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二外语总结范文

高二外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二外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二外语总结

第1篇:高二外语总结范文

可见,这几个问题在二外日语的教学工作中有着一定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解决这两个问题对于改善和提高二外日语的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两个问题是:1.为什么要学外日语?2.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定位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角色?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和调查简单地谈一下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为什么要开设第二外语课程呢?

首先,众多的外语教育专家都指出,外语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主要目标。即专业外语+另一门外语,也就是说,采用第一外语+第二外语的设置模式。开设第二外语是培养新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必要课程设置,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其次,中国是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可以说,日语是除了英语和中国人关系最密切的外语之一。同时,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日语属于粘着语,英语属于屈折语,汉语属于独立语,是3种具有不同特点属于不同体系的语言。在英语专业开设二外日语,有利于学生在比较这几种不同体系的语言的不同中加深记忆,加强学习,促进对外语的掌握。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定位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角色呢?

二外日语课程是面向英语专业三年级(或二年级)以上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读、写、听、说、译的水平。由于二外课程不可能等同于专业课,其受重视的程度普遍不高。学校设置的学期课时一般都只是专业课课时的一半;学生在专业学习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也难以在二外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让日语零起点的英语专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一直是困扰师生双方的课题。

对此,授课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教与学的关系,将教学环节整合成最佳组合。二外教学环节可大体分为授教环节和学习环节两个方面。授教环节要靠学去贯彻,学习环节要用授教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培养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也是学好日语二外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具体体现如下。

一、授教环节

1、确立学习目标。分析英语专业学生的年龄、心理、等,以及教材、教法和教学环节中的各种影响因素,确立学习目标。总体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日语阅读能力、一定的译和听能力、初步的写和说能力,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日语交流。2、创设学习情境。教师通过创设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例如在讲授完日语所有假名的发音及书写方法之后,将一些广为人知的日本漫画的原版资料带到课堂,让学生凭借刚学习过的日语知识认识这些漫画上的假名。这样不仅强化了他们刚刚学到的假名知识,还进一步地刺激了他们继续学习日语单词和语法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探究。从零开始学习日语,对学生来说是一项完全不同于专业学习的新挑战。很多学生反映要学的东西太多,记不牢。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在所有单词和语法的讲解上平均用力,而要使学生明确要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自学中自觉运用这一学习方法,自动地找出学习内容中的重点,提高自学的效率。另外,教学中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提出问题。

3、教学质量反馈。师生之间互相提供反馈信息,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决定下一步教学,使教与学都能得以调节和改进、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对输出的教育信息的反应,采取必要调节手段,调整教学节奏,即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环节

1、情感鼓励。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专业——英语的水平可能有高有低,但在二外日语上大家的起点是相同的,只要认真学习,就不会落后于其他人。因此,学生应树立学好日语的信心,认识学习日语的意义,善于发现学习中的乐趣,在学习中克服害羞和焦虑心理,使用日语时不怕犯错误,乐于向其他学生提供帮助。

2、自我管理。学生应明确学习日语的目标和学习需要,制订好学习计划,善于创造和把握学习机会,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总结学习经验,学习中遇到困难要寻求帮助,善于与教师或同学交流学习体会和经验。

3、方法与积累。二外日语课的课时不多,教学内容又相对集中,学生要想获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就必须进行必要的预习和及时的复习,遵循记忆规律提高记忆效果,借助联想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和储存。注意发现语言规律,对所学习的单词进行分类,借助语境学习词汇,能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善于做课堂笔记。熟练使用简单工具书查找信息。

第2篇:高二外语总结范文

关键词:二外教学;法语;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交流与合作的广泛开展,外语(除英语外)在中国经济社会中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外语(除英语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国内各大高校顺应这一潮流纷纷开设了二外课程以供英语专业学生修读。以法语为例,《大学法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大学法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听、写、说与译的能力,使学生能用法语交流简单的信息,提高文化素养并为进一步提高法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法语教学,教授包括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含三本学生)在内的各层次的英语专业学生,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从笔者所在学校的法语教学出发,探讨如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探索合适的法语教学模式,以期对法语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一、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虽然法语学习成为一种潮流,但是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课程开设时间长短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法语教学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是什么”,而对于“为什么”的探求则是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个人行为。换句话说,法语教学力求实用。笔者以近年所教的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例,进行比较说明。

1.博士生的法语学习,严格地说,是作为第三外语来学习的。博士生法语课程多开设一个学期,从零起点开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这门语言。因此教材的选择不能太难,主要教学内容以听、说为主,语法为辅。

2.硕士生层次的学生,一般学习过两年以上的法语,法语课程的开设时间为一年。作为英语专业考研的必考科目,对法语的要求比较高,他们的基础大多比较好。针对这一层次的学生,就要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对语法再进行系统的讲解,加入更多的法国历史、文学、文化、时政等方面的知识,增加阅读能力的训练,可以扩充他们的知识面,也为博士生的入学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本科生的法语教学是各大高校的教学重点,笔者所在的高校也不例外。首先,选择法语作为二外,大多是出自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认为法国是一个崇尚浪漫的国家,“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所以选择了法语。其次,考研的需要,有部分学生认为,同其他语言相比,现在法语二外考研试题的难度比较适中。还有的学生希望可以在本科毕业以后出国深造,他们选择法国作为目的地。这一层次的学生也是从零开始学习的,他们学习的时间比较长。以河南大学为例,英语专业本科生从二年级下半学期到四年级上半学期学外。因为大多数学生要应付考试,无论是考研的二外法语还是出国的TEF,他们的学习较为系统、严谨,听、说、读、写同时进行,语法是讲述的重点。

二、汉英法三语对照教学法

本科生的法语教学是各个高校教学的重点,本文也将以此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照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区别,放在一起加以比照,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在明确一个内容之后能够自然地联想另一个内容,从而促进学生掌握和巩固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虽然法语源于拉丁语(latin),英语源自罗曼语(roman),但是他们同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加之历史上“诺曼征服”带来的“法语入侵”,给英语注入了大量的法语词汇和用法,甚至影响到了部分英语发音。近现代史上由于英语国家的壮大使得法语中也引入了相当多的英语词汇,从而使得法语和英语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本科生的法语学习,广大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他们在法语学习中容易参照已掌握的英语和汉语语言知识。

现在,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法语教学,绝大多数教师都采用了英法比较法,通过把法语和英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有的二外教材,如孙辉编著的《简明法语教程》采用了英法对比法这种方式,在教材中用英语来给单词释义或者是利用学生已有的英语语法知识来解释法语语法,在教学实践中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在很多文章中都有提及。

笔者在教学时采用汉英法三种语言对照教学的方式。相对英语,汉语是学生更加熟悉的语言,以之与法语进行对照,更容易加深学生的理解,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1.主语人称代词“您”。汉语中为表示尊敬,我们会用“您”,英语中没有专门的代词,而法语中有专门的相当于汉语“您”的“vous”,以及与之对应的词“您的”。尊称“vous”(您)表示尊敬,客气,用于初次见面、下级对上级、正规场合、商务往来等,这和汉语是一样的。

2.疑问句。汉语当中,疑问句不用加助动词,特殊疑问句都是陈述语序,然后在该疑问的地方加上相应的疑问词。法语当中也可以这样使用,这点和英语不一样。

3.“来”做某事和“去”做某事。汉语造句时,可以把很多个动词叠加在一个句子当中;英语当中除了情态动词,很少会这样使用,也就是说一个句子当中只能出现一个动词。法语基本和英语一样,一个句子当中只能有一个变位动词。但是法语有时也会和汉语一样,在句子当中出现很多个叠加的原形动词。这是因为法语中有一部分词语可以在其后面直接跟上动词原形,也就是说,法语中的一个句子只能够有一个动词变位形式,但是其后可以根据动词本身的特殊用法跟上很多个原形动词。

4.人称代词前置。法语中有一种独特的语法现象叫作宾语人称代词前置,就是把宾语用一定的代词来替代,放到相关动词之前,这在英语当中是没有的。但是在古代汉语文言文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时,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构成宾语前置。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莫肯顾我”。再如,“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过来是“微斯人,吾与谁归”等。笔者在讲课时引用这些例子,引导学生对古汉语和现代汉语进行转换,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法语当中宾语人称代词前置这种句型。同时给学生们指出,法语当中提前的一定是代词,而汉语当中是名词也可以。当然,法语当中这个语法知识点要更加复杂,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详细解释。

语言的共性使得语言学习者在习得外语时具备了“迁移”的优势,充分利用英、法、汉三种语言的异同来学习,就能拓展语言的“正迁移”,克服“负迁移”,再辅以有意识的归纳总结,利用对比法教学将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不过,这毕竟是几种不同的语言,无论教师讲解的时候还是学生学习的时候,都不能将法语盲目地套用到英语、汉语中去,而是要结合实例科学归纳总结。

三、在提高课堂质量的同时提高课堂生活质量

在进行法语教学时,要丰富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训练的同时,要渗透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应试辅导;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等各种辅助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很多教师认为,二外教师不必关注学生的心理,也很少和学生进行交流,他们觉得心理关注是辅导员的工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法语老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花一些时间就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引导,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法语的兴趣,有助于其发挥学习积极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笔者以为,当教师在追求教学质量和考试质量的同时,也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提高课堂生活质量。

总之,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正确把握好第二外语学习规律,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充分认识到语言“迁移”对法语学习的作用和影响,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更加适合社会需要的双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景陵.浅谈大学法语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1991,(3).

[2]孙辉.简明法语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第3篇:高二外语总结范文

关键词:应用性 二外法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中外教授课

一、民办应用性本科院校的特点

应用性,是指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民办应用性本科院校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普通高校。应用性人才,是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有发展后劲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应用性已经成为教育的一种类型,而不只是高校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和方法。因此,教学要更注重实践和应用,强化能力培养,注重素质提高,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传统的二外法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近年来,高校中英语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增长,将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在二外法语教学的过程中,却面临着一些问题。

1、学生对二外的学习兴趣有待提高

学生接触一门未知的语言,往往开始时学习劲头很足,激情四射,但由于复杂的语法、大量的词汇,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课上听不进去,课下不作复习,久而久之,彻底自暴自弃,只求考试能及格就万事大吉。

2、学生缺乏基本的交流能力

语言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种交流的工具。由于二外教学课时少,任务量重,老师上课忙于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侧重词汇语法的讲解而忽略了听说能力的积累,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交际能力。有些学生很用功,整天背单词,抠语法,应试能力较强;但当用法语进行交流时,他们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或者根本听不懂对方的话。

3、学校和学生对二外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都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平时专业课比较多,不重视对二外知识的积累,往往到考试前才开始看书,只要考试能通过就达到了目的,并不在乎真正学到了什么;有的学生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考前临阵磨枪,机械地背些单词句子;还有些学生到想考研的时候才开始学外,但复习起来非常吃力,很难达到理想的分数;学校往往只重视专业课教学,关注专业考试的过级率,而不去过问二外教学情况。

三、民办应用性本科院校二外法语教学改革

近年来,为了提高学校间的竞争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供求关系,很多民办本科院校都在积极地探索,适时更新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改革。以下是我校英语实验班的二外法语教学所采取的几点改革方案。

1、中外教共同授课

中外教共同授课是本校语言类教学的一大改革。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到大二上学期学习一年的基础法语,此期间为中教授课,主要帮助学生打好语音基础,并传授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引入外教授课,此时,学生已经可以听懂基本的课堂用语及日常用语,对外教授课适应性较快。外教授课能够使学生在一个纯法语的环境中接受语言学习,会使他们的听力和口语水平得到较快的提高,弥补了传统法语教学中侧重词汇语法积累而忽略学生听说方面的技能;课堂上同时伴有中教助课,课上学生对外教讲授的知识有不懂的地方,中教可以及时补充答疑,弥补了学生与外教之间的语言沟通障碍。另外,通过中外教共同授课,还有益于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教学中,中国老师可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技巧,有效地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增加课时,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二外法语教学课时较少,每周四个学时,两年大约为270课时;且仅是单一的一门课程,主要是以讲授语音、词汇、语法为主的应试教育,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学的基本都是哑巴法语,可以应付考试,但不能进行交流。本校通过教学改革,由两年的学习时间变为三年,将课时增加至500学时,由原来的一门课程扩展至多门,分别在不同的学期开设。目前有基础法语、法语视听说、法语泛读等多门法语课程,这样既保证了学时数,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不仅可以在基础课上学到必要的词汇语法知识,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而且可以在视听说和阅读课上学以致用,获得实践锻炼的机会,将法语真正地作为一门交际的工具来运用,注重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而不是只能写不会说。通过中外教的共同指导,学生对法语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课堂上也越来越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而且能够简单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采用原版教材,运用多媒体教学

以往的二外法语教学仅用到教材、黑板和粉笔,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有些学生却在下面听得无精打彩,教学效果欠佳。通过教改后,在二外法语教学中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如在法语试听课上,采用法国原版教材Reflets(走遍法国),同时带有教学视频,老师在课上通过多媒体网络给学生放配套的光盘资料,使学生置于一个原汁原味的法国社会,融入每一段情境当中,了解法国的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学习模仿纯正地道的法语表达方式。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只有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的语言;另外,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进度,扩大语言信息传输的渠道,弥补课上知识的局限性。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这也是大学期间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4、加强第二课堂教学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二外教学课堂时间有限,而语言教学又是一门实践性的教学,需要不断地巩固和锻炼,第二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外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给同学们介绍一些与法语法国相关的知识,并展开与法语有关的课外活动,如法语朗读比赛,法语法国知识竞赛,法语歌曲大赛,法语话剧表演,法语猜词游戏等,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展了他们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习兴趣;实现了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教师在活动中与学生相处融洽,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进一步的教学管理工作,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四、结语

以上是笔者针对本校二外法语教学改革方案做的几点总结。当今社会高速发展,语言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以往的哑巴法语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民办应用性本科院校,需要探索更多更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高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趋势。中外教共同授课就是一个不错的构想,将中外籍教师优势互补,解决了语言教学中听说读写译能力难以同步的问题,提高了整体的教学效果,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希望以后能实践更新颖更有效的二外教学模式,提高二外法语教学的整体质量,最大程度地为广大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吕艳霞.大学法语二外教学刍议[J].继续教育研究,2001,(6).

[2]李嘉懿.法语教学中几种游戏训练法[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

第4篇:高二外语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校本课程建设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地处朝外大街,是一所具有82年历史的国家公立学校,也是北京市14所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之一。2001年以来,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文件精神,确立了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形成有陈经纶中学特色的、有示范意义的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力图做到既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又能造就出一大批专家型教师,把学校建设成研究型学校。

三年来,在推进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陈经纶中学结合学校具体实际,认真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精神,深化改革,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加大教育创新力度,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把宝贵的科学精神和丰富的人文关怀和谐地统一起来,制订了《陈经纶中学课程改革方案》,初步探索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设计

校本课程建设和管理是本次国家课程改革的一大创新,它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极大的责任和一定的自主权。

学校针对原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俗称“三板块”课程)在逻辑上可能出现的交叉混乱和在教学实践中(如在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估上)常常出现的操作随意甚至选修课、活动课流于形式等现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两类课程。

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况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

学校把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自主权交给教师,为教师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甚至有些课程还利用社会资源(如利用大学资源、外交使领馆区和CBD资源),实行课程招标。同时,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展。

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组织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3)学生与文化的关系;(4)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同时,学校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点,强调兼顾以解决学科问题为研究主题的学科问题研究性课程和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逻辑主线的社会问题研究性课程两方面内容。

二、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

学校根据现有的条件,制订了《课程改革方案》,在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制订了《校本课程实施指南》,共开发了以下七大类课程。(七大类校本课程的划分,并不严格,相互之间有交叉。)将这些不同类型的课程细化成“课程菜单”,并对各类课程的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和组织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对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学科学习拓展性课程

内容选择: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

内容要求:强化学科知识拓展,特别是学法指导,可以有学科竞赛,也可以有补缺补差。

课程实施和组织的形式: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各基础学科备课组。

(二)科技发明探索类课程(以实验研究为主题)

内容选择:航模、无线电、电脑网络、软件制作、天文地理观测、环保、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等。

内容要求:引进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当今科技发展前沿,又贴近现实生活,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的兴趣。

课程实施和组织的形式: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部分课程通过选拔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理科组和计算机组。

(三)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摄影摄像、园林设计、植物栽培、交际礼仪、时装设计、家政服务、应用医学、公共资源使用(如利用图书馆资源)、市场知识、营销模拟等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课程招标、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教导处负责,全校教职工。

(四)体育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游泳,武术,体操,田径,球类,棋类等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的形式: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部分课程通过选拔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体育组。

(五)报告、讲座类课程

1.与学科教学相关的讲座。

2.教授(或名师)论学、与博士对话、面对名人、与高考状元交流等等。

3.心理导向课:以心理咨询、价值取向、职业取向辅导等为主题。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课程招标,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教师或部门:教导处,德育处,团委负责组织,授课教师和班主任。

(六)艺术类课程

内容选择:文学,电影,电视欣赏,中西方美术欣赏,歌舞,乐器,雕刻,书法,绘画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课程招标,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音体美组为主,其他各学科组。

转贴于 (七)活动类课程

内容选择: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主题的各种扩展知识、发展能力、兴趣、特长的学生社团活动,各种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学生演讲、辩论、文学创作、二外选修、影视制作、采访主持、现代企业参观、主题旅游、到社区开展有意义的活动等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德育处、团委及各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指导教师。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管理

(一)建立完善的组织是有效开展活动的基本保证。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制定《管理办法》;教导处和教科研室负责落实具体计划和管理工作。

(二)教科研室和教导处设计问卷,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学生课程需求汇总发放给教师,供教师参考。教师在学期开学前,准备好一两门拓展性课程专题,填写《课目教学申请表》和《课程说明书》,然后上交到教导处;教导处将教师上交的申请表汇总成《课目表(课程菜单)》和《课程说明书》并下发给学生,供学生选择;学生据此填写参加课程的《申请表》并上报教导处,教导处根据学生的选择人数(一般一个班不少于20人,方能开课)制定《课程安排表》,安排教学。

(三)校本课程每门课(或专题)一期一般安排七八个学时。每学期可以安排两期,个别系统性强的专题,可以申请两期连接。

(四)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1)每周三第七、八两节课作为全校性集中教师指导、授课时间;课程的开设打乱班级,学生自由选课;(2)周五第七节课并延长半个课时(计15个课时),以便教师为学生周末开展研究性学习或其他活动预先做指导;(3)周二、周四第八节课是教师专题活动时间,学生根据教师前面指导的内容,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自主进行主题活动。

(五)校本课程建设的要求:全校所有教师应该具备“上好一门基础课,开设一两门校本课程”的能力。每位教师要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选题、开课工作,每个学期每门课(或课题)分课时教案不能少于8个;每个学期每位教师教授该类课程应不少于8个学时。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强调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的潜能自主选择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每门课可获得一两个学分,要求每个学生高三毕业时要至少完成15个学分,才能予以毕业。高中一、二年级学生每学期至少选学两门拓展性课程,学期末交论文、报告、实物,进行成果展示,并将考核成绩记入学生学习档案。

教师授课评价主要以学生的满意程度、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状况和学习过程指导状况为依据。

(七)学校在进行课程改革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建设了一支校本课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立相应的校本保障机制。

建立了老、中、青年教师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机构;明确老、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目标;确定老、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原则。细化老、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包括师德、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教科研等。在校本培训中,我校因地制宜,探索实用、有效、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总之,通过系统、有效的校本培训,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参与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进行奠定了基础。

四、校本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2001年10月至今,学校已经开设4轮,共开发出七大类型118门校本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保学生学有所得,许多教师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和学校课程改革方案要求,在承载着基础性课程艰巨的教学任务和巨大的高考、会考压力的同时,认真查资料、做实验、联系社会实践、设计教案……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为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现在,能开一门拓展课的教师有91人,申报开设两门以上校本课程的教师有41人次。学校每期高中一、二年级都各能开设四十多门的课程,构成了学校课程文化的风景线。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校鼓励下,不少行政人员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也开设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丰富了学校的课程。

在前两轮开设的校本课程基础上,学校总结经验,开始了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建设工作。目前,已经结集出版了由语文、外语、化学、政史地、现代信息技术、体育组开发的一套六本校本课程教材。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课程专题,如:“数学知识能力扩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生物实验技术”“日常英语口语与休闲英语”“生活中的物理”“摄影与欣赏”“FIASH多媒体制作”“无线通讯—业余电台”“网络设计”“音像制作”“古代小说欣赏”“近代世界名人简析”“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等等。这些课程,学科范围广、内容丰富,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学校在充分挖潜的基础上,还利用社区、家长等方面的课程资源构建校本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学校延聘外教,与大学长期合作(如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了法、日、韩、德、俄和西班牙语等语种的外语课程。学校还与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市科协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些科研院所的部分实验室、实验基地可以向学校学生开放;学校聘请专家给予学生进行指导,并且还有部分学生参与到国家级课题研究中去。

陈经纶中学是“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在坚持开展多样化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拓展和培养,学校还聘请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究课。

学校尽力为学生创设学习、探索、实践、展示的机会。如:开展科技(包括理、化、生)、计算机、无线电测向、业余电台等多种研究性学习竞赛活动;成立了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跆拳道、散打、游泳、田径、棋类等多个自主管理的学生体育俱乐部;还有志愿者服务、学生干部拓展训练、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和学生杂志社、广播站、记者站、金属乐队、动漫社、艺术团等各种学生社团,以及“发现之旅”影展、十佳歌手赛、现代舞大赛等特长展示活动。

学校的校本课程已成为基础性课程的有益补充,一些项目由课内向课外、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参加“公共信息资源检索”校本课程的学生,参观了北京师范大学现代化的大型图书馆,并学习了图书管理与图书分类知识。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走出校门搞市场调查,他们将“通货紧缩”这一经济学名词与市场调查实况相联系,加深了对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和进一步扩大内需的认识。

许多学生通过参加“数学解题方法”“新概念英语同步拓展”等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解题技巧,数学和外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高一的学生将拓展性课程与科技活动相结合,写出了关于雨水收集的小论文,在市级科技小论文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一些学生结合数学课,对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北京市民的环保意识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写出了相关论文。物理组教师重视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开设了一些学生喜欢参与的拓展课,学生在市、区级物理竞赛中获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在化学组教师的指导下,高二学生在全国、市、区级无线电测向竞赛活动和市、区级化学竞赛中,都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近一两年来,学生的学习成果获得了四十多项国家级、市、区级奖励。

五、校本课程建设中坚持的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一般来说,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得。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建设既强调内容丰富多样,有较大的普适性,更注重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