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究式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探究式教学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探究式教学却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国的探究式教学起步较晚,教师资源不足,存在着结构性短缺,而且教师对科学探究技能和操作程序并不熟练,缺少科学探究的直接体验,特别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多物理老师对探究式教学接触较少,缺少指导学生探究的经验.目前,很多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还采取“老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缺乏实践机会,一味地死记硬背,这样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导致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低下.
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1.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得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作用并且又具备一定的特色.
1.1科学性原则.
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水平,物理学科中的科学探究不同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它是师生互动的探究教与学.基于这一点,教师组织以及引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上面.在整个探究式教学的设计中,尽量使所做的教学设计适用于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有效地体验.
1.2程序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具有很强的程序化特色.对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要以知识为线索,根据探究要素谨慎地进行教学设计,不能盲目的追求程序的完整性,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侧重点和不同的课节规定对要素进行适当的增减.
1.3是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必须有多样、灵活的探究方式来带动学生的思维的发散.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所要探究的问题问题是开放且多样的,而且这些内容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式教学设计时必须进行辨别,选择有代表性的适合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在整个舞台探究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把握好探究的本质,避免形式化和程序化.
1.4是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中的指导者,应当尽量配合学生的探究,不能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过多的干预,也不能将教学流程局限在固定的框架中,而应当以学生的想法和思维为前题进行筛选,尽量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完成探究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1.5发展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不只局限于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发展.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矛盾纠结、急需探究求证的教学范围.
1.6平等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中,必须建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探究氛围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这要求教师在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提出的意见,肯定学生的情感和做法,不断地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
2.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1给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环境.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中可以设立一个有趣生动却又与前认知有冲突的问题情境,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引起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比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一节中,就可以用“漏斗吹乒乓球”的小实验来导入教学内容.
2.2建立学习小组.
探究教学中,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可以让学生之间有时互补,鼓励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这样,就能达到实验能力训练的最优化.另外,对于学生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点拨,并督促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品质.
2.3借助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猜想和设计能力.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减少对教师指导的依赖.比如,讲解完电磁和电器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地对家用警报器的原理进行探究,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制作一些简单的报警器.
三、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前景
老师提问完毕,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积极性一触即发,此外,学生还会全面思考关于水循环的相关知识,例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什么意思?水为什么会聚到一起呢?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究脑海中的疑问。
二、提出假设和设想
提出假设和设想是探究教学的核心部分。当大部分学生对问题有了大体的了解之后,并且能够各抒己见,在这个时候,老师要对问题和学生的看法进行指导。案例二:确定、评价空间位置的探究。
(1)教师为学生展示长江流域的地图,上面有地形、流域范围、自然资源、交通线分布情况等,让学生分析如果修建大坝应该建在何处?
(2)提出几种假设,只考虑地形因素建在河道最狭窄的位置,只考虑因素生态建在对生态影响最小的地方。
(3)教师提出三种假设后,由学生讨论分析,最后展示三峡大坝的具置,并分析修建在此地的原因。
三、收集中学地理信息
论证猜想是否可行的第一步就是对相关信息的收集。为了减少盲目性,发挥收集信息的价值与意义,第一应该提出论证设想随即进行相应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的范围要准确无误。案例三:给出视频材料,黄河断流逐年加剧。视频中呈现出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间,黄河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1997年距河口最近的利金水文站全年断流226天,断流河段曾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由黄河断流带来的不良影响,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水循环的重大意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黄河断流带来的不良影响。
四、陈述交流
探究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表达与交流,虽然处于最后的阶段,但是其对教学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在学生共同的交流与表达下,学生的学习思维进一步得到发散,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会在这个阶段得到全面的增强,最终会探究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结论。例如,在一节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的教学课中,学生在最初开展讨论的时候,一开始得出的结论可能并不是那么合理与正确,甚至是比较片面的,在他们的答案中,可能只有能或不能。在查阅相关资料并进一步的讨论研究之后,可能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所有的事物既有长处,又存在弊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为例,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阿拉伯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是这也存在破坏全球生态环境的问题和缺陷,针对这种情况,最先做的应该是对环境的评估,只有环境评估成功通过,方可允许调水项目的开展,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应该考虑到长远的利益,万万不可为了实现眼下的利益而置长远利益于彻底的不顾,需具备一定的战略目光。
探究式教学模式现在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理科教师所接受和应用。其实,在这以前不少教师实际上已在部分地或初步地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了。例如课堂上的设疑、点拨思维、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启发式教学……,这些都是带有探究色彩的。
下文是“浮力大小”一课探究式教学的尝试和探究过程。
在学习“浮力大小”这节课的内容以前,学生已经知道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用弹簧秤在空气里称物体和浸在液体里称物体两次读数的差”,并学会了用弹簧秤测量浮力的方法,这为“浮力大小”一课的探究式教学奠定了实验基础。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分两步来达到。第一步要求学生知道浮力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之间的定性关系,第二步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和排开的液体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即阿基米德定律)。
一、设置情景
一艘满载货物的海轮正在大海中航行。(彩画)
蔚蓝的天空,湛蓝的海水,雄伟的万吨巨轮,刺激着学生们的感官,引起了兴奋,学生们进入了学习知识的情境。
二、设疑
这艘满载货物的轮船受到海水对它的浮力有多大呢?很显然,这个问题已经无法用前面学过的用弹簧秤测量浮力的方法来解决,面对这个庞然大物,弹簧秤已经无能为力,问题的提出在学生心中引起了困惑,激起了求知的新的“浪花”
三、点拨
为了解决轮船在海中航行时所受浮力大小的问题,必须先研究和浮力大小有关的因素?将学生对解决轮船所受浮力大小的直接兴趣,引导到研究和浮力大小有关因素的间接兴趣上去。
四、猜想
浮力大小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大家可以猜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生活经验、所见所闻进行猜测,议论纷纷,有人开始举手了。
1.有的学生认为浮力大小和物体的轻重有关,理由是轻的木块在水中会浮起来,而重的金属块则沉下去,说明木块所受浮力比金属块大。老师应及时纠正学生关于物体轻重的说法,轻重必须用同体积的物体来作比较,所以这个学生关于木块的说法应改成浮力大小和物体密度有关。至于木块浮上来就说它所受浮力大的错误想法,在下一步实验探究时,由学生自己来纠正。
2.有的学生认为浮力大小和物体体积有关,理由是:“你看!轮船体积大,在海上能载这么多货物,说明它所受的浮力大。”
3.有的学生认为浮力大小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理由是在游泳池里游泳,在浅水区感到浮力小,在深水区就感到浮力大,游起来轻松。其实这也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即使在浅水中,只要身体全部浸没,受到的浮力和在深水中是同样大的,但是既然是猜想,就允许猜错,让学生在下一步探究中自己去“去伪存真”。
4.有的学生认为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有关。理由是海水密度大,在海水里游泳要比在游泳池里游泳感到浮力大。老师应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猜想,并进行充分的准备,学生没有提到的因素,老师应及时进行启发,同时要准备好各种实验器材,如同体积的木块和金属块、不同体积的铁块、水、酒精…。
老师归纳:
浮力大小可能和物体密度大小有关。
浮力大小可能和物体体积大小有关。
浮力大小可能和浸入液体深度有关。
浮力大小可能和液体密度大小有关。
五、探究实验方法
既然浮力大小可能和上述因素有关,那么是和其中的一个因素有关呢,还是和其中几个因素有关,或是和它们都有关系?怎样来验证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
学生们经过紧张的思考后提出,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我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包括选用器材。在传统教学中实验都是事先由老师设计好的,这也是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之一。
学生甲提出:只要将木块和铁块都浸在水中,分别用弹簧秤测出它们受到的浮力,若浮力大小不一样,则说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和物体密度大小有关,反之,则无关。
学生乙提出:将一块大的和一块小的金属块都浸没在水中,用弹簧秤测出它们所受的浮力,若浮力大小一样,就说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和物体体积大小无关,反之,则有关。
随后,又点拨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浮力大小可能和上述因素都有关系,但当我们研究浮力大小和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使其保持不变,以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例如在研究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的关系时,必须将相同体积的同种金属块,分别浸没在酒精和水中的同样深度处,即保持物体密度不变,物体体积不变,浸入液体深度不变,这样才能得出浮力大小和物体密度的正确关系。
“控制变量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手段,强调和突出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
六、探究物理概念
学生们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后发现,当其它条件都一样,只有物体密度或浸入液体深度不一样时,测得浮力大小相等,说明浮力大小与它们有关;而当其它条件都一样,只有液体密度或物体浸入液体体积不一样时,测得浮力大小不等,说明浮力大小和它们有关。这样学生们经过自身的参与、对数据的分析比较,自己得出了结论,即“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和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点拨V排=V浸)
七、探究物理规律(阿基米德定律)
1.设疑
我们已经探究出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有关,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这一问题,促使学生由定性到定量、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
2.动手实验引导学生用弹簧秤吊着体积不同的金属块,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杯里,用空杯盛接从溢杯里被金属块排出的水。
3.观察现象学生们将金属块逐渐浸入水中,直至浸没,发现弹簧秤读数逐渐变小,水渐渐从溢杯中流出。
4.分析比较学生们发现,体积小的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读数变化小(浮力小),排开水也少;体积大的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读数变化大(浮力大),排开的水也多。
5.点拨、引导思维浮力大──排开的水多浮力小──排开的水少
那么,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水的多少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呢?从而引导学生去称一称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有多大?看它和浮力大小究竟是什么关系?
传统的阿基米德定律的教学是由老师进行演示:用弹簧吊着物体,将物体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杯中,这时弹簧因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而缩短,再将溢出的水倒入吊在弹簧下的小桶中,弹簧又恢复原长,从而证明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而探究式教学则要求每个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对数据的分析比较,自己总结出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有着必然的联系的结论。
6.发现规律学生们用弹簧秤去测被物体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惊奇的发现,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浮力,竟和排开的水所受重力正好相等,从而得出阿基米德定律:“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在阿基米德是灵感思维,对我们的学生则是在老师指导下,经过探究活动后发现的。
7.导出阿基米德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老师板书,学生参与。
F浮=G排=M液·g=p液·G·V排
即F浮=p液·G·V排
8.解决轮船所受的浮力在船体设计时,它的吃水线以下的体积是重要的设计数据,根据V排=V浸,海水密度p液已知,即可用计算方法得出轮船满载时所受浮力。
以探究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它的教学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1.从情景设置──设疑──猜想──探究──点拨──归纳整理──应用,整个教学流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直觉思维到逻辑思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同学由浅入深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2.通过情景设置、设疑、猜想、探究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当学生对某事物感兴趣时,他就能全神贯注、兴高采烈地去完成他们的学习任务。
高中的信息技术,多数是以应用型的知识为主,以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基本使用为主,这些课程让学生熟悉并熟练应用计算机,学会基本的应用软件,帮助学生们掌握更多的信息知识,学会正确使用计算机,并最终为学生走入社会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上,要为学生模拟一个真正的应用场景,让学生们自己去完成任务,并最终想方设法去解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这是探究性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教师要负责这个任务的创设,这个任务要囊括此次学习的重点,并且要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让学生有兴趣去一探究竟自主研究。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自主插入图片,自主实现图文并茂的各种形式的排版,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其它诸如艺术字、文本框等等内容;在《数据表处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计算某个区域内数据的各种运算,以及图表等的插入……问题的创设讲究艺术性,在给大家布置任务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巧妙的方式,比如:“大家一定看过不少网络上图文并茂的文档,今天就让你们大家自己亲自来试一试如何完成”、“全部都是黑色宋体字的文档是不是有点单调了?大家试试看艺术字和文本框怎么插入”、“大家知不知道老师们排名词最快的方法是什么?就是用EXCLE的自动排列功能,你们试试也能快速看到名次”、“这么多数据怎么计算?这些数据之间互相运算之后又得到哪些数据?我们不用再用笔算了,EXCLE自己会计算的,而且瞬间答案就出来了,大家试试看”……这些问题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很好地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并且这些也是办公软件中常用的一些功能,学生们探究出这些技巧来,对未来的工作与学习也会有极大的帮助。
二、采取多种模式,引导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在探究性的摸索中,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带着兴趣和目的进行探究,自主地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联想此前所学习到的知识,尝试多种方法,最终完成任务,并能够举一反三地完成其它的类似操作与任务。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有些问题让学生以个体的形式来自主解决,有些任务需要让学生们互相结合着解决,还有些任务则是需要大家以团队的力量来完成。所以,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安排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简单地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或者是改变整体字体及布局特点,这些基本上都是简单而且即定的操作,让学生以个体的形式独立探究。而有些问题个体学生往往会出现片面的现象,就需要让他们实行互相结合、团体操作等方式来完成。比如图文排版过程中的各种效果的操作、对区域内数据的各种不同的运算,这些需要两个人合作,比如甲让乙做出某个效果或者是计算出某几个数据之间的和或者是顺排倒排等。再如对文档中图片的多种排版模式的练习与应用、插入图表等任务,需要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尤其是插入图表,如何插入,插入什么形状?又要用哪些模式?数据如何在图表上显示等等,这些需要团队的力量,群策群力,完成任务。
三、教师多重角色,适时给予评价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符合新课改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只让学生去探索便完成了教学,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仍然是主导地位,教师决定着探究性教学的进展,把控着探究性教学的走向。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扮演出任务的角色和模式支配的角色,还要看准时机,适时地给学生们的探索给予评价。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最大的肯定,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自己学习与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改变错误的操作,从而改正自己的操作。比如在插入图表的任务完成过程中,我的要求是,以某个区域的数据为目标,将其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在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只是简单地将数其据以饼状的形式将其比例呈现出来,只有少数同学是将这些数据同时也显示在饼状图上,并加以箭头的指示。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适时地给予学生们评价,让学生们知道为何要将数据清晰明确地全部反应在饼状图上,又如何将它们全部明朗地显示出来。
四、结语
探究式教学的思想深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其在学校的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而探究式教学的整体发展时间并未超过百年。在二十世纪之前,大多数教育学家将科学看做是知识的组合体,学生应当通过直接的教学来学习这些知识。而在二十世纪初,苏联心理学家利维•维果斯基(LevSemyonovichVygotsky,1896-1934)和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就曾分别发展出一套认知发展理论体系来描述儿童的认知过程,他们都强调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将教育概念化,让儿童把来自生活经验的概念相结合,从而使学习发生意义。1910年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提出探究式教学这一理念,主张从实践中学习,创造充分的条件让学习者去“经验”,使学习者从活动中学习。但并不是每一种经验都是有教育的价值,对这一过程逐渐形成主体的诠释是关键。基于这个原因,杜威亦指出培养出学习者的自习能力是教育的功用,他说:“‘经验’的另一方面,即是能增加指挥后来经验的能力。”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探究式教学逐渐形成科学教学的趋势。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教育学家、课程理论学家约瑟夫•施瓦布(JosephJacksonSchwab,1909–1988),他继承并发展了杜威的观点,把课程看做是“实践的艺术”,如他所说:“课程不是在教室中产生,而是在比教室有更多事情去做的教室围墙之外有气味、有影子、有环境的,能够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的场地产生的。”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将科学视为知识体系,并将科学直接灌输给学生,它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给予他们充分发表、讨论与操作的机会,使其透过自身的经验,体会与学习到科学知识、科学态度与科学技能。它是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一种有效途径。表现方式为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主要过程为“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处理与解释资料———解决问题”。教师作为资源提供者和辅导员,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适当的悬念,引导学生在预设的问题情景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学生在自我参与中产生心理体验,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这样使得知识在互动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内化。这与大学英语口语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应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在口语教学实践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中应用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教学一直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随着国际化的日益扩大,英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重阅读语法而轻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技能,强调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因为在日常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有效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良好的听力和口语能力。一直以来,因口语课程有着众所周知的重要性,但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传统的口语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围绕某个话题,教师作相关介绍、学生集中讨论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以语言知识的灌输为主,学生的听说能力比较滞后,一般被归结为学习者的语言基本功问题,解决途径是提高学生的背景知识,扩大他们的词汇量、句型结构等。近些年来,随着应用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兴起,语言学习尤其是口语学习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外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语言学习中的情感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和阐述。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应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要实现该目标,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统一起来。我们以往的听说课程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情感空白。这个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三、探究式教学在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之中要起到主导作用,这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点是非常相似的。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也许会觉得,既然让学生掌握了其学习的主导权,那么教学目标的设定就变得没有必要了;但实际上反之亦然,因此,对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师来说,仍然是需要确定教学目标的。
(一)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在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其与传统的讲授式或练习式教学模式的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应用于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第一,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向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行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第二,由学习者自己通过英语口语来探索和研究问题的解决之道,教师并不会直接提供一个标准的、或者完美的答案;第三,对于问题的回答,学习者必须经过探究的过程,即必须通过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消化,基于事实资料来形成回答;第四,答案的形成必须经过批判性思维的概括和归纳,而不仅仅是堆砌事实资料,学习者在形成答案的过程中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思考、认真总结。探究式教学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很多时候是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本身非常类似于逻辑推理的过程。仅仅通过观察和模仿是无法真正掌握逻辑推理的,这一智力技能最好的掌握方式是通过积极参与小组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争辩与辩论,加上自主学习,并接受自己对于自己的学习负责。
(二)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探究式口语教学的过程始于学生小组对于情景或者问题的讨论,并以小组对于所学内容的反思,以及对于学习过程的反思作为结束。这一过程既包括了团队合作也包括了自主学习,还包括了在图书馆中和网络上搜寻资料,有些时候甚至包括对于具有问题相关经历的人员进行访谈或者咨询的过程。常见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步骤:
1.对于问题的合作探索。在这一阶段中,学习小组中的学生将首次接触到他们将要进行探讨的主题或者问题,他们必须建构起知识储备以达到对于问题的全面理解。学生可以通过谈论以汇集他们已有的任何知识储备,甚至包括他们的想象力。当小组讨论完与问题相关的所有的可能性之后,学生们必须能够确定下来自己在讨论中未能完全解决的几项内容,并将这些问题细化为各自分工明确的任务。
2.明确分工的自主学习。这一阶段中,学生将独自或以更小单位进行自主学习以探寻自己所被分配的任务。在最终目标和时间表的限制范围之内,学生们可以自行选择并设定自己的目标,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进度,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并且决定他们将如何评价学习结果的质量。
3.小组复习与回顾。每个学生依次将努力得到的新发现将向整个小组进行展示,通过运用合适的展示技巧,将自己的发现与组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学习小组评判性对新的发现和数据进行评估,对于任何新的想法和意见进行辩论,决定这些发现如何能够更好地纳入到已知的知识之中。前期讨论的问题被再次拿出来讨论,以评估已经得到的发现是否能够解决先前所总结出来的突出问题。
4.巩固。经过反复讨论,当学生们对于自己所了解和学习到的内容达成共识并且感到满意,他们就可以开始制定行动方案。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或更小单位都可以为他们所研究的问题创造出一个合理的行动方案;或者整个探究小组也可以决定是否制定一个整合化的行动方案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5.全体报告。在最后这一阶段中,学生们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批判性地评价学习过程。简单地说,主要就是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哪些经历是有帮的,哪些是出现了差错的,为什么会出错?这一学习经历如何改变了他们,他们还可以做出哪些改变?
四、结语
目前,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界定纷繁多样,角度不同、情境不同,解读也不同。虽然界定的角度不同,但均包涵着共同的本质特征,即“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4]我们从“学”的方面、“教”的方面和“科学研究”方面三个视角进一步细化,探析其内涵,见图1。
二、探究式教学的历史沿革
探究式教学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鉴于此,我们以时间为脉络,追溯探究式教学的历史渊源,比较不同时期国内外探究式教学的发展,如图2。
三、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它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它是基于教学的可操作性而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程序,它最显著特征是构架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5]目前,常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自探共究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共同研究过程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从情景、协作、会话中,让学生建构知识;从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知识问题化和问题解决知识化的思想,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以问题体现教学的精髓。
实施模式:见图3
2.双主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即吸纳“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者之长,避其所短。双主模式主要包括:5E循环教学模式和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
(1)5E循环教学模式。
奥德瑞、乔潘等人的5E循环教学模式最早出现在美国《科学课程发展研究计划》──70年代早期从幼儿园到6年级的科学计划,也是最原始的探究课程计划模式。[6]它包括五个阶段:吸引阶段(engagement)、探索阶段(exploration)、解释阶段(explanation)、融合阶段(elaboration)、评价阶段(evaluation)。5E循环教学就是在这五个阶段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共同完成探究课题。该模式从学生“做”科学,对学习的渴望,寻找机会协作并实现合作;通过做科学,修正自己的想法、承担危险以及展现正确的怀疑、批判等意愿方面体现了科学探究对学生的要求。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传授核心知识,学生主动应用知识、理论。
实施模式:见图4
(2)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
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是理查德·萨其曼(RichardSuchman)通过观察、分析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之后,结合教学法因素概括而成。它训练学生组织资料,进行因果关系的推理以及建立和验证理论,是一种由事实到理论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再现了科学家进行探索的进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6]
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遵循着“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反思”这样的程序。具体实施如图5。
四、概念图应用于探究式教学的案例
将概念图应用于探究式教学,可以帮助师生理清思路,明确探究方向。我们开展“抽水马桶节水研究”的全过程。提出问题:如今进入楼房居住的人愈来愈多,家家都用抽水马桶,大量的自来水被用作冲洗马桶而流失掉了,怎样用适当的水完成冲洗工作,既对家庭经济实惠,又为国家节省更多资源呢?
探究问题:冲水马桶节水问题
制定研究方案:教师和研究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探究内容、探究步骤、时间进程、人员分工等等,并把所能想到的所有问题及方案用宏观概念图全部拟订出来,形成完备的研究方案,以方便操作。
组织研究活动:按图7进行分工实施。
修正和完善: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五、结语
概念图是用简单的图示来表征知识的有效工具,是知识的高度浓缩。用它来解读探究式教学,可以使我们轻松地理解其内涵、历史发展及实践模式。将概念图引入到探究式教学实践中,可以使研究者思路明确,轻松地把握探究过程,清晰地展示探究成果,最终达到提升研究者探究能力之目的。
参考文献:
[1]Joseph.D.Novak&D.B.Gowin(1984).LearningHowtoLearn.NewYorkand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Klein,S.P.,Kuh,G.D.,Chun,M.,Hamilton,L.,&Shavelson,R.(2005).Anapproachtomeasuringcognitiveoutcomesacross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ResearchinHigherEducation,46,(3):251~276.
[3]Yin,Y.,Vanides,J.,Ruiz-Primo,M.A.,Ayala,C.C.,&Shavelson,R.J.(2005).ComparisonofTwoConcept-MappingTechniques:ImplicationsforScoring,InterpretationandUse.?JournalofResearchinScienceTeaching,42,(2):166~184.
[4]靳玉乐.探究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5.
[5]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J].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80.
[6]廖伯琴.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98~99.
[7]刘红.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4,(4):25~28.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探究;教学模式
2001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的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改革。然而在以培养中等学校体育师资为主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科课程却还是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的发挥和培育。这种陈旧呆板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手脚,不利于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另外,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定成绩的制度又养成了学生考前1—2周突击复习的坏习惯,致使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我们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中“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要求和造就新世纪体育师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高师体育专业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一为改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要求学习的转变;二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课堂设计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假设、求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1集学术主义课程与人本主义课程优势为一体
学术主义课程论是20世纪印年代以来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流派,其影响远远超过了由博比特创立的工学主义课程和康茨、布拉梅尔德创立的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坦豪斯,布鲁纳、施布等,它认为教学目的应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着眼发展学生的智力,因为年青一代智力的充分发展,能够使个人和国家在异常复杂的竞争时代中具有更好的生存机会的能力,把学生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发展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因此它主张:(1)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来组织课程;(2)设计螺旋式课程、重视内容安排的序列化;(3)突出知识形成过程教学;(4)提倡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然而这一流派也暴露出了过分强调理论,偏重课程的学术化(培养少数尖子式教学课程),被认为是使学生“非人性化”,妨碍了“完整人格”的实现。
人本主义课程产生于20世纪7O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梅茨等人,它认为课程应为每个人提供自己感到满意的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意、认知、感情、理智、情绪、行为等,并发展其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思想意识,实现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建立了“人性中心课程”。它的出现对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主体作用,重视人文学科课程、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意志教育等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它过分强调学生的兴趣,在实施中易助长自由主义。
基于上述现代西方各流派的优缺点,在体育专业理论教改过程中,首先需考虑到应针对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同时也要注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体现学生的情感、需要、兴趣等因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积极学习过程,造就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生存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新型教学模式应是以培养学生能力,适应社会需要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尊重学生情感、需要、个性、兴趣为向导,集学术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优点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1.2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戴尔把教学(视听)理论总结为“经验之塔”。戴尔认为靠语言符号、视觉符号而获得的抽象经验,其学习过程速度较快,但不易保持,易遗忘;而通过观察途径而习得的经验,是情境教学,学习速度中等,不易遗忘,易保持;而通过具体实践操作而习得的经验,学习速度慢,但牢固可靠。从目前体育专业学校体育学教学的现状看,主要采用了以抽象经验获得的途径,虽然也有人提出运用多媒体教学,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学习而获得的抽象经验的教学模式。本文的主要思路就是打破抽象经验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设计、查询、合作、讨论、演说、辩认等,并结合具体实践活动,使观察和实践结合起来,并配以多媒体教学,以利于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实践运用和牢固掌握的整体教学目标。
1.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个人头脑创建的,事物由各人方式去理解,因此强调以个人本身经验来理解,强调以个人本身经验解释现实,赋予意义,并重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以上理论,教师在给定问题后,就得让学生自己在课外收集资料,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解释现象,并重视小组合作、商讨,这样既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发展自我提供了条件和环境”。
1.4杜威思维理论
杜威提出科学思维的五步法,即问题一表征—假设一推理一问题的结论。萨其曼提出探究训练模式,施瓦布结合生物科学提出了生物教学探究模式,马希尔斯、考克斯等提出的社会探究模式以及学习环模式等。但探究式教学的程序不外乎就是杜威提出的思维方式,归纳为: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的结论,反思评价研究过程、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围绕问题进行的交流对话活动、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究操作和思维活动,是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在解决学校体育工作的问题中习得学校体育学的知识,即融学校体育学的学习于解决学校体育工作的问题和经历探究问题过程之中,从中培养学校体育问题意识、提高解决学校体育问题的能力。
2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2.1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创设一种问题情景澈活学生的思维
学校体育学的教学,联系社会或生活,以学校范围选定问题;或从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选定问题,问题是学校体育学探究教学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开始,如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再让学生研究。
2.2引导研究
学生起初不知道如何研究,没有研究的技能和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示范。根据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问题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资料,提出假设,按照探究的程序一步一步向解决的方向逼近。学生是学习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放手让其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中讨论、争辩。由于个人的知识经验的不足,对问题的理解不一致,而争辩中可能把问题看得更全面,获得深刻的理解。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问题的咨询者和解答者,提供背景知识,引导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3结论及评价
在学校体育学探究式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研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也注重探究的结果。结论往往是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规律性的东西,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而对结论要求准确无误。如何获得正确的结论呢?除了个人研究、小组合作交流外,还要有包括教师在内的集体评价。通过展示个人或小组的学习结果,互相评判优点与不足,拽出错误加以纠正,以便养成尊重事实、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评判中相互接纳、包容、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2.4反思与应用
学校体育问题经过探究得出结论,以问题的表征、假设对资料的分析归纳,整个过程中是否有不妥当之处?如果有,如何改进?反思的过程也是检验的过程,寻求更好答察的过程。即使问题求解方案不止一个,经过反思提出更多的方案以供比较、选出最佳方案、人无完人,们现代教育追求的是更加完善和完美的人,趋向于“完人”教育,因而对自己苛求一点,由此养成习惯,必有好处。
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用,将知识应用于问题解决之中,才显出知识的价值,也才能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变成智慧技能,同时在应用中使知识前后相联,构筑成知识链、知识网,使孤立的知识变成统一的、灵活的知以结构,从而在使用时便于提取,提高认知的灵活性。
如平时学完一节课,或一单元的课堂学习,或单元测验,既是对学习的检查又是对知识的应用,通过应用练习,找出没弄懂的地方或理解错误的地方,知错而改及时纠偏,提高学习效率。
学校体育学探究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去操作、去探究、去分析、去归纳,即注重课常的“活”与“思”,让其“动”起来!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瓦动交流的过程,是激励、激发的过程,有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有方法的引导。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先是教师的帮、扶、引,而后是教师的放手,让其独立学习、独做事,这样才能由依牵负而转向自主地学习,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这正是我们要培养的具有开拓精神,有主见,有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变换而具备终,学习能力的人。
3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3.1自主学习的原则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课堂内外,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由此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班级集体化教学和个删化、个性化、因材施教的矛盾,采用了创造性教育思想和原则改变教材体系和课堂内外教学模式,以教师指导,学生自编提纲,小组讨论,小组合作,课堂角色教学为主要形式,教师再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组织引导、控制答疑等途径与学生交往,如此,自然形成了课堂内外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干¨积极性,同时改变了教师满堂灌、学生无心学、死记硬背的教学敝端,真正体现学生自主、自愿、积极主动和热情的学习气氛,从而达到丁很好的教学效果。
3.2学会学习的原则
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学会学习的能力,而是靠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那么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人也将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所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都要旧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能力这个主题,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不断适应新时代、新知识的迫切需要。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调动各种因素,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下,让学生课外自寻资料,自编提纲,课中自我表现,与同学问合作,课后自评、自我总结等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3.3合作学习的原则
应试教学的特点就是学习的个体化,从知识的预习、课堂理解、记忆到课后的复习都是学生个人的事,最后的考试也是衡量个人知识多少的唯一形式,因此,这种教学不利于发展学生间的社会交往素质和心理品质。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发展学会生存的能力,而生存能力最关键的素质就是群体间相互交际、相互合作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并与老师一起合作教学的能力,按不同兴趣爱好、教学目标分小组,每个小组在课外一起搜寻资料、讨论题目,编辑学习素材等,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更是合作学习、合作教学的实践基地,小组间的不同观点的竞争促动学习小组内的合作,学生在合作中接受同学间的知识。教师也可鼓励学生上讲台,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教学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合作者、向导,师生关系转换成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由此来发展学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竞争能力等零质。
3.4从创造中发展知识的原则
与传统应试教育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和掌握知识不同,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创造、想象能力,从收集资料、自编教材开始,学生根据师生协商教学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中接受大量的不同内容和不同观点,然后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小组之间交换意见,教师的指导,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最后通过自我评估、以写小论文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这种在创造中、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远比死记硬背的生动、丰富和巩固。
3.5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原则
新型的创造教育思想将扭转“应试教育”出现的高分低能、高学历低创造的状况,全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中,应该强调学生以下能力的培养和发展:(1)搜寻资料的能力;(2)独立创新能力;(3)和别人合作工作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4)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5)学会学习、独立操作能力;(6)演说能力;(7)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实践能力;(8)初步科研能力;(9)评价能力。
4实施探究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以小班、中班的形式上课(30—4O人)为宜,使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各项活动。
(2)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教师应需有一定的自。
(3)为学生提供方便的文献资料查询服务,包括提供校内“中国期刊网”资料查寻服务。
(4)学期开始,教师应向学生公开学期单元教学计划,使学生明确了解教学目的、任务,以便学生做好各项准确工作。
在现实情境下的学习,学生能够很容易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同时,还能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情境进行设计,教学环境应该朝着学生喜爱的方向迈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这样就不会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注重引入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引入”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入情境中,不断被吸引,从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每一节课情境的设计,那么,在引入的时候,还要注重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不能够按照一个模式进行。比如,在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节的时候,教师要拿着具体的植物,给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学生看到一些实际的事物,自然就感到很新奇,逐步喜欢上生物课。
(二)精心设计问题
在创造教学中,教师要遵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适当地对问题进行设计,在生物中的一些探究环节,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要比解答一个普遍的问题重要的多。现在的教学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多朝着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进行,逐步训练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寻求多种方法解答问题的途径。因此,生物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由简单的问题出发,逐步深入,逐渐将难理解的问题一个一个攻破。在实际的教学中,探究教学要求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尽量少限制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的引导学生,不至于学生的思维跳跃得太大即可。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不能固步自封,训练学生归纳、综合、抽象等思维能力,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比如,在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的时候,首先提出这节课的复体思路,再把具体要求呈现给学生。具体列出该生态系统所含生物的种群和群落,列出影响该生态系统的生态因素等,每个学生按照具体目标去完成教学任务,独自设计自己的解答方案。最后,将每一位学生的见解进行展示,可以发现,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实验的重要性
生物的教学,需要实验做基础,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对一些数据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实验结论,经过这一个过程,学生能够对生物知识有很深刻的理解。这一个过程,就如同学生自己在进行一个科研项目,有始有终,学生最后能够体会到成就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同时,在互动中,培养了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在非实验课上同样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
三、增加课堂教学气氛的互动性
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使得整个课堂有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内心世界逐渐受到感染,无论从心理上还是行动上,都使得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学习热情,同时增加学生分组实验,多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理解、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实验能力。
四、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如何应对
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提问学生,创设认知冲突,倘若老师所提的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能对答如流,那这样的提问似乎没有什么必要了。只有出现学生不会回答的时候,才会产生疑问。那种求解的心理,将会促使他们去寻求未知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情境才能有助于学生顺利的完成教学,在思考中,获得知识。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对于一些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同一个问题将会出现不同的答案,这个时候,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启发学生的思维,不要用定向思维去思考问题。不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而努力。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要虚心思考并解答,不能抹杀学生的主动提出问题的行为,即使所提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也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进行想象,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特征将不会成为一个固定的模式,将会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未来人才。
探究式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是关键。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着不同的性格,他们每个人身上的个性便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进行发展,这就对于在课堂上的自由程度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尽可能地给学生以自由,不给他们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自由的程度越高,他们的思想会更加的开阔,这样的课堂环境下更加有益于学生自我提问,自我解答,自我发现以及自我评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有了保证。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课堂的自由程度也是如此,课堂不能因为采用探究式学习就完全没了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在保证课堂秩序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堂的效果往往会更佳。
二、创设课堂情境,增强师生互动,融洽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良好的师生关系必然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优化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关键。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热爱并且尊重自己的学生,对于年龄尚且不大的小学生来说更加需要这种关怀,我们教师应该亲近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关爱。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声肯定的话语都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课堂氛围将不会是死气沉沉的,课堂将会更加得活跃,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敢于发言,敢于和教师进行互动。用热爱与尊重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轻松愉快地参与探究学习,营造民主氛围。
三、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进行学习活动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巧妙地提出问题也是很关键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一个重要的爆发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怀着问题去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我们在问题设置的时候可以以班级学生实际的水平为依据,设置出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来引导大家进行探究学习。同时在问题进行设置的时候也可以设置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在对《刻舟求剑》的故事进行学习的时候,提出问题:“剑掉到水里,应该怎样才能找到剑呢?《坐井观天》中的青蛙跳出井口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通过诸如此类的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将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情绪就会得以调动起来,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好,探究性的学习结果也会变得更加理想。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对课文学习之后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敢于提出疑问,教师要从文本出发或改变体裁,或转换角度,或引导质疑,或抒感,渲染鼓励创造的氛围。在此情此境中,学生的创造性才会易于表现出来,才能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从而使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四、精心组织、加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组学习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因为小学生的天性决定着他们比较喜欢这种小组式的学习模式,在实际分组上,我们教师也应该考虑到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进行分组,力求能够让每个小组成员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这样的分组模式对于学习将会带来极大的帮助。分小组学习,各个小组之间相互竞争,这样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各个小组内部的成员之间,又有着明确的分工,既能够保证相互竞争,又能够实现相互帮助。分组学习既有着极大的好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人多瞎胡乱的情况也会出现,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各个小组明确自己的目标。让各个小组将目标记录在黑板上,待问题完成后再展现给大家,这样课堂上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他们人人参与,相互激励和共享信息。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探索和研讨,使学生切实处在自主学习和积极交往的状态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效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五、及时对学习成果作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