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咏雪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信用证;案例教学;应用
信用证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支付方式的一个章节,虽然所占内容不多,但是其实践意义却是非常重要。以兰菁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二版为例,该书信用证内容出现在第十五章国际贸易货款的收付第三节,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用证的定义和主要内容,信用证的当事人,信用证支付的一般程序,信用证的种类。每一个方面作者都给予了适当的案例分析说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除上述四个方面以外,案例教学还应渗透到信用证软条款,信用证欺诈等相关内容。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是最有效的信用证教学方法之一。
案例教学法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罗马时期,而真正作为教学方法来运用是在1910年的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接着逐渐应用在商业和企业管理学,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教育学学界¨。案例教学是通过一个具体情节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情节进行讨论和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做”中学,在思考中进步,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技能的学习、以及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我国很多高校也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融入了案例教学法,而在信用证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包括:对案例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与“问、答”式的单向教学法雷同;案例使用不够恰当,随意性强,没有围绕教学内容认真筛选或撰写;案例资源匮乏,缺乏针对性与时效性;教师放任自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综合能力得不到培养与提高等。因此,在信用证案例教学中,必须注意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发挥案例教学法对信用证教学的有效促进作用。
1提高信用证案例教学效果的方法
1.1明确目标,找准定位,精选案例
所谓明确目标,即是围绕本课程的特点,确定信用证教学的目标。信用证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信用证的定义和特点,明确信用证的当事人、职责及其相互关系,掌握信用证的一般业务流程,识记不同信用证的种类及其使用,了解关于信用证的国际贸易惯例。找准定位,即是根据所授学生的特点,对案例教学进行准确定位。精选案例,即是案例的选择一定要做到高质量和较强的针对性。案例的选择应是有讨论和分析价值的、真实的、常见的而又复杂的问题。其次,案例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空间,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而要提供可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多个途径。另外,案例的选择要与教学的进度和课程的培养目标挂钩,同时注意时效性和目的性。教师既可以选取内容新颖、新近发生的案例,也可以自行编写案例,在案例教学中迅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科学设计。精心组织,广泛发动
在选择好教学适用的案例后,教师要仔细研究案例,结合学生现状设计好案例教学工具,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比如:是分组讨论还是辩论或者是角色模拟,是引述案例还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择声像资料等等。案例教学的精心组织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组织得当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其协调配合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的组织形式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思考:一是自选案例,自主分析。在教师给出的案例中,学生自行选择一个案例,在课堂上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再从客观、局外的角度,来研究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二是共选案例,小组分析。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至5人,共同挑选一个案例,在课堂上由各小组发表对案例的看法及其解决问题的思路。接着,各自以有力的理论支持提出意见和观点。通过思维的碰撞达成共识。然后,由学生对案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总结和概括。三是典型案例,全班分析。由教师和学生挑选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展开全班讨论。为了让讨论、争辩能充分展开,教师不要轻易参与争论,要积极鼓励那些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同学发言。对那些观点不成熟的同学发言也不要轻易否定,以免打击积极性。
1.3总结评估。教学反思。推陈出新
教师对案例的总结是案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应该归纳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理论,系统地梳理学生所应该掌握的信用证知识和语言知识,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重新审视和分析案例。由此,使理论回到实践,使理论指导实践,以便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教师还可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并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依据,以激励学生下一次更好地参与讨论。教师应归纳出有代表性的意见和创新观点,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不能进行简单的判断对与错,而应从学生分析步骤的恰当性、决策依据的充分性、结论推断过程的逻辑性、思维的创新性等方面综合评定,这样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反思,推陈出新,发现新规律,找出新问题,以科学的发展观,敏锐的创新性,不断探索新方法,促进案例教学效果更好地形成。
2信用证案例教学的三个重点层面
2.1信用证的定义、主要内容及当事人
此部分教学为信用证人门篇,对学生掌握信用证知识起着奠基作用,因此,在讲解时,我们可以巧设案例,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背景出发,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设计案例如下:刘备得诸葛烧赤壁后,蜀国实力大增,自此与北魏东吴三分天下。蜀国国力增强后,三国问的贸易交流也Et益频繁。某天,东吴孙权见蜀国辣椒资源丰富,于是一纸订单,下了150万东吴币的酱品合同,付款方式:不可撤销信用证。刘备大悦。转眼春去秋来,辣椒酱如期制作,孙权的东吴贸易公司通过东吴花旗银行将信用证如期开到刘备酱品公司。正待发货前,赵云来报:东吴贸易公司因管理不善,濒于破产,资不抵债。刘备大惊,速召诸葛亮商议,共讨对策。若你是诸葛亮。该如何处理此事?
案例如此一改。学生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看向讲台,案例背景讲解完毕,再让学生分析时,也变得格外积极,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本案例主要涵盖的知识点有:信用证的含义、信用证的特点,其中可引申信用证与合同的关系。分析完案例后,可接着再分析信用证的当事人。通过案例指出,此案例中,谁是信用证的开证申请人?刘备方还是孙权方?谁是信用证的受益人?哪个银行是开证行等等。喜爱《三国》的学生对着相关定义迅速地指出了各当事人。
2.2信用证的操作流程
国际贸易跟单信用证操作流程分以下几个步骤:
(1)进口人与出口人订立买卖合同,规定以信用证方式支付货款。
(2)进口人向当地银行提出申请。填写开证申请书,交纳押金或提供其他担保,请开证行开证。
(3)开证行根据申请书内容,向出口人开出信用证,并寄发给通知行请其通知受益人。
(4)通知行核对印鉴无误后,将信用证通知受益人。
(5)出口人审核信用证与合同相符后,按信用证规定装运货物。并备齐各项货运单据,开立汇票,在信用证有效期之内送交当地银行请求议付。
(6)议付银行按信用证条款审单无误后,按照汇票金额扣除利息,把货款垫付给受益人。议付行将汇票和货运单据寄给开证行或其指定的付款行索偿。
(7)开证行或其指定的付款行核对单据无误后,付款给议付行。
(8)开证行或其指定的付款行通知开证申请人付款赎单。开证人验单无误后付清货款,开证行把全套货运单据交给开证人。
讲解此部分时,接第一部分三国案例,可将上述内容融人以下案例中:话说刘备依诸葛之意,大胆发货,不久便收回货款,在佩服诸葛之余,深感有必要普及信用证知识,便让诸葛亮给酱品公司的管理层进行业务培训。信用证流程如下所示:
(1)买卖双方(东吴贸易公司与刘备酱品公司)在合同中约定,采用信用证方式支付货款。
(2)进口商(东吴贸易公司)向当地银行(东吴花旗银行)申请开证。
(3)开证银行(东吴花旗银行)接受进口商(东吴贸易公司)申请,并根据申请书内容开具信用证,寄交出口地通知银行(刘备所在地银行)。
(4)通知银行(刘备所在地银行)接到信用证审核无误后通知给受益人(刘备酱品公司)。
(5)受益人(刘备酱品公司)审核信用证无误后,按信用证规定条件装运货物,并备齐各种单据,在信用证有效期之内向议付银行(刘备所在地银行)交单请求议付。
(6)议付银行(刘备所在地银行)审单无误后,把货款垫付给出口商(刘备酱品公司)后,将货运单据寄交开证银行(东吴花旗银行)索偿。
(7)开证银行(东吴花旗银行)核对单据无误后,付款给议付银行(刘备所在地银行)。
(8)开证银行(东吴花旗银行)通知开证申请人(东吴贸易公司)付款赎取单据。
2.3信用证软条款
在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是被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主要结算方式。虽说信用证是一种较为“安全”和“公平”的支付手段,但不良之徒仍有可能巧设信用证软条款,制造陷阱,进行诈骗活动,而且屡屡成功地“暗度陈仓”。信用证使用过程中暗含着单据限制条款、信用证暂不生效条款、限制运输条款等风险,因此,此部分案例教学不可忽视。
信用证软条款常是专业性强的英文,有的条款冗长复杂,另外还需结合国贸知识分析其原由,英文基础不好的学生很容易放弃,但如果把一些条款放入下列背景中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设立案例背景如下:话说诸葛亮草船借了十万支箭后,魏国箭支库存不足,只好花重金从蜀国购买,关羽被派负责此事。哪知,曹操在信用证中暗设软条款INSPEC-T10NCERTIFICATEISSUEDBYMR.
YANGXIUWHOSESIGNITUREMUSTBEINCONFORMITYwITHTHERECORDOFOPENINGBANK,并对关羽说:“发货前我们会派杨修去验货,以免货物不符我方要求,增加贵方退货费用。”又说:“为了避免有人仿制杨修的签名,我们会在开证行这里留份签印备档,以作核查之用。”关羽想了想,觉得合情合理。便依照约定备货,正待发货,恰巧诸葛亮来访,无意间被诸葛识破,才免除酿成大祸。诸葛分析如下:若市场有变,曹操不派杨修来验货,你关羽能发货吗?退一步讲,就算杨修如期来验货,且签检验单,但其签字和开证行印签是否一致,你关羽如何判别?因此业务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曹操手中,而我们只能受制于他。关羽哑口无言,气得怒骂曹操:“曹操天下枭雄,果然不假,枉我在华容道上放他一马”。此案例可替换其它不同类别软条款,逐一分析。只一个案例背景,借关羽与曹操的关系,便可将信用证常见软条款,以及软条款的风险规避等内容讲授完毕,英文基础不好的学生,也会因为熟知《三国》,而听得兴味盎然。
3对信用证案例教学的思考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具有较强操作性和诱导性的案例。案例教学中的所有案例最好都能源于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和最实用的职业技能,能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培养与提高学生处理业务的能力,为学生择业就业提供技能支持。
1学案教学法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1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分析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学生课前不预习,只凭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很难理解知识要点并较快吸收,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实施学案教学法,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学案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课前按照学案的要求准备,容易理解的内容课前消化,不易理解或不懂的内容可以带到课堂上师生一起讨论,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1.2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学案教学法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学案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全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
1.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课前布置学案内容,要求学生借助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阅资料,结合分析化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完成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这种形式,不仅能完成学案任务,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查阅专业书籍的能力。
2学案教学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2.1学案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设计学案是实施学案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课前,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结合实际设计学案内容,选取典型的、与实际紧密结合且学生有较大学习兴趣的案例。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设计所有学生能够完成的学案,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掌握分析化学理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1学案设计要有科学性
设计学案时,一定要重点突出,难度适中,考虑到学生综合能力的不同,既要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又要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教师的设计意图,较好地完成学案任务。
2.1.2学案设计要有针对性
教师设计学案时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选取与教学内容相符、贴近学生将来职业需求的案例。例如,针对高职药学专业学生,设计酸碱滴定法这一章学案时,引入某些药品的测定,要求学生查阅药品的测定方法、测定原理及应用酸碱滴定法进行测定的依据。这样既达到了理论学习的要求,又能将理论知识较好地运用于实践中。
2.2学案的完成是关键环节
学案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课前要准备好学案项目、学案内容及问题等,于上课前一周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学案任务。课堂上,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指派代表回答学案中的问题。对有分歧的问题,小组间展开讨论,教师掌控课堂节奏与秩序;对于分歧较大的疑难问题,教师给予分析、引导、解释,使学生获得圆满的答案。最后,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对各小组的表现给予点评,对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发言不积极的学生给予鼓励,希望在下一单元的学习中看到其进步。
3体会
3.1提高教师综合教学水平
实施学案教学法,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药学、检验等专业知识,设计体现教学重点、难点,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学案,能很好地调控课堂教学氛围,组织开展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等活动。因此,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促使教师加强分析化学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教学,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3.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学案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课堂上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由无趣学习转变为有趣学习;学生需提前预习学习内容,查找资料,归纳总结,独立思考,团结协作,不仅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而且增进了师生感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3.3调整分析化学综合评价内容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就要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而对幼儿原有经验的把握则离不开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所以《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入门课程。它不仅是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也为学生将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一、高职学前心理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学前心理学》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这样的感受:学前心理学过于抽象,晦涩难懂,学不会;学前心理学像政治课一样,大量的概念记忆,单调枯燥,提不起兴趣,不想学;学前心理学好像没什么用处,学了没用……有这样想法的学生有的会做出逃课的行为;有的会选择坐在最后几排,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有的会努力听老师讲,但容易走神,学习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学前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其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而它作为学前教育的基础课程,又要为学前教育专业服务。所以,学前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保持自己学科性的同时也能主动提高服务意识。但现实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前心理学逻辑体系的完整性,注重系统讲解概念和理论,对学生所关注的专业热点、焦点、学术前沿问题很少介绍,忽略了学前心理学的服务性。以这样的目标定位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结果往往令人不满意。因为《学前心理学》安排在一年级开设,一方面对于从未接触过心理学知识的大一学生来说,头脑中缺乏鲜明的直观形象,从而难以理解教师讲授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学不会,不想学。另一方面,学生此时还没有接触其它专业课,不能主动地从当前的心理学学习中引发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也不能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去解释学前教育中的现象,从而主动发挥学前心理学的服务性,学生会觉的学了也没用。
2.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系统知识的传授上,很容易选择高效的讲授法。这种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学生会不感兴趣。另外,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交流,课堂参与性不足,导致学生养成依赖和懒于思考的习惯,思维呆板,不能很好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就算教师设计组织了课堂讨论活动,学生由于把精力放在了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上,课堂的参与性不高,而教师对学生沉默不语、谈论题外话…… 缺乏有效指导策略,讨论容易流于形式。
二、案例教学在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尝试
1.案例教学的涵义及意义
案例教学法是1870年由哈佛法学院院长克利斯托夫·朗戴尔(Lang Dell)首创的,后为哈佛工商学院所采纳。20世纪20年代,美国新泽西州立师范学院将收集和研究案例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部分,是案例教学法在师范教育中最早的应用。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法。关于案例教学法的涵义,中外学者众说纷纭。
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协会主席John Boehrer教授说:“案例教学是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的探索的过程。美国学者小劳伦·E·列恩认为,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套教学方法及技巧。
2.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教师要根据相关教学的要求,选编真实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性的案例,这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案例来源于幼儿园中的观察积累、网络下载、生活中所闻所见等等。教师还要组建合作小组,并设计好座位的编排方式。通常一个3-6人的小组在活动的有效性和参与性方面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在小组的规模上,不存在唯一的标准,要注意的是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更多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的组成坚持随机的原则和自愿的原则。理想的座位编排方式是围绕一个小圆桌,小组人员围坐在一起。考虑到传统教室中桌椅的布局,可以采用双排梯形的方式,前排两个学生,后排三个学生,小组讨论时,前排的学生转身和后排一起讨论,前排的学生也可随时转回身参加班级讨论。
(2)课堂案例讨论阶段
在课堂案例讨论中先是各小组的讨论,然后是各小组的汇报人在全班交流各小组的观点。在各小组的讨论中,教师让学生明确案例讨论的程序和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责任。以5人为例,通常有负责人、记录员、汇报员、噪音控制员、计时员,这些角色在每次案例讨论中都是轮流担任的。负责人在小组讨论时打开话题,鼓励发言,避免讨论离题。记录员要记录小组成员讨论的发言情况、综合已讨论过的内容以及结论等。汇报员主要归纳提出的问题,并代表小组,进行简练概括性的汇报或主持展示。
3.案例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匮乏问题。门类齐全,质量过关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是实施案例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匮乏的教学案例成为实施案例教学的最大障碍。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每周至少有一次下园的时间,时长至少有半天;还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对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同时注意对网络资源的运用,关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报道、新闻,及时下载分类整理。
三、不足及改进思路
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法和案例教学的结合,可以先进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思考,再把在案例讨论时的观点与后来讲授的理论和原则做比较;也可以先用讲授法,再使用案例教学。另外,教师缺乏案例讨论的经验和技巧,难以应付开放式的讨论,使讨论走向形式化;教师在总结的阶段难以从案例中提炼出学前心理学的理论,指向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有学生缺乏准备,讨论的不够深入等问题,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探索。
一、何谓学案
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能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方案。
二、学案的基本结构
1.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要突破的重点、难点、基本的句型和功能句以及语言素材中渗透的语法。
2. 技能目标
通过本单元中不同课型的授课,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所要提高的微技能,每一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要在某一个或某两个方面有突破。
3. 情感目标
在学习中感知,在感知中学习;结合教材,紧扣话题,鼓励学生向积极、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
4. 课前准备
检查学生课前预习要达到四会的单词和短语,并让学生尝试找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5. 学习过程
以纲要的形式列举教学过程,重点说明学生需要配合的活动。
6. 习题巩固
以本堂课的基础知识为基点,呈现精挑精选的题,以夯实基础。
7. 反馈小节
以小组活动为主,总结所学习的知识。为了方便知识的掌握和梳理,可以给出一些简单的限定词,比如本课学了哪些四会单词、短语和句型,还有什么疑问等。
8. 家庭作业
布置贴近课堂的适量作业或拓展练习。
三、实施步骤
1. 课前
课前准备内容包含了本单元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本课即将讲到的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学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对本节课即将出现的生词和疑难短语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如英汉互译、匹配意思等,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或自己动手、动口来解决,发挥主动性。
2. 课中
给出基本的教学步骤,同时说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活动,Pair work中基本的功能句和学生可能用到的短语和动词。在听说课中,学生可用的素材比较少,可以对听力进行不同形式的训练、例如,给出部分听力原稿,学生边听边填单词、短语或句子。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是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每一课中的提升环节,都可以通过学案给出基本的提示或例子以降低难度,推进教学进程,使学生顺利地完成任务。同时还可以附上在听力练习中或在教学中用到的生单词,以扩充词汇量。
3. 课后
以小组的形式小结本课的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资源共享,反馈本课所学的内容;为了达到好的效果,可以把本班分成若干小组,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总结得最好,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给出一些简单的限定词,比如本课学了哪些四会单词、短语和句型,当堂的内容当堂消化吸收。
自测:根据本堂课的内容,同时紧扣重点,呈现部分练习。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如补全对话、动词运用、单项选择、英汉互译等不同类型;检查和反馈以小组活动为主,教师组织参与。
四、学案心得
通过使用学案,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给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提供了平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了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提高英语语言的能力。同时,教师的备课发生了质的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目的。课堂中学生参与欲强烈,课堂有生气,学生以学案为线索,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当然,学案的使用在实践中还需要改善,在课堂上应注意把握好使用学案需要的时间,不要“反客为主”,因为它只是促进教学的一种方式。在英语教学中,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走进新学案,实践新学案,与新学案共同成长。
五、案例
以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 2 What?s the matter?为例,介绍学案在英语课堂中的实施。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Unit 2 What?s the matter? Section A 1a~2c
课型:听说课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出现的“询问别人情况的句型及相关短语与词汇:“What?s the matter? I?m ... (hot, cold, hungry, thirsty,tired,ill)”
技能目标:听本课的听力内容并完成相关任务;学会询问别人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建议。
情感目标:对他人身体的种种不适表示同情并给予适当的建议,增强安全意识。
课前准备:
Can you name the parts of the body?
学习过程:
1. Revision: Talk about the parts of the body.
2. A game “Touch your body”.
3. 1a. Write the correct letters a~m for each part of the body.
4. Listen to 1b, number the names 1~5.
5. Pair work.
6. Listen to 2a and match the problems with the advice.
7. Listen agai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Conversation A
A: What?s the matter?
B: I have a fever.
A: Yes, you don?t look well; you should
.
B: Yes, you are right.
Conversation B
A:
?
B: I have a sore throat.
A: You should drink some hot tea with honey.
B: That sounds like a good idea.
Conversation C
A: What?s the matter?
B: I
.
A: That?s too bad. You should and rest. And don?t eat anything for 2 hours.
B: I guess I should.
Conversation D
A: What? the matter?
B: I have a toothache.
A:
.
B: I guess I should.
8. 2c. Pairwork.
9. Exercise: Complete the dialogue.
习题巩固
I. 仿写:
牙疼 toothache 喉咙痛 sore throat
胃疼
眼疼
头疼
耳疼
脚疼
背疼
手疼
脖子痛
II. Just for fun.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smile from ear to ear 满面笑容
pull a long face 愁眉苦脸
arm in arm
亲密无间
neck and neck
并驾齐驱
break a leg
祝好运
Let?s face it! 面对现实吧!
反馈小节: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你学到哪些?还有什么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作业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法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254-02
随着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方略的逐步确立,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决定性力量,而高素质的法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质量的法学教育。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既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实践能力。但目前中国在法学教育方面注重对法律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法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法律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从事司法实务基本技能,而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法律思维,即训练学生“像法律职业者那样思考”。对学生来说,法律思维的培养比法律条文的简单记忆更重要,因为法律条文不是永恒不变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对其进行修改,所以,法律院系的学生如果把精力仅仅放在法律条文上,而不注重法律思维的培养,一旦条文发生了变化,学生们就像迷途的羔羊,对现实生活的新问题不知从何入手。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中国的法学教育教学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其教学体系日趋完善,但教学模式与方法却未有较大发展,目前大部分任课教师仍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所谓传统教学方法就是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地做笔记、被动地接受知识,形成了“讲—听—记”的模式。当然,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有时也会给学生讲些案例,但它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有关重点、难点内容,与案例教学法有着明显的区别。虽然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能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1.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法学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具有法学基础知识和从事司法实务的专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整个大学法学教育过程中,法学教师必须贯彻传授学生法学理论并培养学生从事司法实务基本技能的教学思想。传统的法律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把对教材中的内容的讲解作为教学重点,导致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学生在遇到一些案例时很茫然,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因此,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依靠教师的讲授来实现的,而应是通过教师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大量案例的分析来提高的。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形成了教学与训练的封闭化、单一化、形式化的倾向。这种倾向,束缚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课堂气氛平淡,课后学生只是注重概念和原理的机械记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不明显。实际上,高质量的法律人才不仅仅是只掌握一些法律原则和规则,而是融扎实的理论、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意义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发现问题与法律规则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以及提高法律操作技能的一种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教学方法。在法学教育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相关案件资料的分析,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法学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案例教学法中要正确地处理好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而老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主要在选择案例和引导讨论等方面发挥作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启发,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自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敢于提出和坚持不同的见解。学生通过对一个个生动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和深入的讨论,发现案例中所蕴涵的理论原则,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掌握法律原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传统的法学教育在内容上侧重于法学理论体系和抽象原理的讲解,在方法上主要是教师主导型的课堂讲授。只注重按照教材的内容向学生灌输法律规则、基本概念,使课堂与实际生活脱节。而案例教学无论是“从案例到理论”,还是“从案例到法则”,都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推理,从而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了学生对法律理论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突破重重障碍,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实施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在大量的案例中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并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些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能够实现培养学生严密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事先要考虑到学生针对案例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准备如何解答。这种教学方法就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出色的组织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在学生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角度对教师也会有所启发,这就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1.选择适当的案例。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案例的真实性和典型性。案例最好是近期发生的且具有代表性的,以便激发学生的讨论探究兴趣。二是案例的疑难性。要尽量选取看似简单但仔细分析起来又难以定性的案例,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实践证明,案例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活动的成败。
2.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案例教学法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以达到对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它注重对思维过程的研究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认真准备,这对案例教学法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起着关键作用。在讨论开始之前,教师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提前2~3周将所选案例布置给每位同学,介绍完案例有关情况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案例积极思考,让学生觉得案件的处理并不仅仅是只套用一下法律规定即可。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理解法律、运用法律,如何去把握案件的争议焦点,要让学生认识到法院的判决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现有的立法规定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合理。通过对案件的讨论分析,要让学生感受到对同一事实如果适用法律错误,最后的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并组织小组讨论,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写出书面总结。
3.组织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对案例教学能否成功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教师应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成为课堂的主角。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案例的争议焦点进行讨论,学生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分析案例,表述自己的观点、见解,相互之间进行辩论,形成热烈探讨问题的气氛。学生除积极参与讨论发言外,还应该听取别人的分析,与自己的观点和思路进行比较,使自己对案例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其次,教师要很好地控制讨论的节奏,一方面激发学生参加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抓住机会,指引学生围绕案例的争议焦点进行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应讲究教学方法和技巧,不要过早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否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要随意地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判,并作出好坏对错的结论,以免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4.教师点评。学生发言结束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然后教师对案例作深入的分析说明。教师点评时,要重点突出、语言精练,将案件村料与所涉及的法律条文、法学理论结合起来,要突出一定的学术性。对学生的回答,要重点评判学生的思路及论证分析,对确实无法给出标准答案的,教师应当提出倾向性意见供学生参考。
5.书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组织学生书写案例分析报告。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与讨论的整理可以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为书写案例分析报告不是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简单地罗列,而是围绕争议的焦点将理论知识与案例结合起来,才能有理有据。因此,每次案例教学后,学生要根据课堂讨论的情况书写案例分析报告,不仅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具体化,而且也提高了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总之,案例教学法虽然具有传统讲授法所不可比拟的优点,它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丰富法学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法学教育的教学效果,但案例教学法并不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甚至也不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方法,它不过是实践教学和发现教学等教学模式的交叉。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司法操作能力方面的效果较好,为学生适应将来具体的司法工作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该种教学法需要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方能有效的开设,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使用案例教学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小龙.浅探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
[关键词]:法学教学 案例教学法 选择
案例教学是指从案例人手,通过典型案例的法理分析,解读法律规范,从而加深对法理和法律规范的认识和理解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法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对于法学教育的改革具有突出的积极和创新意义。如何适当引入案例教学方法,改革及服务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围绕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是为了服务教学目的的。在选择案例时,首先明确本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及对所学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案例。而合适的案例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基础,也是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保证。
用于案例教学的案例一般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典型性。所谓典型性,不在于案件当时所产生的新闻效应,而在于案情与法律规则内涵的联系性。被选案例分析能体现法学原理的内涵,围绕法学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来选择,并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二是适当性。即所选案例要难易适中。案例太简单,容易得出答案,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如果太难则可能超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力,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所选择的案例难度应恰到好处,既易于学生分析理解,又有助于学生对法学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掌握,以实现教学目的。三是综合性。即案例的搜集有时不能只限于某门专业课的内容,还可考虑综合其他法律知识的内容,这样的案例搜集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要丰富多样
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一是大小案例相结合。这是按案例内容字数多少作的一种分类。小案例即字数少的案例,有时一句话就是一个案例,小案例的优点是言简意赅,简单明了,节约时间,在讲述法律概念、原理时大量运用这类小案例能使教师的讲述明白易懂,方便学生理解。大案例则是内容较多,往往也是较复杂的案例。案例讨论课、辩论课或搞模拟法庭用的一般都是此类案例。二是真案例与假案例相结合。真案例是指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真实案件,各新闻媒体公布报导的案件,以及周围学生、同事、朋友聊天说及的可公开的案件都属此类,这类案例由于其真实性,往往更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一些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效应的案件,对这些案件进行法律分析,其效果特别显著。“假案例”是指为适应教学的需要,由教师虚拟的或在真实案情基础上改编的案例。真实的案例虽然精彩真实,但并不能为所有法学理论提供印证的实例,有时找不到恰当可用的真实案例,可采用虚拟案例,将几个案情揉合到一起,以增加案例的难度。三是简单案例与复杂案例相结合。简单的案例是指运用某一个知识点就能很快对其做出判断的案例,在平时授课中运用,效果较好;而复杂案例则是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相关知识点认真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的案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三、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要重视理论讲解。
虽然法学理论内容有些抽象难懂,但它是制定法律条文的理论依据,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法律和应用法律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将传统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中借助案例论证,在案例分析中领会法学理论的精髓。在案例运用过程中,切忌面面俱到,要提炼出重点和难点来运用。否则喧宾夺主,便成了单纯案例分析课,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二)要重视案例教学的组织工作。
一是在将案例交给学生之前,教师必须先将案例精髓吃透,作深刻剖析,把握好案例的关键点,既要指出司法案例的优点,也可找出其不妥之处,以利于课堂教学时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路。对篇幅长和难度较大的案例,也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在这个阶段,教师的“教”主要不是讲授,而是启发、诱导。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讨论,教师在案例讨论中起着诱导讨论、开发智力的作用。开展好案例讨论,就要组织学生做好阅读案例,准备好讨论的发言提纲,组织好课堂讨论工作。讨论中教师要诱导学生大胆发表见解,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一起争论,让学生陈述不同的观点和理由,讨论后,教师要做必要的总结归纳。这个阶段仍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式,就案例讨论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同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创新观点,鼓励学生针对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案例教学不重视是否得出正确答案,而应当重视得出结论的具体思考过程。
关键词:学案;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具体应用
由于政治学科的说理性、针对性较强,加之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枯燥,所以不少初中生对政治学科提不起兴趣与热情,学习效率难以快速提升,因而政治成绩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鉴于此种政治教学现状,如何提升课堂效率,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定有所得,成为初中政治学科亟须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学案教学分为四个步骤:课前自学、课中讨论、精讲解疑、练习巩固,笔者现在就结合四个具体步骤,简要谈谈学案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下发学案,布置学生课前自学
常规来说,课前预习自学是学案教学的关键内容,通过让学生按照学案思路梳理课堂内容的形式,旨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之先提前将学案下发给学生,在政治学案中告知学生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提问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此节政治内容的大致知识点,对整个教学内容、环节有一定的基本了解。再者,老师还应该在学案中注明教学目标与要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安排课前自学,当然自学的时间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给老师的课堂表现为准,自主调整预习自学的时间点。
二、结合学案,组织学生课中讨论
适当的课堂讨论,不仅可以充分展现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价值,而且对学生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的提升都意义重大,因而初中政治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务必要结合政治学案给予学生一定的课中讨论时间,让学生可以在互相交流、辩论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讲授《行为与后果》这一节内容时,老师事先就可以在政治学案中提出《海因茨的故事》,并提出“海因茨偷药和不偷药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个问题,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直至引出本节课讲授的重要知识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行为与后果”二者间的关联。
三、分析学案,面面俱到精讲解疑
学生在激烈讨论的时候,老师切不可只在一旁“看热闹”,而是应积极总结和归纳讨论双方学生的重要观点与理论支撑,以保自己在知识精讲环节能够指出学生观点的偏激、漏洞之处,从而引导学生学有所得。老师在精讲环节一定要对提前准备好的学案有所分析,力争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语言精简、内容充实;二是面面俱到,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信息争取解决每一位学生的疑难,保证课堂教学的品质;三是精讲务必要有启发性,致力于开启学生思维大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应用学案,督导学生练习巩固
一套完整的学案教学,除了以上三个步骤以外,还应该重视教学结束前的练习巩固,只有经过做题实践后的知识,才能够被学生掌握得更加深入、全面,同时对于老师来说,这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发现学习问题的良好途径,为后面课堂内容的复习奠定基础。因此,在练习巩固环节,老师应该找寻一些针对性强、内容形式多样的题目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后及时矫正,指出错误原因并简短评析。应该注意的是,练习的题目应该符合课本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层次相吻合,确保呈现最优良的学案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学案教学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使得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品质有了明显提升,处于当下各种教学媒体遍布的环境下,学案教学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消解了“教”与“学”的矛盾,给初中政治教学带来了春天。
参考文献:
[1]周江云.重视导学案在政治课中的应用 培养优秀人才[J].成才之路,2013(18).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流体力学 教学经验
《流体力学》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我校教师依据多年教学经验,将寓理论于实践的案例教学法应用其中,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与决策能力,为新一代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述
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学院,后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与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被美国众多工商管理学院以及国际著名商学院接受,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为背景,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和探究问题,逐步引出问题中所包含的知识,得出解决方案。其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应用理论解决实际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实践性较强学科的优选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流体力学》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其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应用案例教学法必能更好的将这门学科真实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现以《流体力学》的静力学内容为例逐步介绍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一)案例选取阶段
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是教学的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起到组织教学各环节的作用,比如引入、讲解、讨论、总结、拓展等具体教学过程都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它是学生获得认知的载体,因此挑选合适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首要关键,既要满足教学目的的需求,又要符合教学环节的设计,数量不需多,但一定要精、准。
《流体力学》中的静力学部分可供选取的案例有很多,如大坝强度设计问题、船闸开启问题、潜艇上鱼雷发射盖开启以及潜艇外壳受力问题等等,因此案例的选取最好能与武器装备有关,所以在讲解静力学中的平面总压力计算时选取我国新型潜艇鱼雷发射盖的开启问题为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案例,并以不同形状的船闸开启问题作为最后的讨论拓展案例。
(二)案例呈现与讨论阶段
设计案例的真实呈现,组织学生的互动讨论,是这个阶段的关键。一个好的案例并不仅仅是用语言简单机械的陈述,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或者现场模拟等方式真实形象的呈现案例,使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真真切切的体会。在这个步骤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环境,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鼓励每位学生针对案例从不同思路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而不需一味的去追求书本理论,与书本雷同。针对学生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实质,而不是坚决的否定一切,在适当的时候给明正确的方向。
(三)案例总结与拓展阶段
一个案例结束后,对案例的总结与拓展必不可少,既是对本次课堂内容的一个提升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教师可以根据案例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策略对学生讨论出的各种解决方案逐一进行点评总结,但一般不指明哪个解决方案是教师心目中较好方案,而主要针对他们在分析思考问题时表现出的对概念和原理不清楚的部分,简要指出他们的错误,要求他们可参考课本以及其它学生的方案分析清楚问题的实质。如在课本中已经明确给出了平面总压力计算公式的推导思路和过程,但实际上求解发射盖所受液体总压力的方法不止一种,实践表明,永远没有最优的唯一方案,而只有更好的多个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总结案例最忌强求结论同一,而应在肯定学生能力的同时给他们指出更广阔的方向。
案例总结并不代表内容的结束,适当的拓展案例,能将学生的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大。潜艇发射盖开启问题探讨结束后,可引入不同形状的船闸开启问题,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进一步培养大家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并在课后提交完整的案例分析求解报告。课程结束时回到最开始的潜艇下潜至水中画面,引出下一次课关于曲面总压力计算内容的案例即新型潜艇在水下的外壳受力计算,首尾呼应,形成一堂完美的课堂体系,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我校流体力学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成效,倍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其克服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重视实践,重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加重视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中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其它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点,是一种值得高校教学推广的教学方式。但案例教学法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具体学科、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合理有效地进行,通过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发挥它应有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张志宏,顾建农,王家楣.“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6,69(5):87-91.
关键词:保险学原理;教学;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保险学原理》是保险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后期相关保险课程如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和保险核保理赔的基础。同时,《保险学原理》又是一门实务性极强的课程,若只是单纯的讲解基本理论,不仅枯燥、晦涩,而且很难使学生对知识达到深刻的领会与理解。因此,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理论结合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在《保险学原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
《保险学原理》的内容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现行保险法,而我国自1995年第一次颁布并实施保险法之后,2002年10月为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对其进行了首次修改,2009年2月再次修订的保险法经常委会审议通过,以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和保险业的高速发展。原有保险法的某些条款不再适应当前的保险市场,通过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和鲜活的实际联系起来,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法律条款的接受和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原保险法中的漏洞和缺陷,探寻保险发展的进程,理解修订法律的原因。
(二)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
保险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许多保险案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通过一些大家感兴趣的案例,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调动课堂气氛,有利于师生良好互动。例如在讲解最大诚信原则时,插入梅艳芳隐瞒癌症病情投保千万保单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梅艳芳行为的对错以及这件事情带来的法律后果。学生反响热烈,积极踊跃发言,在分析讨论中深化和巩固了当堂课的知识点。同时,教师对于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展现出的多元化的观点应该加以鼓励,及时改进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三)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
保险实务纷繁复杂,很多案件难以在现行《保险法》中找到清晰明确的处理依据,因此可能会出现一些有争议的案例,甚至会出现法院一审二审的判决并不相同的情况。对于此类案例,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避免给出肯定的观点或答案,而是对案例分析的全过程进行总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发散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四)有助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自身理论素养
在课堂上使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大量搜集案例,并且对案例进行有针对性地筛选甚至加工,尽量选择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最新案例,并使案例的焦点集中在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上。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教学能力,同时要经常关注保险业最新发展,从社会实践中搜集整理适宜案例,对教学内容不断补充、更新。
案例教学有助于增进师生互动,在相互交流中教师一方面向学生传播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吸收学生的新观点、新见解以充实自己,拓展思维,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加强自身理论素养。
二、案例教学在《保险学原理》课程中的实施步骤
(一)案例筛选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一方面,选择的案例要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讲授的教学内容相对应;另一方面,案例要体现典型性和时效性,保险实务中可供选择的案例众多,尽量选取贴近现实生活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又因为保险法的多次修订,因此案例的选择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我国保险业发展时日尚短,市场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各式各样的保险纠纷层出不穷,因此反面案例更加容易收集。过多的反面案例会使学生对保险业形成不良观感,影响学生对保险市场的信心,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案例筛选时,要特别注意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的选用比例,多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积极引导,使其树立对保险行业的信心。
(二)组织讨论
经过筛选,选取合适的案例之后,告知学生案例内容,留出3~5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要求学生针对案例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思考。对于案情简单的案例,可以采用个人讨论的形式,由个别学生主动发言或提问式发言,中间有形成不同意见再进行讨论。对于案情较复杂的案例,通常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一般6~8人为一组,组员之间经过讨论之后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者有不同意见可提出质疑,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导演”的角色,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探寻案例背后所隐含的复杂因素。
(三)评析总结
小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各小组讨论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指出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对每个小组的意见进行中肯的评价,既要肯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讨论的积极性,又要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便下次改进。案例总结是实施案例教学法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案例总结是他们在独立分析案情之后的再思考、再归纳,有利于学生对整个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对于教师,案例总结也加深了其对保险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对案例进行查漏补缺,使其更加丰满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