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为学校设计广告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商务翻译;商务翻译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5-0057-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2.016
截至2009年,中国成立各类翻译公司19,520家,约50万翻译从业人员(郭晓勇,2011:32-34)。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算得上一个翻译大国。然而,据2008年2月24日的《中国人事报》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专业的翻译人员还不到6万。由此可见,市场对专业翻译人员的需求依然很大,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培养高端的商务翻译人才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就愈加明显了。
1 . 中国商务翻译教学的现状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1 . 1 传统的教学设计
传统商务翻译教学模式下,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学内容上,某些教师未能从商务翻译课程应用性强的本质出发,过多阐述笼统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而对商务知识的讲解则有所欠缺,另外在进行译例分析中,还是沿用翻译课历来重文学译例的传统,缺乏对经典商务译例的探讨。在教学情境上,由于当前许多学校的商务翻译课仍然沿用“黑板加粉笔”,“理论知识加翻译练习”的模式(尤璐,2006: 74-76),所以教学情境缺乏新意,过于刻板。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口授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而师生互动、同学之间的协作、小组讨论、辩论、调研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依然不常见。
1 . 2 不合理的师生定位
师生定位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关系(肖秀荣,2002:118-143)。合理的师生定位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当前中国商务翻译教学中的师生定位却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传统的商务翻译教学模式依然广为存在,使得教师易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扮演支配者的角色,而学生倾向于被动地聆听和做笔记,扮演被支配者的角色(黄卫星,2011:80)。当前,中国的商务翻译教学中,这种教师支配整个课堂的情况还相当常见(王盈秋,2011:40-42)。当这种支配与被支配的角色定位形成后,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会变少,教师倾向于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授课,往往辅之以“万无一失”的完备讲稿,通常是翻译理论知识加译例分析,而学生则容易听觉疲劳,产生厌学情绪。
1 . 3 单一的学习成绩评估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估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它,教师得以了解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然而受应试教育这一错误教育理念的影响,大部分学校仍然将单一的阶段性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学习成绩评定方式(李彬,2011: 120-122),而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社会实践等则未能引起相应的关注。另外,当前的评估方法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不是学生真正的能力(王盈秋,2011: 40-42)。这种单一静态的评估模式不仅不利于教师准确地获取学生的相关信息,也无法起到有效促使学生自己进行查漏补缺的作用。
2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被称为建构主义。其代表人物有杜威(John Deway)、皮亚杰(Jean Piaget)、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等。杜威强调自我实践在获取新知识中的作用,认为经验是认识现实世界的基础,教育应被看作是对经验的不断重构(Newby, Stepich, Lehman and Russell, 1996: 34)。皮亚杰认为孩子们与生俱来地具有与他们所处环境进行互动的趋势,通过这种互动,他们能开发出各种行为和思维模式,即“图式”(邹艳春,2002: 27-29)。维果茨基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的交流作用,并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Vygotsy, 1978: 86)。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学生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两者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该理论明确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肯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自我经历、自我理解并自我反思的有意义建构过程,强调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它提倡将学生而非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去完成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肯定了周围的人际关系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另外,由于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有意义地去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所以它提倡用动态多元而非静态单一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估。
3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改革当前中国商务翻译教学的启示
3 . 1 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提倡学习应在模拟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并带有特定的问题须解决。专业商务翻译人才需要具备市场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包括扎实的双语基础、娴熟的翻译技能,以及基本的商务知识、管理知识和外贸知识(段淳淳,2011:177-178),为此,商务翻译教学不仅应注重学生在语言方面的积累,也应关注学生对商务知识和各种能力的积累。于是,在教学内容上,商务翻译教学一要紧跟时代的要求,做到适时更新,二要改变传统翻译教学重文学译例讲解的现状,对专业的商务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在教学情境上,商务翻译教学不应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室里进行,而应在模拟真实的课堂环境中尽量地让学生自己去动脑和动手。比如,可以创建虚拟公司形成模拟真实的人际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就仿佛被置身于一个微观的商业界,能更深刻地去经历和体悟自己作为一名专业商务译员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黑板加教材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口头教授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而商务翻译要求学生积累各类商务英语知识。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商务英语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所以单靠教师的讲授很难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师生互动等来打破单一的口头教授。
3 . 2 对师生定位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应是信息从教师到学生的简单传递(何克抗,1997: 3-9)。传统教学更关注的是学生能否掌握概念、理论或事实,而建构主义教学更关注的是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前者易将教师当作教学的主体,而后者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可以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反省、询问老师、与同学协作、集体讨论、小组讨论、辩论等方式获取知识,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只起引导、促进和协调作用。这样的师生定位在商务翻译教学中的好处有:首先,当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guider)而非一个信息给予者(information-giver)时,可以更好地避免教师进行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其次,当教师作为一个促进者(facilitator)而非答案提供者(solution provider)时,可以避免学生一味等待所谓“标准译文”的心理,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进行思索,并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去找到问题解决的答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最后,当教师作为一个协调者(coordinator)而非一个统治者(ruler)时,可以更好地维护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融洽且教学相长的学习环境。
3 . 3 对学习成绩评估的启示
传统的学习成绩评定方式往往把单一的阶段性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定方式。这种单一的阶段性笔试注重考试结果,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建构主义的学习成绩评定方式旨在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关注,提倡学习成绩的评定须基于学生的平时表现,而非仅仅取决于最后的考试分数,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成绩评定方法可谓是动态多元的。翻译课程涉及语言间的转换,众所周知,在翻译界,对某个译本的评定往往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所以单凭一个静态的笔译考试很难真正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不真实的学习成绩评定结果还可能导致学生过于自满或自我否定的恶劣情况。另外,当前太过关注学生考试分数的评估方式难以真正衡量一位学生是否具备成为高端商务翻译人才的素质,因为一位高端的商务翻译人才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而这些都无法从一纸试卷中得以体现。所以对商务翻译学习者的成绩评定须采用动态多元的方式,不只是考试分数,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翻译相关的社会实践、是否考取翻译资格证书等都可以作为评定学生最后成绩的参考因素。另外,成绩评定的主体也可以多元化,除了教师(师评),学生自己(自评),小组成员(互评)等都可以纳为评定的主体。
4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商务翻译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商务翻译教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大体上可分为商标翻译、名片翻译、商务广告翻译、产品宣传册翻译、公司简介翻译、商务信函翻译、菜单翻译、外贸单据翻译(曾珠,2011: 48)。本文作者在自身的商务翻译教学实践基础上,以商务广告翻译课为例,从构建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合理分配师生角色定位及创立动态多元的学习成绩评估方式三个方面来阐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商务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考虑到商务广告翻译在整个商务翻译课程中的重要性及该课题本身的难度,作者将该授课主题定为四小节课,分两次上,一周内完成,共180分钟。授课对象为30位专业为商务英语的大三学生。结合授课内容,老师将这些学生随机地分成四小组,分别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原文作者(广告商)、译文发起者(产品制造商)、职业译者(翻译公司)、译文使用者(消费者)。授课前两到三天,老师将授课主题和分组情况告知各位学生并嘱咐各组同学做好相应准备,例如每组成员可自行撰写某商品的广告词并将其进行翻译,了解商务广告的特点及其翻译要求等。
第一节课为导入课,教师由问题导入授课主题,例如,“你最感兴趣的广告词是什么?为什么?”“你有注意过一些广告词的译文吗?你觉得这些译文如何?”热身问题过后,老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几则真实存在的商务广告,并提醒学生注意广告中出现的广告词及其译文,如洗衣粉广告“Tide’s in, Dirt’s out”(汰渍放进去,污垢洗出来)。播放广告之后,老师通过提问、讨论等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商务广告词的特点并思考其翻译策略。随后,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商务广告中常见的词汇及短语,如“economy and durability”(经济耐用),“popular both at home and abroad”(驰名中外)。至此,第一小节课结束。
第二小节课为实践课,学生须分组扮演各自的角色。每小组成员轮流扮演广告词撰写者、译文发起者、译者和译文使用者的角色。由于在课前已让学生做过相应准备,所以学生是带着相关知识和问题进入课堂的,不至于大脑一片空白。为了行文方便起见,四组同学分别用A、B、C、D来标识。本小节课共进行4轮翻译活动,每组成员的角色在新一轮翻译活动开始时进行交换,以确保每小组成员能在翻译活动中体验不同的角色。每轮翻译活动持续时间约12分钟。这里以第一轮翻译活动流程为例来阐述学生是如何体验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在第一轮翻译活动中,由B产品制造商委托A广告商为某一香水品牌撰写一句广告词,A组成员在接到委托后开始协力合作,在此期间还就产品特点等问题自行与B组进行联系与沟通,三分钟之内A将几份备用广告词交付B。期间,由于课前各组成员有准备相应的广告词,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他们可以将之前的创意加以修改变成符合要求的广告词,由B组决定最后使用哪句广告词,并将定好的广告词交于C译者,译者成员在三分钟之内将广告词译好交付B进行审核,期间B与C自行就译文的质量及修改情况进行沟通联系,之后,B将定好的译文交付D译文使用者,译文使用者将会把对译文的满意程度报告给B,至此,第一轮翻译活动结束。为了使之清楚明了,本文作者将其用流程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从该图可以看出,在此期间,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的作用是隐性的,主要起引导、促进和协调的作用。作为译者的学生不仅在从事语言文字的转换,还参与了模拟真实的翻译活动,经历了沟通与交流、协作与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
第三小节课为讨论课。课上,组员之间以及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在实践课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并自行与老师互动,寻求老师的建议。经过一番开放式的讨论之后,老师邀请每一小组的成员轮流派出代表对自己小组及其他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给出相应的建议,并针对相应的表现打出自评和互评的分数,老师则对每一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当场就他们的表现给出师评的分数,班长对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情况做好记录。
第四节课为总结课。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翻译实践课中运用到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并由学生的回答巧妙地向学生引入翻译理论知识,如“翻译行为理论”和“目的论”。学生通过回忆自己在翻译实践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经历的问题解决过程,一般能更好地理解翻译和翻译行为之间的差别,明白目的在翻译中的作用,也能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相关的翻译理论知识。之后,老师再以生活中广为人知的一些商务广告(“Crest whitens whites.”佳洁士牙膏广告和“Maxam erases years from your skin.”美佳净化妆品广告)为例向学生介绍相关翻译理论指导下商务广告词翻译的方法和技巧,这样一来,学生就饶有兴趣地懂得了商务翻译与其他翻译的区别了,也更有信心大显身手一番,这时候老师加以鼓励,并给予合适的翻译练习让他们独立完成,他们也不会那么反感了。
4小节课后下来,完成了翻译广告翻译这一小主题的课程。但老师在课后还应向班长要回关于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的记录,因为它们将作为期末考试时对学生成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学生成绩评定部分还参考其他因素,具体参考因素及所占比例如图所示:
该商务翻译教学实践主要从构建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合理分配师生角色及创立动态多元的学习成绩评估模式三方面展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商务翻译教学中的应用。通过课后的调查问卷分析,85%以上的同学表明自己更喜欢这种授课模式中模拟真实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互动、协作的学习环境及动态多元的评估模式,并觉得这种授课模式更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5 . 结语
商务翻译课程是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速而开设的一门较新的课程,它能否成功实施关系到中国商务翻译人才能否走向职业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同时也关系到中国整个经济贸易的发展能否良性有效进行。商务翻译的内容包罗万象,而商业界又极具复杂性和敏感性,这就要求商务译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懂得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中国商务翻译教学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市场对于高端商务翻译人才的需求。建构主义提倡的情境式教学、师生互动、协作式学习、动态多元的评估方式等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能与应用性强的商务翻译教学所契合,为改革当前中国商务翻译教学的现状指明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Glasersfeld, E. V. Knowing without Metaphysics: Aspects of the Radical Constructivist Position[A]. In Steier, F(eds.), Research and Reflexivity[C]. London: Sage, 1991: 12-29.
Newby. T. J., Stepich, D. A., Lehman, J. D., & Russell, J. 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Inc. 1996: 34.
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y process[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86.
段淳淳.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177-178.
郭晓勇.加强语言服务行业建设服务中国国际传播战略[J].对外传播,2011(7):32-34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中国电化教育,1997(3):3-9.
黄卫星.广西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中国商贸,2011(7):80.
李彬.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1(4):120-122.
王盈秋.从建构主义视角透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1):40-42.
肖秀荣.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8-143.
尤璐.改进商务英语专业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的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74-76.
一、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更活更有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好网络资源。阅读教学中经常涉及到许多课外知识,如自然现象、时代背景材料等等。与其教师对照教参照本宣科,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材料。为了更好的理解《看云识天气》中,我搜集了大量图片,让学生了解到云的多姿多彩。这些课件不但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帮助学生增加表象积累提供有力的支持。经过实践,我感受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丰富视听感受,也可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恰当使用这一资源,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
二、利用电视资源,教学更新颖
《新课程标准》突出口语交际能力,整合了听与说,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用好电视这个资源。电视有好多语言类的节目,收看这类节目,我们可以向主持人学习,其语言的风趣、幽默、睿智,其现场的应急变化能力,令人叹服。在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时,我常常借鉴电视节目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的形式。在“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的口语交际课中,我要求学生学习“实话实说”,大胆的叙说自己对同学、老师、学校的看法。在非典肆虐期间,我在“当众发表意见,态度要自然”的口语交际课中,我鼓励学生学习“焦点访谈”的形式,推荐二个学生当记者,采访其他同学,“对非典有什么认识,平时要注意什么,心理上有什么负担。”由于形式新颖,学生都能踊跃参加,课堂效果良好。阅读教学也可利用电视资源,如《诗经・蒹葭》是一首朦胧之美的千古绝唱,为了更好的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在教学中先放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主题歌,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诗经・蒹葭》,之后将这首诗作简要介绍,接着引导学生在屏幕上观赏电视剧主题歌录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当场吟唱这首诗或这支歌,并且很快就能背诵出来。这就是视听媒介所创设的情境,推动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并加深领会了文章的意境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先提出“语文”一词的含义,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而为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是为了学生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进行的读、写、听、说。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以“情感”为基点,提高语文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我们的课堂,到底是一潭死水、枯燥无味还是轻松活跃、生动活泼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驾御能力的高低。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就得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那么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应成为情感交流的活动载体,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对作品的体会、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我们老师就是这个活动的主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自然大方的仪态、亲切动人的眼神、抑扬顿挫的话语,能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对课文感情基调的理解形象化;适当的幽默,是课堂的调味剂,能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当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堂,他们的学习才有热情,才能更投入地学习课文。要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老师应是那熊熊火把。
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都饱含着作者及人物的丰富情感,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没有感情的波澜,缺少作为主体的投入参与,那么,即使老师激情飞扬,作出多么细致的分析,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是枯燥抽象的。因此,要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须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境,丰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二、将阅读训练引向课外
课堂上的教学,正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品读范文、初窥语文百花园的一角,要想让学生领略其中的精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运用课堂上学到学习方法,投入课外阅读中。通过大量的阅读,增加知识积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水平。
语文源于生活。现如今流行歌曲、电视作品、广告词……,这些中不乏优秀的文学作品。一首哙炙人口的歌谣,如歌星周杰伦的歌之所以火爆其实他的歌词在很大程度上贴切了生活;一则成功的广告,其中可能包含着修辞的巧妙运用;近年流行的电视散文,以MTV的形式将文学作品形象化。另外,家家户户春节贴上的春联,写尽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盼;日常的百姓话语中,更有充满智慧的俚语俗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欣赏语文,是一名语文老师应做到的事情。它能使语文学习更灵活,使学生更爱语文、爱生活。我曾要求学生从电视节目中搜集自己喜欢的广告词,并陈述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对这次活动兴致很高,纷纷积极搜集、认真分析。有的同学喜欢其修辞的运用,有的则喜欢其画面的设计,还有的喜欢广告内容的积极意义……
大量的阅读,是学生丰富精神生活、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一些教师和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理解存在误差,认为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其实课堂之外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是对课堂学习的补充,是对知识的实践。大量阅读优秀文章,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引来源头活水,更能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养成勤读书、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让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实现自我;生命绿洲
如何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当作一种礼物领受呢?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可以自由呼吸、实现自我的生命绿洲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
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可不少语文课堂仍然是“一言堂”的状况,学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随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听从教师的安排,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很难实现的,这样的语文课堂必然死气沉沉,令人生厌。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既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又组合他们合作学习,努力让他们的心灵能自由快乐地对话,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
鼓励学生探索,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可以获得更多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结果。看,“铮铮铁骨,豪气凌云的青史英雄”“无颜江东的悲剧英雄”“赳赳武夫,意气霸王”,这是学生对项羽的多元评价;听,“患难中互相扶持就是真正的爱情”“平平淡淡才是真,别追求迷离虚幻的彩虹”“不要迷恋天涯海角的玫瑰,请关心你身边所拥有的吧”,那是学生从阅读小说《项链》得来的多元理解。在学生的心灵述说中,我欣喜地发现,课堂的气氛变得融洽了、和谐了。
组织有效的合作交流,要给学生明确具体的合作任务,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间、小组内部的交流和讨论,形成多元化互动。
例如,《探索月球奥秘》是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的语文综合活动课,以综合学习为主,结合写作和口语交际。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懂得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资料,了解月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并能用科学的语言条理清楚地介绍科学现象。
步骤一:把学生分为两组,月球奥秘知多少学习小组和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学习小组,两个小组又细分为月相、月食、潮汐、人类登月、月球与人类关系以及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民风民俗、音乐绘画等各个小组。
步骤二:经过一个月的资料搜集,各个小组展示成果(制作成课件,并有专人解说)。
步骤三:重新分四人小组,选取小组成员感兴趣的内容制作手抄报,一人任版面设计,一人负责绘画,一人选材料,一人抄写。
步骤四:举办《月球知识擂台赛》,设立了小组合作必答题和写作题,小组合作必答题中有“第一发言人答不完整,其他人可以补充、答题过程中小组分工明确,合作愉快加十分”,在写作题中有“合作完成,一人表述的规则”。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学会了获取资料的方法、分门别类整理资料的方法,还体会了分工、合作的乐趣。
二、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位科学家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不少学生“精神缺钙”,缺乏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语文课堂是孕育滋养人文素养的沃土,语文课堂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为学生“铸魂”。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揭示它。”显然,游离于课文的枯燥无味、缺乏新意的说教,或牵强附会、生拉硬扯的灌输是行不通的,学生只会入耳不入心,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可能产生负效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课文内容特点出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我在教授《藤野先生》一文时,让学生通过文中关键语句,理解鲁迅当年赴日本仙台的目的是“学医治病,救国救民”,而后来弃医从文的原因也是为了救国救民,学生领悟到个人的理想要服从国家需要,在此基础上我适时指出:今天我们选择志愿,也应以人民的需要为重,个人的兴趣要服从祖国的需要,鲁迅先生正因为做到这一点,才成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家。至此,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了理想教育,这对初三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再塑生命》一文中,海伦・凯勒用不屈的生命意志艰难地描绘了人生的美丽,让人震撼。在课堂中我设计了“假如你置身海伦・凯勒那样的处境,你们会怎样对待生命”,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进行简短的演讲。这样,学生感受到了命运的考验,也了解到了同龄人的生命态度。我还鼓励学生上讲台介绍了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千手观音”邰丽华、霍金、张海迪、胡一舟、无臂女孩雷庆瑶等人的感人故事,这些“扼住命运的喉咙”的强者的故事让班级响起了一阵阵经久不息的掌声。下课时,全班大声齐唱《隐形的翅膀》时,气氛达到了最,我相信海伦・凯勒对命运不低头的顽强意志已经悄悄流淌在不少学生的血液中。
三、语文课堂要善于向其他学科取经
贝多芬曾说:“让音乐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特级教师于漪也说:“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如果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犹如春风化雨,使学生的知趣、理趣、语趣和自我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蒹葭》这首诗歌时,在带领学生了解大意后,我亲自给学生唱起了根据《蒹葭》改编的歌曲《在水一方》,轻柔的曲调和悠扬的歌声在教室飘荡,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学生陶醉其中。唱完后,学生给予了我雷鸣般的掌声。我鼓励他们也要像老师一样大声唱出来,这样学诗也就不那么枯燥无味了。最开始只有一两个胆大的学生小声地唱,后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进来,声音越来越大,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愉悦。
“绘画对于孩子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画画的。”如果把美术恰当地与语文课堂联姻,也能收到奇效,因为它能让文章变得“立体”,让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可感。
例如,在教学《托尔斯泰》这篇文章时,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是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课堂上我灵机一动,与其在按部就班地分析说教毫无新意,倒不如让学生按照课本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的外貌画出来。果然,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是班上一些画画能手更是跃跃欲试。他们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文中描写认真绘画。通过绘画,学生不但能抓住文中托尔斯泰外貌的主要特征,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四、语文课堂要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乐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如果能够将日常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校园和班级生活融入语文学习的内容,必然会极大地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应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语文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语文,感受到语文,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语文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语文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缈。
例如,广告试题是考试中常见的题目。我就让学生注意电视、广播、报纸上的广告词,先是摘抄下来,然后集体讨论:你们从这则广告中了解到了什么?这则广告好在哪儿?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如果是你,你会拟什么样的广告词。这些训练能使学生了解广告的特点――形象、精练、朗朗上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为商家出谋划策,可谓一举三得。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为学校设计绿化广告语、宣传广告语。有的学生为学校小水池设计的广告语:“为了映出你美丽的倩影,请你爱护她的身影。”草坪的广告语是:“蓝天、绿草、爱心,相映生辉。”在八年级的语文综合活动中,有关对联的相关知识,到了春节,我就组织学生撰写对联。先个人创作对联,然后集体修改,最后书写。当学生看到自家门上的对联,那高兴劲、自豪感就甭提了。通过让学生走向生活,让学生体会到了语文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它与我们是那样亲近,它就在生活中。让生活走向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还可以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使素质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时引导,激发想象
例如:我在教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开天地》时,我让学生观察头顶天,脚蹬地的图画,想象当时战天斗地的情形,而没有引导学生该从哪方面展开想象。于是有同学想到了要穿多大的衣服;有同学想到了当时的想法:一定要把天地分开;还有的同学想到了睡在那里不吃不喝,他为什么还那么健壮?等一些与主题不符的,表面的东西。后来,我说:“同学们,开天地中也有许多故事,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天取经所遇到的困难相似。”于是同学们惊“哦”一声,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到了只手空拳打败南疆欲神;一口气把前来阻止分分开天地的灵火神雀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从此再也不敢来捣乱;一脚踩死了引诱他的青蛙怪兽;还割下大腿上的肉喂快要锇死了的小狗,等一系列对强恶决不手软;对弱小舍身相救的感人故事。也展现出战天斗地的勇气和谁与争锋的英勇气概。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机会,引导想象
我所教学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来讲,虽然我们是城市小学,有现代教学条件,但是有些山区或者农村的地方我们没有办法看到,所以,我总是多方位创设情景,让学生根据课文意思,想象出了许多我没有料到的,天真无邪的画面。在教学完《风筝》一课后,学生展开想象或绘图画,或小组谈话的方式把自己溶入课文之中,与课文中的孩子一起让心在原野上奔跑,跟他们一起高兴,一起疯狂、一起懊丧、一起希望。有了前面的随时培养,在后面的教学,学生展开想象就好像家常便饭,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一想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孩子们就会滔滔不绝地说出其它一些书上没有的画面;比如:青蛙呱呱的叫着,蛇懒洋洋地爬着,黑熊在春天跑步,东北虎在森林中咆哮;人们在秋天采摘着山葡萄、木耳;挖参的人群在深山中寻找着宝贵的人参。小朋友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等一些天真烂漫的画面从而加深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渲染,让小读者更加热爱小兴安岭,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由此可见,想象也能让让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展现出千姿百态的语文课堂;能让孩子们更好地展现自己心灵深处的图画,只要我们去发掘、去引导,就能让课堂变成一个快乐的海洋。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联系生活,走向社会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引导学生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3、引导学生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 教学情境
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已经全面展开的国家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从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在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制约下,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教学多是老师讲,学生听,从课堂到课本,从课本到练习。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语文教学过程形式化,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认为要变“课堂语文教学”为“生活语文教学”,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对教材的处理是教学活动的蓝图,可以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课堂之上”。教材处理要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个情就是以学生为本,联系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处理教材。
1. 内化教材。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中有一些内容题材老化,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
运用新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外化教材。陶行知先生说:“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语文并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孤立的知识系统,它是人类生活的浓缩。语文教学的任务不应该只是双基教育,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绝不能把学生局限于课文、课堂之中,将语文学科孤立起来,而应该尽可能地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真正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站在“大语文”的角度上,融合各门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语文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3. 活化教材。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文本将生活有机融合课堂中。如一年级教材中有篇课文《菜园里》,教学时我就将生活带入课堂。上课前,在教室四周摆放有关蔬菜的实物;上课时,让学生扮演菜园的小主人,走出座位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记它们的名字。这样的教材处理目的是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念一念的过程中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识字与学生的生活常识结合起来。
二、组织“生活化”情境的学习活动
如果说教材处理属于战略的范畴,那么课堂教学则属于战术的概念。为达到战略目的,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创设“生活化”情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描绘生活。语文既是形象的,又是模糊的。很多语言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难以感受,我们必须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积极诱导学生对于语文所表现的生活形象的感受,在此过程中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加以详尽描述,让学生间接感受周围的客观环境。
2. 贴近生活。我们常说:“要把生活搬进课堂。”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才具有真实性。
3. 模拟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让学生走进文本演一演文中的人物,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再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4. 联系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特别提出“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生活之树常青。生活就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使语文教学焕发生活的阳光。
5. 走向社会,联系生活进行语文教学。《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 XX 啤酒,步步领鲜”、“使用 XX 牙膏,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葡萄沟》、《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到街道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这就是“语文教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 英语学习能力 可行性措施 英语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不仅对于各种考试来说,英语所占比重持续增加,而且在日后的生活及工作中,英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小学已经开设英语课,但是小学阶段英语的比重很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学校所处地区在英语方面的师资力量也十分有限,所以在初中阶段仍是基础阶段。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英语基础学习的初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如果能成为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一个较好的开始,那么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以及养成好的语感。因此我们要重视初级中学中英语的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一、教师在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要改进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能力,我们要结合自身学习英语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当今现实环境的限制,寻求约束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探求解决方法。在中国较为发达的一些地区,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较早,所在的环境也能提供较好的英语氛围,但是对于我们云南来说,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学校能够配备的师资和教学硬件有限,因此只能在有限的水平之下提高效率,在方法上不断学习和改进。在英语教学与学习中,有三个相关实体――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教师的引导和灌输对学生学习习惯以及对以后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如果把这三个主体关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作用大小进行排序的话,应该为教师,学生,学校。
二、符合我们自己学校条件的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措施
提高初中生学习英语的能力要从学习语言的实际角度出发,我们要从多个方面为学生的学习做铺垫。
1、提供良好的英语环境。为学习英语的学生提供英语听说环境是所有研究英语教学的共识,因为英语首先是一门语言,然后才是一门学科。我们从婴儿阶段学习母语是通过反复刺激反应而习得的,具有真实语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我们对母语的掌握具有很强的不可改变性,对母语的掌握是很牢固的。而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知识的讲授,强调对语言规则的解释、理解和句式的反复练习,忽视了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语言实践,大大削弱了语言的交际性。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我们没有像学习母语一样具有先天的优越环境,也没有像发达地区那样能够提供英语高度模拟环境的条件,只能通过符合我们自己学校能够提供的条件创设英语环境来练习口语,所谓的创设语言环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入口语教学,在口语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条件和要求,根据这些要求构建一个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这个预设环境中去练习口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看到的和所听到的尽量使英语,避免母语的干扰。另外,要淡化课堂意识,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环境中和同学们也尽量使用英语,如借学习用品、互相打招呼、问路、上学、回家、道别等内容,结合我们云南省自身旅游项目的练习也是一种很好的练习途径,旅游本来就有很多变化场景,还能够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环境,更能增加英语学习的牢固性。通过这样耳濡目染,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学习效果,把枯燥的语言学习变成了轻松的日常生活。
2、引导学生自身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初中生在心智方面还未发育成熟,不能认识到一些事物的重要性,而且我们学校所处地区经济条件不能满足信息的多元获取途径,学生不能从网络和其他媒介途径了解英语学习的信息,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重要性没有准确认识,也没有很积极的投入到英语学习中.直接的结果就是英语学习毫无积极性,成绩一落千丈。作为老师,有必要向学生讲解英语学习在未来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英语的学习首先对于考试非常重要,另外,老师还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首先向学生家长阐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让家长鼓励孩子学好英语。在这一阶段,只要家长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也就重视了。
3、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英语学习方法上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极端认为学英语就是靠死记硬背,靠长期间一点一点地积累,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学好,其它方法都是骗人的。另一种极端则是夸大了学英语的某些技巧,如:某某单词速记法,一个月可以掌握几千单词,这更符合一些英语学习辅导机构的宣传性话语,而不是一种学习方法。前者否定了学习英语的有效方法的作用,后者则是不科学,不负责任的广告词。学好英语确实需要勤学苦练,但更需要科学的灵活的学习方法,只有两者的有效结合,才是学习英语的正确途径。
英语学习方法是有很多的,我们可以借鉴管理学上的绩效管理策略,绩效管理策略是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自省、评价和调整的策略。要确定学习英语的长期、近期目标,根据实际需要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摸索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善于创造和把握学习机会,关注各学习环节中的进展情况,总结归纳学习经验。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运用到英语学习上,用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英语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我们在充分认识到英语重要性和学生所处环境限制的情况下寻求较为适合的方法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能说哪一种方法是最合适,只有在不断探索中、不断学习中不断进步,改进教育方法,力求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怀欣. 情感因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02)
[2] 段学忠. 关于初中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J]. 考试周刊. 2009(03)
[3] 张改娥. 谈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10(05)
一、从说话入手,培养写话兴趣
说话是写话的基础,低年级的学生首先要学会说话,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一个一年级学生来说,说话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怕在老师、同学面前讲话,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有的紧张得结结巴巴......。这就需要培养、扶植,给予引导。因此,一年级学生刚一入学我就提出了每天说好一句话的要求。在学校把想要说的话说给老师听,在家里把学校生活说给家长听,说话的内容有时候是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有时候教师规定范围。 低年级的孩子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什么"奥特曼、黑猫警长、小叮当-----"他们能说出一大串动画片的名称,而里面人物的动作,语言他们能记得请清楚楚,甚至一些孩子还喜欢记电视里的一些广告词。于是我就利用每天的早读课时间,请三名同学口头叙述自己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要求学生大方,大声,大胆地说。为了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培养同学们口语表达的兴趣,我作了如下引导:首先,如介绍一下自己,介绍同学,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自己最喜欢看的书,介绍看到的动画片的内容,说他们记住的广告词等等。其次,降低难度要求,只要把句子说通顺,说一两句话即可。然后,在同学们乐于开口的情况下,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表达自己的感受。由于我让他们说的都是他们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孩子们都非常激烈地争着讲话,从而大大激发了孩子们说话的兴趣,加强了对学生口语的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够比较准确的说出一句完整句子,而且越来越大方,越来越自信。一年级新生识字不多,会说不会写,使表达能力受到了阻碍。为此,我教他们用汉语拼音做拐棍,要说的话用汉语拼音写下来,提高他们写的兴趣。孩子们一看,汉语拼音用处真大呀!群情振奋,写的欲望强烈了,纷纷给老师写他们的心里话。我也顺着他们的情绪,因势利导,紧抓不放,也用拼音给他们写回话、评语等促进了提前读写。别看他们小,写出的内容可丰富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为孩子们提前写话打开了闸。后来,认识了很多汉字以后,学生写话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当然从说转变到写有一定的难度,我就耐心地指导学生怎样写,每次学生的写话我都要认真地批改,修改后让学生再写一遍,渐渐的,学生习惯了每天写好一句话,成了每天必修的功课,并且从写一句话逐渐过渡到写两句话,写三句话。
二、 教给写话方法,让学生勤于写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良好的写作方法能让学生在写话时得心应手。
1、 指导看图,明白图画内容。
学会看图是学会写话的基本要素,低年级的学生分析能力、 比较能力、概括能力都还比较薄弱,看图时往往不着边际,抓不住画面要点,从而导致写话时东拉西扯,找不着北。我们应教给学生一定的看图方法,并进行一定的有目的的训练。一幅具体的图画,我们应引导学生弄清楚"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等问题。当然,引导学生看图时,还应教会学生按一定的空间方位进行观察,如先观察中间,再观察两边;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地进行观察,并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2、 借助教材,训练句式。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仿照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低年级教材多数是图文并茂,课文插图栩栩如生,是训练句式的很好素材。教学中贯穿句式训练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模式,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话可说、易于动笔,从而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如训练句式有:"有的......有的......还有的......"。
三、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写话素材
关键词 多媒体 美术课 图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多媒体教学能够直观地把各种图形显示在同学们眼前,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之一
图案设计,要有创意,要与众不同,即如某广告词所言“不走寻常路”;一个美术老师语言表达能力再强,总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边动手的效果好。通过电脑,我们可以多给学生欣赏高端设计作品,提高学生的眼界,从万千设计作品的欣赏中,引导学生培养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不拘泥于传统的套路,大胆创新;为学生展示多种图案设计的方案、题材,让学生亲眼看到一个小小的单独纹样,可以经过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变换成不同的图案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到如何由一个纹样通过变化组合成不同的图案样式;加上音频、动画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内容变得更为生动有趣,突破了课堂的狭小天地,大大加深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眼界,有效激发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二、图案设计的组织形式千变万化,及它的形式美感,是吸引学生兴趣的原因之一,利用多媒体的手段使课堂更容易营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
图案设计,并非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一种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的视觉艺术,是有组织规律的。一般都是根据写生所收集到的自然形,适应设计的要求,来整理、加工、创造,使它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变化”是图案美的核心。在传统的课堂上,通常都是教师用范画来讲解图案美的存在,或者是举例说明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靠自己少量的知识去引发对图案美的认识,效果往往不是很好;而在这个环节上,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把一些图案作品为学生演示,再把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应用了图案设计案例给学生播放,活生生的例子,可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什么是自然美,什么是图案美,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这堂课创设一个认识美的氛围,引发学生自我创作的欲望。
三、与其它教学媒体比较,以图形和动画来呈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是多媒体课件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势
在讲解二方连续图案制作课时,先播放一些图案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原始社会的彩陶器、商周时青铜器、汉代漆器、唐代唐草纹、广西的壮锦、四川的蜀锦、湘西苗族花带、土家族织锦……日常生活花带纹样、书籍的装潢、商品包装、黑板报的美化等,使学生很清楚地理解图案的作用和地位。在此基础上,播放电脑动画的方法制作二方连续:首先出现一幅单独纹样,再点击后,这个单独纹样会连续不断地向左右或上下重复延伸,很自然地演示出了二方连续的制作,使学生形象而又深刻地理解了二方连续的设计和制作方法——确定骨架形式设计单位纹样复制画稿上色完成。以前在讲解时最快也要15分钟左右方能完成,而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只在短时间内就会使同学们愉快地把知识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