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范文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第1篇: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范文

关键词:阅读;语文教学;主旋律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阅读就是通过创设情境、知人论世、榜样力量等方式对文本加以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与作者,从而获得更为真实的、独特的人生体验,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必须让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有效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语文水平,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有新意、有感情、有见解、有体验地阅读呢?下面,笔者就将自己在这方面的粗浅尝试与大家分享。

一、驰骋想象,创设情境

能看到作品里面的文字,需要的是你的视力,若能看到作品中文字以外的东西,则需要你的想象。真正的文学作品不是眼睛所看见的文字,而是头脑中想象的某种东西。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放飞想象,透过文字看到画面,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感受生动的场景,欣赏其中的乐趣,理解作品的意蕴。

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结尾有这样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此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妻子已逝世多年,作者为什么还会有感于这棵树,看到这棵树会让他想到些什么呢?有学生就放飞思绪,将自己想成作者,写下这样的文字:“走在那枇杷树下,踩着那从叶间漏下的点点光斑,朦胧间似乎看到了你曾经的容颜,你还是那么的清丽可人。想到你在我身边,温柔地问我古事,我轻轻地向你述说;还有你习字时,我曾握住你柔细的手,你指尖传来的微微颤动,至今还能真实地感受到……如果说这树是维系我们的唯一纽带,那么你有没有在天上,透过那亭亭如盖的叶子望到我无尽的思念,望到在无尽思念中的我?”这段文字温馨感人,将归有光和爱妻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融化到了这暖暖的文字里,让人一起感怀悲戚。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将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情景,情景在想象中得以再现,作品在想象中得以复活。

二、知人论世,领悟旨意

有的文本的写作背景、相关事件与学生的生活时代、成长环境完全脱离,同时作者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也可能都不在同一个层面上,而且这中间还可能有着不小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需要提供文本更多的背景资料和作者的情况介绍,来增进学生对文本、作者的了解,知人论世之后才可能更深入地领会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才可能在某一点上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从而拥有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

比如,讲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笔者给学生补充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同时还播放了获多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辛德勒名单》中的片段。直观形象的电影让学生了解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记者罗森塔尔又通过记述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访问奥斯维辛的主观感受中解释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两种方式共同作用,迅速激起了学生对纳粹分子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愤恨,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唤起了学生对历史灾难的记忆。

三、榜样力量,激励人生

阅读人物传记,无论是古今中外哪一个,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不同人物的人格魅力,辨识美善和丑恶,形成豁达开阔的胸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在名人的传奇人生中陶冶着性情,丰富着人生体验,感受着人物的人格魅力,荡涤着自己的思想灵魂,形成了更为成熟的人生观。

第2篇: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范文

走基层。在走基层中,笔者下农村,和老农坐在乡间的石子路上畅聊数小时。人民的语言是朴实的、智慧的,反映到所写报道中就是鲜活的、生动的,而所报道的事件也就富有生命力。笔者访问过企业,探寻支撑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体会一线工人的辛勤与汗水。真正体会生活,进而发现问题,这是记者走基层的真正目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走转改”的本质就是走群众路线。如果报道没有生活气息,新闻就不鲜活,再美的文章,百姓既听不明也看不懂,就无法引起共鸣。所以一线记者应当从办公楼里投奔到火热的生活中,从电脑和手机中跳出来走进人民群众里,从群众视角出发,才体会得到老百姓的感受,才能写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

转作风。如果没有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挖掘,细致的观察,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就写不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样的不朽名篇;如果没有深入基层的扎实采访和舍生取义的担当,付振中无法掀起2007年6月那场刺痛和震惊全国的“黑砖窑风暴”。

做一名合格的记者就要追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铁肩是在基层实践中磨出来的,妙笔是从群众语言中练就的。前辈的精神如同灯塔一样照亮了我们前进的路,而用脚步丈量新闻则是新一代年轻记者的勇气。

在接到大冶四棵明家湾明细平一家的求助短信时,记者一行三人来到明细平家中。看着家徒四壁的房子,了解到他家中唯一的儿子患上了肝癌却拿不出钱治疗,妻子离他而去,老迈的父亲因在严重污染的湖泊里捞鱼而手关节变形,记者被他们渴望的眼神深深打动。

在走访基层时,我们深刻感受到,只有和群众心交心,才能让对方说真话、说实话,这样的报道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本相。新闻报道也只有走进基层,掌握更多事实,才能确实提高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广大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要带着感情、思考和责任,做到心中有人民,笔下有真情。

改文风。文风反映作风。新闻工作者改进文风,就要到群众中来,用群众的语言写新闻。大冶金牛村遭遇洪涝灾害时,笔者到了受灾农户家里,看到那些房屋里水淹过的痕迹,留下的泥泞,才知道原来在这些地方还有这样的人,他们每年都要经历一次甚至数次这样的灾难,洪水卷走了他们的家当,但是摧垮不了他们的精神。这样的现场感受绝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看电视能获得的。

然而,无论是进乡村、走企业,还是访灾民,这样的学习过程收获的不只是感动,还有一种感受。与平时有针对性的采访不同,基层新闻对记者要求比较高,因为每个地方所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报道的主题也非常丰富,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不会临阵慌乱。笔者感觉每次走基层归来都有一个提升,也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3篇: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范文

沉浸其中便“举重若轻”

上课铃响,教师走进教室的一刻,其眼前只有一方讲台,一群学生。面对课堂这片“净土”,教师会沉浸其中,思如泉涌。从教20多年,每当走进教室,看到学生那渴望学习的表情,我就情绪饱满、精神抖擞、激情澎湃,妙趣横生的课堂、妙语连珠的讲解便呼之欲出。沉浸其中便“举重若轻”。

心思单纯便“举重若轻”

有人不止一次和我探讨如何上好一节课,我总是回答:心思单纯即可。其实,单纯就是自在,单纯就是减负,单纯就是聚焦,单纯就是超脱,单纯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心思单纯便“举重若轻”!

如此“约定”便“举重若轻”

有这样一个故事:课堂上老师提问,一个学生总是举手,可他答不出老师提的问题。原来,如果老师提问时他不举手,其他学生就会在课下叫他傻瓜。于是,老师和他约定:当他能够回答问题时,就高高举起左手;当他无法回答问题时,就高高举起右手。渐渐地,这个学生越来越多地高高举起左手,越来越好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慢慢地,这个学生由“学困生”变成了好学生。

多么美丽的约定,多么诗情的教育创意,多么隽永的教育情节!那么轻松,那么自然,那么震撼,那么充满人文关怀。平等的意识贯彻始终,所有的细节均在理解、协商、民主中进行。不动声色,了无痕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如此“约定”便“举重若轻”!

“简便教学”便“举重若轻”

“简便教学”,即立片言而统贯,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一纲而提全目。在教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课时,我抓住了标题中的“立骨”之词——“没有”,从这一“小口径”切入,并联系到“没有”的反面——“有”进行分析,由此,巧妙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立意。于是,课堂处理得简练而轻巧。“简便教学”便“举重若轻”。

学会幽默便“举重若轻”

在课堂上,教师应学会幽默。在教学《咬文嚼字》一课时,我让学生给文章拟副标题,以此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使学生积极响应,我对学生说:“你们的标题如果拟得好,我将把你们拟的副标题‘发表’到——”说到这,我故意停顿一下,然后接着说:“黑板上。”由此,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接着,我在正标题的下面写下一个破折号,转过身,用手指着破折号的后面对学生们说:“我在这里虚席以待!”就这样,整个课堂活跃异常!学会幽默便“举重若轻”。

懂得借力便“举重若轻”

第4篇: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范文

一、围绕选修课程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1.文学欣赏类课程

对于文学欣赏类课程,应该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出发,掌握文体特点和鉴赏方法,重在审美,重作品情感与人物的把握,重体验与感悟,要诵、读、评、议相结合。如教学《短篇小说选读》,因为不同的学生往往对不同的小说作家、不同的小说风格感兴趣,对于学生不喜欢的小说作家读一两篇代表作即可,强扭的瓜 不甜;学生喜欢的小说作家可以以“追星”的方式去搜集资料,有的延及去读该作家所喜爱的作家的作品,进而扩展到去研读古今中外相同风格的文学作品。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素养出发,深入浅出,或者干脆不深入,在学生能拥有的水平基线上共同探讨,给学生的思考留下时间和空间。教师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应该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小说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可以观看根据小说改编的戏剧影视作品,帮助感悟和理解小说,还可以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在课后练习设置上,可多为文章语言、精彩细节、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和评价,学生可以借助这一板块来巩固基础知识,提升理解能力,培养思维品质。

2.应用实践类课程

对于应用实践类课程,如“新闻通讯的阅读与写作”“语言文字应用”“语言规范与创新”“写作”等,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理论与方法,适当采取模拟现实情境、展开调查、实地活动、专题探讨、多种方式训练等方法,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对话、表演、写作等活动,给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在体验、应用和实践中提高其语文素养。以选修教材《新闻通讯的阅读与写作》为例,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新闻听说。利用口头播报、说新闻故事、听广播复述等形式,述说及时新闻,培养敏锐的新闻感觉。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话题。军训生活:第一个不眠之夜、最难忘的教官、最感人的一幕等;高中生活:美丽的校园、我的老师(同学)、精彩的校运会、艺术节等。

(2)新闻阅读。可以采用学生自主阅读,相互讨论,教师点拨相结合的形式。要求将即时性新闻作品和经典性新闻作品相结合,重在指导学生阅读典范的新闻作品。即时性新闻:包括重要的时事新闻等。经典性新闻作品:《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落日》《包身工》《哥德巴赫猜想》等。在学习经典性新闻作品时,要注重理解其基本内容,还要进一步了解其采写过程,深入把握作者的立场、观点,学习其捕捉重大新闻的敏锐力。还要求将新闻阅读与新闻写作相结合,重在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结构等。在阅读过程中,穿插讲解新闻特征、常见新闻种类、新闻基本结构以及阅读新闻的常用方法等。

(3)新闻采访。引导学生采用实地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会、查阅图书、上网检索等多种方式获取新闻素材,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把学生组成采访小组,围绕“军训生活”“校运会”“校艺术节”“校社团活动”“班级社区活动”“高中生活”等主题采访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也可以在校内采访来访嘉宾等。指导学生撰写采访提纲,学会查阅资料,了解相关背景,懂得与人交往的一般常识等。同时,教师也可以接受学生的采访,把指导采访与接受采访合二为一。

(4)新闻写作。新闻写作应从浅易入手,就学校生活中熟悉的人物和事件尝试习作,也可以从写传记性小故事开始,逐步发展到写新闻综述评述等。要求学生做到:新闻体式正确;对所搜集的资料,能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加以甄别、筛选,选择最具典型性的材料;报道某种社会现象,能从现象入手深入进行原因分析。可以组织校园内的大型采写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能力。

3.探究类课程

对于探究类课程,如文化论著研读,重点要放在论著内容、观点的解读与探究上,通过质疑问难、探查讨论、深入思考,在展示、汇报、交流、辩论的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不同的观点争鸣,以积累文化底蕴,开阔文化视野,改善思维品质,提高探究能力。教师可较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深入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

二、针对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以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为例,教师可以针对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如下灵活的教学策略。

(1)自主阅读研讨式。教师可以积极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相关研究资料、书籍、网站或提供相应的研究话题等,让学生广泛查阅、搜集资料,自行阅读、研讨,丰富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对话、探究,达成共识,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阅读《王立群读〈史记〉》一书,并选择其中“秦始皇——荆轲刺秦王”“项羽”“刘邦”等篇目进行交流,建议学生阅读《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一书,针对其中“韩信被杀之谜”“韩信身世之谜”“韩信功过之谜”“韩信成败之谜”“高祖崛起之谜”“刘邦胜利之谜”“刘邦对手之谜”“高祖用人之谜”等篇目进行交流,可以加深学生对《史记》中重点人物的理解。还可以建议学生阅读梁启超先生归纳的“十大名篇”,对于《〈史记〉选读》中没有摘选的后四篇文章,建议学生自主阅读,拓展研究,深刻体会梁启超先生盛赞《史记》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的深刻意蕴。

(2)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根据兴趣自愿结合成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协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课内三五个学生结合成一个小组讨论关心的问题,使学生互相促进、互相启发;可以组织辩论会,就某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论辩,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因为《史记》中有些作品的艺术性极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史记》中的一些精彩片断改编成话剧等艺术形式,增强学生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第5篇: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范文

《新闻周刊》 2004年5月24日

欧盟委员会贸易专员帕斯卡尔•拉米称,俄罗斯最快将于2006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一速度取决于其国内改革以及与其他WTO成员的谈判结果。

5月21日,俄罗斯和欧盟签订了一项关于加入WTO的协议,但还没有和其它成员达成一致,比如美国。

在加入WTO的问题上,“俄罗斯才走了2/3的路程。只有在WTO内部达成共识――俄罗斯已达到自由市场经济标准,这一路程才能结束。第二部分是双边协议。”帕斯卡尔•拉米说。

当问及俄罗斯加入WTO的具体时间,拉米说,“这取决于和其他成员的谈判结果,以及俄罗斯自身的改革。我想最快在2006年。”

欧盟5月吸收了10个新的成员国,其中有8个是前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也都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占去了其贸易的55%。

当日,普京总统还声明将加快批准国际环保协议《京都议定书》,拉米对此声明表示欢迎。“普京说,没有关于加入WTO的协议,杜马很难批准《京都议定书》,有了协议,就相对容易了。他说会加快这一进程。”

《京都议定书》需要得到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的国家的批准才能生效。目前已经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国家的排放量达到了44%,由于占36%排放份额的世界最大污染者美国拒绝签署,因此,俄罗斯17%的排放份额对议定书的最终生效至关重要。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卫报》 2004年5月22日

5月21日,普京总统改变了此前对《京都议定书》的激烈反对态度,同意加快俄罗斯对这一决议的批准。

转变来自一项决定,即欧盟在双方峰会上同意俄罗斯加入WTO。

“事实是,欧盟关于俄罗斯加入WTO的协议必然影响到莫斯科对于《京都议定书》的态度。我们将会加速批准的速度。”普京在峰会上说。

他非常清楚地表示,“我们支持《京都议定书》。”

由于在杜马中,普京掌握了2/3席位,所以这一协定将有望通过。

自美国撤出《京都议定书》,俄罗斯的态度就变得至关重要。但普京一直认为,这会阻碍俄罗斯在10年内GDP翻番的目标。

普京曾说,除非对俄罗斯有利,他不会签订《京都议定书》。4月,他的顾问也说,议定书对于俄罗斯经济发展来说,就像“奥斯维辛”。近日,有一位科学家对克里姆林宫说,这一协议对于俄罗斯环境和经济来说只有表面上的好处。

分析家认为,这些一再的说法只是克里姆林宫虚晃一枪,以保证和欧盟的会谈。

莫斯科和布鲁塞尔的友好气氛使他们得出结论:克里姆林宫希望和欧盟建立更良好的关系,后者自5月1日东扩以来,就变成了俄罗斯的新邻居。

莫斯科和华盛顿因伊拉克问题的分歧而日益紧张,决定签署京都议定书,意味着普京在欧盟和美国之间选择了前者。

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说:“欧盟和俄罗斯的关系就像伏特加和鱼子酱。我不知道谁是伏特加,谁是鱼子酱,但是我们确实走对了路。”

混乱的信号

《经济学人》 2004年5月27日

经过多年的僵持,俄罗斯加入WTO的主要障碍消失了,而且消失得出奇轻松。5月21日,欧盟与俄罗斯签订了一项合约。另外,俄罗斯承诺,到2010年,将把国内油价相应提高。

对俄罗斯来说,这是个巨大的胜利。欧盟最初的目标――俄罗斯将国内油价提高到和国外一致――还遥不可及。在其他行业,包括电信和航空,俄罗斯也推迟了放开的时间表,赢得了足够的时间。

欧盟在这次突如其来的慷慨之举中得到了什么回报?现在还看不清楚。普京总统许诺要加速批准《京都议定书》,这样,欧盟就获得了对美国的优势,后者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

但欧盟官员说,俄罗斯从未将《京都议定书》作为谈判筹码。普京留下了余地,他说批准还要看具体情形。他的经济顾问还在反对《京都议定书》,说这会阻止俄罗斯经济的增长。“我的观点没有改变,”他说,“而且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意见。”

俄罗斯仍然必须和WTO其他成员继续谈判,包括美国。但欧盟一直是最大的问题。如果获得足够多的支持,那么在明年,或者2006年,俄罗斯必须做一些结构性改变,以符合成员国的要求。

第6篇: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范文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阅读 学会阅读 组织答案 规范答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104-02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占20分;同时也是很多学生失分较多的题目。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包括“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层次。

1 教会学生阅读文章

要求学生精读文章。建议学生能一边阅读一边划读文章,将文章中的重要语句如体现作者情感倾向的语句进行圈化,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题;文章的过渡语句进行圈化,更容易把握文章的思路;对文章中有哲理,自己有感悟的语句进行摘抄。并可进行仿写,积累自己的素材。精读文章时理清并分析文章的结构,找出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作品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进而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和作品思想脉络,从整体上把握作品主题,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2 教会学生组织答案

2.1首先是认真审题的意识

例如:2014年淮安市第一次调研测试文学类文本阅读《水磨房》第12题:

文章第五段写水磨房的三种剩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概括水轮、石磨、粮食发出的声音的特点。(4分)

生1答:联想、想象。水轮:哗啦啦、热情;石磨:柔和的隆隆声,平稳、稳重;粮食:极细极轻、略高略脆。

生2答:比喻、拟人、排比。水轮:热情、时高时低;石磨:持续均匀的是隆隆、柔和的、均匀的像父亲熟睡的鼾声;粮食:极细极轻像婴儿呼吸(麦面)、略高略脆(玉米)。

题目有两个问,一问修辞,二问事物特点,应该分开回答。第一位同学概念不清。所问为修辞手法,非常明确。但他回答联想、想像,这明显不属于修辞手法。第二问的特点应该是概括性的语言,但第二位同学回答的是描述性的语言。这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弄清楚人家问的是什么,应该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不是理解能力差分析能力低,而是没有认认真真地读题、审题。

2.2常见常用术语了然于心胸

例如:2014年淮安市第一次调研测试文学类文本阅读《水磨房》第11题:

“水、石磨、粮食,在这里相逢了,交谈得很亲热。”请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1)(结构上)照应标题;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对水轮、石磨、粮食“声音”的具体描写;(2)(内容上)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水磨房的温馨气氛,表现了作者对水磨房的喜爱与怀念。

其实这种提问方式是很常见的,我们可以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和路数。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很多参考答案是要求按点得分的。得分点往往就是关键词,常常涉及表现手法、表达效果、作用等方面,是需要学生透彻理解与熟练掌握阅读理解中常见常用的术语的。因此,在专题复习时,绝对有必要让学生将常见常用术语了然于心胸,这样才能活用于实践。

2.3组织答案详细具体,有所依据。

组织答案时,还有一种现象需要引起老师和学生的注意――语焉不详。

生1答案: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起下文3、点明文章中心

需答出引起下文具体什么内容,点明文章中心,文章中心是什么需说出来。“渲染了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怎样的氛围?什么情感?这恰恰是针对文本应该点明的东西。要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3 训练学生规范答题

3.1尽量使用原文的语句作答

当然也不能完全照抄原文,要对相关语句进行取舍,要学会变换句式,如否定的语句变成肯定的语句进行表述,能找出语句中的上位概念。

3.2尽量分条答题

比如涉及手法的答案,可以将手法的具体运用作为一条,将手法作用及效果的分析作为第二条。这样会使答案更加美观、层次条理清楚,也方便老师批阅。

3.3杜绝错别字和病句,规范书写标点符号等要求

4 现代文阅读复习安排

4.1一轮复习与课本配套,尽量同步选择现代文阅读练习。

可以根据专题内容选择相似题材的文章,如“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选择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作为训练文本“和平的祈祷”专题就可以选择散文《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作为训练文本;可以选择课文作者的其他优秀作品,如“珍爱生命”专题可以选择史铁生的《合欢树》作为训练文本;复习至鲁迅的小说《祝福》时,可以选择微型小说作为训练文本,复习到《直面苦难》可以选择相同体裁的议论性散文作文训练文本。

4.2复习课本积累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有计划地将现代文阅读的常见常用的术语和阅读方法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并熟记

如环境描写的作用,表现手法及作用等等。越早“熟记”,就能越早“活用”。建议老师和同学们能够好好利用一本不起眼的小书――《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这真的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锦囊。

4.3专题复习要有计划,按文体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指导

训练不在多,而在精,也争取能让学生将各种可能考查的文体都练过。

散文应是重点讲解、重点突破的文体。可以就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和哲理散文等类型分别精选相应文本。小说和戏剧应作为一个训练板块,并以小说为主。因为这两种文体在人物塑造、情节架构上有许多相通相似的地方,戏剧的训练题目很少见,优秀又短小的戏剧作品更少见,所以选取文本和训练时应以小说的阅读训练为主。新闻传记类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对此类文体的知识所知甚少,尤其是新闻。所以,专题复习时应先解决学生文体知识欠缺的问题,然后才能谈得上阅读的训练指导。而传记类文本又和小说有着相通之处,训练时可进行比较。

4.4考练阶段让学生学会规范答题

教师在三轮考练期间应该将学生在答题中出现的不规范表现及时指出并指导学生改正。让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题目,让学生会的能答对、对的能得分。

第7篇: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切入点选择

如何上好一堂课是很多教师一直以来研究的问题,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因此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开始阶段选取一个新颖的东西作为切入点,肯定能将学生吸引到你的课堂当中,这样教师自然能够上好这堂课。

一、从课文关键点入手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所使用的课文普遍篇幅较长,如果仅仅是就段落进行讲解,则会消耗较多的课时。因此针对这样较长篇幅的文章来说,老师可以通过对文中关键点的选择,对课文进行整合,得出一条教学主线,一次来实现对多个教学任务的有机整合工作,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实效。

比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节时,由于全文内容非常长,如果让学生从头到尾读一遍,学生只会感沉浸在小说的故事情节和语言文字上,而忽略的课文的节奏及关键内容。因此教师在让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大体看完文章后,重点研究林黛玉进贾府后遇到的每个人时的言语,并引导学生在这些言语中分析出每个人的性格特征,从而将整篇文章的主线分析出来。

二、从对话中入手

从对话中寻找切入点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指的是教师在与学生谈话中让学生在不知觉中进入到知识点的学习当中。而对话的质量,将对教学的实际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许多教育家认为课堂对话要少而精。这样就要求老师依据课文的难点、重点,进行话题精选,通过教学任务的内在联系,对内容进行重新的有机糅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实现对教学课程的精简,突出重点内容,有的放矢,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比如在学习《包身工》时,由于包身工这一名词很多学生比较陌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名词,教师可以在讲授之前通过一些对话让学生认识包身工,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进行必要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图片以及文字来了解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可以算是人间地狱,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在明确了题目之后,教师可以出示相应的问题:“这些人的生活状态怎样?”学生回答:“非常悲惨,痛苦。”教师问:“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生活?”学生:“为了生活。”教师:“他们有幸福的未来吗?”学生:“肯定不会有。”教师:“能用具体的词语来概括这类人吗?”学生:“人类机器。”学生:“痛苦的工人。”学生:“没有自由的农民。”学生:“苦命人。”教师又给大家讲在70多年的上海,一些工厂里也生活着没有人权,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没有人生自由的农民。最后教师给学生指出中国古代有大量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包身工,窦娥就是其中一位。从而通过话题将“包身工”这个人物较好地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旧社会的黑暗,为突破重点提供相应的基础。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这种对话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将知识点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使师生之间通过对话将相应的语文知识进行充分的交流,把握目标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探讨,当对话结束的时候,学生对课文的具体知识内容已经充分掌握,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从拓展知识中入手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更深的领会文章意思,有时候就需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适时的拓展,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或者联系相关的课外活动、书写有关的感受等方式来实现文本内容的拓展,达到对文本含义的深刻感悟,拓展文本的深度和广度。

比如,对《游褒禅山记》进行学习的时候,要充分明确“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主要是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同时将这些议论穿插到相应的游记中,这些议论涉及到不少的哲理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要明白作者通过游记散文表达自己“尽吾志”的思想,表现出作者积极了图案的心态,同时明确文章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当学习作者通过山间游玩而感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引导学生对以往学习过的相关文学作品进行适当的扩展。在初中的时候,曾学习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作者也是通过游玩来表现出自己的心境。对比“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者在获得短暂的安宁之后依然伤感离去。同时也可以对比阅读初中学习过的文章《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在游玩山水之中获得无比的快乐,以及与民同乐的乐趣。在理解作者真实意图的时候,可以结合文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并不是以喝酒为乐,而是在游山玩水之中获得内心的快乐。因此,文中写到:“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在学习《游褒禅山记》的时候可以借助这几篇游记性散文进行对比学习,因为作者自身经历而对山水的感悟会有所区别,导致游玩中会产生不同的内心想法。在扩展学习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结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进行理解。从而能够深层次理解作者在游玩山水时展现出来的不同内心世界。

总之,新课标下对学生理解课文及欣赏课文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忽视对课堂授课之前的引入与互动,很多教师往往在课堂上直接引入到课堂的讲授当中,让学生不能迅速的进入到学习当中,这对学生学习带去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切入点的选择,通过适合的切入点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卫东.课堂导入语与教学切入点的设计策略[J].语文建设.2011,04,(23).

第8篇: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范文

关键词:中学历史;人文精神;培养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升学的压力,教师在教学中多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为了让学生能够应对考试,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的现状,虽然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让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但是使历史这一学科的人文性丧失了,把本来具有鲜活性的历史事件分割开来,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让学生丧失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影响了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吸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发扬优秀的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历史教育的功能。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1.根据中学历史学科特点,培养人文精神

历史在学科属性上属于人文学科。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终身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良好的情操等。在历史教学中,要把历史书本上的内容转化为教育功能,让学生可以以史为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时候,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具有分辨善恶的教化功能,是历史学科独自有的特点。比如“二战”中法西斯破坏其他民族的人,为研究毒气做人体实验。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讲述了二战期间侵略者的残忍,被侵略者的无助。通过这样的历史事件,教师可以揭示该事件背后的人文精神。但凡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是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由此可见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很重要,人文精神是历史教师需要弘扬的。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历史教师在讲述历史时,要学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人文精神的重点就是要以人为本,历史教师只有与学生之间先有融洽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给学生灌输人文精神。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历史教师所讲的知识点才能叫学生信服。比如,在学习孔孟思想主张时,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体现了人之间是平等的,启迪学生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尊重每个人的不同,既要保留自己的个性,又要采纳别人的建议,培养学生的包容性。

3.结合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不能够很全面,人的记忆是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遗忘的。只有那些不可磨灭的知识会一直留在学生的脑海中,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吸收这些知识。在教材的讲解上,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在历史教材中包含很多人文精神的史实,教师可以从多角度去挖掘,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比如,在学习“”一课时,的口号是“自强、求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要学会包容,尊重不同文明的同时,能够谋求自身的发展。

人文精神也包括一个人的爱国主义。顾炎武曾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讲历史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理解个人和社会的不同,有“大家”才能有“小家”,启发学生解决自己遇到的现实问题。一切以国家的利益为主,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学习“工业革命”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在讲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虽然“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那就是环境污染问题,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历史教师有这样的责任与义务去教给学生,让学生怀有人文主义精神。历史教学要与时俱进,从新的角度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今年是我国胜利80周年,爱国主义一直是我们宣扬的,历史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把中华文化和历史传播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做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继承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主义精神。以史为鉴,教师要教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正确做出判断,在历史教学中给学生灌输人文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席宇红.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略探[J].老区建设,2012.

[2]杨飞.新课改视野下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学生个性解放[J].科教导刊,2011.

第9篇: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材插图;分类;作用;意义

新课改自2004年实施至今已有9年了,高中语文新教材不仅内容、编排形式、结构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且明显增加了插图的数量,改变了插图的形式,丰富了插图的内容,密切了插图与文本的关系。插图的使用成为教材变化的亮点之一。教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必然饱含了编者的深意,作为一个授学生以“渔”的教者,如果能科学、合理地运用插图进行教学,一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插图,是指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或照片,它是对文字的视觉形象阐释。高中语文课本插图是编者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选编内容等选配的图画或照片,旨在对课本内容进行补充、解释、说明及艺术欣赏,是语文教与学中的辅助工具之一。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想象、鉴赏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一、高中语文教材插图的类型

1.从位置来看可分为封面插图、单元插图、课前插图、课文插图、课后插图。

2.从形式来看有绘画,有照片,有名人书法,有自然景观。其中绘画插图有国画、油画、工笔画、写意画,有专门为教材而作,有从公开发表的绘画作品中选用的,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3.从插图的内容来看可分为:

(1)人物插图:人物插图包括作者像的插图和课文人物形象的插图。作者像的插图有真实的照片和画像两种。如人教版语文必修二中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三篇美文中都有作者的照片,而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中三位历史名人王羲之、苏轼、王安石都是以画像的方式出现,符合历史的真实。通过观看插图,初步领略作者风采,学习文章又可以再次感悟插图所散发出的人的光芒和生命力,由人到文,再由文到人,品味的效果不言而喻。作者像的插图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使得作者的名字不再枯燥,有具体可感的照片或画像相辅助,同时也展现出编者之意,用文学大家们的文章感染我们的心智,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虽然课文人物形象的插图略少,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时事。这些插图辅助教学,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鲜活,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

(2)名人字画:书画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宝贵财富,编者根据文本插入符合情境及内容的书画,提升文本的艺术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字画内容、结构、形式的了解,在点滴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美育修养。如《沁园春・长沙》中课前有书写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文章和书法的角度感受人物的魅力,体味书法中蕴含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魄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又如《兰亭集序》文中的插图采用明代文徽明的《兰亭修禊图》(局部),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中“群贤毕至、畅叙幽情”时的那份雅致。读文,让我们想象曾经聚会的盛况,让我们感慨岁月蹉跎而又不轻言放弃的作者;品画,让心中郁结的感慨随眼深入,放眼遥望,文与图的配合完美、相得益彰。这类插图展现了祖国传统书法、绘画艺术的魅力,可以令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3)历史照片:影像所记录和展示的真实场景不得不让人为之震撼。特别是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插入交接仪式的照片,让我们在感受历史事件的同时认真投入文本,从影像和文字两个角度感受这一非凡的时刻,这幅插图对文本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又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的插图,让我们在阅读文本的同时看到被囚禁的人们凄惨遭遇的一角,震撼、窒息也可以来得如此真切。再如《宇宙的边疆》一文,有两幅宇宙星系图和一幅有关火星表面的插图,图片的正确使用让文本不再是数据加文字,而是用文与图的方式展示了科技的力量。这样的安排使课本的魅力大大加强,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容易走进文本,理解文本。

(4)自然景观:自然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高中语文新教材中这类插图较多,如戴望舒的《雨巷》,插入了江南水乡青石板的街巷,并用衬于文字下方的方式使图片用朦胧的方式来展现,本来《雨巷》就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唯美的爱情,淡淡的图片切合了诗歌的意境,为文本增色不少。

二、高中语文教材插图的特点及作用

从上列教材图片的类型中我们看到新课改语文教材引入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亮化”了文本的形式,还活化了教材内容,增强了教材的使用功能。其特点有如下几点:

1.科学性。科学性体现在对插图的合理选择、准确运用上。再好的插图如果不切合这一阶段的学生特点,那编辑将是失败的,所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科学、合理地与课文内容、意境等相匹配,又符合高中学生的欣赏水平的。

2.趣味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插图充满了趣味性,如《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中的两张图片,一张是卫星移向发射塔的图片,一张是杨利伟在太空中微笑的图片,这些内容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延伸到文学,就会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这也是插图艺术中科学性与趣味性紧密结合的例子。

3.艺术性。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新教材插图的艺术性是其最明显的特点。插图的内容涉及广泛,古老的艺术作品不再专属美术,语文课本也可以用很艺术的方式展现文本的魅力。如果说摆脱了考试的压力,用轻松、愉悦的心情翻看语文新教材,其赏心悦目之感会更为突出。也正因为其艺术性较强,语文课本也可以是最佳的美育教材,那些书法绘画艺术、摄影艺术、考古成就等都会慢慢渗透于教学之中,于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语文素养。“素”有“向来”之意,故“素养”,一般指平时的修养和训练。由此观之,语文素养的含义,也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的意思。在这样充满艺术性的教材中,学生语文素养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三、高中语文教材插图在具体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插图是直接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成为迅速地进入文本的有效方式之一。如《荷塘月色》两幅插图,一张是自然景物,一张是中国传统的水墨图。我在教学时从这两幅插图入手,让学生欣赏,通过想象、联想最终去感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这样的引入效果非常好。

2.利用插图进行阅读教学。《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除了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之外,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的重点,而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借助插图。无论文本还是插图,无一不渗透着各自作者们的审美情趣和对作品的理解。合理、科学地使用插图进行阅读教学,会有效拉近文本、历史、阅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升阅读效果。

3.利用插图进行练习写作。“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对于写作来说,看图作文也是作文训练的方式之一。因其趣味性和有效性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欢。如,我在教完《故都的秋》一课后,布置了看图写作题:要求学生观看一幅很怀旧的故都一景图进行写作,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突出秋味。

这幅图展现的是北京胡同中的一家大门及庭院的房屋轮廓,很怀旧的色彩,很古朴的建筑。看图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与联想。最后在收上来的学生作文中,有对北京秋味的再现,也有对自己生活中所经历过的秋的描写,这样的写作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4.利用插图进行美育教育。先生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也就是说,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全面的教育,没有接受过良好审美教育的学生,决不可能具有高尚的精神情操和较强的创造力。高中语文,从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来看都非常适合做审美教育的重要课程。而美育教育重点不在讲授而在感受,所以在使用教材时除了去感悟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外,还可以感受画面、作者的审美情趣。插图和课文从形式、内容、意境上构成一种和谐的审美氛围,学生可以通过对图文互动欣赏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

四、高中语文教材插图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的改革顺应了时展的需要,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随着教材内容的日益丰富,插图也有了极大的改观,并在教学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对学生而言,教师运用插图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同时插图也是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载体,学生通过倾听他人对图片的感悟可以引起自己更多的感想。

对教师来说,插图教学的运用可以拓展教师的教学领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随着新课程不断深化,语文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高中语文凸显了关注人文精神这一特点,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除了遵循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之外,对人文性的教学可以借助插图,这也是编者的用意所在。插图教学也是提升教师及时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一种媒介。

插图教学为教师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供了材料。新课程改革之下我们的语文课程呈现多元化,教材也比以往显得色彩斑斓,我们的课本变得充满激情与活力,这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风格的一大补充,就看如何能更好地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我们需要适度关注我们教材的变化,充分运用编者给我们的材料,将插图作为文本教学的重要补充部分。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是语文教学辅助手段之一,也是语文教学补充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并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郑娜.关于高中语文课本插图的研究[D].北京大学文学院,2005.(9).

2.刘业伟.浅谈新教材中插图的功能[J].物理教师,1995(12).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