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学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 实践 辽师大职业中专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中等技术劳动者为目标,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职业技术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而且还要有强健体魄和健康心理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对提高他们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体育教学就显的尤为重要,这也是新时期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体育教学应加强德育渗透
体育是个大舞台,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体育教师是通过体育教学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神圣使命。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尚道德品质,这些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从“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将“育体”与“育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为他们将来升学或就业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和人文理念,真正体现学校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教育目标。
在具体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德育渗透:其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如通过队列练习,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其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跑、跳、掷、基本体操、游戏、球类等。如在短跑教学中,结合技术动作要领,要求学生遵守规则,打消抢跑等投机心理,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游戏,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中渗德育无疑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如接力游戏“抢运伤员”,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严肃认真地完成“战地”抢运“伤员”的光荣任务。其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大德育渗透力度。主要是利用体育教学活动的实践环境,结合体育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
二、体育教学应注重职业特征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对专业、工种来说处于服务性地位,不同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专业技能,而不同专业技能需要相应的体能保证。如宾馆服务必须熟练托盘,服务业必须接受形体教育等。体育教学应体现职业技术学校的特点,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在保证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同时,应该根据学生所学职业的特点,使他们受到一定的专门训练,获得本职业所必须的身体素质和实用技能。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专业身体素质入手,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他们具备适应专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如计算机、电子专业要求学生的身体具有较好灵敏性和协调性,其体育教学应围绕专业实际,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内容,实行有专业针对性的身体锻炼,如健身跑、球类、健美操等项目。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这些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运动基础。
三、体育教学应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普遍入学成绩差,常被传统的教学观念视为中考的失败者,受到社会、家庭、学校和就业的压力,造成中专学生普遍存在严重的自卑感、害怕考试、害怕与人交往。而有关调查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一种良好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是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的有效手段。再者,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在持续紧张的学习、工作压力下,或是在情绪消极低沉的时候,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对消除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大有益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加强健康教育专题的教学。国家有关部门已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健康教育专题列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课,并分配了一定的学分。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专题的教学,对学生培养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显得很有必要,也更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其次,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及时采用激励和肯定的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能主动参与课堂,培养自我意识,树立自信心;教师要通过创设运动情景,着力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培养学生情绪的调控能力。
四、体育教学应激发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其一,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其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启发、鼓励学生创造新的方法去完成动作,让学生有目的的质疑和实践,在实践中体会、思考、发现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其三,通过各种体育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技能,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其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切实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使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五、体育教学应关注女生身心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关注女生身心特点,根据体育教学要求和自身教育实践,结合该阶段女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教学,以提高体育教育质量。首先,体育教学与女生身心特点有机结合。女生肌肉占身体的比重及肌肉力量均较同年龄男生差,在动作练习中容易脱手受伤,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女生的肌肉力量时应格外重视保护和帮助,消除女生的畏惧心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注意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青春期后的女生,一般来说容易害羞,不大相信自己的力量,胆子较小。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练习中,在启发自觉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练习任务,决不姑息迁就。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同时要给她们分析如何完成动作,如何克服困难,并指出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摘 要 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教育家,其先进的教育思想不仅给了陈旧的教育机制致命的一击,并留下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教育言论,而且对指导体育教学实践也颇具价值。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 思想 体育教学 实践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其先进的教育思想不仅给了旧社会教育机制致命的一击,而且对指导当今的新课标实践也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现谈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体育教学实践的启示。
一、融洽师生关系
在“师道尊严”观念束缚下,师生人格高低之分明显,教学过程中的“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心违”现象十分突出,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性,人为地制造了许多“差生”。教育家陶行知就曾指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操着民族人类的命运”;教师必须树立“平等待人,共同长进”民主作风。为了更好地体育教学实践,教师首先要认真贯切陶行知先生的这一“以生为本”教育思想,融洽师生关系。若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改善,那么体育教学实践目标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重视学法指导
传统的体育教学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的容器,片面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学法指导,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完全被教师所操纵,学生只能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惟命是从,没有一点学习自,因而教学效果事倍功半。陶行知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教”。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最大的变化是角色的转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体育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跟要研究和探讨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以通过教师的教方法、讲要领,让学生能够掌握课中学习、课后练习的方法,以促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方向转变,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三、促进全员参与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应上“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应处理好“群体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但传统教学是往往以竞技体育内容为主,技术复杂、难度较大,仅有小部分体能强、运动基础好的学生能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而大部分学生确是体育运动的“闲人”与“看客”,既没有为全民健身奠定基础,更没有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新课标体育教学要彻底改变传统教育的这一弊病,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使学生由“无趣”向“有趣”、“有趣”向“乐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过度。
四、培养良好习惯
陶行知先生不仅重视儿童的近期发展,而且重视儿童终身发展,他曾指出:“教育要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这样就能终身进步与发展”。但传统的体育教学在课的组织与实施、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方面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学生的健康意志培养、良好习惯养成方面却如“蜻蜓点水”一般,没有一定的力度、深度,不能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较深的痕迹。这种严重错位的教学现象致使了许多学生在走出校门后便成为社会行为规范的“低能儿”。在全面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倡导生命教育的今天,我们更要以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思想为座右铭,积极推进体育新课标实践,全面构建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领域并行推进课程结构,教人求真,教人务实,教人适应社会,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学生的健康意志和行动能力,使之服务学业、服务于事业、服务于人生。
五、发掘思维潜力
陶行知先生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若学生在学习方面没有“疑问”,则就不能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欲望,也就不能有效发掘学生思维的潜力。新课标体育体育教学正是要突破传统“生物体育观念”的束缚,不仅要重视“育体”,还要重视“益智”,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巧妙的设疑、布疑和质疑,使学生产生出“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未得”心理状态,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如利用体育器械、运动技术之间的可重组性来设疑,可使学生自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分析体育技术特征,以训练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还可以根据竞技体育、民族体育、学校体育的异同点来设疑,可使学生在“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汇集”的过程中而提高多向思维能力等等。
六、鼓励自主实践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过程的“灌输式”、“一刀切”做法,致使了许多学生在认知方面是“生搬硬套”、在终身体育方面是“学不致用”等等,因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学习潜能的开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他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强调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把教、学、做一体化。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思想又为我们放手让学生自主从事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不再直接给结论,学生不在单纯地“听―看―模―练”,取而代之是教育“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直接经验,敲碎儿童的地狱,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创造儿童的乐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教师应信奉陶行知先生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论调的前瞻性、科学性与正确性,应增加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体育;综合素质;教学方式
一、利用音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音乐是很多高中生都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不管是在高兴的时候,还是在伤心的时候,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受,总是积极向上的,同时音乐作为一种符合人类审美规范的艺术形式,在体育教学中也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的分类是丰富多样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播放不同的音乐,以带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跑步的时候播放《运动员进行曲》这首充满正能量的音乐能够为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暗示,同时也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力量。这种教学形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就是说适用的范围有限,比如,在数学课堂上就不能使用,但是这并不能否定音乐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体育学习营造轻松娱乐的氛围。
例如,在高中体育学习中,我们有可能会涉及篮球的学习,而高中的很多男生都非常喜欢NBA球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播放一些关于NBA的篮球音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想象自己就是篮球明星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是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学会必要的篮球技巧。
二、采取合作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合作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采取合作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应发挥的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承担责任的良好习惯。同时,合作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合作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在平时的交流中,通过吸收他们的奇思妙想来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不受固于死板、机械的思考模式。此外,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更有利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积极发言,他们作为学习中的被动者,只有在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因此合作教学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讲,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学习高中人教版《体育与健康》的时候,会涉及田径运动技能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在合作和相互帮助中,从本质上把握田径运动的注意事项,最后教师在总结合作教学成果的时候,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合作,并对小组合作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和引导,使学生在合作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利用情景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
情景教学法属于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手段,能够在一定的背景环境中,营造一个虚拟的场景,使学生在这种类似真实生活的环境中,体验体育知识的具体应用,由于其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体育教师的青睐。从体育教学的特点来说,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整体体育素养以及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这些是需要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践练习才可以实现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中体育教学的难度,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做到认真负责,关爱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适当的锻炼,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和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户外的实践活动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对于高中生来说,难得会有放松的机会,大多数的时间还是沉浸在学业压力中,因此,他们在面对户外的体育课堂时会充满兴奋感,有较强的积极性。但是体育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就要注意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学生自身感悟,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体育教学中,会有一些关于球类运动的学习,这时候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模拟的比赛场景,由学生充当运动员和裁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在亲力亲为中,体验到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心灵启发,能够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始终充满青春的活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放松自己,锻炼身体,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教学方法。
高中体育教学虽然没有像语、数、外一样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是它在高中阶段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对于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这篇文章通过音乐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的叙述,为高中体育教学开创了新的局面,为进一步实现高效体育课堂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梁胜.合作学习方式在高中女生篮球教学中效用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实践,创新能力,竞争意识
1 前言
现代人的活动有着强烈的社会性,而现代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依靠群体的合作。众所周知,体育是人们现代生活中最容易接受的文化活动,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增强体质,而且在促进人的社会化和调整人际关系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社会性的培养已成为体育目标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取决于所要达到的目标,而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要有更多的组织形式与之相适应。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体育合作学习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合作学习模式教学,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到体育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而且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合作学习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实现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班级学生分成几组,组员根据自身的体能条件和学习能力进行合理搭配,针对练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小组共同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一般以8—10人为宜,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2.1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的技能水平及个人素质的提高。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同伴交往互动是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技能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合作学习能更好地适应学生个体的需要、能力和兴趣的要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通过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掌握整体达到目标及一定的技能技巧和科学煅练身体的方法,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相互理解和尊重、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鉴别是非能力以及处理师生之间的协调能力。
2.2体育教学不仅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更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体育合作学习能给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和更多的交流机会。。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机会在无压力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伙伴的动作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伙伴交流自己的感受,形成一个立体的练习网络。这种教学情景,对于体质较差的学生来说,可以感受到伙伴的帮助,分享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认识到只要积极主动,大胆尝试就会达到成功,从而找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信心;对于学习成绩优异者,这种学习策略给他们把自主和协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个体融人群体之中,感受集体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3培养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小组练习是以合作为主,而团体间是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并进,使课堂气氛紧张而又愉快。竞争是体育比赛永衡的主题,身为小组成员,大家齐心协力,紧密配合,出主意,想办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集体荣誉感,使他们在集体和谐的平等学习氛围中增进了解和友谊。。大家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建立了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体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合作学习模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3.1合理指导、明确“角色”。体育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动态因素的互动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标准,共同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这种教学形式更注重师生间的互相交流,使双边活动变为多边活动,充分开发体育课堂教学体系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增加新的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把被动学习的“要我练”变为“我要练”的主动学习积极状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性质的特点将全班同学按技术水平、身体素质、能力、性别等因素进行分组,并让学生推选自己信任的小组长,再由小组长根据需要细分本组练习的角色。
3.2设定目标。为了使学生做到自发地、主动地学习掌握运动技能,充分体验到运动学习的乐趣,就要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中,特制定了三级目标:一是教师根据学生和教材情况确定整体达到目标;二是学习小组根据整体目标和组员情况确定小组目标;三是学生个人目标j通过目标的制定,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进行自主练习,从而让他们体验达到不同级别目标带来的运动乐趣。如武术教学,教师制定的整体达到目标是初步掌握套路动作的技能和技巧。通过讲解示范,学生分组练习,达到了动作规范、套路熟悉的合作小组目标指导。再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身努力,一套完整的有武术特点的学生个人目标在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中实现了,学生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
3.3健美操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在健美操教学实践中,学生完成单个基本动作后,老师布置组合动作分组练习,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将动作进行合理的编排,这时学生会热情高昂、各抒己见,彼此启发,分析精心设计提出最佳方案。通过反复练习,各合作小组的表演都有精彩之处,各有所长,这时教师及时指导,取长补短,一套完美的健美操动作组合在学生的创造中脱颖而出,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集体的力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排球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熟练地掌握基本技术是战术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但基本技术的掌握与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对排球的熟练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关。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合作学习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排球单个技术和组合技术(双手垫球——上手传球)的练习中,各组由技术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组长的带领下,相互交流,共同体会,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徒手模仿和持球练习。待分组练习结束后,教师组织各组进行汇报表演,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技术和规则参加比赛,在这种欢乐的竞争气氛中,同学们都想尽力的表现自己,为小组争取荣誉,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注意事项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比以往传统的老师指导下的集体练习能更快地掌握动作技能,同时能更好地利用互助作用进行广泛的交流,激励学生自主地、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但在教学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4.1做好课前准备,重点培养小组长。教师在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设计好各小组练习的位置及学生的行动路线,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熟悉学生学习过程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精心选择有效的练习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在小团体教学中,领头人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不能指定小组长,应该在民主的氛围中产生,因为学生的团体意识很强,领头人不仅技术好、水平高,而且要值得学生的信任。教师要注重对领头人的培养,教会他们组织小组练习的方法技巧,使每个团体都紧紧同教师连在一起。
4.2摆正位置。在课堂上,教师是导演,不能代替演员的角色,否则学生永远是观众和被动的参与者。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针对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训练方法,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以确保正常的教学课堂秩序。教师主导、巡视、协调者的角色,密切了师生关系,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真正主动、愉快的练习。
4.3把握时机,及时指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组练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情况,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启发、诱导学生纠正错误动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的技术。一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中讲解示范,统一纠正指导,以免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对教学目标完成得好的小组或个人要有激励机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反之,应指出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使其学生有追求的目标。
4.4创设竞争环境,培养竞争意识。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组员之间虽能通力合作,相互帮助、学习交流。但应该看到,技术水平高的同学在指导水平低的同学时本身就是一种提高,而水平低的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想赶上或超过水平高的同学的欲望,这种潜在的竞争意识,激励他更加百倍努力,刻苦学习。组与组之间既是协同关系,又是竞争关系,在相互间的竞争中,大家交流技艺,提高水平和能力。
5结论与思考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健康第一”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必然导致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新的课程教学方案对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给与高度重视,“教学沟通——教学对话——教学互动”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思想内涵。合作学习是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为完成现代体育教学目的任务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一起去达到一定目标,通过“教学沟通——教学对话——教学互动”,创造了富有活力的教学气氛,加深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和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使他们的学习更加丰富化、自主化、协同化。在现代社会,由于传统
生活方式的改变,要求人们要更好地理解他人和整个世界,需要我们能相互理解、平等交流与和平共处,作为体育模式的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潜移默化培养这种现代意识的作用。但就体育教学整体而言,合作学习不是唯一的教学模式,要达到体育教学的最佳效果,应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教法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点和个体差异,而且要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更要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1
[2]王伯英体育教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社,1998
[3]于长镇体育教学法与体育教学模式[J]学校体育科学,1993(3)
[4]陈向明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体育 新课标 兴趣 合作
当今的体育课无论是“创设情境”、“创新体育”和“成功体育”模式,都是对新课改的一种注释、继承和对体育的发展、改革与创新,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游戏权交了给学生,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心态和愉快的心情参加体育运动中。综观以往的体育教育,则是“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因为体育课禁锢了他们的活动范围、活动思维,当然学生就不欢迎。
一、新课标下的体育课特点
1、在教学中实现课改新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健康第一”的思想。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教学思想,是体育的最终教育目标所在。让孩子在一定的规则下自由发挥、自由活动。教师则是学生的管理者,甚至是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师生互动,以求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身心投入充分,而不是学生活动的主宰。在体育课上,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就可以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任务和要求,完成“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体育教师要加强对体育骨干的培养,放手让体育骨干参与课堂管理,行使教师的职责,完成体育教学活动。教师走到学生的活动中,对学生的活动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根据学校现有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大胆创新,把体育课的主动权真正的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游戏的主人。课堂气氛活泼、轻松,确实把“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实到课堂中。
2、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和人文关怀。体育教学的过程和其他学科一样,有着自己的培养目标,学习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身心的培养过程。体育课的优势在于,体育课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大于一般的学科,运动时的学生,其身心处于积极的学习阶段,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会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功感。特别对性格内向和自卑的学生,教学的热烈氛围会感染他们,使他们暂时忘掉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从而和同学一起游戏和学习,经常在这样氛围中,他们的性格、人格都会有积极变化和恢复,成为一个身心健康正常的人,而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又会使每个学生的性格得以相互影响,情操得以提高。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终生体育的培养。
3、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课堂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是课改的关键和创新,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教师要随时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加以应到和纠正,对学生的活动要加以评价和鼓励,对有关知识加以渗透。教师的评价是多方位的,不局限于技术评价,教师很强的口头评价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对学生评价的关键,也是反映教师课改意识的最好体现。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评价鼓励,特别对于平时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进行评价则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和肯定,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
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比较强调教师的教,学生只要跟着教师学就行,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
1、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动机是实现目标的动力。通过体育理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的任务和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在教学中,无论教什么内容,都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练,有什么用,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用得上,让学生懂得练习的价值和好处,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力量源泉。例如:在耐久跑教学中,我们会让学生知道耐久跑可以提高学生有氧耐力素质,是将来健身的主要手段,什么是正确的技术动作,如何克服极点现象和分配体力,怎样才能提高成绩等。只有这样,才能变“要我练”为“我要练”,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积极主动、好学乐学的过程。
2、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行为和效果,当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时,他们总能自觉主动积极的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并从中获得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给学生留出自主练习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却爱好自主选择练习项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如:采用游戏法、比赛法,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不断变化练习方式,使学生的练习不再枯燥无味;组织小型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使学生在激烈的比赛中,运用自己的技术技能、智慧和毅力去战胜自我、战胜对手,品尝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
3、采用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评价不应只从运动成绩、运动技能出发,而是看学生运动参与程度和在进步幅度。在教学中多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以表扬为主,对学生一点儿进步应及时给予表扬,用表扬鼓励的言语,如“很好”,“不错”,“继续努力”等给学生的心理以良性刺激,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4、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在教学中比较活跃,能从体育活动中获得乐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而体育差生由于完不成教学任务、达不到教学要求,没有表现的机会,容易产生失败感和厌学情绪。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差生,区别对待,在运动强度和练习次数上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让他们也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一、确立新的课程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在授课时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只要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有了提高,我们就应该给予肯定,提出表扬。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可以使学生持续发展,不能像以前那样制定统一的标准,达到了就是好,达不到就不行,这样即使有的学生进步了,但他还是没有达到标准,得不到教师的肯定鼓励,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丧失了上进心,达不到使全体学生进步的目的。而对一些先天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应采取提高标准或增加难度,从而激励他去努力,以达到不断提高自己身体素质以及身体技能的目的。只有这样,你注重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依靠学生来实现课程的目标与要求。
2.创新与发展的课程实施观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应该有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的观念。在教学中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讲解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以及要求,让学生自主进行,找到适合自己去完成教学目标的方法。这样,学生在练习中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创造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
二、调整自己的角色
以前,我们在教学中是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根据教学计划制订课时计划,进行教学工作,忠实的执行教学计划,没有任何改动的余地,忠实扮演被动应付而不是积极的变革角色。而新的课程标准,不是一套教材及包含的纲要和内容。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自身的情况、学校的情况,有目的地选择适宜以上要求的内容制订课时计划,使教师学生能够在这样的计划引导中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1.分组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采用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使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分组教学法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竞争力,使学生在竞争中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为学生能够适应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探究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采用探究教学法。由于探究行为是儿童的一种常见表现,他们从小就爱问“为什么”,但往往教师们的忽视,不愿意去回答他们看似简单荒谬甚至让人感觉愚蠢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越来越少地问“为什么”,越来越少地探究这个世界。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习惯于用最明确的结论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学生只要照着做就行了,不必问“为什么”。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就越来越淡化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进行探究,让学生对问题多进行思考。
摘 要:通过实践研究法、文献资料法,探索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中“目标引领内容”的相关理论,试图找出其内在的价值和相互的关系,并以此价值来有效指导体育教学实践,防止在实践中产生的一些误区和错误的做法,并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和提炼,期望能给一线体育教学带来些许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目标引领内容;体育教学实践;变革;误区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2.000
1 前言
从课程标准的实验版到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已有不少年头,课标的实验班和正式版都将课程四维目标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所在,并依此选择和制定课程内容,这充分表明新课程强调“目标至上、引领内容”的基本理念。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却大量存在着先选好教材,再依据教材的内在价值来制定教学目标,这就本末倒置了。
在大部分学校、体育教研组、教师个人的年度、学期教学计划中,虽然有年度和学期的总目标,但没有很好地将其分配在每一单元中,也就成了摆设;甚至是在课时教案中,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课时目标和内容方法的内在关系。当然,也有部分老师由于理解的偏差,对目标引领内容的认识产了一定的误区。为此,正确理解“目标引领内容”的含义和价值,以此来指导教学实践的意义重大,本文尝试结合教学实际,阐述目标引领内容理念下的教学实践的变革,期望给一线体育教学带来一丝借鉴和帮助。
2 “目标引领内容”背景下,体育教学实践应作的变革
2.1 教案表述的改变,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一节课上,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导致一部分学生很难掌握所学的内容,而另一部分学生却不满足于现有层次的内容,这就导致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例如,在一节小学“双替跳绳”课中,15%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该项技能,10%的学生通过学习也很难掌握,其余75%的通过学习后能基本掌握。按照传统教案的做法(见表1),先是选定好跳绳教材后,再制定好目标,并选择分解、诱导等方法进行学,这一做法的结果表明,虽然“90%的学生掌握技能”的目标达成了,但事实上只有75%的学生受益,其余的肯定是吃不饱、吃不了,也就体现不出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名学生受益的初衷。为此,笔者建议对教案的表述作相应调整(见表2)。表1和表2相对比,内容和目标的只是在顺序上有了变化,但意义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教案2是先有目标,就可以对照目标,再来合理地针对上课内容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难度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吃得好”,如,一部分学生早已对两替跳绳很熟练,那么在学习中,就可以适当拓展,进行难度更大的各种花样跳绳,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促进个性能力的发展。
2.2 完善跟踪评价,关注内容和目标的契合度
依据目标引领内容的理念,目标制定以后,便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但到此步骤,很多老师就戛然而止,认为已经很好地贯彻实施了“目标引领内容”理念。但试问学生在学习选定的内容后有了进步吗?学习后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吗?却没有一个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体系,甚至有的老师认为把内容教完了就是实现了目标,实则不然。为此,笔者主张建立可操作、可反馈的评价方式,以让广大教师能清晰地看到目标的达成度和选定内的容对目标的贡献度(详细评价见表3)。表3中,通过四个评价维度的操作,让教师明确该项内容对学生能力、情意、思维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学习后是否能够很好地达成预定目标,给了一个清晰可观测的数据评定,这样,便能很好反馈出内容选定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维度评价手段、方式备注学生发展幅度某项能力前侧和后侧的对比可观测的指标,前后测试条件相同学生对该教材的接受程度中期、后期对学生的访谈注重开发该教材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该教材教学的建议和意见调查问卷根据问卷情况,对教学策略和内容体系作相应调整学生课堂表现跟踪记录表随堂记录,课后记录,分成评价等级,依次为A、B、C、D四个等地重点关注学生情意、认知、思维等品质的表现情况,了解学生是否有改善和进步2.3 改变单元教学策略,有助学生技能掌握
以小学跳绳单元教学为例,传统意义上教学形式是依据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梯度逐一进行教学,如果将跳绳单元分成7课时的话,内容可依次是并脚跳-交替跳-合作跳-反摇跳-交叉跳-双摇跳-考核,每一课时中依据内容特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进行相继的教学。而在“目标引领内容”理念下,我们可作相应变化,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同时,也能促进一部分优等生发扬个性,向更优进发。现以跳绳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对比两种教学策略的优劣所在(详见表4)。表中显示,改变前的教案是依据并脚跳的内容来制定目标,并且练习内容单一,与部分学生的能力不相符,导致效率和兴趣都不能达到最大化。改变后的教案则不同,学生能明确自己的目标,知道该学习什么,知道该怎么做,只要掌握基本的方法后,便能进行下一项的练习,如此,可不断提高全体学生的水平。同时,由于每个人都在依据自身水平练习,都能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所以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练习积极性,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也能激发一小部分优等生个性化的成长。因此,充分贯彻实施“目标引领内容”的理念可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技能,发扬学生个性
3 “目标引领内容”背景下,教学实践中应防止的误区
3.1 “目标引领内容”并非适合每一个环节
目标引领内容解释的是在内容的取舍和选择上应依据目标而定,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目标都要引领内容,当我们依据目标一经选定好内容后,表明该内容对目标的达成是具有价值的,比如,为了达到发展学生耐力、心肺功能、意志品质的目标,我们选择了耐久跑,该内容一经选定后,就认定耐久跑可实现以上目标,那么,接下来所做的就是依据内容的内在逻辑性、系统性,充分挖掘教材的本质和价值,促进学生的耐力、意志、心肺功能的提升,此时,内容的主导性更大一些。所以说,一线体育教师在确定好学段、水平、学年、学期目标后,应慎重而科学地选择有价值的教材,教材选定后,在具体的教学中更多关注的应是教材的本质价值和内在特征。
3.2 目标引领内容下,切不可淡化运动技术的学习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对“目标引领内容”理念的理解偏差,一味地强调对学生能力和品质的培养,而忽略了教材这一载体的本身特质,淡化了技术的教学,这一做法的结果是,由于技术的缺乏影响技能的形成,最后又由于技能的缺乏影响了能力和品质的提升。所以说,在目标引领内容的理念下,我们也不能唯目标试图,还应依据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逐步挖掘价值,最后实现对目标的达成。因为,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是要依托教材的完成,只有熟练掌握了教材,才能很好地实现目标。就像耐久跑教材一样,教师为了实现耐力、心肺功能、意志品质的提升,只强调学生多跑、多练、克服苦难是不够,还应有对耐久跑的摆臂、呼吸、跑的节奏等技术的教学,否则就会形成唯目标论,久而久之,不仅学生耐力水平提高幅度不大,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和科学锻炼知识的获得。
4 结论
在新课标不断推进和实施中,“目标引领内容”理念逐渐被一线体育教师理解和运用,它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具有切实的价值,不仅能提高整体水平,也能关注薄弱学生和“尖子生”,既做到了补差,也实现了对“尖子生”个性能力的有效提升,真正实现了教育是面向每一名学生的初衷。
但在实践中也应防止一些误区的产生,不可唯目标试图,在关注目标的同时,还应熟悉和理解教材特点,挖掘教材本质特征和价值,不可淡化技术教学,因为技术的淡化会影响技能的习得,同时,技能的习得又是该运动项目的魅力所在,如果失去了魅力,学生还有兴趣吗?课堂效果还会预期的好吗?,因此,我们应以教材价值的渗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实现对学生发展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一体化 改革 实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人才的规格、内涵不断变化、日益丰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全国各地中、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与创新,特别是“教学做”一体化理论的研究与探索进行得如火如荼。
体育课虽然不像工科专业那样能直接在车间内进行一体化教学实践,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体育课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生理与心理特点,而且要具备多元化的教育功能,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与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在体育课中开展一体化教学能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对培养中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确教学目的
一体化教学就是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中职体育课一体化教学的目标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培养综合运动技能为主线,提高学生体育竞技水平,同时又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奠定基础。总体来说,应该明确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理论知识目标
体育理论教学历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通过课堂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掌握基本体育理论知识,并能通过任务驱动教学将相关的知识通过实践形成能力。
2.操作技能目标
通过一体化教学,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知识、竞赛规则以及一定的体育竞技、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技能、心理素质的前提下,在练习中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练习指标和要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控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排球、传球基本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可规定指标,凡是垫球连续30次以上、传球15次以上者,经当场考核,可另行安排战术训练和教学比赛。这样训练目标明确,学生训练热情得以提高。
3.素质能力目标
通过一体化的教学,培养学生为祖国锻炼身体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陶冶美的情操,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终身受益。
二、明确项目任务
一体化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一体化教学围绕职业技能训练要求,确定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设置教学环节和进度,理论教学完全服务于职业技能训练。
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要引出项目,明确任务,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即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维,最好要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来引出项目。创设情境的素材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件实物、一件运动器材、一组数据、一项实验或一张图表。引出项目后,教师应适时以恰当的形式告之学生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学生以完成某项工作为任务,由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变为学生主动探索,通过课程学习养成所需的竞技能力或体育锻炼能力。例如,在教背跃式跳高教学的起跳技术时,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起跳出腿技术和摆腿技术,领会什么是正确的技术动作过程和身体姿势。在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分解练习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起跳出腿动作技术,在保持身体内倾的情况下进入起跳,提高起跳时起跳腿着地、缓冲、蹬伸的能力,使起跳快速充分向上,形成正确的起跳动力定型。
三、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实训室,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操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直观性,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实际上,体育教学场所(运动场)也是体育实训室,教师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艺以及活泼生动的形象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通过简明扼要、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技术动作的概念和练习方法,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意图,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的技术动作有个初步印象,形成感性认识,再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就可以上升到理论性认识。
此外,校园文化对优化成才环境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实践,代表着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群众性最强的一面,它对学生健康意识的教化和熏陶与体育课堂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注重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征文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顺利掌握技术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生从原来被动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彻底改变教与学分离的现象;同时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技能培养和考核,突出职教特色。
体育教育要由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变到对学生兴趣、爱好、专长的培养和终身体育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变被动学习和机械训练为自觉的锻炼行为。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目的、态度、动机、积极性、身体状况、兴趣、思维能力、情绪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体现真正的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体育学习能力。
因此,体育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体育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需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并建立新型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质的目的。
五、关注个体差异
教师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使人人都参与体育锻炼,身体素质都到得发展,这也是一体化教学的一大特点。第一,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注重由技术“教练”向知识教育和能力指导方面转化,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精讲多练,结合专项实践教学渗透体育锻炼的原理、方法和人体运动变化规律等,使学生能根据自身需要及特点选择健身方法。第三,加强专项运动竞赛活动组织方法的学习和实践,通过专项教学比赛和课外各类体育赛事,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第四,从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建设健身与竞技、传统与时尚、休闲与娱乐等不同层次内容的课程体系,组织开展有目的的教学、训练、竞赛以及课外娱乐活动,建设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发挥体育运动独有的健身价值、教育价值和休闲娱乐价值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需要。
例如,对如何上好中职女生体育课这个问题,许多体育老师都作了大量的探讨。笔者根据中职男女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女生心理、生理特征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在篮球教学中,笔者采取新颖活泼的球操进行熟习球性的教学,大量运用优美的舞蹈小组合连接技巧动作。在铅球教学中,笔者用实心球编排了一套动作优美、舒展大方的球操。在队形练习中,笔者注意图形的变化:合队与分队走、蛇形走与方形、圆形、菱形的各种变换走和跑等,使学生感到了新颖、活泼,避免了队形练习的枯燥感。
总之,一体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如何通过一体化教学提高学生体育运用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还需要一线体育教师继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小莉.普通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搏击.武术科学,2010(2).
关键词: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模式;实践
一直以来,在大学体育学科教学中都存在“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特点”的弊病,课堂教学往往是简单的动作重复和长时间的体育训练,教学目标分解不到位,教学成效不如人意。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引入和应用实践,使得大学体育教学局面有所转变,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一定程度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从而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计划,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升了大学体育学科教学成效。以下,作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学科的应用实践进行研究和摸索。
一、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从整体上看,分层次教学在优化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收效明显。然而由于大学体育师资力量不足、观念体制存在认识偏差、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现状中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造成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受到制约
在大学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师无疑是学生进行各类体育项目锻炼的主要指导者。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教学指导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当前,大学体育师资力量配备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各类体育专项的教学指导缺乏,严重制约着分层次教学在大学体育教学课堂上的推进。与此同时,还存在部分教师未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未有效创新体育教学和指导方式、方法,仍然沿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致使教学的收效不如人意,使学生的发展受到限制。
(二)体育教学观念存在偏差,导致“重文轻体”
现象普遍存在受传统应试思维的长期影响,造成当前教学部门、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普遍对体育课程教学存在认识观念的偏差,重视文化课教学、轻视体育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推行不顺,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极为不利。此外,由于体育教学观念存在认识偏差问题,也使得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效受到较大的影响。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分层次教学情况堪忧
良好的教学成效,势必需要以充足的课程教学为依托。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需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作为保障。然而,在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现状上看,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问题尤为的突出。高校教学部门不断压缩体育课程时间安排,体育学科开课率低,学科内容设置单一、枯燥,这些问题使得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情况不理想,体育课堂教学趣味性、有效性、新颖性等都存在明显不足。
二、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措施
(一)充分了解学生个性,发挥分层次教学模式的主动性
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掌握分层次教学模式的主动性。而要掌握该模式的主动性,则要求教师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为此,就需要教师深入学生实际,充分了解学生个性,并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来制定、选择、设计、安排相关教学模式、方式、方法、内容等。值得注意的是,在了解学生个性和兴趣爱好方面尤为不易,需要教师坚持长时间的观察和深入了解、沟通才有可能发现和获得。在了解学生个性,充分掌握分层次教学主动性的前提下,开展大学体育自主学习和实践课堂,教师通过分层次教学和指导,让学生在体育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以及自主提高,进而探寻到体育学习和训练的意义,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学习和体育活动锻炼当中。
(二)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分解,关系到分层次教学的阶段效果,同时也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极大影响。为此,在推进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课堂时,教师要重视对大学体育学科总体教学目标的分解,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和需求差异,制定出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并辅之以专业化的指导和专项化训练,有效提升体育教学成效,同时激发学生热爱体育、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一般地,教学目标的分解与设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面来划分:一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来设置分层次的教学内容,使二者能够相互适应;二是有机结合大学体育教材和课堂体育实践活动,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三是坚持以个性和共性相协调的原则,将学生的个体个性和学生群体的共性结合起来,既要实施共性教学,又要配合个性训练,从而深化分层次教学的目标,提升分层次教学的成效。
(三)合理分组,加强团队协作
由于差异化现象的存在,使得不同的学生所具有的体育基础知识、能力、个性特点等都存在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主要目的,正是为了“”,在实现整体提升的基础上,也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的发展。随着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学科教学中的实践和发展,学生主体对体育项目的训练也衍生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在面对需要团队合作的项目时,学生也能较为自觉的做到合理分工、团队协作。基于此,教师在推进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时,也要重视团队协作精神的培育,依据一定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引导小组成员之间要合理分工、各司其职,进而实现共同提升、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案例分析———跳远
笔者在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时,结合教学主题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开展了相关的分层次教学实践探索。例如,跳远项目是大学体育田的项目之一,其具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项目,如果采用标准距离踏板来让学生完成起跳,必然会存在一些身体素质较差、体育能力较弱的女学生出现无法跳入沙坑的情况,不仅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还可能造成运动损伤的风险。为此,作者针对此开展分层次教学,按照学生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具体情况做出分层要求:针对体育能力强、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安装标准距离踏板起跳完场跳远项目;针对体育能力较弱、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则要求他们以距离沙坑一定的距离进行起跳已完成跳远。以此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获得,并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分层次教学对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等方面都大有助益。当前,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以及教学理论和教学形势的变革和进步,在推进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把握时代变化的潮流,关注体育教学形势的变化,来为大学体育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又要不断总结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深入其中主动查找问题,并据此做出相应的改进,从而使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在新形势下也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作者:丁海亭 单位:云南中医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