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范文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

第1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实践教学体系 岗位操作能力 职业核心素养

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高职教育类型特色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较大比例,贯穿高职学生整个三年的学习生活。早在教育部16号文件中就强调高职“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依托于一个完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然而,现有的高职实践教学过多强调甚至只重视对学生岗位职业操作能力的培养,即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即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这种状况导致高职教育办学层次向中职教育下移,使得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的缺失。因而值得我们研究的是,如何构建一个“两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岗位职业操作能力和职业核心素养融入其中,在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着力职业核心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构建“两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岗位操作能力是指与所从事的岗位群相关的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它的特点是“外显”,是学生在其后的职业活动过程中对象化的呈现,如果将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喻成一棵大树,岗位操作能力就好比树冠,外显而直观,是学生适应专业工作岗位的保障,也是学生能力自我展示的平台,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为例,就是学生的商务翻译能力、商务英语写作、外贸流程中各个节点操作的能力、国际商务开拓能力。职业核心素养是指除岗位所需技能之外的基本能力素养,它的特点是“内凝”,是学生在其活动过程中非对象化的结晶,就好比大树的树根,内凝而隐含,是支撑学生整个职业生涯成长的根基,支持个人职业生涯的转变和过度,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把职业核心素养分成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外语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变革八个方面。

随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才的需求日渐回归到其本来面目,我们对高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对用人单位的抽样调查证明,用人单位用人标准日渐回归“能力本位”,他们更看重人才的综合能力,也就是既具备较强的岗位操作能力,又拥有较高的职业核心素养,学生毕业后既能尽快从事专业岗位群的岗位工作,又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就业结构的变化,应对职业岗位繁杂多样且灵活多变的形势,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未来职业技术变化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必须兼顾岗位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核心素养的养成,构建“两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个交叉动态的统一体系中,岗位操作能力和职业核心素养两者缺一不可,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迁移和转换、相互渗透和贯穿、相互促进和发展。

二、“两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

在两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框架中要将“职业核心素养”和“岗位操作能力”进行有机地融合,使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岗位操作能力”形成贯穿整个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一方面,设计侧重点不同的实践教学项目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和“岗位操作能力”,即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中有针对性的设计以促进“职业核心素养”养成为主的实践教学项目,和以促进“岗位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教学项目;另一方面,在侧重“职业核心素养”养成的实践教学项目中融入专业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侧重“岗位操作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项目中融入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下就以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为例:

第一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以提升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为主,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职业心理适应和调节能力及用英语表达的能力,同时通过第一阶段的实践教学,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初步感知外向型企业、企业岗位群、企业经营活动。后三阶段的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为主,着重训练学生与专业对接的进出口职业岗位群的岗位操作能力,通过三个重构实现提升学生岗位操作能力的目标,一是重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融入与未来职业核心素养相关的内容,如在外贸单证缮制中的诚实与信誉品质、电子商务实训中的信息筛选、国际商务谈判实训中的跨文化交流差异等;二是重构实训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三是重构实践教学考核的评价体系,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对过程与结果的考核相结合,在引导学生提升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遵守纪律、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模拟交易会”实践教学考核为例,学生实训的评价内容和权重分配:

三、“两位一体”实践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重构高职实践教学内涵的价值观,构建“两位一体”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思联动增能力,知行统一强素质,超越知识的教养,才是教育的根本。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也应将“立德树人”当作根本任务,并将这一根本任务融入到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中,着力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然而目前在绝大多数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框架中未将“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纳入其中,很多人认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基础课和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实践教学的任务和宗旨就是培养学生“岗位操作能力”,殊不知“职业核心素养”的养成应是贯彻整个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也应加强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因而高职教育界需反思将培养学生岗位具体操作能力当作唯一教学任务的实践教学,重构高职实践教学内涵的价值观。

构建能完成“两位一体”实践体系教学任务的高素质能力师资队伍。要保证“两位一体”实践体系的有效实施,必须具备一支既能教学生动手,又能教学生动脑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这就决定了开设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师,一方面,要有丰富的本专业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本专业岗位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有比较丰富的理论和专业对口知识、较强的高职教育理念、较高的高职教学能力,以及较好的职业核心素养。在师资队伍构建过程中,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下企业锻炼,要求开设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师结对一位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实践课程方案设计、实践课程教材编写、实践课程指导交流、应用研究的合作伙伴,形成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建立较完善的教师培训再教育机制,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核心素养、高职教育理念及实践教学能力。

建设能满足“两位一体”实践体系教学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是满足“两位一体”实践体系实践和应用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完成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的物质基础,左右着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以及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在当前高职教育环境中下,大部分的实践教学任务仍然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校内实训基地承载着大量的实践教学任务,在实现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在建设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建设适合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形态的仿真模拟实训场所,满足如模拟交易会、模拟商务谈判、模拟外贸操作流程、商务ICT等需要模拟操作的实训项目;另一方面,是校企合作共建经营性的实训场所,让学生能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和职业氛围,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边学边做,学做合一,为顶岗实习打好基础与就业“零”距离。在共建经营性的实训场所过程中,一方面,要确保实训场所的经营性;另一方面,要凸显实训场所的教学性。在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还需建设一定规模的校外实训基地,拓宽学生的实习实训空间,扩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张尧学.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中的报告.北京会议中心,2009-7-7.

[3]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学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5]聂继德.高职英语类专业实习实训模式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6]郑晓泉.注重实践教学设计 提升实践教学实效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5).

[7]郑晓泉.论外语课堂上的社会性情感[J].吉首大学学报,2008.

[8]丁金昌.基于“三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J].2010-9-16.

[9]丁金昌.高职人才培养不可替代性的策略研究[J].2010-09-25.

第2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4-068-2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高中生物课程应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宗旨。学科的核心素养,既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总目标,也是高考生物学所考查的高阶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成为亟待教师探究并解决的问题。

高考生物遗传学可考查的内容丰富、途径多样,能体现考生生物学素养层级。遗传学试题考查的知识兼具广度与深度,能力目标涵盖了4个维度。尤其是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素养。下面笔者将以遗传学部分章节的教学为例,来谈一谈为什么、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为什么要加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1.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是课程教学本身的需求

科学思维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包括所有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思维过程。《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版)》中,对遗传学板块的要求比如“运用模拟植物或动物性状的杂交实验,运用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由亲代的性状预测子代的性状”“以人类红绿色盲或血友病的研究为例,分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的特点”等等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演绎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是指学生能够针对有价值的问题、疑问、难题或者想法进行研究,基于好奇与困惑来理解生命观念、建构知识。遗传学三大定律,是科学家通过假说演绎法获得的。因此,遗传学规律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是如何探索遗传学规律,更好地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演绎法,同时作为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它也能帮助学生建构生物学知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以及伴性遗传。

2.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是适应高考的需求

历年高考实测数据显示,遗传学试题区分度较高,可对考生进行有效的区分和选拔,助力高考服务选才核心功能的实现。根据2014-2018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生物试题的实测统计数据可知,遗传学试题相对较难,零分人数比较高。究其原因,一是考生对计算类题目的“原生恐惧”,二是理科综合试题作答时间有限的“主动放弃”。

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育不是没有思维过程的事实性知识的累积,不是教师将思维传递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个人的思维过程。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笔者在遗传学的教学中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尝试。

1.巧设问题,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分析遗传现象背后的原因

比如: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这一节的学习中,首先抛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对相对性状在遗传时具有怎样的规律,那么如果双亲之间具有两对相对性状,它们在遗传时每一对是否还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相互之间会不会相互影响”,引出这节课要研究的主题。这也是后面在分析實验现象时要紧扣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设置怎样的实验方案呢?”“孟德尔也是这样设计的。孟德尔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你觉得黄和绿、圆和皱在遗传时每一对是否还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你的依据是什么?”“对实验结果中F2既有与亲本相同的黄色圆粒、绿色皱粒,又有与亲本不同的绿色圆粒、黄色皱粒,你能否做出相关的假设或解释?”“F2的不同表型的比为什么近似于9:3:3:1?”这样就避免了知识的直接灌输,能够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一定的问题。另外,在用棋盘法进行结果分析之后,再次以问题串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图中,有哪些不同的基因型,比例各占多少?表现型有哪几种,比例各占多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能否从图解中找出一定的规律?”“如果不画图解,你能否快速地得出有哪些基因型?及某一种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学生们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许会有一定的障碍,或者完成得不够好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能够自主地发现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

2.深入剖析,精辟点拨,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精髓

在遗传学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就是假说演绎法,最基本的研究方案就是杂交、自交和测交,这些可以说是贯穿整个遗传学教学始终的。然而学生们往往忽视了这种方法本身,只关注遗传学的基本规律,或者对这种方法的理解不够,无法在学习和实践中进行相关的运用。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剖析和点拨,帮助学生领悟其精髓。比如:“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过程。在学习摩尔根的果蝇的眼色遗传实验时,在观察到相关的实验现象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果蝇的眼色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为什么?”“F2中白眼都是雄果蝇,你是怎么看待这个现象的?你觉得红眼白眼基因应该位于什么样的染色体上?请说明理由?”“你怎么向他人证明你的观点?”“你有哪些可行的方案,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果是什么?请用图解表示出来。”而学生在做完他的相关的方案设计以后,就可以点出来,摩尔根也是这样做的。还可以引导同学们反思,其实自己在设计方案的时候,用到的自交、杂交和测交就是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案,我们在研究相关问题的时候关键就是要找对合适的亲本来进行。通过演绎既要能解释已有的现象,又能准确预测未知实验的结果,才能证明自己的假说是正确的。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演绎,以及如何评判演绎的结果是否正确。

3.自主尝试,探索总结,推动学生发现特殊的规律

在伴性遗传这一节中,关于如何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置一直是一个难点,但也是高考常考的点。它对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都很高。要想真正让学生掌握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和总结规律。在学习红绿色盲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人类关于红绿色盲有多少种可能的组合,不同的组合下子代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哪些组合下子代会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为什么会不同?”当学生真正找出这些特殊性的时候,再请他们思考“要通过某种方案确定某性狀的遗传是否是伴X遗传,有哪些可行的方案”时,他们就能较快地说出自己的思路了。有了红绿色盲的学习基础之后,再来推进学生啃硬骨头“区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置”。首先以XY染色体的示意图,让学生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有哪些可能的位置。然后再来分别研究不同位置上的遗传特点。这里最难的就是XY同源区段的遗传。仍然可以先问学生“如何探究XY同源区段的遗传特点”“你觉得它与常染色体遗传比较像还是与伴X遗传比较像”“你打算怎么做”。比如关于基因型的书写、组合的类型等等。当学生自己写完12个组合的结果以后,就能很快找出特点了。这时,可以点拨一下,让学生知道,我们需要关注的就是它在什么情况下会表现出伴性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些组合下子代会表现出雌雄的不同”,强化理解,而这些特殊的组合就是我们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然后拿出相应的例题,让学生来区分“常染色体与XY同源区段的遗传”以及“伴X遗传与XY同源区段的遗传”,自己尝试总结相关的规律。

第3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范文

一、导入过程

笔者在进行这节课程的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进行导入的,在课前笔者让学生查阅了相关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资料,在课程开始前请学生汇报。笔者没有过多参与这个过程,只对学生的汇报内容进行了总结,这种导入方式通过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及课上汇报完成,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学生通过汇报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查阅资料时会看到很多相关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可能去看相关内容,一旦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的探索精神就被激发出来。

二、新课讲解

在整个新课的讲解环节中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是对海水资源的内容尽心归纳总结,包括其特点、分类以及开发难题等。这一部分内容笔者只列出了问题请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主要为了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这一部分内容笔者不细致进行介绍)。第二,是设计两个实验方案。其一是海水淡化,其二是证明海带中存在碘元素。第三,是进行实验操作。第四,是交流分享,梳理知识点。

1、设计实验方案

1.1海水淡化

在让学生设计这一部分内容前笔者将学生们分成小组来完成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分组后笔者首先带领学生们回顾了蒸馏实验,因为这个实验与海水淡化的原理是相同的,笔者以这一实验来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在设计方案时笔者被一个小组的设计方法吸引住了,他们采取分工方式来进行实验设计,一名学生负责将实验目的、材料准备等工作,三名学生来设计流程,最后进行总结,看是否有遗漏的内容。

1.2证明海带中存在碘元素

在第一个实验方案设计完成后,笔者将刚才设计较好小组的方式进行了表扬,之后继续设计下一个方案,在设计这个方案时笔者渗透给学生一个内容,让学生再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以此来记录在提取证明碘存在过程中溶液的变化情况以及进行方程式的推导。

在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时,笔者除了在设计实验表格上进行了引导,其它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笔者发现这种方式要比学生自己去设计更高效,并且在设计时,学生们还能互相提出意见在遇到问题时不必受到一个人的思想限制,大家能一起配合解决,以这样的方式来完成实验的第一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这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学生在自己设计了实验方案后,就会有对实验探索的欲望,想看看能否通过自己的实验方案,能否完成最终的实验,这个?^程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一点同样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验操作

学生们完成设计后,笔者看到学生们跃跃欲试想要进行实验操作,于是笔者利用学生的这种情绪,让学生展开实验操作,在操作前笔者简单的将一些危险性问题进行了总结,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规避。笔者选取实验中的一个片段来分析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进行海带中碘元素的检验时笔者发现有一组学生在最终的检验环节总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其它小组的学生都完成的很好,笔者发现其它小组的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并没有去帮忙而是在观看,这时笔者意识到学生们缺少关心帮助的意识,于是笔者准备给学生们讲一个科学家们共同努力研究出科学成果的故事,开始时学生很疑惑不明白笔者为什么在实验课上将故事,当笔者讲完后一名学生说:“老师我想去帮帮他们。”这时学生们纷纷要帮忙,很快这个小组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将实验完成了,原来是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没有进行充分的检验,致使碘的提取量不足,在检验时没有出现应有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没有硬性要求学生们去帮忙,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自己去体验,并拥有这样的核心素养。

3、交流分享、梳理知识点

在实验结束后,笔者带领学生们一起交流,并去探讨一些植物提取物质的方法,同时笔者还带领学生分交流海水资源开发对人类的作用,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各抒己见,表达看法,笔者还提出了一些地区的人民由于缺碘而产生了许多疾病,并展示了相关图片,学生们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事,在看到这些图片后很震惊,笔者借此让学生们表达自己如果有能力如何去帮助他们,这样的交流与教学有关系,并且在学生观看图片时会对事物有新的认知,并且当学生看到那些由于缺碘而受到病痛折磨的人时会产生一定的同情心,并会拥有一定的人文情怀,这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现。

第4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范文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学校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必将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教学必将取代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学.

1核心素养内涵

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同职业上的实力与人生的成功直接相关的涵盖了社会技能与动机、人格特征在内的统整的能力.牵涉到不仅“知晓什么”,而且在现实问题情境中“能做什么”的问题.“核心素养”的核心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兴趣、动机、态度,而在于重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须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

2探究式物理教学模式

高中新课程积极倡导探究式教育:“要改变课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物理教育应该以探究式教育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促进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内在品质.

华盛顿大学物理教育研究组编写的“探究物理(Physics by Inquiry,1996)”一书的前言中指出:“探究物理由一系列以实验为基础的单元组成,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物理学和物质科学.学生通过深入地研究简单的物质系统及其相互作用,获取科学过程的直接经验.学生从自己的观察入手,发展基本的物理概念,使用并解释不同的科学表达方式,建构具有解释和预测功能的模型.所有单元设计都有明确的目的,发展学生的科学推理技能,提供将科学概念、表达方式和模型与实际问题建立联系的实践活动.”

物理学是在不断追求认识统一性的探究过程中发展的.物理课不应当是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习题的结合,而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不断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过程.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这是体现物理学的本质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相统一的要求,是国际物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3核心素养体系下的探究式物理教学

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条件、教师素质能力等各方面的影响,核心素养体系下的探究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教学组织形式.

3.1课堂演示共同探究

(1)适用: 这种组织形式一般针对新课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实验,由于实验器材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或是实验难度大,仪器精密,要求很高,或是具有危险的、有毒的一些操作,学生不能够直接操作实验.如一些电学原理实验:原电池、变压器等;或者是一些小实验,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师生共同探究.

(2)操作:①准备实验仪器,结合仪器对实验步骤进一步调整完善;(主要由教师在课前进行)②明确探究目的,进行适当的猜想、假设;③制定探究方案,明确探究所需仪器、制定探究步骤(这一步可以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完成,或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④师生共同实验,发现问题,记录实验现象、结果;⑤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结合以前所学过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⑥师生一起对实验进行总结,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 ⑦共同得出科学的探究结论.

(3)意义:在这类操作中教师是表演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观察者和参与者(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保证能够满足演示实验的一系列条件.这种组织形式学生不必做太多的准备,但需动脑、动眼、动耳、动口等.这种方式不需要往返于教室和实验室及其他场所,而教师要事先准备,使得实验可见度大效果明显,便于观察,并且确保实验成功,但学生动手相对较少.在这种实验中教师要不断的提问学生,让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设计.虽然不是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但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或教师的不断设问学生的思考回答,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中,可以很好的提升同学的专注力、记忆力和思考力.通过这种方式能很好的培养与他人积极交流、多样化表达的能力,形成学会改变,包括接受改变、适应改变、积极改变和引导改变的能力.

3.2分组实验探究

(1)适用:这是最典型的探究教学形式,基本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是我们所倡导的积极探究方式,也是学生最喜爱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目标,教师做好周密安排.各实验小组成员合理分配,实验时做好分工,使得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分组实验探究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课堂上的分组探究,主要针对一些较小问题的有目的的探究;第二种是到实验室进行的分组探究,主要针对比较重要的物理规律的开放的探究;第三种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组成的兴趣小组,主要针对能力提高或者是进行一些课题的研究或研究性学习.

(2)操作:①明确实验目的制定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所需仪器、制定实验步骤(根据教学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②准备实验仪器,结合仪器对实验步骤进一步调整完善(根据实验所需,让学生自己到实验室挑选仪器,根据所能获得的仪器适当修改实验方案);③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发现问题,记录实验现象、结果;④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处理;⑤对实验进行总结,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 ⑥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⑦教师评估,指导,小组间的交流;⑧学生最后总结.

(3)意义:利用分组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对物理教学中的一些规律、问题进行更加形象直观深入的理解,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包括对实验方案的修正,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分析、总结,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在分组实验过程中,组员之间的相互协作,互相帮助也给了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通过分组实验探究,让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做事(包括职业技能、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和创新进取、冒险精神)、学会共处(包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同理心和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学会发展(包括促进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多样化表达能力和责任承诺),核心素养得到了发展.

3.3户外体验探究

(1)适用:在教学过程中,会有一些涉及到生活生产的设备和仪器,一般中学也不可能把一些大型机械买回(有些也无法买,如船闸等)专供参观和演示.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户外进行体验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曲线运动中的圆周运动时,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走进大型游乐场,体验荡秋千、海盗船、摇头飞椅、过山车、丛林飞鼠等等,体验圆周运动、超重失重.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亲身体验,物理教学应该大量增加学生的这种亲身体验的机会.

(2)操作:①明确探究目的,制定合理探究方案;(有时可以先适当的进行理论上的研究)②考察探究地点、条件是否具备(根据所需,由教师或学校出面进行联系);③学生各自制定方案,设计表格,准备记录实验现象、结果;④现场在教师(或当地工作人员)指导下进行体验探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结果;⑤对结果数据进行处理;⑥得出科学的结论;⑦相互之间进行交流;⑧教师评估,指导;⑨学生最后总结,写成报告;⑩教师将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奖鼓励.

(3)意义:这种形式要求与有关单位联系,保证参观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应注意交通及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在探究中学生们不断的将自己平时在课堂上学习所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体会了知识的实用价值,感受了用自身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碰到的问题不断的分析解决,学生的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认识自然、认识环境的跨学科素养得到了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创新进取、相互交流、信息互动的能力,使终身学习的能力获得很大的提高.

3.4家庭式亲子探究

(1)适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我们教学的重要资源.利用家庭中常用的一些生活用品或发动家庭成员来完成探究比较可行.课题要求难度不大,器材容易找到,观察现象比较直观,活动过程中一般没有危险.如探究活塞式抽水机工作原理,观察水的沸腾,模拟安装家庭照明电路等等.

(2)操作:①明确探究目的,制定合理探究方案;(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选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结合各自家庭特点进行合理选题)②学生与父母家庭一起制定方案,设计表格,准备记录实验现象、结果;③家庭共同进行动手探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结果;④对结果数据进行处理;⑤得出科学的结论;⑥教师评估,指导;⑦家庭最后总结;⑧学校将家庭的探究结果进行评奖给予鼓励.

第5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范文

摘 要: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将成为当今地理教学和评价的重要指标,应融入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中。本文介绍高中地理课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分过程性评价和测试性评价设计了评价量表,并Y合地理核心素养制定对学生学业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方案。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课程 学业质量评价

一、高中地理课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

高中地理课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应该包含测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不仅评估学生对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行为等情况,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应该渗透到学业质量评价中,和测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结合。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供的三种较为常用的评价方法:观察法、档案袋法、测试法,将高中地理课程学生学习质量分成三块分别评价,观察法、档案袋法主要运用于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学习的行为和学习的情感态度,档案袋记录学生平时的学习成果,测试法包括单元测试、期中期末测试。其中,地理档案袋可以很好地记录和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可以在平时课堂学习过程中观察,也可以在测试卷对应内容中考查。除此之外,为了引起学生、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基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单独设计量表对学生达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强调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注重与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评价的结合,真正达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和评价方法的多元。

二、高中地理课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量表

说明:(1)过程性评价中地理课外知识拓展和地理竞赛类不设减分项,满分各为10分,加完为止,其他各项基底分为5分,满分10分,评价者按照量表给定的项目,根据被评价者的实际情况扣分或加分,扣分及加分额度为0到5分,酌情给分;(2)测试性评价中,期末测试成绩100分,其他三项满分各为10分。总分具体算法为:期末测试成绩×60%+(量表总分-期末测试成绩)×20%,即期末测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满分100分。(3)由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完成,其中教师要注意在试题的编制中融入对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空间思维、地理实践力的考查,综合成绩为(学生评+同学评+家长评)×10%+教师评×70%,满分100分。

三、基于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量表

21世纪以来,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以课程改革为抓手,高中教育尤为关键,地理核心素养应运而生。通过对百年地理课程文件及教材的梳理,地理核心素养最终确立为四条,分别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1]。其中人地协调观指学生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是学习地理的基本价值观念,地理实践力指学生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综合思维指分析地理事物中所包含的各要素及相互关系、多角度多要素思考的能力,区域认知即学生分析区位条件,认识区位特征,能够用区域观点进行地理分析、评价的能力[2]。

目前,地理核心素养已有5个层次的水平分级,但这五个水平分级没有和学生学业水平真正联系起来,没有和学业成绩连在一起的评价都不会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如何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其评价,如何在测试中得到体现,如何做到有操作性、约束力,笔者结合现实学生的情况,将四个核心素养分别设置了三个扣分项和两个加分项,这些项目主要通过在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观察、档案袋结果的呈现情况和学生的反省实现,具有一定的现实操作性,在地理学习中结合使用,既提醒教师平时多涉及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又引起学生对地理核心素养足够的重视,让学生了解自己地理学习应努力的方向。

说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包含大量观念性、思维性的评价内容,所以此量表的作用主要用来提醒学生、激励学生和鞭策学生,促进其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认知及养成。各项基础分15分,满分为25分,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评价为辅,总分100分。为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应将地理核心素养纳入最终的高中地理课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具体算法为:期末测试成绩×60%+(量表总分-期末测试成绩)×20%+地理核心素养总分×10%,满分100分,其中要注意的是期末测试成绩60分以上为及格,总分60分以上为及格,双及格才算真正的学业质量合格。

制订这份高中地理课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方案,是对地理核心素养5水平划分的认同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的思考,地理核心素养已经被明确要求写进课标,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每个地理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评价同样重要,它将成为地理教学的标杆。笔者认为这份学业质量评价量表只适用于地理核心素养颁布的初期阶段,起预热作用,未来随着新版课标的颁布,应该有专业可行的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方案在每个中学得到普遍使用。

参考文献:

[1]汤国荣.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9):119-122.

第6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范文

关键词 细胞模型 制作活动 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引言

师:生命精彩无限,细胞奥秘无穷,一个小小的微粒,却奇妙地影响着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用细胞模型这把钥匙打开细胞之门,走进神秘的细胞世界,去解开一个个科学之谜。

2 活动背景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让学生领悟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模型制作是对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抽象处理的学习方法,利用模型的形(形象化、直观化、简约化)去揭示原型的神(形态、特征、本质和规律)。

3 活动流程

3.1 活动前动员

(1) 教师网上搜集学生制作模型的活动视频,筛选、剪辑后,制作成短小又不乏精彩的视频;(2) 制作优秀细胞模型的展播视频;(3) 展示往届学生制作的各种细胞模型;(4) 营造模型制作的激情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2 活动前准备

(1) 学生分组、分工;(2) 教师参考要求:具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特点。每天下午第四节课在生物实验室进行制作,为期一周。由5名教师、10名学生组成评委。评比程序:宣布评分标准模型展示模型解说模型答辩现场打分颁奖仪式。

3.3 制作过程

学生小组讨论制作方案、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方案的可操作性等;预期模型制作过程,对所遇困难,提出解决方案,进行修正、完善;在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既有明确分工,又要相互协作,既要明确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又要通过感性材料和创意设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领悟从实践上升为理论的成就感;最后小组讨论、总结制作模型的流程,归纳该模型在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等方面的闪光点。

4 活动案例(表1)

5 活动反思

5.1 认知方面的误区及分析

(1) 尽管制作模型颜色不做要求,但通过统计发现大部分小组都把制作细胞壁的材料颜色选为绿色或涂染成绿色,误认为植物细胞应该是绿色,却未进一步分析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2) 细胞核机械定位在细胞中央,从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考虑,认为细胞核是细胞的“中央司令”,没有从细胞整体角度考虑,疏忽了细胞质流动性的理念。

(3) 过分依赖、模仿课本亚显微细胞结构模型,使细胞器的数量、定位与课本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像一致,未充分理解细胞结构统一性和差异性的生物学观点,缺乏创造性。

(4) 忽略了各个细胞器间的大致比例关系,有“鼻子大过脸”的嫌疑。查阅相关资料不够详实,未了解不同细胞结构和不同细胞器的大小及比例关系,没有从局部与整体的观点考虑布局。

(5) 未能充分考虑形神兼备,注重形态的相似,忽视结构的凸显(如线粒体模型,选材上注重球形或椭球形却忽视了如何增大内膜表面积等结构),不能很好地体现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6) 展评讲解环节,大部分小组代表视细胞模型(静态)等同于原细胞(动态),没有理清模型与原事物的关系,模型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静止的事物生动化,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生命的内在规律,解释原型的本质和规律。

5.2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的培养

刘恩山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指向标,是教育目标的抓手;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学科课程中的分解和落地;生物核心素养是课程宗旨,指学生持久的品格和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后终身受益的结果,能展现生物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开展细胞模型制作活动是构建学生有效获得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之一。

5.2.1 形成生物W科思维方式

生物学科思想是人们在认识自然界各种事物变化的时间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思维意识。细胞模型制作体现着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思想,局部与整体的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思想,强调建构模型分析问题的思想,强调直观实践性解决问题的思想。

5.2.2 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

尽管模型制作费时费力,但模型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了更形象的认知和体验,激发起学生的创意和制作的欲望,使基础知识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是连接理论与应用的桥梁,既利于相关知识理解,又提高了动手制作技能,便于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5.2.3 培养探究与创新的科学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景,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建构模型时,学生需要确定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检验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亲历思考和探究中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参与,不断分析、交流、答辩、反思和修正,极大地丰富了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5.2.4 培养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模型建构中,教师通过设置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扬长补短、共同建构,开展生生间、师生间等多种交流活动,使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对自己和他人的成果进行反思,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1] 朱正威,赵占良.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4-55.

第7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发展情况、教学内容等因素,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这也就意味着高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更要积极应用新思想、新方法,通过合适的渠道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一、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学生作为公民应当具备的一种对自己、他人、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不仅有助力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以后的成长。体育教学本身具有实践性、集体性等特点。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要重视完成自己所担负的任务,更要重视与他人之间的协作,真正体现出责任。为此,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集体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以田径内容中的接力跑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其中。首先,教师要讲解清楚接力动作的要领及技巧,确保接力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其次,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小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原地交接棒练习,而后进一步指导学生在慢跑中完成交接棒练习。这样通过完成具有相互配合要求的练习活动,便能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完成自己的任务,并积极与他人协作。最后,开展小组之间的接力跑比赛,通过竞争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从中能够发现,在团队活动中更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为此,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各种集体活动,并采用激励、竞争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其能够真正理解何为责任。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僵化。这并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正因为如此,在教育改革之后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禁锢,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高中教师应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只有高中生具备创新意识之后才能勇于改变、积极创新。对此,高中体育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发现教学法,积极启发引导学生,使其主动参与到各种思维创新活动中,并在活动中获得创新意识。以球类运动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查找各种资料、书籍,找寻答案。如可以设计球类的运动规则、技巧等问题。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主动性,从而获得创新意识。其次,高中体育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使其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新能力。以篮球投篮教学为例,大部分学生中远距离投篮的命中率都非常低。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低命中率,有没有解决方法,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这样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时,高中体育教师应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一步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依据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制订与教学计划同步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并落实到每节课中。总之,高中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应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8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范文

依据新课标及学科思维品质要求,以互动共生、问题探究、深度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改变教师课堂讲的多、灌输的多、以完成讲课进度为教学任务等教学现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民主平等的生关系,指向为培养21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全球化时代的“新人”而构建的深度、智慧、生态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实施方案、考核量表等。各教研组长结合教研组的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情况修订学习案和习题案。把全体项目人员的思想统一到构建“学生学习中心型课堂”的要求上来,定期组织观课、晾课、评课,示范引领,榜样带动。

开展相关活动,推进“学习中心型课堂”模式落地。进一步明确“学生学习中心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从核心素养层面进行建构,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各学科组根据“学习中心型课堂”教学要求开展研讨,开设组内研讨课,逐步调整完善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基本流程。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划分小组,完善班级小组文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深入班级听课,在进行个别交流指导的基础上及时在年级、全校范围内进行总结通报。

第9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范文

一、教给学生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五要素中起着基础作用,它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和传递下来的宝贵遗产,它是今后学生从事科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初中阶段通过物理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物理的基本知识。物理教学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的教育目标,必须注重知识获得的途径和方法。学生主动地有意义地建构起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是有利于学生探究、合作、交流、对话、创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科学能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科学素质教育的第二个方面应该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应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1、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依据、以理论为先导,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对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概括、综合,以达到形成概念、掌握理论、启迪心智、陶冶情操之目的。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有关实验,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学生可以直接通过实验事实、运用物理原理,分析、判断、研究、解决物理中的实际问题。物理教学的这些基本特征有利于加强科学观察、科学测量等诸方面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科学认识、科学思辩、直觉思维、大胆想象等多方面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更有利于加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等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科学能力的培养。

2、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物理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有关物理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初中生受生理、心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缺乏敏锐的观察力,甚至对一些异常现象也视而不见,不能发现问题。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矛盾,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如“声音的传播”实验教学,由教师将响着的手机放入密闭的容器中,逐渐抽出容器中的空气,让学生听声音响度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手机的响声由大到小直至听不见的原因是容器中的空气逐渐减少,从而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3、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地获得和探求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①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②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训练。

三、教给学生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是有一定难度,但教给学生普通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是整个实验的精华,是科学方法的具体体现。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研究及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学生不但逐步认同了实验方案,自己总结操作注意事项,而且在多种方案的比较过程中,逐步掌握方案评价的方法,甚至创造性地得出结论,使所学知识得以应用。

四、培养学生科学意识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很多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物理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的特点。例如,可以促使学生逐渐树立起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树立起尊重事实的观点,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树立为科学而不断探索、不断奋斗的观点等。

要促进学生形成物理科学意识,最主要的手段应该是让学生参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物理问题,让学生形成物理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观点。

五、重视学生的科学品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