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本科药学专业毕论文范文

本科药学专业毕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本科药学专业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科药学专业毕论文

第1篇:本科药学专业毕论文范文

关键词: 制药工程专业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实践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该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培养阶段,是对其它教学环节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进行全面检查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今年伊始,教育部和财政部以教高2007年1号文件,正式出台《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央财政投入25亿元,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即“质量工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共20条,是教育部作为《质量工程》实施的配套文件,目的是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质量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与保障。2号文件第9条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过去05年1号文件的“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上升到“高度重视”,可见重视的程度显著增强。探讨新时期普通地方工科院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也已成为高教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因此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教学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是工科专业面临的、共同关注的问题。两年来,制药工程专业对本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研究。

一、现阶段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院提出的“上手快、后劲足”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部提倡的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相吻合的。但对其具体的人才培养实践缺乏系统的、全方位的思考,缺少足够的亮点来支撑,例如: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就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1.就业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冲突。

目前,本科生的就业工作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冲击最大,面对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形势,正常的教学、学习秩序受到干扰,学生的主要精力开始偏移,学习成绩开始下降。第八学期应是本科学生开始进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关键时刻,也是整个大学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但按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时间安排,这个时期又是毕业生求职择业的高峰期,择业的巨大压力使得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就业单位上,加之有些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不考虑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做得如何,造成了学生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对就业的影响不大,因此,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择业上,无暇顾及毕业设计(论文)。

2.招生规模与教学经费和教学条件矛盾。

近几年,我院虽然加大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经费的投入,但仍然不能满足扩招形势下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存在着实习、设计经费不足,试验条件不具备、设计资料种类数量缺乏等问题。经费的短缺使不少高校学生失去了现场感受工程设计实践的机会,在设计中很多只能纸上谈兵,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动手能力的锻炼,一些课题的成果只能用图纸或计算机演示,这些都将会影响学生按计划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2]

3.学生重视不够。

在毕业设计中学生态度、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等都对其毕业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在毕业设计这个教学环节中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在该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能否有创新,能否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关键在于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则取决于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所以,能否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工作的认识,对毕业设计能否高质量的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教学实践

制药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整合的新专业,其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两年来,我们在对本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3]-[7],结合淮海工学院实际,建立了适应苏北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体系,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调整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教学时间和顺序安排。

由于药厂的特殊性,制剂车间为洁净区,非生产人员不能进入,学生很难进入制剂车间实习,只能参观非洁净区车间,很难达到实习效果,加上学生又要提前落实就业单位,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冲突,毕业环节教学矛盾突出。因此,我们对毕业环节进行教学时间和顺序的调整,在时间上,将毕业实习从第7学期调整到第8学期进行,与就业相结合,待学生落实就业单位后,安排学生到就业单位实习,这样,学生可以直接进入车间实习,提高了实习的针对性,达到良好实习的效果。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由第8学期调整为7~8学期,拉长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时间跨度,但学时数不变,学生在第7学期利用原来的实习时间进行查阅资料,制订毕业设计(论文)方案,写开题报告等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工作,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在第8学期与毕业设计(论文)实验工作交叉进行,避免了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冲突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使学习与就业两不误,达到“双赢”。

2.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与教师科研相结合。

近几年,我院虽然加大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经费的投入,但仍然不能满足扩招形势下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存在着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经费不足、实验条件不具备、设计资料种类数量缺乏等问题。为了解决经费不足问题,我们采取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将教师科研课题部分内容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科研,协助教师完成部分科研任务,教师拿出部分科研经费补充毕业设计(论文)经费不足部分,较好地解决了经费问题。

3.建立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两年来,我们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确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确立了合理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和其他教学文件的修改和编写。我们通过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题表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进行审核把关;教师通过下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向学生书面布置任务;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外文资料翻译〔含原文〕了解课题的国外研究趋势及动向,通过写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对毕业设计(论文) 中期进行的情况进行检查。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师评阅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对学生进行考核,使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始终在监控情况下运行,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

总之,在两年的实践中,我们通过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几个影响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的突出问题,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孙政荣.提高工科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2):200-203.

[2]陈丹华.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有效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5,(9):122-123.

[3]朱世斌.对制药工程专业内涵的探讨[J].药学教育,1999.15,(3):7-8.

[4]马凤余,彭代银,王键.高层次制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1.20,(4):16-18.

[5]余国琮.面向21世纪的化工高等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增刊):17-19.

[6]柴诚敬.面向21世纪,加快制药工程新专业建设步伐[J].化工高等教育,2002,1:5-8.

第2篇:本科药学专业毕论文范文

1 中药专业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理由

1.1 中药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教育的变革趋势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将引起教育思想、观念、手段、方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将在更普及的基础上,注重于提高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尤其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各个领域,把信息技术融入中药专业的教学与实践中,顺应当今世界教育的潮流。

1.2 中药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符合当今市场对中药人才的需求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中药行业已发展为包括中药生产、流通、检验、临床应用、科研、管理和教育等多个部门的体系,这些行业都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中药教育面临培养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来研究和开发我国特有的中药宝贵资源,确保中药研究与开发沿着系统化、规范化、国际化方面发展,并早日与国际接轨的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加强中药科技与信息技术的联合,加速中药信息的全球性传播、共享和利用,已成为中药现代化、产业化、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对中药专业课程改革,才能满足社会对上述人才的迫切需求。

1.3 中药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

有利于提高中药专业学生素质信息素质的提高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部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人们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该在中药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药专业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改革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推动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中药人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从而进一步推动高等中药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

1.4 中药专业与信息技术结合,专业特色更加突出重庆邮电大学是以工为主,兼顾文、理、经、管、法的多科性大学,其信息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生物信息专业的创办,为中药专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面对重庆地区众多的中草药资源,学校从中药专业成立开始,就把中药专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懂得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中药人才作为己任。

2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革中药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中药人才培养模式需解决许多关键问题,首先要解决中药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切入点,使中药技术与信息技术科学、协调的有机结合。

探索研究中药专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具体方法,如信息类的课程的门类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学分、比例等;实验课程的开设、实验内容的选择、学时安排、比例等。解决中药专业教育解决中药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解决在信息资源丰富的大学中,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创办有信息特色的中药专业的问题。

3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采取的措施

利用重庆邮电大学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中药专业课程设置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新渠道,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首先,深入调查中药相关行业对信息类技术的需求情况,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主要包括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信息类的课程的门类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学分、比例等。在保证完成国家教育部规定计划的同时,首先增加数学类课程的学分,为信息类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增加了计算机与信息类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网络,生物信息学等课程。同时共享通信、计算机、化学、生物等专业的资源,增加信息类课程的选修课。2006年对学科总体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基础理论学时,加强了信息类课程的比重。

探索中药专业实验课程与信息技术实验课程的结合途径,加强实践环节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中药专业与信息类专业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较多的实验课程来验证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课题组制定了新的实验、实习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实验课程、实验内容,实验学时等,延长了计算机的上机实习时间,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考试过级比例。鼓励学生在毕业实习、毕

业论文、科研比赛中把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提高研究水平。另外,加强对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如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市南川药物种植研究所等相关单位)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良好的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探索课程改革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的关系。课程建设以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强调单科独进而缺少综合训练”,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课程设置的缺陷,必然影响素质教育的实现。多学科、多侧面和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结合信息类课程的中药专业课程建设,本身就是素质教育建设的重要部分。另外,信息类课程的引入,在一定的程度上,能系统地训练思维,开发人的潜能,还能培养人自我开发,使之不断运用自己的所学,进行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功能[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个性及潜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探索选修课的开设,注重个性发展。首先在专业课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可选择多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在设置各方向的课程时,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把计算机安全技术、网站开发的课程列入任选课,同时将任选课选择的范围扩大到全校,既不削弱原中药专业的主干教学内容,又使专业方向的知识范围适当扩展,切实改变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注重培养过程的完整性。建立模块式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基础系列课程、专业基础系列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选修系列课程模块,使课程体系更为科学合理,课内、课外紧密结合,统一安排;把针对学生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纳入计划之内,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到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在抓好面上教育的同时,实施因材教育,尤其重视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力度,特别加强了考研学生的培养,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录取率。

注意持续发展战略。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收集实施过程中的情况,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不断修订使之趋于完善。从2002年开始,课题组先后4次修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不断调整课程的结构,使中药专业课程与信息类课程的结合更加合理。

4 取得的改革成果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专业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

学生的信息素质显着提高。通过增加信息类课程的比例,学生对信息特别是中药学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等各方面有显着的提高。如:在信息类比赛(如大学生数模比赛)中获奖等。人才培养质量有显着的提高。表现在: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将得到更加协调的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得到显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和将大幅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另外,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实验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在学院的科技立项、毕业论文的撰写中充分体现了优势,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种优势将更加明显。

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加强。要实现中药专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首先要求教师本身是复合型人才,需要提高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2]。本校高素质信息学教师的加入,壮大了本中药专业的师资力量;同时本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在教学改革中得到提高,他们把获得的信息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教学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得到较大的提高。

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就业门路加宽。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就业信息意识更加敏锐,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表现在:除传统的就业单位外,部分学生信息类行业或相关行业聘用;基础课的加强,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范围更广,考研录取的比例更高,硕士研究生的录取率由10%增加到30%。

办学效益得到显着提高。由于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显着提高了本校的办学效益。把学校教育资源向学生开放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相关措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本项研究首先在我校中药类专业学生中实施,得到了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