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居民收入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超市物价上涨的超市调查报告】
从20xx年8月份以来,关系民生的肉类、粮油和煤气价格不断飙升,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关于物价上涨的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倾听一下老百姓的心声。
以下是2月1日至5日我们在花都各大市场、超市随机对200名不同阶层的市民所做的调查,以及对猪肉、花生油、煤气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上涨的情况的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统计。
一、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主要物品价格上涨调查表
价 格物 品 20xx年-20xx年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猪肉/kg 17.8 19.6 23.2 27.6 29.2
花生油/L 15.6 17.8 19.6 21.2 23.2
煤气/m3 13 13 15 18 18
二、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月工资增加调查表
月 工 资 增 加(元) 0 0-100 100 ~ 400 400
调 查 人 数 141 29 26 4
占总人数的比例 70.5% 14.5% 13% 2%
三、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调查表
影 响 程 度 无影响 有一定影响 很大影响
调 查 人 数 60 72 68
占总人数的比例 30% 36% 34%
四、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图表分析:
由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上图观察得知:在物价迅速上涨的今天,仍有许多市民的工资没有增长,约占调查总人数的70.5%,并且工资上升幅度较大的人仅占总人数的2%!这是多么严峻的问题啊!关系民生的各种物品价格不断飙升,而居民的工资却得不到与物价同幅度,同比例的上升。自然而然的就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影响,也进一步反映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国家在物价上涨严重时就已经出台各种抑制物价飙升的规定,我们的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则显示民众普遍认为物价上涨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对他们的生活没有造成影响。因此,可以体现出一些商家没能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政策办事,同时也反映出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强。
因此,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继续推动工资的增长,让民众能够坦然面对物价的持续上涨 ,而不是为他们构筑起一个并不存在的虚拟的幻觉。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里说:国际经验也表明,扩大居民收入份额,使居民收入增速等于甚至在一定时期内湿度快于经济增长。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大格局应适度向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倾斜,保持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应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保持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政策取向。
【关于物价上涨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xx年2月份,对我居住地周围的超市、百货商店、农贸市场、个体经营者等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物价上涨情况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物价上涨的具体体现
2.物价上涨的原因
3.物价上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二)、调查方法
访问法:我深入附近超市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进行了访问,内容涵盖近几年的物价对比、百姓眼中物价上涨的原因、物价上涨带来的害处和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
观察法:我多次深入百姓之中,观察他们购买生活用品,记录他们的言行;我多次外出买东西,向卖方打听关于物价上涨的情况。从日常的小事去观察社会
中的大事,从中获益不浅,并提高了与人交流的能力。
三、总体情况介绍
今年最流行的一句话是:物价涨了,工资没涨。工资涨了,物价涨的更快!
目前中国通胀的表现比较特殊,因为主要是食品类涨价幅度超过10%,带动整体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上升至5%以上。但是美国的物价指数是不包含食品和能源的,原因是食品和能源的价格波动性太大,不足以反映社会整体通胀的真实情况。而中国除食品外的价格指数上升仅仅1.9%。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通胀是结构性的,广义上讲是流动性过剩(即货币发行量过大引起),但如果仅仅用收缩货币存量的政策,并不能有效控制通胀,反而会抑制经济的发展。食品类商品价格的上涨的本质原因是原材料,能源价格的增长,如电力,化肥,运输(汽油价格提高运输成本),当然也有中间商的投机行为的作用。目前,政府采用各种行政手段降低中间环节的费用,这类商品的涨价压力已经缓解。但是,原则上讲,这类商品,主要是蔬菜和农产品的价格应该适度上涨,这样可以使农民得到较多的利益。当社会都在注意城市人口失业率的时候,有谁会注意农民的收入是否合理呢?
生活用品的涨价只能说明生产商的资金充裕,不必由于资金周转困难而降价处理商品。例如衣服的价格,确实可以发现商场的价格提高许多,但再仔细了解可以发现,高价格的商品通常是新上市的样式,而且没有节假日的打折活动。笔者曾经花200元买到国内某名牌的西服,原价将近XX元,通常打折到最低也要4-5折。而我买的西服大约是3年前的样式。在任何时代,不考虑价格仅以自己喜欢为买的标准,都是富裕到一定程度的人群的消费行为。
工资水平需要调整。提高工资,提高所得税起征点,这些是调整社会分配格局的措施,会缓解通胀压力。但是,如果调整过快,会形成物价与工资轮流增长的恶性循环。
人民币汇率偏低。由于我国经济对进口物资的依赖性很高,石油等商品价格高企对我国物价上升构成压力,这是美国过量发行美元的结果。如果人民币汇率提高,会使目前的通胀得到缓解。只是人民币汇率提高的速度不可太快,否则,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行为会使我国经济受到伤害。
蔬菜元时代
蔬菜价格已经进入元时代。在近20种蔬菜中,至少1/3的蔬菜要价超过4元/斤,1元/斤以下的蔬菜几乎绝迹.
蒜你狠是时下中国流行的一句时髦用语,这是源于大陆大蒜疯涨超过100倍,甚至比肉、鸡蛋还贵。蒜你狠的菜价,让老百姓在掏荷包里的银子买蔬菜时,想了又想,算了又算,最后只能感慨:什么都涨了。
泡菜,对于韩国人而言,是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食物。但由于气候异常,腌制泡菜的主要原料白菜的价格持续上涨,有的地方价格甚至是以往的4倍。这让韩国很多普通家庭吃不上泡菜,被当地媒体称为泡菜危机。
菜篮子综合症,中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比前上涨0.3%,是连续第6周上涨,网民们纷纷发贴诉说物价上涨之害,城里人说物价涨了坑了城市居民,富了农村群众;农村人说物价涨了,种啥养啥都赔本,物价上涨不只伤害了农村群众,伤害了城市居民,物价上涨严重伤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粮价涨了,粮农未曾得到多少实惠,肉价回升了,猪农也未尝到甜头,蒜价涨了,蒜农依旧未实现增收。这就是物价上涨下农村的真实情况。
以上是关于目前我国物价上涨的简单解释。
四、市场调查
去菜市场逛一圈,竟然很难看到1元/斤以下的菜。有些当季菜,比如苋菜,都是4、5元一斤。带100元出门买菜,经常兜里空空回去。回去一算账,连雇主都不相信钱用得这么快。一名打工的专职钟点阿姨反映到,今年以来,每个月与雇主核对买菜的账单时,她就愈加清楚地感觉到东西贵多了。后来她说,她服务的几个家庭都经常吃蚕豆。可是她又说:蚕豆卖4元5斤,几乎是菜场里最便宜的蔬菜了。
一向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自称原本不太在乎钱的白领最近也体会到了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她在博客里抱怨:茄子8元一斤,散养母鸡20元一斤,买两只鸡花了200元。现在花钱都觉得肉疼。
一位在超市蔬菜柜台工作的职员对今年以来的蔬菜价格变化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她说过年后,蔬菜价格一直在上涨,她所在超市上架蔬菜的零售价比年初时平均翻了近一番。
除蔬菜外,包括水果、粮油在内的其他食品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价格上涨。继房奴出现后,最近,网络上甚至出现了自称吃不起蔬菜、水果的菜奴、果奴。
有人反映,杂粮涨价比之蔬菜更为凶猛:去年绿豆3元/斤,今年已经卖到11元/斤。前两天,家门口的超市还卖断货了。
农产品价格上涨一轮接一轮;一个产品接一个产品;一个环节传导到一个环节。
除了农产品涨价外,衣食住行中的衣这一项也让消费者感觉手头吃紧。
五、分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和制约、影响因素
根据大家的反映的普遍观点来说主要有一下方面的原因:
其一:国家宏观调控(即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经济措施。所谓的宏观调控是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政府调节市场的主要手段。),包括提高或降低银行利率,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造成大量资金流入市场,刺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必然带动物价上涨;
其二:货币发行过量,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最近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这几天国际市场大部分商品价格在急剧上涨。
其三:也有一些临时性的因素,比如今年的蔬菜价格上涨就是因为今年的灾害天气导致的。
其四: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也上升了。
其五:热钱炒作的因素。
我看了一些文章不完全一样,我个人认为这次物价为什么涨?
第一,有成本的原因,尽管大宗农副产品没有怎么涨,但是与消费息息相关的蔬菜等涨起来了,这里面确实有农民工的工资问题,在一些地方农民工一天的工资相当高,我曾经听说原来新疆棉花收集时找河南的农民去一天50块,现在100块也找不到。这是一个例子,说明有成本推动的因素。随着如何把蛋糕切好的呼声下,gdp(即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做大了,收入分配怎么解决好?想尽办法把蛋糕切好,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推动和引起的物价上涨会持续一段.在民工荒或者是人口红利出现拐点的时机大背景下会维持一个阶段,现在物价压力不仅仅是这个。
第二个原因是输入性的,在美国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之下,尽管加强了资本管制,大家很关心热钱问题,货币供应多的问题,担心超发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客观上有些关系老百姓国计民生的商品原材料许多是进口的。比如像大豆,几乎四分之三是进口,植物油大多数也是进口的,在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大背景下,全球货币多,全球商品价格包括棉花、糖、咖啡、石油都在涨价,而且大幅度涨价情况之下,我们进口的东西能不涨价很难!
第三,物价上涨环境中,市场投机炒作也相当厉害,我在一些场合说,比如网上的语言豆你玩、蒜你狠,这样的炒作本身对物价推动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 仔细分析最近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几个方面都有。但是不管是炒作原因,成本推动也好,还是国内一些需求原因,说到最后物价问题还是货币问题。
六、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和可行性
1、千方百计增加职工收入
收入是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促进消费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不断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会有效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增强信心,减少过度储蓄,扩张即期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由于我区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偏低,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应增加在岗职工收入,以支撑居民收入的增加,政府应实行就业优先和社会保障优先的政策,以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2、加大对低收入户的扶贫力度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关心弱势群体,一方面要提高社会保障程度,增加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支持和转移支付,发放低保补助费是一个方面,同时应注意解决低收入户家庭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政策,着力解决由于不合法不合理收入存在而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社会问题,重点扩大中低收入者的比重,加大对低收入户的扶贫力度,使之尽快脱贫。
3、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更新消费观念
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应从研究生产和供给,转向研究消费和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着力从体制和政策上调整消费结构,启动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严厉制裁商业欺诈,提倡、鼓励诚信促销,规范市场秩序,消除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后顾之忧,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生产经营单位应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大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力开展信息服务、金融理财服务、租赁服务、社区服务、家庭个人医疗服务等。目前,我区服务贸易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白点还很多,潜力巨大,商机无限。
4.稳定价格
稳定价格总水平的24字原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就是要迅速采取有力措施,把市场价格稳住;同时,考虑到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中有些因素如成本推动因素等可能会长期起作用,所以要把采取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综合施策、重点治理,就是要打好组合拳:针对供给面的因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合理利益,保障主要农产品和重要农用生产资料的供给,完善储备制度,合理降低运输等流通成本;针对需求面的因素,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物价上涨最基础性的货币条件;针对国际上的通胀输入因素,密切跟踪和防控境外热钱流入,搞好重要农产品和大宗商品的进出口调节,增强国家储备的吞吐调控能力;针对市场管理因素,把维护市场正常经营活动与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相结合,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重点打击串通涨价、变相涨价、囤积炒作等不法行为;对于政府所管价格特别是上游资源性产品价格,要把握好调整的时机、节奏和力度。保障民生、稳定预期,就是要保障好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等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同时,针对通胀预期因素,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澄清各种不实报道,客观分析物价变动趋势,稳定各方面的价格预期。所有的货物,不得高价进口,不得低价出口。物的最高价格,超过上线,禁止进口;限制出口货物的最低价格,低于下线,禁止出口。什么昂贵出口什么,什么便宜进口什么。从一定意义上说,稳定价格预期比稳定现期价格更为重要。
七、个人结论
对于调查结果我最深刻的体会是:
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经济混乱,失业率上升,破坏社会的稳定与安宁。物价上涨会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人民对政府的不满,不利于政府工作的展开。物价上涨会造成市场上商品供求的失衡,造成商品积压;也会影响卖主的利润.物价上涨不利于社会的稳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物联网;便携式健身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智能手机
中图分类号:TP393;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9-0072-03
0 引 言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便携式健身产品是健身行业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产品,其依托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手机将健身变成随时随地进行的活动,深受广大都市上班族的喜爱。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便携式健身产品的属性也越来越丰富,除了娱乐因素外,身体健康指标收集的功能也在逐步加入,例如血压、脉搏、心跳等。与之辅助的一些计算公式也通过手机程序的方式显示给用户,让用户了解个人的身体状况,并且一些基于物联网的医疗健康设计也加入其中,为用户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和建立身体健康档案。
针对便携式健身产品的发展趋势,合理利用其技术特点开发新的商务模式是本文研究目的。商务模式研究将主要参考现有的电子商务模式、物流系统设计、移动智能系统和支付平台这几个方面来探索产品的盈利途径。通过设计新型的产品模式建立以医疗服务、传感器销售为主的合理营销流程,拓展健身产业市场。
1 物联网便携式健身产品的系统工作原理
基于物联网的便携式健身产品包括终端设备和服务器端两部分。
1.1 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主要以智能手机作为设备主体,通过操作系统与外部传感器相连,允许外部传感器将获得的身体健康数据传入手机。在手机操作系统中,客户端软件应用程序(例如跑步机程序、跳跃统计程序、心跳记数程序等)为用户提供相应操作界面及服务器数据传输功能。传输方式将主要依托3G网络实现,同时提供定位服务。
1.2 服务器端
服务器端硬件系统由服务器集群组成,采用硬件虚拟化系统作为底层平台对服务器资源和操作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建立软件联合资源整合管理平台(URP),采用分布式系统设计,承接多个第三方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的任务,保证客户端用户通过客户端登录获得ID号来进入平台操作,因此URP平台能够掌握所有用户的使用信息。同时,通过分配权限实现用户分级,包括医疗服务权限、用户使用权限、系统管理员权限、系统维护人员权限等,例如,将医护系统与客户系统整合,只允许制定医疗服务获知用户信息。数据处理和存储分别采用HPC并行计算集群技术和分布式存储技术来实现,从而保证系统资源的可扩展性和适应性。
物联网便携式健身产品系统依托终端/服务器端模式实现工作流程。客户端应用程序负责收集、整理人体传感器探测信息,实现数据汇总传递到服务器端,然后在服务器端对收集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将结果在Internet上提供给专业医护人员或健身教练,由他们通过URP平台将指导建议传送给终端用户,从而使得用户在利用智能手机进行健身的同时,还能够获得专业人士的点对点服务。
1.3 系统原理
图1便携式物联网健身系统图
图1所示是便携式物联网健身系统原理示意图。其中,智能手机作为健身终端核心部件,主要包含生命体征传感器、IO中间件程序、客户端应用程序、3G网络通信模块和智能手机系统。利用这些功能完成数据收集和传输工作,然后通过公共3G网络发送到服务器端,由服务器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调用。服务器端是由多台服务器构成的集群,采用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将操作系统置于硬件虚拟化层之上,用HPC并行计算集群来处理数据,用分布式数据存储集群保存数据,并允许系统管理员和远程健身服务提供商依据权限在URP资源整合管理平台上操作。
2 物联网健身产品市场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质的改善,在紧张的生活工作之余对身体健康的需求也越发地强烈,与之相适应的是健身行业的发展。在小区、公共场所里各种健身会馆和健身方式充斥着整个健身行业,而伴随着的巨大商机也带来巨额利润。以健身器材为例,截至2010年5月底,全国共有规模以上健身器材企业356家。2010年1~5月,健身器材行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99.74亿元,同比增长36.20%。共计实现利润总额3.1亿元,同比增长152.71%(数据来源《中国健身器材行业调查报告》)。
同时,中国居民的健身需求也在逐步增长。以城市居民例,2012年的一份网络健身调查显示41.0%的人在最近一年去过健身房,在健身房健身的人平均坚持了4个月时间。而在公共场所健身的人群在调查中显示有20.0%的人,主要为中老年人,平均健身时间则为8个月。调查发现:31.0%的受访者对教练的专业水平最看重,大部分的受访者愿意听从专业人士意见(数据来源《健身人群市场调研》)。
可以预见,健身行业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提高还将呈现扩展的阶段,但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西方作为健身行业标志性的健身房连锁经营企业却在中国遇到了挫折。从2004年以前,健身行业的毛利率高达40%以上,到现今的4%左右,致使健身企业刮起倒闭风潮。如此大的反差原因是什么呢?事实上原因无非是两种,一个是时间上的不充裕,另一个是经济条件的限制。在《中国年轻人健康调查报告》中,90%以上不做或很少做健身运动的受访者都是以“工作忙”作为借口,同时认为去专门的健身场所或专门的健身时间比较麻烦,更希望有一种便捷的、更有针对性的健身方式。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分析出人们对健身的需求状态―― 愿意在健身产品上进行消费,但是在健身时间和健身场所上更希望随意一些。与大众化的健身方式相比,更希望获得有针对性的个人健身指导,且价格要在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不成为负担。所以,结合以上特点能够得出,性价比高的便携式的智能化健身设备具有广阔的市场。
3 便携式健身产品商务模式的设计
在建立商务模式之前,必须对消费者盈余(Consumer surplus)做出估算,从而寻找到适合物联网便携式健身产品的利润切入点。做到这一点需要了解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减去实际支付花费来获得购买意愿参数。其公式如下:
式中,CS代表消费者盈余,Pmkt是平均购买价格,Qmkt是在平均价格基础上购买的总量,Pmax是最大意愿花费。除了获得消费者盈余之外,要想得到交易收益范畴必须知道生产者盈余,计算两种盈余的差值。从生产者盈余的定义上就是卖者得到的收入减去卖者的实际成本,将其代入总剩余公式,可得到:
总剩余=消费者意愿花费-卖者的实际成本
即
式中,W代表总剩余,PS代表生产者盈余,Q1是消费者意愿总量,Q0是卖者收入总量,P1是消费者意愿花费,P0是卖者的成本花费。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报告中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6 469元,乘以2012年CPI医疗保健个人用品比重为11.34%,可得到消费支出为4 136元。将此结果假设为消费者意愿花费代入公式,假设W为0,则得到实际成本为4 136元。
由上面数据和物联网便携式产品特征可得出:便携式健身产品的商务模式必须是一种低成本运营模式,其成本全年应控制在4 000元左右以下。那么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模式应该以服务为主,通过固定硬件基础架构实现服务附加值收益。
图2便携式健身产品收益模式
图2所示是便携式健身产品收益模式。其商务模式以健身机构提供服务为主,依托物联网的网络特征和技术手段,健身机构可以通过出租或免费提供终端传感器的方式获得用户的粘合度,从终端传感器上获得用户身体状况信息、医疗需求信息、保健需求信息等内容,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制定现阶段合理的健身指导方案,以及对用户求助信息的应答,建立用户的个人医疗档案,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医疗健身服务。健身服务机构根据用户使用服务内容进行收费,例如,用户需要获得每天的健身提醒服务,机构可以进行来电提醒,从中收取相应的提醒费用。
在这一模式中,健身服务机构主要任务是完成医疗健身相关资源的整合,通过物联网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建立属于用户个人的健康档案,获得用户粘合度后收取相应费用。人均全年医疗保健上的花费在4000元的情况,以及医疗行业的信息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决定服务资源整合度越高则成本越低,因此盈利的关键因素在于健身服务机构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上。信息的处理主要依靠物联网系统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在初期的建设中云计算技术会产生高额的服务器费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高容错、高运算、高可扩充能力和高稳定性极大地降低了系统的运行成本,同时由于提供的是服务信息,一般不存在售后等因素,产品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该收益模式的特点是前期投入较大,运维成本较低,后期收益可观。另一方面,高成本的云计算服务器集群可以通过租用公共云平台来获得计算能力,例如,亚马逊提供的云服务业务,可以根据租用者需求灵活调整计算资源。这样的好处是降低了健身服务机构的前期投入成本,为快速获利提供机会。
4 结 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采用物联网技术的便携式产品商务模式将主要以信息服务为盈利出发点,依靠低成本运营来获得收益。而物联网核心的云计算技术又为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灵活部署、高扩展、高可利用的云平台特点使得从业者不用花费太多成本投入到运维中。另外,公共云平台的可租用特点,也让健身服务机构的前期投入成本大大降低。虽然物联网健身系统看似庞大,但其实际设备运维成本并不高,通过租用公共云计算资源就可以搭建属于自己的平台。
客户端的智能传感器与智能手机的结合,让消费者获得了实时的身体监控服务、健身指导服务、医疗求助服务等功能,就相当于一个私人医生始终陪伴在周围。根据收集信息建立起的身体状况档案可以在用户需要时提供给相关医疗机构,为用户就医建立全面的信息保障。通过服务建立用户粘合度,使得盈利规模保持稳定,同时获得服务信息的花费也能够控制在消费者可支出范围内。
因此,采用以服务为主要盈利方式的物联网便携式建设产品商务模式可以在中国市场上得到推广,而且这种方式可以促进物联网技术在健身行业的大规模应用,挖掘健身市场潜力,提供一种新的盈利增长点。
参 考 文 献
[1]中投信德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健身器材行业调查报告[R]. 2010.
[2]封凯兴公司. 健身人群市场调研[R]. 2010.
[3]中国红十字会. 中国年轻人健康调查报告[R]. 2011.
关键词:税制结构;收入分配差距;直接税;间接税
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这本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消息,但最近也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地扩大。因而,改变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已经是我国接下来进行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调控目标。可见,未来的税制改革应更加注重以公平为导向的税制结构优化。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税收的收入分配功能就显得尤为迫切。
2.研究综述
2.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税收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也较为丰厚。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观点:
西方古典经济学流派的代表阿道夫?瓦格纳认为,税收可以对社会财富进行初次分配以及再分配,通过税收矫正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以期达到社会相对公平及维护社会稳定。
有效需求理论的先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是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所在。在其理论中,主要v述了两方面的税收调控政策:其一是改变税制结构,从以间接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向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转变;其二是从固定税率和比例税率向累进税率转变。
2.2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对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税制结构与收入分配、具体税种与收入分配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赵福昌(2011)在分析税制结构与收入分配调节关系基础上,剖析了我国税制结构与收入分配调节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完善税制方面提出促进收入分配调节的五项建议:一是建立直接税为主体;二是改革个人所得税制;三是完善财产税体系;四是合理确定间接税负担;最后,以负所得税理念为指导,通过补‘低收入者’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安体富、王海勇(2011)指出,我国当前实行的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所得税的比重过低,其弊端开始逐渐显露,不利于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作用。
黄桂兰(2013)指出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不利于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宏观税负、流转税中的增值税显著地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所得税能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但作用税种并非个人所得税。
3.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在居民收入分配领域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方面,显然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要着力解决的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很低,根据国外研究机构(世界银行,1984)和学者(Eardv,1978)的测算,1977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3左右,处于比较合理的区间。改革开放以来,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陈宗胜的测算,1988年全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34974,仍处于合理范畴,然后不断上升(1990年除外),1993年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为0.40173,1994年达到0.43561,2000年为0.412。2012年12月初,西南财经大学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61,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基尼系数不断上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且愈演愈烈之势,目前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4.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分析
4.1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依据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依据可以从两方面来讲。首先从市场与政府的机制角度,可以看到政府必须通过税收来调节“市场失灵”,以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其次,从税收本身来看,其是政府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手段,更是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手段。
4.2各税种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机理
按照税负能否转嫁,我们可以将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和间接税由于税负转嫁性不同,对收入分配调节的作用机理也就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4.2.1直接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机理
直接税可以对居民个人收入起到直接调节的作用,主要作用于居民财富的再分配环节,对高收入者征收较重的税,对低收入者征收较轻的税或不征税,可以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直接税可以在收入再分配环节,对居民收入流量和存量这两个方面进行调节。
首先,对居民收入流量的调节。这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以及社会保障税来实现的。
其次,对居民收入存量的调节。这可以通过遗产税、赠予税和财产税来实现。
4.2.2间接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机理
间接税主要是在初次分配环节,如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
增值税是对商品新增价值部分进行征税,起到了间接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同时,通过加大对日常必需品的税收优惠范围、降低适用税率等,可以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税负水平;消费税仅对奢侈品和部分消费行为进行的课税,可以通过调节高收入者的消费以及财富积累,可以达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
4.3各税制模式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机理
按目前学术界的划分习惯,税收主要有三大种类:流转税、所得税以及财产税。而按流转税以及所得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可将目前的税制结构划分为三种: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模式。
首先,流转税“税收中性”的性质,可以在尽量不干预经济政策运行的同时,达到经济效率。而其广泛的税基,又可以给政府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其次,所得税的累进税制模式,可以直接影响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调节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进而实现社会的公平。
5.总结与建议
5.1利用宏观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差距
从基尼系数可以发现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之势,这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因而需要政府采取一定的手段,如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来缩小居民问的收入差距。
关键词:河南;新型城镇化;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4302
1引言
“十”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即“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收入倍增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是农民这个群体如何实现收入倍增。针对这个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建议,其中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城镇化是中国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的发展过程。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农业人口大省,河南的城镇化过程一直没有中断,但城镇化过程存在各种问题,根据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河南省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相对于之前城镇化,侧重于内涵建设,规避并解决原来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将研究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2河南城镇化及农民收入现状
河南2013年和2014年的城镇化率分别43.8%和45.2%,与2000年23.2%相比,河南省城镇化率有了很大提高,但相对全国城镇化率(中国城镇化率2013年为53.7%、2014年为54.77%)来说还是比较低的。在此背景下,河南农民收入呈现出以下特点:
2.1河南农民收入绝对量不断增长
表1河南省农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及结构单位:元
项目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全年总收入51975994641472938725982911345工资性收入1268150016221944252429893582家庭经营收入3721421244624969564061976804财政性收入53535659108135160转移性收入155230275322453508798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4》。
从表1可以看到,河南省农民人均总收入总体上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从2007年的5197元增加到2013年的11345元,增加了2.18倍。增长幅度分别为15%,7%,13.7%,19.6%,12.7%和15.4%,其中,2008年至2009年增幅最低,2010年至2011年增幅最高。2012年至2013年又有较大幅度提升。
2.2收入结构分布不均衡
河南农民人均总收入在发生变化的同时,收入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由表1可以看到,2007年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政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比例分别是:24.4%,71.6%,1%和29.8%,2013年比例为:31.6%,60%,1.4%和7%,目前河南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两者合计达到90%以上,但两者变化趋势却不一样,近几年,工资性收入呈现上升趋势,而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处于下降趋势,财政性收入变化不大。
2.3各市地区差异明显
2013年河南18个省辖市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郑州市:14009元,济源市:11985元,焦作市:1136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后三位的是:周口市:6950元,商丘市:7217元,驻马店市:7437元。第一名和最后一名人均纯收入相差7059元,周口市还没有达到郑州市的一半。由于各地资源分配不均衡,河南各地农民收入存在明显差异。
2.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表2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对比单位:元
年份2000200520092010201120122013城镇家庭居民
可支配收入476686671437115930181942044222398农村居民家庭
人均纯收入1985287048065523660475248475差额27815797956510407115901291813923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4》。
从表2可以看到,河南居民收入在不断提高,城镇家庭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4766元上升到2013年22398元,上涨了47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1985元上升为2013年8475元,上涨了427倍;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从绝对规模看,2000年为2781元,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4倍,2013年为13923元,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2.64倍,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的扩大。
3城镇化对河南农民收入的影响
3.1城镇化使农民的农业收入持续下降
城镇化过程中,一方面会征去大量耕地,失去耕地的农民会失去耕地中获得的收入;另一方面,城镇化会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据统计,2014年我省851%的农村家庭有劳动力转移,户均劳动力转移人数为1.74人,外出务工群体的总体规模仍呈现增长态势。外出务工人员有的已经在城镇买房,有的未来打算在城镇买房,农村中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并在城镇安家,同时农业种植成本不断增加,种植收益不断下降,导致农村撂荒现象严重,这些群体的农业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也会下降。
3.2工资性收入会持续增加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省产业集聚区得到快速发展,用工规模持续增加,便利的地理位置不仅吸收了大量当地农民劳动力,也吸引了原来在外地务工的人员;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土地在流转过程中,农民可以和用地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成为他们的雇佣工人,获得工资性报酬。城镇化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使得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
3.3失地农民总收入会因生活支出增加而下降
农民原来日常生活中需要的米、面等粮食和蔬菜可以通过耕地自给自足,在失去耕地后,会增加日常生活方面的支出,这会降低总收入。
3.4个别群体会因为城镇化收入下降
城镇化会使一部分农民失去耕地、离开农村,如果这些人文化水平低,又缺乏谋生的技能,在离开了集体经济后,可能会变成城市贫困阶层,甚至面临生存问题。据统计,55岁至59岁农村人口中,有7%是文盲,36.8%是小学文化;60-64岁,11.6%是文盲,46.3%是小学文化,这些群体年龄大,教育程度低,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较难。
4城镇化下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
4.1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农民劳动力素质
城镇化使得农民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农民需要学习新技能来适应新的环境。河南省统计局调查中发现外出务工人员非常期盼能够学会技术并且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其提及率达到36.7%。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在城镇中更好的找到工作。除了培养技能人才外,政府还需要建立用工信息平台,为务工人员提供用工信息,促进劳动力转移。
4.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进城后顾之忧
农民进城后,需要政府在住房、养老、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农民向城镇转移,一般流向的是经济较发达城市,而这些城市一般房价较贵、子女借读费用贵,再加上医疗以及将来的养老问题,农民的经济压力较大,其收入会因为上述方面的费用支出而相对减少,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城镇化不仅不能提高农民收入,相反农民对这些方面的担忧还会阻碍城镇化的进程。
4.3因地制宜制定土地流转方式,提高农民土地收益
农民虽然对农村土地有承包权,但农民从土地获得的收益却十分有限,城镇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势必涉及农村土地的流转,农民是否愿意流转土地,以什么方式流转土地,流转出去的土地用途是什么,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转让土地的农民利益,让农民能够从土地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4.4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继续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乡镇企业,吸收当地剩余劳动力,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在河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城镇化的进程需要服务业与之配套发展,服务业在吸收剩余劳动力方面有很大的容纳空间,可以解决农民进城就业困难,吸引农民进入城镇生活。
参考文献
[1]林艳.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城镇化[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2):5860.
[2]姚丽芬,刘爱英,龙如银.基于中国城镇化水平和居民收入间均衡关系之验证[J].现代财经,2010,(12):8084.
[3]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2014年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R].河南省统计局,2014.
2013年的双十一,淘宝创下了单日350亿的销售额,令实体销售者咋舌不已,要知道,同是以销售小商品著称的义乌小商品市场,3年的销量总额也只有这么多而已。据报道,2013年全国网络零售额已经占到全社会零售总额的近10%,而北京市的网络销售额也首度超过了传统百货业。有人感叹,在信息时代,网购这种创新的销售方式,必然会打败传统的实体销售方式,并逐渐取代实体销售的地位。
但同样步入互联网时代,走在世界科技前列的美国却并没有出现和我国类似的情况,美国的消费者虽然也喜欢“逛逛”网店,但更多人还是选择了在实体店消费。据美国统计局2013年初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当地的电子商务销售额只占全美总零售额的5%多点。
如果从销售规模来看,中国全社会的零售规模只有美国的60%多,但网络销售总额却与美国差不多,这显示出中国的网络销售远比美国繁荣。有分析家预测,及至2020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销售额将相当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和法国目前规模的总和。
为什么在中国和美国的消费结构是如此不同呢?是中国的网络销售太厉害,还是中国的实体销售有问题?其实有了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网络革命激活中国偏远地区
在中国,绝大多数三四线城市以及广大的乡镇地区,物质的丰富程度远低于大中型城市,很多大型零售商都不会选择在这样的区域建立零售网点,即使建立,数量也少得可怜,造成三四线城市和乡村的居民购买商品选择余地很小。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发达水平有着巨大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以及购买力也相距甚远。过去,一些贫困的三四线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居民,年均收入都不过万,人们除了购买基本的生活用品,根本没有能力消费其他的比较昂贵的非生活必需品,因此即使是像可口可乐、和路雪冰淇淋这样在大城市看来非常廉价的商品,在这些地区也是没有销路的。因此,对逐利的商人来说,这些地区自然也就要被“放弃”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三四线城市和乡村居民的手里也有了余钱,购买力大大增加了。虽然许多实体零售商也看到了这一点,在未来的规划中也准备向这些地区渗透,但在短时间内,这些地区还是实体店“鞭长莫及”的。而网络销售则不同,只要有网络、有公路的地方,网购就可以进行。因此,网络销售以极快的速度渗入到中国广大腹地,传统零售商只能望而兴叹。
2012年时,淘宝的调查报告显示,人均收入较低的三四线城市,网购数量和消费金额却大大超过人均收入较高的一二线城市,这说明,在中国,由于较大的地域差异,使得实体零售店对偏远地区无能为力,网络的出现恰好满足了偏远地区的消费欲望。而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却几乎没有城乡差别,甚至一些城郊和乡村比城市更发达,实体零售店早已全方位覆盖,网络销售的重要性自然大打折扣了。
成本折射出中国的管理问题
中国网络销售能够迅速崛起,还得益于巨大的成本优势。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实体零售店的税费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其销售价格无法降低。而网络销售在人工、房租、税收方面的成本却极低,虽然比实体店多出一个快递成本,但由于其规模优势,快递费用所占比例很低,这就使得网络销售价格上极具竞争力,同样的商品,网店价格通常只有实体店的百分之七八十,甚至只有一半。
先说说税收,国家对实体店税收的征管和监督早已成熟,而由于网络零售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国家有意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市场培育,所以对网络销售税收监管并不是很严格。此外,中国有个增值税,这是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增值额收税,简单理解,就是环节越多,收的税就越多。而实体店恰好流通环节很多,层层转手,从生产商到全国总到区域总经销再到普通批发商,最后才到实体店,每一次转手都要征收一次增值税,实体店的税负之重可以想象;网店则不然,大部分从厂家直接进货,有些甚至是自产自销,只有少数从大批发商那儿进货,其进货环节少之又少,不但降低了交易费用,更是大大减轻了增值税负担。除了税收环节之外,实体店租赁店铺的成本、店铺装修及水电的费用等等,都是很大一笔开支,而网店在这些方面的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网店各项成本都比实体店低,商品的价格自然也就便宜了。
此外,在中国,政府的有形之手对经营者的干预也很大,开一个实体店,工商、城管、市容、卫生、消防,哪个部门都要跑到,哪个部门都要隔三差五地来管管你,就是应付政府管理也要耗掉很多精力,更不要说还要交各种额外的管理费了,这对经营者来说,又是一大隐形成本。
而在美国,税收主要以所得税为主,企业流通环节的税征收得很少,加之美国的税收对网上网下同样严格征管,因此网店和实体店的税负成本相同。而相对于中国飞速上升的房租成本,美国的房租却稳中有降,美国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管理更是几乎可以忽略。总体来说,美国实体店的成本并没有像中国这样比网店成本高出一大截。
正是经营成本的差异反应到销售价格上,才使得中国的网络销售一枝独秀,其他国家难望项背。
创新的差异
一.前言
经过一学期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我对思想和我国当代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一个更细致和系统的认识,在学院的要求下,这学期我带着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回到家乡,对家乡XXX农民的收入进行实地调研,最后整理总结形成了此报告。
二.XXX的基本情况
XXX的农业在三大产业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根据邻水统计年鉴,20XX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8. 6亿元,比上年增长14. 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5. 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0.2亿元。可以看出,农业在XXX的经济中依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邻水的地形是属于三山夹两槽,所以地形上并不是很适合工业的发展,由于温热多雨的亚热带季风,使得农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气候条件。20XX年,全县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46. 4万吨,增长2.7%;油菜籽产量2. 18万吨,增长19. 5%;花生产量1. 19万吨,增长5%;烟叶产量760吨,减7.2%;麻类作物产量500吨,减20. 3%;园林水果产量7.96万吨,增长9.5%;蔬菜产量43. 6万吨,增长17. 5%。农产品中,XXX作为脐橙之乡,脐橙是最大的特战,2005年至20XX年XXX平均每年新增脐橙种植面积2万余亩;20XX年柑橘总面积达20万亩,其中优质脐橙面积15.6万亩,占柑橘总面积的78%;脐橙种植面积较2005年的10.5万亩增加5.1万亩,增长48.6%;今年新建成柑橘标准化示范基地5个,面积5000余亩,打造精品果园20个,无公害柑橘生产面积达10万亩。
这些产量与数据在农民的收入中占据了大部分,在接下来的报告中我将用数据说明。
三.农民收入基本情况
总的情况:20XX年全XXX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62元,比上年净增364.8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462)100元。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家乡XXX的农民收入摆脱了从1991年到2001年长达10年的停滞增长局面,实现了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按农民收入的来源来划分的话,农民收入在多元化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家庭经营性收入虽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XXX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收入的62%,20XX年下降到60%,2003年下降到53%,2008年下降到 59 %,2009年下降到 58.5 %,2010年下降到 54 %,2011年下降到48.08%,20XX年为48.26%,在家庭经营内部,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由2011年的77.97%上升到20XX年的 79.64%,上升了1.67个百分点,而二、三产业在家庭经营中所占的比重由2003年的 22.03 %下降到2008年的20.36 %。农民家庭经营主要依靠种植业和养殖业,其收入的减缓或下滑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减。但XXX的农民收入依旧有自己的乡镇特色,主要表现在两河乡的大桥村、观音镇的倒朝门村、御临镇的滑滩村的优质脐橙,新镇乡的优质稻,九龙镇黄泥村的再生稻,城北镇罗解村山区反季节蔬菜等,已成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骨干增收项目。总得来说,XXX20XX年农民人均农业收入985.4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16%。
(二)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农民增收贡献最大。2008年农民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人均570.1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36%,到20XX年工资性收入人均1473.81元,人均增加930.71元,增长1.58倍,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为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63.41%,为贡献率中最高。农民收入的增长部分主要靠非农产业、靠外出打工,而不是靠种地和二、三产业。
(三)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不大,但具有内在潜力。从县农民收入构成情况看,近年来农民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20XX年,全县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91.89元、48.45元,两项之和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32 %。
(四)农民从一系列惠农政策中得到更多的实惠。20XX年国家继续加大了政策扶农助农力度,增加粮食直补款和农资综合补贴标准,扩大农机具补贴范围,启动农村低保,进一步深化农业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使农民从一系列多予政策中得到更多的实惠。20XX年农民人均获得转移性收入228.05元,比上年增加74.40元,增长48.42%。
(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XXX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7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43.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为3.06:1;20XX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2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约为3.78:1。而20XX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542元,增长17.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38元,增长16.3%,若把社会保障水平等因素考虑在内,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更大。
四.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关于XXX农民增收问题的原因分析只我根据自己在暑假实践中和自己在农村生活近20年来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不一定就是我完全正确,但也能反应一些事实。
(1)乡镇经济发展缓慢。乡镇经济仍是制约XXX快速发展的短腿,乡镇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与全国县域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不及全省平均水平。20XX年XXX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5%, 20XX年全县XX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是乡镇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乡镇企业的情况如下,邻水柑桔开发有限公司、顺翔米业、邻水奥派思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25 家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但存在着分布不均的现象。不过乡镇企业对于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比如在邻水柑桔开发有限公司带动下,柑桔产业基地已发展到43乡镇、面积达26.5万亩。在顺翔米业公司的带动下,全县已有40个乡镇的农户种植优质稻30余万亩,仅此一项农户年均增收450元以上。
(2)土地难以实现规模经营。目前,经营承包土地仍是农户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对经营个体而言,其规模较小而且很分散,要靠它长久地、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难度很大。XXX现有耕地179.05万亩,人均占有1.8亩。由于土地经营规模小,生产手段落后,加之农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民要想在有限的耕地上致富难度很大。即使今后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但这种超小型的土地规模和小而全的经营方式,难以支撑持久地、大幅度农民收入的增加。
(3)农村二、三产业比重偏小。家庭经营所得仍是XXX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在家庭经营内部,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由2001年的 79.46%上升到20XX年的79.64%,上升了0.18个百分点,而二、三产业在家庭经营中所占的比重由2001年的20.54%下降到20XX年的20.36%,这几年农民家庭收入结构变化不大,农民没有从二、三产业的发展中得到相应的收入。农业收入的增加或下滑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减,这在一些山区乡镇尤为突出。
(4)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调查数据显示,20XX年XXX农村居民用于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人均757.09元,增长21.4%。其中,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人均667.35元,比上年多支出104.14元,增幅为18.5%,比来自家庭经营一产纯收入的增幅要高出8.2个百分点。从支出构成看,人均购买农用生产资料支出534.7元,增长14.6 %;农业其他生产服务支出132.51元,增长15.1%。另据调查,20XX年粮食生产成本较往年明显提高,主要是农资价格上涨和雇工成本提高所致,两者合计致使每亩种粮成本增加70-80元左右。尽管各级乡镇政府相继出台了增加农业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措施,但是农资价格的持续高位运行,从一定程度上冲抵了惠农政策效应,直接影响了全年农民纯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5)农村劳动力资源素质不高。据统计,。XXX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每万名劳动力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13人,其中初中文化程度44.2万人,占54%,初中以下46.8万人,占30%,受过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不到10%,这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很不适应。随着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出,目前,留守在农村的从业人员以多数老人和妇女为主。他们缺少就业必需的技能、技术,素质较低,技能单一,经营管理能力较低,一方面难以接受新农业科技知识,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适应不了当前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多为从事传统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及低层次的服务行业,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新兴第三产业,所以也制约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及农民增收进程。
关键词:财政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一、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长期来,我们对税收有一个经典的解释,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就是说,税收来自于老百姓,经过预算分配,最终也用到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方方面面。这句话从社会整体意义上恰到好处地说明了税收的来源和用途。
近年来,随着我国"投资财政"与"公共财政"的换位,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确得到了大幅度的"厚爱"。然而,百姓却发出了一个共同的疑问:国家富了,我们的负担理应减轻才对,可为何感觉却是加重了呢?换句话说,取之于民的税收有多少被用之于民了呢?
中国将紧随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这无疑是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与体现。而事情的另一方面则是,在国民收入的分配蛋糕中,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并不快,民众所得部分偏少。国民收入增长水平依然较低,劳动者工资依然普遍较低,各项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依然较慢,国民幸福感依然有待提升。
根据最近美国美世咨询公司公布了一份“2011年全球214个大型城市的生活成本调查报告”,中国内地的北京和上海分列第20和21位,而一直作为中国城市参照物的美国纽约,仅排在第32位。北京上海“成功超越”纽约,房价高居不下、货币升值,CPI不断创新高,税负压力过大……种种因素造成了城市生活成本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为什么国家越来越富裕,可是我们的生活却越来越艰难。
回答上面的那个问题并不难,因为目前我国实行的是“聚财于国”政策,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的比重,从2005年的5.0%上升到2010年的9.5%。可人均GDP世界排名仍然100名以外。可见,我国当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国家掌握着大量的财富,老百姓手中并没有多少的钱,所以“聚财于民”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
财政收入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中国紧随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这充分表明,中国不仅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而且在后危机时代取得了先发优势。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让国民为之骄傲不已。这种骄傲,既是爱国心的体现,又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基础。然而针对不断增长的财政实力,我们要更多地关注财政资金这种最宝贵的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果,增加对关乎国计民生领域的投入,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向弱势群体靠拢,提升百姓福祉,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健全社会保障、调节社会公平,不断向“国富民强”迈进。
二、让财税收入更好的用之于民
根据我党最新的十二五规划,将“国富”转型到“民富”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进步,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论的具体体现。在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国家应充分利用既有的雄厚财政基础,增加对关乎国计民生领域的投入,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提升百姓福祉。措施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财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管理绩效
做好财税的审计工作,确保财政资金更有效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
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要扩大内需,除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居民现有消费能力基础上挖掘潜力外,还必须相应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标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发放居民消费券等方式的效果证明,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举措。
(三)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使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重要职责,做到在不同阶段提供具有不同标准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维护人民的民利。
(四)实行更多的减税政策
国家通过较大幅度地提高个税起征点等方式实行减税,可以减少国民支出而相应提高国民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与质量,同时也可使国民获得更多的创业资金,解决更多人的生存问题并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国家还应同时对企业减税,减轻企业负担,扶持与促进企业发展,并让企业有更大的能力提高劳动者工资。
(五)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上学难”“看病难”是当前的民生热点,也是民生难点。要在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坚持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
总之,国家需要强大,国民同样需要富裕,聚财于国的同时更需要藏富于民。民富是国强的根本,唯有国民普遍富裕了,国家才能获得不断发展的永续源泉。“取之于民”更“用之于民”才会是国家获得持续发展与强大根基。
参考文献:
[1]庞超,张远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的演进逻辑及经验启示,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徐增辉.论我国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长江论坛 ,2005(6)
《中国经济信息》综合报道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为7.4%。尽管股市资金仍在流出,上证指数终究收红,站在2100点之上。而此前两天,股市一直处在宏观经济数据下滑预警的阴霾之中,本已惨淡的市场实在经不起折腾了。
持续预警
市场的忧虑一直在持续发酵。2月底以来,市场机构和投行纷纷对我国一季度经济增速做出预测。中信证券和申银万国都预测一季度经济增速为7.4%左右。国家信息中心机构及预测部主任祝宝良曾对媒体表示,一季度经济增速预计在7.3%左右。而国际投行们则更加悲观,美银美林、澳新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和瑞穗证券等则给出了7.2%的较低预测值。
祝宝良给出了经济增速低于7.5%的理由。今年以来投资增速逐渐下降,一方面利率水平偏高,另一方面去年底以来,货币和财政政策偏紧;需求不足,3月PPI 同比降幅扩大,反应出钢铁、水泥和玻璃等行业的需求减少,价格下降。
此前,一项由上海证券报的《首席经济学家季度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显示,几乎参与调查的机构都一致性认为,2014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将比上一季度的7.7%水平显著下降。由于未来经济增速可能回落至可容忍的底线水平(7.0%),又由于支撑当前短期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有限,同时经济下行也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有机构及专家提议,应当提前出台刺激政策,推动今年二季度GDP增长的趋稳与回升,而不能坐视经济增长的直线下滑。
4月1日,PMI数据在连续3个月回落之后微升,让人们看到了经济平稳向好的整体态势;然而用电量和货运量的同比增幅回落,则增加了人们对微观层面经济活力的担心;如果再结合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创4年以来新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预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降等一系列数据,中国的宏观经济在2014年伊始依旧在承压前进已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首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剑辉认为,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是必然,而其中的原因是多重因素重叠。从内部看,当前经济只是阶段性的低迷,更是中国主动结构调整的结果;外部则是国际经济活动放慢,尽管欧洲经济回升,但乌克兰局势对全球市场造成了一定影响。
好过预期
国家统计局对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给出了如下评价:“总体看来,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继续取得新的进展。”
其中,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4%,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0.5%。
GDP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6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7587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62850亿元,增长7.8%。产业结构在继续优化,第三产业增速明显加快,也导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高于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达49.0%。
值得关注的是,民间投资更加活跃,开始主导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国进民退的现象得以改观。据统计,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832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20644亿元,增长14.5%;民间投资44303亿元,增长20.9%,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4.8%。
外贸出口同比下降,贸易差额进一步缩小。一季度,进出口总额5902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其中,出口30025亿元人民币,下降3.4%;进口28997亿元人民币,增长1.6%。进出口相抵,顺差1028亿元人民币。
一季度,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3,比上年同期缩小0.06。
居民收入的增长带动消费支出的提升。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64.9%,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
尽管市场的恐慌持续,高层却对经济运行底气十足。国务院总理在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的开幕式上说,中国已经确定的方针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能够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我们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转型,向好
事实上,经济的转型与结构调整正在展开。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认为,结构调整中短期波动很正常。近一段时间内,国内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判断都比较消极,因为经济增长涉及到的几个主要指标目前都处于下行的通道。在调结构的过程当中,过去增长率贡献比较大的产业,有的产能严重过剩,有的严重污染环境,有的技术水平太低,这些都在重点调整范围之列,增长会受到影响,但是,调整本身也是结构升级、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举措。所以长期来说,调结构有利于稳定增长。
对于国内经济的未来,中国可能会出台什么类型的刺激政策,石磊指出,我们主要还是着眼于增长和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对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不少专家也表示,无需刺激政策。
虽然一季度经济增速放缓至政府调控目标之下,但是对于二季度经济市场和专家都显得较为乐观。王剑辉表示,今年二三季度肯定会比一季度有所改善。二季度国内企业开工增加,需求会回升;另外,外部经济逐步稳定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有专家直言,一季度的增速下滑只是短期下降,未来增长潜力仍充足,预计二季度GDP增速将会大幅提升。专家分析,另一个原因是技术因素会是经济呈现自然回升。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是我市今明两年的工作重点,通过普查摸清我市第二、三产业发展状况,对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建设全省“首善之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统计局各专业和区、县级市统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统一认识,集中力量和智慧,采取措施,创新思路,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一是认真组织试点工作,将试点积累的经验及时在全市推广。区、县级市要在市级试点基础上,根据本地区实际,组织开展本级试点,通过试点寻找解决难点问题的有效办法,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市普查方案和细则。二是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户外广告等各种媒体,重点抓好经济普查宣传月活动,为经济普查营造良好的普查氛围。三是抓好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选调和培训。各级普查机构应按辖内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的数量,配备足够的普查员,尽可能选聘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员参加普查工作。同时要认真组织做好对各区(县级市)、街(镇)普查业务骨干的培训。四是认真抓好单位清查和个体经营户普查。要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名录资料,整理形成清查名册,地毯式组织清查,建立全市基本单位普查名录库和个体经营户数据库,为单位普查登记工作提供基础资料。五是要做好数据处理的各项准备工作,为普查提供最有力的技术支持。
下半年,要召开农业普查总结会议;完成农业普查数据的开发应用工作,做好对农普重点课题的评审和定稿;完成《*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汇编》的编辑出版和普查资料整理归档。
(二)继续抓好能源统计工作
各级统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能源统计力量和设备配置,为能源统计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重点抓好新增加能源消费和供应统计工作,做好年度单位GDP能耗核算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统计工作;进一步规范统计报表数据的收集工作;加大培训力度,今年主要抓好对区、县级市分管能源统计的局领导、能源统计人员和重点企业的能源统计人员的培训,提高能源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为能源统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大对能源统计数据,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能源统计报表的审核力度,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切实加强对能耗的监测、预警和分析,为制定能源决策提供参考。
(三)强化创新意识,大力推进统计改革
继续完善服务业统计方法。市委、市政府《决定》,明确提出*市要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按照“三二一”产业发展优先次序,服务业将长期作为*市的支柱产业。上半年,我市在服务业统计制度方法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各级统计部门要继续完善服务业分行业统计方法研究;完成《*市现代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力争年内完成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物流业等新兴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的研究,尽快将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做好其他服务业统计调查,各区、县级市其他服务业增加值核算与全市服务业调查数据衔接,全面真实反映*市服务业发展状况。
继续完善区、县级市GDP下算一级和联算工作,做好民营经济增加值和现代服务业及其相关产业、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等增加值的核算,加强对核算行业增加值相关指标的研究和监测,完善核算基础数据的监测机制,提高GDP核算质量。
改革农村统计调查方法,利用我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研究制定一套适合我市农村多目标规模成比例抽样调查方法,整合农业生产统计、农产品生产价格及中间消耗调查、农村居民收入统计调查;组织做好农村居民收入调查网络的调整扩点工作,建立既能代表各区、县级市水平,又能代表全市水平的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调查网络。
积极探索一套表制度,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统计报表体系,努力整合统计资源;完善在地统计,研究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专业在地统计管理模式问题;配合我市节能减排和建设宜居城市,加强对降低消耗、环保监控、生态文明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统计研究;适应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新要求,完善劳动工资、就业、收入分配、价格、住房、社会保障、城市交通、公共秩序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统计,提升统计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四)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进一步增强服务理念,树立主动服务意识。重点围绕为党政领导宏观决策、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现代产业体系、自主创新能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等方面开展统计服务,充实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加强对经济社会运行情况监测和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研究,密切关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反映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努力为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统计调研分析报告;进一步完善《*市区(县级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为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提供考核依据;进一步抓好《*与国际先进城市竞争力比较问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问题》等课题研究,为有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统计信息;重点抓好与民生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反馈,利用万户居民调查网组织做好专题调查和调查报告,及时反馈社情民意;进一步完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做好与国民经济有关的社会经济数据的收集整理;配合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工作,积极做好信息提供;完善统计信息公众网和政府门户网站统计部门内容,加强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及时做好统计数据,使统计成果惠及全社会。
(五)切实加强统计法制和基础建设
以《统计法》颁布25周年为契机,加大统计普法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做好“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和统计法宣传旬的各项活动,通过报刊、电视、讲座、座谈会、知识竞赛、书画展、网上征文等形势广泛开展统计普法宣传。加大统计执法力度。结合我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以搞准搞全统计数据为中心,组织做好全市统计执法大检查,重点查处瞒报、漏报统计资料等违法行为。协助、指导区、县级市统计局对统计违法单位依法立案查处。组织做好全市统计执法规范化案卷评审抽查工作,对各区、县级市的统计执法依据、执法内容、执法程序、法律使用文书、案件立案审批、案件归档等进行一次全面抽查,推动全市统计执法规范化工作。
采取措施,进一步充实基层统计力量;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保证源头数据质量。
(六)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
抓好宏观经济数据库核心应用系统建设项目,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做好数据整理入库工作。积极进行软件开发研究,实现主题查询和多维查询;做好综合应用平台的开发,实现统计数据为各级领导及公众服务的需求。做好三期建设项目的招标方案,完成招标工作并启动项目实施。
进一步完善网上直报工作,根据区、县级市和企业反馈的意见,完善直报程序;加强网络安全和保密防范;加大对区、县级市企业网上直报的培训,切实减轻基层统计人员工作压力,全面提升统计效率。
(七)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统计队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