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移动信息技术范文

移动信息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信息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移动信息技术

第1篇:移动信息技术范文

>> 网络消费行为对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影响研究 世代研究背景下的中国“独生代”消费行为分析 网络信息消费行为分析 精神饥饿的消费一代 绿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游戏消费行为研究 基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特征的网络商店形象研究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网络消费行为与传统消费行为的比较分析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 网络团购服务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校园网络借贷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网络营销下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大学生服装网络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网络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网络消费行为对大学生生活方式影响研究 Web2.0时代背景下我国旅游消费行为研究回顾与展望 虚拟社区人际互动与网络消费行为关系的研究 浅议网络消费行为分析的社会科学研究 大学生网络团购消费行为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伊莎贝尔・普兰特:欢迎“C一代”[M].智利:信使报,2010(13).

[4]闵庆飞,王彦博.社会化媒体的影响与应用[M].科学出版社,2013.

[5]Engel J F, Blackwell R D. Consumer Behavior [M]. New york :The dryden press,1995 :10-11.

第2篇:移动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 图书馆 用户需求 移动信息服务

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成为一个热点内容。我国的移动信息服务与国外相比,起步比较晚。移动信息服务经过多年发展,已经从简单的短信服务,扩展到互联网服务,延伸至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目前,不管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都实行了移动信息服务。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对用户的需求不够重视,在图书馆的服务总量中并没有显示出重要的地位,所占的比例也很少。

一、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1.1以用户需求为基础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特点

过去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主要是以图书馆、馆藏资源为中心,现在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应该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方便用户查找信息资源,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需要的材料。目前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开始重视用户的需求,对用户进行分析,分析其信息检索的特征,年龄等方面信息,然后据此建立与用户需求相适应的移动信息服务,使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更加方便智能,使图书馆用户更加满意。以用户需求为基础,需要注重移动性、个性化和及时性,重视对用户的研究和调查,而不是仅仅将图书馆的资源照搬到移动设备上。在对用户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开发满足用户要求的移动信息服务。图书馆可以建立用户信息数据库,研究用户的检索内容和策略,使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更加有针对性。

1.2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

在移动环境下,图书馆用户对信息的需求随着时间、空间而变化。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与空间相关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与时间相关的需求。其中与空间相关的需求是地理性需求,是图书馆用户对图书馆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等的需求。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查询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位置、交通路线等情况,以及附近的服务设施等,都是空间上的需求。虽然对空间的需求与娱乐、商业等相比不大,但是对于图书馆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与时间相关的也叫及时性需求,是用户突然激发的对图书馆的查询、检索等需求。用户可能会利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消耗闲暇时间,查询相关的技能资料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者使用移动终端设备,阅读图书馆的多媒体内容等。与时间相关的需求通常具有突发性、临时性。这两种需求从用户的移动需求上来分析的。从整体结构来说,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还有服务支持系统、服务方式、服务提供者等因素。

二、如何促进基于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发展

2.1重视对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管理

要加强服务的互动性,图书馆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要重视用户与图书馆的互动,可以建立一个用户的移动互动服务平台,增加图书馆和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学习,以及娱乐等,满足图书馆用户的需求。要加强移动信息服务与传统的文献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合作,协同信息内容、信息技术、信息设备等各个方面,加强图书馆资源的整合。按照用户的不同需求特点,图书馆可以整合数据库、系统、数字化等资源,形成统一的用户服务窗口。同时要提高服务的个性化和主动性。主动为用户提供延伸服务,要根据用户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为用户提供定制,或者个性化的检索等服务。

2.2加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不仅是一项技术,还需要综合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用户研究、用户服务、内容整合、系统管理等。要注重多网融合服务,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手段。图书馆信息服务需要向移动互联网方向延伸,充分发挥移动技术的优势,利用应用程度、WAP、短信等各种技术手段,给用户提供在线阅读、预约、查询等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对于信息的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图书馆要创新资源展示的形式,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对资源进行加工,将资源植入到用户普遍使用的移动终端上,使图书馆的视频、音频、图书、图片等内容,都能够适应移动终端,在其格式下展现给读者。

2.3解决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中资源存储的问题

第3篇:移动信息技术范文

新变革始自云端

随着云时代的到来,构建自主可控的云计算产业链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技术、标准、解决方案等均未成熟,市场也未被跨国公司垄断,有利于构建自主可控的云计算产业链。其次,引领云计算的大型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的技术成果主要用于支持其自身业务,没有形成通用化的云计算软件产业以及各类行业解决方案,不能满足我国大部门、大企业、大城市建设云计算的需求。因此国产云计算软硬件、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有广阔的市场。最后,我国一些企业也正在抓住云计算的机遇迎头赶上,实现转型。

云终端将促进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云时代的到来彻底宣告了PC时代的终结,进入真正的后PC时代。而云终端(云端信息设备)也是多样化的,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瘦客户机、PC等等,而且总量将很快超过PC,尤其是与PC 被Wintel架构垄断不同,云终端将是多种架构并存,这就为中国自主可控核心技术的产业化提供有利条件。随着云计算/云服务的发展,资源将越来越集中到云计算中心,将来各种云终端只是屏幕大小不同、交互方式不同,而功能却趋于一致。

对云终端的CPU来说,低功耗比高主频更重要,这使ARM、MIPS等非Intel架构更有利,龙芯等国产CPU就会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对云终端的OS来说,不需与Windows兼容,这使Linux平台(包括Android、Ophone、沃Phone等等)更有竞争力,因为其成本低、开放性好、容易定制,这样中国自主开发或基于开源软件的OS就有推广应用的机会。云终端可全部或大部采用中国自主核心技术,达到高国产化率,推动电子制造业逐步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云时代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我们对云概念的认识,同时也要基于云计算构建信息系统。第一,要将计算资源和数据集中到云计算中心。一个云计算中心可以同时为多个应用服务,例如可支撑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支持多个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第二,应以云服务形式提供多个应用服务。今后建新的信息系统主要是研发在云计算平台上运行的软件系统、配置各种信息终端机器相应网络,不需再建新的数据中心。第三,移动互联网和三网融合的发展将大大扩展云终端的类型,并便利各种信息终端联网,扩展信息系统应用范围。第四,云计算有利于数据共享、有利于支持大数据,而大数据将对各种应用赋予更高程度的“智慧”。

能否给开源人士发奖金

移动互联网继承了桌面互联网的开放协作的特征,又继承了移动网的实时性、隐私性、便携性、准确性、可定位特点。 正是移动应用软件的这些特点才使得移动互联网得以快速发展。首先是跨平台,与PC被Wintel架构垄断不同,移动信息终端是多种架构并存,因此要求移动应用软件能跨平台运行。其次是轻量化,移动应用主要通过下载安装,受到无线宽带和终端处理能力的限制,这就要求应用软件轻量化。再次是Web化,移动应用应采用基于Web的云服务模式,这样不受终端本地资源的制约。最后是竞争性,移动应用开发者中,小规模和个体开发者占据大部分,软件开发群体的扩大、软件的轻量化以及各种软件商店的出现,使移动软件数量剧增,竞争性大大增强,极大地丰富了移动应用。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也同样促使软件开发模式发生演变。在过去个人计算机时代,主要由一些软件公司提供专有软件;而现在,开源软件和基于社区和个人开发的软件的比重显著增加,相应的开发模式也得到人们更多地关注。

除开源软件外,近年来,一种新的开发模式逐渐兴起,一般称为“众包”(Crowdsorcing),这是与“内部(Insorcing)开发”、“外包(Outsorcing)开发”、开源软件(Opensorcing)开发都不同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不一定只用于开发软件,用在软件领域也很有效。而实际上在软件领域,这种方式可认为是内部开发和外包开发的发展,也可认为是开源软件开发模式在专有软件的发展。这种模式在当今世界也显而易见,Facebook每月上传60亿张照片,标准每张照片约需12分钟。如一万人做这件事需要41年完成,但用群体模式,如Facebook8.5亿用户有一半人对自己或朋友的照片进行标注,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完成。

那么如何支持开源软件和众包开发模式?迄今为止,中国对开源软件是使用多、贡献少,这与中国大国地位与拥有最大的科技人力资源很不相称。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开源基金会,国家的科技投入无法用于支持开源软件,其次,现行的科技项目经费可以购买设备,但不能用于对做出贡献的开源人士进行后资助(即发奖金),再加上中国没有大的开源软件企业,这就使中国开源事业的推动只能靠少数人的义务劳动。而现在开源/众包模式越来越盛行,如果国家科技计划不能适应,可能会导致效率低下,事倍功半。要支持开源/众包开发模式就必须要推进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使项目经费主要地用于科技人员而不是购买设备;能主要采取后资助方式,并容许以奖金形式(或购买知识产权的变通方式)发放。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互联网领域呈现新的业态。目前,该领域有三大生态系统并存,其营造者分别是苹果、谷歌和微软,其操作系统分别为iOS、Android和Windows 8;而在CPU方面,至少已有ARM和Intel两大架构并存,MIPS架构也有机会;在未来的竞争中或许还会有三星和中国营造的生态系统。

大数据需要大智慧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据产生和发送的速度与频率急剧增长,数据源的数目和种类上升。这些新的数字数据源包括搜索、新闻、博客和微博等社交网、移动电话和短信、热线电话、监控数据、遥测数据……这些新数据一般以数字方式产生;它往往是我们日常生活和数字服务交互的副产品;而且一般是自动收集,在数字产生同时提取和存储它的系统……这些新情况再加上云计算为大数据提供合适的环境和处理能力,推动数据挖掘、商业智能发展到大数据。

大数据的发展,能够对个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数据进行共享,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对突发事件更快地跟踪和响应;对危机性质和变化更好地了解;对需要服务地区的标准定位;对供求关系的预测分析,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第4篇:移动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善于从互联网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会计基础教学也需要适应互联网+的教学要求,主动地应用移动信息技术来指导和促进高职会计基础教学,从而满足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促进高职会计教学。

一、高职会计基础进行的特点分析

高职会计基础课程是关于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重要课程,其中的基本概念比较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概念的专业性比较强,对于初次接触会计课程的学生来说往往会感到比较抽象难懂,再加上课程的系统性比较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怀有畏惧心理。会计基础课程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实际的会计操作能力。对于会计学来说,在处理账务方面具有完整系统的方法,而且对于细节的要求比较高。再加上其中的会计处理项目比较多,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以及表格来辅助教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准备大量的板书,而且比较浪费时间,难以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当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理解或者需要进一步地复习时都会存在比较大的困难。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高职会计基础教学的需要,迫切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积极主动地应用现代教学技术。互联网+有效地促进了高职会计基础教学的发展,它能够满足现代移动通讯的需要,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会计基础学习,对于提高会计基础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帮助。

二、移动信息技术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确定互联网+人才培养目标

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互联网成为了人们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会计基础教学来说要主动地将互联网+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地拥抱互联网文化,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将互联网+很好地融入到会计基础教学中。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的经济形态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企业的会计业务也处于转型的过程中,这就对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会计人才培养来说,不仅需要会做账,还需要主动地跟踪企业的业务环节,对于会计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会计的工作方法等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人们将逐渐地接受网络做账、报账,这些快捷的互联网技术方法必然会对会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高职会计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地融入互联网+文化,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确定教学的目标,在会计基础教学中主动地应用移动信息技术,不断地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2.主动地拥抱互联网+

互联网+成为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和方向,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具备互联网思维,积极地借助现有的移动信息化教学技术,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从传统的板书教学向移动互联网方向转变,开展多个维度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高职会计基础教学的特点,应用互联网思维,例如将一些网络语言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这样能够改变会计基础教学中比较枯燥的局面,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主动地借助借助移动信息化教学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以实训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最终提高会计基础教学质量。教师要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到会计基础教学的各个方面,只有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地应用移动信息化教学技术。

3.主动地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

在高职会计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要主动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而且要贯穿到会计基础教学的全过程,善于应用互联网的思维来组织教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云会计的模拟训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互联网+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的成果、学生反馈进行及时地跟踪,发现互联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地修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主动地应用现有的微信平台来拓展教学空间,例如可以组织微课教学形式,将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微课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学习。教师还可以对会计基础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学生能够接受的互联网语言呈现。通过借助微信等平台,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还可以及时地答疑解惑,为学生提供新的互联网学习空间。教师还可以将一些财务信息借助网络的形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应用互联网技术来完成相关的案例教学,这样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帮助。

三、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逐渐地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已经逐渐地离不开互联网。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对高职会计基础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善于应用互联网技术来组织教学,从而不断地提高会计基础教学的效率,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宜鸿.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20:229-230.

[2]孙玲、赵建梅.“互联网+”时代下改进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11:64-65.

第5篇:移动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 OFDM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 运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使得移动通信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凸显出来。我国已经全面普及的了3G技术,4G技术也已经具有广泛的应用。在4G技术应用过程中,主要关注的就是其限制因素和安全隐患。其中移动信息传输效率受到系统性能、外界环境和操作方式的影响,引入OFDM技术有助于改善这一问题。文章以4G移动通信网络为例进行具体的阐述和分析,旨在推进我国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和可持续运行。

一、移动通信技术应用OFDM技术的必要性

4G移动通信技术提高了信息传输效率,但对于网络带宽的利用率具有较高的要求,多径衰落也是影响移动通信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采用OFDM具有必要性,信息的容量和效率均依赖于OFDM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OFDM还具有以下优点。首先,OFDM技术将频率选择性多径衰落信道更换为平坦信道,缩短了多径衰落带来的影响。在现实中,OFDM技术常与MIMO技术结合使用,该技术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促进了无线网络信号的接收,使系统的比特率值达到最大,因此这一技术的应用具有必要性。

二、OFDM核心技术及运用

1、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运用。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是4G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技术,这一技术的主要功能是将移动信道划分为若干个正交子信道,方便窄带调制与传输,从而减少各信道上的信息干扰,提高频谱利用率。由于4G网在运行过程中具有非对称性特征,且下行链路的数据传输通常大于上行链路,而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改善了信道的物理层完整性,从通信自身出发,对非对称的信息传输实施调节,使信道信息传输更加稳定,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具体积极的作用。

2、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是OFDM技术的主要辅助技术,早期以天线为主,主要应用于控制信道衰落。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分别设置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多天线装置,实现信号传输的独立信道特征,从而减少信号之间的互相干扰。MIMO的优越性在于无需增加带宽,减少了资源浪费和成本支出,并且将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与OFDM技术相结合能够提高系统的容量,确保多路径的传输信号稳定,劣势在于无法控制频率的选择性衰弱。该技术的核心在于频率、时间和空间等技术,除了上述功能外,该技术还有效的降低了来自外界和信道本身的噪声干_。 OFDM则解决了MIMO检测过于复杂的程序,并且降低了频率选择性衰落对于系统的影响,OFDM技术的FFT/IFFT技术有助于带宽的合理利用。MIMO技术则解决了OFDM带宽有限的问题,可见二者之间配合的重要性,是4G移动通信网络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3、空时信号处理技术。空时信号处理就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时间和空间处理技术,从方案上分析,MIMO技术和OFDM技术包括空时编码和空间复用编码两种。空时编码技术主要负责信息发射端的数据流联合编码,从而降低信道衰落以及外界噪声带来的影响。同时该技术还可以增加信号的冗余度,最终使信号接收端的分集增益和编码增益达到最大。空时编码现行的主要方式为空时码、空时格形码、空时分组码等。该技术处于发展中,目前无法实现数据传输速度的效率提高。空间复用采用的是多天线模式,是通过天线独立信息接收和传输来降低干扰。与MIMO技术相似,这一技术充分利用了多空间性,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信道传输技术之一,该技术的优势还在于放射功率保持不变。设计者将空间复用技术和空时信号处理技术相结合,可以保证在每个数据流获得最小分集增益的条件下,实现最大化平均数据。

4、分集技术和自适应技术。分集技术和自适应技术是OFDM技术中用于应对多径衰落的主要方法,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分集技术主要包括时间分集、空间分集和频率分集,根据场合的不同可使用不同的分集方式。在移动通信系统中,通常不会只采用一种技术,而是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分集技术与自适应技术的结合就是其中一种。自适应技术是通过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变化灵活的分配发送功率和信息比特率,具有实时性和动态性。是移动通信信道检测的主要方法之一。基本原理为利用传输信道的实际情况,调整发射功率的水平以及独立子信道内的符号传输速率,该技术实现了用户间的链路参数分离,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系统容量。依据不同用户在特定空间和时间内的SINR统计特征,并结合用户QoS要求,制定并能够提供多种编码与调制方案,实现移动数据终端用户数据流的优化,确保信息传输效率。

总结:OFDM技术主要应用于移动通信的信息处理,有助于提高信息容量和信息传输速度。随着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将经历3G主流市场和4G主流市场,并最终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智能化。如何正确应用OFDM技术是相关人员主要研究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第6篇:移动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移动通信;特点;趋势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6-0217-02

0 引言

无线通信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过程中,产生了不少新的技术的同时,又在不断地与其他技术进行综合,从而不断地涌现出一系列的通信方式,在适应不断提高的社会需求同时,自身也得到完善和发展。从无线电通信发展全过程来看,不难看出,无线通信大致可分为3个重要发展阶段:20年代~30年代的短波通信,50年代~70年代的微波接力通信(含卫星通信),80年代~现在的移动通信。现仅就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系统最为复杂,而又是热门话题的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叙述。

截止2010年7月,全世界的移动用户数量已经突破50亿户,预计今年该数字将突破60亿。移动通信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是其不受任何时间、地点限制地实现了对象之间的通信。从设备组网的角度看,移动通信网络可以看成是有线通信网的延伸,它由无线和有线两部分组成。无线部分提供移动用户终端的接入,其包括数据交换、用户管理、漫游、鉴权等大部分网络功能的实现还是通过固定网络来实现的。

1 移动通信发展史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是移动通信蓬勃发展时期。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

根据移动通信的发展史,其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1)第一代——模拟蜂窝通信系统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高级移动电话系统(AMPS)并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也即是第一代移动电话网,采用的是蜂窝组网技术。美国第一个蜂窝系统AMPS(高级移动电话业务)在1979年成为现实。

因为传输技术条件的等的限制,第一代可移动电话用户不能实现长途漫游,也就是说移动电话用户只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移动通信,除此之外,该系统还存在着诸如系统容量不足、系统间互不兼容、通信质量不好、保密性不强、不能提供数据传送业务等致命的弱点,因此,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最终被第二代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所替代。但在该组网技术仍在下一代系统中得以应用。

2)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为了克服第一代模拟蜂窝通信系统的各种缺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其代表技术是欧洲的GSM和美国的CDMA,也就是通常所说的2G(即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采用的是时分多址技术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或者是窄带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TDMA系列最有代表的是泛欧GSM、美国D-AMPS和日本PDC;窄带码分多址(N-CDMA) 系列主要是以高通公司为首研制的基于IS-95的N-CDMA(窄带CDMA),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技术,它的应用技术标准叫做IS-95,是美国在1993年的N-CDMA标准,现在已成为常用的国际标准。

2 移动通信的特点

移动通信是基于终端用户处于移动状态的通信方式。它具有如下有别于有线通信的特点:

1)由于用户位置的不确定性,它跟通信中的基站必须使用无线电波来传输信息。由于电波是沿直线传播的,受移动台不断移动、障碍物遮挡、地形和地物的影响会使电波多径传播而造成多径衰落和阴影效应等影响,严重干扰了移动通信的质量。

2)移动通信是在强干扰的环境下工作的,主要干扰包括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和同频干扰等;

3)通信容量有限。频率作为一种资源必须合理安排和分配,为缓和用户数量大和资源有限的矛盾,除开发新频段之外,还采取了有效利用频率的各种措施,加压缩频带、缩小波道间隔、多波道共享等,即采用频谱和无线频道有效利用技术;

4)通信系统比固定网复杂得多。因为用户随时移动位置等原因,通信系统需要具备根据信号的强弱来进行通信信道的切换、频率和功率控制、地址登记、越区切换及漫游存取等跟踪技术。这就使得移动通信系统的信令的设计要比固定网要复杂得多。在入网和计费方式上也有特殊的要求;

5)对移动台的要求高。移动台长期处于不固定位置,外界的影响很难预料,这要求移动台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此外,还要求性能稳定可靠、携带方便、小型、低功耗及能耐高、低温等。同时,要尽量使用户操作方便,适应新业务、新技术的发展,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这给移动台的设计和制造带来很大的困难。

3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技术的创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移动通信无论是技术上还是业务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些变化也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等等,人们对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将提出更多更高的需求。尽管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也在不断的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数量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预见的是,在这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下,频率资源已经成为瓶颈,通话质量不尽人意,传输速率不高,达不到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和物联网的需求。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预见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将沿着以下几个大的方向改善:1)随着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程度的提高,移动互联网逐步形成;

2)为了解决频率枯竭的问题,移动通信将应用于更高的频段,频率利用率也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随着人们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提供个性化服务将成为业务发展的一个趋势,为此,网络设备的智能化和小型化也将成为必然;

4)在目前信息通信技术大融合的背景下,移动网和固定网、移动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已成必然,网络和业务的融合将成为趋势,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将成必然;

5)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提高,视频移动业务将越来越普及,高速率、高质量和低费用是下一步市场对移动业务提出的更高要求。

目前世界上大多还在沿用着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也在逐步推广当中,但源于更多的需求,人们早已提出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设想。4G标准比要比上一代具有更强的功能。

3.1 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数字通信系统(3G)是在第二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的以宽带CDMA技术为主移动通信技术,能同时提供语音数据综合服务和移动多媒体服务的移动通信系统,是一代有能力彻底解决第一、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弊端的先进的移动通信系统。

为了在移动通信领域适应高速数据和图像电信业务的发展,并企望在第三代系统中统一标准,国际电联(ITU)进行了多方面努力。于2000年5月确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3G标准,并写入3G技术指导性文件《2000年国际移动电信计划》(简称IMT-2000),2007年10月19日,在国际电信联盟在日内瓦举行的无线通信全体会议上,经过多数国家投票通过,WiMAX正式被批准成为继WCDMA、CDMA2000和TD-SCDMA之后的第四个全球3G标准[2]。

与前两代移动通信相比,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是一种能够覆盖全球的多媒体移动通信。它具有别于上两代移动通信的两个主要特点是:

1)可实现全球漫游,使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人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也就是说,每个用户都有一个个人通信号码,无论该用户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人们都可以找到你,而反过来,你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很方便地与国内用户或他国用户通信,与在国内通信时毫无分别;

2)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宽带多媒体服务。也就是说,用第三代手机除了可以进行普通的寻呼和通话外,还可以上网读报纸,查信息、下载文件和图片;由于带宽的提高,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还可以传输图像,提供可视电话业务。

从这两年的情况来看,随着终端手机设备的智能化发展,使得3G业务越来越多的在人们的生活中体现,如WAP业务,多媒体消息业务,定位服务业务,OTA下载业务等新兴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3G牌照已经花落三家,分别是:TD—SCDMA 中国移动(中国技术)、WCDMA 中国联通(欧洲技术)、CDMA 2000 中国电信(美国技术)。随着运营商竞争压力的加剧,可以预见的是我们消费者将享受到更好的新兴3G业务服务和更多的资费优惠。

3.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尽管历经多年的研究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在实际应用中还是碰到了很多问题,因此人们又开始把希望寄托到了提前出现的第四代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技术还只是较多地停留于概念性的设想上,人们可以称之为广带(Broadband)接入和分布网络,也可无线互联网技术或后3G技术,在4G的定义上,人们还无法就其技术参数、国际标准、网络结构、乃至业务内容给出一个标准。但其大致的轮廓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共识。展望未来,我们可以大致看到4G通信将具有如下的特征:

1)信息传输速率更快

人们研究4G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移动终端快速访问互联网的问题,变为现实的4G在应用上应具备更快的无线通信速度。从目前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4G最大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Mbps,而3G网络只有2Mbps。

2)网络频谱更宽

要想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4G网络中所需要带宽要比3G网络高出许多,估计达每个信道的带宽会达100MHz,是3G20倍。

3)容量更大

据估计,10年后,人们每天所获取的信息量要比今天至少高3-4个数量级,而3G的容量将远无法满足这种增长的业务量需求,所以,在4G里将采用新的网络技术来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容量,如SDMA(空分多址)技术等,来满足未来大信息量的需求。

4)兼容性强

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受,4G应考虑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轻易地过渡到。因此4G将采用大区域覆盖、多种网络相互兼容、终端及网络升级过渡容易等特点。实现真正意义的全球漫游。

5)智能性更高

4G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更高。在网络系统功能方面,能够做到自适应地进行资源分配、处理变化的业务流和适应不同的信道环境;在其用户终端的设计和操作也将更具智能化,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机,它可以被当成手提电视,能够综合各方面因素来提醒它的主人此刻该做什么或者不该做什么。它将能够实现许多现在人们无法想象的功能。

6)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

4G通信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现有3G多媒体通信存在的品质不良,数据传输速率不高的不足,为各种多媒体流的高速高质量传送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7)通信资费更加便宜

由于兼容性问题的解决和平滑性过渡的实现, 4G的通信部署相比其他技术将显得容易和迅速得多。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竞争的白日化将让人们享受到更加便宜通信资费。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未来的4G通信的确显得很神秘,但技术的发展将使4G通信变成现实。实现3G未能实现的功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

4 结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依靠移动通信带来的便利。可以设想不需要多少年, 我们将会迎来一个真正的综合性的、宽带域、多功能、可以随时随地满足人们多角度、全方位需求的通信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文博.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移动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多径效应;码间串扰;信道间干扰;OFDM-CDMA融合方案;4G移动通信系统

中图分类号:TN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4-0027-02

从1G到3G/4G移动通信,短短几十年,数字移动通信制式经历了从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到码分多址(CDMA)的演进,CDMA多址系统以系统容量大、抗信道干扰能力强、辐射功率少的优势超越FDMA、TDMA多址系统,一跃成为3G/4G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制式标准。随着移动通信宽带化、综合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对通信系统传输速率提出更高要求,高速率势必会造成严重符号间串扰(ISI)和信道间干扰(ICI)。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技术(OFDM)以其良好的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和抗码间干扰等优势成为4G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旨在探讨适用于宽带移动通信中的OFDM-CDMA融合技术方案。

1 CDMA多址通信原理

CDMA是码分多址接入技术的缩写,是数字移动通信中的一种先进的无线扩频通信技术,它能够满足市场对移动通信容量和品质的高要求,具有频谱利用率高、话音质量好、保密性强、掉话率低、电磁辐射小、容量大、覆盖广等特点,可以大量减少投资和降低运营成本。CDMA属于扩频通信,基本思想是用伪随机编码把窄带信号的频谱进行扩展,形成宽带的低功率谱密度信号进行发射。由于扩频中使用不同的伪随机编码区分用户,不同用户可在同频段、同时间工作而互不影响或影响极小。具体说来,在发端用户使用各自不同的伪随机编码调制信号,在接收端使用与发端相同的伪随机码做扩频解调处理,从宽带信号中恢复出基带信号。显然,当接收端不知道扩频使用的伪随机编码时,要进行解扩是不可能的,因此能实现信息的保密通信。CDMA最早由美国高通公司推出,由于技术和市场等因素得以迅速发展,成为3G/4G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与FDMA、TDMA相比,CDMA技术有其独特优点,具体表现为通话质量好、掉话率少、消耗功率小、辐射低、健康环保等。在2.5G阶段,CDMA 1X RTT与GPRS在技术上已有明显不同,在传输速率上CDMA2000.1X RTT高于GPRS,在新业务承载上也比GPRS成熟,可提供更多的中高速率的新业务。从2.5G向3G技术体制过渡上,CDMA2000.1X向CDMA2000.3X过渡比GPRS向WCDMA过渡更为平滑。

然而CDMA是一种自干扰系统,由于来自非同步CDMA网中不同的用户的扩频序列不完全正交,从而引起多址干扰。另外,由于系统中用户使用相同的载频同时工作,许多用户共用一个信道,强信号对弱信号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产生“远近效应”,影响用户通话。随着移动通信朝着宽带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要求系统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CDMA系统自身的问题越发明显,为此人们又提出了许多新方法来改进传统CDMA系统的容量并提升其抗干扰能力,其中利用OFDM技术的优势来提升CDMA系统的性能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2 OFDM调制技术

OFDM即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是一种多载波调制技术,其突出优点是可以化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由于多径衰落产生的)为平坦衰落信道,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其主要原理是:将一定带宽的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将高速串行数据信号转换成低速并行的子数据流,调制到每个正交子信道上进行传输。由于子信道正交,在接收端可采用相关技术来分开数据流,减少子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由于每个子信道上的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关带宽,因此每个子信道上的可以看成平坦性衰落,从而可以消除信号码间干扰。此外由于每个子信道的带宽仅仅是原信道带宽的一部分,信道均衡变得相对容易。OFDM成为3G/4G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其优势在于:

(1)在带宽很窄情况下也能传送大量的数据。OFDM技术能同时分开至少1000个数字信号,而且在干扰的信号周围可以安全运行的能力要优于CDMA技术。

(2)OFDM能动态匹配信道条件,接通和切断相应的载波以保证持续地进行成功的通信,该技术可以自动地检测到传输介质下哪一个特定的载波存在高的信号衰减或干扰脉冲,然后采取合适的调制措施来使指定频率下的载波进行成功通信。

(3)OFDM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或窄带干扰,具有很强的抗衰落能力,适用于多径环境和衰落信道中的高速数据传输,结合各个子载波的联合编码,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

(4)信道利用率很高,这一点在频谱资源有限的无线环境中尤为重要;当子载波个数很大时,系统的频谱利用率趋于2Baud/Hz。

3 OFDM-CDMA融合方案

CDMA虽然具有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然而传统的CDMA系统属窄带扩频系统,它的数据速率较低,不能满足3G/4G高速数据通信的需要,而OFDM则具有高数据速率传输的特点,可以利用OFDM技术实现CDMA通信系统抗干扰性能的提升。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多载波码分多址(MC-CDMA)、多载波直扩码分多址(MC-DS-CDMA)和多音码分多址(MT-CDMA)三种方案上,具体分析如下:

(1)MC-CDMA采用扩频码对原始数据扩频后将每一码片调制到不同的子载波上,即在频域完成扩频,可以获得频率分集的效果,具体说来,先将原始数据流复制成N路并行数据,每一路数据乘以长度为N的频域扩展码的一位,再调制到互相正交的子载波上进行传输,该技术能有效对抗多径效应引起的符号间串扰(ISI)并具有频率分集的优点。该技术具有传统CDMA抗干扰能力强、容量大等优点和OFDM技术抗多径干扰能力,非常适宜于无线高速数据传输。MC-CDMA被认为是未来无线移动通信中最有潜力的方案之一。

(2)MC-DS-CDMA是在发送端,先对各个用户的数据信息进行串并变换,然后对并行的每路信号进行相同的短码扩频,再进行OFDM调制传输。和OFDM系统类似,MC-DS-CDMA频谱中相邻的子带频谱有一半重叠,且保持正交关系。此种方案的扩频序列一般选择较短的序列,是因为扩频后的数据带宽被限制在一个子载波里。优点:对上行传输链路比较有利,因为它不需要用户间的同步;缺点:因为没有频率分集作用,不同子载波受到的多普勒频移不同,会引起一定程度码间串扰。

(3)MT-CDMA方案与MC-DS-CDMA类似,扩频都是在时域完成,在时域待传输数据先进行串并变换,之后经长扩频码扩频(此处长扩频码的使用是为了扩大系统容量),再经OFDM调制传输。由于在扩频前,各子载波具有满足正交情况下的最小频率间隔,经长扩频后信号的频谱将发生变化,子载波间不再满足正交关系。与MC-DS-CDMA不同的是,扩频序列的码片持续期与子载波的频率间隔不再互为倒数关系。MT-CDMA方案使用与子载波数目成正比的更长的扩展码,扩频码长度远大于DS-CDMA方案,具有更大的扩频处理增益,因此该系统可以容纳更多的用户。该方案的缺点在于各个子载波在同一物理信道中心部分的频谱叠加成分最多且子载波不正交,导致码间串扰和信道间干扰。

第8篇:移动信息技术范文

一、5G通讯技术概述

(1)从行业层面来看:5G技术的发展,成为我国“十三五”规划中的高科技产品,而且将成为新增点。目前,5G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当前各大科技的研究热点。在研发中由于性能优势,吸引到大批的隐性用户。除此之外,5G技术的研究注重于对绿色环保低消耗的特点,符合我国发展模式。(2)从技术层面来看:5G技术的不仅要更加复杂、灵活,还需要有兼容性能。为实现物联互通,完成大连接、低时延、高可靠进行不断研究。5G移动通信为适应新的发展需求,需要更新核心网新架构。

二、5G移动通讯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1)流量大,速率高:5G移动通讯技术相比于4G技术的网络峰值而言,可以放大到十到一百倍。普通通讯传输速率达到10Gbit/s,运行速率极快。对于特殊行业和特殊研发中心的数据使用,甚至可以达到100以上的GBIT/s的值。(2)海量连接:5G移动通讯技术具有支持大规模、多数量链接的特点。在短距离内,甚至可以实现同时进行100万个网络通讯工作,极大迎合了我国目前的网络使用者庞大的需求,并能够满足根据不同用户对网络传播的要求。例如,在通讯过程中信息传播中断与快速发送要求。(3)超低时延:5G通讯技术的理想转态是将延迟降低到1ms,使作用5G进行信息传输时更迅速,并能对突发状况进行判断。这样的概念能够作用在我国对与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研究起到突破性。(4)高可靠:由于5G技术的高效率特点,成为推动其他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成为支撑其他信息工业更可靠地进行运作的核心。例如,智能交通、医疗器械作用等。(5)低功耗:基于时代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5G网络相比于4G而言,更节省资源,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5G网络的理想状态下,利用节约能源的设计,使网络能耗效率有待提升百倍以上。(6)频谱利用率高:频谱资源是5G技术研发的经济价值所在点,是促进5G技术商业化的基础。由于5G信息技术有着庞大的信息容纳系统,能够适用于各类信息数据和新型业务的使用,用户对于5G的使用量和要求增高,促使使用频率需求量也增多。总的来说,相比4G的频谱效率,5G可能可以提升5~15倍。

三、5G核心网架构

5G核心网架构采用原生云化设计思路,基于NFV和SDN等新技术,其控制面网元之间使用服务化的接口进行交互。5G不同于传统通信系统的唯一的标准系统架构,提出了两大类下的8种细分的可选系统架构。独立组网(SA)包括Option1、Option2、Option5、Option6;非独立组网(NSA)包括Option3、Option4、Option7、Option8。其中5G核心网同传统网络涉及改动较大的到的主要网元和如下:①AMF(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②SMF(会话管理功能)。③UPF(用户面功能)。④AUSF(认证服务器功能)。⑤UDM(统一数据管理)。⑥NSSF(网络切片选择功能)。⑦NRF(网络功能注册功能)。⑧NEF(网络能力开放功能)。

四、移动通信核心网部分关键技术

(1)基于服务的架构。5G对构架进行了重组,采用服务化架构(SBA,ServiceBasedArchitecture)区别于以往网络构架,使得网络功能更合理地作用。该架构具有四大特点:一是敏捷性,为网络部署、防护、革新提供方便;二是易扩展性,拥有适用于多场合、多环境的接口;三是灵活性,通过模块化使网络功能的组合更契合,满足网络切片灵活组的需求;四是开放性,新型接口符合于多重运营工作需求,能够对各种环境下的运营管理起作用。相比4G网络,网元设计是它的突出点。(2)CUPS。CUPS(ControlandUserPlaneSeparation),即控制与用户面分离。信息监控与使用者层面有效分离、超低时延是5G网络的主要特点,也是研究5G技术要求较高的要求指标。一旦实现,可以投入一些高新智能科技的使用。如智能交通的应用。因此,为了满足5G对网络延迟延的高要求,考虑缩短在物理规定距离内实现最大程度信息缩短时间。总结核心网发展流程,从R7开始就能够实现沿着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5G时代对该功能的要求更严谨,为了使网络用户面功能更自由和灵活地作用,可关注核心网,接入网的部署研究,实现分布式部署。(3)网络切片(NetworkSlice)。在5G技术中,网络切片是关注度较多的技术研究内容。相比4G网络的服务性能而言,5G移动网络向提供更多服务类型的服务发展,以满足用户不同方面的需求。网络切片技术的出现,满足不用类型网络的计费、安全性、移动性、延时、策略控制等,使网络技术作用范围更广。网络切片的基础是NFV(Networkfunctionvirtualizatio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将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专用设备的软硬件功能通过基于行业标准的商用服务器来实现,即硬件采用统一的通用服务器部署,不同的软件功能在此硬件上实现。

第9篇:移动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 移动通信 软交换技术 信令网

引言

随着信息网络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通信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于通信的网络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具有固定电话、移动通信网络、有限电视网Internet网等多个独立网络的局面。在现有的网络体系中开发新型的分层等技术,使网络朝着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网络融合的方向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1. 移动通信核心网络概述

基于目前电信网络的现状和特点,移动通信核心网络要克服现有的缺点,提高网络自身的运行效率,采用分层技术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分层技术进行移动通信核心网络的组建,使得移动通信的多项业务能够通过多种带宽和具有Qos的传送技术,达到业务功能和底层传送技术分离的效果。该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可以满足不同的用户自由的接入移动通信的各种业务,并且保证网络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2. 移动通信核心网分层技术原理

移动通信核心网络实现分层技术的关键点是软交换技术,软交换技术的实质就是一个通过分布式软件达到数据传输和控制的平台。

2.1移动软交换技术原理及功能

移动软交换系统的体系结构一般分为四个功能平面:业务平面、控制平面、交换平面和接入平面。系统经过分层技术后将移动通信的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功能分离,并且系统的媒体传送和接入功能也进行分离。

在系统的机构中,各个平面都对应有相应的功能,并且平面对应功能都是由相应的部件设备来完成。业务平面负责将系统底层的资源提供给用户以满足用户的各种业务要求和系统操作需要,该层功能实现的部件是应用服务器、业务控制点、网管服务器等等:控制平面是移动通信软交换系统的关键层,它将控制整个网络的呼叫连接建立和释放,并且负责媒体网关的接入,该层的功能实现部件为软交换设备:交换平面实际上就是负责将各种数据信号通过正确合适的通道传送到其目的地址去,实现该层的设备是标准IP路由器:接入平面是最外层,它负责将用户的各种终端软件等与核心网络相连,用户的数据信息经接入平面传入到核心网,最后到达目的地。

从移动软交换系统的整体结构可以看出,在系统中的分层技术关键点在控制平面,因此,本文重点探讨负责实现该层设各(移动交换服务器)的原理和功能。移动交换服务器是实现控制平面具体功能的设备,它在提供系统综合业务的呼叫及连接控制的同时也负责部分业务功能实现。移动交换服务器的主要设计思想是将业务,控制与传送/接入分离,与移动软交换系统中的其它实体之间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

2.2信令网的组网技术分析

随着移动通信的信息客户规模和业务种类的不断扩大,用户和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交互的力度也随之加大,系统的接入平面的负荷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网络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提高接入平面技术及相应设备迫在眉睫。其中,在接入平面中,用户使用率最高的是信令网。传统的信令网采用TDM链路,当移动通信的业务量过大时,传送的信令消息便会出现瓶颈现象,加上该链路升级带宽面临巨大压力,因此,信令网的改进采用IP信令网技术。IP信令网通过IP协议来进行承载传送消息信令,包括传送到核心网中控制平面的呼叫控制和相关业务功能的消息。在本文中,以No.7信令网为例来探讨IP信令承载技术。为了承载No.7信令,IP网络采用了SIG-TRAN协议栈。它是由三个部分的协议组成:No.7信令适配层协议、通用的信令传送协议和标准的IP传送协议。No.7信令适配层协议兼容原有的No.7信令协议,并且负责保证在不改变原No.7信令高层应用不受改变的同时,支持其原语相关管理功能;通用的信令传送协议负责保证可靠的传送各种信令;标准的IP传送协议的功能是将lP地址和相关路由规则成封装IP数据报然后以信令消息方式的传送。

3. 移动核心网分层组网的设计

3.1分层组网的总体原则

移动通信核心分层组网的前提是以市场出发,以服务、效益为目标,遵循具体的原则主要有:(1)构建合理网络结构,提升网络安全能力。(2)充分根据MSC、VLR等网元的实际负荷,利用历史发展数据和相关资料合理预测市场话务需求,准确分析网络性能需求,解决现网急迫问题。(3)对于新建端局,采用软交换设备。(4)对于新建软交换设备,须支持2G/3G互操作。(5)MSC Server的设置原则上集中设置在省会城市,对于业务量较大的中心城市,也可考虑设置,全网MSC Server的 设置要统一规划。

3.2组网的具体方案设计

基于对组网总体原则的探讨和分层技术原理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在原有网络的交换端进行建设的方案,该方案从3G网络的发展方向出发,对网络新增的交换局均采用新建软交换方式建设,新建软交换局必须保证与原有交换局频繁切换的网络质量。由于移动通信核心网的分层技术关键部分是控制平面,所以本文着重讨论移动软交换服务器MSCServer的建设方案和信令网的设计。

在MSC Server建设方案方面。由于MSC Server服务器的设置和MGW的MSC Server相对应的关系,其直接关系到通信网络的城市的二干传输线路,因此,MSC Server服务器的位置应该尽可能的布置在二干传输节点上,从而方便组织网络的同时,覆盖多个MGW。同时由于IP承载网规划设计时应该保证IP骨干节点的设置与MSCServer的设置一致性,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MSC Server的局址选择也直接影响到IP承载网的布置结构。因此MSC Server局址选择在大中型城市的二干传输节点上能够保证组织传输路由,满足网络的安全性,网路组织的便利性、维护管理水平、局房条件。用户规模及今后软交换网络发展等。同时,为了安全,MSC Server大容量设置时必须制定备份策略。

在信令网的设计方面。本文讨论的信令网是三级结构的No.7网。由于本次设计在原有网络的交换端引入了软交换设备。因此,为了降低对原有的网络影响,在短时期内取得较好的信令传输效果,本信令网的设计保留原有TDM承载方式,保留原有的各传统局信令组网方式。对于新增加的软交换架构,其MGW之间的采用IP方式传输信令。通过相应的网络设备可以实现IP的连接。软交换设备与现有移动网络信令点设备的互通方式采用MGW内置SG通过TDM接口与现有信令网连接。

结束语

随着移动通信业务和技术的发展,采用分层技术取得的网络质量突破的研究日趋成熟,而软交换作为分层技术的重要手段,其效果已经得到了业界的认同,为了取得更高的效益,推动即将到来的3G时代,移动的运营商开始在2G核心网中引入该技术,该技术的引进在解决目前的2G交换网存在的信息传送瓶颈问题的同时也给移动通信2G核心网络向3G网络的平滑过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桂海源,IP电话技术与软交换[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