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端技能型;职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D52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规模扩张向质量与内涵建设转变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主旋律[1]。因此,在高职教育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和推进质量提升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增强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巫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但是由于每个高职院校都具有自己不同的办学特点,招生的学生的层次和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人才培养方式构建时,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及专业设置情况,在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中加入具有创新性的内容,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培养出更多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
因此,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此领域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有利于推动适用于对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适用于创新型国家和市场经济对职业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出具有职业竞争力(创造能力、设计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
目前国内研究者对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比较深入。但是,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的研究就比较少。研究者大多从自己本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探讨了如何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而如何构建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的研究非常少,而且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可操作性不强。同时,对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特征和策略研究鲜有涉及,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思路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主要分为四个步骤: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的研究及考核体系的建设。各方面的内容将在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1、开展人才需求及岗位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行业产业的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产生和成长的基点,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动力和基本依据。为了使课题研究的成果更科学、更切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更具针对性。从社会调研入手,了解行业背景、人才需求、企业生产状况(工作流程) 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了解职业岗位资格标准,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就业岗位群。同时,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分析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等,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2]。在进行大量、细致的社会、行业、岗位调研基础上,确定本专业培养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电子产品制造、集成、服务等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分析岗位群分布特点,通过专家、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共同座谈、探讨,明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五大核心能力:小型电子产品设计与实践能力、电子测量及实施能力、微型智能产品控制能力、电子产品工艺、生产管理能力和电子产品服务能力。
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确定以培养具有电子产品制造、集成、服务等技能的人才为主线,达到“会设计、熟维修、强生产”的人才培养定位。
2、构建“以岗定课、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核心和关键,根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双方共同研讨论证,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以职业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为基础,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为重点,提高专业拓展能力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通过分析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岗位群和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以下几步:①职业岗位及岗位能力分析;②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设计;③学习内容及证书的确定。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将职业技能认证要求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将职业资格证以及学校毕业证结合,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学生可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及个人职业生涯定位,从无线电调试中级、高级职业技术证书,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级证书,电子设计与开发证书,电子组装与调试中级、高级证书等电子专门人才证书中选择考证,提高工作竞争力。
3、构建“寓教于赛、寓赛于教”的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我们遵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挖掘学生的潜能、彰显学生的个性、转变学术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探索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寓教于赛、寓赛于教”的教学模式使技能竞赛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载体,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舞台,使学生在其中得到教育、获得提高。
“寓教于赛、寓赛于教”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是在系统化设计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能力层次要求相适应的学习与工作任务基础上,依托国赛、省(部)赛、市(校)赛三级项目竞赛平台,精选竞赛项目,一年级主要开展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硬件设计与制作为主的校级竞赛,训练生手学习与工作的基本方法能力;二年级主要开展电子产品PCB制作与组装、产品故障检测与维修为主的校级竞赛项目,促进以订单或合同为导向的综合性学习和工作任务的完成,达到熟手的能力要求,三年级主要开展以信号接收与发射电路应用为主的无线电测向技能竞赛、以电路板设计、制作、调试、检测与维修,新技术应用为主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 工信部举办的“天华杯”电子设计、组装调试等国赛、省赛项目,重在通过项目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继续发展、巩固及深化综合化的职业行动能力,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反思,从而汲取经验并扩大隐形知识,让学生有机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学习及工作过程的设计,并学会共同承担责任,成为技术的能手。
4、制定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仅仅考核学生“知道什么”是不够的,更应该考核“怎样干”和“怎样学” [3]。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探索多种方法、多种途径的考核模式(包括设计、答辩、讨论、调研、创新制作等),增加技能性考核,以能力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以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特别是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学院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工信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认证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面向全校师生开展电子类、计算机类、管理类等百余个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认证项目的培训、考试。世界500强的纬创资通集团与学院共建纬创学院,进行实质性校企合作;另外学院与德昌电机、伟创力集团、美的、格力等世界500强和中国100强知名企业也进行了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交替”、“双证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四、结束语
在研究重庆市产业结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探索出培养“具有现代电子产品生产组装、检测调试、产品设计等职业能力,为系统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能力,满足受教育者的自我实现和持续发展,具有职业竞争力(创造能力、设计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为根本目标,以探索高职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益为总目标,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高职教育技能本位的特色,符合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旨。
参考文献:
[1]金潇明等.湖南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45-48
[2]于桂华等.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8(23):50-53.
[3]张建平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7-88
Construction of High Level Technical Innov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Scheme for Applied Electronic Technology Specialty
Zeng Xiao-lingZHANG Jian-ping JIA Jun-xia
(Chongqing Cre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Chongqing,402160,China)
Abstract:The key talent of higher occupation colleges is to design a scientific, reasonabl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ongqing'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school's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applied electronic technology specialty occupation post group and occupation ability of high-end skills,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scheme design. Practice has proved: this mode is helpful for Cultivating High-skilled Talents with occupation competitiveness, creativity, design ability.
1.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4.基于企业岗位需求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5.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6.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7.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8.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9.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为例
10.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11.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2.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13.应用电子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
14.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15.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
16.中高职衔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17.校企合作共建应用电子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
18.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19.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20.加强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
21.基于企业调研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改革
2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
2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研究
24.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与实践
25.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26.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27.五年制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28.浅谈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的创新方法
29.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30.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
31.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32.小议实践教学在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重要性与改进
33.新时期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34.小议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
35.中高职一体化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36.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析
37.在应用电子技术教育教学中融入创新理念
38.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9.探讨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运用
40.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
41.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4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
43.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培养
44.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5.应用电子技术职师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46.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究
47.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化教学模式探讨
48.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49.试析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新规划
50.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51.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52.浅谈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改革
53.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改革与实践
54.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过程化考核与实施
55.浅谈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56.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
57.论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新规划
58.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能力培养与课程体系构建
59.关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60.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思考
61.关于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
62.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建设的思考
63.从就业形势谈少数民族地区高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改革
64.“新课改”视野下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重构——以“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为例
65.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质量的研究
66.电力电子与电机集成系统研究方兴未艾——访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主任、博导赵争鸣博士
67.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
68.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69.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
70.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71.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7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
73.与国际接轨的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
74.谈职业技术学校应用电子技术教学策略
75.闽台高职院校“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现状及策略——以黎明职业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
76.浅谈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77.应用电子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78.中专应用电子技术的改革及发展探讨
79.探究校企合作中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和发展
80.湖北省中高职衔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调研及思考
81.试论信息技术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82.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8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渐进的工学交替模式的探索
84.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85.职业教育中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放式教学体系的初探
86.浅谈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87.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88.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89.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新规划
90.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
9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以《电子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为例
92.应用电子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
9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改革新思路
94.地方高师本科院校《应用电子技术》(职师)专业“3+1”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95.关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的调研报告
96.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探索
97.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98.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关键词: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理工交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94-02
应用物理学专业是荆楚理工学院新办的本科专业之一,2012年我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1]”的办学定位,根据学校的总体定位和社会、企业对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对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同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在硬件和软件资源都不太丰富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如何培养出较高水平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毕业生呢?除了最大限度地整合、优化、利用资源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除了要吸收一流院校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先进培养模式外,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首先专业方向上不能求多,国内很多院校的应用物理学专业都设置了几个专业方向,例如有光电、材料、电子等方向,而我校在有限的师资力量和实验设施的情况下,选择光电信息技术作为专业培养方向,集中精力办好一个专业方向。其次培养模式要体现实用性,要密切与企业结合,争取定单式培养,要将企业的需求融入到培养模式当中来,让学生毕业后有一技之长,到企业后能马上从事相关工作。通过到武汉光谷信息园、荆门东光电子厂等企业调研和论证,并查阅参考了潘懋元教授的“高等学校分类理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体系”等相关资料[2],并且根据我校“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依托学校的工科优势和社会对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最终确定了“夯实基础,理工融合,突出应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
我校最初设置应用物理学专业时,专业定位主要是面向物电方向,学生就业面窄,专业没有特色,不能顺应时展的需求,通过到沿海和周边城市进行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光电产业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约占全球市场的5%,从业人员需求达20万人,其中研发和制造方面的人员需求将达到3万人左右,湖北地区也将占到可观的份额,但目前研发人才奇缺,复合光电专业的高层次物理类人才将会有较高的就业率。近年来,武汉“中国光谷”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极大地带动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光电子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此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将大受青睐,因此将原来的专业定位改为培养光电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开设光电信息技术方向,直接对接企业在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产业高速发展形势下对人才的需要,体现了“理工交融[1]”和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培养理念。修订后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系统、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掌握光电子信息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在光纤通信、光电信息获取及处理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及维护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专业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因此,围绕新的培养目标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专业重新定位以后,我专业积极申报了《地方院校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组在仔细调研国内高校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应专业培养计划[3]的基础上,结合应用物理学专业在21世纪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的修订。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是:开放课程体系,整合同类课程,平台与模块结合,突出专业教学,体现全球化视野[3]。其中通识课为校一级课程,即人文课程和工程类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为院一级课程,强调专业理论素质的培养。专业方向课是根据学生意愿和专业所在行业的实际需要,灵活设置不同方向的课程模块。上述三方面课程的比例为4∶3.5∶2.5,其中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为4∶6,且实践教学课程不少于45周。在具体设置课程时优选教学内容,整合重组学科基础课,研究课程之间的衔接,横向贯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加大了实践教学比例,降低了基础课程的课时量,加开了光电方向限选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培养方案对课程采用了模块式的设置,整个课程体系分为4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可以看成一个课程群。
第一个模块由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基础文化素质教育课构成,其中包括了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和体育等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增强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第二个模块由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构成,其中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四大力学、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等课程,让学生掌握物理、电子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个模块由专业限选课构成,其中包括光电子技术、光电探测与信号处理、激光原理及技术的课程,这部分课程也是培养方案的特色,是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中的体现,该模块紧紧依托光电行业背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光电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第四个模块由专业拓展选修课构成,该模块包含了光电前沿、智能通讯等方面的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就业打好理论基础。
这四个模块各成系统、相互牵连、层层递进,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科学合理地构成了应用物理学光电方向课程体系。目前该方案已经实施,效果明显。
三、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上的创新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在学生的培养途径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本科生导师制度[4]。为了更好地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跟踪培养,我院组织了一支高素质的本科生导师队伍,队伍中的人员由教授、博士和重点大学的硕士组成。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由学生自主选择导师,每个导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指导,不仅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撰写毕业论文和参加各种科技竞赛,还要不断地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充分尊重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2.开展物理创新实验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我院每年举办一次物理创新实验竞赛活动,并成立了物理创新实验兴趣小组,建立了物理创新实验室,指派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开展物理创新实验。该项措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撰写论文、相互交流与协作等能力,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活动的开展,我院学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去年获得了四项国家发明专利,两项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及湖北省物理创新实验竞赛三等奖等奖项。
3.校企合作,促进就业。依托荆门市周边企业,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去年我们与荆门天合源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通过引进来的方式,聘请企业的高水平工程师、核心技术人才和一线操作工人到我院讲学,讲授专业知识,交流工作经验,传授操作技能,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的需求接轨。这种方式,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更实践了我校“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1]”的办学定位,达到了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目的。
4.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提升办学水平。学院把学生考研作为一项常规的工作来抓,每学年选派优秀的教师对考研的学生进行辅导,并安排专门的教室让学生安心学习。每学期举办一次考研座谈会,邀请已经考上和正在攻读硕士的毕业生与在校生进行交流,传授他们的学习经验。通过这种方式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走上了更高的台阶。我专业近三年研究生录取比例直线上升,今年更是达到了学生总人数的30%,其中有五名同学被一本院校录取,成绩喜人。
5.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提高办学质量。我们积极申报校级实验室建设项目,争取购买一批光电子信息方面实验仪器,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就业打好实践基础。今年学校总共投入120万元为我专业添置了新实验仪器,丰富了实验教学,提高了办学水平。
我校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何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新形势下,真正实现“夯实基础,理工融合,突出应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吴麟章.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8):5-9.
[2]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2008,(12).
关键词:电子技术,课程现状,课程设置
校企合作可以完善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得到了政策的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承担社会教育责任已达成广泛共识[1]。随着教育业的不断发展,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要想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专业指导,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1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电子技术课程现状
师资力量整合。中职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通常缺乏实际业务经验,中职教师在进行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期间主要依据课本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就导致教师对电子信息产业岗位技能相关的技术要求认知有所不足,中职教师在教学期间其教学目标呈现不明确的特点,这就致使中职电子技术专业课堂教学存在针对性差的问题,严重影响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渗透到多个工业领域,在电子技术逐渐普及的影响下,行业对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能力也有所提升,故目前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在课程教学期间主要培养有关电子技术理论的知识,其中包括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维修及售后服务。课程教学改革。目前许多中职院校仍使用传统教材,特别是在职业培训课程中,教师只是在教材的基础上,按教材的章节讲解相关的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这种按教材教学的方式会导致中职教学培训内容出现不系统的情况,致使中职学生的基本技能在职业课程中较差,虽然有很多内容都是以选课项目为基础的教材,但传统理论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下会致使学生对电子技术专业学习兴趣差。近年来,中职院校已经不断优化电子技术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教学期间仍存在学生参加实训课的时候会出现课程被压缩的情况,且中职电子技术教学在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下,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过于深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院校没有对电子技术专业的培训课程进行统一规划,导致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效率不佳。校企管理制度。中职院校实行寒暑假管理制度,院校学习时间灵活,而企业则是强调在生产期间人员工作的连续性特点,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这就表明中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管理理念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职院校重在教育和引导教学方案,而企业则重在惩罚和监督,由于中职院校与企业在管理上存在较大差异,当学生到企业实习期间会出现一定的抵触和不安。同时,在校企合作期间,虽然有的学生在中职院校学习中学生的成绩较为优异,但学生到企业后会出现身心压力倍增的情况,这样就会无法满足企业的工作需要,且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对企业岗位的研究不够深入,致使中职教育效果滞后[3]。人才培养质量。虽然现阶段在中职院校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电子技术有了全面了解,但学生缺乏工作实践经验,很难适应生产设备自动维修等技术岗位的要求。同时,在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培养中,教学模式普遍存在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对学生素养的培养不足,这就对学生职业道德产生很大的影响,毕业生参加见习工作时,缺乏商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无法适应岗位发展需求。
2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措施
加强师资培训。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应引进更多的企业与中职院校相联系,由企业与院校建立可操作的生产和培训基础,院校与企业的主要基层员工进行深入沟通,在沟通交流期间建立产教结合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建设能够促使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企业,从而深入了解各个生产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了解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电子信息产业的概念[4]。同时,中职院校应在教学期间明确人才培养标准,教师也需积极参与企业有关新产品的研发工作,这样可以在学习期间不断加强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业务交流,这样不仅能够鼓励企业工程师兼职对中职学生的授课,还能够利于学生电子技术有关技能和工匠精神的传承,教师与企业工程师通过加强与学生沟通,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优化课程设置。校企合作下应根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岗位要求,审核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院校和企业都需结合课程体系达成共识。在教材方面,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出一种新的教材,新教材在内容上应该与现有中职电子培训设备相适应,并在此期间融入有关电子信息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从而切实体现教材的适应性,形式上采用活页式和手工式,同时,教师在教学期间也可以根据生产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中职电子专业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健全管理机制。为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生产和教育效率,院校与企业应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培训基地分为实习、生产经营和监督管理三类,在培训基地学习中学生能够参与工作的业务系统,适应业务管理,使学生逐渐适应工作强度的要求。随着学生专业意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深入培训学生的专业技能,促使学生的操作水平能够有效提升。同时,在与企业相关工作人员沟通期间可以充分锻炼人才沟通能力,这种培训模式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完善合作体系。校企合作背景下要想实现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就需要企业做好本职工作,建立人才实训体系,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在中职院校建立生产车间,配备管理人员和生产设备,做到岗位看得见、用得着的模式,并对培养具体、直观、可操作人才提出标准要求[5-9]。校企合作应从学生申请入学那一刻起就进行全过程的合作,以便学生入学后立即进行招聘工作,明确人才培养和学生成长的目标,学生进入院校后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更好地了解企业发展内涵。对于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教学而言,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互相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成长指导,在此期间,学生可以不断制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有效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完成中职院校与企业之间不间断的联系。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并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分析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改革之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能够丰富和更新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苏志红.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02):189-190.
[2]赖颖昕,邓成良,江小敏,王善进.面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0,27(01):109-114.
[3]王文,汤赐.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应用电路仿真教学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8,16(03):46-48.
[4]方洁,赵红梅,谢泽会.应用型本科电类专业“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65-66.
[5]董德智,王悦,汪谦.应用型本科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20,40(01):68-72.
[6]梁旭.项目教学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6(18):63.
[7]张福军,刘传明,刘坤.概念图在电力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48-50.
[8]陈亚光,李玲.电路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18(03):50-51+38.
【关键词】湖南省学生专业技能抽查考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技能培养;课程教学改革
0引言
职业教育要提高质量,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要完善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制度和专业技能抽查制度。不能在黑板上开汽车,职业院校应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职业院校要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湖南省作为高等教育大省,全国首创的在省内实行高职专业技能抽查考试制度,在给湖南全省的职业院校带来了压力的同时,更带来了对课程改革的动力,也凸显了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已经进行的专业抽查可以看出,学生专业抽查标准最大的特点是将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工艺要求、企业素养融入到标准里,参照近年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职学生初次就业岗位的核心基本技能要求开发抽查标准,使标准既引领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又反映行业企业最贴近、最实际的要求。
1 学生专业技能抽查考试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影响作用
1.1 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的指引作用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规定,在学生的专业技能抽查考试中连续两年合格率均低于60%的专业,该学校的对应专业将不予备案停止招生。这样倒逼那些名不副实的专业自行消亡,去掉一些办学质量差、师资条件不达标的专业。使得各个院校各个专业对专业技能抽查考试、办学质量都无比重视,无疑会全力以赴的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施展其所能地优化教学条件,完善实验实训场地,全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各项专业技能。
1.1.1 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
学生实践教学是学生技能和素养培养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环节,必须保证实践课程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所占比例,才能达到培养目的,才能使学生顺利通过专业技能抽查考试。同时在进行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指导老师还需注重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应用电子技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的教学比重也在逐渐加大,部分课程教学方式模式也在变化,如以前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很多学校都是采用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现在基本上都改成在实训场地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也会《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紧密关联。
1.1.2 专业核心技能、核心课程统一,课程标准与授课要求与实际一致
专业技能抽查考试的最终目的不是淘汰某院校某专业,而是促进该专业统一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由于各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实训条件参差不齐,但在世界大学城的教学空间里,各个职业院校的专业负责人、专业骨干教师都会将已实施或即将实施的相关的优秀课程资源上传共享,互动交流,起到以专业抽查共同提高的目的。
1.1.3 技能抽查制度的专业抽取的随机性,杜绝专业教学的临阵磨枪
须知功夫在平时,湖南省推行专业技能抽查考试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塑造“技能湘军”品牌。要防止职业教育中某些功利思想,防止形式主义和不顾实际和的劳民伤财,要把重心落实到有效地、全面地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的目标上来,对于临阵磨枪,把专业技能抽查考试当作一种负担,以应付的的心态对待,是严重背离了这项制度的本意的。
1.2 建立标准的、统一的、与实际工作情景一致的课程评价体系
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本专业抽查包括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PCB板图绘制、小型电子产品开发、小型电子产品维修四个最基本的、通用的模块。每个模块都聘请有企业专业,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给出详细评价内容和评分细则,通过出版专业技能抽查考试标准丛书,制定本专业考核的具体实施方案、考评规则、确定考核内容的范围及评分标准等等。
2 促进职业院校更加深入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2.1 学生专业技能抽查考试需要学生具备的能力就是对应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初次主要就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核心基本技能。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主要岗位是:电子产品质量检验员、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员、硬件辅助设计员、嵌入式系统设计员,而这些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和专业素养等悉数在抽查标准中全部予以覆盖。
2.2专业技能抽查考试促使校企合作深入,只有实施“院校提供基础培养+企业提出技能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及时的将行业企业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到学生的技能培养中,满足专业技能抽查考试水平需要,同时实现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的对接。
2.3 专业技能抽查考试要求构建工作工程引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情境课程体系。相关专业需要根据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典型工作岗位,分解出典型岗位需要工作能力和核心技能,按照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及其课程体系。重点建设涵盖课程标准、配套教材、配套仿真软件以及网络平台等内容在内的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以期达到学生专业抽查考试技能水平的需要。
2.4 专业技能抽查考试制度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生的专业技能抽查考试既是考学生更是考教师,要想学生能顺利通过技能抽查并取得好成绩,专业任课教师必须吃透学生专业技能抽查考试标准,全面掌握行业(企业)对学生的技能需求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特别重视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充分了解学生对各项基本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对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想出应对的解决办法,以便下次注意和改进,同时也能暴露出教师在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教师转变观念,不断更新教学类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专业技能抽查考试制度建立以后,各院校主动加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力度,不少中青年教师成长迅速,通过各种学习渠道提高操作水平,成为“站讲台能讲透、下车间能干精”业务骨干。
2.5 促进了院校间的交流,完善实习实训条件
通过技能抽查标准的开发,负责主持开发技能抽查标的学校首先必须组建一个以各主要参与学校骨干教师、企业技术骨干专家开发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将原有的经验和新的收获融为一体,相互学习、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学生专业技能抽查考试也给了各高职院校之间一个现场交流的机会。
由于学生专业技能抽查考试的压力在前,抽查标准制定后各个院校都自觉的根据抽查需要正不断加强实训条件建设,尽力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杜绝了应用电子专业以前“黑板上面编程序”、“电脑里面搞维修”的纸上谈兵、闭门造车。
3 学生专业技能抽查考试制度下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自湖南省推行专业技能抽查考试制度以来,我院高度重视学院师资力量的培养。不断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加课程的改革经费的投入,增强课程资源建设,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
3.1 学院加大教师的课程改革培训力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资源建设成果显著
我院自2010年以来,每年寒暑假系部都会根据学院的统一部署,派出一部分骨干青年老师下到工厂企业进行为期不少于40天的企业教学实习,每位老师3年内至少应参加一次。同时学院还经常聘请国内知名职教改革教授来我院传授教育教改方法、经验。比如今年暑假就聘请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改团队来我院对各系部的教学资源库主要建设骨干教师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培训,同时还聘请浙江宁波职院的戴士弘等国内知名教授来我们学院传经授道。近年来,我们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单片机原理及应用》、《PCB设计与制作》、《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等五门课程相继立项为学院重点建设精品课程并顺利结题。
3.2 老师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针对专业技能抽查考试中对于学生PCB板图绘制模块技能要求标准,结合历年来学生参加Protel99SE绘图员级职业资格鉴定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我们将《PCB设计与制作》课程与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小型电子产品开发、小型电子产品维修结合,调合课程教学授课内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PCB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制作的PCB便在《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中使用,而《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用过的电路板又将为《电子产品维修》等课程学生电子产品维修对象。通过这样一个连续的相互关联的课程的学习,学生即掌握了一般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流程,基本的电子产品的焊接组装、调试与维修技能,也与技能抽查中所规定的学生必须毕业必须掌握的技能一一对应,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也在省级和国家技能竞赛中频频获奖。
4 结论
据了解,目前,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同时,企业却处于招工难的困境,这往往是因为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与工业企业的需求不一致所致。但是在应用电子技术的专业技能抽查考试标准中明确了抽查考试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做了要求和很大比例的配分,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加大专业的课程资源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出行业企业急需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翟志华等.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 《教育与职业》第29期
[2] 于圣彬.浅谈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年02期
[3]杨立军等.应用电子技术[J]//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考试标准与题库丛书.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出版
1.用人单位对电子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建议
通过与用人单位有关负责人交流,他们也对毕业生能力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加强地学生素质,尤其是责任心、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加强校企沟通,开展针对性的专门人才培养。
2.电子技术专业(群)毕业生的意见反馈
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信函、座谈及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旨在调查现有课程体系结构,人才培养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以及现有的能力结构是否能得到毕业生的认同从而可以帮助我们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与“真实产品、典型工艺、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差距;实训项目大多数在校内进行,与企业合作较少;教学项目开发与设计未能有效地考虑企业当前的技术与设备水平和工艺流程,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的对接性不强。
2.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毕业生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进行了调查,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感觉到,我们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还有改进的空间。应积极进行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建设。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必然有其特点,应该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利用任务驱动,进行模块化教学。项目、任务贯穿整个教学法过程,实践教学体现“项目技能(校内实训)——系统技能(校外实习)——综合能力(顶岗实习)”的教学思路,实现知识能力、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校内实习时,展现教师感染力和个人魅力进行理论讲述,与学生聊天、探讨、商量及品味等各种方式交流;企业专家演讲和交流。利用校内实习场地的设备、环境,与企业开展合作,生产真实产品,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提前适应企业的生产环境。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实际项目中来,让学生体验实际项目开发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电子产品应用、制作的能力。教学手段改革:在教学中恰当、充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积极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与教学的模式,应用校园网络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3.师资条件和教学条件
师资条件:调研实施表明,现有的师资基本上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高素质职业教师队伍。可以通过进修,参加相关培训,到相关示范职校调研学习,到企业顶岗锻炼,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等各种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建设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及科研、技术开发能力。教学条件: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建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境。所到之处,用人单位都强调毕业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事实说明,有不少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很强的工作能力,成为技术骨干。动手能力就是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就是解决实际问题,讲究实干实用。为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重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势在必行。
三、结语
【关键词】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
1.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的设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求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应当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体系,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既要重视专业知识也要重视人文科学知识,还需兼顾文理交叉和渗透,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交叉和渗透。在保证人文课程、社会课程和科学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要使各类课程既互补又协调,同时要强调人文课程的引领作用。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相互渗透,完善电子信息实践教学体系,开设实验室开放项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特色专业课程,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和独立进行电子设计制作,培养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注重学生的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当增加学生兴趣爱好的选修课程,以及学科专业前沿科学前沿讲座,使学生全面增加自己知识面,培养自己在多方面的知识能力,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新技术和新成果。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地方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为中心,设置方向明确的专业课程群,同时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职业规划,在各个研究方向上有所侧重,实现分方向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科技创新相结合,集合理论,应用,素质教育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2.1 实践教学改革
为了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在实践教学中首先将以老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以学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科技开发能力为目标。确保基础性实验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研究性实践课程的比例。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进行,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四个不同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以实践技能训练为主,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电子和电工方面基本元器件的辨别,使用,安装,调试,测试方法。第二阶段,以电子信息学科专业基础实践为主,意在解决电路,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与实践的结合,理论模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等问题。第三阶段,以电子信息类志业课程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和工程实践环节为主,全面结合生产实际,使学生能有效掌握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课题,项目的选题,方案论证,电路设计,功能实现以及装配调试,设备软,硬件调配,总结报告等各方面实践内容。大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第四阶段,主要以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为主,以毕业设计,开放性实验项目,电子专业兴趣科技活动为主。全面开放实验室,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课外科研项目以及学科竞赛。
2.2 创新实验室建设
创新实验室是以学生个人和科技小组为主,主要开展探索型、研究型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利于学科的交叉和融会贯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建设可供多学科开展探索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的公共实验平台。创新实验室也强调开放性,支持学生开放选题,开放性设计,同时也支持各年级,各专业方向学生互动,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学科,研究交流。创新实验室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平台,在创新实验室中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同时也支持学生团队自主立项,团队协作共同开发等等。在创新实验室中,通过对大学生设计与制作、新技术的学习与开发、学科专题讲座、工程实践能力等的培养,形成以学生为主的创新实践学习,学科竞赛和科学研究平台。促使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正规化、系统化、普及化,将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变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基地。
2.3 校企合作机制
电子信息行业的高速发展,技术更新换代持续加快,要使学生的知识以及创新能力能追随行业的发展,校企合作无凝是最有效的方法。校企合作一方面可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授课和学科专业讲座,把企业的新思想、新理念引入到课堂中,同时也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同时,也可以使专业教师在研发过程中发现学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以后调整完善。让学生与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零距离的接触,更利于学生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积极建设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落实措施、提供安全保障、校企共管生产实习过程、校企共同评价实习成绩,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使科技创新型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养成竞争意识、职业习惯,也使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全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3.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日新月异,现代社会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科学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和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职业技能竞赛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2.01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rough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institutions, we found that skills competitions both participating students tested technical skills, but also to test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level. So guided by research contest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 of competitive training model,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he professional game to promote education, to promote learning race to race and promote reform.
Key words skills competitio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形成了一种长效机制,而且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发展趋势已表明,任何一项竞赛都不再是单纯的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一种技能的竞赛,而是整个专业的知识和综合技能的应用,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及未来人才培养方向的风向标。因此,将职业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赛项为引领,对开展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技能竞赛目标契合,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各项赛事都是紧扣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赛项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竞赛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保持一致、竞赛内容与专业新技术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历届赛项的设置和赛事内容既体现了专业前沿新技术的实际应用,也反映了行业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过程中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以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技能比赛为例,从2009年至2013年,竞赛任务都是要求选手在现场完成一个真实电子产品(或系统)的设计、制作,从而检验参赛选手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与条件下实现对电子产品在规定设计方案下的工艺能力和职业素质。
因此,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及时关注大赛方向,结合大赛所反映出的对电子专业人才需求的新趋势,在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科学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方案适用性强,人才培养适销对路。我们结合大赛对电子产品设计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要求的变化,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增加了电子产品设计方向和相关课程,扩展了学生就业领域和就业岗位,使专业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求(表1)。
2 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竞赛内容融合,促进课程建设
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体现了高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要求,既契合国家要求的最新职业标准,又与实际生产贴近,并且适合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因此职业技能竞赛能够促使专业对最新行业、技术的关注与学习,促进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更新。
在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赛项首次要求采用“嵌入式系统设计”,可以看出,这是从国家层面上看到“嵌入式系统”广阔的应用前景,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赛项要求采用FPGA技术,2013年规定采用MPS430型单片机。这类经典案例考查的都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技术,涉及CAD绘图与PCB板设计、单片机系统设计与编程、传感器技术应用、电子EDA技术等专业知识,以及仪器仪表的使用、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等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互相联系,互相融合,体现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改理念。
因此,我们参照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竞赛项目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及竞赛规则和评分标准等,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课程内容摒弃了陈旧的内容和艰涩难懂的理论推导,以应用为目的,选择任务载体,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对学习内容进行了序化,突出实践性。我们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电子CAD、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强化电子产品设计能力的培养;引进新技术,改革单片机技术应用、电子EDA技术应用教学内容,以新器件、新软件应用为重点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将原来分散的实训教学环节,整合成单项技能训练课程和综合实践项目课程,使得专业技能培养由单一性逐步向复合型、综合性过渡,专业技能培养更加具有层次性,学生的职业成长搭建了阶梯。
在电子CAD课程中,围绕技能竞赛对学生CAD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选取教学内容,将课程项目与实际工作任务充分融合,形成以真实电子产品设计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并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内涵,以企业实际研发项目、典型产品案例或学生创新项目作为载体,学生在完成电路图绘制、电路板设计、电路板制作过程中,综合应用原理图制作、PCB的制作、综合布局布线、电路板制作知识与技巧,引领学生从最初软件操作的技术逐步深入到PCB板设计的内核技术,培养学生PCB板设计工艺与规范、布局布线应用能力和PCB板设计的核心能力。
结合竞赛任务对学生专业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增设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综合实践项目课程。选择步进电机控制、温度控制等典型常用的电路设计作为综合应用训练项目,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通,学生要综合运用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电子产品制作实训等前序课程知识,通过查阅资料、选定方案、电路设计、功能模拟仿真、产品安装调试、书写设计报告等工作过程,系统训练学生的电子产品电路设计能力、软件编程能力、组装调试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资料收集运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更新重构中,职业技能比赛更是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近几年的竞赛不断采用新器件、新软件,促使我们在相关课程中摒弃原有旧的教学内容,更加侧重实际应用,运用了大量的案例进行讲解,并进行了教材的整合处理,逐步引入新语言、新软件、新器件,使专业教学紧跟技术发展。我们在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中,就采用了流行的高级编程语言,代替了较难开发的汇编语言;在电子EDA技术应用课程中,改革原有的教学内容,以QuartusII软件和VHDL语言学习为基础,增加FPGA器件技术应用学习。
通过对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改进,使技能大赛的成效进一步延伸,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有效避免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教学内容滞后专业技术发展的弊端,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方案适用性强,人才培养适销对路
3 常规教学采用技能竞赛训练模式,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我们将竞赛训练中使用的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到电子CAD、单片机技术应用、电子EDA技术应用和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等理实一体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学生通过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将专业技能训练落实到实际作品或产品的完成上,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例如,电子CAD课程每个项目都是由电路图绘制、PCB板设计、PCB板制作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实施时利用任务驱动模式,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给出具体的任务书,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本项目的各项学习性工作任务,最后制作出PCB板实物。在整个教学中,老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人人参与,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积累了工作经验,同时自信心与沟通合作能力得到加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工作真实环境更贴近了,学生既掌握了电路板的设计过程又了解了电路板的制作过程,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有效提升。
因此,将职业技能大赛竞赛内容、训练模式引入实际教学中,对专业建设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推动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专业技术水平提升。同时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真正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汽车电子;人才培养;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87-02
如今,现代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已渗透到汽车的各个部位,广泛应用于发动机、传动、悬架、制动等系统控制。汽车产品发展和技术进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几乎每一项都和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相关。我国汽车电子技术非常落后,在汽车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相结合这一环节上,企业需要既懂汽车又懂电子的复合应用型人才[1]。
本文从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工程实践教育的探索等方面对汽车电子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探索,制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等方面探索研究,培养出满足社会及企业需求的具有良好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汽车电子应用型人才。
一、汽车电子人才培养专业定位的思考
在汽车电子人才培养专业定位上,主要从二个方面进行思考:人才市场的定位及人才具有的专业结构定位。
人才市场的定位就是根据当前与未来的就业形势和学生职业选择,充分考虑本校所处教育系统和本校其他专业的定位情况,使之既符合所属教育系统、所在学校的定位,同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天津理工大学是以工为主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坚持以服务区域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根据对当地汽车人才需求的调研,在人才培养专业定位上,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培养的汽车电子人才未来是零部件、系统的设计工程师、还是汽车检测设备的技术工程师以及目前汽车维修市场上急需的既有基本理论又有很强实践能力的维修工程师。专业定位的确定既要合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又不能过多地依赖本专业的现有条件。
在人才具有的专业结构定位思考中,汽车电子是面向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兴学科,集机、电、汽为一体的多学科的综合技术。需密切联系企业,确定汽车电子人才的知识结构,优化整合专业课程、加强能力培养。当前我国汽车电子行业的人才现状是:复合型人才缺乏,缺少既懂汽车又懂电子的复合型人才;各类人才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各类人才的创新精神尚需加强,原创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还不多。我们根据本校招生、教学、专业发展的特点以及汽车电子行业人才需求等实际情况,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对人才培养进行定位。在知识结构中,避免只关注理工课程,忽视人文科学在培养人方面的作用。
由于天津理工大学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是在机械电子工程大平台下进行的。因此,我们将汽车电子专业方向定位在汽车电子的系统工程师。以机械工程和电子技术为基础平台,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电子电路及微机电设计能力又对汽车构造原理、电子电器及电控系统熟悉的专门人才;培养既懂车辆专业知识又懂电子技术和相关控制理论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工程应用型汽车电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
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给出了一个定义: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因为我们立足于培养工程应用型的汽车电子人才。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对21世纪新的工程人才提出了如下的11条评估标准[2]:①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②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③有根据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④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⑤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⑥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了解;⑦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⑧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⑨学会终生学习的能力;⑩具有有关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11}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概括起来,21世纪的工程人才需具备工程知识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施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社会协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6种能力;要求学生知识的复合型和能力的多样性,具备良好的较宽领域的适应能力;要求培养的工程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技术水平,在加强学生的科学基础、提高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博雅而圆通的人文情怀。汽车电子技术涉及到汽车、机械、电子、计算机、控制、通信等多方面知识,其口径较宽。因此,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首先从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入手,把握好教学中通用基础与专业基础、实践性环节的关系,在学生必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突出工程意识的培养。同时利用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加强工程性实践训练,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汽车电子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
1.机电工程背景下工程应用型汽车电子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从大系统观的角度分析学生所应具有的专业能力,进而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如果将汽车理解为广义的机电系统,汽车电子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包括:较强的计算机制图能力、机电产品的基本开发设计能力、熟悉汽车的结构和性能且具有较强的单片机系统开发设计能力、汽车电子系统的开发设计能力。汽车电子本科培养方案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及集中实践教学构成。同时,在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规划出“工程图学模块”、“机械基础模块”、“机电控制基础模块”、“汽车技术基础模块”、“汽车电子控制模块”五大课程群安排相关的课程。其中:
机械基础模块包括的课程有: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液压传动、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电控制基础模块包括的课程有: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测试技术与信号分析、嵌入式控制技术。
汽车技术基础模块包括的课程有:汽车构造、汽车理论。
汽车电子控制模块包括的课程有: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检测与诊断分析。
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方案在“公共基础课程”中设置了包括人文素质类、经济管理类、外语、计算机、数理和体育等多种类型的课程;在“集中实践教学”中设置了军事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内容,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2.应用实践性的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汽车电子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结合社会对复合型与应用型汽车电子工程人才的能力需求,改革实验教学、生产实习、专业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内容及方法,提高学生所需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
首先,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增设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及科研创新性实践内容,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设置了一门“汽车电子工程实训”课程,在实验室授课,利用汽车实验室配备有整车透明实训台、全车电器实训台、汽车电器综合实训台、发动机试验台、自动变速器解剖运行实训台等设备,通过发动机、变速箱的拆装及汽车整车的性能实验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了解整车的构造及工作与控制原理,通过汽车零部件拆解实验,锻炼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这门课程配合“汽车理论”、“汽车构造”两门专业课程学习,同时为学生后期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学习提供认识实践平台。
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内容也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按照实践、实际、实用的原则设置,应强调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如利用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设计,设计并制作出完整的基于单片机汽车电子控制单元,在专业设计实践环节,利用实验室的ECU实验单元及整车设备,安排学生利用ECU编程实现车辆的控制;最后的毕业设计使学生进行汽车电子的相关设计和研究训练。这样,既有利于充分挖掘实验室的资源优势,也有利于促进指导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同时,在教学的多个环节,例如,从大二开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或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创新大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备这种能力,学生就可以不仅仅依靠课堂、老师获得知识和能力,而是学生可以自我规划,依靠学生的课余或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实践中自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这是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基础和本钱。
四、结语
我国汽车工业在今后仍将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的车辆工程特别是汽车电子的人才。我们以培养工程应用型汽车电子人才为目的,构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汽车电子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使教学具有工程实用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王知学,刘晓建,庄汝科.汽车电子技术行业现状分析[J].山东科学,2010,(03).
[2]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