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师资培训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去年八月下旬,郑继伟副省长在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我校调研,闲谈中他突然提问:“农村初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我略为思考,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师资力量的薄弱!”
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已逐渐改善,硬件设施已基本到位,公用经费也有了保障。对于学校来说,教学质量便是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便是教育教学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尽管生源的好坏也有较大影响,可我们别无选择。何况,优质生源是否流失,本身同学校师资力量的强弱具有密切的关系。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树立以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发展的理念,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二、问题的剖析
1、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在哪?
探讨农村初中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可用简单的一句话加以概括:先天不足,后天不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提倡大力发展教育,许多农村办起了初中,甚至高中。师资力量不足,许多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应运而生,小学毕业教初中、初中毕业教高中的情况也有发生。后来民办教师精简,学校撤扩并,这种现象才得以改变。发展到今天,学科设置不合理的现象较明显,尤其是音体美等教师的缺乏。另一方面,近十年教育的大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给百姓子弟创造了就读大学的机会,也使得大学的门槛降低了,进入师范类大学的门槛就更加降低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国家在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可许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填师范类还是不得已而为之。通俗地说,分数低才填报师范院校。再加上优秀的毕业生还有流入其他热门行业,进入教育系统的毕业生质量就相对受影响了。有人说,现在第二批毕业的本科生还不如八十年代的专科生,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是这样的毕业生,分配的时候能把优秀的向农村倾斜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当然,我们也不容否认,部分毕业生分入农村初中后,他们相当努力,三至五年后已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农村初中存在优秀教师向城区学校、向名校流动的倾向。宁海胡陈中学校长在一次座谈会上无奈地说:“近三年我校就调出了10位骨干教师,让我们这样的贫困初中如何发展?!”
2、教师专业成长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既然教育发展要依靠师资力量,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那么教师专业成长内容主要应包括哪些呢?理论界有多种说法,笔者赞同林崇德教授的三分法。
(1)专业精神。主要指师德、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方面。
(2)专业知识。主要指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及文化知识等方面。
(3)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监控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等。
三、问题的探索: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专业成长的方式有多种,许多学校均有探索。我校重点放在中青年教师这一群体,在制定三年专业成长规划基础上,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读书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阅读兴趣是靠教师来带动的。他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的阅读水平。”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应有强健的生命力――学习的需要、信心与能力,有着强烈的“终身打工”与“终身发展”的理想与信念。为此,我们学校规定每一位中青年教师必须每年至少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和一本专业知识辅助读本,不包括课任教师所任教的教本及教辅材料,并要求写好读书笔记。书本由各教研组确定,学校统一购买,学校每年确定一定的经费支出。同时,学校实行“读书会”制度,定期学习交流总结,从制度上加以保证。
2、培训
教师本身各方面知识的欠缺及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促进教育内涵的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更迫使教师必须注重培训,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岗位,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为此,我校采取了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
(1)校本培训与区域共同体培训。通过教研组、年级组、区域共同体教研大组等平台展开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2)省市县各级培训。学校积极参与“领雁工程”等各种形式、层次的培训,让骨干教师既有本体性知识结构的变化,更有教育实践性知识的体验与总结。
(3)民盟“烛光行动”。我校与宁波市民盟签订了五年的结对合同,学校每学期派出两位教师由民盟宁波市委帮助短期培训,同时民盟宁波市委还不定期地派市各学科骨干教师来我校讲课,有力地促进和帮助了我校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3、上网
“网上学堂”实际上也是读书学习的一种途径。从另一方面说,借助于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也是教学能力的一方面。这里把它列为单独的一个方面,是进一步认识到从电脑中我们可以更快更简便地学到许多内容。许多教学理念能从中领悟,有众多的课件也能从中引来参考,更能在众多教育名家的博客中汲取营养,还可同众多的同行及学者进行交流沟通以提升自己。学校正在积极创造条件人手配置一台手提电脑,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设便利条件。
4、反思
只有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中才会不断地提高。学校提倡教师以“叙事性总结”、“教后感”、“读后感”等多种形式进行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使自己的工作学习留有痕迹并有所思考,使自己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使自己提升专业水准。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 培训师资队伍 建设 专业发展 策略构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109-04
一、问题的缘起
1.校长培训师资的缺乏
几年的教育干部培训尤其是校长培训工作实践,感触颇深是难于、苦于培训师资的缺乏。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中小学校及后备干部培训的师资力量靠本校自有师资与外聘兼职师资相结合;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直接送到高校校长培训基地培训;2010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小学)“领雁工程”校长培训班理论培训在本校培训与外送到高校培训相结合。在本校培训外聘师资与外送高校培训原因都是自有师资的缺乏。本校没有足够的培训师资,可谓“无米下锅”,难于、苦于“无米之炊”,只得“借米下锅做饭”、“外送借力做饭”。外聘师资和外送培训有诸多困难和不便。外聘师资的困难:繁忙的本职工作与外出讲学的冲突,时间难安排,自然有来不了的;外出讲学太劳累婉言谢绝;外聘师资和我们外送受委托培训单位的师资同样参差不齐,有的教师能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效果良好;有的老师只是知识理论的堆砌与灌输,缺乏实际经验,效果不佳;有的将已定的专题临时更改,“有什么讲什么”,而不是“需要什么讲什么”,无法按需施训。外送培训涉及住宿、就餐、交通、安全、管理、成本等一系列事情和问题。培训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自己学校的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教育政策法规及参训校长的高要求的理想应然与培训师资实然的差距
我国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中小学校长培训施教机构的教师实行专兼结合。培训机构应配备素质较高、适应培训工作需要的专职教师队伍,并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领导和优秀中小学校长作为兼职教师。”
中小学校长一般来说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的教育、管理理论的接触。按常理,作为培训中小学校长的师资,应在理论上有深度、广度,在实践上也要有深厚的积累,自身具有强烈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意识和行动,施训机构经常能提供较多的学习与进修的机会,才能胜任校长培训的任务,但在实际的校长培训中,培训师资的情况离理想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许多培训师资难以将教育、管理理论与中小学教育管理实践完美的结合,致使培训效果欠佳。就培训机构而言,一些教师缺乏基层教育实践工作的经验,不太了解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培训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不能将教育、管理理论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这种情况也存在于聘请自高等院校的客串培训教师中,倚重于理论知识、知识体系、逻辑体系,也缺乏实践的融合与对接,也使得校长不能将所学理论转化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当然,有些培训教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而缺乏理论的依托;有些培训教师理论的容量、高度和实践经验两者都欠缺。校长培训,教师若既能上得理论殿堂,又能指导校长的实践课堂,这样培训效果就会好,参训校长的满意度会大大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对人才培养的教师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那么对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师资队伍要求则更高更综合了。而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师资队伍现状怎样呢?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队伍的现状
1.总体师资力量薄弱,不能胜任校长培训工作。
如笔者所在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36名,年龄结构:平均年龄45.9岁;学历结构:研究生学历6人,占16.7%,大学本科17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占64%,专科7人,中专(高中)学历3人,高中以下3人;学科结构:缺很多学科的老师;专业职称结构:高级职称教师6人,占16.7%,高级职称6人之中只有3人上课,中级职称18人,占50%,中高级职称占67%。能、会教学的人员(专任教师)15人,只占41.7%,能给中小学校长上课的就更少了,非教学人员比例高达58.3%。按省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要求,专职教师数要达到所在地区专任教师5‰,应有50多位专任教师;硕士研究生比例要达到20%以上;培训者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应占95%以上;中高级职称比例应占80%以上;要求具有特级教师称号或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知名教师至少3人。存在“两高两低现象”即年龄结构偏高,非教学人员比例偏高、学历偏低、职称偏低。这种情况很难适应校长培训的需求。且基层教师培训机构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
2.校长培训师资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能胜任校长培训的需求
在学历、职称结构上,如上例基层培训机构一样,培训机构的教师的学历和职称达不到示范性培训机构的标准,甚至差距很大。综合型、复合型的培训师资更是欠缺,而校长培训正非常需要这类师资。校长培训师资的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能力结构上。培训机构的师资构成比较复杂,大部分师资过去从事中师或高中、中专或成人函授教学管理工作,很少有校长任职经验,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严重。即使是从大学或学院请来的兼职教师,在培训讲课中,只顾知识的传授,缺少“点石成金”的点拨,理论不能升华,难以转化成对校长能力的促进。如此的理论学习,对校长管理实践缺乏具体指导,无实效意义。校长培训需求是注重问题解决取向的、以教育实践困境的实际解决为目的的,需要的是对自己如何做好校长的教育理论和领导管理实践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要用实践知识来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到更好”。而理论知识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如果培训教师缺乏校长实践知识,只关注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理论性与校长的实际工作相去甚远,不能满足校长的培训需求,也就缺乏校长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校长培训师资解决的措施:东聘西请、兼职为主
我国没有对校长培训师资资格的专门规定,校长培训不属于培训机构的主要工作,大多数县级培训机构的老师担任教师培训,只有少数几个能给校长上课。基于以上情况,在校长培训时,找培训师资很困难,靠东聘西请来完成培训任务,可谓是请“消防员”救火应急。尤其是像领雁工程校长培训班要排一个月的理论培训课程,真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费煞苦心!校长培训师资大部分以外聘兼职为主,一般聘自省级教育学院、市级教育学院、师范院校或教师教育学院和资深中小学校长。外聘的兼职师资中讲课好的毕竟有限,有的工作很忙根本出不来,有时候难免会出现“应人设课”、“有什么讲什么”、而不是“需要什么讲什么”的现象。
由于师资力量薄弱、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缺乏胜任校长培训的优秀教师,即缺少专注于校长培训,对校长培训有研究能高效培训的教师。于是聘请校长培训师资是困扰培训机构的难题,通过各种渠道聘请师资,往往以试错的方式进行,好的继续留有,不好的下次另请他人,找不到人就只能将就使用。培训师资的选用缺乏稳定有效的机制,培训效果就很难保证。由于东聘西请校外师资,事实上对外聘的师资不存在实质性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既缺乏对外聘师资的必要管理,也挫伤了本校教师进行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本校教师能力水平的提升。这几个状况存在一定程度的恶性循环。
三、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对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1.优质的培训师资积极有效地推动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
校长专业发展指校长逐步适应专业标准,得到持续发展、完善,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任何职业的专业人员在进入专业岗位前和进入专业岗位后,都要接受一定程度的专业性培训,校长也一样,接受经常性的培训是不可或缺的。实践证明,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在人力资源的效能提升和校长自身的自身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一些校长由于很少接受培训而成为只拥有常规管理技能的“简单劳动者”,而另一些校长由于重视参加培训,其劳动价值随着学校的发展而得以升华,逐步向“专家型”校长迈进。在优秀师资团队的指导引领下成长更快、效果更明显。
2.培训师资的培训专业化水平决定了校长专业化培训的有效性
培训师资的培训专业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专业化的培训理念,新时期校长培训的重心是提高校长专业素质,树立以提高能力素质为核心,走向专业发展的理念;通过培训,增强校长的专业化意识,构建校长专业知识结构,提升校长的专业品质与能力。二是专业化的培训课程,校长培训的内容即课程设置在培训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有高水平的专业化课程才能有高质量的专业化培训。校长专业发展的需求是确定培训课程的依据,也是提高参训校长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三是专业化的培训方式,改变以往满堂灌、一言堂的单一方式为多样化的方式在培训教师指导下的、由学员进行自主性、反思性学习的培训。在培训中,注重引导学员广泛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反思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注重培训方式的科学性与操作性,做到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研讨与交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性与个性化相结合,让每一位参训校长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研讨、碰撞,进而通过梳理、反思、总结,促进发展。四是专业化的培训手段,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强化管理保障培训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培训师资的培训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校长专业化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3.中小学校长渴望优秀校长培训师资的指导与引领促进专业发展
笔者因研究影响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因素之故,编制了《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于2009年10月22日发出150份给中小学正副校长填写,到12月12日为止,收到51份,回收率为34%,其中一份为无效卷(共3页的卷子只填写了1页)。《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了30项影响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因素,其中一项为“校长培训的师资水平”对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影响很小、影响较小、影响一般、影响较大和影响很大,选影响很小的没有,选影响较小的1人,选影响一般的6人,选影响较大的30人,选影响很大的13人,影响较大和影响很大两项之和为43人,占86%。从中可看出,中小学校长普遍认为校长培训师资水平对其专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渴望得到优秀培训师资的指导和引领。
四、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构建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已逐步转入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的继续教育的新阶段。”“要按照少而精、专兼结合、合理流动的原则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建设。”“专职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熟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规律,善于开展和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继续教育教学活动;要熟悉基础教育,能够深入中小学课堂,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改革和研究。”这就对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更具体、更严格的要求。
校长作为学校的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办学水平及质量与校长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这种专业化水平中的专业精神和态度的转变、专业知识的增长、专业能力的提升与校长培训工作息息相关。校长专业化需要校长培训专业化,培训作为校长专业发展的“工作母机”,应为校长的专业发展提供充分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支持。尤其是培训师资队伍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胜任培训工作的师资队伍,就很难确保校长培训的高质量和好效果。
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组建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校长培训师资队伍。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1.培训者个人:自主建设和自主发展策略
在职业自觉和专业自觉的驱使下,培训机构的培训者个人自主建设与发展,属于培训者自我内需驱动下的成长。校长培训教师自觉的自主更新、自主建设、自主发展,是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最根本原因,是第一位的内因、第一动力,也是建设以专任教师为主、兼职为辅的培训师资队伍的根本所在。
(1)在学习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建设和自我发展。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培训者不是学不学,而是要主动学会怎样学习,怎样使自己走向培训的专业化,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不仅要学习知识、更新知识、学技能,更要提升能力和综合素质。学会学习就要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广泛的阅读,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培训者的文化素养。学会思考,在学习的同时善于思考成人学习的特点与规律,思考培训需求、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课程)、培训过程实施、培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训师资的聘用、培训绩效评价等;如何增强培训课堂的针对性、趣味性、有效性,如何与参训者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互动。
(2)在研究中实现自主发展。现在的校长培训已不是培训者与校长之间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而是二者共同研究学校相关问题的过程。因此,培训者必须是一个有学术基础及研究能力的研究者,研究的内容源于校长办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研究的目的基于问题解决、具有实践取向,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学校的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研究是促进培训者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首先,培训的多元需求分析与研究,既强化了培训者的研究意识、提升了培训者研究能力,又可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培训者要分析研究的需求包括:参训校长个体需求、参训校长的学校需求、教育行政部门需求和培训机构的需求。
校长个体需求,是指校长个人专业成长的需求,也就是个性化需求。这个层面,要分析校长知识结构的现有基础和水平及要更新或补充的内容,理论与经验、知识与能力的现状;分析校长学习的需要与动机,明确其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确定促进校长有效成长的途径与策略,或校长专业自主发展的有效方式。
学校层面的需求主要是根据校长任职学校的层级类型、学校的地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每所学校所处的环境、发展水平、办学层次与办学特色不尽相同,各校校长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不一样,对培训有不同的需求。但同类型学校存在共性问题,因此必然有基本相同的需求,培训内容要适合学校的办学与发展要求。如薄弱学校会存在:教师涣散、教学积极性不高、凝聚力不强;管理混乱;校风、学风、教风不好;教育质量低下等情况。参训校长渴望通过培训获得如何规范管理、调动教师积极性、通过课堂改革以改善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改进现状,实现发展。
其次,培训专业化的特点与规律的研究。走专业化的培训之路,培训者需要研究这样几个问题:第一要研究培训对象的特点及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规律,并建立自己的培训观。培训观是一个培训者应追求的培训理想或境界,其中涉及培训者对培训的性质、培训的对象、培训的特点、培训的规律等一系列问题的清晰的、明确的把握和理解。第二要研究培训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并建立自己培训课程观。课程是校长培训的核心,也是实现培训目标的载体。但校长培训的课程又不同于学科课程,它有自己的形态和特点。从表现形态上看,它应是菜单式的专题性课程,即每个课程菜单由相互关联的不同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又有围绕该模块核心内容的不同专题构成。从课程的特点来看,它具有问题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等特点。第三要研究培训模式。培训模式是围绕培训目标形成的,由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程序、培训结果等因素有机构成的结构化、程序化了的培训体系,在培训中具有可复制性。
再次,培训主题的确定与研究。现在的校长培训已不是知识更新或能力补偿性的培训,而是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问题或中小学办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核心内容的主题式培训或专题式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如“领雁工程”的校长骨干培训班,顾名思义是校长中的“领头雁”,能起引领、示范作用,带领其他校长实现“群雁齐飞”的目的。所以笔者把义务教育阶段“领雁工程”的初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主题确定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提升教育领导力”。这种变化向培训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培训者能够从需求调研与分析中确定可行的有效培训主题;要求培训者必须对主题进行系统的学术梳理,特别要与自己的研究专长有机结合,以达到自己能够驾驭并有效推动主题研修的目的。当然,强调培训主题研究并不是要把培训做成课题研究,而是要求培训者与校长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实践,真正做到以研带训、以训促研、研训一体。
教育研究、培训研究过程是培训者重新学习的过程,是使培训者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并趋向合理的过程。只有通过教育研究、培训研究,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由经验型的培训者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培训者转变。
(3)在反思中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反思是促进培训者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有效方式。成功的和有效率的培训者非常注重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其专业化的实践和能力。反思,特别是经常性、系统性的反思,会使培训者认识自己的局限,突破狭隘的经验限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问题深入思考,多问“为什么”,可以改进吗?怎样改进?对每个环节的活动结束都要及时总结反思,多问“怎么样”;哪个细节、环节没有做好,怎样深入,如果更加深入、投入又“会怎样”?对在培训过程中有什么感悟、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总结提炼,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行为改进、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作用的帮助很大。
2.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建设的驱动策略
(1)把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成学习型团队。学习型团队是倡导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增强全体成员的学习力、奉献力和创造力的组织模式,具有正确的共同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学习型团队是能够预知变革、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自我完善、与时俱进。学习是每个成员的责任,但团队在营造环境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培训机构打造学习型师资团队可从校本培训的方面做以下事情:
其一,结合校长培训实际,引导、指导团队学习。在团队中提倡“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引导培训教师们结合校长培训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有效的学习。通过学习,促进教师培训工作的改善,提升培训的专业化水平,而培训工作的改善和培训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又极大地激发教师更强的学习欲望。这样,学习与培训教师队伍的日常工作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实质上有效地推动培训师资队伍成长发展。
其二,构建全员学习网络。只有构建全员学习网络,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学习型师资团队。学习网络的构成有“学校――科室――个人”三级。其中教科室主任、其他科室主任很关键,因为他们是学习型团队的中坚力量,是学习最直接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和示范者。只有他们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教师教育、校长培训的重要性,带领全体培训教师创造性地学习,才能更有效的完成培训任务。
其三,搭设平台,丰富学习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是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的重要载体,是培训者成长的抓手。创设学习实践平台,精心安排丰富多彩的主题学习内容,丰富培训师资学习内涵。如专门学习研讨“培训主题的确定”、“培训课程的设置”、“培训的有效性”、“培训的专业化”、“教育规划纲要与培训者:理念和行动”等问题。
其四,激励和强化学习成果。如对参加学习的教师颁发证书;对认真学习和通过学习能力提升、主动发展的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在大会上给予表扬和肯定;在学习时给予口头表扬;对团队和个人取得的学习成绩予以鼓励;在会议上安排时间汇报学习经验等。建立学习评价制度,将学习成效、工作绩效等考核和奖惩机制有机地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培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工作潜能。
(2)“压担子”促成长策略。培训机构要创造机会给校长培训教师压担子,让其参与适当的管理实践活动,在管理中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弥补实践的不足。培训教师在课堂上给管理经验丰富的校长讲课,自己却没有参与过管理工作,难免有不切实际的地方。校长具有宏观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能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站在领导者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要想校长学员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培训的教师首先要能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否则课讲得再好也会让人怀疑,缺乏说服力。
(3)组建校长培训师资库,实现培训机构之间的师资共享策略。只有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实现一流的培训质量。接受培训的校长来自不同的学校,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困惑,对培训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除了优化培训师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外,更重要的是组建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培训队伍。中小学校长培训具有对象来源广、学习时间短、流动性大、层次不齐、课程多、计划灵活、考核办法多样的特点,这决定了培训师资队伍必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培训师资资格认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培训师资人才库,具有建设性意义。培训师资库可以由培训机构的专任教师、高校教师、资深校长、教育专家和学者组成,只要是通过培训师资资格认证的,都可以纳入培训师资资源库。县级、地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培训机构都可建立自己的校长培训师资库,当培训需要时根据校长需求安排课程,从培训师资库中寻找合适的教师。当某培训机构自身师资不足,可从其他培训机构的培训师资库中请人,同层级或不同层级培训机构的师资库中的人才资源实现共享。当然,也可将资源库中的培训教师向校长开放,由校长选择满意的培训教师。这样做一方面可激励培训师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赢得校长学员的认可和尊重;另一方面通过自行选择教师,参训校长在培训过程中将会更有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培训目标。
(4)教研活动驱动策略。组织校长培训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校长培训教研活动,及时研究培训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办班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协调培训内容,提升培训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如专门为培训机构的培训者举行主题为“教师培训的理念和行动”的研讨与培训会,研讨培训者应该有什么样的理念和行动,怎样树立正确的理念和积极的行动,提升培训者的综合素养和培训的专业化水平。专题研究“高效的校长培训课堂”,分管干训的领导还撰文《高效的校长培训:实践性、主动性、生成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统一》发表在《教师教育研究》2010年增刊上。总结经验、提升理论、推广实践操作,加快培训团队建设和发展。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切磋交流,取长补短,也是加强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之一。
3.教育行政部门与培训结构:组织制度保障策略
(1)校长培训师资的选用、培养和考核管理制度保障。慎重选用,严格准入制度。无论是选用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必须慎重并进行严格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知识体系、身心素质、教育理念、文化素养等多方面。只有严把准入关,才能确保队伍的高素质、培训的高质量。当然对兼职师资的审查难度会更大。所以建设重点在本校的专职教师,以专任教师为主。
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之一是培训机构鼓励培训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为了使校长培训师资的教学内容更详实和贴近学校工作实践,使教学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教育行政部门与培训机构让他们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会议并研读有关的文件,及时了解、掌握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部署、工作重点及有关改革措施等。
对专任教师的考核管理。可规定校长培训的师资必须在五年内参加相应学时的进修,否则不予培训师资资格证书的验证和晋升,不能继续担任校长培训工作。
(2)培训者定期培训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教师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中强调,“教师的在职培训或进修在最近30年显得日益重要。某些国家在使用‘继续教育’一词。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同其他职业不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在我国的校长培训体系中,上一级的培训机构承担者对基层培训机构进行专业指导的责任。如果下级的培训结构能获得有效的培训,则会更新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以满足校长培训的需求。如今年温州市教师教育院组织各基层培训机构的培训者到北京师范大学进行培训者高级研修培训,大家一致认为感受很深、收获大、启发大、效果好。
(3)建立挂职锻炼机制,深入了解中小学的实际。校长培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学习是为了解决校长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实践取向的,要求校长培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大量的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在培训教师时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送培训教师到中小学校挂职锻炼,这是一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挂职学校要有一定的代表性、示范性,挂职学校的校长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具有指导性。这样,从培训师资培训来看,通过向有实践经验的校长学习,通过解剖挂职学校,通过调查研究,通过亲自参与学校管理实践可大大丰富实践知识;从挂职学校来讲,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也有利于学校管理水平、办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楮宏启等.走向校长专业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9
2 汤丰林、方中雄.中小学校长培训者的多重角色及其养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8)
3 李文科.论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与培训工作专业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2)
关键词:NYP;职教师资;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18-03
应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以下简称NYP)的邀请,笔者作为北京市职业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团成员之一于2013年8月25日~9月21日进行了为期28天的培训学习。此次国外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方法,全面提高此次参团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加快高层次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其培训模式主要以经验分享、实地研习、专业交流和学习参观四种形式呈现,内容涉及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南洋理工学院的人力资源开发和教学管理、项目教学与教学工厂、无界化管理与AES系统、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系参观和其他学院学校的实地考察等。通过众多内容的学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新加坡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和高水平师资资源开发上真正做到以教师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对我国职教师资建设有许多启示。
一、NYP职教师资的建设理念
NYP自创立以来,凭借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及敏锐的市场嗅觉准确定位,立志于为新加坡的经济腾飞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经过不懈的努力,其在职教办学的理念和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教学工厂”、“无界化”及“经验积累与分享(AES)”三个理念堪称核心,是南洋理工学院最根本的立校之基。这也是其职教师资的建设指导理念。
1.“教学工厂”办学模式助力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教学工厂”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具体是指将真实的工作环境引入学院教学环境内部,在学院内建立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企业环境,实现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的零距离对接。所谓“教学工厂”,它区别于以企业为本位的做法,立足学院,在现有的授课、试验和实训等教学系统基础上开设将学校教学系统和企业实践项目有机融合在一起,起到以教学为主、企业服务为辅的效果。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教学工厂”已经成为教职员工能力开发和专业培训的重要途径,成为NYP卓越办学的主要手段。
2.“无界化”理念让职教师资活力常在。“无界化”是南洋理工学院推进实施“教学工厂”理念的一个保障策略,形成了学院的另一特色,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系部合作无界化。虽然南洋理工学院以系部为主体独立运作,并无教务处来统筹协调,但各系之间共同研究、协作开发、联合承担大型项目,而且运作十分顺畅。二是校企合作无界化。南洋理工学院在企业和社区设有培训基地,企业在学院有车间或展厅,合作“亲密无间”。三是教学与市场无界化。南洋理工学院站在国家科技及市场需求的前沿,开发新产品,培养急需人才,紧密追踪经济发展的脉搏。四是校内资源无界化。南洋理工学院的建筑特点使得各系之间以联廊有机连接成整体。校园智能卡打破部门所有制,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五是归宿认同感无界化。员工的思想上淡化部门利益,把南洋理工学院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核心价值观,愿意沟通合作,愿意经验积累和分享。“无界化”本质上就是打破院系与院系、学科与学科、专业与专业、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壁垒,实现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合作互助,资源共享。
3.经验积累和分享系统盘活学习型组织成果。“经验积累与分享(AES:Accumulated Experience Sharing)”是一个良性运转的知识管理系统,即“经验积累―分享―应用―再积累”的循环。它包括理念的分享、技术的分享和成果的分享。AES系统用于提高学生对企业项目解决方案的了解,促进同事间的知识和经验分享,保存南洋理工学院非项目的知识与经验。AES是一套科学的管理系统。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分享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开展自己的工作,并且不断积累更多经验为后人所使用。这个系统能够使项目运作的整个过程得以清晰再现,避免由于时间久远而被遗忘。更重要的是,这个系统可以帮助院方成功地实现“只留经验不留人”。人才流动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如果相关老师由于工作调动等原因离开原来的岗位,必须先将自己带领学生做过的项目的背景、方法、效果等内容详尽地输入系统,这样的做法能够保证经验积累与分享不受人员流动的限制,将最宝贵的财富永远地留在南洋理工学院。
二、NYP师资培养成功经验总结
在以上三个核心理念的指导下,NYP的职教师资建设和培养已经初具体系,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关于职教师资准入制度。NYP在选择自己的专业教师时不会将其学历门槛定得过高,更不会盲目追求海内外名牌大学毕业生,他们也不太看重教师是否一定毕业于师范院校。也就是说,他们在招聘专业教师时不会要求必须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不会要求必须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在准入门槛上只要求本科以上学历,要有3~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当然工作经验必须与专业对口。通过这样招聘到的教师,他们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并且能够与企业密切联系,可以为校方引入更多校企合作项目。在课堂中,也会将企业的文化、理念以及技术标准自然地引入,这样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起到的效果更佳。在中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来源大多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师范学院毕业生,这些教师从学校毕业后就来到学校工作,普遍缺少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此外,中国《教师法》等相关文件规定,职业院校聘请教师也必须具有教师资格证书,许多学校对教师学历上有硬性要求,比如博士学历,这样极大阻碍了技术工人等优秀高技能人才的引进或兼职。
2.关于职教师资培养机制。在NYP,师资培养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一部分,如新进教师必须接受学院专门机构组织的新教师培训,为其三个月。教师所在的专业系部还要为每一位教师安排指导教师,做到一对一指导。新教师引进后的两年时间内,学院会不断组织相关教学方面的培训。具体来说,NYP学院各系部有义务要为每位教师制订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在制订计划过程中可以征求教师个人意见,但一定培训计划制定后,教师个人必须服从参加,同时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个人成长计划。教师在完成系部制定的培训计划后,还可以利用每年25天的带薪培训假期培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培训的落实,将与本专业相关的世界新技术发展情况,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带入课堂,改进教学。在培训内容中,一般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或相关专业机构进行新技术培训,使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不落后于当前企业的一般要求。在我国,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普遍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工作,甚至许多繁杂的行政事务工作,他们每天都疲于应付学校的相关工作,而又没有太多成就感。这跟当前我国职业院校课时多、任务重、人才结构失衡、教学经费不足等原因有很大关系。近几年,教育部对职业教师师资培养培训体系才逐渐重视起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师资培养培训活动。但与新加坡NYP相比,在培训制度和针对性方面差距较大。另外,虽然规定了教师必须完成继续教育学时,可是给予教师的时间又不足,影响了培训效果。
3.关于职教师资转型。NYP在教师转型和新专业“师源”储备方面,都具有极强的超前意识,而我国在这方面就显得比较薄弱。NYP很注重预测整个市场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发展态势,他们往往在一个专业的招生规模出现萎缩趋势时,就会选择在第4或5学期对该专业最好的种子教师进行培训以便他们完成专业转型。NYP采用的具体方式是,通过制定配套的教师技能转型计划,有目标有要求地将这些老师输送到国内外知名学府进行研修,并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通过超前的教师转型,NYP缓解了因逐年的招生规模萎缩导致的学生数少与教师课时量不饱满之间的矛盾;同时,被选中的“种子教师”综合素质高,个人能力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和进取心,能在较短时间内转型成功。他们通过培训在恰当的时间开始了新的起点,不仅对原有专业的建设影响不大,而且还能保证新专业的建设质量。我国职业教育近两年发展迅速,经历了专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但是过快的速度和不恰当的发展方式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部分专业趋于老化,招生规模逐年缩小,师资过剩;部分专业办学规模过大,师资缺口严重;每年申报新专业,却未能配备足够且能胜任的师资力量;等等。这些问题意味着很多职业院校亟待专业转型。我国有些职业院校缺乏超前意识,一般都会在某个现有专业出现师资紧缺时才会安排教师培训,而且经常会选择让好的教师继续原有专业的课程教学和发展,而让表现不优秀的教师去开发新的专业或进行专业转型。因此,很多学校出现了先申报专业才考虑师资配备的被动局面,而且在专业建设和转型中起步慢、教学质量低下或教师们转型不成功。如何让这些教师成功转型是我们目前面对的现实问题,这必将会给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
4.关于职教师资考核评价机制。NYP的师资考核机制较为完善,他们重点考核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学工作和服务工作表现。换句话说,NYP对师资的考核的覆盖面较为全面,不仅包括教育教学能力,还包括学生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和教材开发等教学工作,还包括企业项目服务、承担管理工作、工作态度和质量、特殊贡献等服务工作的表现。采用这种评价机制,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促进了教师的工作目标性和热情。系部组织的整体安排,有利于打造一支团结融合、积极向上的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师团队。在中国,教师的工作要求与评价体系不匹配,工作中重视教学和社会服务,但考核中却特别强调科研能力。虽然也将教学工作量作为考核指标,但教师只要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基本能通过考核。这样必然让教师的精力大量投入到撰写论文、申报各项课题中,从而影响教学工作的精力投入,导致教学质量下滑。
三、NYP经验对提升我国职教师资建设水平的启示
1.关于职教师资准入制度的启示。借鉴NYP职教师资准入制度经验,我国职业院校应尽快完善该制度。在选择教师时不再一味追求名牌学校。在选人方面应该更侧重对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要求和考核。当然,鉴于当前教师工作水平不高,难以吸引企业优秀人才加入,难免还是会接受应届大学毕业生,但这时考点应该放在专业实际动手能力上,而不应强调其学校背景。这些教师进入后,能够尽快送到企业、行业进行脱产实践半年到一年。
2.关于职教师资培养机制的启示。借鉴NYP职教师资培养机制,我国职业院校应该更加重视师资的培养培训。首先,职业院校应该对整个学院专业教师师资培养做整体性、系统化的培训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各系部按照全院规划完成对专业教师的培训任务。学院要重视规划,并从培训时间、经费上做出制度性安排,系部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各系部工作做出具体培训安排。对于新进入的专业教师,更应重视对其的培训。根据进入专业教师的具体情况,配备指导教师,制定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培训安排。
3.关于职教师资专业转型的启示。借鉴NYP的经验,我国职业院校在专业教师转型方面有许多提升。首先,应提高对专业教师专业转型的重要性认识。职业教育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在不同的阶段,社会产业结构需求不同,这必然要求我们对专业需要进行不断调整,而且这种调整的速度在加快,这必然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专业转型能力。其次,应该科学地制定专业教师转型路径和提供相关保障。职业院校应该将教师专业转型培训纳入学院的整体培训规划中,重视教师跨专业学习进修和能力提升进修,当专业调整,教师需要转型时,为该专业教师制定合理的转型计划并实施。首先选取种子教师进行转型培训或者企业挂职实习以强化新专业技能,然后再给更多老师培训,这样就有足够的合格师资来进行新专业规划和专业课程的开发工作。
4.关于职教师资考核评价机制的启示。借鉴NYP的经验,我院职业院校应该建立以教学为重点,兼顾个人素质和服务工作的三位一体的科学合理考核评价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继续将教学作为重要评价项目,但更加强调教师质量的评价,摒弃当前完全以科研论文和纵向课题为主要考核指标的科研考核体系,以横向课题和企业实际项目服务水平的评价来替代。
“十二五”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原有的职业教育师资瓶颈凸显严重。职业教育确实需要学习如新加坡NYP这样的优秀职业院校经验,真正理解并做到以师为本,务实和扎实地完成职教师资的准入、培训、转型和评价四项重点工作的改进,才能真正改善和提高我国职业院校师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宏俭.中国与新加坡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2]邬厚民,余靖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对广东省高职院校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13,(7).
[3]高瑛.我国职教师资队伍现状分析及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
20*年在落实《教育目标治理责任书》工作中,我校依据县督学室教育重点工作目标治理责任书要求,本着务实的工作态度,做到年初安排,加强领导,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在工作中牢牢围绕责任书目标,逐项逐条落实,使责任书软材料数据可靠,材料具体实际,回档及时、并结合学校实际解决了日常工作中的很多题目,现把自查汇报如下:
A1、教育教学改革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我校始终以“科教兴国”战略为指针,进步熟悉、转变观念,全面实行教育模式特色化工程,根据上级要求,认真制定实施规划、加强领导,以教育工作者科研为先导,构建素质教育开放式教学模式。强化课题研究,探求办学特色,*年我校为实施素质教育,确立了“实施三结合教育探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题实验”,*年,我校又确立了《课前5分钟演讲,进步学生语文水平”的课题实验,20*年我校又确立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课题实验,积极落实,全力运作,不断研究总结。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校积极组织学习、宣传,以《新课程改革纲要》为学习重点,确立与新教材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感觉课改的好处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认真制定规化,努力探索新课改操纵方法,特别在教法上和学法融进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抓教研,抓落实。对课改新理念积极探讨改变学生观,转变教学观,评价观,促进学生人性化发展,积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条件及时发现题目,及时总结,推动了课的不断进展。在课程设置上开全学科,开足课时,开好课程,有计划,配齐师资,认真备课,搞好总结,加强体音美教学改革,制定了体音美教学改革规划,计划,认真落实,搞好体音美师资培训,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培训创造便利条件,积极开展“体音、美”教科研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开辟艺术,健康、国防教育领域、积极探索改新路子,新方法,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进步。切实加强落实《Xx市中小学德育规程》、制定了德育工作方案,有措施、积极开展德育活动,抓好德育学科渗透,建立了以敬老院,边防工作站,派出所,客运站等校外活动站,学校结合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坚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使学校德育工作顺利健康发展。
A2、基础教育办学水平
为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我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师生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对特殊教育搞好调查,我学区各校无残儿,切实加强促进幼儿受教育率达到100%学区各校分布公道,能够满足适龄儿童,少年的进学需要,能够方便学生就近进学。无危房。近年来学区各校积极改善学校环境,加大投进及时修善,切实加强校园校舍的治理。对校园进行美化,绿化和净化。学校育人环境日趋改善。不断巩固普及成度。切实抓好控流工作。严格学籍治理。不断完善和充实各项表册,搞好档案治理。积极开展创无流失生校活动。采取有效措施。我学区辍学率为“0”,抓典型,及时总结。在勤工俭学工作中,认真落实上级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年度计划,各项指标成效统计表,有总结,典型经验及时推广。
A3、民族教育工作
我校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积极落实“民教会精神,制定了民族教育活动方案。根据方案,逐项落实,及时总结,同时尝试双语教学的研究、讨论、总结。充分利用节日、纪念日搞好民族教育,除学校经常性宣传教育外在五年级开设了民族教育课,受教育学生比例达到100%,学校以常组织开展民族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团结教育。
一、责任制度
各单位要将师德师风建设情况纳入单位目标管理考核之中,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和载体。各学校校长是师德师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负领导责任;分管师德师风建设的的副校长(或书记)为主管领导,负主要责任。对因教育管理不力造成重大师德问题的,对单位、有关领导和责任人在评先评优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对师德师风建设重大问题隐瞒不报,不如实报告、不按时报告、干扰和阻挠如实报告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会议制度
学校班子每学期至少要召开2次师德师风建设专题会议,分析、研究、安排、总结师德师风工作;学校每年要召开一次全校教职员工参加的师德师风建设大会,要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
三、学习培训制度
各校每月至少要组织1次教师全员参加的师德师风培训。教师要自觉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并完成规定学时,按时取得培训合格证。今后,凡教师培训都必须讲师德、必须讲教师礼仪。要把师德师风学习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到学习培训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
四、谈心制度
学校领导要经常找教职员工谈心,了解他们的工作和思想状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构建和谐和校园文化。
五、档案制度
学校要为每一位教职工建立师德师风档案,专门记载教师师德师风表现情况。其内容为:教师的个人简历、师德师风考核情况、师德师风承诺书或责任状、师德师风学习体会和演讲材料、个人总结、奖惩情况等。师德师风档案不仅要如实记载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取得的成绩,而且要如实记载教师违反职业道德方面的情况,既不夸大事实,也不少记漏记,确保记载内容的真实、全面。
六、民主评议制度
要面向社会公开师德师风举报电话、设立师德师风举报箱或建立其他举报和反馈渠道,聘请“师德师风监督员”,构建完善的评议网络,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师德师风建设进行监督和评议,并采取问卷等方式征求意见,预防和减少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每年九月为全市中小学师德师风活动月。要结合教师节庆祝表彰活动,开门纳谏、进行反思、总结提高。
七、情况报告制度
要对照师德规范要求,教师每学年写出师德师风自查报告,由学校组织鉴定评价,并记入个人师德师风档案。同时,对本地区、本单位有严重违反师德规范行为及重大问题的,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八、考核制度
学校要成立师德师风考核小组,采取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阶段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进行师德师风考核。每学期期末,要以年级组或教研组(含行政组)为单位组织教职工进行师德师风自查互查,每位教师在自查中都应如实报告本人该学期遵守师德规范、职业道德的情况,接受群众评议。考核结果要公示、备案、存档,并把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作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依据之一。
九、诫勉谈话制度
发现教职工在政治思想、履行职责、工作作风、道德品质、师德师风等方面有不好的苗头和倾向性问题时,单位负责人应及时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并实施跟踪观察,以观后效。校级干部的诫勉谈话由具有任免权限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
一、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前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培训方案是建立在培训需求基础上,培训需求分析需从多维度来进行,包括企业、工作、个人三个方面。首先,进行企业层面分析,以保证培训计划符合企业的整体目标与战略要求。了解现有员工的能力并推测未来将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评价出哪些方面进行培训,以及这种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以推测出培训提前期的长短。其次,进行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指员工达到理想的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最后,进行个人分析。个人分析是将员工现有的水平与预期未来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进行比照,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距,这个差异就是培训的内容。
二、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
1.明确培训目标是基础
通过分析,我们明确了员工未来需要从事某个岗位,若要从事这个岗位的工作,现有员工的职能和预期职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消除这个差距就是我们的培训目标。设置培训目标将为培训计划提供明确方向和依循的构架。有了目标,才能确定培训对象、内容、时间、教师、方法等具体内容,并在培训之后,对照此目标进行效果评估。
2.抓好培训内容是核心
在明确了培训目标和期望达到的学习结果后,接下来就需要确定培训中所应包括的传授信息了。如培训的内容可以分为知识、技能等大类,知识可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等;技能也可分为操作技能和通用能力等。学员对各类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需要用程度词来描述,是初步了解、基本掌握还是完全精通等等。通常来说,对本岗位应用的关键性知识应该做到精通,对于相关岗位的知识做到掌握或基本了解就可以了。
3.抓好师资队伍是关键
“问题是课程大纲、学员是老师,老师是催化剂”,企业培训效果取决于培训工作的各方面,而最为关键的在于培训师资队伍。培训师资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的好坏。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要着重实现“本土化”,才能突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满足于参训人员解决工作中遇到问题的目的。
4.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
组织培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讨论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等,各种培训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往往需要各种方法配合起来,灵活使用。
5.培训场所及设备的选择?
培训场地是培训的基础硬件之一,培训的环境决定了学员是否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培训。培训现场实施是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个细节,若有工作不到位也会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若以技能为主的培训内容,则决定了最适易的场所为工作现场,因为培训内容的具体性要求信息传授的具体性,而许多工作设备是无法推进教室或会议室的,不同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最终确定了培训场所和设备。
三、讲求实效的课堂培训
课堂教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任何设计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好课程是一点一点打磨出来的,讲一遍改进一点,不断的打磨,最后才能成为精品。任何人都不可能通过一次培训完全改变什么。但一次量体裁衣、切中要害的培训,对学员来说无异于一贴营养剂。每个课程不求一次性解决全部问题,只求全面解决一个问题。课程小规模化,就是集中精力,一次解决一个难题。
松下公司将“教人五步”作为技能培养的主要方式。一是“讲给他听”,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二是“做给他看”,也就是给他做示范。三是“让他做做看”,也就是让学员自己实践,讲师提供必要的辅导和帮助。四是“表扬他一下”,就是结合学员的学习进展适时予以评估,保持他们的积极性。五是“回头看一下”,就是在一段时间后,讲师或主管要督察一下学员技能的运用和发展的情况。如此严格的教学设计,事实上确保了学员在离开培训地点时的收获。
四、强化培训管理
有了完善的培训计划和培训体系,并不一定能将培训工作推向成功的彼岸。培训期间的管理工作是将培训计划与培训体系落实到位的有力措施与保障。培训期间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培训前后的考勤、核查培训讲师的授课情况、严格按照培训管理办法对学员行为进行考核等。
五、搞好培训效果的评估工作
对培训效果进行正确合理的判断,可以了解某一培训项目是否达到原定的目标;受训人知识技术能力的提高或行为表现的改变是否直接来自培训的本身;培训效果评估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对前一段培训工作进行客观的评价与总结,同时又对下一步培训工作提供了指导性作用。只有认真做好培训效果评估工作,才能客观反映已经进行的培训是否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培训效果评估不仅及时地修正了培训中出现的错误,更能使得今后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关键词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激励机制;师德建设;管理制度;业务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2-0060-05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和不足,分析原因,为进一步改进提升师资队伍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研究对象
一是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福祉学院2014年9月~2016年7月两年时间全体教师及其变化。其中,2014年9月~2015年7月,简称为第一学年;2015年9月~2016年7月,简称为第二学年。二是部分本专业毕业生和在校学生。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主要包括师德建设、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管理和教学人才的引进、启动学院内名师带动工程、抓教学科研项目促队伍建设、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二是师资队伍数量及岗位变化。包括学历水平、职称水平、工作经历、社会实践活动、机构(企业)工作经历、接受再教育状况及其效果。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辅以文献二次分析法。实证调研主要是对老年福祉学院的全体教师进行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结构式或开放式访谈。文献二次分析法主要是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二、老年福祉学院概况及师资队伍总体变迁
(一)学院概况
老年福祉学院成立于2014年12月,是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第一个二级学院,是在2007年7月成立的社会福利系(社会服务系)基础上组建的。成立8年来,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把培养社会服务领域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作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老年福祉学院同时承接民政部及各地方民政部门举办的养老服务和管理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工作。近4年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情况是:2012级招生100人,2013年招生97人,2014年招生168(含励志班学生34人),2015年招生156人(含励志班学生45人)。
(二)老年福祉学院师资队伍总体结构及变迁
两学年期间,老年福祉学院师资队伍基本结构变迁具体见表1。
三、老年福祉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实践
老年福祉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为手段,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等为核心,全面加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争取用3~5年时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有利于养老服务与管理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师工作机制。
(一)_展会务活动促进师德建设
学院每周两次会议是规定活动。周一是院务会议,参加人员主要是老年福祉学院领导、教研室负责人、行政秘书、教学秘书、辅导员及新招聘不到两年的教师。会议的主要内容:一是本周工作要点和注意事项;二是剖析各位参会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思想态度问题。周三是学院全体员工会议。老年福祉学院全体员工周三必须到校,有事不能到校者严格履行请假手续。会议内容:一是安排本周工作要点和业务学习;二是对老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进展等内容做自述和点评。通过点评、表彰、鼓励、批评等方式,提升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学规范、学术规范,以此把师德建设融入教师管理的全过程。
(二)学习校外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
实践永远走在经验的前边。在养老机构、医疗机构挂职锻炼,科研项目,实地调研,倾听领域内专家理论讲解、实务工作者的实践感受,都是提升在职教师养老服务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条件允许下,学院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参会、考察等,以提高教师理论知识水平。
2015年暑期,老年福祉学院有11位专职教师分别到青岛、北京、泰安等地养老机构和医院挂职锻炼,其中,到青岛锦云村老年公寓挂职锻炼多达7位。具体职务和岗位是:院长挂职养老院副院长,其他6位教师分别在医护部、护理部、康复部、社工部等部门挂职。挂职期间,教师按照机构管理规章制度要求自己,按时上下班,各司其职。挂职期间,每周末的工作座谈会上,教师和养老机构人员交流工作感触,提出自己在工作期间遇到的问题,依据理论知识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得到机构领导的高度认可,得到机构员工和住院老年人的高度好评。挂职结束后,各位教师都写了挂职总结,包括挂职历程、挂职感触及对挂职部门工作的改进意见等。据了解,在北京、泰安等地养老机构和医院挂职的教师,其经历和在青岛挂职的教师大同小异。
利用暑期参加业务知识培训的教师也有很多收获,如某教师培训后参加了高级按摩师的考试,取得了职业证书,获得了“双师型”教师资格。通过实践锻炼和考试不仅提高了该教师的推拿实践技能,也对以前所教理论课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使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提升了自主研究老人各类慢性病的推拿诊治方案和解答学生解决临床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两年间,全体老师参加两次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会议期间,教师带领学生走访参会养老机构,了解养老机构运营状况、人才需求状况、存在问题等;走访老年人用品生产和营销企业,了解老年人用品开发现状和趋势、销售情况、国内产品和国际产品的差异等;走访同类高职院校,了解其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情况、课程开设情况、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实习就业情况。
在学院鼓励和支持下,2015年2位教师攻读与自己教学课程相近专业博士学位。他们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了教学水平。如考取中国中医药大学博士的教师,针对其讲授课程专业性较强、知识点较多,且相互之间联系相对不明显,学生中医基础薄弱的特点,借鉴中国中医药大学教师有关资料和教学方法,重新设计了这门课的课堂教学方案,在教学活动中,将操作要点详细讲解,向学生示范、演示具体操作方法,然后分组练习,最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另外,每位教师都有外出参加与教学、科研相关的会议,如2015年暑期有6位教师到台湾考察、学习;两年间有5人次教师参加在杭州、天津等地召开的学徒制会议或经验介绍;2人次参加在北京、郑州等地召开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经验介绍,等等。这些都为扩展教师视野、增长教师业务水平起到推动作用。
(三)引进管理和教学人才
两年来,引进教师5位,其中1位博士,4位硕士。他们对学院的管理、教育教学项目推进、课程教学等工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校内引进的院长助理,研究生学历、副教授职称,北京市青年英才教师,教学、科研、管理经验丰富。她除了做好学生管理指导工作外,更多的是参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资源库建设及制定有关标准、推进各个分项目建设工作。2015年招聘的护理专业硕士毕业生承担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两门专业核心课。这位老师除了很好完成学院的教学任务外,还参与老年福利协会组织的养老护理员远程教育课程录制工作;多次参与培训中心组织的养老护理员培训。鉴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多,课时量大,授课教师少,聘请校内任课教师3人,讲授专业必修课。
(四)启动学院内名师工程
老年福祉学院不乏高水平的教师,有从教近30年、获得过省级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的老教师,有自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成立时就任教的教师,有多次获得部级表彰的理论课题研究者,有多次获得学校表彰的优秀教师,他们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有扎实的教学、科研基本功。而新来的青年教师则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教学和科研经验,如何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是学院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015年,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等业务能力,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才,使其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学院启动老教师带新教师的“名师带动工程”活动。指导教师的任务和职责主要有:一是从师德和教学业务等方面全面关心青年教师;二是经常听青年教师的课,并及时提出指导意见,每学期不少于10节;三是定期检查青年教师的教案和批改作业情况,每学期不少于3次;四是在青年教师上公开课(汇报课、研究课等)时,给予具体切实的指导;五是在青年教师接受考核、参加业务竞赛和撰写教研文章时予以督促指导;六是在学院教研室活动会议上,交流心得,每学期不少于2次。
青年教师的任务和职责主要有:一是认真接受指导,主动获得帮助,及时提供备课笔记给指导教师审阅指导;二是有计划地听指导教师和其他教师的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节,并要有详细记录;三是每学期向组内老师上一堂汇报课或承担对外公开教学任务;四是积极参加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学业务竞赛活动;五是加强业务进修,积极参与培训、挂职锻炼、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并总结教训科研成果。
(五)抓教学科研项目促队伍建设
近两年,学院承担教育部、民政部、北京市教委及学院等部门或单位的20多项教育教学项目。另外,还承担了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东城区民政局委托的与养老服务密切相关的横向课题。学院通过紧抓这些教育、教学和横向课题项目,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科研能力,让教师始终走在该领域的前列。在学院承担教育部的“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鼓励教师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与资源库项目建设同步提高。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学院承担两门专业必修课,分别由教学和科研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教师作为负责人;二是学院包括院领导和辅导员在内的每位教师必须参与到自己讲授的1门课程中,每位教师在课程资源库建设中必须有自己的内容,并且每位教师还要承担联络人的角色;三是每位教师无故不得缺席资源库建设组织的会议和培训,以了解资源库各课程建设进展情况和资源库建设的知识和技能。
(六)严格教师学期考评制度
除了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外,学院还从“考评”方面加强本学院教师的管理。学院的教师考核比学校考核的更具体,内容更丰富。考核内容包括五大项13小项分别是:教学工作及绩效,包括学院重点、难点工作的参与程度、发挥作用和效果,教授课程及班级、教学工作量和其他工作量,教学效果,参加教学改革、资源库建设、信息化改革情况和成果等4小项;学生工作及绩效,包括辅导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教学实习、论文等情况,参与学业导师、学生能力培养、职业竞赛、职业技能鉴定、孝爱讲堂、招生宣传、学生就业推荐等2小项;教科研及实践教学工作及绩效,包括主持参与教研科研活动和教科研工作成果,参加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教研活动、听课情况等3小项;社会服务及绩效,包括参加培训、鉴定、竞赛等社会服务工作,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继续教育培训等2小项;教师综合及绩效,包括被学院或者上级表扬和批评、积极承担工作或者拒绝、敷衍工作,党团员作用发挥、集体活动参与、正能量发挥等2小项。
(七)聘校外专家开展讲座
为了扩大学院影响、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教学质量,学院聘请15位校外专家,作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广东、广西、河北、吉林等省市与老年事业密切相关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中,博士学历的2人。这些专家主要以“孝爱大讲堂”的形式,给学生讲解专家所在机构的运营状况。
四、老年福祉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两年间,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建设、会议研讨、培训学习、挂职锻炼、境外学习、攻读学位学习,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教师思想政治觉悟明显提高;二是教师师德素养显著提高;三是教师教学等业务能力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时间短,有些措施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师培训缺乏规划和针对性
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培训是更新知识、提升业务能力的重要渠道。目前看,学院师资培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师资培训缺乏规划。由于缺乏计划、制度安排、教师整体素质的优化等局限,教师参加培训人员少,参与培训机会少、次数少,更缺少相对长期如1学期甚至1年期的进修培训教育。二是师资培训缺乏针对性。教师职后培训应该是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难、提升其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的。但是目前看,相关的业务培训少,缺乏针对性,教师对所培训的内容没有自主选择权。
(二)学院部分岗位缺乏稳定性
两年来,学院部分岗位频繁更换,如护理教研室主任职务换了3人,服务与管理教研室换了2任,教学秘书换了3任,专业课教师换岗等。他们的工作看起来是常规性工作,不怎么重要,但是真正做起来还是有很多具体事务的,每换一次教师,都要有一个相对熟悉的过程,这中间要浪费个人很多时间、精力以及学院内外资源。例如,某位教学秘书曾反映,他在请教其他部门教师业务时,那位教师明确说不想给他讲解,因为感觉他干不了太长时间。
(三)个别教师对参与学院科研及其他活动不够积极
尽管大部分教师都愿意参与学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其他相关活动,但是仍有个别教师不积极。如个别教师对教学工作循规蹈矩、缺乏自我改进的积极性,找各种理由不参与每周的“两会”,对其他会务和社会服务活动不积极参与,对资源库的建设和联络工作也不积极。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工作量和待遇不匹配。
五、深化师资队伍建设建议
结合国内外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及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老年服务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素养建设
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对建设政治思想过硬、师德高尚、专业知识业务精湛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起着关键作用。为此,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制度,为教师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并指出应尽的师德义务和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培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教育寓于教师业务培养之中。
(二)完善制度建设,健全管理机制
两年来,以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了相对适合学院发展和运作的管理制度。但是就运作效果看,还需要更好规范权、责之间的关系,教学、科研、学业指导等量化及其绩效与待遇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业务培训
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组织要获得知识和技能,最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雇佣新的成员,要求其己经或基本具备组织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二是采取替代办法,即通过与其他组织的协商来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三是立足于现有的成员队伍,通过培训,开发其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是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是帮助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学院师资培训制度的设计,应该确立终身学习观念,另外还应体现育人、用人一体化,并注重实效。这里特别要指出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师资队伍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
激励理论表明,集体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组成集体目标的个体目标的实现,而个体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个人能力的培养和组织绩效评估系统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西方发达国家职教教师无不是用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留住高水平教师。目前学院个别教师参与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不积极的部分原因是工作量大、待遇和工作量不匹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师与校内其他教师相比,业务上的要求更高,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因而要相应提高其工资福利待遇。创造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环境,稳定教师队伍,需要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机制留人”。
参考文献
[1]邹文开.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社会福利,2013(11):15-17.
[2]申素花.美国社区学院师资队伍的管理及对我国高职师资队伍管理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9(5):65-67.
[3]彭爽.美国、德国、日本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与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6(12):177-178.
[4]王姬.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培训模式与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30-34.
[5]穆小燕.日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6(2):32-36.
[6]刘晓,沈希.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历史、现状与体系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11):71-76.
[7]郑声衡.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J].开放潮,2007(5):44-45.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3.
[9]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意见[Z].教高厅[2002]5号.
[10]贺文瑾.部分l达国家职教师资培训的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54-55
[11]陈祝林,等.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81.
关键词: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宋改敏(1967-),女,河南许昌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师教育,质性研究方法;张元(1963-),男,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规划和指导;周婉婉(1987-),女,山东济宁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培训主管,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及其培养模式研究”(编号:BJA100093),主持人:吴炳岳。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7-0010-04
在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是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职业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任务。在国家相继出台的相关文件中,都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结构、培养培训等提出了要求。本研究基于广州市属28所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师资队伍现状进行了量化分析;之后对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7所院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总计撰写资料共计114,227字,在此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类属分析,根据技工类院校在师资来源、教师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及经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困惑和原因,以广州地区技工教育发展为例,提出我国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策略。
一、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困难
(一)技工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生师比过高
生师比是指学校专任教师数与折合在校学生数的比例,生师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规模的大小、人力资源利用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的办学质量。合理的生师比不仅使教师能够有效地分配时间精力,更好地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而且也是避免和减少职业倦怠,促进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
根据对广州市技工教育师资来源的调查发现,广州技工院校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学校毕业师资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3%,他们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而从企业调入的教师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7%,同时,教师数量特别是“一体化”师资数量差距较大。技工院校强调技能教育,对于师资要求更高,而目前技工院校生师比平均高达23.1∶1,一体化教师比例不足30%,数量严重不足。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49.3%的教师认为学校师资数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教师们在谈到生师比时说:“生师比要看从什么口径统计,我们学校在编的教职工有350人,专任教师200多,7000多学生,行政里面也有一部分兼课的,职业学校行政和教学没有分开,按全校教职工口径算大约是20∶1,按专任教师口径算是35∶1。具体情况是学生一周平均下来也有28节课,老师呢,少的就是基础课老师,一般每周14到16节,多的30节以上啊!很辛苦,30多节一般来说肯定是还会有一些实操课,或者一体化的课,这样的话,不是从头到尾都是在教室里上课,还有平时在工厂实习呀!”
“基本上带下来,按理说也是特别辛苦,实操课对老师是比较辛苦的,讲的相对少一点,一天讲六节课,讲的嗓子哑了,老师也受不了。”
参照“技工院校设置标准(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12]8号)”,技师学院生师比不低于18:1的标准,目前,技师院校的生师比大大超出了教师的承受能力,即教师们“周30节”的课时安排,大部分教师超负荷工作,处于“教学机器”状态,正像教师们感言的“辛苦”,自然没有精力参加实践、科研和教改活动,工作压力相当大。
(二)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首先,在职称结构上,具有高级职称的师资数量偏少,平均比例仅为14%,目前技工院校尚没有突破正高级职称评审制度,通过职称结构的供给预测得知,虽然每年各级职称数量都有提升,但高级职称比例逐年下降,职称比例的合理性没有得到改善,师资质量提升的空间偏低、动力不足。
同时,教师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教师多以本科学历为主,比例高达69.1%,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较少,比例仅为8.3%,而且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本科以下学历师资,比例达22.6%,事实上,技工院校教师有较大的学历提升需求,然而受工作量及培训经费等诸多问题限制,进一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仍存在较大障碍。此外,专业师资分布不够平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师资偏少,团队力量相对薄弱,专业建设后备力量不足,不能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只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才能有效发挥教师群体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的整体功能,在调研中,不同学校的情况是:
“教师年龄的现状是,不是年龄偏大,就是偏年轻的,两头大,‘中间力量’还是不够的。像学历情况,本科的占77.8%,应该说还是比较好的。研究生占2.5%,这个还算比较高的了。职称的话,高级的占9.5%,中级的占37.2%,初级的占32.2%,总体来看我们学校还算不错的。”
“我们学校的职称结构,这一块确实不太好,前期断层的比较厉害,因为学校的激励政策不到位,可以达到年限的,都忙着把手头上的事儿快干完,没空去理会自己‘那摊活’了。这一两年,大家都忙着把示范校通过了,还需要调整一下激励政策。我们统计了数据好像有40多个教师可以去申报高级职称,但是都没有去积极申报,这一两年里面,40个里面能有2-4个人‘上去’也会好很多啊!”
对于进人难的问题,某院长说:“我们招的大部分是有企业经验的,基本上都三年以下,或者是两年到三年,都是比较年轻的。那些比较有企业经验的,企业中层骨干或者是技术骨干人家不来,招不到。要么他年纪超过了我们公招的条件,要么他根本就不会去看你这个公招,他已经稳定,在企业做的好好的,又是中层骨干,又是中间力量,他为什么要来?所以比较难招。”
访谈中无论是领导还是老师都意识到,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员的重要,但也透露着强烈的无奈:“因为我们是技校,跟企业接轨是很重要的。我们希望直接引进一些高级职称,企业中间骨干。我们通过各个产业系的校企合作这样一些平台,去发现一些人才,把他引进过来,但学校不是太有吸引力。”
综合整个调研的现实情况看,广州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队伍的中间骨干力量薄弱,拥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低,高学历的教师比例偏低。除此以外,新进教师的实践技能弱,而企业的中高级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又很难引进到学校。
(三)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技工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表明,专任教师队伍中非师范类毕业教师比例高,对于新入职的教师培养更多的是注重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教学规律的研究鲜有涉足。同时,教师普遍缺乏企业经验,技工院校每年仅有少数教师到企业实践,教师对企业生产实践的专业知识更新不快,这些都直接制约着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一位教学副院长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现在也意识到,确实这个学历低,每上一个档次的话,他们思维就跟不上。因为你对一个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或者是运用这种新技术、新思维去有效地处理你的相关工作,我觉得确实有一定学历水平的人才,可以有这种想法,要不那些以前技校的,他碰到这件事,只想这件事,不会有关联性整体地去思维去考虑,这块相对比较欠缺。在做完一件事之后,有好多经验在里面,也不会去总结,也不会去传承,未来这个新技术是需要一些高学历的技术人才去担当,也有必要的。当然,我们前两年还是以提升实践能力为主。”
(四)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进度缓慢
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技工教育现代化进程,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保障,也是对技工教育师资的特殊要求。但就目前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水平而言,一体化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建设速度缓慢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办一流技工教育、构建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的瓶颈。
对一体化师资的培养,根据经验和共识,大家说到:“专业本身要做强,这个主要通过企业实践。我们通过老师集中性的去企业实践,觉得效果真的完全不同,有质的变化。一般地,连续半年到一年这个效果是比较突出的。我们以前一个留校的技校毕业生,是竞赛的选手,他当时只是一个搞钳工的,后来到企业跟项目,跟那些企业工程人员,一个个项目去做,给他这样一个环境去锻炼,现在真是能够独挡一面了。有的去了半年,有的去了一年,这些老师到企业学习的话,成长非常快。”
(五)培养培训体系亟待健全
技工院校师资培训次数不足,机会偏少。调查结果显示,49.8%的教师认为现有师资培训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同时,现有培训多针对专任教师,忽略了技工教育系统其他层次人员的培训与提高。针对专任教师的培训,也存在形式单一、缺乏系统等问题,各级各类专任教师的职前教育培养和职后教育培训体系长期处于二元对立状态,缺乏具有统筹性的系统专业培训。另外,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数量偏少、利用率低,赴国内外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学习的机会也不足。
对于出国培训,老师们体会颇深:“送出国培训回来都说变化可大了,收获特别明显,对这个比较认可。主要还是教学理念、方法上的收获很大。另外,我们这两年还请一些外教进来,连续两三年吧!这块也是蛮好的,每一次来都是六个星期,真实进入课堂里,也去跟踪一些年轻的教师,专业上肯定有一些新技术引进来,对于课堂的一些教学管理,包括他们教师的那种行为都会影响到教师,德国人严谨重细节,他们会很明确地提出来我们的教学环境设备摆放的不合理等。不要指望老师们会一下子做出什么东西,但慢慢渗透的话,就会影响后续工作的方式方法,教学上的一些行为。”
总体来说,目前技工教育系统培训体系正在探索建立阶段,师资培训呈零散、多样化特点,未能形成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师资培训系统。
二、我国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策略
(一)按需加大投入,稳步提升师资队伍规模
扩大师资数量规模,建立科学合理的生师比,是保障和提高广州技工教育质量的条件和基础。未来技工院校师资规模需稳步提升,以改善生师比居高不下的现状,相应减少教师教学压力,强化教师队伍的内涵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
(二)完善教师资格标准,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在师资队伍结构调整上,首先要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就目前教师来源渠道看,非师范类学校毕业的教师和从企业调入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都较小,说明这两个来源渠道还有扩大的空间。为此,要制定宽松的引进企业高级人才的政策和优厚待遇,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充实技工教育师资队伍,努力达到《高级技工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人社部发[2012]8号)所要求的,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25%以上的基本要求,同时,加大对师范类院校及研究生学历毕业生的招聘数量。其次要优化职称结构,完善专业技术人员正高级职称的评审机制,不断提高技工教育高级职称专任教师的比例。
总体上,要根据技工教育特点完善教师资格标准、职称评聘方法,探索技工教育系统正高级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确保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保持稳中有升,优化师资队伍职称结构;有针对性地通过新增、晋升等调整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在资金和时间上鼓励教师获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优化师资队伍的职业资格等级结构;根据技工院校创新发展需要,为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应重点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结构,以硕士研究生为重点,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历层次,将学历提升与评优、晋级、提干、结构工资等挂钩。
(三)优化系统分类培训,健全教师培训体系
鼓励专业教师的学历提升并制定相应激励政策,为普通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管理干部提供相应的国培、省培及其他形式的培训,将学历长期培养与各类短期培训相结合;其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将专题培训和出国培训结合起来;再次,全面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将青蓝工程和企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针对整体、团队、个人的多种培训形式,对包括校长、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兼职教师等各类人员,实施多层次多类型有针对性的全员培训,落实配套经费资助,确保培训工作成效,切实提高技工院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
(四)加强师资培养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 全科医生 骨干师资 培训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但是目前基层全科医生紧缺,为解决当前基层急需全科医生与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周期较长之间的矛盾,《指导意见》要求近期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力争到2012年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在《指导意见》出台之前,浙江省已经于2011年3月开始全科医生骨干师资培训工作,目前正在开展第三期培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一直承担全科医生骨干师资的临床培训任务。本研究对临床培训的现状和效果进行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培训的全科骨干师资学员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45份,回收43份,回收率95.6%。
1.2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对学员的基本情况、培训效果、满意度进行调查;(2)小组访谈。对学员进行访谈,调查了解培训过程中的问题。
2 结果
2.1学员基本情况
学员平均年龄,其中男性,女性;杭州地区8人(18.6%),金华地区26人(60.5%),嘉兴地区9人(20.9%);男性22人(51.2%),女性21(48.8%);专科学历7人(16.3%),本科学历36人(83.7%);初级职称14人(32.6%),中级职称29人(67.4%)。不同地区的性别、学历、职称之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2.2培训动机
37.2%的学员出于工作需要来参加全科医生骨干师资培训,48.8%的学员是由于单位任务,迫于无奈参加培训,14%的学员是个人对于全科医生感兴趣,出于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来参加培训。
2.3培训效果评价
在培训结束后有55.8%的学员表示对全科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44.2%的学员表示对全科医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关于全科医学教学,76.7%的学员有了一定的了解,23.3%的学员对于全科医学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2.4培训满意度评价
全科医师骨干师资在培训期间主要培训形式是病房轮转和理论课程。主要评价结果如下(表2):
(1)病房轮转培训评价:58.1%的学员对病房轮转评价为良,41.9%的学员评价是优,病房轮转评价效果差的为0%;(2)理论课程评价:23.3%的学员对理论课程评价为良,76.7%的学员评价为优,理论培训评价差的为0%;(3)总体满意度:2.3%的学员对本次培训不满意,30.2%的学员对本次培训比较满意,67.4%的学员对本次培训十分满意。
3 讨论与建议
3.1学员培训动机
有近一半学员表示参加培训是单位布置的任务,这一现象值得注意。由于全科医生骨干师资培训任务名额指标是由卫生厅下达到各地区卫生局,卫生局再将培训名额下达到基层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对学员访谈时有以下观点:学员要进行10个月的脱产培训,食宿自费,这样会影响学员的收入,另一方面这些学员大多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优秀医生,在培训期间经常会被单位要求回去工作。这就导致了学员不能全身投入到培训中去,结果会影响培训效果。建议对全科医生骨干学员进行相应的补贴并落实到人,同时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以及学员的宣传,让其认识到全科医生、全科医生骨干师资培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全科学习兴趣,提高培训效果。
3.2培训效果评价
学员对整个培训总体评价较好,笔者总结了相应的做法:第一,根据学员需求设置理论课程。科教部在安排课程之前和学员进行沟通,调研学员的需求,根据学员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邀请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医生授课,力求从全科的角度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讲解。由于课程符合学员的需求,因此学员上课的积极性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第二,教学技能训练。作为教师PPT制作是基本技能,本院对学员进行了PPT制作的培训。同时邀请代表本院参加“浙江大学青年教师说课比赛”的获奖者作为培训老师,培训学员的上课技巧。最后,要求每位学员完成一次PPT的制作并上台演练并邀请培训教师进行点评,通过实践提高教学能力。第三,临床轮转学习。在5个月的临床培训期间,安排学员在全科医学科学习两个月,内分泌科、心内科、消化科、呼吸科等科室选择其中两个科室分别学习一个月,与本院有协作关系的小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习一个月。在各科室轮转期间,安排专人负责全科带教,进行小讲课、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力求学员有所收获。第四,持续质量改进。在培训期间定期召开座谈会,收集学员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及时向学员反馈。通过学员――管理部门――临床科室的互动,使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在访谈中学员反映关于教学技能的培训还有待加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作为浙江大学的附属教学医院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今后的培训中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组织学员观摩主任教学查房、PBL教学、中班病例讨论,让学员了解本院实习生、住院医师的系统教学过程。同时安排相应的教学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学员的教学技能。
4 结论
培养合格师资是发展全科医学应该遵守的一个原则。全科医生骨干师资培训出来后不仅承担全科医生岗位工作,还要承担全科医生培训的带教工作。在今后的培训中应加强全科理念的培训,并且系统培训骨干师资学员的教学技能。这需要政府、附属教学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方合作、多方努力,形成协同努力、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这项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20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