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范文

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

第1篇: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施工项目;目标管理;过程控制

Abstract: the question briefly describes the role of target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how to carry out the target management.

Key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target management; process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施工项目的目标管理是项目法施工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进行组织、控制、监督、协调等项职能的依据,是使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绩效的重要手段。

如何开展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任务

目标管理的任务就是制定目标并依据目标进行控制。在施工项目管理中,我们追求的是优质、高效、安全、文明,它需要有针对性专项目标来保障,如工期目标、质量目标、成本目标、文明目标等构成施工项目的目标系统,依据这些目标来开展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现场控制等,从而使施工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地运转,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目标管理要注重结果

在施工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我们都在推行目标管理。不管你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从工作程序上你必须制定各项目标和计划,这就是目标管理的第一阶段。如果你的目标管理意识较强,你会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保证措施,再加上有力度的控制,必然会取得优良的绩效。反之,如果你的目标管理意识不强,制定目标只是敷衍了事,而没有周密细致地安排考虑,就会给后期工作留下隐患。如甲方提出了工期要求和质量要求,我们只是被动地以此为目标写进了施工组织设计里对于保证措施就把以往其它工程文件中的有关条款照搬过来,而对于此工程的主客观因素不做认真地调研和分析,那么它的控制过程和管理绩效是可想而知的。有的工程工期一拖再拖,有的出了质量问题,甚至赔了钱,这就是没有进行目标控制的结果。可见推行不推行目标管理,真推行还是假推行,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目标设置

推行目标管理首先是制定目标。目标制定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还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弹性,各个专项目标要有机地统一。被动地照搬甲方的要求为目标是有违上述原则的,因为你没有进行有机整合,没有考虑甲方目标与本企业目标之间的包容性。因此,必须对各专项目标进行综合分析,应该掌握此目标不能对其他目标造成损害,使各目标之间的矛盾做到兼容并蓄。

建立目标管理体系

各专项目标制定后,要针对目标的关系方进行目标分解,使目标的直接关系方层层有目标。这样,使关系方变成责任方,构成目标管理体系。然后签订目标责任状,以合同方式确定目标关系方的权限、责任和奖惩办法,赋予目标管理管理以激励机制。在签订责任状时要通过协商和评议,取得共识,让目标管理具备群众基础。目标分解和签订责任状是一片大文章,有的一个岗位涉及多个目标,有的岗位与目标无直接关系,这就需要确定其关联度,将尽量多的岗位纳入考核体系内,以调动群体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在奖惩方面要与关联度挂钩,以摒除大锅饭的弊端,使激励机制充分发生作用。

目标控制

目标体系建立之后要依据目标进行管理。在管理中,以组织和控制职能为主。所谓组织,即建立控制体系,并通过行政手段推进其运转,让有关各方以目标责任制为纽带,共同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所谓控制,即依据目标计划,定期与施工活动状况进行对比,找出差距,认真分析,查找原因,通过调整手段进行整改,使施工活动中的偏差得到及时地纠正,,重新纳入目标管理的轨道。这是目标管理的关键所在。

总结与考评

目标管理的最后阶段是进行总结和评价,考核和奖惩。对项目部的目标管理工作要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为工作的改进明确方向;对部门和责任人员要依据责任目标制进行考核,依据奖惩办法奖优罚劣,以推进目标管理的深入开展。

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

忽视过程的控制

项目法施工管理与目标法管理是相通的,在很多方面都有其一致性。现在仍有不少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为了满足甲方或上级要求,往往只注重目标的制定(因为若无目标施工组织设计就不会被批准),但却忽视过程的控制,使目标管理沦为空谈。须知,目标是控制的前提,而目标控制则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没有控制就无法实现目标。

目标质量不科学、不合理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各项专项目标一般设置都很合理,但仍有些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是靠“拍脑瓜”制定出来的,目标之间没有包容性,在执行过程中容易顾此失彼。如工期目标过紧,为了抢进度就需减少工艺时间,或加大投入提高成本。为了工期目标的实现,使质量目标、成本目标无法控制。目标之间的排异性属于先天不足,必然会使管理失去有效控制。

还有些项目只制定总的目标,而没有进行目标分解,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员没有具体的目标要求,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这样的目标是空中楼阁,难以确保其有效实现。

不重视管理效果的考核和评价

在一些“大锅饭”盛行的单位,普遍不重视管理效果的考核和评价,搞得好了人人有份,搞得不好人人推脱,由于没有严格的考评体系,激励作用也无从谈起,改进的方向也不明确。这样只会使管理流于形式,丧失了应有的活力。

对策与建议

强化目标管理意识

目前,真正推行目标管理的并不算多,迫切需要加强目标管理的培训,提高群体的目标管理意识。尤其要加强领导的重视程度,因为目标的设置、目标管理的推行,涉及到体制和机制、以及企业的管理模式,没有领导的重视和决心,是很难真正行之有效地推行起来的。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管理意识的提高,是开展目标管理的基础。

建立与目标管理相适应的体制

前些年,一些单位对于项目部的权限几经收放,出现了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状况。目前,大多数单位把人、财、物权集中到公司管理层,项目部只是个单纯的施工组,这种模式与项目法施工管理的宗旨是不相符的。同时,由于层次过多,却职责不清,导致不能切实有效地推行目标管理。若能在推行目标管理时,以合同的方式明确职责与权力,严格奖惩,正是治乱的良方。因此,针对“乱”象更应该推行目标管理,在责任制的约束下授权,不仅可以治乱,更可以使管理提升到较高水平。我认为应该根据“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设置,为目标管理创造较好的条件。

3、注重目标的有机统一

在施工项目管理中,专项目标有很多,甲乙双方对目标的关注度是不同的。甲方侧重的是工期,乙方侧重的是成本和安全。怎样使这些目标达到有机的统一,是我们致力追求的方向。因此,必须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甲方的关注点为主,让自身的投入与之相适应。我认为,应以工期目标为基础,在制定目标时,要根据自身实力,安排进度计划,依据计划的关键路线,再加上适当的弹性余量来确定工期初步目标。如果初步目标与甲方的要求不符时,应考虑采用新工艺或加大投入使之相符。目标确定后要认真分析个目标之间的适应性。工期目标要为质量目标、成本目标和安全目标的控制提供条件。而其他目标的控制不能对工期目标构成威胁。要从人员配备、工艺改善、协调调度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各目标在全面控制的机制下达到和谐统一。

运用PDCA循环,认真考评,不断改进

第2篇: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目标成本管理; 控制; 路桥工程

一、目标成本制定

(一)施工项目目标成本的制定

路桥工程项目目标成本的制定包括施工的直接费用预算、流转税金及附加预算和间接费用预算,是控制路桥施工成本的首要前提。在基于工程项目的目标利润可保的情况下,预测各个施工环节的目标成本,可以采用定性分析法,选择合理的数学模型进行推测和计算;或者是定量分析法,根据已有的历史统计数据和客观资料作出预测。

①目标成本小组法。即成立目标成本管理小组,然后由小组负责整个施工项目的目标成本,并向子项目部传达,是自上而下的方法,但在路桥实际施工中,一般由项目经理部所承担。这种方法基于项目目标成本领导小组对路段、桥梁的实际情况都要有足够的掌握,否则容易降低项目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并对目标成本控制的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

②自下而上法。这是一种先由各个路桥项目施工组根据自己项目路段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自的目标成本,并向上级项目部报送,然后经过上级的审核及调整之后,下达执行的具体目标成本。这种方法与实际情况最为贴近,每个施工项目小组的问题都可以得到满足,但是该方法往往制定周期长,决策困难。

③综合法。这是路桥施工项目目标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也是在实际中证明的最为有效的方法。首先由目标成本小组制定出一套方案,将方案与施工路段的实际情况作出对比,重点对原材料使用、机械使用效率、施工工艺作出分析研究,最终得出施工项目小组和目标成本小组均认可的方案。

(二)目标成本的分解

①按管理职能分解:可以分为工程综合办公室、子项目管理处、财务科和机料科等。

②按管理层次分解:可以将施工项目经理部门所承担的目标成本分解到路线工程队、路基工程队、桥梁工程队和隧道工程队等。

③按施工环节分解:分桥梁工程、路基工程、路面工程、隧道工程和防护及排水工程等。

④按施工工艺分解:可以分为支模工程、混凝土浇筑工程、捆扎钢筋工程等。

二、施工项目成本控制

(一)施工前的控制

首先由路桥施工单位的主要管理部门作为第一级的目标成本控制实施主体,项目经理是第二级的目标成本控制实施主体,然后经过目标成本的逐级下放,第三级的目标成本控制由路桥施工队承担。路桥项目的投资量大,在施工前期的招投标阶段开始实施成本控制,注意建筑市场原材料价格、竞争对手情况等,主要进行成本预测;在中标以后,项目经理部要对路桥项目的设计图纸、施工方法、施工材料和机械的使用情况作出研究分析。

(二)工程价值的应用

价值、功能和成本的关系是:价值=功能 / 成本在确定好施工项目各项功能指标之后,对指标进行权重量化的标准给予确定。之后实施如下步骤:计算各施工方法的功能系数:功能系数 = 分部工程得分数 / 施工项目总得分数计算各施工方法的成本系数:成本系数 = 分部工程预算成本 /总成本计算各施工方案的价值系数:价值系数 = 分部工程功能系数 /分部工程成本系数通过价值工程使项目施工队伍确定最佳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并可以提高施工环节不同工序及财务、后勤等部门的活动效率,提高路桥工程的工作质量和工作价值;同时,还能提高项目内部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目标成本执行分析

(一)实际成本分析

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将实际使用成本和标准的预算成本进行对比,找出发生差异的原因,分析实际成本管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管理经验。在项目施工的不同队伍中,由于受水平的高低和技术能力的差异及其他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项目的实际成本会随着施工工作的进行而不断发生变化,产生节约和超支的情况在所难免,如果不对项目的实际成本进行分析,那么也就无法了解各部门成本管理工作的效果。及时将成本控制的信息反馈,分析目标成本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成为目标成本控制系统最直接的方法。

(二)成本差异计算

项目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所出现差额的部分就是成本差异,当实际成本小于目标成本时成为顺差,反之成为逆差,成本差异的出现直接决定了利润的高低。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析考核,哪些是内因,哪些是外因,是不是项目经理部门及施工部门所能处理的可控差异,比如消耗超定额,废料的减少等;而如价格变动等不可控差异,则是项目部门不能控制的。

成本差异的计算是反映路桥施工项目相关部门、员工工作质量的重要参考,也是改进控制成本措施的重要评价指标。

(三)成本差异的分析

当对项目进行分析评价成本差异时,一定要以预先制定的总目标成本为前提,全面分析经济效益,注意相关因素的影响,例如当一种材料费发生逆差时,可能的原因是采购价格的上涨、运输方式的变化,也可能因为施工工艺的改进必须使用其他代替品所造成质量成本的减少。不仅要对施工产品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的差异进行分析,而且必须将施工各个环节上的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进行对比,找出不符合目标成本规定的施工过程,此外也要分析目标成本各项费用与实际费用的差异。

五、目标考核

进行成本分析之后,以成本分析的结果为成本考核的前提,在分析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的基础上,对各路桥工程项目工作部门的成绩进行考察,核定各部门责任完成的基本情况。所有的考核程序必须建立在实际成本分析的基础之上,否则会因为缺少实际的施工数据资料,而造成考核的结果失去依据,不具有符合实际的结论。

由于在目标成本的制定初期,目标成本小组并不能完全掌握路桥施工的实际情况与其他不可预知因素的影响,所以存在与实际情况偏差是一定的,但是,目标成本又是路桥项目施工所必须坚持的控制标准,因此在考核之后也要对标准成本进行补充和修正。需要依据的原则有:首先目标成本的调整必须依据实际数据,经过合适的计算方法所调整;其次是坚持实事求是,施工材料、机械使用等数量的更改一般均需调整,由施工人员自身因素所导致的工程量变化问题除外;最后是统一性,所有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的计算调整方法必须保持时间的一致性。

六、结论

综上所述,目标成本管理在路桥项目施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使项目工程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都得到最大的利用效率,产生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只要合理使用价值工程、动态控制等方法对项目施工进行成本控制,就能将总成本控制在合理的目标范围内。

【参考文献】

第3篇: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施工过程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施工项目质量作为工程项目的基本单元,每一个建筑企业和业主不得不去关注的环节,建筑施工质量能否顺利、安全地进行,直接关乎整个工程的成败。而为了保证施工质量,么我们就必须对每一个施工项目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机构,以使得施工的各个环节衔接合理,使各个工序之间的配合更加有效。施工项目的组织机构是整个建设工程组织管理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结构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协调和发挥各建筑元素之间的配合能力,使之产生局部大于整体的作用,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在当前我国施工组织管理中,组织结构的建立以及其作用的发挥都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各个组织环节之间的衔接也凸显出了不少的问题,因此,为保障施工的效率、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我们就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机构。

一、工程项目施工人员的培训和择优选用

工程质量的形成是参与项目施工的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等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就要通过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优选施工人员,才能更好的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

1)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施工人员应该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为客户服务的观念、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的观念。

2)其次是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生产人员应该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按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进行操作施工。提高人员素质必须经常培训进行质量教育,对于质量控制好的项目成员和施工操作人员给予奖励,项目工作人员优先选用质量意识强,技术水平高的人员。

二、严格控制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

建材、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选用优良合格品质的材料是控制施工质量的保证。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优先有一定专业知识,具有材料质量鉴定能力,重于事业的人负责采购保管工作。

2)对材料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进行评定:材料的质量,交货时间,供货的价格,供货商如期供货的保证能力,供货商交付材料后的服务和支持能力,供货商的顾客满意程度等。

3)加强材料的检查验收,工程项目使用的材料进场时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和材质化验单;凡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半成品和设备严禁使用。对标识不清或认为有质量问题的材料要进行追踪检验,以确保工程质量。

4)建立材料管理制度,对材料的采购、运输、加工、储存进行管理,对进场的材料进行分区堆放,并做标识,对有防潮、防湿、易碎的、易损的材料要采取措施,做好保护工作;

5)按质量要求对使用的材料进行,按规定的部位、数量及采选的要求进行抽样检验,检验合格方能使用。

三、选用性能良好的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要选用性能良好、合理配套的设备,在施工中要使现场环境、施工平面布置适合机械作业要求,合理配置机械设备,配套使用,正确操作,就能充分发挥机械的效能,是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了保持机械设备的良好工作状态,提高设备运转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就要对设备进行保养与维修,做好设备的例行保养和定期强制保养。

四、控制环境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环境因素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客观因素,施工环境的客观因素是指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地下管线、周边建筑等等,这些因素一般是客观存在的,对工程施工的不利影响一般难以避免和消除。其他主观因素是施工现场的通风、照明、安全卫生、防护设施等,由施工企业创设的劳动作业的环境是否良好,直接影响着作业人员的生产安全和操作水平发挥,也极大的影响着作业人员主观能动性,影响着施工能否顺利进行,影响着工程施工的质量。

五、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1)施工图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在单位工程开工前,应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图图纸交底会审工作,施工人员要了解设计的要求,认真仔细的阅读和理解设计图纸和文件,按规范要求和规程的要求对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对设计中可能对质量有影响的做法和工艺要有前瞻性,对新材料和新设备的选用确定是否有保证,是否有替代产品,各专业的衔接是否有矛盾,设计文件中有无设计遗漏和差错,图纸设计的深度是否能满足施工的要求。在源头上做好质量控制,以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反复。

2)编制合理适用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方案,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该做好场地的平面布置,交通路线的组织,采取先进科学的生产工艺,施工工序的安排,质量控制的措施,及达到的质量目标。

3)做好建筑物的测量控制,对于提供给定的原始控制点的高程和坐标做好复核,复核后依据基准点进行定点测量放线,并做好标桩埋设。然后依据定点,进行建筑物的细部轴线定位。随施工的进程,做好各项测量控制,比如,层高控制,轴线控制、门窗洞口位置的控制、各个构配件的安装测量等。

4)做好每道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是指工序过程的质量,要求工序的成果符合设计、工艺及规范规程的要求。在施工的过程中工序的特性数据存在着波动,其中人员影响造成的波动比较大,因此要求在工序施工前必须进行施工技术安全交底,在操作的过程中要随时检查、纠正违章违规操作,做到下道工序施工前必须对上道工序的结果进行验收,验收合格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确保每道工序的质量,从而控制施工过程的质量。

5)建立完善落实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建立起三级质量检查制度:自检、互检、专检和抽检。每个施工项目必须设立专职质量人员,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质量监督,对重点部位、易发生质量通病的部位,应重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落实整改后方能继续施工,并建立质量奖惩制度,提高操作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

6)工程变更的控制,工程变更在施工中经常发生,如发生时要求考虑变更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工程的质量是否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有影响必须采取措施做好预防和控制。

7)做好成品保护工作,在工程项目施工中,有些部位会提前完成,而其他部位还在施工,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就容易对已完成的部位造成损伤,而有些损伤难以恢复,而成为永久性的缺陷,因此要对已完成的部位进行成品保护,通常采取防护、包裹、覆盖、封闭等措施进行保护。

总之,施工质量的控制与人员、技术、设备、环境等息息相关。在施工过程中应积极推行科技进步,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才能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的 进步最终体现在产品的质量上。为了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不断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的因素在质量控制中举足轻重,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施工队伍的自身情况和工程的特点及质量通病,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方法、内容和效果。质量控制的目标应抓住目标制定、目标展开、目标实现三个环节。施工质量目标的制定应根据企业的质量目标和控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经验的新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的要求等等,其中质量通病是最主要的控制目标;目标展开就是目标的分解和落实;目标的实施,其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个专业、各个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方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第4篇: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投标;合同;风险管理

建筑企业要追求效益,就必须识别自己所面临的风险,特别是在施工项目投标和合同签订中,要制定和实施对企业最有利、最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

一、施工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一)施工项目投标风险因素分析

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是大中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在投标的全过程存在着的风险因素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社会环境风险。从社会环境角度来看,投标过程风险可以分为宏观环境非正常风险与其他风险,其中宏观环境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其他风险是指承包方在投标的承包过程中,由于其他相关部门或机构的行为模式、效率和相关规定给予承包商带来的风险。

二是投标策略选择行为风险。为了项目中标,投标人在投标过程中可以采取不平衡报价策略,多方案投标策略,突然降价策略,无利润低成本策略。但是,不考虑工程项目基本要求和施工成本的低价策略可能在项目施工结束后形成巨大亏损。投标策略的选择行为是否正确影响潜在风险的后果是十分明显的。

三是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风险投标人的技术能力涉及承包商对投标文件和有关资料规范的理解,对工程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的了解和分析能力等。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决定了建筑企业实中标的可能性以及项目实施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

四是行为主体风险。投标与承包过程中的行为主体。包括:业主、承包商、承包联合体等。行为主体的各自行为模式、行为效果的变化都会影响投标与承包活动的最终结果。业主信誉风险是典型的行为主体风险。

五是市场竞争风险。投标项目的竞争风险主要是竞争对手之间为获得项目中标而对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使竞争越来越激烈,风险越来越大。

(二)施工项目合同风险因素分析

施工项目合同风险因素从大的方面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工程技术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由于项目工程一般规模较大,工程项目实施的工程中有许多不能够确定的因素,使合同变更频繁,从而延长施工期并增加成本,承包商承担的风险增加;施工现场干扰因素多,且施工条件复杂,有时候存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使施工难度有所增加,影响正常的施工进度,导致劳动力等的支出费用增加;承包商的技术力量、施工力量、装备水平、工程管理水平不足,在投标报价和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失误;承包商自己资金供应不足,周转困难。

二是来自业主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业主经济状况恶化,不能及时支付预付款或进度款;业主信誉差、不诚实、有意拖欠工程款,或对承包商的合理的索赔要求不作答复,以种种理由推卸责任,使承包商的利益受到损失;业主在工程中苛刻刁难承包商,滥用权利,施行罚款或扣款,给承包商造成风险;现场条件与设计图纸不符合,工程地质条件与合同规定不一致,出现异常情况等。

三是合同条款本身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合同条款的完整性方面的风险、合同条款的表述性方面的风险、合同权利义务界定方面的风险、承包单位责任划分方面的风险、责权利不平衡合同条款的风险和对承包商苛刻要求方面的风险。

四是合同类型本身所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固定价格合同,指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价款不再调整的合同,该类合同使承包商承担了施工合同约定范围内的全部的风险;可调价格合同,指合同价款可以根据双方的约定调整的合同,该类合同业主承担了通货膨胀的风险,而承包商承担了其他的风险;成本加酬金合同,指由发包人向承包人支付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并按事先约定的某一种方式支付酬金的合同,该类合同业主承担工程成本上升的风险。

二、施工项目投标和合同的减避风险策略

由于建设项目投标文件的编制与递交,合同谈判、组织施工直至合同履约完毕的全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形式、不同后果的风险,承包商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风险管理合理的自己的切实可行的策略。

(一)避减风险策略

风险的回避是指识别、了解风险损害和后果的情况下,采取预案与控制以回避风险的方法。避减风险的最主要措施,是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中写进风险合同条款,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减小风险或避免风险的目的。承包商要根据风险的来源制定相应的对策,在合同文件形成的过程中,要利用专用条款、规定避减可能产生的风险。

(二)转移与分散风险策略

风险的分散与转移是一种将风险向其他相关部门分散、转移而减少风险的方法。这种方法按风险转移的方向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将一部分不可抵抗的特殊风险,通过参加保险而向保险公司转移。二是通过合同的条款,使各个子项目的分包商分担风险,这是国际上承包商常用的风险转移方法。分散风险还可以采用几家分包或联合承包的方式来分散造价风险。

(三)风险损失控制与补偿风险策略

风险损失控制,是一种通过工程项目建设内部的经常管理对风险控制,来减少经济损失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控制成本和提出索赔的策略来实现的。控制成本是将工程项目建设的各项费用控制在总成本计划中。提出索赔是根据合同条款向工程项目的所有权单位、保险公司和子项目承包商要求经济赔偿的方式。

施工承包商要做好工程合同风险管理,还须采取以下措施:认真分析各种合同风险;通过建立健全合同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健全合同管理机构,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采取有效的策略回避风险;通过购买保险,分散和转移风险;创造条件充分合理利用风险;进行良好的工程索赔管理;为了防范施工合同风险,合同管理人员要全面认真研究合同协议书、中标通知书、投标书及其附件、合同条件、规范及有关技术文件、图纸、工程量清单、工程保价单,通过合同谈判完善同条款;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防范合同风险,减少损失,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面对当今施工项目规模大、结构复杂、技术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以及施工过程中不可预料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施工项目投标和合同的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是建筑承包商必须考虑的问题。希望通过本文对施工项目投标和合同的风险管理展开的研究,能够给承包商以启发,尽量减少以后的施工项目投标和合同风险。

参考文献

[1]范云.风险投资的风险控制[D].厦门大学.

作者简介:

第5篇: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管理;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

我国的建筑行业正逐步向国际化推进,运用标准化规范建筑施工现场,保证建筑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推动中国的建筑业与国际接轨,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20世纪,安全生产管理进入了标准化时代,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施工现场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在操作中应遵守的规范越来越严格,过程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就从如下几个观点来阐述对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论点。

一、标准化的概念

在标准化概念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标准和标准化。我国颁布的国家标准中,对标准所下的定义是:“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定义是:“得到一致(绝大多数)同意,并经公认的标准化团体批准,作为工作或工作成果的衡量准则、规则或特性要求,供(有关各方)共同重复使用的文件,目的是在给定范围内达到最佳有序化程度。”同时在附注中指出:“标准应当建立在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坚实基础上,以促进获得最佳社会效益。” “建立最佳秩序、取得最佳效益”是建立标准系统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也作为统一的规定和今后实践的依据,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标准产生的基础是将科学创新和技术进步成果同实践相结合,反映全面经验和全局的利益。这样的标准才能既体现它的科学性,又体现它的民主性;标准的本质特征是统一,不同级别的标准是在不同范围内进行统一;不同类型的标准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统一。有了这个“统一规定”,便可为工作或工作成果确定一个被各方所公认的“衡量准则”。

标准和标准化既有不同的概念,又不可分割。标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标准化活动的产物。具有重复性特征的事物,才能把以往的经验加以积累,标准就是这种积累的一种方式。一个新标准的产生是这种积累的开始,标准的修订是积累的深化。标准化是一项工作,其目的和作用,都是要通过制定和贯彻具体的标准来体现的。标准化的过程就是人类实践经验不断积累与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标准化活动不能脱离制定、修订和贯彻标准,这是标准化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二、在我国开展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工作的意义

2005年,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共发生建筑施工事故1015起、死亡1193人,与上年相比,事故起数上升了2.38%.全国有9个地区建筑施工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都比上年同期上升,如吉林省事故起数上升12.5%,死亡人数上升5.88%;黑龙江省事故起数上升28.95%,死亡人数上升26.09%,事故类型仍以“五大伤害”为主。2005年全国的建筑施工事故中,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物体打击、机具伤害和触电事故起数占事故总数的88.36%,其中又以高处坠落事故为主,占事故总数45.52%.从事故的主要原因分析起来只要有以下几点(1)未能合理组织利用建设系统各种管理资源和充分发挥各个管理层次、环节的整体效能,未能形成安全生产监管的合力。(2)部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不强,重效益、轻安全,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安全培训教育流于形式,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安全防护不符合标准要求,“三违”现象时有发生,未能建立起真正有效运转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3)建筑行业生产力水平偏低,技术装备水平较落后,科技进步在推动建筑安全生产形势好转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要解决目前所存在问题,都需要实施安全标准化建设。

三、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建设

安全标准化活动除重视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和场容场貌外,还注重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特别是关注作业人员操作的标准化:

(一)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通过制定科学的管理标准来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约束参与建设施工全过程的人员的行为,要求建设、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的单位,都必须按一定的方法和标准来运行,实现管理的规范化。

管理标准化的内容主要有:(1)管理制度的标准化;(2)组织建设的标准化;(3)安全教育、培训的标准化;(4)安全检查的标准化;(5)内业表格的标准化;(6)事故处理的标准化;(7)应急救援的标准化。

(二)施工现场标准化安全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在现场。任何一项标准,不经过实施都不会自动发挥任何作用,要将标准全面有效的执行,使其中规定的各项要求真正得到落实,才能使制定标准的目的得以实现。在标准制定后实施是整个标准化活动中最主要的一环。

(三)人员操作标准化操作标准化,一是指人的安全操作规程,保证人在生产操作中不受伤害;二是作业姿势作业方法,要符合人的身体健康;三是在作业环境中存在各种有毒有害因素时,作业者必须穿戴的防护用具用品以及处置办法。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应满足特种作业的安全要求。

(四)监督检查标准化对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的检查主要是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进行控制管理,这就需要发挥建设系统管理资源进行控制管理。

监督管理主要几个方面进行:一是针对企业实施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程序(如设计程序、项目审批程序、检查程序、监护程序、隐患查处程序、救护应急程序等)实施监督检查,确认程序是否符合标准化;二是针对企业生产的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确认过程中有没有危险或有害因素,一般应包括:作业准备的确认、作业方法的确认、设备运行的确认、关闭设备的确认、多人作业的确认等。确认的方法,一般采用检查表、危险等级评价的形式;三针对作业人员的监督检查,确认人员的教育培训内容是否达到作业环境和使用机械的标准。

五、对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实施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事关生产人员的的生命财产安全,实施标准化建设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继承发扬以往好的经验基础上,吸收借鉴外地或其它行业好的经验与做法,同时,要注意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创新的理念,探索新途径,推动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工作思路、工作内容、政策措施、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参考文献

第6篇: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学习目标导向 绩效证明导向 绩效回避导向 心理安全 知识共享意愿

[分类号]F270

1 引 言

在探讨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中,员工的成就目标导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视角。成就目标理论认为不同的员工具有不同的目标导向,不同的目标导向对员工的认知、情感以及员工关系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可能导致不同的知识共享意愿。Dweck指出追求不同的成就目标会导致员工形成截然不同的,用以处理和构建与别人信息交换的认知框架。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不同的目标导向对知识共享意愿不同的影响以及心理安全的中介作用,以丰富知识共享的理论研究。

2 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2.1 目标导向与知识共享

成就目标理论最初属于教育心理学研究范畴。近年来,一些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的学者利用该理论探讨个体在特殊情景下追求成就的意愿以及目标导向对个体的认知、情感、任务参与和任务绩效行为的影响等。成就目标导向的维度结构存在多种观点,本文主要采用VandeWalle提出的学习目标导向、绩效证明导向和绩效回避导向三维结构作为研究基础。

学习目标导向是个体希望通过学习、获得新技能和掌控任务以发展胜任力的一种意愿。此类员工采用任务掌握、技能获得为标准,通过对比自己前后绩效的改善情况来评价自己的进步和成功而并不关心别人对其能力的感知,是一种自我参考式的成就目标导向。绩效证明导向是个体非常在意自身能力给他人的印象,寻求积极的绩效评价并希望超越别人以展现自己高能力的一种意愿。此类员工将自己的绩效与别人对比以评价他们的成功来显示自己出众的能力,是一种他人参考式的成就目标导向。绩效回避导向是个体一种回避显示低能力和负面绩效评价的意愿。与绩效证明导向一样,绩效回避导向的员工也非常在意自身能力给别人的印象,并利用比较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业绩,力图回避或不显示自己的低能力。

研究表明学习目标导向的员工相信自己成功和发展的实现需要与别人协作,从而愿意与同事合作且不考虑其身份地位,并且能形成更加适应性的同事关系和高质量的组织成员交换关系,而高绩效回避导向的员工在社会交往中很少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很少与同事合作;还有研究表明学习目标导向的员工能形成高质量的领导成员关系,进而愿意积极展现组织公民行为,而绩效目标导向的员工正好相反;Butler&Shibazt指出学习目标导向的教师能促使学生感知高水平的教学支持和低水平的教学抑制,而绩效回避导向的教师与学生感知的指导实践负相关;LePine指出由于高学习目标导向能促使团队成员更加合作,分享解决问题的信息,从而使团队在困难目标情形下依然表现出积极的适应性,而绩效证明导向的员工不愿分享必要的学习和适当的发展性策略则导致相反的结果;Poortvliet等人的研究指出由于是他人参考式导向且追求超越别人以证明自己的能力,绩效证明导向的员工表现出较少开放式的信息交换行为;Karabe-nick研究表明绩效回避导向的员工认为寻求帮助是在暗示自己的低能力,并认为与别人共享知识可能会导致自己在分享弱点和困难,进而存在被别人利用缺点和嘲笑的风险,从而不愿寻求必要的帮助;也担心自己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会犯错误和显得能力低,进而贬低自己帮助别人的倾向。综上提出如下假设:

Hla:学习目标导向对知识共享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Hlb:绩效证明导向对知识共享意愿具有负向影响;

Hle:绩效回避导向对知识共享意愿具有负向影响。

2.2 目标导向与心理安全

心理安全是Edmonson1999年首次在团队学习中引入的概念,指团队成员认为团队中的人际冒险是安全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包括容忍错误、寻求帮助、互相鼓励和提出不同观点等,建立在成员间彼此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关心基础之上。研究表明由于每一个体都会因个人信念的不同而对同一环境形成不同的心理氛围感知,心理安全可以在个体层面操作。而事实上,最初的心理安全就是一个描述个体可以充分展示自我而不担心对自身形象、地位等产生负面影响的一种感知的个体层面概念。本研究将心理安全视为个体层面变量。

研究表明在学习目标导向的氛围中,个体将感知明显的努力改善技能、与别人合作以学习技能,强化个体贡献的氛围特征,并不担心负面的绩效评价。由于学习目标导向的员工追求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关注自我发展,各种学习行为出于内部动机,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意识,在工作中将同事视为盟友并与之形成积极的互惠、彼此信任的亲密朋友关系。所以,学习目标导向的员工在工作中敢于提出新想法、新观点,并不担心自己的失误会很尴尬,会暴露出缺点而遭到同事的嘲笑、打击或报复,且相信同事不会妒忌和排挤自己的学习行为,也不担心自己的学习行为会影响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形象和名誉。对于绩效证明导向的员工,研究表明其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容易放弃,对出现的失误缺乏自我调节;将同事视为竞争对手,担心同事会超过自己从而影响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由于处处与别人比较以显示自己,绩效证明导向的员工担心自己的强势行为可能会遭到打击和报复,从而感知消极的心理安全。研究表明绩效回避导向的员工缺乏自我效能感,在同事关系的认知上比较消极,将同事视为一种威胁。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不愿把自己的新想法、新观点说出来,害怕得不到承认从而遭到同事的嘲笑和斥责;也不敢将自己的错误告诉给同事,担心别人会利用这些打击和报复自己,影响自己在组织中的形象和地位,从而缺乏心理安全感,这一点在非常注重“面子”的中国可能表现得更加明显。综上提出如下假设:

H2a:学习目标导向对心理安全具有正向影响;

H2b:绩效证明导向对心理安全具有负向影响;

H2c:绩效回避导向对心理安全具有负向影响。

2.3 心理安全与知识共享

以往研究指出心理安全是组织(团队)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当组织(团队)心理安全程度高时,成员在行动时减少了对人际风险的关注,进而会提出新想法、新思路,彼此之间会积极交流和讨论。在组织中,当员工从事某一行为时会评估与这一行为相联系的人际风险,而评估结果将影响个体采取这一行为的意愿。

在心理安全与知识共享的关系研究中,有研究表明由于员工担心自己贡献的知识会被同事视为不充分或不科学进而会抑制自己的知识共享行为;也有研究发现心理安全与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积极相关;Bo-

genfieder&Nooteboomt研究认为,由于知识共享行为存在导致员工丧失竞争优势或暴露自己弱点的潜在风险,只有在合适的条件下员工才愿意和能够通过交换、共享去学习并创造知识,而这个合适条件便是心理安全;Zellmer-Bruhn&Gibsontg]则研究指出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下,以团队为基础的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更可能成功。

学习目标导向的员工将同事视为盟友,可以放心大胆地提出各种新想法且不担心会遭受质疑,从而愿意与同事讨论、交流和分享各种知识和信息;而绩效证明导向的员工将同事视为竞争对手,认为与同事的信息交换行为对自己是一种反生产行为,害怕同事从自己交换的信息中获益并超越自己,从而威胁到自己在公司中的职位安全,从而不愿与同事交换有价值的信息;由于不相信别人会原谅自己的失误,担心自己提供的知识会出错,会败坏自己的名声,绩效回避导向的员工不愿主动向同事贡献知识;在吸收知识时,害怕言行会暴露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担心别人会利用这些缺点来打击和嘲笑自己,也表现出较低的知识共享意愿。综上提出如下假设:

H3:心理安全与知识共享意愿具有正相关关系;

H4a:心理安全在学习目标导向与知识共享意愿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

H4b:心理安全在绩效证明导向与知识共享意愿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

H4e:心理安全在绩效回避导向与知识共享意愿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

通过以上关于成就目标导向、个体心理安全和知识共享意愿相关知识的回顾以及三者之间关系的分析与假设,构建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图1目标导向、心理安全与知识共享意愿关系分析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样本

本项研究共发放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280份。回收133份(纸质71份,电子62份),剔除无效问卷9份,共得到有效问卷124份,有效率为93.2%。样本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3.2 研究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为了保证各变量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本研究尽量采用国内外现有量表,再根据研究目的加以适当的修改,编制研究问卷。对于国外的量表均采用翻译――回译程序的办法,不断修改和完善,直至达成比较理想且通俗易懂的中文量表。问卷采用里克特5分量表,其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3代表“不确定”,5代表“非常同意”。

成就目标导向的测量采用的是由VandeWalle开发的三维结构量表。该量表共有12个测量条目,其中有4个题项测量学习目标导向,a系数为0.88;4个题项测量绩效证明导向,a系数为0.82;4个题项测量绩效回避导向,a系数为0.88。心理安全的测量采用的是Edmondson开发的量表。该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a系数为0.82。由于本研究将心理安全视为个体的一种心理感知,所以对原始问卷进行了一定的修改。知识共享意愿的测量采用的是Lint开发的量表。该量表包括4个题项,主要测量个体对知识共享的态度,a系数为0.85。

控制变量。本研究的控制变量主要是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所在单位性质和工作年限。

4 研究结果

4.1 样本的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l6.O分析KMO值、Bartlett球性检验值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进一步分析发现,除了绩效证明导向的第3个条目(载荷为0.406)不能很好聚合需要删除外,其余各量表均满足分析要求。其中成就目标导向量表包括三个因素,累计解释65.745%,心理安全和知识共享意愿量表分别只含有一个因素,解释量为48.082%,76.446%。量表的Cronbach’s。均大于O.7(具体见表2中对角线括号内的a值),量表信度较好,能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4.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学习目标导向与心理安全、知识共享意愿都显著正相关;绩效证明导向与心理安全、知识共享意愿正相关,但不显著;绩效回避导向与心理安全、知识共享意愿显著负相关;心理安全与知识共享意愿显著正相关。

4.3 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目标导向与知识共享意愿的因果关系,需要进行回归分析。同时,为了检验心理安全的中介效应,按照中介效应检验的条件和步骤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具体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表4所示:

表3的回归结果表明,学习目标导向与心理安全、知识共享意愿的回归系数非常显著(p

通过对绩效证明导向与心理安全、知识共享意愿的回归分析发现,绩效证明导向与心理安全、知识共享意愿均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这和假设完全相反,假设Hlb、H2b均没有得到验证。因此,后面的中介效应检验就没有任何意义,假设H4b没得到验证。

表4的回归结果表明,绩效回避导向与心理安全、知识共享意愿的回归系数非常显著(P

综上分析,本研究的假设H1a、H1c、H2a、H2c、H3、H4a、H4c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而假设Hlb、H2b和H4c却没有得到验证。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构建分析模型,检验成就目标导向与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关系和心理安全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学习目标导向的员工将感知积极的心理安全氛围,认为工作环境是安全的,同事是值得信赖的,从而表现出积极的知识共享意愿;而绩效回避导向的员工害怕自己犯错,认为同事会嘲笑自己、排挤自己,从而表现出消极的心理安全和知识共享意愿。同时,心理安全确实与知识共享意愿积极正相关,说明只有当员工感知高度的心理安全时,才愿意与同事交流、共享各种知识。然而,本研究关于绩效证明导向的结论却与假设完全相反,导致这种分析结果的出现可能有4个原因:①同一员工可能既是学习目标导向又是绩效证明导向,即爱学习又爱表现,这将导致绩效证明导向与心理安全感、知识共享意愿受学习目标导向一定程度的影响;②虽然绩效证明导向的员工在内心不

愿别人共享知识,但为了以后更好地超越别人,其会战略性放弃现阶段利益,与同事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知识共享意愿;③虽然绩效证明导向的员工也可能由于组织氛围的影响倾向于感知一定程度的心理安全,或根本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认知;④如同前文分析,绩效证明导向的员工喜欢横向对比以显示自己的能力,这有可能导致其采用印象管理策略,与同事分享某些知识以炫耀自己,从而满足自己对比的求胜欲望。

5.2 理论意义和管理启示

以往关于知识共享的研究更多关注人际信任、社会网络和动机等影响因素,而忽略了对个体特质(比如成就目标导向)的研究,也没有过多地关注心理安全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验证两个重要问题:不同的成就目标导向将表现出不同的知识共享意愿、成就目标导向能通过心理安全进而影响知识共享意愿,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为何不同的员工在组织或团队中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安全和知识共享意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知识共享的理论研究。

本文关于成就目标导向、心理安全和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关系的研究结论将对企业实践产生一些重要的管理启示,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鉴于不同成就目标导向的员工表现出不同的知识共享意愿,管理者在招聘员工和构建团队时应该进行一系列的人格特质测试,仔细辨别候选者的成就目标导向类型,尽量挑选那些学习目标导向的员工,从而能促进员工知识共享和构建学习型组织。

第二,由于绩效回避导向的员工具有消极的心理安全感和知识共享意愿,管理者应该通过各种管理措施,比如培训、沟通、积极的绩效反馈和公开的赞誉等,进一步提升其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及对同事关系的认知,从而提高其心理安全感和知识共享意愿。

第三,鉴于心理安全对知识共享意愿的积极影响,管理者应该加强团队或组织心理安全氛围的建立。除了挑选学习目标导向的员工,管理者还应提供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情感;同时,还应加强支持性、彼此信任的人际关系和灵活的群体规范的建立。

5.3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第7篇: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范文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我们制定了《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的意见》和《关于确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的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的意见

全文

为了指导各地确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是指符合以下条件的各种医疗技术劳务项目和采用医疗仪器、设备与医用材料进行的诊断、治疗项目:

(一)临床诊疗必需、安全有效、费用适宜的诊疗项目;

(二)由物价部门制定了收费标准的诊疗项目;

(三)由定点医疗机构为参保人员提供的定点医疗服务范围内的诊疗项目。

二、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通过制定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和目录进行管理。制定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和目录既要考虑临床诊断、治疗的基本需要,也要兼顾不同地区经济状况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差异,做到科学合理,方便管理。

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组织制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见附件),采用排除法分别规定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范围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范围。

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主要是一些非临床诊疗必需、效果不确定的诊疗项目以及属于特需医疗服务的诊疗项目。

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主要是一些临床诊疗必需、效果确定但容易滥用或费用昂贵的诊疗项目。

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的规定,组织制定本省的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可以采用排除法,分别列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目录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目录。也可以采用准入法,分别列基本医疗保险准予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目录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目录。

对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各省可适当增补,但不得删减。对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各省可根据实际适当调整,但必须严格控制调整的范围和幅度。

五、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要严格执行本省的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对于本省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目录中所列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规定具体的个人自付比例,并可结合区域卫生规划、医院级别与专科特点、临床适应症、医疗技术人员资格等限定使用和制定相应的审批办法。未列入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和按国家有关质量管理规定技术检测不合格的大型医疗设备,不得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六、参保人员发生的诊疗项目费用,属于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费用诊疗项目目录以内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属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费用诊疗项目目录以内的,先由参保人员按规定比例自付后,再按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支付。属于按排除法制定的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费用和支付部分费用诊疗项目目录以外的,或属于按准入法制定的基本医疗保险准予支付费用诊疗项目目录以内的,按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支付。

七、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要根据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和医学技术的发展进行适时调整。各省的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目录要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调整的基础上作相应调整。

八、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另行组织制定有关规定。

九、劳动保障部门在组织制定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和目录的工作中,要充分征求财政、卫生、物价、中医药管理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物价部门在组织制定有关基本医疗保险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时,要充分征求劳动保障、财政、卫生部门的意见。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的管理工作。

关于确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的意见

全文

为了指导各地确定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是指由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参保人员在接受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必需的生活服务设施。

二、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费用主要包括住院床位费及门(急)诊留观床位费。对已包含在住院床位费或门(急)诊留观床位费中的日常生活用品、院内运输用品和水、电等费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另行支付,定点医疗机构也不得再向参保人员单独收费。

三、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的生活服务项目和服务设施费用,主要包括:

(一)就(转)诊交通费、急救车费;

(二)空调费、电视费、电话费、婴儿保温箱费、食品保温箱费、电炉费、电冰箱费及损坏公物赔偿费;

(三)陪护费、护工费、洗理费、门诊煎药费;

(四)膳食费;

(五)文娱活动费以及其他特需生活服务费用。

其他医疗服务设施项目是否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

四、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床位费支付标准,由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本省物价部门规定的普通住院病房床位费标准确定。需隔离以及危重病人的住院床位费支付标准,由各统筹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基本医疗保险门(急)诊留观床位费支付标准按本省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确定,但不得超过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床位费支付标准。

五、定点医疗机构要公开床位收费标准和基本医疗保险床位费支付标准,在安排病房或门(急)诊留观床位时,应将所安排的床位收费标准告知参保人员或家属。参保人员可以根据定点医疗机构的建议,自主选择不同档次的病房或门(急)诊留观床位。由于床位紧张或其他原因,定点医疗机构必须把参保人员安排在超标准病房时,应首先征得参保人员或家属的同意。

六、参保人员的实际床位费低于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床位费支付标准的,以实际床位费按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支付;高于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床位费支付标准的,在支付标准以内的费用,按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支付,超出部分由参保人员自付。

七、各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要求,组织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项目范围。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根据本省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项目,确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标准。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强对医疗服务设施费用的审核工作,严格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项目范围和支付标准支付费用。

八、劳动保障部门在组织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时,要充分征求财政、卫生、物价、中医药管理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物价部门在组织制定有关基本医疗保险的医疗服务设施项目收费标准时,要充分征求劳动保障、财政、卫生部门的意见。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联系,密切协作,共同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项目的管理工作。

附件: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

一、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范围

(一)服务项目类

1.挂号费、院外会诊费、病历工本费等。

2.出诊费、检查治疗加急费、点名手术附加费、优质优价费、自请特别护士等特需医疗服务。

(二)非疾病治疗项目类

1.各种美容、健美项目以及非功能性整容、矫形手术等。

2.各种减肥、增胖、增高项目。

3.各种健康体检。

4.各种预防、保健性的诊疗项目。

5.各种医疗咨询、医疗鉴定。

(三)诊疗设备及医用材料类

1.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PET)、电子束CT、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等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的检查、治疗项目。

2.眼镜、义齿、义眼、义肢、助听器等康复性器具。

3.各种自用的保健、按摩、检查和治疗器械。

4.各省物价部门规定不可单独收费的一次性医用材料。

(四)治疗项目类

1.各类器官或组织移植的器官源或组织源。

2.除肾脏、心脏瓣膜、角膜、皮肤、血管、骨、骨髓移植外的其他器官或组织移植。

3.近视眼矫形术。

4.气功疗法、音乐疗法、保健性的营养疗法、磁疗等辅治疗项目。

(五)其他

1.各种不育(孕)症、性功能障碍的诊疗项目。

2.各种科研性、临床验证性的诊疗项目。

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范围

(一)诊疗设备及医用材料类

1.应用χ-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CT)、立体定向放射装置(γ-刀、χ-刀)、心脏及血管造影χ线机(含数字减影设备)、核磁共振成像装置(MRI)、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扫描装置(SPECT)、彩色多普勒仪、医疗直线加速器等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的检查、治疗项目。

2.体外震波碎石与高压氧治疗。

3.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人工晶体、血管支架等体内置换的人工器官、体内置放材料。

4.各省物价部门规定的可单独收费的一次性医用材料。

(二)治疗项目类

1.血液透析、腹膜透析。

2.肾脏、心脏瓣膜、角膜、皮肤、血管、骨、骨髓移植。

第8篇: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水电;施工;管理

1.水电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特点分析

(1)水电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水电施工项目的管理者。其设计单位以及建设单位不对施工的项目进行管理。通常咨询水电施工企业不需要对水电的施工项目进行一些公司的咨询与委托的管理。水电建筑施工企业成为监理单位所监督的对象,即便与施工项目的管理有联系,也不可以作为施工项目的管理。

(2)水电施工项目作为水电施工项目的管理对象。其周期主要是工程的投标,签订工程的项目承包的合同,施工的准备,施工以及交工的验收与保修等阶段。水电施工的项目管理之所以有其特殊性是因为其自身的特点。故水电施工项目的管理可以定义为在特定的市场上对特定的生产的活动以及商品所进行的特定的活动的管理,其艰难性与复杂程度都远远超过了其它生产的管理。

(3)对水电施工的项目管理根据阶段的变化进行动态的管理。施工的各个项目一方面按照建设的程序来进行,另一方按照施工的程序来进行,一般需要经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之所以会对管理的内容进行调整是因为水电施工项目的管理伴随时间推移引起了施工内容的变化。各个阶段的管理内容都不相同差异性很大,故需要根据管理者所进行的合同的签订,措施的提出,动态的管理进行必要的重视,还需对资源进行优化与组合,以便提高施工效益与施工效率。

(4)水电施工项目管理需要强化组织协调工作。水电施工项目队所产生的问题很那补救或者即便能补救后果非常严重,主要是因为其生产活动有其独特性,故水电施工项目管理组织协调的工作非常复杂艰难多变,需要强化组织协调办法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2.项目管理的内容分析

(1)建立水电施工项目管理组织。由水电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层选聘合格的项目经理,配置好合理的项目经理部机构,赋予项目经理部相应的责、权、利;根据施工项目管理的需要,制定施工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2)编制水电施工项目管理规划。水电施工项目管理规划是对水电施工项目管理组织、内容、方法、步骤、项目的重点与难点进行预测和决策,做出具体安排的纲领性文件。水电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的内容主要有:进行工程项目分解,形成施工对象分解体系,以便确定阶段控制目标;建立水电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体系,绘制水电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体系图和水电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信息流程图;编制水电施工管理规划,确定管理点,形成文件。

(3)进行水电施工项目的目标控制。水电施工项目的目标有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实现各项目标是水电施工项目管理的目的所在。因此应当坚持以控制论原理和理论为指导,进行全过程的科学控制。水电施工项目的控制目标有:进度控制目标、质量控制目标、成本控制目标、安全控制目标和施工现场控制目标。

由于在水电施工项目目标的控制过程中,会不断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干扰,各种风险因素有随时发生的可能性,故应通过组织协调和风险管理,对水电施工项目目标进行动态控制。

(4)对水电施工项目、施工现场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水电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是施工项目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材料、设备、资金和技术。生产要素管理的内容包括:分析各项生产要素的特点;按照一定原则、方法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对配置状况进行评价;对水电施工项目的各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

(5)水电施工项目的组织协调。组织协调是为目标控制服务的,其内容包括:人际关系的协调、组织关系的协调、配合关系的协调、供求关系的协调和约束关系的协调。这些关系发生在水电施工项目管理组织内部、水电施工项目管理组织与其外部相关单位之间。

(6)水电施工项目的合同管理。水电施工项目管理是以实现合同目标和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的管理活动。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并将合同管理融入建筑施工项目全过程。规范各类合同文本,建立合同签订前的审核会签、登记备案和合同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检查监督制度,并对合同的签约、履约实行过程监控。

(7)水电施工项目的信息管理。现代化管理要依靠信息。水电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现代化的管理活动,更要依靠大量信息及对大量信息的管理。施工项目目标控制、动态管理,必须依靠信息管理,并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

(8)水电施工项目管理总结。从管理的循环原理来说,管理的总结阶段是对管理计划、执行、检查阶段经验和问题的提炼,又是进行新的管理所需信息的来源,其经验可作为新的管理标准和制度,其问题有待于下一循环管理予以解决。水电施工项目管理由于其一次性,更应注意总结,依靠总结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发展项目管理学科。总结的内容有:水电施工项目的竣工、验收、资料整理,水电施工项目的竣工结算和经营决算,水电施工项目管理的施工方法。

参考文献:

[1] 徐翔峰. 强夯法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

[2] 杜小明. 对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评价的几点认识[J].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 秦怀良,史学成. 浅谈水利水电单位工程项目划分[J]. 治淮, 2008.

第9篇: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范文

1.1 概念施工项目管理是以施工项目为管理对象,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中心,以合同为依据,按施工项目的内在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对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导、控制,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的过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项目的目标,该施工项目的目标界定了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

1.2 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施工项目管理是由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进行的管理,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施工项目的管理者是建筑施工企业。建设单位(业主)和设计单位都不进行施工项目管理。监理单位只把施工单位作为监督对象,虽与施工项目有关,但不能算作施工项目管理。

(2)施工项目管理的对象是施工项目。施工项目管理的周期也就是施工项目的生命周期,包括工程投标、签订工程项目承包合同、施工准备、施工及交工验收等。施工项目具有的多样性、固定性及庞大性的特点给施工项目管理带来了特殊性,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特殊性是生产活动与市场交易活动同时进行;先有交易活动,后有产成品,买卖双方都投入生产管理,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很难分开。所以施工项目管理是对特殊的商品、特殊的生产活动,在特殊的市场上,进行的特殊的交易活动的管理,其复杂性和艰难性都是其它生产管理所不能比拟的。

(3)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是在一个长时间进行的有序过程之中,按阶段变化的。每个工程项目都按建设程序进行,按施工程序进行,管理者需根据施工项目管理时间的推移带来的施工内容的变化,必须做出设计、签订合同、提出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动态管理,并使资源优化组合,以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效益。

(4)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强化组织协调工作。由于施工项目的生产活动的单件性,参与施工人员流动性大,需采取特殊的流水方式,组织量很大,由于施工在露天进行,工期长、需要资源多,还由于施工活动涉及到复杂的经济关系、技术、法律、行政和人际关系,政施工项目管理中的组织协调工作最为艰难、复杂、多变,必须采取强化组织协调的办法才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主要强化方法是优选项目经理、建立调度机构、配备称职的人员、建立动态的控制体系。

(5)施工项目管理与建设项目管理在管理的任务、内容、范围上均不同。

2.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施工项目管理的主体是以施工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经理部,即作业管理层,管理的客体是具体的施工对象、施工活动及相关生产要素

2.1 且建立施工项目管理组织一项目经理部由企业采取适当的方式选聘称职的施工项目经理,明确项目经理部各组织机构的责权利和义务,制订项目管理制度。

2.2 进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

(1)进行工程项目分解,形成施工对象分解体系,以确定阶段控制目标,从局部到整体地进行施工活动和进行施工项目管理。

(2)建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体系,绘制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体系图和工作信息流程图。

(3)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管理点,以利执行。

2.3 进行施工项目的目标控制施工项目的目标有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实现各项目标是施工项目管理的目的所在,施工项目的控制目标有:

(1)进度控制目标;

(2)质量控制目标;

(3)成本控制目标;

(4)安全控制目标;

(5)施工现场控制目标。

由于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干扰,各种风险因素有随时发生的可能性,所以应经过组织协调和风险管理,对施工项目目标进行动态控制。

2.4 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是施工项目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主要包括:劳动力、材料、设备、资金和技术以及信息、环境、资源。生产要素管理的内容:

(1)分析各要素的特点;

(2)按一定原则、方法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对配置状况进行评价;

(3)对各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

2.5 施工项目的合同管理从投标开始就要加强工程承包合同的签订、履行管理,还要注意搞好索赔,讲究方法和技巧,提供充分的证据,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6 施工项目的信息管理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现代化的管理活动,更要依靠大量的信息及对大量信息的管理,并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

3.进行科学的施工项目管理

3.1 正进行施工项目管理要求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是使企业按市场法则运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进而使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的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企业改革的方向。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施工项目管理创造市场条件,施工项目是产品,也是商品。施工项目管理要以市场为“舞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搞活企业,规范企业行为,使企业按市场法则进行,让市场在企业资源配置上起基础作用。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使产权主体多元化、社会化,使资产的所有者和资产经营者分离,经营管理层和作业层分离。企业可以按项目的特点建立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可以按合同要求独立地实现各项目标。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用以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动态组合的项目管理机制,从而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最优地实现生产为标准的要求。

3.2 进行施工项目管理确立项目经理的地位

3.2.1 建立施工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工作班子,置于项目经理的领导之下,在施工项目管理中发挥主体作用。项目经理部的组建必须按照优化和动态管理的原则,坚持三个“一次性”的科学定位,即:项目经理部是一次性的施工生产临时组织机构;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中心;项目经理是一次性的授权管理者,而且一个项目经理部只能承担一个工程项目,项目完工后项目经理部必须解体。

项目经理部的组织形式应按照项目的所在地域、规模、结构、技术复杂程度组建,项目所在地与公司总部在同一区域应实行矩阵制管理。项目经理部应有弹性的、可变的、动态的,其人员随项目管理的需要而有序流动,项目远距公司总部的可实行事业部管理,公司可授权项目经理部较大的人、财、物及经营管理权限。

项目经理部的组建不提倡搞建设项目股份合作制,以免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等经济损失。

3.2.2 选择称职的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施工项目的管理中心,是对施工项目管理全面负责的管理者,确立项目经理的地位是搞好施工项目管理的关键。

(1)项目经理应具有良好政治、领导、知识素质,实践经验和身体素质。项目经理的选择可以通过竞争招

聘、经理委任、内部协调、基层推荐等方式选定。

(2)项目经理一经任命产生后,项目经理与企业法人代表之间的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直接对企业经理负责,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工程承包中利益平等的经济合同关系。项目经理必须按企业法定代表人授权时间、权限和范围对项目进行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不能越权。

3.3 全面推进和强化项目经理责任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项目管理的不断深化,施工企业已初步形成了“两线一点”的承包经营体系。一方面由于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业主)签订合同的各项条款要求最终要通过各项经营活动转到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上来;另一方面,企业对国家要确保完成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也要通过项目管理承包、目标分解到项目上来,这就迫使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以工程项目管理为基点的项目经理责任制和工程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强化建立项目经理全面组织生产诸要素优化配置的责任、权力、利益和风险机制,以利于对工程项目工期、质量、成本、安全以及各项目标实施全过程强有力的管理,否则项目管理就缺乏动力和压力,也缺乏法律保证。因此,项目经理责任制是施工企业两条承包主线的内部结合点,它具有对象终一性、内容全面性、主体直接性和责任风险性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指标突出、责任明确、利益直接、考核严格”的基本要求。

项目管理体制改革要求企业按照三个层次进行改组,公司总部为经营决策层,项目经理部为施工管理层,施工队为劳务作业基层,三个层之间的关系为:

(1)企业层次与项目层次之间,应是服务与服从,监督与执行的关系。

(2)项目层次与作业层次的关系应是甲乙双方平等的经济合同关系(劳务作业层可面向企业,也可以面向社会,实行双向服务并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建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劳务承包企业人经营决策层应精简机构、提高效率、保证决策、监督、协调、指导、服务职能的履行,并保持资源的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

项目管理层主要负责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和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作业层可面向企业,也可面向社会,实行双向服务,并逐步向专业化、小型化企业方向发展,形成机制灵活、形式多样、技术水平高、适应能力强的新型企业组织。

4,搞好企业内部改革完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

(1)完善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在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授权范围内指挥本工程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调配并管理进入工程项目的人力、资金、物资等生产要素,有权决定项目内部具体的分配方案和分配形式;设备购置。主要材料采购、资金回收与使用等权力应集中于企业。

(2)建立和完善项目成本核算制度,推行项目管理要坚持“企业是利润中”乙“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正确处理企业与项目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应坚持每个项目单独核算,落实责任会计,加强成本管理。企业以项目成本作为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制的重要考核依据,项目完工后,应通过审计确认项目经济责任目标情况,认真落实奖罚。

(3)企业按照优化和动态的原则组建项目管理班子,项目管理班子人员。配备应本着“精干高效,结构合理”的原则。项目班子成员在接受项目经理领导的同时还应接受企业职能部门的指导、检查、监督和考核。

(4)推进企业的管理层和作业层分离。

(5)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生产要素配置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五大市场”,即:劳务人才市场、材料供应市场、机构设备租赁市场、资金使用管理市场一结算中心以及技术市场等内部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企业资源的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

(6)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推进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①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都应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中心保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发放和代缴养老、医疗保险金。

②采取多种途径分流和安置企业下岗人员。如创办“三产”、转岗培训、内部退养、自谋职业、协商外调等方式分流企业多余人员,企业采取各种方式努力创造就业条件,分流和安置下岗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