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工作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所理解的行政区划:
大家知道,任何国家为了维护其政权,都必须建立相应的地方国家政权体系,而国家政权体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行政区划结构。一个国家行政区划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关系到中央能否有效地统率、指导地方和地方政权能否有效地在本行政区域内行使职权,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稳定,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鉴于行政区划在政权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各国对行政区域的划分都十分重视。我国历史上各封建王朝的行政区划都由中央最高决策层负责,并以皇帝诏书的形式颁布实施,重大的行政区划调整一般由皇帝直接审定。每当一个王朝推翻另一个王朝,都会对行政区划进行较大的调整,以便建立相应的政权,巩固其统治。以后,中央对行政区划工作十分重视,针对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然后,我们先来一起和我一起了解行政区划的定义:
1.加深和巩固已学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理论、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双语进行社会工作操作的能力
3.了解和熟悉国际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动态,分享国外社会工作的经验
二.开设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已不是新鲜事情,自2001年起,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就建议过有条件的高校专业课可以进行双语教学。所谓双语教学就是用除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进行教育。就目前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普遍使用的是英语,所以社会工作教育的双语教学除母语汉语之外的第二语言即为英语。社会工作教育为什么要用双语教学呢?首先,这是由社会工作这门专业在中国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社会工作的发源起于英美,其发展与完善直至形成一门专业也是在英美等英语国家完成。中国的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教育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是向西方国家学习来的。经过多年战乱与社会动荡,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一度在中国停顿下来。直到上世纪80年代,社会工作教育才恢复起来。也可以说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基本上是重新从零开始。在这样的历史发展条件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开展的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向港台学习。教材的编写也是多借港台的帮助。但是,港台社会工作教育毕竟还是为本地区服务,它们深深打上了其各自地区的特性,很多方面与我们本土社会工作教育有较大差异,而且港台的教育也基本上是借鉴欧美教材和教育经验,我们从他们身上学的东西可以说是二手东西,并不能让我们准确而全面地把握社工教育的脉络。同时,目前中国本土虽然编有相关社会工作的教材,但由于时间仓促和经费的原因,这些教材均存在简单粗糙之瑕疵,我们对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的精髓与本质就未免有囫囵吞枣之嫌。因此要真正了解和进行社会工作教育,我们必须要直接向西方学习,而学习的便捷途径一方面要大量使用西方各大社会工作专家的经典原著,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更多的直接到这些国家学习。然而,目前条件所限,使用社会工作专家的原著是目前我们可以方便地了解和掌握社会工作的一个必由之路,故目前中国社工教育进行双语教学是顺应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实际。
其次,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作为服务于人的工作——社会工作与国际接轨也是势在必然,一个只会一门语言的社会工作者在面对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和多文化人群的交流中必然会力不从心,甚至会适得其反(CharlesZastrow,1995)。社会工作者一专多能甚至全能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要求,语言能力当然是必备素质之一。所以,会双语甚至多语言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本专业的要求。所以社会工作教育也应该进行双语教学为塑造这种素质提供了一个机会的舞台。
三.开设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在社会工作专业开设双语教学是可行的。首先,从学生英语水平来分析,学生进入大学后,英语是学生必修课之一。基本上各高校要求学生必须过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有的高校还要求学生过六级考试。国家教育部要求,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应具备一定的由于听说读写能力。在这种教育政策和课程设置的培养下,大学生已具备了相当的英语水平。所以用英语进行社会工作双语教学,从学生的水平出发是可行的。
其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国语教材的学习已掌握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知识,如社会工作的理性与原理以及一些基本的实务。这种对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让学生在进行双语教学时不会感到十分吃力。母语教授的社会工作基础知识与实务可以说是他们进行双语教学的基垫,双语教学从而更为可行。
四.具体操作
按照教学目的,我们对社会工作双语教学进行了以下操作。
1.课程设置与安排。根据学生学习进展,从大学二年级下半年开始安排双语教学。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在大一起开始涉及社会工作基础理论课,对社会工作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的英语水平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水平,我们要求学生在这一年半的学习中要进行英语四级水平考试,至少要学完《大学英语》第三、第四册。所以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都能使学生准备好进行双语教学。。
2.教学对象:社会工作1999年级,两个班,共99人。
3.课时。每周六个课时,全学期共120个课时,使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有充分的时间。
4.教材选择。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我们首先选择了介绍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知识的专著开始,如,由MeredithPublishingCompany于1964年出版的,由RexA、Skidmore主编的《IntroductiontoSocialWork》,再在此基础上在三年级开始难度较高、理论性和实务性更强的著作作为教材。如,Brooks/ColePublishingCompany出版由JoséB.Ashford编写的《HumanBehaviourintheSocialEnvironment》。课程的安排和教材的选择由浅入深,学生也容易掌握。
5.对老师的要求。从事双语教学的老师,首先应该是用母语进行过两三年社会工作教学的、对社会工作基础理论有较深掌握的老师。其次,应该是有相当高英语水平的老师,老师本身能自如地进行英语的阅读和讲解。所以我们选择的老师还应该是硕士学历,有讲师的职称。再其次,老师要有十分熟练的教学方法和教训经验,所以我们选择至少有两三年专业教学经验的老师。
6.教学过程。
首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对教材的知识点如概念、方法和原理有个预先了解。同时要把预习时遇到的难点逐一记下来。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有目的,效果会更好。教师也要认真备课,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理出来。
其次上课时,老师的作用就是列出并分析和讲解知识点。双语教学尽量用英语,同时切忌对英语逐字翻译,课堂教学尽量注意互动式教学,即发动学生的参与。因为,社会工作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这样做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要点和重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互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社会工作方法与技能的掌握,说到底就是给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
再次,要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后要给学生提供实务的机会。老师利用自身社会资源的优势,组织和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在使用某种原理和方法之时,要有意识地回忆英语是如何表达。
再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社会信息资源,如网络资源,叫学生多浏览相关社会工作网站,了解国际社会工作的动态与发展。一方面加强和巩固已学的知识,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对时局的把握能力。
五.教学结果
本专业双语教学共对社会工作专业两个年级三个班开展,教学结果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接受度。对两个年级三个班共一百六十多位学生的抽样口头问答中,对开设双语教学的接受度为90%。
(二)考试检验教学成果。学期末对双语课程进行考试,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是满意的。以本院1999级两个社会工作本科班的《IntroductiontoSocialWork》为例,及格率为100%,平均分在75分,最高能拿到92分。
(三)学生双语教学的收获。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双语教学,一方面,复习、巩固了已学知识,另一方面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理论与方法的更深更准的理解和掌握;最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教学,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最后,学生还认为双语教学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增加了自己的素质。
双语教学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本院社会工作1999级两个班共99名学生,在2003年毕业时,共有四名学生分别考上了北大、人大和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其就业竞争力也有相对提高,在本院就业的统计中,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是最高的,达到了47%()。
六.结论
社会工作双语教学是时代和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特点要求的使然,本院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尝试证明它是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摘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现状和社会工作本身的特点为社会工作双语教育提供了舞台。本文就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目的、必要性和具体操作进行了严密的论述,认为社会工作双语教学是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效果
参考书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6年6月。
1.1组织管理。
一般情况下,学校党委会以行政名义制定并出台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实施基本方案,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奠定制度基础。同时,要组建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管理委员会和专项任务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和监督检查具体活动的落实情况。
1.2结构设置。
学校可根据具体需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或者组织,主要将其挂靠在设有医药类、社会工作、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二级院系,或者直接挂靠于学生工作部。学校要严格执行三级心理健康工作网络规划,做到“校级设专门的教育咨询中心,二级院校设心理辅导员、班级内部委任心理委员”。
1.3活动内容。
活动涵盖面广,涉及多种形式,主要包括:新生入学为其办理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学校宣传部、学工部、大学生团体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等不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加大宣传力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内部网站为学生提供匿名咨询服务,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心理咨询人员在工作日轮流坐班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2、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模式的实践困境
2.1主动性较为缺乏。
专家指出,我国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参与性不强。但是,就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而言,青年大学生普遍存在闭锁性和独立性等心理特征,他们深受闭锁性心理的影响,且未正确认识心理咨询工作,所以他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或者困境,而有了心理困惑他们更愿意向朋友倾诉,而不是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部分学生会为家庭矛盾、良性等较为私密的问题而困扰,但是他们很少向心理咨询教育机构征求意见或者寻求帮助。部分高校为了尽可能保护学生隐私,鼓励学生大胆咨询,开辟了专门的网络咨询渠道,但是学生不愿意主动倾吐心声,因此网络咨询也是收效甚微。假若心理教育咨询模式发展为等待式,那么其应有的作用就难以发挥。
2.2重咨询,轻介入。
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时,主要以团体心理咨询或者个体心理咨询的方式为咨询人员提供引导或者启发,会从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入手,与其进行交流和沟通,帮助其克服或者摆脱焦虑情绪。对于一般情况而言,这为咨询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帮助,但是高校的轮流排班模式大大削减了工作效力。当天的咨询教师只负责当天的工作,轻度心理不适的学生当即即可收到显著效果,但对于严重心理不适的学生缺乏针对性,而且效果不明显。
2.3尚未建立起信息沟通的统一平台。
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制的正常运转,对在校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和服务,就要构建起信息沟通的统一平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队伍共同承担,但是辅导员和班主任主要负责监控和观察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人员会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寻求帮助的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从而有效化解其心理危机。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各高校尚未建立起信息沟通的统一平台,不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难以有效预测学生心理动向,因而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
3、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学校社会工作合力作用模式
要预测学校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展前景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科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但社会影响力不大,决策者和学术界尚未普遍接纳和认可学校社会工作的巨大价值。因此,部分学者大胆假设,提出可将学校社会工作模式穿大学生工作体系中,逐步提高学校的管理教育能力。笔者认为,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就应该在坚持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模式的基础上,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健全组织结构,积极探索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结合的有效模式,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1初级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中逐步渗入学校社会工作。
首先,在制定和设计高校学生工作制度时,要积极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优势和独特理念原则,有效弥补传统管理中的缺陷和不足。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时要坚持“人在环境”的理论基础,在选择学生心理问题的介入手段和分析问题根源时要以社会过程和社会结构为基本着眼点,有效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心理教育的缺陷,实现双向协调发展。其次,要大力充实学校社会工作内容,加强对干部、班主任以及辅导员的培训,建成一批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将学校社会工作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中,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建立并完善高校辅导员制度,切实提高辅导员素质和能力,帮助其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熟练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手段、理论和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学校社会工作,不仅有利于完善学生工作模式,还能重塑学生工作者角色,实现学生工作功能的延伸,从而创建和谐校园,培养健全人才。
3.2融合模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交叉运行。
沈黎曾指出,当前的学生问题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学校现有的心理辅导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发展需求,心理辅导老师要加强与学校社工的合作,建构起完善的社会工作制度,有效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要保证学校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其职能,就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在制定学校管理体系时明确规定社会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同时,高校要理顺心理咨询机构、学生教育以及管理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以及相应的关系。倘若高校设有专门的社会工作专业,那么就应将其引入社会工作模块中,组建专门针对学生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促使学生和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投身到社工服务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交叉协调运行。
4、结语
关键词:和谐社会 公民文化 宪法爱国主义
“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以后,从长远来看,其政治意义远远超出迄今为止人们所讨论的范围。它不仅仅是“科学发展观”、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或者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执政党执政模式的变化。从更深人一步说,和谐社会及相关各种目标的实现,会导向政府和人民之间社会契约关系的重建,而这种契约关系的建立和巩固都有赖于一个社会的公民概念以及体现公民特征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加强,有赖于一个公民文化所体现的共识。可以说没有公民文化,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契约便无从谈起,蕴涵在契约文化中的民主、自由等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就会被暴力、零和搏弈等前现代文明的价值观所取代,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也会失去其制度保障。因此,和谐社会意味着一种基于公民文化的契约型国家治理制度。缺乏公民意识,也是中国在政治文化上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因此,重塑公民文化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最紧迫的任务。
一、公民文化的身份认同观
1.公民的涵义
公民一词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在古希腊、古罗马,公民指的是在法律上可以享有政治权利的自由民,而非公民的奴隶和外国人在法律和社会两个层面都是受到歧视的对象。公民是一种身份,一种作为国家认可的构成成员的身份的符号。17世纪洛克、卢梭等人的天赋人权论使公民一词走向普遍化。
《不列颠百科全书》把公民定义为:“公民资格指个人同国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个人应对国家保持忠诚,并因而享有受国家保护的权利。公民资格意味着伴随有责任的自由身份。公民具有的某些权利、义务和责任是不赋予或部分赋予在该国居住的外国人的。完全的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和担任公职权,是根据公民资格获得的。公民资格通常应负的责任有忠诚、纳税和服兵役。”
公民是法律上的概念,强调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平等性。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没有奴役,没有特权,也没有歧视。
与“公民”相对应的是“国民”,与“公民”相对立的是的“子民”。“国民”表明一个人的国籍,而“公民”除了表明国籍外还有更深的内涵,说某人是某国公民,内涵此人与该国其他公民的地位相互平等,拥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民”就是老百姓的意思了,为什么要加一个“子”字呢?《礼记》中说:“子,谓所获民臣”。按照这个说法,“子民”就是不管内心愿意与否都必须臣服的老百姓,它所衬托的是依附型人格、身份差别,所以,在封建社会,“子民”也可以用“臣民”来代替,“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子民”的真实写照。在当前中国社会的习惯性词语中,老百姓远比公民有位置,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公民文化的缺失。
2.公民身份与公民文化
公民身份摈弃了个人身上一切人为的差别,只要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具备了公民身份就会享有基本相同的权利和承担基本相同的责任义务,因此,一个社会公民身份的普遍实现取决于政治的公共性,取决于身份平等的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受到文化传统支撑的身份不平等社会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公民身份的普遍认同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公民文化,这种以认同为基础的公民文化是一种摒弃了等级特权的的政治文化,它要求彻底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建立一种无论任何人都不能违反的法律制度以及对公共权力持有的高度警惕。同时,它还是一种自由的政治文化,在公民文化中,公民们视追求政治自由、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和经济自由为天经地义,它鼓励个性和自我,认为个人的意志、利益、爱好和享受,从最终价值上看高于家族、集体、民族和国家。
在当代,公民文化渐渐取代传统的血统认同和传统认同成为了当代许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基础而成为世界认同文化的主流,认为公民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化解种族仇杀、阶级矛盾、意识形态冲突这些人类社会在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最终难题的惟一解决办法。在所有的公民文化解决方案中,德国政治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宪法爱国主义”观念显得十分突出。
二、公民文化观的现代特征—宪法爱国主义
一个追求和谐的社会必定不会是追求以暴力或以暴力威胁的原则来平衡利益的社会,一个以“和而不同”为特征的和谐社会必定要用以理性协商和妥协的方式来解决利益的冲突,所以和谐社会必须要寻求社会认同。传统的认同价值,如血统认同、种族认同、传统认同等由于其包含的排斥性因素而显得不宽容,这种不宽容如果发挥到极至,暴力原则的解决方案就会接踵而至,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在当代都是层出不穷的。对此,哈贝马斯提出的“宪法爱国主义”观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宪法可以作为公民文化的象征发挥其整合社会的巨大作用,一个追求和谐的社会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以宪法追求其认同价值。
哈贝马斯认为,存在多元文化差异的人类共同体是不能以民族认同来维系的。作为统一和融合的基础,民族主义缺乏价值规范的基础。提出现代国家统一的价值规范问题,是哈贝马斯“宪法爱国主义”的精髓。尽管哈贝马斯的宪法爱国主义在1989年之前就已经提出,但两德统一、欧洲联盟以及移民与全球化浪潮仍然是哈贝马斯倡导宪法爱国主义的三大主要背景。
一、树立服务民生的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机制
(一)以人为本,转变传统观念。
树立“人的档案最重要”之治档理念,改变过去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的传统思想。重新认识与普通百姓、民生相关的各种档案的价值。把所有涉及人的档案收集齐全,管好用好,真正把人的档案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民生的各个领域。改变过去重机关团体利用轻个人利用,重为机关团体服务轻为群众服务的传统工作方式。建立方便广大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搭建更加开放,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档案服务平台。树立服务民生与服务业务并重,服务群众与服务领导并重的观念,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档案工作的每一环节中。
(二)变换思路,改变传统服务方式。
在做好日常查档服务的基础上,改变过去坐等上门,你查我供的被动式接待服务传统。丰富服务手段,采取开放服务、咨询服务、网络服务等多种方式,简化民生查档手续,对有特殊需求的群体或个人开辟利用档案服务的“绿色通道”。在查档工作中实行“五结合”:被动接待与主动服务相结合;现场查阅与来电来函代查相结合;实体查阅与网上查阅相结合;随机回访与跟踪服务相结合;工作日查阅与休息开放日相结合等人性化服务方式,提高民生档案的查准率、查全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创新手段,提高服务效率。
加强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民生档案优先数字化,建立民生档案信息中心,将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利用需求较高的民生档案资源,如婚姻状况、独生子女、求学就业、社会保险、房屋拆迁、土地产权等优先数字化,建成专题数据库,通过计算机实施在线检索利用,缩短查找检索档案时间,让百姓迅速获取所需信息,提高了查档效率,优化了服务民生的能力。充分利用档案信息平台,扩大了民生档案服务的时空范围。同时,实现了各部门档案资源共享,方便民生档案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加强民生档案编研工作,促进民生档案的深层次和系统化利用,将党和政府改善民生方面的方针政策等汇编成册,方便人民群众查考利用。唐山市丰润区档案馆编写了《档案馆民生档案利用指南》,介绍馆藏民生档案的内容,使民众快速了解馆藏的民生档案信息。
二、抓住源头,强化指导,努力建设适应民生需求的档案资源体系
(一)要重点加强与民生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结合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大政府已公开现行文件的收集力度,改变档案馆单纯接收党政机关文书档案的做法,建设面向民生的多元化馆藏体系。积极调整档案的接收范围,切实加强婚姻登记、山林权证、土地、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房地产、复退安置等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档案接收进馆。另外,本着“先用先整、突出重点”的原则,深入挖掘现有馆藏各类民生档案资源,集中力量,优先进行研究、整理、编目、数字化及提供利用。使所有民生档案能够更快地提供给广大人民群众。
(二)要加强管理,分类指导。
从源头上抓好民生档案的管理利用和监督指导工作。目前,民生档案管理水平虽呈上升态势,但仍存在有些单位民生档案整理不规范甚至未进行整理,有的虽经整理但不齐全,部分单位还采用传统手工操作,其信息安全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加强对档案管理员的培训显得尤其重要。唐山市丰润区档案局主动与社保、医保、就业、民政、司法等多部门协调,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现场指导、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培养出大量有理论、业务强的档案管理人才。为民生档案建档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确保涉民部门形成的民生档案及时建档、有效管理、齐全完整,不流失、不散落,为服务民生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来源。随着各项惠民政策的不断深入开展,涉及到群众的方方面面。为此,我们要对民生档案进行分类指导。一是抓好农业农村档案,巩固发展村级档案,推广建立村情档案,将计划生育档案、土地承包档案、土地流转合同档案、宅基地档案、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失地农民档案和农村换届选举档案等列为管理重点。二是切实抓好与群众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险档案、就业人员档案、失业人员档案、房地产档案、婚姻档案、城市拆迁档案、公证档案、学籍档案和企业职工档案等重点民生档案的建设,明确责任,规范管理。三是抓好社区档案,建立完善的社区人口档案、困难家庭和低保对象档案、居民健康保健档案、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档案建设和管理,稳步推进民生档案管理工作。
(三)要健全制度,加强监管。
民生档案的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为档案服务民生提供法律保障。唐山市丰润区档案局以档案法律法规为准绳,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加强对民生档案的监管工作,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民生档案监管机制。如:将涉及民生档案工作的单位纳入年度档案行政执法检查范围,并对其建设情况定期组织专项检查;对民生档案管理部门遇到的问题加以协调沟通,及时解决。
三、加大档案宣传力度,提高民生档案的利用意识
关键词:区域性现代测绘现状基准体系
1 区域性测绘基准体系建设的现状
1. 1 平面基准
1.1.1 CORS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
CORS 是将空间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测绘技术等多种技术集成的实用性系统,是城市和地区不可或缺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可以定义为一个或若干个固定的、连续运行的GPS 参考站,利用现代计算机、数据通信和互联网(LAN/ WAN) 技术组成的网络,实时地向不同类型、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用户自动地提供经过检验的不同类型的GPS 观测值(载波相位,伪距) ,各种改正数、状态信息,以及其他有关GPS 服务项目的系统。
CORS 改变了传统测量中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分离的作业模式,集控制测量、细部测量、水准测量于一体,且在系统有效覆盖范围内,测量精度平均、可靠性高,全面提高了测绘工作的效率。满足了不同行业、不同用户的定位需求,为城市规划、国土管理、城乡建设、基础测绘、交通管理、气象预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等提供了空间定位服务,是区域性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构建“数字城市”必要的技术支撑。
1.1.2 高精度平面控制网
(1) 省级C 级GPS 网:省级C 级GPS 网形成了与全国高精度三维地心坐标框架相一致的大地控制网。大地基准: 1980 西安坐标系; 高程基准:1985 国家高程基准; 重力基准: 2000 国家重力基准。C 级GPS 网的平均基线10―16 km。目前浙江、福建、江西、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上海、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和陕西等省(直辖市)都完成了C 级GPS 网的建设工作。
(2) 城市GPS 控制网:多数城市GPS 控制网都是采用分级建设的,首级控制网为一般为框架网,按国家GPS A 级网的要求联测国际IGS 连续运行站。框架网平均基线30 ―50 km。平差后相邻基线点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的测定精度一般优于5mm。在GPS 框架网的基础上布设GPS 基本网,按国家GPS C 级网的要求施测,具有WGS ―84 、西安80 、北京54 和地方坐标系。基本网的平均基线约15 km。平差后相邻基线点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的测定精度一般优于2 cm 。
1.2 高程基准
1.2.1 省级高程基准
基本水准网一般为二等,局部加密三等,1985国家高程基准,按国家水准测量规范施测。
1.2. 2 城市高程基准
基本水准网一般按二等水准,部分城市开展了地面沉降监测工作,一般按一、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
1.3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
部分省市借助于重力数据进行了区域性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工作。
1.3.1 省级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
目前已完成的省(直辖市) 有近20 个: 2003 ―2004 年,浙江、福建和江西省开展了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化试点工作,2004 ―2006 年,华北4 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 和华东、华中8 省市(上海、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和山东) 等也相继进行了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工作,其精度一般达到了:城市:3 ―5 cm ; 平地和丘岭地区: 5 ―6 cm ;山地:6 ―8 cm。
1.3.2 城市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
武汉大学李建成教授与合作者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已攻克了局部大地水准面的多项难题和关键技术,似大地水准面严密的陆海统一算法和具有原创性的球冠谐理论和方法,既保证了陆海地区似大地水准面的高精度,又能反映高分辨率局域大地水准面的特征。他们近两年在东莞市、广州市和武汉市进行的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达到了1 cm ,这一成果将改变传统高程测量作业模式,可取代长距离二等水准测量。
2区域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构建
2.1 整体推进、区域先行
国家测绘局“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 到2010年,基本建成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确保全国测绘基准的完整统一。要实现这一目标,难度是很大的。区域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是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和城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是很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城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建设更为重要。目前在区域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建设的进程中,由于地区差异和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不平衡,出现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份和城市较中西部地区的进展快,城市比省(区) 精度高等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区域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要按照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的要求,在内容、精度、进度上确保与国家的一致性,有条件的省(市) ,尤其是城市要率先推进本区域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如江苏省、广州、武汉和东莞等城市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为全国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2 政府投入、共建共享
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长期合作和共同推进。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一般多采取“政府投入、测绘牵头、部门参与、服务社会”的模式,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信息共享、科学管理、务实高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相关方共同研究开发和建设,大力推动共建共享,不断提高应用和服务水平。如江苏省CORS 的建设由江苏省政府投入,江苏省测绘局牵头,省气象局等部门参与,系统实现了高精度、连续、动态、实时三维定位服务,在共建共享原则下,与省气象、地震等部门共同搭建了省级区域性的GPS 气象应用实时共享服务平台,并为与邻省市CORS 系统互联形成跨省份、跨行业的综合服务系统奠定了基础。
目前,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系统自动化管理、数据采集与分发等方面,从已建成系统的共享服务模式看,还局限于原始数据共享,与实现在线服务的全面共享还有一定的差距。要实现在线服务的全面共享,必须强化系统在用户数据上传和在线处理、运行状况、参考站信息检索、观测数据下载、系统管理与监视、用户注册与管理等功能,还要扩展坐标系统间的转换功能。
2.3 建立高精度的测绘基准
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建立高精度、三维、动态、多功能的测绘基准体系,其关键技术是建立高精度的测绘基准,实现高精度和实时性的统一。区域性测绘基准建设的重点是平面基准、高程基准和重力基准。建设中既要有高精度的平面和高程基准,又要借助于重力数据进行区域性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并建立严密的转换关系,还要有实时的CORS。
2.3.1 平面基准
平面基准一般采用CORS 和高等级GPS 控制网来建立和维护一个统一的高精度、动态、实时、三维的地心坐标系及其由地面基准网点构成的参考框架。
1. CORS系统精度:动态参考基准:地心坐标的坐标分量,绝对精度优于0.1 m ;基线方向的坐标分量,相对精度优于 ;实时动态定位精度,水平优于3 cm ,垂直优于5 cm ;事后定位精度:水平优于5 mm ,垂直优于10 mm ;
可用性:不低于95 %;
完好性: 报警时间小于6 秒, 误报概率小于0.3 %等。
2. 省级C 级GPS 网应采用空间定位技术,建立覆盖省级的与全国高精度三维地心坐标框架相一致的空间大地控制网。其空间定位应采用1980 西安坐标系为大地基准;采用1985 国家高程基准为高程基准;采用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为重力基准。数据处理应采用IGS精密星历,地心坐标系和ITRF97 参考框架。
3. 城市高精度GPS 控制网:城市GPS 控制网采用分级建设,首级控制网为框架网,按国家GPSA (或B) 级网的要求实施,联测国际IGS 连续运行站, 采用精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获取精确的WGS84 坐标。在GPS 框架网的基础上,布设GPS基本网,按国家GPS C 级网的要求实施。
2.3.2 高程基准
建立高精度的高程基准可采用常规的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利用厘米级精度水平的似大地水准面将GNSS 测定的大地高转换成正常高,借助似大地水准面形成的高程基准,以此代替几何水准测量所建立的高程参考框架。
(1) 省级高程基准:省级的高程基准应不低于国家二等水准的精度。
(2) 城市的高程基准:城市的高程基准应不低于省级的高程基准的精度,东部沿海城市宜按一等水准的精度建立。
(3)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
1) 省级似大地水准面:平地和丘岭地区:5 ―6 cm ;山地:7 ―10 cm ;
2) 城市似大地水准面:2 cm ,有条件的城市应力争达到1 cm。
2.4 建立平面基准和高程基准间的转换关系
具备了高精度的平面基准、高程基准和似大地水准面成果后,还需要将其联测和处理,建立精确的转换关系,真正建立起实时获取高精度三维坐标的现代测绘基准。
3结束语
区域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是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由测绘主管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建立共建共享的服务机制,不断提高应用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贫困群众 社会救助 制度 建设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规定:“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近年来,彭水县委、县政府在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对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社会救助工作中还存在着困难和问题,社会救助工作值得深思。
一、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现状
彭水县位于重庆直辖市东南部,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国土面积3905平方公里,总人口69.7万人,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辖39个乡镇(街道),生态环境脆弱,贫困面积大,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薄弱,社会救助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民政部门承担着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灾害救助等大量的社会救助职责,工作面大量广,任务繁重,全县常年救助保障的民政对象近25491人(城市低保6481人、农村低保15474人、五保对象3536人),2015年1-7月,医疗救助1.6万人次,节日救助6.08万余人次,今年1-7月共计各类救助对象超过10万人次,救助资金3874.3万元。
二、当前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的问题
从目前的整体情况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低保规范化管理亟待加强。一是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实难度大。由于家庭成员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多元化,特别是一些隐性或不确定性收入难以准确量化和认定,导致保障对象难以准确把握。二是对低保政策理解和执行上存在偏差。在政策执行上变形走样,出现了“平均分保,轮流候保、关系保、人情保”等现象,甚至还擅自扩大保障范围,将低保作为化解各项社会矛盾的手段,将一些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人员纳入保障范围;
(二)社会救助实力须进一步增强
一是社会救助水平低。彭水县社会救助仍然属于低水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高,城市低保每人每月365元、农村每人每月215元,根据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要理论,现阶段贫困家庭成员只能满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只有提高社会救助的层次,才能为贫困者提高需求的层次提供动力,促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是医疗救助水平偏低。由于受病种范围和全年累计封顶线的双重限制,致使部分大病患者,得不到有效地医疗救助,即使有的大病患者在救助范围内且又参加医疗保险,能够得到一定的医疗保险补偿和医疗救助资金,但较大的自付部分仍令救助对象承担不起,一旦患了大病就不堪重负,不得不放弃或中断治疗,结果陷入“有病难治”的困难境地。
三是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设施滞后。首先,农村五保对象保障标准依然偏低。农村散居五保对象每人每月340元,要完全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还有较大困难。集中供养人员每人每月450元,如果没有乡镇(街道)财政补贴,也不能满足五保吃、穿所需。其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设施落后。敬老院内部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单一。多数服务机构只能提供一日三餐的饮食服务,其他服务项目难以正常开展。
(三)社会救助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一是基层社会救助力量薄弱。县民政局从事低保工作的只有5人,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县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乡医疗救助等工作,人均管理达2.5万多人;多数乡镇配有民政干部1-2人,少数乡镇仅有1人,且部分民政干部还身兼数职,在村一级,大量的社会救助工作又难以配备专职人员,这对进一步做好社救工作带来了困难。
二是工作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从救助对象的认定上看,在困难家庭收入和人员的核实方面,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估,在具体工作中只能依靠传统的“看、问、查、访”等手段进行,工作难度大、任务重、效率低,家庭核实存在较大主观性和随意性,导致数据不尽准确。
三是救助对象的动态管理难以把握。社会救助工作人员要负责低保工作的审核、发放、监管工作,人少事多的矛盾非常突出,客观上没有足够的人员力量、时间以及物资条件,完成经常性的、量大面广的城乡低保异动监管、核查工作。
三、今后开展工作的思路及对策
(一)进一步打造社会救助平台。
一是打造公平的审批平台。在乡镇(街道)建立统一受理社会救助申请的窗口,并及时受理、转办申请事项。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和困难家庭的“一评议三公开”制度,完善和优化救助审批程序,打造快捷、透明的社会救助审批平台。
二是打造动态的管理平台。首先,救助标准动态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年提高救助标准;其次,完善低保制度体系、管理体系、监督制约体系,强化救助对象核查工作,全面实行动态化管理,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维护社会救助这项“阳光工程”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影响,
三是打造快速的救助平台。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探索更有效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的网络化优势,合理运作县、乡镇(街道)、村(居委)三级救助网络,确保“第一时间核灾,第一时间报灾,第一时间救灾”的快速反应救助平台的健全和完善。
(二)直接的给付式救助和间接援助式救助相结合
坚持“保障基本生活,鼓励劳动自救”的原则,因此,在实施社会救助的过程中,要把救助的直接的给付和间接援助结合起来。
一是政府主导社会救助。帮助贫困家庭解决生活的困难,如子女教育、疾病救助、住房救助等,如果贫困者陷入贫困的链条没有外在的力量支持,他就无法自行脱贫。
二是注重对贫困者进行生活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对年龄较轻、身体状况较好、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贫困家庭成员,要采取提高文化素质、协调人际关系、职业技能培训等,以期自立更生。
三是帮助贫困家庭建立自信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因为贫困在一定程度上给贫困家庭成员带来心理上的焦虑、自卑、失落,对生活前途迷失,通过适当的开导、引导帮助贫困家庭的成员重塑生活的自信,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状态。“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助人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受助者实现自助,只有把直接的给付救助与间接的援助救助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贫困家庭成员的“自助”。
(三)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援系统
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但社会救助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政府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对社会救助进行政策规范和指导。一是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二是明确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三是可以将社会救助中的具体服务事项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四是要求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及相关机构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机制和渠道。协调救助部门或团体之间的关系,促使社会捐助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做好社会捐助物资的储备和管理方面的工作,使得社会捐助的物资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有了稳固的社会支援系统,就能解决医疗救助水平偏低的问题,就能增加临时救助、倒损房恢复重建补助金额,就能不断改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
(四)进一步规范社会救助管理
一是健全社会救助工作队伍。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民政社会救助综合管理服务机构建设,真正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五到位”; 各村(居)委会要落实1名专职社保人员,纳入村(居)委会干部进行换届选举,并保证必需工作经费和办公条件;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提高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二是规范低收入家庭认定。贯彻实施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办法,全面建立低收入家庭认定制度,开展跨部门核对城乡居民收入工作,建立和完善民政、金融、公安、建设等部门联动收入比对机制,对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对象的房产、存款等财产情况进行调查,为社会救助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性数据,进一步规范社会救助工作。
三是严格低保、困难家庭的动态管理。对城乡低保,严格入户调查,多方核实,摸准底数,把好“入口关”,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解决困难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建立动态管理和自然退出机制,形成规范化运作模式。
(五)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设施
一是加强敬老院的建设和管理。首先,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实行事业单位管理;其次,扶持发展院办经济,根据敬老院规模,划拨一定数量的经济用地,支持敬老院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增强敬老院的发展活力;再其次,规范院务内部管理,强化内部功能设施,美化院内环境,完善院民学习和娱乐休闲文化制度,改善服务质量,探索社会化代养模式,拓展敬老院的养老服务功能。
二是加快避灾中心的建设步伐。遵循“因地制宜、资源整合、功能完备、平灾结合”的原则,充分整合现有的公共资源,进一步完善灾害救助工作机制,在完成重点乡镇避灾场所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步伐,确保城区、乡镇(街道)都有避灾中心或避灾点。
三是推进救灾物资仓储建设。应综合该县灾害发生特点、区域人口分布、交通状况、区域经济密度等因素,合理拓展政府物资储备库布局,努力构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好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储备充足的救灾物资,防患于未然,确保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来临时不打无准备之仗,从而迅速、有序、高效的开展各类社会救助。
参考文献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及解读》
《2014年彭水统计年鉴》
《彭水县民政局201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建立一流的安全文化,需要全员参与,各尽其责,共同努力,才能扎实推进水到渠成。在这当中,班组长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就起到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班组长自然而然的成了推动者、践行者、缔造者和安全文化的辐射源。一个安全理念确立后,还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去推广和完善,并且要与班组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例如推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时,就与原有的系统“检查、复诵”制度相重叠,处理不好就会给倒闸操作造成安全隐患,作为班组长就要灵活运用,进行有机的结合。由此可以看出,班组长是安全生产、质量和效益的第一责任人,是所有工作任务落实的关键一环,是安全文化的推动者。
子路求教于他的老师孔子如何理政,孔子告诉他:“先之、劳之、无倦。”意思是说:要比别人先做,全身心地操劳。并且不知厌倦、这是对班组长真实的工作方法的高度概括。一个班组长必须把安全作为自己一切行为的价值取向,自己事事都要给下面兄弟“打样儿”,不仅自己不违章违纪,而且能够抵制、批评各种违章违纪,深刻领悟“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含义,把它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准则。同时不断提高事故预想和反事故的能力,设备一旦发生异常运行或事故,能够机敏果断地采取补救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大面积停电的可能性。养成“一切负荷安全生产标准、一切负荷安全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成为安全文化的自觉践行者。
有人戏称班组长是日伪时期的“维持会会长”,见谁都得点头哈腰,两面受压。确实,班组长是各种生产任务的具体落实单元,直接从事安全生产各项工作。也是矛盾的交织点和安全事故的多发地带,但也是安全建设的源泉,通过潜移默化兄弟般的相处,不断提高班组员工的责任,解决安全上的矛盾同时,也杜绝了安全事故,这就是在缔造班组安全文化。因此班组长就成为了安全文化的缔造者。
专业的社会工作实践在我国起步较晚,个案社会工作作为其中重要的分支,近些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专业的个案社会工作者所接受的多为西方国家总结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而我国又面临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国情,人们有着一套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世代相传的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人情伦理和普世价值,也存在不少与专业个案社会工作相悖的思想,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价值观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有助于个案社会工作更加适应当前国情,也有利于其在确保专业化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本土化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宝库,也是一个复杂又矛盾的有机整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其基本精神、对家庭伦理道德的规范认知和对和谐文化的剖析,对个案社会工作产生着重要影响,为个案社会工作者处理工作者与案主,工作者与家庭及工作者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指南。
(一)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倡导社会公平和正义,《礼记》中提到“天下为公”,天下也就是“社会”,人们对“公”的理解,体现了人民对于社会公平的向往和追求。而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就是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会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行政干预、舆论压力是常见现象,这些都挑战着个案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观和职业底线,这就需要个案社会工作者坚持原则,做出理性判断和选择,还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来丰富自己处理复杂实务中所要面对的困难和干扰,也需要专业的督导来帮助从业人员不断强化职业技能和完善职业素养。
(二)长幼有序的家庭伦理观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的概念,并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制度。在传统的家庭关系中,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处事原则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家庭伦理中要求晚辈尊敬长辈,婚姻道德中则要求妻子忠诚于丈夫,这些都维系着家庭的稳定和完整。个案社会工作者帮助案主解决家庭问题时,应积极引入这些思想,启示现代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接纳和吸收。在家庭关系中,父母要做好表率,孝顺父母,提携晚辈,妻子忠诚丈夫,丈夫也要体恤妻子,帮助家庭建立和维持一套稳定、和谐的伦理观念,以便更好地解决家庭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和谐文化的普世观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中推广“和谐”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要和善以对,人与社会要友善相容,人与环境要友好相处。个案社会工作者在处理社工实务时,也应怀抱这一套普世价值,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情怀去接纳每一个案主,关爱案主,不因他们的民族信仰和阶层背景而歧视、区别对待。与此同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案主分析问题,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环境转变,更快地融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个案社会工作者也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社会情感,提升专业价值。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套普遍适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在这笔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时展的价值观念,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一)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压抑
传统文化中一直要求人们塑造共性人格,维护群体的整体价值,孔子的“克己复礼”要求人们克制自己,完全依附于整体之中,朱熹则让人们忽视对个人利益的政策追求,“存天理,灭人欲”。可见,传统文化过分压抑个体需求,容易造成个体潜能被埋没,也极易导致人格的扭曲,长此以往,对个人和社会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个案社会工作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并不熟悉专业的社会工作流程,加之很多案主并不是主动寻求社工机构帮助,这导致个案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很难与案主建立关系,案主的需求和困难无法及时、准确地被获知,及时发现有问题,也无法有效地找到问题的根源,这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开展造成比较大的阻碍。因此,社工人员不仅要了解传统文化,还要审视传统文化中的不利因素,学会趋利避害地运用这些传统文化因素。
(二)传统婚姻家庭观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传统文化中对婚姻道德要求极多,但是多站在男性立场提出,完全忽视女性权利。而随着时展,女性的需求也逐渐受重视,传统的婚姻观也要发生转变。但是社工人员在处理作家庭社会工作实务时,常常会发现男性会利用传统的婚姻观约束女性而放纵自己,有些甚至对女性实施“家暴”。而很多身处偏远地区,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女性大多忍气吞声,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拒绝他人的关心与帮助。个案社会工作者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要用于尝试与案主沟通,在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之外,还要以平和的心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理性地评判是非对错,帮助案主找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传统文化对规范的片面化
我国传统文化对很多规范存在单边规定,如在医患关系中,对医生的规范是“救死扶伤”,要求“医者父母心”,却对患者没有任何要求。个案社会工作者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容易受传统文化影响,单方面考虑某一方的处境,这对问题的合理解决是极为不利的,必须多元化地看待各类规范。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思想精华,这些精华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社工人员也要注意到,传统文化随着时展和西方思想的影响,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许多原本正确的观念,也许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增加了不合理成分。个案社会工作者应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多重影响,辩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章晓.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J].华章,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