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字经的作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三字经》 启蒙教材 经典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启蒙教材。而其中《三字经》又是影响最大的一种,知名度极高,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明代教育家吕坤指出:“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把它当作增广见闻的读物。清人紫巢氏,称它为“一部袖里《通鉴纲目》”。民国时期的章太炎把它和《千字文》作了对比,认为它虽然“字有重复,辞无藻采”,但“启人知识过之”(《重订三字经》题辞)。美籍华裔学者陈荣捷也说:“《三字经》以一千馀字,历举我国文化义理历史典籍,实一小型百科全书。”[1]
《三字经》的字数是多少,好像并不是个问题,数一数就知道了,但问题并非这么简单,现在通行本(王相训诂本)是1145字。而文献记载的最古本《三字经》是1050字[2]。而根据现有文献得知赵南星所撰《三字经注》是现存最早的《三字经》注释本[3],此版本完成刻板印刷当在1572年后。其所据《三字经》版本的印刻时间至少不早于1295年,应在1315年后。它的字数是1086。广东省立图书馆中山文献馆馆藏的《训蒙三字经》,是民国年间广州民智书局刻印本,它最接近原本,共有1056字。而据有关专家考证,全书总字数为1044字而非现在文献记载的1050字[4]。
《三字经》的作者到底是谁?因为当时未署作者姓名,在明代以前也未引起人们重视,所以到了今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三字经》作者之说大致有四种:一是南宋鄞县王应麟撰,二是宋末顺德区适子撰,三是明代南海黎贞撰,四是王应麟初撰、区适子增订、黎贞续成。而其中以王应麟为作者的意见占优势。不过按照钱文忠先生引用顾静先生的意见,应该说是“世传”王应麟所撰。[5]
《三字经》为何风靡当时,深得人们喜爱,并且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呢?主要因为:
一、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三字经》也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它涵盖面极广,涉及伦理道德规范、经史子集、名物常识、历史次第等,作者运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将中国文化各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贯三才,出入经史”。许多语句,如“养不教,父之过”,“勤有功,戏无益”等等成为妇孺皆知、世代传诵、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被誉为“千古一奇书”。《三字经》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全篇内容连贯,第一部分谈教育意义、伦理知识,和基本文化常识,第二部分介绍代表中国文化的经典书目和读书的次序。第三部分是简明中国通史,第四部分谈学习要勤奋刻苦。可见《三字经》也是一部教育专著。外国人称它包括“天人性命之微,地理山水之奇,历代帝王之统绪,诸子百家之著作”,因而把它作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道德风俗习惯的入门书。比如:“人之初,性本善”,看起来简单,其实涉及到中国古代一直争论不休的关于人性本质的哲学命题。亦即人性本恶还是本善,抑或有恶有善,这个问题即使是在儒家内部意见也不统一。《三字经》中的许多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如“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等,言简意赅,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特别是其中尤须对关于学习的句子,至今仍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如:“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要求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毅力,要边读边思考。只有早把心思都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晋朝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两人虽然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求学。“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狗在夜间会看守家门,鸡在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蚕可以吐丝,蜜蜂可以酿蜜。而人要是不去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那就还不如还动物。而其中对历史知识的叙述,非常精炼,不到三百字就概括了从伏羲神农到明朝灭亡的廿二史内容,真可谓“袖里通鉴纲目”。
二.《三字经》对中国古代的道德思想进行了有选择的继承与发展。在提到后来为人们所诟病的三纲五常时,它不是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绝对的君权、父权、夫权,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是说“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在这里,它提出的是对等的概念,对道德双方同时要求,而不是对单方面的要求,如“君臣义”,它不仅强调“臣则忠”,也强调“君则敬”,其实这是继承孟子的君臣观,孟子不赞成君尊臣卑型的模式,对君臣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君贤臣良型的崭新模式并设定了君臣之间各自的分工和职能范围。他提出“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6](《孟子・离娄上》),君臣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等的关系。他甚至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7](《孟子・离娄下》),可见孟子所要建构的是一种君臣人格相对平等的关系。《三字经》所吸收的正是孟子这种相对合理的君臣伦理关系。其他如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系也是一样,对双方都提出要求,如“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这种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处理社会、家庭、同事、上下级等关系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三字经》深受喜爱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形式。《三字经》每三字一句,句子短小,整齐排列,句式流畅,押韵自然,读来朗朗上口,非常易于儿童的诵读和记忆。并且,它的前后句之间自然连贯,语义顺畅,浅显明白,通俗易懂,没有生拼硬凑的痕迹,不过《三字经》中的三字句,往往并不独立表意,而是两句或四句一组,一起表达一个意思,但正因为将六字或十二分为两句或四句,这对孩子记诵大有帮助。《三字经》对句平仄押韵,这种两两相对、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的句式,正好体现中国人喜欢对称的思维方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而根据儿童喜欢大声讽诵学习的特点,《三字经》非常适合儿童可以反复诵读,儿童在诵读过程中,尽管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和思想,却能产生奇妙的节奏美感。我国古代一些学者就很重视诵读的作用。梁启超认为:“儿童识字之始,必教以古今杂事,如说鼓词,童子所乐闻也。多为歌谣,易于上口也。多为俗语,易于索解也。”《三字经》就具有了歌谣的特点。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启蒙教育传统的结晶,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伦理文化。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章太炎称赞《三字经》“其启人知识,过之《急就章》与《凡将篇》之比矣。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钱文忠先生甚至提出《三字经》适合全中国人来读。他认为《三字经》里面讲爱、对长辈的尊敬、兄弟之间的友爱、勤奋学习等有普世的价值,永恒的价值。“俄国汉学之父”的俾丘林神父曾称它为“十二世纪的百科全书”。认为它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道德风俗习惯的重要书籍,并把它列为学习汉文的识字课本。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列入了《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我们数典不能忘祖,如何继承和借鉴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启蒙教育文化,是我们今天重要的任务。
注 释
[1]《朱子新探索》,台北学生书局,1998,672页
[2]陆林辑校.《三字经辑刊・前言》.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3页
[3]陆林辑校.《三字经辑刊・前言》.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4页
[4]李健明.《三字经》主要版本内容研究,《学术研究》,2008,第8期。
[5]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序,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3页。
《三字经》读后感1500字
"人之初,性本善",耳边仿佛回荡着几百年前,私塾里的学童正咿咿呀呀地诵读声,我就情不自禁地拿起书,有滋有味地看起来。
读到"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了一块刚掘出的碧玉,经过工匠长年累月地精雕细琢,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器。人也是这样,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可我有时候也不能坚持到底,有些计划实行一两个星期就以失败告终。有一次,我计划每次写完作业就要检查,提高正确率。开始时我还认认真真从头到尾看一遍,检查出些小问题。三四天后,就没耐心了,草草地瞟一眼,看两下,就做别的事去了。凑巧"屋漏又逢连夜雨",有几天作业特别多,我一写完连看也不想看了,热情从沸点降到冰点。后来几天又偷懒,隔两天检查一次,最后还是没能持之以恒。
《三字经》最后的"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们去深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奋努力地学习,一定会获得成功,而天天玩乐、懒惰是没有益处的。我们要引以为戒,应该勉励自己努力去学习。这可以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可虚度岁月,蹉跎光阴。我们是小学生,爱玩是我们的天性,但我们也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不要整天沉迷于游戏。学习时也要改掉懒惰的毛病,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回想以前,真是惭愧。有一次,我在做一些奥数题,每一道题就像一座座迷宫,让人看得一点头绪都没有。于是,我就懊恼的丢下它们去看电视了。然而,我的脑海里却一直没有丢下那一座座迷宫,心情焦燥不安。可是,引人入胜、趣味横生的电视节目,不久就把我的思绪带到九霄云外去了。直到晚上,我才记起奥数题还没做,心中一阵紧张,没办法,只能挑灯奋战把它们做完了。后来,我才发现其实题目很容易解答,早上却因为偷懒没有认真思考。看来真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啊!学习不就在于勤吗?要是学习不勤奋,再聪明也没用。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人的一生能有几个明天呢?懒惰是我们学习中最大的敌人,我们一定要战胜它,并要持之以恒,不断的超越自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三字经》里面还有许多精彩词句,值得我们深思。每天读一读,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不断的鞭策自己,让我们离成功更进一步!
《三字经》读后感1500字
寒假里,我的书房中多了一个新成员:《三字经》,那是我特地去新华书店买来为自己"补课"之用的。闲暇之时,随手翻阅,细细品味,其味无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寒假回家,看到读小学的侄儿正在背诵《三字经》,便随手翻阅起来,读后竟爱不释手,感叹自己幼时没能阅读之,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三字经》让我对先人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对作者广博的学识、高深的概括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肃然起敬,为古代教育者独特的教育方法深深折服。
我出身农家,蒙学时期没有师长指点诵读过《三字经》,其实那时家庭也没有条件给我买课外书。高中时被分流到理科班,从此与国学类书籍更加疏远。尽管求学中耳闻过《三字经》及其中的少量名句,但是从来不曾全文通读过。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古国的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尽管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成书于封建时代的书籍难免会夹带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但这并不影响《三字经》成为我们特别是儿童学习中华文化和文明不可多得的入门之书。据资料介绍,《三字经》最初版本是由南宋学者王应麟所作,后来在千百年的流传中,被许多人增补加工,形成了多个版本。《三字经》是中国近800年来流传最广的启蒙读物,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三字经》中一些句子是从古代儒家经典中演化而来的,较好地表达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许多名言警告,已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为人、勤学、处事、交友、行为的座右铭。关于为人,如"首孝弟,次见闻";"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关于教子,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关于劝学,如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苟不学,曷为人"; "勤有功,戏无益"等,可谓金玉良言。
吸取全面的知识营养,方能成就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角度而言,《三字经》可谓是一块"全营养饴糖".说它"全营养",是因为《三字经》仅一千多字,语言极其简练,内容却非常丰富,包括人生哲理、教子、劝学、常识、道德、礼仪、经书和借鉴等,择其要而去其枝叶,勘称"袖珍而浓缩的百科全书".比如常识篇,天文地理历史自然艺术生物等等,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已认识的各类主要知识。说它是"饴糖",一是指其"口感"舒适,全文结构谨严,文笔自然流畅,深入浅出,讲求押韵,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儿童包括成人背诵识记;二是指其具有"缓释"功能,对儿童而言,识记后未必能全面理解,却能指导其日后的学习,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增多逐步理解它;三是指其具有回味丰富的功能,即使对于理解了其内容的成人而言,也是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三字经》作者具有非凡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从其对历史的表述中便可见一斑。文中对于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寥寥三百余字,却集其要点和精华,让人耳目一新,颇有登高远望、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如"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寥寥48个字,却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后顺序、"三王"所指、三个朝代的开国君王、延续时间,以及从夏朝开始摒弃禅让、王位世袭等丰富的知识。回想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在学习中国历史,却仍然对于各个朝代先后顺序、重要历史事件、延续时间等颠三倒四或者一知半解,真是感慨万千。
关键词: 《三字经》 蒙学 小学生品德教育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成熟期前的人的可塑性大,应抓紧训练、培养;成熟后并非不能再发展,但可塑性较小,较难训练、培养。因此,抓紧成熟期前的塑造是十分必要的”[1]。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2]《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经典的蒙学教材,世传为南宋王应麟撰。《三字经》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向孩子讲授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伦理道德规范、名物常识、经史诸子、朝代兴替、勤勉好学榜样等,在极短的篇幅内包蕴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内涵,实属罕见。《三字经》既重知识学习又重道德培养、品格养成,被人称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古一奇书”,“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它采用三字韵语的形式,或六字成句,或十二句,灵活多变,活泼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儿童记忆,给后世儿童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三字经》收入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向全世界推广。其在青少年优良品格养成方面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1.提倡“性善”是纯良品格养成的基础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首先强调人的本性是善的,而作为一个人所要坚守的正是善良的本性,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只有坚持学习,才能不至于被陋习所左右,才能保持善良的本性。《三字经》将儒学“人性善”的观念通俗生动地转化为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将“性善”作为青少年优良品格养成的基础,把学习作为优良品格保持的途径。
2.培养勤奋好学品格
《三字经》以古圣先贤为榜样教导儿童勤奋努力学习,养成好学的优良品格,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有用之才。作者为了让儿童懂得勤奋好学品格的重要性,用大量古人典型事例加以强化,更具说服力。如《三字经》中说:“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借用赵普、路温舒、公孙弘、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朱买臣挑柴、李密牛角挂书,苏洵、梁灏大器晚成,祖茔、李泌、刘晏年少成名,蔡文姬、谢道韫作为女子也能辨琴吟诗等古代读书人勤学成名的例子教育学生必须形成勤奋好学的品格,具有才能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否则连鸡犬蜂蚕都不如。《三字经》中从“昔仲尼,师项橐”到“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几乎都是劝学的内容。同时照应开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论断,就是玉石不经过雕琢打磨就不能凸显它的价值,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知道做人的道理,同时也是对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生动诠释。
3.建立爱国孝亲、兄弟和睦、夫妻恩爱的和谐关系
《三字经》中强调德育为先,先教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再教孩子做人的本事。这些对于今天的小学教学来说,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儒家的思想是以忠孝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恕、孝、悌”,从不同侧面诠释以“忠孝”为中心的思想道德文化联系。《三字经》中明确说“首孝梯,次见闻”,认为人生第一大事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是增长见识。可以说,它是一本典型的“德智统一”的教材。《三字经》在让孩子学习文字和语言的同时,对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和优秀品格进行自然传续。为了便于孩子接受,注意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教育孩子以黄香为榜样,要懂得孝敬父母;“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引述东汉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诫孩子们要懂得兄弟和睦;“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教育孩子要尊敬师友,礼貌待人。《三字经》宣扬的“三纲”“十义”等,其实也是对学生进行“礼”的灌输,摒弃其中包含的封建等级概念的成分,其中蕴含的和谐理念,即便在今天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在学前和小学教育中融入一定的古代蒙学教育的内容,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经典,积极利用这些经典中的正能量为现代教学服务,是一条可以深入探索的教学改革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刘氏小儿推拿流派;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异同
【中图分类号】R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230-02
小儿推拿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科的重要治疗方法。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五十二病方》中有:“以匕周抿婴儿广契所”的记载,说的是用勺边刮擦婴儿患处,这是小儿推拿迄今见到的最早的原始资料[1]。至明清时代,小儿推拿形成独特的体系,成立了小儿推拿专科。在临床不断的发展中,因为时间、地域、治疗风格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儿科推拿流派有山东地区的推拿三字经流派、孙重三推拿流派及张汉臣推拿流派,北京地区的小儿捏脊流派,上海地区的海派儿科推拿和湖南地区的刘氏小儿推拿流派[2]。现将三字经流派和刘氏小儿推拿流派的异同总结如下。
1 取穴原则上
三字经流派[3]主张取穴少而精,常用穴不过30几个,临床治疗中,一般每次取穴3~5个,有时采用独穴治病。例如风寒感冒,一般采用一窝风,平肝经,清肺经三个穴位。慢性痢疾用清补大肠独穴即可。
刘氏主张取穴之本勿忘五经,配穴之要勿忘精巧[4]。主穴以五经为主,如外感咳嗽主清肺经以宣肺化痰止咳;配清补脾经化湿健脾而制生痰之源,达化痰之功;补肾经则开阖有度水道通调有助化痰止咳。配穴要精巧,如揉摩肚脐配捏脊,推七节骨、揉龟尾治疗下消化道疾病,从解剖部位看,揉摩肚脐、揉龟尾直接作用于肠道和,捏脊、推七节骨直接作用于从脊柱分出的调节内脏器官的植物神经丛,取穴不多,但恰如其份,从不同角度直接起到了调节胃肠道功能的作用。
2 手法操作上
三字经流派手法操作简单,临床常用的只有推、运、拿、揉、捣、掐六个常用手法。本流派有时两穴联推,如清肝经和清肺经,退六腑和清胃经,如此联推,操作者既省时又省力,又能较快的控制病情。
刘氏小儿推拿流派在手法上以推揉为主,拿按为次,兼以摩、运、搓、摇、掐、捏,称为“刘氏小儿推拿十法”[5]。临床上刘氏往往将揉法与掐、按相结合,形成复合手法,常用形式有三种:揉中加按法、揉按法、掐后加揉法。例如肺俞、膻中、乳根、乳中、中脘、足三里、涌泉等穴部多用揉按或揉中加按法,偏重于止咳、平喘、止呕、止泻、止痢;百会、人中、承浆、四横纹、一窝风等穴部多用掐后加揉法,偏重于止痉、止痛、醒神等。
3 治疗上
三字经流派治疗以清为主。小儿患病,实证、热证居多,故本流派治病取穴以清法为主,主张祛邪为先。临床常在肝经、肺经、
胃经、大肠经取穴,少用补法,清天河水、退六腑常用,而推三关少用。尤以清肝经在治疗中应用甚多,如清肝经配清肺经主治呼吸道疾病;清肝经配清胃经,主治消化道疾病;临床疗效显著。肺非极虚不宜妄补,补则呼吸满闷。胃经清之则气下降,补之则气上升,胃气以降为顺,故胃经宜清不宜补。大肠经不可多补,如欲加强其功能,又可用清补法。
刘氏小儿推拿流派针对小儿病理生理特点,灵活运用清补手法于五经之中。如小儿“脾常不足”,故脾经在手法运用上以补为主。但不可拘泥,若见烦渴多饮或发热唇干燥裂,属脾胃热甚,宜用清法方能奏效;小儿“肝常有余”,肝经手法运用原则上只清不补,否则易致烦躁不安,甚至肝风内动。若确诊为慢惊风,可用补后加清法;小儿“心常有余”,心经在手法运用上宜清不宜补,以防引动心火。若确诊为心血不足,可用补后加清法;小儿 “肺常不足”肺经手法运用视临证情况而定,可清可补,或清补兼施;小儿多肾虚。肾经手法运用只补不清。若属膀胱湿热,可清后溪代之[6]。
4 三字经流派明确提出推拿不同的穴位代替不同的方药
这是其他推拿流派所没有的。《推拿三字经》记载“今定独穴以抵药房:推三关为参附汤;退六腑为凉散;天河水为安心丹;运八卦为调中益气汤;补脾土为六君子汤:平肝为逍遥散……”。
5 刘氏小儿推拿流派认为推治始终勿忘开关
开即开窍,关即关窍。如前所述,小儿推拿属内病外治。若经络不畅,关窍不通,内外不相联系,施之体表穴位之手法,则难起到调整内脏功能之作用。因此,推治诸穴之始,应首先通窍;推治诸穴之终,则应注意关窍。这一开一关体现了小儿推拿治疗的特殊性和取穴的完整性。刘氏推拿将开窍、关窍列为常规穴。其认为不开窍就如欲进房而未开门;不关窍譬如出门后不上锁,此乃推拿取穴之大忌。刘氏推拿常用的开关窍穴及操作法如下:开窍头部手法一直推天门、分推坎宫、直推太阳;开窍手部手法一揉按总筋、分推阴阳,关窍―拿按肩井。
综上所述,小儿推拿在临床不断的发展中,因为时间、地域、治疗风格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各流派在取穴原则、治疗等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是在中医传统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现代小儿推拿学的不断发展,加强各大流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小儿推拿的规范性治疗是广大推拿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潘界明.推拿与考古.按摩与导引,1995,5(64):34
[2] 李燕宁,杨配力.小儿推拿的学术争鸣.中医文献杂志,2008,1:28~31
[3] 程红云,葛湄菲. 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与其他流派的比较. 按摩与导引,2007,23(9):5
[4] 邵湘宁. 刘氏小儿推拿取穴特点刍议.湖南中医杂志,2005,21(5):54
[5] 邵湘宁.刘氏小儿推拿十法简介.按摩与导引,1989,1(2):33
一、加强国学教育,打好语言文字基础
国学,是一国所具有的学术,为了与西学有个区别,所以我国把“诸子百家”“五术”“六艺”等称之为国学。国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我国国民的爱国之情,反应了对本土文化的追求与热爱。但是目前我国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很模糊,对国学概念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似有似无的层面,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国学教育,高度重视并促进国学教育。国学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要从小抓起,把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选做必修课让学生进行全面学习,以循序渐进,春风化雨的方式将国学的精神深深根植在学生的脑海中。要求学生打好语言文字基础,教师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能够更多了解、学习和传承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例如《三字经》的教学,《三字经》是中国最传统的基础启蒙教材,很多家长在孩子咿呀学语时就开始教授他们学习《三字经》的内容,而且在我国已经缠绵延续了上千年。这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教育材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小学学习阶段引入《三字经》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刚入学的孩子认识生字,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而且还可以通过反复朗诵,不断理解与感悟,学会做人的道理。而且《三字经》文字简短,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却饱含深意,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从我们的生活常识,做人之道到天文地理历史无一不覆盖。作为中国新一代的接班人,有必要了解学习自己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给学生放儿歌听,也可以时不时的给他们讲一些里面的小故事。
二、了解中华文化,提升民族整体素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在各个领域都有渗透,所以想要了解我们中华璀璨的文化和五千年的历史,渠道还是挺多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随便的看几本书就可以领略到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小学中加入对国学经典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文化,而且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德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开设国学经典课程,而且也要组织相应传统文化的活动来鼓励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是我们祖先智慧的浓缩与结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与积累。
例如在《弟子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由朗诵《弟子规》课文,然后再跟学生解释其中的内容与含义,让学生感悟古典诗文中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演绎《弟子规》来领悟其中的内涵,其次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要批判性地去对待古典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
三、精炼语言功底,帮助学生修身养性
小学国学经典的内容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等,当学生把这些国学经典都学完后,他们的识字量将超过五千字,如果我们对这个数字不是很敏感的话,那么我告诉你一个中文系教授的R字量也是五千字,这时你就会感到很惊人了吧。而且学习这些国学经典,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识字量,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精炼语言功底,修身养性。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下,国外文化和价值观不断渗透,迫切需要我们建立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国学作为我国的经典,是指导我们做人和做事的一套准则,人学习最快的阶段是0到13岁,这个阶段天真无邪,什么也不想,对我们新一代人才的培养,要从小学开始。
在唐诗宋词的学习中,我们不仅领略到了诗词的形式美与内容美,而且也学到了对待生活与看待人生的道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诗词的内容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这种怀疑是有道理的。因为人们确实很少在评论作品和辩论活动中直接看到形式逻辑的印记。不像20世纪初的政论家们那样往往在文章中声称:我这是在用演绎法,或者,我用的是归纳法。
实际上,正是由于形式逻辑难以完全反映社会生活中丰富的、具体的论证现象,或者社会生活中具体丰富的论证手段并不都能“还原”为形式逻辑,才有了自上一个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非形式逻辑”的兴起以及相应的教学改革和更为宽松柔性的论证标准。
然而,我认为,要讲评论中的说理论证,不应该完全抛开形式逻辑这个起点。因为,即使它不是涵盖所有论证现象的金科玉律,它仍然是对人类基本的思维规律的反映。因此,我一直觉得,在讲新闻评论的论证时,应当避免把形式逻辑讲得抽象化、静态化,而应该比逻辑学的课程付出更多的努力,将其与具体的、发生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公共意见交流中的论证现象结合起来,发现在后者中隐藏的形式逻辑。在这个意义上,形式逻辑与其说是一种积极的论证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消极的检验工具。即它能帮助我们展示思维、论争活动中可能为人们觉察不到的思维过程、思维的内在结构以及隐藏在其中的问题。
比如,在本学期我开设的选修课“论证与辩论分析”课堂上,我把今年2月20日中央电视台的辩论节目“大家看法・我建议”一个辩论环节引入课堂:关于《三字经》、《弟子规》中的“糟粕”应不应该“删减”――一开始是让大家初步体验论证的强弱,而在介绍完演绎推理的三段论之后,我则回到这个案例,让同学们用三段论来展示其中一段说理的逻辑线索。
这一段话是由一位反对“删减”《三字经》、《弟子规》的先生说出来的:
经典是先人的智慧。经过时光的洗淬,可以说它没有所谓的糟粕的概念。经典绝没有糟粕,贤者用而得贤,愚者用而得愚。正者用而得正,邪者用而得邪。经典本身无糟粕,用得不好,就成糟粕了。
――这一段话一口气说出来,既包含推理论证,也包含排比修辞,颇有雄辩的气势。
那么,这一段起什么作用呢?
有一位女同学用三段论的式子概括其逻辑线索:
经典没有糟粕。
《三字经》、《弟子规》是经典。
所以, 《三字经》、《弟子规》没有糟粕。
显然,与辩题相关度最高的就是这三个判断中的最后一句――结论了,即对《三字经》、《弟子规》的具体判断。“经典没有糟粕”这个判断是作为前提出现的,即假定这个判断被人们普遍接受。如果“经典没有糟粕”,如果“《三字经》、《弟子规》是经典”,那么,结论就没有问题。因为,结论就包含在前提之中――这正是演绎推理的机制。
但实际上,大小前提在辩论中都受到了质疑。辩论另一方的一位嘉宾――曲阜师院的一位教授当即断然否认《弟子规》是经典,说“它是清初严酷统治背景下的产物,是配合统治的东西,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当顺民”。这实际上是否定了这个三段论中被隐藏的小前提。它之所以被隐藏,或者是因为假定人们已经接受,或者是为了躲避质疑。
而对于“经典没有糟粕”这个前提的质疑,实际上并未针对抽象的“经典”概念,而是前面那位先生使用这个概念所暗示的机制:汰选与流传。当他说出“经典没有糟粕”的时候,后面跟了一句“经过时光的洗淬”,这句话正是起论证作用的――即提供了“经典没有糟粕”的理由。这意味着,作者可能认为“经典没有糟粕”这个判断具有争议性,因而需要论证,所以,他自己对这个大前提补充了论证。
正是这个补充的论证,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用三段论展示其逻辑线索:
千百年淘洗留存下来的东西没有糟粕。
经典是千百年淘洗留存下来的东西。
所以,经典没有糟粕。
这实际上是追寻隐藏的大前提的历程。
在这个追寻历程中,你会发现演绎推理的一个特点:总是要借助于那些更为普遍的,因此外延更广阔的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判断,来支持相对具体的判断。
实际上,原话中“经典是先人的智慧”也起着论证作用,用三段论来展示即为:
先人的智慧没有糟粕。
经典是先人的智慧。
所以,经典没有糟粕。
显然,“经典是先人的智慧”的作用是小前提,其隐含的大前提是“先人的智慧没有糟粕”。
然而,正是在这种对大前提的追索中,人们可能发现一个防卫立场不断“倒退”的窘境。因为“千百年淘洗留存下来的东西没有糟粕”和“先人的智慧没有糟粕”也都是需要论证的。
实际上,在那场辩论中,就有一位嘉宾――女作家陈岚直接指向那位声言“经典无糟粕”的先生的大前提:
“他刚才所有的阐述,都建立在一句话上面,就是存在过的就是合理的,就一定是经典,只要能流传下来,就一定是经典。我们留传到今天的很多,还有鸦片烟枪、还有裹小脚,这些都曾经是我们的历史文化,我们是不是也要把它们奉为经典?”
这个反驳充分吗?
这个反驳把原话中的“洗淬”换成“流传”,是有利于自己立场的陈述。但是,如果要说 “洗淬”并不仅仅是“流传”,原来声称“经典无糟粕”的立论者就必须接受一个新的论证义务了:他不仅要证明两者的差异,而且要说明他声称不能删减的作品为什么是“洗淬”下来的,而不仅仅是“流传”下来的。或者,他还要证明:流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筛选过程,因此坏东西是流传不下来的。
这样,他就不得不一个一个地面对已经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东西,并且证明他们都是好的。此时,他就不得不放弃从普遍原则出发的演绎推理“居高临下”的抽象推导优势,而面对归纳――艰难地认识具体事物。
实际上,当他说“时光的洗淬”的时候,使用的是一个修辞――即把一代代人的自觉的、具体的选择行为,即可能是“删减”的行为,修饰成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悄悄地遮蔽了人的主动的价值选择。
实际上,这里有一个逻辑困境,即:如果承认历史上每一代人的选择过程是合理的话,那么你又怎么能够否定现在对《三字经》、《弟子规》的删除是不合理的呢?因为它们是同一种行为。
而那位“经典无糟粕”的立论者,却恰恰是把“过去的选择”当作否定“现在的选择”的理由。这一点,在辩论中并没有被人指出来。
关键字:中职德育;读经习拳;素质
一、当前中职生素质与社会、企业要求存在差距
中职生作为未来产业大军的主体和骨干,是社会中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其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中国社会能否继续保持稳定与和谐,“中国制造”能否在世界立足,中国经济发展能否继续领跑世界。
中职教育面临的任务十分神圣,从社会层面来看,中国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离不开大量明事理、遵公德、守法纪的公民群体。和谐社会需要中职教育培养出明事理、遵公德、守法纪的合格公民。从企业层面来看,生产安全事故高发不下,企业员工心理素质问题等,需要中职教育培养出有技能还得有良好行为规范意识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劳动力资源。
当前职高生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中职教育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在职业学校里,德育工作是基础和核心,成才先成人思想已成为职教人的共识。各职业学校也各显所能,在德育管理模式上不断拓展和创新。职业类学校在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之时,更要寻找内化式的德育模式,来助推中职生的素质提升。不妨尝试一下“读经习拳”这种内化式的德育新模式。
二、“读经习拳”模式助推中职生素质提升
读经,就是读中华文化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经典。针对中职生文化层次,主要是让学生读中华民族经典中的《三字经》《弟子规》及《四书五经》等,这些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常理常道。
1.读经,有助于学生从典故和经义中明事理
以《三字经》为例,这部仅有一千多字的著作,在我国流传了数千年。它的思想本身就是我国儒教文化的高度浓缩。其思想对我国人民的影响,可谓深刻。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以说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不可避免的含有糟粕,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人们所公认,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
2.读经,有助于孝文化的传承,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
百善孝为先,《三字经》《弟子规》中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些典故对于学生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培养有很大影响。《弟子规》中,也以浅显具体的说理告诉我们为人子女,应怎样敬重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告诉我们做子女的通过应、行、听、承来表现对父母的恭敬之心,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人格尊重。现今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呵护中长大,在重智力教育,忽视道德伦理教育中成人,从父母那里索取被认为理所当然,孝敬父母在他们眼里是感性而模糊的,更不要谈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为人子女了。所以,学习《弟子规》,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孝悌自觉意识,还可以使他们知道孝悌之行为。
3.读经,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形成
良好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在今天的校园里,很多学生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师长瞠目结舌,感到不可思议。学生德育教育要从人的基本行为礼仪与文明举止抓起,要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形成文明礼貌高雅而富有教养的行为举止与生活态度。《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朝起早,夜眠迟”,要求弟子珍惜光阴,养成勤勉学习的生活态度。
读经典,是一种心灵的教化,对于学生健康人格养成不无积极意义。
习拳,就是让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太极拳。我觉得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学一种能使自己终身受用的健身强体的锻炼方法。而太极拳作为一项讲究自然和谐的有氧运动,人人可练,不受场地和器械限制,随时随地都能练习,据专家考证和实践证明,其健身强体效果不比游泳锻炼差,而且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调和,以柔克刚”这些要诀对于陶冶性情,消除紧张,抑制浮躁作用明显,这跟我们追求的让职高生能静得下心来,祛除身上的浮躁和戾气,不谋而合。太极的阴阳调和、以柔克刚等核心思想融合了中国儒家、道家和易经等博大哲学内涵,练习太极的孩子更易理解中国文化,性情更随和、气质更儒雅。学练太极拳不但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益智强体,而且能使学生从中汲取祖国传统文化的营养,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养成良好的心理品格和行为习惯,值得我们推广和学习。
三、“读经习拳”在中职类学校实施的可行性及设想
“读经习拳”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中职类学校实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教材、师资、时间都能够得到保障和解决。读经教材易找,无论是书籍还是电子文书都很方便找到,程度低的还可使用注音读本;对经义解读资料也很多,有“弟子规文化网”“弟子规公益网”等网站,里面资料比较健全,有蔡礼旭老师(40集)、杨淑芬老师(65集)等大师对弟子规的视频讲座。百家讲坛有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44集视频、解读《弟子规》22集视频,这些专家讲座可缓解学校师资问题。时间上中职类学校为提升学生内在素养也舍得挤出时间。
设想和建议:将读经纳入校本课程体系,作为语文课、德育课的拓展部分。每周安排1~2节课,其一是早读课时间。内容由浅入深,学校规定《三字经》《弟子规》在校必须选修到相应学分才允许毕业,程度好的班级学生鼓励其选读《论语》。学校层面每学期组织经典读诵比赛、读经感悟征文活动、名人名家讲座等形式以激发和调动学生读经的积极性。太极拳纳入体育课考核项目。学校层面将其设为大课间活动内容,组织每日一练。为调动习拳积极性,每学期组织太极拳团体和单人表演、比赛,不定期组织与高手交流等形式。
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诗经》到诸子百家的诗文等,如同璀璨的星星,光耀了悠悠五千年。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成为了国学文化经典。现在许多有识之士积极提倡学生诵读经典,其目的就是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经典文化,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智慧。借先贤圣哲之风的熏陶,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去感悟语言的灵性与润泽自我的人格。为此,我们结合学校的养成教育和书香校园活动,在一、二年级中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并力求将经典诵读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优秀品格的人文教育以及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有机融合,着力打造新时代的优秀少年.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小学低年级开展经典诵读的一些策略。
一、精心策划安排,确保诵读进程
经典诵读是一个综合性、立体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生识字的量、知识的积累、认知的程度、情感的体验等方方面面。为了确保诵读活动顺利进行,诵读任务落实到位,教师必须事先进行精心策划安排,以确保诵读活动能顺利进行。根据年龄特点,精选诵读材料。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结构,我们选择了《弟子规》、《三字经》、《诸子百言》和《增广贤文》。我们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安排学生诵读《弟子规》。《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的贾存仁先生修订改编。相对《三字经》而言,《弟子规》的内容更为浅显一些,它主要列举出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文字浅显易懂,读来琅琅上口,颇有童趣。抓住关键词句,提高诵读效率。 在诵读《三字经》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比起上学期学的《弟子规》,《三字经》既难读又难懂,学生诵读很有难度。“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前面部分的诵读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很多家长在孩子入学前就教过,因此没花多少时间,学生就读熟了。可是从“为人子,方少时”开始,难度就加大了,诵读的困难逐渐显现,尤其是从 “三才者,天地人”到“此六畜,人所饲”,学生读得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老师们先自己反复诵读,发现如果能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还是能比较轻松地能帮助学生诵读、理解和记忆的。老师抓住“三才”、“三光”、“三纲”、“九族”等关键词,略加梳理,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问题就迎刃而解。
二、利用各种途径,激发诵读兴趣
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在各种社会媒体、网络游戏狂轰滥炸下,他们很难静下心来诵读经典。如何激发、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并取得家长大力的支持,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广泛发动宣传,引发诵读愿望。开展经典诵读前期,我们在一二年级中开展了全方位的发动宣传,明确经典诵读的意义,并让经典之画溢满于眼,经典之声萦绕于耳,在环境氛围的渲染下,引发学生们的诵读愿望。为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我们把有关经典诗文的图画、书法张贴在教室、走廊、学校的宣传栏中,让学生接触经典,了解经典。学生在充满古色古香的人文环境中,接受着经典的熏陶、感染,激发起诵读经典的愿望。在指导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时,我们把相关材料上的图片,扫描并制成一张张PPT,使之图文并茂,既方便学生学习,又为学生喜爱。
三、引导学以致用,增进诵读功效
书籍是哺育心灵的乳汁,铸造灵魂的工具,启迪智慧的钥匙,是传承文明的桥梁和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让学生诵读经典,其目的除了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感受经典诗文之精美之外,更重要的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指导知行统一,提升诵读意义。诵读是手段,通过诵读,让学生了解中华经典文化,丰厚小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落实行为规范是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积累运用,内化诵读内容。学生对经典诗文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在平时的口语、贺卡、作文中,我们经常能听到、看到他们会引用一些句子,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感染力。学生们将《弟子规》、《三字经》、《诸子百言》和《增广贤文》背得滚瓜烂熟,一些经典词句不经意地在他们的口中冒出,笔下流出,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亲子同读经典,共享诵读喜悦。作为经典诵读这样一个活动,我们除了老师在校对学生进行诵读辅导之外,同样也要求家长参与其中,与孩子们一起同读经典。事实证明,亲子同读经典,能增进亲子间的亲密关系,孩子关心的事和问题可以及时获得父母的回应,进行情感交流,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中,不断校正孩子认识上的一些偏颇及行为习惯上的一些差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拓展阅读范围,丰富晨读内容
据专家研究,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1.低年段注重古诗词诵读。古诗词语言隽永凝练,是人类文化瑰宝。“饱读诗书气自华”,讲解会使诗词变得浅白,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品其语言的凝练美,多诵读积累对于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当一年级的学生学完拼音,有一定识字量后,可以利用早读时间指导他们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和《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的好处自不必说,《弟子规》、《三字经》能帮助父母教育孩子明事理、养习惯。
2.中年级加强成语、谚语、歇后语的掌握。新课程注重积累,有相当数量的成语、谚语、歇后语需要掌握。将成语、谚语、歇后语纳入早读中,既能复习学生所学过的语文知识,又能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和积累。
3.高年级加强名篇赏析。有许多美文、名篇都需要通过读来感知语言材料,体会感情,感悟主题,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的方法。小学高段学生、可选择诸如《中国当代散文名家名篇赏读》、《外国百年散文鉴赏》、《马说》、《论语》等当中适合的篇目,作为晨读内容。这样既能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积累丰富的语言,也可以为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二、创设和谐氛围,提高晨读效率
创设集灵活性、随机性,集美感和音乐感于一体的晨读氛围,能有效提高晨读质量,但晨读空间有限,时间短,要使早读环境十分理想也不容易。我们采用了如下一些方法。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声情并茂地朗诵,之后再独立朗读。
2.根据诵读内容选取适合的音乐磁带或CD,进行配乐朗诵。
3.利用教学软件进行晨读引导,例如,古诗和《三字经》教学软件。
4.请平时朗诵特别好的学生表率朗读,激发其他学生的表现欲,形成竞相朗读的学习气氛。
5.教师尽量以赏识的眼光、激励的手段,调动学生热情,积极投入晨读。
三、建立评价机制,重视晨读反馈
积极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放任自流的早读只能使学生完成“简单任务”,如果没有恰当的反馈评价,学生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也发现不了别人的进步。我们尝试了这样一些做法。
1.轮派晨读监督员,每天进行检查和记录。老师获得相关信息后,以鼓励为主,及时表扬早读积极的同学,表扬早读习惯好的同学,表扬朗读有表现力的同学,表扬善于发现问题的同学。
2.以诗歌朗诵会的形式检查早读成效。利用班队会展示学生古诗词、成语等的背诵情况。可以请家长参观,听孩子们诵读,看孩子们表现,并参与评议,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