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债期货交易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玩转国债期货
国债期货的投资策略有很多,多数适合具有大资金的机构参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主要是趋势易。国债期货是利率期货。利率走势往往会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稳定,比如在刚进入降息通道后,央行不会短期又进行升息操作,可以预期一段时间内的债市牛市行情。
套利:攫取无风险收益
期现套利对于融券有优势的机构而言是非常好的策略。
跨期套利交易是国债期货套利交易中最常见的,它是指交易者利用标的物相同但到期月份不同的期货合约之间价差的变化,买进近期合约,卖出远期合约(或卖出近期合约,买进远期合约),待价格关系恢复正常时,再分别对冲以获利的交易方式。从国外市场经验看,跨期套利主要有两种:临近交割时的跨期套利和统计套利。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两种套利方式本质上都不是一种“无风险套利”,属于经验和统计意义上的套利,但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国债期货的跨品种套利,是指投资者买进或卖出一个国债期货合约,同时卖出或买进另外一个不同品种的国债期货,利用这两个不同品种国债期货合约价差变化获取利润的交易方式。套利者进行跨品种套利交易时,着眼点不在于债券现货市场上涨或下跌的整体运动方向上,而是相对于另一种国债期货合约而言,某种国债期货合约在多头市场上是否上涨幅度较大或在空头市场中下跌幅度较小,由此确定该种国债期货合约是否为相对强势合约。
套保:机构投资者首选
在没有国债期货之前,基金公司等机构在预期收益率上涨时只能通过卖出长久期的债券买入低久期的债券实现组合久期的下降,成本高周期长,但是有了国债期货之后可以直接通过卖空国债期货来实现保值。另外,有了国债期货之后,预期未来收益率会下降,可以提前通过买入国债期货来实现套期保值。这样一种灵活的多空工具,给了机构投资者灵活的管理组合的方法,必将引起机构投资者的共鸣。
投机:考验三大因素判断力
国债期货作为一种期货,同样具有投机功能,如长期的趋势交易和短期的波段交易。如果预计未来国债期货价格将上涨,可以在当前价格低位时建立多头仓位,等价格上涨之后通过平仓获利;同理,如果预计价格将下跌,可以建立空头仓位,等价格下跌之后平仓获利。
影响国债期货价格走势的因素主要有:宏观经济前景(GDP、工业增加值)、通胀(CPI)和资金面的松紧(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Shibor利率)。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收益率就是“要求的投资回报率”,因此“要求的投资回报率”上升,必须让对方卖得便宜些,否则就得卖贵些,即收益率和价格是一一对应的反向关系。另外,收益率往往是提前反应的,投资者需要提前判断。
A股市场影响
对于A股而言,国债期货的正式上市,对市场本身不会带来太大的所谓资金分流的影响,但肯定会对未来股指博弈的方向带来一定的引导或影响作用。正如股指期货对市场带来的冲击类似,不一定要去把握,但必须要懂得去分析看待明白其对市场的影响,国债期货上市可能会对以下上市公司产生影响,见附表。
个人参与国债期货交易准备工作
申请开户时保证金账户可用资金余额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具有累计10个交易日、20笔以上的金融期货仿真交易成交记录,或者最近3年内具有10笔以上的期货交易记录等;具备金融期货基础知识,通过相关测试;到开办了相关业务的期货公司网点办理国债期货开户手续,如果已有股指期货开户,可直接用于国债期货交易;下载期货公司软件,择机购买合约,开始投资。开仓后需有足够时间盯盘,若不在规定时限内补足保证金,将面临被强行平仓的风险。
交易要素
首批上市合约 2013年12月(TF1312)、2014年3月(TF1403)和6月(TF1406)
一手费用 按期货公司4%的最低保证金算,4万元可买卖一手合约。
保证金 暂时定为3%~5%,期货公司可能会再追加1%以上的保证金
涨跌停板幅度 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2%,上市首日涨跌停板为4%
手续费 5年期合约暂定为每手3元,交割标准为每手5元
报价方式 百元净价报价(不含利息)
中秋节后首个交易日,一如近期阴雨的天气迎来阵阵阳光,国债期货近月合约盘中创新高,在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的时点初步敲定等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很多投资者已悄然入市,与上市首日(9月6日)那种蜻蜓点水式的尝试有所不同,已入市的投资者正开始准备深度介入这一期货新品种。
不得不承认,较之于当年狂热的市况,现今的国债期货市场显得理性而冷静。而在交投不旺的表象之下,围绕国债期货展开的期货业“变局”却正暗流涌动。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曹红辉判断,这个产品未来一定会迎来大发展,包括国债期货、股指期货在内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一定是期货业未来竞争的重头戏。如果说期货公司以前是在金融界的边缘行走,目前则随着国债期货上市已逐步走向中心地带。
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和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统计,2012年全球利率期货交易约占全球各类金融期货交易金额的90%,其中国债期货交易量占利率期货的比例已超过45%。而2012年,全球金融期货占期货市场成交额的88%以上,可以折算出国债期货占全球期货交易额的比重达到35.6%。
大好机会
9月6日,筹备多时的国债期货终于再次登上资本市场的舞台。市场对其反应较为冷淡,三个合约合计成交量仅3.6万手,远低于股指期货及其他期货品种上市首日的成交量;之后成交量进一步萎缩,最低时日成交量仅5000多手,交投之冷清,与其他期货品种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手的日成交量相比,无疑相形见绌。
曹红辉在接受《金融理财》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债期货之所以交易冷清,其主要是参与主体的问题,银行、基金和保险等机构投资者还没有大规模进入,其主要参与者是个人投资者、部分私募和券商,而他们也都是有限参与。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国债期货定价的复杂性使投机散户不敢轻易尝试,国债期货涨跌的分析框架与商品期货和股指期货有所不同,寻找需要精密计算的套利机会尚需学习,多数散户不理解国债期货价格波动规律。”
券商方面,在参与国债期货初期,他们需要时间来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期现对冲的策略。多数券商固定收益研究员对国债期货也不甚熟悉,需要慢慢适应期货交易方式,因此在资产配置初期不会大规模介入。此外,银行、基金和保险机构参与国债期货步伐不会太快,目前银行尚未明确参与方式,而基金则处在观望期,在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不会仓促入市。
对于扮演交易通道角色的期货公司而言,国债期货上市冷清无疑对其经营造成困扰,不少期货公司在此项业务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但这并未影响期货业对国债期货业务的重视和投入。
“长期以来,期货公司一直都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是个苦孩子,因此国债期货交投清淡并不妨碍我们对这块业务的美好憧憬。” 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笑言,其实很多期货公司早有预期,正所谓好饭不怕晚,现在还是投入期,只有等到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全面参与进来,市场进入成熟期,才可能有利润,而且是可观的利润。
冠通期货公司负责人对此深信不疑,“18年都等了,还怕多等几年,不管多艰难,我们都充满信心,因为国债期货上市是期货公司一改以往长期被边缘化的大好机会。”
变局顿生
南华期货副总经理朱斌持有类似的看法,金融衍生品一定会在以后的金融投资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特别是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类衍生品一定会突飞猛进,届时衍生品需求一定会获得爆发性发展。对于期货公司而言,如果说以前是在金融界的边缘行走,目前已经逐步向中心地带。
比照国外期货市场发展经验,随着债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利率波动的加剧,世界各国的国债期货发展迅猛。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和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统计,2012年全球利率期货交易约占全球各类金融期货交易金额的90%,其中国债期货交易量占利率期货的比例已超过45%。而2012年,全球金融期货占期货市场成交额的88%以上,可以折算出国债期货占全球期货交易额的比重达到35.6%。
“2012年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额为171亿,如果中国国债期货能够达到国外国债期货在期货市场交易额那么高的比重,那么国债期货交易额将达到60.9亿。国债期货的推出,还将增加期货市场的资金存量,理论上而言,发展到一定程度,银行、基金、保险券商等都会加入,届时期货成交量和成交额还将放大,因此从理论上讲,国债期货对期货公司的盈利贡献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如是分析。
面对国债期货如此大的蛋糕,无论是券商系还是传统系的期货公司早已摩拳擦掌以分得“一杯羹”。券商系期货公司如海通期货,“公司从上到下尤其是领导层对国债期货非常重视,目标就是借鉴在股指期货方面的成功经验,力争在国债期货的市场份额方面也能保持领先地位。”海通期货相关人士透露。
传统系期货公司如南华期货也表示,公司在股指期货、国债期货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金融期货是期货业中的兵家必争之地,将来会是南华期货的核心业务。股指期货对券商而言有天然的优势,但在国债期货方面,券商系期货公司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大家同台竞争,各逞所能。”
种种迹象表明,目前期货业围绕国债期货的竞争已悄然展开,长期看,期货业会面临重新洗牌的可能。程小勇预计,国债期货对应国内超过7万亿的现券余额,未来随着国债期货越来越成熟,银行等机构参与进来,期货公司在保证金规模、手续费和盈利方面将面临分化。原先券商系期货公司一枝独秀,未来券商系可演变为金融系,这其中包括部分银行和保险机构参控股期货公司,甚至部分其他非金融机构也会介入,而传统的期货公司面临更多挑战。
“不过,国债期货对传统期货公司而言也是机遇。由于不管是金融系期货公司还是传统期货公司差不多在同一起步线上,传统期货公司加大对国债期货的投入,迎头追赶,甚至有后发先至的可能。”
朱斌表示,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以及未来其他金融衍生品将会带动期货行业实现爆发性的发展,尽管蛋糕很大,但不一定会平分。机构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对对方的资质和实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越是实力强的期货公司越容易寻找到与机构合作的机会,行业可能难以避免“强者恒强”的格局,一些实力较弱的公司或许很难分得一杯羹;发展到一定阶段,行业内洗牌或许在所难免。
放松管制
较之于期货公司,银行、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从来都不缺乏对国债期货的热情。
曹红辉告诉记者,股指期货上市后使得券商系期货公司异军突起,迎来跨越式的发展;国债期货上市后,不排除未来银行通过兼并期货公司的方式参与到期货市场,催生银行系期货公司的诞生。
“国有五大商业银行一直在积极争取成为中金所的特别会员,拥有自营席位。考虑到为了鼓励银行参与的积极性,监管机构有可能允许大型银行成为特别会员。而其他商业银行则可以通过期货公司或上述五大银行办理国债期货结算交割业务。而且,即使五大行有独立通道参与国债期货,他们也还会有一些分仓的需求,期货公司总能分点羹。”
程小勇则表示,未来如果银行成为中金所特别会员,可能改写目前期货市场的格局。不过,考虑到目前金融市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尚无实质性改变,短期内银行系期货公司难成气候,也难以取代和动摇目前券商系期货公司的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任何一个期货产品都应有现货商的积极参与,有了现货商在期货市场的套保需求,期货市场的投机需求才有对手盘,有盈利空间;有了投机需求的积极参与,期货市场才能活跃,流动性才会提高;而只有流动性高的期货市场其价格发现功能和套期保值功能才能得到良好的体现。
这一交易方式推出后,截至9月底,债券远期交易累计成交60笔,金额87.34亿元,成交较为清淡,这说明,目前金融市场形势下,国内机构仍无法借助远期交易获得投机、对冲或者套利的操作机会。尽管国内将逐步推出西方成熟市场的各种基本工具,但市场表现说明“引进”产品在国内仍面临着较长时期的磨合以及被选择的过程,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西方思维模式下,金融市场的行为模式和交易方式。
一、债券市场金融工具比较
美国债券市场主要存在预发行,回购及逆回购、期权及期货、本息剥离工具等金融工具,这些工具的活跃,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发行人融资成本。例如,债券发行前活跃的预发行交易能够提前度量市场需求,便于发行人、承销商对债券的定价;回购及逆回购交易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帮助交易机构实现短期融资;债券的期货及期权市场,有利于市场参与者在流动性市场中建立分散化的对冲策略;本息剥离工具产生的零息债有助于实现现金流的重组,满足不同投资群体对不同现金流结构的需求。
近儿年,通过研究西方成熟市场运行状况,国内债券市场逐步引进了一些金融工具,目前已扩大到(质押式、买断式)回购及逆回购交易、本息剥离工具、远期债、远期交易以及即将推出的预发行交易等工具。从市场表现看,质押式回购及逆回购交易工具存在时间最长,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调节流动性、管理头寸的基本手段,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各交易品种中交易量排名第一,20xx年交易量将近10万亿元。买断式回购与质押式回购类似,能够向市场参与者提供融资渠道,在国内债券市场基础券种较少、尚未建立连续拍卖发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20xx年交易量仅为1200多亿元。由发行人主导开发的本息剥离工具,由于国内市场流动性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参与者的有效需求,交易稀少,国家开发银行也仅试探性地操作了一次。远期债主要为了解决国内资金供给与利率的季节性波动较大的问题,这一安排最早在财政部发行国债时启用。目前,市场资金较为宽松,人民银行在央行票据发行中使用这一制度,用以熨平公开市场操作对资金市场的冲击。而即将推出的债券预发行制度,能够帮助确立价格发现机制,缩短承销时的分销周期,减小承销商的资金占用。
二、远期交易手段及国内发展现状
远期交易是金融市场运用较为普遍的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与现货交易的根本区别在于延迟了标的交割时间。广义上的金融远期合同,包括远期利率协议、期货、互换和期权。在国内债券市场,远期交易在大概念上包括远期债、二级市场的远期交易和即将推出的预发行制度,而曾经出现的国债期货交易由于当时的监管及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被监管机构叫停后尚未恢复。
关键词:投资 衍生金融 风险 风险控制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公司经营的成功为其赢来了声誉,2002年公司被新交所评为“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奖,并且是唯一入选的中资公司。
中航油通过国际石油贸易、石油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其净资产已经从1997年16.8万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35亿美元,增幅高达800倍。但2004年11月,中航油因误判油价走势,在石油期货投机上亏损5.5亿美元。这一事件被认为是著名的“巴林银行悲剧”的翻版:十年前,在新加坡期货市场上,欧洲老牌的巴林银行因雇员违规投机操作,令公司损失13亿美元并导致被一家荷兰银行收购。曾经在7年间实现资产增值800倍的海外国企中航油,缘何短短几个月内就在期货投机市场上背负5.5亿美元的巨债?
2003年底,由于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的扩大,直至公司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破产的财务困境。应该说中航油能够在7年间实现净资产增幅800倍,到巨亏5.5亿美元,都是缘于“创新”及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诞生本来是为了规避风险的保值作用,但中航油却是毁于过度的投机。
衍生金融工具及其特征
衍生金融工具是具有衍生特征的金融工具。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定义:“衍生金融工具是期货、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合约以及类似性质的金融工具,如利率上限与固定利率借款承诺等”。而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价值派生于某些标的物的价格金融工具;其中,标的项目包括债券、商品、利率、汇率和某种指数等。也就是说,衍生金融工具就是在传统的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等交易形式的新兴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以风险存在为前提,并为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其交易有别于一般的金融现货交易,是以标准合约交易和保证金交易为基本特征的,其主要功能并不是交易,而是保值或投机。主要特征有六个:杠杆性,它能以极少的资金(合约保证金)控制较多的投资资金(出货或平仓时合约持有者应付的资金),来获取理财的收益;虚拟性,它在合约到期时可以履行也可以不履行;依存性,它依赖于传统的金融工具而存在,传统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动最终会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灵活性,它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类型的衍生金融工具,以适应使用者的需求;表外交易,它通常不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定价比较复杂,因对其风险的度量非常困难。
近几年以来,衍生工具交易风波不断,1994年1月,德国MGRM集团在美国高息筹资,投资石油期货损失13亿美元,相当于集团一半资产;1994年12月,美国加州橘郡财务长雪铁龙以政府名义筹资,进行票据投资,最后亏损18亿美元,地方政府宣布破产;同年12月,美国最富庶的奥兰冶县由于从事金融衍生交易失败而亏损15亿美元,不得不宣布破产;1995年2月23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出现“327国债期货风波”,直接导致了国债期货市场在我国的暂停。
尽管出现上述情况,但衍生金融工具仍获得了巨大发展,美国《幸福》杂志在1995年载文声称,国际金融市场上当时已知的金融衍生工具已有1200多种,未清偿名义本金额超过20万亿美元。不仅如此,衍生工具的品种也正在创新中,目前一些大的金融机构几乎能根据客户的任何特殊要求“量身订造”任何品种的衍生工具并为之创造市场,所以今后衍生工具的品种还将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关于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制度现状
我国十分注意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风险意识。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我国不断各项规章制度:国务院1998年8月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中规定:“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得进行投机交易。”1999年6月,以国务院令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第四十八条规定:“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期货交易总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量总量相适应。”2001年10月,证监会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我国自2004年3月起施行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实施的范围为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法人,以及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行。目前,我国证监会共计批准中石油、中石化、中航油等27家企业可以进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
企业投资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策略
本期我们采访的操盘手是青泽。他在期货行业浸染了十多年,几乎经历了期货市场中的各种风风雨雨,也经历了期货市场中各种有着深远影响力的事件。在这个市场中,早在十多年以前,他就创造了一夜狂赚690万元的神话,却也体验过赔得血本无归的惨痛。他饱尝了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但是,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他依然屹立在期货行业中,与市场博弈,与人性斗争。
他将自己的期货生涯看做是一段浓缩的人生,“投资市场放大的不仅仅是盈亏,还有人生的历练。”他这样告诉记者。近期,他的实战回忆录――《十年一梦》的修订版出版发行了,里面针对他的交易感悟、教训和经验等等重新做了编辑,颇能给人以新的启发。
采访结束后,同行的记者问笔者,为何理财圈里谈期货或外汇的人都特少?期货与外汇采取的都是保证金交易,10%的投入就能撬动100%的资金为自己赚钱。可是,这两个市场的巨幅震荡却并非一般人能承受,很有可能上一分钟还是盈利的,下一分钟市场趋势反转瞬间就“爆仓”。同时,这两个市场所需的专业化程度很高,没有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不能掌握更多的交易技巧,甚至心理素质不够强大,要想长期在这两个市场中立足,几无可能。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在这两个金融领域“指点江山”的人才特少。
《卓越理财》:您为什么会选择期市?在期市中闯荡这么多年,您有什么感悟?
青泽:进入期市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刚进入投资市场时我做的是股票,但是听朋友讲,期货既能做多,又能做空,加上采用杠杆交易,只需要少量的投入就能带来巨大的盈亏,而且只要看准了市场的方向,几天时间就能赚回本金的几倍收益,远比股市刺激,所以就进入了这个市场。刚开始进入的时候,是从小资金开始的,边交易边学习,但是因为交易频繁、逆市交易、短线操作居多,造成最开始的业绩都不甚理想。可能是期货的博弈特性很符合我的个性,所以我比一般人更努力一些,想要弄明白期货交易到底是怎么回事,加上自己的运气好一点,在327国债事件中单日盈利达到了690万元。这个记录直到去年才再次被我打破。
时至今日,我仍认为自己在期市中还是一个学生,只能算是稍微明白了一点期货的道理,刚刚入门而已。期货是一个残酷的游戏,能够交易一、两年没有大的损失就算是比较厉害的操盘手了。这个市场不适合折中主义、平庸主义者,你要么大赚,要么就惨败。
《卓越理财》:您觉得在期市中取胜要靠什么?您眼中的交易机会是什么?
青泽:我觉得一个成功的期货交易员必备的三个因素就是技术、策略和心态。最基础的是交易技术,是在市场中所必备的能力问题;第二个就是风险管理能力,因为做交易不可能只赚不亏,你必须有一个应对的策略;最后就是心态问题。
期货交易,不仅是个赢的艺术,还是个输的艺术。风险控制对于一个期货交易员来说,是个非常难、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从我自己做交易来看,一年中,赚几次大钱这种事可能还不是印象最深的,真正难忘的是,本来要赔大钱的交易及时把控住了,把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最后转危为安。期货交易就是这样,你在应该赔钱的时候没有赔钱,把控住了,未来的结果就会比较乐观。所谓心态问题,远远不只是了解市场、了解交易策略的问题,而是了解自我、超越自我的问题。小到具体一次交易,大到投资者的人生命运问题,最终取决于人的人性、心态问题。
每个人眼中的机会都不同,市场走势符合我的经验和交易模式时就是我的机会。水平高的人,把握机会的能力可能强一些,投资者的水平不够,自我把握的定力不足,往往就与机会擦肩而过。
《卓越理财》:近年来给您影响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青泽:去年某一段时间我们出现了较大的亏损。2008年金融危机中我们的操作都还是比较好的,2009年成绩也比较理想,我们某些账户全年达到了224%的收益。到了2010年,商品价格飞速上涨的趋势还在延续,当时我们判断市场走得太离谱了,还未等上涨趋势完结,就提前布局市场开始做空市场了。结果,商品价格仍旧在持续上涨,我们很早就尝试做空橡胶、铜等商品,但是橡胶最高时涨到了43000元。这就意味着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都看反了方向。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在2010年的亏损仍旧有限。
我觉得方向看反了不要紧,风险管理才对投资有着决定性因素。去年虽然很长时间我们都和市场走势背道而驰,但是最后没有受到严重伤害,靠的就是有一个很好的风险管理措施。
《卓越理财》:能否介绍一下您的风险控制方法?什么样的交易方法能盈利?
青泽:一般来讲,我做交易,一开始只是做试探易,如果市场证明我的判断不错,我就加码进去,如果市场不符合我的预期,我前面的小额投入也就平仓出来了。这样能保证我亏损得比较小,不会对自身带来重大损失。市场加码是我基本的资金管理策略,这样能够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去博弈大的机会。
我认为做交易有两种盈利策略:
一个是仓位取胜法;交易的时候如果赚钱,就采取分批加仓的方法赚取盈利,例如,最开始投入10万本金,通过盈利加码,等到最终了结头寸的时候,可能有100万的资金在帮自己赚钱;如果在最开始交易时就亏损,那么就结束交易,不做了,这样亏损的就只是10万元试探本金而已。这样就能确保赚钱的永远是大头寸,亏损的只是小资金,确保资金的安全。
金融衍生品是金融革命核心的核心。它作为市场经济体系中迅速发展的新事物,是当今国际资本市场上存在历史最短,发展速度最快,交易量最大的金融工具。国内外学术界和业界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和整体发展都给予了不同程度地关注,并从各自角度出发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即便如此,由于市场的创新特征和发展的不确定性,金融衍生品市场仍有很多领域需要进一步予以探索。本文将根据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新趋势,提出当前所需研究的重点,希望各界能够共同关注和研究这一市场。
二、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新趋势
1.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急速膨胀
从1972年和1973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期权交易所上市金融期货和期权品种至今,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一直表现出急速发展势头。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来看,其他各种金融工具都难以望其项背。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lS)统计,以成交量计算,世界各国交易所2002年上市交易的期货期权达到693,5万亿美元,其中利率衍生品交易量高达626 7万亿美元,股票指数类衍生品达63 9万亿美元,货币衍生品达2.9万亿美元。按未偿付的名义量计算,世界各国交易所的总交易量是23 9万亿美元,其中利率类衍生品21.7万亿美元,股指类衍生品2.1万亿美元,货币类衍生品0,1万亿美元。与交易所相比,0TC衍生品市场由于具有产品设计灵活,交易受监管少等特点,表现出更加迅猛的发展态势。在1990―2002年间,国际0TC衍生晶市场的年均增长率
达到38 3%。其中,利率互换与利率远期交易呈现爆炸式增长(图 1)。到2002年底,全球资本市场上,各种未偿付的OTC衍生品数额高达141 74万亿美元(包括0 9万亿美元的商品类远期合约)。在如此庞大的衍生品市场规模中, 另外一种OTC衍生品一一信用衍生品一一也在迅速发展。虽然信用衍生品市场尚在经历“成长初期的困难”和“阵痛”,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并不能掩盖其惊人的增长速度和发展潜力。这是一个更年轻、更富有开创性的市场。对此,BIS没有历史统计数据。但根据J,P摩根公司的马斯特斯统计,1995-1996年度,世界上交易的各种信用衍生品的未偿付名义额从50亿美元激增到500亿美元。到 2000年全球信用衍生品业务量大约在1万亿―1.5万亿美元之间。简言之,由于资本市场上各类机构投资者对保值和投机的巨大需求,各种新的结构仍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市场规模已经极其惊人,发展速度仍在快速增长。如今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经对金融市场的体系构造和有序运行以及整个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金融衍生晶市场结构在交易竞争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从市场组织方式看,金融衍生品市场包括交易所和柜台交易 (OTC)市场。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主要从事标准化合约交易,是连接现货市场、对冲者和投机者的基础平台;OTC市场可以提供量身定做的衍生品,具有灵活性,其交易量在世界衍生品总交易量中占有很高比重,但成交效率与价格发现功能要低于衍生品交易所。随着OTC市场与交易所竞争的加剧,两个市场互相取长补短,正在不断改进内部结构以适应投资者的各种要求。在竞争中,一种新的OTC市场――另类交易系统(A,ternativeTradingSystems, ATSs)应运而生。ATSs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交易所和OTC市场、经纪商与交易商的界限,使金融产品交易有脱离经纪商的中介作用之势。这对于改善投资者之间交易成本和缩短交易途径具有积极意义,可以直接推动资本市场交易效率、市场流动性、灵活性的提高。为了迎接挑战,传统OTC衍生品市场和传统交易所的使用者正在从产品结构、交易结构、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在此变革过程中,衍生品市场的结构在一些方面继续保持分异发展,在另一些方面又出现了诸多趋同特征。究竟交易所与OTC市场(包括新出现的ATSs)何去何从,已经成为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应特别关注的是,市场竞争正在推动交易所的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发生新的变化。首先,市场之间的竞争推动交易所的治理结构由互助化模式向非互助化模式转变。在最近千年中,各国证券交易所的非互助化改制非常迅速,并已成为未来交易所治理模式发展的基本方向。据世界股票交易所联盟于2000年做的一项非正式调查表明,世界上有45%的交易所完成了非互助化改制,16%的交易所已经获得其成员的许可,正在准备进行非互助化改制,39%的交易所已经提交非互助化改制的议案正由其成员进行评判。为适应新的发展方向,迎接其他交易方式的挑战,提高交易所生存能力和决策效率,一些国家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的治理结构也相应出现根本性变革, 已经有若干衍生晶交易所成功进行非互助化改制。其中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已率先于 2000年进行非互助化改制。目前德国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已经挂牌上市,芝加哥交易所,纽约股票交易所,纳斯达克以及芝加哥期权交易所也在酝酿进行非互助化改制。其次,竞争推动交易所从多方面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为提高竞争力,世界各国的许多衍生品交易所想方设法;Il大自己, 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和交易效率,其采取的主要策略和发展方式包括:a)交易所之间的策略联盟、跨国整合(包括结盟,如 Globex;重组,如OM;合并,如 Eurex),混合整合(证券交易所和衍生品交易所的合并重组,如香港交易所和新加坡交易所等);b)交易交割平台共享,清算机构外部化与集中化,脱媒与再中介化,等等。交易所结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新特点和趋势,有很多都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或仍存在一定争论(如清算机构外部化和集中化究竟能不能降低成本等),
都需要深入地进行比较和研究。
3.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制面临新的变革
在交易所纷纷改制上市,金融创新和场外交易迅速发展,金融全球化和交易电子化,混业经营和金融企业集团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世界各国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结构和模式正在面临新的发展变革。
首先,关于交易所监管体制的变化。对交易所的衍生品交易进行监管是各国保证金融市场健康运行和有序发展的共同手段。但由于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监管思想、法律体系、发展阶段、市场化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口向,各国在具体监管模式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如今这种差异性正在发生改变,开放竞争的金融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各国金融管理当局取长补短,推动衍生品市场监管体制趋于相同。如,美国监管当局非常注重借鉴英国模式中注重交易所一线监管的优点,而英国也在努力吸取美国模式中政府加强监管的长处。在其他方面,由于各国衍生品交易所的非互助化改制正在迅速展开,整个监管体系正在面临很多新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交易所治理结构的营利性质会不会削弱本身的潜在能力和资源约束?怎样促使交易所恰当有效地执行一线监管功能,并维护公共利益?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两方面的问题(JenniferElliott, 2002):首先是监管者怎样执行对非互助化交易所的监管,对非互助化交易所的监管与互助化交易所的监管有何不同。其次,非互助化交易所在资本市场中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监管角色,如果其不再能执行监管功能,交易所的监管功能该放到哪里。
其次,关于OTC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以往,OTC衍生品市场受到的监管和约束要少的多。但是,近年来由OTC衍生品市场交易引发了一系列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 (如亚洲金融危机,美国长期资本资产管理公司濒于破产引发连锁危机,等等),使得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金融当局开始日益重视对 OTC衍生品市场的监管问题。巴塞尔委员会、证监会国际组织等组织机构相继了一系列主要的指导文件。这些文件主要涉及衍生品市场交易的财务管理、信息监管、衍生品活动和公共披露、衍生品交易的信息披露等。尽管这些文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由于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且各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背景以及历史、文化、法律各不相同,对OTC衍生品市场的交易监管仍然呈现出巨大差异。目前主要的问题是,要不要强化对OTC市场的监管、怎样监管并适应衍生品交易结构的新的发展特点和要求。
三、我国的金融深化与衍生品市场发展
二十世纪九个年代至今的十余年,是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金融衍生品花样翻新、衍生品市场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在我国,这一时期则是金融深化和资本市场向市场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同时也是衍生品市场经历兴衰沉浮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中国证券市场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规范的不平凡历程。尽管仍有很多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整个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水平还是有了很大提高,逐步形成了以交易所市场为主的证券发行与交易市场体系。与此同时,利率和债券发行市场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逐渐具备条件。目前,我国金融资产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 90年代初期的水平,高于多数新兴工业国家,远远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在这种市场化发展水平下,鉴于国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急速发展,我国国内对于股指期货、股票期权、国债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上市问题的讨论逐渐热烈起来,并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 资本市场全面开放不可避免,只是早晚而已。究竟如何应对金融全球化趋势,如何科学评判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设条件和发展路径,如何站在金融深化的角度构建与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已经成为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在效率和完整性方面发生革命性变化的重要前奏。从国际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历
史和现状看,推动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衍生品市场,不仅仅是品种结构问题,市场微观结构和监管体制都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这些结构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应该予以深入研究。
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市场条件逐步具备。我国的衍生品市场起步于二十世纪九个年代初。1992年 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了内地的第一批国债标准合约,1 992― 1993年,上海外汇调剂中心首先推出人民币兑美元的期货交易, 以及货币互换业务,对于外汇市场上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作了有益尝试。但是由于当时我国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水平很低,现货市场规模小, 无法对期货市场形成有效约束,使国债期货等衍生品一经产生就注定要面临失败的结局。事实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1994年下半年开始, 国债期货投机之风盛行,交易异常火爆。第二年就发生了“2・23'’“3・27'’国债期货风波,致使金融市场的风险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现货市场也随之出现极度混乱。为了控制局面,中国证监会于1995年发出紧急通知,停止了国债期货交易。此后,我国内地的金融类衍生品“销声匿迹”。经过十多年的市场深化,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迈上新的台阶,股市的发展战略由试点阶段转入正式发展阶段,发展机构投资者成为培育资本市场的重要内容,国家开始逐渐取消对保险机构、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入世限制。在这种条件下,市场对套期保值的要求日渐提高,关于股指期货的讨论和研究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上海期货交易所已经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并上报申请批准上市交易。在金融市场的其他方面,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市场条件也在逐渐具备。例如,近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国债发行向市场化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允许金融机构从事国债远期交易,都为国债期货交易打下了基础。另外,自1996年人民币经常项目实现自由兑换后,我国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进行人民币远期交易。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外汇储备日益庞大, 国际收支连续多年出现双顺差,资本项目自由兑换逐渐具备条件,人民币对美元的期货交易不会是太遥远的事情。总之,从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看,在经过市场的风雨洗礼后,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正在处于孕育发展时期。何时以何种顺序推出金融衍生品日渐成为管理层、期货业界以及学术界关注研究的焦点问题。
期货交易所的结构面临改革和调整压力。期货交易所是我国衍生品市场的核心。目前国内有3家期货交易所,分别是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与国际资本市场上知名的交易所相比,这些期货交易所竞争力不强。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品种单一,缺乏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市场规模小,交易不活跃。其主要原因是受现行监管体制限制和市场发展水平约束共同作用。另一方面是,交易所的治理结构和组织方式相对落后。国内衍生品交易所采用互治理结构,这种结构已经逐渐不能适应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交易所技术更新、竞争加剧等新的问题和挑战。优化交易所结构,提高决策效率,拓宽筹资来源,增强竞争能力, 已经成为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战略的必然内容。因此,有必要在研究世界各国的衍生品交易所核心功能, 以及其不断变化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和交易结构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的交易所实践,设计出一套可行的改革方法,推动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另外,国内三家交易所如何加强合作与联盟, 以对抗未来国外交易所对国内市场的鲸吞蚕食,也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期货监管体制应予以变革。有序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离不开外部监管和交易所自律。我国衍生品市场监管体制是期货市场建立初期市场出现严重扭曲错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个余年来,经过多次改革和调整,现行监管体制基本上实现了对期货市场的有效监管。但是,现有监管框架还能不能适应金融开放和资本市场深化发展的现实要求, 日渐成为一个需要客观对待和认真解决的问题。今后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是,现行监管体制是不是会被利益集团
“俘获”,能不能有效实现监管目标,如何改革现有监管体制以应对场内和场外、国内和国外的衍生品交易方式变迁,怎样摆脱旧有的监管思想和体制束缚,是否减少对交易所上市期货品种的严厉限制,监管怎样适应金融开放的要求,等等。
四、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近年来, 国内研究金融衍生品的专著已经为数不少, 如钱小安博士的《金融期货的理论和实践》,褚 海博士的《中国期货市场风险研究》, 陈晗等人合著的《股票指数期货》,等等。但以“金融衍生品市场”范畴作为研究对象的尚且不多。 目前只能见到姚兴涛博士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论》和胡怀邦的《金融发展中的衍生市场研究》等专著。这两部论文的推出弥补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研究中的空白和不足, 同时在研究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姚兴涛的研究以市场效率为核心,把侧重点放在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和路径选择方面, 同时也研究了相应的市场监管问题;胡怀邦则从金融结构理论入手研究金融衍生品市场,把重点放在了市场的功能以及风险管理方面。姚兴涛和胡怀邦所作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前提是存在稳定、无竞争的市场交易平台和监管体制相对不变。两人都没有研究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体制问题,尤其是没有涉及到市场的核心一一交易所和OTC市场的结构变化及其对监管体制的影响。而事实上,目前世界金融衍生品市场上最具变革要求的恰恰是交易体制和市场监管两方面, 以“金融衍生品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应该深入考察市场的结构体系及其变革动因与发展方向。比较这些论著和其他的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对于衍生品市场的研究仍存在许多空白领域和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内容。主要如下:
1.关于OTC衍生品市场与交易所的结构问题
交易所是资本市场的核心。但是,对于衍生品交易所的研究来说, 国内外均存在一定的盲点和缺陷。学术界和大众媒体常把衍生品交易所当作“黑箱”看待,往往缺乏对衍生品交易所地位的客观认识。GeorgeTsetsekos和Panos Varangis(1997)指出,随着全球金融市场开放和各国相对放松管制,衍生品交易所本身的特殊地位并没有受到关注,在关于衍生品市场的研究中很少有专题内容涉及交易所内部组织结构及其功能问题。施东辉(2001)提出,人们忽视了证券交易所(包括衍生品交易所)的组织问题研究,对其组织形成、产业结构、治理机制、竞争战略等知之甚少。国内的于绪刚博士(2001)及时跟踪研究了证券市场上交易方式的竞争及其对交易所治理结构的影响,并从法学的角度研究了证券交易所非互助化及其对自律的影响。然而,证券交易所和衍生品交易所之间在结构上毕竟存在不少差异, 国内已有的研究并不能全面说明衍生品交易所的改制问题。特别是,衍生品交易所的非互助化改制只是近两三年的事情,尚属新生事物。加之交易所之间的混合兼并发展很快,使得衍生品交易所的非互助化改制增加很多新的难题和内容。 目前,对于衍生品交易所的改制问题需要有实质性的研究。
与对交易所的研究相比,OTC衍生品市场的结构问题同样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很难在国内文献中见到相关研究。事实上,OTC衍生品市场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今OTC衍生品市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占有很高比重,成为交易所的有力竞争对手。在这两个市场的相互竞争当中,市场的交易结构在一些方面开始出现趋同特点。结构趋同对于衍生品市场的构建和发展是具有深远影响的。对于交易所来说,可以增加交易品种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市场流动性;对于OTC市场来说可以增加品种的标准化程度,降低市场的风险。简言之,应该着手研究OTC市场的交易结构发展,及与之紧密相关的附带问题(包括信用衍生品结构问题),并比较OTC市场与交易所的交易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信用衍生品是OTC衍生品市场上具有巨大成长空间和发展潜力的金融工具。它具有不同的结
构:违约互换、违约期权、总收益互换、信用联系型票据,等等。在发达市场国家,对于信用衍生品的研究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由于信用衍生品的业务涵盖内容不断改变,难以给出确切内涵;交易定价缺乏透明度;没有建立起具有很强流动性的二级市场;没有统一完善具有有效约束力的市场交易规章制度。同样,国内缺乏对于信用衍生品市场的研究。
2.关于衍生晶市场的发展路径与品种选择问题。
一.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内涵指,金融主体有利率决定权,利率的布局应由市场自发选择,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成为市场利率的浮动基准,中央银行仍然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
96年我国开始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之路,目前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同业存款、协议存款利率已经完全放开。可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障碍因素在于,缺乏基准利率而且利率管理机制过于单一。我国的基准利率由银行存款利率担当,不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传导机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非经济手段。对目标利率的确定和调整具有一定的短期性,不重视利率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金融机构必须执行央行各项法定利率,几乎没有利率制定自,导致风险与收益不匹配,严重阻碍形成市场化利率。
二.建立金融期货市场之重推国债期货
国债期货属于金融期货的一种。虽然衍生品市场没有融资功能,但它提供了与融资功能密不可分的两项职能——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因而推行国债期货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重推国债期货的可行性
1.国债现货市场发展迅速,重推国债期货有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与1992年国债期货试点时相比,中国国债市场发行和交易规模,以及发行、定价与偿付等运行机制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可流通国债中,银行间市场不断扩大,交易所上市的数量与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现货市场的进步,为重推国债期货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
2.利率市场化为国债期货奠定了需求基础。
利率市场化是基础,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高不少,为重推国债期货准备了合格的交易主体。四大银行的资产规模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得很快,并且资产质量通过债转股改善颇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各方面也在进步之中,很多证券公司也积极在全国货币市场交易。因此,国债期货具备了需求基础。
3.监管能力的大力提高,为重推国债期货提供了重要保证。
96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监管的失控,因此中国证券会对期货监管能力的提高,是重推国债期货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基本具备重推国债期货所需要的基础条件,而在实践中也会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果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够高,政府对国债现货和期货价格影响过大,多个监管部门如果互相推诿责任则会大大降低监管效率,那么国债期货的基本功能就很难发挥出来了。
(二)国债期货的交易模式
根据交易目的的不同国债期货分为套期保值、套利和投机。
1.套期保值
即在现货和期货市场对同一类商品进行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交易,或构建组合来避免未来价格变化可能带来的损失。
2.套利
即两种商品间不合理的价格关系,通过买卖低估或高估的商品,价格终会趋于合理以此获取价差收益。根据情况的不同,套利可以分为跨市场套利、跨期套利和跨品种套利。
3.投机
通过低买高卖或高卖低买来获取风险利润,分为多头和空头投机两种。具体的策略有:部位交易,当天交易,频繁交易。
(三)措施建议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有利于推进中国国债期货的重新设立:
1.进一步推进国债现货市场的发展。
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证券交易所系统的交流合作,增大国债现货市场的流动性。
2.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
利率的变化精准的反映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会使各经济主体对利率的变动更为敏感迅速,也会促进国债期货的交易。
3.多种设计与大量论证国债期货合约。
现在已有的仿真交易正在为国债期货的重推打基础。
三.市场利率化和重推国债期货的关系
(一)国债期货直接反映市场利率的变化。
规避利率风险是国债期货的基本功能,利率若不存在波动时,国债期货也就没有推出的必要了。国债期货直接反映市场利率的变化,存贷款利率若是由央行规定,则央行出台的货币政策对国债期货价格影响会最重要的。“利率水平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对于货币的需求程度,经济发展过快时利率一般将上升,反之则下降。”CPI、货币供应量、国家信用、全球经济环境还有政府财政收支等都是影响国债期货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而最核心的因素是利率因素,国债期货的价格与利率成反比,利率涨得越高,国债价格下滑的幅度越大。
(二)国债期货是整个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基础。
国债期货是利率衍生品,会影响利率和整个利率市场化,是整个利率体系至关重要的一环。目前我国各金融市场,信贷市场中,如存贷款利率一般由央行制定的管制性利率,属于非市场化利率。货币市场,shibor是一个短期资金市场基准利率。国债市场有国债和央票,形成一些基准利率。这是几个不同的利率体系,但目前市场化的基准利率体系还没有形成。这与国债市场交易不活跃,机构太过单一有关系。
国债期货的推出利于改变现在这种情况。国债期货有不同的机构参与,商业银行、大型保险公司、券商等等,它反映不同投资者对利率的判断,是市场化利率形成的基础。国债在交易所有竞价,这个利率体系对于整个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形成有很好的影响作用。(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2011 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2011年.
[2]谢丛乐.从央行升息看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2010年(6).
[3]叶永刚等.国债期货.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
利奥・梅拉梅德("金融期货之父",现任美国政府宏观政策首席顾问等职):中国正在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这就证明了中国正在摆脱封闭的市场体系。金融期货是在流通的市场中供需作用的结果,所以中国完全有推出金融期货的可能。
当然,中国处于资本市场开放的初期,许多政策限制因素还必须考虑进去。随着经济一体化、信息沟通加速,任何经济失调的可能性、价值或价格变化的前景,都需要一些工具来限制相关风险,这就是金融期货的功能。在脆弱的金融体制下,金融期货还不足以管理市场风险,而在成熟的市场中则完全相反。所以,中国发展完善的金融体系,健全市场规则需要一个过程。
记者:对于中国来说,是不是需要在商品期货成熟之后发展金融期货?
梅拉梅德:不容否认,金融期货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金融期货出现以前,似乎只有现实的产品交割才能称之为期货交易。
中国的资本市场中,股票市场发展速度遥遥领先,但是利率市场化进展缓慢,利率衍生品难以发展。再加上人民币没有完全自由兑换,在固定汇率条件下,难以产生对货币衍生品的需求,发展金融期货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幸运的是,中国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随着中国金融改革和市场体系的建立,金融期货变得活跃是必然的,并不一定要等到商品期货成熟之后。
记者:你认为中国何时推出金融指数期货较为合适?
梅拉梅德:我个人认为,中国很快将具备推出金融期货发展的能力。因为中国市场正向国外投资者开放,投资者信心也增加了,这样,国债指数与此前推出的股票、基金指数共同形成金融指数体系,将为推出金融指数期货创设条件。
记者:那我们又如何化解金融期货风险呢?
梅拉梅德:金融期货交易作为高流动的产品,必须达到高的交易效率才不会妨碍投资和资本积累。投资者只有正确地利用期货,才可能有效地将现货市场的风险转移到愿意承担风险的人身上。这种转移可以通过套期保值来实现,也可以运用期权工具实现,这些都是交易所的职能。
中国市场中缺少多层次、多渠道的风险架构,这样,风险控制是在一个初级的层次上、有限的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市场风险不能逐层、逐级、逐步地释放或分担,那么,风险只能控制在本身。
[关键词]期货教程;改革;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
1目前期货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期货市场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从第一个期货合约诞生到商品期货成交金额位居世界前列,从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空缺到大宗商品定价国际影响力地增强,从商品期货时代到金融期货时代,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稳步而有序且成绩显著。这就对培养适应市场要求的高素质、高能力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期货课程同时具有理论抽象和实战性强的双重特点,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把国内外期货市场发展历程和期货市场的基本原理讲授清楚,而把实践教学放到了次要的位置。显然这种教学的安排是不适合实践性很强的期货课程的。因为期货课程的理论抽象,为了更好地掌握并应用理论,就需要在实践中体会和升华。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也要把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软件实时分析、仿真交易教学、知识技能竞赛等多元化多层级的先进教学方法引入到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帮助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亲身感受期货交易中的价格波动,体会期货投资带来的刺激和乐趣。这种教学方式会很快带领学生进入到广阔的期货领域中,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使期货理论在交易的愉快刺激的氛围中得到深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将很容易实现,因此,如何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期货课程教学改进研究的着力点。
2期货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期货课程属于财经类金融证券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将来是否能与工作岗位直接对接,关系到学生步入岗位后是否能够快速上手的职业要求。因此,期货教学应该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岗位需要为培养依据,学好理论的前提下,强调技能实用性,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但是我国的期货教学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
2.1教学方式单一,与实际联系不紧密,辅助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
期货课程是金融证券专业的专业课程,其实务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对期货教学手段不必过于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过多的采取了课堂式的集中教学方式,侧重于讲解理论原理和案例分析,忽视了对期货最新资讯的介绍和实操技能部分的锻炼。因为期货行情每天瞬息万变,期货品种也在不断地创新,只有到期货投资的实战环境去应用期货市场的原理,了解期货市场的操作流程、期货品种的交易特点,才能达到加深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的目的。同时,期货的技术分析部分也会涉及对财经资讯的解读,操作软件的运用,大量图表和技术分析指标的分析,这些知识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比如,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讨论法,仿真模拟交易、企业参观学习、知识技能竞赛等多层级的教学方法。此外,针对市场对证券经纪人较大的需求,除了加强期货交易技术和交易策略的实践教学,还应开设期货类营销课程。在教学中注重营销手段和专业知识的结合,培养出适应多岗位的期货从业人才。
2.2实践条件和方式的匮乏,缺少专业的校内期货模拟实训室和校外企业实习基地
期货作为一门实用性与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课堂教学,应加入实践性练习,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与动力。由于教学硬件的有限或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无法通过专业的金融模拟交易软件,仿真实时模拟操作,因此无法感受到一个真实的操作环境,也就无法切身体会到实操中的魅力和乐趣。除了校内的实训室外还应该让学生走出去,通过校企合作,走出校门,感受市场,
参观期货公司和交易所,或者请业内人士讲解,聆听来自一线的声音与指导,这可使学生们开阔视野,增强感性认识,弥补学校教学的缺陷。通过校内实训室与校外企业学习的有效结合,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课程需要制定不同的企业学习计划和目标。最后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2.3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有待提高,努力建立双师型教学队伍
即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与操作技巧,也还是不够的。因为教师不是期货市场的直接参与者,与从业人员和投资人士相比有着先天的不足,所以重点是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任课教师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去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加强对期货实务的了解,及时更新陈旧的知识,学习最新的操作技巧,同时还可以搜集大量的期货案例,丰富理论教学,使教学更生动并贴近实际。还可以通过和期货专业人士的沟通交流,了解期货行业的人才需求,制定更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3期货课程教学方法改进的着力点和建议
3.1完善期货课程体系
完善期货课程体系是支撑期货课程发展的首要基础。期货的教学课程体系由期货市场基础课程、期货市场核心课程、期货交易策略课程三部分构成。完成从基础铺垫,到基本理论学习,再到实践技能的升华的三步飞跃。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财政金融、会计学、公司财务等,目的是为高阶段的期货理论学习打下基础。期货核心课程主要有证券投资理论、金融衍生工具、期货技术分析、期货法律法规、金融营销等,这些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期货知识体系。实训课程有期货交易策略、教师讲解基本的期货分析方法和交易技巧,用于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期货模拟交易。只有完备的期货课程体系,才能为培养出综合能力出众的期货人才打好基础。
3.2运用先进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满足期货实战性较强的学科特点,在期货教学中需要采用多元化的先进教学手段作为辅助。主要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充分利用电子资源、软件实时分析、仿真模拟交易、知识技能竞赛等多种创新型教学手段。
在我国期货二十多年写满创伤的发展历程中,一次次的风险事件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惨痛的教训,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典型性或极富借鉴意义的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比如众多的中国期货投资者错误决策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是错误认识风险导致失败的实例;“3.27”国债事件,导致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海南棕榈油M506事件是一个由于过度投机、监管不力而导致品种最后消亡的典型事件等等。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经验教训,增加学生对历史的追溯与思索,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中国期货交易失败的深层原因,对运用期货理论,学会控制交易风险,提升期货交易水平都有很好的帮助。
3.3运用实践驱动教法,搭建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服务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宝贵的产业资源,与学校电教中心合作、构建专业的期货模拟实训室、与期货公司建立合作平台等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其主要形式包括:送教师去期货公司挂职锻炼,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训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期货公司也可为在校学生提供短期的是实训机会,为学生快速熟悉期货实务打下基础;高校邀请期货公司从业人员来做专题讲座,介绍期货市场的最新动态,新品种的创新等;通过校企合作举行投资大赛;期货公司为投资专业的学生提供假期实践机会等。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服务体系,实现高校和期货公司的共赢。学生既有了宝贵的实践机会,期货公司又可以得到合格的期货从业人才。
3.4实施双证书教育,举办各类期货竞赛
为了提高期货教材的实用性,教师可以选用中国期货业协会出版的期货从业资格考试用书,并积极鼓励金融投资专业学生参加期货从业资格考试,在毕业前获取期货从业资格证书,为毕业能顺利进入期货行业做好准备。同时也可引导学生考取其他类金融证书,比如,银行从业资格证券、证券从业资格证书等。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可以举办各类期货投资大赛,如期货模拟交易大赛、期货知识竞赛等。参赛学生可以广括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让学生们在同一个平台上角逐、交流,共同体会期货交易的魅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各校间期货教学经验交流。期货比赛可以由期货公司的赞助,经学生社团承办,如对优胜者提供物质奖励或实习优先等。这样既活跃了学习氛围,又得到了实践锻炼。
参考文献:
[1]丁楠.对期货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校学报,2010(1):71-72.
[2]吴金娇.高职证券与期货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经济,2012(1):110-111.
[3]胡俊霞.高职院校证券期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11(7):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