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长江之歌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利用视听结合创设音乐情境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视听结合优势在音乐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魅力。《新课标》也指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音乐教师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资源丰富等优点,为教学服务。”由于信息技术可将悦耳的音乐、迷人的画面、优美的歌声完美地融为一体,使学生能直观感受音乐所表现出的美。因此,把信息技术的视听结合优势融入音乐课堂并配合多种教学方法,是音乐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运用这种教学手段,可以激活音乐教材内容,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能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音乐作品的情感共鸣。并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如七年级上册《长江之歌》,歌曲旋律激昂,歌词大气磅礴,感情亲切而热烈。学生学会演唱歌曲不难,难的是能用激昂、赞颂的情怀唱出对长江的依恋和赞美。可是学生中真正见过长江的不多,即使见过也是在长江大桥上远远的看过平静而宽阔的江面,他们很难体会和表达歌曲内涵。于是,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节选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片头,当学生看到画面上“冰川滴下的水珠,之后是奔涌的江水,还有长江三峡的落差造成江水汹涌澎湃,以及片尾中浩瀚的长江入海口。”这时,无需老师过多的言语引导,学生自然会用深情的演唱来表达他们所看到的长江。多媒体的使用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并很快地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歌曲的距离,使学生融入歌曲的情境中去。
借助动画演示提高学习效率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情感的一种流露。音乐教育要求“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然而,音乐是抽象的、模糊不定的,所以对于音乐作品中蕴涵的美与丰富的情感的感受与表达,由于缺乏应有的表现手段,会显得空泛和苍白,以至于学生对音乐作品没有相应的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或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不仅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学生们喜闻乐见,还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欣赏鼓乐《鹬蚌相争》时,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欣赏这样只有节奏没有旋律的鼓乐作品时非常困难。不少学生反映:只听到长长短短的鼓声与木鱼的声音,其它什么都没有,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于是,笔者又从作品题目和这个寓言故事出发,先讲故事再来欣赏音乐,可是效果依然不好。后来,笔者通过查找,找到了一段《鹬蚌相争》的动画,欣赏时,结合动画与鼓乐,学生一下子明白了音乐中强弱变化、节奏长短所要表现的鹬蚌相争时的情形。这时教师过多的言语分析表述倒显得有些多余了。
运用网络改变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涵盖面很广,包括网络技术、多媒体、电子技术、遥感技术等诸多方面,但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似乎更多使用“多媒体”这一技术,而忽略其它技术的运用。其实,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技术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可,随着网络的普及,在线音乐、移动音乐等数字音乐逐渐成为音乐世界的主角,音乐不再是一种难以获取的资源,也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一种人人可以随后获取的大众消费品。而这也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过去,音乐书上的作品只有音乐老师手里才有它的音响资料,而现在,只要学生打开电脑,甚至在手机上就可以很快搜索到与之相关的音像资料甚至比教师所拥有的教学资源更丰富。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被彻底打翻,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如在七年级上册“影视金曲”单元中,欣赏曲目很多,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一一进行详尽的讲解与欣赏,怎么办?是走马观花式的逐一欣赏,还是有重点的选择部分作品进行赏析?经过反复思考,笔者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去逐一讲解,而是决定选择后者。在教学设计时,本单元笔者安排了3个课时,用两节课重点赏析了《长江之歌》和《辛德勒的名单》,而剩下的其它影视音乐《眺望你的路途》《伴随着你》《穿越竹林》等,笔者给学生每组指定一部影片,让学生课后利用信息技术去收集整理资料,并在下节课由各组推选出来的组长去进行讲解,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在大家集体完成一个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互相协作能力。
一、教学设计要精巧
教学设计要精,这里的“精”指的是没有多余的不必要环节来浪费课堂时间,也就是说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存在的,进而完成整个课堂的教学目标。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利用好四十分钟,让课堂效益最大化。而“巧”则是对课堂设计更高层次的要求,里面还包含着“创新”的内涵: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在看似并不复杂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或是完成综合的教学任务,收到更多面化的成效。倡导“智慧教学”的江苏省特级教师薛法根在对词语的进行复习时常常会采用归类的方法,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能以一组按类别分好的词语帮助学生回忆起文章的大概内容。有时,也在学生复习完读音之后,用这些词语来复述课文的某个部分,可谓“一箭双雕”。薛老师没有为单纯复习字词而设置环节,而是让这些词语发挥了更多、更大的作用,为后面的课堂作好铺垫。
我们语文老师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四十分钟时间实在是太有限了,心里想着要把更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可是却苦于情况不允许,于是只能挑选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来传授。试想,如果我们也能像薛老师这样,让课堂中的单个环节完成多样的教学任务,那我们的课堂岂不是多出了更多的四十分钟?大家努力追求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不就是希望在同样或更短的时间内把教学任务完成得更出色?所以说,打造“至简”语文,首先需要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做到“精”与“巧”,让学生在耳目一新的课堂中充分融入、积极探索、主动获取。当然,我们也深知课堂的“创新”设计不容易,要创造出更为精与巧的教学形式,就需要教师更多的智慧。但是,绘画大师列宾说过:“灵感,是由于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这又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真正地凌驾于教材之上,我相信,在我们的课堂上也定会有像薛老师这样的智慧之光闪现。
二、教师讲解要精当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一直提要“精讲多练”。“精讲”的意思就是指老师的讲解要精当。“精”是指老师没有过多的赘述,“闲言闲语”要尽量杜绝,不讲废话空话,为学生在课堂上预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当”则是指老师的表达要恰到好处,对于文本来讲、对于课堂来说能做到贴切。因为对于不同的文体,教师在上的过程中需要用不同的语言来营造不一样的课堂氛围;不同类型的课,
也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过渡和提示等采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凡此种种,都需要教师针对实际来确定自己的表达。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教学的《晏子使楚》,让听课的老师感到简洁而又丰满,感受到了课堂所散发出的“温度”“深度”与“广度”,这和窦老师课堂语言的精妙与恰当是分不开的。窦老师在课的开始出示的“规圆矩方”四个字,成了整个课堂贯穿前后的一条重要线索。课的最后,窦老师巧妙地运用这个词,把文章《晏子使楚》的思想内涵引向深入,可谓层层剥笋、独具匠心。对课文关键字词的理解,窦老师没有落入俗套,以对“看了看”一词的多样、深刻又透彻的理解为引子,让学生充分、自主地讨论文本,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感悟文中用词的精准,这样的课堂也更好地避免了教师步入繁琐分析的误区。窦老师以巧妙的方法来保证自己课堂讲解的精当,又很好地化解了课堂上的难点,展现出非凡的课堂艺术。
不难看出,课堂上教师精当的讲解,或是能让学生清晰地感觉到所学课文条分缕析、脉络分明,或是能使学生在教师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中有更多的时间发挥想象、细心揣摩。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环节中,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进行能力训练与思维培养,课堂赢得了更多学习的主动性。要做到在课堂上讲解精当,需要教师心中装着文本,把握准教材的关键与难点,并且善于运用有效的方法来分化难点,对于整个课堂也能有很好的掌控能力,对课堂生成有着很好的预设,这样才不会在课堂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
三、课堂练习要精选
不同的年级,对于课堂作业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低年级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中高年级则偏向于学生的感悟与积累、理解与表达,习题的开放程度也会更高些。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老师在基本的字词练习后,如果能以一些各有侧重的题型,达到既使学生巩固课堂,又延伸课外的目的,那学生所学定能远远超越文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五年级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读讲全文之后,我布置学生的第一个练习是:试着“复述课文”。这种故事性的课文,通过复述的方式,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故事中的情节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否到位的作用。另一练习,我鼓励学生从课文出发,尝试阅读名著《水浒传》,去领略书中更多的精彩。我认为,像此类从书籍中选取的课文,学习文本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以此激发学生阅读这些名著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阅读,由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增加语文积累,这对学生来说是受益无穷的。六年级的《长江之歌》,课文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内容的理解都能轻松完成。课终,我给学生布置了较为综合的练习:有关“长江”的话题,从古至今有很多,文学方面的、地理方面的、经济方面的等,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项进行了解,再在班中作介绍。对于此类的内涵相当丰富的课文,我认为安排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教学《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如梦令》《渔歌子》《广玉兰》《夹竹桃》这几篇写景的课文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环保教育点,着重培养学生在领略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懂得美好的环境还要靠人们的保护才能保持。在教《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篇课文时,教师要侧重进行想利用海洋资源,就要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的教育,同时还要使学生懂得保护海洋,也就等于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对于隐性的环境教育教材,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文本,找出环境教育的落脚点,因势利导,使学生产生环保意识。如《三亚落日》中,第二小节写了美丽的三亚热带风光:蓝蓝的天,蓝蓝的海,洁白的海鸥,碧玉般的椰子树,玉屑银末般的细沙……这一切,构成了美丽的三亚热带风光。配合书上的插图及使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必定被三亚的美丽风光所吸引,产生向往之情。教师此时适时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优美的环境固然能给人以美感和享受,但更需要人们去保护和珍惜,从而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是我们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阵地,语文学科中的环境教育渗透于知识技能的教学之中。因此,课堂教学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渠道。由于语文学科的教材内容极其丰富而广泛,大多选用文质兼美且具有典型性的文章。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环境教育。如教《海洋———21世纪的希望》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学文本,了解人类是怎样开发、利用海洋的。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探究,很轻易地就知道课文是从五方面来叙述的,即:开发海洋矿产资源;向海洋索取高蛋白食品;利用海水发电;淡化海水缓解水荒,建设海底城市、拓展人类生存空间。这时教师采用了视频演示,印度尼西亚发生海啸的画面,海水倒灌,导致庄稼被淹,农田被毁;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视频及海面上轮船原油泄漏,导致大批海洋鱼类死亡,海鸟无处觅食即将饿死的画面……这些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本课是环境教育的显性教材,使学生看后,懂得海洋并不是一只温顺的小羊,要想利用它,前提是保护好它;同时,海洋资源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有计划地开采和利用。只有这样,海洋才会乐于奉献。这时老师适时让学生创作一些保护海洋的广告语。由于学生有了钻研文本,观看视频、课件的基础,环境保护的情感得以激发,水到渠成地写出了:“保护海洋,人人有责。”蓝色的海洋,人类的家园。“让海洋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一系列精彩的语句。可见,自然环境是靠我们去精心地呵护与创造的。如果我们随意破坏它,那么受害的还终将是人类自己,为了共同拥有美好的环境,让我们都来争当环保小卫士,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尽一份心!此时学生的心灵深处肯定播下一颗保护环境的种子。
三、注重横向联系,拓宽环境教育空间
一、浅说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
音乐欣赏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是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及提升学生音乐知识的重要举措,在高中教学阶段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中音乐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
高中阶段的学生都面临着高考这项艰巨的任务,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艰巨繁重。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在于音乐能放松他们的心情,缓解学生的压力。对即将面对高考的高三学生来说,在既紧张又封闭的环境里奋战,一般不会将音乐欣赏课程放在重要的位置。但事实上,他们这样一心只想学习的心态往往会带来既疲累又乏味的双重压力。有鉴于此,教师应该将音乐欣赏课应用于学生的学习实践,帮助学生分散压力。据科学证明,欣赏到一些动听的音乐后,人会慢慢地放松心态、心情愉悦。
以“聆听草原放牧”这一课为例,这一课不仅要求学生要学会音乐审美,还要学会打节拍。学生在学习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音乐的亲身体验释放压力,通过打节拍的方式,调节情绪与心情。所以,即使是对于高三阶段的学生来说,音乐欣赏课程也是非常重要且不可忽视的。音乐欣赏课程能够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精神压力,构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坚持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及音乐欣赏水平。
第二,从学生的思想方面来看。
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一首意义非凡、韵味深长的曲子。这首曲子倾注了作者的深情,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的力量与魅力,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优美的音乐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也能让学生将这样的思想、精神应用于学习实践中,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情操,还能提高学生的学生动机和学习能力。
二、审美是高中音乐欣赏课程的目的
高中音乐欣赏课以审美为重点。审美并不简单地是一种艺术欣赏,而是通过这种艺术欣赏来培养人的艺术观、审美观、音乐观及欣赏观。在高中教学阶段,学生音乐审美观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音乐欣赏课程进行的,欣赏者通过对音乐进行聆听并得到收获。教材的第一单元“音乐与人生”中提到,音乐审美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纲”,是高中音乐欣赏课程的核心与目的。
所以,将音乐[第一 ww w .dylw.NET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审美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教师在教学中或利用备课时间收集能打动学生的资料并与学生分享,或通过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之美,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对音乐感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观,达到音乐欣赏课程的目的。
第二,让学生爱上音乐欣赏。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基本兴趣和审美倾向。要想让学生爱上音乐,就需要清楚学生爱听什么样的音乐、爱玩什么样的音乐,只有在课堂上展示学生感兴趣的音乐作品,学生才愿意去听、愿意去学、愿意去消化。教师需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圈,了解学生间交流的内容,获取有关学生兴趣爱好的信息,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兴趣。
其次,准备完善的课程背景资料。如在“聆听草原放牧”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课文内容之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来让学生爱上音乐欣赏。比如,教师可以引入蒙古舞蹈、蒙古摔跤等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再次,将学生的爱好与课堂要求相结合。仅仅满足学生的爱好当然抓不住音乐的精髓,必须还要有教师的有力引导才行。在高中阶段的音乐欣赏课程中,包括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面对复杂多变的音乐知识,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内容真正融入课堂。以古典音乐欣赏为例,在这个经济日益发展且科技日益发达的21世纪,很多人音乐的品位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古典音乐可能不会被新时期的年轻人所欣赏。有鉴于此,教师可以以情动人,列举很多音乐名人,讲述他们真实的故事,讲述他们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教师在讲述的同时将这样的音乐风格完美地灌输到学生的思想里,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的审美观。
三、如何提高高中音乐欣赏课程的水平
第一,提高自身素质。
俗话说: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那么教师必须是流水。高中阶段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必须全方位地发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教师除了要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充实相关背景知识,如历史、地理、天文等,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所以,在高中阶段,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学水平、知识储备及运用技能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极其重要。
第二,合理运用艺术教学手段。
只有教师合理地运用艺术教学手段,学生才能学以用之。只有教师用音乐的思维进行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高中阶段音乐欣赏课程的内容相对偏多,例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歌曲本身就要求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讲解方式,将音乐的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同时,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思维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例如,当教师备课的时候,就应该思虑周详,考虑课堂教学应该从什么角度出发学生会喜欢,或是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有效。再者,需要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爱好及特点进行教学。学生对不[第一 ww w .dylw.NET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同风格的音乐会有不同的学习态度,教师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的就是怎样的方式才能带动学生,并能将学生的音乐能力发挥到极致。
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课程繁多,但音乐欣 赏课程不可或缺,该课程的开展能为学生减轻学习压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1]赵洪敏.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审美主体间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2]郑莉凤.新课程改革下准格尔旗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涂婷.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等的变革,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不断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社会带来了美好的前景,也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发挥如下文所述的作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良好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直观形象的思维,由于理解接受能力和感悟能力较低,文本中的一些文字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受时代背景、生活阅历、生活环境等的限制,语文教材中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很难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不能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深刻领悟课文的主旨,以致对语文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失去学习信心。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适时、适量、适当地把文本中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的内容用生动有趣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呈现出来,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草船借箭》一课,教学前我先播放乐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欣赏完乐曲后,我设置导语:“在这优美的旋律和浑厚的声音中,我们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三国时期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上,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个个英勇善战和充满智慧谋略的英雄形象,其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要算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了(出示搜集的诸葛亮图片)。下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课文《草船借箭》,去感受这一传奇人物的高超智慧和谋略吧。”学生在听完乐曲和观看图片后,一个个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纷纷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学习中来。
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进而自主学习别的课文,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课堂上仍然存在枯燥说教和面面俱到的现象,老师总是担心课文中涉及到的知识在考试中出现,于是在课堂上力求把所有涉及到的知识点细致全面地给学生讲解,可由于时间紧而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课堂上只能是教师自问自答、自导自演,结果是知识灌输完了,老师讲得口干舌燥了,学生却一无所知,更不要说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了。这时,如果老师恰当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究、讨论和交流,就可以使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突破学习的难点,深化学生对课文主旨的领悟和理解。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想的内容是课文的重点。我采取MP3配乐朗读和幻灯片动画演示的方式,紧抓“擦”“燃”“灭”三个动作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直观的动画视频中地感受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经过和心情;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想象讨论、探究交流的方式去学习和体会小女孩第二、三、四、五次擦火柴的经过,学生在深入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经过及所看到的种种幻想的内容后,要体会小女孩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就不难了。
三、丰富学生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和知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注重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很难理解抽象的事物或道理。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从而进入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例如《曹冲称象》一课,教师对称象的过程讲解得再如何清楚仔细,小学一年级学生都是难以理解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初步弄清称象的几个步骤;然后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边让学生朗读课文描写称象步骤的内容边用多媒体演示。通过老师形象直观的演示和语言解说,学生清楚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了称象方法的巧妙。最后,我让学生动脑筋思考是否还有更好的办法,学生欢呼雀跃,积极思考讨论,大胆说出了自己创新的想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得到了展现,创新的思维潜能也得到了培养。
四、深化主题理解,有效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有效的拓展和延伸,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环节,教学中我们只有做好课后拓展和延伸,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很多优美的课文,都是通过优美的语言表现某种鲜明深刻的主题,甚至有的课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已经超越了文本自身。教学结束时,如果我们恰当地采取信息技术手段,出示生动有趣的画面,播放悦耳动听的乐曲或深情并茂的朗读录音,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能让学生把课内的知识向更深更广的方面拓展和延伸。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在教学结束时,我们或展示一些森林被砍伐、水资源受到污染、天空充满浓烟等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或播放张志政歌唱的《环保之歌》,或让学生齐读幻灯片上呼吁保护环境的铿锵有力的句段,可以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深化学生对环保主题的理解。又如《珍珠鸟》一课结束时,我们可以展示珍珠鸟和人亲近相处的图片,可以播放歌曲《爱的呼唤》,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结束句,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即从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信赖,自然联想延伸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也需要信赖和和谐共处,才能创造美好的境界,才能构建友好和谐的社会。
总之,现代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资源,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我们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适时、适量、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朱茫茫.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