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教师德育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幼儿园教育;教师;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5
一、 提高幼儿园领导的专业素养
领导的专业素质体现在其对幼儿的发展、幼儿教育本质和基本规律的正确认识,以及其通过从专业理念出发,结合当地与园所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指导方针的科学性程度,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领导者可以通过制定科学的方针政策,使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师资配备真正与科学的幼儿教育相一致,从而带动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 领导的管理理念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影响的途径和具体表现如下:
1、通过活动前的规划和计划
在学期伊始或各项大型活动开始之前,园所对整个阶段工作与活动的整体规划会为教师指明前进的方向,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增强计划性,帮助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分清主次,在有条不紊的工作和活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
2、通过活动中的监督和指导
领导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监督与指导,包括流动走班进行观察、开展例会进行反馈、审查提交资料等等。通常情况下,领导根据工作内容,对监督途径、时间、频次的选择都会通过能否更好的促进教师的改进、完善与主动学习影响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
3、通过对特殊方案的制定和特殊问题的决策
对园所工作中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地方,园领导依据自身的专业眼光和判断,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制定特殊的方案与决策,影响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在幼儿园工作和任务进行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遇到与现行工作有冲突亦或影响现行工作与任务进程和成效的突发事件或临时情况,以领导管理能力为基础而形成的园所对此方面问题的解决处理方式会通过影响教师的工作实践重心影响其相应方面的专业能力发展。
二、 开展继续教育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
1、通过业务学习贯彻相关精神与要求
在业务学习中,领导结合上传递的理念与下达的文件,带领教师进行分析和学习,并结合园本实际,对以往的安排进行补充与更新,并经常对所强调方面的实践予以督促,在不断提升教师意识的过程中使教师形成实践习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在业务学习的落实方面,学习中有园长或相关负责领导的参与,会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学习笔记的验收和学习内容的考核等相关内容也会有助于将任务落到实处,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2、通过培训学习更新理念与扩展视野
培训与讲座通过更新理念、提升认识、交流方法与提供策略等渠道,不但可以使教师了解适宜的工作方法,并且帮助教师了解正确做法背后的专业理念支撑和理论依据,使教师将培训内容摸索内化成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并实践形成专业能力。 园所为教师提供的培训与讲座类型包括:组织园内培训与讲座、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与讲座的机会、提供网络平台使教师参与远程培训、请外出培训教师在园内进行“二次培训”并“老带新”的师徒帮带培训五类。
3、通过教研分享经验与解决困惑
通过教研,一方面,在任务和活动开展之前,以园所或年级组为单位就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如此减少或避免个人思维的局限性,总结出更多适宜的方式方法与活动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各类问题,在更加顺利的实施计划与开展活动的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园所每阶段固定的教研活动就教师日常工作中的经历并遇到的问题、困惑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讨论,在分享自身经验的过程中进行优势互补,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进行吸收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4、通过观摩寻找差距与取长补短
在观摩活动中,教师通过观摩各类活动不同的组织方式与方法,了解自身的差距与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汲取其他教师的优点并总结经验,长此以往,使教师能更加适宜、灵活的对活动进行组织、实施和调整,相应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 园所组织的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观摩包括两类:园际间的观摩学习和园内相互观摩学习;其中,园内观摩学习的方式包括组织教师到专业能力较突出或任务完成较出色的班级进行观摩与通过走班的方式挨班依次进行观摩学习两种。
三、 从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修正
1、提升任务布置和工作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切实保证已下达任务的落实
尽管园所设置的很多活动与相应要求会使教师在专业能力发展方面得到益处,但领导要格外考虑按照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注重布置任务和工作的劳动量、频次等方面的合理性,减少无意义的工作安排,使各类任务和工作布置科学有效,也为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活动预留时间。同时,也要及时对各项所布置工作的落实情况和完成效果进行切实的检查和指导,避免检查验收的形式化,促进所设置任务目标的最终达成,使教师在有效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专业成长。
2、保证保育员的全面有效保育,为教师的学习和研究工作预留时间
在现今的园所工作中,保育员常常做着与保洁员相同的工作,既无法得到全面有效保育的工作实践机会以提升相应的专业能力,同时也无法使主配班教师从一日繁忙与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时间利用在对幼儿进行观察与评价、对自我工作进行反思等与幼儿的有利发展和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具有相对重要意义的其他工作中。因此,园所在设置保育员岗位的同时,要合理的规定保育员的工作职责,保证保育员工作的全面与有效性,以使各个教师均可以获得落
实相应负责的工作并思考与学习的时间,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3、合理使用申津补贴,建立健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
目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幼儿园每一年都可以缴收一部分正规来源的申津补贴款项,按规定,此部分款项需用于除大型公建等硬件设施建造外的其他方面,因此,结合园所具体情况合理有效的利用这部分款项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效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由幼儿园缺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健全机制所导致的教师缺乏专业发展动力的情况,可以合理的利用部分申金补贴作为激励机制中的激励经费来源,建立健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使其更加有效的效力于提高幼教质量、园所发展的同时,最优的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 幼儿 幼儿教师 语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04-01
我国2010―2020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中指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同时加快学前教育信息化进程。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曾强调: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幼儿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00%的幼儿对计算机感兴趣(特别是农村幼儿园的小朋友),即使是很简单的涂色练习和windows系统的画图工具,幼儿都乐此不疲。关于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大多数幼儿园还停留“幼儿学习计算机”、“教师制作课件”阶段,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与网络资源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值得我们关注。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她把教学内容以教具的种类分为五大领域: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语言教育 、数学教育、自然人文教育。她认为语文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听说训练,培养孩子听说能力、早期阅读能力,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参考其观点,本文就主要谈谈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幼儿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始终伴随着幼儿成长的过程。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对幼儿的的语言能力培养是对幼儿进行听说训练,培养孩子听说能力、早期阅读能力,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多媒体教学能将静止的、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的、形象的教学情境,激起幼儿的表达欲望,提高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利用网络现有的语言训练资源――适合幼儿的小故事,训练幼儿语言能力。如《小蝌蚪找妈妈》,先让孩子们猜个谜语:身子像个小逗点,摇着一根小尾巴,长大吃虫叫“呱呱”,以此提高他们的兴趣。孩子们猜不出时,可让他们看看蝌蚪图片,再让他们看整个故事视频,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他们先后问了谁?(鲤鱼阿姨和乌龟)它们最后找到妈妈了吗?(找到了)妈妈是谁?(青蛙)小朋友们知道青蛙是怎么叫的吗?(呱呱呱)这时幼儿们兴趣就高涨了,教室会是“蛙声一片”。最后再问青蛙长什么样子的?无论孩子们的答案如何教师都应多鼓励他们发言,也可以提示他们,青蛙的背是什么颜色?(绿色)。如果我们把青蛙当作人,我们怎么说?(穿着绿色的衣服)这样一步步引导幼儿们说更多的语言。再如,当前网络上流行的幼儿饮食教育《巧虎不挑食》、《好吃的水果》和安全教育《导电的风筝》、《独自玩水的危险》、《发怒的浪花》、《不要跟陌生人走》视频等,都是幼儿很好练习语言的题材。
(二)整合现有网络资源的小故事,以更适合幼儿语言的描述。有的故事太长,看久了幼儿会感觉疲劳,看了后面就容易忘记前面所看到的,故我们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整合,即取其故事的重点画面,舍去对幼儿来说难度大的画面。如,《叮当狗过生日》动画片进行教学时,把视频编辑成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部分,并将重要部分采用截图的方式加以保留,以帮助幼儿回忆故事发生的过程。
(三)静音处理。在观看故事视频时,把原音频设置为静音,通过提供画面信息为幼儿创设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小故事看完后让幼儿讨论,讲述各自不同的观点,只要有一丁点说得通就要对幼儿加以鼓励,后对故事进行配音,谁模仿得惟妙惟悄,谁就是最棒的。再放原音频让幼儿们自己听听与自己理解的是相似呢还是相差万里。如,《不要随便跟别人走》教学时,在到大狼骗埃西时,进行静音处理,埃西对大狼说了什么,大狼两次为什么都没有成功,孩子们不能从动画片中听到声音,只能凭自己的生活、知识去想象去理解。在他们分组讨论讲述自己不同的观点后,再播放完整的音频和视频,最后再对这两次行骗进行配音小比赛,以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当然孩子们在情景中自觉认知,不能相信陌生人的话,从小培养他们的防范意识,养成自我保护的能力。
(四)音画分离处理。即把音频和视频分离开来。听完(一遍不行可放两遍甚至多遍)一个小故事的音频后,让幼儿在教室随意找好自己的位置,边听音频或边看视频边进行表演,动作熟悉后,再表演同时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猴子学样》教学时,猴子在树上又叫又跳,学老公公的样子,伸出双手,嘴上不停地叫着等动作,用多媒体就把动作和声音结合了起来,幼儿就能很好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总之,幼儿园教师能够适时、适量、适度地应用多媒体开展幼儿语言能力的教学,把抽象变为具体,把静变成动,丰富幼儿的想象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园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教育界》2012年第4期 王娟
[2]《快乐学习――利用动画片组织教学活动》《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年第9期 王彬
[3]《提升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策略分析》《成功教育版》2008年第10期 阮琼娥
教师要有较高的口头语言素养,特别是幼儿园教师。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教师既是“妈妈”又是老师,而小朋友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老师的一言一行可以直接影响着孩子。教师的言传身教水平,特别是“言传”,也就是口头语言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语言发展。具备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个合格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因此,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具备良好的口头语言素养的重要性;了解什么样的口头语言才是良好的口头语言,它有哪些特征;应怎样加强自身口头语言能力的培养。
一、幼儿园教师具备良好的口头语言素养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幼儿园语言目标的制定,侧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而新《纲要》指导下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更多的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关注的是幼儿的终生发展。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新《纲要》中语言教育 目标: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从以上目标可以看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要落实这些目标,发展幼儿的语言,关键是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扩展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园教师承担的是母语教学任务,要让孩子们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幼儿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示范作用。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流畅的课堂语言应该是一本孩子们永远读不完的精美无比的书。因此,良好的口头语言能给幼儿学习语言提供示范,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富有条理的讲述、推理严密的阐释,不但能使幼儿自然而然学会正确表达,对发展幼儿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口语习惯等方面都直接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目前的现状是,幼儿园教师的口头语言素养有好有差,不容乐观。城市和乡村的教师因受教育程度差别而存在差别;不同地区的教师因方言口音的区别也存在差别;人和人之间也因为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差别而存在差别。幼儿教师的语言素养则是指教师本身在学前教育学院阶段通过接受语言教育与训练,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言表达方面的一定的水平。因此,幼儿园教师的口头语言素养必定因人而异,参差不齐。这和原先他本人接受的教育与训练有关,也和先天条件有关。正是因为教师的素养存在差异,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就存在差异,教师的语言素养将会对幼儿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想方设法培养教师的口头语言素养极其重要,刻不容缓。
二、幼儿园教师良好口头语言素养的特征
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口头语言素养呢?除了一般教师所要求的口头语言要准确、明了、简练、通俗、流畅外,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都认为,最好能具备规范性、知识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励性、凝练性六个特征。
首先,课堂口头语言要有规范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要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使幼儿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夹杂着方言,教给孩子的不是规范的普通话,致使孩子们长大之后由于各种需要不得不为语言的不标准而烦恼。用规范的语言来讲课,孩子们听多了,习惯成自然,就学到了很多词汇,学会了怎样正确表达。
第二,课堂口头语言要有知识性。在教学活动中,你能否真正给孩子们传授知识,始终应是检验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还需对专业知识进行不断深入的钻研和理解,必须精心准备,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传授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
第三,课堂口头语言要有形象性。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应彩云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时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成风趣。语言课就是这样,有时一个例子,一句比喻就能使孩子们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有时候,为了形象,口头语言还要用望肢体语言来配合。
第四,课堂口头语言要有趣味性。大家都说幼儿教师就是演员,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说话的语音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孩子们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幼儿教师还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孩子们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第五,要善于应用激励性的口头语言。幼儿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要努力发挥其激励幼儿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的功能。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孩子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孩子们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一句自以为无意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孩子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这正是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幼儿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幼儿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幼儿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幼儿的兴趣,强化教学效果。如“你真棒!”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评语,会使幼儿的信心大增。这种“评语”既激励了被提问的孩子,使他有了进一步思考的信心,又鼓励了群体,也促进了课堂提问的尽快解答。由此可见,教师课堂语言的激励性作用是大大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第六,要注意课堂口头语言的凝炼性。即使课堂口头语言具备了知识性、趣味性、激励性,在课堂教学中的表达,若过于冗长复沓,就会造成语无重点、索然无味的结果,令幼儿听了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教师尚须在教活动中注意语言的凝炼性,以便让孩子从教师精练的课堂语言中很容易地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 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幼儿的吸收,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让孩子们听懂并乐于接受。
总之,好的语文口头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所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三、幼儿园教师口头语言素养的培养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在口头语言表达上能做到上述六点是不容易的。因此,幼儿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口头语言素养,熟练掌握教学活动中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那么,该如何去培养提高呢?
首先,要学好基本功,过好语音关、语法关、修辞关、逻辑关。要向所有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学习。听广播,跟播音员学;看电视,跟电视节目主持人学;听观摩课,跟其他语言表达能力好的老师学。尽量将普通话说得标准,掌握好语调语速。还要了解幼儿喜欢用什么样的语言语气来表达。也可以向语言优美的文学作品学习。
第二,要勤练苦练。就是要多实践,多读多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练。普通话不过关的,要在说普通话上下功夫;语调、语速把握不准的,要在抑扬顿挫上多斟酌。至于口头吐字不大利索的,则要下苦功夫练习,而不要信心不足,更不能灰心丧气。德漠斯劳和闻一多先生“练说”的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老师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和激励。
总之,口头语言素养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能够做到规范性、知识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励性、凝练性六个特征;必须多学多练,勤学苦练;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并精心设计教学语言,让教师的课堂口头语言成为幼儿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
参考文献
[1]虞芳.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研究[J].温州教育季刊.2007(2):15~16
[2]赵寄石.楼必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甘肃教育.2004(总135)
人格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一般理解为个性的同意语。人格是一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既包含了人的品德,又包含着知、情、意、行诸方面的特征。某人的人格特征,是通过他人对别人、对自己、对所从事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人格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尤其与一个人童年时代的生活坏境、所受教育及形成的行为习惯有密切联系,因而,早期教育对于建树子女的健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儿童的健康人格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首先,要培养儿童做事认真的习惯,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积极的进取意识。就成人来讲,心理健康的人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集中投入所从事的学习和工作中,通过自己所创造的业绩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这种事业心和积极的进取意识必须从小培养。这方面的教育是和人生 理想的树立及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相联系的,也是正确人生观的基础。美好高尚的理想是人生航程中的灯塔,但美好理想的实现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从小培养孩子做事认真的习惯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对于他们长大以后出色完成学习工作任务有重要意义。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动手,父母不要包办代替。当孩子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鼓励他们战而胜之,并给予必要的扶持。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吃苦受累,凡事自己动手,结果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从小懒懒散散、怕苦怕累的孩子,长大以后对挫折的承受力很低,极易形成消沉、颓废的病态人格,在事业上也很难有所成就。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与他人交往,和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与人交往是人所特有的社会性需要。善于与人相处,防止人际交往中病态人格也与早期的教育方式有关。心理健康的人与人交往时正面态度(如尊重、信任、友善、宽容)多于反面态度(如敌视、嫉妒、猜疑、憎恨),因而他会有许多朋友,从而是自己的生活变得愉快而充实。儿童从幼年起就在学习如何与人交往,正确的教育会使儿童学会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懂得尊重别人的权益,谅解别人的短处和失误。这样的人格特征,就会使别人乐于与他交往,他自己也就会有许多真诚的朋友。交往要有选择,人们不愿与那些品行低劣的人为伍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一个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可交,甚至认为人们都会与自己为敌,这就是一种病态人格了。有的家长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关在家里,不让与其他小孩接触,这种与外界环境隔绝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极易产生“社交恐惧”、“赤面恐惧”等不健康心态。另外,在儿童的游戏和活动中,不要回避异性小朋友,让男孩和女孩很自然的在一起玩耍,有利于发展儿童的社交能力。有的青年,在与异性接触时感到面红耳赤、紧张、心慌,为此而苦脑不堪,这都与儿时的封闭状态有关。
其三,让孩子学会正确对待自己
正确对待自己的态度是不骄傲、不自卑但却具有很强的自信心。每位家长都珍爱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优缺点也最了解。对孩子的优点应恰当地给以表扬和肯定,但不能抬高自己的孩子而贬低别的小朋友,以免形成唯我独尊、唯我独秀的骄傲心态。同样,对孩子的缺点、缺陷和失误也不能不讲方式不分场合地指责和数落,更不能以揭短的方式进行挖苦讽刺,这样很容易挫伤儿童的自尊心而形成自卑感。自卑感强的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缺乏竞争的勇气,自愧不如别人,因而退避三舍、回避社交。遇到打击和挫折还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早期教育应鼓励儿童积极参加集体的游戏和活动,从事力所能及的体力和脑力劳动,通过活动增长才干。当他感到自己能胜任所从事的活动,别的小朋友能胜任的活动自己也同样能胜任甚至干的更为出色时,就会看到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心。
其四,培养乐观的情绪和开朗的性格
心理学研究中将满意、愉快、振奋等情绪称为积极情绪或增力情绪,因为这类情绪能增强人的活力,促进学习工作的成效和身体健康。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或身处逆境之时,在这种情况下性格开朗情绪乐观的人一般很难被困难压倒,而情绪抑郁性格孤僻的人则难于承受精神上的压力。乐观开朗的性格是从小形成的。在和睦幸福的家庭中长大的儿童性格一般都较为开朗,父母离异或家庭不和易使儿童情绪压抑。另外,打骂儿童、苛求责备等压抑个性的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对人的敌视、自卑、忧郁等消极的人格特征。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有民主的作风,允许儿童发表个人意见,尊重儿童的权益,从多方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这样,儿童的主导情绪就会是乐观和积极向上的。
而今算来,从事幼教工作,已经有十年。我深深懂得了我们幼儿教师的辛苦,繁忙和幸福,我们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我们明白自己的平凡,但我们也懂得自己的伟大。我为自己选择做一名幼儿教师至今无悔!蓝天因为有了白云的依偎才不会寂寞;高山因为有了山花的依恋才不会孤独;碧海因为有了鱼儿在她心里嬉戏,才会这样生机盎然;而我们,正因为有了孩子,才真正拥有了我们最美丽、最可宝贵的人生。我们思考,我们实施的教育带给了孩子什么?而今,园丁式教育比灌输式教育有了很大进步。把孩子看成是一粒种子或一棵幼苗,对儿童实施充分尊重和顺从儿童的自然天性的教育。教师为儿童创造条件,提倡自己探索和发现。教师不再把自己看成太阳,让儿童围绕自己转,而是学会尊重孩子,以孩子为主体,孩子们变得大胆、自信,充满活力。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明白,好习惯的培养,才是我们教学中最大的成果。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幼儿期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孩子迈好走向成功大门的第一步。
我们应该教给孩子哪些习惯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这些习惯都是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从广义的讲就是做人的习惯、做事的习惯、学习的习惯、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习惯。包含诚信、爱心、自信、责任、合作、礼仪等很多的方面。比如见到小朋友摔倒时,要急忙上前搀扶;自己说过的话必须做到;面对困难不言败这是自信心;做事情有始有终;玩完玩具放回原处;有好东西知道分享;有规律的生活,遵守作息常规;遵守幼儿园常规,学习要专心与认真;爱护书籍与文具・・・・・・
雄鹰之所以可以搏击长空,是因为它的翅膀习惯了挑战风雪,它的心灵习惯了仰望天空,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也象搏击长空的雄鹰一样,用习惯打造一双坚强的翅膀,一颗高贵的心灵,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可是,良好的习惯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习惯的培养犹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所以培养好习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否则,良好的习惯之舟就会搁浅,甚至倒退。培养孩子的好习我们也不能急于求成,要从点滴做起,且 注重“身教重于言教”。幼儿年龄小,善于模仿,周围人的言语行为时刻影响着孩子的言语和行为。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力争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典范。
孩子们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我们的恒心与毅力,更需要我们谨慎。我们就这样严格要求着自己,坚持着,丝毫不敢懈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教育教学的潜移默化中把良好的行为习惯烙印在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中。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负责。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幼儿教育奉献光和热,让孩子因我们而快乐,让我们因孩子而幸福!
幼教事业的道路很长很长,只要我们立足实践,不断分析,反复教育,就能不断促进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任重道远,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我们责无旁贷!
一、让孩子喜欢尝试,激发尝试兴趣
为了提高幼儿的兴趣,我采用了最直观的方法,将慢慢的浸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如:经常带幼儿参观其他班级、学年的作品;剪摘一些报刊上的优秀作品贴在美术角供他们欣赏。给他们充电,并鼓励他们“我画的很棒!”。我努力去了解每个孩子,在尝试创新中,不放过幼儿的一点点进步,哪怕是他的起点很低,也要让幼儿在创作表现中突出自己的个性。幼儿有了成就感,也就有了下次创作的欲望,兴趣油然而生,让他们感到尝试创新的感觉真好。有了兴趣,自然就减少了思想压力,便会更利于幼儿的大胆尝试。
二、积累尝试经验,树立信心
在尝试教学中,我从点点滴滴开始引导幼儿去尝试,和以前挂着范画教步骤的教法不同的是:我用语言引导他们“你是怎么想的?”“你想怎样画”“你为什么这样画”……等等,教师的引导很关键,但引导要建立在幼儿自己的创作意图的前提下,把孩子从成人规定的图示中解放出来,尤为重要。因此,我也意识到要站在幼儿的视点上,用他们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描绘世界。幼儿作品的创新来自他们丰富的想象,所以我在尝试意愿画的过程中,也很注重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除了绘画过程中得想象,平时我也利用创编童话故事去引导他们,“月亮船”“我到太空去做客”“未来的家”……等,或通过一件物品去联想,使他们都带有一定的目标去创作、去感受、去尝试。使他们的作品内容更丰富、更有意义。如:有一片小树叶,使幼儿想到了蜜蜂用它当伞遮雨 、蚂蚁用树叶拴船去旅行……等等,他们积累了经验,也开阔了思维。
笔者认为,在学前教育阶段,应尊重幼儿的愿望,为幼儿创设一个赏识的氛围,鼓励和协助幼儿完成既定的目标,使幼儿获得成功,有效地激发幼儿求知、求新的愿望,引导幼儿大胆地表现自我,使幼儿在自信、自强、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中成长,唤起幼儿美好的奇思妙想,使其萌发无穷的创造力。
一、尊重幼儿,激发创造潜能
创设赏识的氛围,是教师学会关注幼儿、信任幼儿、尊重幼儿的关键环节。有了这样的氛围,就会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幼儿身上蕴藏的无限潜能。把属于幼儿精神生命中的阳光、空气和水还给他们,这样,幼儿的心灵才会舒展,思维才会活跃,创造的潜能才会被调动起来。
幼儿刚刚接触社会,刚刚适应集体生活,教师赏识的眼神、赏识的话语、赏识的动作,都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激情。
一次,在“美丽的天津”活动中,我园幼儿通过“议天津”、“说天津”、“讲天津”、“画天津”,把天津美好的景物表现出来。他们和家长一起参观津城,听家长讲述津城历史故事,幼儿从中了解了天津的风土人情、高大建筑和美丽的传说。幼儿通过画画、拼图、粘贴等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并将自己的作品讲给别人听,展示给别人看。他们为想象插上了翅膀,使创造思维得以充分的发展。教师在赏识幼儿拼、摆、画、贴的过程中,并没有规定统一的方式,而是尊重幼儿自己的选择,鼓励幼儿大胆地创作。
教师的尊重还体现在能否多方面正确地对待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在幼儿园里常常遇到这样的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他们往往不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做,在构图与用色上有自己的特色,想象奇特。他们的画儿在我们成人看来感觉有点乱七八糟,不整洁、不漂亮,看不出画面的内容。如:在画“海底世界”这幅画时,男孩洋洋的画看起来有点凌乱,颜色很多,看不出是什么内容,教师看后并没有责备他,而是耐心地听他讲画。洋洋说:“我画的是海底超市和蓝色通道,人们可以在水中购物、观赏。”听了幼儿的讲解,我们顿时感到这幅画极具想象力和创意。又如: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练习投掷,让幼儿把纸折成飞机进行练习,玩了一会儿,有的幼儿将纸团成一团,一边投掷一边喊着:“子弹飞来了。”教师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引导他们继续想象:“还有什么飞来了?”这时幼儿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的说宇宙飞船,有的说太空飞人,有的说航空母舰,有的说人造卫星,等等。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如果我们常以淘气、不听话和破坏教师原定计划为由,否定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探索创新,就会扼杀幼儿的创造性萌芽。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以赏识的态度,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用鼓励的眼神给幼儿的创作以肯定、欣赏,让幼儿体会到“我行,我能行,我真行”,从而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那么,他们的创造力就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协助幼儿,鼓励大胆表现
从年龄特点看,幼儿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萌芽时期。四到五岁的幼儿最富于幻想,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提问题,探究问题,喜欢拆装东西,有时能别出心裁地搞出别人意想不到的花样。针对幼儿的这些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信赖幼儿,让幼儿自己去玩、去探索,将幼儿无意中的想象和创举变为有意的,把自己看作是幼儿的协作者,帮助他们完成既定的目标。如:在制作车的游戏活动中,幼儿和教师共同搜集各种废旧材料制作车。开始的时候,幼儿们只是制作静态的车,经过教师的多方引导,并与教师一起观察车、讨论车,幼儿的兴趣大增,积极地想办法让自己的车动起来。在教师的鼓励、引导和协助下,幼儿在自己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制作出了一辆辆动态的车。幼儿还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他们喜欢的车,如:奔驰、宝马、奥迪、尼桑、QQ、比亚迪、本田、丰田等。幼儿畅所欲言,说起了自家车的良好功能和乘车游玩时的感受。又如:班里的自然角养了许多小鱼,幼儿很喜欢这些小鱼,每天都来看它们,给小鱼喂食吃。一次换水的时候,男孩鹏鹏将自己喝的热水倒进了鱼缸中,这下子班里沸腾了,幼儿们说不该把热水倒入鱼缸中,边说边用眼睛看着教师,希望教师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教师没有批评鹏鹏,而是启发幼儿一起讨论,让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情景,并协助幼儿一起寻找答案,说明鱼可以在多高温度的水中生存。教师的鼓励、参与激起了幼儿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愿望。一段时间里,班上一直围绕这个话题热烈讨论,教师启发幼儿将不同的鱼进行分类,如:热带鱼、深水鱼、浅水鱼,等等,使幼儿在游戏中逐渐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不同的种类。
在活动中教师对幼儿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及热烈讨论的行为给予肯定和赞扬,在教师的帮助和鼓励下,幼儿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智慧去思考。幼儿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讲述着一幅幅精彩的画面。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待他们提出的问题,体验幼儿的情感,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决定,协助幼儿完成既定的目标。教师的鼓励、帮助使幼儿的创造思维更加活跃,探索意识更加强烈,更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潜能。
三、营造氛围,引导幼儿创造
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要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不失时机地为幼儿的点滴进步喝彩,努力营造一种自由、宽松、赏识的氛围,使幼儿自由地思索、想象和再创造。教师要鼓励幼儿的创造行为,向幼儿提问,并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实践,开拓思路,活跃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要解放儿童的嘴巴、空间、时间、眼睛、头脑和双手。”为幼儿创设一种师生和谐、平等的良好氛围,赏识每一个幼儿,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在一次建构活动中,引导幼儿合作搭建“美丽的立交桥”。我们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幼儿去想象:如何把桥面支撑起来?于是,幼儿们开动脑筋:有的用三根桥柱,有的用两根桥柱,还有的幼儿仅用了一根桥柱就支起了两个桥面。紧接着,教师又问:“怎样才能使桥更漂亮?”幼儿们再次进入了想象的空间。教师给幼儿充分的时间,让幼儿用眼睛看、用嘴巴说、用耳朵听,大胆地动手去做,“美丽的立交桥”就这样在幼儿的想象、创造和动手操作中建成了。在搭建的过程中,幼儿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相互赏识,在富有创造激情的氛围中,一座漂亮雄伟的立交桥搭建成功了。桥的整体设计为“飞机”造型,“飞机”的周围则是“绿树”环抱,用亮光纸制成的灯柱环绕在桥的周围。教师对幼儿们的作品给予高度的评价,赏识的目光,投射到每个幼儿的脸上,使幼儿们更加兴奋,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在这种和谐、赏识的氛围中,幼儿更有自信了,又一次点燃了创作的欲望,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
四、激励成功,展示幼儿风采
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功,而从小给幼儿树立自信,培养其成功感,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将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愿意表现自己,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功。
每个幼儿都有成功的天分和优势,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师要为每个幼儿提供广泛的具有个体适宜性的锻炼机会,为每个幼儿创造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条件,并给予积极正面的反馈。既帮助幼儿认识自己,又锻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游戏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敢于表现自己。如:在活动区开放的时间,许多幼儿选择了表演区域。在这里,幼儿可以聆听动人的音乐,表演自己喜欢的童话剧,如《七个小矮人》、《白雪公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很投入地演出,不仅锻炼了表演的技能,更丰富了内心世界,学到了很多真、善、美的优秀品质。
【关键词】融合教育;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7/08-0057-04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再次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2013年,《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指出:大力提高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接受残疾儿童的普通幼儿园应当实施融合教育,为就读的残疾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与康复训练。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指出:各地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山东、浙江、陕西、湖北等省市在下发的《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也都提到了积极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积极推进残疾幼儿随班就读工作。这些学前教育的政策文件无不渗透着融合教育的理念。融合教育倡导“零拒绝”,主张所有儿童都有权利接受高质量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平等的教育。〔1〕这就意味着学前融合教育在中国不再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和理念指引层面,而是开始强调实践应用了,具体地说,就是强调融合教育理论与学前教育实践的相互促进了。
学前融合教育,是指为3~6岁特殊幼儿创设正常化、非隔离的教学环境,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及相关服务,从而促使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达到真正的融合。〔2〕以融合教育为代表的新型教育思想和实践, 正以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教育形态惠及广大残疾儿童。〔3〕但是,当前我国各地学前整合教育发展的水平并不均衡。例如,李伟亚曾在对浙江省269名幼儿园教师所作的调查中发现,特殊幼儿参与幼儿园活动和课程的类型有限,尤其是社会、科学和体育活动方面的参与程度较低;在社交活动中容易遭到同伴的拒绝;尽管27.3%的有发展缺陷的幼儿和26.9%的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幼儿能得到与其发展水平和特点相适应的教育,但参与的质量仍存在极大的问题。〔4〕这表明,作为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他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融合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在大力倡导幼儿园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今天,作为承担幼儿园教师职前培训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深入思考在培养学前融合教育师资、促进学前融合教育良性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
一、学前融合教育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挑战
当前,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具体体现是随班就读。〔5〕学前融合教育也倡导“残疾儿童的随园保教”,即普通幼儿园接纳特殊儿童,幼儿园教师在关注正常儿童的同时,也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宜的个别化教育服务。但是,据叶小红2014年对江苏省9个地区的调查发现,普通幼儿园的融合教育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的“合”,即只是提供了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与普通幼儿一起学习的空间,而没有考虑如何让两者在融合教育中获得最大效益。〔6〕要保证学前融合教育的质量,就必须要配备符合学前融合教育所需要的师资。这就要求普通幼儿园的教师既要掌握促进正常发展幼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要掌握促进特殊儿童发展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职前培养是教师教育的重要阶段,学前融合教育对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机构――高校提出了挑战。
(一)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模式的挑战
高校通常对学前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进行分别设置。两者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专业活动等方面基本无交集。学前融合教育要求依托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能科学开展融合教育的普及型人才,让普通教师具备开展特殊教育的技能;依托特殊教育专业,培养能科学开展融合教育的专业化人才,让特殊教育教师具备开展普通教育的能力。〔7〕依据当前融合教育倡导的“幼儿园开展残疾儿童随园保教”的具体要求,学前教育迫切需要培养“融合教育的普及型人才”,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根据时代要求和行业需要,创新教育模式,主动与特殊教育专业在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学生活动等方面进行交叉与融合,培养具有学前融合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的学前教育人才或管理人才。
(二)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资源的挑战
学前融合教育兼具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两个专业的特点,在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等方面都对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为达成这一人才培B目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须在师资配备、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就业体系等方面作出调整。不仅如此,学前融合教育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现有教育资源也提出了新挑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需要配置符合学前融合教育理念的各类教育资源,为顺利组织学生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前融合教育普及型人才提供支持。
二、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
学前融合教育能否真正促进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而这一专业知识和能力需要在职前培养阶段习得。何叶曾对成都市开展融合教育的幼儿园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在职前并没有接受过与融合教育相关的培训,不具备融合教育的专业能力。〔8〕因此,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需要结合学前融合教育的实际需求,依托学前教育专业在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中渗透融合教育理念,以培养出既可以教育正常发展儿童,也可以兼顾特殊儿童发展需要的学前融合教育师资。
(一)确立渗透学前融合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设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建构实践体系、规划就业体系的依据。与特殊教育专业不同,学前教育专业不是培养专门学前特殊教育人才的专业,而是培养具有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幼儿园教师,即要让学生在理解掌握正常发展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和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同时,掌握特殊儿童的教育知识与教育技能。与传统学前教育专业不同,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在保教正常发展儿童,促进正常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兼顾特殊儿童的发展教育,推动所有适龄儿童真正享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二)开展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课程教学活动
融合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掌握实施融合教育的能力。〔9〕特殊儿童能否在普通幼儿园享有与正常幼儿在教育理念、教育态度、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评价等方面平等的权利,取决于幼儿园教师是否具备基本的特殊教育观念与技能。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课程教学需要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师资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
1.设置融合的课程体系
2002年,教育部等部门提出要在高校师范专业开设与融合教育有关的课程及讲座。〔10〕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也建议提供特殊儿童教育的课程模块。201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2014-2016)》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全纳教育理念和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11〕但是,目前国家并没有对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作出强制性要求,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依据教育部下发的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核心知识领域和核心课程的要求自主设置课程,很难形成学前融合教育课程体系。
对此,我们建议可以借鉴某些国家的做法。如英国教育与科学部规定,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学生必须学习一定的特殊教育课程,高校的教育学院必须有能力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特殊教育课程;〔12〕日本的特殊教育学和特殊儿童心理发展都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必修科目;〔13〕2001年以后,瑞典实施的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方案规定各类师范生都必须修满60个学分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中就包括专门的“特殊需要教育”模块。〔14〕就目前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现状而言,学前教育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可以重点注重两点:一是要帮助今后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学生具备融合教育理念,了解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具备初步设计课程的能力。各高校要在充分调研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细化、深化课程设置,以原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优先设置部分实际使用频率高、实际效果好的特殊教育课程,如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特殊和教育诊断与评估、学前融合教育的环境创设、特殊儿童沟通、特殊儿童班级管理等,同时开设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二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可设置学前融合教育方面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必修课程可以保证所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接受学前融合教育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职前培训,专业选修课程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有关学前融合教育的专业素养。
2.选择实用的课程内容
在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幼儿园教师是否认同融合教育理念、能否胜任融合教育工作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选择紧密相关。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考虑学前融合教育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课程内容应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培养。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了解并认同融合教育的理念。二是要确保融合教育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课程既要强调其自身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完整性、前瞻性,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三是注意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如将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的沟通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建立起相对密切的关系,产生交互影响。
3.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可多种多样,关键是要根据课程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实地调研等都可根据课程特点加以运用。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育质量。如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异地互动教学,贯通高校与特殊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开展高校与特殊教育学校、学前融合教育机构之间的互动教学,为教学观摩、案例分析提供技术支持等。
4.建设合作的课程师资团队
一般说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特殊教育师资相对缺乏。要开展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课程教学,需要构建一支合作的专业团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配备有关特殊教育课程师资:一是“请进来”,也即学前教育专业与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机构、融合教育机构通力合作,师资共享。如果本校既有学前教育专业,也有特殊教育专业,则同一学校两个专业可以相互协作,实现师资共享;如果本校没有特殊教育专业,则可以联合特殊教育机构或融合教育机构,特别是学前儿童特殊教育机构,如儿童康复机构,实现师资共享。“请进来”的专业师资需要根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设计课程内容,以确保课程教学能够符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请进来”的专业师资在讲授课程内容之外,还可利用自身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解特殊儿童、观察特殊儿童、学习与特殊儿童沟通的教育实践活动。〔15〕二是“走出去”,培养本校特殊教育师资。如果本校既没有特殊教育专业,也不易找到对口机构的特殊教育师资,则可考虑选派校内专业接近的教师,如具有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师进修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相关课程,为开展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教学培养和储备师资。
(三)建立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实习体系
幼儿园教师教育态度、教育理念的形成,教育实践技能的掌握,都需要通过教育实践积累。通常情况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选择实习基地时,较少会考虑特殊教育机构。架构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实习体系时,必须增加到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开展实习的内容。
(四)开展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所谓“第二课堂”,是指邀请融合教育研究者、优秀的一线教师或者有专业特长的特殊儿童家长为高校学前教育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儿童康复机构、特殊教育机构等开展志愿者或义工活动,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由组建“融合教育”社团,组织成员阅读融合教育书籍、观看融合教育视频、进行融合教育讨论、开展志愿者活动等等。“第二课堂”对学前融合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既有利于保障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也有利于推动普通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学前融合教育对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了迎接挑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需通过整合资源、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增设融合教育课程、优化实习实训工作、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等,在职前培养中渗透融合教育理念,开展融合教育实践,提升未来幼儿园教师的融合教育能力,以培养真正符合实际需要的学前融合教育师资,提高学前融合教育实效,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景时,刘慧丽.芬兰融合教育的发展、特征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3,(8):54-60.
〔2〕张国栋,曹漱芹,朱宗顺.国外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界定、评价和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5,(4):3-8.
〔3〕罗洁.推进融合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在北京市残疾人融合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特殊教育,2013,(6):95-96.
〔4〕李パ.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34-40.
〔5〕展雷蕾.融合教育的教育融合,支持教育的教育支持〔J〕.现代特殊教育,2012,(1):5-8.
〔6〕叶小红.江苏省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及应对建议〔J〕.早期教育,2015,(12):2-7
〔7〕邓猛,赵梅菊.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学报,2013,(12):75-81.
〔8〕何叶,彭韵潼.全纳教育背景下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3-16.
〔9〕汪斯斯,邓猛.印度教师融合教育能力的培养及问题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5,(10):85-91.
〔10〕万莉莉.本科师范生对随班就读态度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5,(1):28-3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EB/OL〕.〔2015-03-09〕.http://.
〔12〕姬彦红.全纳教育视野下的幼儿教师培养〔J〕.中国特殊教育,2012,(2):17-20.
〔13〕周念丽.中日幼儿园教师学前融合教育意识比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52(12):35-37.
(1)幼儿园环保教育要注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环保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是一个新的课题,在我国,目前尚没有一套系统的幼儿园环保教育目标。因此,在幼儿园实施环保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根据本园本地现状以及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如果只是从自身良好的愿望出发,知识的深度超出幼儿的接受能力,往往是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幼儿知识面窄,逻辑思维不发达,因此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切忌讲深奥、空洞的大道理。比如老师讲水污染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不良后果时,从污水中含有的物质开始,一直讲到这些有害物质如何将水质恶化,最后又呼吁孩子们要如何保护水资源,他们的小脸上更多的只能是疑惑与不解。
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应当动脑筋、想办法,尽可能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直观形象和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例如,带小朋友去花园散步,让幼儿置身于蓝天、青草、绿树、鲜花之中,感受花红柳绿的自然美。有条件的话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幼儿观看花被摘后的情景(花儿喊疼、大哭)。可以展示一些鸟类的图片、标本、挂图、播放事先录好的录像(各种各样的鸟),让幼儿认识各种不同的鸟,告诉幼儿鸟是人类的朋友,并鼓励小朋友劝哥哥、姐姐不捉小鸟,告诉爸爸妈妈不杀小鸟、不吃鸟。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时,一定要生动、形象、直观,要注意运用幼儿身边的、经常耳闻目睹的事物,并要指导幼儿有重点地观察与思考。
(2)充分利用幼儿园及其周围有利教育因素,重视幼儿环保习惯的养成教育。有人说:处处皆是教育的环境。的确,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幼儿园里的花花草草,飞来飞去的蝴蝶、小鸟,葱郁的树木、晴朗的天空、清澈的小溪、可爱的小动物……这些都是环保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孩子更多的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通过让幼儿欣赏千姿百态的花草、呼吸新鲜空气、感受蔚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湖水,能使孩子们关心、热爱环境的情感油然而生,环保意识也随之增强。每学期开学不久就是三月十二的植树节,可以带孩子们种些树,树上挂上他们的名字,让他们给小树浇浇水,同小树一起快乐成长。
除了要注意从小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爱心和环保意识,我们还要重视幼儿园孩子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人类动作十分之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小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因此,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是很重要的。但是,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一点,如有的老师嫌幼儿吃饭慢,就催促他们把饭菜倒了;还有的老师见到小朋友玩水,往往只会训斥他们太吵闹,而不会告诉他们这样很浪费水;更有些老师则认为:孩子上幼儿园是交钱的,只要不影响教学工作开展,浪费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这些事关系不大,殊不知正是这些坏习惯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眼中的环保形象,教师的这些行为大大扼杀了幼儿潜在的环保意识。
其实,良好的行为习惯只要不断坚持是最容易养成的,将环保教育与生活习惯的培养紧密结合,是幼儿环保教育的特点之一。例如:要求幼儿收集易拉罐、可乐瓶等饮料包装罐,不要随便当做垃圾扔掉,而要设法再利用,既节约原料,也可减少污染,还可以带到幼儿园作为手工材料,布置教育环境,这就更激发了孩子们收集这些废旧物品的兴趣。不随地吐痰,应该吐在餐巾纸上装入小袋,再丢到垃圾箱里;小食品包装袋、废纸等不要乱扔;看到他人有污染环境的不良行为时,及时帮助孩子分析这种行为错在哪里,提高幼儿对不良行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