尊敬和推崇的著名心血管疾病专家,林延龄教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患者更有益,因为潜在的致命或非致命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和NSTEMI)的影响远远大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比起采取溶栓治疗或药物保守治疗,STEMI患者(药物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仅为12小时)采取直接PCI恢复冠脉血流,将提高患者短期或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林延龄教授强调,对STEMI患者的直接血管成形术治疗需要规范化,现如今有效的机械性再灌注是治疗STEMI的最好方法。但是,对这一最具代表性的冠心病,还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理论、技术、策略、器械和抗栓药物,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而上海的葛均波院士在发言时呼吁,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不要落的太远了。葛院士认为,长期以来,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一直是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由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创伤大、需要体外循环、手术风险高,大量患者因高龄、左心室功能差、存在严重的合并症、恐惧外科手术而放弃外科治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VAI)为这类患者带来希望。

介绍完这次会议的基本情况后,黄德嘉教授再次强调说:“通过本次会议,我们不仅希望将心血管疾病最新研究诊断和治疗的理念介绍给与会者,更重要的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做好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决策,如何解决心血管病人的长期管理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等重要问题。

引领西部学科发展,

无愧全球“单点规模最大”

据了解,近些年来,在中西部广大医师的努力下,心血管领域的科研和临床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而华西医院是当今全世界单点规模最大的医院,也是中国西部疑难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在这样的语境下,黄德嘉教授剖析了西部地区的心血管诊疗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想比之下的优势和不足,并结合他本人的研究方向,详细介绍了未来一个时期,西部地区在心血管领域最迫切需要提高和加强的问题。

涉及这个话题时,黄德嘉教授首先谦逊地说:“近年来,西部地区各级医院的心内科在学科建设和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与多年来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一大批专家一如既往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与东部地区相比,我们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东部地区,与医疗相关的经济社会环境明显差于东部,在边远地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较低,县以下医院医生缺乏继续教育、更新的知识机会。心血管急诊、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有待提高,适合于西部地区现状的慢性疾病如:心衰、高血压、房颤等的规范管理模式有待建立。”

谈及自己所供职的医院,黄德嘉教授继续说:“华西医院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之一,因而,提高区域内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改进心血管疾病治疗、管理模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根据这一宗旨,我们在2012年开展了以下几个项目——一是四川地区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救网络建设和基层医疗培训。我科现已与四川地区40多家县级或县以下社区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我科负责培训基层医院医生,以提高他们诊断处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能力;并通过互联网对他们处理的实际病例进行实时或事后指导和处理建议反馈。经过一年的多次培训和实际病例处理指导,希望提高整个区域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疗水平,特别对远离城市不能接受介入治疗的病人,能在第一时间内获得规范的治疗,包括抗凝、抗血小板及溶栓治疗,以达到降低死亡率的目的。目前这一项目已开展,而且进展顺利。二是高血压、慢性心衰病人社区管理模式的探索。通过培训社区医生,健康教育、定期到社区举办讲座,查房、辅导等方式,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病人管理模式,真正达到社区医院与三级医院双向转诊,减少社区病人到大医院就诊的人数和频次。目前我科已与成都市2个社区建立了固定联系。三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新技术开展,目前我科已完成3例,获得了显著的疗效。这三个项目也是我科2011年申报卫生部重点专科建设的项目。这个项目预期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完成。”

基于如上情况,黄德嘉教授分析道:“对西部地区而言,在未来一个时期,心血管领域迫切需要提高和加强的有两个方面:其一,对县以下基层医生的培训,他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远离城市,提高基层医生心血管急诊的救治水平,包括心肺复苏的操作、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处理以及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衰、房颤的长期管理等,这对提升整个西部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至关重要,大医院和教学医院应当承担起培训的责任。其二,对已经掌握现代心血管疾病诊治技术的大城市医院来说,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服务领域的拓展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应建立和完善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决策和服务规范。临床数据库的合作建设对区域学术水平的提高也非常重要。”

领衔“十二五”支撑项目,

全国六十余医院参与

目前,由黄德嘉教授牵头负责的“十二五”支撑项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正在开展中。因此,记者在采访中希望黄德嘉教授介绍一下此次“十二五”课题的临床意义及目前的进展情况。

对此问题,黄德嘉教授首先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植入性器械治疗(ICD或CRTD——记者注)是目前经临床试验证实最有效的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治疗方式。但我国目前在ICD/CRTD植入适应证还缺乏大样本的调查研究。基于此方面的国家科技部‘十二五’支撑项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计划于2015年完成。这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部508万的研究经费支持,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注册研究,全国有60多家医院参加。西方国家大量研究资料证明,慢性心衰患者如果左室射血分数低于35%,猝死风险高,植入ICD为Ⅰ类适应证。但日本小样本回顾性研究发现,日本心衰病人猝死风险低;而香港的一个小样本研究结果却与此相反,此研究发现香港心衰病人猝死风险与欧美国家相似,应植入ICD。我们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用于评估中国心衰患者猝死的风险。对今后制定我国心衰治疗指南,合理使用器械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德嘉教授接着说,“这个项目从今年5月开始入组病例,目前进展顺利,入组病例速度达到了预期要求。”

据记者了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创建于1954年,原为四川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心血管组。在上世纪60年代,即确定了心内科在西南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中心地位。心内科现有工作人员97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9人,博士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5人。90%的医生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85%的护士具有大学本科或大专学历。自改革开改以来,该科已有22名医生先后赴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修学习一到五年。目前,每年有12名至15名医生出国参加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及短期培训,及时将国际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带回来为病人服务。华西医院心内科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家大学医院心脏科建立了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高素质、高学历、保持了华西近百年优良传统的医护队伍,使心内科的医疗、护理质量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因此,在简要介绍了上述由黄德嘉教授牵头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相关情况后,黄德嘉教授谈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的学科建设情况,他介绍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西南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中处于中心地位,为西部地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科室目前是卫生部认定的四川省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2011年我科完成的心脏起搏器植入和经导管射频消融病例数均位于全国前五位,冠心病和先心病介入治疗较2010年分别增长41%和23%。2011年全年发表SCI论文20篇,影响因子合计88.483,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3项,总经费600多万元。今年我科开展了经导管植入主动脉瓣的新技术,并获得成了成功……”

采访到最后,作为一位科室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黄德嘉教授坦率地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认真学习兄弟医院学科建设的先进经验,为我科在‘十二五’期间的持续发展继续努力,为能给患者提供更优质、周到的医疗服务而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