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诗文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写教学故事”就是让教师将自己认为很有意义的某一教学事件,具体地记叙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案例。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可以不拘形式地结合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或体悟。显然,这样的教学故事和教育论文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如在表达方式上,“教学故事”是以记录实事为主,而不是以论辩为主;在文章体例上,“教学故事”是记叙为主,兼有一点夹叙夹议,而不是纯粹的议论文;在写作思路上,“教学故事”常采用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方式;而不是由论点为中心的演绎思维方式。由于“教学故事”记叙的就是教师发生在自己工作中的那些具体事情,有着亲历的基础和“情境性、形象性和行为性”的依托,教师把它写下来不仅不会觉得困难,而且会善于、乐于讲述众多的这样的故事。
请先读一读俞东江老师写的一则题为“感悟‘笑笑’”的教学故事:
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我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后句:“更羸此时为何‘笑笑’?他在笑谁,笑什么?你们能读懂这里的‘笑笑’吗?”
学生很有兴趣地默读思考。一会儿,议论便展开了,而且出乎意外的热烈:
“更羸在笑魏王,笑他大惊小怪,笑他无知。因为当更羸说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时,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当大雁被更羸‘射’下来后,魏王又大吃一惊,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
“我认为这是一种成功的笑。因为更羸说到做到,他成功了!”
“从课文最后的一个自然段可以看出,大雁掉下来是在更羸的预料之中的,而且课文前面就讲到‘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从‘只要……就……’可以看出更羸对这件事很有把握,大雁被‘射’下来,不是凑巧的。所以更羸的笑是胸有成竹的笑,是得意的笑。”
“啊!是胸有成竹的‘笑’,也是十分得意的‘笑’。”我点了一句。
“我有补充,更羸的‘笑笑’不是得意忘形,而是包含着一种谦虚。尽管他很有把握,可他还是说:‘我可以试试’,并不是很狂妄的笑。所以,只是‘笑笑’,没有大笑。”
“我认为更羸还在笑那只‘惊弓之鸟’。因为那只大雁,虽然受过箭伤,但也太胆小了,听到弦响就被吓坏了。”
……
我为大家的议论感动了,说:“同学们对更羸的‘笑笑’理解得非常透彻,那更羸的本事又是怎么来的?”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同学们的思路又开始登临一个新的制高点。
课文中仅此“笑笑”二字,但感悟的空间却很大。让大家自由地议论,就很自然地对整篇课文作了整合的思考,才发现了在“笑笑”背后的丰富蕴意,以此“点”带动“面”,使“笑笑”这个不起眼的词成了“感悟”的触发点。
过去,我常为学生感悟不起来而困惑,现在看来是没有找准“感悟””的“触发点”。一旦找对了这种极富挑战性的“触发点”,学生的感悟就会自由地奔涌而出。这与更羸的“只拉弓,不放箭”之巧妙,是否也有异曲同工之理。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 体会
一 、 引言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1]
二 、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在“课标”中是这样要求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400万字以上。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
三 、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2]
四、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五、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
总之,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参考文献
1.诗歌的基本特征
从现在的文献来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字都是从诗为开端的,中国的诗歌与外国诗歌相比更重内心的感受(这点在古诗理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1)音乐性音乐性是诗歌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中国古代《诗经》、乐府诗和历代词曲都曾配乐歌唱,在诗歌的后来发展中,虽与音乐逐步分离,但仍保留了音乐的某些特质,最突出的就是鲜明节奏和铿锵的音调。(2)抒情性诗歌是情感激流的表现,《文心雕龙》说:“诗言志,歌永言”。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把诗的特征概括为八个字:“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3)语言的高度凝练和形象性诗歌的语言要求更集中,更概括地反映生活,并有一定的节奏、音调和格律甚至于字数上的限制,容不得冗长的叙述和空洞的说教。(4)语言的含蓄和多义性《文心雕龙》说:“遁辞以隐意,橘譬以指事”。这句话颇能道出诗歌的规律。“意”要“隐”,“譬”要“橘”,要含蓄而不直露。
2.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水平的能力,而诗歌的语言以准确、生动、形象而著称。因此,我们应注重诗歌教学,并根据诗歌的特征来安排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诗歌,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二、古诗教学的现状及建议
1.古诗教学现状
(1)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①观念陈旧,文学素养和诗歌理论修养不足语文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对于诗的认识比较表面、陈腐、滞后。②情感投入和指导朗读不够,入境难在教学中几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的理性分析,感觉不到教师声音的喜怒哀乐,甚至是表情的变化。这样怎能谈得上带领学生去畅游诗的国度呢?③教学方法单一,分析有余,鉴赏不足现行的诗歌教学,更多的还是考虑其应试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2)学生学习诗歌现状学生学习诗歌现状主要是:课外阅读面狭窄、理解肤浅,难以深入。
2.古诗的教学建议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我认为情境教学是诗歌教学的关键,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
(1)比较拓展,注重积累比较①对诗的意象意绪艺术比较在每次教诗歌时,都应试着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加强学生的积累,在讲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时,可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可以拓展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以拓展刘禹锡的《望洞庭》侧重描写洞庭湖秀丽娟静特点。②在诗的不同情思之间展开譬如,可以从诗的情思类型方面比较:亲情、友情、乡情、爱情、爱国情等,也可以从情思的表达类型方面比较:激情、温情、豪情、柔情等,都有很多感受可说。
(2)诗歌鉴赏,培养审美能力①激兴趣在诗歌教学中,只有使学生自始至终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②品语言品语言的主要做法可以是抓关键词语和含蓄词语,关键词即常说的“诗眼”,是指表达思想感情,展示诗歌形象上起决定作用的词。如《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帘动下渔舟”中的“喧”“动”所谓含蓄,即司空图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就是意在言外。③赏意境在对诗歌进行鉴赏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扑捉人生观情感,创造出具有多义性的意象,在深层次上领捂作者深邃的思想,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诗的意境美。④析技巧诗歌写作,有一定之法,应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⑤抒感悟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文本判读能力、情感感悟能力和文本拓展能力,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促进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3)了解背景,感受情怀简介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是创造诗歌教学课堂气氛的得力措施之一。即使同一作家的作品,往往也带有不同的时代烙印,那么背景简介也就成为诗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4)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教师的文学素养教师在学科教育活动中居主导地位,这是人们的共识。要想教好古诗,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热爱古典诗歌、丰厚的古典文学知识修养、更新诗歌的教学理念。古诗教学也要求教师应有正确的教育观点为指导。古诗教学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结语
让学生较快进入年代遥远的古诗的情境中,氛围的营造相当重要,聆听情境俱佳的范读是一条捷径。范读是古诗课堂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听专家标准化的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现场范读、学生有模有样的模仿范读是教学中的常见方式。专家范读,主要是借助音频、视频媒介来引领学生走进诗文世界,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专家范读,有助于营造艺术的氛围,有利于引感的反应。教师范读,教师以饱满的感情专注的态度来朗读,全身心沉浸到诗文中去,把自己对古诗情感内涵的感悟传达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生范读,就是教师遴选班级中普通话素质好、朗读技巧高的同学来示范朗读,同龄人的精彩表现,更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听读激感,情感挑动求知欲。而求知欲的满足得从“知人论世”开始,“知人论世”在古诗文的学习中尤为重要。因为诗人与我们相隔久远,他们的身份、家世、经历、思想,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都决定着他们作品的内涵价值与情感思想。不同朝代不同际遇的诗人,自然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同一朝代相同际遇的诗人,也会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即使是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际遇时,也会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不同的情感体验并诉诸于作品。所以,“知人论世”是读诗的必要步骤。“知人论世”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有利于古诗文教学的顺利进行,还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正确理解诗歌的意境,精确分析诗歌的形象。笔者在教学古诗文前,都要指导学生并和他们一起广泛收集,了解诗文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本篇作品的创作背景,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不但为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还丰富了他们对于诗文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的认识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他们以后再去赏读该诗人的作品以及其他诗人该时期的作品打开了一条路径。
第二步:想读徜徉诗境,畅说诗景画意
宋代大儒朱熹提倡读诗要“心到、眼到、口到”。听读诗文,知人论世,让我们走近了诗人,走近了诗文,而要进入诗人所描述的情境中,必须“想读”。这里的“想读”,意思是在朗读时,张开想象的翅膀,施展联想的能力,想象诗中的画面景色、设想诗中的人物活动。这个环节的朗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笔者觉得自由朗读更能利于学生想象和联想,学生可以读得摇头晃脑,可以读得眼神迷离,可以读得低沉缓慢,可以读得高昂急速。可以读一遍,可以读多遍,可以读整首诗,可以读某几句,读到如置身诗中的画面中,读到如身临诗中的情境里。朱熹说:“大抵观书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得之于心,述之于口。在学生读后,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畅说所想象到的画面景色以及所设想到的人物活动。可以畅说整首诗带给他的想象,可以畅说某一句激发起的联想,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诗句畅说,也可教师有的放矢指定诗句畅说。当然在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前,教者可将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讲解,在学生畅说诗意之时,若有欠妥之处,教者可及时纠正完善。
第三步:赏读感悟诗美,品评精妙华彩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的语言艺术,领悟古诗词的语言魅力,有助于形成高雅的语言素养。一番想读,一番畅说,诗中画面如在眼前,诗中人物如在对面。诗人如何以最精准的文字描述如此动人的意境,如何以最简约的语句表达如此丰厚的内涵,若要体悟到这些,赏读必不可少,也就是朗读时,带着想象,带着联想,带着欣赏,带着品味。这一环节的朗读,教师可加以指导,读出节奏停顿,读出轻重缓急,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抑扬顿挫。可形式多样地朗读,可多次反复地朗读,让学生在听读中徜徉诗境,在自读中浸润诗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充分印证了反复朗读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功能。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对古诗词的遣词造句的技巧、谋篇布局的章法会有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领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结合具体诗句教给学生古诗鉴赏的一些方法,如意象的含义、鉴赏的角度,鉴赏的术语等。诗歌中的意象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思想的载物,它们表达着诗人的情感,倾诉着诗人的心声,寄寓着诗人的情趣,承载着诗人的意志。因此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从具体意象中寻出其中的情感旨趣。古诗词的语言精美,表现多样,所以鉴赏古诗词的角度自然也多样,遣词造句、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表达方式、表达情感、蕴含哲理、诗人风格等。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相应的专业术语,以提高学生鉴赏的准确性,品评的精炼性,表达的流畅性。学生可选择多角度赏析,也可选择一个角度赏析,可赏析整首诗,也可赏析某句诗,只要言之有理,都该鼓励赞扬。
第四步:吟读体会诗情,表述情感思想
一、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以400万字以上。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四、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古代诗文;古代文化常识;继承;梳理;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63-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涉及“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等关于古代科举、职官、姓名等方面内容,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与要求的一次变化。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归纳,激发趣味性,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的积累,在大数据时代显得意义重大。
通过研究,对人教版必修教材古代诗文部分进行归纳,形成相对完整的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时,一是结合注释,在简单的解释中挖掘丰富的内容,二是在一定时期进行整体分类,三是在文本叙述的过程中,于无疑处生疑,四是尽量进行追根溯源的丰富,厘清本源,激发兴趣,在有趣中积累,而非死记硬背,同时也要把握好深究与拓展的度,不可本末倒置。
《沁园春・长沙》中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诗句,其间的“万户侯”注释为:食邑万户的侯爵。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侯爵”地位很高,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的特权。“万户”是说所食户数是一万户。在古代地广人稀、人口数相对今日较少的情况下,可以想见“万户侯”的优越地位与显赫权势。而词人却说“粪土当年万户侯”,把极高的权势地位视为粪土一般,表现出词人和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关于官职,在古代散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如果简单告知学生是一个官职,就如同向大海投掷一枚石子,不会泛起任何的涟漪。了解官职的职属,对于学生把握作品中人物行事用语、经历乃至人物形象和精神都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史记》在文末有“太史公曰”,这里的“太史公”指的是司马迁,司马迁继其父“太史令”,掌天文图书等,古代主天官皆尚公,所以称司马迁为“太史公”。《张衡传》中有“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的句子,这里的“太史令”,学生可能望文生义,理解为和历史有关的官职,实则就是掌管天文、稽定历法的官。张衡在此职位上所为就可以理解了:“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
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其中的“行李”注释为:出使的人。在备课过程中,要有于无疑处生疑的精神。“行李”和“出使的人”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这个问题,虽然对于理解文本可能不是一个障碍,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培养质疑探究精神。
再比如,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代社会,大到国家政治活动,小到家庭生活、人们的交往,都要在“礼”的约束和指导下进行。礼仪的制度化,使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伦理道德色彩。《周礼》把礼仪分为五类,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从礼法角度来看,有一些是等级制度下的贵贱尊卑的体现,让学生加以了解,对文本阅读不造成障碍即可。比如,古人出使礼节讲究繁复,有信物:《苏武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持节”之“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有礼物:《荆轲刺秦王》“持千金之资币物”,指的是钱财礼物;有仪式:《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之“斋戒”,说的是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这些礼节,或表明苏武始终如一的爱国忠贞情怀,或表明荆轲在完成使命时的聪明智慧,或表明蔺相如在秦廷之上为不辱使命而表现出的沉着镇定。小小礼节,彰显人物性格,这是不可小觑的。教者可以进行整合,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古人出使礼节系统,体会人物形象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而有些礼节,教师要密切联系当下生活,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礼仪教化,实现语文的德育熏陶功能。如《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这里的“趋”就是走过君长面前时小步快走,是对长者尊者表示敬意。在古代有“成丁礼”,近似今天的成年礼,程序相对是复杂的:由父亲在宗庙主持仪式。要选定日期、参加仪式的来宾,行礼时加冠三次,分别表示有治人权、服兵役、参加祭祀权等。繁复的礼节其实表明成人之后所具有的权利,当然还有义务、责任的担当。从这个角度说,“成丁礼”是极具教育意义的一种形式,对于青少年而言,成就人生关键在于责任和担当意识的形成。涉及此类古代文化常识,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天文地理、礼仪习俗、衣食住行、姓氏称谓方方面面,虽庞大却有序有趣。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梳理探究,应该可以体现趣味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对于古代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意义在于思考当今的价值。就是说让所谓久远的、似乎没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当今寻找到它的影子,挖掘出当展前进的根。基于此的文化学习,才是最具意义的学习。
参考文献:
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应用历史故事,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引入有趣的历史故事,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之后,便有了学习的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当学生发掘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魅力和乐趣之后,其历史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第二,引用历史故事,能够强化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寻找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每个时间段历史时间发生的关联,以优化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程度;第三,应用历史故事,有利于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应用历史故事所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应用历史故事,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教师要保证所将历史故事的真实性,要确定其并不是虚构,不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的事件,以使学生能够根据可靠的历史故事依据,来分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所选择的历史故事要具有针对性,一定要服从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可完全脱离课本。其次,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要先全面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历史基础来讲述学生容易理解的故事内容。要尽可能的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使学生能够根据历史故事中的所体现的生活现状来感受当时的时代背景。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选择的历史故事要具有趣味性,篇幅比较短而精湛。
三、应用历史故事改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气氛的有效措施
(一)利用历史故事来开展趣味性导入教学活动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性导入法,有效的教学导入能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利用历史故事的讲述,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较大的兴趣,从而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其能够追随教师的思路,边听边思考,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要注意的是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故事,篇幅不能过长,要选取最精华的部分,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而且选择的历史故事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不可脱离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要将历史故事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相结合,以保障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这一刻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英国皇室的认识和印象,然后引出英国历史上的一位国王——查理一世,并将查理一世被处死的故事概括的阐述于学生。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学生便会对查理一世被处死的具体原因及当时的背景环境产生兴趣,为此教师则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进入教学正题。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历史故事来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高中历史的学习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由于所学习的年代较为偏远,教学内容中的事件学生并未亲身经历过,还有大量需要记忆和背诵的内容,以至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若不加以控制和改善,则不利于学生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为此,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时候,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来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发挥学生强大的记忆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刻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三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内容和特点,则可以为学生讲述与周公东征相关的故事,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西周所建立的分封制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形成背景、产生原因、具体内容和特点。
四、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未对古诗词教学方法给予足够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囫囵吞枣,对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没有深切的感悟。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对古诗词中意境的体会,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过程,以应付考试而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无法体会到古诗词的价值。
二、论如何做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习积极性
宋代陈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意思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实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比如课堂一开始,巧妙地设计导语,以贴近生活、形象的事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一个好的开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万里长江进行描述的同时,追忆了三国时期功业非凡的英雄俊杰。在教学中可以用“三国人物中,哪位才是你心目中的英雄”作为导语,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三国时期人物,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他心中英雄的描写,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更能吸引学生学习。
(二)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多层次朗读
古诗词富有节奏、韵律轻快,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会读,更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例如,对曹操《将进酒》的教学过程中,曹操以宏伟的气势,充沛的感情,抒发其作为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也有对岁月蹉跎、时光短促的感慨。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读竞赛,集体朗读等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曹操诗中的意境,以充沛的情感进行朗读,在竞赛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得课堂学习气氛更加热烈。
(三)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增加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趣味性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结合多种学科、多种教学方法,增加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趣味性。如引入音乐教学,古诗词在节奏与音调上有独特的韵律美与节奏美,李煜的《虞美人》,柳永的《雨霖铃》等都有现代音乐谱曲,教师可以播放相关乐曲,再加以引导,使学生更迅速地进入角色,生动地感受到课文情境。另外还可引入绘画教学,教师选取一些绘画作品,点拨学生组织所学古诗词对画题诗,给画配上诗意,更能引导学生思考与领悟。如选取一幅大海涨潮的图片,教师对大海的气势与意境进行引导,学生联想到《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结合绘画将有更深的感触。通过此类教学方法的不断发掘,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
(四)注重课外延伸,巩固学习效果
教师不仅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古诗词教学,更要延伸到课外,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使学生知识掌握更丰富,学习效果更牢固。例如,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前,可布置学生自己寻找资料,通过网络搜索、翻阅书籍等途径,了解即将学习的古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灵感。以《过零丁洋》为例,文天祥“零丁洋里叹零丁”时南宋即将灭亡,诗人被押解逼迫招降,抑郁无力报国才发出此国破家亡感慨。学生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后对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历史名句将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引出其他感叹国家兴亡的诗词,对诗词中的情感及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对比,不仅能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能扩展掌握更多的诗词,逐步锻炼学生的鉴赏水平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
三、结语
我们先看历史课的特点,高中历史知识包括古今中外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发展状况,涉及的时间很久远,从人类活动开始,时空跨越度非常大。与别的课程不同,它内容丰富,空间感特别强。因而高中历史知识需要阅读、理解、记忆,其中记忆最重要,然而众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多个要素,光靠阅读、讲解、死记硬背是不行的,那会让学生感觉历史课索然无味,因而历史课教学要想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就得采用形象的、鲜活的历史故事教学法。
二、历史故事教学法作用
1.中国历史的历史故事教学法分析历史故事教学法可以让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例如,关于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电视和小说,因而历史课可以通过三国的历史故事,形象地描绘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变化状况。然而通过三国众多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使学生明白东汉末年政权的腐朽,民不聊生,军阀混战,群雄割据,政权的解体,国家的分裂的社会状况,最后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三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变化状况,以及他们的发展趋势,使学生理解中国统一是古往今来的历史趋势。
2.世界历史的历史故事教学法分析历史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国外也有很多经典历史故事。通过历史人物恺撒的故事,就能形象地描绘出罗马帝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变化状况,使学生理解罗马帝国在欧洲的再扩张、罗马军团入侵埃及、罗马军团对希腊文化的破坏、罗马帝国内部权力争夺发生等等历史事件。
三、历史故事教学法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故事教学方法的作用,达到对历史知识整合、贯通的目的,就要求高中历史的历史故事教学方法要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点面结合的特点,通过一定的内在线索连贯古今中外历史脉络,如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社会矛盾的发展线索等。例如,我们从初中历史课本上就见到过我国的历史大事年表,朝代更替歌等。事实上历史本来就是按照时间来推进的,以时间为坐标轴,关注这个坐标轴的其他因素,可以将历史时间有机结合起来。每个历史时期,古今中外都一样,其发展和进步都是由“导火索”来推进的,把这些矛盾焦点抓住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点也就有了结果,因为历史故事往往就是对社会矛盾激化的生动描述。教师将这些故事讲述给学生,学生会更易接受,印象也会更深。历史故事作为教学的指路标,能给教师以更清晰的教学思路。对于教师来讲,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如何以最优方式运用这些历史事件需要下功夫。对此,可以将历史故事作为教学素材,并将这些素材的关键点与教学方法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历史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高中历史课的历史故事教学法最好采用点面交叉法,将历史故事与历史时期、地理地域空间、当时社会环境等结合。学生的各种知识都需要积累,历史知识面的拓宽不仅仅在历史课上,平时读书习惯的培养,文学书籍的积累,这些都能让学生的知识面变宽。有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积累还要对历史课的内容进行提炼,着重讲解重点教学内容,达到对知识的深度发掘。对此教师上课时,可以抓住典型历史故事反映这些历史知识点。关于横向联系的交叉点的历史故事例子,比如讲西方世界史资本主义社会大革命时期可以联系中国清朝封建社会时期,不同的是前者是资本主义社会,后者是个封建制社会,二者的交汇点就是第一次。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可以拓展讲述犹太人的苦难历史故事、阿拉伯国家故事、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知识。这种点面交叉的历史故事教学法,大大丰富课堂历史教学的知识量。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