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文件的范畴及相关控制要求
所谓文件,是指实验室建立、实施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所需的信息及其承载媒体,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包括质量记录表格和技术记录表格格式等)及相关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性文件;用来规范校准/测试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等外来文件;实验室自行编制的非标准方法、操作规程、核查方法和、测量不确定度实例等技术文件;实验室自研或购置的自动测试软件;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各类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等。文件的承载媒体可以是纸张、光盘、磁盘、照片、或其他电子媒体。文件的控制是指对文件的制定、审查、批准、发放、利用、更改、再审查批准、标识、回收、作废和销毁等全过程的管理活动。其目的是:确保在对质量体系有效运行起重要作用的各个场所,都能得到相应有效版本的文件;确保失效或作废的文件从所有发放或使用场所及时撤出,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标识以防止误用;确保保留的作废的文件进行适当标识[2]。为此,实验室必须建立文件的控制程序,包括文件的控制范围,管理职责,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的流程,文件的编号与发放,作废文件回收及个别需保留时的标识,文件评审与更新以及再次批准的方法,文件复制的批准和分发等[4]。计量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的控制应松弛有度,既要防止无限扩大控制范围,又要确保疏而不漏。一般将控制范围界定在:直接影响校准/测试结果或服务的质量,以及直接影响质量体系运行的文件。至于工作参考的文件、书籍、资料,等其他文件不必纳入质量体系的文件控制范围[5]。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将记录视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一张空白的表格一旦填写完毕就能充当所完成活动的证据,这时就由一般的文件转成记录的范畴[4]。ISO/IEC17025系列的认可准则要求制定专门的记录控制程序,一般可不纳入文件的控制范畴。
2不同类型文件的受控管理
实验室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考虑文件控制的范围、分类和管理规定,但是殊途同归,最终都是要控制文件的制定、审批、、传递、管理和使用等过程,以确保文件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有效性[6]。以下从内部文件和外来文件两个方面全面分析文件的受控管理。
2.1内部文件的受控管理
2.1.1文件的制定与评审文件的制定是做好文件控制的一个关键环节,需在满足客户及相关方的需求和基础之上,综合考虑法律、法规要求结合计量实验室的实际特点和管理需求进行制定,并且在起草、研讨、审查、定稿的各个环节充分听取各意见,确保文件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从根本上杜绝文件颁布后频繁修改的弊端。文件编写完成后,一般应采取会议审查、征求意见、部门负责人会签等方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以确保文件的实施效果[4]。
2.1.2文件的批准与应对文件的批准与进行层次区分并由不同层次的领导审核与批准,保存签署记录。例如,质量手册是最顶层的管理文件,应由质量领导组织审核、最高管理者批准;如测量标准操作规程、期间核查方法等技术类文件应由部门负责人进行审核、技术领导批准等。文件经特定的授权人批准后才能,正式文件时应正式确定文件的版本标识,标注生效日期,若替代了以前的文件,必须注明。
2.1.3文件的发放与回收要使执行人员掌握相关要求,就应确保其能够方便地得到相应文件。文件的范围一般应由质量领导批准,确保文件的有效版本发放至相关场所。一般应在文件后由文件控制部门提交文件复制申请单,说明复制文件的名称、版本、发放范围、复制份数等,经质量领导审批其适宜性并签署后再着手复制。发放前应在受控文件上加盖“受控”标识及受控号,使用人员在文件发放回收记录上签字后领用;若需收回时,则按相应受控号回收。文件发放回收记录应注明文件的名称、版本、发放日期、领用人、回收日期、回收人等信息。需要借阅时,应办理借阅手续并进行登记。当实验室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时,如出现新部门或业务职能发生变化,实施文件控制的管理部门应及时回收或补发文件,确保使用场所能得到相关的文件。
2.1.4文件的更改与再审批文件颁布实施后,为确定质量体系内文件控制系统是否有效,确保各部门文件的适宜性、充分性、正确性、统一性等,要定期对文件进行有效性评审,从而对文件的有效控制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文件有效性评审一般可结合年度内部审核工作进行。当计量实验室的组织结构、工作规范、法律规定等发生改变时,或者文件实施出现问题时,也需要广泛征求意见,及时组织文件有效性评审。文件更改可采用划改、换页或换版三种方式。更改内容较少时可用划改的方式;当文件划改次数较多时,可规定具体次数或文件需进行大幅度修改时,应进行换页;换页较多时可采用换版的方式。文件的更改应由文件控制部门提出需更改的理由、修改方法等,按规定的审批权限批准后,按程序文件的有关规定,对该文件的所有受控文本进行同样的更改;实验室的“受控文件一览表”及涉及各部门的“受控文件一览表”中均作相同的改变;文件的更改必须出具书面更改页,全面记录更改的原由、更改内容、审批等,书面更改页的保存期限与被更改的文件相同。
2.1.5文件的作废与销毁随着实验室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相关的质量体系文件也应随之变化和完善。原版作废,或取消某一程序文件等,都涉及到作废文件的处置问题。实验室应注重失效或作废文件的管理,应由文件控制部门依据文件发放回收记录将相应版本的失效或作废的文件全部收回,明确进行标识(如加盖“作废文件”印章)后,隔离存放。对确需留作参考的失效或作废的文件和资料,应由文件控制部门统一登记,并加以明确标识(如加盖“作废文件、留作参考”印章)。留作参考的失效或作废文件应与现行有效的文件隔离存放,以杜绝失效和作废文件的误用[1]。文件的销毁应填写文件销毁申请单,注明销毁文件的名称、版本号、受控号、销毁日期、实施人等信息,经由主管领导核准后实施。
2.2外来文件的受控管理
2.2.1查新与采购计量实验室的外来文件主要包括各类管理和技术类法规文件,外来文件的及时获取是确保计量实验室科学开展校准/测试活动的技术基础。目前获取技术法规和更新信息的途径主要有:网络查询、标准出版机构查询、国家标准和计量技术法规目录、计量相关期刊、计量技术交流会等。购置的数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应保证负责具体工作的专业科室留存一份,必要时在资料室存一份备份件。对于《测量标准的建立与保持》、《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等基础类的规范性技术文件,应保证所有相关部门都获得文件的有效版本。
2.2.2评审与确认外来文件一般分管理类规定和技术标准两大类。由于管理类规定的适用面宽,计量实验室只需遵循,履职尽责。技术标准类文件则由于操作的复杂性和文件本身的适宜性限制,一般都不能拿来就用,需要先对其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审,确认现行有效且符合所规定的条件时方能使用。特别是在技术类文件更新时,更应进行有效性评审,避免出现错误的结果。外来文件的评审与确认一般应由技术领导组织实施,针对实验室计量测试能力和人员能力等,对外来文件的适用性进行充分审查,以确定是直接引用还是做修订后使用。文件控制部门应对文件有效性评审和确认的过程进行记录。
2.2.3发放与管理外来文件应根据受控文件编号规则进行文件管理,编制外来文件资料目录并在加盖受控文件印章。发放时需填写《文件发放回收通登记表》,收回旧版本文件时,应在文件的文本上加盖“失效文件”的印章。而对于确需留作参考的文件,则需加盖“文件失效,留作参考”的印章,明确文件的使用状态,防止错用过期的文件。外来文件的借阅(复印)等问题,可按照实验室文件控制程序执行,办理借阅(复印)手续,借阅(复印)者应在规定期限内归还。文件控制部门应方便地掌握文件受控情况,及时更换新文件版本,确保在用文件的有效性。
2.2.4更新与销毁外来文件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实验室经常性的定期更新文件状态,确保文件版本的持续有效。对于没有保留价值的文件应按实验室规定办理销毁手续。对于标准规范汇编类的文件,可在该文件的正文及目录处分别加盖失效标注。
3文件的控制需要注意的问题
3.1电子文件的受控管理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少实验室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通过电子媒体形式文件有效减少了文件的发放、回收、作废等麻烦,但随之也带来文件更改得不到控制、更改状态得不到识别、随意下载复制等问题。文件不论以何种载体存在,都必须严格按照认可标准的要求进行控制与管理。对于电子文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是用电子媒体方式时应以纸张文件的形式保存审批证据,包括正式的文件原稿、更改过的原稿、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人签署和修改情况记录。二是确保质量体系框架内的每个部门与场所,都具备有效的依据文件,防止无关人员任意修改和拷贝。三是文件的发放记录包括在计算机上安装文件的记录,如计算机管理员、安装批准人、安装操作人、安装后的验收人、安装日期和版本等,这些记录应以纸张文件的方式存档。四是禁止从计算机上打印质量体系文件的硬拷贝,当仅作为学习或使用方便而打印出来时,应确保文件标注“非受控本”标识。五是应及时删除失已效或作废的文件,并做好删除记录[8]。
3.2软件的管理
随着自动测试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工作日益被自动测试系统或自动设备取代,包括对校准/测试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处理、报告、检索等。由于自动测试软件具有编制、审批、更改审批、更新等文件的基本特征,现在的认可标准将自动测试软件纳入文件的控制范畴,按照文件进行管理。实验室应依据文件控制程序建立软件的控制目录,记录软件名称、开发人或单位、版本号、所属计算机及其责任人等信息,实现软件的有效控制。当需要对软件进行更新时,依据软件控制目录对已安装该软件的所有计算机进行更新,以保证每台计算机中的软件均为有效版本。必要时可将安装程序副本和附属文件,如帮助文档、历次更新记录等归档保存。无论是自行开发或采购的软件,均应按此要求进行版本控制[9]。
3.3管理方法应灵活多样
由于需要控制的文件种类多、数量大,对于管理人员有限的实验室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对此,实验室可根据实验室规模大小及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对于内部文件的控制可采用自上而下法,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操作规程、期间核查方法等,对于规模较小的实验室可以将全部文件都按此方法进行控制。文件经过编制、审核、批准、加盖受控标识和编号后,按号登记发放,文件使用部门只负责保管和使用,文件使用过程中的控制以及文件更改工作的组织等管理工作全部由资料管理员负责。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控制严密;缺点是:烦琐,工作量大,而且易于给文件持有者养成依赖心理;对于外来文件的控制则可采用自下而上法,因为外来文件进人的渠道较多,数量也无法准确掌握。可由文件使用部门对目前使用的现行有效文件进行整理,列出详细目录,上报到实验室管理部门,由资料管理员根据上报的目录进行控制。这种控制方法也可用在大型实验室对内部质量体系文件的控制,特别是新建质量体系的实验室,可由各部门对现行文件进行清理,列出质量体系有效文件清单,资料管理员据此制定实验室整体的文件控制清单,并实施控制。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监督检查的工作量大;优点是:操作简单。由于责任分散明确,要求各级人员各负其责,从而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自觉性[5]。
4结束语
1 检验前的质量管理
标本是一切检验的源头,合格的标本是保证检验质量最基本的因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合格的标本再优秀的检验人员和先进仪器都无法得出准确的结果,而合格标本的取得,与患者和相关医务人员的全力配合是分不开的。
1.1患者的准备工作 在采集检验标本之前,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状况、生理变化、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措施等对标本的质量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一天之中,人的生理代谢是不断波动的,不同时间对某些项目检测会有明显影响,如测定血常规时,RBC、WBC等的计数在上午和下午的波动范围就很大。为了反映患者的临床状态,建议下次复查时应在上次检查的同一时间进行,同时还要让医护人员了解留取标本的特殊要求,向患者仔细交代注意事项。以提高结果的准确度。
1.2标本的采集此步骤涉及人员范围较广,但却较少受到重视。是分析前误差的重要因素。我们常常遇到一些问题:(1)一些护士在患者输液过程中,从同侧肢体抽血,甚至从输液管中取血再打到试管中从而严重影响结果;(2)一部分凝血、血沉等试验的标本其抗凝剂与标本的比例不当;(3)一部分患者未按要求做到饮食禁忌或空腹就前来采血等。避免标本溶血是保证标本质量的重要环节,实验室发现溶血标本后,应建议重新采血,若不可能重新采血,应在检验报告中注明“标本发生溶血”。并告知对检验结果检验可能产生的影响。
2 检验中的质量管理
在整个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里,检验中的质量管理控制着自获取样本至获得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的整个测定过程,是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必要措施。
2.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任何一项质量控制措施都需要有管理手段和制度来保证其实施。因此,每个实验室在开展实验前都应首先建立并开展质控管理制度,另外还要有一套完整的标准操作规程文件(SOP)做保障,例如仪器的使用、维护、试剂的选择、质控品和校准品的匹配使用操作规程等。
2.2对仪器定期进行检查和校正对测定临床标本的仪器要按要求定期进行校准,校准仪器时要选择与本仪器匹配的标准品,对不同的分析项目要根据其特性确立各自的校准频度,同时还应建立仪器档案。以供日后检查仪器工作状态时使用。
2.3质控品的选择质控品是保证质控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根据物理性状分为冻干质控品、液体质控品和混合物等。根据有无测定值分为定值质控品和非定值质控品。实验室可根据各自的情况选用适合本仪器的质控品。
2.4室内质量控制 它可监测和评价检测系统的精密度和稳定性,也可间接评价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实验室应依据制造商的说明或权威机构的建议。建立实验室质控方案。方案包括质控品的选择、类型、一次操作的时间、测定的频度及选用的质控规则等。对定量试验的一次操作。至少应包括2个不同浓度质控品的测定。对定性试验一次操作。至少应包括阳性和阴性2个质控品的测定。如果得不到相应的质控品。实验室应建立取代方法,以保证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室内质控当天做、当天分析;实行月分析、年终总结,质控小组每月组织一次各专业室内质控检查。落实失控、纠控。试剂配制、仪器保养和质控登记,对已出现的差错和工作中的问题,不定期在质控小组内进行分析,不断完善质控措施。质控品必须按照患者标本的形式进行检测,并绘制质控图。只有室内质控结果在受控范围内,方可发出检验报告。
2.5室间质量控制它是利用实验室间的对比来确定实验室能力的活动,是为确保实验室维持较高的检验水平而对其能力进行考核、监督和确认的一种验证活动。其主要作用有:识别实验室间的差异,客观地反映出该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帮助实验室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或改进检验方法和提高分析能力:作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医院管理部门问题,如抄袭或交流结果等。
3 检验后的质量控制
3.1实验数据的管理实验室应管理好实验数据,所有实验记录应保存一段时间。化验申请单、原始打印单、质控记录保存10年,仪器维修和状态记录保存到仪器使用终身。实验室信息系统的数据要拷贝至少两份并保存在不同地方,以防意外事件带来的损失。
目前,血站大部分采用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血液安全性,建立了符合ISO9000系列标准的操作规范。而目前检验科作为整个血站血液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其管理仍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细微的环节没有得到加强,比如:实验室的数据库管理主要依赖于血站的局域网管理,对于实验室的内部质量管理、所用设备的管理、及操作软件的稳定性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甚至能导致部分原始数据的丢失,从而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国家卫生部在《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中规定,应建立和实施血液检测计算机管理系统发生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恢复程序,确保血液检测正常进行。所以,今年3月份我站引进了一套ITSWELL 实验室质量管理系统,血站实验室应用独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于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内部管理更有意义。
1 实验室质量管理系统的组成
1.1 数据库服务器1台(中国济南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1.2 与此相连接的计算机若干台、及其相关设备。
1.3 ITSWELL实验室质量管理系统管理软件(海深威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2 实验室质量管理系统使用特点
血站实验室工作人员,经过培训后,很快就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系统管理员根据工作需要设置权限,使用人员凭密码登入。ITSWELL是一套适用于实验室的管理系统,符合实验室的业务工作流程需要。系统采用SQLserver数据库系统,管理灵活方便,数据容量大,访问速度快等优点。界面采用流行的WINDOWS界面风格,傻瓜化设计,稳定性强,操作简单;扩充性强,可和多种网络交换数据;支持多种仪器;内置多种判定规则,全过程支持条形码,并能使实验室的管理纳入正常的质量管理体系之中。
实验室管理系统能与HIS进行交换和共享数据,保证了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要求;有多种医疗仪器接口,如:可以直接提取各种生化分析仪数据,不需要它们提供的软件,并把数据按HBsAg、抗-HCV的板图格式进行放置,从而保证实验室数据报告格式的统一性;灵活的用户管理和权限设置,用户管理灵活,可以添加多个用户,内置多种操作权限,日常工作、实验室管理、资料管理、数据库管理等,为每个用户设置汉字姓名、密码,安全有效,严格的日志管理和安全审查,记录多种行为,记录操作人员的操作,便于追踪检查,可以追溯到哪台仪器加样、哪台酶免仪检测,责任认定,查看个人的全部操作记录,内容丰富实用,内置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内置乙肝、丙肝、血型等多种试验项目,同时试验项目可以自由定义等,在室内质控及室间质评方面,支持“L-J法”和“即刻法”的质控方法、支持WEST-GARD规则,可编绘并打印室内质控报告和质控图,可对试剂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实验时如果某块板质控结果失控就会自动报警并给以提示:如超出设置的2SD或3SD和连续几个点在同一侧等等,这些客户自己设置的质控规则在对质控图分析时,可以对失控点进行加注必要的分析说明,同时这个分析说明也可以打印出来。
3 实验室质量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检验的原始数据是实验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系统可以依据用户自己的设置(如设置的每天00:00或08:00等)来自动备份整个数据库包括所用方法、原始数据如OD值、结果、实验追踪等详细信息,可以备份到多个地方也可以刻录成光盘永久保存,恢复数据就是把上面的备份的数据库完整的复制,达到数据再现,即可看每块板的结果并能打印、发送报告等。
关键词: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应用
食品的检验关系食品的质量及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其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屡次发生,对人们的安全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所以,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必须要严加重视,才能有效控制食品质量。这就需要我国的相关部门全面提升工作质量,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完善食品检验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食品的质量及安全。
1食品质量管理方法
必须要全面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及质量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对我国相关的法律规范必须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于不同类型的食品检验方法也要有一个清晰的理解,结合工作中的相关研究以不断完善自我认知。我国的食品检验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责任感,对于食品质量管理工作必须要更加重视,要以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质量管理工作,以此来全面提升质量管理工作质量。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促进食品检验工作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并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2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进行食品安全检验的过程中,检验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所以,对于检验人员自身的素质必须要严格要求,这样才能满足食品安全检验工作的要求。相关的检验机构必须要全面关注检验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员工的培训工作,全面提升检验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以此提高食品安全检验的质量以及对食品安全的分析水平。对于检验员自身的检验平台,要尽可能使用最为先进的方法及技术,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食品实验室的相关管理人员也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要加强对于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应用以及现代化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这样才能培养大量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人才[1]。
3加强环境管理
食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必须要尽可能地满足相关的实验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检验工作顺利进行。检测人员对于设备的运用情况以及环境的实际状况必须要全面监测,对于环境的湿度以及温度必须要进行准确测量,这两项参数对于食品检验工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检测的过程中,若是发现周边的环境条件不符合相关的实验要求,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纠正,这样才能充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4正确使用检测方法
采用科学合理的检验方法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基础,所以必须要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进行相关的食品检验工作。在检测的过程中,因为会运用到多种检测设备及检验方法,会同时对不同的样品进行质量检测,这就要求检测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检测,也要加强内部调整,这样才能充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5检测样品的管理
在食品检验样品的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对样品粘贴对应标志,业务人员自身也必须要做好对于各项标志的管理及监督工作,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样品以及其他文件中出现实际样品混乱的问题。要严格履行等级原则,对于样品的数据要进行严格管理,不能出现样品数据丢失的现象。检验人员必须要对样品的制备工作负责,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预处理。
6实验设备维护
食品质量检验设备的性能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所以必须要对实验设备进行定期保养,以此保证设备的性能。对于一些相关的设备,必须要定期进行精确的校验。对于设备而言,必须要满足检测标准的相关要求,避免设备发生故障使检验结果出现错误。若是发现偏离,必须要立刻终止试验,经过校正之后投入使用。要尽可能地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是否需要重新进行设备的调试工作。
7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工作包括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以及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两大部分。实验室内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平白实验、平行样分析等,这也是实验室的分析人员对于试验的控制过程。外部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能力检验及试验时间对比。实验室有针对性地选择参加检验的项目,实验室间的对比则是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差异,以此来找出原因并加以解决。对于结果的质量控制则,要尽可能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这是实验室能够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基础,也是进行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实验室必须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相关的质量控制工作,同时利用相关数据加以分析,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及技术能力。
8增强质量管理意识
对于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而言,必须要全面增强质量管理意识,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合理性。这就需要食品质量检验人员必须要充分了解相关的法律规范,以及各类食品的检验方法及操作程序,每一位食品检验人员都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责任感,这样才能全面投入食品质量检验工作。只有从根本上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检验意识,才能保证食品检验工作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节能检测
前言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装修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室内装修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也使得诸多新型的装修材料被广泛地应用到建筑室内装修中,然而,由于一些室内建筑装修材料的质量不达标,尤其是污染物的散发不符合国家的标准规定,从而对室内空气造成一定的污染,也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为了避免这方面问题的继续发展,应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取样,再通过对样品的检测了解室内污染物的情况以及相应的空气指标,并对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只有加强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检测效果,从而推动室内环境检测工作的高质量进行。
1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1.1合理建立实验室质量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在进行室内环境检测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检测的质量,才能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因此在进行室内环境检测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关的质量管理工作,合理建立实验室的质量保障体系[1]。首先,在检测之前,应保证检测设备的可靠性,这也是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很多质量检测人员都会将室内环境的质量管理放在重点,经常会忽视对设备的质量检测,经常会将一些带病的设备投入到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工作中,从而对室内环境的检测质量造成极大地影响,因此,在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中,需注重各项基础检测设备的质量。其次,应保证检测过程的质量,主要包括药敏检测、处理、对检测结果的处理以及编制审核报告等,确保各项环节全部达到规范的标准,切实有效地保障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
1.2合理做好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工作
所谓质量体系内审,主要是针对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运行的效果进行定期审核,并根据审核的结果来对室内环境检测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很好的评价[2]。在内审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发现质量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及时有效地将其扼杀在萌芽中,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给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造成影响。在对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内审的过程中,为保证内审的有效性,应结合实际的情况,建立一套长效的运营机制,同时,在内审的过程中,应要求工作进程与所制定的内审检查表以及相应的内审人员跟踪整改的结果,以此来提升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另外,对质量管理的审评工作不能满于现状,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质量管理的评审体系也应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对实验室资源配置的优化必须重视起来,并及时解决检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不断地对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为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夯实的基础。
1.3积极做好标准动态管理工作
在对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过程中,需要一个标准化实质性的控制过程,因此,要保证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需要做好标准化的动态管理工作,对实验室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3]。由于室内检测实验室的环境经常发生变化,而在此过程中,室内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设备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将会给检测设备使用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是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使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设备质量下降,因此,在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中,相关人员必须对室内空气检测设备进行定期的检定核查,一旦发现其中的问题应及时对其采取有效的改进和调整措施,确保室内环境检测的质量。
1.4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其他内容
除了以上需要做的几方面工作之外,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工作还需要做好如下几方面[4]。如,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质量监督人员应将其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认真对检测过程中相关的控制点进行监督和控制,一旦发现质量隐患,应及时对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确保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同时,相关的质量监督人员还应注重对检验依据、检验程序、检验数据以及检验样品的监督。对实验室的相关检测基础硬件进行改善,主要是从检测基础硬件配置的精度和效率等方面进行改善,同时要保证检测基础硬件配置适应市场的发展,并定期对其进行维护,进一步保证硬件配置使用的精度。
2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节能检测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对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节能检测也越来越重视,通过节能检测来实现环保和节能的目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5]。(1)在热源、冷源处直接采取采暖耗煤量的指标或耗电量的指标,然后再求出建筑物相应的耗热量指标或好冷量指标,将其称之为热(冷)源法,该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室内建筑节能材料检测的工作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2)在建筑物外,应直接测取建筑物的耗热量指标、好冷量指标,再根据这些指标求出建筑采暖过程中的耗煤量指标以及耗电量指标,将其称为建筑热工法,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该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室内环境检测中,有助于提高节能效果。除此之外,现场测试热流计法、非接触红外热像技术、热箱法等也被广泛地应用到室内环境检测中,对室内热环境进行室内平均温度的测试,以及对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和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等进行全面的测试,同时,对维护结构的密封性能也进行测试。当然,从建筑节能材料检测的角度上出发,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应注重对导热系数的检测影响因素的控制,在没有配置显示恒定压紧力装置的条件下,检测结果的误差必然会存在,因此,在实际试验温度以及压力测量下,不断的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此来减小测量的误差,为室内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提供有利的帮助。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其检测的标准将直接影响着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检测效果,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施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影响因素,对检测的质量会产生极大地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关的检测监督、质量管理等工作。通过文章对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及其节能检测的分析,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主要从合理建立实验室质量保障体系、合理做好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工作、积极做好标准动态管理工作等几方面的质量管理内容展开分析,同时也提出了相关的节能检测方法,希望通过文章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提高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瑾,孙伟.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核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9).
[2]冉爱华.论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的控制与管理[J].中国外资,2013(13).
[3]陈建华.浅谈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J].广东建材,2011(1).
[4]肖亚.环境检测与管理机制的反思与发展[J].化工管理,2014(21).
目前大部分兽医实验室都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随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不断修订和依据要求的改变,个别实验室需要面临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换版问题。本文阐述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换版工作原则,并结合现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换版措施。
关键词:
兽医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换版
兽医实验室承担着动物疫病诊断、监测、检测、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其它与动物防疫相关的技术工作,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起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随着全国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制度的推行,大部分兽医实验室都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保证检测工作的正常进行。多数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兽医实验室也通过了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学习先进实验室管理模式,提升了兽医行业实验室管理水平。本人所在的兽医实验室于2010年通过资质认定评审,2012年通过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已建立了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运行正常。由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运行以来已修订多次,以及2016年新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颁布,实验室借2016年换证契机根据新版评审准则进行了换版。
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换版原则
1.1根据实验室现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换版。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是实验室质量管理要求具体化的载体,是检测工作做到规范化和科学化的保证。本实验室现有的体系文件是依据2006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于2009年编制的,至今已经过多次修订,亟待换版。1.22016年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新版颁布,要求实验室根据新版评审准则进行换版。2016版评审准则中个别要素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维护其公正和诚信的程序,与旧版相比增加了诚信原则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规定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报告或证书的保存期限不少于6年,与旧版相比保存期限延长,主要是为了与2015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管理办法》中规定的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为6年的新规定相适应;要求特定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应符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或技术规范,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特殊性,制定和的评审补充要求,但目前尚未出台涉及兽医系统的评审补充要求。新版评审准则其它要素也有少许变化,此次体系文件的换版要将新的变化融汇到体系文件中,紧扣新版准则进行换版。1.3体系文件的换版还应该结合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实际进行改进和完善。本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已运行多年,并经过了省质量监督局的1次资质认定换证和2次监督评审,必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适应之处,有待进行改进。
2现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
2.1实验室通过资质认定时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通过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时又建立了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目前存在两套体系文件。其中两套文件中许多条款存在重复,建议把两套体系合并,将生物安全管理相关条款合并到质量管理体系中,精简文件,以便人员更好的熟悉和掌握,提高工作效率。2.2现有的质量手册框架与新版准则不一致,通过换版机会将框架结构改变,以便新版准则的宣贯。个别实验室若不换版只是修订文件的话,可将新准则增加和改变的内容融入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即可。2.3目前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自颁布以来每年均有修订,修订次数已达6次之多,质量手册修订的页数已达总页数的一半以上,借换版机会可查找问题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提高文件的适应性,以更好的服务检测工作。
3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换版的组织与实施
3.1首先要成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换版编写小组,编写小组由中心主任、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验室和质控室相关人员组成。同时要明确组员职责,一般各组员负责编写与自己工作内容相关条款。必要时需制定换版工作时间表,按时间表有计划的进行换版工作,保证换版工作的有序开展。3.2组织换版编写小组组员参加各计量机构举行的2016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宣贯学习培训班,对新版评审准则进行详细的学习,了解新版准则的变化,掌握新版准则的相关要素,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换版工作做好理论准备。3.3按照换版任务分工和工作时间表进行换版工作,期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编写人员会议,对疑点难点进行商讨,各抒己见,提出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完善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提高其有效性和适应性。3.4换版完成后在全员范围内对换版后的体系文件进行宣贯,展开培训。其中要各修订负责人重点讲授修订之处,让所有人员特别是修订人自己熟悉、了解、掌握新版体系文件。新版文件宣贯结束后实验室所有人员必须按文件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检测工作,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
4结语
兽医实验室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起着核心技术支撑作用:(1)提供动物疫病基础信息,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参考;(2)提供诊断监测数据,为采取疫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3)向社会出具检测报告,为判定动物产品卫生质量、出具建议证明提供佐证;(4)研究解决防控技术问题,开发防控技术产及产品;(5)开展技术培训,培养和锻炼专家队伍。我们要充分理解和认识兽医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兽医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借鉴先进实验室管理经验,提升管理水平和检测能力。面对新准则的颁布,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来完善现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不足,通过换版工作提高体系文件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和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更好的为疫病防控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农业部关于印发《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管理办法》的通知[Z].农医发〔2009〕15号.北京:农业部,2009-8-11.
[2]国家认监委.国家认监委关于印发《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及释义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要求》的通知[Z].国认实〔2016〕33号.北京:国家认监委,2016-5-31.
关键词:科技发展;环境问题;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1.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提高环境保护的总体水平
区域环境保护是我国总体环境保护的一部分,建立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有利于保护区域环境,也有利于保护我国的总体环境。我国的环境保护总体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要加快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1.2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家的政治安全,它涉及到很多方面,国家环境安全也属于国家安全的范畴。现阶段,有许多因素威胁着国家的环境安全,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如果没有相应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那么污染防控、执法监督和生态保护就有可能迷失方向,环境管理工作不能有序进行,所以建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1.3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环保产业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虽然已经形成了初级的产业体系,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正规的产业体系,管理体系的应用方面还存在许多的缺陷。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可以使环保产业不断规范化、正规化,符合国内和国际环保产业主流发展趋势。
2.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功能结构
2.1风险知识
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工作就是评估环境的系统风险,然后再采取相关的措施降低风险。环境危险源是真实存在的,然而系统内部有些部件具有脆弱性,对于一些环境危害的发生缺乏抵御能力,所以环境的风险是时刻存在的。要清楚了解风险来源和系统内部的脆弱环节,建立与环境风险相关的资料信息库,及时了解环境危险源,然后降低环境风险。
2.2监测和预警机能
环境监测和预警机能是降低环境风险危害的中心环节,环境监测是进行环境预警的前提,如果没有环境监测体系,就不能及时监测到环境危险源,发现不了险情,也就不可能有预警的过程和应对方案。监测到险情,然后及时准确的发出预警,各部门可以采取相关措施及时应对风险。监测是基础,预警也可以指导后续的监测工作,所以两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监测和预警机能是环境监测预警体系重要的机能。
2.3能力
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监测到风险,然后发出预警。该系统的能力可以保证预警及时准确的传送到各部门,所以环境监测体系需要具有完善的机能,的媒介可以是网络、电话、电视等。
2.4响应能力
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响应能力是指:该系统通过系统发出预警后,各单位或者部门采取防范措施或者处理风险的能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响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立的意义,是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功能实现的最后环节。
3.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框架内容
3.1环境监测预警管理机构
环境监测预警管理机构可以对环境监测的结果进行收集、审核、汇总和分析,可以处理数据,对环境污染状况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统计,可以准确掌握一些基础信息,并且将环境监测的结果及时储存到数据库中。此外,它可以进行实时监控,可以向环境管理部门反映环境污染的状况,然后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的程度进一步加重。建设环境监测预警管理机构的重点是建设信息共享系统,可以在线监控环境的质量,全方面把握区域环境的相关情况。
3.2污染源监测预警体系
污染源监测预警体系可以掌握重点污染源的数据,可统计分析在线监测数据、在线比对监测数据和手工监测数据,可实时监控重点污染源的企业,掌握企业的污染状况。
3.3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可调查统计河流沿岸和水库周边的污染源,管理重点水污染源和风险污染源,掌握企业污水排放的规律、污染物排放的类型以及排放量,可获得污染源的位置,及时控制污染发展趋势,避免对河流或者水库造成重大污染。
3.4空气监测预警系统
环境监测空气预警系统可以自动采集数据库中的检测数据,然后绘制相应的柱状图、饼状图或者曲线图等,可以将采集的数据与气象局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报警超标的数据。
3.5生态监测预警系统
生态监测预警系统可掌握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情况,预测区域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可以对生态环境恶化区或者生态环境敏感区进行预警,从而达到对生态区治理和控制的目的。
3.6声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声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分析对比噪声预警数据库中的点位数据,如果发现异常的数值就会提示工作人员,该体系还可以在地图上标注污染程度,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污染程度,这可以非常清晰的表达声环境的污染情况,还可以了解受噪音影响的人群分布情况。3.7应急监测预警系统应急监测预警系统是针对一些环境突发事件设置的,该系统可以明确危险源的位置、类型或者危险程度,分析可能会出现的环境突发事件,以及其可能会波及的范围,可详细调查和记录危险源周边的环境,并且设计好救援的路线和救援的方式。
4.结语
建设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可以提升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水平。要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有针对性的监测和管理区域环境,降低环境风险发生的概率,并且采取相关措施应对环境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实验室管理;应用
为了提高实验室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为顾客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本文尝试探讨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融会贯通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以便持续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顾客分为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无论是何种顾客,实验室都应充分考虑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满足顾客需求,同时力争超越顾客的期望。为此,实验室必须将顾客的需求和期望转化为具体的要求,并在整个检测过程中保持与顾客的联络,调查顾客满意度,持续改进检测技术和方法,最终确保顾客满意。
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始终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了解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及时、准确、公正的检测数据。把“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应用于实验室日常工作,适时了解和增强顾客满意度,有利于实验室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二、领导作用
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活动中,领导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负有整体策划、资源配置、人员安排、监督检查等职责。在工作当中,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要尽快提升实验室人员的业务能力。其次,应将权力下放,让实验室拥有更多自,更有利于实验室的发展。最后,领导者必须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实验室主任应使自己的下属意识到这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团队。此外还要激励员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
管理者对“领导作用”原则的充分理解,可以促使其与全体员工携手共进,共同完成实验室的既定质量方针和目标。
三、全员参与
在组织中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和最有活力的因素。对实验室而言,全员参与就是要实验室全体人员都了解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验室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要全员履行自己的职责以解决相应的问题,就是要根据分解到每个人头上的目标来评估其业绩,就是要主动寻求学习进修和累积经验、提高能力的机会,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促进实验室的发展。为此,实验室所有员工都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履行实验室主任所赋予的职责和权利,正确处理实验室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坚持不懈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工作能力;建立相互信赖的机制,有助于调动实验室全体人员的参与意识。
对“全员参与”原则的充分理解和应用,可以使全体实验室人员以高度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室的工作中去。
四、过程方法
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方法是指系统的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室的每项工作都是由许许多多的过程来完成的。实验室应识别和确定完成一项具体检测任务所需的过程,实验室应首先根据现有的资源评审其是否有能力满足委托人的检测要求这一关键活动。若能满足要求,则根据具体的检测要求确定这一过程的输入。将检测的输入转化为输出即检测结果;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不适宜的,要对输入及过程进行改进,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应用“过程方法”原则可以使实验室的检测活动更容易、更规范、更合理。这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工作差错和实验室检测成本,从而逐步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
五、管理的系统方法
系统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而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按照某种方式和规律将各种过程有效的组合成一个系统并加以管理,使之能协调运行,称之为管理的系统方法。
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人、机、料、法、环等具体内容。在工作中,实验室可以通过确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定实现它们的过程并加以识别,分析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按照一定的方式和规律将这些过程有机地组成一个系统,对这些过程构成的系统进行管理,使之能协调有序的进行。
应用“管理的系统方法”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有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通过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测量和评估,采取措施,持续改进质量体系,使之有效运行,这有助于提高实验室整体运作的有效性和效率。
六、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的核心是通过提高有效性和效率来提升组织的总体业绩,并使相关各方受益。因为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适应变化并谋求自身的发展,实验室应把持续改进作为一个永恒的目标和永远的追求。
实验室可以持续改进的地方有很多,如对试验方法的改进,试验流程的改善,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渐进式的改进或突破性的改进等。应用“持续改进”的原则,将会持续的改进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改进过程的能力和效率,改进产品的质量,如此才能保证实验室的检测工作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得到持续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一个组织在决策之前,必须对所能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加以综合分析,从而了解现状并科学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实验室的管理在面临决策时,必须应用“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这一原则。
应从三方面考虑。第一,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不要片面追求大而全或高精尖,要考虑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第二,对于实验室的内部管理,都应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第三,在确保所收集的数据和信息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可靠性和可使用性的同时,使用适宜的统计技术或其它有效的方法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应用此项原则,便于管理者进行决策时有实施的依据,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的针对性、正确性和可实施性。
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实验室的供方是向其提品或服务的组织和个人,是实验室顺利开展工作必备的资源之一。实验室的供方主要包括仪器设备供应商、药品试剂及辅助材料供应商、提供计量检定和其他辅助服务的相关专业部门。所以实验室与供方是合作互利的关系,是相互联合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应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实验室要选择和评价合格的供方。评价的范围包括产品、服务、技术水平、价格、资格等。采购产品或服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评定,从而对产品和服务的偏离进行有效控制。
应用“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的原则与供方进行有效沟通和资源共享,将会促进实验室与供方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共同发展,增强双方创造价值能力,达到成本与资源优化,实现双赢。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自觉的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和2000版ISO9001标准的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应用到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去,这样必将不断提升实验室检测技术实力,有力的促进实验室检测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再立新功。
参考文献:
[1] 2000版ISO/DIS 9000族国际标准草案理解与实施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关键词]质量体系;实验室;质量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058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02
质量管理历经百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质量检验阶段发展到现在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体系,强调全过程的管理和全员参与。质量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或细节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结果的重大偏差,出现质量问题或质量事故。因此,细节管理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因其出具的检测报告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对社会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一旦报告质量出现问题,会影响到社会的公平、公正,甚至是重大的经济损失和法律纠纷。
笔者主要从事岩矿分析测试、职业卫生有害因素检测、水土分析测试等工作,负责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10余年,下面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谈谈如何在细节处着手,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有效控制检测报告的质量。
1 适宜的管理体系文件是质量管理的核心
这里讲的适宜有两层意思。一是满足规范、标准和认定准则的要求。编制文件前,必须要读懂并且得到正确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要保证文件体系满足有关要求,同时要易于理解和执行,保证机构的适用性。二是符合本机构的组织架构和管理职责划分。质量体系的架构要符合本机构的行政管理框架,在管理上不能出现交叉重复。管理职责的划分要切合实际,能够有效执行。比如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要赋予其足够的管理权限和权力,保证其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能独立开展工作,若管理职能交叉受行政管理干预太多,会影响质量控制。体系内的所有人员职责和权限界定清楚,才能各负其责,可有效避免“两张皮”的现象。
质量体系应把内部管理制度、工作的各阶段、各程序及各过程环节相互紧密地结合起来,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关标准要求、过程方法,编制出相应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和质量记录表式,使实际工作与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相互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使质量管理体系在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保障作用。
体系文件不能照搬照抄,要花心思、下功夫,使体系文件既符合标准要求,又紧贴实验室实际情况。要涵盖到实验室技术、管理活动的每个细节、每个环节,特别是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明确规定每人应干什么,怎样去干,怎样才能干好,怎样才算干好,干好或干不好怎样。简单地说就是把日常工作通过编写作业指导书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具有可操作性。
2 最高管理者是关键,全员参与是基础,宣贯培训是抓手
最高管理者能够决定组织的命运。有权制定组织的政策,赋予员工职责和权限,提供资源。最高管理者应当通过其具有的领导权力,创造使员工积极参与的氛围和环境。这是最高管理者核心作用的体现。如果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其行为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心态和工作热情。因此,作为质量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要保持和最高管理者的有效沟通,并获得理解和支持,在资源配置和政策制定上进行合理安排,才能保证质量管理工作充分有效地开展,并得到持续改进。
全员参与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各级员工是组织之本,承载着组织的目标,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源泉。任何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形式,如果没有全员参与并得到正确理解,就没有办法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全员参与也是领导作用的重要体现,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在质量管理中的才能和工作热情,才能达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使员工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只有真正参与到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中,才能集思广益,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保持质量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一个好的体系或方法,必须得到相关人员的正确理解和接受,才能得到有效实施,否则就是空中楼阁,也极易产生“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宣贯和培训是个有力的抓手。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宣贯和培训往往是薄弱环节,易流于形式。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培训效果的问题。第一,要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年度培训计划是质量负责人必须完成的功课,一个好的培训计划一定要有针对性,目标要明确,解决的问题要具体,切忌泛泛。这要求质量负责人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哪怕在一次培训中只解决一个问题,日积月累,也能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第二适当借助外部培训力量。关注与本实验室相关的培训机构的培训计划,选择合适的优秀员工参加外部培训,以提升其技能,接触先进经验,同时也会增强其质量管理工作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优秀员工的一种激励。第三,在工作中发现问题随时培训。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或不良习惯时,除立即纠正外,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组织相关人员即时培训,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第四,制订培训计划时,同时制订培训效果的评价方法,并在培训结束时对效果进行评价,以达到逐步改善和提高的目的。
3 细节决定成败
毋庸质疑,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过程中,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应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更重要的是关键过程。在关键过程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决定质量管理成败的就是细节。而一些细节往往在质量管理中容易被忽视,而这些细节往往对最终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以下举例说明。
本实验室承接了某项目的样品分析,分析项目包括钾离子和钠离子的含量。任务分配后,操作人员按确认的方法进行检测分析,测试结果出来后发现标样和空白的钠离子含量都明显偏高,超出误差要求。随后,对检测方法、操作步骤均进行了检查,并对所用玻璃器皿和白金坩埚又重新清洗,依然没有找到原因,最后怀疑检测用纯水是否被污染,于是对纯水进行检测,果然发现钠离子明显偏高,问题就出在水上。通过这个事件,经和有关领导的沟通,为确保检测质量,决定不再外购纯水,购置了一套符合标准要求的纯水制备设备,并对制备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控,保持水质的检测记录和实验同步进行,从而保证实验质量和效率。
对于大型仪器的使用,维护保养是个关键环节,一个小小的螺丝钉都可能造成仪器数据的重大偏差。比如有一次参加盲样考核,考核项目为苯、甲苯,使用的仪器为气相色谱仪,样品的前处理完成以后开始进样检测,标准曲线的进样过程很顺利,线性良好。然后开始测试样品,测试过程中三次进样的溶剂峰和样品峰越来越小,重现性很差。此时开始查找原因,从参数设置、气路、进样口、进样垫、色谱柱等逐一进行排查,均未发现问题,最后检查进样针,发现是进样针堵塞造成的,由于没有备用针,只好等第二天购买后再检测。结果解析好的溶液经过挥发之后,第二天的结果明显低了好多。所以仪器保养很关键,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备用部件一定备足,否则会引起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化学实验室是一个危险性较高的地方,实验室管理层及所有员工都要时刻注意,质量是关键,安全是前提。因此,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程序和风险评估程序,识别安全隐患。比如有些矿石融样时间比较长,期间实验人员如果擅自离开,可能会造成银坩埚融化,甚至可能引发火灾。所以实验无小事,任何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变成大事故。
人是实验室检测管理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对实验室的全部活动起着支配作用,是决定实验室质量的根本原因。实验室的管理者要善于用人和管理人。从人的角度去发掘潜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人也是最不安全的因素,有些人因为试验过程熟练或怕麻烦的心里,就会擅自减少保护措施,比如不带手套,不穿工作服等行为,有时就会带来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所以怎样让员工严格按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去做,这也是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4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