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

中医药养生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药养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药养生论文

第1篇: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师礼仪;教师素养;言传身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素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平日的修养”[1],在《辞海》中则被解释为“经常修习涵养”[2]。“修养”或者“涵养”二词涵盖的不单是学识方面,还应包括一个人呈现在外部的整体风貌,待人接物的举止态度。由此可见,语文教师的素养不仅体现在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体现在平时教学中乃至教学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扎实的专业知识一直以来为师范院校和用人单位所强调,然而,一名教师如何做到言行举止得当?这里就需要礼仪进行规范。所谓“礼仪”,即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一种规范的表现形式,“教师礼仪”就是教师们在工作岗位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其为人态度、情趣爱好、行为举止、音容笑貌和学识水平、教学能力一样重要,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成长。语文教师通过教授传统文化知识及文学作品以陶冶学生情感,承载着塑造学生人格的重任,因此,语文教师的礼仪修养显得极为重要。在语文课堂上,文学的魅力需要语文教师去阐释和表现,一位温文尔雅的教师带给学生的课堂感受必然会更好,也更能带学生进入文学的世界去体味作家细腻的情感。所以,用微笑传递文学作品的温度,传递人文关怀与温暖,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成为学生的范本,这些于语文教师而言都是必要的。除此之外,注重教师礼仪的意义还体现在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及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等方面,因此,教师礼仪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所必须注重的。

一、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教学效果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它构成了一个人的形象的重要侧面,是其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及素质的综合表现。于语文教师而言,在课堂上注重礼仪,多一些温和的笑容与轻柔的举止,学生就会更愿意去聆听和接纳课本中所传达的精神内涵。以笔者今年暑期在台湾游学的经历为例,台湾明道大学中文系的教师普遍为人十分温和,常常面带微笑,言谈之间流露出对人的关怀与温暖,每次听他们讲课都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且会十分认真地做笔记,生怕自己漏掉了一丝精华。这种人格魅力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而是长期以来对于礼仪的注重与人性中的美好的自然流露。这种人格魅力对课堂的影响也是不言自明的,因为学生期盼的是真正关怀自己的老师,能成为自己的榜样的老师,这种标杆作用不是体现在论文数量或者学术影响力上,而是课堂交流中的细微处。

二、语文教师的礼仪修养影响师生关系

如今的师生关系,已在市场化大潮下变得极为简单乏味:学生交钱读书,老师授课,保证学生的考试成绩。师生之间除了课堂上对课本内容的讲解,极少有其他方面的交流,教师仅仅对学生的分数负责,而学生仅仅对自己的成绩有要求。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教师已然成为市场化的产物,教师失去了社会的尊重,失去了自身的尊严,学生自然不会对教师有特别的尊重或敬仰。

因此,对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及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的礼仪规范是一个先行条件,只有教师首先具备了良好的教师礼仪规范,才谈得上和学生建立师生关系。就语文教师来说,在课堂上讲求语言艺术,用恭谦有礼的语言与行为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关怀,学生也会更易接受教导。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3]因此,语文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也一定要注重礼仪,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互动。

三、语文教师的礼仪修养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如果有一位好的教师来沟通和引导,青少年的人格将会更为健全。“教师的品质与礼仪行为本身不仅具有自身的表现力,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而存在,它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演示。”[4]教师对学生心灵及行为的塑造,具有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礼仪行为及品质的培养具有一言九鼎的作用。教师的礼仪素养如何,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语文教师作为与学生有较多思想交流的学科工作者,必须格外重视自己的言谈举止,给予青少年正能量,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品格习性,只有这样,才可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学到人际交往的常识,为其走出校门后顺利与社会上其他人打交道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教师礼仪修养的水平高低,是决定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教师礼仪修养十分必要,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时刻注意加强自身的礼仪修养,有关部门特别是师范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该把教师礼仪修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结语

总之,语文教师应将传承中华文明之礼作为己任,用微笑温暖每一位学生,以言传身教来规范每一位学生的言行。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达成共识:在我们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文明优雅的言语与体态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构成和谐的校园整体教育旋律,弹奏出最美的育人乐章。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新型人民教师。作为人民教师,我们要以身作则,以礼待人,以礼待天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看到一代更懂礼仪的后人,才会有一个更具礼仪风范的中国。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361

[2]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3200.

第2篇: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布七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千民决,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中医药教育中应重视的一些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寿命在延长,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这其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现有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己证明,在相同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高龄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高龄人群具有“三最”特点:即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实现“老有所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鉴于此,笔者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谈谈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贡献。老龄化社会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医疗保障方面面临如下挑战: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残疾率高、老年人医疗费用消耗大、病残弱老人的基本护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不成比例、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对而言,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卫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表现在:一是中医药学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老年人慢性病具有个体针对性极强的治疗,同时注重整体调护,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医药预防医学知识,中医“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在为全人类保障健康方面始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治未病的记载,加之目前我国大力鼓励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这必将为提高老年人预防保健、自身养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三是中医药资源较为丰富,同时药材价格和诊疗费用相对较低,可以极大地缓解老年人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还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大批的中医药人才,这些中医药学子能够普及到医院、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平衡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2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药教育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 1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的养生保健教育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中医药这座宝库中,与当前老龄化社会和大众日常保健关系密切的内容,是养生方面的知识。养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乐之门,懂得养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龄化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全面及深层次影响是相当大的,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要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卫生保健的需求,面对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三最”特点,目前培养的中医药学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医师,他们毕业后走上医疗卫生岗位,要面对更大基数和更复杂的老年人“三最”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九五”攻关项目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所需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 8. 3 :100,即如果在预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 3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2],故而需要重视预防工作,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将极大地减少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在中医药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2. 2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老龄人口增多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而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更需加强,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做好老年医疗保健,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减缓老年人的痛苦、延长健康寿命、改善生命质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疾病谱和临床症状也在改变,要不断发现、总结和完善老年病的防治规律,研究和认识高龄老人临床中出现的特殊症状。对于中医药教育而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必须重视在中医药教育中的老年医疗保健的学习,如前文所述,目前老年人健康中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问题,故而要重视由于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引发的老年人健康问题,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中医理论,熟练处理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

第3篇: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是一门面向我校本科生开设的人文通识类选修课,以探寻中医学产生、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文化动因为背景,是贯通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理论的交叉型课程。本课程的目标不仅要开拓中医学生文化视野,更要领会到中医药文化之真精神,提升中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医学生独立的思想、求新的激情、进取的灵气,进而为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中医药人才的养成奠定基础。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基本仍偏重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停留在对知识的一般了解,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再造过程,从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塑造。这种局面的造成,是与长期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因此,笔者希翼通过"两线并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弥补传统方法的缺憾,在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后,教学效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明显加强,在此作一分享。

 

1 "两线并行"教学方法

 

"两线并行"即教师知识传授线与学生自主创造线并重,共同运用于教学实践。传统的授课方式只有一条线,即知识传授线,教师将教材内容传授灌输给学生,这种方法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缺乏深入探究,不利于知识内化以及能力的养成。因此,需要增加一条线,即自主创造线,在第一条线的展开过程中,教师通过诸如"成果导向"等教学模式的构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研究基础上达到知识的内化和创造,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以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2 "知识传授"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对于传统文化及中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必要的"灌输"也是需要的,这样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进而为深入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这种"灌输"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才能使学生将知识铭刻于心。

 

2.1教材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 由于教材语言文言色彩较浓,专业术语、引经据典颇多,理论性强,照本宣科显然不适合本科生教学。因此,教师需要经过内化后,深入浅出,转变成通俗的、简单易懂的教学语言,以学生能最大限度的理解为宗旨。同时可用案例、图象及影视资料播放等教学方法作为理解的辅助手段。

 

2.2形象案例教学 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各种人物传记、逸闻趣事、医事典故、历史文化小故事等,一方面作为教学内容的有力支撑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案例教学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易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目前,本课程已收集到了诸如《中国历代名医传》、《中医药趣闻》、《冷庐医话》、《肯堂医论》、《先哲医话集》、《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选》、《叶天士医案精华》、《扫叶庄医案》等十多种文献资料中的案例。在此基础上争取进一步加以扩充,构建材料更为丰富并与课程具有密切相关性的案例类资料库,进而使教材抽象的思想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与直观化。

 

2.3艺术感染教学 通过播放影视视频资料,使学生内心受到震撼。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中,已经收集到的视频资料,如《跨越时空的文明--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纪录》、《江南贡院》、《孔子万世师表》、《黄帝内经:中医医史文化、医理文化、养生文化》、《乱世郎中》、《医痴叶天士》等近20部,下一步的工作即对这些资料进一步整理、筛选,提炼出适合向学生展示的视听资料,不断地推陈出新,寻找和收集使学生易于接受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并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视频资料,构建视听资料库。

 

2.4文化体验教学 主要有两种形式:①组织观摩,即针对相关授课内容,选择中医文化景点组织观摩,使学生更为感性的掌握授课内容。比如可依托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有利条件(此馆即设在我校内,免费对外开放),把教学地点迁移到馆内,针对授课内容带领学生参观各个相关区域,并做重点讲解,如讲到〈道文化--养生文化〉这一内容时,就带领学生走进养生康复馆。②学生自行体验。由于课时有限、经费紧张等现实问题,教师推荐一些反映中医文化的民间博物馆、民间中医诊所等让学生自行前往,直觉体验中医文化的力量。

 

2.5重视互动教学 在知识传授中要注意的是,这种"灌输"不是一言堂,在讲课期间,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活跃、乐于互动的特点,不断通过穿插提问、讨论甚至辩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互动形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与此同时更能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 "自主创造"教学方法的设计

 

   随着第一条线的展开,学生对新知识已初步掌握,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通过人际协作与互动实现意义建构与生成的过程。"[1]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协作探究来提升认知的层次,达到对新知识的迁移、应用和创造水平,实现知识的内化,这是教学的真谛。基于此,笔者通过设计"成果导向"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创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1"成果导向"教学 William Spady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一个教育学领域的新理念,随后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实施,取得了明显效果,得到了广泛好评。成果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成果导向教学不是以学生必须学什么为出发点,而是以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做什么,能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技能等竞争力[2],即在知识内化同时,培养各种能力。知识成果是形式,能力技能是实质。因此,它是一种强调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的教育系统。[3]笔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中注重贯彻"成果导向"理念,取得一些有益经验。

 

3.2"成果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

 

3.2.1 学习成果的设定 如笔者在讲授到"儒文化与中医学"这一单元时,在讲解儒文化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先秦、两汉、宋明)及其基本思想后,即提出"儒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这一课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研究,撰写研究论文,作为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3.2.2 开展协作探究活动 上述课题可以分解成儒学三大发展阶段的每个阶段对中医学发展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六个子课题展开论证。因此,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知识构

 

构成、能力倾向与认知水平,自行选择研究方向并组成小组,通过收集资料、交流协作、探索研究共同完成研究论文的初稿。

 

3.2.3学习成果的研讨与提交 学生在完成研究论文初稿后,在课堂中进行汇报与展示,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评论,同时教师进行辅导,提出完善建议,并说明理由。在多方意见的指导下,研究论文加以改进,并提交终稿。

 

3.2.4学习成果的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对学习成果的评价打分,对于能在高质量的论文期刊上得以发表的论文、获得学校"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经费支持的研究论文等优秀学习成果,还要追加分数并发放小礼品。总之,有了成果,学生体会到了求知的快乐、收获的喜悦、激励他们取得更多成功。

 

3.3成果导向教学体现的独特价值 在小组协作探究,撰写研究论文,获得研究成果同时,更是培养了学生诸多能力。

 

3.3.1迁移运用能力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自觉地运用古代思想精华引导当今社会的发展。如在宋明儒学对中医学影响的研究中,学生发现自宋以降,在儒学影响下形成的儒医群体,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技,是推进宋代医药繁荣、医患和谐的重要力量。而在医患纠纷不断、医生道德价值受到严重质疑的当下,如何培育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学生认为可以撷取儒医仁爱济世、刻苦习业、求实不欺、人际和谐等思想精髓,有的放矢地融入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氛围中,进而使医学生价值观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这种思想不仅表现出较强的迁移运用能力,而且具有创新意义。

 

3.3.2分析批判能力 在对先秦儒学"仁爱思想"的深入分析过程中,学生发现儒家的仁爱思想存有差等,而这一思想也渗透进不少医家的思想观念和行医活动。如张仲景主张医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把患者区分为上中下三等,有明显的差等思想,对患者不能一视同仁。因此,学生认为对两千多年前形成的儒家仁爱思想,不能全盘接受,对其糟粕,我们应坚决予以批判,这样才能体现"医乃仁术"的精神实质,进而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

 

3.3.3开拓创新能力 通过协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关注当下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医学生希望在老年医学的养生保健和疾病证治方面有所贡献。在研究成果中,学生开创性的发掘出儒家所倡导的仁孝之伦理道德观,天人合一、形神兼备之整体和谐观以及注重日常生活之世俗观念等对传统老年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推动了传统老年医学的发展。这种发现另人振奋,为现代老年医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探索。因此,我们决不能低估学生的开拓性,只要教法得当,创造力就会迸发。

 

3.3.4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 探究活动是以小组协作方式展开,学习成果也是以小组团队形式体现的,因此在探究过程中组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必不可少,精诚合作相当重要。在整个成果获得过程中,师生之间、协作组内、协作组间交流沟通非常频繁,学生表达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日后踏上医务岗位,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组员间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的团队协作和团队荣誉精神亦处处得以体现,这也是中医药科研事业谋求更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4 结语

 

"教师传授知识"使学生了解知识,"学生自主创造"使学生内化知识并培养能力,两线并行运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中,能真正体现课程教学目标和宗旨。笔者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运用两线并行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因为实施时间不长,特别是成果导向教学这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还在进一步探索中,需要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第4篇: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21-02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灵魂和根基。中医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发生发展流传演变的过程中无不渗透着中医药文化的气息,也正是中医药文化所贯穿并延续了中医药的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与时俱进、自成一家的完备体系。

传统中医药文化起源于歧黄时代,《黄帝内经》就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问答形式的医书,近现代的中医药文化研究则缘起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医学领域的拓展,如冯友兰的《先秦道家思想与医学的关系》。然而,受一定因素的影响,中医药文化并未被作为特定对象来进行系统考察,也迟迟未被正式提出。

诚然,中医药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作为内在因素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研究的根本动力和迫切需求。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潮更为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发展迎来了蓬勃生机,与此同时,中医药文化研究在中医药学术界渐次开花结果。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和全面的研究与应用,滥觞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主要标志如下:①1993年8月,由陕西中医学院和西安医科大学牵头举办的我国首次以“中医药文化”命名的学术研讨会,并正式出版了《中医药文化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张文教授主编,陕西科技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②1994年4月,由陕西中医学院承办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医史文献暨医古文学术研讨会”上,“中医药文化”的概念得到初步确认;③1996年8月,由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献分会和医古文研究会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中医药文献、医古文、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中医药文化分会”作为独立的学术团体正式宣告成立。由此开端,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每次出版一部中医药文化学术论文集。

随着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提出和有关学术会议的召开、有关研究机构的成立,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应用便如雨后春笋,迅速开展起来。通过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以内涵研究为核心的不断深化,在体系建设、院校教育、研究机构、中医药企事业单位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药民俗文化以及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等方面的工作不断落实和加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对原《医古文知识》杂志进行改造,于2006年3月开创了我国第一份,也是至今唯一的一份以“中医药文化”为专名的学术期刊《中医药文化》,每年发表大量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打造了中医药文化学术争鸣的主阵地。

大量的中医药文化方面的学术著作、科普文献不断涌现,如《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中医与文化漫谈》、《中医文化溯源》、《中国医学文化史》、《中医文化研究(三卷本)》、《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医文化论丛》、《中医哲学基础》、《中医药文化选粹》、《中医药文化基础》、《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黄帝内经养生堂》、《中医体质与饮食调理》等等。

不容忽视的是,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仍远远落后于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的研究现状,有鉴于此,政府逐年加大中医药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和推出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势发挥的政策支持。简列如下:《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中医药事业“十二五”规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等。

在如上所述一系列政策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职能部门,积极引导并响应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需求,组织开办大量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历时三年的“中医中药中国行”(2007――2009),是一项全国性的大型中医中药科普宣传活动,紧随其后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2010――2013)继往开来,深化主题-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走“面向基层、服务农村、惠及百姓”的路线。建立“中医中药中国行”专题网站,并开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中医药文化”专栏。

2005年启动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011年制定《“十二五”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和《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标准》。截止2013年10月,已批准成立16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5个建设单位。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2010年“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11年《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在历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各省市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的基础之上,于2009年6月组织评选出30位“国医大师”,促进了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2009年6月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在各地尤其是中医医院、中医药博物馆广泛建立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科研和展播工作。2011年开始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信息库,组织选聘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至今已举办四期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培训班,建构了中医药文化事业的人才支撑力量。

2012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选评推出“首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文化科普图书”15种。2012年8月则特别创设了以“中医文化学”为名的中医药文化学科(培育)。

第5篇: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

中医药传人美国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中期,而它作为一门学科,比较系统地传人美国,还是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美国政界和医学界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西医开销昂贵,且毒副作用较严重,对疑难病或有些常见病亦缺乏有效的办法。

与此同时,中医在美国的传播过程中日益显示出其相对于西医的优越性,美国当地主流社会逐渐接受中医针灸,他们开始重视学习、研究与利用中医,中医药学的地位现日渐提高。

对此,著名华裔中医师黄志伟教授认为:“用于防治各种疾病,中医中药对治疗,保健养生非常安全有效,力求达到中西互补,中医中药去补充西医尚欠缺的有效疗法,去替代一些效果不佳或有副作用的化学药物,推动中医中药事业在美国的发展,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

他特别强调,不论哪个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医事业都非常困难。文化、习俗等背景的巨大差异,要当地人认同一个外国人的民族文化、饮食、医药、宗教、习惯等,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他认为,“要成就和更好地发展中医事业,要靠同道团结和努力,要有劈荆斩棘、前仆后继的精神。”

黄志伟医师表示,“要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医,就必须规范中医师在各国行业标准,培养具有学问素质的人才,建立中医师的专业队伍,”

1985年3月29日,在美国纽约州备案的纽约中国传统医学院注册成立,它以培养中医中药人才、发掘推广中国传统医学、研究中医传统疗法为主要宗旨,创办人正是黄志伟教授。

全方位推动中医药的传播

“中医是一个系统科学,要让中医药得到主流的认同,其科学化是必须的。”黄志伟医师在其任职的犹太医院临床治疗时,他采取的方式就是中西医结合,力求达到中西医互补。

黄志伟1976年移民美国,他在很短的时间内考取了蒙特州、纽约州针灸注册中医师及全国中医师资格鉴定考试,1979年创办了中国药材公司,自此踏上中医药、临床、研究、教育传播漫漫征程。

他的中国药材公司所开发及研制的中成药品种有200多种,特别是参白芝胶囊、奥妙真胶囊、抗疲劳胶囊等,都是通过美国联邦药物及食品管理局认可的,其疗效显著,引起市场强烈反响。

在临床方面,特别是些难治愈的病,黄志伟医师也有他独特的方面。美国吸毒人数不少,对于这些难于治疗又对社会不良的祸根,他以多年的临床研究,将针灸成功用于戒毒,取得辉煌的成就。

第6篇: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

今天我们有缘相会,共济一堂,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为病患者服务。

我是中医师,也是一名气功爱好者。下面,我介绍一下《新医学气功》:

一、新医学气功的创立

新医学气功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它是中医药学里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瑰宝之一。新医学气功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人体解剖知识为主导,性命双修为内容,动静相兼为形式,意、气、形、神相互配合的高级功法。它与古今名家医学气功功理功法的精髓相结合,又与多学科、多门科学交叉渗透。是集防病术、特色诊病术、特色治疗术、健康健美术、开发智慧术、抗老防衰术及激发潜能术为一体的功法。

新医学气功功理较深,动作简单,省时省力。它以增氧及有氧运动为原则。修炼者感觉强,出功快。

新医学气功用特异功能研究人体和查验草药,能够把有毒的中草药改变成微毒和无毒,把烈性的中草药改变为中性的,柔和的,以造福患者。

新医学气功修炼的方法有动功、静功、卧功、站功等几种形式。它的治病功法分为三级,分别对各系统的病气病症治疗。同时,功法因人的年龄、体质,血型、病症的轻重而施展,以排除废气,培补元气,调和气血,畅通经络,阴阳平复为原则。

新医学气功培训高级气功师是根据气功师的体质,分成五层功法,包括①内气外放排病气;②外气组场治病;③予测与遥视诊病;④透视人体洞查五脏六腑诊病;⑤入地眼功与开天目,用来观察超空间能量和观察气候变化以及自然界的变异。我认为:新医学气功师必备三层功底与扎实的中西医学知识水平。

二、新医学气功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根据信息传导预测,可以做到未病先知,有备无患。

第二个特点:特色诊断,特别是对五大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经络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诊断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8%以上,弥补了现代仪器诊断不能定位,不能定性,不能定名的不足之处。

第三个特点:特色治疗,对疑难杂症和疑难绝症的治疗,是以西医药治表、中医药治根、医学气功协调三结合为原则,治愈率可以达到超常水平。

三、新医学气功与中草药相结合,疗效显著:

首先,大家知道,艾滋病被称为“当代瘟疫”、“世纪绝症”。但是,我采用中草药和新医学气功相结合的方式治疗艾滋病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我们分别对19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期患者、33例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期患者和17例艾滋病期患者进行诊治,对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患者,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分别达到了94.7%、87.88%和76.47%。对该病的治疗方法和特点是祛病毒不伤正,培元气不留邪。

利用中医药和气功相结合的方法对艾滋病治病效果这么好,那么,对癌症的治疗效果可想而知,这些年来,我治疗好了很多的癌症患者。

其次,我还对肾炎用新医学气功结合中草药进行治疗。自2001年至2005年,我们收治肾病综合症患者共712例,统计数据表明:治愈率达82.12%,有效率达96%;共收治肾小球肾炎病人共933例,治愈率达94%,有效率达98%。对该病的治疗方法和特点是升清降浊而扶正,邪去正安不反弹。

第三,近十年来,我们对乙型肝炎的科研取得很大的成就。我们将540名乙肝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组采用常规治疗;第二组270例患者采用我研制的中药“613”冲剂,配合练气功治疗。结果显示,第二组三阳转阴率达73.3%。对该病症的治疗方法和特点是以抗毒排毒为原则,养肝柔肝为目的。

第四,新医学气功结合中草药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79例,治愈率达63.12%,有效率达96.58%,治疗多发性骨质增生患者785例,治愈率达93%,有效率达98.85%。既治标又治本,这是国内其他治疗方法,特别是激素类西药所不能比拟的。对该类病的治疗方法和特点是以清风湿排骨毒为大法,补肾壮督为固本。

第五,新医学气功结合中草药对妇科病、糖尿病,顽固性头痛、便秘、失眠的治疗,也都取得了超常水平。

就新医学气功结合中草药的治病效果,我撰写过几十篇论文,并多次在会议上发言交流,其中发表的《“631”乙肝冲剂结合医学气功治疗乙型肝炎270例分析》、《以中医、西医和医学气功三结合疗法治疗艾滋病的实例和探讨》和《用中医、西医与医学气功三结合之法治疗9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的效用分析》等数篇学术论文获奖。除此之外,我曾经写作和出版过《传统医学疗法》、《养生益寿及自然疗法荟萃》、《医学养生保健》、《新医学气功》等书。其中由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新医学气功》一书,时任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主席冯理达将军曾在去世前为本书题词“弘扬中华文化,造福人类健康”;原国家体育总局伍绍祖局长也为本书题词:“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同时,还有二本书即将出版,是《人体生命奥秘》和《古今神医治病传奇》。

第7篇: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On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U Yongqing,Liaoning 110163,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ystem established and improving in China,People graduall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ow we analyzd its current status and impact factors,and proposed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ing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Protection;Strategy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最具民族特色和技术优势的专业[1]。我国被誉为“中药大国”,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但我国离“中药强国”还很远,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我国给予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不够是一个重要因素[2]。

1 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医药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并获得高额利润的情况下提出的。加强对传统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无论在经济上还是传统文化意义上都极具必要性。

1.1 传统医药在世界范围地位的提升 由于西药的局限性和西药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许多发达国家将一些疑难病、慢性病、老年性疾病的治疗手段开始转向传统疗法,特别是中医药。不论是西方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还是东方的泰国、新加坡,都广布中医诊所,针灸、草药疗法已成为不少民众就医的选择。澳大利亚甚至立法《中医注册法》,新加坡成立了中医药专门委员会等机构,泰国政府正式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3],这些都标志着中医药地位的提升。

1.2 “洋中药”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近年来人们的医疗健康观念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回归自然”,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在全球掀起热潮,一度使中医药市场升温。据统计[4],国际中药市场年销售额达160亿美元,其中,日本产品占80%,韩国占10%,而作为中药老家的中国仅占5%左右。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的“洋中药”超过1亿美元。不能说这不是中国中医药的尴尬。加入WTO以后中国市场日益开放,如果不积极应对,“土中药”将很难抵御“洋中药”的冲击,中国在中药市场上的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中国中医药也很难走向世界。

1.3 刺激企业研发新药的的主动性 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若不对知识产权加以保护,耗费大量成本研制出来的新药,会被他人任意仿制。发明人非但得不到任何回报,而且当成本难以收回时,其研发积极性将会严重受挫。专利制度可以赋予新药研发者在一定时间内的独占市场的权利,使其凭借此种合法的垄断地位可获丰厚回报,从而促使其继续投入到新的研发活动之中[5]。可以说知识产权保护对新药研发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4 文化多样性的维系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中国传统医学和东南亚地区的印度草医学是世界传统医学的主要代表。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从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开始,逐渐形成了包括中医药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养生文化等在内的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模式的中医药学成为世界上惟一拥有5000年连续历史、独立于西医的医学[6]。但由于对西医“现代性”、“科学性”的迷思以及诸多原因,中医药相对于西医药全面萎缩,已经面临生存危机。在这种情势下,从知识产权方面保护中药更显示了其必要性。

2 目前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经先后出台了许多知识产权法律及配套法规,目前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主要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专利保护、中药品种保护、商标保护、商业秘密保护、著作权保护等。但是应该看到现在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尚不完善[7],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许多问题。

2.1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从研发角度看,我国70%~80%的中药科技人员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他们大多数只管完成课题研究和论文,通过成果鉴定便大功告成,至于科研成果的保护、转化、商品化却考虑甚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8]。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成果轻保护的现象。

从生产角度看,一些中药生产企业对于知识产业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短视现象[9]:有些企业认为市场营销活动比专利和商标重要,宁愿花巨额资金进行产品的市场推广,却不愿投资科研和知识产权保护;还有个别企业为了吸引外资,竟然不惜将中药处方交给外商,以技术换资本。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必然使我国中药生产在国际上处于更加不利的竞争地位。

2.2 针对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不健全 《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规未对中药产业做出详尽细致的规定。中药产品多为复方,而《专利法》目前只能保护中药配方和配方的剂量,对配方的用途、加减则未能有效保护,这对中药复方的专利保护是不利的[10]。又如《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属于一种行政法规的保护,存在着自身的不足:中药品种保护所保护的仅仅是中药品种,对于同一种中药品种,企业所享有的中药品种保护权不具有排他权,专利保护的效力要优越于中药品种保护[7]。

在我国中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不完善的情况下,还存在着行政法规与法律相冲突的问题[11]。《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作为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规定的中药品种的保护期与国家法律《专利法》的规定不一致,使得不享有专利权的中药品种享有了甚至超过了专利的权利。

2.3 缺乏精通中医药及知识产权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人是保护中药知识产权的最根本因素[12]。知识产权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专业人员相对较少,而中药知识产权由于涉及行业领域的特殊性,既精通中医药知识又精通知识产权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由于待遇、发展空间等诸多原因,这部分为数不多的复合型人才也面临着流失的危险。

3 中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

3.1 强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针对中药行业所面临的现代化、国际化的大趋势,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采取得力措施,提高全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在开拓、占领国内外市场、保护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中起到积极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迫切性的宣传和有关知识的普及,把“知识产权”提高到除人力物力财力外的“第四经营资源”的高度[12]。使中药产业部门和企业科研机构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工作对中药行业继续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从企事业单位科学研究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上重视和看待中药的知识产权问题[13]。

3.2 完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是市场行为最主要、最有效、最权威的调节器。有效保护中药知识产权必须形成完备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以中药理论为指导完善我国中药知识产权立法,加强执法和司法,有效规范中药市场,维护中药知识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尽快制定法律层面中医药专门法,统一中医药主管体制[14],使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步入正轨。

3.3 加强对人才的管理 加强人才管理,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数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人才流动的控制。人才流动是造成中药企业知识产权流失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15]。要控制人才流动就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发明人、设计人在知识产权授权或实施后的奖励及报酬,切实兑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奖酬纠纷和知识产权的流失。

参 考 文 献

[1] 唐蕾,胡俊勇,陈孝,等.论传统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实用医药,2007,2(34):3739.

[2] 雍海英.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探讨.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5):100102.

[3] 蔡仲德,雷燕.建立中医药“专有权”法律保护制度的探讨.中国药房,2005,16(14):10461048.

[4] 佘超龙.“洋中药”抢了“土中药”市场.科技日报,2005.

[5] 张妍,刘亚军.论我国中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郑守甘.文化认同与中医药的发展.第五届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1:7071.

[7] 陈凤霞.试析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与对策.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9(2):47.

[8] 李昔贵,田保华.试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卫生产业,2007,01:9395.

[9] 郭冬梅.关于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中国现代中药,2006,8(9):3637.

[10] 虞坚尔,王美静.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医药管理,2005,13(5).

[11] 万仁甫,严桂平,徐伟亚.构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探讨.中医教育,2006,25(1):1721.

[12] 蔡伟.对当前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几点思考.中国药事,2005,19(8):485487.

[13] 陈兆奎,申俊龙.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医药导报,2006,3(31):9698.

第8篇: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医药膳食疗; 现代经营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际化

关于我国药膳食疗发展诸问题,作者曾在2005年著文予以探讨。本文现提出进一步研究结果,拟作为引玉之砖,意在引起有关同仁贤达的共同关注,以期群策群力,促进我国药膳食疗的加快发展。

1 扫除中医药膳食疗发展的障碍

笔者提出“中医药膳食疗”的概念,是因为多年来中国传统的药膳食疗因为文化转型的剧变和受现代科学技术文明的冲击,失去古老环境和传统文化支撑的大气候影响,受到严重的阉割、扭曲和贬低,不但发展迟滞,且已到面目皆非的地步。中医药膳食疗面临着被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食疗学所替代的生存危机。

1.1 中医药膳食疗和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食疗学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物。而文化比较的方法主要在于差异,而不在于优劣。我们不能用一种文化为指标去度量另一种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都是不可否认的,都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当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单边主义的强势冲击,已迫使所有国家、所有民族不能不提升文化自觉。在维护文明多样性,倡导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多元并存的时代,尤其不应重蹈文化优劣比较的覆辙。

包括中医药膳食疗在内的中医药是我国最具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和自主创新潜力、最具原创性的学术领域。我们应该站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继承和保护好这份遗产。而不是在“与国际接轨”(西方国家并没有中医药膳食疗标准,勉强要接轨,必然是阉割中医药膳食疗的精髓和灵魂)、“药膳食疗现代化”的大旗下,以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食疗学对中医药膳食疗偷梁换柱、李代桃僵。这不仅是可笑的,而且也是可悲的。我们不能忽视、容忍对我国历史悠久的医药文明的背叛。

1.2 中医药膳食疗的优势和特色与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是一致的。根据一些学者的意见,其优势和特色是:①中医不是疾病医学;②中医不是物质科学;③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中医关心的是从哪里寻找健康的钥匙。同样的“治病必求于本”这几个字,西医的着眼点在于对象性思维的“病”,问的是“病从何来”;而中医提这个问题的重点在意向性思维的“治”上,问的是“治向何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东西方对“本”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西方是物质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对本质的认识,是物质世界范围内的认识论知识论的科学观。而中医首先强调识别“利害药毒”的能力和取舍标准。然后是“聚毒药以供医事”,把“毒”转化为“药”,把“害”转化为“利”,帮助人们养生、保健、治病。医学与医生有三等:上医医未病之病,对象是生命,是养生;中医医欲病之病,对象是“健”,任务是保健;下医医已病之病,对象是病。

西医科学化过程中要求的是对靶点的直接对抗,都是对生命现象的抑制和阻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抗生”的。而中医则要求的是“卫生”和“养生”。中医的优势和学术本质,第一是“人”,第二是“生”。“生”是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认为人们应该“赞天地之化育”,追求的目标是“天人合德”,也就是“你活我也活”,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作者在此换个说法,中医实际上是一种和谐医学、生态医学、中庸医学,是为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而中医药膳食疗则是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中医药膳食疗和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疗学的差异区别,很多学者曾有论述,笔者不再赘述。笔者在此特别指出的是传统中医药学体系中的“食品”和“药品”的概念与现代医学(即西医)的“食品”与“药品”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为通用的同一品种,这几乎囊括了中医药膳食疗的全部材料。卫生部曾明文“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76种物品(均为传统中药材—后同)、“可用于保健食品”的113种物品、“保健食品禁用”的59种物品名单。很多地区药监和卫生部门即依据此名单对中医药膳食疗进行生搬硬套的管理,这使得包括传统补益中药材人参、鹿茸等在内的主要中医药膳食疗的原料,在未办理保健食品手续的情况下禁止应用。卫生部还专门发文禁止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法定中药材胎盘的药膳食疗应用。笔者认为,这些管理规章措施用于保健食品和普通工业包装食品还无可非议,但不适用于应分隶于餐饮业或家庭烹饪膳食范畴的中医药膳食疗。另外,中西医甚至对毒性的认识都是不同的,中医历来“聚毒药以供医事”,“以毒攻毒”,并非有毒就不能使用,而在西医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按国际管理食品和药品的相关规范标准,按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食疗学的模式机械的让中医药膳食疗与国际接轨,来实现中医药膳食疗现代化,等于是按照西医的思路要求中医、发展中医。中医药膳食疗应在中医辨证施治特色和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经验研究创新,实现中医药膳食疗的现代化。现在对中医药膳食疗现代化的反思,实际上是对传统与现代,西方和东方,文化与科学的矛盾反思的延续。

2 建立科学的符合国情的中医药膳食疗管理体系

我国中医药膳食疗业现在还只是中餐业中的点缀,还未成为有重要地位的主流分支产业。既无宏观的统一步调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和行动纲领,又无行规业约。总之还未建立科学的符合国情的管理体系。卫生、药监等相关部门则依据国家有关普通工业包装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的相关规范,就好像用咖啡的标准要求豆汁;用汉堡的标准要求饺子;用歌剧的标准要求京剧;用拳击的标准要求武术一样来对中医药膳食疗进行管理,有些地方较为宽松,有些地方较为严格。这使中医药膳食疗的学术活动往往成为清谈。很多传统方剂、创新品种由于受到现行法规的制约不能面世,或只有“打擦边球”、“走曲线”才能面世。这是中医药膳食疗的悲哀,也是传统文化的悲哀。

2.1 结束“三国演义”,建立行业协会我国中医药膳食疗学界现有国际药膳食疗学会(香港)、中国药膳研究会、中国中医药学会药膳专业委员会等三个全国性学术团体。长期以来,这三个学会为我国中医药膳食疗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各自拥有一支(其中有交叉)专业队伍。但由于三个学术团体宗旨相同,专业领域、学术活动相同,甚至组织机构也大同小异,无形中导致了我国中医药膳食疗队伍力量的分散,甚至还有的团体为了突出特色以别其他,不惜在名称和学术活动中加上现代食物营养养学、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疗学的内容,类似于选择“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而多年来提倡的“中西医结合”,实际上是西医的一统天下,是抛弃中医的内核精髓(阴阳五行学说),结合的仅是一些可以为西医所用的药物和疗法。我们不应该再在中医药膳食疗发展中择取“中西医结合”的模式了。

笔者再一次呼吁,为我国的中医药膳食疗发展大计,应该结束“三国演义”,以我国三个全国性中医药膳食疗学术团体为基础和核心,建立“中国中医药膳食疗协会”,完成学术团体到行业组织的过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中医药膳食疗发展的需求,开辟我国中医药膳食疗发展新局面。

中国中医药膳食疗协会应是行业管理组织,作为政府与中医药膳食疗生产经营企业以外的“第三部门”,既是沟通政府、企业和市场的桥梁与纽带,又是社会多元利益的协调机构,也是实行行业自律和维权、规范行业行为、开展行业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的社会组织,同时兼有开展学术研究,转化科研成果的职能。政府和企业都是协会的服务对象,其角色定位应当是做中医药膳食疗行业发展的设计者;行业政策的建议者;业户利益的维护者;协会会员的服务者,实现自律、管理、维权、沟通、协调及服务六大功能,进行行业的调查研究工作,受相关部门委托承担行业监督管理工作,协助制定行业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并开展相关评审认证。

2.2 取得认证资格,严肃资格认证我国现存三个全国性中医药膳食疗学术团体都曾程度不同的对经营业户的经营资质、专业人员的技术资质及产品资质等进行过认证。但这仅是团体内部的不具法规效力的认证。

转贴于

严格意义上的认证是由认证机构实施的一种合格评定活动,认定的依据是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标准。认证的结果是由认证机构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形式,来证明企业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要求。所以必须由专门的认证机构来进行。目前全国共有110多家认证机构获得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授权而进入认证机构目录中,而我国3个中医药膳食疗学术团体尚不在其中。中国中医药膳食疗协会建立后的当务之急,是依靠这三个学术团体的专业力量,取得国家对中医药膳食疗领域的企业经营资质、业者技术资质、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资质的国内唯一正式认证资格,以具权威性。

2.3 拓宽思路,科学管理中医药膳食疗的管理,笔者认为,除了根据治疗作用、辅助治疗作用、保健(功能性)作用、预防(养生)作用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外,还应区分处方药膳(应经中医师、药膳师以上有资质专业人员审定方可应用)和非处方药膳(不用专业人员审定,可由业户或消费者自主选定,自主应用)的管理方法。这是笔者参考现行药品管理模式而提出的中医药膳食疗的新概念和管理思路。处方药膳多为具有治疗作用和辅助治疗作用的药膳品种,而非处方药膳多为以亚健康为对象,具预防保健作用的药膳。当然,处方药膳和非处方药膳的认定,须由有资质的、权威的机构来认定。

3 其他应该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3.1 中医药膳食疗业界要引入现代经营方式第一是标准化,首要条件是方剂的合理科学,然后是原料、卫生、口味标准化,再扩散至制作步骤,色括各种原料的含量、制作流程、原料贮存之后的还原,甚至制作时的水温,都要求是机械的可以复制的。第二是投资,目前中医药膳食疗业界一小部分是专营,绝大部分是兼营的小规模生产的作坊式企业。没有雄厚的资金基础,也不知道如何吸引投资商,如何融资,自然无法将生意做大。第三是运行机制,中医药膳食疗业界缺乏严谨的运行与扩张的现代化运行机制。开一家、两家没问题,一旦要全国连锁,由于缺乏良好的机制,很多企业开始走向衰落。

中医药膳食疗业界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应该从筛选产品,建立完善的运营模式入手,锁定主打产品并将其标准化,如果做连锁经营,那么包括网络营销、中心厨房、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等现代化经营方式都一定要完善。

3.2 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正式启动,进入工作程序根据200310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术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中医药及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膳食疗就都属于这一类。

国务院在20051222颁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路,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其所提出的“保护、抢救、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与中医药界及中医药膳食疗界历年所提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作为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膳食疗,既是历史文化“遗产”,又是鲜活的医学科学。“申遗”实关中医药膳食疗的生存和发展。最近,我国粤、港、澳三地把我国传统的中医药膳食疗珍品——“凉茶”申遗成功,其中包括54个凉茶配方。而前些年因为“凉茶”未办理保健食品手续而标示有清热、祛暑、解毒等功能,被有关部门明令禁止经营并通报批评,还予罚款,并一直在打官司,闹得乌烟瘅气。现在申遗成功,一切云消雾散,畅行无阻。中医药膳食疗存在很多相似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申遗成功,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笔者呼吁三个全国性学术团体同仁行动起来。莫失宽松发展良机,共同努力,争取中医药膳食疗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申遗(据笔者了解,中医药膳食疗尚未列为中医药申遗内容)。或中医药膳食疗单独“申遗”,可先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而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3 2006-07-04,科技部会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其旨在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解决中医药现代化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促进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世界传统医药进入国际医药保健品主流市场,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促进中医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这也给中医药膳食疗的发展带来新的战略机遇。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和中医药膳食疗的优势与特色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将可能为人类提供新的医疗卫生保健模式。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中医药膳食疗的基本原理,核心理论及关键技术的重大创新提供方法和手段。包括生物医学在内的生命科学,有着从分析向综合,从局部向整体的发展趋势,中医药膳食疗的理论和实践的价值有望重新认识,中医药膳食疗也将因此成为科技重大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平台之一。因此,我们应首先考虑在对国内专业队伍的巩固提高的基础上,以我为主,坚持原创性为根基国际化为动力,人类健康为本,传承创新并重,产学研结合,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中医药膳食疗科技合作网络,吸引、培养、集聚一批高水平的中医药膳食疗国际化人才队伍。逐步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研究团队;其二,提高中医药膳食疗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市场的份额。其三,是基本形成一批中医药膳食疗国际标准,初步建立区域性注册协调体系,这些标准和规范适应中医药膳食疗的特点和各国(地区)具体情况。并建立多语种的中医药膳食疗国际信息中心,建立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教育培训国际区域中心和示范中心等,以促进中医药膳食疗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宋胜利.中国药膳食疗发展诸问题刍议[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4):663.

[2]王者悦.中国药膳大辞典(修订版)[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2:1.

[3]彭铭泉.中国药膳大全[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2:1.

[4]姚海扬.中国食疗大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计,1994:1.

[5]刘昭纯,鲁明源,张令德.实用药膳学[M].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8.

[6]中国药膳研究会.中国药膳美食文化节文集[C].2006.

第9篇: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CR-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7—8517(2012)10—0023—02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绚丽多彩的区域文化。有着“山水湖南,人文湘楚”之美誉的湖南,在湖湘医学研究方面,学者们分别对湖湘医家医著、湖湘中医文化、湖湘道地药材和湖湘民族医药等内容进行了整理研究,出版和发表了相关的著作及学术论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湖湘医学研究近况概述如下。

1 湖湘医家医著的研究

1986-1989年禹新初零星整理了部分湖湘医籍,继而曾勇系统收集了自先秦迄今二千多年来湖南医学著作480种,出土医书14种,及历代正史、野史、地方志书、医史专著、人物传记、笔记杂说等数百卷中的有关内容著成《湘医源流论》。书分渊源、学术、人物、医籍四篇,研究湖南医学源流;由湖南省卫生厅组织专家组编出版了大型中医古籍丛书《湖湘名医典籍精华》,该书精选了湖南历代名医的著作100余部汇编而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内容囊括了内经、伤寒、金匮、诊法、医案、医话、养生、杂录等各方面,涉猎内容十分广泛,堪称湖湘医学之大成。

潘远根按历史发展的进程,探讨了湖湘医学发展的脉络。先秦时期,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即可看到湖湘医学的兴盛。其后汉末长沙太守张仲景一部《伤寒杂病论》又为湖湘医学增色。晋唐时期,湖湘医学走入低谷,而后又起于宋元,盛于明清。易法银等收集考证了有关史志、医籍及著述,共录民国前之湖湘名医666人,编著成《湖湘名中医略传》,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取存著作者68人,分“生平简介”、“医籍简介”和“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三部分,以显示湖湘医学的繁荣;中篇按朝代之序辑与民国前湖湘名医有关之史志文献,以示湖湘名医之辈出,下篇将与湖湘中医有着密切关系的《马王堆医书》、医圣张仲景、炎帝神农氏、药王孙思邈作一概述。张璐砾收集了散落的文献,探讨了刘月恒《生草药性方谱》的学术特色。万胜等认为湖湘中医文献具有历史悠久、著述浩繁、内容丰富、收藏分散的特点,是湖湘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基础,并对当代湖湘五大名医李聪甫、刘炳凡、夏度衡、谭日强和欧阳锜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

在湖湘医家妇科学方面,魏飞跃等选取清代湘籍医家妇产科代表作中的实例,挖掘出医家们不仅具有在治疗上强调护胃健脾、处方时师古意而用药灵活、善于通过“随症用引”,而且其著作常以注重实用、要言不烦见长。在湖湘医学伤寒论研究方面,刘仙菊通过文献整理,提出了“湖湘仲景学说”的概念,认为湖湘大地为仲景学说的发祥之地,亦是湖湘仲景学说的起源之地,湖湘医家在注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时精究考据,尊重经旨,提“相体辨治”,完善体质学说。

2 湖湘医学文化的研究

何清湖从湖湘文化源流以及湖湘历代名医探索了湖湘中医文化的渊源。湖南,自古就有“人文湘楚,山水湖南”之美誉,自炎帝于姜水而徙于南,数千年来,湖湘文化之发展可谓大儒迭起,书院崛兴,承前启后。荆楚之域,历代名医更是迭起不穷。初有炎帝神农尝百草;汉·苏耽“橘井泉香”流芳百世的佳话;长沙马王堆出土古医书14种,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者毕具,可谓中国医学稀世之璧玉;唐宋以后,“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者不乏其人,汇聚成浩瀚的湖湘医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因其做过长沙太守,故亦有称“张长沙”者,其方亦被称为“长沙方”;药王孙思邈与湖湘中医之缘结于涟源龙山,他长期居住于龙山采药、治病,其《千金要方》即撰于此。综观历代湖湘医家所著,医经、伤寒、金匮和养生等面面俱到,形成湖湘中医文化体系;何清湖还总结了医德为先、心忧天下,思变求新、敢为人先,执中致和、道法自然,兼容并举、中西汇通的湖湘中医精神特质;阐述了湖湘中医的历史地位;分析了湖湘中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打造现代湖湘名医、建立湖湘名医俱乐部的发展模式。

3 湖湘道地药材的研究

道地药材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是湖湘中医的特色,湖南省地形地貌为东、西、南三面山地围绕,中部丘岗起伏,北部湖泊平原密布优越的地势气候蕴藏了丰富大量的药用植物,蔡光先等主编的《湖南药物志》该书收集药物近5000味,其中植物药2077种,动物药256种,矿物药51种,道地特色药材有玉竹、吴茱萸、湘莲、栀子、白芷等,基本收集了湖南境内全部植物、动物和矿物药,全面系统地整理湖南省的中药资源,总结近40年来湖南本草学的发展情况,突出湖南特色,系统地总结了湖湘名家、名方及流传于民间颇有疗效的单方、验方。葛晓舒等也对湖南中医药单验方收集整理情况进行述评。

4 湖湘民族医药的研究

湖南省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大省,少数民族55个,近700万人口,湖南省民族医药资源丰富,省内四大主要世居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即土家族医学、苗族医学、侗族医学、瑶族医学,是我国民族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81年至1984年湘西自治州凤凰县欧志安引先生先后在《贵州民族研究》、《中南民族学报》等杂志上发表或报道有关湘西苗族医药研究成果。欧志安研究完成的《湘西苗药汇编》,获1981年度湘西科技成果奖,拉开我国苗族医药研究的序幕。此后周卫华探索了湘西苗药治疗妇科病资源。

同时湖南土家族、瑶族、侗族医药研究不断兴起,在学术上有较高的建树。田华咏等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土家族医药特色,医学理论基础,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卫生保健和常用的土家族药物,在临床证治上重点介绍了土家族医药的命名与分类,还编撰了《土家族医药研究新论》选录论文30余篇,包括“湘西土家族医药论述”、“土家族医药发展史略”、“土家医脉学简析”等。在湖南瑶族和侗族医药方面,刘育衡收集整理了湖南流传的瑶族“庞桶药浴”及药浴植物,湖南瑶族传统端午药市调查与比较研究等内容。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通过对湖南省境内侗族聚居地的实地调查,共考证侗药689种,整理医方1420首,辨考病名938种,病症453种。而诸国本则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土家族医药和苗族医药的历史、现状做了调查,总结了对当前民族医药继承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科研、开业和职称评审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田华咏编纂的《湖南民族医学史》,共十章,25万字,分别介绍了湖南少数民族概况、南土家族医药发展史、湖南苗族医药发展史、湖南侗族医药发展史、湖南瑶族医药发展史、湖南民族药资源、湖南省民族医药研究成果和湖南省民族医药学术团体及学术交流等。

综上所述,湖湘地方医学内容丰富,具有湖湘地域特色。但我们应客观地看到,一方面,就湖湘地方医学自身内容来说,尚未能系统地揭示湖湘地方医学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从研究湖湘地方医学流派而言,尚未对湖湘地方医学流派的学术经验和诊疗特色进行全面深入地收集整理和研究探讨,因此,我们应不断创新湖湘地方医学流派的内容,探讨湖湘地方医学流派的学术特色和用药特点,促进湖湘医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向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