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司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公司市场风险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市场风险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司市场风险分析

第1篇:公司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类型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风险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风险主要是指在创新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中,技术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及能达到的最终效果等领域存在的不确定性。主要涵盖技术创新项目本身能否成功的不确定性和创新项目产业化生产能否成功等不确定性。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

任何技术创新的最终成果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由于许多中小企业主要是在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变化中寻求发展机会的,因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也就是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产业化的市场实现环节,会遭遇更大的市场不确定性。这种风险主要是由创新技术的市场潜在性、市场成长性引起的。对于技术创新项目和产品而言,市场能否接受以及接受程度的多少,中小企业很难做出准确估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很难把握市场成长的速度与容纳能力的大小,因此难以确定其未来的市场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使得企业蒙受损失。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时在获得资金支持的渠道、资金预期回报、资金的投入及其持续性和技术创新收益分配等领域均存在较大风险。

(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风险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风险主要是指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创新失败所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组织风险、意识风险、决策风险等。

(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风险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跨越了企业的界限和控制范围。因此对企业来说,不仅存在着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而且还存在大量的企业不可控制因素所导致的风险。

研究对象技术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测评

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伟星公司”)是一家以中高档纽扣、拉链、金属制品、衣架和塑料制品为核心主营业务的股份公司,是服装辅料行业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是中国服装辅料行业的龙头企业,是世界最大的纽扣生产企业之一。

针对伟星公司进行的技术创新项目,本文从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三个方面进行风险分析。技术风险主要指伟星公司初始设计的技术方案能否成功;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伟星公司的财政状况能否支持创新资金的持续投入;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市场能否接受伟星公司的创新项目。

以下将针对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构建风险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技术创新的系统风险做更为深入的研究。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判断矩阵中的数字含义如下:1代表同等重要,3代表较重要,5代表重要,7代表很重要,9代表非常重要。数字2,4,6,8的意义介于上面数字的含义之间。

根据3位专家的意见分别以市场风险为主导、技术风险为主导、财务风险为主导设计了3套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这三套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可以得到三套风险处理的候选方案。根据不同的候选方案,伟星公司能够及时的调整企业的经营、生产、销售、技术创新、资金使用等,对伟星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规避风险,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作用。

在此,采用市场风险为主导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作专家赋值表,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伟星公司目前的状况进行风险分析。该分析方法包括:B层对A层的风险、C层对B层的风险以及C层对A层的风险。

下面以A-B层为例,分析过程如下:

第一, 采用专家赋值法,对技术风险(B1)、财务风险(B2)、市场风险(B3)三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得到判断矩阵Ar。

第二, 将向量标准化,得到:

其中WA-B1=0.1507,WA-B2=0.274和WA-B3

=0.5753分别表示B1,B2和B3对A的影响。

第三,进行一致性检验:

λmax=3.0655,,RI

=0.58,

通过一致性检验。

同理可以得到:

B1-C1,C2,C3层的

其中WB1-C1=0.279,WB1-C2=0.6491和WB1-C3=0.0719分别表示C1,C2和C3对B1的影响。

B2-C4,C5,C6层的

其中WB2-C4=0.1884,WB2-C5=0.7306和WB2-C6=0.081分别表示C4,C5和C6对B2的影响。

B3-C7,C8,C9层的

其中WB3-C7=0.1047,WB3-C8=0.2583和WB3-C9=0.6370分别表示C7,C8和C9对B3的影响。

根据上述不同层次间相互作用的W值,可以计算出C层各因素对A层的影响。如C1对A层的影响可以通过公式WB1-C1×WA-B1=0.0421计算得到,详细的结果见表2。

表2中B1、B2、B3下方的数字分别为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在技术创新风险中的比重,依次为:15.07%,27.4%,57.53%。层次C的总排序一列中的系数即为各单因素的权重。从表2可以看出,新产品的市场需求(C9)对技术创新风险的影响程度最大为36.65%,其次是资金投入的连续性 (C5)为20.02%,再次是新产品的生命周期(C8)和技术的难度及企业技术力量(C2),其影响程度分别为14.86%和9.78%。

从上面的定量分析中可以看到,市场风险在技术创新风险中的比重是相当大的,主要是由于市场风险的累积性。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先进的技术必须与其他环节有效的衔接,转换为新产品在市场上实现其商业价值,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盲目的技术创新往往会导致失败,企业在技术创新前首先应对各种市场因素做深入的研究,以此为基础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这会大大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性。

研究对象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策略

图1至图5是对上述定量分析的图形显示,根据图形中的显示结果,结合伟星公司的实际情况,本节设计了伟星公司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对策。

(一)走技术相关多元化道路,分散市场风险

由图1、图4和图5可知,市场风险B3对伟星公司技术创新风险的影响最大,因此公司应该针对当前市场的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技术创新路线,走技术相关的多元化道路,分散市场风险。

公司面临的主要竞争劣势是产品较为单一及应用领域相对集中。因此,为分散市场风险,公司应实行技术相关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在研发和经营销售上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同时利用公司完善的销售网络,避免单一和应用领域相对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加强研发投入与对外技术合作力度,分摊风险

由图1和图3可知,财务风险B2对技术创新风险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公司需要重视对技术研发经费的投入,这将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有利于新产品开发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项目优先投入,使公司掌握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技术。公司需要在发达地区创建技术开发中心,利用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才优势,吸引一批行业专家和技术研发人才到该中心工作,把伟星技术中心建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服装辅料专业技术中心。同时公司应该主攻拉链生产的关键技术,使拉链的主要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在最短时间内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出中国著名的拉链品牌。

为保持技术不断创新,公司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技术开发合作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制造厂商合作,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比如公司将筹划与国内著名服装设计公司合作,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设计水平和层次,使公司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并借助国外服装设计公司的知名度,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使“伟星”、“翠珠”品牌能更快地成为国际著名品牌。

(三)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由图2可知,评价指标中的技术的难度及企业技术力量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影响是最大的。因此,公司除了与员工依法签订用工合同、提供合法的福利条件以外,还需要充分调动和鼓励员工对技术创新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公司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保证公司继续在同类企业中保持领先优势。公司应充分调动各层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人力资源的潜能,形成一种努力工作,锐意创新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蔡根女,鲁德银.中小企业发展与政府扶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张俊喜,黄荣华,梁立邦主编.中国中小企业成长案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张瑶.技术创新风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科技与管理,2005(4)

第2篇:公司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营运风险

美国学者Haynes最早提出风险的概念,海恩斯将风险定义为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美国学者Willet把风险与偶然和不确定性联系。风险具有以下特征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风险是可能发生的危险;风险的本质是速度,确切地说是人的反应速度与事物的变化速度之比。

1 企业风险及其相关概念综述

企业风险理论模型由美国学者Dickson和Giglierano提出,他们把企业风险划分为两种类型:“沉没的船”风险和“错失的船”风险。“沉没的船”风险是指新业务由于未达到满意的销售额、利润或投资收益率等目标而失败的可能性。“错失的船”风险是指企业因为竞争者抢占先机或是市场机会的突然消失而失去商机的可能性。

通常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主要四个方面:内部来源,来自于企业内部、企业结构及企业所处场地;附近或邻近来源,来自于邻近企业周围社区或地理区域内的企业或建筑;外部或区域来源,来自于周围社区或地理区域的企业;遥远或视线外来源,来自于社区或区域以外的企业(包括国内来源和国际来源)。总的来说企业风险是指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可以划归为,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营运风险等。

2 美的电器风险分析

2.1 战略风险分析

战略风险是指公司因做出错误的战略决定而导致经济上的损失。常见的战略风险包括:企业的目标与方针、市场潜在的威胁、业务的范围(深度与广度)、品牌及形象的建立。

2.1.1 多品牌战略及产品高端化风险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的想通过品牌多元化的战略以期更好的满足和占据各个细分市场。最近,美的微波炉“双高战略”,即高端品牌和高端产品,把“蒸立方”打造成为高端品牌,同时,了X5、X3、C7等零售价超过2500,甚至达到10000元的高端产品,并且美的电器近两年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空气能热水器的发展。为此美的提出了“双50%”战略,即在3到5年的时间内占领空气能热水器市场份额的50%,同时力争空气能热水器占据热水器行业的50%。

毋庸置疑,在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大环境下,人民收入的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改善势必会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此时美的加大开发高端品牌的力度代表了时代的趋势,有利于其未来持续的发展,但是品牌的多元化也会存在相应的风险。比如之前美的在收购“小天鹅”洗衣机,其品牌重组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品牌定位混淆的情况。其中“小天鹅”定位于中高端,“美的”专注于高端,“荣事达”侧重于低端的三级、四级市场。可是“小天鹅”和“美的”却在中高端市场产生重叠,定位模糊并且分界不清,这势必会影响到各个品牌的形象的建立与渗透。特别是对于定位在高端市场的家电产品,如若产品的品牌形象不能根深蒂固,则其销售会受到巨大影响,进而会影响公司的运营。

2.1.2 国际化经营战略风险

2010年美的电器在其国际化经营战略中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通过海外全资控股子公司以5748万美元收购埃及Miraco公司32.5%股份事项,未来五年,凭借持续引领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海外市场本土化布局的国际化发展能力,美的将在国际家电舞台展示更巨大的实力。美的此次收购,是基于埃及在非洲所处的战略位置以及Miraco公司在埃及空调市场的主导地位。Miraco公司在当地享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占据埃及空调市场的主导地位,拥有优质的渠道资源。通过收购,美的获得投资Miraco公司产品、品牌及市场的机会,继而成为美的开拓非洲市场的优质平台,美的也将以此为基础继续深化与国际知名家电企业的战略合作。

美的通过一系列国外收购可以加快扩张其国外业务,然而机遇和风险是并存,美的在国外收购过程中很有可能遭遇大多数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所产生的各个问题,比如说渠道的整合和消费市场的消费行为模式难以把握,这势必影响其在非洲市场的发展。因而要如何在一个全新的市场迅速掌握情况,整合渠道,进而保持产品的价廉物美将会是美的一个重要的考验。

2.2 市场风险

2.2.1 原材料价格波动

由于全球流动性过剩和资源稀缺性影响,公司主要生产原料特别是作为空调重要原料之一的铜价持续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公司的成本管控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第3篇:公司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保险业也获得了超常规发展,长期被抑制的保险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与此同时,保险业快速扩张的表面现象也掩盖了行业潜在风险,中国保险市场作为典型的新兴金融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业基础薄弱;内控风险较为突出;外部风险日益凸显;保险行业的环境建设与外部监管水平跟不上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巩固我国保险业已有发展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发展规模扩张和行业发展安全的辩证统一,全面而深入探讨我国保险业运营风险状况势在必行。

 

一、保险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一)保险风险的分类研究

 

保险运营风险的分类是保险业运营风险分析的基础,但由于保险以经营风险为业务,因而与保险相关的风险非常庞杂,有关保险风险特别是保险风险分类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如,babbel等(1997)从金融风险的角度将保险业风险分为精算风险、系统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6种;而kuritzkes等(2002)认为,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和承保风险。国内学者方面,赵瑾璐和张小霞(2003)认为我国保险业潜在的主要风险包括经营风险、投资风险、道德风险和政策风险等4种;赵宇龙(2005)认为保险业面临道德风险、偿付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三大潜在系统性风险,因而保险监管应该将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作为监管重点。

 

(二)承保风险研究

 

承保环节的风险分析多集中于信息不对称风险。roth.schild和stiditz(1976)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对保险市场效率的影响:由于保险人不了解投保人在投保之后的行为,投保人在投保后可能故意造成保险事故从而导致赔付率上升,因而存在道德风险;当保险人事前不知道投保人的风险状况,而高风险个体积极投保的结果会将低风险类型的消费者“驱逐”出保险市场,从而存在逆选择问题。2005年5月,中国保险学会和中国保险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保险业诚信建设高峰论坛,国内学者随后也掀起了有关保险诚信研究的热潮,如赵尚梅(2005)认为我国保险市场存在严重的诚信危机,信息不对称为其根源之一;由于我国保险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且面临国际同业竞争,倡导建立以政府主导的正规制度来实行约束。陈秉正(2005)利用“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了保险人、保险人和保险消费者存在不诚信的必然性,指出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如建立长期互利关系,加大不诚信的惩治力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等措施来加强诚信建设。

 

(三)投资风险研究

 

在投资风险研究方面,kenney(1967)提出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和承保风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daines等(1968)认为,随着承保风险的增加,应相应降低投资风险。国内学者方面,刘娜(2005)认为,保险资金的运用监管涉及保险资金运用的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可通过扩大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投连险和巨灾险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保险公司上市等途径加快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渗透与融合,在提高保险市场效率与偿付能力的同时为资本市场创新与繁荣产生积极影响。叶永刚等(2005)提出运用在险值(var)方法对投资风险进行度量,用成份在险值(cvar)来揭示保险资金市场风险的主要构成和投资组合中每类资产的边际风险。

 

(四)偿付风险研究

 

有关偿付风险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研究方面,偿付能力即“保险人在各种合理的、可预见的环境下履行所有保险合同所规定义务的能力”(solvency)。有关偿付能力及其监管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偿付能力监管模型(方法)。陈兵(2006)介绍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评估的“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方法及其在保险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孟生旺(2007)整合了var、tailvar、破产概率和保单持有人预期亏空(epd)等传统保险公司风险度量技术,提出了保险公司风险度量和控制的未偿率模型。

 

2.偿付能力监管额度。粟芳(2002)提出了一种计算偿付能力额度的模型,并实证比较了这种风险理论模型和比率法、破产理论法在计算偿付能力额度方面的适用性;赵宇龙(2006)指出了我国非寿险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设置的不足,并依据欧盟标准的理论基础与逻辑,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并实证了其有效性。

 

3.基于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占梦雅(2005)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指标体系(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封进(2003)用因子分析法实证认为1986年~2000年以来中国寿险经营的偿付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

 

4.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预测。吕长江(2006)利用mda模型和logistic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方法对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进行预测研究。

 

(五)文献述评与保险运营风险分析框架

 

从保险风险的分类来看,不同的研究基于不同的侧重与视角来展开,缺乏一套统一可行的标准,这一方面说明保险风险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保险风险的多维性。对承保风险的研究旨在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在目前中国信用缺失和信用滥用的情况下,无论对于保险人、被保险人还是保险中介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保险公司特有的运营模式,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不同于基金,也不同于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保险投资风险与承保风险密切相关,更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否充足;为了兼顾保险资金的安全与收益,保险资金投资组合的构建、运作与风险管理都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保险的偿付是保险履行分散风险、均摊损失职能的保障,对理论与实务、特别是保险监管具有重要意义;从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研究来看,监管模式(模型)的选择、最低偿付额度的确定、偿付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偿付能力恶化的预警都应该适应保险业运营环境变化的需求。

 

本文基于保险公司经营的业务环节将保险风险简化为承保风险、投资风险和偿付风险,显而易见,这三个环节的风险因素都是保险经营的内生风险。本文有关保险风险的分类比较简明直观,但也疏漏了一些重要风险环节,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笔者认为这些重要的风险因素相对保险运营而言,都是外生风险因素。

 

对保险企业来说,其业务主要包括三个环节:承保、投资和偿付,各个环节的主要业务和经营目标各不相同:承保主要是通过合理渠道和价格提供市场需要的保险产品,以追求规模有效扩张为目的;投资则是在规定的投资范围和额度前提下,通过投资组合构建与运用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偿付环节则通过保证充足的偿付能力来保证可预见甚至是巨灾风险事件的偿付来保证保单持有人的利益。承保是资金运用的基础,自己承保和资金运用的结果共同决定偿付的有效性,三者相互影响和制约。保险业务的风险包括这三个环节经营的内生风险,同时受到外在风险因素,如通胀、利率和汇率变动,资本市场波动等外生风险因素的影响。

 

二、承保风险分析

 

(一)保险产品分析

 

1.产品同质化明显。从保险市场现存的产品结构来看,各家保险公司并无实质性差异,产品创新力度有待加强。各保险公司在推出新产品时,往往根据同业的销售情况来判断市场需求,进而模仿跟进,这势必造成严重的产品同质化,并进而造成市场的过度竞争。

 

2.产品结构不合理。《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报告(2008)》中有关保费收入的比例构成凸显了我国保险结构存在的问题:就财产险而言,2007年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 997.74亿元,其中机动车辆保险原保险保费收人为1 484.28亿元,同比增长33.98%,占财产险业务的比例为74.3%;而交强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36.69亿元,占机动车辆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为36.2%,同比增长145.3%。就寿险而言,2007年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 948.97亿元,其中万能险原保险保费收入845.69亿元,同比增长113.44%,占寿险保费收入的17.09%,占比上升7.31个百分点;投连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93.83亿元,同比增长558.37%,占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的7.96%,占比上升6.4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对财产险和寿险而言,业务增长与构成对交强险和投资型险种过于倚重,产品结构单一。

 

3.投连险蕴含投资风险。源于2007年资本市场的强劲表现,投连险销售形式火爆。前面数据显示连投险保费收入占寿险业务保费收入将近8%,在个别外资保险公司占比甚至达到80%以上。由于连投险的销售与收益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因而风险较大2002年爆发的“投连险风波”缘于资本市场急转直下,并引发了各地退保潮以及此后投连险市场数年的低迷。

 

4.农业险、巨灾险和责任险比例过低。2007年的“猪肉危机”表明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低下,据相关资料显示㈣,我国每年农险保费收入不到农业产值的2%。赔付不到农业灾害损失的5%;而在2008年春节期间的冰冻灾害中,尽管保险公司赔付近20亿元(多为车险赔付),但仍然不及1 500亿元直接损失的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达到36%和5%);另据统计,2007年全国责任险保费收入只有66.6亿元,占财产险业务比重3.3%,而国际平均水平则高达16%。

 

(二)保险费率分析

 

1.寿险保险费率的管制使传统寿险产品得不到市场认可。寿险保单的平均久期是15年,1999年6月以前,寿险保单的定价利率普遍高达6%一8%,但随后央行逐步下调银行利率导致“利差损”产生。1999年6月以后,定价利率被保监会限制为最高不得超过2.5%,政策性管制使得“利差损”由此转变为“利差益”,整个中国寿险行业也扭亏为盈。但伴随着2007年以来银行利率的多次上调,传统保单和分红险等储蓄型寿险产品的实际收率甚至低于同期银行利率,这种产品自然会得不到市场认可,再加上资本市场2007年火爆,寿险公司主推连投险和万能险等具有投资功能的产品来迎合市场需求成为当然的选择。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这种寿险产品营销策略实为一种“两难”抉择,具有较大的风险。总体而言,寿险行业的定价风险源于银行利率和资本市场变动,受市场风险传导影响较大。

 

2.财产保险费率的相对放开与市场的过渡竞争。在贴产险市场的某些领域,由于保费费率相对开放,部分地区音分险种甚至出现了不计成本的过度竞争行为,如,某些竞每激烈地区的企财险和建安险费率降至万分之几,在国际市扬上已不能顺利分保,行业的财务风险逐年上升。经测算,我国2001年~2005年财产保险每万元风险单位对应的保受收入如下②:2001年~2005年财产保险每万元风险单位对应的保费收入

随着保费收入和保险金额的逐年上升,我国财产险每万元风险单位对应的保费收入逐年下降,蕴含着承保风险的逐年放大。

财产险某些险种的费率管制也蕴含着一定的监管风险,交强险作为财产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强制保险的特点,从一开始推出就颇受非议,就其费率而言,和德国等国家相比我国交强险费率相对较高。

(三)营销渠道分析

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07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报告》中显示④,我国2007年的保险投诉为1 767件,比2006年增长4.8%。其中,涉及保险产品误导销售即为保险投诉相对集中的问题之一。有关保险营销渠道风险的主要表现:

1.营销中介滥用渠道权力。就目前保险公司展业的途径而言,主要通过保险中介来实现。由于保险中介把持了保险营销渠道,在和保险公司的谈判中处于强势地位,因而少数不良中介往往抬高营销成本报价,从而加大保险公司的费用支出。

2.通过误导消费者来实现保险产品销售。由于投保人对保险产品知识缺乏,再加上保险合同往往具有繁杂的条款,因而投保人在投保时往往“不知所措”,而一些保险人会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实施对消费者的误导,如将分红险称为理财产品,“疏漏”保险手续与证据导致保险理赔无法实现等。

3.银保合作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由于银行具有渠道优势,因而抬高手续费报价,代销人员甚至还根据业绩收取额外手续费。

三、投资风险分析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宽度与深度的相关规定①

1.股权投资。根据保监会相关规定,保险公司上一年资产中不超过20%的资金可以投资于权益类产品,其中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上限均为10%,如果将因投连险带来的权益类投资资金一并计算,完全有可能超出20%上限;另据规定,保险资金入市的比例由原有的5%调至10%,同时取消“禁止投资于上年涨幅超过100%股票”的限制。

2.海外投资。2007年7月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打开了保险资金投资海外的大门,截至目前为止,共有21家保险公司获得了qdii资格,其投资限额为保险公司上年末总资产的15%②。

3.基础建设投资。平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牵头保险企业集体出资约160亿元,占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总股份的13.93%,成为仅次于铁道部的第二大股东;根据2008年两会相关议题,2008年将继续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同时要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和私人股权投资试点。

4.中小保险机构委托入市开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第三方理财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出台,中小保险公司通过委托投资方式进入股票市场成为可能,目前已有民安保险等18家中小型保险公司可“借道”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股票。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实际情况

据《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报告(2008)》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6 721.94亿元,较年初增长37.2%。从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来看:银行存款6 516.26亿元,较年初增长5.38%,占资金运用余额的比例为24.39%,占比较年初下滑7.35%;债券11 752.79亿元,较年初增长23.78%,占比43.98%,占比下滑4.76%;证券投资基金2 530.46亿元,较年初增长85.35%,占比9.47%,占比上升2.46%;股票(股权)4 715.63亿元,较年初增长140.23%,占比17.65%,占比上升7.57%。

(三)投资风险分析

保险公司的新增收入中80%左右与资本市场有关,但资本市场波动很大,蕴含着极大的投资风险;与国外保险公司投资渠道和比例相比,我国保险业投资债券比例偏小,股票、基金所占比例偏大④;海外投资蕴含着投资风险和汇率风险。

四、偿付风险分析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08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指出@,“目前占市场份额主体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均非常充足,长期困扰保险业的偿付能力不足和利差损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由于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受制于承保和投资环节,而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保险业承保风险和投资风险仍然存在且较为突出,因而偿付能力风险仍然存在。

偿付环节风险还源自保险诈骗的存在。有资料显示,欧美发达国家的保险赔付总额中有15%一30%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以诈骗形式获得,个别的险种的诈骗赔付率甚至高达30%一50%。另据人保财险广东分公司估计,该公司2005年赔付总额中15%以上与保险诈骗有关;华安保险武汉分公司认为,因保险诈骗产生的赔付目前已占到赔付总额的30%⑨。据江苏保监局不完全统计,2006年江苏省发现涉嫌车险诈骗案件1 900件,涉嫌诈骗金额1 860万元,全省因机动车险诈骗损失高达2亿元㈣。

中国保监会于2003年3月24日颁布了“1号令”,即“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对财产保险公司和人身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和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做了规定。其中,有关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分别照搬欧盟1973年标准(财产险)和欧盟1979年的标准(人身险),即“偿付能力0”标准;而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则以naic的iris为基础构建。由前述文献综述可知,粟芳(2002)和赵宇龙(2006)等学者的研究均表明,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的最低额度与初始准备金的设置存在一定缺陷。

五、结论

保险业高速发展也掩盖了行业潜在的运营风险,我国保险业面临的运营风险可归结为三方面:

第4篇:公司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 BT模式;项目融资;风险;对策

Abstract: the BT project financing is currently popular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inancing mode, BOT is a variant, in practice there are many uncertain risk factors.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d the BT model of risk and its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optimize the mode of BT.

Key words : BT model; project financing; risk;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BT是Build(建设)和Transfer(移交)英文缩写形式,即“建设--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的一种融资模式,BOT模式的一种变异形式,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BT模式已经成为项目融资的一种新模式,为地方政府资金不足而又需要建设大型项目的难题提供了解决途径。

1 BT模式下的融资风险

融资模式都存在着风险,从BT项目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可以看出,BT项目融资有着诸多不确定因素。

1.1 BT项目的投资风险

BT项目建成验收合格后BT项目公司不参与项目的生产运营,而是移交给政府或其委托机构,从BT项目公司的角度来看,项目风险主要集中于项目的建设期。具体风险类别有:不可抗力风险S1、政治法律风险S2、金融风险S3、市场风险S4、项目公司资金周转能力风险S5、环保风险S6等。以下就主要风险进行阐述。

(1)政治法律风险S2

目前我国没有针对BT模式的法律法规,实际操作中只能参考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在法律监管缺失或不完善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钱权交易等腐败行为。但随着BT模式的逐渐推广和应用,相信相关法律法规会日益完善。

(2)金融风险S3

金融风险是指一定量金融资产在未来时期内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对于金融经营,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学好如何去控制风险,规制金融风险隐患。

(3)市场风险S4

市场风险一般是指影响行业所有公司的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如经济衰退、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市场需求和政府行业政策的变化等。企业在投融资活动中,应注意关注整体市场的风云变幻,一旦发现新的市场风险来临,需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决定,迅速调整发展战略和财务融资战略,以避免金融风暴来临之时错误的融资扩张等给企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由于BT项目公司不参与生产运营,因此它所承担的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建设期内生产项目所需的原材料、劳动力等的价格变化对项目预期收入带来的不利影响。

(4)项目公司资金周转能力风险S5

BT模式的特殊性要求项目公司有较高的资金周转能力。资金周转发生问题会对项目资金链产生影响,不利于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这也是BT模式区别于传统融资模式特殊的风险。

(5)环保风险S6

环保风险是指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不满足国家相关环保法规要求而发生的增加资金投入或项目被迫停工的风险。主要因为项目工程过程中产生废弃物、有害物质处理措施不当,以及能源使用低效和不可生资源排放物的回收不规范等。

1.2 风险关系

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析,不能只重视对单一风险的估计分析而忽视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可以考虑利用系统结构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模式下各种风险之间的关系。首先请项目融资风险管理方面的专家分析不同风险两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各风险因素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矩阵A,其中当i≠j 时,Xij=1表示风险Sii 和风险Sj之间相互作用,而Xij =0则表示风险Si 、Sj 相互不影响;当i=j 时,Xij=1。

(3)计算公式:M =(A +I )r ,其中I为与A同阶次的单位矩阵,最大传递次数r根据下式决定,式中,I为与A同阶次的单位矩阵,最大传递次数r根据下式决定:

􀀢(A +I )≠(A +I )2

(A +I )r=(A +I )r+1=…=(A +I )n

由此可得可达关系矩阵:M =(A +I )r ,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划分和级位划分,理清各风险要素间的层级关系,然后通过去各层次的强关联要素、去要素间的越级二元关系、去自身到达的二元关系的缩约和简化处理,得到反映系统递阶结构的骨架矩阵,据此绘制要素间多级递阶有向图,得到BT模式融资各个风险

之间的关系图如下所示:

图1 BT模式项目融资风险关系图

通过分析风险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可以判断两风险因素间是否存在影响关系,这样风险分析结果更客观和准确。

2 BT融资风险的防范对策

项目融资风险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要对BT项目融资风险予以充分的重视,进而做好防范措施,减少影响损失。

2.1 增强规避风险的能力

参与BT项目融资的企业要具备几个基本条件:一是良好的信誉、足够的资本和较强的融资能力。二是选择的项目应是熟悉的领域。三是有较强的施工组织能力。

2.2 做好项目调研和评估工作

施工企业进入项目融资之前,要做好调查研究和项目评估工作,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来源,成立专门的调研组,进行实地考察并通过信息网络、报刊杂志等途径进行调查,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提供决策依据。

2.3 遵循风险分配原则

项目业主和投资者应本着合作双赢的原则,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合理地进行风险分配。要做到这些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二是坚持合法原则。三是坚持公平原则。四是坚持最低成本原则。

2.4 采取多项措施遏制风险发生

(1) 控制对策

一是规范合同条款以减少合同条款缺陷带来的风险。二要加强对合同的监督,加强合同资料和工程资料的管理。三要编制合理成本控制计划,防止风险的发生和扩大。

(2) 转移对策

将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风险有意识地转给与其有相互经济利益关系的另一方承担,如工程保险。

(3) 分散对策

加大工程合同的划分标段,采取建设项目总承包或分包、多家单位联合成立项目公司的措施来共同承担风险,在拓宽施工面的同时达到了风险分散的目的。

(4) 自负对策

当风险损失无法转移并且不能分散时,均需由风险承担人自负,因此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并采取预留备用费等措施以弥补风险损失。

3 BT模式的优化

通过对BT模式的融资风险分析并结合在工程中的实践和发展方向,对BT模式提出优化意见,见下图2所示。

图2 优化的BT模式图

它具有如下特点:

(1)加强工程招标的作用。将BT项目纳入招标范围,通过公开招标来确定中标人,公开以择优的方式确定承包商,可以降低项目风险。

(2)强调咨询机构的作用。政府和BT项目公司可以引入第三方的中介服务,通过签订法律咨询合同、造价咨询合同等给政府或BT项目公司提供关于BT投资方面专业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项目风险。

(3)加强审计的作用。

①施工前审计。主要对项目审批手续是否完备以及项目资金的落实情况、招投标程序是否规范等方面进行审计。

②施工阶段审计。这个阶段的审计主要针对设计变更以及工程签证、进度工程量等方面,与此同时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

③工程结算阶段审计。主要是针对工程量计算的合理和准确性、取费基数以及材料设备的价格的合理性等方面的审查。

(4)采取联合开发的策略。这不仅可以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投资各方的优势,可以降低风险及其带来的损失。例如引入银行财团作为投资方,这不仅可以降低项目中标人的融资成本,而且银行还可以更好的监管贷款的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工程项目的还款风险,有利于工程项目顺利有序的完成。

4 结语

当前我国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方式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包括BOT、BT模式等在内的多种渠道在筹集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建筑市场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本文在BT模式融资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BT模式融资各种风险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应对BT模式融资风险的措施,提出了BT模式的优化意见,对于降低项目风险发挥着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家伟BT项目融资风险及其防范 交通建设筹融资[J] 2010.12(281)21-23

[2]王守清,柯永建.特许经营项目融资(BOT、PFI和PPP)[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黄 歌,蒙鹏程.关于BT模式在我国运用的探讨[J].工程建设,2007,39:(4):56-60.

第5篇:公司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融资租赁;风险防范体系;预警体系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30日

根据《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在册融资租赁企业数量达到4,508家,其中金融租赁企业47家,内资租赁企业190家,外资租赁企业4,271家。相比于2014年,这一数据实现了翻番,外资融资租赁企业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也推动了我国整体融资租赁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的急剧扩张所带来的副作用是风险问题的增加,它要求融资租赁企业必须提高自身风险防范及管理能力,充分考虑到融资租赁本身所具有的杠杆特性,明确资本资产比例1∶10的10倍规模扩大机理,也明确在放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所以为融资租赁企业建立风险防范体系是必然趋势。

一、融资租赁及其业务模式

(一)融资租赁。融资租赁就是金融租赁、财务租赁,它指代出租人依据承租人对供货人和租赁标的物的有效选择。主要由出租人向供货人购买所租赁标的物,并租给承租人使用。待租赁满期后,承租人按照融资租赁合同约定交纳租金再将租赁标的物所有权转让回承租人名下。从这一定义来看可以总结4点关键信息:第一,融资租赁业务涉及三方人员,包括出租人、承租人以及出卖人,这其中出租人也是买受人;第二,融资租赁业务在开启之前必须签订两种合同:出租人与承租人的融资租赁合同以及出租人作为买受人身份与出卖人所签订的买卖合同;第三,在权利方面,承租人享有选择租赁物及出卖人权利;第四,在义务方面,出租人必须按照承租人对租赁标的物与出卖人的选择来购买租赁物,同时提供给承租人租赁使用的相应义务,如图1所示。(图1)

(二)融资租赁企业主要业务模式。在融资租赁企业中主要业务模式包含多种,比如直接融资租赁模式、回租赁模式、转租赁模式、委托租赁模式、杠杆租赁模式以及风险租赁模式等等。

以回租赁模式为例,它就是指承租人将自有物品出卖给出租人,与出租人签订相关租赁合同,并将物品从出租人处租回的特别租赁模式。这种融资租赁业务模式针对企业的所有优质固定资产,如果企业急需现金周转,可以选择采用这种融资租赁业务模式。

而风险租赁模式则建立在较为成熟的租赁市场上,一般出租人会以租赁债券或投资形式将设备出租给特定的承租人,作为投资回报,出租人会获得租金及股东权益。这种租赁方式的本质就是出租人以承租人的部分股东权益作为租金,所以它被称之为风险融资租赁模式。这是因为出租人与承租人在此模式中会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它也能帮助租赁行业解决担保瓶颈问题,可以说该模式的利弊明显,应该慎重使用。

二、融资租赁企业风险定性研究

融资租赁企业的风险类型有许多,需要分别对它们进行定性,一般来说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在市场业务中都是比较常见的,本文主要介绍其中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一)市场风险。融资租赁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未来市场中融资租赁物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它会对企业经营发展既定目标产生一定影响。由市场风险所分支衍生的其他风险就包括利率、汇率、商品价格以及股价风险等等。

以利率风险为例,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出租人自身将短期资金投入到长期项目中,或将短期资金的浮动利率应用于固定利率项目中。在采取该做法时,一旦市场利率出现波动,所投资项目收益就会同时出现波动,波动较大时可能会导致项目严重亏损,伤害公司经济利益。目前,我国利率发展逐渐市场化,它的走向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增加,这对金融融资租赁企业在处理利率风险时带来了巨大负担。基于此,本文希望就例证解析利率波动可能对项目价值所带来的实际影响。

假设以MV作为概算成本,S作为等额年金后所支付租金,这里设置i为每期租金利率,m表示租期,那么就有:

S=MV■

以此算式来考察融资租赁所涉及设备的资本化价值就应该表示为:

MV=S■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项目的成本为1,000万元,它的租赁利率为10%,如果采用固定利率方式偿还租金,设置租赁期限为3年,带入以上算式计算,它的每期租金偿还金额就应该为971,150.83元。一般来说,融资租赁项目其资本化价值针κ谐±率的变化是相当敏感的,一旦国家进入降息周期,其融资租赁项目的资本化价值就会快速增加。此时也最容易出现利率倒挂现象,导致承租人不得不降低租金甚至拖欠租金。换言之,市场利率的下降会给融资租赁公司带来潜在的市场信用风险和定价风险。如果恰巧遇到国家加息周期,还可能为公司融资租赁项目带来资本化价值减少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融资租赁企业的流动性必须要基于合理成本条件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司持有资产的变现能力。如果公司在融资租赁项目所产生的应收租金收入方面较为稳定无障碍,公司的流动性就会体现出较强优势;反之,如果应收租金严重逾期无法收回,资金来源渠道严重受阻,筹集资金无法满足企业业务发展扩张需求,公司就不得不选择变卖资产来调节现金流,这就会导致企业产生由融资租赁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所以总结来说,业务扩张速度、变现流动资产数量、流动性头寸、应收租金项目、资金来源渠道等等都是融资租赁企业所必须面对的流动性风险。当然,公司财务部门在资金周转运筹方面的业务能力也会影响到其融资租赁项目的资金流动性。也就是说财务部门资金运筹能力足够也可以实现对公司资产的有效盘活,一定限度缓解流动性风险所带来的企业利益伤害。

三、融资租赁企业风险预警体系模型构建及分析

为融资租赁企业的风险防范体系构建打好基础,本文希望首先为其打造风险预警体系模型,从科学角度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理论分析。该模型属于预测模型,应该作为融资租赁企业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出现,它一般会事先选取预警指标并联系在一起,同时引入多变量分析方法,构建综合指标加权模型,通过综合指数大小来评价融资租赁风险。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计量单位都是不同的,这里存在正指标与逆指标两种,可以考虑采用功效系数法来解决指标异同问题,以便于统一计算。

功效系数法的计算基本思想就是通过一个指标求出功效系数,首先消除指标中所存在的性质差异与量纲差异,再基于统一功效系数数值来实现对系统中指标值的全面汇总。具体来说,功效系数的算式如下:

Y■=(X■-b■)/(h■-b■)

其中,X■就代表指标的实际观测值,Y■代表对应于X■的相应功效系数,h■代表第i个指标的满意值,b■代表第i个指标的不容许值。这两个主要数值的确定主要根据融资租赁企业的实际经济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

在实现对上述功效指标系数的计算以后,根据加权平均方法来求得综合预警系数,并将该系数数值与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危机指标数值实施对比,分析企业风险爆发的可能性。也可以用不同时间点的综合预警系数进行对比,它们可以确切反映出融资租赁企业所承担风险的实时变化状况。

四、融资租赁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文风险问题陈述,本文围绕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为融资租赁企业构建风险防范体系,希望解决这两种风险为融资租赁企业所带来的发展困境。

(一)基于市场风险消除的防范体系构建。融资租赁市场风险最为常见,这里提出两点应对对策来为融资租赁企业建立防范体系。

1、持续期缺口监测体系构建。融资租赁企业应该自行建立持续期缺口模型,目的就是为了防范市场风险。要时刻监测缺口变化,维持企业资产与负债在持续期的合理匹配,确保持续期始终为零缺口。如此操作的好处就在于它可以有效避免利率波动所带来的租赁资产减值风险危害,同时也能有效准确预测市场利率的上升下调趋势。对于融资租赁企业而言,始终保持持续期负缺口是极有必要的,它的具体操作方法就是降低长期资产配置,以达到调节总资产平均修正持续期的目的,有效增加长期负债来提高负债的平均修正持续期期限,这样就能保证资产增加幅度始终大于负债价值增加幅度,最终使企业净资产持续增加。考虑到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发展程度较低,所以这种偏于主动型的利率风险管理办法还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在未来,融资租赁企业在利率走向预测能力方面可能会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市场利率化程度在逐年升高,到那时应该考虑更多采用被动型利率风险管理办法,继续维持持续期零缺口。

2、风险转移。风险转移也主要针对利率风险,因为融资租赁企业的租金回收期限都在2~3年范围,所以在租赁期间是存在一定利率风险的。如果能将未来租赁收益提前确定,就能降低利率风险,因此本文推荐采用融资租赁信托策略,该策略可以为融资租赁企业建立以信托计划为基础模式的募集信托资金体系,辅助企业合理使用融资租赁业务,也帮助企业定期收取租金来实现信托收益。这种方法可以为投资人提供更为安全可靠和长期稳定的理财服务,确保投资人拥有长期回报。另外,它也可以盘活融资租赁企业在应收租赁账款方面的相关统计规划,强化企业资产的周转速率及效率。

(二)基于流动性风险消除的防范体系构建。一般来说,流动性风险都是伴随融资租赁企业的业务规模扩张而越来越凸显的,所以本文针对流动性风险为企业构建防范体系。首先,融资租赁企业应该提高财务部门对自身资金的周转控制能力,确保企业资金预算体系规划,认真筹划供应商、承租人在未淼拇款支付,同时提高财务部从业人员的财务处理能力,实现企业较强的对外融资能力,并合理把握各个融资渠道及其融资成本;其次,要为融资租赁企业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即有效降低对单一融资渠道的过度依赖。因为融资租赁企业的资金高密度运筹特点,所以必须为其提供充足且稳定的资金来源,以便于企业不断扩展业务领域及产业规模。本文认为,应该走银行保理及融资租赁信托路线,确保租赁资产证券化,同时积极为企业引入具有一定实力的股东,为企业融资租赁构建可操作、多元化渠道,构建以针对流动性风险的多元化融资租赁防范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东强,田书芹.融资租赁风险分析和防范体系重构[J].财务与金融,2008.3.

第6篇:公司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一、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定义

银行在经营活动中是离不开市场风险的,一般而言,市场风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由于巴塞尔协议影响的广泛以及用法的普遍,巴塞尔商业银行监管委员会所采用的广泛的定义也越来越普遍。其广义的定义是:由于因市场价格波动使商业银行的表内外头寸遭受损失的风险。而狭义市场风险的定义指的是股票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对市场风险给出了全面而完整的定义: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商业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分类

分类是在定义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延伸,由于市场风险的定义没有统一明确,商业风险的分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在实践活动,分类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风险监控的前提和依据,对市场风险进行分类是必不可少的。最常见的一种分类标准就是根据诱发风险的原因为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由于我国目前银行业从事资本市场业务的有限性,其市场风险主耍表现在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两个方面。

1.利率风险

对利率风险的定义为:利率的不利变化导致银行利息成本升高、投资或贷款收益降低。金融工具市场价格下跌而导致银行利润减少的风险。在经济活动中,利率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汇率、股票和商品的而价格都与它息息相关。比较笼统的说法是利率就是资金的机会成本。利率风险是指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固定收益证券的价值将会下降的风险。但是,在利率敏感性的复杂资产组合中,大量风险可能来自于不同到期日、名义价值、工具重置日和现金流等资产类因素和负债类因素。

2.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由特定货币敞口或者特定货币资产的不完全对冲而引起的风险。这里的外汇资产不一定是由于任何交易某一货巾头寸的目的而产生的,可能是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汇率的波动可能会使公司在同国外投资者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甚至会降低投资者的收益。

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并抑制投资。汇率变动的不完全相关性以及国际利率的波动是汇率风险的主要原因也是重要原因。

三、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

1.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涵义

市场风险管理的定义:市场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全过程。银行为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的最大化,就必须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而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也在于此。商业银行只有充分识别、准确计量、续监督所有交易中的市场风险,才能有效控制经营活动中的市场风险。并把市场风险与银行的战略规划有机结合,更好的应对市场风险。

2.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程序

依据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可以概括为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主要步骤。

(1)市场风险的识别

市场风险的识别是指对银行面临的各种潜在的或存在的市场风险因素进行认识,在其基础上进行鉴别和分析。银行为了能够应变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市场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首先要分析自身的市场风险暴露。重点对其成因和特征进一步分析,有助于商业银行能管理、控制好市场风险。

(2)市场风险的计量

基于风险识别之后,就必须要对风险进行计量,市场风险的计量是指对市场风险水平的分析和估量,包括计量各种市场风险导致损失的可能性的大小以及损失发生的范围和程度。常用的计量方法包括利率缺口分析法、久期分析法、风险价值方法等。评估市场风险的大小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获取利润都十分重要。

(3)市场风险的监测

为确保风险控制的有效,就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监控,市场风险的监测是指商业银行应该具有完备的市场风险监测系统,满足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以及财务、审计部门的管理耍求。风险防范是离不开监测的,监测只是作为一种手段,对商业银行在整个业务中对风险因素进行检查、反映。建立健全风险监督系统,对于提高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侧面的反映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4)市场风险的控制

市场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程序,市场风险控制是指对现有的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后,运用科学有效的理论及方法,来降低风险,增加收益的经济活动。商业银行可采取规避、分散等相应策略有机结合,,通过对风险源头的分析,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以完善市场风险管理程序,达到预防和控制市场风险的目的。

3.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方法

在长期的风险管理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保险管理法、投资管理法、衍生工具管理法三大类。

保险在市场风险管理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是最主要的风险管理手段。然而,按照可保风险的标准,市场风险大都是不可保的。保险可保的部分仅是部分有形的风险。对于股票、债券买卖等金融交易的风险,属于不可保的范围。

运用投资方法管理市场风险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分散化的投资来对冲一部分风险,采取的策略包括:?用组合投资的方法管理市场风险;采用指数化方法管理市场风险;?用证券组合保险的方法管理市场风险。

然而经济形式的发展要求有新的风险管理工具,上述两种风险管理手段操作不够简便,面临新的经济环境形势无法发挥有效地作用。为了应对利率、汇率以及价格变动风险的加大,随之产生了以衍生工具为代表的金融工程手段。它们的特点就是可以把风险通过衍生市场集中后再分配,使得套期保值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规避正常经营中的一些风险,从而起到降低风险的目的。由于衍生交易的杠杆比率较高,可以使套期保值者以比较小的代价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

四、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1.市场风险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管理理念也相对落后。很多银行从业人员不能正常的理解市场风险管理,更有人会把它视作是对银行业务扩展的障碍,不能像国外商业银行一样,认为控制市场风险是有助于创造利润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耍集中在信用风险控制上,忽略了对市场风险,。现行金融体制下,承担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凤险的主体是国家,缺乏专业的银行管理者。市场风险管理人才的缺乏、数据库不完善、以及缺乏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同时制约了市场风险管理理念的推广。

2.市场风险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不完善

市场风险一直在我国银行得不到重视,大多数银行也就没有设置相应的风险资本,预防控制市场风险体制不健全,更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在治理结构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市场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不完善,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存在横向交义现象。而组织结构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

3.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匮乏量化管理薄弱

现行的金融市场还没有足够多的的风险管理工具,对这些风险管理工具的缺乏,在某些方面制约了我国市场风险管理的发展。比如,股票、债券和基金市场所提供的市场风险管理?具非常有限。在我国市场风险管理方面重视定性分析,忽视量化分析,以至于量化分析手段相对落后,也就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量化管理相对十分薄弱。

4.市场风险管理数据储备不足信息系统不完备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各类交易数据分别储存在不同的信息系统中,各个系统之间又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导致数据分类、蹄选和整合的过程十分繁琐。市场风险分析所需要的数据不能够很好的整合,甚至于银行内部在制作分析报表时没有统一市场数据,从而阻碍了市场分析的进行。

第7篇:公司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证券市场的结构是指证券市场的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量比关系。按品种分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衍生产品市场;按交易场所结构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就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市场结构层次存在缺陷

成熟的证券市场通常是由发行市场、交易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构成的多层次结构体系。这种多层次结构为投资者提供了不同回报和承担不同风险以及利用股票期权与股票现货等进行组合投资的机会。但这种多层次结构却使我国证券市场的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无法发挥风险转移等功能。

2证券市场过度投机气氛严重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以中小散户为主要市场投资者,散户与机构投资者并存的初创阶段。由于个人投资者缺乏对市场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倾向于短线投机操作,使价格波动过大、市场起伏剧烈,这样本来就不稳定的证券市场进入混沌状态。

3我国上市公司质量普遍太差,没有投资价值

我国证券市场现有的上市公司中有70%左右为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不灵活,社会负担又比较重,所以资产质量不够理想,因而上市公司的质量普遍欠佳。

4我国上市公司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配情况:一是部分经营状况欠佳甚至现金流为零的上市公司也派现;二是不少公司虽然有派现,但是每股派现金额很少;三是很多公司在派现的同时推出配股和增发方案,部分公司的大股东享受了派现带来的利益,却在再融资时选择放弃或以固定资产折价入股。以此作为背景,上市公司的高派现分红方案所隐含的信息复杂,并不被一致看好,有的甚至还引起了股价的下跌。

二、证券市场风险分析

证券市场风险本质上是风险因素、风险事件、风险结果递进联系而呈现的可能性。风险因素是风险结果发生的必要条件,而风险事件则是它的充分条件。学者们一般将证券市场风险因素分为系统性风险因素与非系统性风险因素。系统性风险因素是指由政治、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对市场整体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非系统性风险因素是指由于某种因素的变动而对证券市场上某一企业或某一行业的证券带来收益波动的可能性因素。这种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上市公司本身,具体包括公司财务风险因素、企业的经营风险因素、违约风险因素、流通风险因素和偶然事件风险因素。一种非正常非合理变异了的风险因素在时间上的累积或多种变论异了的风险因素聚集必将产生风险事件。

证券市场是一个涉及筹资者、证券商、证券专业服务机构、证券交易所、投资者等代表不同利益主体的复杂系统,而且系统内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筹资者通过证券商向投资者筹集资金,也可以在证券市场上通过实施配股方案筹集资金。投资者可以在一级市场上从证券商手中买人股票、债券,也可以直接进入二级市场买卖,以获取红利。证券商是连接筹资者和投资人的桥梁和纽带,证券商作为机构投资者又可直接进入市场进行操作。因此,筹资者、投资者、证券商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操纵者,任一主体行为的不规范,都会引发风险事故,同时,证券市场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对系统产生很大影响。所以,证券市场风险的形成原因有来自系统内部的也有来自系统外部,它是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如何规避市场风险

第8篇:公司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 GMAC; 汽车金融公司; 财务

引 言

据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汽车贷款比例约为70%,发达国家如美国贷款购车比例约在80%到85%之间,德国约70%;而同为金砖四国的发展中国家印度为60%到70%之间,中国却从2004年的16%下降到2008年的8%。另据新华信国际咨询公司的报告称,在中国各细分市场中,中大型轿车和中型车的贷款购车比例分别为12.1%、9.3%,小型车和微型车的贷款比例只有4.9%和3.7%。然而目前,在中国随着私车的普及和价格的逐步稳定,汽车市场特别是其中的小型车和微型车市场发展到以消费信贷为购车的主流方式,这一趋势是较为明显的。所以在中国扩大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促进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虽然汽车金融公司的存在能促进汽车产销量的增长,缓解汽车需求与消费者购买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但是若对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及所涉金融风险没有加以合理的控制,则过度发展汽车金融公司会对有关汽车制造等实体母公司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以下简称GM),与其旗下的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General Motor Acceptance Corporation Financial Services,以下简称GMAC),及GMAC旗下的Residential Capital LLC.(以下简称ResCap),三者在次贷危机后所遭遇的亏损及相互之间的资金转移与援助问题,对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与汽车金融公司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Steven P. Janes(2001),Smart M. Litwin、William A. Levy(2009)从资产证券化的角度研究了汽车金融的融资问题,探讨了汽车金融市场、资金提供者、相关金融产品、法律等方面的内容。Christian Diekmann(2008)认为汽车金融是许多金融机构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机构可能是汽车集团的金融服务分部、银行控股或独立的金融公司;所有这些机构都必须评估并管理与汽车金融相关的风险,而这一工作的难度是很大的。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通过对国外汽车金融服务的研究,提出对中国发展汽车金融的借鉴意义,如北京银行监督管理局赴德、英考察团(2005),认为汽车金融公司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资本效率,推动生产行业与金融行业同时加速发展,并提出我国汽车金融的发展,应加强风险管理、培育和完善金融市场,强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张君毅(2007)对美国、德国、日本的汽车金融服务进行了比较,指出该三国汽车金融产品繁多、衍生服务齐全、市场环境良好。其二是对中国汽车金融现状及有关对策的研究,如孔玉蓉(2008)在对汽车金融及我国发展汽车金融进行陈述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我国汽车金融存在发展慢和外资主导两大问题,指出应建立以金融公司为主体的汽车金融市场,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赵宇恒(2010)总结我国汽车厂家给经销商提供的金融业务支持的三种模式:汽车金融公司向经销商提供融资贷款支持、由厂家牵线,提供信用担保,寻求第三方银行合作,帮助经销商拓展融资渠道、以及鼓励经销商采购车辆,汽车厂家向经销商提供财务支持,并分别指出各模式的优劣点,认为汽车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金融支持模式,会随国家政策、市场的变化等不断作出调整和完善。

二、GMAC、ResCap及其有关年度财务报告数据分析

(一)GMAC及ResCap简介

GM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自1931年就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业的领导者,其核心汽车业务及子公司遍及全球。

GM旗下的全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GMAC,成立于1919年,起初仅为GM的经销商及零售客户提供信贷服务;但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公司,向全球客户提供汽车和商业贷款,抵押融资以及保险等服务业务。2006年11月30日,GM将51%的GMAC股权出售给由Cerberus FIM Investors,LLC,Citigroup Inc.,Aozora Bank Ltd.,及The PNC Financial Services Group,Inc的一个子公司共同组建的FIM Holdings LLC。ResCap是在2005年3月,由之前的GMAC Residential和GMAC-RFC改组而成的GMAC的全资子公司,是美国最大的住房按揭贷款服务公司和贷款发放机构之一,主要从事房贷、抵押贷款及相关抵押类产品的发起、购买、服务、销售和资产证券化业务。

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GM、GMAC、ResCap都遭到沉重打击,经营状况恶化、投资者信心不足。为获得政府救助资金及使用Fed贴现窗口,GM在GMAC的持股权由49%减少到不足10%,Cerberus FIM Investors在GMAC的持股权由51%减少到不足14.9%,最终在2008年12月25日,经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批准后,GMAC成为银行控股公司。

由于旗下的ResCap亏损惨重,GMAC到2009年11月,尽管已经接受了美国政府125亿美元援助和廉价贷款,却仍未实现扭亏为盈。GMAC公布2009年第三季度亏损了7.67亿美元,上年同期亏损25.2亿美元;但ResCap第三季度亏损了6.49亿美元,抵销了GMAC汽车部门3.95亿美元的税前运营利润。2007、2008两年间,ResCap共亏损了99.6亿美元。

从2006年到2008年,GM的整体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大幅下降。就宏观环境而言,利率上升、次贷危机等是直接原因;但就微观而言,在利率上调、次贷危机发生之前,GMAC业务已相对失衡,旗下的ResCap过度金融创新以致对利率高度敏感,从而使GMAC暴露于较高的金融风险之中,一旦宏观环境发生不利逆转时,作为汽车金融公司,GMAC不仅没有很好地支持GM的业务发展,反而从流动性、利润等方面拖累了GM,这些可以通过如下对GMAC及ResCap在次贷危机发生前有关年度财务报表数据的分析得到证明。

(二)GMAC有关年度财务报告数据分析

1.GMAC损益表分析(表1)

通过对损益表的分析可以看出,GMAC的总金融收入、总金融与其他收入、利息费用三项目,从2004年到2006年间,均在递增,但很明显前两项增幅小于利息费用项目增幅。就信贷损失拨备而言,2005年较2004年减少45%,原因之一在于ResCap因房价有所升值而估计发生亏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降低,但之后美国整体房市的发展情况证明这一估计是错误的,所以在2006年,该项目较2005年骤升86%。上述三项目变动的直接结果是GMAC净金融收入逐年递减,从2004年的8 713百万美元,降到2005年的7 132百万美元,又降至2006年的5 543百万美元。

2.GMAC各业务分部运营汇总表分析(表2)

在2004年到2006年间从GMAC旗下各主要业务分部的净收入与净损益情况看,汽车金融业务在这两个项目的占比值均在5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此三年间,ResCap在净收入中的占比在16%到22%之间,但在净损益中的占比却在31%到45%之间;通过计算净利润率,可以得到汽车金融业务为12%左右,ResCap为24%左右,保险业务除在2006年突升至20%外,在2004、2005两年均不足10%。所以,尽管从绝对值角度而言,ResCap的净收入与净损益值从2004年到2006年有下降倾向,但从相对值角度而言,其本身是GMAC旗下盈利能力最强的一个业务分部。

3.ResCap有关年度财务报告数据分析(表3)

依据表1、表2与表3的有关数据,可以得到ResCap有关项目在GMAC合并报表中的占比值,如表4所示。

从2004年到2006年,在净金融收入与其他收益项目的占比上,ResCap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但在利息费用与信贷损失拨备两项目上,ResCap的占比却逐年大幅提升。

三、GMAC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分析及其对中国发展汽车金融的启示

(一)GMAC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分析

1.市场风险分析

(1)利率风险分析

为了降低利率波动风险,尽管GMAC也使用了包含衍生工具在内的诸多金融手段,但显然没有成功。在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间,经过连续17次上调,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由1%被提高到了5.25%的水平上。这一宏观环境的变化,是导致GMAC金融收入上升,以及利息费用与信贷损失拨备更大幅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2)房价风险分析

美国投资银行等金融中介通过各种金融创新工具,以次贷的方式销售了大量房产。次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房屋需求与购买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但在利率大幅上调后,次贷客户无法按时还款,或者彻底丧失了还款能力,再加以整体经济形式恶化,美国房产大幅下跌,直接造成GMAC旗下ResCap的流动性不足与巨额亏损。

2.信用风险分析

ResCap在发起或购买了抵押产品贷款后,通常很快会在二级市场上将其销售给第三方,但在其未销售前所保留的抵押产品贷款的库存,会将公司置于信用风险之中。此外,ResCap在ABS、MBS等证券方面的投资,或是在进行有关金融衍生工具操作时,交易对方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违约,同样有可能使其面临很强的信用风险。这一风险反映在财务报表数据上,就是信贷损失拨备的提高。

3.流动性风险分析

2008年12月31日,为实现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GMAC完成了一项复杂的债务交易,筹集资金175亿美元;同时,ResCap也筹集了37亿美元。当日,Standard&Poor''''s下调了GMAC与ResCap的部分债务评级。

2009年10月,GMAC是当时唯一接受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临时流动性担保计划(TLGP)支持的评级为垃圾级的金融公司;Moody''''s对该公司评级为Ca级,仅较违约级高两级。

2009年12月,Moody''''s认为Res-

Cap已经连续三年每季亏损,其流动性脆弱,资本不足,故将ResCap评为C级,仅比违约级高一个级别。

GMAC与ResCap作为金融公司,信用级别却一再被降低,负债的流动性能力恶化,这无疑使其流动性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GMAC对中国发展汽车金融的启示

1.对汽车生产商的启示

就当前中国汽车的产销现状而言,成立与发展汽车金融公司是必要的。汽车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日本与韩国,在汽车产业大发展时期,都有较为优惠的汽车消费信贷,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加速发展。

GMAC曾是GM利润的重要来源。然而,在次贷发生后,GMAC 2008年亏损了79亿美元,不仅没有对GM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反而拖累了GM。

所以对中国的汽车制造商而言,可以建立发展旗下的汽车金融公司,但却不能将汽车金融公司视为拉动汽车销售的核心环节,必须将技术、品牌、售后服务等作为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的关键内容。

2.对汽车金融公司的启示

GMAC的两大核心目标:一是为GM提供优厚的投资汇报;一是为GM的轿车与卡车销售提供战略性支持。所以,GMAC的主要业务本应集中于汽车金融服务,但其旗下的ResCap所从事的业务却偏离了这一块。汽车金融收入在GMAC收入的占比从2001年的70%下降到2005年的38%,而同期抵押和保险收入却从30%上升到62%。在利率市场、房市有利时,ResCap可以为GMAC带来丰厚的利润与大量的净现金流入;一旦利率市场、房市发生不利逆转时,ResCap就会发生巨额亏损,陷入流动性危局。这可以看出,一方面GMAC本身业务结构失衡;另一方面其对市场风险等金融风险的控制尚不到位。

对中国的汽车金融公司而言,则必须严格遵守《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约束自己的业务范围,严格控制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金融风险,以期能真正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四、总结

据权威预测机构Scotia Economics在2011年11月29日的《全球汽车产业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汽车销售量在1990—1999年间为0.43百万辆,在2000—2007年间为2.91百万辆,2008年为4.98百万辆,2009年为7.32百万辆,2010年为9.41百万辆,2011年预测为10.16百万辆。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汽车产业在刚刚过去的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在2008年,中国汽车市场低迷却使许多汽车经销商出现亏损,部分面临资金断裂危险,但是汽车经销商的正常运转却对维系整个汽车产业链的良性运转至关重要。2009年初,国务院通过了汽车行业振兴计划,出台了有关信贷支持等政策;中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也明确表示将加大对汽车金融信贷的支持力度。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2009年1月15日召开的“金融支持汽车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发展汽车消费信贷是活跃和扩大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应积极支持监管部门根据需要批设新的汽车金融公司,拓宽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鼓励支持商业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开展多方面业务合作”。综上,可以看出汽车金融信贷是支持2009年,乃至之后中国车市增长的关键环节之一。

但是,在我国政府大力扶持汽车金融产业发展,各品牌汽车公司努力建设与壮大自身汽车金融业务的当下,我们在学习有关国外汽车金融公司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必须吸取其失败之处的教训,以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汽车金融事业。本文的写作若能起到一些警醒作用,也算对中国汽车金融产业的健康发展略作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Scotia Economics,Global Auto Report,省略,Deember,29,2011.

[2] GMAC Financial Services,2006 A-

nnual Review of GMAC Financial Services,省略

[3] Emily Kaiser,GMAC gets Fed''''s OK to become bank holding company,Reuters,Dec 26,2008.

[4] 刘沙.GMAC:集中精力改变ResCap现状[N].世华财讯,2009-11-05.

第9篇:公司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寿险公司投资风险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

1保险公司保险投资现状分析

(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国保险公司资产总额自2004年6月突破1万亿元大关以来,截至2005年底,又上新台阶,达到1.5万亿元。2001~2005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分别为3702.79、5799.25、8378.54、11249.79和14315.8亿元。

(2)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近年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间称“中国保监会”)加大了拓宽保险投资渠道的力度,在允许保险资金投资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先后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企业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等。2006年3月保险资金又获准间接投资于基础设施。这些举措为保险资金构建合理的投资结构、优化资产配置、分散投资风险,提高保险业的资金运用效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保险投资结构出现了战略性转变。截至2005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4315.8亿元。其中,保险公司持有国债3588.3亿元、金融债1785.1亿元、企业债107.6亿元,分别占其发行余额的12.6%、13.4%和67%。保险公司持有银行次级债804.9亿元,占发行余额的44.6%。2005年中国保险资产结构实现了战略转变,债券投资占整个保险资产投资的比例首次超过银行存款的比例,达到52.3%,与2005年初相比,债券投资比例提高了16.7个百分点;保险机构已成为债券市场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见表1)。

(4)投资收益水平较低。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效果却不容乐观,资金运用收益呈逐年下滑趋势。有关资料显示,2001~2005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分别为4.3%、3.14%、2.68%、2.9%、3.6%,收益率水平已经低于或接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规定》中提出的3%的资金年收益率底线。

2寿险公司投资风险分析

(1)利率风险。利率是国家调整宏观经济的杠杆,国家为了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频繁地使用利率杠杆来调节资金供求。因而,利率是保险公司不可控制的外部变量。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指的是利率变动对资产、负债价值造成负面影响的风险。从上述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来看,投资组合中的几乎所有品种都属于直接的利率敏感产品,隐含着很大的利率风险。如在银行存款方面,在过去银行利率水平较高时,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过窄,还不足以对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构成较大威胁,但随着央行连续8次降息,一方面使寿险公司利差倒挂的问题凸现了出来,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近一半的资金存入银行,在实际利益几乎为零的情况下,资金投资收益率为负;又如2004年以来的加息预期以及加息的实现使得债券价格大幅下跌,投资组合中的债券部分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对提高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投资者由于某种原因急于抛售手中持有的某项资产,采取价格折扣等方式造成投资收益的损失。流动性强的资产,一般具有完善的二级市场,可以随时出售;流动性差的资产由于没有完善的二级市场,不太容易交易转让,要降低价格进行交易,从而造成资本损失。

综观中国保险业改革和发展历程,寿险业一直呈现快速增长势头。1990~2002年间年均增长率高达36%,2002年达到最高峰,增长率达59.74%。但是,自2003年开始,寿险业增长的速度有放慢的趋势,尤其是2004年,全国人身保险的保费的增长速度下降到最低点7.2%。有学者提出,如果寿险业增长趋缓只是短期现象,那么随着通胀压力的缓解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完成,继续保险业的快速成长,问题也许并不严重;但如果在较长时间内增长一直趋缓,问题将会严重得多。因为寿险业趸缴短期分红型占比过高的业务结构合理,将极有可能导致其未来业务的成长难以持续发展。以2002年和2003年为例,这两年银行保险中,5年期的分红型趸缴短期业务占很高比重。2008年前后,这些业务将出现给付的高峰,如果新业务的成长不能维持一定的速度,将有可能出现现金流不足的流动性风险。而在通货膨胀压力下,水平低下的投资收益率将进一步降低产品的吸引力。随着客户以退保和保单抵押等形式的流失,现金流的流出将明显大于流入,这将进一步加大流动性风险。

(3)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指在国际投资中,由于汇率变动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变化。外汇汇率由于受各国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外汇供求的影响而频繁波动,因此,当投资于以外币所表示的资产时,要承担汇率风险。例如,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目前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一旦人民币升值,以外币持有的资产将会面临大幅缩水的风险。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保险公司的贷款对象或者是其购买的债券的发行者的经营状况恶化或故意违约,使公司无法按期收回本金和利息的风险。信用风险在最严重的情况下,将会导致保险公司的未来偿付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保险公司的破产。对于国内寿险公司来说,因为当前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较为单一,并不包括发放贷款;从投资债券来看,主要是信用等级较高的国债和金融债券,而企业债券所占比重较低,并且对投资企业债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所以信用风险并不如利率风险所带来的影响显得迫切。但在部分寿险公司中,存在着向内部员工发放住房贷款等实际操作;并且今后对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放宽,当寿险公司可以进行房屋抵押贷款、保单质押贷款等投资时,信用风险也将逐步增加。

(5)资产与负债不匹配风险。资产和负债不匹配风险是指寿险公司在某一时点上资产现金流与负债现金流不匹配,从而导致寿险公司收益损失。由于寿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负债)具有长期性,对于许多寿险公司来说,多数保单的保障期限甚至长达20~30年,而对于寿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资产)来讲,有长期投资,也有短期投资。具体讲,在资产层面上,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到期时间、不同的现金流量分布以及不同的风险偏好,在面临市场利率变化、股价波动、通货膨胀等影响时,寿险公司存在很大风险。在负债层面上,即使对于同一家保险公司来讲,不同的险种,由于期限不同,产品的现金流也影响着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的匹配。

(6)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供求不平衡引起市场价格变化而造成投资收益的不确定。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保险资金运用所面对的市场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仅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例,有资料显示,大约5%左右的保险资金投向了证券投资基金,但从账面上,近几年我国股票市场出现较长期低迷状况,股票指数不断下降,从2001~2005年5月,指数跌去了三成以上,造成保险公司投资基金浮亏20%~30%,截至2005年底,保险公司在封闭式基金上的投资仍旧亏损。

(7)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又称运用风险,指由于寿险公司内部控制不健全或失效、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的风险。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一是政策执行不当,这往往是由于有关信息没有及时传达给操作人员,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偏差,或者是操作人员没有正确领会上司的意图等原因而造成损失;二是操作不当甚至违规操作,操作人员业务技能不高或偶然失误可能造成损失;三是交易系统可清算系统发生故障。

3寿险公司投资风险管理

3.1政府对保险投资风险的监管

保险监管部门出于保证保险公司具有足够的偿付能力,以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的目的,应对保险资金的投资运用进行严格的监管,以规避投资风险。监管部门的举措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保险投资范围的限制,主要是限定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禁止保险资金投资于高风险的资产和项目;二是对保险投资比例的限制,即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各类资产结构及其比例进行限制;三是对投资资产与负债的配比关系的限制,即对投资资产与对投保人负债之间期限结构的配比关系的要求;四是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限制,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允许寿险公司参与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但必须以保值为前提,禁止进行套利等投机交易。

3.2保险公司对投资风险的管理

(1)资产负债管理。利率风险是保险资金投资运作中的最大风险,市场利率的变化,将对资产、负债的现金价值有不同的冲击,打破资产、负债间原已实现匹配的均衡状态,或使未来的资产、负债特征变得不对称,而给未来寿险公司的正常经营带来风险。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在充分考虑资产和负债特征(期间、成本和流动性)的基础上,制定投资策略,使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性质、成本收益双边对称、匹配,以控制风险,谋求收益最大化。持续期管理是进行资产负债匹配的有效方法。

(2)总风险限额限制。总风险限额反映保险公司可承受的最大资产损失的大小,一般由保险公司可承担投资风险资本乘以百分比确定,百分比的大小由保险公司决策层根据公司实力及经营管理状况确定。可根据一定评估周期,运用在险价值法对投资组合的在险价值进行计算、监控,并将之与公司规定的最高风险限额进行比较,对投资组合中高风险资产给予调整,减少高风险资产投资比例,加大低风险资产的投入,直到符合公司政策要求为止。

(3)投资管理组织架构设置。科学、高效的投资管理组织架构设置可以过滤掉大部分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组织架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投资管理“三权分立”。保险资金的投资运作部门与资产所有人、资产托管部门分设,投资部门的运作受资产所有人、托管部门的监控;投资前台与后台分开,后台对前台操作情况进行实时评估、监控,同时,投资部门接受稽核部门的监控;战略性资产管理、战术性资产管理、证券选择相互监督、制约;核算部门独立于投资运作部门之外,负责资产及汇报的记录和复核。

(4)交易流程控制。交易流程的有效控制,同样是防范、化解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有效手段。在交易流程控制中应严格遵循严格的授权、交易指令及时复核、交易结果及时反馈和交易操作及时存档记录的原则。

(5)保险产品开发策略。保险资金投资运作中的风险管理,不仅与投资运作过程本身有关,而且与保险产品最初的设计策略紧密相连,恰当的产品开发策略,不仅可增强新产品的销售竞争力,而且可以化解许多潜在的投资风险。由于利率波动是保险企业经营管理中面临的最大风险,在不同市场利率环境下可采用不同策略,低利率时期主要开发固定预定利率产品,高利率时期以开发投资连结类、分红类产品为主,同时,保险公司产品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应遵循多元化原则。

参考文献

1戴锦平.保险投资效益风险分析[J].保险研究,2004(8)

2刘喜华.保险资金运用与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J].金融与保险,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