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治理现代化方案范文

社会治理现代化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治理现代化方案

第1篇:社会治理现代化方案范文

摘 要 自党的十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以来,治理问题受到学术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足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体育治理体系中的一部分得到重视。本次基于大型足球赛事与足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耦合作为研究切入点,为足球在我国的良好发展营造基础环境,探索出一条足球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足球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现代化 耦合探析

一、前言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印发一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已经高度关注,致力于改革探索与具体实践,包括撤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理顺中国足协权责关系、推广校园足球、实施中超联赛转播全媒体版权市场化运行,上述内容皆取得显著成效,在预想效果上超过原有预期,将中国足球带领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上[1]。足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耦合的探索,是基于内在本质的基础之上去探索与实践融合,对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出较高要求。下面分析足球治理的现实意义,并作出耦合探析。

二、足球治理的现实意义

(一)适应国际形势

开展足球治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有助于国家体育新格局的形成与产生。同时,为充分融入并适应这一发展环境,需要建立新的体育格局,加快推进中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从整体的治理格局上来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体育组织面临着治理危机,当然也包括国际足联,提出治理变革的设想;二是国际体育新秩序形成,国际足联新的力量正在兴起,逐渐向着体育治理改革方向做出探索。

(二)适应国内形势

《中国足球改革总体发展方案》的提出,验证了我国对于中国足球改革与治理的决心,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2]。总体发展方案的提出,将足球运用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面临着历史性的转折与变革。当然,在整个变革的过程中,系统当中的各个主体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积极响应国家体育总局的号召,展现出足球运动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基于战略平台的基础之上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

(三)适应自身发展

为满足自身发展需求,需要加强推进足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体育的发展已经长达6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形成了一种具备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然而,中国足球发展中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短板,包括管理不规范以及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亟需推进足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群众足球体育发展滞后,要求治理体系的优化进而推动;(2)足球作为第一大球,运动项目的开展与崛起要求治理体系的支持;(3)体育产业健康成长要求治理体系的促进与推动;(4)体育文化的形成要求大力开展治理体系作保障。大型足球赛事与足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突破现代足球运动开展难点,使得“体育强国梦”得以实现[3]。

三、足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耦合探析

传统的足球发展环境中制约因素通常包括机制制约、本土教练员水平、后备人才、足球基础薄弱以及足球文化等。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制约传统中国足球的发展。但在新的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国足球也已经走入一个职业化、社会化改革的发展阶段,制约中国足球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也成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现阶段我国当前大型足球赛事以及足球治理仅仅局限于社会管理层面,并未将社会治理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展现出来。虽然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实质内涵缺却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社会管理”在实践中认为政府部门的职能涵盖面较广,是一种全过程的控制环节,造成管辖面宽泛,监管实效性不强;第二,“社会治理”更倾向鼓励并支持多方共同参与其中,权衡与协调各方权责,进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目标;第三,治理目标在于结合制度体系,通过法制思维决定治理大致方向,处于治理事物并化解社会矛盾。简而言之,则是充分协调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在足球领域当中意味着主管中心撤消后,新的足协应该打破传统垄断资源时代,尽到监管与服务职责。对政府、社会以及市场进行重新定位分析,使得各项权责得以明确。但整个优化过程不能够缺位、越位,更不能够相互替代。只有这样,作为社会系统以及体育产业发展中的职业足球,才能够得到健康发展环境。

中国足球在现阶段的发展环境中,更倾向于凭借行政依赖的手段,治理策略以及治理过程都需要依赖于社会依赖与市场依赖。这就相当于一个高效率运转的精密仪器,运行状态如何更倾向于各部分之间的咬合精密度。政府部门、足协、媒体、商家以及球迷都是整个精密机器当中的零部件,只有各个环节主动做事,才能够将事情做好并实现无缝连接,互相补充,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保障[4]。

大型足球赛事与足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耦合的探索,为振兴中国足球,应减少抱怨与相互指责,有效协调各个有关于足球治理体系的内容,在依据国家提出的改革标准目标下,具体实践与探索中强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足球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洪.国家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2:7-12.

[2] 杨桦.深化体育改革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1:1-7.

第2篇:社会治理现代化方案范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自党的以来,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三十五年的历程,说:“改革进行到这一步以后,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不好改的,我们叫啃硬骨头。”之所以被称为“啃硬骨头”,就是因为这些改革涉及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为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既需要决心也需要智慧。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西汉时期,面对藩王割据,朝廷决心“削藩”。但在“削藩”的方式上,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思路。首先登台的晁错,建议汉景帝用“削藩令”硬性快速削藩,结果触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汉王朝一度岌岌可危。随后登上历史舞台的主父偃,吸取了晁错的教训,建议汉武帝改用“推恩令”软性、逐步“削藩”。将一个大藩国划分为若干个小藩国,分封给所有的儿子。尔后再将其划为更小的藩国,分封给所有的孙子。以此类推,几代之后,所有藩国都将趋于瓦解。面对这种软性“削藩”,多数没有野心的藩王乐得其所,正好解决了福荫所有儿孙的愿望,少数有野心的藩王,也有苦难言。

尽管目的都是“削藩”,且“削藩”有利于整个汉王朝的统一和繁荣,但由于晁错和主父偃采用的手段不同,最终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改革贯穿了“帕累托改进”的理念

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分析,晁错主张的实际是激进的和大规模调整利益格局的“希克思改进”,而主父偃主张的则是渐进的和使各方都能接受的“帕累托改进”。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无论从改革的性质和改革面临的时代背景看,全面深化改革都应该选择多数人满意和所有人能够接受的“帕累托改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贯穿了“帕累托改进”的理念。包括: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与时俱进,致力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指导思想上强调“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在明确改革目标和坚定改革决心的同时,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在不危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恰当把握具体的改革步骤和力度。

建立全社会房产数据统一平台,为制定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房地产税改革方案,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逐步完善计划生育政策,提出“实行单独二孩”,避免全面放开二孩导致人口出生率大幅回升。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利用市场机制而不是行政强制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逐步达到所有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

改革应符合“帕累托改进”的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为使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都符合“帕累托改进”的要求,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多方案比选制度化。只要时间允许,所有改革决策都要提供三个以上的方案供选择。“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多方案比选,做到兼听则明,避免决策偏差。

二是竞争性研究常态化。不同的方案要由不同的研究机构提出,这样既可以促使研究机构客观公正地制定改革方案,又能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显著提高方案制定的水平。

第3篇:社会治理现代化方案范文

【关键词】水利;现代化;新水利理论;可持续发展

随着近年来强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先进的思想理念,我们在深刻总结传统的水利建设旧理论的同时,发展新的水利理论,促进我国水利建设的现代化发展,满足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的水利建设观念还比较落后,分析我国水利的现代化发展状况,实现我国水利现代化事业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及为适应水利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新水利理论应运而生。

1.实现我国水利现代化事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1实现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事业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水利建设事业同国际上发达国家先进的水利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管理工作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管理人员的选拔不严格,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受传统水利建设理论影响,思想观念仍比较陈旧,河流的断流、湖泊的干枯等都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侵占生态用水导致了生态退化,大量的围湖造田、森林开垦等人类活动也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这些都是由于在观念上存在局限,传统的水利建设理论中更多的强调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而忽视了人也是流域生态系统的一分子;与国际上先进的水利建设水平相比,我国仍需要不断努力提高水利技术装备水平,采用先进的水系生态修复技术,提高效率。

1.2?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发展

全面实现我国水利事业的现代化发展,首先要制定完善的水利现代化建设计划方案,做好水利的管理工作,流域管理部门要重视管理人员的选拔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注重人才的培养。规范管理体制,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采用先进的流域管理技术,重视综合治理流域的管理思路,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策略,最终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这都要求我们转变思想观念,回归自然,人与河流和谐相处,大力宣传人与流域和谐共处的观念,使流域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和平衡;强化技术规范,大力发展先进的水利技术,更新水利修复设备,不断提高水利建设施工技术水平,保障水利资金的投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监督机制,实现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由于当前我国正加快经济发展,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也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防为主、治为辅、防治相结合的策略。根据地域的不同,制定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水利现代化计划方案,分阶段综合治理,提高效率,加大资金的投入,发展我国水利事业,实现人类社会与水域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处。

2.我国水利新理论的形成及发展方向

2.1?实现水利现代化发展推动水利新理论的形成

20世纪我们在建设大型水利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各种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由于大量的不合格水利工程的建设,流域的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出现短路的现象,破坏了地表水的平衡,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影响了水域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导致食物链中的某些环节遭到破坏,物种急剧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防洪工程的建设在杜绝了洪灾的情况下,也阻止了洪水泛滥区与河流之间的水循环工程,导致洪泛区的生态活动难以进行;对流域水资源的开发速度超过它的再生速度,过量的开发地下水资源,引起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地表植物的枯萎、地面下沉等严重的后果;流域一般都具有自我净化的能力,但大量污染物的排放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范围内,环境的总体质量下降,流域的物质循环受到阻碍。这都要求我国发展新的水利理论,实现我国水利的现代化,维护生态的平衡稳定。

2.2?我国水利新理论的发展

为实现我国水利建设的现代化,水利新理论应运而生,在总结传统理论优缺点的基础上,充分体现高科技、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传统的旧水利理论是以改造大自然、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为主要指导思想,以力学知识作为支撑,在这种思想下的水利建设工程严重的破坏了水流域的循环系统。水利新理论在总结传统理论优缺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等因素对水资源的影响情况,发挥水利在流域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重要作用。水利新理论跨出传统水利理论的局限,将流域观念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在重视流域的物理特性之外着力分析流域的社会及自然特性。在研究流域的水文规律的基础上,从天象、地象及生态整体上观察水域情况。同时,不可忽视人类活动在其中的影响。顺应水利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水利新理论在综合分析水域的自然特性、水文状况以及社会特性,实现流域范围内的社会可持续发展。

3.总结

21世纪的新社会,人们要求建设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在总结传统的旧水利建设理论优缺点的基础上,发展水利建设的新理论,平衡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与维护流域生态平衡稳定需要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水利新理论的指导下,充分体现我国水利事业高科技和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庆元.江苏水利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D].河海大学,2001.

第4篇:社会治理现代化方案范文

1实现我国水利现代化事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1实现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事业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水利建设事业同国际上发达国家先进的水利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管理工作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管理人员的选拔不严格,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受传统水利建设理论影响,思想观念仍比较陈旧,河流的断流、湖泊的干枯等都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侵占生态用水导致了生态退化,大量的围湖造田、森林开垦等人类活动也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这些都是由于在观念上存在局限,传统的水利建设理论中更多的强调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而忽视了人也是流域生态系统的一分子;与国际上先进的水利建设水平相比,我国仍需要不断努力提高水利技术装备水平,采用先进的水系生态修复技术,提高效率。

1.2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发展

全面实现我国水利事业的现代化发展,首先要制定完善的水利现代化建设计划方案,做好水利的管理工作,流域管理部门要重视管理人员的选拔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注重人才的培养。规范管理体制,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采用先进的流域管理技术,重视综合治理流域的管理思路,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策略,最终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这都要求我们转变思想观念,回归自然,人与河流和谐相处,大力宣传人与流域和谐共处的观念,使流域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和平衡;强化技术规范,大力发展先进的水利技术,更新水利修复设备,不断提高水利建设施工技术水平,保障水利资金的投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监督机制,实现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由于当前我国正加快经济发展,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也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防为主、治为辅、防治相结合的策略。根据地域的不同,制定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水利现代化计划方案,分阶段综合治理,提高效率,加大资金的投入,发展我国水利事业,实现人类社会与水域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处。

2我国水利新理论的形成及发展方向

2.1实现水利现代化发展推动水利新理论的形成

20世纪我们在建设大型水利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各种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由于大量的不合格水利工程的建设,流域的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出现短路的现象,破坏了地表水的平衡,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影响了水域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导致食物链中的某些环节遭到破坏,物种急剧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防洪工程的建设在杜绝了洪灾的情况下,也阻止了洪水泛滥区与河流之间的水循环工程,导致洪泛区的生态活动难以进行;对流域水资源的开发速度超过它的再生速度,过量的开发地下水资源,引起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地表植物的枯萎、地面下沉等严重的后果;流域一般都具有自我净化的能力,但大量污染物的排放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范围内,环境的总体质量下降,流域的物质循环受到阻碍。这都要求我国发展新的水利理论,实现我国水利的现代化,维护生态的平衡稳定。

2.2我国水利新理论的发展

为实现我国水利建设的现代化,水利新理论应运而生,在总结传统理论优缺点的基础上,充分体现高科技、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传统的旧水利理论是以改造大自然、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为主要指导思想,以力学知识作为支撑,在这种思想下的水利建设工程严重的破坏了水流域的循环系统。水利新理论在总结传统理论优缺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等因素对水资源的影响情况,发挥水利在流域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重要作用。水利新理论跨出传统水利理论的局限,将流域观念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在重视流域的物理特性之外着力分析流域的社会及自然特性。在研究流域的水文规律的基础上,从天象、地象及生态整体上观察水域情况。同时,不可忽视人类活动在其中的影响。顺应水利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水利新理论在综合分析水域的自然特性、水文状况以及社会特性,实现流域范围内的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5篇:社会治理现代化方案范文

主要成效和存在问题

江阴市无论是率先实现现代化、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还是现代农业建设、水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改善,市、镇、村都把水利摆到了重要位置,上上下下都关心水利、支持水利。水利建设力求做到河道疏浚与新农村新市镇建设相结合、农田水利与农业结构调整相配套,注重解决水利民生问题,使人民群众普遍受益。市政府对河道达标、家河清洁、农田水利先后出台了专门文件,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任务目标、验收标准和奖惩办法,纪委监察部门定期督查、考核绩效,力度大、投入多、工作实、效果好。小康河道达标清淤工程,经验收后市里补助5元/m3;驳岸、泵站、农桥等配套工程市里补助一半;清洁家河工程,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实行以奖代补,按验收合格的“家河”水面积每亩奖励800~1000元,其余由镇村承担;对圩堤加固、防洪闸改造等工程,市里补助投资30%。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参与设施农业、河道整治建设。在长效管理上,一是全面实行“河长制”,市、镇、村领导分别担任市级、镇级、村级河道河长,同时强化考核;二是健全河道管理网络,各镇成立镇村河道管理领导小组,镇领导任组长,水利科长任办公室主任,各村河道管理由村主任负责;三是落实管理制度,一支管理队伍、一本管理台帐、一套考核办法、一笔管理资金;四是推进基层水利站达标,完善服务标准,提升管理水平。江阴市从2006年起就编制了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水生态水景观规划、农田水利建设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从而使大规模水利建设有条不紊地实施。为了推进水利现代化,又编制了水利现代化规划纲要和水利现代化建设方案。但从水利发展现状来看,大的布局有了,具体工程实施还缺少详细规划。为提高规划的深度及可操作性,江阴市着手按片加强专项规划编制,月城镇、霞客镇较为典型,两镇先后编制了月城西部水利整治规划、徐霞客生态湿地水系沟通规划,并按规划实施了一期工程,但其余大部分片区、镇村专项规划工作都还尚未启动。展上存在一些不平衡一是涉水管理要进一步加强。沿江高速、新长铁路等工程以及新城镇建设打乱水系,有的堵断了河道,有的过水涵洞过小,有的没有考虑河道整治余地。“道路畅通了,河道切断了”情况普遍,不但引发内涝,也影响了水环境。二是水域保护的实施难度较大。近年来,江阴市镇村水面率有所下降,如:青阳镇建义村,上世纪80年代初期水域面积有7.2hm2,现状只有2.6•hm2多,主要是开发建设占用水域。在土地出让中,虽然要求河道“填一还一”,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填不还或补足不够。三是局部地区防洪排涝标准不高。一些万亩大圩圩堤未全面达标;地面沉降使不设防地区成了洪涝受灾区;青祝河以南水系原南排太湖、北排长江,太湖蓝藻事件后只能外排长江,减小了排涝能力;部分圩内和圩外河道整治配套跟不上,“动力提高了,水流不畅了”,加大了防洪压力等等。四是多元投入机制尚需推进。江阴市水利建设基本以政府投资为主,市场融资渠道少,虽然镇村水利投入中有部分企业投资,农业开发项目排灌工程也有企业投资,但总体上水利多元投入的量不多、面不广。

思考和建议

2011年,江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实现与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现代化。从江阴市水利发展改革现状来看,水利建设虽然有较好的基础,但任务仍然较重。由于水利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即使像江阴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要分阶段地达到目标。3年实现水利基本现代化,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难点、加强薄弱环节、着力强化短板,从而尽快提升总体水平。从这方面考虑,提出一些建议如下:从实践情况看,江阴市水利规划还需要深化细化,要按照《江阴市水利现代化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指标,制定或完善详细规划或专项规划。一是要围绕市域发展总体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水利治理布局;二是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完善区域防洪排涝规划,认真研究区域河道系统治理,在此基础上完善镇村水系规划,做好规划衔接;三是细化3年实施方案,做一片成一片,并利用新沟河建设及锡澄运河外移的机会,调整理顺沿线水系。江阴市的经济总量决定任何地方都淹不起,加强防洪排涝薄弱环节建设刻不容缓。为此,针对青祝河、环山河、白屈港等骨干河道存在的薄弱环节,要一条河编制一个可研报告进行系统整治,分别列入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加快实施。内部河道整治、水系沟通建设应加大投入、分批组织实施,并积极争取全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试点,通过大中小河道系统治理和农田联片治理,发挥整体效益,推进水利现代化。为适应水利现代化建设,除继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外,还需要拓宽投入渠道。一是要尽快出台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的相关政策。可参照溧阳等地做法,按土地出让金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水利经费。二是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水利建设。对“家河”建设及管理、农村水环境整治、高效农业水利配套等,建议做好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出资。三是拓展市场融资的途径和方式。可搭建政府融资平台,研究发行水利建设债券,争取银行增加贷款,并进一步完善财政贴息政策。加强水利管理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建议江阴市在加强管理上做出表率。一是针对建设项目切断水系影响防洪排涝问题,要加强建设项目洪水影响评价及行政许可。二是对开发项目占用水域,要严格实行“填一还一”,确保水面率。三是进一步落实三条红线,要重视区域发展和产业规划及重大建设项目水资源评价制度,严格取水许可;继续严格执行禁采管理,研究地下水回灌,避免部分地区持续沉降。

本文作者:赵一晗工作单位:江苏省水利厅规计处

第6篇:社会治理现代化方案范文

关键词:煤矿企业;瓦斯治理;优化措施

0引言

在安全生产大于天的背景下,煤矿企业往往都建立有完善的管控制度,从管理方面已经尽可能做到了从全面到重点的把控,然而,在矿井作业这种特殊的环境下,瓦斯治理丝毫容不得半点松懈。笔者认为,除了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外,还需要加强人员安全知识培训,做好应急处理方案,通过一些安全演练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增强人员安全意识,确保安全措施得以贯彻落实。

1煤矿瓦斯治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随着煤炭企业产业链科技的不断升级,一些安全事故在现代化防范体系的预防监测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先进的安防设备也不是万能的,定期开展的安全培训也不能做到完全消除隐患及事故发生的可能。以笔者所就职的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近5年便发生各类瓦斯爆炸数十起,其中严重的造成数十人伤亡。令人触目惊心的灾难为煤矿工作者敲响了警钟。笔者归纳总结认为,当代煤矿在防治瓦斯灾害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认识上尚存在着定位不准、认识不清的问题。②瓦斯管理仍存在着大量问题和隐患,瓦斯治理已成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薄弱环节。③突出理论还没有实现重大突破,不能为突出事故的预防提供理论上的必然保障。④煤层瓦斯抽采效率偏低。

2加强瓦斯涌出掘进巷道的安全管理

2.1采取措施

预防瓦斯爆炸长期以来,加强通风成为了防范瓦斯积聚的重要举措之一。而在当代煤矿企业大纵深、大作业面、机械化的背景下,井下采掘作业面的通风设备应当做到有效稳定和连续不断,要有足够的风速、风量把瓦斯吹散、冲淡,稀释到规程规定以下。鉴于此,笔者认为,井下采掘现场要使用大风机、大风筒,如果采用下行通风必须符合规程有关规定,掘进工作面应当采用全风压或局部扇风机通风。

2.2瓦斯事故的应急措施

虽然安全问题一再强调,“隐患险于明火,防患胜于救灾”等安全警示标语在企业各类地方长期存在,各类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也不断展开。然而,撇开人的因素,一些瓦斯爆炸等严重事故还是并不能完全依靠安全防范彻底消除。在此背景下,就需要煤矿职工深入了解并习惯掌握应急处理方案。井下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时,现场人员一定要沉着,与此同时,事故发生后要迅速切断灾区电源,井下人员要积极自救。当无法从事故现场快速撤出,或已经产生爆炸造成巷道内堵塞等实际情况时,应当选择相对安全的地方躲避,并设法发出一些求救信号,在等待救援的同时尽最大努力做好自救。

3煤矿瓦斯灾害治理的优化措施

3.1先抽

后采是瓦斯治理的基础“先抽后采”是当代煤矿企业常用的手段之一。由于井下环境特殊,不易于瓦斯飘散,且因为湿度、地质条件等原因,一些监测设备测量数据难免有误差,因此,先抽取瓦斯,再行进行开采工作成为了防范瓦斯解决的重要选择。从这点意义上来讲,先抽后采措施是井下瓦斯灾害防治的基础。

3.2监测

监控是瓦斯治理的保障“监测监控”就是通过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或甲烷断电仪、甲烷风电闭锁装置,对采掘工作面等按规定需要安设甲烷传感器的地点的瓦斯浓度进行实时自动连续监测,在所控区域瓦斯浓度达到规定的临界点时,及时报警并切断所控区域所有机电设备的电源,迫使其停止生产,实现安全生产的技术手段。从现代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角度而言,充分利用行业科技发展进步的契机补充一些现代化监测监控设备,能够有效弥补预防安全隐患方面的不足,用更多数据来考量、分析井下瓦斯状况,并留存下详细的资料。

3.3以风

定产是根本“以风定产”就是根据矿井现有实际供风能力核定矿井生产能力,通过控制矿井的实际产煤量来减少矿井瓦斯的涌出量,降低瓦斯危害程度,从而实现安全生产的技术措施。从这点意义上来讲,“以风定产”是煤矿企业防治瓦斯的最基本的生产管理措施,也是防止井下瓦斯积聚的先决条件和根本措施。当生产能力超过矿井的实际通风能力后,由于矿井总进风量已无法将涌出的瓦斯稀释到规定的浓度以下,而煤矿企业为了能维持正常生产就必须在风量分配上采取一些措施,这样就会造成矿井通风系统的紊乱,从而降低了矿井的防灾和抗灾能力,因此,笔者认为,煤矿企业必须坚持“以风定产”方针不动摇,不安全不生产。

4结语

煤矿企业在瓦斯治理方面应当提高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在扎实有效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不断加强对于现代化、科技化安防监测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切实为瓦斯隐患预防监测增加更多的安全防护层,减少甚至杜绝瓦斯事故的发生,保障安全生产进而确保企业实现长足发展,继续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大的能源支持。

参考文献:

第7篇:社会治理现代化方案范文

关键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生态文明制度;美丽蓬莱

中图分类号:A715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同志所作的报告,科学地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工作基本经验,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特别是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五位一体”、“建成小康社会”、“四个同步”、“两个翻番”、“美丽中国”、“八个坚持”、“四个意识”、“三个自信”等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同志的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通过学习,加深了理解,感触颇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基本特征的准确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现行的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制度、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以来,我国建立了政府生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还未能形成对粗放型、外延扩张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制约,致使片面追求生产总值的增长,以攫取和损毁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增长,自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生态越来越恶化。面对严峻形势,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

作为一座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滨海旅游城市,蓬莱市始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制度保障与工程建设并重,全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011年跻身全省首批、烟台市唯一一个省级生态市,2012年市委、市政府又作出了建设生态蓬莱的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一是启动生态蓬莱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发展。2012年4月1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生态蓬莱建设暨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四大班子领导全部参加。结合国家级生态市考核指标要求,把生态蓬莱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全面组织实施。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蓬莱的意见》、《蓬莱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市考核指标责任分工表》和《蓬莱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工作实施方案》等,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蓬莱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启动生态蓬莱建设工作。

二是创建“蓬莱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蓬莱的意见》和《关于在全市开展“蓬莱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集中整治农村垃圾、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染。全面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运行模式;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发展生态农业,对秸秆、禽畜粪便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因地制宜地采取制沼气、发电、还田作肥料等不同方式,全部综合利用;抓好镇驻地绿化工程,提高绿化档次和绿化覆盖率;加快推进镇级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

三是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严厉打击河道挖沙、乱采滥挖、无证开采等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加强陆岸水污染治理,减少入海污染物总量;加强对水土流失、矿区地面塌陷、破损山体、湿地和海岸带等生态受损区域的治理修复,恢复区域自然生态功能;加快推进水系生态建设,积极实施沿海防护林、荒山绿化、封山育林等重点工程,构建绿色屏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四是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市政府制定下发了《蓬莱市大气治理可持续改善实施方案》、《蓬莱市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等,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环境质量。重点抓好燃煤电厂、水泥生产企业和工业窑炉的颗粒物污染防治设施的升级改造;不断加强城乡结合部、施工场地、地面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完善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在市区两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

第8篇:社会治理现代化方案范文

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认为,全面深化气象改革,重要的是有勇气、展锐气和敢担当,做到真抓、实干、深改。有勇气,就是在思想认识上必须搞明白,在新的形势下,不改革不行,改革搞不好不行,改革目标任务达不成不行。展锐气,就是在政策举措上必须搞清楚,改革的方向要坚持,改革的目标要坚定,改革的底线要坚守。敢担当,就是在实践和行动上必须敢于涉险滩、破藩篱、担责任,增强解决各种深层问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第一,切实增强大局观,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正确方向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前提。如何体现正确的方向?最重要的是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强调,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总理强调,气象工作要继续围绕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创新工作思路,发挥职能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因此,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把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放在首位,这是我们的正确方向。改革无论怎么深化、怎么推进,都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方向不能变,阵地不能丢。方向不能变,就是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基础性公益事业定位,坚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要求,以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其对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气象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的牵引、影响和传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市场资源和力量参与气象服务,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效益。阵地不能丢,就是无论公益性的气象服务还是市场化、社会化的气象服务,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力,成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力军。

第二,切实增强责任感,强化改革的责任担当。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面对不期而至的挑战,面对各种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我们应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才能推动改革,克服困难,跨越艰险?我认为,关键是要强化奋发进取的责任担当,树立啃硬骨头的改革作风。我们要有那么一种改革的紧迫感。我们不妨用系统的、辩证的眼光来审视一下,看看我们在气象改革的大局中做了些什么,改了些什么,这些做和改离“全面”的要求还有多远,还有什么不足。看看我们在气象改革的道路上,走了多深、迈了多长,距“深化”的差距还有多少。我们要有那么一种改革勇气。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哪个领域的改革都犹如负重攀爬、中流击水。改革哪能没有阻力、没有风险、没有难题?但越是面对阻力、风险、难题,越是要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舍我其谁的闯劲儿,越是触及深层次利益问题,越是要敢于涉险滩、破藩篱、担责任。我们要有那么一种改革智慧。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措施和方法、合理的节奏和力度。攻坚克难,突破气象核心业务技术瓶颈,需分清轻重缓急;开放合作,创新气象服务体制机制,需加强统筹协调;提质增效,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需坚持分类推进。我们尤其需要把握好各项改革举措出台的时机、方式和节奏,做到有序、有力、有效,不拖延、不折腾、不反复。尤其需要坚持底线思维,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既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定决心,又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襟怀。只有这样,才可能将百米冲刺的心劲贯穿于改革长跑的始终,贯穿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始终。

第三,切实增强执行力,狠抓改革的责任落实。全面深化气象改革,没有那么一股子干劲儿,就难以把蓝图化为现实。改革的干劲儿从哪里来?从历史的责任和时代的要求中来。我们要紧跟中央步伐,紧紧围绕中央确定的路线图、时间表和施工方案,把中央交给气象部门的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好。要加快出台《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意见》和《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加快制定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积极开展气象业务科技体制和气象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要紧紧抓住关键环节,突出抓落实的导向,对国家改革的“规定动作”有章有法,对气象改革的“自选动作”有依有据,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推进。增强执行力、落实力,就要做到人人头上有责任、个个肩上有担子。对定下的工作、看准了的目标,就要议立决、决立行、行必果,一件一件抓实施、一项一项改到位、一步一步向前推。

第9篇:社会治理现代化方案范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3-0048-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即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需要,协调终身教育、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1]。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院校要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重新定位不同参与主体间的关系,重点强调了政府、行业、学校、社会组织和个人等主体的共同参与,落实各主体的责任,加强监督评价、依法治理,形成长效机制;同时指出培养人才质量的关键在创新培养模式、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2]。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专业建设是核心,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并且专业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紧密结合。

推进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提升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明确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能力要求,分析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对“双师型”教师的能力要求

(一)“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技能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需要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培养高端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这就需要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师范技能、娴熟的实践技能、精深的科研技能。在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理念下,“双师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师范技能,履行教师的基本职责,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培养新型高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另外,也要持续关注行业动态,做到培B理念和培养方式方法与时俱进。

(二)“双师型”教师应主动适应区域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提出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的优化升级。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东西部、城乡之间的差距,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发展特色经济产业,如民族文化、民间工艺的发展与传承。这样的区域发展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行商讨修订,做到互利共赢。自己设定的培养目标,自己实施的培养方案,自己监督控制的培养过程,自己对培养人才的使用,更容易找到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适应发展的需要,实现任务目标和计划方案。

(四)明确目标: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权益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即使是作为培养单位的职业院校也对自己培养的人才不满意,也就是人才质量不过关。职业院校知道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但在培养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使得培养过程偏离培养方案,其中职业教育学问化是最主要的方面。职业教育没有建立健全的体系,没有坚持自己的目标,总是和普通高等教育进行比较,不管是在学校建立、设备购置、教师准入、学校招生、教学评估等方面都进行比较,无法跳出普通高等教育的框架。特别是隶属于综合型大学二级学院的职业教育学院很难做到一校采取两套治理模式。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包括教师团队的发展,不同的教师从不同的方面有效组合成“双师型”更能培养合格的优秀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要求下,更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鼓励多元主体的参与,明晰责、权、利。

参考文献:

[1]杨新春,吴艳.现代职教体系视野下的高职“双师型”教师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4(4):64-69.

[2]白维.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 提升治理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63-165.

[3]李梦卿,杨秋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6(14):24-28.

[4]肖凤翔,贾F.协商治理: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