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七上地理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地形剖面图、锋面雨的形成等。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大气污染,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四、学科教学的反思与展望
1、综合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重点学习分层教学,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1引导学生读准地图的方向
判读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线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是绝对的。靠近北极的是北方,靠近南极的是南方。在北极圈,正中圆心位置是北极,反方向都是南方。在南极圈,正中圆心位置是南极,反方向都是北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是相对的。在北半球沿逆时针方向永远往东,反之往西。在南半球沿顺时针方向永远往东,反之往西。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面向指向标的箭头方向,前面是北,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没有经纬网和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方向是确定地理事物位置的基础,读图时首先要把握好方向,根据不同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来记住地理事物的具置。
2引导学生读懂地图上的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其运算公式是图上距离除以实地距离。在比例尺的换算过程中,注意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单位必须相同。大单位千米与小单位厘米的换算策略是:小化大,除一下;大化小,乘才好。比例尺通常采用数字式,线段式或文字式三种方式来表示。图幅相同,比例尺大小不同,显示的地理事物的范围与详略程度不同。小地方,大比例尺,显示的地理事物较详细;大地方,小比例尺,显示的地理事物较简略。
3引导学生研读图例与注记
图例即采用各种符号,线条和颜色对各自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加以文字说明。注记即说明各种地形区,海洋,河流,城市等名称的文字和显示山高水深,气温,降水量的数字。先弄清一幅地图的图例和注记,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为进一步研读地图做好铺垫。
4加强对学生读图技巧的培养
在读等高线地形图时,要学生明确下列读图规则:(1)等高线是闭合曲线,闭合曲线内高外低是山地或山峰,山地中间高,四周低;(2)闭合曲线内低外高是盆地或洼地,盆地四周高,中间低;(3)等高线从高处凸向低处是山脊或山梁,山脊线又叫分水岭;(4)等高线从低处凸向高处是山谷或峡谷,又叫集水线。山谷通常会发育成小溪,甚至发育成河流。(5)一对山谷等高线组成鞍部,鞍部处在相邻两个山顶之间。(6)多条等高线汇合重叠在一处呈锯齿状是陡崖或峭壁。在读卫星云图时,要引导学生明确:绿色代表广袤的陆地,同时也表明该区域的天气状况是晴;兰色代表蔚蓝色的海洋;白色代表云层,表明该区域有雨。分层设色地形图用涂色直观反映地表起伏的状况,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形类型。绿色代表平原,颜色越深表示海拔越低;黄褐色代表丘陵,高原和山地,颜色越深表示海拔越高;兰色代表海洋和湖泊,颜色越深表示水位越深;深兰色表示河流,颜色越浅表示水位越浅,通常为河流上游,反之为河流下游;紫色或白色表示积雪与冰川。
5引导学生对地图反映的重要地理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方便记忆和巩固
关键词:地理;教学;读图
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几种做法利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
一、组织学生学习关于地图的知识
七上地理第一章就是地球和地图,而七年级学生还很小,抽象思维能力很差,这就要求教师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并且学会阅读地图。首先,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抽象地图形象化,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地球仪,明确地球是不规则球体而不是圆形,形成立体思维,在学习地球仪时,对经线和纬线的描述要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描述经纬线定义和特点。而经纬度的划分还要结合板图,指导学生观察纬度和纬线在南北方向的变化,经度在东西方向的变化,从而能准确地描述给定地点的经纬度位置,两点之间的相对方向。对于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教师除了运用地球仪进行演示外还需要教师利用肢体语言进行诠释,尤其是在南北极确定方向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拳头演示,学生在正反两侧观察,得出北极逆时针向东、南极顺时针向东,化抽象为形象,同时明确地球自转方向永远是自西向东,但观察角度不同现象不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其次,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如一般情况下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经纬地图上确定方向是难点,教师要结合经纬线特点进行讲解。经线上接近南极向南,相反是向北;在纬线上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为东,相反为西。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教师要对学生明确指向标箭头指北,其左侧为西右侧为东。量算距离时要利用比例尺定义进行计算,强调计算结果单位换算为米或千米。再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读地形图,地形图的基础是等高线地形图,而识别山体的不同部位是本节的难点,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教具,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后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再组织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得出等高线地形图不同部位的特点,如山谷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山脊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并且河流在山谷处形成,但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运用的几率大一些(教师一定要强调好地形图与卫星云图的不同之处。如地形图上绿色为平原而卫星云图上绿色是陆地)。最后教会学生看地图图例和注释,会看地图图例和注释,是看懂地图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识别一些图例并记住一些特殊的图例如:铁路、公路、洲界、国界等。
二、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地图
读图和从地图上归纳地理知识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方法。有些学生学习地理忽略了地图的运用,花费了很多时间可效果很差。那么教学中怎么运用地图呢?首先,指导学生看插图下面的图标。地图下面的图标注明了地图的属性,新教材中地图和图片很多,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会找地图,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内容不同。学生只有会看图标才能快速地找到需要阅读的地图,才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其次,组织学生看地图要先看图例和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完成填图时,不是寻找代表该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死记需要填注的地理事物在图中的位置,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有时还出现将纬线填注在国家上的问题。这种忽略图例的作用是教学的失败,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厌恶地理,所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图例。最后,教学生读教材中的插图,提取需要的地理知识。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读图,要紧扣地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归纳,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归纳总结,还要组织学生描述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适时板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用图、记图能力,并且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利用白板展示课本中插图,指导学生读图
初一学生注意力低,在课堂上有些时候就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进度,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白板展示书中插图,教师可以指图讲解。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从缤纷的地图中提取需要的地理事物,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用图能力和记图能力。
四、利用板图锻炼学生记图能力
现代教学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很方便,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如果过于依赖多媒体的话,这课堂就会过于五彩缤纷,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利用板图组织教学。板图的特点是化繁为简,有利于学生速记地图,降低了学习难度。但缺点是因为教师的板图能力弱或板图失真,就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这时我们可以板图和白板结合使用。最终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填图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记图能力
一、实验背景
学生通过七年级上册的地球、地图、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七年级下册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大洲、地区、国家等区域地理。初中地理知识结构有承上启下的关系。七年级下册的区域地理学习内容,要将七年级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中。地理教材中安排了亚洲的案例学习,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亚洲的学习,学生可以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描述一个大洲,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所以,区域地理的案例教学,主要是对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学习。我们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运用掌握的方法进行课前准备(收集资料、备课、制作课件、研讨等)、实施教学、教学反思等,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实验目的
1.以“学生自主上课”为载体,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利用报刊、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让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学习方法,上课展示,体会地理学习的快乐,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目的。
2.以“学生自主上课”为载体,改变传统地理课堂中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在活动中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内化地理知识,再现地理知识的活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学生在“上课”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激励学生热爱地理学习。
3.在“学生自主上课”中开发学生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个性。通过“学生上课”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学生对地理课的喜欢程度,对“学生自主上课”活动的参与情况,是影响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情感体验和对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因素。开展“学生自主上课”,让地理知识在深层意义上生动活泼起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在“自主上课”活动中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潜能得到挖掘,情感充分释放,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4.验证《地理课程标准》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新课程理念。
三、理论支撑
1.《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要求:通过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学生在“自主上课”中,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占领地理知识,学会运用报刊、图书、网络等多种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后,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观点;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关心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智能。通过“学生自主上课”活动,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选用资料,采取多种形式展示学生有兴趣的地理知识,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等。
3.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个性心理等方面全面发展。学生在“自主上课”活动中,要求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收集材料、选用材料、运用大家认可的方式展示、介绍地理知识。在活动中,还要学会组织、表达、倾听、欣赏、尊重等,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4.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和学科中心理论。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和学科中心理论为指导,启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地理知识体系。通过“学生自主上课”活动,学生根据课题收集资料,启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向大家展示有趣的地理问题,激发同学们尝试“解决自己想知道的地理问题”。从而,在“自主上课”活动过程建构地理学科的系统结构,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四、实验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3月)确定实验班、对照班。2009年春季我们在七年级中确定11班为实验班,12班学生作为对照班,进行对比实验。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中,开展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统一测试、统一评价标准的教学。在实验班开展“学生自主上课”活动,进行对比实验研究。
(2)实验阶段:
第一实验阶段:(2009年4月)教师指导实施实验阶段。
①教师动员。教师在实验班介绍“学生自主上课”活动的目的、方法、要求,组织学生报名。根据班级报名的人数制定“学生自主上课”活动计划。要求参加上课的同学提前定课题,收集资料、备课、编写教学思路、制作课件等。
②教师指导。在实验初期,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上课”。地理教师要规范地上好每一堂地理课,给学生作示范作用;指导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收集资料制作课件,熟悉材料内容,选择同学们感兴趣的教学材料,引导同学根据内容选用最直观、最好的形式来展示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上课”时,不要紧张,用自己最佳的心态,最清晰、最美的语言,最好的肢体语言,最灿烂的笑容,最生动的表情,来表达内容。适时,还要开展互动活动,让同学们感到参加学习是愉快而有收获的。
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生自主上课”活动总结。通过第一实验阶段的实验后,在2009年4月底,在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期中考试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同学们还对如何搞好“学生上课”活动提出了20多条建议。调查情况如下:
第二实验阶段:(2009年5月)学生自主开展阶段。
在2009年5月进行第二实验阶段时,召开地理科代表和部分学生代表座谈会,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针对同学们对如何搞好“学生自主上课”活动提出的20多条建议的可行性进行讨论;二是讨论同学们如何自主开展“学生自主上课”活动。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了第二阶段实验的思路:
①“学生自主上课”的方式由学生单个轮流变为小组活动。在实验班进行分组,每个小组3人。申报相同课题的小组,先在组内进行备课、研讨、制作课件、试讲,最后在各个小组中推荐最好的的同学上课,并把相同课题的各组的情况进行整合,在集体研讨中,优化教学设计,以提高上课活动的质量。
②“学生自主上课”要从口头介绍向到多媒体辅助和情景剧方面转变,运用音乐、影像资料等创设教学情境,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③在实验班级的电脑内要设有“学生自主上课”专栏,每次学生上课的课件内容要上传到“学生自主上课”专栏。
④“学生自主上课”时要照顾后进生,促进全体同学的发展。
⑤要考虑对“学生自主上课”活动的跟踪评估,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在以上思路的指引下,进行了学生自已组织为主的“上课”活动。到2009年6月,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结合各类竞赛情况、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列表如下:
(3)总结阶段:(2009年7月)总结提高阶段。
通过实验,我们对实验进行总结,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还存在些问题。
五、实验对比与阶段性成果
我们把实验班的第一、二阶段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再把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第二实验阶段统计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已取得以下阶段性成果:
1.总体上,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潜能发展等方面,实验班比对照班好;实验统计数据体现:实验班在第一阶段实验时与对照班差别不大,但是在通过第二阶段实验后有大幅度提高。从实验数据可知:实验班学生喜欢地理课比对照班高出23%;实验班在第二阶段实验后喜欢地理课的学生提高了22%,喜欢“学生自主上课”活动提高了6.4%,想上课的上升了11%,认为学习地理轻松的学生提高了24%,考试的优秀率上升了5.3%。由此可见,“学生自主上课”活动,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2.“学生自主上课”活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上课”要自主收集材料,交流互助,把学生被动学习改变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数据可知,实验班学生会初步运用图表的比例大幅增加,统考优秀率和平均分明显提高,说明学生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学习成绩提高明显。实验班学生在校级以上演讲比赛中获奖情况比对照班多20%;校级以上获奖的调查报告(小论文),比对照班多19人次;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实验班比对照班多60%,获全国一、二等奖2人,泉州市一等奖1人的学生均是实验班的学生。这说明“学生自主上课”活动在学生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等多元智能均得到发展。
3.“学生自主上课”的教学实验证明,《地理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新课程理念是正确的。
4.“学生自主上课”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推广。在实验后,地理备课组在七年级的其他教学班,还有政治等学科开展了“学生自主上课”活动。
六、实验思考
开展“学生自主上课”的教学实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多的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因为怕失败等顾虑,没有向学校申请课题实验,班级、年级和学校的支持少,影响了实验的进展和研究的深度。
2.在学生多元智能和创造力培养的策略构建方面还没有成型,还有待实验研究的延续和深入。
3.实验研究的对象,特别是实验班级的班风、学风等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很大。
4.教学任务繁重,对教学实验有影响。
5.“学生自主上课”活动,受到学校、家庭等诸多问题制约,影响实验的效果。
6.对“学生自主上课”活动的跟踪评估,还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评价激励机制。
“学生自主上课”的教学的后续实验,要向学校申请课题实验,得到学校、年级、班级的实验支持;在以后的实验中要加强学生多元智能和创造力培养的策略构建方面的实验研究;进行“学生自主上课”时,对实验对象的选择要更加科学,选择班风、学风相似的班级,提高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多元智能》作者:霍华德・加德纳(美),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效率
由于我地区的中考科目没有地理,多数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在初一、初二年级,有些学校常用地理课上主科、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地理课;在初三年级又没有开设地理课,因此学生的地理知识普遍遗忘和欠缺,几乎是一片空白;升入高中后再上地理课感到十分吃力;这是高中地理教学及会考的拦路虎。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年级地理教学中,依托各班配置的先进电教设备的优势,在地理课堂教学别注重了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补充
高一地理上册涉及到许多初中地理知识,例如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部分内容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学生在初一学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此内容几乎是空白。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按照教参书安排的进度教学,不仅课时紧、而且多数学生未听懂。因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1)对学生难懂的章节放慢讲课速度;(2)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复习;(3)制作高中地理课件,用动态的图象演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观看课件要学生自己总结地理规律。
二、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数理化知识进行整合
有人说地理学是“文科中的理科、理科中的文科”,高一地理涉及到了大量数理化知识,有的知识还未学过:如角速度和线速度、椭圆有两个焦点……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怎样应用数理化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例如:
1、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数学中的数轴、坐标等知识。如“大气的垂直分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等书上插图,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不理想;大多需要老师重新从数学的角度来介绍,然后再回到地理知识的传授上来。
2、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物理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大气温度与运动的关系”(即热膨冷缩原理)、“大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密度小气压低、密度大气压高)、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凝结)、下升气流常天气晴朗(蒸发)、季风的特点及成因等内容,如果教学中仅作为地理现象讲授,而不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的话,学生很难真正掌握。
3、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化学元素与矿物、岩石的关系、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的关系、土壤的形成等,都涉及到很多初中化学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进行适当的复习并加以应用。
总之,在教学中涉及到初中数、理、化、生的有关知识时,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整合初中的有关内容,而不是将高中地理课上成初中数、理、化和生物课。有的班级基础较好稍作复习即可;有的班级则需要对某个问题加以详尽讲解,才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怎样才知道学生的相关知识是否欠缺呢?我采用的方法有:一是提问法,即对有关内容设问,如果答得不好则说明基础较差,需要复习;二是“反馈法”,通过对学生练习的批改,可以知道他们哪些内容不懂,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叙述法”:设计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对有关教材内容的理解叙述一遍,可以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然后对症下药。
三、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先进的电教设备,包括网络系统、计算机、投影机、实物展台、Internet等,对于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讲台、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方式,提出了挑战:怎样才能提高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效率?通过探索与实践,针对地理课的特点,我尝试采取了下列方法:
1、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
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从开学第一天至今,我几乎每堂课都使用这套设备,认真制作了课件用于教学中。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增大教学容量:二是将书本上抽象、枯燥的内容、情景形象的再现、活化教材,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三是可将节约的时间用来复习初中的内容和讲解习题。假如没有这套设备,我不可能有时间来复量的初中地理知识。
2、利用投影仪对有关表格、地图进行讲解
地理课有大量的地图、表格、曲线图、柱状图等林林总总,若是仅靠教师的粉笔作板图的话,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也不很准确、美观。因此我利用教室中的投影仪,展示一些有关的高、初中地理图、表,可以将重要的内容放大:或者用笔圈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初中应该掌握而未能掌握的内容,如:七大洲、四大洋、主要的海上交通要道(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等。同时还可以将选择题、读图题等投影在屏幕上,供学生练习或老师讲解(如画晨昏线);还可以将学生画的图投影、点评,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物质循环的内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植物新陈代谢的循环;这样使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激发他们的思维
海陆位置、东西部的水分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朱自清先生在《春》里写道:“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密密地斜织着……”中“寻常”二字领悟春暖花开,在春雨滋润下的美景。“润如酥”中的一个“酥”字形象的写出了中部地区春雨贵如油的气候特征,尽管如此,但春天毕竟还是来了,下起了霏霏小雨,才催生了“草色遥看近却无”颔联。“春风不度”且不说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及得不到朝廷的关爱,单就说是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这与东部地区的“雨是最寻常的”和“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长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规律。
南北纬度地域差异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用《在希望的田野上》里简洁明了的“北疆哟播种,南国啊在打场……”两句歌词,更能说明在热量分布上受纬度位置和太阳辐射的影响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从而产生农业地域差异。南方地区水热配合状况比较好,是以水田为主,北方则反之。
河流流域的水文特征差异
如长江流域,《七律・》“金沙水拍云崖暖……”、《水调歌头・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里且不说途中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和诗人在六十三岁时横渡长江向下游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时的豪迈,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舒展,开阔心境。从水文的角度分析“云崖暖”三字,足见其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也正是因为“横渡”和“极目”,让人可以想象诗人在与惊涛骇浪搏斗的过程中触发出的创作灵感和胸中的宏伟蓝图――“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如今已经成为现实,并在发挥着巨大的航运、防洪、旅游等经济效益。假如诗人能见到这壮观又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再如,早春时节,南方地区经过一个冬天的蕴育,已初现“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山之朗润,水之清秀的“春色满园关不住”的迤逦风光;而北方还不缺为“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冰雕玉砌的粉妆世界。说明南北地域的热量差异导致不同流域在同一季节水文特征的差异。
在降水和气温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地貌特征的区域差异的表现
如:《七律・》“五岭逶迤腾细浪……”;“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说南岭以南及云贵高原地区的地貌特征是风化侵蚀作用强烈,显得支离破碎;《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像……”借助北方山体的巍峨挺拔和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直抒胸臆;以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也同样说了地处内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边疆沙漠,浩瀚无边。七言绝句 《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清草池塘处处蛙”、《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等,反映东部季风气候区江南水乡雨中美景的地貌特征。
在气候、水文、土壤、太阳辐射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植被也存在水平和垂直地域的差异
由于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从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逐渐减少,景观上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地域差异特征,从而总结不同地带性经济活动和由东向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自然景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点出历史上内蒙古大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一望无垠景象与近现代草场退化及荒漠化蔓延的趋势形成鲜明的对比,除自然因素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明确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切实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反映了岭南地区在暖湿气候条件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唐朝诗人岑参的“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反映西部内陆地区黄沙漫天的荒漠景观。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与民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讲解气温的垂直变化,即垂直地带性,正是由于这种地带性,才造成了山上山下桃花盛开的时期不同及植被的垂直分异。
如今的中学生是九零后一代,他们是在一种复杂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在此时期,中外文化大交流,各种外来文化冲击接踵而至,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认同、文化素养比较混乱,容易导致各种问题,当今世界上的很多冲突实质上是文化冲突。不少中学生对中华文化缺乏足够了解、缺少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如同无根之浮萍随波逐流、空虚盲目。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容易被其绚丽色彩所吸引;二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有缺失,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缺少认同感。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外,还应充分挖掘教材中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努力提高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做法总结如下。
一、展古人之彩,增强向心力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一旦内化为人们的态度和信念就会形成惯性和定式,指导人们的行为选择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文化认同感的可塑性强,其文化认同不仅影响着个人发展,更影响着民族的未来。在日常教学中,巧妙引入中华文化的相关内容,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自豪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地理便是其中一个古老的学科。在高一学生的第一节课上我便对学生说:“地理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原文是‘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讲太阳黑子时向学生介绍:“世界上最早记录太阳黑子的文献是我国的《汉书》,原文是‘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讲天球时引用《敕勒歌》中的诗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讲我国南北差异时吟诵“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等等。每当此时学生兴趣顿生,课堂气氛活跃,切实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精妙,潜移默化中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自豪感。
二、析古诗之理,开发其智力
我们的祖先善于观察自然、探讨规律,吟诗赋词、藏理其中。在教学中可做有机联系,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地理原理让学生理解,使其体味其中的哲理。如,讲对流层气温的垂直递减规律时引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高处不胜寒”。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时解释为何“日出江花红胜火”?讲热力环流时问学生为何“巴山夜雨涨秋池”?讲梅雨时吟诵“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水循环时质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通过设疑、分析、解答让学生领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道理,学习前人的智慧,把抽象的科学原理同优美的诗词结合起来,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维。
一、海陆位置、东西部的水分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朱自清先生在《春》里写道:“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密密地斜织着……”中“寻常”二字可领悟春暖花开,在春雨滋润下的美景。“润如酥”中的一个“酥”字形象地写出了中部地区“春雨贵如油”的气候特征。尽管如此,但春天毕竟还是来了,下起了霏霏小雨,才催生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颔联。“春风不度”且不说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及得不到朝廷的关爱,单就说是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这与东部地区的“雨是最寻常的”和”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的长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规律。
二、南北纬度地域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用《在希望的田野上》里简洁明了的“北疆哟播种,南国啊在打场”两句歌词,更能说明在热量分布上受纬度位置和太阳辐射的影响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从而产生农业地域差异。南方地区水热配合状况比较好,是以水田为主,北方则反之。
三、河流流域的水文特征差异
如,早春时节,南方地区经过一个冬天的蕴育,已初现“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山之朗润、水之清秀的“春色满园关不住”的迤逦风光,而北方还不缺为”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冰雕玉砌的粉妆世界,说明南北地域的热量差异导致了不同流域在同一季节水文特征的差异。
四、在降水和气温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地貌特征的区域差异的表现
如:《七律·》“五岭逶迤腾细浪”、“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说南岭以南及云贵高原地区的地貌特征是风化侵蚀作用强烈,显得支离破碎;《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像”,借助北方山体的巍峨挺拔和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直抒胸臆;以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也同样说明了地处内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边疆沙漠,浩瀚无边。七言绝句《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清草池塘处处蛙”、《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等,则反映了东部季风气候区江南水乡雨中美景的地貌特征。
五、在气候、水文、土壤、太阳辐射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植被也存在水平和垂直地域的差异
由于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从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逐渐减少,景观上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地域差异特征,从而可总结不同地带性经济活动和由东向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自然景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点出历史上内蒙古大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一望无垠景象与近现代草场退化及荒漠化蔓延的趋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除自然因素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明确了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切实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运用类比的方法深化区域可持续发展阶段做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