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范文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

第1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质量;管理;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D912.29

近几年来油田的改革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质量管理工作是摆在作业施工方面的重要课题,基层生产单位是作业施工质量管理的终端。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规章制度,都要通过基层来落实和发展。我们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逐步认识到: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质量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开阔管理思路是前提,注意专业队伍的基础建设是根本,综合运用经济技术,宣传学习等手段是保障。作业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必须强化施工质量管理,实现综合经济效益。

一、 转变观念,提高质量效益意识。

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在我们的作业施工中就是要提高施工质量,降低作业成本,促进经济质量的提高。在我们长期的施工中,虽然讲质量,抓质量,但有的人对施工质量的认识不够深刻,片面追求施工速度,追求工时,施工质量的好坏与我们无关,那是领导的事,只要完成工作任务就行,在施工中马虎凑和,只是做表面文章,没有触及到实质,不按质量要求进行施工的常常有之,遇到检查抓一抓,没有检查瞎凑和,使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返工,增加成本投入。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质量意识,克服片面

追求速度的坏习惯,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速

度,减少作业返工,降低消耗,增加效益。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干部职工要加强质量管理知识学习教育,提高质量意识,使每个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为质量负责的思想,形成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施工队伍,以良好的信誉和施工质量在作业市场中站稳脚跟。

二、 加强基础工作,严格质量管理,促进经济运行的提高。

加强管理的基础工作,应当从三个方面去努力。既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业务建设和基本功。首先;要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观念,增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法制意识,建立建全质量保证体系与质量管理网络。积极开展“QC”活动,严格操作规程和工艺设计要求,加强现场管理,认真落实质量责任制和监督考核制,严格执行施工“三环节”(开工准备,施工过程,完工交井)的质量控制。清除质量隐患,积极开展好“三工序”活动(爱护、监督好上工序,干好本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基层队干部是施工质量的第一责任者,对违反操作规程和工艺要求的现象要敢抓敢管。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为提高施工质量尽职尽责;其二、就是在职工队伍中由于质量教育与业务技术培训跟不上,使干部职工对施工质量

标准要求,认识浅薄,从而影响了作业施工质量。为此必须

进行质量教育,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提高职工的业务

技术素质是提高质量的前题,使每个职工在施工过程中严格

按照施工工艺要求和操作规范进行施工。很多事实证明,文化技术素质差的职工队伍不懂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管理技术,就不可能提高施工质量,盲目地进行施工,造成质量事故,从而造成经济损失。所以说,职工技术培训教育要持之以恒的、下大力气去做;其三、加强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查是提高施工质量的保证,在我们的作业施工中还存在着许多达不到质量要求的现象,如:完井管柱、下井工具不检查,不丈量,不涂密封脂,油管(杆)拖地下井等,我们必须坚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结合自己的施工特点,建立并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管理网络和工序质量控制点。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要求进行工序检验,把好施工工序质量关,防止不合格的工序出现,及不合格的管杆工具下井等。造成把关不严,检查不细发生的质量问题,出现工序返工,作业成本的加大投入。其四、加强施工现场“三标“管理。施工现场的好坏与施工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现场管理差或环境条件的影响,造成施工质量差的因素很多,我们应在抓质量管理的同时,抓好现场“三标”管理,以促进和提高施工质量。

三、 充分利用QC小组活动,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QC小组活动是紧紧围绕企业方针目标和所在岗位班组的问题点,以改善管理为主,以预防和改进目标,运用质量

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提高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支出。

QC小组活动是全员的质量管理活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依靠群体的力量,互教互学,讨论研究,针对问题点,出谋划策,进行解决。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忽视QC小组的作用,就会使其难以开展或活动不正常。只有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对促进QC小组的活动才有帮助。在我们生产经营活动中质量管理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影响着施工质量和经济运行质量,QC小组活动就是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点集思广益,发挥小组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对策,从而保证施工质量,增加综合效益。在我们的质量管理中要充分利用QC小组,积极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和合理化建议,并采用各种形式诱发职工的积极性,为提高施工质量和降本增效献计献策。加强质量监督,严格奖惩制度及整改措施、坚持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工作,做到事前预防,每道工序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序

行为,立即停工整改,并追究责任者的责任。对违反操作规程和设计要求的现象毫不留情,严肃处理。在施工中要运用QC小组,认真扎实地开展活动,对因质量问题造成的无效井认真分析,查找原因,指定对策,加以改进,减少无功作

第2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中国装备;经济发展;技术创新;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D03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049-01

一、我国制造业背景及其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步入了较好的发展时期,经济显著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其技术水平,辅助设备等较为落后,除此之外,中国装备制造业在企业制度管理水平,企业结构上存在很多不足。微观层次上,当前,企业存在较大的动能性,即动态能力理论,其为装备制造业提供较好的发展优势,技术,市场的变化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提供较好的发展机会。同时我们要努力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辅助设备实现高质量的中国装备制造业。

我国制造业企业规模不仅小,且较为分散,相对国际竞争力较弱,国际经营经验不足。据零四年财富全球五百公司列表,我国企业榜只占十六个,制造业仅两个。

而日本企业榜上占据83个制造业为31家,我国距离“世界制造中心”还有很大差距。

二、采用先进技术水平及辅助设备的重要意义

先进的技术水平,战略资源,企业的外部环境,持续创新,辅助设备等是形成装备制造业企业战略能力主要影响因素。行业环境的状况影响着装备制造企业的战略选择,若市场有变化,企业制度有变化,相关技术有变革等,都会对装备制造业产生巨大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要及时关注行业环境的变化,以及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其中主要的是相关先进技术的变化及辅助设备的变化。装备制造企业要及时吸取学习先进技术,采用先进的辅助设备进行生产,不断加强企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的装备制造业,实现长远的发展。

三、技术水平的创新

作为一个企业的动态源泉及活力,创新是企业优势动态化、持久性的源泉,企业的技术创新业日益重要。近些年,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应用,为当代制造业提供了很多生产途径。

1.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

中国装备制造业其综合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各企业积极吸取先进技术,深化技术改造,努力投身到实现高质量的企业管理当中,进而实现了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水平提高。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落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发达国家早已被广泛应用到生产中,与之相比中国装备制造业生产过程中仍采用较为落后的技术。中国处于单机自动化,刚性化启动阶段,与之相比发达国家早已实现智能化,集成化的发展。

中国装备制造业,其技术来源多数来自国外技术,我国技术开发及创新能力存在严重不足,其主要集中在对现有技术的掌握,而忽略了创新技术。我国对信息技术,新材料,通讯等高科技技术的认识还不够。

2.加强技术水平以及辅助设备

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参加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代表。他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融入社会的行业。要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培训相融合,通过改革的方式办好、办大职业教育,促进充分就业,实现中国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为了实现对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首先需建立较为完整,高效的科学技术研究体系。以下以中科院常州先进装备制造技术为例:如图1:

如图,建立一个教育,经济,科技等一体化的机构,各部门之间应通力合作,构建成合力,共同努力实现高质量的中国装备制造业。

使各制造企业形成技术创新主体,首先改革产权关系,产权结构,对国有企业进行深层次改革,紧紧围绕技术创新,科技创新,确保企业具备充裕的自由权,不断加强自我发展能力。

除此之外企业应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在实现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加强先进制造技术与生产流程的互动关系。为了实现制造系统的有效性,就需要通过先进制造技术与生产流程的合理匹配来体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制造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期我国制造业并没实现预期效果,主要是因为生产流程与先进制造业技术存在严重的不匹配现象。因而装备制造企业也应注重先进技术制造与生产流程之间的关系,尽量使两者协调实现高质量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先进制造技术与生产流程的互动关系如下图:

图2 先进制造技术与生产流程的互动关系

四、结语

先进科学技术的以及设备的发展,中国制造企业不得不加强自身建设,实现高质量的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稳健快速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顶梁支柱,经济的动力,同时是衡量国际竞争力的标志。装备制造企业的不断成长依赖于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依赖于制度创新。

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艰巨任务是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并与技术创新于一体体质更新,实现高质量,高效能发展。作为装备制造大国,中国装备制造业必须把握机会,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在掌握装备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努力改进并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国际竞争力及地位。

参考文献

[1] 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

[2] 唐晓华,赵丰义,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公司治理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8期.

[3] 孙晓华,田晓芳.企业规模、市场结构与创新能力――来自中国37个工业行业的经验证据[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罗百辉中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及对策2008-11-29.

第3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范文

(一)为经济增长提供优秀的工作人员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优秀的工作人员。这些人有能力从事较高层次的经济活动,吸收先进知识和先进理念,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新产业,学习并利用新技术。实际上,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高素质的劳动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具有很大潜能,他们所起的作用涉及许多内容,比如生产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改善企业营销等,而这些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国民素质基础之上。

(二)为经济增长带来高质量消费群体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为经济增长带来高质量消费群体。众所周知,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没有消费,产品就无法转化成财富,而消费包括两种类型,一种属于低质量的、保守的、基本的消费,另一种属于高质量的、扩张型的消费。当然,第一种消费不能促进经济的实质性增长,第二种消费趋势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这样的消费市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能够生产出高技术、高质量的产品;二要形成高素质的消费群体;三要形成理智而超前的消费心理。通常来说,消费的增长往往依赖于经济增长,但是只有拥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促成高质量的消费群体,从而拉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三)稳定国民经济增长的民族自信力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稳定国民经济增长的民族自信心。一般情况下,在经济危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就显得非常有效,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国家迅速摆脱困境,从而寻求新的发展动机。如,在具体的金融危机中,如果全国民众能够表现出极强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积极面对困难,促使政府快速进行经济改革,不但可以摆脱经济危机,而且能够恢复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良好的国民素质有利于摆脱经济危机。

(四)有利于形成良性高效的竞争机制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有利于形成良性高效的竞争机制。尽管优胜劣汰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器,但是也要建立在较高国民素质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向经济部门和其他部门提供优秀人才,甚至会形成优秀人才过剩的局面,从而实现高质量的优胜劣汰,从整体上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竞争力。当然,如果一个国家的优秀人才过剩,经济竞争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同时还会使政府更加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从而形成全社会的终身学习氛围;对于个人而言,在这种强大的生存压力之下,必定会产生一种危机感,从而发奋学习和努力工作。

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对策

(一)转变国民思想观念

不同的时代,都有自身的时念,且占据社会发展的主流,相比资金和设备,观念的转变更加重要,领先的思想观念是产生不竭动力的源泉。同样的道理,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国民的思想观念,首先要正确认识转变国民素质的意义,不断摒弃“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建立知识资本的新型财富观,将国民素质看作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文化知识第一”的时代观,这也是把握社会发展、顺应经济增长的基本要求。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转变国民思想观念,相关人员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真正意识到提高国民素质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二)促进科技体制改革

提高国民素质,需要促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改变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的不良情形,最大限度地形成经济建设需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良好体制。在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形成三个方面的科技主体,一要使国立基础科学研究机构成为科学创新的主体,将研究重点放在重大基础科学理论上,不断走向国际科学技术的前沿,这样才能为中国科技发展与创新提供科学支持;二要使从事技术应用的科研院不断走向市场,联合企业一起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为经济增长提供技术支持;三要使企业逐步成为产品创新的主体,以便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并为科技的进步提供物质支持。因此,只有真正改革了这三个层次的科技主体,才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三)倡导国民终身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需要倡导国民终身教育,实现教育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努力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型办学体制,以便加快国民教育发展的步伐,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首先,需要在推进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不断提高经济后备军的创新素质和创造性能力;其次,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教育成功经验,使我国国民的终身教育变成人才竞争的自觉手段;最后,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知识、科技和人才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这就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深化改革,进行知识更新,实现就业者和待业者的终身文化知识教育,才能改变国民素质的现状。如,可以通过电大、自大、函大、成人技校、其他成人教育等业余教育模式,从根本上为青壮年创造理想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三、结语

第4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范文

一、质量成本概念的不完整性

现代质量成本管理的问题首先集中体现在对质量成本的认识上。具体而言,现代质量成本管理中的质量成本概念具有明显的不完整性——将质量成本狭隘地认为只是质量不足所导致的成本,而将质量过剩问题所导致的成本排除在质量成本管理之外。

当前绝大多数理论都将质量成本定义为由质量不合格(不足)而引致的各种支出,包括:对质量不足的预防与检验成本和由于质量不足而引发的失败成本两大类。在此基础之上,质量成本管理的其他,如质量成本属性、成本、成本控制等也都是以质量不足为对象来加以的。但是质量成本的这种定义,显然是不完全的,它只涵盖了质量成本的部分外延。换言之,由于质量低下引致的成本仅是质量成本的一个部分,除此之外,质量过剩成本也应是一种质量成本。

笔者认为,将质量过剩引致的成本作为质量成本的组成部分其原因有二:首先,质量成本管理的客观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由于技术的限制,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的产品生产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质量不足问题,所以质量管理、质量成本管理都是以质量不足为管理的中心,人们千方百计的提高产品质量,以使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几十年来在质量管理上的不懈努力,现代产品的质量已有了明显的提高,人类社会实现了产品质量的整体性飞跃,质量过剩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i这种情况的变化决定了不能再忽视质量过剩问题,对质量成本概念应当加以重新定位,使之完整地包含质量不足成本和质量过剩成本两个部分。其次,人们对质量成本管理的主观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人们对质量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偏颇,表现为在管理中存在“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管理轻经营、重质量轻成本、重不足轻过剩:所谓重管理轻经营是指现代质量成本管理将注意力集中于生产过程,只关注产品质量成本的预防、控制等管理环节,而对于质量管理的结果是否能为企业的经营带来效益却很少关心。重质量轻成本则是指现代质量成本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对象上存在偏差,并未真正将控制质量成本作为管理活动的目标,而错误地将目标定位在质量控制上,这使得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混为一谈,其结果是企业只重视产品质量的提高而不注意质量改善会给企业效益造成的。重不足轻过剩则是指现代质量成本管理过多的将精力集中于对质量不足成本的管理;一味地对质量不足进行改进,而不关心质量是否已超过用户实际需要。过高的提升产品质量,将可能产生不良的结果:一方面质量的过度提高耗费了企业大量资源,另一方面过高的质量只不为顾客所察觉或接受,从而无法为企业带来利益,与质量管理的初衷相违背。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形成,不考虑企业效益的缺点必须克服,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更加注重对于成本的控制和对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三重三轻”的错误观念在市场经济的浪潮申逐渐被涤荡清除,人们逐渐认识到应当加强对质量过剩问题的管理,这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成本效益观念。

二、质量成本概念的完善

(一)引入新的质量管理观念是完善质量成本概念的基础。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保证。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质量成为竞争的核心因素,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质量管理。与发达国家一样,全面质量管理曾在我国引发了质量管理的一场革命,使我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到较高的水平。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和顾客需求日趋多样化,过去那种单纯以国家或行业标难为质量判断依据的工程导向的质量观,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高质量未必代表必胜的优势,因为高质量也常常不被顾客所接受,同时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质量的提高往往要以人力、物力、技术、信息、管理等成本的追加为代价,这最终会抵消质量提高所带来的利润优势。特别是当产品质量普遍得到提高,使竞争者处于大致相同的质量水平时,如何在保证一定质量水平的前提下,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成为竞争取胜的关键。

于是,将质量与成本双重因素考虑进去,我们提出了以既能满足顾客需求又能减少过高质量所带来的不经济现象为判断标准的“合理质量”的管理观念。一方面,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企业必须保证质量;另一方面,为了减少成本耗费,赢得利润,企业又不能盲目地提高质量。质量也应把握一个合理的“度”,以寻求顾客与企业双方利益的满足。这才是质量管理所要达到的真正目标。笔者认为,把握“合理质量”的深层内涵,艾健在于力求实现三个层次的平衡。

第一,寻求顾客满足与产品质量水平之间的平衡。满足顾客需要是社会生产的目的,也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因此,质量工作必须始终以顾客需要为根本,质量水平也应以达到顾客期望的质量为最低界限。同时,应当明确,质量只有能被顾客所认知和接受时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无效质量或不必要质量。所谓无效质量是产品质量完全或部分与顾客需要发生背离,从而不能为顾客所接受;这实际上是质量传递的失效:而不必要质量则是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远远超出了顾客的期望,虽然它也可能实现顾客的需要,但要以失去后续提高质量的潜力为代价。无效质量和不必要质量共同导致了企业产品的质量过剩,它意味着成本的损失和浪费,是“合理质量”所不容许的。

第三,寻求产品更新周期与质量保证期的平衡。在技术与竞争的驱动下,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开发周期和寿命周期日趋缩短,这也增强了追求“合理质量”的迫切性。一方面竞争呼唤高质量的产品,而耐用性是质量的重要标志。在“以质取胜”观念的引导下,不惜花费大量的投入,开发质量高、耐用性强的产品。另一方面,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不断加快,使消费者的日味不停地转换,最终将使高耐用性的产品在市场上过早地淘汰,而企业在提高产品耐用性(即质量)方面的高成本支出得不到相应的高回报,不可避免地会蒙受损失。“合理质量”则要求:产品的质量保证期尽可能地与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保持一致,并形成动态平衡。从而可以避免由于过高质量而带来的浪费。

第三,寻求产品部件间质量的协调与平衡。这是针对同一产品不同部件的“合理质量”要求而言的。通常情况下,如果一种产品的关键功能部件因达到寿命而发生报废,往往使整件产品退出使用,而其他部件被分解并继续使用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关键功能部件的质量保证期就决定了整件产品的使用期。那么,其他部件能够超过该期限继续使用的功能部分,完全可视为一种过剩质量。“合理质量”要求的最佳状态是:同一产品的各种不同部件达到相同或者相近的质量水平,使用寿命尽可能地趋于一致,从而减少不必要质量所耗费的成本。

总之,“合理质量”观念更加突出了质量成本管理的效益原则,它严格区别于以行业或国家标准为判断依据的工程导向的质量观念,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思想,同时也为完善质量成本概念提供了基础。

(二)质量成本概念的完善。

正如本文前面所论述的,当前质量成本的定义是在工程导向的质量观念指导下提出的,自始至终都体现出对高质量的不懈追求。但随着“合理质量”观念的出现,它的核心内涵与构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合理质量”观念下,更为完整的质量成本定义应该是:企业为确保产品质量保持在既能满足顾客的正常要求,只能为企业带来最佳经济效益的质量水平上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它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预防质量不足成本、预防质量过剩成本、故障成本和无效成本。其具体内容如下:

1.预防质量不足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水平不低手基本的质量标准,能够满足顾客合理要求所支付的费用。这一成本是企业产品质量的最基本保证,也是合理质量观念的基本要求。

2.预防质量过剩成本,是指企业为避免由于产品质量过剩而产生的无效成本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它体现了合理质量观念对降低产品过剩质量的要求,同时也是新观念下成本管理的特点之一。

3.故障成本,是指由于企业的产品质量低下,无法达到最基本的标准而给企业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废品损失、维修损失、退货损失以及由于质量纠纷所引起的诉讼费用和赔偿损失等。该成本和预防质量不足成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一般情况下,预防质量不足成本的发生量较大时,产品质量会相应提高,故障成本的发生势必减少;反之,故障成本将会增加。

第5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范文

质量管理方式的创新

无论是一个企业的发展,还是一个单位机构的发展,都必须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首先,必须做到的,就是层次立体分明,对于一个流水线运作过程,重要的是效率,如何提高效率首先必须管理层次鲜明 ,每个层次必须了解自己应尽的职责。必须形成一种“中层服务于基层,基层抓落实,各层次有效沟通、信息共享”的管理理念。

其次,管理的手段必须简单。管理的手段简单、有效、规范。这种宏观的阐述,当然在各行各业,不同的大小企业与机制中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还是那句必须结合自我的实际情况而定,这其中难免会有管理方式不当的情况,因为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有不断地改进方案,管理方式才会不断地趋于完美,工作的流程与效率才会不断地提升。但不管是以何种方式来管理,有一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最大限度地实现规范化管理,也就是管理工作必须梳理,立体化层次,分出先后次序来,再次检索,去其糟粕,最后必须抓重点,有效地实施。

必须将质量的体系与质量的技术结合[1]。如今质量的管理有两大类:宏观与微观。宏观发展,即向构造应对竞争环境、面向未来的质量系统的宏观方向延伸,由基础的ISO9001等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向追求永续经营的卓越绩效模式发展。用简洁明了的话说就是以宏观角度出发点,管理各组织与机制。而微观发展,解决具体而又复杂的质量问题,由传统的质量工程科学向更加严密的六西格玛技术发展。这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不迷失方向的情况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其实创新的质量管理方式,就是要这两种方式的管理,再结合自身企业的需要,不断地从宏观与微观上调整管理的方式,达到无限趋于完美的管理手段,才是真正的创新管理方式。

质量管理机制要创新

竞争是提高市场效率的动力,当然也就成为了提高质量的原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是质量管理创新的主体,那么质量管理工作机制必须创新,必须有政府等外在力量来为企业的质量管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要为企业提供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了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我们必须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使企业自觉提高质量。必须反对地方保护主义,打破行业垄断和霸王条款,同时我们也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其次,要为企业的质量改进提供信息和帮助。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除企业自身努力外,还需要得到外界的支持和帮助,这既包括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也需要社团等中介组织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既要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又要提供市场调查和各类信息服务。

再次,要倡导全社会对质量管理的关注。消费者要勇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反馈质量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促使企业改进和提高质量;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质量的重要性,支持各项质量活动,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全员的质量管理氛围。

质量理念要创新

质量管理的实践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质量管理的实践,质量的内涵已由符合性标准演进为让顾客满意,进而注重差异化的竞争性质量;质量的领域已由产品、服务的质量拓展到工作、过程、体系的质量,进而扩展到经营的质量、经济增长的质量、环境的质量、发展的质量等;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产品、服务质量已成为创造价值的核心和底线,成为国际市场竞争首要关注的问题、企业经营的第一要务和每个人的道德准则;提高质量是企业、社团、国家和全社会分内之事[1]。

显然我们必须从新的视角认识质量,向企业和社会传递新的质量理念。要继续在全社会宣传和倡导大质量概念,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质量已成为国际市场关注的焦点,质量是一个国家或经济组织良性发展的基础,将成为每个人的道德准则。

发展质量从科学发展角度来理解是大质量的概念,包括了环境、资源利用、信息安全、社会责任和食品安全等,不仅涉及具体主体所拥有的质量特性,更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中一切可能影响到人民生活质量、国家竞争力的质量。它超越微观领域的质量范畴,又把静态质量概念拓展到动态的质量,是一种科学发展的质量观。要注重企业质量与服务质量、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自主创新能力,更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质量理念[2]。

质量意识要创新

有意识,才有行动,有行动才有结果,有结果才会带来效益或者亏损。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质量意识非常重要,创新质量意识,就必须更优化地解决现在的不足之处。如果一个企业与机构没有强烈的质量忧患意识,就会被社会抛在脑后,如今激烈的市场要的是效率与效益,如果对激烈的竞争市场反应迟钝,久而久之企业必然衰败。这就是之前所讲的与时俱进。国家对质量管理和调控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法律、法规等去弥补市场的缺陷,抑制市场的副作用。因此每个企业的管理手段不同,当然管理的意识内容也不同,就我所如今的发展趋势,必须首先树立质量品牌意识。名牌产品在市场上总有着自己的一片领域,他们之所以成功是与各方面离不开的。争创名牌检验机构,就必须一丝不苟地抓质量。在把握广大用户需求的同时,瞄准世界的先进水平,不断地提高检验机构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这样在检验领域,独占鳌头!

质量效率

何为质量?质量即是:完成工作的品质+有效率地完成大批的工作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不仅是对个人负责,对客户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当今社会是个现实的社会,对于我所的发展前景相当美好,如何在大工作量的情况下保证速度与效率是个非常非常艰巨的任务。提高效率,加快的不仅是工作的流程,并且会在工作过程中带走不必要的错误与麻烦,会创造出一个持久的良性循环,让一个企业的运作走上正轨。自觉地采取措施,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明确的和潜在的需求,使我所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质量管理创新,我们的质量管理才会不断地进步,才会在社会飞速的发展下不被淘汰,在这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有足够的竞争力。质量管理理论的创新与质量管理的实践是相互促进的,是相辅相成的,如何把握好就是创新的一个过程了!

参考文献:

[1] 周朝琦,侯龙文.质量管理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第6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统计质量 统计数据 重要性

现代经济正在步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轨道,经济运行的成败取决于信息的获取、识别、处理、转换、传递的准确性、效率与速度。因此,信息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愈来愈显著。随着市场信息重要性的加强,统计的重要性也日渐地显著,最大限度的保障信息资料的科学性,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一、充分认识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看,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性类似于市场情报,它常常能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事实上,在许多国策的制定过程中,统计数据的参考价值都是功不可没的。统计在采集、记录、和分析的各个环节都要力求做到精确科学,只有这样在统计数据的收集上才可以客观、真实地反应出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所以,可以这样说统计质量水平的高低是统计工作的核心,是统计工作的命脉。

(一) 统计工作质量的社会重要性

统计工作触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它的重要性非同寻常。统计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制定大的发展规划中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毋庸置疑的。统计工作如此重要的地位,也决定了它统计质量的水平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对于经营而言,切实加强自身统计功能,定期统计各方面数据,对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作深入调查,撰写统计分析报告,大胆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和设想,能为企业领导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如果没有科学的统计数据,各项管理运行就将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站在国家的高度上来看待统计质量也是如此,一个国家的发展计划、经济规划、乃至于长期的国策也必须要建立在科学的社会统计调研的基础上。

准确统计是统计工作重要性的根本保障,从统计的功能上看,应做到数据准确性和统计科学性的有效整合。只有减少统计数据质量的人为和自然的误差,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就会大大提高。当领导决策机构的内部参考依据真实科学,这样所制定的决策才可以合理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这也就要求统计数据的真实。反之,当统计数据存在着质量上的问题时,那么可想而知,制定的发展规划也必将会是严重脱离现实。

(二)统计对象广泛性的意义

统计对象上也要力求普遍性和广泛性,统计方法制度还应进一步精简统计要素,更多关注民生问题。对于有些过时的计划经济指标或统计部门确实无法准确掌握的经济指标,建议不再列入统计范围,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资源的浪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及时迅速地信息反馈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反映市场经济波动。在提高统计效率方面,提升数据质量是重要的措施。另外,统计也不必过分关注那些要考核的经济指标,而更应多关注一些和老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实际问题,使统计工作可以更能为老百姓服务。

二、统计工作全过程中数据质量

现代管理经营离不开统计的相关数据,起数据质量的保证是统计工作全过程的科学化进行和运作效率化。可以这么说统计数据质量好坏直接导致公司管理运作的好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自主能力加强,独立生产自负盈亏。所以,这也要求在统计的全过程中要环环相扣,不能出现脱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一) 数据高质量的意义

数据本身就是自然真实的社会角度层面的反映,由于统计数据有关的原始数据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所以统计数据的高质量就对企业的决策有重大的影响意义。尽管计算统计过程都是公平的,但数据中的误差是避免不了的,这些都有可能造成统计数据质量被破坏。所以,高质量的数据在反映客观现实和生活动向的方面就有更加重要的参考价值。

企业在统计数据质量上的要求也是力求精确。高质量的数据的重要意义在此处就表现地淋漓尽致。数据是组织最具价值的资产之一,企业的数据质量与业务绩效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高质量的数据可以使公司保持竞争力并在经济动荡时期立于不败之地。有了普遍深入的数据质量,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信任满足所有需求的所有数据。

(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建议

明确了统计数据质量是影响企业运作的重要因素,就可以有适当地做一些改进举措来达到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目的。在统计人员角度从统计人员入手,加强对统计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这样方便统计人员一心一意从事统计数据不受干扰;原始数据本身角度,原始数据是数据统计质量的关键环节,确保原始数据真实性,就需要采取考核机制,从源头上进行把关,保证统计的原始信息数据采集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统计标准化角度要搞好统计调查表的设计,保证核算数字的准确性,要求核算的数字来源,都有真实的原始记录为依据;统计部门角度精简机构,双向循环机制,所谓精简就是少环节多内容,而且要加强数据交流沟通,才能保证数据统计的实效性。

三、结语

现代化的管理和发展离不开统计工作相关数据的有效支持,统计数据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管理运作的效率。统计质量是统计工作的主要部分,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互为一体的,两者的有机结合将统计的实用性和服务性充分地运用到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

参考文献:

[1]邵兰英 李晓静. 浅论统计质量对统计的重要性[J].现代制作技术与装备,2010,(2)

第7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信息质量

近年来,我国的会计信息管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到企业现今的财务状况,还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走向至关重要。如果会计信息质量不过关,对企业发展来说将是严重的漏洞。因此,想要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首先要了解会计信息的基本情况,找出如今会计信息管理中心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并找出问题出现的真正原因,才能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需要管理者拥有良好的管理能力,也需要员工的积极配合。

一、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概况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含义

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财务运转状况的数据信息,同时也是提供给企业决策者的重要参考。会计信息质量是否过关,其实就是指会计信息是否满足管理者的要求、是否满足经济秩序维护者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是公司财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公司做出投资、扩张等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不实的会计信息也就无法真实、权威地反映出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和运营状况,会给企业的决策提供错误的参考数据。因此,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只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帮助,还在不同的方面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好处。首先,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企业管理者根据会计信息提供的数据,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进行调整。因此,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会给企业提供良好的策略指导。另外,会计信息也可以作为企业外部投资者的参考数据,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则会给投资者良好的印象,这可以帮助企业顺利完成融资过程,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同时,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也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口碑,提高品牌效应。

(三)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首先体现在管理的疏忽上。一些企业在财务方面的管理上较为混乱,没有形成良好的体系建设,缺少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管理财务人员,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工作人员的懈怠和懒散。另外,会计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者,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也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但在人员的实际招聘过程中,企业对于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低,导致企业中会计的素质水平不够,这也就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从另一角度来说,企业财务的外部监督力度不够,企业财务信息的公开度不够,导致公众无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在一些企业中出现了会计信息造假的行为,这种行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会计人员由于贪图钱财而做出失职的行为,通过做假账来谋取个人的经济利益。另一种情况则是受到了企业管理者或领导的非法干预,即一些领导利用手中的职权来谋取私利,指使会计人员在账目上做手脚,致使公司财务表面上的虚假繁荣。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对企业的财务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也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企业内部的体系建设

想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首要的措施就是完善企业内部的体系建设。首先,要完善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企业评级诚信体系的建设,从制度上为企业的财务安全提供保障。其次,要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强化对企业财务预算的约束,从而防止伪造虚假账目的情况发生。另外,还要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设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在管理上明确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用严格的奖惩制度来约束财务人员,从而避免其在财务方面发生错误。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明确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保证在错误发生时可以找到明确的责任人,这从一方面有利于问题的处理,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员工起到警示作用。最后,还要严抓纪律,坚决杜绝腐败、造假等不正之风,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健康的财务环境。

(二)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

增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从员工入手,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首先,可以为企业的会计人员组织一定的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既帮助员工提供财务方面的专业技能,同时又要培养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帮助员工树立爱岗敬业、诚实正直的品质,消除员工的懈怠情绪,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另外,还要引导会计人员适应新型的市场环境和科技环境,鼓励员工主动学习新时代环境下的新技能,更新自身的专业技能,不断与时俱进。同时,在对财务人员的管理方面,企业管理者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吸收国外新型财务管理方法的精华,并运用到自身的运营中,从而保证自身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三)加强政府和社会的监督

从企业外部来看,加强外部监督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首先,相关审计部门要加强风险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严格审查相关的财务报告数据,从而保证能够及时地发现企业财务问题,将企业的财务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另外,政府各级财政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对企业进行定期抽查和监督,及时纠正企业的财务失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加强政府的监督力度,并加强政府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防止由于沟通不善造成的财务损失。同时,要完善相关经济的法律法规,不给企业任何利用法律漏洞谋利的机会。

三、总结

总的来说,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的各方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想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先认识到我国会计信息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找到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从企业管理本身、员工素质以及企业外部的监督等方面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做出改进,努力弥补管理方面的漏洞,从而保证企业的财务安全和正常运转。只有努力解决企业会计信息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保证企业发展的健康,才能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大计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及对策[J].会计审计,2016.

第8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统计质量 统计工作 意义

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运行中,谈到企业管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而统计的重要性往往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的确,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的有效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但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本身而言,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从政府宏观调控来说,也难很好地找到着力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认识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看,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性类似于市场情报,它常常能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事实上,在许多国策的制定过程中,统计数据的参考价值都是功不可没的。统计在采集、记录、和分析的各个环节都要力求做到精确科学,只有这样在统计数据的收集上才可以客观、真实地反应出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所以,可以这样说统计质量水平的高低是统计工作的核心,是统计工作的命脉。

(一) 统计工作质量的社会重要性

统计工作触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它的重要性非同寻常。统计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制定大的发展规划中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毋庸置疑的。统计工作如此重要的地位,也决定了它统计质量的水平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对于经营而言,切实加强自身统计功能,定期统计各方面数据,对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作深入调查,撰写统计分析报告,大胆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和设想,能为企业领导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如果没有科学的统计数据,各项管理运行就将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站在国家的高度上来看待统计质量也是如此,一个国家的发展计划、经济规划、乃至于长期的国策也必须要建立在科学的社会统计调研的基础上。

准确统计是统计工作重要性的根本保障,从统计的功能上看,应做到数据准确性和统计科学性的有效整合。只有减少统计数据质量的人为和自然的误差,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就会大大提高。当领导决策机构的内部参考依据真实科学,这样所制定的决策才可以合理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这也就要求统计数据的真实。反之,当统计数据存在着质量上的问题时,那么可想而知,制定的发展规划也必将会是严重脱离现实。

(二)统计对象广泛性的意义

统计对象上也要力求普遍性和广泛性,统计方法制度还应进一步精简统计要素,更多关注民生问题。对于有些过时的计划经济指标或统计部门确实无法准确掌握的经济指标,建议不再列入统计范围,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资源的浪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及时迅速地信息反馈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反映市场经济波动。在提高统计效率方面,提升数据质量是重要的措施。另外,统计也不必过分关注那些要考核的经济指标,而更应多关注一些和老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实际问题,使统计工作可以更能为老百姓服务。

二、统计工作全过程中数据质量

现代管理经营离不开统计的相关数据,起数据质量的保证是统计工作全过程的科学化进行和运作效率化。可以这么说统计数据质量好坏直接导致公司管理运作的好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自主能力加强,独立生产自负盈亏。所以,这也要求在统计的全过程中要环环相扣,不能出现脱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一) 数据高质量的意义

数据本身就是自然真实的社会角度层面的反映,由于统计数据有关的原始数据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所以统计数据的高质量就对企业的决策有重大的影响意义。尽管计算统计过程都是公平的,但数据中的误差是避免不了的,这些都有可能造成统计数据质量被破坏。所以,高质量的数据在反映客观现实和生活动向的方面就有更加重要的参考价值。

企业在统计数据质量上的要求也是力求精确。高质量的数据的重要意义在此处就表现地淋漓尽致。数据是组织最具价值的资产之一,企业的数据质量与业务绩效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高质量的数据可以使公司保持竞争力并在经济动荡时期立于不败之地。有了普遍深入的数据质量,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信任满足所有需求的所有数据。

(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建议

明确了统计数据质量是影响企业运作的重要因素,就可以有适当地做一些改进举措来达到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目的。在统计人员角度从统计人员入手,加强对统计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这样方便统计人员一心一意从事统计数据不受干扰;原始数据本身角度,原始数据是数据统计质量的关键环节,确保原始数据真实性,就需要采取考核机制,从源头上进行把关,保证统计的原始信息数据采集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统计标准化角度要搞好统计调查表的设计,保证核算数字的准确性,要求核算的数字来源,都有真实的原始记录为依据;统计部门角度精简机构,双向循环机制,所谓精简就是少环节多内容,而且要加强数据交流沟通,才能保证数据统计的实效性。

三、结语

现代化的管理和发展离不开统计工作相关数据的有效支持,统计数据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管理运作的效率。统计质量是统计工作的主要部分,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互为一体的,两者的有机结合将统计的实用性和服务性充分地运用到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

第9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范文

    目前,医院药学的专业人才严重缺失,很多人才对药学知识认识不够,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技能,无法担任学科带头人的重任,严重缺少主管药师、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等人才,正规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医院所占的比例较低,严重阻碍了药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应在工等职业学院建立药剂科的相关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药剂科人才。世界上的药物复杂多样,功能各异,合理用药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由于患者对医药的了解与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提高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也成为医院的首要任务。医院应加强员工的继续教育,明确药师的岗位职责与工作流程,作为药师要为社会、为患者提供用药方面的指导,加强员工的业务知识的学习,树立药师的医德信念,将自己的言行与患者的安危紧密联系,从患者的健康出发,不为一己私利的诱惑,违反自己的职业操守[3]。由于医疗改革使得药师的工作不再仅限于药房,而是要求深入到临床,所以医院注重对临床药师的培养。临床药师在工作中要加强与医师、护士和其他医护人员的交流,对各方面医护知识多加学习,拓宽自己的医学知识面,从而提高临床医师的合理用药意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准确。医院定期聘请在医学界药剂科比较有权威的专家到本院开设专题讲座,让药师更好的培养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质,对于工作中遇到困惑的问题及时向专家请教,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医院应该选派有一定医学知识的药剂师到国内或国外药学较好的大医院去进修,鼓励年轻医师到高等院校、科研所深造。医院应注重发展药学科,创造有利于科研的条件,积极培养药学学科带头人,使药学学科带头人把主要精力放在业务技术工作中,及时组织开展临床病例用药讨论、合理用药研究等药学工作。

    2拓展服务内容

    长期以来,药剂科主要是为本院医护人员提供咨询服务,而且咨询内容多数与药品相关。20世纪8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大量资料数据库的建立,给医疗服务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医院设立新式咨询服务是指药剂师与患者直接对话,让患者了解用药方法、用药疗效与不良反应,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同时,药剂师通过与患者的交谈可及时了解患者病情治疗情况,可对患者病情的突发状况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由于一般患者对用药知识的了解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多数情况下按照医师叮嘱用药,常常会出现用药过度或药量不够等状况,因此医院应改进药品包装,为患者提供详细的用药帮助。医院制剂的药品包装一般使用纸袋装药,这不仅影响药品的质量,也不能为满足患者对药品知识的需求。因此,药房应取消纸袋装药,对药品包装采用包装机塑封包装,在包装上打印药品名称、数量、包装日期、使用期限、不同病情程度的服药量等信息,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用药知识。

    3大力开展研究工作

    随着医疗工作中患者对医院制剂种类与数量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医院要大力加强新制剂的开发,研究各种病征的新药物。新制剂的研究需要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药剂师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密切结合临床,满足临床医疗的需要。进行新制剂的研究工作,做好药学研究的科研工作不仅能提高药剂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是现代医院药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家医疗保险政策的实施,大大减少患者看病就医的费用,但医疗费用逐年上升的趋势仍然让经济较困难的患者难以承受,因此,为患者提供价格合理、质量较好的医疗服务仍是医疗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药物经济学研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药物经济学研究是指利用医院的临床数据和费用分析、最低费用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等多种方法,在确保疗效与合理用药的前提下,从患者的角度选取最经济使用的药物治疗方案,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药物经济学发展的研究不仅是患者求医问药的需要,也是医院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