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滕王阁序翻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自读自悟,创设情境
传统文言文教学多用串讲法,虽有“读”的时候,但生怕让学生读的时间多了,影响教学进度。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的阅读和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本意,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展开自主思考,为鉴赏领悟奠定基础。
文言文教学,必须“读”字当先,教师范读、对照课下注释默读、诵读,个人自读、小组或全班齐读等,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懂大意,读得朗朗上口,读出了感觉,自然成诵。从而,水到渠成地从心理上帮助学生克服“背书难、难背书”的畏惧情绪。例如经典名篇王勃的《滕王阁序》多用典故,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错落有致,难读难懂。教师在范读后,应给学生一个课时自读,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同时圈点勾画有疑难的字词句。通过自读,学生可以读出《滕王阁序》的韵律美,可以读出登阁眺望到的流光溢彩的秋景美,可以读出作者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的境界美。
二、有问有答,解决字词
文言实词和虚词是学生读懂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传统的文言字词学习方法是在串讲的基础上学生归纳总结,积累记忆。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阅读体验和自主思考的过程,忽略了培养学生在疏通文意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利用工具书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思悟课堂”对文言字词学习方法的改进就是立足学生。学生课前预习,课上把自己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字词方面的问题提出来;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组,组与组之间轮流提问和回答问题,答错一个失1分。失分最多的小组课下多加一项背诵任务,如把这篇文言文的重要或优美的段落背下来。为了保证效果,教师可以规定提问仅限于课文中的字词,不能漫无边际;为了扩大提问面,可以规定一个学生被提问的次数等,没有提问到的疑难处由教师补充。
三、原汁原味,品读鉴赏
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是在翻译的基础上把文言文当做现代文来教,注重篇章结构分析,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品读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突出强调了语文教学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学生本就有畏惧情绪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更应如此,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第一感受和直接体验,从而不断增强学生源于自我的感悟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让学生自主选择品读鉴赏内容,自主展示鉴赏成果。以鉴赏《滕王阁序》为例,给学生布置任务,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进行鉴赏并写下来。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阅读体验进行鉴赏内容选择,有喜欢秋景的会选择“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句子,赏析滕王阁秋景的流光溢彩;有喜欢直抒胸臆的会选择“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和“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句子,赏析作者自怨自艾而又不甘颓废的复杂情感。
四、课内课外,延伸拓展
文言文虽然类型多样,篇目繁多,但是实际上每一类型都有很强的相似性和规律性,人教版文言文篇目是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顺序,以单元的形式编排的,重视文史而不重人文内涵。而“思悟课堂”下的文言文教学注重自主、互动、拓展,集中体现思悟的过程,使文言文教学有新意,有活力,学生思维有张力。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在名家典籍里选择适合高中生学习能力和欣赏能力的片段进行教学,比如说论语选段、孟子选段、庄子选段等,这些课文都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高中文言文通过简单易懂的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古代传统的文化,以深刻的人生哲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人生感悟,领会中国古代优秀灿烂的文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是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片段赏析以幻灯片的方式播放出来;通过生活化的故事讲解帮助学生的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实现文言文有效学习;通过多样化的诵读方式不断记忆文言文,理顺文言文的表达顺序,实现文言文背诵记忆的教学目标。
一、以多媒体创新教学方式
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幻灯片、投影仪等先进设备实现教案的科技化,幻灯片可以通过图片、声音、影响等技术表现文言文所反映的事件、风景、人物,以幻灯片丰富多样的图片影像表现文字的内容。文言文主要的教学难点就是大篇幅的古代文字,虽然很多都已经翻译成了简体字,但是由于阅读方式不同,学生在理解方式有一定的难度,利用多媒体将文言文、翻译、故事图片等结合起来,学生的就能够简单的理解文章所描写的情景,理解文言文教学。
《赤壁赋》选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通过幻灯片的图片文字组合效果,将赤壁赋的文字进行分段,再配以各个重点画面的图片,以笛声或者箫声为背景音乐,就能够营造成月夜赤壁之下静谧、明朗的美好的画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所描写是天空的景象,通过图片可以再现这样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生活化的故事理解文言文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中有很多的历史事件和生活经历,《烛之武退秦师》、《指南录后序》、《寡人之于国也》、都是生活化故事的凝结,在这类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简单的分析理解,以讲故事的方式将整篇文章完成讲解。比如说以评说的方式讲解《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在论说的过程中,首先对郑国和秦国的地理位置进行说明,文中写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如果晋国得到郑国的这块地,那么无疑晋国增加了国土面积,秦国如果想要越过晋国到达这块途径,将显得困难了,那么灭亡郑国对秦国又有什么帮助呢?在列举晋国不受信用的事,晋国的国君当年受恩于秦国,许下承诺给秦国焦、瑕两个地方,但是“朝济而夕设版焉”,早上才渡过河晚上就加固城防,以就是为证说明秦国和晋国结盟没有任何的收益,最后打消了秦王的顾虑,秦国撤兵。
评说的方式就类似于生活化的艺术欣赏,学生的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体会烛之武的聪明勇敢、大义凛然爱国情怀,难懂晦涩的文言文就成为讲故事的重要来源,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故事经过也有了全面的了解。再比如说《陈情表》、《项脊轩志》都是展现亲情的名篇,其中的生活化场景就可以让学生的以自己的生活理解讲解出来,这样学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理解和感受,更加深刻的理解亲情的可贵,教师也实现了自己的文言文教学目的。
三、多样化的诵读方式记忆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中文章分类比较多,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诸如《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滕王阁序》《秋声赋》《兰亭集序》等几篇文言文,是公认的美文,在高考试卷的诗句类默写题中有一定的分值,而且这些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和谐的押韵、对仗都能够体现古代文言文的典雅,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基本的理解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然后进行全文的背诵记忆,选择跳读、全读、理解记忆等方式实现背诵记忆。
记忆背诵的文言文多是以写景、抒情等为主,所以是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营造是文言文的主要特色,令人陶醉的意境美是文言文进行诵读时的重要帮助。《赤壁赋》之宁静辽阔朦胧美,《始得西山宴游记》之广阔无涯、浑然一体美,《滕王阁序》之色彩绚丽、远近错落、上下浑成美,这些优美的语言在记忆起来非常容易,押韵对仗的特点能够帮助我们迅速的形成语感,加速背诵和记忆。教师在背诵记忆的指导过程中通过对重点词汇的反复讲解和诵读,形成基本的语感;学生的在休息或者早上完善进行背诵就能够顺利的背下来。注意在背诵记忆的过程中可以从重点开始,比如说《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常考的名句,围绕重点进行背诵能够节省很多的时间;教师还可以将文言文所描绘的画面进行展示,学生多个在朗读的过程中,将文言文所描写的画面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展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实现学生的有效背诵记忆。
四、结语
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提出建议和意见,在高考出题特点以及文言文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实现文言文教学的不断提升,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敏.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新策略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5(6)
一、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改变教学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所需要做的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解答学生的疑惑,点拨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句式,甚至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来解决自读过程中的疑问。例如《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两篇文章,课本下的注释非常的多,几乎每句都有翻译,如果老师再一味的逐字逐句翻译,那么,学生的听课效率可想而知。因此,我在教习这两篇文章前,先让学生结合课文下的翻译,一个人或者与同桌一起将课一个口头翻译,将无法理解的地方标明,并在课堂上提出。这些疑问先由学生们共同解答,学生无法解答的,再由老师解决。之后,我再将经过整理的课文文言知识重点展示给学生,强化知识要点。这样,既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又突出了学习的重点。
二、重视阅读感悟,让学生感受文言之美
古文中的抑扬顿挫、平仄押韵,是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可以体会到的。同时,通过读文来品文,将阅读和审美结合起来,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文言语感,又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丰富的文言美感。例如,在教习《归去来兮辞》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使他们感受了文字的抑扬顿挫,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文中每句的韵脚,细细品味,并感受作者从自责到再到怡然自得,最后乐天安命的情感变化。当学生读到陶渊明在家生活的一段时,竟禁不住摇头晃脑,如同体会到了陶渊明的快乐一般,当然,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下,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了。
三、提倡多元教学目标,体现人文精神
首先,丁老师似乎没有注意到南北朝时期骈体文的语法特点。
作者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正是骈文盛行的时代。骈文,也称“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通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所谓“对仗的工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上、下句的基本句式要相同。吴均《与朱元思书》是骈文中的精品,完全符合骈文对仗工整的要求。文章开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句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风烟”对“天山”,都是名词,是陈述的对象;“俱净”和“共色”是对对象的陈述,合起来是说“风与烟”是“一样的明净”,“天与山”是“一样的颜色”。这里“俱”与“共”在相同的位置,应该都作副词“一样”解。如果按照丁老师的观点,“共”作动词“供给”讲,那么“俱”也得按动词解释,就解释不通了。所谓“字不离句,句不离篇”,解释一个字,一定要兼顾上下文的语法和意思,还要结合文体特点,才能不失之偏颇。
其次,丁老师似乎忽视了文学描写主观色彩浓厚的特点。
丁老师质疑教材将“天山共色”翻译为“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认为“是天空像群山那么绿,还是群山像天空那么蓝,还是在绿和蓝之外的第三种颜色?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我认为丁老师是从纯粹的科学角度思考问题的,因此这个问题就没有答案了。如果只从科学角度解释,那么第一句“风烟俱净”也解释不通了:风之“净”尚可理解,既然有“烟”,如何能“净”?哪个“烟”是“净”的呢?可见如果以科学解文学,就无路可走了。如果注意到文学描写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其实,只要注释的时候给“天山共色”中间加上一个副词“似乎”,丁老师的问题就豁然贯通了。我们可以把“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翻译为:微风与烟岚更让我感到空气清爽明净,天空与群山看上去似乎融成了一种颜色。天空与群山的颜色虽然不一样,但作者感觉他们融成了一片,融成了一色,我们有什么办法呢?印象派画家的天空可能是红色的,太阳还可能是绿色的――所以我们必须承认文学描写中不符合客观现实的那部分。
与吴均同属南朝的刘勰早已对文学描写以主观感受取代客观事实的现象作了总结,称之为“夸饰”。《文心雕龙》中说“文辞所被,夸饰恒存。虽《诗》、《书》雅言,风格训世,事必宜广,文亦过焉。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舟玎;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凡是文辞描写,就永远存在着夸饰的表现方法,适度的夸饰不但于文意无害,而且能表现出事物的精妙之处。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教师在进行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诗文意思的翻译,而要注重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诗文创作的文学背景,让学生对于作者以及当时创作的情境都有所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下此文的创作背景:上元二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翻修滕王阁成,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访。早闻王勃的才华,阎都督便请他参加了宴会。其实,阎都督此次宴请宾客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众人展示女婿孟学士的才华,事先让其准备好了序文,打算在宾客面前一展才华。宴会上,阎都督拿出纸笔假意让众人为宴会做序,众人皆知他的用意,都推辞不写。而王勃正处于年轻气盛的时候,才华横溢,接过纸笔,当众即兴创作。引得阎都督不悦,转身入帐。稍后叫人去看王勃写了些什么,当说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时候便说也不过如此,但是接下来的诗文让阎都督沉吟不语,但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阎都督也不禁赞叹王勃的才华。后来这篇文章也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学生对诗文的创作背景了解之后,会感受到当时的创作情境,对古诗文产生学习兴趣。带有兴趣地去学习诗文,更能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注重古诗文的诵读
对诗文进行朗读是最直接的学习方式,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将无声的文字加以感情朗读出来,用诵读的方式来体会和理解文章的含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体会表达的情感。诗歌的节奏感一般都是比较强的,节奏的快慢可以直接反映诗人的心情,节奏较为急促的可能表现诗人激昂的情绪,明快的节奏表现诗人轻松的心情,低沉的节奏一般反映诗人悲伤郁闷的心情。根据朗读的节奏可以更好地掌握诗人的心情,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配上一段相关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去感受诗人情感表达的变化;伴随音乐朗读的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通过音乐的旋律以及文字的描述去感受诗文描绘的画面之美,对古诗文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
传统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是教师不断地进行讲解,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知识点的学习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这样的方式容易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是不利的。所以,在新的教育形势要求下,教师要学会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以自身的讲解为辅助,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在进行诗文鉴赏分析时,不能只凭借教师一人的说辞,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诗文表达的意境之美,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对诗文的独立鉴赏能力。
比如,在学习《雪梅》这篇诗文时,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诗,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是在赞雪还是在咏梅?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这句诗进行大胆分析,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这是作者在对梅花进行赞美,因为后一句诗说了雪不如梅花香,是作者对梅花的赞美;有的说,这是对雪的纯白无暇进行赞美;还有的说,这是作者表明雪和梅花都各有长短,对两者的优缺点都进行了说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表达,不管这些答案正确与否,都说明学生们主动思考,对诗文表达的感情进行探索出的结论。学生之间不同角度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交流和碰撞,凭借自身的理解表达了对诗文意思的看法;教师再进行适当地引导讲解,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
创新写作与课堂活动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当时的创作意境,可以采用创新写作的方式,对诗文进行二度创作,即让学生根据对古诗文的理解进行诗文的二次创作。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文中表达感情,体会作者当时的满腔热情,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将自己置身于整个画面当中,将当时的所看所想表达出来;通过学生创作的情况,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程度。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丰富的课堂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如古诗文朗诵比赛、诗词鉴赏活动等,都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一、骈体结构的翻译
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表达骈体结构的手段是不尽相同的,但不管是汉语中的骈文体还是英语中的骈文体,它们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对仗工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 词类对称
词类对称,就是词性对称。即在形成一个单位的两行文字中,必须做到名词与名词相对。动词与动词相对,形容词与形容词相对等等。如唐代诗人柳宗元《江雪》中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行的对称是十分工整的。译成英语会是什么样呢?在《古诗绝句百首英译赏析>中,我们发现了这一译本:In hundreds of hills no birds fly,On thousands of roads no men go.
试分析一下这首译文我们发现,译文也相当工整:介词短语对介词短语,限定词对限定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2 字数相等
在汉语中的骈体文中,相对的两行必定是由相等的字数组成。如果上行是由6字组成,下行必定也是由6字组成。这一特点在英语骈体结构中很难体现。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英语中的骈体结构,主要是通过对称两行的音节数量相等来达到外在的形体美,即成对两行的音节是相等,或者8个,或者9个,或者更多。众所周知,汉语中的每个字所占的空间是相等的,而英语的单词有长有短,所占的空间是不同的,但如果音节数量相等,朗读相对称两行的短语或句子所占的时间长度应该是一样的,正如同朗读相同字数的两行汉字所占的时间长度是一样的。因此,在汉译英时,要注意音节相等:在英译汉时,要注意字数相等。
(1)汉译英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做到保持音节相等是保持骈体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是这样翻译的:A lonely wild duck flies in the sky with driftingduck cloud,The autumn water shares the same colour withthewide sky.
原文是7个字对7个字,译文是12个字对11个字,但重要的是,它们的音节数量相同,都含有14个音节,到达了对称美。
(2)英译汉
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注意保持相等的字数是十分重要的。在汉语中,如果在对称的两行里,字数都不相等,根本就谈不上是骈体结构了。美国诗人Richard Hover在诗歌The Sea Gypsy的头一节头两行写道:“I am fevered with the sunnet,I am fretful with the bay.”看来诗人是想构造一种对称结构,每一行都是由7个单词组成。遗憾的是,第一行比第二行多了一个音节。但我们在译文中能够做到力求工整,使之成为典型的骈体文结构:“落日使我心潮激荡,海湾令我情绪高昂。”
3 句式相同
汉英骈体文的第三个特点是:相对称的两行应该做到句式相同,即陈述句对陈述句,感叹句对感叹句,倒装句对倒装句。如果出现了错位,就不能算是骈体文了。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就译成了:“Behind the mountain the setting sun goes.Into the sea the Yellow Riverflows.”在这两行中,采用了同一种句式,那就是把介词短语放在句首,接着是主语和谓语动词。
二、非骈体文译成骈体文结构
正是由于骈体文具有形体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特点,翻译工作者常常把非骈体文结构译成骈文体,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唐朝有一首题为《对花》的诗。其中两句写道:“花开蝶满枝,花落蜂还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两行算不上对称,因为“满枝”与“还稀”不属于同一词类。这种汉语中的非对称,在译成英语后能达到对称吗?我们作了以下的尝试:Butterflies hold flowers while they are out,Bees don’t visit them when they fall about.
从我们上文讨论过的骈体结构3个基本特点来分析这两句译文,我们首先发现,上下两行的词类对得不错,分别是名词对名词,动宾对动宾,连词对连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其次。这两行所包含的音节数量是相等的,都是10个音节,尽管第一行只有7个字,而第二行有8个字。最后,这两行的句式也相同,都是主语加谓语动词加宾语加状语从句。因此。我们认为这两行译文堪称较好的对称结构。
在结束本文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指出,我们对骈体结构的探讨,还是一种处于广义上的对称,比如“降临”与“平安”就不是很工整的对称,但这种译文还是能被广大读者接受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对汉英两种语言的理解不断深入,优秀的骈体文译文会不断涌现。
1、树立较高的目标
在我看来,初中古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三维的。第一个层次,是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第二个层次,是很好地完成初高中的衔接;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真正了解古文、喜欢古文。第三个层次,才是古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但问题是,现在的初中古文教学的情况是,绝大部分教师能够完成也必须完成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最低层次的教学;部分老师在追求第二层次的教学;至于第三层次的教学,则有点可望不可即。
教学要真正做到有效,使学生获得发展,就必须站得高、看得远。如果仅仅着眼于第一个层次,那么教学实践就永远不可能达到第三个层次;只有在理念上树立了最高的目标,才可能更好得完成第一、第二层次的教学。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也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2、讲究方式方法
“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孔子的这句话,是说如果学生能自己理解清除文章、讲得通道理,那么老师就不要多讲了,否则就是做无用功;如果学生碰壁了,又无比想弄明白,这时候你一出手,学生才最容易弄明白。这是孔子留下的有效教学的方法。
落实到初中古文教学,起码要做到两点:
第一,是“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其实很简单,一个是要培养他们朗读的习惯,第二是要培养他们使用字典的习惯。要培养朗读习惯,可以设计专门的朗读课。可以选择一些深入浅出,又容易上口的作品来训练,比如《小石潭记》、《送东阳马生序》,《出师表》、《岳阳楼记》等。可以按照“正字正音——自由朗读——个别朗读——教师指点——教师范读——再次自由朗读”的顺序来进行。这里头最关键的当然是教师的指点和参与。教师的指点要精准到位,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告诉学生轻重缓急的节奏处理;老师的泛读要声情并茂,把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自然表达出来;老师的参与,要积极投入,用自己的热情去点燃学生对文言文的热情。当然,这需要老师有相当好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所以,要真正做到有效教学,需要不断提高老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是后话。在这样的课堂里,要尽量做到不解释一个字,仅仅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和文言的精妙,达到“不着一字,尽得分流”的境界。这里还要区别的一个概念是,朗读和背书是不同的,前者更强调学生对古文的一种感性认识。
学生对文章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教师才能进行第二步,也就是理性的指导。贵阳市中考对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要求,是字字落实。如果说朗读的教学是一个难点,那么翻译的教学则是一个烦点。准确翻译句子的前提是深刻理解词语,这样才不会产生死记硬背的现象。最好的方法,是告诉他们如何使用字典。要让他们通过字典的义项和例句,自己辨别一个关键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或作用。这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方式,比授人以鱼自然是要慢些,但是一旦训练成熟, 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发展,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初高中的语文才能更好地衔接起来。
第二,让学生学会提问。学问学问,学向来离不开问。道理人人都知道,但在实践中能落实的却不多。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首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然后,要指导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问,可以针对最基本的字词提问,也可以针对文章的具体内容提问;再次,学生提出问题以后,鼓励学生之间的自问自答,让思想碰撞出火花,这时候老师的作用,就是穿针引线和适时点拨;最后,学生问题全部提完以后,教师
最好能追加几个问题,一方面会让学生感到老师也在一起参与思考,另一方面,教师的问题应该具有点拨指导作用。比如《晏子使楚》这一课,有一句“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一个“视”字,大家都知道是“看着”的意思,一般都会忽略过去,在最后的点拨环节,我就特别问了一句,这个字怎么翻译,有学生就说“看着”,也有学生提出可以翻译成“冷冷地盯着”“微笑地看着”“斜着眼睛看着”“瞟着”等等,并且都说了各自的理由;然后,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了楚王的那句话,请学生品味楚王在说这句话时,是什么样的心态和语气,学生公认楚王的话中有挑衅、有傲慢、有轻视,最后他们一直得出的结论是用“瞟着”,因为这个翻译既能体现出楚王的这种心态,又简洁易记。通过这样的提问和讨论,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用具体的事例,告诉学生古文的精炼和微言大义。
3、培养课外兴趣
要提高课堂效率,还要做一些诗外功夫,比如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我的方法是精讲多背 。精讲,前提是精选。首先、精选初中语文篇目中的经典文章仔细全面讲解。比如《幼时记趣》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都属于语言精练、深入浅出的千古名篇,也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地位最重要的篇目。这些文章,在教学时,就必须综合运用朗读课、提问课、讲解课等各种课型,甚并且要求学生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相关的资料,深入、全面地讲解;其次、有些古文篇目并非字字珠玑,但是自有亮点,比如《晏子使楚》 中一个“视”字、一个“笑” 字,就是亮点。在分析的时候,要把这些最有表现力的字讲透,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当然,也有一些文章,只要粗粗串讲就可以。总之,要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一来要讲得实在,二来课型要多元,三来要全局把握,详略得当,把古文中经典和优秀的地方放大。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判断句有以下类型:
1.“者……也”式。这是文言判断句式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蔺相如者,赵人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也”式。此类判断句中,“者”和“也”不同时出现,省略“者”,只用“也”表示判断。如“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3.“……者也”式。此类句式在文言文中也属常见。其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4.“……者……”式。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为……”式。这里的“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这个判断动词。如“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6.“……是……”式。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于”表被动。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以及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或“为……所”式。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4.用“被”表被动。“被”字表被动,与现代汉语相同。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无标志的被动句。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如“洎牧以谗诛。”(苏洵《六国论》)“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疑问句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其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
1.疑问词(疑问代词)“孰”“谁”“曷”“何”“胡”“安”“焉”“奚”“恶”“盍(盖)”等引导的疑问句。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司马迁《鸿门宴》)“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2.疑问语气词“乎”“诸”“欤或与”“邪或耶”引导的疑问句。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庄暴见孟子》)“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鱼我所欲也》)
【专项训练】
1.指出下列各文言句式各属于哪一类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
(1)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司马光《赤壁之战》)( )
(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庄暴见孟子》)( )
(4)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司马光《赤壁之战》)( )
(5)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
2.下列疑问句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B.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C.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D.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各属于什么句式。
(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文:
(3)奚暇治礼义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毋宁毙于虞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且相如素,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6.下列各句中,“为”字用法不表判断的一项是(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
先说古诗文的背诵,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深深感到,绝大多数学生只管死记硬背,而不想去领会词句意思,更不去思考每句话内容上的关联,结果今天背明天忘,效率极其低下,而且还容易出现增删个别虚词、写错别字、语序错乱和失忆等现象。
其二是古诗词鉴赏,古诗词的语言用的也是文言,诗句含义的理解是横在考生面前的第一只拦路虎。如果意思都不懂或错解了意思,还谈什么鉴赏呢?这里以白居易的两首诗为例,一首是《晨兴》,题目中的“兴”是“起”的意思,这也是“兴”字在文言中的常见义项,很多学生却不懂,如果明白了题目意思,就能估到此诗大致是写晨起情景与感受之类的。再如《暮江吟》,其中有句“可怜九月初三夜”,这里的“可怜”是褒义词,“可爱”的意思,褒贬不分,就容易误解诗句含义,影响到对主旨的把握。
其三是古代文化经典,它更是文言,虽然近年主要是考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概括,但这显然也要建立在读懂文言的基础之上,文言阅读能力对解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不赘述。
其四是语言表达与运用,语用题的考查常与对联、成语、古代文化、典故、对偶、排比等知识与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七月流火”这个成语,很容易误解为天气炎热。这涉及到古代的历法和天文知识,老师教学时如能告诉学生成语大多来自文言作品,古代历法都是农历,农历七月大致相当于新历八九月,已属秋天,“流火”指大火星开始西行,因此,这个成语是形容天气开始逐渐转凉的,这样,对学生来说就易学易记了。再如,拟写对联或对偶性句子,常常要用到文言词语,语言才会更凝练顺畅。
最后,学好文言对写作也大有裨益。一是课本中文言故事大多很经典,可作为写作素材来运用。二是有许多优美凝练的句子可供引用,来增加语言的内涵与文采。三是不少文言章法极佳,模仿其结构也是不错的选择,如《六国论》、《伶官传序》等。
总之,学好文言文益处多多。但是,很多学生只是孤立的看问题,只看到文言阅读那区区15分,再想到学好文言文要付出的艰辛劳动,于是对文言文望而却步。而我们很多老师,同样也没能清楚地看到文言与其它知识板块之间的辩证联系,教学起来也感到左右为难,明知其重要,但没法说服学生得到学生的认同,尽管花了大量时间来教文言文和做文言阅读方面的练习,但学生不重视,一头热一头冷,于是形成了如今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得“文言”者得语文。因此,笔者认为讲究方法,教好文言文,就能大幅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辩证地认识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性,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前提。认识学好文言与提高古诗文背诵效率、增强古诗词与文化经典理解能力、提高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以及写作等知识能力的密切联系。如果只看到文言阅读那区区15分,目光就太短浅了。好课不只是老师的独角戏,更应是学生的群体戏。只有认识清楚,指导思想明确,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更有动力,更加自觉主动,课堂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其次,抓好抓实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课文诵读,有效提升文言阅读能力是根本。文言学习难点在“言”,而不在“文”。句子意思都懂了之后,其它很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忽略了这点,过多地谈论思想内容与章法,要么是多余,要么就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这好比学英语,如果没有识记单词,一切都无从谈起。
第三,文言教学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教学。只有大量的翻译解释文言的学习,难免枯燥乏味,并且没法让学生看到学习文言的更多用处,学生很快就会丧失学习的动力。教学中可与其它板块知识整合起来,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如进行介绍成语与文言故事、撰写对联、用一句话评课文与人物等学习活动。
第四,把文言学习与写作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说到写作,方法当然有很多。但学会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这才是事半功倍的办法。就议论文的写作素材来说,很多学生常感没有什么事例可举。其实,如果课文读熟读透,很多内容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而且可以一材多用。我们可以开一些挖掘文言写作素材的作文指导课。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可以引导学生用在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等作文话题中。另外,学好文言文,还能经常引用或化用其中简洁精辟的语句来扮靓语言,我们可以开一些引用文言的写作语言指导课。如《滕王阁序》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等脍炙人口的句子都是经常被引用的。再如写“诚信”话题的作文,可化用《归去来兮辞》的语言,拟个《诚信归来兮》这样的好标题,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