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

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

第1篇: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渗透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并使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累赘感,反而觉得所学知识更丰富,实用性更强。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学中,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氮气的包围之中”的现实场景引入氮气的物理性质,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而引出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也可以讲述在打雷闪电时氮分子与氧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一氧化氮分子的场景,介绍了后续几个反应后,得出谚语——“雷雨发庄稼”的结论。在讲到NO的毒性时,补充NO作为信使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让学生带着惊讶的情绪对NO产生了新的认识。

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或重点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热点渗透教学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进行生活与化学关系专题教学

高中化学专题教学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教学形式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与书本中的化学的联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介绍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介绍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介绍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化学合成材料的发展概况,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体多个部位的化学材料。

四、与生活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经济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可进行“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进行与生活有关的论文写作教学

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课题报告,探讨实验中的问题或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向学生介绍撰写小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得明白就达到了要求。例如,将“糖类”设计成主题为“糖类与生活”的拓展课,课前充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引导他们提炼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与糖尿病”、“糖与减肥”、“糖与健康”等小课题。然后把全班学生组合成几个组进行专题研究,同学们查找资料、走访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实验,在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课题报告。

此外,遵循自愿的原则,鼓励学生将课外新闻记者材料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写出科技小论文。在将阅读材料整理成文章,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学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的组织语言的能力。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应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化学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或者说都能很好地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本文就当前化学教学与学生生活不能紧密联系的现状提出将生活中的化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的相关教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社会生活中,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的教学方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接受这样一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并愿意在教学中付诸实现,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学习,注意搜集各种新知识,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各科知识的普遍联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的进入化学学科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化学与生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1):58-59.

[2]李琴.将社会生活中的裕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D].华中师范大学,2008:3-27.

[3]张俊英.现代生活中的化学[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

[4]刘长笑.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与绿色化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8.

[5]吴君磊.让化学课堂回归生活世界[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5):91-92.

第2篇: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感受;观察;体现;面具文化;案例

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思想从认识走向形成的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确立的阶段,引导学生感受、观察、体验面具脸谱文化,在案例背景指导下,通过理论指导、教学方式、面具文化,结合教材分析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通过专家的评课和自己的案例反思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

一、案例背景

在案例的背景下,《角色的游戏》这节课将改变传统的技法学习,从理论指导到教学方式以及面具文化进行调整,让学生感受、观察、体验面具脸谱文化。

理论指导: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景,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文化涵养及人文精神。新的课程标准主要是要打破传统的训练,增加更多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改变了以往课程中只侧重于面具的制作技术,而忽视对美术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面具的由来、演变和不断变化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理解以及出于这种理解的不同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习惯。本课与中国传统瑰宝脸谱紧密联系起来。了解脸谱的造型特点、脸谱表现三国时人物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的常用手法,通过体验脸谱的色彩和造型,进一步认识、理解脸谱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

《角色的游戏》一课,安排了面具的由来、发展、功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面具的文化、历史,同时让学生了解现代生活中面具的主要功能、面具的特点及面具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脸谱的功能以及脸谱给学生带来的乐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培养学生丰富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审美习惯,认识面具的演变、发展过程,了解面具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文化、民族、宗教等多角度认识面具艺术,从而进一步了解面具的文化内涵。

(2)通过对京剧脸谱面具艺术的欣赏,分析脸谱面具的造型、色彩,了解面具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了解面具在表现人物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上常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初步学会脸谱面具的设计与制作。选用恰当的材料,运用彩绘等技法,设计制作平面或立体的面具。在与同学合作完成作业中,锻炼协作能力,培养互助精神。

(4)通过京剧自编自演面具表演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学生体验脸谱面具带给自己的乐趣,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感受脸谱面具独特的艺术魅力。京剧脸谱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艺术,已经成为世界的艺术瑰宝。

(5)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爱国思想、自我规划、组织的能力。

三、教法分析

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1.感受做先导

2.观察为铺垫

3.了解面具

四、反思

这是一节教学展示课,通过认真的反思,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京剧脸谱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和学生的表演切入点进行完美的对接是我苦思冥想的问题。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我和音乐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沟通。我认真揣摩人物形象如何用肢体语言更加生动表现出来。其次,学生活动设计过程,也发现一旦想法变成现实时,一切应该想得更加细致,因为我们不知道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发生后如何更快、更好地解决,而不会影响我们的本意和想达到的目的。

通过各位专家老师对我的指导评价及自己对教学视频的反思和对教学案例的研究,我觉得自己还有不少不足的地方。我会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多向各位老师、专家请教,多看一些教学上面的论文杂志等资料,大量拓展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多实践、多总结,使自己得到更大的锻炼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宋金华.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何俊.中学美术体验性教学的探究.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3]焦艳.京剧进课堂的实践与体会[J].青海教育,2011(2).

[4]黄雪飞.以高中美术欣赏课为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11).

第3篇: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技意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

一、课堂教学是强化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1.结合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形成良好的科学道德。例如,在学习合成氨工业时,除了向学生介绍工业上合成氨的原理、设备和工业流程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化肥对于现代农业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合成氨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生活与化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再比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与制备后,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氯气刚发现不久就被用于制备化学武器,严重地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改造世界的手段,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及人类,具有双重性。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烙印,科学必须为正义的事业服务,必须同邪恶、同封建迷信作彻底的斗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

2.结合教学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要把科学方法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例如,讲氧气时可以介绍燃素学说是怎样提出的,这个错误的理论为什么当时能得到许多科学家的承认?普利斯特里发现氧气时应当燃素学说,为什么真理就在面前而普利斯特里却没有发现真理?而拉瓦锡是怎样利用氧气的发现了燃素说,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这一曲折过程包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从前人的失败中得到教训,从胜利中得到启发,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很有启迪作用。

此外,教师还应结合教材,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必要的化学史实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增进学生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例如,可以介绍居里夫妇历经45个月的艰辛,终于从数吨沥青铀矿渣中成功地提炼出0.1克氯化镭的光辉业绩,以及介绍我国不少科学家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怕困难挫折的精神,为改变祖国的科技落后作出努力,为世界化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这些,无疑会使学生受到尊重事实、独立思考、一丝不苟、百折不挠、大胆创新等科学态度的熏陶和教育,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和献身事业,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

3.加强实验教育,提高实验素养,增强动手能力,训练和培养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的训练。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可以增加实验内容,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大力改进实验,鼓励学生自制实验装置及用具等,从而增加学生的训练机会和效果,缩短理论和实际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要通过实验,切实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以及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的思维能力。

二、社会实践活动是强化科技意识教育的广阔天地

1.组织科普讲座。法拉第就是从听戴维讲科普课而进入科学殿堂的。可以请专家教授介绍化学知识,介绍科学家生平事迹,介绍我国或世界新科技成就及动向,介绍环境污染状况及防灾减灾知识,从而深化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进一步激发科学兴趣。

2.组织参观和调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科技成果展览、污水处理系统、环境监测站、重大事故现场、现代实验室等,了解化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的应用情况,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如本地区水源污染状况调查等,加强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三者之间联系的认识。

3.开展小发明活动。生活之中处处有化学,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自己设计、自找材料、自己动手进行小发明活动,如利用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自制旅行冰袋等,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增进学习兴趣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通过竞赛,增加学生的科技竞争意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以组织学生写小论文,总结知识,训练他们的科学表达能力等。

三、教师是强化科技意识教育的关键

1.精心设计,悉心指导。教师应该挖掘隐含分散在教材中的科技意识教育内容,去整理提炼,从而成为训练科技意识的好题材。在搞小发明、小制作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制订实验计划,有时还需限制药品用量等,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反复试验,直到成功为止,从而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

2.努力创造条件。教师和学校应积极做到开放实验室、图书馆等,为科技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

3.改革考核制度。教师在学期年度考核时,应适当考虑参加科技活动的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使学生有成就感和保障感。

总之,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世界上科技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因此,对学生进行科技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职责,也是社会和国家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4篇: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

一、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自己要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目前,有些农村中学,实验条件较差,设备不齐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无形之中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这就要求我们每一名物理教师应该利用所学的知识和身边仅有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教具和实验器材,为物理教学服务。其次,物理教学必须和物理实验紧密结合,因为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例如:前西德国民教育初中物理课程共安排了343个实验,其中295个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实验彻底摆脱了现行传统教材的附属地位,真正给学生打下动手能力和进一步思考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因此,我们物理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物理教学应以实验为基础,使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把实验能力的培养列为教学计划重要组成部分。力争做到系统、完整,与理论知识的学习紧密联系而又相对独立。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给学生以示范,对实验的装配,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对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身教。

学生实验应该由学生自己操作独立完成,教师进行适当指导,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方法得到很好的培养,另外更应该加强课外实验,利用简单易行的办法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些简单、安全、有用的课外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这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关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拓性是现代教育的战略任务之一,也是物理教学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潜伏着自己的创造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无形之中就落在了教师肩上。

首先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更好地迎接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教师的教学方法常常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仿效的对象,所以应该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方位的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精神。

其次要充分的挖掘教材,活化学生的知识.充分挖掘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容。例如好多定律都闪耀着科学家们非凡巧妙的创造能力,这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是很好的材料,另外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活化知识,只有具备了从课堂所获得的灵活知识,那就可以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去有机的结合,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果没有从课堂所学到的灵活知识和思维方法。那么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发展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5篇: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低碳;舒适性;服装材料;心理;生理

1 服装舒适性概论

服装的舒适性能是指服装这种客观物质在生产、选择、穿着过程中,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要,从而产生舒适感觉的特性。服装已有数万年的历史,最初只是遮体御寒、适应环境的用品。现代生活中,服装已不再是简单的穿着物品,而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产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的舒适性能和安全卫生等性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服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之一。人们在服装行为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服装款式造型功能、服装色彩情感以及图案题材语言、材料舒适性等是通过人们的视觉、感觉所产生的美的、愉悦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也就是服装的舒适性感受,这是形成服装舒适性重要的组成因素也是服装美的实质。人们对舒适性的理解会因感受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本文所论述的服装舒适性是指服装与人体、人体与环境相和谐的关系的客观衡量,即服装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综合作用的客观效果。服装的舒适性就服装客体因素来说与面料性能、服装色彩、款式风格、生态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

服装舒适性是服装人体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它包括热湿舒适性、感觉舒适性和压力舒适性等,其中服装的压力舒适性是评价服装舒适性的一项重要指标。紧身贴体的服装,包括内衣、运动服装、弹力袜的压力舒适性等问题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而本篇论文则就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物理因素对服装舒适性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2 心理因素对低碳服装舒适度的影响

现代人不但渴求服装有最佳的实用功能,还要求具有艺术观赏性和自我表现的个性。除给自己生活带来方便、舒适外,还要求具有赏心悦目的情趣,美化自身的同时美化社会。心理上的舒适性包括色彩、光泽、款式、抗皱性、挺括性、抗起毛起球性、与环境的适合性等因素。通俗的讲,服装穿着的目的是为了美丽,而合体度较高的服装无疑是美丽的。但是对高合体度的追求必然导致对舒适度的牺牲,这个不难理解,服装设计的尺寸是按照静态人体进行设计与测量的,而人很多时候是在运动中的,追求静止状态下合体的服装在运动状态下就会一定程度的限制人的活动,从而给人不那么舒服的感觉,即牺牲了服装的舒适度。何谓舒适呢?个人认为,对人体动与静都没有形态限制的服装就是最舒适的,因为无论是静坐还是行走甚至是跑跳,服装都不限制人体运动的幅度,无疑是很舒服的。但是这样的服装从外观上肯定不会那么漂亮。不限制人体则意味着不紧贴人体,宽松的衣服在合体度上就差很多。服装的合体与舒适应该有一个中间点,具体的说,在不牺牲服装功能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服装贴合人体,这样的服装就是我们要追求的同时兼顾合体度与舒适度的服装。

服装设计中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就是服装的色彩,如果说结构是一件服装的灵魂,那么色彩就是服装的外衣,结构给人的第一印象大多是一件服装设计的简单与复杂,而颜色则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相同款式、相同面料的服装,由于色彩配合的不同,会产生朴素、典雅、秀丽、鲜明、华丽、热烈等不同的感情效果,会使人们感到不同的心理舒适性。

3 人体生理因素对低碳服装舒适性的影响

低碳服装生理上的舒适性首先受服装材料本身固有的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吸湿性是指物体在空气中吸收或放出气态水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指服装材料能及时吸收人体皮肤表面排出的汗液和蒸汽,并能通过纤维传到织物的另一面,释放到空气中的能力。这种性能越好,吸湿性越好,人体皮肤越舒适、干爽。尤其是在闷热的夏季和剧烈运动时,人不会有闷热感。

服装材料的保暖性是指材料阻止空气通过的能力,也就是阻止材料两面空气热交换的能力。冬装,包括严寒地区穿的服装,要有较强的保暖性,以防止人体被冻伤。

透气性是指气体透过织物的能力。因为人体皮肤每时每刻在进行呼吸,和外界进行气体的交换,时刻都有皮屑脱落、汗脂排出。从卫生学角度来说,服装材料的透气性,有利于面料内外气体的交换,有利于人体皮肤的新陈代谢。

柔软、光滑度是指服装面料对人体皮肤的触觉舒适性。面料越柔软光滑,人体感觉越舒适。尤其是内衣、睡衣以及其他紧贴肌肤的服装,柔软感是非常重要的。

4 物理因素对低碳服装舒适性的影响

低碳服装的舒适性不但与服装的生理、心理因素有关,还与材料的种类和性能等有关。

织物受外力作用后被拉伸,去除外力后能够恢复到原状态的能力称为伸缩性。服用织物应该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以有利于人体的基本活动。为了提高伸缩性,运动装、内衣等多采用氨纶弹力织物。氨纶在织物中大多是以包芯纱的形式出现的。利用特殊方式制成的化纤高弹织物也具有较好的伸缩性,使服装具有最佳的人体舒适弹性。

在选取织物面料的时候,天然纤维是最上乘之选,这是因为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相比,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较大。不同的纤维纺成纱线,织成织物后,还需经一定的后处理及服装加工后才能到消费者手里。其间要使用一定的化学物质,经过染色、印花、后整理等过程。这些化学物质中有些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这一点在服装的价格上也会有很好的体验,比如一些纯天然的桑蚕丝等材料的服装价格动辄上千元,而化纤的服装价格则普遍不过百元,从这一点上看,“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古训确实有其道理。

5 低碳面料在服装中的应用

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有不少服装企业开始采用低碳面料。竹纤维、大豆纤维、牛奶纤维面料等新型环保面料已被广泛应用于服饰中。这些低碳面料也有其优越性,春夏装尤其强调面料的舒适性与手感,而竹纤维、大豆纤维、牛奶纤维面料更能符合这一要求。

有一种衣服见“水”就化,这可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水,而是一种被水稀释了的皂液。衣服脏了,根本不用洗,因为它一沾肥皂水就会溶解,可以随水冲掉,不留痕迹。这种衣服是用特殊的纸质纤维做的,事先作了化学处理,只有在低浓度的皂液中才会产生化学反应,遇到雨水或一般的水却无动于衷,即使穿着这种纸衣服在雨中踢球或赶路,也无须担心衣服溶解了变得赤身。

这种纸质纤维价格低廉、制作简单,穿脏了扔到水里,滴几滴皂液或扔一小片肥皂头,衣服就溶解在水里了。人们给纸质纤维

服装起名叫环保服装,它价格便宜,颜色鲜艳,品种繁多,穿用方

便,是21世纪理想的服装。

6 结论

本篇论文从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物理因素等多方面对各种因素对低碳服装舒适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举例说明了低碳面料在服装生产中的应用。作者得出一个结论,服装的设计不能只考虑美观效果,在科技进步的今天,服装产业也要与时俱进,向环保,低碳的大方向靠拢。在服装的设计与生产中,大胆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从多方面考虑服装的穿着舒适性。相信在环保低碳的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在服装行业中做到低碳舒适的服装企业一定会异军突起,撑起服装行业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顾春华,舒云华.运动面料的动态热湿舒适性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2]张雪峰.贴身类服装的接触舒适性与其织物手感的相关性研究[D].东华大学,2005.

[3]李勇.浅谈服装材料的舒适性[J].北京纺织,2004(03).

[4]邢小娟.贴身服装舒适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7.

第6篇: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

做学生的家长,热心生活向导,突出一个“爱”字

大学生年龄虽然已进入成人行列,但是他们在处事能力等方面尚处于“准成人”[1]阶段。不少学生(尤其是一年级新生)尚带有浓重的恋家情绪,自理能力相当薄弱。所以大学班主任应该从做好“家长”开始。所谓“家长”,就是要求班主任怀有一颗爱心,视学生为子女或弟妹,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心理上的安抚、行为上的引导。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身边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公主”“少爷”式生活。上大学后,突然远离家庭,独立生活,难免会出现种种不适应、不满意。如有的学生不适应集体寝室,老是睡不好觉、静不下心;有的学生不会利用课余时间,下课后就无所事事,一有空就玩扑克、聊闲天、打游戏;有的学生不会料理“家务”,自己的东西随处乱丢,衣服脏了不会洗或不想洗,花钱送洗衣房或者趁星期天带回家叫母亲代劳;有的学生不会合理开支经费,一旦手里有钱就胡乱花费,上饭店、喝老酒、抽香烟。

针对学生中暴露的种种问题,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挥“家长”作用,热心地从关心学生的生活入手,努力满足学生暂时依恋父母的心理需要。平时,班主任要利用早自修、晚自修或其他课外时间,经常深入到学生寝室、教室、实验室或林荫道,找学生谈心,利用电话、短信、邮件、QQ等形式,或通过召开班干部会、组织主题班会、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搭建沟通网络,保持信息畅通,掌控学生动态,及时排忧解难。如发现哪位学生不合群体,就主动找其谈心,传授交际技巧,学会合作共处;哪位学生生日到来,就用电话、短信或邮件祝贺“生日快乐”;哪位学生贫困贷款,就及时联络相关部门,指导办理手续;哪位学生身体不适,就主动问寒问暖,宣传保健常识,指导看病就医;哪位学生可培养为入党“苗子”,就多栽培勤浇灌,宣传党建知识,介绍入党环节。当然,工作方法上应避免“保姆”式,多用“向导”式。注重生活指导,避免包办代替。通过“向导”作用,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大学里同样有长辈的关爱、家庭的温暖,从而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

做学生的导师,悉心学业指导,讲究一个“导”字

无容置疑,大学生的核心任务是学习,班主任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成才。因此,班主任应努力做好学生导师的角色。“引导学生尽早完成专业、职业定向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转变。”[2]

所谓“导师”,重在“导”字。一是学习内容指导。让学生尽早熟悉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进度安排,如大学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何时举行,可以或能够取得哪些职业资格证书等。二是学习策略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教导学生学会学习。三是实践技能指导。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技能训练,避免“死读书”“读死书”和“高分低能”现象。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充分挖掘班主任的资历、教学和科研等优势,着重从以下三条途径入手。

1.做好教学工作,注重课堂育人

将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学之中,提升育人工作的和谐度与有效度,这是专业课教师兼任班主任的优势所在。如笔者充分发挥化学专业资深教授的优势,为做好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利用担任所带班级《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和《生活化学》等课程主讲教师的有利身份和机会,积极主动地将班主任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紧紧抓住课堂前后、课堂中间以及课外辅导、下班答疑、作业批改、技能指导、实验报告批阅等各个环节,见缝插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结合专业课程教学,不但讲学科发展、专业前景、就业去向和培养方案等,还渗透唯物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德育教育,有效地避免了专业教学与思想教育“两张皮”现象,取得显著成效。

2.加强技能训练,注重课外育人

班主任的导师作用,决不局限于课内,还须延伸到课外。在学生的技能训练与科学研究中,导师与学生“一对一”“面对面”接触,可将班主任工作与技能培养“无缝对接”,融洽师生关系,促进个性发展。如笔者先后为学生介绍“大学学习生涯设计”“化学专业大学生成才规划”“大学生科研选题指导”“绿色化学与现代生活”等讲座,引导学生刻苦学习。针对所带班级系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科特点,在班干部中增设“实践委员”岗位,指导学生加强实践锻炼。兼任学院大学生科研协会指导教师,积极主持、指导大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开放实验和科研项目,开展各类技能训练、竞赛、考级和科研活动。利用自己从事高分子材料研究、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市科技计划项目和学院化学实验室的有利条件,指导学生完成《新型可溶性聚苯并咪唑的合成》《改性有机硅氧烷/丙烯酸乳液的研制》等优秀毕业论文,指导学生申报并立项《新型水性环保木器漆的研制》《新型漂白消毒剂过氧化尿素的合成和应用研究》《盆栽花卉用新型彩色水晶泥的研制》《新型疏水性腻子粉的制备研究》等开放实验或学生科研项目,参研学生达全班50%以上。以自己良好的科研素养、丰硕的科研成果、悉心的技能指导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和促进学生健康成才。

3.加强管理研究,注重管理育人

大学班主任是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中最前沿、最直接的管理者,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体的管理质量和声誉。作为班主任教师,除了搞好教书育人和科技服务之外,还应积极开展相关的管理研究。在高教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例如,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引导大学生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如何引导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对人生和社会矛盾的适应性和耐挫力;如何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长效机制;如何结合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特点,打造学科特色和专业品牌;如何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筑和谐班级与和谐校园等等。

几十年来,笔者一直比较注重管理育人的研究。近年内结合工作需要先后主持《新世纪高师院校学生师能训练与考核体系研究》《地方高校化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地方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等省教育厅、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等立项课题,相继发表《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构建与效能》《地方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筑》《化学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筑与运行》《加强课外实践教育,推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等论文二十多篇,先后荣获学校“三育人”优秀个人奖、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全国高师院校优秀教师三等奖等奖励。笔者认为,长期坚持开展管理和育人研究,能促使班主任以一个研究者的眼光去观察学生、思考问题、处理事务,不断创新育人方式,提升管理水平。

做学生的朋友,真心平等互动,强调一个“情”字

随着高教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大学校园不断扩张,学生人数急剧增长。大学生群体中,水平高低不一,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多才多艺,有的平淡无奇;有的个性张扬,有的自卑保守;有的交际广泛,有的孤芳自赏;有的浮躁冒进,有的谨小慎微;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默寡言等等。其共同特点是期望值高、耐挫力低、主观性强、感恩心弱。班主任要想让一班个性不同、经历各异的学生团结在自己周围,就必须创新工作方法,讲究工作策略。实践证明,那种以势压人的“专制”式方法早被学生拒绝,而“朋友”式的师生氛围则广受学生欢迎。

1.平等相待,以情感人

我国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过:“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之短中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大学生是充满个性、感情丰富、思想复杂的人,他们的真情实感、思想动态只有在民主、平等、融洽的氛围中才能如实反映。因此,作为班级集体总设计师的班主任,首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和姿态深入到学生之中,关心他们的疾苦,了解他们的动态,掌握他们的兴趣好恶、个性特长、崇拜偶像、运动嗜好等,使工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其次应该抛弃“老实”“听话”等传统的学生评价标准,积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激励冒尖、张扬个性、发挥特长的管理机制,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而自己只充当幕后“导演”。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畅所欲言、尽情舒展,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完美的独立人格。

2.为人师表,以信服人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亲其人则信其言”。班主任的道德修养、言行举止、行为处事、学识造诣等都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为人师表”是一个优秀班主任产生凝聚力、提高感召力的关键因素。实践证明,空洞的说教是苍白的,“师表”的力量是巨大的。班主任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和人格魅力。用无声的魅力来代替有声的规诫,用耐心的引导来代替简单的命令,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亲近其身,在行为上随其所引,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为此,班主任应努力做到:一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同时,在选干部、评先进、定奖励、给表扬时,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全班同学一视同仁,决不厚此薄彼。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时多为学生着想,以心换心、以诚对诚。不能只凭主观意愿、个人好恶或传统经验而乱加指责。批评学生时,须重证据、摆事实、讲方法,不盲目拔高,不横加指责,更不武断定论或上纲上线,努力营造人人真心相待、个个心情舒畅的和谐班级。三是“言必信,行必果”[3]。要时刻检讨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出台的措施是否适度?善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四两拨千斤”。措施一旦推出,则严格执行,一抓到底;问题一旦暴露,则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3.施展才能,以技育人

丰富的爱好和兴趣是班主任了解学生、平等互动的“粘接剂”和“剂”。师生之间若有相同的爱好、相似的兴趣、相近的心声、相仿的观点,则双方的交流就变得时时有契机、处处有话题,思想政治工作就能做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因此,班主任应该博览群书、加强修养,不断充实、完善自我。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经验和学识等实际,充分施展个人才艺和魅力。以技艺为纽带,以爱好为“介质”,与学生广交朋友,融洽关系,增进情谊,促进工作。通过广交朋友,结成上下畅通、左右覆盖的“感情网络”,为做好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广阔平台。

总之,“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班主任老师既要做“经师”,还应做“人师”。在提倡“以学生为本”[4]的今天,大学班主任应以家长、导师和朋友等多重角色,热心服务、悉心指导、真心沟通,用自己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质、渊博的学识、坚韧的毅力和高超的技艺,以情激情、以智育情、以理引情、以技传情。如此,就能够顺利实现打造优秀班级、培育优秀学生之目标。

参考文献:

[1]任瑞红.论大学班主任角色的转变.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2):82-84.

[2]刘锋.大学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及人格魅力.文教资料,2007(26):172-174.

第7篇: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

与发现和使用了约4000年的铁相比,铬算是正当盛年的后起之秀。铬元素由法国科学家沃克兰于1797年发现,距今仅有213年的历史。铬(Cr)排列在元素周期表的第24位。金属铬呈银白色,比铁稍轻,熔点约为1857℃。

金属铬的耐腐蚀性很强,可用于制镍铬系的不锈钢,该钢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许多大都市的现代雕塑也采用镍铬不锈钢进行制造。铬既可用于制造飞机、轮船、汽车,又可用于制作小巧的首饰、磁带、,录像带等。人们爱不释手的红宝石和绿宝石,也因为含有铬,才使其呈现绚丽的色彩。普通的金属上镀铬可以防锈,价格低廉的金属披上一层薄薄的铬外衣后,既美观又耐久,两种不同性能的金属互补,可谓相得益彰。

铬也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人体对无机铬的吸收利用率比较低,不到1%;人体对有机铬的利用率可达10%~25%。天然食品中的铬以3价的形式存在,含量较低。铬在人体的糖代谢和脂代谢中都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铬污染离我们并不远

常见铬的化合价有正2价、正3价和正6价。铬的毒性与其价态有关,金属铬没有毒性,而化合物中的6价铬是强致癌致突变物质,可诱发肺癌和鼻咽癌等癌症,6价铬还易被人体吸收并且在体内蓄积。3价铬和6价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铬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含铬化合物生产加工过程中排放的铬渣,除此之外,金属的电解和电镀加工、皮革鞣制、印染等生产也会排放出大量含6价铬的废物。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各种挑战,其中就包括人们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铬污染是人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难题。多年以来,铬污染对人类健康损害的事例时有报道,特别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关于6价铬可以致癌的结论,使铬污染更是名声狼藉。

早些时候,世界各地就发生过比较严重的铬污染事件,其中包括上世纪70年生在日本东京的铬污染事件,同期在美国新泽西州以及我国锦州也发生过大面积的铬污染。全球己发生过的铬污染事件中,最著名的可能要属1993年发生在美国加州的保洁公司铬污染案。该公司利用铬盐作为冷却水的缓蚀剂,后因含铬液体渗漏造成所在地6价铬污染,导致住在污染地附近的老百姓健康受到危害。该污染案不但引起民事纠纷,还成为美国该类案件中最大的民事赔偿案,其赔偿金额高达三亿三千三百万美金之巨,此案巨额的赔偿金当年曾在美国引起轰动并被搬上银幕。真实的故事、传奇的情节、明星的演绎和大众关心的环保主题使该片大获成功,最重要的是,随着此影片的发行,铬污染也开始成为全球亿万民众关心的环境问题。

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装修房屋用到水泥的时候,也有可能接触到铬污染。水泥是建筑行业使用最广泛的材料,大多数人不知道水泥生产中也有可能会产生铬污染。水泥生产时需将石灰石粉经过水泥回转窑内i000多摄氏度的高温进行煅烧。为抵抗高温下碱性物料对窑炉耐火砖的侵蚀,部分水泥窑在炉内的高温区采用铬镁耐火砖砌筑。在高温和碱性环境下,经过高温煅烧的水泥熟料就有可能含有几十万分之一数量级的6价铬。因水泥系强碱性物质,如果水泥产品中微量的6价铬超过一定值,触碰后就有可能对的皮肤或有破损的皮肤造成铬性皮炎溃烂的,伤害。因此,近年来不少国家对水泥产品也制定了新的标准限制,控制其6价铬的含量。

另据有关资料介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许多地方都存在过铬渣污染。早年各地生产铬酸钠的化工厂历年会随生产排放铬废渣,截止到2005年,全国各地堆存下来的含铬废料约300万吨。其堆存地点分布于20多个省、市、区。我国因铬污染被迫先后关闭的30多个铬化工厂遍及上海、苏州、青岛、杭州、哈尔滨、沈阳、江门、长沙、广州、韶关、开封、天津等地。这些工厂倒闭后,遗留下来数百万吨铬废料堆积在当地,成为污染当地环境的毒瘤。不少地区地下水被6价铬污染,有的面积达数平方千米以上,被铬渣污染的水流入当地的河流,会直接影响到在流域沿途居住的千百万民众的生活,严重地威胁着当地人们的身体健康。

铬污染的治理

有毒铬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引起了各国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密切关注,近30多年来,仅针对铬渣的污染治理,全世界已经发表的论文和专利就有数百篇以上。铬渣的污染治理采用的方法真可谓五花八门,有湿法化学还原法,有高炉炼铁还原法,还有还原气氛下的高温煅烧还原法等等,但是它们都离不开一个原则,就是利用化学还原反应将毒性巨大的6价铬还原成几乎没有毒性的稳定的3价铬化合物。

近年来提出的循环经济理论也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借鉴循环经济的原则研究人员开发出“水泥的6价铬降解法”和“铬渣和废酸的综合利用法”两个专利,它们的特点都是遵循循环经济的原理,利用一种有害的工业废弃物治理铬污染,是典型的“以废治废,再循环利用”的方案。

第8篇: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

大家都知道,将原生态民歌搬上舞台,始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主要是以一种音乐会形式展现原生态民歌,歌手(如陕北民歌手王向荣)的声音是原生态的,但都重新编配了伴奏,甚至运用了管弦乐队。真正以“原生态”形式呈现的演出应是2003年CCTV举办的“西部民歌电视大赛”。此后,原生态民歌逐渐在演出市场上炙手可热。2006年,在第12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原生态唱法”正式作为一个组别纳入比赛之中,并成为该届青歌赛的亮点。在后来的第13届、14届青歌赛中,原生态民歌和原生态歌手也一直备受关注。也正因为如此,“原生态唱法”成为2006年以来中国音乐理论界的一个关键词。到目前为止,如果在“中国知网”()上用“原生态民歌”作为主题词进行搜索,所得到的结果竟有855个之多。这些文章不少都是较纯粹的学术论文,甚至还有硕士学位论文。不夸张地说,原生态民歌已成为一个持续的学术热点,其话语中心就是“保护”。不难看出,这个问题正是由青歌赛设立原生态组比赛引发的。

将原生态民歌搬上舞台,对于原生态民歌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那种“原生态”,究竟是“保护”还是“破坏”呢?这显然是一个必须回答、但又难以回答的问题。这是因为,“保护原生态民歌”作为一个理论话语,涉及一些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

按最早那些支持将原生态民歌上舞台的文化学者和音乐理论家的说法,原生态民歌亮相文艺舞台,可满足广大观众对它的好奇和审美需求,进而使国人对原生态民歌乃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一种基于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最终使这种认同感转换为一种保护原生态民歌的责任感。但事实表明,这似乎只能是学者和理论家们的一个美好愿望。不难发现,将“侗族大歌”、“蒙古族长调”、“土家族民歌”等多民族、多形式的原生态民歌搬上舞台、推向市场,的确使其艺术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进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唤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它的认同、热爱和珍视,最终使国人对传统音乐的认同感得以增强。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认同感并没有真正转换成一种责任感;对原生态民歌的保护意识也在人们的极度好奇中消解。还必须看到的是,自从青歌赛中设立“原生态唱法”比赛,原生态民歌作为一种“原始生命的文化形态”就被贴上了商标,进而作为一种“文化工业”产品推上“商业化运作”的平台,并在广播、电视、电影、演出、出版、旅游等多个产业中“发酵”。这就不可避免地招致一些文化产品制造者和商业化运作推手对其进行过度发掘和开采。与此同时,无论是作为“原始生命的文化形态”还是作为“文化工业”产品,原生态民歌也被媒体和学术界深度炒作。正是这种频繁的“商业化运作”和“炒作”,原生态民歌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生态”被极大破坏。比如,伴随着原生态民歌被搬上舞台、推向市场,相当一批原生态歌手流入城市,甚至滞留在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不再回到他们原来的那个生存环境里去。更有一些歌手走上了职业歌手的道路,进而在极大程度上改变或放弃了他们原来作为一个原生态歌手的审美观。进入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的阿宝就是一个例子。当然,这些歌手走向城市进而成为职业歌手,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无疑是为了改善自身生存状态、谋求自身发展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是正当的,任何人都没有批评和责备他们的权力。对此我们应给予支持。但正由于原生态歌手进入城市、原生态民歌进入市场,原生态民歌及其“原生态”遭到破坏成为事实。还应看到的是,一些原生态民歌的表演已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做秀”。所表演的所谓原生态民歌都不同程度得到了专业音乐工作者的“修剪”,甚至是专业作曲家的改编;一些“原生态歌手”也都受到了专业歌手的影响,甚至得到了专业的声乐培训。关于这一点,早在2008年,曾作为青歌赛评委的歌唱家李谷一就提出了质疑。④试想,这种“做秀”不仅脱离了其原生态,而且还对原生态民歌进行了直接的破坏。还需指出的是,在一些保留有原生态民歌的区域,政府鉴于通过推动这一艺术形式走上舞台提升区域文化形象、进而能为经济建设服务,便给予原生态民歌和歌手以政策和经济上的扶持。但也不难发现,这种扶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对“原生态”的破坏。总之,将原生态民歌搬上舞台、推向市场无疑是对原生态民歌的一种人为的破坏。而青歌赛“不再单独设立原生态组”却在客观上成为对原生态民歌的一种保护。

那么,原生态民歌可不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呢?这也许是许多围绕原生态民歌的理论话语的中心。笔者认为,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原生态民歌作为一种“原始生命的文化形态”难以得到有效保护。这主要是因为,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生态”已经被破坏,且这种破坏将会愈演愈烈。大家都知道,原生态民歌并不是那种可以脱离其“原生态”的“文本”。原生态民歌就像是一种只有在某种特定水域中才能存活的鱼类,一旦脱离这个特定的水域就会死亡。原生态民歌无疑是一种“活”的艺术,离开其“原生态”也就不复存在了,或者说就不再是原生态民歌了。总之,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取决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生态”的保护,也就是其“文化环境”(或“文化语境”)的保护。那么,怎样保护其“原生态”?这无疑要以牺牲那些原生态民歌原产地的经济发展速度、甚至放弃改善那个地区人们的生存状态为代价。试想,这种“牺牲”有意义吗?值得吗?这种“牺牲”显然是缺乏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的。鉴于此,人们开始探讨用其他保护原生态民歌的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营造一种人为的“原生态”,并将原生态民歌“移入”这种“原生态”之中。谈及这种方式,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作曲家田丰(1935—2001)苦心经营的“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1993年,田丰出于保护云南25个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的美好愿望,用募集的10万钱在一个远离城市喧嚣、远离现代化的山林里办起了这个“传习馆”,聘请云南各族民间艺人在那里为招募来的各族青少年传授歌舞技艺。记者是这样描述“传习馆”的:“在以传习馆为基地进行传习、研究、展演和展示的同时,‘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还将在全省范围内民族文化仍然存活、保存原生状态较典型的地方,分滇东北、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南及滇中南五大区域,设立民族保护村,平均每个区域设十个村落,共设五十个。在村内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使之既能有效的保存并发扬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推动地方各民族文化、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各保护村都将选定二至四名民间艺人和智者负责村内和保护区域内的传习工作。”⑤起初孩子们在这种人造“原生态”中快乐地接受民族歌舞的“传习”,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后来孩子们不乐意了,他们难以忍受那种封闭的、清苦的生活,也难以抵挡现代社会的诱惑,尽管他们与外界是“隔绝”的,连电视和报纸也都看不上。而田丰也因为“传习所”的生计窘困不堪,并与孩子们因经济问题产生了纠纷。2000年春,“追随田丰7年之久、曾视其为家长的孩子们以激烈的冲突方式,与田丰彻底决裂”。⑥2001年,这位作曲家也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曾断断续续用5年时间记录了田丰及其“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并拍摄了长达116分钟的电视纪录片《传习馆》。该片制片人彭曾用“忧伤的文化故事”描述田丰的“传习馆”。他曾叹息道:“田丰死了,传习馆化为乌有,孩子们浪迹天涯,一种悲悯感油然而生,这里没有简单的是非对错。他们都是绝美的原住民文化和商业文明激烈碰撞的牺牲品。”⑦这个令人扼腕的故事似乎告诉我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那种远离现代化的“原生态”难以存在,进而依赖这种“原生态”的原生态艺术也难以存在。更重要的是,创造和享用这种原生态艺术的人也不再乐意生活在这种“原生态”之中,而更愿意追求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审美情趣。“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所取得的成效在后来杨丽萍的《云南映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不难发现,这部《云南映像》所展现的云南“原生态歌舞”并不是真正的原生态艺术,而像青歌赛等一些列电视节目或舞台演出中所展现的原生态艺术一样,不再是“原生态”中的“活体”,而是一个脱离了“原生态”的“文本”。以上这些都说明,原生态民歌是难以在一种人造的“原生态”中得以存活的。

笔者认为,原生态民歌保护,可能是一种基于充分挖掘、整理的“博物馆式保护”。这是因为,原生态民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语境”是不可能不变的,因为这种“原生文化语境”是以物质和经济为基础的。既然物质和经济基础正在发生改变或必将发生改变,那么原生态也必然要改变。应该看到,几乎所有仍保留着原生态民歌的地区,都是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地区,甚至是物质条件极差的老少边穷地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任何人都没有权力要求那些地区不发展经济,而去保护那种不再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原生文化语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笔者认为,原生态民歌及其“原生态”的保护极有可能是一种“博物馆式保护”,这就意味着,原生态民歌将会是一种“木乃伊”,而不能是“活化石”。

①李珊珊、郭人旗《全国政协委员热议:青歌赛该不该取消原生态唱法》,《中国文化报》,2013年3月12日。

②马艳娜《青歌赛:对“原生态”不抛弃,不放弃》,2013年3月19日。

③《青歌赛之王者归来——专访第十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总导演秦新民》,2013年3月23日。

④东方《青年歌手大赛再起波澜,李谷一质疑原生态唱法》,《现代快报》2008年3月28日。李谷一说:“最初我们界定的原生态唱法,是未经学校学习的、原始的唱法就叫原生态,但现在很多来比赛的原生态是经过包装的,那么这个名字还成立吗?还有,说起原始,到底原始到什么程度,这也是很难界定的。”

⑤杜庆云《田丰和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人民音乐》1997年第4期,第24—27页。

第9篇: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

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蕴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生活。把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当作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需要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又需要去建构个体的可能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他们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二、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思想品德课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程是涵盖了社会生活在内的综合学科,很多内容都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只有联系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学生才会兴趣盎然而不枯燥的进行学习。

(一)联系生活立体化。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进行品德修养的基础。我们不能知性地将其分割成碎片,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时要注意其立体性、系统性。

1、联系学生学校生活。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其间的喜、怒、哀、乐,同学之间的故事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用自己的身边事来引导自己有所获、有所悟。

2.联系学生家庭生活。家庭是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第一任启蒙老师,也是思想品德的最好教育者。在这里,他们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思想品德教学。家庭的职业、家长的职业道德、以及家长的所见所闻都是现成的资源,采用请家长来校、走访家庭或是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让家长现身说法,言传身教,因是出自家长之口,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更有说服力。

(二)、教学环节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按照生活德育理念,应以真实生活为基础,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融会贯通,无论是课首引入,课中展开和课尾处理,都应体现生活特点。

1、课首引入生活

思想品德课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与技能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德性的过程,按照生活德育理念,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基础性资源,是师生在课堂交互作用的起点。据此,在课首一环,就应走进学生生活,呈现相关的生活事实,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孕育相应的课题意识。具体可采用如下四种方法。

(1)、呈现法。即在课首呈现具有普遍性和思考价值的生活事件,例如《做情绪的主人》的课首,直接引入生活事件――期中考试后,今晚要开家长会了,而自已的考试成绩又不理想。在吃晚饭时,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心情,你做事情的效果怎样?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又会怎样?像这样一开始就让学生直面自已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思考情绪问题,无疑有助于课题意义的展开。

(2)、游戏法。即在课首以游戏为中介,以搭起教学内容通向学生生活的桥梁。如《独特的你》的课首,先让学生玩“猜猜他是谁”游戏――每个同学各写出本班一位同学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然后让同学们猜猜他或她是谁?这一活动的开展,使每个同学都感受到自已的独特,也认识到每个生命体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应珍爱生命,并根据自身的独特性去选择适合自已的人生之路,从而让学生带着对自己学习生活的思考进入到新课题的学习中。

(3)、唤起法。即在课首引发学生回忆,反刍已有的生活经验。例如《新学校新生活》的课首,我们尝试着让学生重现已往小学生活的画面,回忆自已小学老师、同学之间的一言一行,再闭起眼睛体验走进新学校的第一天生活。使学生在回忆、体验和比较中发现初中生活中吸引他们的人、事、物,激发他们对新学校生活的热爱,从而激活学生已有表象,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开启新课。

(4)、倾述法。即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让他们倾述个人生活中的亲历亲为和感受体验,借助学生富有童真、童趣的真情表达,很自然地营造主题所要求的情感氛围。与课题有关的讲叙、讲演、朗诵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式。

2、课中展开生活。

坚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自主活动为载体,注重在活动中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情,促进其德性的自我建构,就象打开了一面生活的画卷,让学生走进去,开始活生生的生活。课中展开一方面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生感悟,另一方面要注重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的共进共长。

(1)、活动一感悟。关注学生的生活,就要关注学生的活动。因为生活是通过活动展现的。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学生在课中的“学”,主要是主体性参与,在各种活动中,学生既用脑想,也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心灵感受。总之,学生通过全身心的参与,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悟。

(2)、互动与生成。课中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包括双向和多向的对话、沟通和交流)。借助互动,师生、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状态、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都是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只要教师加以引发、利用和整合,就能促进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

3、课尾延伸生活

学生品德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连续性、系统性的教学行为,通过学生德性渐进发展和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基于这种思考,一节课的课尾不能戛然而止,而应富有创意地向生活实践中延伸。总的说来就是注重与生活实践接通,回归到生活中,为学生行为践履提供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表现平台。

(三)体验生活多样化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本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本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走访、调查、观察,认识生活,扩大视野,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教材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就是在头脑中把它还原成客观现实的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教材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教材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所学内容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4、写一写,感悟生活。

学生获得的知识,不管是从书本得来还是从教师得来,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还是同学、家长处得来,很多都是零碎的、不系统的,或者说只能是感性的认识,这就有必要让他们整理归纳,概括总结,以小论文或有感的形式写出来,既可以留作资料,也可以推荐到班级、学校以及其他刊物上发表。一来使他们的认识达到理性的升华,感悟生活;二来可以体会成功喜悦,提高积极性。

(四)、教学细节生活化

1、师生关系生活化

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其首要前提是教师的正确定位,即按照现代生活教育理论建立“倾听与共舞”式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还给学生说“不”的权利;同时,“蹲下身”用虚心的态度以学生为师,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让政治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舞”。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只有用生活化的语言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才有亲切感,才会有心灵的碰撞。

2、目标定位生活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现代生活教育观则认为,教材只是凭借的材料和工具。在教学中,我们究竟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是教学科知识还是以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感悟人生?在新课程改革中,这似乎不应该是个问题,却大有反思的必要,毕竟我们早已驾轻就熟的东西中恰恰少了些类似目标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