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四年级语文教学叙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我与前任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广泛交流,还有以前的观察,了解到本班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但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每次考试成绩都不够理想,反映出孩子们基础知识的不牢固,学习习惯不够好,心浮气躁。据前任老师给我讲:本班孩子打上课铃以后迟迟不回教室,上课时忙着各说各的,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协作精神差,集体观念不够强,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词语盘点,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等)。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四、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良好的作文素质,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应该是符合规律的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那么要对作文分阶段训练,应注意哪两点呢?我想,这两点因素是需要考虑的。一是,生活。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二是,要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规律。把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作文教学相结合,有针对性的设计作文训练,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依据以上两点认识,作文分阶段训练设计如下。
初一阶段:积累,写真。即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表达与生活体验,同时树立“我手写我心”的意识。初一年级学生刚刚升入初中,思维、情感认识都还比较简单。作文往往是语言简单到苍白,内容甚至可以说是空洞。而这主要原因语言和生活体验的匮乏。此阶段设计作文训练不可操之过急,应从注重培养兴趣,积累语言、生活体验入手,“九尺高台,起于垒土”。文题不可空泛,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我被老师提问了》《一堂难忘的_____课》《校园一景》等。学生广收博采,移情化性,培本丰源,为后续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二阶段:生动,细致。随着年龄增长、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文题清楚完整地叙事,但往往是叙事清楚而不生动,完整而无细节。例如:人物描写仅局限在直接描写,而不会通过侧面烘托、人物对比等技巧来表现。此阶段在日常训练中可以运用扩写练习,给学生一个概括性的句子主干,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来扩写。教师在指导、修改、评语中有意识地突出生动、细节的表现。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潜在的意识,不再需要老师提醒。此阶段的文题应如《班主任笑了》《校园里的紫藤花开了》等等。
初三阶段:情感,思悟。情思是文章的灵魂。叶老曾经说过:凡是出色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作者情感的最贴切的符号。这一学段,学生在作文中表现为构思能力增强,语汇较前两学段更丰富,文章常常在平淡中闪现精彩的一笔。同时,具备了从本质上认识事物的能力,追求写些较深刻的东西来表现自己。文题应避免儿童般的稚嫩,如《心中的风景》《阳光照进我心里》等等。教师需主动介入学生的世界,引导学生学会为生活感动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善于从身边的生活小事、自然景物中思悟其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阅读;习作方法;有效结合
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语文课程标准给阅读和习作之间搭上了一座很好的桥梁,它强调:“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新课标以这种纲领性的方式为读和写教学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从中我们可以鲜明地发现阅读和写作之间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良好的阅读能让写变得有内容、有思路、有方法,可以丰富学生见闻,形成独特的个人感受。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也是实现“美丽转身”的魅力体现。
因此,把握各个学段“阅读”和“写作”的关键,就在于能融会贯通,整合考虑分析,充分做好“读写结合”的理论准备。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要求把教学侧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这又给传统的“读写结合”增添了新的色彩。
通过一年来“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的课题研讨活动让我对这一课题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阅读积累习作素材以外,教师更应该抓住文本尽可能多的对学生进行各种习作方法的指导。例如,通过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一文中“点面结合”习作方法的认识与指导,使学生了解到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描写一个结构合理、层次鲜明的画面,有了这样的思路学生才能将心中的素材以“点面结合”的结构进行组织。
再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恐龙》一文让学生第一次了解到说明方法,教师引导并适当写话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来介绍某种事物,而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让描述更生动、形象、准确。又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掌声》一文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来记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教师抓住点来引导学生便不难掌握记事文章。所以说,有效阅读不仅能提供给习作必要的素材,更重要的是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在研讨期间,夏老师对于阅读与习作教学思路总结中提出的三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切入点、结合点、训练点。
在阅读教学中找准切入点,与相应的习作方法结合,然后引导学生实践训练,言简意赅,行之有效。在教研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有效阅读在习作内容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学生心中有词、有句、有方法才能将生动优美的语言有效地组合成美丽的篇章。
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应该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和阅读能力甚至语文素养最重要的举措之一。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我认为可以从激发兴趣、方法指导、加强练习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阅读与习作有机 结合必须培养学生乐读、爱写、善表达的习惯,使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二、方法指导
不管是阅读还是习作,教师必须做好方法上的指导,除了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课外阅读的略读、精读,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相关习作方法的链接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真正掌握这些方法才能行之有效地进行阅读并将读中所获应用到写作当中。再者写作方面方法指导也不能忽视,续写、仿写、感言等等,随时读、随时指导、随时写。
三、加强练习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后,就适合拓展练习。比如:有些课文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练笔,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年段特征 文体特征
在全国第七次阅读研讨大会上,崔峦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必须实现华丽转身,向内容分析说再见!”这是一句朴素的口号,却引发了无数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课文是由文字组合而成的,读懂内容只是第一步,还要读懂其是如何表现这一内容的,语言形式是如何为表现中心服务的?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怎样才算是关注了语言表达形式呢?笔者从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关注年段特征,发掘语用知识点
听、说、读、写、思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训练的,而在不同年段,其语用特点也不一样。
1.关注“五好”,活跃低段语用教学。
识字、写字、朗读、训练口语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这样才能实现课标关于第一学段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低段的语用,最重要的是做到“五好”,即:识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写好话。
写字教学以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为例,识字写字时可让学生一字带一串,在认识本课生字的同时,让学生复习巩固前面学习的内容;也可采用顺口溜方式记偏旁,都是能真正“识好字”的好方法。
2.精简内容,强化中段语用教学。
中段语言文字运用特点中说道:中段开始以段为重点,逐步向篇章过渡,渗透一些篇章的写法。因此,中段语用教学的重点是语段的学习,老师要善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抓重点语段及语段中的重点词句学习。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为例,本课共有11个自然段,教师可在学生初步把握童话主要内容以后,引导学生默读,画出描写巨人语言和行为的句子,先抓住巨人对孩子发脾气的语言,再出示巨人训斥孩子后花园的景象。通过精简教学目标,有效取舍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3.关注表达,升华高段语用教学。
高段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是主要挖掘、提炼文本蕴含的核心价值内容,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学会取舍,一课一得。
例如:在执教《金色的脚印》时,我关注到了在阅读这类动物小说的文本时应该讲求的策略。通过借助关系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出阅读此类文本的策略,一是理清关系,概括内容;从文本一些重要句子中感受到老狐狸的品质。二是关注细节,感悟特点;从文本的一些环境描写中感受狐狸内心世界。三是聚焦环境,体会作用。这三个策略都是实实在在关注了文本后得出来的,因此,高段语用教学应选取适当的切入点,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二、凸显文体特征,挖掘有效语用点
课标在第三学段对阅读不同文体有具体的学习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1.叙事性文体教学,化物为我兴趣浓。
叙事性作品的思想内容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教学叙事性作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感受人或事的形象。
以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为例,教师通过关注文章的主要人物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并主要注意到了文章题目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让学生研读三次说这句话时,我的用意,青年的用意和你感受到了什么,让作者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学到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教学一气呵成。
2.诗歌教学,片片诗意曼曼舞。
诗歌类的文章结构清晰,语句凝练。考虑到儿童诗接受对象的审美欣赏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儿童诗的意蕴及表达不宜显得过于晦涩和朦胧,但儿童诗同样是需要深度的,这种深是深入浅出。
例如《童年的水墨画》一诗教学中,可以以组诗切入整体感知童年的快乐,继而以儿童喜欢的方式读好童诗、背诵童诗。在孩童对诗歌语言有了整体感受之后,教师可带领孩子们品字、炼字。以还原画面的方式,品“漾着”“蹦跳”,就“赶着、伴着、等着”夕阳回家的选词说理由等方式品字、练字,将学生思维推向。
3.说明性文体教学,情理相偕共成趣。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关于说明性文章的语用教学尤其如此。
[关键词] 低年级 写话 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和书面语连在一起,就是语文。”这句话就决定了,说话和写话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
书面表达能力,是现代社会人人用得着的重要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所着力培养的。作为小学低年级,怎样引领学生写好话,并向三、四年级的作文迈进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低年级从写话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提出应该培养低年级学生对“写话产生兴趣”,要让他们学会“写自己想说的话”。所以,培养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化难为易,使写话成为孩子们心灵的乐园,成为他们展现自我、交流情感、驰骋想象的舞台,并最终为高年级的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鲜活学生的情感世界,应是每个低年级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学生提出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我们作文,要写诚实的、自己的话。”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师,在鼓励孩子张开嘴巴多说话、拿起纸笔多写话的同时,千万别束缚得太多、捆绑得太紧,要让纸和笔为孩子们构筑一个个快乐的心灵家园。作文贵在真实,因而,我便尝试着引导孩子这样写话——
一、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想写、乐写
写话的内容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写一些与生活内容关系大的感兴趣的内容。
1.先画后文。这种方法运用于写景或叙事文。作文前先布置学生作画,而后对照自己的画写文,将画中的情景描述出来。这种方法使学生作文的积极性高涨,谁不想用最生动的语言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在作画过程中,他们围绕主题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景物作了精心的选材,用线条和色彩对景物进行了理解和感悟,写话时自然水到渠成。如在学过《春天来了》一组课文时,我带着孩子们找找校园的春天。金黄的迎春花,碧绿的柳条,钻出尖脑袋的小草……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春天里的花草树木,再对照自己的画用上平时积累的描写春天的词写一写这些景物的特点。孩子们的一幅幅画色彩斑澜,真是美极了!他们的描写更是生动有趣,文中无处不显示出蓬勃的朝气、优美的意境。
2.先看后画再到文。写话的基础是阅读和积累。阅读是提高学生写话能力的最佳途径,平时让一、二年级的孩子阅读课外书,我还设计了“画一画、说一说”的环节。请孩子们将看到的精彩的情节、场景自己动手画一画,再用自己的笔写下此时最想说的话。“笨狼,虽然你做每一件事都会很倒霉,但我还是挺喜欢你的!”“小公主的纱裙真漂亮,比白雪公主的还要漂亮吗?如果我也有这样漂亮的纱裙该有多好呀!”……字词篇语,虽然透着稚嫩,但却很真实。在每周的阅读交流时间和同学一起分享,孩子们画得认真,说写得兴致浓郁。
二、仔细观察,开展单项训练
低年级学生由于观察不够仔细,因此写话会经常出现行文空洞、内容贫乏的情况。针对这种现象,适时有意识地开展观察的单项训练是非常有好处的。
1.选材要贴近孩子。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较长时间地持续进行观察,逐渐培养其学会仔细观察的能力,我在班级的生物角上专门饲养了十多只蚕宝宝,并发动大家一起饲养,每天观察蚕宝宝的变化。事后孩子们在每日记录中这样写到:“我觉得蚕宝宝可爱极了,活像一只只小蚂蚁。蚕有许多条腿,而且是一对一对的,蚁蚕爬起来可慢了,跟蜗牛差不多。”“蚕宝宝开始蜕皮了,它们的动作虽然很笨拙,却步调一致,只见它们后身不动,前头一拱,皮就被推出来一点”……孩子们有了深刻的印象和感受,写出来的才是最真、最美的。
例如一次要孩子们写写自己最了解的人——自己。孩子们是个什么样的人?不亲眼所见,你绝对想象不到孩子们眼中的自己是多么可爱又可笑。“我是一个世界上最能吃的人”、“我是一个爱睡觉的人”、“我是一个爱玩拼板的人”……多么有趣,多么真实!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正是最最美好的吗?
还有一次,我布置孩子们回家到餐桌上去仔细观察一个人的吃相。一个孩子这样写到:“‘大酒鬼’老爸,他总是在喝酒之前看看桌上的菜,要是菜合他的口味,他就会喜滋滋地坐下来;要是不合他的口味,则是慢吞吞地围着饭桌转一圈,最后无可奈何地落座,然后慢条斯理地倒上一碗酒。每喝一口酒,爸爸就半眯着眼睛,嘴巴里偶尔发出‘啧啧’的声音,脸上露出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好像在享受着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孩子眼中的“大酒鬼”老爸多么形象、有趣!
2.“五官参与”观察。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例如,指导学生观察橘子,通过视觉,了解橘子的颜色、形状;通过触觉,感觉橘子外表的粗糙、凹凸;通过味觉,品尝橘子的滋味;通过嗅觉,闻一闻橘子的芳香;通过动手剥剥,学生也可以写出细节相当生动的句子,如:“轻轻地剥开橘子皮,听到滋滋的声音,很快就感到手上粘粘的,一不小心汁水就溅到了眼睛里,一股酸味扑鼻而来。”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写出的习作才能生动形象,内容具体。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审美能力 培养方法
引言:
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与数学、英语并称为小学的三大科目。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美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语文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例如古诗词、寓言故事、散文、现代诗、小说片段等等,这些经典的文学著作带有极强的审美性和文学性,是一种语言艺术的代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的。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充分挖掘语文内容中的审美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鉴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审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审美能力是能力的一种,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主要针对客观对象或情景的认知、欣赏和评价。审美能力包含有先天的因素,但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逐渐提高,因此,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对发现美的能力、对美的感受力和欣赏力,进而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些资料带有审美的意味,教师要充分利用并加以深化,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美的体验――对美的理解――对美的升华――对美的创造,由低到高,逐渐提高。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把握教学资料中的美学因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审美规律,层次化的开展审美教育。
1、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尤其在小学阶段,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审美能力作为小学生综合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能力之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加强对美的鉴赏能力,进而对身边的事物和外界的环境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会以一种审美的心态面对世间万物,进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小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是对素质教育的升华。
2、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提升语文教学的需要
语文同数学一样是小学阶段的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只有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进而对其他学科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古诗词、文言文、现代诗歌、散文、叙事短文、小说片段等,这些都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传统文化,值得继承和弘扬。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古诗词和文章等学习内容的感悟能力,例如文章中运用的词语有的华丽、有的朴素,有的直接、有的婉转,语言修辞手法使用很普遍,例如大量使用排比句式,运用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进而凸显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形式美,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做能感受到的。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3、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审美能力既然是能力的一种,在小学阶段更要受到重视。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小学阶段加强美学教育可以为学生打下一定的美学基础。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更是提升小学生品质的关键,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对于小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阶段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是给学生夯实基础的阶段,不容忽视,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思维能力和美学鉴赏力都会显著提高。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措施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压抑的环境使人痛苦,优美的环境使人心情愉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营造优质的环境,创设合理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学生的艺术熏陶。语文教师要重视环境的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阶段营造合理的情境,要建设一个包含情感和艺术气息的语文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审美的情境,进而深入开展审美教育,升华学生对美的认识。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展语文教学,可以使用多媒体软件播放有关文学作品的图片和音乐,例如在讲解《黄果树瀑布》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瀑布的图片,将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壮观,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语音语调的运用,讲课要生动、形象,语言要具有感染力和爆发力。小学生本身性格特点较为活泼,注意力不够集中,语文教师的讲课方式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首要因素。语文教师要从课文中挖掘出审美的元素,分析课文中蕴含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2、通过语言培养学生的美学欣赏力
语言是文学的基础元素,文学作品靠语言取得一定的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要针对语文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导学生对优美的语言进行品位和欣赏,精致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对美会有一个新的认识。教师带领学生品位课文中的语言可以了解什么是美,学会鉴赏美,进而形成一种对美的独特感悟能力,即审美能力。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奶奶的向日葵花海》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描写“夏天的向日葵花海开的无比灿烂,漫天遍野的金黄色仿佛让人置身于金色的太阳上面,一朵朵向日葵向我张开了灿烂的笑脸……”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色彩语言十分丰富,拟人手法运用的十分纯熟,向日葵露出了笑脸,让我们体会到一种花朵颜色艳丽,描绘了一幅十分畅快迷人的景色。语文教师要利用对语言的分析,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向日葵花海中,感受那是什么样的一种美丽,进而体会了大自然的美,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美主要体现在学会运用语言表达美,最佳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多进写作练习。语文教师要看到学生想要表达美和创造美的愿望,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写做任务《季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表达自己对于季节的理解,一年四季,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特点,不同的季节大自然的景观是不同的,很多生命现象也体现出不同的样子,学生要学会运用优美的语言去表达四季之美。在写作前教师要鼓励学生出去接近大自然,还可以在网络上查阅图片和有关资料,亲自体会季节的变化和身边景色的状态。在这个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提高对美的感悟力和欣赏能力,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春天绿色的小草、夏季火红的花朵、秋天金黄的稻谷、冬天皑皑的白雪。
4、鼓励学生通过想象提高美的意识
想象力是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人的思维决定了他的想象力,语文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前提。对于美感的认知都是通过想象开始的,小学语文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生活阅历较少,性格活泼,好奇心强,语文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育内容的特点,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让学生联系自己经历的实际展开想象,进而加强对事物的审美认识。小学生有着真善美的一面,他们对美的追求是最纯粹和简单的,教师要保留小学生的这份天真和美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对美的认识不断深化。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情境,通过语言教育和写作教学,增强学生对美的认知和对美的感悟,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没、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建峰.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探析[J].读与写(上,下旬),2013,(19).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呢?事情想 象虽简单,但在实际工作中会碰到许多的困难。我在工作中边学习边探索,深刻地体会到: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上学年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在学校教研组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自主学习”的探讨。起初自己总是不敢大胆放手,总担心教学的质量会受到影响,但是通过教学的尝试,却让我有了收获。我体会到: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得力引导得法,就能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有不少论述,两千年前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开放,主体性便会得到弘扬。因而,语文教学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故此,我注意把好第一关“备课”。备课不单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师在备课前必须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难点,哪些知识学生易接受的,哪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师都必须掌握。对于学生难以接受的内容必须加以点拨和方法的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巧妙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课题是文章的“窗口”犹如传神的眼睛,往往能提供行文的线索,概括文章的内容。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审题,在题中设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时,先让学生读题,而后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为什么要“捞”铁牛?谁去捞?怎样捞?紧扣课题提出问题,造成悬念,因势利导,开展教学,一下子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导探索地位,激发他们质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除了从课题质疑,还教学生找课文重点词句质疑;从课文的内容质疑;从标点符号上质疑;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2.激发学生质疑解疑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高提问的水平,这也是“自主学习培养”的途径。如阅读《捞铁牛》第三自然段,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怀丙和尚为捞铁牛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听了学生的提问,我就顺势地引导他们解疑:你们读书很认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能提出问题,真是技高一筹。有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兴致来了,纷纷举手回答:先摸清八只铁牛沉在哪儿?再备船装沙,然后并船搭架,最后系绳拴牛。学生还用上四步准备的的过渡词,“首先……再……然后……最后……”,寻找解答疑问的方法。
课堂中组织学习小组,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使训练的内容得到落实。小组讨论一般放在个人自学后,讨论的内容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这是教师在备课时处理的一个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说的机会也多了,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二、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仅有语文学习的兴趣是不够的,若没有自主学习的方法,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时间一长,遭受学习挫折后,自主学习的兴趣也就因此而减弱。因而,语文教学还必须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1.教师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一部分内容,围绕教学目的,有意思地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如教《麻雀》一课。第一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第二步,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第三步,讨论,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它遇到的危险是什么?老麻雀为什么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2.总结方法。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教学《麻雀》主要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总结了学习方法,然后用这种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从课文所叙事件中,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有什么心灵的感受?”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问题抓得很准,对内容的理解也很透彻。
3.领悟自得。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本身作为认识和思考的对象,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学习进程,从而达到在学习实践中“悟”出学法的目的。
4.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如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然后让那些想了解同样问题的同学组合在一起,用他们喜欢的方法来自主学习,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古诗教学 意境 朗读 想象 背诵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一般都很棘手,学生也感到很难领会。古诗结构严谨、抽象难懂,而且情景交融,含义深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绝大多数是优美的绝句,有的寓意深邃,有的寓于哲理,有的寄情山水……指导学生阅读这些诗篇,可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语言,陶冶他们的情操,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对照图画,感知诗意
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图资源”。例如,在学习《登鹳雀楼》时,让学生观察图,猜猜诗人站在哪里,图上画的什么景色,诗中又写了什么景色。
二、想象意境,诱发诗情
在古诗教学中,再现意境是关键。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教师要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教给学生以分析景物入手再现意境的方法,使之头脑中形成鲜明完整的图画,再逐步去品诗情,理解诗中深刻的内涵。
1.启发学生想象诗所反映的生活图景。例如:孟浩然的《春晓》,描写了春天雨后早晨的景象,画面优美。诗人写景不总像一般人那样直接写眼中所见之物,而是通过耳中所闻、脑中所想去描绘,颇有新意。诗的第一句“不觉”二字就需要引导学生好好思考,因为这一句说明诗人夜里睡得很酣畅,醒来不觉天已破晓。
2.启发学生想象诗人是怎样想象的。诗人在反映事物时,往往运用形象的思考,把想象中的事物拿来比喻所要反映的事物。因此,讲比喻时要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是怎样运用想象来讲比喻的。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三、四句描写了瀑布的奇特、壮美的气势。第四句则借助艺术想象,用新颖的比喻,描写瀑布凌空而下,半洒云天,“隐若白虹”“忽如飞电”的壮观。要理解瀑布倒流似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就需要想象。从三千尺高处猛然笔直地奔泻而下的瀑布和从天的最高处流落到人间的银河,不仅外形相似,而且都具有壮美的特点。诗人用一个“疑”字,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写得十分传神。
3.让学生扮演抒情主人公或诗中人物,创设诗歌所表现的艺术情境,让学生直接进入诗歌意境。如《赠汪伦》、《小儿垂钓》等。
古诗不仅仅是风花雪月、文学遗产、语言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精神,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仅要使学生弄懂诗句的意思,而且要使学生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走进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
三、引导巧背,实现“量”变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汲取古人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1.据意背。这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方法。如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学生背起“花”的诗,有《题》、《海棠》、《卜算子・咏梅》等;背起“言志”诗,有《石灰吟》、《无题》等;背起“写景诗”,有《春词》、《西湖》、《山行》、《归田园后》等;背起“送别”诗,有《黄鹤楼》、《别董大》、《赠汪伦》等;还有劝勉诗《劝学》等,引导学生据意背,使他们分类清,背诵多。
2.据时背。这是根据古诗反映的时间,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方法。如在四年级古诗文背诵时,我就采用据时背的形式。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顺着四季走来,一路朗朗童音。从《草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月》、《小池》,从《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学生背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这种形式大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为大量的背诵奠定了基础。
四、指导朗读,尝音乐美
1.通过朗读,需要芳香的音韵来传扬美的旋律。没有哪首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古诗教学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体现诗中自然节奏和生活节奏。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写夫妻之间的无奈与期盼,用巴山、夜、雨、秋池几个不定性的意象组合,创造了大量的意义空白。在夜深人静时,红烛摇曳之下,与妻临窗而坐,如胶似漆,倾诉思念。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辩用语感,掌握顿挫,抓住“池、时”的韵律和节奏。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诵读时宜用思念悲伤的心情和柔和的节奏的节奏。
2.放声朗读,使内容在情感中具化。“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料。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需要学生大声朗读。
五、引导感悟,受到教育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受到思想教育。例如李绅的《锄禾》,首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写夏日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给禾苗锄草、松土,明为叙事,实则抒感,寄情于事,使学生知道农民种田是非常辛苦的。第二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使学生明白,由于农民在烈日下“锄禾”的辛苦劳动,才有这“盘中”香喷喷的饭,农民流了多少汗水,才换来“粒粒”宝贵的粮食。从而教育学生爱惜粮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第二学段说明文文体特征教学价值《语文课程标准》把课文文体分为,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语文课程标准》只对第三学段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的目标: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一学段教材编排都是围绕“发现身边的科学、学科学、爱科学,体会科学的乐趣,引发研究探索的欲望、发现科学的情趣”这些主题的故事、童话、儿歌,没有说明文。第二学段已出现说明文,但课程没有预定的目标,该如何去实现说明文文体特征在这一学段所应有的教学价值呢?
一、辨识说明文,建立文体意识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只明确提出《赵州桥》《太阳》《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是说明性的课文。教材的编排又以专题组织单元,没有出现专门的说明文单元,因此辨识说明文也就成了第一要事。何谓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构造、类别、成因、关系、功用,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的文章,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关于科普的文章是不是都是说明文?写景的文章是不是?状物的文章有没有?它们属于哪个类型的说明文?反复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比较了借景抒情散文和写景说明文及借物抒情散文和状物说明文的异同,整理出了第二学段的说明文。
1.集中在“自然科技”专题单元里的
2.分散在其他专题单元里的
从分布来看,自然科技专题和其他专题的篇目差不多,它们在不同的单元里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从篇数来看,从三年级到四年级,说明文篇数增加了,这为第三学段学习说明好了铺垫,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有与自然科技有关的说明文,也有与写景、状物有关的说明文,各注重了理趣与情趣的结合,科学与文学的融合。从类别来看,事物说明文多于事理说明文,遵循了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领会编者意图,探寻文体特征
纵观教材,结合编者的意图,反映在第二学段的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如下:
1.说明有顺序
说明文常见的顺序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美丽的小兴安岭》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颐和园》按照空间顺序,先写了颐和园大门,来到长廊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的亭台楼阁;再写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昆明湖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花钟》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逻辑顺序说明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等。其中按照空间顺序写的《电脑住宅》直接指出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字,体会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可见,说明要有顺序已逐渐渗透在这一学段中。
2.说明结构较为典型
说明文就主体部分而言,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在这一学段中,事物说明文的主体部分多为并列式或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如《赵州桥》《太阳》《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长城》《秦兵马俑》《电脑住宅》等,而事理说明文形式各为不同,《花钟》为递进式,《飞向蓝天的恐龙》为连贯式等。以总分式结构占多数的的安排,较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说明方法以渗透为主
第二学段学习说明方法并不突出,仅有两篇文章直接指出。《太阳》,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呼风唤雨的世纪》,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如作比较、举例子等。其他像《赵州桥》《雅鲁藏布大峡谷》《长城》,简单渗透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一切都为第三学段的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做好准备。
4.说明语言科学、准确、生动
说明文的语言特别关注科学性、准确性。《花钟》一文,“五点左右,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之中的“左右、往往、大致、一支”,真切地反映了客观现实。
像这样科学准确的语言在其他文章里还可以找到,但在这一学段更多展现的是语言的生动性。在这学段的说明文中,除了略读课文外,只有《月球之谜》《蟋蟀的住宅》《长城》不要求背诵,只有《太阳》《飞向蓝天的恐龙》《长城》不要求抄写优美生动的句子,足可见这一学段的说明文以文艺性说明文为主。
5.资料的搜集非常重视
从三年级下册开始,每课都要求查找相关的资料,有些还要求写下来。如《月球之谜》一文让学生写写你还知道的哪些未解之谜;《长城》一文学让生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把喜欢的内容抄下来;《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请爸爸妈妈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也可以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摘录下来。教材的编写如此重视资料的搜集,一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来关注说明文的延伸拓展,以培养学生搜集、加工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根据年段特点,实现教学价值
不同文体的学习都有其最佳的学习方式,有其最佳的教学价值。教师要依据文本中的说明文体式选择教学内容,找到其最佳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把握说明性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方法及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1.理清顺序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有这么一项: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文常见的三种顺序可以帮助找到文章的写作思路,迅速把握文章内容。如《电脑住宅》一文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哪些方位?各方位的电脑有何功能?如何工作?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文的讲述顺序填写表格,然后连起来说一说,以把握内容。
了解本学段以总分为主的结构,学生找出中心句,也可以帮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赵州桥》一文:“赵州桥非常雄伟”是总起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是个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找到这两句,也就概括了赵州桥的特点。像《雅鲁藏布大峡谷》《秦兵马俑》等此类课文,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达到到教一课、学一类的目标。
有些文章的结构不是总分式,也没有关键句,如何把握主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来说说主要内容。如《果园机器人》一文,果园机器人怎样?请学生默读思考,在交流时,帮助概括出关键词:会干农活,自己充电,不停工作,最后让学生借助关键词说说果园机器人的特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2.抓住语言特点,赏析迁移运用语言
第二学段的说明文,多为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优美。教师要抓住其语言特点,结合说明方法,引导学生背诵积累、玩味赏析语言文字,进行仿写迁移,凸显语用。
(1)多读多背多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课标提出要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教师要抓住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结合课后的要求,让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还可以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整理,在抄写喜欢的内容时,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2)比较辨别赏词句
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中的“一支、漫长”体现了语言准确是说明性文章最重要的特点,表明了变成鸟儿的恐龙只是其中的某一个分支,演变过程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过程。如何让学生领会?
①读一读,比一比,这两个句子哪个好?为什么?②从课文中找一找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③交流,讨论。
经过比较辨别,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科学准确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体会了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3)仿写迁移多运用
崔峦老师说:要改进“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叶圣陶说说明文适合“仿写”。仿写句段,迁移运用说明文语言、说明方法,就是实现“例”的增值。
《花钟》一文,运用多样的句式写出各种花的形态,语言生动具体。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表达效果,体现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可以这样做:
①读第一自然段写花的句子,你发现什么?(花开的样子不同)
②完成课后第三题: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我们来填一填。
③读句子,比较:把第一自然段描写花开的句子全换成“什么花开了”,你喜欢吗?为什么?
④边赏图片,边读课文,感受花各具形态的美。
⑤写法拓展,选择完成(二选一)。
学生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学习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比喻、拟人的生动写法后,可以选择利用总分段式的结构,围绕“春天,万物苏醒”来写一段话,也可以选择学习文中的例子――“什么时候,什么花怎样开放”进行仿写,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凸显语用。
第二学段的学生不仅要仿写句子,更要进行段的仿写迁移。如学了《赵州桥》,可以写一写家乡的桥,学着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具体。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可以记一次游览活动,等等。
教师要准确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加强对说明文文体文本功能定位的研究,进行文体意识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了解说明文文体的特点,在语文实践与理解、体验、感悟中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