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体科学专业范文

人体科学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体科学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体科学专业

第1篇:人体科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

前言

运动人体科学是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兴起的,伴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很快被作为专业高校运动,科学的实验室是体育院校开展教学的基础;运动人体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在体育专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实验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实验教学非常重要。

一、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一直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处于从属地位,没有独立的体系,这是有原因的。第一,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单调,过于死板不能进行及时修正,一本教案经常会连续用几年,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改,内容严重滞后。第二,目前,大部分院校实验教学是在实验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不利于创造性的培养。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很难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就不会对实验课产生兴趣,大大影响教学效果。第三.不能有效的对实验室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运动人体科学的实验教学不能与实验活动进行有效结合,这就会导致实验室管理处于被动状态,对实验教学的科学健康发展不利。

二、传统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1. 实验教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与理论教学相反,大部分教师都觉得实验教学次要,这种观念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学校没有较为全面的实验教学体系。运动人体科学是一个比较新的学科,执教人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些授课老师是从其它体育专业转行过来的,在专业知识方面缺乏研究,不能很好的掌握实验教学理念,无法达到实验教学教育目的。

2. 实验教学模式

现在所实行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既没有研究学生的整体特点,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教学形式保守,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方式缺乏新意,实验主要按已经设计好的内容去做,限制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

3. 实验教学内容设置

实验教学内容分散,学科之间关联度不高,实验教学内容简单,内容设置上不系统.通过学习之后,学生难以积累知识,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实验内容过于单调也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4. 实验教学的实验室配置和教学考核体系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多数与理论课相适应,且实验多为验证观察类,实验室使用有限制,只有上课时间才开放,留给学生动手、思考的时间少,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熟练了解的目的,造成教学计划与教学结果的背离,影响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5. 教师素质和水平

作为运动人体科学的授课教师,一定要能充分认识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自己要能够熟练的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实验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针对传统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问题采取的教学改革对策

1. 教学观念

根据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将基础实验和理论知识、创新培养进行结合,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多开展内容选择具有科学性的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做实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

2. 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比较封闭,现在所倡导的引导式教学就可以打破这一弊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进行划分,有针对性的开展实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应培养技能性和应用性良好结合的人才,注重教学实践,增加实践教学的操作时间,利用好实验室,因为实验室对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

3. 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明确目标,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服务于社会,教师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实验思维、技能应能符合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需求。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结合体育专业特点,准确把握社会体育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进行创新的能力,立足于解决实际社会需求。

通过较为系统的实验教学将一些基础性知识传授给学生,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的制定实验方案,创造性的安排实验进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教学知识串联起来,有效的促进学生进行横向以及纵向的知识联系,提升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熟练程度。

4. 加大设置和配置的投入

实验室内的设置以及配置是进行实验教学的物质基础,重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应该切实改善实验室的内部环境,提高学生感官认识,使实验内容同学生兴趣密切关联,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教学选用的实验教材要能够与时俱进,具有实用性,体现时代性,将目前流行的一些设备、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实验中,体现出社会体育专业天生具有的社会性特点,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及时收集毕业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根据这些反馈的信息调整实验内容,优化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目标,并不断完善教学实验条件,建立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熟练掌握实验实践技能的实验教学体系。在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增长,经验的增加,使教育活动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5. 人员素质的提升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师,首先要熟练掌握业务知识,不仅要具备较高业务水平,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这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所应该必备的。每个教师都应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总结教学方法,以诚实敬业的精神对待自己的教学行为,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人,将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运动人体科学人才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熟悉了解自己的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授课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与学生建立密切的关系,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创新火花,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钻研,积极思考,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习的能动性。

结束语:

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只有通过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才能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帮助授课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实验教学应该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在采用先进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实验器材,给学生提供更多练习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促进实验课程改革产生实质性结果。

(作者单位:吉林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庆山,盛蕾,于文兵,孙超.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

第2篇:人体科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实验室;地方高师

0.前言

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和实际运用情况,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因此,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教育专业要求学生主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和掌握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和方法。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涵盖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是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程完整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有些高校已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进行改革,[1,2]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在实验教学时数、实验开出率、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效果等方面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作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状况如何?本文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分析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发展对策,旨在为今后体育院系实验室建设及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1.衡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现状

1.1实验课形式

我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课程开设学时要求,由实验室安排实验课。虽已不像从前完全依附于理论课、出现理论课时挤占实验课时,但并没有独立设课。

1.2实验课内容

我院实验课内容大多数选用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材中的内容,有些是自编实验内容。如2010级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实验课选择李世昌主编的《运动解剖学实验》中的一些实验,有些则是自编的(包括观察上肢骨、上肢骨连结;观察下肢骨、下肢骨连结;观察中轴骨、观察中轴骨连结;观察上肢关节的运动肌群;观察下肢关节的运动肌群;观察脊柱、胸廓运动肌群;观察内脏器官系统;观察脊髓、脑,观察传导路;观察视器、前庭蜗器;静力性动作分析的实验研究;动力性动作分析的实验研究等)。在目前所开设的实验课程中,传统经典的实验多,现代先进的实验少;验证性的实验多,创新性的实验少;单一学科性的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少。

1.3实验课学时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改,理论课学时降低,实验课学时数也越来越少。我院2010级体教专业实验课学时数为:人体解剖学14学时、运动生理学14学时、体育保健学6学时、运动生物力学4学时、运动生物化学4学时、运动营养学4学时。学时的减少,决定了实验只能开设很少一部分内容,很多内容由于学时不够而没法开设。比如体育保健学实验,应开设一些基本的按摩、急救、损伤防治、疲劳消除、运动损伤检查等方面的内容,由于学时限制,学生连基本的按摩手法都不能完全学到位,更别说增加一些运动按摩、保健按摩的内容。实验学时数根本无法满足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1.4实验课场地

实验室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等级标注及内涵》中规定:规模在500人的学校要求实验室、实习场所及附属用房面积为每个学生2.48;规模在1000人的每个学生为2.05;规模在2000人的为1.82。[3]我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目前拥有实验室面积1060,已建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测量与评价共7个分室。我系学生人数近1000人,实验室面积远远不能满足实验教学任务。

1.5实验课仪器配置

仪器设备先进性的程度和档次的高低既是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我系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水平在前几年较低,共有仪器设备247台(件),总价值86.06万元。2010年成功申报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经费,增加了250万元仪器设备费的投入。近2年,增加了心肺功能测试系统、血乳酸测试仪、动脉硬化测定仪、骨密度仪、心率无线遥测团队系统等精密仪器。精密仪器的配置对教师科研及学生的创新活动都极为有利,但面对全系学生的教学,学生人数多,我系一年的耗材费用有限,加之进口精密仪器的耗材昂贵,所以有些实验暂时无法开展,即使开展也只能作为演示实验,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少。因此,应适当增加仪器设备的耗材费,以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满足本科教育水平的基本要求,适应学科发展。

1.6实验课教师

我系现有实验教师6人,包括2位专职实验员。其中中级职称5人,高级职称1人,6人均为硕士学位,职称和学历结构较合理。但近几年,实验员及实验教师很少外出进修和培训,这需要改变观念,多送实验教师出去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体育专业实验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第3篇:人体科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烹饪教育;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2-0088-04

[作者信息]薛怡林(1963―),女,广西柳州人,本科,广西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英语教师,研究方向:中职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体系设想提出的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是烹饪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多年来向市场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然而,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办学中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也日益凸显,影响和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课程体系陈旧是关键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依照学科体系,学习内容与工作的联系不紧密,教学方法陈旧,等等。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课程建设多年来一直是学校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中职烹饪专业的课程建设经历了增加实践比例、课程整合等形式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体的课程模式还没有根本性的变革,仍然局限于分学科课程体系框架,没有按照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来安排课程和实施教学,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对教学的需要。

二、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概念

学习领域是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一场革命。它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过程情景教学和项目教学为载体,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领域的课程指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它强调高新技术条件下与工作过程有关的隐性知识和经验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学科体系知识不应通过灌输,而应由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行动”中自我建构而获得。这一课程方案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经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具有整体性、合作性、个性化的特点。工作过程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础。

三、烹饪专业“三级成长”课程体系的提出

我校烹饪专业在借鉴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调研和探索,提出了“阶段培养,循环实训,阶梯上升”的“三级成长”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三级成长”课程是指把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把学习领域课程建设理念和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作为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方案选择的依据,设计和安排烹饪专业的课程。“三级成长”培养模式的各级人才培养目标如下:

1.“拿得起”阶段:知道烹饪行业的基本知识,热爱厨艺工作,有职业理想,掌握基本的中式烹饪技能和面点制作技能,专业基本功扎实,达到初级工水平,能够适应厨房的基本岗位要求,有“拿得起”的专业技能。

2.“上手快”阶段:培养从事厨师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决策能力,可以完成为顾客烹制酒宴的一系列工作(菜单设计、原料采购加工、成本核算、烹制、推介等)。能在餐饮企业的岗位上做到上手快,短时间内能适应岗位要求。

3.“挑重担”阶段:培养在糖艺围边、雕花、面点烘焙、营养配餐等专业岗位上的精专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企业的相应岗位唱主角,挑大梁。

四、“三级成长”课程体系的结构

该课程体系分为三大块:即基础性学习课程、迁移性学习课程和主体性学习课程。

1.基础性学习课程:目的在于获取基础的理论定向知识与技能,使学科知识与学生的职业化过程、个性问题及其经验结合起来,为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形成奠定必要的知识关联和技能基础。

基础性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程有原料知识、营养学与卫生、面点制作基础知识与技能、中式菜肴烹饪基本技能等。

2.迁移性学习课程: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并把它们转化为学习任务,在模拟现实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学习,使学生获取工作实践知识和技能。

迁移性学习课程以厨师职业工作项目为基础而开发,有春节家宴设计与制作、结婚喜宴设计与制作、早茶蒸点的制作等等。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打破学科界限,围绕完成一项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的技能来选择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

3.主体性学习课程:以帮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的社会与文化知识,开发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适应环境、自主发展的能力,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换。

为学生选择对口实习岗位,如烘焙岗位、冷拼雕花岗位、热炒岗位等,把学生置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具体的实践工作,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实际工作能力。

与课程相配套的学习阶段:

1.“拿得起”阶段:时间为第一学年。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连续性强化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技能,分项突破抛锅、刀工等基本技能,学习掌握基本的面点和菜肴制作工艺。

2.“上手快”阶段:时间为第二学年。在这个阶段,实行行动导向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根据厨师职业岗位设计学习项目,教学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进行。

3.“挑重担”阶段:时间为第五、六学期。在这个阶段,学校利用与企业、市场联系密切的优势,实行企业为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学校派人考核,并提供技术指导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中掌握一技之长,并帮助学校冲破目前烹饪专业毕业生就业档次不高、薪酬低的困境。

五、烹饪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

按照马格德堡大学巴德教授与德国继续教育研究所共同制定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八个基本步骤,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开发了烹饪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第一步,分析职业工作过程,主要是了解和分析与烹饪专业相应的厨师职业的工作过程。第二步,了解职业教育条件,调查和分析开展烹饪专业教育教学需要什么条件。第三步,确定职业行动领域,确定厨师职业涵盖的行动领域和范围。第四步,描述职业行动领域,界定厨师工作任务行动领域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第五步,评价选择行动领域,评价所确定的行动领域,以此作为学习领域的标准。第六步,转换配置学习领域,将选择确定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第七步,描述学习领域,对各个学习领域进行描述。第八步,表述学习情境,将学习领域中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进行教学转换,构成主题学习单元。

为此,我们设计了餐饮企业厨师岗位在从事职业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调查表和问卷,对柳州及周边城市的餐饮企业进行了岗位调研,共发放八十多份问卷,与行业专家面谈十多次。我们了解到:中职烹饪专业毕业生就职的岗位主要有中式菜肴烹制、中西面点制作、冷拼、烘焙等。我们对这些岗位的工作进行分析,明确了这些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如中式菜肴烹制的典型任务有:原材料采购、原材料处理、餐单设计、原料的切配、菜肴的烹制、菜肴的装盘等。随后我们以典型任务为依据,分析完成任务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如原料采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有:熟悉各种原料的营养成分、用途以及品质优劣的鉴别方法,了解原料的市场价格、货源渠道,能够计算成本,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了由企业人员、教师、课程专家为核心的专业委员会,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按照难易程度和逻辑关系加以系统组织排列,形成课程内容框架,然后又根据学校、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课程的名称、教学目标、基本要求、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

六、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新的课程体系需要与其配套的评价体系。我们应该以教师和学生为评价的主体,采取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评价标准,在每一阶段课程完成后进行测试。在学生毕业前,由学校、企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组成考评机构,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考核,将课程评价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挂钩,使课程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

七、课程体系的实施

以“学习领域”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实施,无论是对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的组织管理,还是对教师、对实训设备设施都有很高的要求。在实施时,时间安排不再以一节课为限,而要以天为计算单位。授课地点要以实训室为主,教室为辅。而教学方法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即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方式来教学。如项目教学“中秋家宴的制作”的实施就分为以下几步:

1.咨询阶段:教师将课题相关资料分发给学生,包括计划书。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课题内容,自己要做什么,最后达到什么要求。

2.计划阶段:分组讨论如何完成这一项目,制订计划。学生需要查询相关资料、询问教师,但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计划的制订。

3.决策阶段:将所列的计划具体化,完成计划书,包括具体任务、完成时间、负责人、需要的物品工具,等等。

4.实施阶段:各小组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完成从菜单设计、原料采购到烹饪加工、成品装饰等一系列工作。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到引导、辅助作用。

5.检查阶段:学生小组自检、互检和教师检查评价相结合,使菜肴产品达到合格要求。

6.评价阶段:各个小组陈述整个制作的思路和过程,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通过评估环节学生可以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同时,其他同学也会开阔眼界、扩展思路,通过讲解锻炼胆量,培养演讲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学习领域烹饪课程体系的构建尽管已经开始并进行了尝试,但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我们的教师都是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深蒂固,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接受以学生为中心、重技能、重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要求在教师团队内部倡导多学习、多交流、多研究的风气,转变教师的观念。其次,学习领域课程要求教师具备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操作能力,对餐饮行业的工作环境十分熟悉,了解餐饮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而大部分教师还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学校要花大力气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利用企业资源培训教师,或引进行业能手参与教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再者,教学资源缺乏,大班(40-50人)教学影响教学质量。学校应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保证新课程体系的顺利进行。最后,实习基地建设对于新课程体系改革起着关键作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仿真实习场所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实习场地建设中,应少建传统的实训室,多建仿真实习场地,或加强校企合作,利用餐饮企业的资源,这样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从亮.北京职业高中烹饪专业课程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07.

第4篇:人体科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人类学;考古;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215-02

体质人类学是广义人类学下的分支学科,是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和类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分为对现代人的体质调查和对古代遗骨的研究,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类学信息[1]。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情况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古人类遗留下来的物质遗存,目的是透物见人,认识当时人类的社会发展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习俗等信息[2]。两个学科之间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人为主体,前者是直接的以研究人类遗骸为对象,分析其体质特征,了解当时的人类学信息,更多地认识到的是人类的自然属性特征。后者是通过研究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东西,间接地去推测过去的社会情况,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侧重于了解人类的社会属性。中国考古学按纵向划分为若干个分支学科,如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魏晋隋唐考古和宋元考古等。不管哪一个考古学阶段,研究对象的主体都是当时进行社会活动的古代人类。因此,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是贯穿于整个考古学研究的始终的。

体质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大体上可以分为对古人类化石的研究,对古人种的研究和对现代人的研究,以及新兴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等。不同的体质人类学研究领域在不同的考古学阶段中都有所体现[3]。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出土的人类化石为人类学者们研究人类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和材料,新石器时代以后的人骨多用于研究古代人种的形成、分布、迁徙和消亡的过程。考古学可以为体质人类学提供研究材料,无论是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还是新石器时代及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类学标本均要靠田野考古发掘来提供。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也有助于考古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古人类化石可以作为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判断底层年代的一种依据:对古代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有利于人们对当时的社会性质、劳动分工等情况的探讨;对古代居民人种归属的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为解决考古学文化的谱系渊源和族属等问题提供若干参考的佐证[4]。

一、透骨见人

所谓的透骨见人就是通过观察和测量出土的古代人骨材料,分析其体质特征和类型,获取当时人类的人类学信息。具体地讲,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对其性别的鉴定。人类学家们根据骨盆、颅骨的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准确地判定其性别。其次是对人骨死亡年龄的鉴定,通常专家们根据牙齿的萌出时间、磨耗程度、骨缝愈合情况、耻骨联合面的关系等多项参数,判定人骨的死亡年龄。我们要做到对性别和年龄最为准确的判定,就要结合各项参数,并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综合分析人骨标本,慎重地给以结果[5]。

另外对人骨身高的推算和病理、死因和食谱的分析也是体质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身高的推算一般借助于股骨矢状径的长度和其他长骨参数相结合的模式,而最近也有学者提出用第二、第三掌骨的矢状径长度的推算身高的方法也能达到近九成的正确率。病理和死因的研究,则主要依据人骨某个部位的变异和缺失情况而判定。通过研究人骨内含微量元素的变化,对一些诸如骨质疏松、氟骨症、营养不良等古代疾病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通常对死因的判定,主要划分为是因骨伤骨病而早年夭折的,还是属于非骨伤骨病而自然死亡的两大类。

对一定数量的人骨进行食谱分析,可以为了解当地人的经济生业模式提供重要的线索,目前食谱分析方法主要是分析遗留在古人类牙齿上的食物残渣,和对人骨成分的微量元素进行分析,来确定当时人类的主要食性。

二、透人见骨

透人见骨研究对象是现代人群。我们通过对现代人群体质特征的形态观察和测量,按照一定的遗传学特征划分为若干个人种类型。如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和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在我国对现代人体质特征的调查多结合民族学材料,探究民族起源、迁徙以及彼此的基因交流等重要课题。但是我过现在的人种学研究方面还有许多空白领域有待填补,现代各民族的体质调查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人种学研究的力量就显得更加薄弱。如果我们将来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两个范围内搞清楚我国各民族人民的人种构成方面的来龙去脉,以后必将会加深人们对我国古今民族的起源、发展、分化和如何问题的了解,进而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统一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三、透骨见骨

透骨见骨是将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的人骨标本各项体质特征参数相对比,从而确定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遗传学关系,对判定人群的迁徙、融合、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根据。人骨的体质特征的观察主要集中在对颅型和面型的测量和形态学观察上。在此研究的基础之上划分出一个可以比对的标准。将不同组人群的体质特征进行想必对后,确定其关系的远近以及族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情况。

四、透人见人

透人见人的研究对象也是现代人群。是以研究人群和人群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人类学研究领域。即我们在各民族的体质调查和古代文化谱系、种族情况的认识基础之上,把某个或某些现代人划入某些已知共有的遗传学特征的地域或民族中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根据这个人的形态学特征,可以推测他就是“四川人”等。在此,也需要提一下朱泓老师在1996年提出的将我国古代居民的人种成分划分为几个古老的类型,并解释了其源流过程。我们对现代中国民族的研究,也要认识到其古代人种类型和特征,了解其演变过程,对“透人见人”的认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对大学本科考古专业学生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弄清楚现代人的人类学结构,不只需要对现代人进行体质调查,也需要对古代材料有一定的把握,知其渊源和变迁,从而才能更好地解释各民族形成的人类需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泓.体质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2-106.

[2]科林・伦福儒,保_・巴恩.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第6版.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1-21.

[3]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34-56.

[4]周亚威.论体质人类学研究解决的若干考古学问题[J].江汉考古,2015,(6).

[5]周亚威.北京延庆西屯墓地人骨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第5篇:人体科学专业范文

1修订课程标准,指导网络课程建设

高职护理教育是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高级护理学专业人才为目标。既往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基本套用临床医学专业的相关课程标准,没有体现高职护理专业特色,不太符合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的课程标准亟需作出修订,以便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的开展和网络课程的建设。在修订课程标准之前,我们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工作,通过文献调研、行业调研、学校调研等多方面的调研,充分了解护理行业现状、护理人才需求情况及护理职业岗位情况等。在此基础上,我们修订了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而且针对有部分高职护理学生有继续本科深造的期望,我们还适当提高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新修订的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中,我们在课程设计方面,结合人体器官系统与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任务,构建本课程的学习情境,并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情境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辅助教学的优势,在课前将准备好的临床护理案例和提前制作的相关视频添加到网络课程中,让学生提前浏览网络课程,起到导课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课后,应用网络课程,设计相关案例讨论,可以促进学生复习和教学互动。

2网络课程的构建与应用

2.1依托校内网络教学中心,构建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网络课程

为促进教学改革,推动网络课程建设,我们学校专门成立了网络教学中心,并建成一间录课专用课室,课室内配有先进的电脑、网络、灯光、音响、摄像头等设备,在隔音效果方面也进行了专门胡设计。依托网络教学中心,我们构建了一整套网络课程系统,随机选择一个高职护理班,在录课课室内全程录制课堂教学视频。实验课教学,我们也将教师的示教过程也全程拍摄,录制成教学视频。课程结束后,我们请网络教学中心的专业人员对视频进行适当的剪辑整理。我们蒋制作完善的教学视频添加到学校网络中心,并将教师的多媒体电子教案同步添加到网络课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学号进行注册登录网络课程,随时浏览教师的教学视频,有如身临其境,有利于促进学生课后复习。在网络课程中,还可以添加人体解剖学教学资源库:包括解剖学图谱、影像、动画视频、临床护理案例资料等一系列相关资料,方便学生拓宽知识面。

2.2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制作微课视屏

微课英文又称为“Microcours”,是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录制成微视频,时间一般控制在8~10分钟。微课具有形式多样、简便易制、针对性强等特点,完美展现了网络教学、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和特点[2]。我们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活动,探讨微课制作内容和方式,结合平时的教学体会,选择课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疑点,针对这些知识点,录制微视频,添加到网络课程中。学生可以登录网络课程,重复浏览微课视频,从而增加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微课时间短,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更加精练,学生不易疲劳,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3开发网络随身课堂,完善对学生的形成性考核

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wifi的普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登录网络。有些学生沉迷于手机网络游戏,对课程学习带来不良影响。但是,如果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和无线wifi网络,开发网络随身课堂,引导学生利用手机登录随身课堂,非常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安排复习。我们还在随身课堂中设置了师生教学互动平台及学生学习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留言提问或视频对话等形式与任课老师或同学探讨学习问题,交流学习心得[3]。针对高职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我们也进行了改革,利用随身课堂,建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将一些复习题添加到随身课堂,学生在完成随身课堂每一段课程学习后,可以用这些题目进行自我检测,提交答案后,系统自动阅卷评分。学生可重复测试,系统记录其最高得分,作为本阶段考核成绩。课程结束后,全部阶段考核的平均分作为学生的形成性考核成绩。最后,综合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就得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成绩。通过引入“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又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摒弃了应试教育“一锤定音”的弊端,实现对学生较为全面的课程考核评价。

3网络课程构建与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网络课程的构建与应用,开放了教学环境,扩展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习资源,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非常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及个人访谈,我们收集到一些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提示我们今后在网络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3.1网络课程建设务必强调科学严谨的态度

网络课程是一种在网上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如果课程中出现很细微的偏差,经过网络传播,很可能会被无限放大,造成很坏的影响。因此,网络课程建设自始至终都要非常强调科学严谨的态度。我们在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网络课程建设中,针对每个拟添加到网络课程中的信息资源,都要经过反复斟酌复核,确保准确无误,才添加到网络课程中去。

3.2网络课程的界面直观、友好,操作要简单

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范畴,其中有很多人体形态结构的图片,微视频。因此人体解剖学网络课程的界面要求直观、友好,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网络课程的设计以严谨朴素为原则,操作要简单方便。当然,人体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讲授人体形态结构时,适当的运用艺术性,可以活跃气氛,而且对学生也进行了审美教育。

3.3丰富学习资源,增加网络课程的趣味性

网络课程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极大的丰富了学习的资源和学习方式,但是缺乏趣味性,学生感觉枯燥,也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网络课程建设还要注意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在随身课堂,设计学生自我测验时,可适当引入网络游戏模式,学生答对题目,给予虚拟奖励,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也就乐此不疲了。

4结语

人体解剖学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应用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了远程教学和信息共享,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网络课程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整合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把握科技发展态势,及时更新课程信息资源,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作者:肖春苟 张海玲 陈金锋 蒋威 叶茂盛 单位: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解剖教研室

参考文献:

1高小青,杜杰,汤军.整合医学教育模式下人体解剖学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81-82.

第6篇:人体科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烹任;科学意识;营养意识

烹饪是根据人们的饮食需要,对菜点原料实施改造,使之成为菜点的一项专门技术,包含了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和技能、设计能力、工具设备等要素,是这些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的有机结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追求中国烹饪的科学化和营养化,既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古代平衡膳食观念的原始记载,也有“调和五味”、“阴阳相济”,“药食同源”、“膳食平衡”等许多论点。

通过以适应餐饮行业发展为宗旨的烹饪教育改革,让教学与行业实现接轨,淘汰理论为主、操作为辅的传统教学观念,加强烹饪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适应行业的能力,不断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达到使学生成为餐饮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烹饪专业学校还应加强校企合作,学习西方先进烹饪教育理念,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满足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实现学生受益,教师欣慰,学校得益,企业欢迎的更高目标。

烹饪专业学生应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是以后踏入行业的基础,如不能有效地“武装”自己,就会被淘汰。虽然学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行业要求有一定差距,但如果踏踏实实把这些东西掌握牢固、灵活运用,假以时日,结合实习就业的实践经验,必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另外,应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如加强英语、营养、厨房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一旦进入行业实习就业后,这些知识会为学生带来更多机会,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建设,保证烹饪教育质量,是烹饪专业学校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对一些专业知识脱离现状、教育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的教育工作者应予以更换,进一步深入市场前沿学习提高;对工作负责、教学成果显著的教育工作者应给予培训深造的机会,让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

提高学生科学饮食营养与健康保健是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项重要基本国策,是培养世纪接班人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每一位家长为之牵肠挂肚的头等大事。为强化此项国策,很多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各地方学校、幼儿园对学生进行营养配餐。但各地方单位由于营养意识淡薄,因为编制和资金的因素,加之没有国家法令强制实行必须有专业营养师参与配餐,往往是烹饪操作人员按照以往定式进行人群配膳,没有从根本上考虑人群的营养健康需求,对这项工作开展不利,存在流于形式的状态。

烹饪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其主动性,以生动的课堂、丰富的课件、高标准的模拟教育训l练巩固学生的优势。在实际操作课程中,应将教学结合行业要求,提高标准,引入新理论、新工艺、新经验、新原料、新成果,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应在学生心态教育上下功夫,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趋向,认真负责地向其分析行业现状,告知就业困难和压力之所在,调节实习就业期间因各种因素带来的心态变化,加强沟通,交换思想。

烹饪营养教学应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训练学生对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营养调查能力和营养供应方案设计能力上。必须学习掌握能正确反映不同地区、不同生理条件下某人群或个体的饮食习惯及膳食状况的常见膳食调查方法,才能对服务对象的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作出判断,给出膳食营养评价,才能有针对性设计营养保健计划,提出改进措施,使其合理地调配膳食,以改善人群营养状况,保证健康。掌握膳食调查和营养评价的方法还是开展营养咨询和营养干预项目实施的前提。可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参与调查活动、整理调查数据、调查报告的撰写及在小组内调查情况的汇报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掌握膳食调查能力。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医院、食品工厂及研究机构,以增长感性认识,增加案例教学的份量。

第7篇:人体科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专业规范;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

目前,全国有800余所高校设置有计算机本科专业。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这说明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质量要求在提高[1]。

作为一所省属地方多科性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目前也正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我们的生源、师资队伍、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不如部属重点高校,它们的学生就业出口比我们多,譬如很多学生可以攻读硕士,考研率要比我们高很多;一些国内外的知名企业、研究单位也愿意招聘它们的学生[2]。另一方面,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职业技能训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动手能力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加上其工资水平较低,就业形势也好于我们[3-4]。因此,省属地方高校如何建设好计算机专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和武汉工程大学领导的共同关心和努力下,我校计算机专业成为全国首批14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推广试点高校之一,开始按照计算机专业规范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1计算机专业建设现状

我校于1996年开始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按四个专业方向进行设置,即计算机工程方向、计算机科学方向、软件工程方向、信息技术方向。这四个专业方向开办的时间有长有短,各专业的师资力量有强有弱,各专业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及社会需求来找准本专业的定位,并依此来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1.1学生规模和层次

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现有在校学生900余人。学生的来源和层次可分为3大类。其中,计算机工程方向和计算机科学方向的招收对象为参加普通高考被二本档次录取的学生;软件工程方向的招收对象为中职参加高考被录取的学生;而信息技术方向的招收对象为专升本学生。由于学生来源和层次存在差异,我校计算机专业因此设置了4个专业方向。

1.2师资水平

计算机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0余人,其中教授8人。绝大多数专任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且中青年教师居多,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符合专业目标定位要求,适应学科、专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和教学需要。目前,该专业已经拥有了一支平均年龄轻、知识结构合理、工作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

1.3实验(实习)条件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我校计算机专业已经建成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各类专业实验室10余间,可以承担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同时还建设有校内实习基地。该专业的各项实习一般采用校外实习与校内实习相结合,集中实习与自主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这些实习条件满足了教学需要,实习效果较好。2008年,我院建设的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了湖北省的验收。它的设立表明我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4科研及学科平台建设

计算机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院每年获得的科研经费超过300万元,承担有大量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以及一大批企业合作项目。学院现有硕士专业2个,即计算机应用技术(工学、理学)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工学)。学院现有省级重点学科一个――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以及智能机器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这些科研平台和学科平台的建设给计算机专业教学提供了师资队伍、实验环境方面的有力支撑。

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体系不完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等方面。因此,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体系,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完全向部属院校的培养模式看齐,我们没有那个硬实力,也没有那个软实力。我们也不可能向职业技术学院看齐,我们不能那样做。我们学校的目标和计算机学院的目标都是要成为省属一流的学校和计算机学院,而不是简单地培养一般人才或技能型人才[5]。

2培养方案的制定

计算机教指委制定的计算机专业规范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案,也引起了学校、学院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计算机学院及时抓住这一契机,以专业规范为指导,制定新的培养方案。

2.1领会规范内涵

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来源广、层次多的现状,我们调整了专业设置。与计算机专业规范相一致,我们也将计算机专业调整为4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方案、计算机工程方向、软件工程方向、信息技术方向。

我们于2007年就组织人员认真学习领会专业规范的内涵和现阶段国际国内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和特点。计算机专业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较大变化,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内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理论、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而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及其应用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教育内容得以强化。我们对4个专业方向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对每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等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2.2制定培养方案及实施

我校计算机专业在学习领会专业规范内涵的基础上,按专业规范分别制定了4个专业方向新的培养计划,并于2007级开始执行。

武汉工程大学主管校长和教务处对计算机专业的改革方案给予了大力支持,将其作为国家级教研项目立项,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在教学任务安排上给予了适当照顾。

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这项教学改革工作,全面贯彻规范要求,重新制定新的培养计划和授课计划,积极按照专业规范要求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培养计划强化了系统的知识结构,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地方高校的办学特点。

在知识结构上,我们按规范的要求进行了课程设置。但由于总学时的限制,每门课程的学时安排不求多、但求精。同时,我们加大了实践环节(实验、设计、实习)的学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们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践行“重德育、厚基础、强实践、严管理”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造就“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第8篇:人体科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77-02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该计划,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工科专业,属于工程教育范畴,肩负着为食品企业培养食品工程师的重任,是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之一[1]。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中,许多高校以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目标,对高校工程教育过程中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认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本文围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参照工程教育认证中对课程体系的要求,针对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带动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现状

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该协议的预备会员。《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国际互认协议,旨在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和工程教育标准的互认实现工程学位互认,为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奠定基础。目前该协议组织共有15个正式成员、7个预备成员,我国是第21个成员。该协议要求各正式成员采用实质等效的工程专业认证标准、政策和程序,这对促进我国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师、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提升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目前,已经有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昌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和郑州轻工业学院10所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认证,其中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已经完成第二轮认证[3],大连工业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4所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参加2014年度专业认证。因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导向性作用。

二、工程教育认证中对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要求

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规定,对工科人才在课程体系方面的要求包括以下[4]:

(一)课程体系方面

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基础课程应包括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

1.工程基础类课程。各校可自行设置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工程制图基础知识,食品机械工程基础知识、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等。

2.专业基础类课程。可自行设置专业基础类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微生物变化、物性变化、组织变化;食品各种危害因素及其检测和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等;食品原料与成品中各种成分的化学性质、营养特性、生理功能、体内代谢机制。

3.专业类课程。可自行设置专业类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食品加工工艺与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生产车间与工厂设计、食品产品开发、食品管理、食品法规、食品贸易、食品流通、营养与健康、加工与环境等。

(二)实践环节方面

必须包含的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知实习或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三)毕业设计(论文)方面

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工作量应在12周以上;毕业设计应有反映工业化生产规模与水平的食品工厂、设备、工艺设计图纸;以产品开发为主的毕业设计,应达到工业化生产要求;毕业论文应以解决工业化生产问题需求为目的。

毕业设计内容应包括:资料搜集,技术方案选择,工艺计算,典型设备的选型和计算,工程图纸绘制,设计说明书,结题答辩等。毕业论文内容应包括:资料搜集,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论文撰写,结题答辩等。

三、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因此要求学生掌握食品科学及食品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5],但是很多学校存在重工艺、轻工程,重论文、轻设计,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表现在工程制图、金工实践、工程设计方面的课程和实践环节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专业课教师自身工程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高学历却无工程背景,既有工程背景,学术水平又高的教师严重缺乏。很多学校新进教师多为博士毕业,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缺少食品企业生产技术、工程及工厂设计的实际经验,有的甚至无工程专业教育背景[6]。由于顶层设计的问题,近几年高校注重SCI论文的发表,将教师的职称、评优、考核等与挂钩,重科研,轻教学,青年教师更愿意扎根实验室,而不愿意到企业一线指导。甚至有些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不负责任,敷衍了事。这些都严重影响工程教学质量。

(三)考核体系不健全,难以体现学生工程教育水平

高校大部分课程的成绩均以期末考试为主,实践环节特别是工程相关实践在学生综合考核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学生的课程实践、毕业实践在考核中的比例较低,造成教师和学生对实践环节不重视。

四、以课程体系改革带动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加大工程类相关课程设置

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保留《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程设计基础》、《食品机械与设备》、《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课程,新增工程类课程如《工程制图》、《机械工程基础》、《计算机绘图》、《C语言程序设计》、《化工仪表与自动化》、《食品工程高新技术》等课程。在实践课程方面,删除课程论文类实践如《食品工艺学》课程论文,新增《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设计,工程训练(金工实习)、《食品新产品开发设计》、《食品工厂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工程类相关的实践环节。

(二)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锻炼,聘请企业专家进校讲课

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现今所招聘青年教师学历高,实践经验较为匮乏的问题,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将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锻炼与职称考核、评优等挂钩,要求申报高一级职称晋升的青年教师,至少有半年企业或生产基地实践的经历。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积极引进企业专家进校,除为本科生授课外,实施“双师制”,请企业专家担任本科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鼓励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三)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学时,加强课程考核的过程管理

将原先毕业设计(论文)的学时从4.0学时提高到6.0学时,周数从8周提高到12周。针对之前毕业学生主要以毕业论文为主,规定每位教师所带的学生中必须有50%以上做毕业设计。鼓励专任教师参加课程考试改革,将课程考核从过去的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变,加大平时作业、课堂练习、课堂小测、实践等环节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最后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所占的比例不超过50%。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加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减轻学生期末压力,避免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

五、结语

课程体系改革仅仅是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一项,要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技能,还需要其他多个方面的持续改进,比如师资队伍建设、毕业条件、支持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今后,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力争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工程领域专业素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屠康,马龙.美国和德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3,(3):49-52,65.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1.

[3]任海伟,陈晓前,张轶,等.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粮油加工,2014,(8):71-77.

[4]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网站[DB/OL].http:///column.php?cid=18&ccid=36.

第9篇:人体科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绩效管理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这门课程的本科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传统的讲课方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已有的观点与理论,而很难学会如何应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更不用说去尝试着使用方法上的创新,所以很难看到学习效果。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进行绩效管理课程的讲授,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是一个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绩效管理本科教学的特点

《绩效管理》这门课程从绩效管理的基础理论出发,展示了包括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绩效和反馈绩效在内的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绩效管理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课程的系统学习和理解,让学生全面掌握绩效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锻炼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最终成长为综合素质较高的高层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最具有挑战性的课程之一,因为学生不但要掌握专业的知识,还要通过学习绩效管理理论,达到设计企业绩效管理方案或绩效考核指标的目的。

二、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与优点

体验式教学法是由大卫·库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通过实践进行反思,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也就是说,体验式教学是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通过创造实际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从亲历中体验者获得经验总结,并可能指导今后的学习与实践,这也正是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授课方式的区别和特点所在。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导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本位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相比,体验式教学具有以下优点:

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师生之间缺乏双向交流,教师在对学生实践性培养上显得比较薄弱。而体验式教学一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特点,避免了由于“一言堂”而带来的压抑的课堂风格,通过各种情景体验,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参与性,使寓教于乐成为现实。

增强了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职业情感。《绩效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绩效管理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更要求明确学生作为绩效管理专员应具有的一颗正直之心,要公平,公正,要有耐心、细心,善于观察。这样比空洞的讲解要重视绩效沟通、精通考核技术,善于沟通说服,以身作则、熟悉各部门工作流程的效果要好得多。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强调概念的阐述和理论的灌输,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实践能力往往很欠缺。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情境体验进入到理论的实际应用领域,并通过亲身参与、感悟、进行知识的内化和构建,并发展出职业所需的各种能力,使学生能够实现零距离上岗。

因此,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绩效管理》课程本科教学中应用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所面向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通过对体验式学习相关特征的分析,结合库博的体验循环学习模型,围绕如何达到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笔者认为绩效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教学的内容设置适当。首先教学内容的量不能太多,如绩效计划这部分内容,可以安排学生为企业设计相应的绩效计划。在进行企业选择的时候,最好应该选择一些知名企业,让学生体验置身于名企的的感觉,通过这样的选择一来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可以做到巩固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论水平的提升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紧密结合,无效的案例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其获得有益经验。

教学手段要合理。现代的教学手段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根据所体验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例如我们在进行绩效沟通时,就可以模仿真实企业的绩效沟通场景,让学生体验人力资源绩效经理与被考评者角色的特点,从各种不同角度出发,完善绩效沟通工作。教师要充分了解每种教学手段的优缺点,进行有效的互补利用,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以完善的教学方法体系。

授课教师也可以从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搜集一些案例和视频资料,或者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教师角色的转变。虽然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但是作为此模式的协助者,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可以说教师的角色发挥是教学目的能否达到的关键。

在学员自觉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但不应有过多的干涉,应该让学员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还要注重对教学重点进行总结和提炼,这样才能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