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

第1篇: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1-01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使一门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在学生的信息素养中讲到这样一点“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因此信息技术课已经不是单纯地教授学生有关计算机理论与操作的知识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课时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计算机,所以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计算机教室上课的,但一个计算机教室不是固定为某个班专用的教室,而是许多班级上课的地方,然而有些学生就会有这样的心理和想法:“反正不是自己的教室,班主任也不会来要求我们打扫管理计算机教室;反正我上完课就走了,计算机教室怎么样都跟我没有关系……”然后学生在上课时就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在机房里吃零食,随地乱扔垃圾,有的甚至将垃圾塞在电脑的主机里,让你发现不了;上机时随意操作电脑,不珍惜和爱护电脑及相关配件等等。因此,我在高一新生来上的第一节课时,不急着教授书本内容,而是对学生进行课前教育,制定有关的计算机教室上课规定,让学生从上第一节课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上课习惯。有关规定的内容简单如下:必须保持计算机教室干净整洁,严禁吃零食,乱扔垃圾;不擅自摆弄计算机,严禁在显示器、课桌上乱涂乱写,不有意损坏键盘和鼠标;不准擅自携带个人外存储器在计算机上使用,防止病毒入侵;下课时学生将凳子、键盘等摆放整齐才能离开等等。经过这样一节德育的教育课,学生就知道以后上信息技术课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他们就会在以后的课上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上课学习习惯了。

二、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对社会的影响既有积极地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电视在给人们带来有用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那些低俗的肥皂剧、大量的暴力场面可能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看电视也减少了人们户外活动的时间,甚至影响身体健康;还比如因特网虽然能扩大我们的视野,给我们提供大量的信息和便利,但网络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网络病毒、垃圾信息、谣言邪说和网络诈骗,很多青少年都患上网络成瘾症等等。因此,我们在上信息技术课时,要给学生有关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德育教育。比如在《信息技术基础》中就有讲到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要做个有自护意识的文明网民。在上课时,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赛,讨论“上网有利还是有弊”,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要合理使用网络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也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图片和视频,并让学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从而让学生学会做个有自护意识的文明网民。这样的一节课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把德育渗透到了信息技术教学中。

三、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互相帮助,团结合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在的学生,大概都是独生子女的关系,都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之间越来越缺乏这种美德了。在课堂上,学生有什么不会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问老师而不会去问身边的同学,有的同学自己会的知识就是不愿意去教给其他同学,只想自己独享。因此,我在信息技术课上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比如,在《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中第六章讲到网站的制作,这时把学生分成四个组,每个组共同来完成一个网站。学生们首先一起讨论确定网站的主题,虽然其中也有过争执,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然后学生们进行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收集文字素材,有的负责收集图片、音频、动画素材,有的负责网站的框架构造设计,有的负责用学习的软件将相关的素材内容组合起来,最后每个组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教学结果非常的好,学生们从中既学会了相关的知识内容,也培养了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学的内容,这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任务,也是我们每个老师的任务,因此在我教授的信息技术课中也经常渗透着这样的德育教育。比如,在学习Word软件的使用时,可以让学生使用Word软件制作一份以“诚信”为主题的小报,学生在收集图文素材的时候,会注意到什么是“诚信”,怎样做到“诚信”,有关“诚信”的一些具体事例。这样,学生在完成作品的同时,在心灵深处也会对诚实守信有一定的触动。又比如,在三月份的时候学习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刚好可以配合三月份“学雷锋”的主题,让学生创作完成一个动画,在学生完成作品时,也进一步学习了“雷锋精神”,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将这些良好的思想品德渗透到平时的作业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教学内容,也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得到了培养。

在平时的工作中,上好每一节课,教会学生相关学科的知识很重要,但在上课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也非常重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清楚的知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领导的任务,而是我们每个老师都要教授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德育渗透到学科中,让学生在上课时拥有双重的收获。

第2篇: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加强班级德育建设网络性文化建设作为班级德育管理的主要实施者,班主任要重视现代教育下的网络教育作用,实施网络信息技术与德育管理的配套合作制度,真正实现网络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我认为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利用网络广开德育教育资源,搜集名人事例演讲或视频讲座,时刻关注中央电视台的强档栏目,下载德育片让学生观看,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班主任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建设网络校园,开辟了班级文化,网上创办了校本文化一角“摘星采花集”、“成功者的足迹”等专栏,利用名篇名作来教育熏陶感化学生,使他们接受到良好的人文的感染,实实在在懂得人生的价值和成功的内涵。

二、突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性

抓好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的整合班级管理要注重网络信息技术与班级建设间的结合,完善二者运行有机整合制度,让教师摆脱“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育人方式,侧重育人在“实用性”上下功夫。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摸索,我认为要有一套适合新课改的有效运行制度。首先,开展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网络应用操作技能。课程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离不开教师的技术及业务水平。老师们可以采取集中培训、教研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强化与落实。经过培训,老师能熟练地运用powerpoint及flash等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活动,也更能有针对性地实施网络育人工程了。其次,开展教研活动,用课件找准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的结合点。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强调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讨教法,力争把最适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或者最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案例、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我们鼓励老师自己制作课件,凸显结合点,通过示范课、座谈等形式进行交流,要求教师在德育结合点上把好脉。之后,学校将好的德育课件集中存档,建立学校的德育资源库,极大地方便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最后,专门开辟班级论坛,鼓励老师上论坛交流网络信息技术,互相切磋课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存在的困惑。在论坛上,对德育分类,版主提出讨论的话题,鼓励老师讨论教研,广开言路,互相切磋,以此基础制定课件,进而在论坛上共享教研成果。信息技术让师生间的交流更加默契,也让家校、教师间的互动成为一种可能,学生在活动中,在老师的引导下更能接受班级建设的文化熏陶以及德育渗透。

三、总结

第3篇: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一、加强思想教育,养成良好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课堂常规教学中,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如在计算机基本操作中,如何规范地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要有正确的坐姿等,这样就能在学生脑海中树立正确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再如介绍如何用鼠标和键盘时,我们就应该重点教导学生如何爱护好计算机设备,对鼠标用力时不能太重,更不能敲桌子,要用正确的指法击键,同样用力适当,不能随意乱拍打键盘。在技能训练中,要随时教育学生正确、规范使用电脑设备,要对学生多进行机房各项制度的灌输,教育学生爱护电脑,养成正确开、关机的习惯,以保护电脑设备;同时,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禁止在微机室内吃零食,保持学习环境的清洁。

二、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

教师自身的良好素养和规范的教学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如教学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应该提醒学生要根据文档的内容进行命名保存,最好不要以文档默认的DOC1或XLS1来命名,并且最好不要把文件存放于系统目录下,同时要求学生把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于系统以外的驱动器,以便重装系统不丢失文件和查找文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出榜样,以身示范,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让学生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把德育教育应用在课堂上。

教学中,往往一个机房每天都有几节上机操作课,人流量较大,在管理上带来一定的困难。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很多德育的问题很容易暴露出来。经常有学生进机房抢位置,进入学校机房时追逐打闹,人多挤在一起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设备人为损坏后无法确定是哪个班哪个同学所为,不利于财产的管理。有的学生一开机就打开网络下载游戏,有的学生会乱敲键盘,有的学生上网浏览不良信息,有的学生上网聊天,有的学生在网络中使用不文明语言等等。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渗透德育教育,教育学生要保护好电脑设备,保持机房卫生清洁,有序进出机房上课等,随时告之学生,机房是大家的公共财物,需要大家共同去维护和保管。在管理上,各班进行编号入座,每节课上机前,让学生认真检查其所座位置电脑设备的情况,有问题及时告诉老师并做好记录,特别强调每位学生下课后要把自己所座位置整理好,恢复成课前状态。同时要求学生创建自己的文件夹并把自己的所属文件及资料都放在里面,做到责任到人,互相监督和共同维护,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

四、正确引导学生应用网络,培养良好网络道德素养。

信息技术课的开设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载体,更是思想教育的载体,网络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如此多的新鲜事物,更容易让学习好奇和接受。要利用网络,就得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了解网络文明公约,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争做一个有教养的网络文明好学生。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从心里去感知网络的利与弊,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受,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如网络诈骗、盗取别人的网络信息等,都是违法行为,过度进行网络游戏、网络聊天都是不良的行为。要正确引导学生上网查找学习资料、收发邮件、文明博客、网络交流、智力游戏,教育学生遇到无聊、不健康的信息马上离开,学会自我保护,谨防受骗,养成文明的网络道德素养,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第4篇: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关键词】有效;物理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物理是传承学科知识、揭示科学规律、公告科研成果的重要学科,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新颖性、艺术性、趣味性等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高效地去实现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强化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把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电脑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使学生借助这些认知工具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探究问题,更新知识和追踪科技前沿研究成果。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下面是本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体会:

1.利用信息技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多样化,为物理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是探求知识的动力,是照亮心灵的火种,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可视、有声、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上《声音的特性》这节内容时,利用信息技术播放自然界中不同的声音,让学生仔细聆听,感受声音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浑厚,有清脆,学生一下子就想知道声音有哪些特性,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再如讲《世界是运动的》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脸边有一个小东西,以为是一个小昆虫,就敏捷地把它抓过来,――话外音,“飞行员抓到了什么呢?原来是一颗德国子弹。”学生在惊奇之余,我顺势提问:“这名飞行员为什么有这么大本事呢?”引起了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不可否认,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感知周围事物的能力也是不同的,要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搜索他们头脑中积累的与教学相关的内容,确实比较困难。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使教学涉及的一些事物、现象等现实生活中学生积累不多的、比较贫乏的知识很好地再现出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如我在上《光的直线传播》时,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日食和月食,给学生感性认识,学生马上就能回答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再如讲到《速度》时,学生对运动物体速度大小的认识比较模糊,我就将飞机、火车、汽车等物体的行驶情况组合在一起播放,给学生以感官刺激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信息技术对物理现象具有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宏观、化枯燥为生动的能力,突破学习难点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在学生形成完整的物理概念和导出科学规律的过程中,实验是最活跃、最具有生命力的因素。实验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能把有待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教师讲解,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但是受条件限制,有些演示实验难以完成,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仿真“虚拟”实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如我在讲授《电压》这节内容时,由于电压比较抽象,不能直接实验,我在教学中就利用多媒体动画,通过与水压类比得出电压。具体做法是:(1)从水压动画总结出水压是形成水流的原因;(2)水泵抽水得出水泵是提供水压的装置;(3)播放动画,电路中的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4)引导学生将电路中的各个元件与水路进行类比;(5)学生通过类比总结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整个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直观,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益处。

又如在研究《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于滑片移动时,电阻线长度变化与流过该电路的电流变化较难理解,因为滑动变阻器上看不见哪部分电阻线上有电流通过。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将这个实验再配以电流流向的情景展现在大屏幕上,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只有电流流过的电阻线才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配以滑片移动时,电流移动方向的模拟动画实验,通过层层直观的透析,不但使学生很快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而且使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初步理解了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大小的方法。

3.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有助于调整物理教学节奏和进程,更好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物理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个物理量的大小与几个因素有关,我们通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逐个研究。由于每个因素研究的思想方法是相同的,如果逐一研究,时间不允许,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一般采用分工协作研究,每组承担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对于每组实验记录的数据和现象可运用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示,可以让没有亲自研究该因素的学生,从其他组的实验数据记录里通过分析、归纳得到正确的结论,达到了做一知三的效果,完善对该物理知识的理解。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提出的猜想很多,有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等等,这时可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探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并把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等各组完成后,再一起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在探究“物体吸收的热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物质的种类等等有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有关”等等教学内容时,正是采用了上述教学手段,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利用信息技术渗透德育教育,展示物理社会热点

“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不善于提出问题,认为老师讲的,课本上说的都是正确的。这时就要培养学生不盲从的学习态度,要敢于向老师挑战,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时,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做了一个理想实验,让小球沿一个斜面的某一固定高度从静止开始滚下,小球将运动到另一个斜面上,如果没有摩擦力,小球在另一个斜面上到达的高度与小球原来释放的高度相同,得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结论。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说法。这在当时是非常震惊的,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他提出的许多观点在当时都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但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重视实验,坚持科学。我们平时在学习物理时,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第5篇: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一、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情况。

         我校现在拥有四个专门的微机教室,配备二名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按照省教育厅统一下发的教材进行授课,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知识、认知结构等特点,按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等原则安排教学顺序,同时也兼顾了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使学生能以"边听讲、边上机操作"的方式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在每节课后都有安排了适当的作业,除了便于学生用来复习,巩固学到的知识与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帮助他们养成独立获取运用知识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这一学年教学中继续渗透思想教育,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智育与德育,基本要求与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与减轻学习负担等方面的关系,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增强信息技术意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培训情况。

        本学年,我校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培训工作。包括多媒体工具的深入学习、网络工具与平台的使用,网页制作的进一步提高,还有各种图象处理软件如acdsee、phoshop的使用方法,动画制作软件flash的使用方法等。现在,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人博客,在校园内网上保存了自己的电子教案、校内教育教学活动的图文资料等,能够充分为教育教学服务。大部分老师能够从网上搜索并下载自己需要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自己所任学科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于课堂教学中,根据学校校本教材编辑部的统一安排,我们还组织信息技术骨干成员设计开发了信息技术、数学、语文学科的校本教材。

第6篇: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关键词:绿色网络 校园 德育

        网络是一片神奇而富饶的土地,它浓缩了人类文明,蕴涵着无尽的资源。网络不仅走进了平民百姓,也毫不例外地闯入了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必须认识到:网络平台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而且是一个社会平台,是一个思想阵地。网络,是一把锋利的太阿宝剑,它既能促进孩子的成长,也可能使孩子陷入“误区”。

        这就给我们德育管理者、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饮鸩止渴固然不好,因噎废食也不是上策,如何给孩子们一片洁净的网络天空?作为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转变观念,适应时代要求,建立新的德育观和网络德育体系,并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尽可能把工作做细、做实,并不断地总结经验,才可能切实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生才能自信地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

        一、知法守法

        可举办网络安全知识讲座,推广普及网络法规,使学生们知法守法。就我国目前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趋势和学生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等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着重介绍网络安全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及网络犯罪对社会危害性的各种表现等,运用案例、图片及多媒体等形式说教,既使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了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防范网络安全隐患的能力以及网络安全意识,倡导绿色、健康的网络氛围。

        二、增强未成年人自身的“抵抗力”

        面对网络给中学德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积极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增强青少年自觉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意识。信息技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课,增强未成年人自身的“抵抗力”。

        1.接受“网德”的教育培训。

        我们在对学生传授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同时,要对他们进行行为方式和道德价值方面的引导,把信息技术和网络“防害”以及网络道德教育等内容整合在一起,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性的教育和教学。

        2.培养课外兴趣,推荐优秀的学生网站,让他们在文明网站上汲取健康的营养。 

        如向学生推荐雏鹰网、学生网、中国少年网、科技博览网、各大名校等网站,让学生在这些网上尽情遨游,享受在网络中学习知识的乐趣。又如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中学生生活有关的网站,并介绍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3.组织学生参加网络征文、电子作品制作。

        学生电子作品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社团活动中,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表达出来的数字化作业。让学生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整合出来的方案成果做成一份多媒体作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也会使学生学过的技能有一个充分展现和检验的机会。在汇报成果的时候可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由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实践证明,这样的切入点和上课形式、方法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互评也进行得积极而热烈,有的学生甚至能对其他同学的作品提出比较成熟的修改意见,学生们均收益匪浅。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

        4.把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整合。

 &n

[1] [2] 

bsp;      要鼓励、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免费资源或学校花经费购置的课件、题库网站等具有一定学习价值的网站,进一步补充或延伸课堂知识,让上网的同学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实现自主学习。

        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开设免费校园绿色网吧,营造绿色上网、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在努力改善和净化学生的成长环境的同时,要丰富学生的课外业余文化生活,搭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平台,使学生不再去营业性网吧。可利用现有机房和场地创建绿色免费网吧,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同学们的互相影响下,学生们利用网络一定能向好的方向发展,远离腐朽的东西。

        四、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意识

        为使学生自觉地纠正不良习惯,成长为体魄健全的人,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设立心理卫生咨询BBS,学生可以匿名登陆,向心理老师咨询,或者我们可以设立心理咨询专家E-MAIL信箱或用QQ语音聊天。采用这种非面对面的形式进行交流,可以使学生敞开心扉,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意识。

第7篇: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微时代的快速发展,对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微课教学应运而生,不但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在教育改革中,微课更加体现出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微课教学在这场颠覆性的教学模式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以中职德育教育为例,分析出微课在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应用的意义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

微课;德育教育;班主任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移动学习、混合学习、个性化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为了提高德育实效,将“微课”和教育中的一个领域——德育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实践和研究,通过多元化的微课授课法,使德育教学时间短、内容精、易操作、易传播,更加适合学习者自主化学习的特点,为微课教学在中职中的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一、微课教学定义及特点

(一)微课定义微课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突破创新,主要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的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境开展各种教与学的联合体。微课教学使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教育内容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的创新举措。

(二)微课特点微课教学法主要有四个特点组成:一是,课时短。通常微课中的视频教学在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摒弃了传统的45分钟的教课时间的弊端,更加吸引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学内容精炼。由于微课的课时短的原因,导致微课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针对某个学生的知识点,将主题内容更为突出,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三是,现代化的教学法。突破传统的黑板教学,利用现代化的视频手段,可以让师生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

二、微课教学在德育教育应用意义

(一)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之举现代通讯业的发展,使得教育共享成为可能,微课应运而生。微课更是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之举,班主任将德育教育的内容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相融合,多媒体的呈现方式、1-5分钟的学习享受使班主任在班级德育教育的形式上更为新颖,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值得大力提倡。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微课是一个短小精炼的教学模式,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选择自己的薄弱点通过微课自主学习,就像到超市选购商品一样,就像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一样。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课一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同时微课的视频播放还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微课使现在网络通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微课教学使德育教学内容更为精炼,对中职学生开展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心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等多方位渗透的多功能课型,为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身边的时事热点和人文情怀的传输,营造赋予时代特色的德育教学氛围,更是班主任自我教学创新的成长体现,同时微课应用到德育教学中,对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很大的有利影响,可以实现化育人品、塑造人格的目的,是在德育教学开展中起到引领作用。

三、微课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措施

(一)建立长效机制,丰富“微课”资源库在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绝大部分的德育教学内容都是比较枯燥范围的,教学方法单一,很难调动起中职生对德育学习的兴趣。对此,班主任可以利用微课教学法,为德育教学营造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逐步建立校本微课程研究的保障机制,丰富“微课”资源库。根据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明确德育教学的微课研究定位和目标,如可以针对中职学生职业道德进行传授,将国学融入到微课德育教学中,开展参照《弟子规》对比自身言行的一系列活动。同时还要进行典型示范,整体推广形式,利用微课进行典型事例的道德宣传,在某些班级进行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交流体会、表彰先进、推动工作。

(二)开展多渠道、多方法,提高微课开展的有效性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微课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渠道和方式方法进行经验方面的积累,从德育教学开展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出提高微课教学有效性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中职微课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质量。如班主任可以通过与教研组内的教师进行研究,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写出德育教学的微课方案,然后让计算机专业教师制作成PPT,再转换成微课程,或者是班主任将典型或者有代表性的德育实例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然后拿到班主任工作室或德育教研组播放研究,作为今后德育教育的范例。

(三)反复实践,完善微课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微课方式的开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找出微课教学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从而集体攻克微课在德育教学应用的难关,使其更加完善。对此,在微课教学中就应该把思贯穿于微课程研究的整个过程——既有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实践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实践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微课对德育教学内容展示是否全面,目标是否明确,开展中中职生对微课的反响,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

微课教学是现阶段中职德育教育改革的创新之举,其大胆而又积极的尝试,在今后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将会起到很大的发展潜力。微课教学是以教学视音频为主要载体的简短的完整的课程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大的自和拥有感,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微课程的开放性及后续补充与开发的潜力也为教学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更加有利于中职德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2]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第8篇: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 初中 信息技术教育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现在我国很多中学都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取代了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在初中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二是培养学生主动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工作学习的习惯和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教育,计算机课程只是将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作为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是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来作为工作学习的工具,由简单的学习技术转变为培养学生实际应用信息技术以解决工作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用分离”的倾向,很多老师都过于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情况,反复对演练软件的使用进行操练,其目的是追求考试的顺利通过。这种只追求短期效应的做法只会使得学生失去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运用,学生应建立一个从学习到应用再到提高的模式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基础的实践课,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坚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扎实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功底,让学生在熟知计算机使用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端正学习态度和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对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

二是灵活使用教学方案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科学知识的学习层面,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例的结合来帮助学生牢固的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

三是要求教师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将教学的整体学习目标与学生的个体发展目标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注重整体发展的同时不忘培养学生的个体发展。

三、初中信息技术的教育方法

(一)抓准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模式

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信息接收意识,帮助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安全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有利于实现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模式,才能避免传统信息技术课程下学生打字玩游戏现象的发生,实现课程设置目的的优化,让学生们上好信息技术课。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应建构“创设情境-协作操作-会话商讨-意义建构”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初中学生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开课前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对学生自制能力的把握情况,在讲述新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行操作和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探索过程中学生能够熟悉各个软件窗口的操作,对于不懂的问题,可以与同学或者老师进行商讨,切实落实“协作操作、会话商讨”这一模式。由于计算机知识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专业要求很强,因此学生的任务需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二)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于改进教学方法。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要采用“放慢学习步伐、重复操作练习、回顾积累经验”的方法进行学习。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相对于其他学科较复杂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必须保持十足的耐心,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灌输要循序渐进,在加强技能训练的同时多进行知识点的回顾。

在学生展示操作方面,对于优秀的学生多给予鼓励支持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个别指导,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的办法来增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信心。对于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其自学能力的不断增强,教师可以采用详略结合、重点突出、力求创新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上,教师只精讲相关课程的重点部分,其余的内容让学生们进行自我探索,并使得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激发学生兴趣,老师反馈及时

信息技术的评价过程不在于学生获得了多大的技术创新成就,而在于通过测评来促进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老师对于学生学习的整体过程、体验以及创新性应用知识要进行记录并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评价是动态的、多向的,尤其强调学习过程的整体性和发展性。老师应把握教学尺度,在评价活动中实现学生的共同参与。

现在的计算机都是联网的,这就方便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及时的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以建立班级联系群,让学生们把作业保存其中,通过对作品的及时反馈来掀起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对学生优秀作品的收集。

(四)整合课程,学以致用

信息技术对于很多的课程都可以起到整合的作用。例如将信息技术与德育进行整合,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即通过广播、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时应注意的道德规范进行教育,当今互联网上的内容纷繁复杂,缺乏完备的法律监管体系,学校必须发挥德育作用,教育学生遵守网络规范,不能随意对计算机的信息进行破坏。

四、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教育应该正确认识并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秉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宗旨,通过灵活的教学将信息技术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创设学以致用的环境,培养学生使用科学技术意识的科学性,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晓红.关于提高初中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上旬 ,2013(9)

[2]冯希伟.初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0)

第9篇: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首先感谢学校给了这次机会,使我们信息中心能够全面的进行总结和反思。

加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学校持续发展,提升内涵的一个突破口。为改善学校信息化环境设施管理,提高信息化设备应用的绩效,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师学生的发展,信息中心在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带领下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我们学校信息化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现做如下总结。

一、常规工作

1、明确职责,保证各项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信息中心定岗定责。每个工作人员都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这样使处室工作人员既明确了分工,又清楚了职责。在工作中能各施其职,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建立并完善了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各项相关制度。

3、精心维护,确保校园网的正常运行。随着现代教育手段的广泛运用,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校园网也就成了全校师生工作、学习以致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保证校园网的正常运行,信息中心网络管理员定期进行网络和服务器的巡检及是是常维护,保证学校网络的正常运行。

4、及时进行学校门户网站的维护,积极协调,保证学校有关活动信息及时上网,学校重大活动信息由信息中心组稿上网,并上传区教育信息网。各部门有关活动也及时上传校园网相关栏目,基本做到了网上信息时实更新,今年的信息有1106条,其中校办140余条,教导处180余条,政教处250余条及两个主题网站的信息,人力处100余条,资源处10余条,信息中心200余条及两个主题网站和5个平台的信息,量比往年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加强网络信息审查,保证网站合法运行。

5、增强服务意识,保证正常的工作和教学秩序。对教室、实验室、专用教室等多媒体设备的报修及时响应,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尤其是大型会议或培训活动,前期准备工作繁杂,涉及信息中心的工作,相关人员总是不分昼夜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课余时间电脑房全天开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

7、承担了全校的所有活动摄影拍照工作,并进行分门别类的保存,视频新闻的制作、上传等后期工作,本学期共制作了16个视频新闻,其中有9个被区里采纳到区教育信息网上,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为学校的多个会议、教学研讨、德育活动、培训、教科研活动及艺术活动等保留了大量的影像资料。

8、顺利完成了办公管理平台的安装、培训及推广应用工作,使我校的工作走上办公自动化,及时对CRP、博客、数学图书馆、互盈资源平台、综合测评平台等进行培训和更新维护,有关技术等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9、配合学校完成了信息中心的搬迁工作及会议室的布线工作,保证学校信息化工作正常进行。

10、通过信息中心的齐心协力和各部门的配合,我校以90.5分顺利通过了区督导室和区信息中心对我校的数字实验学校的验收工作。

11、定期对班级信息员进行培训,使其成为老师的好帮手。

二、拓展工作

1、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及课程教学研究工作。通过远程教室的正常操作,协助学校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本学期在远程教室共开设了61节组内以上的公开课,2次教研组研讨活动;开设了校园网络电视平台,将校级以上公开课,示范课等8节课的课堂实录等挂在网上,供老师们通过直播和点播进行观摩;开设了BLOG及BBS平台,为学校的各项研讨活动及交流提供平台,参与的人数有69人次;互盈资源平台的建设和数字图书馆的开通,为教师的丰富了素材和教学资源,上传的资源有348件;通过与HP公司合作,进行课堂教学手段及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等方面的项目研究,在中期展示中,接受了HP总公司的检查,受到了充分的肯定;通过CRP平台对教学常规工作进行管理,与教导处共同进行的课题《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已被批为区级课题目。

2、信息技术渗透德育工作中。配合德育部门开设了两个主题网站、顺利完成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开设BLOG,使班班有网页,充分展示各班的特色。

3、配合人力资源部门完成了各项师训教科研活动。

三、特色工作

1、参与军民共建,与闵行区*消防支队结对,帮助他们完成了局域网的建设及计算机初级培训,受到好评。

2、配合学校的科技工作,开设了多类信息技术兴趣班,在与HP公司的合作研究中,受到肯定。

3、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向仕宏老师的“杠杆”在全国多媒体教学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分别与高中语文和研究型课程合作有两个区级课题。

四、表扬

以上是对我们信息中心一年来的工作做的一个简单的总结,我们能够完成这样工作离不开各部门和各位老师的支持和配合。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先进的信息化教育理念,将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定位从硬件的维修维护转向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提升和发展上,也充分体现了信息中心的价值。

对于学校的每一项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资源处的两位主任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每次机房的搬迁、机器的搬动、活动的布置等,资源处的几位同事都及时帮助我们完成,毫无怨言;

在学校信息化工作的推广应用方面都得到了教导处、政教处和教科研室的大力支持,发到区里9个视频新闻主要是校办的发到区里,政教的家长学校、红领巾换巾、青春期研讨,教科研课题方面等。

一年来,我们学校老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无论是多媒体设备的应用还是课件制作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长进。我们也从一些方面做了些统计:在远程教室的使用方面,沈菊英、李祥、蒋伟刚、李玉明、孙琴辉、郑海青等老师开设了多节课;上传的资源方面,郭锦文老师上传了18个,朱文花、吴彩虹、孙琴辉上传了12个,何一佳、李惠云、康小燕、汤建华、张晓玲、诸颖等上传了11个;何蓓蕾老师积极配合学校参与了与HP公司合作的课堂教学研究项目,BLOG方面,中预年级的3、4、5班和初二年级的3、4、5班都开设的非常好,这和班主任的关心是分不开的,关于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等方面,由于班级信息员的记录不太及时,所以数据不太准确。

我们组正式组员一共是四位,却负责着全校信息化设备的安装、管理、维护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培训和整合等工作,工作量非常庞大,也非常繁杂,但是我们没有怨言,仍然认认真真的做好本职工作,经常会为了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完成,牺牲休息时间。在学校暑期的装修过程中,蔡建为了配合学校的工作,基本上是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随叫随到,默默的付出,没有任何的怨言;陈聪老师为做将学校的信息及时的发到区里,保证新闻的时效性,经常加班加点的赶制视频新闻,牺牲周末时间为学校健美操等录像、做资料;向仕宏老师总是尽所能帮助各部门制作PPT、每周为*消防支队的士兵做信息技术的培训,利用休息协助HP公司进行课题研究,毫无怨言。

对比08年的工作计划,绝大部分目标都已完成,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也有些不足。比如说:平台的多项功能还未完全应用,资源库的建设刚起步,还要积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有效性还有待提高等等。展望2009年,我们的思考:

1、继续努力,配合学校做好各项信息化工作,争取顺利通过区的信息化发展性项目的检查,使我校成为数字实验学校;

2、配合教导处完成学校信息化发展性项目工作,共同完成区级课题;

3、配合政教处和人力处,将信息技术深入渗透到德育和教科研工作中;

4、提高认识,严格执行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制度;

5、与资源处协作,完成学校信息化硬件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