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内容措施一、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不仅仅是学生学业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高中学习压力较大,并且高中学生大多心智不够成熟,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极易出现问题。当前,高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而职业高中的学生尤其突出。职业高中对职业高中学生来说,几乎都不是其首选学校,而是由于成绩不够等因素迫不得已的选择。因此,职业高中的学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定的挫败感,感觉自己比别人“低一等”。当他们进入职业高中后,发觉教育内容大量包含培养专业技能的课程,同自己的规划差距很大,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他们感觉焦虑,从而形成严重的受挫感。因此,职业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思想的贯彻。

二、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学习辅导

作为学生,职业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学习,因此学习的辅导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学习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职业中学的教学内容更多地侧重于实用教育,需要学生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及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学习辅导,要在知识学习的方法辅导的基础上,增加技能学习的心理辅导。

(二)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情绪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心体验,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支配作用。因此,情绪辅导十分重要。情绪辅导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达情绪,有效控制情绪,合理宣泄情绪。社会交往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友谊,是学生多彩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社会交往辅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同学交往的方法,积极面对交往中的困惑,增强交往的能力。

(三)职业辅导

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的种类繁多,加拿大编制的《职业分类辞典》把职业分为23个大类,81个小类,499个细类,共包含7500个不同职业。选择正确的职业,有利于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精神追求,有利于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还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稳定,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作为职业高中的学生,现在就要面临自己所倾向职业的选择,因此,职业辅导在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职业辅导的内容包括职业内容的介绍,学生自身的特点了解,职业内容与自身特点的匹配,社会情况的了解。职业辅导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职业的特点,提高对职业和自身特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职业。

三、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要举措

(一)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在遇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求助资源,提供有效的帮助。在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下,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建立一个由学校管理层到系部级再到每个班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再配合心理咨询室、校团委和学生会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监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充分利用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室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辅导课有着不可撼动的主体地位。在心理辅导课上,老师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确立明确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教给学生具备实用价值的心理调节方法,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通过心理辅导课,学生系统地掌握了心理卫生知识,形成了全面的、科学的健康观,认识到了心理健康对于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辅导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以活动引出结论,更加生动形象、印象深刻,深受学生欢迎。心理辅导课是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而心理咨询室解决的就是学生的个性问题。因为心理问题有其私密性,学生大多不愿将其公开,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具备保密性和专业性的心理咨询室的存在就十分有必要了。心理咨询室有着舒适的环境,再配合专业的咨询师,能帮助学生处理好各种困惑,提高其认知水平,进行心理调整,达到心理平衡。

(三)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生处在学校的大环境中,与他交往最多的还是同学。学生活动内容新颖,能够给人以新鲜刺激,使人身心得到享受,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可以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学生毕业后就可能步入社会,多参加社会活动有利于增强他们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内容融入到学生活动中,可以达到社交组织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双提高。

(四)加强家校联系,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是学校教育远不能及的,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家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加强和家长的沟通,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达成一致,增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职业高中的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育群体,他们有着更多的学习问题、心理问题、就业问题。所以,职业高中的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学质量及水平,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办法[J].教科文汇,2007.

[2]王小平.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

[3]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 2002.

[4]林崇德.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第2篇: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2012年,教育部修订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明确了新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的工作方向。

从近年实际来看,各级中学普遍开始重视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得到改善。一是普遍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多数学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电话等,建立了组织机构,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二是普遍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和队伍。大多数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的德育教师、班主任和医疗保健部门的医务工作者也都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初步形成了一支有力的教育队伍。三是能够经常性地开展工作。各学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向学生传授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的知识理念和心理调控的方法和措施,提升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但是,尚存在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一些问题。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知程度不够,一些工作往往停留在宣传口号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未摆正位置,各项工作也未全部落到实处。二是在工作部署上还存在着在工作性质混淆化、工作内容单一化、工作方法简单化等错误倾向。三是现有师资队伍制约了工作的深入发展,心理学专业人员占相当少的份额。四是在教育工作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完全忽视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

二、深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路径

1.提升认知程度,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的重要工作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否真正摒弃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风向标。2014年国务院出台《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在此大趋势下,要及时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的重要工作,着力深入挖掘学生的心智潜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科学构建工作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高中教育教学全过程

目前,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构建,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趋势和走向。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协调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整体发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通过在教育措施上注重建档管理、普及讲座、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疏导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在教育途径上注重课程模式、活动模式和渗透模式的三结合;要构建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网络和机制;积极探索构建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构建科学合理而又注重实效的工作体系,从而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格局。

3.朝向职业化方向引导,精心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来开展工作。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承担着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多重任务,要有一批专业人员,给他们一个独立的定位,并朝向职业化发展方向引导。同时,还要发挥好兼职队伍的优势,通过政工干部、班主任、各学科教师等兼职人员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才能真正地向学生传导正能量,塑造学生的阳光心态。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力塑造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第3篇: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应运而生

所谓开放的学习环境,就是包括丰富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在内的有利于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学习空间。而这种学习环境对传统学习环境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学习环境在当前的信息与学习时代日益暴露出更多的弱点,诸如学习目标死板固定、教与学方法单一、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随着学习者对自身认识的加深和对自身需求的提高,迫切要求改革这种状态。开放式学习环境的创设因而显得尤为迫切。

综述相关资料,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

二、应用“微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放式学习环境建设的六要素

下面,分别从开放式学习环境的六要素来阐述利用“微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 学习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教室或心理咨询室,把学生的学习场地扩展到“微信群”或者一对一的远程辅导中。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需要,利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心灵鸡汤、心理舒缓技巧的推送,采取“不求你发言,只求你点赞”的策略,即让群成员都需查阅推送的内容,但并不强迫他们发表见解,有意愿的群成员可以自由地发言,达到围观学习的目的,同时也发挥了“微信”的教育作用。

2.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丰与贫,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但往往每个学校只有1―2名心理健康教师。为了打破这种局限,我们可以利用微信组建心理教师群,打造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让校内外、区内外、市内外的心理教师、心理专家成为高中生心理教育的顾问,为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出谋献策。同时也组建同质微信群,即帮有同样心理困扰的学生组成微信群,让他们在同质群中,发表自己的感受,发挥“同病相怜”的抚慰作用。当然在同质群中,一定要有部分心态积极的学生群体和心理教师群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还利用了同伴效应,扩大心理教育的效果。

3. 教学方式:把教师的单向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化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兴趣和需求出发,在微信功能的支持下,按需定制个性化的学习主题,将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欲望转化为主动汲取的学习行为。让他们自发的组织“学习圈”即微信朋友圈,随时随地的展开交流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使得漠视人这一学习主题的“异化学习”,回归为学习者可以感受到自由与创造的“快乐学习”;使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发展为以“交流”为主的网络在线“学堂”,使学习者、教学者和学习环境各要素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相互适应,呈现出开放自由、和谐共生的状态。

4. 评价方式:传统教学的评价方式,是水平测试。实施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方式可以大胆的改革,这除了源于本学科的性质不同于其他考试科目外,还包括“微信”本身的功能为教学评价提供了开放的场所。因此,应用“微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可以更加开放,除了在线完成反馈问卷外,还可以采用“微信群”中所有成员互评,外加发表心情说说等方式进行学习评价,将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发展,以多主体参与评价、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多角度诠释评价的结果。

第4篇: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有效 开展 个性差异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81-02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第一反抗期、第二反抗期、心理断乳期以及青春期易出现心理困惑。在此阶段,学校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抓住教育的关键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就有可能在学习、生活和交往等方面出现问题。高中学生不仅承受着繁重的学习压力,而且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在探索人生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应激性事件,若个体不能良好地应对,将会引发一系列负性情绪和行为问题。在本课题研究中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Reid 设计的感官学习风格倾向调查问卷(PLSP),对在校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家庭压力、自身压力、教师压力、学习压力、同学朋友压力、社会压力均是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认知和评价所造成,提示在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关注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从而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一)以教科研引领教师自我成长,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不同类型的学生按照自身偏好的方式学习,与自己认知风格匹配的,感觉容易理解掌握,会产生愉悦感;按照劣势风格学习不易理解知识,会深感压力。很多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模式,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导致有些类型认知风格的学生一直利用自己不擅长的方式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听觉型的学生是最有利的,因为大部分的教学用老师讲学生听方式进行;近年来学校中选用多媒体教学,大量视频、课件的使用有利于视觉型的学生的学习;触觉型、动觉型学习的学生,他们经常被说成是多动症,不受教师喜爱,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善于用动作或运动来学习而已。如果学生被迫日复一日地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就会厌烦,并对学习失去兴趣,作为教师要明确这一点,设法创造多样化运用认知风格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其中可以找到自己的才能与兴趣所在,以免某些学生一直处于失配状态而导致心理伤害。

组织教师研究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目的就是实现对学习者个性化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自主学习,力争使每个学生从教育中获得最大的收获。每一个学习者的认知风格都是他们各自在学习领域的心理机能的体现,必然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长处和不足。教师既可以设计出与学习者偏爱的学习方式一致的学习活动,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某种学习风格中的长处,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也可以设计出与学习者偏爱的学习方式不一致的学习任务,通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扩展学习者学习技能上的欠缺和不足。教师通过匹配和失配的教学,帮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确保学生能够保持兴趣,主动参与,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学习。

(二)在学科教学中加强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不同学生的认知风格各不相同,当教师以某种风格教学时,与这种风格相匹配的学生会感觉得心应手,不匹配的学生会感觉力不从心,要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学习得好,教师要兼顾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学习特点,使自己的教学手段、课堂任务以及学习活动多样化,运用符合不同学习类型的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视觉型偏好阅读,利用 PPT、微课、彩图、思维导图描述、实验录像;听觉型偏好聆听指导而学习,教师制作音频资料,用描述性、解释性语言及问题链突出所学习材料的意义,让学生结合自己情况反复的听;在教室角落放置几组实验器材、或者设置网络互动平台让喜欢操作学习的动、触觉型的学生通过操作复习。视觉型的学生可以把听到的知识用图表、思维导图、卡片等方式记录描述,听觉型的学生把文本材料、图表等资料利用录音笔录音后反复听讲,教师制作音频微课,帮助学生学习。

(三)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主力军的作用

班主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根据认知风格差异分类教育。还要让所有学生都明确:学得不好不意味着能力差,可能是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策略不匹配,或者采用的学习策略不适合自己,这样小组成员之间会有更多的包容,不会因为某种风格的学生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出现学习困难而产生歧视,每位学生会更有信心地探究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的学习。

例如:在指导学生制定计划方面,对于视觉型学习者,教师可以先把自己的学习计划写下来,展示给学生看,讨论分析计划的目的以及实施和评估的方法,并且举例说明,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分析自己的需求、认知策略,制定学习计划,并以书面形式上交,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上交书面形式的阶段评估报告,教师也以书面形式给予评价。对于听觉型学生,教师可以减少书面形式的交流,增加口头讨论机会,例如通过面对面直接沟通来讨论学习计划,和学生定期面谈,讨论分析计划的进展情况。对于触、动觉学生,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资料来培养元认知策略,例如教师推荐网络资料,并要求他们参考互联网资料制定学习计划。

班主任在班级中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 4-6 人组成。研究发现学生喜欢与学习风格相近的同学一起学习,虽然相同风格的学生喜欢一起学习,但他的学习效果会很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强化各自的缺点。班主任要建议学生与各种不同风格的学生一起学习,这样能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发展新的强势风格。组内异种风格,组间同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互相影响,组间竞争。这样的学习方式还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

二、努力创建良好的学校环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多角度陶冶学生心灵

学校除了通过建设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硬件。同时提供各种舞台陶冶学生情操:建设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发挥同伴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如成立以摄影、绘画、心理、文学、科技、体育等为主题的学生社团,既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同伴交往能力、协调能力、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在社团中形成积极、健康的思维。

青少年渴望被注意的,举办多种团体竞赛活动,提供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如分年级以班级为单位的篮球比赛,在比赛中学习竞争与合作,学习正确地面对成功与失败,针对本班的表现,组织学生反思讨论,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有所感悟的,成与败都锻炼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在高一新生入学时,开始逐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其内容包括认知风格类型、非智力因素的测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学习热情、学习方法、师生、朋友关系等)、人格障碍的调查等。以档案的形式保存,为教师科学地管理与教育学生提供参考。

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专职心理教师对少数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和克服心理问题,使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大考之前和大考之后提供专题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对已发现有心理危机或有家庭病史的学生,要注意追踪了解、交谈,帮助他们建立克服危机的信心,特别是和家庭配合起来,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

(三)分年级进行主题培训,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高一开展“我爱学校,适应高中生活”为主题的活动,“我爱学校”系列活动:首先让学生去发掘学校的魅力,通过摄影、绘画、作文竞赛、主题班会等活动展开;第二步“爱学校”用什么行动来表达对母校的爱,帮助学生规划人生目标,规划高中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第三步,“我爱学校”,学校是一个大家庭,是我们成长的舞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学会情绪管理,发现及利用个人特长,学校组织心理测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个人优势、利用优势发展。初高中衔接阶段会遇到很多困难,高一阶段要在指导学生适应高中生活方面下功夫:鼓励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如利用军训过程,培训学生良好规范,吃苦耐劳的品质;开设基础的心理训练课程,通过“优势取舍”、“模拟招聘会”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培养自信,正确对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通过“优势学习”、“思维导图”等活动培训学生聪明地学;通过“走下情绪的电梯”“合理情绪疗法”等让学生学会在愤怒当头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处事。

高二年级开展主题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携手共同进步”为主题的活动,通过“对话”、“我的友谊之花”、“感谢校园活动”、“面对青春期的来临”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和父母沟通商量,明确作为家庭成员,要承担的责任,培养感恩与宽恕之心,更好地处理同学之间的友谊、异往。在社会实践中加入心理合作游戏,通过“生命的底色”、“不作受害者”等让学生学会利弊分析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

高三以“帮助学生激发内在动机,实现目标”为主题的活动,开设心理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开设主题课程,如通过“学习的乐趣”主题课程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通过“做自己的尺子”课程训练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通过“我的未来之路”课程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激发学生为了实现目标而自我奋斗的激情;通过“微笑走过花季雨季”“我的情绪我做主”系列课程,教会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花开不败―― 珍爱青春珍爱生命”课程,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自己的不完美,珍惜青春,热爱生命,顽强拼搏提升学生整体自我效能感。

此外,学校还应重视培训家长,让家长能够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为学生心理发展提供支持。很多家长非常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主要是家长不会正确地监管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因此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这方面的培训,从青少年心理发展角度系统培训家长教育方法,如利用 QQ 群定期发表家教指南,针对本班学生出现的问题与家长及时沟通。把家长会办成家长的学校,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家长如何给予孩子正确的家庭支持;如何看待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考前焦虑和考后倦怠的应对方法;培训亲子关系相策略、健康家庭关系的处理方法等。

【参考文献】

[1]阳志平.积极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第5篇: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三位一体;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一、中职生目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职生正处于一个心理与生理逐渐成熟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里,他们敏感叛逆,充满着自己特立独行的想法,并且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各方面压力的增大,给予中职生的冲击更是双倍的。据调查显示,他们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问题。中职生普遍成绩相较普高生而言,学习成绩较低,具体体现出来就是成绩上的吃力。成绩虽然不是判断优劣的唯一标准,但作为学生,大家首先会想到的都是学习成绩,学习上的不自信极易造成中职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情节严重的将出现极大的行为偏差。

(二)对于未来感到渺茫。中职生恰好是一个心理成熟的过渡阶段,对于未来并没有比较切实可行的计划,如果在这一过渡的过程中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学生将会由于压抑或者是压力过大造成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三)家庭方面的压力。中职生普遍以初高中生为主,年龄较小,但是中职生的教学内容却是针对性较强的职业技能培训。中职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承压能力一般都很有限,家庭本来是动力的来源之一,如果这种动力变成压力的话,极易造成中职生心理的扭曲或者变形,对其价值观将发生严重的改变。

(四)社会方面的压力。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在许多重点院校本科毕业生都认为就业难的社会形势下,中职生所面临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五)对自我认识不足,自我肯定不充分。正处于青春期,中职生容易对自己的定位通常比较模糊,无法正确的看待自己,自我肯定的不充分,会让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产生安全感的缺失,且易出现盲目攀比的现象,虚荣心的膨胀。

二、"三位一体"模式的特点

"三位一体"指的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的配合下,多方位多渠道的对中职生的心理进行疏理与引导,使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基于传统的仅在学校通过公开心理课程的心理疏导模式上,"三位一体"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且在试点中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它的特点总结来说有如下几点:

(一)心理知识普及的速度快。在"三位一体"模式中,对于知识的快速普及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进而对自我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定,在自我调试都不能解决的情况下,会自动的寻求帮助。

(二)渗透性强。"三位一体"模式采用多角度渗透,多渠道实施的方式,在不同层次发生作用,不仅在横向拓展,也不断的进行纵向的深入,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及预防,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三)有效性强。心理问题的出现一般都是时间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或长或短。传统的心理教育知识停留在表面,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三位一体"模式是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密切合作下,对学生进行疏导与过程态势的掌控过程中,问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三位一体模式的具体内容

(一)对于教师进行的相关的心理教育培训。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模式中,教师在这个网络体系中起着串联的作用,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储备也应得到相应的更新,通过培训活动,不仅是为学生以后的心理健康提供相关的支持与帮助,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也是一种提升,在培训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出发点或者其教学意图,净化思想。

(二)心理教育环节环境及条件的创设。软件的具备需要具体硬件设施建设的配合,否则软文化在某些情况下是难以完全发挥作用的,校方应该和教师一起,携手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在学校中感受到一种安全且舒适的环境氛围。同时,建立健全学校相关的心理教育中心,创造有效的渠道和捷径,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提供全方面的资源支持。

(三)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对于学生的生命教育。

2、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3、对于家长相关心理知识的普及以及培训。

4、和社会相关部门进行的合作。

四、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模式构建的相关建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顺利到位的,在构建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与问题,就可能出现问题的情况,对于"三位一体"的构建,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学生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在学校进行,就学校方面来讲,在"三位一体"模式中,应该是居于主导地位的,首先,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很关键,应该让领导明确认识到"三位一体"模式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其次是心理师资力量的建设。最后是对于心理教育的调研科研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并不意味中职生"三位一体"模式的成熟与完善,应该及时的进行样本采集,对于个性和规律的探寻以及进行相关的评估,是教研工作开展的主要方向。

(二)家庭心理辅导。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以及后天习惯的养成是具有重大影响的,可见家庭是教育的第二课堂,心理教育也是同样。中职生的"三位一体"模式中,居于中间环节的家庭心理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多强调的是家长和校方的沟通与合作。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这个时期的中职生心理正处于叛逆期,在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的根据学生的具体性格特征,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否则将会事倍功半的局面。

(三)社会心理工作的配合与加强。社会相关的心理教育机构或者部门应给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支持,作为中职生心理教育工作取得有效成果的保障,社会有关部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性的加强,当部分中职生作为成年人的身份参与到一些社会活动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超出学校控制范围的,社会相关心理教育部门应积极配合工作,使得"三位一体"模式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五、总结

总的来说,中职高校对于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实施,应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争取做到方向明确,持之以恒,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对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郭淑芹.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学苑教育,2013(3):20-20.

[2]王芹.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探析[J].课外阅读:中下,2012(23):277-277.

[3]师苗伟.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J].广东教育:职教,2012(10):85-86.

[4]田怡.初探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子商务,2012(18):184-184.

第6篇: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家庭环境; 心理健康;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3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349-02

家庭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氛围。物质条件是家庭硬环境,即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结构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精神环境是家庭软环境,即家庭氛围,包括父母关系、亲子关系与家教方式,父母的价值观,对子女的态度与期望及与子女的交流等等。家庭环境可以直接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存在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生源不同,学生的家庭环境也存在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沿海独立学院学生969人作为被试,其中男生452,女生517,独生子女362,非独生子女607,平均年龄:20±1岁。按人口规模划分来源地:大城市232,中等城市322,小城镇230,农村141,边远农村10。家庭月收入:1500-2000以下122人;1500-2000,241人;2000-2500,232人;5000-10000,277人;10000-25000,66人;25000以上31人。

1.2 方法

1.2.1 组编 按经济状况:贫困生组(n=84)非贫困生组(n=74);按生源地随机取样:大城市(n=197)小城镇(n=179)中城市(n=237)农村(n=96)。非贫困生组为普通学生,贫困生组为学院贫困生档案中部分学生。

1.2.2 工具 《家庭环境量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

1.2.3 过程 采取人机对话方式完成测试。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 1)独立学院城市与农村籍大学生16PF人格因素及次人格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显著(P

表1独立学院城市与农村大学生16PF人格因素及次人格因素方差分析

表2 独立学院城市和农村学生家庭环境方差分析

表3 独立学院贫困生组与非贫困生组家庭环境比较(t检验)

表4 家庭环境独立学院大学生与中国常模比较(t检验)

3 讨论 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基础的教育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近几年,有关青少年成长中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普遍认为家庭环境及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学业成就有深远的影响,家庭问题与个人心里问题是共发现像。

3.1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因素影响学生的乐群性和家庭亲密度(表3) 独立学院相对贫困的学生人数与普通院校低21.48%。因此,来自偏远地区和农村的学生较少,真正意义上的贫困只占0.25%,而相对贫困占7.32%。客观的讲,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容易忍耐;公平的说,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构成更为复杂的心理压力。社会心理学关于从众的原因研究发现,群体压力及群体偏离的恐惧均会引发心理问题。也有研究者曾提出:富商家庭较普通家庭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家庭亲密度低。是否因在富商家庭中,一般将主要注意集中于创业和商业活动中,缺乏必要的休闲活动,而这些活动正是调节家庭成员之间感情交流、促使身心放松的必要活动对这一研究结论,笔者认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独立学院家庭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人格特征差异性(表1、2) 农村籍大学生在知识性、娱乐性、有恒性、专业有成就的个人因素方面的心理压力高于城市籍大学生;而城市籍大学生敏感性、矛盾性、怀疑性则高于农村籍大学生。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城乡在经济收入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然而,由于大部分农村学生生长在亲密度和成功性高的家庭环境中,这使他们培养成坚强的性格,做事有始有终,有恒心,细心周到。因此,只要他们想做的事就会坚持到底直至成功,只有少部分学生才会产生心理困扰。

3.3 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环境与中国常模比较(表4) 多重分析表明,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环境矛盾性、娱乐性显著偏高,而亲密性、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则显著低于常模,其原因可能与综合家庭环境的影响有关。

3.3.1 独立学院学生复杂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个性特征形成 调查表明:独立学院学生家庭月收10000以上占35.39 %;来源地为大、中、小城镇占81.01%;父母职业以个体为主,受教育程度大部分为中学以下水平;有35.5%的学生在幼年时成为“留守儿童”;其中3.1%学生成为“富二代”;另外,37.35%受父母溺爱的独生子女。为此,部分学生表现出个性缺陷,如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与人交流的主动性,同时存在自我中心、意志力差,社会生活认识不足、个性张扬的富二代的个性特征。家庭虽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单元,但它是“人类性格的加工厂”。从大学生的个体素质来看,人格中的不良因素,是导致心理障碍和精神病的内在因素。

3.3.2 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环境矛盾性增高影响家庭心理气氛 其主要原因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一是单亲家庭比例较高;二是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当情况较多。从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可以发现,有35%的被试学生认为他们的家庭很少集体精神,65%的学生称他们的家庭没有严格的规则约束他们;34%的家庭强调固定的生活规律和家规。独立学院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矛盾性突出可能反映了诸多方面的因素,除当代中国家庭的代沟及独生子女问题外,可能与其学业的失败感不无关系。家庭是个体重要的生活场所和社会化动因,家庭的情感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

正如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样,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我国,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一直是教育体系中被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家长对考入大学的子女仍很关心,但只是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和就业帮助上,对子女的心理成长还是关注不够。为此,高校要有效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为,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只有当三者教育和谐统一时才能最大程度地培养出良好心理素质的年轻一代。

参考文献

[1] 王颖.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J].北京京师慧心心理咨询中心网站,2007,11.

[2] 张海芳,陈青萍.高中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7,11(23):1339.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134.

[4]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2005,8(1):180.

[5] 吴惠娟,沈鉴清,骆宏等.家庭环境对初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差异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83-684.

[6] 高雪屏,于素维等.儿童青少年多动冲动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1):36-38.

[7] 曾文星编著.家庭的关系与家庭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1,9(1):51-56.

[8] 丁仁峰,俞华法,叶绿素.个体户(富商)与普通家庭的家庭环境对照[J].研究健康心理学,2001,9(6):478.

[9] 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33.

第7篇: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自我和谐;大学生;新建院校;影响因素;对策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0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18-03

自我和谐指的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如果个体的各种自我知觉之间产生冲突或者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差距,就会感受到内心的紧张和困扰,呈现一种“不和谐”状态。国内W者王登峰最早在心理学领域对自我和谐进行研究,总结出自我和谐的人的五大特点:能够平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比重,从过去经验中汲取精华以策划未来,并对生命做出最好的利用;妥善处理冲突和选择;了解和接受自我;接受他人,善于与人交往;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对于正在处在身心发展转折期的大学生,从分析其自我和谐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人手,探索最大限度发挥其潜能的有效途径,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进而逐步达到自我的状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现状

采用王登峰根据Rogers有关自我和谐概念阐述而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随机抽样调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呼伦贝尔学院和营口理工学院四所新建本科院校的390名大学生。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全部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处理。通过抽样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知,新建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总分基本成正态分布,相比以往研究,本次调查中高分组人数所占比例有所上升。通过单样本T检验比较被试与大学生常模在自我和谐三个维度上的差异性。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被试大学生的自我灵活性得分显著低于大学生常模,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及自我刻板性维度层面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现状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1.认知方式不合理。对于相同的事物而言,认知结果往往源于认知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不合理的信念派生于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受到这种因素的影响,人也容易走向极端,举例来说,认知方式过分概括化、过分追求完美。个体通常会受到下列两种情况的影响而进人不和谐状态,产生心理和情绪上的不安感以及紧张感,第一种情况是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第二种情况是个体体验到自我经验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

2.自我期望值不适当,这主要是由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没能达成一致,尤其是大一新同学,初高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初高中同学编制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大学梦。然而,现实的大学生活绝非如此,竭尽全力挤过独木桥,亲身感受大学生活的学子,正是曾经那个精心编编制的美梦破碎的时候。面对与现实的冲击,很多大一新同学在入学不久即表现出极度的自我不和谐状态。

3.自我评价不恰当。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身能力、性格特点等多方面情况的判断与评估,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过高或者过低的自我评价,均不利于个体的自我和谐。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6+1的生活模式容易使他们养成自我中心,自以为是的个性特点。青年学子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愿望强烈,同时也非常敏感的洞察到自身的不足。在追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分大学生因为没能如愿以偿的实现预期目标而懊恼。

4.挫折承受力差。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对于挫折的认识,而使自身生理以及心理上产生强烈的不和谐感。自幼优越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在独自面临就业、生活、情感以及学习问题时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与选择。一部分同学在试图尝试积极回应压力和挑战的过程中,因为多方面因素的作用,未能成功,进而一蹶不振。还有一部分同学,碍于较强的自尊或者自卑心理,不善于或不屑于向他人求助,致使问题或矛盾越积越多,自我不和谐程度越来越强。

(二)外部因素。1.社会支持性。自我和谐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这在马娟等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相关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拥有良好社会支持的大学生在遇到困境或者突发事件时,能积极主动地向他人或者社会寻求帮助,灵活、变通地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使自己尽早摆脱内心矛盾斗争的纠缠。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完善、提升自己,不断的修正对自我的评价。相反,社会支持性不良的大学生,问题出现后,消极回避,担心泄露个人隐私,不善于向他人倾诉,更不相信其他人愿意帮助自己,倾向于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一个人的思维、视野、经历都有限,往往不能及时获得有效的解决途径,导致问题越积越多,个体的内心的不和谐指数也不断上升。除大学生个体不愿意向社会求助之外,目前我国社会支持体系本身不健全、不完善,也是导致大学生自我不和谐的重要原因。

2.学校教育。老师牵着小学生走,扶着初高中生走,指着大学生走,有人曾这样形容我国的教育。由中小学按部就班的教学和老师的反复叮咛到大学的老师指引方向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育模式的迅速切换,造成部分大学生未能及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而出现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大量的信息量来不及消化,课下大量的闲暇时间不知如何支配的学习和生活不适应现象。无论从教育还是管理这一角度上加以讨论都不难发现,高等教育与初高中教育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由于两种教育在进行转换的过程中没能保障衔接的顺畅性,因此大学生便会产生不和谐感以及不适应的表现。

3.父母的教养方式。国内学者肖海雁,杨俊生等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分别对民主型、权威型、放纵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在民主型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自我和谐程度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在权威型、放纵型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自我和谐程度低于大学生常模。可见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自我和谐关系密切。但在多年高等教育实践中发现,权威型和放纵型家长所占的比例并不小。

三、改变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现状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目前教育发生了理念以及实践上的本质变化,这是因为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国际性思潮。而要想实现终身教育,个体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说应当满足如下几点要求:第一,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第二,具备自主学习意识;第三,具备独立意识。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能力,形成比较完整的自我评价,不因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自满,也不因一时的失败而自暴自弃。进而养成较强自我效能感,能够较客观地根据自身及周围环境的变化,适当调整学习计划及策略。

(二)加强大学生耐挫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是否具备承受挫折的能力决定了挫折究竟会对其起到何种作用效果,因此挫折是一把双刃剑。所以为了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感,应当着重对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进行培养。科学引导学生的需要层次,最大程度的减少他们不同层次需要之间的冲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难题,为培养大学生敢做敢当的责任意识与能力,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归因,这不仅有助于促进他们承担起自身责任,而且能够规避归因问题上的片面性以及极端性。自我调控能力主要是指在面对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距时,大学生是否能够及时调试自身不合理的反映以及认知。因此应当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给大学生们,让其在亲自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控制力,学会依据环境的特点与变化主动适时调适自己。

第8篇: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教师教育稳步推进。教师培训达到293期1.4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44.4%。学历教育在校注册学员突破1000人,普通话测试达到5200人,成人教育再上新台阶。

——课改研究重点突出。今年高考成绩优异,一本上线3600多人,较去年上升5.9个百分点。重点比率约为15.16%,比上年提升5.3%,名列全省前列。

——中职教研卓有成效。省赛获103块奖牌,国赛获19块奖牌,继续居于全省前列。高职(单考单招)考试,上线2730人,上线率高出比全省平均水平21.4个百分点;本科上线275人,比去年增加139.1%,占全省本科人数的27.2%。

——科研指导扎实有力。编写教材30本,专著4本,个人著作7本;省级以上刊物72篇(其中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22篇);评为国家级和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各1项,结题的省级以上课题23项,正在研究的国家级课题1项。

第一部分 2014年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年,学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财政紧缩、外包业务受限、迎评任务剧增等困难,但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奋斗下,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创思路、求发展,全年工作圆满完成。

在“三位一体”培训结构日趋完善、提升空间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深处着力,把培训课程作为发展的重中之策,加大课程开发力度,促进教师教育稳定发展。

1.加强教师培训创新。以“课程多元化”的培养方式为载体,重点推进“名师工程”,选送和培养26位名师申报省报特级教师,其中17位名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在结业的班级中,以“高端理论研修”为切入点,全力提升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专业素养,293位学科带头人顺利结业。践行“异地蹲点教学”的培训模式,高中9门学科969位教师完成专业发展90学时培训。进一步深化青年教师专业提升的“问题化三阶段式”和新教师的“主题课例式研训”,引领26位高中语文青年教师开展跟踪培训,161位新教师顺利结业。

2.推进干训工作研究。以“构建教育管理个人知识”为目标,依托理论学习、实践蹲点等途径,65位名校长课程领导力显著提升。采用“聚焦问题、现场教学”的培训模式,209位校长圆满完成“教育信息化”、“科研写作”和“教育管理”等主题的“十二五”校长骨干校(园)长培训任务。“三阶段两基地参与式”在新任职资格校长班培训反响良好。依托教育管理研究分会年会,成功举办“中小学校长论坛”,265校长参加,并交流管理经验。

3.加强德育研训建设。认真指导学校开展德育实践研究,推行“隐性知识显性化”研训模式,11所“__市中小学德育基地学校”和10个“市级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在中小学德育专业化建设上取得明显实效。组织开展“高一起始年段班集体建设策略”和“高中生生命教育”主题教研活动90人。精心策划德育学术研究评比活动,有53篇论文入选全省德育论文评比,13篇获一等奖,占全省一等奖总数的20%。切实加强学校德育骨干教师培训,115位德育骨干教师圆满完成19个专题讲座、3次参与式培训、6次实践蹲点培训任务。启动家庭教育 “送百场,惠万家”农村科学家教巡回辅导服务60人次,有效促进了社会大德育网络体系建设。

4. 继续教育规模稳定。圆满完成教育部下达指标,在校注册学员达到1000多名,其中,新招学员80名,毕业113名。硕士研究生班、全日制大专班的合作办学前期工作准备就绪,进一步强化了稳规模、求发展的学历教育发展思路。迎评、机测等工作基本到位,顺利通过省普测示范中心抽测工作,有效指导全市普通话测试5200人。

面对新旧高考政策实施的严峻形势,我们保持清醒,明确守住稳发展,关注重点领域,集中精力抓考试研究,完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以增强基础教育发展的科学性。

1.深化调研工作内涵。以市本级高中为主,落实新课程教学和“高三后阶段复习有效性”教学调研,为全市高三教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对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导,特色办学进一步落实。顺利完成精品课程交流平台建设,以“一校一方案”为根本要求,加快推进选修课程建设,编制出版《生涯发展与管理》等选修课程4册。认真落实《指南》,深入开展基层幼儿园专题调研,进一步强化园本培训工作,启动早教指导中心工作,学龄前儿童教育研究全面到位,幼教教研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以“随班就读”为重点,深入推进特殊教育教研,积极推进普特融合活动,全面启动特殊教育学习教材研制,

文化课教育和康复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得到有效开展。2.加强学科教学指导。重点抓好高三复习的研讨与指导,强化各级各学科地市交流与合作的机制,有效推进地市联合高考研讨活动。加强学科基地指导,16个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已经转型到学科教学研究和指导上,选修课程开发和学科选修教材编写进展顺利,学科建设样本、校本研修先导、课改实践先行团队等方面示范辐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正式启动高中各学段的选课走班制度。重视学科课程建设,规范精品选修课程评比,6个项目入围全省微课程开发评比。出台《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建议》,编著15门学科课程整合培训教材135册,校本课程开发取得实效。成功举办第十六届“南湖之春”教育教学改革展示活动,深化“基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教育改革”主题,与会人员达到4000人。

3.推进监测体系建设。深入研究各科期末测试卷、学考评估卷、模拟测试卷和中考测试卷的命题工作,有效支持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中考、高考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完善高中教学质量评价分析系统,有效跟踪和评析高中教学质量。依托网上阅卷系统,进一步加强高三模拟测试成绩分析,注重大样本采集的有效性,数据分析的时效性明显提高,为调整高三教学策略提供强有力依据。关注新高考改革,高考一本率创历年新高,列全省第4位。继续规范教研系统“三项评比”,有序推进大市“双高教学能手”评选活动,“轻负高质”课堂典型发挥实效。努力探索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以“基于学习与成长力培育的评价”改革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我市教育质量增量评价和绿色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认真研究初中升学综合评价,全面推进中考改革,所命题的4门科目被评为全省中考优秀试卷。初高中空中智慧在线课堂全面启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推进均衡教育奠定了基础。

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发挥优势,重视能力培养,运用竞赛机制,在调整中稳增长,为中职教育长远发展筑基铺路。

1.巩固和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以360学时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为抓手,圆满完成12个专业577名教师90学时专业发展培训和6个项目2356人的职业学校教师指令性培训任务。精心组织31个专业328位教师开展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获得3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的省级表彰,成绩在全省列第三。取得8个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参赛资格,成绩居于全省前列,有效促进了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专业素养的提升。

2.推进和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大技能大赛项目集训指导力度,省赛共获19金、41银、43铜好成绩,金牌数列全省第二;取得20个国赛项目参赛资格,共获3金、15银、3铜,总成绩继续位居全省前列。继续重视高职考试指导工作,今年2730人上线,上线率达95.6%,高出全省平均上线率21.4个百分点,上本科线275人,比去年增加160人,占全省本科招生人数的27.2%,比去年提高2.2个百分点,4人为专业高考状元。重视浙江省第六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工作,我市共获得一等奖2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12件,并推进多所学校成为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创新实验室和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创业实验室。

3.落实和深化职教教研工作。组织6个专家组,对全市16所省等级以上职业学校开展了2013年度“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和“教科研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教学管理专项评估,形成10万字的《__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评估报告》,为我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职业学校,在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方面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建立考核量化标准,联合市教育局对首批、第二批和第三批共15个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创新基地进行了年度绩效考核,对新申报的第四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创新基地进行了实地核查和评审,全力推进专业创新基地建设。成功举办全市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专题培训班,为推进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工程开好头、起好步。加强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指导,“文明风采”活动有序开展。在2014年度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我市选送的119件作品有84件获奖,其中一等奖9件、二等奖32件、三等奖43件,获奖率70.1%,高出全省平均获奖水平10.1个百分点。

在研教矛盾突出的情况下,竭尽全力,始终把科研兴教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管理,注重转型,强化指导,推动教育科研发展。

1.优化课题管理。已经形成开题“一题一例一策略”、结题“一课一法一报告”的课题管理模式,课题指导的针对性进一步加强。多角度多层次抓实抓好课题评审申报工作,省教科规划课题中立项50个,省厅教研课题立项42个,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立项270个,市教改专项课题立项59个,年度重点调查研究课题立项56个。有重点有计划改进跟进课题管理指导工作,完成40项教育技术立项课题负责人培训,9场教育教学规划微型课题中期研讨活动,500项课题结题培训。多元化常态化分步分层推广优秀成果,教科研基地示范辐射作用得到发挥,桐乡六中“五点同步”教改成果得到推广,市实验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课题成果得以转化。

2.加强科研指导。组织开展__市第六轮教育科研基地的中期检查与调研指导工作,以“教育科研创新与管理机制建设”为主题,通过听、查、问、看等形式,听取调研学校教科研工作情况汇报,查阅教科研课题、成果等资料,开展问卷调查,开展教师座谈,听取学校对目前教育科研的困惑与我市教育科研工作中的意见和建议,并对调研学校主导性课题、骨干教师课题等进行实地指导,全力打造我市教育科研工作高地和重要科研孵化平台。以教育科研骨干教师为重点,完成市教育科研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市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辅导班2个培训项目,优秀科研力量进一步加强。以农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为重点,积极开展教育科研下乡活动,携手基层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组织开展__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育技术专项课题研究成果评审工作,共评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7篇、二等

奖23篇、三等奖34篇,有效提升了提教师教育信息化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认真开展“我与课程”科研论文专题评选活动,评出一等奖32篇,二等奖83篇,三等奖169篇。以“我们的评价”为主题,征集教育评选论文322篇,150篇获奖,推进了教育叙事研究。以市属科研管理为重点,成功举办市属学校教科室主任论坛、微型课题中期研讨、科研片组等活动,市属学校教育科研质量有所提升。以“两刊一编”为平台,引领展示全市教育科研发展,为学院科研深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注重心理研究。继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建设,加强全市10所省一级心理辅导站管理,1所成为全省心理特色培育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专业发展,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展示、论文评比、专业知识说课比赛、心理咨询个案的同伴督导、高考备考心理辅导专题教研、高中心理选修课程研发等研训活动,完成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教育暨C级证书培训6场1600人,C证面试通过率达90%。积极参与组织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的社会公益活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收到广泛好评。

面对学院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我们有序有力,坚持以人为本,依法依规,扎实推进“五型机关”建设,着实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1.加强党建工作。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的“六项禁止”精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严格执行“约法三章”,“三公”经费明显下降。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力度,细化责任分解,加强正向舆论引导,“清廉务实为民”蔚然成风。认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委班子及成员认真对照277条征集意见建议,深入查摆问题、谈心交心,形成23条班子整改意见和11条班子成员整改意见,目前整改率达到99%,学院党委的凝心聚力作用成效显著。全体党员的实践学习更加深入,重温“六个一”活动,到社区认领“微心愿”43个反馈良好率100%,深入农村学校开展携手行动,让党员更贴近群众,赢得了一线教师的良好评价,有4名党员受到市属“七一”表彰。

2.推进文明创建。组织力量,全院人员共同参与,按照市级文明单位责任分解表落实工作,形成评审材料10卷66册,在市文明办的细心指导下,已被拟定为市级文明单位,公布于__日报。充分发挥工会领导作用,认真落实教代会审议制度,审议修订《学院评聘方案》,科学制定学院人才队伍建设方案,有效地保障全体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退休教师和老党员管理,落实两项待遇,充分发挥退休人员老有所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积极作用,并依托实验学校,圆满得完成了早教园和空中课堂建设,使学院的退教工作取得创新性发展。有序推进社区结对、综合治理,经常性开展社区联谊共建活动10次,充分发挥学院教育志愿服务队的作用,帮助格林社区在业余党课、科普讲座、文艺表演等方面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了校园绿化保养,树立标识标牌,烘托文明创建氛围,并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定期检查,及时修理,为全市研训工作创设了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3.强化服务管理。起草学院公文规范性文件,收文发文1500件,档案归档1600件120卷,未发生差错问题,为有效推进学院上情下达奠定基础。按照学院发展规划,认真制订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实施办法,完成岗位聘期考核,进一步规范人事管理,较好地完成2人人动工作。出台学院车辆管理和使用办法,坚持用车预约登记制度,公务用车更加科学,累计出车369次。安排各类培训293班次,用餐14000人次,累计收支突破千万元,总务后勤保障更加到位,浪费现象明显改善。

继续深化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党委班子建设,以党风带院风,进一步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1.落实整改措施,防止“”抬头。对在今年教育活动中查找的问题,按照整改方案,逐步得到落实,并将整改结果进行公示,自觉接受职工和服务单位的监督。

2.加强党建工作。开展有计划的理论学习,认真落实“”制度。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的“六项禁止”精神,细化责任分解,加强正向舆论引导,“清廉务实为民”蔚然成风。建立党员进社区等考核机制,开展携手行动,让党员更贴近群众,更接地气。

3.推进文明创建。加强市级文明单位责任分解落实,有效助推学院各项工作开展。认真落实教代会审议制度,保障全体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开展社区结对、综合治理有序推进。进一步完善决策制度,加强管理,推进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地运行。建立包括培训、教研、科研等在内的工作考核机制,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三位一体”培训结构日趋完善的情况下,把教师培训课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策,加大课程开发力度,促进教师教育稳定发展。

1.加强教师培训创新。重点推进“名师工程”,以“高端理论研修”为切入点,全力提升市级名师和学科教学带头人专业素养。继续实行“异地蹲点教学”的培训模式,开展高中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培训。进一步深化青年教师专业提升的“问题化三阶段式”和新教师的“主题课例式研训”,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推进干训工作研究。以“构建教育管理个人知识”为目标,依托理论学习、实践蹲点等途径,提升名校长课程领导力。圆满完成“教育信息化”、“科研写作”和“教育管理”等主题的“十二五”校长骨干校(园)长培训任务。

3.加强德育研训建设。认真指导学校开展德育实践研究,完善11所“__市中小学德育基地学校”和10个“市级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考核办法。研究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工作。

面对新旧高考政策实施的严峻形势,集中精力抓考试研究,完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推进素质教育,以增强基础教育发展的科学性。

1.深化调研工作内涵。落实高中新课程教学和选课走班教学调研,为全市高中教学提出指导性意见。加强对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导,引导学校特色办学。认真落实《3—6岁教育指南》,进一步强化园本培训工作,启动早教指导中心工作,学龄前儿童教育研究全面到位。以“随班就读”为重点,深入推进特殊教育教研,积极推进普特融合活动。积极研究和推进中考改革,改进高中招录办法。

2.加强学科教学指导。强化各学段各学科地市交流与合作的机制,有效推进教学研讨活动。加强学科基地指导,有效推进选修课程学科建设样本、校本研修先导、课改实践先行团队等方面示范辐射作用的发挥。举办第十七届“南湖之春”教育教学改革展示活动。开设空中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选择性。

3.推进监测体系建设。深入研究各科期末测试卷、学考评估卷、模拟测试卷和中考测试卷的命题工作,有效支持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中考、高考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完善高中教学质量评价分析系统,有效跟踪和

分析高中教学质量。注重大样本采集的有效性,为调整高中教学策略提供强有力依据。认真贯彻落实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区域性学科“统测”工作要求,努力探索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以“基于学习与成长力培育的评价”改革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发挥优势,重视能力培养,运用竞赛机制,为中职教育长远发展筑基铺路。

1.巩固和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以360学时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为抓手,圆满完成十二五教师90学时专业发展培训任务和专业技能指令性培训任务。

2.推进和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大技能大赛项目集训指导力度,继续办好中职学生技能节。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和学分制管理。加快创业创新基地建设,促进校企的紧密合作。

3.落实和深化阶段性教研工作。以“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教科研管理与信息化管理”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中职教学管理评估体系,建立考核量化标准,实现中职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再提高。

始终把科研兴教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管理,注重转型,强化指导,推动教育科研发展。

1.优化课题管理。多角度多层次抓实抓好课题评审申报工作和课题质量的监评工作,多元化常态化分步分层推广优秀成果,发挥教科研基地示范辐射作用。建立科研团队,以更扎实的措施促进教育研究出精品。

第9篇: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导师制的缘起和实践

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现以牛津剑桥大学导师制最为著名。导师是学生所选科目的学者,指导6~12名学生,负责指导学生的品行,并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取得进步。辅导一般按课程表进行,学生汇报、导师评议、师生讨论、导师指点、布置作业和论文,关心学生的思想与生活。英国的导师制使著名学者与学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导师制在中学的出现源于中学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实施,最早在美国的中小学出现,后来逐渐被诸多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国家重视和完善。在我国,中学借鉴大学导师制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尝试中学导师制的有上海建平中学、江苏南京第一中学,北京八十中等。中学导师制,是针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班主任的缺陷和中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让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管理和指导学生,并促进师生、师师、生生、家校之间的积极互动合作,形成全员合作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

目前,全国范围内许多中学试行的导师制,有专注于学生某一方面需求的选课导师制、德育导师制、学科导师制、留守学生导师制,也有关注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完全导师制、成长导师制。

实践证明,导师制在促进学生学习、良好道德习惯养成、进行正确人生规划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并且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成就卓越的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对导师制的实践和探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如何更好地全面发挥“导师制”的功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相关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不多。

二、导师制实践存在的不足和困境

目前全国范围内中学试行的导师制,无论是专注于学生某一方面需求的导师制还是关注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完全导师制均属于包工形式,即给每位老师分配若干名学生,指导学生的方方面面,这种形式的导师制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难以促进全校范围内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元发展

学生发展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的重心在于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个别学生,关注改变问题行为。学生发展指导包括学生的学业、心理、生涯、理想、生活五个方面,每一块内容有着相对独立的心理机制和需求,需要导师有着相应的专业能力,而包工形式的导师制使得导师精力分散在庞杂的指导内容上,难以精耕细作,难以提升指导效果。同时,传统的指导若干学生的导师制也使得学校把导师力量分配在少数问题行为学生身上,难以顾及全校范围内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元发展。

2.难以满足学生潜能挖掘、个性化发展和个别问题解决的需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个性化发展的特点,以及个别问题的解决,然而,采取包工制的形式,学生的潜能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难以得到导师的深入挖掘。同时,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尤其在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学习策略、生涯规划、自主生活等方面。在包工制形式下的导师因为难以深入掌握各个领域的知识,所以仅能解决学生的简单问题,难以和学生深入分析其问题。

3.导师指导效能感低,且难以发挥导师自身的潜能

包工制式的导师类似于学生保姆,对学生各个方面问题都要指导,因此教师感觉负担重,效能低,难以胜任。甚至因指导学生的工作影响了原本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学工作。实际上,每一位教师都有强烈的愿望和动机来指导学生发展且很多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比如有些教师在生活方面很有自己的研究,有些教师在人际交往方面有自己的特长,而且这些教师也很想将自己的特长传达给学生,然而当前缺乏一个传达的途径。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缺乏一个发现教师特长、发挥教师潜能的平台。

三、专题分工导师制的概念和操作

学生发展指导是以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系列课程活动与应答,它聚焦于学生能力的获得,旨在满足不同年级的全体学生在个性、社会性、学业、职业方面的发展需求。专题分工模式的导师制基于学生发展指导理念而提出,是指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组建学业、心理、生涯、品德、生活五个方面的导师队伍,分别由相应的导师开发这五个方面的发展指导课程,进行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指导和面向个别学生的特殊发展指导相结合的导师制。

1.导师专题分工指导

(1)达到的目标(5L)

学业:了解初高中差异,转变思维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

心理:认识自己,能担当,能表达调控自己的情绪,有耐挫能力。

品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社会责任感。

生涯: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和能力规划生涯,选择合适的选修课和实践活动,提升生涯技能。

生活:能独立生活,健康有序地生活,正确合理地使用高科技。

(2)五步骤法(5S)

第一步:学生需求评估

①对于学生在学业、生涯、心理、理想、生活方面的现状及需求进行调查。

②对学生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不同年级学生在各主题上的需求人数的百分比。

③根据学生百分比需求,分专题分配发展指导课程导师和个别辅导导师。

第二步:导师指导方 案制定

①导师分别制定所分配专题的发展指导计划,开发本专题的系列课例,如学生选择较多的学业方面的学习适应专题,导师就开发出诸如《初高中差异》、《文理思维差异》、《高中文科怎么积累》、《如何应对高三复习》等课例。并把相应的课例按发展序列分属到高一、高二、高三年级。

第三步:学校方案制定

根据各位导师的计划,学校统筹制定导师管理方案。

第四步:导师工作评估

学生评估和教师评估。

第五步:导师工作改进

(3)开设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导师分专题授课

针对学生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学生发展指导课程,由相应导师分专题授课。如在学业发展方面,在高一开设发展指导课《新的学习,新的目标》,高二开设《善用学习方法》,高三开设《考试策略》。在生涯发展方面,分别在高一开设《学会选择,懂得放弃》、高二开设《文理大不同》、高三开设《职业方向与高考志愿》等发展指导课。

(4)开设团体辅导课,导师分专题带团

针对学生需要,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开设团体辅导课,如成立团辅小组,考试焦虑成长小组。

(5)开展个别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个别指导从促进学生发展和个别问题解决两个角度入手,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学年计划、选课并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导师指导学生学业、心理、生涯等方面的个别问题,遇到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转介。

2.导师专长发展培养

(1)调查学生需求,成立导师队伍

在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时,以学生的现状与需求为本,因此,工作的第一步是对于学生在五大发展主题的发展状况以及他们的需求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成立学业、心理、生涯、品德、生活等五方面的导师队伍,并根据学生的需求百分比,调剂导师的比例。比如,调查发现学生在生涯方面的需求高出总人数的60%,那么就在生涯指导方面配备相对较多的导师。

导师聘任标准:①获得省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②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③有丰富的学生管理工作经历。④有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历。⑤在指导学生方面有突出贡献或成果。

(2)结合导师特长,实行专题分工

在考虑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导师自己的特长、兴趣,由导师选择相应指导的主题。指导内容主要为学业、心理、生涯、理想、生活五大方面,在五大方面,再进行相应的专题分工。比如,某位老师对考试焦虑术业专攻,那么就可以让他担任考试焦虑方面的指导教师。学生发展常见专题:学习适应、学习潜能开发、学法指导、考试焦虑、选科定向、特长培养、情绪调适、人际交往、青春期烦恼、生涯设计等。

(3)采取报告研讨,促进知识掌握

学生发展导师实行专题分工后,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定期组织导师进行学习内容交流和评估,采取读书会形式分专题进行案例研讨和报告,促进导师专业成长。

(4)加强精微训练,提升指导技能

精微训练指模拟指导演练,由导师们轮流扮演来访者、辅导者、观察者和督导者,模拟学生发展指导中的各种问题情境,辅导情境,组织导师们辨析思考情境中的指导过程,交流沙龙,切实提升导师们的指导技能。

(5)引进专家督导,加强过程管理

定期聘请高校专家对学校专题分工导师制实践进行指导,让导师明确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通过专家们的巡视、检察、监督、评价、反馈等方式促使导师们加强自身专业指导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发展过程中“疑难杂症”的解决,加强学校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过程管理。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3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 黄向阳.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刍议.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