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作品分析范文

艺术作品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作品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作品分析

第1篇:艺术作品分析范文

【 关键词 】 文化;创意;手绘

1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通常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慧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它具体包括的行业为广告、建筑、艺术品和古玩、工艺品、设计、时装、电影与录像、动漫、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电脑服务、电视和广播等。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的新动力。

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文化创意服务与交易平台的建立对学生就业压力方面起到缓解作用,它拓宽了就业渠道,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已经证实创意产业对于就业具有较大的拉升作用。文化创意产业与服务业关联较大,因而具有较大的劳动吸附能力。作为一种新生产业,创意产业催生出新的工作岗位,这对解决时下的就业难问题无疑有巨大的缓解作用,这也体现出本课题的显著社会效益。

2 手绘艺术作品在线交易网站的设计

目前中国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有增无减,自然给美术艺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空间。但目前还没有较大的专门公司来经营美术艺术行业。本网站的建设是为了满足企事业单位对美术技术的需要,并且销售的影像设备也可以为需要的人提供支持。首页开门见山的说明我们网站包括的内容。在网站中主要就是介绍并展示我们的产品,在这琳琅满目的绘画艺术作品中,我们会欣赏到这高雅的艺术作品带给人的艺术享受,艺术改变生活,绘眼帮您灵动这也是贯穿绘眼手绘艺术工作室的主要思想,在网站中也设有在线手绘等页面,为满足顾客的需要和及时接纳客户的问题做好了准备。并且公司也在新闻中心中提供了一些有利于顾客了解新产品推出、产品优点的新闻。

2.1 组织结构图

整个网站的组织结构图如图1所示。

2.2 数据库设计

运用jsp的编译环境,将java的通用性、jsp的易用性结合在一起,并运用javabean、java applet等技术开发web浏览器和web应用程序,最后通过jdbc与后台数据库(ms sql server2000)服务器连接,以完成浏览器端和服务器端的沟通。

2.3 系统结构设计

系统采用三层体系结构设计,即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表现层即系统的界面,主要作用是于用户进行数据交换,该层主要是调用业务逻辑层的类来进行表达和实现。

业务逻辑层主要是根据系统实际的功能逻辑调用数据层中的对象来封装功能类。该层比较灵活,需要按照不同的需求定制,主要是靠手工编码完成。

数据访问层主要是封装了数据库的访问操作类以及数据实体类,数据访问层主要与数据库表和视图一一对应,可由特制的辅助工具自动生成。

3 手绘艺术作品在线交易网站的实现

3.1 系统构建

本网站是一个基于b/s模式的局域网信息共享系统,整个体系采用windows 2003 server视窗管理操作系统,以internet explorer为浏览器,以tomcat4.0+iis(internet information tserver)5.0以上为web服务器,并以ms sql server 2000为数据库端服务器。

3.1.1 jsp

jsp是由sun microsystems公司倡导、许多公司参与一起建立的一种动态技术标准。在传统的网页html文件(*.html,*.html)中加入java程序片段(script)和jsp标签,就构成了jsp网页java程序片段可以操纵数据库、重新定向网页以及发送e-mail等,实现建立动态网站所需要的功能。所有程序操作都在服务器端执行,网络上传送给客户端的仅是得到的结果,这样大大降低了对客户浏览器的要求,即使客户浏览器端不支持java,也可以访问jsp网页。

3.1.2 ms sql server2000数据库

sql server 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最初是由microsoft、sybase 和ashton-tate三家公司共同开发的,于1988 年推出了第一个os/2版本。在windows nt 推出后,mic

rosoft与sybase 在sql server 的开发上就分道扬镳了,microsoft 将sql server移植到windows nt系统上,专注于开发推广sql server 的windows nt 版本。sybase 则较专注于sql server在unⅸ操作系统上的应用。

sql server 2000 是microsoft 公司推出的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版本继承了sql server 7.0 版本的优点,同时又比它增加了许多更先进的功能。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程度高等优点,可跨越从运行microsoft windows 98 的膝上型电脑到运行microsoft windows 2000 的大型多处理器的服务器等多种平台使用。

3.2 系统的设计界面

3.2.1 主界面的实现

通过此模块可浏览网站的总体情况及大致框架,进行不同模块功能的选择,查看所需内容,如图2所示。

3.2.2 精品案例

好的企业让人信服必须依靠企业的实际经营能力以及产品的认可度。我们网站制作的精品案例这一模块主要是向客户展示我们平时的实际作品情况,这样更具备说服力,让客户一下子就可以看到我们的作品是不是他需要的。这样做不仅可以起到说服作用还可以更好的为网站进行业务宣传。如图3所示。

3.2.3 在线手绘

客户可以通过您的需求填写在线手绘这一栏的内容。我们网站可以通过资料的收集来明确客户的需要好及时地做出准备,竭诚为客户服务。具体操作界面如图4所示。

4 结束语

当然文化创意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就需要有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或平台,传统交易场所受地域、时间、数量及形式上的诸多限制,已经无法满足目前大众对艺术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庞大消费需要。随着国内网络的普及,通过网络平台对艺术作品展示及贸易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因此创建文化创意服务与交易平台能很好的实现文化创意作品的在线交易。绘眼手绘网站的建立,可以直接给客户提供良好文化的平台,了解更多手绘作品信息,也可以发展更多的潜在客户。网站的建立可以使文化传播得到进一步扩大,创造差异化服务,制造个性化服务,使消费者满意度提升,提高手绘网站的美誉度。

参考文献

[1] 卢山山,杨玲.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2] 刘月轩,王振宇.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 2012(05).

[3] 查华超,乔刚.合芜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机制——基于极化效应视角的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4] 郑丹华.成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北方经济,2011(10).

[5] 叶翠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课题(ws2012283,文化创意服务与交易平台的建设研究)。

第2篇:艺术作品分析范文

关键词:艺术现象学;许江;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分析;艺术家;身体之思;之思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

摆在我们面前的许江画作,从它们开始显现的最初一霎那,就展示了画家在画中的思以及他的思的自我言说过程,这也是画家和艺术家参与思考以及关怀思想的命运的一种见证。

长期以来,受到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考模式的影响,艺术家也和一般人一样,把艺术创作,尤其是绘画创作活动,当作是一个具有独立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对象化和内在化活动的统一。这样一来,艺术创作只不过是艺术家、特别是画家,面对客观对象而进行的主体性艺术创作活动,并把这种活动的完成,理解为“主客体的统一性”的实现过程。

其实,艺术创作同科学认识过程有根本的区别。艺术家在创作中并不需要像科学家那样,采取科学真理的思维模式,以科学思维模式为典范实现主体与外在对象的统一性活动。艺术家不是首先“看到”对象、然后才进行对外在客观对象的模拟式描摹。严格地说,艺术家必须首先“有创作的意向性”,也就是说,内在地形成发自心灵深处的“创作欲望”,即必须在其自身的艺术生命中点燃、或燃烧起创作灵感之火星,接着又在其实际创作中,伴随着创作活动之展开,将内在的意向性,当成自身生命的审美生存方式,通过眼睛的“面向存在的观看”,引导出画者之思,让艺术家自身的创作之思,配合艺术家的巧妙的手的机智运作,进行自我展现和自我实现。

为了消除传统形而上学对“创作中的思”的误解,海德格尔多次邀请艺术家与哲学家一起共同“亲临”“思之自我展现”过程;这就是某种“可思虑的东西”与艺术家的眼睛和手的创造性共时运作而自我呈现的过程。海德格尔指出:“可思虑的东西乃是给予思想的东西。它从自身而来呼唤我们,要我们朝向它,而且有所运思地朝向它。可思虑的东西绝不只是由我们提出来的。它绝不仅仅依赖于我们对它的表象。可思虑的东西有所给予,它给予我们去思想。它给予自身具有的东西。它具有它本身之所是。多半从自身而来给予思想的东西,即最可思虑的东西,应当在我们尚未思想这一点上显示出来”①。

在画家那里,海德格尔所说的“可思虑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发自画家生命深处而形成的特殊生存欲望,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存在意愿,它随着画家面对存在的境遇,由衷地产生于生命内部,采取生命生存的特殊方式,主要以身体感应和直觉表达的途径,在画家随机应变地操作自身的眼和手的过程中,直接地转化成为画家的一系列创作活动。

许江的《被拯救的葵园》中的各种葵花,固然“原汁原味”地呈现出当代地球环境的污染以及自然万物的兴衰历程,证实了李白的诗句“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同时,也深刻地描绘了当代技术世界及其全球化之悖论性质,揭示人类为现代化付出的沉重代价。然而,但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葵花,又错综复杂地表达了画家本人,面对活生生的存在时,所流露的情感和意志以及他对未来的期望。因此,《被拯救的葵园》中的葵花,与其是自然界的对象的“反映”,不如说是画家本人的生存经验的积淀结果及其积极外化力量的宣示。显然,许江在创作过程中所展现的思路,已经“原汁原味”地自我显现在我们面前。

因此,艺术家的思,是不同于科学家和哲学家的特殊的思,它是由理性与非理性、感性与智性、情趣与欲望以及肉体感受与心灵感应相结合的复杂运作。所有这一切表明,只有首先彻底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的模式,才能真正体会艺术家的思的性质及其特殊性。

许江在《第三眼》一文中说:

“画之所画,是人之所见,艺术的本体正是‘人如何去看’的问题。绘画艺术正可以在一个命定的视域中,在准备好的坚定之中,演习‘看与被看’的基本命题,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回返自己。对中国美院油画系的艺术家来说,这种艺行的明证,不仅在于创作作品,更在于构建‘艺术之如何去看’的方法体系。所以在今天面对图像时代、图像化感知带来种种弊端的情形下,他们是较早的觉醒者。他们的艺行表现出这样一种人文的境界:如何以直观建构和返观自然的方式,让人的视觉体验持续地走向被普通理解的精神存在。”

所谓“看与被看”的问题,就是“画中之思”的自我展开过程。艺术家之思,不是像科学家那样“从主体到客体、又从客体到主体”的逻辑归纳和推理过程;也不是像哲学家那样进行抽象的概念运动过程;而是在“看与被看”的逐步和反复的实践中,让思自身从其画家身体生命的隐秘处,在绘画意向的不知不觉的引导下,缓缓地展现出来,并在其自我展现中,又同时地向画家发出“召唤”,使画家在“被召唤”中接获思自身所给予的珍贵礼物。艺术创作完成之时,正是画中思所给予的“礼物”获得明亮敞开之日。

艺术家的思具有特殊的性质和特点。

首先,艺术家的思是很复杂的。它包含多层次的结构,又同时实现多面向和多维度的运作,甚至包含某些神秘的因素,即包含某些难以言说和难以表达的成分,因为它涉及到许多超出语言和逻辑的范围的东西。不仅如此,艺术家的思还往往采取许多无意识和不确定的运作方式,在实际展开时卷入许多非理性、非经验和非秩序化的程序,以致使艺术家的思,不仅呈现出难以通过普通语言表达和概括的特殊性,而且还使艺术家本人,既无法控制它的进程,也无意去理解它。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的思,是在艺术家本人专心致志从事创作的时候,在艺术家无意识的情况下,由思想本身的自我实现而运作的。

概括地说,艺术家的思是把其特殊的“身体之思”、“之思”、“历史之思”以及“生命之思”交错地运行起来的创作过程。这种特殊的思,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采用超越主体和客体的方式,不尊重任何约束性的法规和程序,单凭创作欲望和自身的自我展现,在眼与手的双重审美表演的和谐配合中,把头脑中的思考巧妙地与眼和手的共时性审美创造活动结合起来进行的。

为什么要把艺术家的思规定为“身体之思”?传统形而上学把“思”规定为意识的逻辑思考活动,并使之沿着理性的规则实际展开。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人们还创造了各种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维模式,试图使思维活动统一在特定的逻辑框架中。所有这些规定和模式,都只能使创作中活生生的复杂思维活动纳入僵化的公式,无助于实际创造活动的实际展开本身。

对艺术家来说,如前所述,创造活动本身不应该先有框架、而后才照此行事;相反,创作是生命体本身的一种生存欲望的由衷展现和实施。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思想,恰恰是因为思想是在生命的自然运作中进行自我展现。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是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生命力的一个表现。在这样的视野下,思想不是脱离生命运动的纯粹意识的孤立活动,而是整个生命体的超越欲望和超越实践的一个环节,是同整个生命体的综合性超越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为此,艺术家的思,与其说是属于主体性逻辑思维和概念运作过程,不如说是整个生命体的审美生存的在世过程的一部分,特别是作为生命基础的身体的在世存在过程的一部分。

对于艺术家来说,我们特别强调身体的重要性,即强调艺术家的身体在创作中的特殊敏感性及其在世生存的实践智慧。艺术家的思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纯粹意识活动,也不是脱离整个身体的审美感应性运作,而是紧密配合身体在世过程中所遭遇的生存情态,紧密配合身体在世时所形成的情趣心态,紧密配合身体所产生的创作欲望和意向性。艺术家的身体之思就是指他的整个身体生命力的复杂展现:一方面是指身体作为肉体和生理结构的有机运作,另一方面又是指身体中的肉体与精神因素在创作中的和谐配合。

为此,我们还必须深入理解艺术家的身体的特殊功能,尤其是它的特殊创作功能以及它在创作中的思的性质。

艺术家的身体的思,首先是让其身体尽情发挥内在的生存欲望和激情。梵高的每次创作,都伴随着一系列欲望和激情的爆发过程,它是梵高身体本身的自然反应和敏感性的表现。

梵高的身体具有别人所没有的那种生命激情和生存意志。因此,梵高的眼睛,作为他的身体的一个最敏感的部分,始终在生命激情的感召下颤抖不已,使它每当遭遇一个令他激动的事件的时候,就发出连梵高自己都无法控制的颤动性反应和神秘光芒。由梵高眼睛中发射的这种带有神秘性的眼光,使他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界的生命运动,在他的油画作品《大碗桥》(下图:32×40.5cm收藏于阿姆斯德丹梵高基金会)和《克里希桥下钓鱼》(下图:49×58cm收藏于芝加哥艺术研究院)中,表现了塞纳河水上下左右一切存在物的生命冲动及生存脉搏,并用巧妙的手的运作,画出它们的生命运动的强烈色彩。

所以,梵高画中的向日葵和麦浪,才成为他的眼睛、自然界以及他的整个身体的颤动式生命激情的集中表现。在这种情况下,绘画活动并不归结为画家本人的单纯性基本色彩的并列或拼凑,而是活生生地把握生命运动的脉搏,通过眼睛的敏锐觉察,通过手对混沌色彩的交错混合,展现生命本身在自然条件的挤压和安排下所表现的强烈而美丽的生存意志。因此,梵高对实际自然对象的自然线条细节及其光影边界并不感兴趣,有些细节干脆不去处理;对他来说,重要的是要画出他的身体的生存感受中的最敏感部分,画出身体对自然物的最强烈反应的那种特殊情绪的波浪运动及其所反射的奇特色采。

大碗桥 32× 40.5cm 收藏于阿姆斯德丹梵高基金会

克里希桥下钓鱼 49×58cm 收藏于芝加哥艺术研究院

由此可见,画家的身体之思,尤其体现在他的眼睛和手的巧妙配合中。法国超现实主义戏剧家兼诗人让-哥克多(Jean Cocteau, 1889-1963)曾经生动地说:在实际创作中,不是他的头脑在思考,而是他的手在思考,也是他的手带领他手中的笔进行创作。同样地,属于超现实主义的西班牙画家、雕塑家若望-米罗(Joan Miro, 1893-1983)也很重视身体之思的运作及其发挥。他说:“我所寻求的,是没有运动的运动,是类似于人们所说的那种沉默的说话艺术”。米罗所说的“沉默的说话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身体之思的一种表达方式,它通过无言的图像呈现,向人们陈说画家的身体的感受及其在世欲望。且看米罗的彩色粉笔版画《女人》(下图,私人收藏,109 x 73 cm)。米罗通过女性身体的一种特殊隐喻图形,试图展示女性身体的柔软性及其鸟形特征。

女人 109×73cm 私人收藏

同时,米罗的《女人》所表达的,是女性对试图占据其身体的男性的抗议和示威,也是一种意欲引诱和吞噬男性的信号。

所以,艺术家的身体之思又同时展现了艺术家的之思。本来,艺术家的生命的珍贵性就在于他们的身体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是建立在艺术家的的强烈性及其直接性之上的。构成艺术家生命的基本动力,是他们的冲动和强烈生存意志。艺术家充满了对生存的激情,尽管此种生存激情时而裸的呈现,时而又隐秘掩饰下来。但是,归根结底,艺术家的激情是他的艺术生命的基本动力和创作基础。因此,即使当激情掩饰的时候,它并没有真正的熄灭,而是潜伏在生命深处,时时期待新的爆发。每一场激情的爆发,是艺术家生活中的真正欢乐节日。这时,用毕加索的话来说,就是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创作狂热,用身体之思及其运作,“清洗着我们灵魂中所积累的日常生活的尘埃”(lave notre ame de la poussière du quotidien),从而把艺术家引入最疯狂的激情爆发时刻,也使他们进入奔放的巅峰。毕加索为此而说:“我并不画我所看到的,而是画我所想的”。毕加索在这里强调:画家所“想”的,不是哲学家所想的,也不是科学家所想的,而是艺术家所欲求的,是他们所激情期待着的那些东西。这也就是说,艺术家在创作中所“想”的,是他的所追求的东西,而不是理性的对象。因此,画家的充满激情的思并不需要固定的对象,也无需物质地展现在眼前。

所以,对艺术家来说,他的思是激荡起来的的变种。它来自艺术家精神生命的激动和感应。本来,就字面意义来看,艺术家的思,是“被激荡的理性”,法国人称之为la raison affectée,它来自拉丁文动词afficere,意思是指“被触动的才能”(l’aptitudeàêtre touché),因为艺术家具有一种特殊的才能和感应能力,这就是“善于被触动”,同时又善于做出敏感的反应。由于它是属于情感范畴的特别敏感的反应能力,又是通过身体的神秘部位所做出的反应,所以,它也是一种“无法控制的能力”。

许江自己在《心中之葵》一文中说:“也许是家乡特有的树种,也许是打小门前常见的闲花野卉。这些植物与人相伴,常含一番情。当相关的思绪涌动之时,植物便活脱出来,生生如在目前。这植物常常是记忆的引子,在眼前与脑海中穿针引线,在现实与远年的交叠中见出岁月的情愫”。许江坦率地说:正是在他眼前的葵的感应下,他像梵高那样,由衷地觉得葵“那里边联结的正是金黄而狂热的感人生命” ②。

许江的“画中思”所强调的,正是发自画家生命深处的创作灵感对“存在”本身的体验。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指出:生命之珍贵性,恰恰在于它那芦苇般的脆弱性,以致使它只能在其独有的生命条件下展现出它的历史唯一性。许江的画中思,试图努力展现生命的短暂性与历史的反复曲折性的巧妙结合。因此,他以多彩多姿的向日葵和芦苇,重复地选为绘画的原料,寄望画家本人对生命的艺术本质的审美式自我实现。

且看许江的《晚钟》所寄望的生命创造运动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高度结合。许江在《晚钟》所展现的,正是画家之思在生命自身的艺术化过程中的自我表演,也是它对画家的反复召唤。画中思在其召唤中,给予画家以思想本身之艺术价值,即使画家本人及其观众,在画中享受到思之艺术生命力。画中思向鉴赏者给予审美礼物的同时,又召唤画家和鉴赏者一起同游生命历史本身的曲折漩涡,并从中获得再次把握生命之艺术本质的无限乐趣。

在《回眸》中,许江也同样尝试以直观建构和返观自然的方式,让人的视觉体验持续地走向被普通理解的精神存在。面对《回眸》,使人想起海德格尔在《语言与家乡》一文中所说的话:“在这个地球上,并不存在既成的家乡。家乡总是此一家乡,作为此一家乡,家乡便是命运。然而……在我们时代的世界化时刻,语言、母语、方言与家乡之间根脉相通的传统的盘根错节的关系已经分崩离析了。对人来说,命运般地派送着人的语言,似乎已经远逝而去,并在这个意义上,人成为了无以言说的人……人仿佛已变得无家可归。……尽管在这个地球上,几乎找不到任何一处没有被人迹染指的地方以及没有被人的运营所驱动的地方,人却仍是无家可归的。哪怕我们只是粗略地思索一下这一切,我们也会很容易看到,耗损无处不在,败坏无处不在” ③。

许江 《回眸》

但是,命运并不是永远悲观无望。所以,在《回眸》以及《雪原铁篱》系列中,我们仍然看到了希望。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只是,唯当我们事先在整体上洞察到危险,唯当我们本真地经验到制造此一危险的势力、并把此一势力认知为危险的势力,认知到它的是其所是,拯救对我们来说,才成其为拯救,并只有在危险发生的地方才能谈得上拯救” ④。

许江 《雪原铁篱》

因此,许江在绘画中所寄托的历史悲情和怀旧,通过画中思的展示过程,在实际上完成了一种对历史本身的重建召唤。(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 Heidegger, Was heisst Denken? In Vortraege und Aufsaetze. Verlag Guenther Neske. Stuttgart. 1954,(此处译文引自孙周兴译本《演讲与论文集》,三联书店出版)。

② 《被拯救的葵园:许江新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③ 海德格尔著《语言与家乡》,参见陈春文译《思的经验》,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134页。 ④ Ibid. : 134。

Art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to XU Jiang's Works:

Facing Existential Painting and Thinking

GAO Xuan-yang

(Institute of European Culture,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第3篇:艺术作品分析范文

[关键词] 电影;舞蹈;艺术性

 以舞蹈这项艺术形式作为电影主要内容的电影作品并不多,但它的电影艺术魅力却不容小觑。在不同时代出现的舞蹈题材电影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各大电影奖项中收获颇丰。2010年12月上映,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电影《黑天鹅》荣获了奥斯卡多项提名,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成为奥斯卡和金球奖的双料影后。同样的奥斯卡金像奖的大赢家2001年上映的《红磨坊》也是一部经典的歌舞片。还有很多舞蹈题材的电影,为观众带来了美好的视听体验。

舞蹈电影在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方面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两种艺术类型的交融碰撞,使各自的艺术特征在多个领域得以延展。在思想上,舞蹈电影表现出激励人奋进的执著精神;在艺术性上,体现舞者内心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在欣赏性上,展示出不同舞蹈艺术的风格。

一、励志型的舞蹈电影

舞蹈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是人用肢体语言来展现内心世界。舞蹈对于舞者来说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同时舞蹈也是一项残酷的艺术。在训练的过程中必须具有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性格,要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很多舞蹈电影充分发掘舞蹈艺术的这项特征,将激励人心、励志向上的舞者风貌展现在观众面前。

尼古拉斯?希特纳执导的美国电影《中央舞台》是一部典型的励志型电影。一群对芭蕾怀有梦想的年轻人考入美国最高芭蕾殿堂“美国芭蕾舞学院”。为了进入美国国家芭蕾舞剧团,必须在年终汇报演出中表现出色,每个年轻人都在积极地准备努力奋斗。电影中有三个女主人公,成绩优异孤傲的莫瑞安;模样甜美但体形不够完美的朱迪;天赋极高聪明尖刻的黑人女孩爱娃。这群充满活力的芭蕾舞演员,让我们看到了舞台上一颗颗耀眼的新星,也看到了在舞台下为了梦想辛苦训练坚忍不拔的一面。在训练学习的过程中,三个女孩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自己在芭蕾中的位置,分别选择了自己喜爱的生活。莫瑞安不再跳芭蕾而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爱娃进入国家芭蕾舞团,朱迪则成为新成立舞团的首席。

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英国电影《跳出我天地》(中文片名为《舞动人生》)是一部很感人的作品。11岁的小男孩比利爱上了芭蕾舞,但是他的家庭与芭蕾似乎格格不入,出身于矿工家庭的他似乎只能遵循着父辈的步伐去走过他的人生,但是芭蕾成为点亮小男孩比利生命的火焰。比利极高的芭蕾天赋被严厉的芭蕾指导老师威尔金森夫人发现,也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她甚至放弃其他的芭蕾女弟子,全身心地培养比利。比利偷偷学习芭蕾让他的父亲十分恼火,他的爱好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威尔金森夫人鼓励比利报考伦敦“皇家芭蕾舞学校”,在家庭和芭蕾之间,比利最终选择了他无法抗拒的芭蕾。最终在父亲的帮助下,小比利筹集到了学费去参加甄选,他成功了。影片结尾是开放式的,小比利站在皇家剧院表演场上影片谢幕。这个充满对芭蕾挚爱、父子亲情之爱、师生之爱、朋友之爱的舞蹈影片让人唏嘘不已。

二、心理分析型的舞蹈电影

西方电影作品中,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和描摹非常深入,通过表情、语言、动作等都能泄露一个人内心的秘密。在舞蹈电影中,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分析和描摹让观众耳目一新,这也是舞蹈电影成功之所在。在此类电影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2010年公映的《黑天鹅》。

《黑天鹅》这部电影获得的好评和奖项众多,无论是电影中的舞蹈表演还是角色内心斗争的处理,都大大满足了观众的需求。《黑天鹅》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资深芭蕾舞演员,在承受巨大压力时所做出的一些异乎常理的行为,而这些行为的出现正是女主人公对芭蕾的那份执拗和压力带来的。女主角娜塔丽?波特曼在这部电影中的演出,精彩之至。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在娜塔丽?波特曼凄美的眼神中流露,她表演的白天鹅圣洁而惹人怜惜,表演的黑天鹅眼神贪婪动作邪恶,令人不寒而栗。不但是在舞台上黑、白天鹅给我看到的相悖的人格,在电影中娜塔丽?波特曼扮演的妮娜,从在母亲面前唯唯诺诺,到受到朋友诱惑的放纵,都体现了人格的两面性。影片中的舞蹈部分,不管是训练场上的缓步节奏,还是舞台当中的高难动作,都让观众体验到芭蕾的美和它神奇的魅力。用肢体语言,舞蹈动作,表现内心世界矛盾斗争甚至幻觉,如此传神的表现出来,在电影史上也是难得的一部影片。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曾经这样评价这部影片:“剧情非常饱满,充满激情地告诉观众光荣与黑暗的荒谬。”

同样的舞蹈题材,《剧院魅影》也是描写人心理活动的一部歌舞剧。这部电影改编自著名同名歌舞剧,用脸谱化的形式展现了人性的贪婪和偏执。音乐天才“魅影”教授舞蹈演员小克莉丝汀?戴伊歌唱技巧,使她这个幼年丧父的孤寂心灵得到安慰。当克莉丝汀获得成功后,他为她扫除一切成功路上的障碍,克莉丝汀帮助他实现了自己不被人接受的音乐才华。当克莉丝汀得到爱情的时候,“魅影”对克莉丝汀的感情也由此迸发。这部电影是一种被压抑的人性的展现,结局是凄凉的,但其中对人性的分析却是深刻的。

纵观心理分析类的舞蹈电影,在人物心理描写的时候,往往采用超现实主义的拍摄方法。在电影故事叙述上,也多采用倒叙、插叙等方式,用更多意识流的拍摄手法来推动电影的进程。往往都在盛大华丽的舞蹈场面背后隐藏着玄机。这些电影作品对人性的思考更为深刻,给观众的想象空间也更广阔。

第4篇:艺术作品分析范文

【关键词】 刘天华;二胡艺术;贡献;作品分析

一、刘天华的创作领域及其艺术贡献

1、刘天华的创作领域

刘天华的一生,创作了三首琵琶曲和十首二胡曲。后人习惯将他的音乐归为新文人音乐。十首二胡曲即《光明行》、《独弦操》、《空山鸟语》、《良宵》、《除夜小唱》、《病中吟》(又名《安适》)、《月夜》、《悲歌》、《闲居吟》、《苦闷之讴》(又名《苦中乐》)。刘天华先生学习了琵琶、古琴、二胡、小提琴以及西洋铜管乐器,还搜集整理了京剧、民间锣鼓、昆曲、佛曲和丝竹音乐等。他的作品主要是从我国民间音乐、西洋音乐、传统音乐这三方面入手的。经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创造性的构成了优美浓郁的民族音乐语言,这些在他的作品中充分地得到了体现。

2、刘天华的艺术贡献

1922年,27岁的刘天华被北京大学传习所、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北平艺专音乐系受聘教授二胡和琵琶。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光明行》、《良宵》等十首二胡曲。在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个把民族器乐列入我国高等音乐院校课程的就是刘天华,他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同时,他也是我国用近代记谱法收集整理民间音乐最早的人,《梅兰芳曲谱》就是经他听写编辑而成的。刘天华先生用了毕生精力,把教学、创作、学习、研究四个方面结合起来,为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跨时代的贡献,这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的。

二、作品分析

1、乐曲《病中吟》

《病中吟》又名《安适》、《》,此曲是刘天华先生的处女作,据刘先生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说:“《病中吟》不是生病的意思,而是心中苦闷如病。”他的初稿写作是在1915年。从作品中我们感觉到一个知识分子,当时一种彷徨苦闷的心情,一种追求光明前景的奋斗精神在里面。这个作品的思想意境就是这样的。在欣赏二胡曲《病中吟》时,我们虽然感觉它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又感觉到有一种新颖的东西在里边。比如旋律中那种大跳的音型,在江南丝竹里都是没有的。

《病中吟》全曲由三个段落组成,为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第一段是用连绵不断的长句法写的低回婉转的曲调,情绪苦闷、哀悼、旋律深沉、缠绵。 好像是倾诉不完的郁闷,表现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第二段乐曲速度略快,由于坚定的同音重复、十六分音符的连续进行,节奏果断有力,旋律的起伏、音程的跳动较大,因此出现了的情绪,形成了全曲的,生动的描述了作者一种要从苦闷的重压下解脱出来,努力奋进的积极精神。乐曲的第三段为短暂的再现性乐段。演奏手法与第一段相同,但是情绪上甚至比第一段更悲哀,发音更凝重,内在张力更紧张,以表现作者经过奋死拼搏以后,仍然归于失败时的悲痛心情。最后几小节为乐曲的尾声部分,速度比第二乐段要快一倍,力度也比较强,情绪热烈,旋律线上、下跳动更频繁,表现了作者不甘失败和与黑暗势力对抗的激情,但是最后十二度的下滑音,造成了一种肝肠寸断的悲恸效果。

2、乐曲《光明行》

刘天华先生创作的另外一首独特的、极富民族韵味的,具有进行曲风格的优秀作品《光明行》,是“五四”时代罕见的一首具有民族进行曲风格器乐作品。乐曲《光明行》就是同时采用了中国乐曲常用的两个主题的变奏曲体(即循环变奏)和小提琴的顿弓、颤弓,从而加强了乐曲的表现力和丰富并活跃了曲调的格调。此曲演奏时既要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又要注意旋律的优美,使全曲刚柔相济,有一种钢劲而流畅的热烈情绪。

3、乐曲《烛影摇红》

这首乐曲思想内涵深刻,表现了永久的人生哲学。因此在演奏中,我们要用尽一切手法,将舞会辉煌、华丽的场面表现出来。这样,乐曲在进入第四段时才能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人们内心感受到它的悲剧性,已达到催人泪下,回味无穷的效果。

刘天华先生对我国民间音乐的拯救,既是他的民族责任感使然,也是他的爱国主义促使。在他的影响下,国内出现了不少致力于收集、整理我国民间音乐工作的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创立了二胡学派,使二胡真正的通向了高雅殿堂,并且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对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提供了典范的经验,对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留下来的十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也成为我国近代音乐中最为宝贵的一部分。

刘天华的作品准确地表达了他自己的音乐思想,同时也在演奏的技巧、创作的技术方面开拓了新的方向和空间。刘天华的二胡作品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把西洋一些乐器的技法也糅杂其中,在中西乐器的融合中开辟了新的道路。为二胡学科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做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的二胡开辟了新的创作方法,追求音乐作品的思想性。他极大地发掘了二胡这种乐器的表现力,引入了新的技巧、革新了乐器、同时改进了记谱的方法,对二胡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我们应真实地记录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色彩、社会风貌以及音乐特点,使其得到完整的继承和保存。我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还出现过许多外来音乐形式被我们的音乐文化所吸收融合的事实。但只有将传统的音乐作品不断发展光大,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和保存。

【参考文献】

[1] 安小梅.刘天华对中国民族音乐改革的贡献[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

[2] 徐金阳.刘天华音乐思想论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

[3] 黄闻绘.刘天华对中国音乐的历史贡献[J].中国音乐教育,2004.

第5篇:艺术作品分析范文

被告:国际减灾十年艺术系列组织委员会。

被告:扬子江音像出版社。

1992年8月,国际减灾十年艺术系列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减灾艺术组委会)委托臧天朔为专题艺术片《孩子、太阳、世界》的主题歌《希望、太阳、世界》作曲,并邀请臧天朔所在的1989乐队参加该专题艺术片的外景拍摄。臧天朔接受委托,为主题歌《希望、太阳、世界》作了曲,并与有关文艺团体的几十名演员作为表演者参与录制了该主题歌。臧天朔还向减灾艺术组委会提供了本人创作、本人和1989乐队表演的电视剧《珍重吧,朋友》的插曲《说说》的录音母带。因参加此专题艺术片的活动,臧天朔以作曲、乐手、演唱、录音的名义从减灾艺术组委会领取950元人民币报酬。1992年12月31日,减灾艺术组委会影视部与扬子江音像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发行10万盒《中国大摇滚》专辑纪念音带的协议书。1993年1月8日,收入有臧天朔创作和表演的《希望、太阳、世界》和《说说》及其他摇滚乐队演唱歌曲的《中国大摇滚》盒带由扬子江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盒带实际生产9万余盒,扬子江音像出版社实际获利11万余元,减灾艺术组委会获利9万余元。以《说说》为插曲的电视剧《珍重吧,朋友》已于1992年夏在陕西电视台播出。臧天朔诉至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减灾艺术组委会、扬子江音像出版社发行的《中国大摇滚》录音盒带,未经其许可,擅自收入了其创作并参加表演的《说说》、《希望、太阳、世界》两首歌曲,侵害了其著作权及作为表演者的权利,请求判令两被告停止侵害、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人民币10万元。

减灾艺术组委会辩称:我们为组织拍摄国际减灾日专题电视艺术片《孩子、太阳、世界》,邀请了包括臧天朔在内的文艺团体和个人志愿参加表演,臧并接受委托与他人一同创作了主题歌《希望、太阳、世界》,提供了《说说》录音母带。对这两首歌曲,我们已经付酬,且《说说》是已经发表过的作品,故构不成侵权,不同意原告的诉讼请求。

扬子江音像出版社辩称:《中国大摇滚》录音带是依我们与减灾艺术组委会影视部签订的协议而出版发行的,协议明确约定,录音制作的版权问题由减灾艺术组委会影视部负责与有关著作权方协商解决,我们给付减灾艺术组委会影视部每套彩封AB贴1.3元,实际上包含了母带制作费,故我们不应承担责任。

「审判

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中国大摇滚》录音盒带中的《希望、太阳、世界》作曲,是臧天朔与他人受减灾艺术组委会委托创作的作品,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没有明确合同约定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但委托人对委托作品有优先使用权。减灾艺术组委会在向受托人臧天朔付酬后,按计划将该主题歌用于专题电视艺术片的配音和国际减灾专辑纪念音带,并未侵害受托人的权益。《中国大摇滚》中另一首由臧天朔创作、1989乐队表演的歌曲《说说》,是陕西电视台录制的电视剧《珍重吧,朋友》中的插曲,该剧已于1992年公开播出。臧天朔和1989乐队应邀义务参加国际减灾日专题电视艺术片拍摄时,向减灾艺术组委会提供了《说说》的录音母带,臧天朔同时索取报酬1300元,违反了义演约定,减灾艺术组委会给付报酬后,应该视为已获得《说说》用于电视专题艺术片以外的使用权。现原告臧天朔称未经其许可,被告减灾艺术组委会和扬子江音像出版社擅自将《说说》、《希望、太阳、世界》收入《中国大摇滚》录音盒带出版发行,侵害其著作权和作为表演者的权利,与本院查证事实不符,其诉请本院判决确认被告构成侵权并索赔损失,依据不足,不予支持。故一审法院于1994年5月21日作出判决:

驳回原告臧天朔的诉讼请求。

臧天朔不服此判决,仍以原诉理由上诉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第6篇:艺术作品分析范文

作者简介:胡知凡,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邮编:200234.,

回 应

(7)选择自己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根据作品的艺术特点发表见解

·比较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中所使用的艺术创作技巧。

·确认在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特定的人、事物或经历的。

·反思在视觉艺术中运用视觉和空间元素,将自己的作品与他人的作品作比较。

综合能力

批判和创造性思维、个人与社会能力、听说读写

(8)认识和描述如何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视觉艺术作品中的各种图像、事物、形式和想法

·根据自己的经验,从不同视角对照和比较作品中的含义和内容。

·描述和比较不同的媒介、材料和制作方式是如何影响并创造出不同效果的。

·当艺术家为观众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时,了解其创作的动机、思想和技能。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个人与社会能力、听说读写、跨文化理解

(9)探索和诠释视觉艺术作品,并对澳大利亚、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视觉艺术发表评论

·讨论社区中视觉艺术作品其放置的位置和功能,以及它们是如何反映生活和环境、过去与现在的。

·描述视觉艺术作品是如何反映关爱、尊重和负责地对待他人和环境的价值观的。

探索和解释不同时代和地区的美术、工艺和设计作品其社会与文化的含义。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亚洲及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历史

2.三至四年级的成就标准

到四年级阶段学习结束,学生学会利用现有的材料和技术,制作和展示代表自己和他人的视觉艺术作品。

学生认识到选择题材、材料和工艺,以及观念和观众之间的联系。学会描述自己以及他人的视觉艺术作品。

(三)五至六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在五至六年级学习阶段中,学生与同学、老师、学习共同体一起,独立地制作和回应视觉艺术作品;研究与表现在现实世界里所见到和经历的创作题材;利用现有的材料、媒介和工艺,创作各种形式的视觉艺术作品,实践有特色的艺术传统,包括素描、色彩画、雕塑、版画、数字作品等;学生对自己、同伴和艺术家的视觉艺术作品作出回应;学习解释艺术作品背后的含义;学习谈论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各种技能;认识到不同的人(艺术家和观众)对艺术作品有不同的诠释方式。

1.五至六年级学习内容说明

创 作

(1)依据想象和对世界的不断认识,尝试创作二维、三维和四维的图像和立体物

·根据个人的经历.知识与个性,创作各种图像和立体物。

·探索视觉艺术家如何从自然和人造世界中形成各种思想来源。

·收集各种材料,用各种方法创作视觉艺术作品, 了解他们所见到和经历的现实世界。

·从独特的视角探索个人和社会感兴趣的主题,包括各种议题、活动和事件,甚至想象中的世界。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计算能力

(2)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介和技术,探讨各种视觉艺术的观念

·重点关注天然和人造材料的特性,探讨它们是如何影响或改变视觉效果的。

·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才才技术时,结合传统和数字技术、媒介、材料以及工艺。

·探索材料的不同特性,了解所选材料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安全性和回收再利用的潜力。

·运用不同的艺术概念,例如在解释作品创作的题材时,运用色彩、色调、明亮、比例和抽象之类的艺术概念。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3)发展艺术创作的技能和技巧,利用各种媒介以及视觉艺术的手法和观点根据特定目的进行创作

·创作和解释各种视觉艺术作品,考虑和尊重作品中所反映的不同文化习俗和道德准则,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时,规划和记录新的想法,选择合适的创作过程、材料和技术,例如创作一幅热带雨林的拼贴画,可结合数字技术制作热带雨林环境的图片。

·调查各种艺术创作的技术,探索和发展各种技能,包括传统的以及现代的数字技术、媒介、材料和工艺。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个人与社会能力、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4)使视觉艺术作品作为自我以及跨越地区.时代、文化和社会的体现

·创作视觉艺术作品,研究如何使不同的人、文化、社会思想和方法共存。

·共同创作视觉艺术作品,例如塑造一尊雕塑装置、设计与绘制壁画、制作视频等。 ·调整和改进各种抉择,应对创新挑战。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个人与社会能力、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5)分享视觉艺术作品,用研究和回应的方式将自己和他人的视觉艺术作品与观众进行交流

·对于不同观众,从视觉和空间的角度分析视觉艺术作品,重点是对作品的细节、创作意图和技能进行分析。

·选择视觉艺术作品进行展示,例如在学校、社区或网上举办展览进行展示。

·为使艺术作品能有效地进行展示,要做好规划与安排,例如确定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主题、形式或其他功能。在真实或虚拟的空间展示作品时,还要考虑作品的布局安排。

综合能力

计算能力、个人与社会能力、跨文化理解、信息交流技术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6)结合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通过视觉艺术交流意图

·用数字技术创建、复制或重新考虑艺术内容,了解不能抄袭他人作品的规则。

·研究更广泛的受众方式,如邀请网络上的观众“进入”艺术作品,促进创作的过程。

·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里探索各种视觉语言,例如在数学学科中探索线条和尺度等。

综合能力

信息交流技术、计算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媒体艺术、舞蹈、戏剧、音乐、数学

(7)在自己和他人的视觉艺术作品中研究其价值和含义

·比较和对比各种表现形式是如何唤起回应的,注意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和意图。

·分析艺术家是如何构建各种创作意图以及认识各种技能、工艺、材料和形式的。

·交流关于自己和他人的艺术作品的偏好原因时,应运用视觉和空间的术语与原则。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听说读写、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8)确定并讨论各种视觉艺术作品是如何以不同方式来进行诠释的

·研究视觉艺术作品中的传统和习俗,例如各种风格和技术,以及适合于表现的各种主题等。

·讨论视觉艺术作品的诠释是如何受到文化、社会、环境因素,甚至家庭因素影响的。

·当表达和评论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时,要顾及到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权利与责任。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跨文化理解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土著人历史和文化

(9)识别与分析代表澳大利亚、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社会、文化的艺术家和设计师

学会分析和看待在视觉艺术作品中艺术家所流露的感受、传统、表现方法和创造力。

讨论在社区和各种环境中的视觉艺术作品的功能。

探索视觉艺术作品如何跨越文化、时代和地区形成新的看法。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历史

2.五至六年级的成就标准

到六年级阶段学习结束,学生会运用各种技能、制作过程、材料和工艺来创作和展示视觉艺术作品。学会规划、反思、提炼和记录视觉艺术观念和制作过程。

学生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能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有所回应。会用视觉艺术的术语,将自己与他人的作品建立联系。

(四)七至八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在七至八年级学习阶段中,学生在制作艺术作品时,发展知识、理解力和各种技能,并能将对自己各种做法和想法的认识告知他人;与同伴、老师和学习共同体一起,独立地进行创作和回应;学习利用各种可用的材料、媒介和工艺去创作各种形式的视觉艺术作品,实践有特色的艺术传统;学习探讨材料、媒介、工艺与技术和制作方法的关系;理解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有不同的原因和动机;学习认可不同人的艺术观点和不同的诠释方式,以及对艺术作品意义的不同看法。

1.七至八年级学习内容说明

创 作

(1)探讨视觉艺术创作与自己的生活背景和经历有关的各种想法

·选择和运用各种策略、程序或传统做法,创作二维、三维和四维的图像、立体物和空间。

·组合和改变不同来源的图像,依据自然和人类世界所获得的经历进行诠释。

·结合过去和当代的技术,想象和完善视觉和空间世界的表现。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个人与社会能力、跨文化理解、计算能力

(2)设想与规划时,研究绘画、工艺、设计中与影响审美和表达意图有关的各种策略和观点

·探索各种意图和审美的决定时,研究不同的视角,观点和观众。

·了解各种想法是通过各种惯用的手段融入在实践中而产生的。

·在设计、制造和构建视觉艺术作品时,采用安全和可持续的做法,发展和改进技能和技巧。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计算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3)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视觉艺术实践过程,认识到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的各种材料和工艺

·诠释自己和他人的艺术创作意图,通过制作文字或数字期刊、页面,论述如何审美实践与可持续的材料和制作过程的选择相联系。

·研究问题时,可从图像、文本、风格、流派和文化方面着手。

·了解利用图像、文本、风格和流派涉及到道德责任、各种观点和可持续发展。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跨文化理解、计算能力、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第7篇:艺术作品分析范文

关键词:审美;审美经验;艺术作品;鉴赏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85-01

人们在欣赏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时,都是通过自己的审美感觉和经验来判断的。审美,就是对美的事物的感知、体验、欣赏、领悟和认识。审美既体现在一切艺术作品欣赏中,这些艺术作品包括文学、音乐、戏剧、美术及其他艺术。凡是对美的东西的观赏、领悟和认识,都叫审美。这些不同领域的艺术作品的鉴赏经验是独特的。经验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由实践得来的认识或技能。这种经验有很多种,有古人经过实践留下来的理论经验和自己在实践中摸所出的经验,这些经验为我们今后要走的路做出了正确的指示。其实审美与经验其实是一个哲学关系,他们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审美经验”这两个词相连是18世纪后产生的。在aesthetic experience 产生前,人们通用的是美的知觉、美的经验、美感。在西方艺术哲学中审美经验第 一次最早被谁使用至今还是疑问,有人认为是杜威,有人认为是鲍桑葵。从这些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词在西方现代艺术中重要的地位。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从传统的考察中发现艺术哲学的特征是以那些能激发起审美经验的对象,即艺术作品的思考为主要标志的。

所以说艺术品是审美经验的主要对象。古人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进行区别,把美的认识和感性认识统一起来。由于保姆嘉通把审美一词特意指感性知觉,使整个美学研究由客观转向了主观。审美其实是辨别美与丑的能力,英国哲学家杰勒德认为,美的对象是分为不同种类的,并认为美感、新奇感、和谐感、崇高感、形象感、滑稽感和道德感这七种感觉属于人的内部感觉。

艺术作品的感受方式和自然事物的感受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首先因为它为鉴赏而存在,难怪一些美学家认为应该把鉴赏者和艺术作品接近和交流当做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审美经验一方面导致艺术作品的出现,一方面产生出创造艺术作品的艺术家和鉴赏公众人物和批评家。艺术作品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它的经验是对人类创造潜能所作出的一种反应,鉴赏行为不仅受到艺术作品中已经理解的东西的激发,而且还调动了鉴赏者自身的积极参与。当作者思考作品时,把经验过的思想当做自己的思想,是一件艺术作品的鉴赏成为主体在客体上的一种逗留。艺术的鉴赏和自然的鉴赏有着根本的区别。自然只有我们对它发生兴趣时,它才是审美对象。而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它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审美经验上明显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态度、审美对象与审美经验?西方现代美学对审美经验的解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主观论的解释,强调审美态度的作用;另一种是客观论的解释,强调审美对象的作用。在客观论者看来,审美经验最主要的源泉在于审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质。审美经验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状态的知觉经验。

美学家对审美经验的不同看法中包括着各种构成因素,往往是这些构成因素使他们的想法各异不同。审美构成因素包括分离性因素、整体性因素、表现性因素、想象因素和因素这五种因素构成。分离性,其实就是审美非功利性,即观赏者与对象的关系不是一种利用关系,审美经验产生的感觉是一种摆脱利害关系的感觉所有人认为分离性是自由选择的气氛,它充满了松弛和和谐。整体性是一种从分散或分裂的感觉回归到整体的感觉,它常通过综合和排斥来实现。这种整体性具有高度的结合力,它是一种重新组织过额丰富而紧凑的经验。审美经验中的知觉不同于日常知觉,日常知觉总是一些零碎的片段,我们只是从一些分散的片段去注意这个世界,而当我们鉴赏艺术作品时,我们总是力求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知觉对象呈现出来,整体性还有另一个含义,那就是指鉴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的一种融合状态,当欣赏者被艺术作品吸引时,自我中心的分离感会暂时消失,这也是一种整体性。

在审美经验的构成成分中,基本上是建立在艺术作品构成成分的分析上。在一些艺术家看来,审美经验是一件艺术作品在一个训练有素的鉴赏者身上产生的对艺术客观特质有体验的经验。在审美经验中我们主要注重的是审美态度,由于不同学者对审美经验存在着主客观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实质上在这些差异背后存在着构成要素的不同,要分析现象必须分析本质。在这当中审美和经验也是相互影响的,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思考过程中作者可能有些分析不到位,请您给予指正!

第8篇:艺术作品分析范文

实际上,“艺术能够做什么”就是从“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中解析出来的:艺术可以像镜子照出物体一样来模仿世界,让观赏者在对艺术的欣赏中认识世界与感受世界,所以艺术可以被看作是“镜子”;艺术是艺术家真情流露的场所,观赏者可以通过它感悟到艺术家的真情实感,所以艺术可以像“灯”一样让那些原本处于幽暗混沌之中的事物自己显露出自己真实的面貌;艺术记录了艺术家看待世界的独特角度与方式,是艺术家想象力的家园,所以观赏者可以通过欣赏艺术进入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自由无羁的审美时空……可见,事实上,“艺术能够做什么”就是对“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艺术功用角度进行的深入理解,所以,对“艺术能够做什么”的回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对“艺术是什么”的回答。

那么,如何来回答“艺术能够做什么”这个问题呢?“艺术能够做什么”实际指的是艺术作品能够对鉴赏者产生什么效果的问题,也就是说,当鉴赏者直面艺术作品的时候,艺术作品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样,本书就将“艺术能够做什么”的问题直接转换为艺术作品能够对鉴赏者产生什么样的效果问题,由此它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艺术鉴赏问题展开了分析。

按照现象学的分析方法,鉴赏者欣赏艺术作品的第一步应该是鉴赏者通过审美感官来感受艺术作品的外形,本书称之为“忘情于声色之间”。本书指出,艺术鉴赏活动是一种具体的面对鉴赏对象——艺术作品的活动,而艺术作品是直接诉诸于人的审美感官的,当我们面对一件艺术品时,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它的外形、材料。一件艺术品要想深切地打动观赏者,它的外形、材料首先应该具有感官美,因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够引起强烈的感动,而且只有当我们被引起强烈感动的时候,艺术品才能够吸引我们,使我们更深入地欣赏下去,进而逐步挖掘到艺术品在各个层次的审美价值。

我们在充分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线条色彩、音响节拍、形体动作等因素之后,就进入了鉴赏活动的第二重境界:幻象的世界,作者将此描述为“近在咫尺却伸手不及”。本书提出,艺术品之所以能够造成审美的效果,其原因就在于艺术家借助艺术作品的线条色彩、音响节拍、形体动作创造出了一个看似真实,实则不可接近的神奇幻象。艺术中的幻象是多种多样的,绘画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空间”、音乐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时间”、舞蹈等造型艺术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力”。这些幻象构成了我们真正的审美对象,吸引着我们、引领着我们向幻象之后的深层意义开掘。

当我们真正面对艺术的幻象,并开始沉溺于其中时,鉴赏活动的第三重境界就开始了。本书提出,鉴赏艺术作品的主要目的就是透过由作品材料和作品外形组合而成的幻象,去领略艺术作品的意义层面,即去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精神、思想方面的内容。虽然鉴赏活动的第三重境界十分复杂但并不是不可以被解释清楚。当我们进入鉴赏活动的第三重境界时,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活动是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理解与欣赏的前提。为什么这样说呢?如前所述,在鉴赏活动的第二重境界:“幻象”的世界中,艺术作品的线条色彩、音响节拍、形体动作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看似真实,实则不可接近的神奇幻象。这就意味着,艺术作品同艺术作品所模仿的现实中的实物有联系但却有着根本的不同。本书指出,实际上,所有的艺术成品都离不开一个或隐或显的“画框”,这个“画框”就是提示艺术幻象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界限的分界线。这个“画框”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我们面对的审美对象是一种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幻象”。这样一种“幻象”根植于作品创造者的创造活动,并间接来源于创造者的现实生活及其历史、文化语境。所以,对这种“幻象”进行欣赏的规则、惯例同理解现实生活的规则、惯例有联系,但又十分不同,这种不同就在于艺术作品是创造者在理解和升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的结果。本书将此称之为“我手写我心”,“写”当然是指创造的意思,而“心”则是指作品创作者的情感、思想等精神因素。可见,创造者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种种体验、感受与思考融入了艺术作品,这就为艺术作品赋予了情感与灵魂。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深刻感受到艺术作品中所蕴蓄的这种情感与灵魂。

按照本书的分析,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第三重境界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情感层。本书提出,艺术作品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通常都带有强烈而丰富的情感因素,创作者的这些情感因素沉淀、蕴蓄在作品中就形成了作品的情感层。情感是一种十分富有感染力的精神因素,然而,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同日常生活的情感却是不同的,作者借用形象的比喻论述说:“哭泣的儿童不是艺术家”。艺术作品所蕴蓄的情感不是日常生活情感的直接释放,而是一种经过了艺术手法处理的情感,也就是说,是一种以艺术形象的形式出现的情感。在这种包含情感的艺术形象面前,鉴赏者未必会受到直接的刺激和感染,而是处于一种既投入又超然的状态。当欣赏者沉浸在一种既投入又超然的状态中来欣赏艺术形象时,鉴赏活动第三重境界的第二个层次:人生体验层就出现了。作者说,当人们沉浸在艺术作品的情感氛围中时,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就会被唤起,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和领悟也会被激发出来。我们知道,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并不是单纯地对现实的实物进行复制和翻录,而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对生命的思考、感悟同情感一起都灌注到所创作的对象之中。当欣赏者沉浸在艺术作品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时,艺术家灌注到作品中的体验、感悟、思考就随着情感一起被呈现在欣赏者面前,从而引领鉴赏者进入到了创作者更深层的精神世界,这一精神世界就是人生体验层。然而,当鉴赏者进入人生体验层之后,他们会发现,艺术家的作品固然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与感悟,但作品所含蕴的精神世界并不止于此,其中还包含了一种超越于艺术家思考与体验之上的精神因素,这就是艺术家本人的价值理想。艺术家的价值理想体现了他在精神世界的最高追求,无论是艺术家的情感还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归根到底都要受到这一价值理想的决定或影响。作者说,对理想世界的营造永远是艺术创作的主要目标,而反过来,记录和展示人类理想世界的最佳领域就是艺术。并且仅当欣赏者充分领会了艺术家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与感悟之后,才会理解艺术家的价值理想究竟是什么。而只有当鉴赏者理解了艺术家的价值理想,他才会明白艺术作品真正要表达什么。

鉴赏者可以随着对艺术家创作活动的理解与感受,进而理解与感受艺术作品中所蕴蓄的情感与灵魂。然而,我们对这种鉴赏活动的理解却不能理想化。实际上,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并按照艺术家的创作顺序来理解作品,这只是鉴赏活动在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在现实的鉴赏活动中,鉴赏者不可能每一步都完全严格地按照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欣赏作品。作者解释说,就现实的鉴赏活动来说,不同的观赏者对同一件艺术作品的观赏心得是不同的,有的观赏者可能会达到艺术作品的最深层境界,理解到艺术家本人的价值理想是什么;而有的观赏者则只会止于“幻象”一层,把握不到作品的深刻寓意,这并不妨碍对作品的欣赏,不过这种欣赏只能停留在鉴赏的第二重境界。即使同一位观赏者,他与观赏对象之间的关系也会随着不同的观赏情境发生变化,比如,同一部艺术作品,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他可能只是被其优美的线条、和谐的色彩或是悠扬的旋律所吸引;而当他渐入中年,品尝过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他才可能在更深的层次上去理解这部艺术作品。所以说,艺术作品本身是不会变的,变换的只是观赏者的心境,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也将鉴赏活动第三重境界描述为“‘我看’还是‘看我’?”。

第9篇:艺术作品分析范文

2012年7月,澳大利亚国家课程评估和报告委员会公布《澳大利亚课程标准:艺术(幼儿园至十年级)》(以下简称《标准》),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是澳大利亚有史以来第一套幼儿园至中学的全国统一艺术课程标准。《标准》包括舞蹈、戏剧、媒体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等五个艺术门类的课程。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学校必须提供以上所有门类的课程,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接触和认识艺术。中学阶段七、八年级开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在这五个艺术门类中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或数个门类。幼儿园至小学二年级的课时必须达到120小时,小学三至六年级为100小时,中学七至十年级是160小时,学校可以自行决定教学安排。

《标准》认为,艺术教育的总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以下多种能力:

·创造力、想象力和各种技术,以及审美和批判性思维与实践,通过参与创作和回应艺术作品提高自信心。

·好奇心和各种技能,研究和运用创新的艺术手法和可用的技术表达各种想法,通过多种观点发展移情能力。

·美学知识和沟通能力:通过有意义的方式重视和分享经验,表达、表现和交流有关个人和他人的想法。

·通过接触各国艺术家、艺术形式、艺术活动和业界人士,洞察与了解当地、地区和全球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传统。

《标准》将每门艺术学科的学习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创作(making)与回应(responding)。所谓创作,即运用过程、技术、知识与技能创作艺术作品。其目的是发展学生“想象与即兴创作(表演)”、“探索艺术元素、材料、技术和过程,并形成自己的艺术作品”、“实践技能与技巧”、“通过艺术作品交流各种想法”以及“将所学的艺术与其他艺术学科和学习领域相联系”。而所谓回应,即探索、回应、分析和阐释艺术作品。其目的是发展学生“反思自己的艺术作品”、“回应他人的艺术作品”以及“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情境来看待艺术作品”。这两大部分,既独立又有相互之间的联系。

2010年,澳大利亚国家课程评估和报告委员会还制定了包括听说读写、计算能力、信息交流技术、批判和创造性思维、个人和社会的能力、伦理行为、跨文化理解等七项综合能力,以及包括土著人历史和文化、亚洲及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这三个跨课程主题,并要求各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融入这“七大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三大主题”的学习。

限于篇幅,现将《标准》中有关视觉艺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说明、各年级段的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等翻译、介绍如下,与同行分享和共同学习。

一、视觉艺术课程定位

在视觉艺术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美术、工艺和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对传统和新兴的视觉艺术创作和批评的实践,学生相互之间探索和交流各自内心的意图和信息。如同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视觉艺术也能够引起、鼓舞和丰富学生的各种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促进学生创意和表现能力的提高。

视觉艺术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去探讨视觉艺术领域中各种复杂和丰富的手段。通过各种探讨、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提高创意和表达能力,并能够完善他们所创作的作品。

视觉艺术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视觉艺术的创作者和观众的角度,去探索他们所处的社会,并拓展知识、认知和各种技能技巧。视觉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存在了数百年,并仍在继续发展着。视觉艺术鼓励学生进行各种视觉形式的交流,视觉语言的探讨,以及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文化和技术,并对个人或与他人共同完成的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各种想法作出回应。

通过视觉艺术的学习,学生既对世界文化有所了解,又形成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并具有想象力。通过在视觉艺术中探索不同历史、文化和社会,学生学会了表达对世界的各种看法及用视觉进行思维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工作方法。

二、视觉艺术课程目标

视觉艺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

·通过视觉艺术创作和交流等手段,提高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和乐于表达的能力。

·运用视觉艺术的技能、语言、材料、工艺和技术,通过视觉艺术知识、理解力、制作过程和创新思维,形成各种观念。

·通过视觉艺术的实践和认识,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学会尊重和理解传统的、历史的和各种文化的视觉艺术与艺术家。

三、视觉艺术课程内容说明

《标准》要求学生在视觉艺术学习中探索了解不同艺术形式及其相关的制作方法。这些形式既包括二维形式,如素描、色彩画等;又包括三维形式,如陶艺、雕塑、装置艺术等;还包括四维形式,如基于时间的装置艺术作品、行为艺术作品、数字动漫、视频等。

其次,《标准》要求,学生应当在视觉艺术学习中,学会运用视觉语言中的“元素”和“原则”,进行视觉艺术作品创作。所谓“元素”,包括线条、形状、形体、空间与时间、色彩、肌理、明暗等。所谓“原则”,包括重复、节奏、对比、变化、强调、比例、平衡、统一、和谐、运动等。

第三,《标准》将视觉艺术课程学习分为“创作”与“回应”两大部分。其中,“创作”包括学生尝试和体验视觉艺术中传统的和新的技术,个人或集体共同进行艺术品创作。这些艺术作品,反映学生探索视觉语言,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文化和创作技术认识的各种想法。“回应”包括学生在学习视觉艺术语言、技能和技术时,对概念和空间的探索,学会从不同视角探索视觉艺术作品,并进而产生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学会理解他人的各种看法。《标准》提出,这两部分都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如同艺术家、设计师、工艺师、评论家、历史学家和观众一样的知识、理解力和技能。

第四,《标准》要求,在视觉艺术课程中,要融入“七大综合能力”和“三大主题”的学习。

第五,《标准》反复强调,学生在艺术创作时,要学会安全地使用工具和材料;在使用他人的图像和作品时,应征得别人的许可,不能抄袭他人的作品;等等。

四、各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一)幼儿园至二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在幼儿园至二年级阶段学习中,要求学生与同伴、老师—起,学会独立地创作和回应视觉艺术作品。通过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来反映自己家庭、社区以及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学习使用一系列的材料、媒介和技术,来创作素描、色彩画、版画、雕塑、摄影和多媒体等视觉艺术作品;学习对自己和同伴的作品作出回应,谈论自己的经历与视觉艺术作品之间的影响关系。

1.幼儿园至二年级学习内容说明

创 作

(1)观察和想象各种图像、物体、图形和形式

·认识到素描、绘画、物体、空间可以用来代表和表达想象与各种情感。

·利用天然物和人造物中的各种图像和物体来进行观察和玩耍。

·结合各种图像、形状、图形和空间进行玩耍。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个人与社会能力、信息交流技术、跨文化理解

(2)探索并玩耍一系列图像、材料、物体外表、空间、技术、图形和形式

·发现和描述自然物与人造物中各种材质的特性,例如黏土、硬纸板、油画布、各种模型、水彩颜料、木制品、塑料制品以及多媒体。

·使用一系列传统的和当代的数字媒介、材料和工艺流程,用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探索艺术、工艺与设计的各种元素。

·使用、储存和清洁各种材料、工具和设备时,例如,当使用剪刀、铅笔、蜡笔、记号笔、胶水、颜料、画笔、黏土等工具和材料时,要养成安全、随机应变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听说读写

跨课程主题学习

土著历史和文化、亚洲、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关系

(3)创作各种图像、立体物、形状和空间时,谈论自己的想法和材料

·谈论自己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描述其主题、想法以及作品名称的命名等特征。

·在扮演艺术家的角色创作艺术作品时,要考虑自己的创作意图。

·描述所选择的媒介、创作过程以及工具是如何影响艺术作品的。

综合能力

个人与社会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4)制作熟悉的或是想象、记忆中的各种人物、事物和经历的视觉艺术作品

·创作原创的艺术作品,描述作品中所体现的主题、想法和特征。

·创作描绘日常生活中有关自己、家人、朋友、宠物、家庭、学校和社区情景的视觉艺术作品。

·利用自然或人造环境中的图像、事物以及可利用的再生材料,创作视觉艺术作品。

综合能力

个人与社会能力

(5)认识到视觉和空间的观念是以不同方式形成和被理解的

·根据周边世界的生活经验设想一个主题,用二维、三维或四维等形式进行探讨。

·发现视觉和空间元素可以通过不同媒介、材料和制作过程得到延伸,进而改变意图。

·考虑到家庭、场所或社区需要,用视觉和空间的观念创作新的图像和立体物。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计算能力

(6)视觉艺术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使用现有的数字技术浏览、复制、分享各种图像和观念。遵守不能抄袭他人作品的规则。

·尝试在课堂上根据交通、水、植物、动物之类的主题,从色彩和肌理元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通过学维的绘画、素描形式,以及三维和四维的形式,了解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如绘制正方形图形或塑造锥状物体都与数学学科有联系。

综合能力

信息交流技术、听说读写、伦理行为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音乐、戏剧、地理、数学

回 应

(7)在视觉艺术作品中使用视觉艺术术语来分享思想、观念和情感

·描述视觉艺术作品中的视觉艺术术语。

·谈论视觉艺术作品中能吸引注意力的方面。

·分享并比较自己和同伴之间对视觉艺术作品存在的各自不同的看法。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

(8)谈论他人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时,顾及不同的观点

·从不同的视角对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中的特点或内容进行描述。

·比较各种视觉艺术作品,谈谈对其印象或想法。

·观看各种视觉艺术作品,探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区的人是如何进行诠释的。

综合能力

听说读写、跨文化理解、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9)认识在各种视觉艺术中体现不同环境、社会、文化和时代

·讨论视觉艺术如何告诉我们有关生活或往日生活的变化。

·根据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描述其中所反映的自身生活和文化经历。

·讨论来自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视觉艺术作品,包括土著和托雷斯海峡岛民的艺术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各种符号、故事和传统。

综合能力

跨文化理解

跨课程主题学习

土著历史和文化、亚洲、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关系

2.幼儿园至二年级的成就标准

到二年级阶段学习结束,学生会利用各种方法、技能、材料和工艺来创作视觉艺术作品,用以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

学生会分享和描述自己或他人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会把创作视觉艺术作品看成是自己的一种经历。

(二)三至四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在三至四年级学习阶段中,学生与同学、老师、学习共同体—起,学习独立地制作和回应视觉艺术作品。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视觉艺术作品,发展艺术性的各种想法。学习使用各种材料、媒介以及方法,制作不同形式的视觉艺术作品。学习有特色的艺术传统,包括素描、色彩画、雕塑、版画和数字作品。学生学会对自己、同伴和艺术家的作品作出回应。学习描述如何运用不同材料激励各种想法,进行艺术作品创作。

1.三至四年级学习内容说明

创 作

(1)探索如何表达自己所看到或想象到的各种图像、形式、事物和空间

·尝试二维、三维和四维的创作方法和形式,启发个人的经历。

·探索自己和他人代表不同情境的图像、立体物、观念和空间。

·在自然和人造环境中学会从不同视角观察各种空间和事物。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个人与社会能力、计算能力

(2)调查与尝试不同媒介和技术的特性,发展预期的效果

·结合各种媒介和材料的特性,探索不同的效果,例如用再生材料制作拼贴画,显示材料的不同肌理和对比。

·调查自然的、人造的和数字化的环境和材料,用来创作出不同效果的艺术作品。

·调查不同材料特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其用途以及回收和再利用的可能。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3)通过利用各种媒介、视觉艺术的实践和各种观念,发展艺术创作的技巧

·分析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中有关主题、材料和制作方法的特点。

·探索能代表他人的生活、文化和居住地的各种艺术创作技巧和方法。

·选择最能代表其作品主题特点的形式和技巧。

综合能力

跨文化理解、个人与社会能力、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4)尝试各种技术、工具和形式,以发展他们的技能,并完善其艺术创作

·使用不同的技术和形式,创作有关个人、文化和社会观念的艺术作品。

·运用传统的和现有的数字艺术工具、材料和技术,创作各种视觉艺术作品,探讨其不同的效果和意义。

·认识到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所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给别人和自己观赏,有着不断完善和提高他们技能的要求。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听说读写、计算能力

(5)分享和展示视觉艺术作品,重点关注各种细节、创作意图和所使用的技术

·谈论或用文字描述他们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重点在各种细节、创作意图和所使用的技术上。

·选择视觉艺术作品,在学校、社区或网络上举办展览进行展示。

·设计和筹划有效展示艺术作品的各种方法,例如选择画框、装画框或展厅空间的安排等。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个人与社会能力、计算能力、信息交流技术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6)视觉艺术创作与舞蹈、戏剧、媒体艺术、音乐和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

·尝试采用现有的数字技术与艺术或其他学科领域组成视觉艺术作品。遵守不能抄袭他人作品的规则。

·结合艺术或其他学科领域,创作静态或动态的图像,例如根据一次短途旅行的照片,创作一组反映视觉经历的艺术作品。

·根据课堂中所研究的课题,例如生物、行星等,探讨色彩和肌理的元素。

综合能力

信息交流技术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