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名著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教师的功利主义心理严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名著导读引入了语文课本,这无疑是好现象。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名著导读更多的论为了空壳。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只让学生去记忆文学名著的作者、年月、中心思想、主人公、艺术手法,而完全不管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学名著中的精神内涵,这样不利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中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此,解开应试教育的枷锁,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名著中,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读而不思,思而不写名著阅读不仅仅要读,更重要的还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讨论、写作是对名著精神内涵的最好诠释,也是检验对名著理解程度的重要方法。但是在中学名著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思考和写作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学生没有思考之前,教师就已经将名著的中心思想以固定的模式灌输给了学生,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素养。名著阅读不是吃快餐,需要我们认真地品味、细心地咀嚼。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②大量的名著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他们的语文修养,比如阅读之后的写作就是这种提升的最直接体现。认真研究名著中的写作技巧,并引导学生将这些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将大有裨益。
二、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由于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不是很强,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精神内涵进行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
(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欣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③名著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其经典性、科学性、丰富性、代表性,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中学教学中的名著阅读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语文教师要为中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读物,例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高尔基的《童年》、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中国四大名著等。
(三)采用情景教学法除了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之外,教师还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利于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理解和吸收。语文教师可以把情景教学法带入到名著阅读教学中,其包括课堂游戏、影像赏析、角色模拟等。例如,在阅读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的一些精彩环节进行角色模拟,也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精彩的句子进行点评。
(四)针对性训练在中学阶段,名著阅读应该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并在每个学期都要安排一两个专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专题训练有助于把名著的重要作用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三、小结
关键词:阅读名著;中学生;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221-02
在语文教学当中,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全部都会运用到名著。古人在治学当中就是以先贤的名著与理论为基础,背诵大量的名著才能考取功名,而在现代语文教学当中,不论是课文还是课外的扩展阅读都引进了大量的国内外名著。名著的阅读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审美情操,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现当代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降低了教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视。在现当代语文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开始大量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综合声音、图像、视频,等等元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然而大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让现当代的语文教师忽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名著阅读的重视正在逐步下降。名著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显著意义,同时也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理解能力与学习语文的兴趣具有极大的影响。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如沈从文、老舍等都对于古典名著了如指掌,因此对于阅读名著的忽视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降低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多种多样的读物与阅读方式分散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由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各种各样的高科技产品充斥在如今的中学生身边,不论是手机、掌上游戏机还是IPAD,等等,都能够为中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并且如今大量漫画、网络小说与奇幻魔幻小说的出现,让中学生在选择课外阅读读物的时候面临了更多的诱惑,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与意愿,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大量漫画、网络读物甚至不良读物的阅读,让中学生对于语文产生了极大的不认同,认为模式化的语文学习并不能够体现文学的魅力,甚至与语文教师产生分歧,进一步导致了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出现,从而抵制学习语文。
二、阅读名著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
1.语文素养的内容及其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所谓语文素养,其实就是一种以语文文学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的表现,语文素养包括了语文知识、语文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语言文字能力以及文学素养与思维能力等。同时,语文素养也指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比较基本的、稳定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核心思想与观念,可以说,语文素养的培养就是语文教学所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与核心思想。语文教学正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通过对于文字、词语、语法、句子与段落的教学,培养出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
2.阅读名著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个人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情操逐步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情操,那么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而语文素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由于中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避免地接触与学习语文,因此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而阅读是获取知识与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也是体现了语文学习中交流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式,长久以来语文教学的实践表明,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单单靠教材内所提供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学当中必须要引入名著的阅读。首先,通过阅读名著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学习到一些语法知识、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以及大量的文学知识,这对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很大影响。同时,阅读名著又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文学名著通常都是经过作者的精心撰写,经过读者反复筛选和严格检验的文学艺术明珠,其中通常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与美轮美奂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名著当中往往蕴含着大量的传统美德,在语文教学当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诚实守信、谦逊礼貌的传统美德,发扬尊师敬教、爱国为民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阅读名著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习名著中的诗文。在名著当中,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名著,其中都会流传这大量优美而又富有意义的诗文,如《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与《西游记》这四大名著当中,就有着大量的优美诗文与语句,这些诗文是学生阅读名著、了解名著的重要前提,更是让学生喜爱上阅读名著的关键。
2.帮助学生掌握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名著作为全人类文学的精华,其中所蕴含的艺术精髓是十分纯粹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通过吸收其中的艺术精华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情操。而组成名著的重要部分便是其中的情节,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红楼梦》等名著,其中的情节往往引人入胜。因此在阅读名著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情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与文化素养。
3.指导学生领悟名著中的思想观念。在所有的名著当中,都是蕴含着积极向上与正确完善的思想道德观念的,不论是通过赞扬美德还是批判罪恶来表明其核心思想,名著当中的核心思想都是符合人类社会正确观念的。因此在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当中,教师就需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名著当中的思想观念,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四、结束语
名著作为人类历史文明当中的精髓,其中所蕴含的艺术精华与思想观念正是现当代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与影响。因此,通过阅读名著的方式能够更好、更快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情操,这对于学生今后的综合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淑萍.读经典名著,享知识人生――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名著阅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
[2]潘家明.语文教学应突出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J].文学教育(下),2007,(2).
【关键词】高中阶段;英语教学;英美文学欣赏;有效途径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阅读范围,拓展知识视野是极为重要的学习方法。英美文学名著具备较高的阅读和鉴赏价值,对于英语学习能起到重要的文化熏陶作用。将英美文学名著欣赏课纳入到高中英语教学体系,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有助于以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
一、英美文学名著欣赏课的必要性
对于语言学习而言,文学作品能为其提供丰富的书面理解材料,以更为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展现不同国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这一论点早在《文学在语言课堂》一书中进行论述:“一部文学作品可以超越时间和文化同另一国家或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进行直接交流”。尽管文学作品中所构建的世界大部分应用了虚构的创作手法,但通过作者的描述手法还是能够展现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的任务所展现的丰富生活场景,读者能够通过语言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人们所秉持的思想和情感。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是学习和了解该国语言的材料补充,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品鉴能有效扩大知识面和认知视野。
针对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而言,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高中英语教学已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为单一化的评判标准,其最终教学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及素养是熟练和准确运用语言的有效保障。英美文学名著作为经典作品,能为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极具价值的语言和文化学习材料。英美文学名著欣赏课的开设不仅是文学教育和语言教育的范畴,这同时也是审美教育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但由于高中学生词汇量还存在一定限制,对于所学语言的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学习文学作品存在一定的困难,实现文学名著欣赏课和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这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选择适宜于中学生接受的作品进行鉴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英美文学名著欣赏课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结合
(一)将英美文学名著作为延伸阅读材料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在英语教材内容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导入经典的英美文学名著作品,将其作为延伸阅读材料,让学生能够通过经典作品的艺术熏陶感受到文学鉴赏的知识内化过程。实质上经典作品欣赏是一个包含复杂心理活动的文学鉴赏过程。学生作为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英语这一种语言符号的运用,同时也能感受到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建设和设计,这是一个知识语言的直接输入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在作品欣赏的过程中不断融入自身的价值取向和阅读感悟,逐步深入到文学名著作品的体验过程,从而在情感层面实现共鸣和认同,得到真善美层面的艺术享受。这便是一个知识语言的内化过程。通过对英美文学名著进行品鉴,以极富文学艺术特征的阅读方式了解所学习语言的国家文化和社会人情风俗。除了英语课本中规范运用的语言知识以外,学生还能了解到更加贴合社会现实和偏好习惯的语言用法,有效拓宽知识面。基于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中的典语言用法或搭配进行实践应用,结合实际生活场景进行灵活运用,而这实质上也是语言知识的输出过程,是加深自我理解的重要途径。
(二)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文学名著欣赏课程学习
文学欣赏是一个自我层面的认知过程,教师可以起到引导作用,但究其本质还是需要以学生作为主体,激发其自主能动学习的积极性。将英美文学名著欣赏课与高中英语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这可以让学生成为语言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如教师可定期以“英美文学名著作品推荐”为演讲话题,引导学生将符合自己审美鉴赏偏好的优秀作品进行推荐和说明,然后对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词句进行总结和摘要。以学生作为主体所开展的文学作品欣赏活动,以英美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这不仅能够直接提升学生的英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还能通过类似的欣赏和分享活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从而有效促进英语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构建协作学习小组,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语言习得过程。高中阶段正面临繁重课业的较大压力,学生较容易对英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失去长久坚持的耐心和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英美文学名著欣赏课融入进来,同时可通过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来增强教学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例如以莎士比亚所著的四大悲剧作品为素材,教师可引导学生构建协作学习小组,在文学名著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剧本改编,并通过学生小组内部的角色安排进行戏剧表演。通过类似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增强语言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真正对语言学习产生参与兴趣。
结束语
为了有效促进英美文学名著欣赏课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结合, 这需要教师真正以学生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通过丰富的文学鉴赏活动的开展,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贵明.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的研究[J].英语教师,2015.20:125-127
[2]张悦.浅析英美文学学习对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J].亚太教育,2016,19:52
[3]哈静.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学鉴赏的作用[J].学周刊,2016.33:212-213
关键词 名著重译 编辑理念 出版创新 读者本位 法律意识
罗蓉蓉,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中文系讲师。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YBWX092)
在翻译出版界,文学名著重译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一直受到学者关注。名著重译编辑实践中暴露出的翻译质量低下、出版浪费、唯经济利益是上等问题曾遭到学者质疑。2001年李骏虎曾发表“名著重译实乃画蛇添足”的激进言论,[1]2013年初果麦文化公司在推出新版译本过程中因宣扬迄今为止“最优秀、最权威、最经典”的“三最”理念,而引起大众对名著重译问题的批判与思考。有人认为名著重译有“炒冷饭”之嫌,[2]有人质疑出版商的过度宣传。[3]一方面,大众和学者的批判质疑促使出版业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出版产品与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不能忽视优质的重译文学名著的存在,名著重译价值和意义应得到充分肯定。世界文学名著重译不是对文化产品简单的重复加工,是现代图书编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图书的重新阐释,内含出版方的文化创新思想,具有一定的出版创新价值。分析名著重译的编辑出版思想,总结编辑出版规律,对图书引进中的出版创新与文化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一、坚守出版创新精神
重译不是重复翻译的同义语。重译在图书出版过程中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不更换译者,原译者对作品再次翻译;二是更换译者甚至是外文版本,对作品进行重新翻译。在目前的图书编辑出版实践中,后一种情况更为普遍。重译后的作品在内容、语言、风格方面与先前的译本都有不同之处,其编辑出版行为不能简单归为画蛇添足,也不是绝对的“炒冷饭”。文学名著重译是对现有出版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与二次开发,体现编译团队集体的出版创新精神。所谓出版创新是指“出版业不断创造、运用先进的出版思想和观念、新颖的出版技术和手段,革新传统出版观念、模式、体系、结构、方式、手段等出版领域中的陈腐落后的东西,建立和形成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高效的出版运作机制,实现出版业自身彻底改造的过程”。[4]名著重译编辑活动主要表现为出版物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内容创新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5]编辑们牢牢把握创新理念,在图书原创者不变的情况下,努力使重译本实现翻译风格、图书编排体例、装帧设计上的创新,以内容吸引读者。与原有版本相比,出版方对出版信息有的做加法,有的做减法。2013年果麦文化公司《小王子》(李继宏版)加入原创者圣・埃克苏佩里故事导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小王子》(张晓娴版)加入译者序。中国画报出版社发挥其出版特长,在《小王子》(唐珍译)编辑创新中插入原版插画,体现收藏价值。200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昆德拉文集得到作者正式授权,由郑克鲁、董强、马振骋、王东亮、王振孙、许钧、余中先等由法文译出,作品加入国外评论者对该书的评论。昆德拉作品哲理性较强,选编评论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内容。2011版《百年孤独》(范晔译)则减去人物谱系图的设置,仅留下译文正文。
在书名选择上,新译本一般沿用已有版本标题,继承既有品牌风格。有些新译本则不然,编译者舍弃大众熟知的译名,启用新书名,以展现编辑与译者独特的文化认知。如周克希译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 In Search of Lost Time 时大胆革新,丢掉原有的译法《追忆似水年华》,拟题《追寻逝去的时光》,以贴近作品中所蕴涵的时间主题。许钧将昆德拉的代表作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译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未采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韩少功、韩刚译)经典名称。昆德拉作品 Identity 曾有人翻译为《认》,董强新译本将其译为《身份》,以紧扣目前文化认同中息息相关的身份问题。博尔赫斯的作品 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 原来译为《小径分叉的花园》(王央乐译),2005年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博尔赫斯小说集》(王永年、陈泉译),将之翻译为《交叉小径的花园》,以“交叉”替换“分叉”,体现作品故事中有故事的交叉叙事特点。
重译文学名著的图书封面设计往往与原有版本有所区别,实现图书形式上的创新。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发行的2011版《百年孤独》(范晔译)封面由金山设计,选用红与黑两种对比鲜明的色彩,用简明线条勾勒图画,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读者对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联想,其封面设计试图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合一。昆德拉文集出版方聘请著名的香港设计师陆智昌进行装帧设计,整套昆德拉文集采用留白型的封面设计,简洁雅致,具有高端文化品位。 2011版昆德拉作品封面设计继承原有风格,去掉腰封,辅以昆德拉原创漫画,成为图书出版的又一亮点。重译本的封面创新,为读者提供了多重审美体验。
二、以市场为导向的图书营销
在文化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现代编辑的职能“由出版前端延伸到出版的整个过程。从选题策划、组稿、加工延伸到版式设计、装帧印刷、市场销售、产品宣传、反馈信息”等多个环节。[6]面对已有的众多翻译版本的竞争压力,现代编辑须综合调动文化意识、市场意识、公关意识,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图书策划。
图书广告、签名售书和专题研讨、媒体互动是图书销售常用的技巧。重译本的营销注重对传统销售形式的灵活组配及联动效应。宣传语特别强调新译本的创新性,宣传强调如“昆德拉授权”“法文全译本”“未删节本”,《百年孤独》(范晔译)在封面上印有“中文版全球首次正式授权”,以激发读者新的审美期待。图书广告主要采用报纸、杂志、户外等硬广告和以书评为主的软广告进行宣传。在硬广告方面,上海译文出版社在《读者》杂志刊登昆德拉小说广告。还采用户外广告宣传图书,在上海重要的文化街福州路设立巨幅广告牌,可视为书业宣传中的锐意创新之举。在软广告方面,出版社邀请中国当代作家赵玫给新书撰写评论,赵玫在创作《昆德拉的乡愁》评论文章之余,受到启示而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死于冬季》,此举可催生读者的双向阅读。当代编辑常将签名售书和作品研讨合二为一,更注重商业活动中的学术性与文化性。《百年孤独》(2011)和昆德拉文集的出版,均邀请香港资深文化读者梁文道参与图书宣传,此外还邀请译者、相关领域内的学者专家参与研讨,加强读者对作品的认识。
顺应时展潮流,注重网络营销体现出版人与时俱进的编辑理念。重译本图书《小王子》实行饥饿销售,新译本在当当网实行限量购。《百年孤独》(2011)在作品出版之前,适时分段预告广告,激发读者阅读期待。正式出版的作品直接在腰封上印制加西亚・马尔克斯中文官方网址、豆瓣读书网址,以期通过网络社区媒介作用,促进读者与读者、读者与出版商的交流,得到对产品的信息反馈。
三、以读者为本位的人文关怀
在图书出版发行活动中,“读者的存在是出版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读者的需求是出版业赖以存在的根源,读者的数量和质量是制约出版业发展的关键因素”。[7]优秀的重译名著作品从图书的生产、加工到图书销售环节,都很看重读者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和实际消费需求,全程体现以读者为本位的价值导向。
1. 从译本内容的选择来看,优秀重译本选稿注重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全译本、未删节本为读者提供更真实的作品,有助于读者的阅读和研究。插画本为读者提供生动作品。双语本为读者带来即时跨文化体验。系列图书的出版方便读者查找和阅读。昆德拉文集、卡尔维诺文集、译林名家文库有利于读者便捷地找到想要的作家作品。
2. 出版团队选择优秀译者、创新性设计书籍版式,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优质产品。新经典奉行“少出书,出好书,书出好”的精品图书出版理念,从本质上体现了以读者为本位的人文关怀。
3. 出版方还将读者本位意识延伸到产品销售和售后环节,为读者提供高效产品服务。如上海译文社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各级市场销售人员进行图书内容和销售技巧培训,以保证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四、注重版权保护与版权沟通
很长一段时期,名著汉译对版权问题不是很重视。1992年中国加入《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及《世界版权公约》后,根据规定,引进境外作品须得到作家本人或原作出版商的授权,并要按相关标准支付版税。以此标准来判断,此前很多外国文学作品的出版不具备合法地位。在此背景下,出版方革新思想观念,认识到合法引进版权的重要性,努力探索版权沟通之道,厘清图书出版中的版权归属问题。版权引进中的竞争非常激烈,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社科出版社、漓江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都争取过昆德拉中文版翻译的授权。99读书人、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也曾参与《百年孤独》的版权竞拍,上海译文出版社和新经典文化公司与以雄厚的图书出版实力、与对方良好的人际沟通密切相关获得授权。
新经典作为一家民营出版公司,注重引进版权合法性的同时,还注重取得授权后的自我版权保护。2012年南海出版公司将中国戏剧出版社告上法庭,控告被告侵犯《百年孤独》在中国的专有出版权,要求赔偿经济损失100万元。虽然最后法院裁定戏剧出版社赔偿损失8万元,但此举体现了原告的法律自觉意识,是运用法律保护版权的一次成功实践。
结 语
名著重译编辑出版实践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满足读者的不同消费需求,对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及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出版人应继承文化创新精神,策划更多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产品;在保证图书生产质量的基础上,革新市场营销手段,增强服务意识。同时,编辑出版创新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警惕图书营销中的过度宣传与虚假宣传问题,把握宣传尺度,杜绝书业恶性竞争,营造良好的出版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骏虎. 名著重译实乃画蛇添足[J]. 文学自由谈,2001(5):86-87.
[2] 南桥. 名著重译. 炒碗冷饭[N]. 新晚报,2013-02-04.
[3] 施晨露. 越译越好还是越吹越好[N]. 解放日报,2013-01-16.
[4] 徐鸿均. 关于出版创新的思考[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3):90-93.
[5] 陈国平. 出版创新的四个支点[N]. 中国图书商报,2007-09-04.
首先,大学教务处应该提高对于大学生课后阅读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课后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的观念,将大学生课后阅读纳入管理的视野。以前,教务处管理的视野仅限于课堂以内,各项教学管理制度都是课堂教学制度,学生下课以后,就不在教务处所管的范围。其实,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自学,课后阅读可能比课堂教学更为重要。教务处对学生课后阅读的管理,不能满足于一般号召,而要通过一些措施、制度来实现。例如,教务处可以设立“课后阅读辅导课”,可以举办文学名著和学术名著知识竞赛,甚至可以像汉语知识水平测试一样,设立课后阅读知识水平测试。教务处对学生课后阅读的管理,要突破此前仅仅要求学生做作业、做实验的做法,将课后阅读提升到与作业、实验同等重要的高度。
其次,文学院应该将学生课后阅读纳入学生培养方案。文学院领导应该认识到,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培养的一部分,学生培养还有另外一个重要部分――课后阅读。文学院应该制定学生课后阅读的详细计划,确定学生阅读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一名中文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至少阅读一百种左右文学名著和学术名著。学院应该组织各个学科的教师,制定一份能够代表大学中文本科水平的科学严谨的学生阅读书目,在学生入学之际,就将这个阅读书目发到每个学生手中。仅有布置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有一套落实、督促与检查的跟进措施。
第三,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纳入教学计划之内。教师每讲授一门课程,都要开列与之相关的参考书目。课堂上所讲授的只是部分知识,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课后阅读,像文学名著,学生一定要读原文,不能满足于教师的内容简介。对于文化学术名著,学生也应该亲自阅读,不能只听教师介绍观点。在讲授课程每一章内容之后,教师也应该开列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参考文献,告诉学生如何拓展知识视野。这些参考文献不能乱开,而应该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名著。例如,我们在课堂上讲授《诗经》,可能至多只能讲授10篇左右,剩下的《诗经》作品怎么办呢?这就要求学生课后自己阅读,一般来说,大学中文系学生应该阅读100篇左右的《诗经》作品。教师要告诉学生,扩大《诗经》阅读应该读什么版本,应该读什么参考文献。在学期中间和期末,授课教(下转第31页)(上接第28页)师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课后阅读情况进行检测,可以组织轻松活泼的各种读书报告会,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发表读后感,可以围绕某一作品召开研讨会。目前在各高校都流行学生给教师打分的评学制度,学生打的分数是教师晋升、考核的重要依据。不少教师怕被学生打低分,因此不敢管学生,不敢对学生从严要求,刻意地迎合学生。在这种心态支配下,教师想的不是如何培养合格人才,而是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满意。教师应该突破这种分数至上的心态,大胆抓教学,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第四,专职辅导员和专业导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是每周上几节课,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有时候,教师与学生的课后漫谈,所起的积极作用要比课堂教学大得多,这就是所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如今的大学里,上课铃响,教师进课堂;下课铃响,教师夹起皮包回家。学生在课后几乎没有机会接触教师。这种教师与学生分离的情形不利于学生成长。专职辅导员不仅要管学生的行政事务,而且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多读好书,走正确的成才之路。目前不少高校配有专业导师,他们更应该肩负起引导学生好好读书的重任。
第五,应该引导学生自觉阅读,提高学生课后阅读的自觉性。以上所讲的教务处、文学院、授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和专业导师的管理和引导,都还只是外力作用。这些外力最终要化为学生课后阅读的自觉性。只有学生有了内动力,课后阅读才不是苦差事,而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人生美事。只有学生自觉,他们才会见缝插针,挤出时间阅读。
随着网络多媒体的不断发展、普及,语文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现代社会的语文教师,应努力把现网络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相结合,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教学中,网络多媒体可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有效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网络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1.网络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教学是让学生阅读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把网络多媒体技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寻求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可有效突出阅读教学的重点,突破阅读教学的难点。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网络多媒体技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就是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置身作品时代、情境,把握故事情节,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入境、析境、建构、表达等一系列过程中,获得意义建构。并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
1.1利用网络多媒体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传统纸质载体的阅读,相对单调,甚至有一些枯燥,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因而导致教学质量底下。在信息时代里,由于网络多媒体信息量大、传输快,且形式多样,如果学生它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所以相对纸质载体有着极大的优势。同时,网络多媒体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时适当地运用网络多媒体,来补充、丰富阅读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沁园春·雪》一诗的教学,可设计成三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阅读。
在第一个环节——诵读中:可让学生欣赏笔者制作的《沁园春·雪》课件中的朗诵。打开课件后,屏幕上展示了与词作相配的古画、摄影图片,配合着古典音乐朗诵,并适时出现动态文字。在这样生动的情境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第二个环节——研读中: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诵读,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沁园春·雪》课件欣赏、诵读。此课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可以配图朗诵(有画面、音乐和朗诵),也可以对照朗诵(有诗词内容、音乐,有朗诵)。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让学生通过诵读,展示自己对《沁园春·雪》意境的理解把握,这样的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在第三个环节——鉴赏阅读中: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沁园春·雪》的方法,去鉴赏阅读课件中的“扩展阅读”《沁园春·长沙》,分析它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同时完成课件中的五个训练题。
在具体教学中,还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其感兴趣且乐意做的课外作业,如通过网络多媒体查找某位作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作品的主要内容等相关资料。上网,是大多数学生都非常乐意做的事,让学生,以他们乐意的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就比较有兴趣,也就不会对学习任务感到厌烦,学习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网络多媒体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对象就不再局限于课本、不再局限于文字语言,还有大量的文外语言、图像、图片。网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也给学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这时,教师应当做好引导工作,如根据阅读内容建立信息库,让学生共享;向学生推介相关的优秀站点;指导学生快速浏览网页内容,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负面内容,尽可能少接触、不接触负面内容。
1.2利用网络多媒体,创设阅读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里阅读,使学生产生愤、悱之情,产生阅读的急切感,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往的阅读教学,多采用文字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其信息组织结构相对单一、老旧,缺乏新鲜感,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网络多媒体下的阅读材料的呈现,则是多样化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网站下载相同的阅读材料,了解不同的观点。如果有兴趣,又有条件的话,可以开设班级QQ群,语文教师及全体学生都加入这一QQ群,学生的阅读感受、体验,可以在课堂上讲,可以在班级QQ群上讲,也可以只对教师讲或只对某些同学讲,从而使阅读教学的环境有了质的变化,让学生能就某一阅读内容的感受,及时与同学、老师交流沟通,且不受空间的限制,还能有效保密。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更能加快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要讲授基本的文学史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能力,整个教学应该体现出知识性、文学性、人文性和学术性的统一。而由于课时的限制,也由于学生基础的制约,独立学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更应该注重对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还原到文本,注重文学感受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淡化“史”的线索。当然,淡化不是彻底的抛弃,而应该以“史”为线索,将文学现象以及作家、作品串联起来,点面结合,让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个整体的认知。同时,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应该注意两点原则,理论性较强、研究性的教材尽量不选;过老的版本不选。既要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借鉴一些新的理论资源。
二、教学方法
在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中,应打破原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还原学生的学习中心位置,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开学之初,就应该对教学过程作出周密部署,安排好老师和学生各自讲授内容,让学生分头准备,老师给予适当指导。这种方法,笔者曾在讲授80年代小说时在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公关文秘专业做过对比性实验。汉语言班,提前布置,在老师讲完80年代小说概况后,学生登台介绍王蒙、张贤亮、贾平凹等重要作家及作品。由于学生课下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并自己动手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准备充分,所以学生反响热烈,教学效果明显。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培养了动手制作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课堂表达能力,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而公关文秘班采用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整节课学生除了在忙于记笔记外,很难有个人独立思考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应当增加讨论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性思维都大有帮助。讨论课也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精心设置问题,在确保学生阅读过作品后才可以开始。讨论课也应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和总结。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如在个别学校,每次课前拿出5分钟,交给学生,让他们轮流介绍最新读过的作家、作品,在扩大了学生阅读面的同时,也培养了一个班级浓厚的学习氛围。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现代化教学条件也应当充分利用。在有多媒体的条件下,应尽量用课件上课,一方面提高效率,线索性的标题和重要的内容可以在课件上展示,一目了然;另一方面,适当的加入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乃至音乐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讲述郭沫若的诗歌时,在课件中穿插了一段《凤凰涅槃》的朗读资料。学生被其中激昂的情绪所感染,整堂课都精神饱满,学习、接受的效果都非常好。再有,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访问一些文学网站、文学研究或评论网站。比如百家讲坛就是一块非常好的阵地,其中曾就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老舍、张恨水、张爱玲、钱钟书作过系列节目。还有世说新语栏目也同样是一档人文气息浓厚的节目。这些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自主学习,启发思维都是有帮助的。再者,还可以建立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资料库,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观看,既可以丰富学生对现当代文学名著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还可以比较文学原著与改编的影像资料的不同,从而深刻认识文学作品作为语言艺术的重要特征。甚至,部分学生可以以此为契机,作为突破口,做一种更深入的思考。笔者就有学生针对王安忆小说及影视改编进行比较写作毕业论文。课外实践活动的倡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组织学生排演现当代文学话剧,举办经典作品阅读报告会,开展现当代诗歌散文名篇朗诵会等。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焕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培养健康人格,真正地愉快学习、自主成长,更好地走上社会。
三、考评标准
一、以《考纲》为基础,树早读高考意识
现今早读课上,有的教师采用“放牧式”的方法“看”学生早读;有的教师则是一手包办,把早读课当作讲练课,见缝插针,于是早读课上不闻读书声,只听见老师讲解的声音……凡此种种,教师的不作为和“想”作为,都直接导致语文早读课的低效性。如何适应高中生的特点和高考目标,提高早读效率,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吕叔湘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而一定量的语言素材的积累是模仿的基础,而早读课是进行有效积累最好时间。同样,一位省级重点中学名师也曾说过:“高考语文高分也是‘读’出来的”。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改变语文早读课的观念,要变“单纯的记忆型”为“记忆——欣赏型——创造型”。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征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早读,做到“口到、耳到、手到”的早读新观念。我们的教师就要作些深入的思考,系统化设计,精心编排早读材料,根据《考试大纲》要求,多方位涉及高考信息,力争让早读课成为学生一整天愉快学习的积极起点,为学生一天的学习定下一个高昂激越的基调,为高考的有效复习做最有利的铺垫。
二、以《考纲》为突破口,细化早读目标
布卢姆曾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而目前早读课的最大问题就是无法提升学生的文化、文学素养,从而达到高效的复习效率。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有高中语文一盘棋的目标,确定早读目标教学意识。高考的学生关键不是背诵必考篇目,而是通过积累素材来拓宽视野,通过交流探究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为阅读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提升高考复习的质量。
如根据《考试说明》的知识点,语文教师就可以精心设计“热身活动、新闻点评、聆听经典、自由诵读”四大版块的内容。从高中一开始,就使学生树立高考意识,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早读课来识记名言名句,背诵美文佳作,博览国学经典和文学名著,追踪新闻热点,品评天下大事。为此,可以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1.人人参与,各个击破
早读,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首先,在人员安排上,应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融入其中,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比如欣赏“文学巨著或国学经典”,就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并分析抄写,早读课上“传递”到每位学生的耳中。每个版块都要有不同的学生参与,这样不但人人参与,而且还能各个击破版块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教师也体参与、共同攻坚。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编辑语文早读材料,印发给学生早读时读、记、谈、悟。如从《新华网》中选择的“新华网评”的经典文章,学生很是喜爱,就能提高语用题“时文评说”的答题效果和写作素材的收集。
2.系统筹划,全面提高
高中学生复习任务重,不满足支离破碎的知识,喜欢系统的全面知识;不满足于课本知识,喜欢有助于高考的内容。所以语文老师应该针对这个特点,针对考纲要求,系统筹划,在早读的安排上,更要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制定整体规划,然后再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每月、每周的计划;内容上要有包括大纲中背诵的篇目,要有经典作品,要有新鲜的写作素材,要有技能型的材料等;而且要有意把积累型版块与技能型版块交替进行,保证内容的全面落实,提高早读教学的有效性。
如“热身活动”环节,每年上学期,就可以以“经典美文”或“规范议论文”为主,不仅仅要求学生识记经典语句,更要求学生学习其写法,甚至还要求学生先仿写,不仅积累了写作素材,还提高了文章创作的结构意识;下学期,则注重最新素材的解读,教会学生如何选择素材、运用素材、分析素材等。“聆听经典”环节,则安排学生按照考纲中要求的《红楼梦》等7篇名著系统化复习,循序渐进;对于《论语》、《孟子》等文化经典,则要求学生先单篇、单则体悟,高二下期则混合领会,做到求同取异;对这些传世经典的诵读、体悟,不仅仅感染和熏陶情操,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考试的得分率。“新闻点评”环节,以时事、评论为主,让学生做记者,给同学点评国内主要新闻和当地新闻,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为高考写作积累素材和增强论辩能力做了有力的铺垫。
如若三年的语文早读课都能定计划、抓落实,学生们就能厚积薄发,不仅语言功底、文学素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能力也逐渐形成,而且高考复习的指标也会得到有效落实和提高。
3.监测点评,提升效率
心理学家布朗通过有趣的实验证明,有效的反馈机制是活动目标达成的必要条件。因此,若早读的任务不注重落实,学生就会产生懈怠心理。语文教师应要求全体学生参与,还要求他们互相监督,更要做好对早读效果的检查和反馈。
日前,“十八届三中全会与民营经济的机遇”论坛暨温州(中国)商人联谊会年会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年会上联谊会的工作报告言简意赅只用了20分钟,而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资委高级职称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徐东华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原副院长、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以及温州市经济学会会长、温州大学教授马津龙所做专题报告以及与企业家互动环节,从上午九点多一直延续到晚上。无论是演讲者还是听课者,无论是作报告还是在互动环节的提问与解答,大家都非常投入,直到结束还意犹未尽。
温州是一方古老、美丽、神奇的热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和改革试验区。改革开放以来,受温州“其货纤靡,其人善贾”的传统影响,温州商人发扬“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说了千言万语,想出千方百计”的温州“四千精神”,白手起家、艰苦奋斗;不等不靠、依靠自己;闯荡天下、四海为家;敢于创新、善于创新,闯出了一片片天地,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温州人的创业精神、自主精神、开拓精神、创造精神长期以来为世人所称赞和颂扬。但近年来温州受金融危机和部分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温州经济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需要理清思路,迈出新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召开的消息传出后,就引起了温州(中国)商人联谊会的充分关注。尔后公报提出的“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更令他们感到欢欣鼓舞。因此,他们经过商量,将11月底要举行的联谊会年会内容做了精简,决定请几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举行“十八届三中全会与民营经济的机遇”论坛。
上午论坛上,徐东华研究员就全球经济形势、国内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工业经济、企业治理结构等情况和政策性工作做了多方面的讲解,精到的分析、详实的数据和今后民营企业要把握的方向等内容,引起了与会者强烈的共鸣。下午,曹凤岐主任就中小微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得地位、作用与困难,建立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及民间金融合法化、规范化等内容作了讲解。他的精彩演讲不时引来热烈的掌声。之后曹凤岐、徐东华和马津龙三位经济学家现场回答了与会企业家提出的有关温州历史上的金融改革、最近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列》的意义、具体操作以及如何使以温州中小微企业为典型的中国民营经济如何走出困境等问题。现场企业家提问非常活跃,经济学家解答也很认真、到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温州现有780万人口中,有175万人在全国各地创业,有60万人在世界各地奋斗。2013年1月6日,一批温州商界精英和温州籍在京知名人士汇聚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温州(中国)商人联谊会成立大会,北京世纪天鼎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市第三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北京市政协委员林余存经推选和批准,担任首。林余存表示,温商(中国)联谊会成立后先后举办了几场论坛,尤其是这次论坛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民营经济的机遇做了深入的分析和互动,意义尤为重大。通过学习,大家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企业把握好方向,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他说,今后联谊会每年都将不定期地举行有关经济、科技、国学论坛和报告会,不断提升联谊会主席团成员的综合修养,把联谊会打造成一个学习型、创新型、紧密合作型的组织,为地方经济和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