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雪节气的诗范文

小雪节气的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雪节气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雪节气的诗

第1篇:小雪节气的诗范文

1、节气含义: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起点于每年公历11月22日或23日,太阳位于赤纬-20°16,到达黄经240°。

2、《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3、“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4、诗云:“太行初雪带寒风,一路凋零下赣中。菊萎东篱梅暗动,方知大地转阳升。”(左河水《小雪》)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小雪节气的诗范文

一、在思想上,爱国爱党,积极上进。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每周我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以身作则,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师表形象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劳任怨。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加快形成自己的上课风格。

二、在教育教学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最紧迫的问题是具有新的教学理念、刻苦钻研如何把课上得深动而有趣,才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从而显现出独特的上课风格。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特别是现在四年级下学期,打好基础为即将步入第二学段作好铺垫,本人虽不担任班主任工作,但很多工作不敢懈怠,唯恐有负家长和学生。

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课前,我认真仔细的进行备课,制作课件,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对教案进行认真的修改,课后布置的作业力求少而精,努力做到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结合学习目标,更有的放失的进行教学。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营造自主、合作、探究、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等。再次,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学好知识的同时,更好的学会做人、做事,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在课余时,努力自学,勇攀高峰。

第3篇:小雪节气的诗范文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雪小,地面上又无积雪,这正是“小雪”这个节气的原本之意。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雪节气的天气特点和饮食注意,欢迎阅读!

小雪节气生活饮食注意事项天气冷,紧闭门户——错!

经常在室内工作的市民别忘了适当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和湿度,远离干燥和流感。在冬季,人们往往最关心室内的温度,而忽略了室内的通风和湿度。房间温度太高而湿度太低,也会引起身体不适,极易发生疾病。冬季室内保湿除每日向地上洒些水,或用湿拖把拖地板以增加湿度外也可在散热设施附近放一盆水,让水慢慢蒸发,以保持室内空气湿润。此外,在居室内养几盆花草或是购买加湿器,也可调节室内湿度,使居室内充满清新空气。

早睡早起身体好——错!

小雪前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阳气。专家强调,人们要适当早睡,同时,早晨也不易起得太早,尤其老年人时间允许的话,最好等太阳升起,阳气生发时再起床,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蓄积。

秋冬必进补 多吃有益——错!

小雪节气的饮食保健至关重要,然而误区却不少。

1、进补也需分寒热。

秋冬进补是民间固有观念。事实上,小雪之后的饮食需要区分寒热。脸红血热及脸绛色血粘稠的人不宜吃温补食物;血热的人应吃偏凉性食物,血粘稠的人应吃平性食物。凉性食物应热吃,如白菜、萝卜不宜生吃,可熟吃。

腰背寒凉为肾阳虚,四肢寒凉为肝阳虚,肝肾阳虚且血不热不稠者,可适当吃温补食物;肝肾阳虚且有饮酒习惯的人可适量饮酒,喝白酒、黄酒应加热。天冷时喝凉酒会伤血。

2、日常注意饮食清淡。

日常饮食一旦不当,就会导致疾病和人体早衰,更会使体质变差。尤其是本身情绪就容易抑郁者,更应该注意饮食调养。通常情况下,抑郁症者进食后不易消化,这会直接影响到脾脏的运作和吸收。

而脾脏本身就是最怕思虑过重的脏器,在忧思过重的情况下摄取不当饮食,自然就会伤脾。因此,情绪易抑郁者平时一定要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山楂、西红柿、红心萝卜、黑木耳等,同时也要适当吃些核桃、黑芝麻等能增强体质、益气补血的食物。

抗寒饮食 首选火锅——错!

冬天天气变得干燥,不少人会出现口干、皮肤干燥的症状,选择清淡的饮食有助于应对干燥。

冬季因为气温比较低,所以很多人会喜欢吃一些温补的东西去补充身体需要的能量。但是但人体常因室内供暖、穿得严实,内热散不出去而上火,所以肉食不宜大量,荤素搭配的比例最好是1:5,多搭配些清火滋润的食物。适时的吃一些清凉的小吃也是不错的冬季膳食选择。

户外寒冷 宅家温存——错!

小雪节气开始,由于夜间时间越来越长,白天时间越来越短,人们对于黑夜的感受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在这个时节,非常容易引起心理上的一些感伤。从而导致心情抑郁症状的发生。在小雪节气里,要保持愉悦心态,可以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多听音乐,学会调养自己。别再宅家做忧郁男女,动起来!

户外锻炼 越早越好——错!

小雪节气前后,这段时间,天气常是阴冷晦暗的。从中医角度来讲,此时身体内循环正处于阴盛阳衰的阶段。

小雪节气,天气渐渐进入真正的寒冷,室内外温差渐大。多穿衣服来御寒,注意保暖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最要保护的就是心脏。对于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来说,这段时间里,最好将锻炼安排在日出后或者午后,而不是越早越好。由于这一阶段室内外温差较大,到户外活动时,要注意提前做好热身运动。

小雪节气的人群养生法1.男士:

阳气不足,冻疮或至

冻疮是寒冷所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炎症损害。小雪前后,许多地区的室外温度已跌破冰点,因而此时是冻疮的高发期,尤其是手、足、鼻尖、耳边、耳垂和面颊部等部位更易产生局部性冻疮。

中医学认为冻疮与气血两虚关联很深,小雪前后,气血运行更加不畅,冻疮自然会“不请自来”。另外,过度劳累、运动过少和御寒方法不当也会引发冻疮;手脚特别爱出汗的人往往体表散热很快,因而他们患冻疮的几率比一般人要高。养生专家指出,在小雪节气到来前后,阳气不足和体质虚弱者应格外注意,尽早预防冻疮的发生。

具体来说,阳虚者首先要注意保暖,保持衣物、鞋帽的干燥和舒适,在饮食上注意“取热”,经常伏案工作的人、久坐于电脑前的学生等还应注意劳逸结合,常起身活动一下,以保证体内的气血畅通。假如手足患上冻疮,应常用45℃左右的温水浸泡,如果其他部位患上冻疮,可用毛巾热敷。这样做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冻疮处复原。

2.女士:

温水刷牙,保护口腔

人类的牙齿和牙龈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正常完成新陈代谢。过冷或过热的水温均会刺激口腔,甚至引发各种牙齿、牙龈疾病,缩短牙齿的寿命。在小雪时节,气温已跌至0℃甚至更低,此时更应注意保持口腔的恒温,特别是牙齿过敏、龋齿、牙周炎、牙龈炎、口腔溃疡等口腔疾病患者须避免用过冷、过热的水刷牙,否则很容易使病情加重。

具体来说,在这个季节里应将刷牙水控制在35℃左右,这种温水能让人感到十分舒服,且能最大限度地清除附着在口腔内的细菌和牙缝间的食物残渣。为了更好地保护牙齿和牙龈,应尽量避免进食过冷或过烫的食物;在三餐后应立即用温水刷牙或者漱口,以保持口腔的清洁,不让口腔疾病“有机可乘”。

3.老人:

小雪泡脚加中药

热水泡脚是许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比较热衷的养生方式,尤其是在天气寒冷的小雪节气前后。中医认为,脚作为人体的“第二个心脏”,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全身各个部位在足部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反射区,通过刺激这些反射区,不仅能够舒经活络、调理脏腑功能,还能使身体相应部位发生生理变化,从而达到治病健身的所谓中药足浴,就是将不同的中草药与温水混合在一起,中草药被充分溶解后发挥出来的药物成分通过足部的穴位直达五脏六腑,达到了“内病外治”的效果。比如,气虚者适合选用党参、黄芪和白术来泡脚;血虚肾虚者适合选用当归、赤芍、红匹练、川断等泡脚。正在服用中药汤剂治疗某些慢性疾病的患者,可以选用对症药物来泡脚,如、枸杞子、桑叶枝等适合高血压患者用来泡脚,田七和丹参适合中风患者用来泡脚。此外,也可以用熬制中药剩下来的中药渣泡脚,从而达到双管齐下治疗疾病的效果。

小雪节气的天气特点是什么小雪节气的天气特点是:1、天气寒冷;2、冷空气频繁南下;3、降雨稀少;4、并且是由雨变为雪。

小雪节气时,北方地区的温度开始跌到零点,华北地区,开始降雪;东北地区初现冻土现象,应了“小雪地封严”的场景。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雪。小雪节气后,除了岭南地区和沿海地区,其他城市都开始进入冬季,出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初冬景象。

下雪节气的天气变化

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节气的小雪与天气的小雪无必然联系,小雪节气中说的“小雪”与日常天气预报所说的“小雪”意义不同,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反映气温与降水量。而天气预报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强度较小的雪。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气象学上把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等于或大于1000米,地面积雪深度在3厘米以下,24小时降雪量在0.1—2.4毫米之间的降雪称为“小雪”。

第4篇:小雪节气的诗范文

Abstracts:If we want to cultive students’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s,we must not linger on the game-playing activities.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class English learning can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s as well as spur their origual capacity.

关键词:兴趣,现状,任务型

从我99年9月跨上小学英语讲台,英语像一股清风席卷整个校园。学英语的见了我“G ood moring”;没学的老远跑过来,只为说一句“英语老师好”。随着时轮的转动,抑或是我对他们的麻木,或是他们对我的麻木。师生间撞上了,生硬地打个招呼。要不是平时强调必须用英语招呼恐怕现在用英语的更少了。这样的转变让我无法安宁。回顾近期面临的教学困境,努力思考,寻找原因,作出对策同大家共榷:

一、 激发兴趣

“激发兴趣,”是指教师在带领学生去接受崭新学科对新鲜事物时,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的疑虑,树立自信,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在动力。爱因斯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英语以其陌生的面孔,异样地走进学生当中,他带给学生全身的好奇感。学生为自己吐出的每词,每句而兴奋,激动。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这在三年级开始教育中我们都强烈地体会到。

PEP教材以其丰富的色彩,富于变化的节奏,悦耳的美式音吸引学生,说说唱唱玩玩中通过角色表演,游戏活动等形式习得大量言语。而教师因初次接触教材,对大纲认识的浅薄,教学上不能很好把握等,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1、“闹着玩”。初次接触教材,教师对教材的灵活性,意图不能领悟到位。他们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设计各种活动丰富课堂。如:动手做贺卡。教师往往在还没讲完步骤,学生早自愉自乐地通过自己对图示的理解动手又动口。课堂成了一典型的美术小制作。组织上存在的缺陷外,这样的动手是否值得要用大部分宝贵的课堂时间来完成?

2、“光练嘴皮子,不看书”。为了提高口语,教师化了大量时间精心设计课堂内容,讲干喉咙,耗完学生精力,铃声一响,大伙齐松了一口气,教师这才记得需打开课本问学生:今天你学到了什么?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从他们捧着课本迷惑的眼神,委屈的神情中不难得出:我刚才明明会讲得,怎忘了?书上哪有?我怎不认识他呀?教学目标有听说认读,但大多数教师都没注意认读目标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放任这种现象持续?作为学习的载体我们还可以熟视无睹吗?

3、“动中乱”。教师不遗余力的采用各种组织方法来吸引学生兴趣。课堂游戏采取自由结对就是其中一例。于是我们常可以看到有几个围在一起,有好几个单干的走来走去,又是叫又是跑的,甚是热闹。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流于形式”频频在课堂上出现。

除此之外,还有若干现象。若不是学期回头评价,我们很难发现和掌握学生学得的状况。现状表明:这样的循环教学很糟。很不扎实。起初师生还是感觉轻松,随教学内容深入,就出现大量难题。著名教育家曾说过,学好语言的最好方法,就是能读懂课本。针对如此情形,我们在学生入门时必须落实好这几点。

1、让学生了解现代语言的重要性。明了学习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引入课中教师要尽量丰富生动讲一些有趣味性的故事来说明英语的重要性。

2、注重学生在开始阶段对基本发音,书写,朗读等习惯的培养。不求速度,但求精,准。

3、给予学生明确的期望值,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学习是件愉快的事,也是件需要不断付出劳动的工程。要相信学生,肯定他们是一定能不断成功的。

教学,开头容易,过程难。经过引入我们发现:原有的最初的学习高温已急剧下降。原始的兴趣随着学生对他的熟悉渐渐地不复存在。我们体会到:语言知识本身具有的魅力,才是学生持久学习的驱动力,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绝的能源。

二、 持久兴趣

1、 进入了四年级,由于三年级认读不抓实,课堂出现可各种时尚病:

1)“喧宾夺主”。教师尽量用简易语言组织课堂时,学生却听得悬乎,有自个儿画画的,有低头写东西的,有做小动作的等等。教师迫不得已,改成演“独角戏”。

2) 有问“逼”答。教师在教学深入过程中,发现抓实知识的重要性。为了改变教学现状,从现在抓起。于是课堂上出现让学生一个接一个站起来,穷问不舍,最终还是自己“摊牌”。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设计的太玄,教学过程没能让学生可以拾级而上。

3)问而“避”答。为培养学生质疑,教师很难把握得了“度”。学生举手追问,教师穷于应付,留个台阶给自己:大家自个找答案,看谁厉害。结果是学生无所适从。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不透,依赖现代教具,却只能“顺流而下”。

4)“照本死用”。课本知识还没掌握,我们还怎样拓展?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抓课本语言时,练了又练,教学辅助手段少之有少。“教具少,做教具繁”成了我们的理由。在调查中笔者发现51、6%学生说,从没见过老师在黑板上画过简笔画;67、2%学生说,老师在课堂上常见的只是几张卡片和一台录音机。45%学生反映教师在课堂上很少提供实物和设置情景。我们的学生在沉闷贫乏的气氛中,学得如何?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笔者又对本校来自乡村学校的学生作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原同班学生中只有7、6%达到优秀,64、5%为中等,27、9%为差生。抽取部分学生谈话了解:我觉得英语课好玩,但不喜欢,太难懂了。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乡村小学因师资不足,采用一周三节集中授课,接触频率少,安排不合理,学习没及时巩固。知识没能螺旋上升,直接导致教学的畸形。

2、 思考与对策

1) 立足课堂,向课堂要实效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更多地是培养学生的各种习惯,兴趣。学科分配的时间都较紧。我们教师只能向课堂主战场取成效。采用“目标性”的任务型课堂教学,便是我正努力摸索,改变现状的教学模式。教学的“任务”,就是做做事,它以意义为中心,重视如何沟通信息,着重解决某一交际问题,它在现实生活中有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际。它贴近生活经历,能引起学生共鸣,激发欲望。任务的执行注意任务完成,即在交际中解决问题。他的结果是评价任务成败的标志。有了明确的师生角色,任务目标,必要的构成任务的输入材料,创设的任务执行环境等组成的部分就能进行有意义,自由的练说性目标。现四年级课本游个话题。在教学中我采用任务为主体,其他活动辅助的教学形式。如:为巩固校园的各个建筑单词,我带部分学生参观邻校,在询问描述中掌握各种建筑,而有时我只着眼于把任务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如学农场中的蔬菜,动物的课文,我在近课尾安排让学生添物并交流“If Ihave a farm, I’m going to have ”。除此之外,有学生爱好调查表,服装设计表,展示会,购物节等。无论是个人独立操作,小组合作,个人研究或集体讨论等。我先分层让学生掌握所用语言,所需道具,慎择任务主题,尽量贴近实际生活社会。布置具体要求安排好活动形式,随时提供援助,总结全面评价他们的成绩,在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无形中调动学生的言语资料库。在实践中他们学会自我评价,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又转化为无穷尽的学习后继力。

2) 分层教学,减缩差距。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如何对待优中差生。

A、 分组编排,因材施教

教师通过几句最基本的交际语言,观察个人口语素质,性格特点,记忆力,反应速度等。在心中把全班分三组,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以求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促学生不断上进。

B、同一情景,各说其能。设计情景考虑每人差异,使他们都能言其所能言,言其所爱言。如:买东西,卖东西。同学可以组合商量买卖方。

C、各种评价要求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接受自然有多有少,放置不同要求。如:期末来临时,为鼓励学生查漏补缺,主动复习以此作为总结性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规定美意单元的内容,得分80分以上,将得 。起初学生兴致很高,两堂课下来,发现相当部分的中差生开始闲逛,而优生争相读出的分化局面。“不会读,没人帮“是事实。因此我及时调整要求,列出部分学生名单,降低要求成绩70分以上即可。而好的同学帮助差生有效果,就可奖小贴画纸。这么一来,好的学生更起劲,差的学生也来劲了。“跳一跳摘到”的效果出来了。教学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通过他们体现知识。

3)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完成英语教学和培养兴趣的根本保证。情感是打动人的心灵秘诀,是打开人的心灵的一把金钥匙,是人行为的内在力,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师生间接触,看法,需要无不包含情感因素。没有师爱生,生尊师,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学习氛围,顺利进入角色。而乡村学生回答:我不喜欢英语,太难了,可我喜欢见到英语教师,她让我快乐,这不正说明师生关系的可利用性。无论是对语音的兴趣还是对教育者的喜爱。我们没有理有错过任何一个有潜力可挖的机会。教师爱学生,从自己的人格影响和发展学生,以情育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尽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 英语课堂的延伸,拓宽

5) 乡村小学原先教学的过于集中,接触频率少等带来的种种弊端,要求我们增加学生与英语的接触频率。为此我们征求校领导同意,争取一周一自修。在教师援助,学生互助互帮下学习的机会就多了。同时我们布置作业,采取同桌学制,同班友谊制,同村学习制来延伸言语实践。具体方法:

收集摘抄身边英语。在改革步伐矫健的今天,各类商标广告词随处可见。让学生“回回头”收集这些英语,学生乐此不疲。如:银行时,“CHINA BANK”“CCTV”“SARS”等这些作业不仅使他们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意识。

编辑主题板报。让学生寻觅,留心,在收集抄写中,学生无意中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在争相阅读中重显知识。延伸内容。

3)、定时抽取典型活动,提前布置任务,学生在课间,课外的自觉准备,营造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氛围,带动周围人,激活他们兴趣,在提高他们表达能力同时,也不放过肯定他们为此努力的结果。

综上所述,出现教学危险信号,我们不能任其发展。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回头看,找症结。只有在把握准理论下,不断学习新标准,摸索教法学法,用理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感悟真理,真正地为学生培养英语持久兴趣。相信在不断克服探究实践后我们一定能为成绩而兴奋。

参考文献

1、 张之建主编 中小学教学小百科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

2、 王增昌主编 外国教育教学改革全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3、 刘显国主编

中小学教研手册

第5篇:小雪节气的诗范文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

首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第6篇:小雪节气的诗范文

“小雪”节气间,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此时称为小雪节气。此时,太阳位于赤纬-20°16',这天北京地区白昼时间仅9小时49分钟,正午太阳高度仅29°50‘。

每晚20:00以后,您若到户外观星,可见北斗星西沉,而“W”形的仙后座升入高空,她代替北斗星担当起寻找北极星的坐标任务,为观星的人们导航。四边形的飞马座正临空,冬季星空的标识——猎户座已在东方地平线探头儿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小雪节气的诗范文

【关键词】人类发展生态学;幼小衔接;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6-0020-03

一、人类发展生态学的主要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创立的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1〕生态是指有机体或个人正在经历的或与个体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Aline-Wendy Dunlop (2003)认为,对处于教育衔接期的儿童来说,他所在的环境中至少包括三个微观系统,即家庭、幼儿园和小学。〔2〕一个或多个微观系统的相互交叉产生了中观系统,中观系统是指儿童直接参与的微观系统之间的关系与相互影响。这些相互关系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对于幼小衔接来说,中观系统是指幼儿园、小学、家庭三者所做的课程衔接工作及其与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儿童生态环境的第三个水平是外层系统,它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对儿童有着影响的环境。各地的教育政策、社会福利、医疗保险、住房条件、父母就业和当地设施以及对这些因素的调整,都有可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第四层是宏观系统,是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政府部门的政策、社会政治团体的影响、意识形态、文化、社会价值观等因素的变化(比如国家的就业政策)会影响到外层系统(如父母的职业状况),进而影响到中观和微观系统(如家庭的环境质量),以至于影响到儿童本身。在环境变化或处于过渡阶段时,个体会面临新的挑战,必须学会适应,发展由此发生。因而,布朗芬布伦纳认为,“观察个人如何应对变化是理解发展的最好的基础”。〔3〕

二、运用人类发展生态学进行幼小衔接研究

Kay Margetts(2003)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做了一项研究,旨在探测儿童的个性、家庭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变量、学校、儿童的保育历史等因素与儿童早期入学适应之间的复杂关系。〔4〕结果表明,儿童入学适应会受到个人和家庭特点、社会和家庭发展趋势、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影响。性别、年龄、出生顺序、脾气和社会技能都会对儿童的入学转变产生影响;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等也影响儿童的发展过程和能力;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经历同样影响儿童的入学适应。因此,研究者必须全面考虑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Aline-Wendy Dunlop采取一种衔接的生态模型研究幼小衔接。〔5〕他认为,现代研究必须采取一种生态系统的取向,因为在任何情况下儿童都无法独立于他人,儿童、教师、家长都是在他们的不同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下对衔接进行共同建构的。Stig Brostrom认为生态模式这一术语源于布朗芬布伦纳(1979,1986)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美国的Pianta和Walshde,欧洲的Fabian和Dunlop都对这一理论进行过论述,他们都强调家庭、幼儿园和学校之间的各种联系。〔6〕

从国外近几年的研究可以看出,生态模式作为一种体系,包含了影响幼小衔接的全部因素,拓宽了人们对幼小衔接的认识。生态模式已被广泛运用于幼小衔接研究。受这种理论的影响,对幼小衔接的研究呈现出从分离走向整合的趋势。

国内单独运用生态学理论进行幼小衔接的探讨不多。综观国内学者对幼小衔接的论述,他们认为目前幼小衔接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的幼小衔接观念有所更新,但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7〕 虽然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认为应该用全面的准备观来代替纯知识角度的准备观,儿童入学准备应是习惯(学习、生活习惯)、能力(学习、自理能力)、意识(规则、任务意识),或者说是心理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准备,但在实践中仍以传授知识为主。(2)教师对幼小衔接的研究较少,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8〕 一些小学教师从未到过幼儿园,对幼儿园大班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沟通较少。(3)对于由谁来承担幼小衔接工作的问题,有的学者说要重视家长工作,有的认为应该由学校和教师承担,有的认为应该是家庭、小学和幼儿园三方共同参与。〔9〕 从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幼小衔接的研究一般只涉及家庭、学校和幼儿园这三个方面的微观系统,较少涉及它们之间的中观系统,对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研究则更少,导致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有限,幼小衔接质量有待提高。

三、人类发展生态学对幼小衔接的启示

1.以儿童的终身发展为落脚点

幼小衔接应该与儿童的终身发展相联系,以儿童的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把目光局限于幼儿园大班阶段或小学一年级阶段,更不能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应该为儿童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做好各方面准备。

2.重视多种因素的影响

入学过渡是复杂的,儿童不只是背着书包进入小学,幼小衔接背后的因素,如儿童的生活经历、性格、家庭环境、父母职业状况等都值得研究者在进行幼小衔接研究时加以综合考虑。

3.重视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在研究幼小衔接时,研究者不仅要考察单个因素的作用,还必须对与幼小衔接相关的各种因素加以综合考察;不仅要对各种因素作全面考察,还要对众多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研究,因为各种关系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例如,在考察幼小衔接时,研究者不仅要对教师、家长、儿童这些处于微观系统、中观系统的因素进行研究,还要去了解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方针政策、指导原则等;不仅要对家长的职业状况、教养方式有所了解,还要对儿童的生活经历等加以关注,这样才能综合把握儿童受到的总体影响,才能有的放矢地找出儿童不适应小学教育的原因,对教师的幼小衔接工作给予有效指导。

4.加强各方面的配合与协作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离不开各方面的参与和协作。教育部门要加强科研和立法,制定详细的有关幼小衔接的教育大纲;社会、社区要增进对幼小衔接的理解并更新观念;家庭、幼儿园、小学要为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作好各种准备。只有各方面加强配合,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才能有效提高幼小衔接质量,促进儿童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2〕〔5〕ALINE-WENDY DUNLOP.Bridging early educational transitions in learning through children’s agency〔J〕.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Monograph, 2003,(1):67-86.

〔4〕KAY MARGETTS. Children bring more to school than their backpacks:Starting school down under〔J〕. 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Monograph,2003,(1):5-14.

〔6〕STIG BROSTROM.Problems and barriers in children’s learning when they transit from kindergarten to kindergarten class in school〔J〕.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Monograph,2003,(1):51-66.

〔7〕曹凤英.浅谈学前班教育与幼小衔接〔J〕.辽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8〕周蔓雪.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关问题的新认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9〕徐明.如何做好幼小衔接〔J〕.幼儿教育,2004,(6).

The Enlightenment of Ecology on Immature Curriculum Transition

Wang Wenqiao, Yang Xiaop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第8篇:小雪节气的诗范文

这次的暑假是我大学生活的最后一次暑假,学校规定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出去实习,积累经验。我从来没有自己出去找过工作,本想在网上找的,投些简历,等待回音,可是几天过去了都没反应,或者就是拒绝的回复。于是,我打算主动出去找,我去了陆家嘴,找了20多家公司,只有2家公司让我填了表格等待回复,可惜一周后了无音讯。就在我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我得知不久有一场人才招聘会,就去尝试了一下,终于,我进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实习。

很幸运的,我进入了这家公司的财务部。刚开始一切都是陌生的,不过这里的老师和同事都很好相处,平时的事情也不是特别多,虽然没有工资,但报销车费和饭费,对未毕业的我来说已经足够了。毕竟这次实习的真正目的是要学习,积累经验。在公司里,有不懂的不会做的事情,老师都会很有耐心地教我,而我明白后也帮他们做了很多事情,一天下来过得很充实,也很快乐,并不像我以前想象的受到什么苦。

在实习的这一个多月里,我学会了用复印机、传真机和扫描机,学会了计算印花税、贴税票,还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听写会议纪要、摘报、接听电话、收发快递、制作表格等等。这是我想要的实习生活,丰富多彩,还能学到许多东西,不过现在竞争力如此激烈,一次帮他们招聘前台,就这一个职位,却有14位女孩子来应聘,可见如果自己没有能够吸引用人单位的因素,就只能被淘汰。现实社会就是如此的残酷!我能得到这样的实习机会,真的应该很珍惜。

这个公司的总务老师很容易打交道,他告诉我,你再怎么有本事,如果在一家公司里无法与上级搞好关系,那么你就永无出头之日。我觉得很有道理,努力学习,考取一个个证书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也是我们找工作时的一块敲门砖,但是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可以得到上级的重视是更深奥的一门学科。想要学好这个,光靠书本上的做人道理是不够的,只有在社会中亲身实践,慢慢摸索,才可能学好学精,融会贯通。

不过,在这个社会中,诚实也是相当重要的,它是别人能否相信你的保障。如果得不到别人的信任,那么做什么事都不会很顺利,甚至寸步难行。现在许多大学生都想自己创业,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想法,而且很有志向,但创业除了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诚实的作风也很重要。

还有就是要乐于帮助别人。在实习的过程中,老师和一些同事帮了我很多,有时我并没有要求,他们也会主动来帮我,这点令我感动。所以,在平时的工作或生活中,我也会主动去帮助别人,这样不但帮别人解决了困难,自己也获得了一份快乐和满足。

在即将离开公司的时候,我向各位老师和同事道了别,同时也得到了他们的祝福。我想我会好好学习的,为了自己的将来奋斗!

第9篇:小雪节气的诗范文

“无边界管理”理念源于企业管理,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提出。传统管理遵循金字塔式管理模式,自上而下地按需要把员工和业务流程进行划分,各部门恪守边界、各负其责、各尽其职,使得资源配置较为低效、组织创造性不足。无边界管理打破传统管理的制度框架,注重创新和变革,让员工共享信息、参与组织的管理和运作,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其聪明才智的发挥和组织各部门的协同运动,使信息和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无边界管理理念认为传统企业组织结构通常包括垂直边界、水平边界、外部边界、地理边界四种边界。垂直边界指组织内部的层次和职业等级;水平边界指组织内各职能部门及规则;外部边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隔离;地理边界是文化、国家和领域的界限。正确理解无边界管理的内涵,要认识到无边界管理正是建立在对传统边界概念的理解基础之上,而非对边界的绝对否定。无边界管理理念要求在管理中突破这些边界,但并不意味这四种边界完全消失,而是将传统组织中的四种边界模糊化。

二、从无边界管理视角审视中小学管理

从无边界管理理念视角进行审视,当前中小学管理中的确存在有形无形的边界,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学校领导与教师间的边界。目前我国中小学管理较多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学校领导作为领导者和决策者,仍然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推动工作,为教学规定了严格的程序与规则,频频检查。教师则处于被管理被监督的地位,上面怎么讲,下面怎么做,二者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界限分明。

第二类:教师与教师间的边界。教师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阵营,一方面是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的职责边界;另一方面,不同教研组、年级组的教师之间也存在边界。教师与行政人员间的界限受工作性质、工作时间的影响,而教师之间的界限,则是由于学校过于强调学科成绩及升学率,教师将重心放在提高自身所授学科的考试成绩上,导致不同科目任课教师之间、不同年级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甚至形成一种相互竞争的关系。

第三类:学校与外部环境间的边界。这一边界主要涉及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边界,以及校外教育资源共享不足等等,表现在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比较少,学校在利用校外资源也比较少等方面。

边界的存在导致中小学管理效率不高、教师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以无边界管理理念为指导,有针对性地打破学校管理中各种有形无形的边界,改变以学校领导为主体的学校管理模式,关注教师的个性发展,发挥教师和校内、校外其他人员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性和能动作用,将起到提高学校管理效率,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作用。

三、无边界管理理念对中小学管理的启示

中小学管理中,无边界管理理念在打破上下级边界、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融合校内外各种资源等方面给予启示。

1.打破上下级之间的垂直边界

中小学管理一直强调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然而在现实管理中,往往由学校领导对学校事务进行管理和决策。学校领导充当决策者的管理方式能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有效处理各种日常事件,从而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但许多学校领导管理意识过强,把自己当成学校管理的主体,把教师看成学校管理的客体。但是,教师一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当处于学校领导的监督之下时,会对学校的监督行为产生反感,站到学校领导的对立面,进而影响其对学校、对工作的热情。

根据无边界管理理念,学校管理中应使上下级之间的边界模糊化,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此观念下,学校领导需要转变思想,增强信息共享意识,努力培养教职工的参与意识和领导能力。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中,信息由学校领导拥有,教职工只需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即可。打破上下级之间的垂直边界后,鼓励全体教职工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就要求教职工拥有足够的信息,并且具备相应的决策能力。因此,无边界管理要求学校领导以各种途径与教职工分享信息,帮助教职工了解学校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战略,从而使他们能够参与学校管理。尤其在教学管理中,要充分授权给教师,使教师在专业领域内享有一定程度的自并要求其对结果负责。事实上,让拥有专业学科知识的教师在本专业和学科范围内做出决定,既能增加其参与感、提高积极性,又能够缩短从决策到执行的时间,还能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将有利于学校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2.打破教师之间的水平边界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教务处、学生处、实验室管理处等职能部门基于各自利益,可能会各自为政,与其他部门发生矛盾和冲突;而各学科、各年级间也可能缺少沟通、合作与交流,从而形成各种形式的水平边界。

打破教师之间的水平边界就是要突破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边界,真正使教务、人事、教学等部门连为一体,充分发挥个体的作用。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校为不同群体创造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以教研活动为例,可以改变以往仅限于在某一单一学科领域开展教研活动的做法,在整个大文科、大理科的范围内进行研讨,或者就某一问题组织各科教师及各职能部门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使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教师能够相互交流,分享他人思想,发掘自身经验,起到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作用。同时,这一过程使教师间相互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减少教师间的隔阂,加深理解。并且,讨论过程中涉及对同伴经验的评判,这种评判往往具有公开或隐含的竞争意义,也就使得这一过程具备相应的激励作用。通过类似活动,可促进教师之间、部门之间的融合,让思想、信息自由交流,从而促进教师聪明才智的发挥,使学校迸发出强大的活力。

在水平无边界管理中,还可以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如统一配置资源、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等方式打破学科、年级间的水平边界。例如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课程,可统一配置资源,由本学科的所有教师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教学,一位教师负责课程的一部分内容在全年级进行授课。如语文学科可由不同教师分别负责写字、阅读、写作等不同内容的教学工作;数学学科中的几何与代数、英语学科中的口语、听力、阅读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以打破班与班之间的界限。此外,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某些知识可以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跨年级、跨学段进行合作教学,可以以上大课的形式,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如历史学科的专题讲座,自然、地理等跨越学科的整合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打破年级与年级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教师的优势整合和校内优质资源的共享。

3.打破中小学的外部边界

扩大校内外教育者的沟通与合作是突破中小学管理外部边界的重要方面。学校的外部边界源于中小学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可以通过灵活开放的管理手段打破学校管理的外部边界,让学校与学校、家庭、企业、社区、社团等外部环境融合,建立更有利于教师素质教育和个性化发展的学校教育模式。

打破中小学校的外部边界,增加与家长的沟通是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越来越关注;而由于社会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加,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也逐渐增强。学校要建立相应制度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并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例如利用校讯通等工具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相关信息,通过家长接待日等方式,鼓励家长为学校出谋划策等等;部分家长具有较高素质,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将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开展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打破学校外部边界的又一重要方面。传统的中小学管理一般把其他学校作为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无边界管理则把其他学校看作利益共同体,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中小学校打破校与校之间的边界,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教师到兄弟学校学习、教师进行跨学校的授课,都将为学校的自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社区教育的开展,打破学校与社区的外部边界理应受到更多重视。学校管理者应意识到学校与社区休戚相关,学校的发展必须立足社区、服务社区、加强与社区的交流合作。一方面,学校要主动走进社区,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如参与文艺演出、为社区进行讲座、培训等,积极提升自身在社区、公众中的形象。另一方面,邀请社区走进学校,向社区介绍学校的运行状况,获得社区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充分利用的各种校外资源,聘请校外专家为学生、教师和家长举办专题讲座,以拓展视野,提升教师和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常燕.无边界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