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的文字作品。
历年“名著阅读”题题型多样,内容丰富,从呈现形式上看,有选择题、填空题、填表题、简答题;从考查内容看,有识记积累题、归纳概括题、感悟理解题、欣赏评价题等。然而综观今年的各地中考题,其考查的轨迹还是微有变化的:命题者选取名著中的一个微小的语段,让考生阅读,从中把握名著的涉及的作者、出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有的试题对作品的理解把握、对人物形象的评判和鉴赏等也进行考查,考查由知识点向能力点迁移,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觉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不光要采取泛读的方式,还要精读,深入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注人物的语言、行动,积极探究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考题展示】
1.(2011年浙江省湖州市)名著阅读:下面是摘自不同作品中的书信内容,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的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
【乙】“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语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丙】“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当我们同在一起时,我已觉得许多病象,我瞒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化……还会痊愈吗?”
⑴【甲】出自作品《 》,【乙】出自作品《》。
⑵【丙】中的“我”指,他是法国作家塑造的三个伟大人物之一。
【试题解析】
本题命题者巧妙地将不同国别的书信,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考查考生对初中阶段所掌握的名著阅读情况,尤其是对书信这个特殊文体的考查,本题三个微语段,题目的考查主要是作品名称、主要人物、以及人物影响等。做好这类试题,需要仔细的阅读分析,抓住主要的关键的字眼去体味,【甲】段中我们要抓住“菲利普”这个人物,我们自然会想到是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乙】段中我们抓住“谀词有使你丧失自知”看到这我们就会想到的是《傅雷家书》的语段;【丙】段中我们抓住“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这句话,就立即想到的是音乐家贝多芬。了解到这些信息,对解析下面的题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⑴《我的叔叔于勒》或《羊脂球》;《傅雷家书》⑵贝多芬 罗曼•罗兰
【方法指津】
1.了解作者背景: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2.理清故事情节: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根据中考名著题的特点,还需要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性格: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她性格泼辣的特点。
4.积累名言警句: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国四大名著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著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
5.写读后感巩固:这里的读后感有两个含义:一是读完名著后,自己写出读后感:二是看别人写的读后感,如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更好。自己写读后感,势必要回顾原作,咀嚼回味,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进一步理解。看别人写的读后感,既能观照自身的阅读经验,又能发现自己读后感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品读名著的方法当然不止这些,同学们也可以从阅读实践中自己摸索总结出经验。希望大家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名著里汲取更多的养料。
6.多进行读书交流:定期(半月或一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独到的感受。同时,要倡导一种新理念:师生同读,父母子女同读。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同读一本书,所获得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让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交流读书感受,益处多多: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距离:能促进学生心灵和人格的正常培养;更能提高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能力。
【能力提升】
1. (2011年山东省临沂市)名著阅读
⑴他是一个“坚决、沉默而又有生气”的上等车夫,为了争取起码的生存权利,奋斗,挣扎,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
⑵他是梁山好汉,江湖人称“黑旋风”,挥一双板斧,勇猛无比。招安时,大闹东京城,扯了皇帝的诏书,杀了钦差……
⑶他出身于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向往冒险生活。他在一座无人的荒岛上过了长达28年的原始人生活。
⑴作品:; “他”叫
⑵作品:; “他”叫
⑶作品:; “他”叫
2.(2011年浙江省温州市)根据阅读体验,回答问题。
“你(阿廖沙)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她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选自高尔基《童年》)
⑴这里的“她”是谁?
⑵小说中“她”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2011年四川省眉山市)名著阅读
【甲】达雅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几小时以后,她看见丈夫的脸色像死人般苍白,但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往常一样平静温存:“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
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的队伍中去。
【乙】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甚么东西?”那汉子应道:“是白酒。”众军道:“挑往那里去?”那汉子道:“挑出村里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众军商量道:“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正在那里凑钱,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么?”众军道:“买碗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众军道:“我们自凑钱买酒吃,甚事?也来打人!”杨志道:“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⑴填写表格
⑵甲段中说保尔“选择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指什么?从他的人生经历和影响来看,我们应该学习保尔的什么精神?
⑶乙段中的主要人物杨志,后来也被逼上梁山,也成为了108个英雄好汉中的一位。请根据这个人物的相关故事内容,完成下面的下联。
上联: 保尔呕心沥血写小说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4. (2011年山东省东营市)名著阅读
“我拿出小刀决意把船上的锚索隔断,这样一来我脸上手上又中了二百多枝箭。接着我又拾起搭着铁钩的绳结,很方便地把五十艘最大的敌舰拖走了。”
这段文字选自英国讽刺作家______写得《》。选文中的“我”还曾流落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充满奇幻色彩的地方。
5. (2011年湖南省邵阳市)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然后填空。
【甲】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乙】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
①【甲】文段说的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__,选自名著《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段说的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__,选自名著《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或【乙】文段中__________________ (填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6.(2011年山东省青岛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填空。
夜来了,一种有力的、清新的、宛如慈母的体贴似的东西注入胸怀,寂静像温暖的、毛茸茸的手轻柔地抚摸着,拂去记忆中应当忘掉的一切――所有的苦难和辛酸,白天所沾染的一切侵蚀人的细尘。仰面朝天躺着,看星星怎样亮起来而使天空显得深不可测,真是让人陶醉的事情……
外祖母久久不能入睡,她躺在那里,把手交叉着枕在脑后,兴奋地讲着故事。
“阿廖沙,你睡着了吗?”显然她很在乎我是否在听。她总能找出一个恰当的童话故事,使我感觉夜晚是如此的美丽和神秘。
听着她均匀有节奏的话语,我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
上述文字节选自文学名著______,作者是______ 。
【参考答案】
1. 省略号:……
(1)用在列举的名词、数量词及行为之后,应读成“等等”。
①回去后,还吃了一顿傣家风味的饭菜:芭蕉花、烤肉、炒蕨菜……(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西双版纳》)
②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课》)
(2)用在字与字、词与词之间,表示说话时断断续续、欲语又止或说话人正处于尴尬、难堪的状态,虽不必将省略句读出来但必须语速缓慢,一字一顿,如:
①“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慢地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大伯,麻烦……给孩子。”(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甜甜的泥土》)
②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的叔叔于勒》)
2. 括号:()
(1)交代文句、诗句出处的括号可读为“摘自”或“选自”。如:
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表示人或事物的另一个名称时,可读“即”或“又名”。如:
①做饭时,我们要谨防煤气(一氧化碳)中毒。
②马铃薯(土豆)亩产可达3000公斤。
(3)表示解释、说明时,可直接读“括号”。如:
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
3. 连接号:――或~
(1)用在两个地名或数字之间,表明起止、幅度、范围的时候,可念“至”或“到”。如
①真如――三棵树。
②沈阳――南京西。
③服用减肥胶囊2~3个疗程,体重会明显减轻。
(2)当连接号用在刊物代号、刊号、文件编号、产品型号等方面的时候,一般念“杠”。如:
①《格言》国内统一刊号CN23-1525/G 4,上半月邮发代号14-229;下半月邮发代号14-230。
②F-16战斗机是美国研制的新二代新型战机。
③东风-3火箭成功地将一颗通信卫星送上了天。
④利德治疗仪,注册产品标准:YZD/津0185-2003。
(3)当连接号用在总机号码与分机号码之间时,一般念“转”(zhuǎn)。如:
汉光公司人力资源部:8243694-2038
4. 代替号:~
代替号也叫替代号,广泛应用于字典、词典等语文工具书中,以节省文字、篇幅。“~”代替前面已出现的某个词语或句子,朗读时必须将其所替代的词语或句子读出来。如:
①《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全速”一词作了解释后,举了这样的例句:“部队~前进”。
②《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修订本)“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一条:“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君其察之。”
5. 引号:“”
引号常用来标明人物对话、车船的名称,表示反语、讽刺等。一般不要读出声来,但引号用于欺骗、乔装打扮的人时,宜读成“所谓”、“自称”。
①“医学专家”、“留美博士”原来只是一个粗通医道的无证游医。他高价出售的“癌痛丹”也不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高科技产品”。
②在李向阳的步步紧逼下,区队“特派员”终于露出了马脚。
③“小神仙”口中念念有词,手舞足蹈,不久,一碗“包治百病”的“圣水”就制成了。
④中华民国既然了自五帝以迄满清四千年的帝制,便该把四千年的“国粹”也同时;因为这都是与帝制有关系的东西。(钱玄同《随感录》)
6. 虚缺号:
虚缺号表示因年深月久,字迹模糊、脱落或者需补上相关内容,一般读为“某”。如:
①鲁迅的杂文标题《“……”“”论补》这里的“”是阙文的标志。
②太阳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进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有时,标点符号必须如实读出来,才能让听者明白其中蕴含的哲理,而不读出声来,倒会让人如坠五里云雾之中。
关键词: 课改 文本使用 语文阅读教学
走进新课程后,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活跃了,看上去很是“生机勃勃”,但仔细观察,却让人看到了热闹背后的浮躁和虚华,在文本的使用上存在不少令人担忧的现象。于是我琢磨着新课程理念,反思着,并寻找着对策。
[现象一]
根据调查发现,无论是平时的教学检测还是中考,阅读文本选材文言文大多数选自课内,而现代文大多不选课内。
[反思]
文言文选课内也许大家都承认那是“经典”,可在教材选入的现代文中也有大量的经典文本,如《背影》、《故乡》、《土地的誓言》、《生命生命》等。但命题者在命题时为什么会舍近求远呢?我认为,课改后对从前的“以本为本”的考查方式和标准化试题的纠正矫枉过正导致“课内文本”在试题中无立足之地,而新课程中“体验”、“拓展”、“能力”、“创新”等关键词语的标签化,使得命题者不愿也不敢把目光投向“课内文本”。因为害怕“课内文本人人都熟”,怕“考不倒学生,怕学生记熟了现答案,选拔不了人才”。也许这种方法避开了以书考书,防止猜题,使评价更为客观、公正,但弊端随之出现了:为应试,有些教师不再认认真真教书,仔仔细细地做好复习工作,而是搬来大量习题,让学生陷入茫茫题海之中。由此看来,将教材教学内容完全放置一边,而另起炉灶取材课外是不现实的。
诚然,中学语文教材遭到许多非议,确实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教材的制定毕竟是经专家们再三斟酌,它兼顾到方方面面的问题,选材规范典型,知识结构完整有序,而且课内文本是语文教学的“立足之地”。如果失掉了“主阵地”,语文教学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对策]
应按一定的比例安排课内外材料设置考题。若选取课内的材料,命题应努力突破“内容是什么”、“主题是什么”等命题角度,从命题难度、深度、开放度都有新的探索。比如: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于勒,有人说是菲利普夫妇。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说说理由。(2001年辽宁省《我的叔叔于勒》选段)这样的试题不正是以学生课内掌握程度为背景,考查了学生的深入理解能力吗?若选取课外材料设置考题还应切实做到考题在课外、考点在课内。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将文本语文引向生活语文的纵深,使学生课内知识掌握的情况及活学活用的能力,能够得到客观的反映,也真正实现“深教真学”。
[现象二]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一节课被“三分天下”甚至“四分五裂”:1/3的时间,花在有关文本的阅读教学上;1/3的时间,花在所谓的拓展阅读上;1/3的时间,花在所谓模仿写作或发散性思维训练上;有时候多媒体还要来凑个热闹,来上一段电视或一段音乐。比如,一位老师上《竹影》时先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欣赏音乐《童年》导入课题,匆匆讲读完文章后就来了个拓展延伸让学生体会一下中国画的意蕴。于是就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画具描画竹子,并交流作品。如此一来,拓展延伸也便成了美术课。可最终学生对中国画的体验模模糊糊,对文中的童真童趣也缺少体验。
[反思]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是领着学生读进去,走出来的,既能走进文章的内部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又能在接受中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现在有些教师利用学生的最爱电视、音像制品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种思路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是阅读教学中把文本解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极次要的位置,随心所欲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也是走入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极端,这无疑是一条死胡同。因为现在的这种淡化文本大搞形式的阅读教学根本进不去课文的内部世界,也谈不上走进作者的内部世界。
当然我们不是说阅读教学不可以进行拓展,阅读教学就只能局限于文本本身;也不是说多媒体不好;更不是说,阅读教学不能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我的观点是,既然是阅读教学,阅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感悟解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其他内容的引入都必须和阅读教学的内容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其他的一切形式都必须为这个主要的根本的任务服务。或者说,你可以拓展延伸,但你不能完全抛开文本;你可以不局限于文本的理解,但你不能脱离语文的实践活动。
语文课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现的唯一途径是丰富的语言实践。阅读教学又在其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绝不是学会阅读)。阅读课自然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的运用,而这个语言活动又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技巧课,而是在血肉丰满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的。它最主要的特征是,这个活动是在一种“场”、一种情景中进行的,这就使得语文课比之于语言课更有魅力,更有人文性,也更有价值。正是文本的存在,才使得这个情景、这个“场”得以呈现,使之更有学科的吸引力。尽管我们同意对教材、对阅读课进行大胆的改革,但我们对要把语文课改成以语言体系为主要框架的“真正”的语文学科的语文课(那应该叫语言课)则敬而远之。不能想象没有文本,即没有课文的语文课将是什么样的。相信我们的担心不是杞人忧天。而且有人说,社会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过去我们是一本书反复看,现在“信息爆炸”,必须学会浏览与筛选。正因为学生的自然阅读处于“浏览”状态,我们若还过于重视形式而忽视文本阅读,则会本末倒置,势必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
[对策]
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它可以提高兴趣,开阔眼界,锻炼能力,然而仔细地阅读文本却是课文学习确有所获的根本所在。我们应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才是正途。品酒师与饮酒者的差异在于一个“品”字,语文课也应重视对语言文字、人文情感的品味咀嚼。
[现象三]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场面,教师的提问让很多学生举起了手,说出了自己的体验和感情,课堂上一片沸腾,好不热闹。这时的教师总是满腔热情地给予一一肯定,这也对那也不错,认为这是对文本的多元解读的一种尊重。
[反思]
有人认为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可以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树立起了信心,也体现了我们对文本的多元的解读。可是过于强调阅读的自主性和阅读的多元性了,就会使阅读教学出现任意解读文本的倾向,会严重地脱离文本。
阅读是带有较强烈的个性差异,其体验是独特的、个性化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新课标强调指出,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是文本传达的信息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和思想,都有着其特定的指向性,所以阅读的多元性必须以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本身为前提,不管是一千个还是一万个哈姆雷特,都只能是读者心中有着各自形象和具体思想的哈姆雷特,而不是其他的人物形象。正如在庐山看风景,无论怎样“横看成岭侧成峰”,它都应是庐山的韵味,如果把它描述成黄山、泰山风情,那必然会贻笑大方。
[对策]
教师在课堂中应告诉学生:不能仰视文本,也不能俯视文本,而应调用自己的前理解与文本进行平等对话,要仔细地倾听文本,认真关注文本发出的声音;要尊重文本的叙述语境,要把语句意义的获得放置在文本的整体语境中进行甄别、品味、比较、分析;另外教师应该向学生解释清楚文本涉及的一些社会历史事实,扫清学生与文本顺利对话的知识障碍。我想若学生是依据文本研读文本,那他们在读《背影》时,一定会沉浸在亲情的氛围中,应该很难产生“违反交通规则”这一“奇思妙想”。
总之,我们在放飞学生的思维,允许学生对文本多元解读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我们避免学生对文本的蜻蜓点水式的解读,要引导学生深思细研,让学生形成放得开、钻得进的阅读思考习惯。当学生的认知、情感有一定的缺陷、偏差,或者完全不对时,教师必须予以矫正。这既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也是对文本多元解读的最好诠释。
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大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但在教改中对文本的种种淡化现象却让人担忧,反思后不禁呼唤文本回归。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引进语文的大门,尽情地感知语文世界丰富性,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走进文本,细心品味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和词语,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课内辐射课外,课外拓宽课内,在语文课堂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陆继椿.语文教学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