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学习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它源自企业界,指有效获得、储存、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的过程。知识管理使得储存在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变成为显性知识,在本组织内得以分享和创新,进而发挥知识的最佳价值,促进个人及组织的革新与持续发展。知识管理不仅是企业经营制胜的关键,也为教育的发展与革新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学校和教师可以运用知识管理手段,塑造分享式的学校新文化,有效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整合和建构,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真正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目前不乏探讨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但探讨学生有效学习的知识管理还颇缺乏。
英语作为学生未来接触国际信息的主要工具,其学习成效至关重要,而学习策略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知识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学习策略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有效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能及时应对知识的变化,进行学习的革新,从而真正实现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但多数学生不知道哪些是有效的学习策略,或者虽然略知一二,却不知如何做;还有的虽然知道如何使用,但不会主动为之。本文从知识管理角度,试就知识的收集、保存、传播与共享及创新等几个层面,探讨对英语学习策略进行知识管理的方法。
一、语言学习策略
语言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它既包括学习者为了更好地完成某个学习活动或学习任务而采取的微观策略,也包括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计划、调控、评估等而采取的宏观策略。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常能根据任务的需要综合使用各种策略。使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不仅可以改进外语学习方式,促进语言技能的发展,还可以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提高教学质量。
可见,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知识对语言学习有积极的反拨效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英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和运用英语学习策略,使他们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过程,就能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更能帮助他们学会学习,习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英语学习策略属于隐性知识,如何才能使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它们呢?知识管理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
二、英语学习策略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的策略,以促使合适的人适时地获得适当的知识,并协助人们分享信息以及展开行动,增进组织效能。知识管理是个不断螺旋循环的复杂过程,涉及了知识的收集、组织、分享、调适、使用、创新等。英语学习策略的知识管理可遵循以下步骤:
(一)学习策略知识的收集
学习策略是个人长期积累而来的经验、智能、秘诀等,是一种体验性知识,难以从外表察觉,属于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收集、确认学生使用的各种各样的英语学习策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将隐性的学习策略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要收集真实可行的学习策略,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行动研究、直接观察法、访谈法、自我反省等方法,了解学生在不同的情境或学习任务下,会使用哪些学习策略;也可以在学生实际执行某项学习任务时,要求他们边做边说出整个认知历程,以分析他们所使用的学习策略(有声思考法);或者采用同侪教导法,即在成绩好的同学教导成绩差的同学或高年级学生教导低年级学生时,记录整个过程下来,从所教内容推知其所拥有的学习策略。
(二)学习策略的整理和归类
收集到学习策略知识后,应对其进行整理和归类。首先要对所收集到的学习策略加以分析,判断和筛选出有价值的策略以便传递和共享,并根据学习策略的类型加以归类。例如,可以借鉴学习策略研究专家Oxford对英语学习策略的分类[61:(1)记忆策略(Memorystrategies):帮助学生存取信息;(2)认知策略(Cognitivestrateiges):用于学习语言活动中,包括学习者如何接受语言材料、如何组织语言知识、如何理解语言结构、如何提高语言操作的技能等;(3)补偿策略(Compensationstrategies):使学生在自身语言知识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进行交流,例如利用非语言线索猜测意思、用同义词替代或迂回解释表达等;(4)元认知策略(Metaeognitivestrategies):用于对自己学习策略的使用进行评价、管理和监控;(5)情感策略(Afectivestrategies):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动机、态度,保持信心;(6)社交策略(Socialstrate.iges):使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
(三)学习策略知识的保存
整理和归类的过程是将显性知识转化为更为复杂或更为系统化显性知识的过程,然后需要再将这种形成团体共识的知识加以外显化,成为具体、明确且可有效使用的组织知识,这就是知识的保存。学习策略知识的保存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制作成学习策略使用手册,这种保存方式简便易行;另一种是运用信息科技,将知识编码,储存在计算机数据库中,并创建网页提供在线学习,这种方式能突破时空限制,便于检索,并能提供即时反馈。
(四)学习策略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论文摘要]通过阐述终身学习视野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和意义,指出个人知识管理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并介绍了个人知识管理适用于终身学习的方法与工具。
随着信息变化和知识增长速度的加快,新的信息、知识层出不穷,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信息的“爆炸”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也给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终身学习的理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如何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工具来管理个人的知识,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迎接时代的挑战,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1个人知识管理定义
1.1一般意义上的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由“知识管理”衍生而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知识管理”分为“组织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国内外研究者从管理的目标、过程和方法等角度分别对“知识管理”进行了界定。如Carla ODell将知识管理定义为应用系统的方法去发现、理解、使用知识,其目的在于创造价值,而Gordon Petrash把知识管理定义为将最合理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候提供给最需要的人,以便他们能做出最好的决策的过程,等等。
国内外“知识管理”的定义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组织知识管理”的层面提出“知识管理就是企业(或组织)为实现其管理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对企业(或组织)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进行发现、挖掘、整理、整合、存储,并实施科学的管理和维护,在最恰当的时候,把最恰当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保持企业(或组织)的竞争力、创新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众所周知,组织是由个人所组成的,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的知识管理也会有许多的共通之处。甘永成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是把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框架,它为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的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2]
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个人知识管理”将管理的主体范围缩小到单独的个人(当然不排除外界对个人的影响),“个人知识管理”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个性化。
1.2终身学习理念下的个人知识管理
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P.Lengrand)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提交的“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引发了国际范围内的“终身教育”思潮。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经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个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3]终身教育是人类社会和个体的一种追求长远发展的理念,它强调各个发展阶段、各个领域、各种方式的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
此后,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教育观、学习观的更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肯定,“终身学习”成为终身教育思潮中更为核心的思想。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部部长埃特里捷尔比就十分强调“自我决定学习”(self direct learning)的意义及其必要性,并提出了主体的“自我”形成理论。因而,突出个体的“自主性”成为终身学习和个人知识管理二者的共同诉求,由此二者之间形成了更为密切的联系。终身学习需要借助知识管理中的方法和工具,而个人的知识管理必须借助于终身发展的长远目光来进行规划。
结合终身学习理念和要求反思“个人知识管理”,它是指以突出个体自主性为特点,以个人一生的发展为着眼点,运用系统方法去发现、理解、整理、使用知识,从而实现个体学习的可扩展性及连续性。
2个人知识管理在终身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2.1个人知识管理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前任主席雅克德洛尔曾提出,终身教育更大的价值在于帮助个人更新知识,“有助于每个人在迅速变革的社会中掌握自己的命运,对其生命的各个阶段重新进行安排”[4]。而上述内容也恰恰是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知识的分类中,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将知识分为四类: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际知识(Know-who)[5];有学者进一步将个人的知识分为六个层次:客观事物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知识;规律和原理知识和社会关系知识;交流、传(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递的隐性知识;以网页、文章等形式传播的知识;创新的知识[2]。个人知识不仅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还包括此二者之间的转换和创新的技能性知识,当然人际间知识的交流、传播也对个人知识及其管理具有重要影响。终身学习应建立在四个支柱的基础上,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6],从内容上分析,个人知识的划分与终身学习支柱的四个方面是相一致的,均涉及到从原理理论到实践经验,从独处方式到交流技巧等方面;但是,个人知识管理更为强调个体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这种“转化”同时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创新,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可扩展性和连续性的核心环节。
2.2个人知识管理是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加涅(R.M.Gagne)曾运用信息加工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人类复杂的学习过程,在他提出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中,人的学习与记忆是由加工、控制和预期三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7]。个人知识管理运用系统方法去发现、理解、整理、使用知识,具备两大功能:首先,个人知识管理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分类、激活,及对新获取的数据、信息的分析、综合,使个体的隐性知识得以发掘和显化,从而使个体的认知结构得以扩充,知识也能得到更清晰地表达和更好的理解;其次,个人知识管理通过对学习过程中所反馈的信息的提取、筛选和反思,从而有效地做出计划和决策,促进思想到行动的转化。具体而言,个人知识管理激发个体对知识的需求,使个体知晓已有的知识并在需要时使用,再将新知识融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并进行创新。总之,个人知识管理有助于把握学习的本质和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息素养,完善专业知识体系, 提高学习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是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
3个人知识管理适用于终身学习的方法与工具
3.1在建构个人知识库的过程中增进自我意识
终身学习需要建立在个体对自我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而个人知识管理工具通过提供参考标准和典型案例,树立自我发展的长远目标,激发个体对知识管理的兴趣,从而使个体有意识地建构个性化的“个人知识库”,而这个建构的过程也正是一个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的过程。如国外已开发出多种生涯辅导软件,较为常见的有“Discover”、 “SkillScan online”和“Ability Explorer”等等,其中就提供了个性测评、职业测评的量表和多种个人职业发展的典型个案等等,且生涯辅导软件还能将每次个人提交的数据和自动测评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和帮助个人再次分析和反思
3.2在搜集和提取知识的过程中扩展知识面
个人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中包含着潜在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而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之一的网络搜索引擎中,如Google和百度等等,数据、信息不仅仅以“点”的形式单独存在,还相互联系以“网”状呈现,输入一个关键词便可得到通向相关知识的无数的超链接,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为个人探索隐性知识、扩充知识面提供了更广的视野。此外,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之一的网页浏览器,如MyIE2,针对个人对于知识的提取的需要,设置了“收藏夹”、“历史记录”和“恢复关闭窗口”等功能,方便用户回顾以前浏览过的网页,防止遗失那些没有建立长期记忆的知识。
3.3在整理和保存知识的过程中更新知识库
个人知识管理通过帮助个人将提取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再次整理并保存的方法,促使知识的提炼和个人知识库的更新。个人电脑中的硬盘分区、各级文件夹分类和各种程序的配置等,就在一定程度上形象地反映了个人的知识结构,而为人们所熟知的“Windows优化系统”、“超级兔子”等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就是为帮助人们管理这个电子的“个人知识库”而设计的。另外,概念图、脑图(又名思维导图)等知识分类工具,如“Mindmanage”,“Startree”等等,仿造人的发散性思维设置了一个可以从中心点无限发散扩展的模型,其中各个分枝之间可以任意的组合;而这个提炼知识中心点和组合知识枝干的过程,看似仅仅是结构上的变动,但某种意义上也正是一种知识创新的过程。
3.4在共享和交流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绩效
关键词:生产管理;教学体系;工作质量;可靠性
铁路运输是我国交通运输的主体,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尤其是高速铁路、城轨交通进一步投资兴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无不体现了铁路运输的重要性,由此对铁路设备可靠性运用提出更高要求。对人员检修设备的效率和标准也越来越高,而铁路生产的主要人员大都是来自高职院校运输交通专业的学生,这些人员的素质决定着铁路的生产水平,他们的工作质量和参与生产的能力决定着设备的安全可靠运用,要在学校期间就让他们知道铁路现场的作业程序和关键点。所以说,抓好高职院校运输交通专业学生现场生产管理知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铁路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及现状
(一)铁路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对于铁路员工而言,除了要建立安全理念外,更主要的是具备贴近生产实践的工作能力。铁路生产工作内容包括方方面面,贯穿生产过程的始终,生产任务“按计划启动、按程序推进、按要求完成”是提高运输效率最有力的保证,这就要求铁路职工必须熟练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铁路现场的管理知识类别很多,既有细致入微的基础管理,也有雷打不动的工作任务,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所以铁路人要熟知这些工作程序。(二)铁路现场管理的现状。铁路现场段、车间、工区三级管理部门的《生产卷》内容最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日常管理项目,例如《工区工作日志》记录了人员每天的出勤情况、工作内容、工作量完成情况、计划工时、人员工作状态、考核等诸多内容。②作业类别项目,比如《年度工作计划》《月度工作计划》要指导车间(工区)年度(月度)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进度;还有一些季节性工作也要按照提前计划、掌握推进、总结复查的步骤进行。③生产组织项目,主要是要明确工作要求、执行标准等,比如各级《考核管理办法》等,都明确了在组织生产过程中的卡控要求和合理性。④专项工作任务项目,主要是记录专业管理部门布置的特定工作任务,比如段技术科,要设置维、大、中、天窗修等专业管理项目,这些专业项目要设专人管理,任务一直落实到工区层,且各级都要有相关的落实痕迹、卡控措施等。以上这些现场管理的内容达到100多项,是整个单位的工作核心,是保证安全的重要条件。
二、提出问题和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铁路现场生产管理的知识是一个专门学科,但是这些内容在交通运输类学生在校期间却很少接触到,造成这些人新职上岗后一片惘然,不知从何入手。(一)铁路运输交通类在校学科知识设置的局限性。我国高职类铁路专业教学体系中,都是注重对设备原理、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培训,例如铁道自动控制类学科中,共开展17项专业课程,全部都是类似《6502电气集中》等一些具体的技术知识,很少涉及铁路工作业务管理范畴,这也限制了铁路现场生产管理知识的拓展。(二)新毕业学生在铁路现场生产管理经验上的不足。学生毕业到现场后,生产管理方面的内容更是只能靠个人在工作过程中一点点的摸索和积累,全凭“摸着石头过河”,多数人都要经过3~5年的时间才能全面了解这方面的学问,部分人需要更长时间去熟悉,而在这个阶段里将会发生很多由于业务不熟而出现的问题,很多人都被落下的这方面知识所影响。因此,当前对铁路交通运输类学生生产管理知识的局限,既不利于铁路的安全生产,也不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和发展。(三)校内仿真设施或实训模拟环境存在欠缺。在高校里,学生的实训环境也都是围绕着“练技术、懂设备、知原理”这一目的建设起来的环境氛围,学生根本接触不到像现场那样的生产状况,比如工区的作业、车间的组织、段里的管理等方面知识。另外受学制、安全、时间等条件限制,在校的大学生很少真正到现场去参与一些实践锻炼,也使所学知识与现场生产实际脱节。造成刚入路的新职人员缺乏对铁路现场生产管理知识的了解,工作经验愈显匮乏。
三、对策措施
针对以上分析,这里提出三点建议性对策与措施,以帮助解决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一)加强理论指导,填补现场管理经验的不足。在高职学院按工种开设现场生产管理知识课程,形成相关知识培训教育体系,再用开设选修课、制作模拟课堂等方式传授与现场生产相关的知识内容。另外把现场组织生产的关键人员请到校园定期开展知识讲座,填补学院师生现场管理经验的不足。(二)在学校创建模拟实践环境,提前充电。在高校的实训环境中尽量创建贴近现场生产的环境,比如建立模拟工区、临时车间、创设工作间等项目。同时把一些现场工作的情景安排到学生实训任务当中去。(三)到现场去,用实践来体验。增加带领学生深入现场生产一线实习的频次,拓宽到现场实训的类别和涉及面,比如走访段、车间、工区三级部门,参加大型施工、临摹班组会议、组织天窗检修等项目,与企业牵手开展参加一次夜窗、完成一次测试、检修一项设备、组织一次应急、寻找一份感动等活动,让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尽量向工作现场靠拢。
四、结束语
交通运输类学校为铁路输送人才,铁路决定学校教育的方向,只有做好铁路现场与学校间的协同发展,通过让学生提前学懂现场生产管理知识,取消或缩小学生从学校到现场过程中的结合部间隙,才能让铁路生产质量更高,让教育教学效果蒸蒸日上。
作者:莫建国 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信号分院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在理清知识和知识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加深对应用知识和实践知识管理的高级载体一学习型组织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对建立学习型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几点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学习型组织建立的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知识是组织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创新能力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顺应知识经济兴起的要求,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在全世界兴起了一场新的管理革命。学习型组织伴随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兴起,而成为众多组织,尤其是企业的效仿榜样,但建设学习型组织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反面临很多问题需要澄清,并找到建立它的合理途径。
一、知识与知识管理
㈠、知识的定义及分类
“知识”一词在不同的词典中有不同的解释。从一般意义上讲,知识就是以文字或语言的形式保存的信息资源与人头脑中具有的经验、思维的综合。现代管理理论的先驱德鲁克对知识的解释是“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务的信息”。车驰曼认为“将知识设想看作为信息集合的观点,事实上已经将知识这一概念从其全部生活之中剥离了出去,知识只存在于其使用者身上,而不存在于信息的集合中。使用者对信息的集合的反应才是最为重要的。”网因此,“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各种元素的无序集合,而是被纳入一个动态的,与人或组织交互的系统,只有在使用过程中,知识才体现出价值。
根据1996年国际经合组织(OECD)在《以经济为基础的经济》一书中对知识所做的划分,可以把知识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Know—what):指关于事物或事实方面的知识;原理性知识(Know—why):指关于科学原理、规律和规则的知识;技能性知识(Know—how):指做事的方法、技巧和能力;人力知识(Know—who):指谁知道什么、谁知道怎样做;现在还可以加上Know—where:指知道哪里有;Know—when-指特有的知识在什么时候能查到,什么时候去问合适。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Know—what、Know—why),隐性知识(Know—how、Know—who、Know—where、Know—when)。
(二)知识管理的内涵
1、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是新经济时代一个全新的企业理念,它贯穿于企业价值体系中,并为企业价值生成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所谓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加以有效的获取、整理、保存、更新、应用、测评、传递、分享和创新,并通过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管理,复合作用于组织多个领域,从而改进和提高个人、部门和组织的创新能力、响应能力、生产力和技能素质。
从知识管理的形式看,知识管理包括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其中显性知识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便于沟通和分享,例如产品说明、科学公式、计算机程序等;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但它在认知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知识管理的特征
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与以往的企业管理相比较,知识管理有以下四个特征:
(1)、高度重视知识的创新和共享。新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为此企业管理就必须充分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2)、高度重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知识管理实质上是一种创新管理,企业的知识创新主体是企业内部的员工,因此,企业要在新经济背景下,通过不断的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来保持旺盛的企业活动力;
(3)、高度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知识的创新,员工的创造性的发挥,有赖于企业营造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
(4)、高度重视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即企业管理在追求自身价值目标的同时,更注重追求整个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
3、组成知识管理体系的三大系统
(1)、客户知识管理系统
企业首先要设法取得顾客和其他关系利益人的资料,通过适当监控,了解顾客的态度与互动情形,记录顾客的需求和满意度,询问品牌使用者与非使用者的意见。该系统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持续收集资料;二是不断整理资料;三是阶段性形式分析。
(2)、隐性知识管理系统
每个企业都是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这些经验被记录、储存,整理和分享就是组织隐性知识的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对客户知识和员工知识的系统管理和凝聚,通过隐性知识系统可以了解如何使用一个产品,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些产品,以及为什么使用该品牌,这些品牌信息必须经过有组织地提升,才能转化为有价值的创意。
(3)、组织知识的传播系统
一个组织存储了大量的有关产品、市场、消费者的知识,只有将这些知识有效地传播、传递到市场和用户那里,才能引导市场消费,创造市场需求。知识向外传播过程应包括输出一传递一引导一反映这四个环节,通过这四个环节,组织知识得到有效向外传播,从而引导市场和消费,不断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二、学习型组织的内涵
(一)、学习型组织的定义
戴维·A·加文在《建立学习型组织》一文中提出要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必须搞清楚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给学习型组织下一个令人信服、易于应用的定义。他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冈。由此可见,学习型组织围绕的根本问题就是对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并把知识系统化地应用到组织建设和业务经营。
(二)、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所有的组织都是学习型组织,真正的区别就在于学习型组织程度的深浅和快慢。一个学习型组织组织最显著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专注—个学习型组织会有一个深远意义的愿景,这个愿景触及到每个层面、每个员工的能力。比如,如果这个组织是商业组织,它希望仅仅是收回投资获得利润,那么这个愿望只是他们的绩效指标,而不是愿景。愿景最终要问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为谁服务?我们为谁存在?我们如果离开这个世界,谁将怀念我们?
2、热情和能量一热情一定跟员工的感觉和投人到工作中激情有关。对愿景有深刻理解的员工,会感觉到工作是跟他个人息息相关的,而不只是停留在组织层面。
3、关系的质量—个学习型组织会创造一种环境,在这里员工相互信任,懂得为人之道。他们能自觉地帮助别人,是因为在他们的脑子里有“相互”这个概念。
4、思想的质量一在很多方面,思想的质量是学习型组织最微妙的一个层面。在这样一个组织里,员工不仅仅对问题的表象做出反应,而是“修复”问题。他们追寻问题的起因,他们充满好奇,敢于提出质疑,不论做任何工作他们都会持续地提问,而只有这样才能有持续的利益,否则只能是简单地解决问题,而留下深层的遗憾。
(三)、建设学习型组织对知识管理的意义
1、学习型组织鼓励、支持组织成员个人和组织团队通过主动地、不断地学习来提高组织的自身素质和应变能力,以便组织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变革,永续发展。
2、学习型组织促进知识的创造。他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中的人们致力于实现某种他们深切关切的事情,促使他们进行一种“创造性学习”,主动地对业务活动进行反思或对新思想进行实验,从而得到新的知识。
3、学习型组织促进知识的共享。在传统的组织中,知识共享可能会碰到知识垄断和企业员工间缺乏信任两个障碍。在学习型组织中,企业的共同愿景会改变成员与组织的关系。共同愿景让员工有一种本位感这是我们自己的公司,是我们自己的事业。共同愿望也使互不信任的人一起工作,产生一体感。员工在传递自己的知识时会放弃对个人利益得失的考虑,会被自己的知识在整个组织得到使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所激励,会被共同事业的进步所鼓舞。
4、学习型组织对外部环境持开放态度,对变革持积极态度,对学习持主动态度;它努力塑造一种对知识和员工的尊重氛围,一种对知识共享的鼓励氛围,一种对知识创新的激励氛围。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存在的问题和途径
(一)、建立学习型组织存在的问题
1、纸上谈兵、形式化多。很多国内企业在赞叹学习型组织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巨大价值时,几乎没有企业能够用业绩来证明这种理论上的价值。太多的企业在执着谈论学习型组织时,鲜有企业能够真正执着地将其表现为行动,更不用说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果。很多所谓的“学习型组织”都是走形式,是拿企业行为往学习型组织上靠,只做表面文章。
2、组织结构僵硬,不利于组织学习。传统的金字塔式等级型企业组织结构,中间管理层过多,层次界限严格,使得知识传递环节多,流畅速度慢,反馈不及时,而且容易在传递过程中发生遗漏重大信息、歪曲事实本身的现象。另外,传统的垂直型、金字塔式企业组织结构里,企业中层经理的主要精力都被集中于完成企业计划和任务上,而不是关注不断出现的市场变化,进行灵活多变、及时调整和积极创新。
3、缺失学习型组织文化的精神支撑。组织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以企业整体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建立适应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对于落实知识管理目标十分重要。但是许多企业经常被一些刚性制度和硬性规则所束缚,在组织文化中缺乏革新精神,难以产生所需的新知识,不能学习必需的新知识,而且很多企业缺少知识在员工和组织内的分享、交流渠道,造成知识处于被分割的状态。
4、知识形态转化机制不完善。前面已经提到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管理和创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显性知识的管理和创新,一种是隐性知识的管理和创新,这两种知识形态在一定的条件又可以相互转化。许多企业往往注重显性知识的获取、学习和传播,而忽略了隐性知识管理,因为隐性知识模仿和习得都很困难,必须经过长久的观察、反思和领悟,特别是要把个人层面上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在组织中无障碍地流通、共享,最终固化于组织之上,形成组织的隐性知识,这使很多一般企业难于承受知识转移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因此不愿意投人足够的精力促进知识形态的转化。
5、个人代替团队,领导独立与员工之外。在某种程度上,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企业的整体发展和整体效益永远是团队机能的结果。但在许多企业,员工只重视属于他那份的本质工作,很少去了解组织中与自己专业工作没什么关系的知识,员工之间在组织中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机会与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你顾你的,我顾我的,这样在组织中建立一个彼此信任、坦诚和公开的环境就很困难。同时领导很少时候将企业的愿景分解到员工,把员工的个人愿景和企业愿景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团队学习的动力,提高团队学习的能力。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途径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不是靠一朝一夕之功,不是停留于口头的表达和书面的昭示,知识管理理论必须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去催生一个崭新的功能组织,强调学习是当今组织的根本生存之道,知识则是引领一个具备学习特征的组织开创21世纪知识经济成就的根本要素。我们应该在知识与知识管理的理论实践基础上,借鉴一些成功的知识创新型或学习型企业的成功经验,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通过以下途径逐渐实现组织的成长和根本转变。
1、为了提高组织知识交流、知识传递的速度,有必要减少组织层次,使之从金字塔状转为扁平状型。通过组织层次扁平化,减少中间管理,使得对市场变化感知最快的组织基层的销售、生产、业务员工能及时将市场信息反馈到企业决策层,减少企业高层决策与企业基层行动之间的时间延滞。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要求建立知识网络,使每个员工都贡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每个员工都依赖其他员工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协作关系,共同利用集体知识进行价值创造。也就是说每个员工都是组织知识网络中的知识贡献点和决策点,每个员工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权利,每个员工都会心甘情愿地提供自己的全部知识供组织共享,并且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创新。
2、营造和培育学习型组织文化。学习型组织文化是最能够与知识管理的要求相适应的,是知识管理最关键的成功要素,这种文化能让知识管理系统地发挥作用。在这种文化中,对待新知识是一种欢迎态度,并且在一个不断学习和尝试被高度评价、重视和支持的环境中创造一种信任和开放的气氛。同时这种文化能够提高组织宽容度,增强组织归属感和组织信任度,才能培养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员工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交流显性化,被更多的员工掌握。建设这种文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在组织中创造一种学习、信任、合作和创新的精神,组织及组织员工视知识为组织的最重要资产,这种精神能够激发员工的士气,充分发掘组织的潜能。
【关键词】知识管理 学习策略 设计
企业发展中,个人的进步代表着企业的欣欣向荣。因此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学习和进步日益重视,投入大量的资源和学习空间。企业培训是企业用以提高员工素质的一种手段。如何使培训更有效地促进员工的知识的增长或技能的提升,是管理者们一直重视的问题。
一、知识管理的意义
提高培训的质量,首先要明确需要员工掌握的知识。通常我们认为企业中的知识可以是以人为中心的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基础结构资产以及市场资产等。简单来说就是一套简单、易懂、方便的解决问题的系统性、结构性强的有用的想法、做法或一些规则。而知识管理是一个对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储存、使用和转换的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求对知识进行积累、共享和交流;并通过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分享,实现知识的创新的同时提高个人及组织绩效。
通过知识管理,对企业知识进行储备,将个人知识上升为组织知识,有效地缓解了因人员变动而造成企业知识流失的现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应对能力。知识管理能为企业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企业内部的知识文档,挖掘存在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
(2)在提高绩效水平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3)通过企业内部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节约成本开销;
(4)在实现员工提升的同时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5)有效应对人才流失时的知识流失。
二、学习策略的定义
针对企业中的知识和技能,员工该如何学习,怎样学才有效都是企业培训中十分重视的内容之一,这就涉及了学习策略的探索和研究。学习策略的界定始终是一个基本问题,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目前普遍认为学习策略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常见的学习策略有画线、做笔记、写提要、PQ4R方法(预习、设问、阅读、反思、背诵和复习)、提问策略。一般要促进学习策略,可采取直接教学、交互式教学、脚本合作等方法。
三、企业培训中学习策略的设计
网络学习是企业员工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它对员工的学习观念、方式和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企业构建的网络学习平台是否合理,对于员工的学习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主要对企业网络学习中的学习策略进行讨论。
(一)利用知识仓库及知识地图理清企业知识架构
在企业内部实施知识管理首先就是要识别企业所有的知识中的哪些信息对员工有用,如何方便他们获得这些信息。运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知识积累、学习和应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仓库,简单来说就是存储知识的数据库,而知识地图则是向人们提供知识存储目录和关联的。为此可结合公司结构、岗位设置和工作习惯,搭建了企业文库设计了知识地图。
(二)建立网络沟通平台,实现知识共享与交流
将企业的网络学习平台作为实施知识管理的依托,在上面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来强化企业的知识管理。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建立起的虚拟交互空间实现案例分享。
第一建立案例分享库:把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人们经历的具有某种意义的典型事件的陈述定义为案例。案例对人类在日后的学习、研究、生活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第二建立“达人堂”导师制的学习平台:将具有某方面特长的人聚集在一起,提供一个员工与内部优秀人员交流学习的空间。根据组织内员工层级的关系,按专业的把这些人归属到与知识类别关联的具体专业口中,建立个人档案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向专家发起提问请求帮助和辅导。也可以将这些辅导和教授行为是有偿或无偿,用积分来辅助实现等等。
(三)跟踪学习效果转换,增值知识
企业也最关心的是学习活动后一定时期内,员工是否将在学习中内化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或生活中。因此可通过网络平台来要求员工上传学习成果,以跟踪他们一段时间内知识转化的效果。
(四)制定激励政策
将整个学习平台中不同的学习活动,用积分联系起来。用户在平台积累学习积分的情况,也可以作为企业评优选先的参考标准;而企业在考虑制定一些促进学习活动的方案时,也可以考虑用积分的高低与相关物质或精神奖励挂钩,激励员工更加积极地使用学习平台。
四、总结
要提高在职人员的学习效果,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知识,网络学习平台的建立和使用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而在日常的管理和学习活动过程中人为管理方面的策略也尤为重要,知识管理的理念需要不断渗透到实际应用。这还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应用中不断的实践、总结,实现有效的对企业知识进行沉淀,加工,转移和共享,学习应用,争取更多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陈丹丹.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四川师范大学,2012.
[2]陈儒,程明等译. 哈佛管理前沿,哈佛管理通讯编辑组. 知识管理―推动企业成长的加油站. 商务印书馆,2009.
>>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过程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研究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 探究基于网络的高职校际协作学习模式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网络校际协作学习研究的策略・方法・意义 基于知识转化的网络教学设计策略 基于群学网校际协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基于网络平台的校际协作素质教育研究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网络通讯技术在城乡学校校际远程协作学习中的应用 校际协作中同步交流协调策略的设计及应用研究 对基于网络通讯技术的区域城乡校际远程协作项目的学习与探究 基于网络校际协作学习平台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基于网络论坛的协作知识建构学习模式 浅谈校际网络协作学习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基于Groove的网络协作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学生学习心理的作业设计策略 校际协作学习中E—tutor的作用因素调查研究 SECI模式应用于校际协作学习的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APQC“关于我们”[EB/OL]..
[3] APQC知识管理服务[EB/OL]..
[4] 杨金勇.网络学习指导的理论和个案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2007:14-15.
[论文摘要]通过对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内涵和方法的探讨,结合中职学校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实践,确定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论文关键词]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师管理、教学信息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也就是计划、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价。六大管理内容相辅相成,彼此关联,密不可分,且包含独立的子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由规范化管理向精细化发展就必须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参照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六大管理内容,建立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一、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
(一)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精髓化、精致化和规律化
精髓化是把握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核心,按照教学质量管理的规律制定规章制度和计划;精致化是按照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实施疏密有致的管理方法,以贯彻落实教学管理的各项内容;规律化是体现教学质量管理的严格制度和规范,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指导方针和具体解决方案,是检验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标尺。
(二)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全面、全员和全过程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是对教学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化,细分对象、细分岗位、细化环节。管理的全面是指教学质量管理的范围全面、内容全面和方法全面。范围包括教学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学籍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到教师教学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操作方法和流程;方法包括检查和评估、绩效考核等方面。全员是指参加教学质量管理的人员广泛而全面。全过程是指教学精细化质量管理贯穿教学各个环节,包含教学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管理、控制和反馈等多个环节的全过程。通过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有关质量问题的宣传教育,使学校全体职工都关心和参加到质量管理中来。
二、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需要不断地循环进行工作,才能不断地提高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成效。计划主要是应用现代的预测技术,预测市场对学生质量的要求,经过对预测信息的分析研究,以此来确定质量管理目标和相应的质量管理方案;实施是根据预定的质量管理目标,经过优选的质量管理方案,组织具体部门和人员实施;检查主要是质量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检查方案的实施情况,评价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果,并找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是总结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巩固成绩和预防问题再度出现。并且将本次循环中寻找出的问题转人下次循环中予以解决。
三、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一)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学期教学实施计划、下达教学任务书、编制授课进度计划、编制课程表等多个环节。
教学计划管理由上到下包含学校计划(目标)管理一专业计划(目标)一课程计划(目标)管理一课题计划(目标)管理。学校计划(目标)主要包括学校近期、中期、长期的专业设置及教学目标、层次等,如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它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纲领。各专业要按照总体目标,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专业课程开设计划,确定专业应知、应会目标,充分体现文化课为技术基础课服务,技术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理念,达到文化课、技术基础课在专业发展中够用和实用。同时,课程的开设力求模块化,减少课程开设门数,自主开发精品专业课程。课程计划(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它是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是教学基本文件之一。任课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详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对人才知识、技能需求,编制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含编制说明、教学周期顺序、教学章节、教学课题、教学内容、授课时数、学生应知、应会目标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准备、作业安排等)。因此,任课教师要熟悉所教课程的整本教材内容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课程知识点,明确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课题计划(目标)是教学计划(目标)的最末单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案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课题重点、难点,体现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评价。任课教师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制定后,由教研组讨论,教研组长、专业科科长签字,于开课前的一个学期结束前一周送教务科审核汇总,报教学副校长批准后执行。转贴于
(二)教学实施过程管理
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包括理论教学过程管理、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和生产实习教学管理。
第一,在理论教学过程管理中,要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子计划(目标)分项管理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包括教学计划的修正)。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职责,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检查;如随机听课检查、教学进度检查、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教学效果检查(抽考、学生问卷、座谈会等),随时掌握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及的出现的问题,做好每个课题计划(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对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专业科每月检查一次,教研组至少每两周检查一次,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检查、督导及听课过程中随机抽查,并把检查结果每月汇总后报送教学副校长审阅。
第二,实习教学管理是中职学校教学过程管理的薄弱环节,主要与管理理念和实习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关。长期以来,我国实习教师队伍不健全,职称比例、学历比例、人员比例等结构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得不到彻底解决,加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流于形式,甚至达不到规范管理的要求。而中职学校学生专业技能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因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制定教师学期、学年技能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自我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同时,管理人员要从课题实习计划、实习教案人手,加强实习教学过程检查。实习教师要按照课题培养目标示范操作、讲解、辅导和讲评,对每位学生每个实习课题实习效果进行测评,并汇入平时实习成绩。
第三,生产实习过程管理也应从专业实习计划开始。学校专业课教师应走出校门,到企业调研,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签订学生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协议,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修改专业教学度进和课程计划,同时定期派教师到学生实习单位进行指导、调研、锻炼等,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生产实习实行定师傅、定课题、定期轮换制度,把学生在企业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要依靠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设备来完成。因此,专业科一方面要抓好教师管理,对每个教师提出不同阶段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要结合专业目标对实习设备科学管理,统筹协调,充分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三)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
学生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成绩,检查教学质量,研究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成绩考核应坚持理论与实践考核并重的原则,采用百分制评定,主要采取考试、考查两种方式进行,实行教考分离,考试课要建立课程试题库。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总结性考核的方法。可采用课堂理论考试(笔试、闭卷)、技能考评、实践操作、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一般情况下,课程平时成绩可占30%~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70%;实验课考核成绩计入课程平时成绩,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专业课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以50%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考查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经常性考核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平时课堂提问、作业、实际操作和平时测验等采集学生学习成绩。
(四)教学信息反馈与处理
1.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管理和使用
教务科、教研督导室、专业科应通过常规教学检查、师生座谈会、听课等形式建立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毕业生调查、与用人单位座谈等形式建立人才需求与毕业生质量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各种层次的教学评估(包括社会评价)收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的反馈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要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收集整理的各种信息要以纪要或报告等形式,及时报教务科和教学副校长,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修订教学计划和目标,改进教学实施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机电专业;教学管理;实训;分析
近几年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对员工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这种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实习教学管理,把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看作是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只有使学生学到一技之长才能提高就业质量。因此,加强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就显得尤其重要。强化实训教学管理,把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看作办学力量的重要标记。学校要在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并在教育改革实践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1加强机电专业关于实习教学管理
1.1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教学计划
(1)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
(2)数控机床技术应用;
(3)自动机械的运行与维修。
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化方向,对主要基础实习作相应的调整。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基础实习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要加强钳工与普通车工训练。使学生达到中级钳工和中级车工的操作水平;对于数控机床技术应用方向,应加强学生的车工实习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习,使学生达到数控中级车工的操作水平;对于自动机械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应向电的方面适当偏移,加强电工及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实习,使学生达到中级电工的操作水平。
1.2编写针对性较强的实习补充教材或实习指导书
机电专业教学实习包括基础实习、提高实习、工作实习。目前,机电类实习教材尚不能与当前的实习教学需要相配套。因此,应加强实习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组织教师编写具有本校机电专业特色的实习补充教材或实习指导书。在这一方面,学校自2003年以来,一直使用教师的自编实训教材,突出体现了教材的连贯性、实习阶段目标的渐进性。实习内容的实用性。各实习阶段要有明确的实习目的、任务、内容、和考核要求等。
1.3规范实习教学过程管理
实习教学具有生产性的特点,完全不同于理论课教学。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是指对实习教学过程中影响实习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组织、协凋和控制,使实习教学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实习教学管理包括对对实习教学设施的管理、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和对整个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等,其中对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尤为重要。实习教学不是将学生安排到实习车间交待一下实习课题、师范一下操作过程就可以了,要严格按照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讲评的实习教学程序要求实施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巡回指导,是实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指导、提高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规范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对于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实习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1.4严格实习考核要求
实习考核要求是实习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科学合理的考核要求,在考核中应时时体现成功教育,能够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实习考核要求应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分层次步步过关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一步步地达到考核要求。对于少数在规定实习课时内不能达到考核要求的学生,实习教师要适当安排其他时间开小灶,进行个别辅导,使其达到实习教学目标的要求。实习考核要求应与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接轨,以达到中级工职业技能水平。
2加强机电专业实习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实习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职业学校要加强实习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实习教师队伍。目前,一些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师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实习教学组织能力欠缺的现象。某些职业中专一贯十分重视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所有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必须达到所任教学科相关工种中级以上操作水平。随着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对实习指导教师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必须达到高级技工的操作水平。学校将教师送出去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水平,现在所有从事机电实习教学的教师都取得相关工种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设施、设备是实习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提高机电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必须切书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基地。
3.1建好校内实习基地
按照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建设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习基地。添置的设备既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还要具备足够的数量。机电专业有了校内实习基地,就可以按照实纲和企业用人要求适时调整实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设计实习课题,实习教学质萤的提高就有了保证。当然,专业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布实施,逐步完善的方法达到要求。
3.2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现代企业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需要。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拓宽视野。并且能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同时学校在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还可以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以便对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4结束语
只有强化实习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加强机电专业师资的建设,增加校内实训场所建设和设备投入,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社会所需的中职毕业生,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均衡协调。
参考文献
[1]夏振强.加强实习管理,增强就业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10(29).
[2]刘学文.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提高学生职业素质[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
[3]赵雪莉.中职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8(22)
[4]兰日辉.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J]-新课程2010(9).
本文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要研究目标,探索目前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状,从而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探索一条新的路径。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并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方向。
【关键词】
高职;管理学基础;实训教学;能力培养
一、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的现状
在管理学基础实际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沿用“原理+例子”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课堂效果的好坏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教师的演讲水平,因为管理学基础的基本理论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懂,因此,只要找到合适的“例子”来讲课就可以了,而好坏对教师而言就只需要“嘴”了。显然,这种模式容易出现以下一些弊端:首先容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其次教师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经常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但在传统的重原理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影响下,一个案例实际上只起到一个例子的作用,学生普遍缺乏动手的机会。再次从教学内容上看,过于注重教材,按部就班,缺乏灵活性。此外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上存在着混淆不清的情况,容易出现对知识、能力的要求不明晰,容易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根据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和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管理学课程实践环节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是他们在人才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高职院校毕业生大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属于基层管理者,也是第一线的管理人员,是一线从业人员与中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笔者认为,改进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相应实践能力:围绕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体系,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实现教育教学为社会实践服务,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组织对基层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顺利就业为目标,加强实训教学是社会发展、教学理念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高职教育对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一般要求。高职教育是一种融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纯粹的技能型职业教育,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日常管理活动,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而高职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不满足被动地接受,愿意并能主动地探求相关的知识。理论学习是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的弱项,如果按精英教育的方法,则理论讲授过多,他们是很难接受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以培养生产技术的管理者、技术标准的执行者、创新力的思维者、凝聚力的实施者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三、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实训教学设计及相应能力的培养
1.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因此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既要完成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同时也要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以网络等手段让学生实践管理的相关理论,同时辅以相关知识,开拓视野增进技能。对实务操作进行专题培训,注重实用性和可实施性,紧密结合企业市场和岗位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教学形式包括小组讨论法、案例学习法、模拟法、角色扮演法、专题讲座、亲身实践等。以企业实际实施要求为考核标准,模拟企业环境,实施市场行为。教学效果评估包括理论知识测试,演讲和发言踊跃性、创意和深度,论文、分析报告、企划书等文档写作水平。
2. 在实践教学全过程采用仿真实践教学方式
即学生通过组建的虚拟公司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模拟经营中学习营销,在模拟与现实的竞争中激发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在开展实践性教学中,为了提高效率,将全班学生按自愿组合成不同的团队,每个团队4—6人。人数过多则会降低参与的广泛性。每个团队组建一个虚拟公司,并给虚拟公司命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均以虚拟公司员工的身份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3.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鼓励教师实践
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营销教师专业团队是现代营销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然而目前我国管理学教学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多高校专业教师没有企业实战经验,没有进入企业的的体验,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我校开办的企业,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也可以主动和地方企业联系,鼓励教师到企业任职或者兼职,通过亲身的实践来提高自身的实践管理经验.其次聘请具有市场实践经验的营销人员来学校兼职指导学生的实践
4. 改变学生的评价体系
通过构建阶段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实验操作与知识点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等多元评价体系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层推进,突出能力考核目标,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评价:
方式一、体验性实训考核采取撰写调研分析报告、小论文、网上购物等方式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以此锻炼、培养学生商情分析能力和实操技能。
方式二、操作性实训考核评价可以利用实验室软件自带评价功能,检测学生对各模块技能完成情况,通过撰写实训报告检测学生对实践技能掌握情况,锻炼学生商务写作能力,教师可结合职业资格考证的技能题目,进行综合测验,以评价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式三、创新性实训考核依据学生网上商店销售额、好评率、网站策划书等综合评价学生商务运营能力和客观关系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只是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方法初探,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要紧紧围绕其人才培养定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学习能力、创新力的培养,促进高职高专管理学教学尽可能向应用型和技能型方向转化。
参考文献:
[1]乔忠.管理学[M].机械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12,01
[2]单凤儒.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3)
[3]曹伟明.高职管理学课程课内实训环节的设计与实施[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