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范文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实践调研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

第1篇:社会实践调研方案范文

一实践方案准备充足

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时,在团队指导老师的指导与建议下,同学们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自己的个人实践项目,这让同学们拓展了的思维,也会使同学们对待社会实践的态度更主动,对实践活动的执行也更加有动力。实践证明,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来确定的实践活动,能在保证同学们兴趣和积极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初步方案制定中,陈老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大家的社会实践方案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和建议,确保了同学们社会实践方案的合理性及可执行性。此次社会实践,大部分同学都是选择联系了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也有同学选择联系较有名的高校。其实,同学们与相关单位联系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沟通能力和处理事务能力的过程,这是同学们试着接触社会进行锻炼的机会。通过前期的工作,明确了目标和具体的方向,制定实践内容和方案,能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工作。

二团队成员结构合理

本次社会实践团共14人,其中有5名研究生和9名本科生。不同年级的同学组成了一个团队,相互之间也起到了互补的作用。在专业知识方面,低年级同学还未能学习太多的专业知识,因此,对一些专业性的原理还不是很理解,此时作为已经较多接触专业相关项目的研究生学长学姐就可以发挥带头作用,来给学弟学妹们进行一些专业知识的讲解,这样让低年级同学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研究生同学也丰富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实践活动中,学弟学妹们也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为学长学姐们提供帮助。这样,整个社会实践团的成员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

三实践内容多样,成果形式丰富

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的形式丰富多样,之前较为常见的是进行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司实习等。此次社会实践以一种比较新颖的形式开展,通过前期准备、方案的讨论与制定等,收集整理大家在就业、学习、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困惑及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进行社会实践,更能让同学们有所收获。在我们所调研的几家单位中,几乎都与高校开展着不同程度的合作。具体形式有高校与企业联手定向培养专业人才,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项目开发,高校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培训、进行实地学习实践等。此外,在联系高校与企业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可以学习到更多踏入社会待人处事方面的经验。当然,此次社会实践在一些地方也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同学们个人实践项目制定后,大部分人都将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了自己所联系的单位或者感兴趣的企业上,而对其他单位的相关信息缺少主动了解与沟通,这样的话损失了学习不同领域专业知识、开阔视野的机会。

四社会实践开展方式探索

通过此次赴上海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成功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促进高校社会实践更好地开展。

1.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为了让大家在就业创业、职业规划、专业社会需求等方面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同学们走出校园接触社会,联系高校和企业合作无疑是最好的方式。正如东芝电梯的工作人员说:“仅仅是靠企业去培养员工是远远不够的,与高校合作才能更好地培养优秀的人才。”高校与企业合作使二者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技术开发以及生产经营等许多方面建立起协作关系。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的责任,应深入企业是了解人才的社会需求。高校应当更注重与校友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校友企业对学校学生的校内专业知识的学习更了解,同时校内的同学也更倾向于与学长学姐进行交流,向其学习。

2.丰富内容,加强创新

新形势下的实践活动应该具有时代感,增强创新精神,以往社会实践的范围较为狭窄,我们应当注重把握以社会实践能够给同学们带来的真正有用的收获,把握社会实践与同学们自身需求的结合点,丰富实践内容。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例,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将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相结合。在校园学习中,大学生创新项目也成为学生培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也是大学生在课余生活中锻炼自己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机会。很多时候同学们不知道如何去申请相关项目,也有很多同学不知如何去开展项目。如果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走出校园,进入企业中,去深入了解企业需求、社会需求,毫无疑问能够迸发出更多的思路和创新点。同时,若与企业单位多多沟通交流,同学们也能够得到一些比较有价值的设计指导等。以大学生创新项目申请来说,以社会实际需求去开展项目不仅可以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同时也为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样更能发挥大学生创新项目的价值与现实意义。总之,高校社会实践的内容要与创新要结合起来。

3.开拓领域,锻炼自己

第2篇:社会实践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优化与改革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是在西方职业教学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早在1997年,我国就正式将其纳入高校的课程设计中,而实践教育的精神多年来也已经根植于云南艺术学院这一综合艺术院校各个专业建设中。在云南艺术学院实践教育政策的指导下,艺术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这类实践性和理论性并重的跨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和操作自然有其特殊性。

1 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的定位和目标

基于多所高校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过往,我们发现这一专业往往定位较模糊,相对应的教学内容贫乏,实践教学少或流于形式,更槠重的是学生基础知识和技巧扎实,不少学生学得死板,学多悟少,在工作实践中很难灵活运用到大学时学过的知识理论,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业实践教学定位是个系统工程,与所在地域的文化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所属院校的个性特点、专业的定位和学生兴趣爱好及个人职业定位有着密切关系。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售卖的是建立在产业结构金字塔上层的精神产品。高校所在区域及学校本身资源越鲜明有特色,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方向下的实践教学定位也就越明晰。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秉持要充分利用云南艺术学院综合类艺术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要更多地挖掘合作企业的潜力来孵化文化创意人才,要培养“能力”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人才的理念,将专业的实践教学定位于“艺术+政策+市场+管理”,在组合实践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作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改革

经过不断的优化改革,依据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落实于以下多个环节: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周、工作室实践、假期调研、毕业实习实践。

2.1 课堂教学中的课程实践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由于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理论课的数量较多,针对艺术院校类学生多数活泼好动、个性鲜明的特点,这类课程如果一味采用传统的“讲授―接受”式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就更需要在相关课堂教学中加强课程实践。

首先,在认识层面,本专业教师明确了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让学生懂方法,更重要的是用方法。无论是经济类模块、管理类模块还是技能类模块教学的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均以学生参与性较强的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为辅,具体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分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承担“民族文化”“文化产业管理”等课程的专业教师应充分考虑当下网络设施便捷,在校大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渠道并不稀缺,但学生在校园中,与民族区域文化、服饰的内涵、保护与传承的矛盾等现实问题距离甚远。为避免课程的实用性、应用性弱,教师利用假期带领部分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田野调研大理新华村后,课上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安排同学们将一手、二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就新华村民族技艺向产品转化、非遗保护的方式等内容提出自己的方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今后实际就业工作打下了基础。其次,从运用层面来看,在美术、声乐等技能模块的相关课程上,相关教师经过多年探索,结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方案和实践内容,不刻意追求技能的精准到位,更多地指导学生如何从市场的角度来鉴赏、评价和参与到管理运作过程中去,理性制定教学方案,这类课程均安排了超过70%的学时用于学生实践操作。例如,在学习声乐技能与欣赏课程中,全班师生共同举办的小型音乐会,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场地安排、舞台布置、设备设施管理、服装管理等整个音乐会项目的筹备者、运作者,通过亲身参与运作,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相当比例的学生反映参与项目运作使得学习过的创意策划及项目实施、剧场管理、声乐技能与欣赏讲授等多门课程课堂的知识技能更立体化,理论知识得到了印证,让人印象深刻,学习效果良好。总之,对于本专业一二年级学生而言,课程实践是一种较好的实践教学形式。因针对性强,又有专业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并且一个学期学生基本能分组合作完成若干个项目,所以实践效果相对好控制。但因此类实践还是以课堂为主,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对接,虽然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与真正的企业实际工作要求还相去较远,因此在二年级之后引入更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显得尤为重要。

2.2 大二、大三课外实践(假期市场调研、工作室实践、社会实践周)的不断优化

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课外实践主要包括假期市场调研和由工作室承担的专业考察、大二大三社会实践周中开展的创意竞赛和走出校园文产实践。

(1)假期市场调研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做事的方法和技巧,具体成果体现为选对方法,与人沟通好,将调研做好,将调研报告写好。从教学安排来看,社会调查主要突出建立更真实的认知,放在大二与大三之间的暑期进行,调查对象主要围绕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的相关行业和企业。学生在市场调研的过程中,既能了解和接触社会,熟悉专业服务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并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呈现问题的文案写作能力。几次教学计划和实践方案中对市场调研的安排和调整较好地实现了以下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市场调研方法、法律法规、文化市场营销、谈判沟通等课堂知识的拓展利用有深入体验,并在拓展性开发利用的同时达到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再认识。

(2)工作室实践。为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学院陆续开辟了演出演艺实践演练的多媒体实验室、美术活动策划工作室、后期编辑室等;让学生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商务管理能力、传媒的宣传能力等诸多实践能力。例如,ACE展览策划工作室从事美术展览的策划及实施、艺术沙龙及艺术项目实施等以艺术传播为主要目的实训及教学活动。ACE工作室以具体的美术作品展览项目为依托,采用分组合作与个性培养结合、强调动手实践等多渠道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开展系列实践策划布展活动,拓展了教学内容,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对接,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作能力。ACE工作室到目前已承办艺术沙龙50余期,策划实施画展8次,如云南省第三届艺术家艺术管理人合作项目暨“无中生有”青年画家邀请展、“聆听记忆的声音”院庆十周年画展和Hi-story主题摄影展等展览活动等。

(3)社会实践周。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周经过多学期的摸索,严格规定落实具体学时和学分,在大三每学期安排一次社会实践周(2周),并从不断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入手,积极参与企业、社区的发展咨询和企业市场开拓,根据企业、社区等提出的合理需求,设计实践项目,努力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此基础上在近两年确定了基本主题“创意创新”指导下的系列实践活动,如选择企业具体项目构思撰写“创意策划文案”,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举办校内实践周创意策划大赛、创意活动比赛,选拔推荐并奖励学生参与实践周项目的成果申报国内全国性的“挑战杯”商业策划作品竞赛,全国艺术管理专业策划大赛等,将此项成绩作为评选三好学生、获得奖学金的重要条件。例如,2014年社会实践周中产生的“黑熊移动书屋项目创意”获得中国艺术学学会第三届全国艺术管理创意策划大赛一等奖;2015年10月社会实践周产生的“萌吉象穿越学堂”荣获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挑战者杯”创业大赛铜奖。

2.3 毕业实习实践

在大四毕业前的实习实践阶段,一方面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结合前期学习和实践的体悟自主选择到文化产业单位实习;另一方面还与当地的文化局、广播电视局、出版局及演出公司、剧院剧场、电台电视台等地方有强影响力的十几家媒体和艺术商演公司某某同学在大学读书期间市场调查实践中发现了自身的兴趣爱好,于大三暑假开始进入昆明当地著名的婚庆公司实习,毕业后在婚庆企业工作了两年后,积累了从业经验,于2014年创立了“缘庆婚嫁定制”公司,企业成立以来,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充满创意、极具特色,在市场上迅速立足,并于2016年9月获世界华人婚庆产业促进会邀请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世界华人婚礼产业颁奖盛典,在本次盛典上,“缘庆婚嫁定制”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婚礼产业品牌榜”提名并最终获奖。

3 结语

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做了诸多尝试与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现有的实践教学工作水平与用人单位对相关人才的实际需求还有距离。仍需通过对每一届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与新需求,不断改革实习环节,并遵循“夯实课程实践优化课外实践提升毕业实习有效性”三位一体的模式(图1)对专业特色实践教育展开新思考,致力于更多地开发和利用与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学习、成长、社会化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新资源,可以更好地打造学生有效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和市场,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探索的专业实践教育新平台。

参考文献:

[1] 黄河.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以“四个学会”为目标[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11):45-47.

第3篇:社会实践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能力 专业知识学习 专业实践活动 培养方法

职业能力是大学生进行职业活动和促进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最为关键的要素。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既是大学生求职就业的现实需要,又是大学生在职场获得成功的基础。

一、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实践活动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

通过学习专业知识获得专业技能是从事未来职业的重要因素。专业实践活动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经过专业实践,能够较好地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检阅、修正和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并强化专业思维和职业素质。专业实践活动除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之外,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有极大的作用,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以及判断和决策能力。

二、课题调研和社会调查等探究型活动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包括专业实习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可以尝试新的社会实践模式,即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组成课题小组,根据相关单位的需求,选定研究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完成调查报告或提出解决方案。开展以课题调研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型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在选定课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过程中学生会针对既定的任务目标,设计实施方案,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确定具体的方法和工具,并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直至达到任务目标,从而切实培养管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参加社会公益性实践活动

除了致力于培养提高自己的专业基本技能、具体的职业岗位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外,还必须深刻剖析自己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品德修养,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人格发展是否健康和完善,甚至可以说,这些基本素养同样是通用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中坚力量,是否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格品德等个人素养决定着劳动者职业生涯的成败,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步、和谐与繁荣与否。以志愿者活动为主的公益性实践活动,对于帮助我们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心和奉献意识尤为重要。

四、社会实践是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活跃大学生的学习思维,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获取与利用信息及应对挫折等方面的职业能力,使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更具有竞争力。社会实践是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大学生应该多看些基础的训练书籍,尽可能多地寻找不同领域的书籍,并汲取吸收,这样就能在各种场合阐述自己的观点,取得赞赏,并让对方刮目相看,但最好参加专门的训练活动,自己要多加锻炼,多在各类活动中变得老练。

(二)书面写作能力。书面流畅度在组织文化中会得到很高的认可,可以从学习公文格式开始,经常联系,然后锻炼写作观察性的博客,在日常活动与参与社会实践的时候,争取用备忘录形式记录自己参与的事件。

(三)会议与活动组织能力。包括议题设计、人员邀请、现场布置、流程控制,通常活动安排能力是细碎管理与程序控制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这不仅需要组织者心细,还要从全局着想。

(四)社交能力。交往陌生人的能力与维护与熟悉者的日常关系的能力,是勇气、技巧与沟通道具使用经验的体现。

(五)组织领导能力。其实在大学里面,如果做过学生干部,或者学生会干部或协会干部等,只要管理过某项事务,即使团队里只有几个人,只要认真对待,谦虚学习,履行自己的职责,就能提高领导能力。

(六)学习能力。吸收新的知识与新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但在某些情况下否定自己的能力,建立获得资源与学习的渠道,完善与提升渠道,鼓舞团队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于永华.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的新视野?[J].高校教育管理,2012,(1).

第4篇:社会实践调研方案范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项系统性工作。社会实践的开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实践的过程策划(P)。“过程策划”是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首要环节,决定了实践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以及目标能否实现。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策划,主要包括:实践方案设计,主题确定的依据、原则、方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社会实践的地点、时间和日程安排,参加人员及经费预算等。在“过程策划”中,尤其要注重选题,在选题过程中,要注重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和合适性,一个好的选题直接决定了实践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社会实践的过程实施(D)。“过程实施”是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第二个环节,也是大学生能力提升的具体体现。实施环节应包括前期宣传、动员与培训;临行准备,涉及思想、知识技能、物资、身体承受力、经费等方面;资料收集;结束事项;返校总结;成果交流等。在“过程实施”环节,首先要顺利进入实践“场域”并取得队友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其次要结合实际情况选取研究方法,如参与观察法、结构化访谈或非结构化访谈等方式,将自己“先融进去”“再跳出来”,处理好角色转化,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3.社会实践的过程监测(C)。作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第三个环节的“过程监测”,由于调研范围广泛、调研地区分散、团队独立性强等特点,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此,学校可以根据地区划片或者团队性质分类,进行垂直管理,对社会实践团队进行指导、帮助。作为实践团队,则应及时、主动、有效地与学校的垂直管理团队沟通,以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实践团队的负责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提前建立相关预案,首先要保障团队成员的安全,规避实践过程中由于气候、风俗、语言等因素带来的各种风险;其次要及时与团队导师沟通并向学校管理者汇报实践进程,保证实践研究符合相关要求和规定。

4.社会实践的过程总结和评估(A)。“过程总结和评估”是社会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学校应及时总结有益且先进的经验,并根据具体的开展状况与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强化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形评价。在考核和评价中,尤其要区分实践研究的类型,针对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学术型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评价考核方案,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实践教育水平,使社会实践能够长期高质量地开展下去。

二、加强社会实践过程管理的启思

1.尊重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过程管理强调重视人的因素,人是实践的主体,也是管理的主要对象。重视个人的因素,就是要注重学生个人的社会性,对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需求予以研究和探索,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尽最大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以保证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地为完成团队目标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自觉为研究做出贡献。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和优势,实现成员间的优势互补,为实现实践任务目标而发挥积极作用。

2.充分重视实践团队“非正式组织”作用。社会实践团队是学生围绕一定的实践任务而组成的临时性的非正式组织,会随着社会实践任务的完成自动消失。这种非正式组织中的实践团成员是以任务和感情为基础临时聚集在一起的。大家有共同的任务目标,彼此之间有合作意愿与开展合作行动的基础。因此,要围绕实践团的总体任务目标,认真分解子目标,通过任务分解,使每个成员明确自身在组织中的角色和作用,重视彼此间的协作关系;同时,要制定团队行动准则,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规范,确保团队成员能够围绕统一的任务目标做出一致努力并提高实践效率。

3.加强实践过程的信息动态监测。加强社会实践的信息动态监控对于及时把握实践进展、矫正实践团队偏离目标的行为、处置紧急突发事件等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信息化管理社会强调通信设备和控制系统在管理中的作用,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反馈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信息的及时和准确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社会实践信息动态监控也应强调利用现代技术,建立信息系统,以便有效、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同时,学校需要及时和全过程地实现对所有实践团队的信息反馈,实践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应保持24小时信息渠道的畅通,以实现对所有实践团队和实践个人信息监测的全覆盖。

4.创建社会实践导师团队,加强专业指导。高质量的导师团队将有利于学生明确实践目标,更好地设计实践方案,督促和指导学生认真完成策划,保证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实践任务。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实践导师团队,由学校的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相关专业教师、辅导员及班主任共同参与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鼓励他们的参与,将社会实践的参与和指导计入工作量,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考核内容。此外,在社会实践开展之前进行专题讲座指导之外,还需要导师对所负责实践团队提供跟踪指导。

第5篇:社会实践调研方案范文

实践教学对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层次性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思考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2010方案”,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引导研究生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实践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研究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在学习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共同理想的认知与认同。

该课程在内容结构上采用教学大纲和“分专题”的框架模式,主要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来展开,这对于培养研究生实践研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重视课堂理论知识传授的本科思政课教学相比,无论在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了很大区别,重心由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向注重研究社会实际问题转移。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既是为了适应研究生思政课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研究生培养和能力发展的特点,以发挥研究生能够深入分析研究问题的优势,引导研究生在实践学习中激发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促进知识增长和能力发展的双重目标的实现,帮助研究生在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同时,能够正确地分析思考和探索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践问题。

2.有助于深化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社会实践的问题,而理论学习的合理性与否也需要在社会实践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中得到检验。实践教学模式深化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一方面,理论学习水平的提升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提炼课程教学内容、突出研究重点,引导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重点问题做深度的认知和掌握,从理论学习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到社会实践中去寻求解决方式和途径。因此,在实践学习中,每一次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理论学习的水平。另一方面,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和升华思想认识的过程,因为对社会实践问题的总结必定会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去深化认识。实践教学在引导学生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甚至创新探索新的一般性规律和理论,形成新的知识财富来充实理论库。实践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化了两者之间关系,最终实现了研究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

3.有助于推动知识型学习向研究型学习的转变

实践教学为研究生思政课由知识型学习向研究型学习的转变提供了方法和途径。思政课教学的一般特点是侧重理论性和思想指导,显示出转化为实用技能的功能较弱。实践教学为思政课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供了途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研究学习的主体,实现了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转变,激发了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转变角色,“退居二线”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学习,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的顶层设计,以问题导向引导研究生深入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方法导向引导研究生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学习、研究和创新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通过引导研究生对实践问题的探索,真正实现从“学习”到“研究”的转变,实现了研究生知识层次和综合水平的提高。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层次性的基本途径

1.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实践

许多人在实践教学的理解上存在误区,以教学场所的不同区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认为在课堂教学以外开展的教学活动才是实践教学。实际上,实践教学应是“课堂理论教学以外的,借助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或由学生自主参与的一切教学形式。”[1]其中既包括课外教学实践,也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生思政课由于受到经费、场地等条件的限制,以及科研时间紧、集中性弱等特点,大规模组织课外社会实践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资源,通过案例教学、经典阅读、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为导向,引导研究生开放性思考和自主交流,并通过学生讲课、辩论赛、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多样模式展现,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讨论交流,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和能力。

2.广泛开展社会考察实践

广泛开展社会考察实践可以作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和亮点。相对本科生而言,研究生与社会的接触和联系更为密切,许多研究生还有实习和工作的经验,社会阅历丰富。因此,研究生社会考察实践要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提高实践学习的质量和层次:要将强化社会考察实践与思政课课堂专题式教学和问题导向式教学相结合,指导研究生精选专题,全面掌握专题内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兴趣和专长提炼出专题内热切关注且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由不同专业学生搭配组成调研小组,针对问题制定调研方案,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开展参观走访、社会调研、科技讲座、志愿服务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结束后,要将调研成果纳入课程学习考评体系中,量化实践学习的效果,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效果,推动思政课考评由侧重理论知识学习向侧重综合能力提高转变。[2]通过社会考察实践,引导研究生走出校园,体验国情民情,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成就与艰辛,培养社会责任感,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结合所学专业研究实践

当前高校中存在的研究生对思政课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学习积极性较低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思政课教育缺少与专业课教育的结合和互动。就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而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还是研究生的“主业”,思政课由于理论性、抽象性强而被许多研究生误认为脱离实际、与自己的科研、就业以及未来的发展没有关系。实际上,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指导思想,为具体学科建设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也为培育研究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牢基础。因此,研究生思政课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的平台,将专业学习实践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专业分布和科研方向的基础上,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通过教学案例、开放式问题、学生专题讲课等方式,鼓励不同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学生从不同研究角度展开研究和探讨,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也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涵,注入了创新知识和理念。在课外实践中,可以鼓励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将思政课的社会调研与自己实习工作的经历相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在社会实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专业领域投身到企业、工厂、卖场、社区、法律事务所等社会各个基层单位中,得到良好的实践学习的机会。研究生在实习考察学习中,通过对社会的某一领域的特殊问题展开研究,借助自己专业知识和实习平台,运用思政课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考察,深化对自己专业领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

参考文件:

[1]刘玉新.浅谈实践教学的目的与方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第6篇:社会实践调研方案范文

一、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三位一体”

所谓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公共管理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各要素相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现途径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它们各自发挥作用,又协调配合,发挥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能,本文是指通过构建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三位一体”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公共管理实验教学和公共管理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讲授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指导公共管理领域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三位一体”中的“一体”是指整个公共管理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相对于纯理论教学而言,是在公共管理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活动形式。“三位”分别指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

(一)公共管理案例教学

所谓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是一种在任课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已被整理出的公共管理领域典型事件某一时段、某一方面的具体情况来理解同类事物的一般原理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案例、思考问题、分析案例中体现出的矛盾和冲突、同学之间讨论和交流,提升其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前案例文本的准备;二是在课堂上案例文本的使用;三是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四是案例教学的过程管理。

(二)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体系

所谓公共管理实验教学指的是学校任课教师基于完善的实验室和电子模拟软件,构建与公共管理实践相仿的实验环境,让学生不用去真正的管理部门而能够体验实际管理部门操作流程的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让学生完全沉浸在模拟的管理实践情境中去体验管理过程,感受管理实践,进而培养其管理技能和素质。因此,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重视实验教学环节。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及专业技能的应用环境,决定了其实验实践环境的特殊性。高校无法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真正的管理部门实践,真实的实验环境非常难以构建。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又必须有一个与实际工作环境相仿的实验实践环境。这一矛盾是目前公共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及实验室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这一困难导致在进行公共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盲目性,与现实的管理环境脱节。学生在这样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下,很难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多元化、创新性更是无从谈起。

(三)公共管理社会实践教育体系

所谓社会实践教育,就是指在实践课程体系中,重新设计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构建三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框架结构,使各个实践环节之间做到有机结合、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二、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重点

公共管理实践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相对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还很不成熟,因此,在构建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时需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一)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体系的构建重点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有:一是公共管理案例库建设,尤其是既具有区域特色,又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的案例建设,这是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我们所看到的案例教学,仅仅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案例教学需要依托一定案例文本,而教学案例的开发与编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和时间资源,这一点往往很多院校不甚重视。二是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以及教师掌握和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能力。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任课教师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观念,重新定位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并需要通过培训掌握案例教学方法。三是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设施建设及案例教学的过程管理也是需要加以重视。案例教学对于教学设施的要求较高,需要有配套的多媒体教室和移动桌椅,通过教学设施的布置创造一定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便于学生分组讨论、争论和思想碰撞;基于此,案例教学的过程管理显得尤其重要,需要任课教师掌握过程管理的方法及时调动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

(二)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重点

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涉及到实验室的建设、电子实验软件的配置、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和实验教学管理体制的建立等方面,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基于此,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教学需要依托一定规模是的实验场地,这是必需的硬件设施,不可或缺。需按公共管理类各专业招生规模、人才培养方向和学校专业定位建设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实验室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二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按照公共管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征,加大相应的财政资源投入购置相关专业实验软件。在电子实验软件配置时,可考虑构建公共管理学科实验教学平台和各专业实验教学平台两个层次;公共管理学科实验教学平台是适用公共管理学科下的所有本科专业,可称之为“大平台”,各专业实验教学平台要体现各专业的特性和较强的专业性,可称之为“小平台”。三是公共管理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可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建设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走出去”是指派出实验课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实验课程培养和交流;“引进来”是指作为文科院系课效仿理工科院系的做法,可引进部分能够胜任实验交的人才。四是探索建立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实验教学涉及到实验室、实验软件、师资队伍、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没有一个高效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实验教学无法有效开展。

(三)公共管理社会实践教学的构建重点

从目前国内高校普遍情况看,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是薄弱环节,也是难点。因此,在构建社会实践教育体系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一是实习实践基地的功能、作用要切实发挥,并具可持续性,这是把专业实习落到实处的物质保证。切实做好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公共管理学科,需要与公共部门进行密切的合作。将专业实习安排在各级各类公共部门,既解决专业实习问题,又可使学生从公共管理的具体工作中了解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及方法,了解社会管理存在问题,了解公民对公共管理的需求。二是探索建立社会实践校外导师制。探索聘请公共管理实践部门管理者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校外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三是借鉴和改造古代“修学旅行”的社会实践模式。让学生在假期把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结合起来,具体地去调研一个或几个地方,然后用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进行定量或定性的研究。例如一个旗县区基础教育的调研、农村人力资源(劳动力、教育情况、人员结构)的调研、城市公共交通的调研等。

三、公共管理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公共管理实践教学的开展与实施,需要从教学理念、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经费和制度等方面予以保障。

(一)确立公共管理实践教学理念

由于受到高等教育体制和观念约束,再加上可用于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不足,公共管理教学主要以课堂内教学为主,往往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课时等方面安排的不合理或不充分。这一现状已经影响到了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这就需要打破教育体制和传统观念的约束,确立将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整个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理念。

(二)打造适应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

公共管理实践教学需要“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即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既具有实际经验又掌握基础理论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的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方法、技术与规律,同时在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需要了解熟悉公共部门运作流程。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创造条件和机会,选派一些年轻教师到公共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或兼职,增加教师的公共管理实践经验。

(三)优化公共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公共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性文件,是所有教学活动安排的依据。因此,需要优化公共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社会实践与公共管理类各专业的本科人才学培养方案进行有机结合,使实践教学融入到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程中,实现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与公共管理理论教学体系的良性互动。

(四)公共管理实践教学应有相应的经费保障

经费保障是开展和实施公共管理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公共管理教学案例文本的开发与编写、实验室的建设与实验教学软件的购置、社会实习基地的建立与维护、师资队伍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基于此,学校、学院应多方筹措经费,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

(五)建立健全公共管理实践教学的制度保障

第7篇:社会实践调研方案范文

今年我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团委的同一部署下,各级团学组织精心安排落实,实践活动以育人为中心,突出"实践三个代表、弘扬民族精神"这一主题,围绕"我省’生态省’建设和非典防治"两个重点,开展十六大精神宣讲、法律普及、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团建等一系列活动。较之以往,今年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固然由于非典起动比较迟,但由于预备充分,所以落实快、组队精、特色明显,在继续和学习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形势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实践三个代表、弘扬民族精神"的实践主题。

为深进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配合和推动十六大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的深进开展,服务于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我校各学院团学组织在实践活动中紧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采取了理论宣讲、实践服务、学习考察等形式宣传和实践"三个代表"。如电子信息分院赴安吉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和软件分院"三个代表"实践小分队,通过信息支教、计算机知识培训、乡镇网站建设帮助乡镇村民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在服务中宣传和实践"三个代表";自动化分院赴岱山"科技下海岛、文化送船头"--"三个代表"实践活动在海岛小分队、计算机分院轻纺城之信息化实践小分队和校*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社区行实践团则通过寻访革命旧址、社会调研、参观调查、文艺演出、图片宣传等使学生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参与海岛建设、经济建设和社区团建工作。

二、围绕"我省’生态省’建设"和"非典防治"两个重点

紧密结合抗击非典的伟大实践,通过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参与文艺演出、发放资料、座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大力弘扬和实践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从中汲取精神气力、健康成长。作为省级社会实践重点小分队的治理分院"省内主要城镇绿化环境状况"调研小分队和机电分院"生态浙江、环保调查"小分队以及青年志愿者协会赴桐庐"农村基本卫生状况"调查小分队对我省主要城区、城镇、农村如*、宁波、温州、金华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发挥了在校青年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上风,引导和帮助广大市民群众进步环境保护意识及参与自身生存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了解了各级政府在非典时期及此后的各种有效防治举措,为人类如何保护自己、与自然*共处提出了不少建议和意见。

整个实践活动,将围绕"’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参与’生态省’建设实践服务"、"’非典防治与环境保护’实践服务"、"’信息化与经济建设和小康社会’实践服务"等四方面内容展开。

三、进一步探索"两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今年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继续结合高校"两课"的改革,组织进行思想道德修养课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团委与人文学院共同组织了"新时期下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营体制改革"调查小分队、"全球化对青年人生活期看及教育期看的影响"调研小分队、"对浙江公众转基因食品的态度"调查小分队等三支小分队,分别由人文学院任课教师担任带队和指导老师开展实践活动。参与"两课"实践小分队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分院、各个年级,通过问卷调查、讲座、调研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在实践中"渗透"教育思想,两课教师、两课研究课题继续充实今年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四、尝试社团独立组队与建立实践基地两条新路子。

第8篇:社会实践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就业择业 社会实践 结合 个性化

一、我国学生社会实践现状

现今,在我国大专院校的社会实践教育中,各大院校已经开展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外相比较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至今未能建立一套成熟的社会实践教育的模式,导致在实践的过程中问题较多:(1)形式和内容缺乏针对性。形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仅仅局限于社会调研、政策宣讲、参观学习、生产劳动、扶贫支教等形式,仍然停留在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缺乏向较为深入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2)注重表面效应,缺乏实用性。学生社会实践仍存在宣传的多、操作的少,响应假期号召临时做的多,平时坚持、主动做的少等现象。(3)学生社会实践的全员参与度不高。我国学生社会实践状况除学校组织的课程实践外,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机会或是主动地参与实践锻炼,并没有建立起全员参与的社会实践模式。如何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意识;如何使实践的理念深入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并能与学生的个性化相结合;如何在学生就业择业中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将个性化社会实践与就业择业相结合的意义

学生个性化社会实践与就业择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做适应型人才。社会实践是学生拓展自身素质的主要载体,学生通过实践磨练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发展个性、锻炼能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增加社会阅历,积累工作经验。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是校园里学不到的,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缩短毕业后适应社会的时间,在社会实践中日积月累,把体验内化成自己知识和人格的组成部分,最终升华为自身的阅历和经验;树立市场意识,端正就业态度。通过社会实践能够树立市场意识,摈弃一些错误的观念,理解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认知和谐社会中的优胜劣汰,培养竞争意识。在毕业时端正就业态度,避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和定位错位,真正做到量能定位和量力就业。特别是,在高校毕业生集中毕业、找工作难的社会大环境下,积极推进学生到对口公司、企业进行适岗见习、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教育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培训的教育教学新模式。通过社会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充实大专院校教育的内涵。同时,在社会实践教育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业务指导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实践,更好地解决学生择业就业和终生发展问题。

三、将个性化社会实践与就业择业相结合的操作方式

1.以人为本,着重社会实践的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社会实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个体出发思考问题,深入分析每一个学生个性特征、职业规划、就业取向、社会需求,对不同学生开展个性化的社会实践,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个性化的社会实践能充分打破枯燥难懂的说教式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入剖析自己,主动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将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通过个性化的实践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个人实际情况,确立符合学生个性化的社会实践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实习企业、对口单位的社会教育资源,解决学生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就业择业服务。

2.实践归来话收获,注重实践后的分享与交流

分享收获,交流思想,通过实践归来话收获活动,丰富实践内容,开阔实践思路,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我校主要以活动月的形式开展此类活动,在学生社会实践结束返校后,根据学生实践的内容分组,分别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会上,同学们各抒己见,将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与同组同学分享,互相提问,互相解答。然后,组织不同分组的学生代表进行行业间交流,通过跨专业、跨领域的交流,使学生取长补短,增长见闻。最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实践归来话收获”主题宣讲会,向全校同学展示实践成果,汇报实践收获。通过多年来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正确的认识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充分认识到自身和社会需求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空前的活跃;增强了学生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能力。

3.整合学校、社会资源,建立完备的保障运行体系

保障体系的健全是个性化社会实践可持续的前提,体系的建立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体系由三部分构成,即制度保障体系、基地建设体系、资金支持体系。首先,学校对个性化社会实践的具体实施出台详细的指导方案,通过小范围的模拟实践操作,探讨指导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的可行性,经过不断的摸索探讨,形成了一套既适合学校实际,又适应社会需求的制度保障体系。同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不断丰富和拓展目标性的社会实践基地,通过深入的科研交流、人才共建,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其次,集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资源,采用政府、学校资助和企业赞助相结合的方式,努力筹措资金,保障工作正常有序开展。最后,工作中,不断发掘在个性化社会实践中国内外相关领域好的操作模式、创新方法,将其借鉴到实际工作中,并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出适应本校学生特点的社会实践方式。通过社会实践探索学生成长与成才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求职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各项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 崔乐. 高校毕业生择业扎堆儿导致“就业难”[N]. 北京日报,2014-03-26008.

[2]马玉心,崔大练. 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中择业取向的辩证分析[J]. 山东化工,2013,12:174-177.

[3]郭晓斐. 大学生择业与就业教育[J]. 考试周刊,2013,84:170.

第9篇:社会实践调研方案范文

为进一步彰显应用型、国际化特色,2013年10月,学院加入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AACSB),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商学院和会计项目非政府认证机构的一员。同时,学院将国际认证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借助AACSB这一国际知名商科认证平台,力争建设一所按照国际标准办学,教学质量被国际认可的商学院。两年多来,学院在AACSB核心理念“使命驱动、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下,凝练出学院的使命与愿景,确立预期目标,对照标准,开展自我评估,寻找差距,并在导师、同行专家指导下,形成基于顶层设计的战略管理模式。目前,学院已经通过了AACSB 认证资格审查,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进入初始认证环节的地方普通高校。

凝练使命,聚焦发展方向

为适应京津冀及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经过广泛调研论证,2014年4月,学院确定了“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应用创新、培养商界骨干、服务区域发展”的使命。

践行社会责任―致力于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爱心与责任感、商业伦理道德优秀的社会公民,并以学院的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实际行动为促进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推动应用创新―致力于探究经济、管理理论与商业实践的结合,推动管理模式、方法、流程的创新,为政府与企业提供商务服务与智力支持。

培养商界骨干―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较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与商务实践能力的现代服务业中坚力量。

服务区域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落脚点。通过培养商界骨干、推动应用创新为区域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履行大学对社会的责任。

顶层设计,绘就发展蓝图

为实现使命要求,学院组织相关专家、教师、用人单位和校友共同确立了学院的总体发展战略,提出明确的战略目标,细化了行动方案,为学院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系统规划。学院总体战略是:适应教育国际化趋势,把握京津冀一体化契机,依托AACSB认证,用国际标准进行顶层设计,实现高效、有序、可持续发展;明确核心竞争优势,聚焦京津冀区域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优化国际合作伙伴,扩大国际交往,突出国际化办学特色;开拓政、产、学、研合作网络,加强协同应用创新,成为利益相关者信赖的、区域内不可或缺的创新主体。

基于使命,学院提出四大战略目标:着力提升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质量;重点体现在学生社会责任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水平提升上;显著提升学院应用创新研究的能力,适度提高学术贡献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学院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构建一支国际视野、行业背景、学术底蕴兼备的师资队伍,以更好满足使命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需求。

改革创新,系统推进战略

1.践行社会责任

人才培养方面,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的商界骨干人才;科学研究方面,致力于创造根植于区域商业情境的经济管理类知识成果,推动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社会服务方面,致力于提供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咨询、非学历教育、社区培训与讲座等方面的优质智力服务。

为提升学院师生服务区域的责任意识,履行社会责任,学院通过加强与所在区域的政府、街道等社会组织的联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及志愿活动,受到广泛认可和赞誉。十年来,学院学生在公益类实践、重要赛事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方面逐步形成品牌,学生志愿精神、社会责任感不断养成和提升。在公益类实践活动中,学院重点组织开展服务京郊农村、关注养老助残、走进弱势群体等活动。北京奥运会期间,学院共计派出1,040名志愿者参与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受到北京奥组委表彰;在近年举办的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BD商务节等各类大型活动中,学院先后组织参与志愿服务超过200人次。在六里屯办事处举办的“为老服务专题调研会”上,学院师生共同组成的养老服务调研团队为社区有效开展养老服务提供了解决方案。

另外,在学校的支持下,学院每年投入30余万元经费,支持学生利用暑期开展基于国情认知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全员覆盖。其中,以拓展跨文化视野为目标,精心组织“长三角”“珠三角”等游学项目,打造游学项目品牌。在选题中融入区域发展调研、行业调研等内容,做好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学院在调研基础上推动优秀社会实践成果向学术科技作品的转化,近五年先后申请获批本科生科研计划项目318项,多项成果在国家级、北京市级“挑战杯”竞赛中获奖,7个团队获得北京市级“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20项成果获得市级优秀成果,基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所撰写的“盛夏青春践行、学知硕果相伴”系列文集已经公开出版,影响广泛。

2.推动应用创新

近年来,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80%,现代服务业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总部经济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成为北京落实城市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推动应用创新、服务区域发展,学院把科学研究聚焦于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依托学科专业优势确定了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等重要领域以及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总部经济等研究主题。学院重点建设“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作为内部平台,集成校内多学科资源和研究力量,完成综合性、跨学科的应用创新研究;主要依托CBD商学院联盟作为外部平台,建设广泛联系政、产、学、研、用的多元化创新生态网络。通过内、外平台相结合,服务CBD,辐射京津冀,履行学院使命,实现战略目标。

展望未来,提升办学品质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以使命为引领,紧紧围绕四大战略目标,通过切实可行的战略举措,系统推进改革、扩大学院影响、提高社会参与度,进一步彰显学院的应用性国际化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1.提升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质量

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 “商业伦理”课程建设与检测,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相融合,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学生活动课程化、与区域相关政府单位以及社会组织建立社会实践(含志愿服务)基地、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等方式,提升学生对商业伦理、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以及服务社会的意识。推进学习品质保障(Assurance of Learning,AOL)体系建设与有效实施,构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并在各专业项目中执行,通过“课赛”融合、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学生社团培育,促进学生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实施学生毕业前学习满意度调查、完善校友数据、引入麦可思第三方调查机构以提升对雇主、校友追踪调研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更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并实施“大学英语、商务英语、专业英语”四年不断线的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扩大与AACSB认证院校及会员学校交流与合作、建立远程教育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2.提升应用创新研究能力,提高学术贡献和影响力

明确应用创新研究的战略方向,制定完善的研究规划,注重科研团队建设,为教师学术研究与交流搭建平台。对不同年龄层次和研究类型教师进行能力和需求分析,制定个性化培训和激励措施;通过对教授学术团队的培育与扶持,建立制度并加强过程管理、增强学术队伍的学术能力,提升学院教师研究能力。完善学术贡献评价体系与奖励、资助机制,激励教师开展应用创新性研究,服务区域发展。在现有学术成果认定政策基础上,根据学院使命要求,拓展学术成果的认定范围,将与使命对应的智力贡献成果纳入统计,增加对应用性研究成果、研究项目的奖励与资助。

3.提升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能力

依托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CBD商学院联盟、创业创新中心等组织,拓展学院师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渠道,通过建立应用创新与服务地方的激励措施,引导教师积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区域建设中,为学院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4.构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行业背景、学术底蕴兼备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