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理财理念论文范文

理财理念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理财理念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理财理念论文

第1篇:理财理念论文范文

财务总监的角色已经由过去的账房先生、守财人变成了公司领导者,其在公司中的角色可概括为如下五个方面:

1、将公司战略与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结合起来,制定、建议并监督实施公司财务战略,以支持公司推行其经营战略。

2、财务总监的价值管理职责是将价值与财务管理融为一体,成为沟通部门主管的战略经营重点,是公司投资者财务要求的桥梁。CFO被要求全过程地参与公司价值创造战略的制定,并与CEO一起,全方位培养公司的价值管理能力。

3、负责实施与公司战略计划相配套的价值管理系统和流程管理策略。

财务总监的理财观念:

1、强调现金流在公司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2、将资源有效配置的观念贯穿于战略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3、建立适应战略管理需要的财务支持系统。

4、树立价值创造新理念。从增量评估转变到以价值为基础的战略评价;从追求单一的利润目标转变到与股东财富价值和公司价值有关的每一价值动因的目标;从对传统的职能结构进行管理转变为以价值为中心进行管理;促使会计工作从提供历史成本的信息转变为提供价值预测的报告。

财务总监的专业知识素质能力要求:

1、具备分析判断能力和战略决策组织能力。

表现为:

(1)对国际经济、宏观政策、产业发展、金融市场敏锐的嗅觉和分析判断能力;

(2)CFO作为价值管理的设计者,应该具备战略性的思维,善于利用财务分析技术,对市场、生产、销售等多方面进行专业判断和客观决策。

2、具备专业权威能力和组织控制能力。借助于管理价值工具和制度体系,落实董事会的决议,确保战略执行,为实现价值目标和风险控制,CFO要按照既定的财务计划目标和确定的标准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偏差,找出原因,采取措施,以确保财务目标和企业价值的实现。

第2篇:理财理念论文范文

1.装饰色彩使现代设计更具有精神价值以人为本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这一背景下,“情感诉求”越来越为现代设计所注重。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设计师必须要形成自己的一套特有的风格,以表现自己的设计精神。而设计最直接的视觉外延便是色彩。所以,很多设计师在设计生涯中的特定阶段,都会在构思设计形象时,使用一些能体现自己设计精神的特定色彩,并将此作为自己的标准色,标榜自己的设计风格。而这些装饰色彩的运用,使得设计更具有精神价值。

2.装饰色彩使现代设计更具有象征意义色彩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但随着人类艺术的发展,被运用到装饰活动中,各种感情特征或者象征意义便被加诸到色彩之上。特定的色彩能够使人们产生特定的联想,设计师进行创作时,若只是做到色彩搭配上的和谐与形和色的吻合,却不理会人们对色彩形成的习惯印象,其作品就不会有象征意义,艺术形象也不会饱满。

二、现代设计理念下装饰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装饰色彩在现代设计中的主题性应用装饰色彩在现代设计中的主题性应用就是主题思想的应用,即为设计作品借助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对艺术形象的塑造而突出的中心思想,构成设计的主体和核心。装饰色彩的主题性,是指通过色彩突出被装饰物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装饰色彩千变万化,其包含的信息与蕴含的情感也非常多,用哪些色彩之间的搭配对主题进行表达,完全是由表现对象的特有性质来决定的。主题设计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内容。现代设计有很多各种的主题,使用色彩表达的方法也千变万化,装饰色彩在现代设计中的主题性应用,是现代设计理念下装饰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2.装饰色彩在现代设计中的象征性应用装饰色彩在现代设计中的象征性应用也很广泛。视觉表现为艺术设计最关键的因素所在,而装饰色彩在视觉表现中占据最突出的地位。在现代设计的设计理念要求作品醒目充满个性,最大限度的吸引观众的眼球,通过运用色彩象征引起观众共鸣,可以很好的帮助设计师达到自己的目的。缺乏对装饰色彩的合理运用,设计很容易失去关注大部分的欣赏与认可,无法唤起观众的共鸣,这样的设计也许有完善的技术性和独特的个性,但这种完全脱离一定共性要求的个性即使再独特也是不成功的。既要有一定的共性典型性,又要有独特的个性化色彩,这样的设计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语

第3篇:理财理念论文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念;转型

一、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所所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风采已经全新地展现在面前。在高校扩大规模的外在压力得到根本性缓解的同时,高校理财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财务管理重心从微观技术层面更多地转向宏观调控层面

1.筹资结构的不稳定性增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已经形成了多渠道筹措的基本格局。多元化的高校办学经费来源一般包括财、税、费、产、社、基、科、贷、息等九个方面。经过五、六年的实践和发展,不少高校的办学资金来源基本稳固在财、费、贷三个方面,其他渠道则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大多处于少水甚至无水的尴尬境地。从筹资结构分析,在一些高校的办学资金总量中,收费收入已上升至主渠道地位,各块资金所占份额的排序已由原来的财政拨款、收费收入、银行贷款演变为收费收入、财政拨款、银行贷款,表明高校在实现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自我筹资能力也得到了不断加强。然而,人们对于这样的筹资结构和收入增长态势并不总是乐观其成,主要原因在于其政策性因素仍然对筹资格局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按民办新机制运作的独立学院,直接推动了不少高校“蛋糕”的扩大。一旦几年后高校招生出现预期的“拐点”,则高校筹资政策势必面临调整,筹资结构的不稳定性将会更加凸现出来。

2.资产负债核算得到明显加强。负债是事业单位的五大会计要素之一。近些年随着高校自觉不自觉地选择银行贷款作为加速扩容的主要资金来源,引起负债总额的持续高位增长。负债这个高校会计要素,在沉睡了多少年后,终于引起了普通高校的举办者———政府、高校的主要债权人———贷款银行、高校的主要受益者———学生及其家长的空前关注。高校持续庞大的贷款规模、亟待改善的贷款结构、渐行渐远的资金投向、稳中有升的筹资成本,将社会方方面面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进而出现了不同声音。而作为实际意义上的债务人的高校,由于资产负债率的节节攀升、还本付息现实压力的有增无减,也开始主动盯住资产负债的静态指标及其动态变化。因此可以说,高校已经有了注重负债的核算和监控的内在自觉。

3.管理决策分析需求进一步趋强。一方面,高校在缓解扩大规模与提升层次的双重压力、推进管理机制创新与防范潜在风险的有机结合的进程中,财务管理的复杂性、综合性、精细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财务部门所编报、提供的财务信息,其理解性已大大增强,但它仍然只是对过去发生的经济活动、财务事项的基本反映,难以为学校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及时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高校面临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纵横交错的内部利益关系,亟待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对财务信息的管理决策分析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要求财务信息从可理解性尽快向决策有用性扩展的趋势正在加快。其具体表现在,管理会计的一些专门方法如成本性态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现金流量分析等差量分析方法被大量引用到高校财务会计中来;着眼未来的财务预测功能备受关注,如财务规划的编制和完善,在不少高校已经数易其稿,付诸实施已是指日可待。

(二)财务管理形态从相对封闭逐步走向全面开放

1.建立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教育收费具有非营利性、政策性和成本补偿性的显著特征。尽管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成本分担早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但相关分担主体对成本分担份额莫衷一是,带有越来越浓的政治色彩。普通高校学费标准6年保持不变,住宿费标准实行最高限价,代管费的收取坚持自愿原则,还有全天候、全过程的收费公示,年复一年的多层级、全方位的检查、轮查、互查等措施的多管齐下,然而对高校收费的社会关注度依然居高不下,要求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的声音依然不绝于耳。近据报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8月4日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教育乱收费继连续6年成为价格举报之首后,2006年上半年又居价格违法案件查处之首。教育收费的尴尬处境可见一斑。

实际上,根据非义务教育成本适当分担原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现阶段高校学费标准基本稳定在培养成本的25%-30%.而社会方方面面却没有多少人关心另外的70%-75%的成本分担责任是否真正落实,也不细究受教育者分担的25%-30%是否适当,而是对教育收费标准的核定基数之一的教育培养成本打上了问号。作为回应,有关部门转而要求高校尽快向社会公布教育培养成本信息,并列出了时间表。众所周知,凡事都有成本,各行各业都存在成本问题,而成本一般被认为是行业的“商业秘密”,只不过培养人的成本更为特殊、更为复杂、更为感性罢了。要求把培养人的成本尽快公诸于世,这个想法很好。但东西南北中,成本各不同,即使同城高校间、同一学校不同科类间、同一科类不同年份间的培养成本均有差异。另外,培养成本越低是否意味着收费标准从低办学效益就高呢?还是反之亦然?这无论是从宏观政策层面还是技术操作层面都似有把一个复杂问题过分简单化之嫌。如此说来,质疑高校收费贵收费高的潜台词可能是乱花钱。诚然,这几年高校买地盖房,教学条件装备投入大幅增加,硬件设施达标速度之快令人刮目相看,其所需资金除银行贷款外,自筹资金部分主要来自收费收入。即便如此,也不能简单地认为高校收费多与高校硬件新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因此,思考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缴费上学是成本分担机制使然的逻辑起点上来。如果仅仅认为现阶段高等教育的“过高”收费完全是高校自身的内在冲动所致,即使不是认识上的误区,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将会继续动摇建立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的社会基础。

2.化解、清偿债务工作任重道远。伴随着高校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繁荣,高校建设性、发展性债务规模与日俱增,少则几千万,多则数亿甚至十多亿元。与高校扩张初期的鼓励贷款的政策性导向不同,当高校数量扩张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后,来自政府部门的要求落实高校还贷责任、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工作热情高涨,干预力度明显加大。借债还钱,天经地义。高校作为还贷主体在法理上是说得通的,但高校贷款从一开始就无一例外地属于政策性贷款。因此,高校贷款本身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其经济意义。有鉴于此,有的省已开始安排巨额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偿还高校所欠银行的部分债务,这对高校无疑是一大政策利好。但主管部门硬性设定高校还贷期限和优先扣划偿债资金的政策措施,很难设想这样的“胡萝卜加大棒”的行政手段不至于引发高校的财务风险。实际上,高校短期的支付没有风险,但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将难以规避。问题的关键是要把这种风险切实纳入可控范围内,确保校级财务始终保持基本正常、合理、稳定的现金流。

3.对高校投资效益的关注度进一步加深。高等教育本身是一个单位成本递增的行业。增加投入与提高效益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尽管现阶段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但要求高校提高投资效益被过早地提上议事日程。1993年国家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本世纪(即20世纪———作者注)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努力实现4%的目标”。但这个投入比例,实际上并没有如期实现。迈入21世纪后,这个比例才有所改善。统计数据显示,这个比例最高的年份是2002年,达3.32%,离目标值仍有不小的差距,与世界平均水平(5.1%)更是相距甚远。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教授的有关研究成果也印证了这个问题的存在:1990—2000年间,我国预算内财政拨款占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从88.6%下降到47.3%;1996年至2005年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香港地区是持续递增的,而大陆基本上呈递减态势。这其中当然有复杂的因素,包括同期财政支出高速增长以及教育经费多元化趋势加快等原因。但也毋庸讳言,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加大投入,并没有与财政支出的高速增长实现基本同步,或者说,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大幅快速增长,仍赶不上高校连续7年大幅扩招对办学资金的需求,这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现阶段的高校经费紧张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不能同日而语。对高校投资效益的关心,对一些高校发展规模不经济问题的关切,无疑会进一步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效益的改善。但对这类问题给予过早、过多、过频的关注,可能会淡化对政府投入依然不足问题的进一步缓解。

(三)财务管理面对的问题从共性趋向个性

1.发展阶段。由于高校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属的政府部门不同以及高校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高校的发展将不再是相对均衡式、趋同化发展。如有的高校仍处在扩张的后期,外延发展势头不减,高校内部对资源的占有冲动持续不衰;而有的高校对推进转型、提升层次的动力非常强劲,开始步入内涵发展的轨道。财务管理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与学校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前者高校的财务管理可能会比较粗放,更多地注重投入和筹资;而后者高校的财务管理则会趋向精细化,更多地讲求产出和投资效益。

2.管理边界。由于校情不同,各校财务管理模式会存在诸多差异。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高速增长,不仅财务运行规模持续扩大,而且财务管理职能也在不断拓宽。有的高校是一校多区(有的甚至是异地校区)财务,还要承担独立学院、基本建设、后勤、校办产业财务的指导和监督工作;有的校级财务还要兼管集中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等工作,财务管理战线越拉越长,财务管理边界越来越模糊,好像都跟财务相关似的,财务管理职能过于宽泛。与此同时,财务管理内涵提升速度缓慢,财务管理面的拓展与点的深入长期脱节,校级财务长期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对一些深层次、趋势性问题缺乏前瞻性的思考和研究,财务管理模式难以及时转换。

3.检查密度。我国高校在法律上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事业法人,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但近些年来,政府部门对高校的间接监控力度在不断加大,其外在表现是检查的高密度。不少高校大多经历了来自不同层次、有着不同要求的各类检查,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收费重点抽查、轮查以及互查;财政部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地方税务部门进行的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财务审计专项检查;审计部门实施的就地审计等。

这类检查大有常态化制度化的趋势,且无一例外都与财务工作直接相关。诚然,有机会接受检查是好事,是帮助高校“号脉”、“体检”,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高校财务行为的规范和财务管理的改善,但频繁检查无疑是高校特别是财务部门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信号,至少表明社会乃至政府比我们自身更加关注高校财务运行情况,高校在高速增长进程中,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与人民群众的心理预期仍然存在不小的距离。

4.内控机制。高校在“十五”期间取得的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累积了一些深层次的突出问题,如机制失灵、操作失范、监管失效等,其中有些问题的存在与高校财务管理不到位、内部控制缺失密切相关。国家审计署近年对部属18所高校的审计结果所揭示的诸多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尽快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切实堵塞漏洞,消除隐患,规避风险,已是当务之急。

二、高校财务管理的理念创新

进一步认清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有助于高校财会工作者突破原有思维模式,正视存在问题,推进管理转型,调整定位,明确思路,增强财务管理的现实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助于高校财务工作更好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学效益为中心,大力搞好服务,努力坚持规范,着力推进创新,尽快构建稳健理财的基本框架、公正透明的预算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约束有效的财经制度体系和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有助于高校财务部门继续用改革的思维应对高校新一轮创业、做强、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用前瞻的眼光化解长期累积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用创新的理念探求加强和改善财务管理的新举措。

(一)以优质服务为先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高校财会工作以优质服务为先导,自觉服从于学校中心工作,主动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将会大大增强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1.搞好服务是法规制度中的应有之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把“搞好服务”列为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标准,高校财会工作者不仅不能例外,而且完全有条件做得更好。教育部制订的部门规章中,对高校财务部门也提出了诸如“提高服务水平”等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也不乏这方面的规定。此外,高校财务部门为学校这个“会计主体”理好财、服好务也是应尽的义务。

2.搞好服务还源于高校财务部门的现实需要。财务部门与其他机关部处一样,既是管理部门,又是服务部门。除了因专业知识准备不足、职业判断能力欠缺而导致的违法违规风险、监管失灵风险等特有风险外,同样存在不能提供优质服务可能招致的一般风险。实际上,对管理部门而言,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和服务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相互融合,相辅相承。既不存在没有管理内涵的服务,更不存在没有服务内容的管理。况且,在高校着力打造服务型、学习型、效能型机关的背景下,“三维考核体系”在校内是普遍适用的,这个考核尺度同样需要平移到财务部门。因此,对财务部门而言,改善服务是永恒的,改进管理是长期的,在某个时期某些背景下强调服务的重要性紧迫性并不意味着削弱管理职能。恰恰相反,坚持以优质服务为先导,积极倡导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推进服务与管理的持续协调和长期互动,往往有利于通过优质服务这个载体来推进理财环境的改善和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以制度建设为本

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政策性、时效性比较强。因而,制度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十五”以来,高校发展速度之快,办学规模之大,改革举措之多,财务管理职能拓展之宽,经济活动之繁,无章可循是不可想象的。事靠人去做,人靠什么去管?靠制度!用制度约束人就体现了多数人管少数人,而不是相反。用制度规范事,就是用制度规范程序,用程序约束行为,就可以促进理财环境的改善、支出内容的净化和支出结构的优化。因此,要努力拓宽制度约束的覆盖面,把加快财经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按照先填补空白、再弥补缺陷、后修订过时的思路进行。有了制度还必须努力遵循,坚持按章办事、规范操作,才能提高制度约束的效果。反之,程序虚设,有章不循,非制度化行为盛行,则日常财务管理中的个案处理、非程序化操作等就会充斥其中,进而演变成“惯例”。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强调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到位问题,就会变得收效甚微。

(三)以例外管理为主

近些年来,高校财务运行规模持续高位增长,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财会业务事项不断创新,财务部门长期处于超负荷大压力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如果还是一味地坚持按常规管事、抓常规事项,势必管不住抓不起。倡导例外管理,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研究、解决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主抓重点,力抓主要矛盾,抓大不放小,这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也符合会计原则体系中的“重要性原则”。财务管理中的重点、难点或要点很多,其工作着力点应当在于:

1.例外情形。即非常事项、影响深远的事项、风险无法规避的事项以及内部控制关键点等。

2.源头管理。如票据管理、财力资源配置、现金流量管理、集中采购管理等。

3.管理关口前置。高校财务工作并不总是“阳光灿烂”,有时往往会处于两难境地。监管缺位,则潜在风险加大;监管越位,则远期风险加深;而监管失灵,则现实风险加重。可见,财务管理的度确实不易把握,因而有必要反思管理关口设置问题。某些管理关口实现前置,管理主体就会发生相应变化,管理责任也会随之转移。在日常管理实践中,如果有太多的机会要财务部门表态说话,从长远看这并不是一件好事。高校财务部门不仅要力免类似的情况发生,而且要力促管理关口的前移。

(四)以财务公开为重

公正透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高校是精英集聚、人才荟萃的特殊场所,对信息公开尤其是财务信息公开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因此,高校财务部门要坚持以财务信息的广泛公开为正常,以财务信息的有限公开为例外。除不宜完全公开的财务信息外,都可以而且应当分层面多形式全过程按程序公开。只有公开才会产生公平,才能体现公正。财务公开的媒介包括会议、文件、公示栏、校园网(财务网)等。财务公开的内容应当包括(但不限于)财经制度,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决算),收费的政策依据、项目、标准和范围等,缴(欠)费情况、项目经费收支情况,教职工工资、津贴发放、税费扣缴等情况以及集中采购规章、招投标信息等。财务公开工作的不断深化,必将进一步推动高校民主理财进程的加快和开放型财务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范文曜,闫国华。高等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OECD与中国[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第4篇:理财理念论文范文

国外服装企业利用视觉营销较多,也产生了较好的市场和经济效应,随着国内外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服装企业也纷纷研究和利用视觉营销理论武装自己的服装销售终端。只有掌握了视觉营销的科学方法,才能搭建起与消费者顺畅的沟通平台,通过服装卖场的道具陈列、色彩搭配和橱窗设计无声地将自己品牌内涵、品牌定位和品牌诉求传递给目标消费者和潜在目标消费者,进而实现品牌自身知名度的提高,消费者对于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的提升。

基于视觉营销理念下的服装卖场陈列色彩设计

国内外众多的知名服装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觉识别系统,且基本上都有自己固定的标准色彩,知名服装品牌之间的区别在色彩方面显得非常明显。在比较综合的服装卖场中,品牌之间可以通过标准色彩的运用,将自己的品牌同相邻的其他品牌区别开来。成功的色彩运用能够给服装品牌带来比较明显的品牌视觉认知度提高和品牌价值提升等功能。在综合型的服装卖场,各种商品信息令消费者眼睛应接不暇,品牌的标准色彩能够起到良好的指示标志作用。

对于品牌色彩的良好利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消费者对于品牌文化和品牌精神的重新解读,使得品牌价值得到更好的传播和认同。品牌色彩要想给消费者留下比较难忘的第一印象,除了标准色彩的运用外,在墙壁、卖场服装道具、服装相关配饰上注重色彩的运用也显得非常必要。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知名品牌在色彩运用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实践摸索,完全可以做到完美的程度。

1陈列色彩设计的原则把控

在促进服装销售的过程中,服装卖场陈列设计相关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比如橱窗的陈列主要为了吸引消费者进入店铺,卖场内部的陈列则要起到延长消费者浏览和体验时间、增加试穿比例、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作用。卖场陈列色彩必须以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为前提,卖场陈列色彩设计的出发点就是最大程度地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终实现服装产品的顺利销售。

首先是对于店铺整体色系的确定。消费者能够进入店铺先是橱窗的色彩和款式陈列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进店后最先感受到的是整个卖场的整体陈列效果,其中整体色彩更是重中之重。第二是每个色系所处区域的色彩搭配。一般可以将色系分区域后,再确定由哪几个颜色组成。第三就是每个色系区域的服装陈列组合。当每一个色系区域的颜色确定好以后,就可以动手组合了。第四是陈列结束后整体观察并调整。所有的色系陈列结束后,观察整体效果并适当调整至最佳状态。在服装卖场的同一陈列杆上,款式的协调和色彩的过渡都应该充分注意。相同款式的衣服应该颜色由浅到深,袖长由短到长,面料由薄到厚,领口由低到高排列。

2色彩及材质的运用

服装卖场陈列色彩是最能给予消费者视觉冲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色彩的明度、色相和纯度能影响卖场内物体材质的质感,比如灰色系在男装陈列中用得较为广泛,它给消费者的视觉和心理带来一种稳重、冷静的感觉,容易被多数消费者认可。而陈列所用的材质也同样重要,常用的材质主要有天然材质和合成材质,如竹、木、藤、皮革、石材、织物、金属、纸、陶瓷和橡胶等。不同的材质向消费者表达不同的情感,如木材和皮革天然原始、温润柔和又不乏经典和时尚;钢铁和石材给人以冷酷、坚韧的感觉;而织物和纸张给人温馨、安定的家居感。

在服装陈列设计中,卖场的色彩和材质及其造型是视觉营销的重点,必须与品牌文化和谐统一,使服装设计的内涵得以表达给消费者,并赢得品牌自身的目标客户的认可。源于韩国的国际服装品牌SCOFIELD(斯科菲尔德)是韩国衣恋集团旗下的传统淑女装品牌,具有悠久的历史,体现了英国传统精神和贵族化的生活方式。

SCOFIELD崇尚完美主义,懂得如何摄取大自然的多种品位,其设计理念基于不变的优雅和浪漫,追求富有魅力的美丽和友情,得到无数热衷于高尔夫运动人士的倾情与依赖。其服装包括传统系列、浪漫系列和海洋系列等。象征图案是格子、皇冠、狮子、城堡、船锚、鲜花和有家族象征的标志如鹿、马等。

SCOFIELD品牌淑女装特点主要以单色和格子、棱形块设计为主,颜色则以米、红为主。卖场陈列中橱窗展示整体以格子、皇冠等象征图案配以米色、暗红色、金色、藏青色、暗绿色,在女性尊贵、高雅的气质中表现流行前线的时尚感和充满中世纪英国王公贵族气息且不失典雅的艺术特质,整体设计合理统一,对比协调。卖场内部布局为:正对入口展示区为卖场的中心,格子、皇冠等图案的装饰物充分表现出了品牌的主体内涵,是整体布局的核心;墙壁挂有装饰画与整体布局相呼应,内部色彩搭配采用低明度对比,给人以含蓄柔和、清爽高雅之感;服装的陈列采用色彩的三要素对比手法,给人以变化而不杂乱的视觉效果,既有对比又有变化,很好的表现了展示的主体,顾客对于要选购的服装一目了然。

卖场照明的光线柔和均匀,使商品保持原有色泽而不失真,橱窗内为了强调新款服装的立体感,采用局部照明的方法,以突出主题展示效果。SCOFIELD卖场陈列所用的材质多为木材质感,凸显其与大自然的亲和与高贵感,与其品牌文化相得益彰。

色彩风格流派的选择

服装卖场陈列设计的色彩风格是需要准确表达的设计要素,是卖场的基调。色彩风格流派很多,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地域来分,分为东方色彩风格和西方色彩风格。中国、日本、印度等东方国家的传统风格是东方色彩风格的代表;而西方风格是西欧早期的罗马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为代表,以及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风格流派。服装陈列的色彩风格使卖场具有了民族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给品牌文化注入了穿越时空的力量,披上了神秘的异域文化色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包含了各种形式的综合风格,崇尚自然的风格,以及现代建筑中的包豪斯风格(一种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的建筑风格)等。

GEORGETOMMY(乔治汤米)是有着浓厚英国传统风格的男装服饰品牌,是以红、白、宝蓝为主色调,强调优雅的征服感,简洁、高雅又暗含着让人无法拒绝的力量。其设计简洁,用色鲜明,将创新与古典融为一体,所有的细节架构在一种不被时间淘汰的价值观上。多彩活力的品牌形象时刻传递着健康品质生活的品牌理念。整个卖场陈列色彩色调以红、白、宝蓝为主,黑、黄、绿次之,总体风格充满英国的风情和贵族品位。

第5篇:理财理念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不断增长,个人理财业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从整个发展阶段而言,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尚处于初级阶段,对此进行研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基于这点,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作了分析,并结合国情,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以期推进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良好发展。

自1996年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在国内最早挂出“私人理财中心”的牌子至今,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理财意识的不断增强,个人理财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不争的现实。时至今日,国内各家银行拓展中高端个人理财业务的脚步一直未曾停滞。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外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个人理财品牌,并在个人高端客户市场和金融产品创新上展开了异常激烈的竞争。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有如下特点:

(一)理财产品品牌化和系列化。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品系列,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等,成为理财市场的一大特色。

(二)理财产品规模不断增大。在2004年,商业银行在国内市场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只有49只。至2007年,银行已发行了273只理财产品,与2006年同比增加了58只,增幅约为27%。

(三)产品设计以创新为理念,趋向多样化。如光大银行推出一款以“呵护宝宝健康,陪伴宝宝成长”为设计理念的联名卡,专为拥有0-6岁宝宝的农行设计。

(四)主要以外币理财产品为主,以固定收益产品为主,以短期产品为主。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近几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总体而言,其规模还小,在银行业务中所占的比重还不高,针对用户的服务只停留在很浅的层次,在品质与全方位的服务上与国外银行尚有很大的差距,如品种单

一、缺乏专业理财师等。

二、制约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因素

目前,我国金融法律法规、金融管理体制、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着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的发展。

(一)分业经营金融体制的制约

从理财的概念分析,银行、证券、保险三者的作用各有侧重,互有不同。分业经营状态下,三个市场处于相对分隔状态,客户资金一般只能在各自的体系内循环,这使银行只能而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理财产品的创新范围和创新程度都十分有限。在实际操作中也无法实现客户资金在银行、证券、保险各领域的不同配置。

(二)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征信体系近几年才开始建立试点,仍处于摸索阶段。而长期片征信制度的缺失,加上个人所得税制度尚不健全、财产申报制度尚未全面实施,使得银行与居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给银行带来较高的不确定性,客观上使银行减少了个人消费信贷等理财业务的供给。

(三)理财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我国居民历来崇尚量入为出的理财思路,这些观念使居民对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认识不足,有些人手头尽管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但因对我国商业银行服务水准心存疑虑,常常对个人理财业务持观望态度。

(四)个人理财业务缺乏正确的市场细分和定位

目前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服务对象标准过于单一,纯粹以客户存款金额为标准,且门槛普遍偏高,符合客户实际需求的理财服务菜单相对不足;另外,个人理财服务基本上没有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针对性推荐营销,理财方案差别化服务不足。

(五)缺乏高素质的理财人员

个人理财业务要求理财人员不仅要了解银行的各项产品及其功能,还要掌握广泛的社会、经济知识和经验,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格局使得国内的复合型人才非常匮乏,无法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理财服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思路

由于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全面实施金融混业经营的环境和条件,因此金融混业的政策设计只能渐进进行。商业银行应该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寻找机会绕开混业经营的壁垒,完善内部体系,更好的开展个人理财业务,迎接将来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一)实施客户细分及改善客户结构

商业银行要遵循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客户细分,进行品牌、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品牌吸引客户,以产品和服务留住客户。银行应以提高利润为目标细分客户实行差异化管理;建立完整的客户数据资料库并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以服务引领理财,为客户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理财服务,通过财务咨询、规划引导客户的理财行为,满足其潜在的理财需求,不断挖掘客户价值,与客户建立稳定、持续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加强商业银行理财服务队伍建设

商业银行应该优选出一批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对个人理财业务感兴趣的精英员工,进行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税收等金融经济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银行业务,同时具备各种投资市场知识,懂得营销技巧,又通晓客户心理的高素质理财人员队伍,为不同职业、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人士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理财服务。

(三)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

银行必须运用产品扩张策略和产品差异策略加快个人理财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并优化其产品结构。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客户需求调查分析方法;建立产品开发工具和模型,以便对新产品进行设计、估算风险、定价和加工处理;努力实现综合经营以拓宽创新范围;以制度和IT系统保障将创新产品快速投放市场。

第6篇:理财理念论文范文

关 键 词:金融人才;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6-0066-05

通过十余年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我们逐步探索了适用于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1234模式: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即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教学主线;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两大教学体系, 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安排上,重点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把实践教学环节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的三个教育阶段,即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专业强化教育阶段、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四项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 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实践证明,1234模式是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有效模式。

一、一条教学主线: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

为了把学校办成让学生、 家长、 社会满意的学校,我们把“应用为本、学以致用”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 并将其贯穿于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因此,金融学专业从招生伊始,就开始探索如何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金融职业素质的养成。

金融学专业涵盖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银行、保险、证券这三个方向的专业知识是其三大支柱 [1] 。因此,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都是不分方向的,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内容多而杂, 最终培养出的是一批批“样样通、样样松”的人才。虽有个别学校作了一定的改革,如将金融学专业改为保险专业、国际金融等若干专业, 这样做的结果虽然使学生对某一个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有了深入了解, 但又导致专业口径太窄,使学生就业时面临困难。针对这种状况,我校金融系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本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动手能力强, 基础扎实的金融领域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就金融学专业的建设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方案:在大金融的平台上,将符合市场需要的银行、保险、证券行业某些岗位作为专业方向,构建出“一个专业多个方向”的金融学专业,最终把金融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市场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 。经过多年的市场调研和专业论证, 我们认为在大金融学的平台上开设投资理财方向、证券期货方向、保险营销方向是比较适时的,可作为目前首选的三个方向。

在这一大背景下, 我们进一步提炼了金融学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认为金融学专业学生通过4年大学生活, 应该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大应用能力和思想道德、专业业务、文化素质、身体心理四大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大提高。详见表1、表2。当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 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业务的养成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中之重,而且,应该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方向,有所侧重。

二、两大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在课程体系安排上, 我们重点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把实践教学环节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起了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体系来看,要把握好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时比例,可以各占三分之一,也可以有所侧重。同时,必须加大选修课比重,这既包括公共基础课, 也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如前所述,金融领域宽泛,涵盖知识较多,因此,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从实践教学体系来看,要改变“重课堂、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 [3] ,所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实践学时比重, 保证实践学时至少占到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具体说来,除采取课内实验、上机等形式外,还采取了课外学时和专用周的形式。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这类课程需要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进行实际操作, 可以采取课内实验、上机等形式,加大实践学时比重;而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市场营销学、金融英语这类课程安排一定的课外学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效果更佳。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应该采取专业周的形式加大实践学时,如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等课程可以通过开设证券投资模拟实训、 外汇模拟交易实训等实践课程。部分实践课程安排如表3所示。

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方向实践技能, 我们增加了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周, 如根据前面提到的专业方向,我们让学生在理财规划综合实训、信贷管理综合实训、保险营销综合实训中选择一个。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增设了创新实践周。创新实践包括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学术讲座、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专业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创新能力培训等,该项学分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 学校可集中开设社会实践与调查、 学年论文、创业专用周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可以获得部分创新实践学分。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自己参加其他创新实践, 并根据上报的材料获得一定的创新学分。如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公开发表专业性论文;参加证券协会、信贷协会、保险协会等表现突出; 在各个层次的点钞技能比赛、 证券模拟交易大赛、外汇模拟交易大赛等专业性比赛中获奖;取得理财规划师、证券、银行、保险从业资格证,等等,都可以获得创新学分,并且,规定学生大学期间至少要取得创新实践学分10个, 多出部分可以抵扣其他实践环节学分。见表4。

三、三个教育阶段:专业基础、专业强化和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三个教育阶段:专业基础教育阶段、 专业强化教育阶段和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 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可以这样说:没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这8门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支撑,金融学专业就如同“无水之源,无木之本”。所以,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是后续强化、提高专业技能的关键。在专业强化教育阶段,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证券投资学等专业课程是学习的重点。在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专业方向的理论课程、专业方向的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等。

如理财规划方向理论课程我们设置了财务分析、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理财规划原理、理财规划实务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投资经理实训、理财规划综合实训课程等; 信贷管理方向理论课程设置了银行会计学、个人理财、风险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学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银行前台实训、信贷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等; 保险营销方向理论课程设置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再保险学、保险营销学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保单设计与销售、 保险营销综合实训课程等。最后,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实现金融学专业人才素质的综合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学专业还应该加强毕业实习前的职业入门指导,所以,我们还增设了学科前沿专题讲座、创业指导、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学习成效的一个综合考核, 所以最好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三个教育阶段中。建议采取课题驱动项目教学模式,即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形式来驱使学生分阶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4] 。张五常教授认为,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带着明确的要解决的问题去学。所以,如果让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 带着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课题)去学,分阶段地解决各个阶段性小问题,并分阶段检验其学习效果,要比单纯地靠毕业设计(论文) 检验更具有现实意义。 课题驱动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提出的。它也可以分三步实施:第一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论证阶段,可设在大二第二学期期末实施, 因为这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 能够较好地完成课题的论证,同时, 也有利于下一步带着问题开始专业课的学习。 第二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中期检查阶段,可设在大三第二学期末完成。经过大三的学习,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基本学完(有些院校在大四也安排专业课),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 且经过长达一年的资料收集和思考,可以掌握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这同时也是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综合检验。 但由于这一年学生还没有经过实习,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还不强,所以还不适宜让所有的学生在大三期间直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在大三第二学期,必须开展课题中期检查,我们主要采取学年论文的形式。学年论文的撰写内容为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综述, 这对于提升学生毕业时的竞争力很重要。 第三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结题阶段。经过大三的充分准备,学生应该在大四一年时间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结题报告。通过结题的学生除可以得到毕业设计(论文)学分外,还可以得到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课题结项证书,证明其本人(或所在团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成功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研究工作。

四、四项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加强四项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 理论与实践结合。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律》一诗中告诫自己的孩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学中干”、“干中学”,是实现金融学专业素质提升的必要路径。这也正是我们一直强调实践教学体系要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主要原因。 除设置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外, 为了保证学生关注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我们还创办了《金融快讯》刊物。该期刊每周发行一期,由指定教师负责指导、终审,由学生证券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证券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由学生信贷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银行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由学生保险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保险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这样,既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也使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得到了提升。

2. 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从目前来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都有较强的与高校合作的意愿。高校要抓住有利时机,建立起与金融企业深度合作的双赢机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我校除了经常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展各种活动之外, 还成立了一个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己管理为主的金融服务公司。该公司按行业(也可以是按专业方向)设置服务中心,如设证券服务中心、银行服务中心、保险服务中心等。其中,证券服务中心可以帮助证券公司进行股票开户等服务,银行服务中心可以帮助银行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第三方存管等,保险服务中心可以进行保单推销、讲师培训等。

3. 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金融行业既要与钱打交道,也要与人打交道。金融从业人员如果没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就很难发展起来;如果没有很强的自律性,就很容易步入歧途。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金融企业的从业要求,我们特别开设了礼仪实训、演讲与口才、团队拓展训练、职业教育等课程。此外,每个学期还安排专业性的辩论比赛、点钞技能大赛、证券交易模拟大赛、外汇交易模拟大赛。这些比赛,由学生负责筹划、组织、主持,老师负责指导、评判,较好地促进了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结合。

第四,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结合。金融学专业方向的设置与就业岗位相关性很强, 且在入职时往往要求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所以,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强调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和专业指导使学生适时拿到职业资格证。如理财规划师、银行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证券职业资格证等。以证券职业资格证为例,该证有效期为两年,所以,可以在三年级时组织学生考证,相应地,证券投资学等相关课程就应该在此之前开设。在考证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发挥学生团体的传、帮、带作用,并专门组织辅导。

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的实践证明,“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建立两大教学体系、 强调三个教育阶段、 加强四项结合”的1234模式是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都红雯,金月华,高国庆.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4):12-14.

[2]吴云勇,陈凌白. 金融学专业投资理财方向建设方案[J]. 浙江金融,2008(1):41-64.

第7篇:理财理念论文范文

关键词:资产配置;银行理财;风险管理

中国银监会的数据显示在2012年11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余额达7.61万亿元,时间到了2016年10月底余额更是发展到10万亿元,短短4年时间增速为50%。在目前整体的经济和金融环境下,银行理财的大类资产配置已成趋势,具体路径包括跨界资产配置、债券主动性投资等,也包括成立大资管合作联盟等形式。优化提高银行的大类资产的配置的管理能力,研究如何进行资产配置的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银行理财产品属于不能取得被投资主体的决策权资产的债权投资类资产。所谓理财产品的本质客户(目标用户)是自身生命周期内这段时期进行资产配置的问题,以退休后的现金流量为核心内容,在自然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投资组合、实行动态优化分析,以达到效用的终生最大化

资产配置:

所谓资产配置,是个人/家庭资金在不同资产间合理配置。本文章所界定的是客户个人资产的理财配置,研究的研究个人资产配置在不同的风险与收益下的如何选择银行理财产品与选择比例的背景下的资产配置。

银行理财的研究文献

西方学者在1980年首先关注到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造成的冲击,提出了“金融脱媒”的概念用于分析银行理财的资产配置。Hall-iDan(2004)在其著作中描述民众配置自身家庭资产基于规避利率、汇率、股市等各方面的风险的考虑,而信任银行能够善于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有能力为投资者提供不同的金融工具和较为合理的投资组合,银行代客理财的金融产品成为民众的首选。殷孟波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研究分析国外成熟的商业银行的经验证实,个人理财业务是为商业银行提供利润的产品中利润贡献率比较高的产品。在外资银行准入中国金融市场后,个人理财(高端富裕客户群)成为潜在目标群,国内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市场考验。张展在其博士论文中以生命周期为理财理论结合消费经济学理论()和传统财务学理论(),选取了不同城市的1025家微观家庭调查数据,着重在于探讨在经济新常态下城镇中产阶层家庭购买理财产品的现状,借鉴国外家庭资产配置策略,分析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发展对城镇中产阶层资产配置的影响,提出完善与优化我国城镇中产阶层家庭资产配置的对策和建议。陈一洪在发表在西南金融的浅析国内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一文中分析了理财业务是如何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及收入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柱。面对监管部门的不断强化监管、泛资管时代()其他资管渠道的激烈竞争,文章分析了国内股份制商业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发展及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选取了从回归本源()、完善架构()、加强创新()、强化风控()这四个视角进行银行业资产管理转型路径的技术分析。

王国刚的博士论文银行理财业务机制研究中提出学术界把银行理财产品作为中国“影子银行”的构成来研究,甚至把它提升到下一次中国金融危机的来源的高度。

理财资产终极目标配置全球化,虽然在初期不可能非常周到的顾全到每个市场的每个产品,也需要与外部机构相互合作而设计相关的指向性明确的产品。

资产配置的实际逻辑关系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资产配置具有一些特有的逻辑关系,资产配置时要注意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通过综合分析风险资产的影响因素及相关信息,构建合理的资产组合来控制风险和提高收益;理论界通过对新兴经济体的金砖四国的201家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影响理财产品收益率除了流动性、资本、风险承担等因素,还与一个国家的相关制度有关。

内外的很多研究已经得出结论,在资产配置要把择时、择券、则奉献这三个影响投资的风险因素综合考虑。

自2014年以来理财市场进入“熊市”,进行资产配置时不能参考历史业绩进行收益保障参考。对于任何一种理财产品而言过去的业绩绩都并不能作为未来收益水平的背书;另一方面,过去的市场基础利率()、投资环境()、收益中枢()等理财基础也会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发生了较大变化。

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理财产品产品的设计理念上存在这一定的差异。发展到2016年这种差异表现的日益明显。中资银行的结构性产品普遍表现为收益率较低且波动范围较小,但不会出现亏损的情况;而外资银行的产品设计中则大幅提高投向衍生品的比重,因此其产品出现的亏损的可能性更大,但相对的其收益的上限也更高,充分反映了高风险高收益的逻辑。

理财参品的收益现状

由于持续萎靡的中国经济、银行业的盲目和恶性竞争为商业银行产生了诸多新的风险与隐患。根据融360监测的统计数据显示,进入2016年银行理财产品“量价齐跌”,2016年9月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66%,较8月下降0.04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低,十月份受国庆节假日专属理财产品的影响,10.15-10.21)银行理财产品呈现小幅上升,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67%,较前一周增加了0.03个百分点。客户基于基于逐利的理念加之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低于4‰商业银行在最近两年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即使是5%左右也受到大力追捧,这些理财产品都是在国庆等特定日子推出的银行优惠理财产品。资产配置规律

2015年化收益率超过6%的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共有近1500款,2016年而今年发行的预期收益率超6%的非结构性产品尚不足30款。持续下滑银行理财收益甚至导致个别银行客户经理建议投资者“买国债”或者“做基金定投”而不是选择银行理财产品。

国内的实务界基于低利率叠加,投资风险多发的现实情况。保证收益、确保理想的收益率不能钉准单一的投资产品,是资产配置的。在配置渠道上,建议投资者以低风险、稳健型资产为主,综合考虑收益和风险。其中,高流动性配置优选货币基金,低流动性部分则可以选择银行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国债和1年期以内的万能险产品。

资产配置的现状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顾问马恒建议投资者依然以中长期投资方式优先,不要把资产全部配置在短期的、收益与风险较高的产品。投资者将资产多元化分配合理理财投资,以免因小失大将利润缩水。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的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政策是完善利率的市场化形成和调控机制要求,同时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借贷差持续缩小。苏宁理财将推出最高收益达12%的理财产品活动。票据理财是指由借款企业以其持有的真实、有效、足额的票据作为质押担保,向借出人(投资人)直接融资的项目,借款企业承诺在借款到期时一次性还本付息给借出人。票据是指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是由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出票,并经银行审查保证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的票据;商业承兑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支票人的票据,由银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兑。这种活动将企业用户的资产配置由传统的投向银行理财产品配置转向苏宁。苏宁会员可以实现苏宁易购购买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短期理财基金等中低风险的投资理财产品,也可以通过易付宝中的余额实现增值、升值,增加个人额外收益。

同质化现象严重的理财产品市场对投资者逐渐产生排斥力,同时余额宝之类的第三方支付对客户的资产配置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中国银率网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风险偏低的理财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的比例为90%,这种比例导致投资者银行理财的资产配置偏向于风险未知但一定是低收益的理财产品。

资产配置的原则

资产配置的原则

第8篇:理财理念论文范文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个人理财业务近几年来已有了长足发展,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给客户提供的投资理财服务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不能与外资银行相抗衡,个人理财理念及业务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1、业务品种单一,金融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尽管国内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品种不断增加,同时也出现了为不同客户“度身订制”的差别化理财产品。但是,多数个人理财品种内容相近、投资品种有限、收益和投资期限相近,创新品种也相对较少,而且不少理财品种对客户条件有较多限制,因而缺乏广泛的适应性。另外,在个人理财品种的创新方面,国外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服务也远远优于内资商业银行。例如,外资银行一般每隔

一、两个月左右就会推出一个新的理财产品,而内资银行通常在一年中只能推出一到两个理财新品,创新周期比外资银行要长得多。

2、银行理财人员专业技能较低,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由于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它要求理财人员不仅必须全面了解个人银行业务的各项产品和功能,还应掌握证券、保险、房地产等相关知识。金融分业经营使国内商业银行复合型人才非常匮乏,一个对各项存款存期如何搭配非常精通的银行理财专家可能对股票债券运作非常陌生,更不用说对多家保险公司推出的上千险种如何熟悉。复合型理财人才的严重缺乏,制约了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理财服务。

3、营销能力低下,服务意识欠缺。一个合格的市场营销员,需要全面掌握理财业务品种,根据不同客户的特征和需求灵活运用,而现在许多银行的营业网点普遍存在分工过细、职责分明、专人专职的现象,这极大地限制了理财员能力的发挥。个人理财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业务,这就要求银行一线员工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营销技巧,双管齐下,才能打动客户的心,才能向市场要效益,向客户要效益。

4、个人理财业务门槛相对偏高。外资银行理财业务的“门槛”一般在5万美元到10万美元不等,尽管国内银行的理财业务水平不能与外资银行相提并论,但是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的理财“门槛”却大多在50万元到100万元不等。如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私人理财中心设定的“进门价”是100万元人民币,比花旗银行“贵宾理财”10万美元的门槛还要高出10多万元人民币。

二、发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几点建议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个人理财业务刚刚起步,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不少障碍,但发展空间很大,个人理财业务已逐渐成为国内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也成为银行竞争最激烈的焦点之一。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发展个人理财业务,以便在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

1、加快金融创新,丰富个人理财产品。产品是银行占领市场、维系客户和创造收入的关键。因此,商业银行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积极开发和引进新品种。而新产品的出现要以市场细分为出发点,体现以客户为中心,每个产品的推出都应关注每一个重要的市场细分,明确哪里存在服务需求,确信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最适合于这个市场细分,并可以使客户的效益获取程度达到最高。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合适的创新方式有:(1)改进型,即银行在现有金融产品基础上进行改进、包装或组合,使之在结构、功能、形式等各方面拥有新的特点,使产品内容完善;(2)组合型创新,即银行将现有产品加以组合与变动,实行“套餐式服务”;(3)模仿型创新,即银行模仿其他银行推出的新产品,特别是国外的理财产品,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银行的开发成本。

2、适应市场需求,培养理财通才。首先,制定系统的理财顾问培训计划,精心挑选具备一定金融专业知识、懂得营销技巧的员工作为理财候选人,同证券、保险等行业系统建立联合培训机制。其次,必须对理财候选人员进行轮岗,使其能独立进行业务操作,从而使理财候选人掌握全面的投资知识,并运用投资经验进行专业理财服务。关于这点可以借鉴国外银行个人客户经理必须具有注册理财规划师资格的做法。

3、加强品牌营销,提高服务质量。个性化、高科技已成为当今银行个人业务的两大发展方向,而个性化的最终体现,就在于个人理财业务。因为商业银行之间有着很强的模仿力,所以现在各商业银行要在产品创新上取胜。在目前这种情况并不是长久之计,只能获得暂时的利益。只有在消费者和市场中确立了自己良好的个人理财品牌形象,才能在各式理财服务中脱颖而出,提高自身品牌的附加值。新晨

个人理财品牌的形成基础是创新、积累,以及文化和服务。在创新、积累上,商业银行应通过不断更新观念,采取各种新措施,推出各项新业务,不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理财品牌。同时,个人理财品牌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个人理财服务的要求不仅仅是一种使用价值,而是一种品牌、一种文化、一种格调、一种心理满足。同样是资源的投入,同样是业务宣传和营销,一旦从品牌的角度出发,市场的格局就清晰了,整体的观念就显现了,就成为市场竞争中的领跑者。个人理财面对的是广大个人客户,因此,个人理财品牌将进一步体现出个性化、情感化、人文化的发展趋势,体现银行服务的准确定位、文化内涵。

第9篇:理财理念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 金融 的全面开放和国民财富的迅猛增加,中小企业的理财业务大多还处于“幼稚园”阶段。对中小企业主而言,某种意义上,理财要比经营企业更为重要。先天不足和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构成了中小企业生存的夹缝,而细分市场、明确定位、把 发展 理财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则是文章提出的生存之道。 

金融理财是一个“财务规划的过程”,理财即对财务的管理,它主要是对企业资金的筹集、运用、分配等方面进行的综合性管理。随着市场 经济 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重视理财。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许多企业或许多人的理财观念及理财方法存在误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业绩的高低,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中小企业理财是通过对理财风险管理而达到增值、保值目的。金融理财是理性、合理地管理所拥有的资金与财产资源,使其得到有效的利用并持续增值。资金管理在中小企业金融理财中是无处不在贯穿始终,不遵循一些原则,就不能在投资理财中获得成功。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我国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和经济效益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多样的经营方式和创新的经营理念,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为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 我国中小企业的理财现状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由中小企业 自身的特点以及现有的企业外部环境所决定,中小企业很难争取到发行股票上市的机会,在发行企业债券上,因发行额度小也难以获准,而银行因信用风险较高而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造成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有限,所有这些因素给中小企业成长带来了最大的障碍,即“融资难”。此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以及自身的弱点,很多中小企业难以将所筹集的“宝贵”资金加以有效使用,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雪上加霜”。仍存在着规模较小、人才不足、科技手段滞后、资本充足率低下、不良贷款多、风险管理手段落后。 

(一 )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不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薄弱

长期以来,许多企业注重 会计 核算,并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核算上,在核算的规范、准确、及时、全面等方面下了不少的气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却忽视了财务管理,将财务管理的理财工作变成了核算的一个辅助成份,处于次要地位,将企业资金管理仅仅理解为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至于有效地调度资金,运筹资金,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内容却未真正纳入其职责范围。使财务部门的职能还停留在对经济业务的事后反映、核算上,或是对经济业务的事后监督上。

(二)市场定位不明晰。业务特色不突出,过分注重规模扩张,缺乏战略计划 

资金是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原动力,是企业经营赖以依存的物质基础。资金的多少决定了企业的实力。因此,不少企业把理财的重点放在千方百计地筹资上,总以为只要有了资金,企业经营就会如鱼得水、效益日长。但事实上,很多企业的资金量并不缺乏,缺乏的是营运资金及运用资金的能力,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随着资金的不断筹集,将必然导致优质资产少,劣质资产多,资产流动性差,变现能力不强。 

现金是企业中普遍可接受的、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可满足企业日常业务的现金支付需要,可防止意想不到的支出,可用于投机性的购买机会。因此不少企业总以为手中现金资产越多越好。但是殊不知,流动性强的资产,其收益性是最差的。如果置存过量的现金,会造成资金不能投入周转,无法取得盈利而遭受损失。一个企业应置存多少现金,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最佳现金持有量,在现金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之间作出最佳选择。

现实中,有些企业总是把资金紧张挂在嘴上,并常为筹资金而疲于奔命。似乎企业的理财目标便是筹资,似乎只要筹到资金便是见到效益。如果企业没有好的支出项目,没有 科学 、有效地使用资金,使取得的资金不能产生效益,或产生的效益低于筹资成本,这样企业苦苦筹集的资金越多,其效益会越差。 

(三 )企业普遍具有利润追求偏好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具有利润追求偏好 ,将利润视为企业经营的根本 目标,甚至是唯一 目标。20世纪 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讲核算 、讲利润逐渐成为人们经营企业的法宝,因此利润表也成为我国企业界人士最为关注的一张财务报表。然而,人们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它所带来的负向作用,即容易导致短期行为、容易导致数据失真等等。80年代我国的“承包制”已经证明,追求利润势必会严重伤害企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四)产品创新和开发能力、科技开发和应用能力、人才储备不足 

加强对财务人员,特别是财务管理人员理财知识的更新重视财务人员的后续 教育 。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务知识进行了不断地更新 ,但是财务职业似乎是--fl手艺,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流传;企业和财务人员又不注重后续教育,造成财务人员学习不够,知识更新不够,整体素质较差,头脑中还是计划经济的那种多要钱、多筹资金,忽视资金管理的观念,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理财的要求。外国产品、资金和管理方法不断涌入不仅对我国企业的产品、质量、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且对我国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观念和方法也产生巨大挑战,理财中的误区逐步显露出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立于不败,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的理财方法,进而降低企业的成本。因此企业要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培训,学习新的会计制度、财务准则和财务管理知识 ,学习外国先进的理财观念和科学的理财方法。同时财务人员,特别是财务管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地自学并要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准确地实施和运用。 

二、“企业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是中小企业理财定位的理性选择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开放和金融自由化以后 。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将属于地地道道的小企业。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其自身存在的地域设置局限性和天然的诸多不足,只要得不到体制和机制上的解决。只要对市场进行细分,找准自己的目标市场.同样能有 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因此,中小企业的理财业务就必须服务并服从于自己的市场定位。 

资金管理与配置需要理性和冷静 ,特别是中小企业。作为一个能够指导企业财务总体活动的管理目标,应该具备以下四点特征: 

一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从资本保全、资本保值增值。利润和经济效益四者的关系来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关键、是核心。因为没有经济效益就没有资本保全,更谈不上资本保值增值。 

二是要体现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如果一边是报表的高利润,一边是大量的呆滞的应收账款,就体现不了有效增值。

三是要体现在能不断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上。 

四是要体现维护整体利益的 目标 ,即要 正确处理好  企业 与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它们的合法利益。而企业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的基本含义是在 经济 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形成规模经济,达到资本的有效增值,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并且各利益主体都能从中得到实惠。 

五是要制订理财计划。制订理财计划,实际上是对 自己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状况进行 总结 、分析,制订出未来一个时间段内的财务目标,并对两者进行结合找出达成方式 、实施步骤的过程。找出失误和不足。

三、当前中小企业的理财策略 

(一)资本存量管理 

资本存量管理的目的,是使现有资本得以充分利用,潜在经济效益得以充分挖掘。所谓潜在经济效益是指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企业实际经济效益与最大可能经济效益之间的差异,在资源(或生产要素)投入(存量)一定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实际产出与最大可能产出之间的差异。潜在经济效益的存在主要是企业资源存量没有充分利用造成的。从资本存量角度看潜在经济效益存在主要是资本闲置和资本利用率低造成的。

资本利用率低的直接表现是: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开工不足、原材料利用率低等。资本存量管理就是要针对资本闲置和利用率低的原因,盘活存量资本,包括在基建投资管理方面缩短建设周期 ,降低基建成本;在生产经营领域凋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搞好资源重新配置,降低废品率,提高产品质量,压缩库存产品等。 

(二 )资本增量管理 

一个持续经营 发展 的企业,仅有资本存量管理是不够的资本增量管理也是重要问题。资本增量管理的目的,一是优化企业经济规模,取得最大规模经济效益;二是加快技术创新与改造,提高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资本增量管理关键在于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资本增量管理要实现上述目标,从企业理财角度 ,必须搞好以下四方面的管理:第一,企业规模管理,即处理好资本投入与企业经济规模的关系,确定合理的企业规模。在现阶段特别要注意搞好企业扩张和组建集团的财务管理。第二,技术进步管理,搞好技术选择、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从财务角度搞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正确处理收益与风险的关系。第三,企业筹资管理,选择筹资渠道、筹资方式,优化筹资结构,降低筹资成本。第四,企业投资管理,摘好财务预测,选择 科学 的财务决策程序与方法,提高投资收益率。 

(三)资本配置管理 

资本配置问题是资本经营的核心问题。其实,无论资本存量管理还是资本增量管理,实质上都存在资本配置问题 ,即存量资本配置与增量资本配置。资本配置管理的目的是要提高资源配置经济效益。所谓资源配置经济效益,是指由于资源配置结构变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产出最大;二是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投入最小。从资本资源配置看,提高资本配置经济效益就是要解决:一是一定量的资本如何在不同产品或不同用途之间进行配置,使投资收益率最大,如多项 目组合投资决策等;二是生产一种产品如何优化配置各种资本资源的结构,使成本最低,如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结构优化,固定资产内部结构优化,流动资产或原材料内部结构优化等。另外,从企业权益角度看,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结构的优化,也属于资本配置管理的范畴。 

{四)资本收益管理 

资本经营从一个周期看,往往始于筹资,终于收益分配;从持续经营角度看,资本收益分配既是终点,也是起点。因此,资本收益管理是资本经营的重要环节。资本收益管理从广义看应包括资本收益过程管理、资本收益业绩管理和资本收益分配管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