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导入式教学法范文

导入式教学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导入式教学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导入式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传染病;案例导入式教学法;教学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所选研究对象为2016年2月~6月接收的临床医学本科学生,共纳入126例。将126例学生按照1∶ 1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3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中,男37例,女26例,年龄17~24岁,平均年龄(20.0±1.3)岁。对照组中,男39例,女24例,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0.2±1.1)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

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主要是由教师讲解传染病相关知识,定期考核学生的掌握情况等。研究组则采用案例导入式教学法,内容如下。(1)编写案例。收集本科临床专业学生所使用的传染病教材对应章节内容,适当增加具有启发性、知识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案例,合理控制案例难易程度。先收集100个案例,在其中精选出50个,编写案例库。(2)制作多媒体课件。将50个案例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将案例中涉及的知识、问题展示给学生,给予其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症状为主线设置问题,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各种特征性图标、画面展现给学生,实施知识串联,便于学生理解。(3)教学方法创新。经由多媒体将相关知识、案例等展示给学生,分组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通过Flash再现某些典型案例场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及时总结教学过程,并点评讨论结果。

3.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第一,两组期末理论考试均采用闭卷形式,对比两组的考核成绩;第二,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两组教学评价,该方法是否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升了临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等。

4.统计学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以t检验。P

二、结果

1.理论考核成绩对比。研究组理论考核成绩为(90.8±2.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5±6.0)分,且差异显著(t=10.194,P=0.000)。

2.两组教学效果评价。研究组教学效果评价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

三、讨论

传染病学有较强的实践性,且病情复杂,教学内容多,疾病谱变化快。而且,传染病具有地方性、季节性、流行性等特点。传统教学法仅强调教师单向讲解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积极性不高,学习过程抽象、乏味。

案例导入式教学法包括三部分内容,即“案例+问题+讨论”式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教学、临床诊疗思路教学。案例导入式教学法在传染病教学中的应用,由教师选择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案例场景,促使其通过独立思考或团队协作,提升对实际问题的认识。此外,该教学方法还能使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该教学方式还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为透彻地理解案例中的问题,提升课堂主体意识。

综上所述,在传染病教学中实施案例导入式教学法,能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其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篇:导入式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导入式教学法;中学音乐;应用分析

中学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工作要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音乐所具有的实践功能,从而突出其实际特点。[1]音乐科目与其他学科不同,能够从根本上培养并陶冶学生的情感,在培养其道德素质、审美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入作为前奏。导入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使其产生学习欲望的重要步骤。一个善导的教师,总会重视导入设计,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导入式教学法在中学音乐欣赏课程中的实际运用,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学音乐欣赏课程运用导入式教学法的意义

中学音乐欣赏课程在授课前五分钟内,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兴趣高涨,音乐教师要能够抓住时机、设计好具有感染力的课堂开场白,从而为顺利完成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导入式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程学习过程中。[2]但是,音乐教学活动有着一个较大的弊端就是老师对于音乐课程的传授工作过度重视,从而导致其内部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忽略,传统的音乐欣赏课程大都是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对音乐课程的精髓进行挖掘和展现,乏味、枯燥的特点与中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需求不相符,从而导致学科教学工作难以实现。为了能对中学音乐欣赏课程进行有效教学,教学导入法的运用能够从根本上体现出音乐课程的艺术性以及内涵特征,只有从根本上对这些特征进行高度重视,才能够保证音乐教学工作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音乐教育家曾说过:“音乐不以文字语言、不以具体的形态为媒介就可以打动人心,培养美的情操,这种力量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情感。在新课伊始把同主题的相关音乐传到学生的感官,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无限的想象,展现美好的意境,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二、导入式教学法在中学音乐欣赏课程中的运用分析

(一)通过工具开展导入教学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中学声乐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课件来开展导入教学工作,利用幻灯、影视以及音响等教学方法,并融入影像、文字、图形、动画以及声音等多媒体资料,能够从根本上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从而实现学生手、耳、脑、眼并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结构得以优化,提升整体教学效率,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保证教学内容在结构上达到完整以及科学教学的要求。

(二)通过音乐故事进行导入教学

通过音乐故事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比较适合各种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以及音乐创作的、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前选择与教学课程密切相关的故事作为开场,能够让学生对某一种乐器或者艺术作品有着准确地定位。[3]生动有趣的音乐故事,能帮助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致,近而促使中学生在接下来开始的音乐欣赏课程中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三)游戏导入法

爱玩游戏作为学生的一个天性,中学音乐教师可以把一些难懂的知识通过课前简单的小游戏来完成,例如对比节奏强弱、音高对比、音的长短比较,游戏则是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的一个主要方法。[4]凡是涉及到音高的各种课程,教师可能根据高低的不同音引导学生实施认人游戏,对于掌握难度较大的节奏进行拍手或者拍身体练习,节奏控制从简单到复杂,强弱对比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对不同的身体部位进行拍打,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音的不同长短。

(四)设置疑问教学法

中学学生有着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一般都会主动参与到答案探究过程中,并且千方百计地对其中蕴含的奥秘进行探讨,教师可以在导入式教学法运用过程中设计几个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探索欲以及好奇心受到激发。

教学导入法存在很多,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导入法来完成。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对教学导入法进行研究和选择,从而让课堂教学活动更加新鲜、更加具有活力。

结语:

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作为一项有趣的活动,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想在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要求,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利用导入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特点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对各种导入式教学法进行运用和选择。对于不同的音乐欣赏课程,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导入式教学法来完成,让学生能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情感体验,让整个音乐教学活动成为教学相长的一个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董国锁.用音乐导入音乐――音乐课堂导入花絮点滴谈[J].艺术教育,2008,11:49.

[2]胡翊.前因导入法――让音乐离中学生近一点[J].音乐天地,2009,06:21.

第3篇:导入式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导学式教学法;设悬念;置图像;渗理论

导学式教学法的主导思想是教师的任务是“导”不是“讲”,学生的任务是“学”不是“听”,以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他对教师的要求是导的要精、导的有序、导的灵活。学前导兴趣,善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学中导思路,因势利导,启发开拓思路;学完导思路善于总结概括,使认识升华,取得明晰结论。导学式教学法的实质是在教师启发下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技能。它从克服注入式、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出发,提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没有具体框架,对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适用。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历史课传统的导入法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即采用复习法。当然,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往往缺少了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那么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一、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 2000年举办的悉尼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28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三、渗理论,强调观点

对于知识尚少、抽象思维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的初一学生还不能进行纯粹的历史理论教育,必须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将历史理论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达到教学目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也注意将历史理论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渗透到导入方法中去,这样的导入方法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四、叙家乡,引起热忱。

第4篇:导入式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导入式 体育教学 课前准备

"导入式"的教学是这几年来探索出的一种新教学模式,这种方法主要是在于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的教学方法。其根本这点就是教育以启发学生智能,引导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从中引导学生把潜在的智能发挥出来。与传统的"再现式"相比,突出的特点是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动作技能形成的活动过程,以学生可接受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因此,教师不再是把现成的动作要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从人的认识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探索、领会、掌握。

在进行"导入式"的教学的时候,前提我们必须要做到:

一、课前准备

1、备纲要:课的宗旨。《课改》规定了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它是教师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和计划的依据。我们不能脱离《课改》要求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因此,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是熟悉课的要求,知道所授课的目标。一堂课的好坏要达到效果,首先教师本身要懂得课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2、备教材:课的范围。课改后的教材发生了一些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要自己熟悉教材,要理顺教材的思想,教材的特点、编排次序和所学内容的重难点。想更加好的备教材我们必须做到:第一、分析教材知识,重新组合。第二、建立联系,重点发展。第三、适当调整内容的结构,以学生自身素质为前提。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所以还要求我们教师能做到身体力行。

3、备学生:课的主体。学生是教学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智能水平和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估计所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为教学中重难点的提出做好准备,让学生觉得难点不难,重点易学。怎么备学生,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了解学生本身身体体质。同时深入研究学生,找准教学起点。还要关注个别差异,设计不同要求。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备课,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法,才能备好课,上好课,达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境界

4、备方法:导课的技巧。若要让学生对运动产生兴趣,新课导入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上课的时候我们也要遵循:

1、教师提问

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应根据所教动作原理,或是较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已运用的实例来启发学生思索,使学生产生求知感和学习兴趣。

2、学生尝试

即让学生(或部分学生)根据自己对动作规律的理解,进行尝试性练习。尝试练习可独立进行,也可以几人共同讨论,从而加深理解。

3、理论诱导

教师应注意因势利导,对动作的关键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对正确要领有理性的认识。

4、能动练习

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正确的动作要领,指挥学生进行动作练习。

5、教师总结

在学生初步掌握动作技术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和肯定成绩,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方向,进一步引导学生会向更向要求努力。

三、体育课进行"导入式"教学与原来的"再现式"教学相比,是在不断改进体育教学过程中发展趋势。其优越性很多,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三点:

1、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探索未知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对学习体育动作和锻炼的欲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从认识规律上看,由于学生本体感受与逻辑思维趋于同意,动作要领与科学规律吻合一致,势必出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发挥体育课的多功能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体育课和其他各科教学一样,都应当成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服务,采取"导入式"教学方法使体育与智育的内在联系得到进一步体现起到了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之作用。由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定的兴趣,自觉性、积极性得到提高,因而能争取对待学习中所碰到的各种困难,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刻苦耐劳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竭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3、促使体育教师对业务的再学习,提高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的素质

第5篇:导入式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 创新教学 问题情境 提问技巧 指导 再创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活动发现知识、发展技能。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是启发法与发现法的结合。从教师教学方面看,是启发法;从学生学习方面看,是发现法。启发法与发现法应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两种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方法。不鼓励学生发现的启发,是形式主义的假启发;不置于教师启发下的发现,是盲目的发现。必须明确,启发为了发现,发现为了启发,在启发的引导下去发现,在发现的要求下去启发,二者结合,实质上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结合。那么,在创新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是指对学习新知识和新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既包括学生内部的情况,又包括学生外部的情况。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但可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出发,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定理、法则巧妙地改造为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要富有探索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调动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探索去寻求结论,发现规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二、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对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可能会回答什么问题,等等,吃透教材精神,做到心中有数,并在适当的时候根据学生兴趣运用提问,适时地加以指点。提问要提到关键处,针对性要强,简单的判断性问题,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应尽量避免;也要防止提含糊的问题和一些暗示性的问题,使学生简单地朝教师提出的方向思考,限制学生自由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机智,能在教学中灵活多变,但又不失主题。

同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敢于猜想、自我提问。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有一种“洞然若开”、“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了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尤其是难点处。对于教材的难点,教师要认真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几个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此外,指导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不应把目标放在“做完”上,而应自我提问“这点我懂了吗?”等。

三、指导学生讨论,注意延迟判断

为达到教学目的,在问题讨论过程中,教师应从旁指导,把握讨论的合理性。从旁指导的程度按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定,较浅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较难的问题给学生提示,还可以用一些非言语动作提高学生讨论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容许不同意见的争论,让每个学生有思考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索,一道体验,独立探索,同享探索成功的喜悦。

此外,在讨论中对教师来说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要注意延迟判断,对学生讨论中形成的意见暂缓下结论。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延迟判断可以产生更多想法,使学生增强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提供心理安全的环境,避免刚刚萌发的创造性念头受到抑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四、尝试“再创造”教学

弗赖登塔尔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个性特点的发展和教学能力的形成,都来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再创造”教学强调学生体验教学创造的过程,是在充分肯定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前提下,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活动过程进行的。它不仅可用于性质、规则等内容,还可用于定义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教师就可打破教材顺序,先出示一系列四边形或实例,告诉学生这些就叫“平行四边形”,接下去就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发现共同性质;如对边平行、相等,对角相等。接着发现这些性质的联系,如由一个性质推出另一个性质。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怎样定义一个数学概念,而且对于定义的必要性与作用都有了更深的体会。

总之,数学创新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培养21世纪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工程之一,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数学教师应自觉提高重视创新教学的意识,增强重视创新教学的自觉性,充分利用各种外部条件,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之中,扎扎实实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学生引向创新之路,这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邹文莉.课堂中的教育创新:一位数学教师的理解[J].全球教育展望,2004(11).

[2]李崇兰.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创造情境、激意[J].青海教育,2005(3).

第6篇:导入式教学法范文

一、设置问题,预习导入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使学生通过预习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我在上七年级下册“科举制的创立”时,就设置了一些问题:同学们都听说过古代的秀才赶考吧,你们知道“赶考”考的是什么吗?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秀才赶考”的现象呢?想知道的话赶紧阅读课文找答案吧!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已经迫不急待地翻开书本寻找答案了。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科举制诞生的背景及科举制的完善过程,很自然地就进入新课的学习了。当然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设置的问题一定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是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体,不可过多、过难。

二、时事导入,寻根溯源

历史和现实之间经常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提起时事,学生总是很感兴趣,如果能把时事和新课的内容联系起来,用播放时事内容来导入新课必定能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的目的。我在上九年下册“动荡的中东地区”的时候就是先播放一段“巴以冲突再起”的新闻片段,然后让学生解释“再”的含义,得出这一地区是动荡不安的。再提出问题:这一地区动荡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今天这一地区还是世界上最动荡的地方?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带着问题去学习新课,效果当然就不错了。

三、多媒体影像导入,形象生动

直观的图像、动态的影视片断,形象又生动,在给学生提供相关历史信息的同时又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有效的导入新课的手段之一。学生对这种新课导入法是乐于接受的。我在上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住与冲突”时播放了一段介绍“郑和下西洋”的纪录片,学生看后,在对“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但是在运用多媒体影像导入时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影像播放的时间不可过长,播放的内容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四、游戏导入,启发思维

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组织游戏,让学生一上课就积极参与教师导入新课的环节,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上“中华文化的勃兴”时,我就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相关的游戏来导入新课,取得相当好的教学效果:上课前先准备一张纸条,进教室就宣布:今天在上新课前先做一游戏。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接下来我就宣布游戏规则:本游戏主要由十位同学完成,先请第一位同学记住纸条上的句子,然后告诉第二位同学,…以此类推.直到第十位同学才把所听到的内容大声说出来,最后再请第一位同学读出纸条上句子,其余同学则认真听前后两句是否一致。等到游戏结束时,第十个学生说出他所听到的内容与第一个学生按纸条念出来的句子不仅完全不同,而且连意思都变了,学生们都乐了。等学生笑停了,我再问学生:“如果我们用传纸条的方式的话,那么第十位同学在拿到纸条时会不会误解纸条上的内容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会!”我再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那么,这个游戏说明了什么道理呢?”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个游戏说明了文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准确表达思想、传递信息、记录人类文明进程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这时再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就肯定感兴趣了。

五、小品导入,再现情景

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或老师形似或神似教材中的某一历史人物,使学生学会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这对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研究能力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在上“大一统的汉朝”时,我就是通过再现汉高祖与大臣讨论秦朝灭亡原因的历史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选一学生扮演汉高祖,另一学生扮演大臣陆贾,其他学生扮演汉高祖的群臣,用不同的声音再现历史画面:

汉高祖坐在讲台上,太臣陆贾站在旁边。

陆:陛下,您应该多读读《诗》、《书》,《诗》、《书》中的一些道理对陛下您治理国家是很有帮助的。

汉高祖(反感地):朕是骑在马上打天下的,用得着什么《诗》《书》吗?

陆:陛下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怎能还在马上治天下?陛下,我们应该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啊!

汉高祖(点点头):言之有理,那陆爱卿你就写一本专门总结秦朝灭亡教训的书,拿来给朕看吧!

陆:群臣都在议论秦朝会这么快灭亡的原因,陛下,您为什么不去听听他们的说法呢?

汉高祖:好!(面向群臣)那就请诸位爱卿谈谈对秦朝短命而亡的看法吧!

学生扮演的大臣就依据所学的知识各抒己见。

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引入:汉高祖让大臣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汉初的统治者也真的以史为鉴,为了避免重蹈秦朝覆辙的命运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统治。这就很自然地进入了“大一统汉朝”的学习。

第7篇:导入式教学法范文

一、教学活动的指导者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由来已久,并且至今仍然为很多人所遵循。应该说,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师最原始最基本的角色。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除了学校、教师外,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其他人群,都是信息的来源,因此,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指导学生学习,成为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当好学习的指导者:(1)了解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知道学生是任何学习的,掌握学习的理论,是成为学习指导者的条件,(2)改变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比如自学辅导、发现教学、讨论教学、活动教学等,这些模式能够比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表露出来,相应地,学习中的问题也暴露出来,这时,教师给予指导是最有效的。(3)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包括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课程的选择、对书籍的选择等,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遇到学习障碍的扫清者。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数学;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数学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此外,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给足自学时间,加强自读自悟,要鼓励交流感受、质疑问难,为合作、探究铺路;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全班讨论交流的调控,使合作探究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有提高,有发展,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三、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引导者”的含义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人格的升华等等。

教师应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挖掘和利用,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安排教材的密度、广度和深度。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明白数学学科的价值,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程讲授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面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并深化,通过加强学科间横向联系,促进兴趣互补,也可以通过提问题、设置活动等模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到学习动力的转化;在教授学生知识、锻炼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可对同学们设置难度适中的题目,锻炼同学们的意志力,让他们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并对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等进行归纳总结。

四、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传统教学中,人们非常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教师“教书”的角色。教师应尽的职责就是把道理、知识讲清楚,把问题解释清楚。这种只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做法,导致了传统教学中“你教我学”“满堂灌”的现象比比皆是;讲台成为舞台,教师只顾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而“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迫使教师只注重多讲多练,大搞题海战术,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庸才。这不仅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被定义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填鸭式的教学下学生被动的学习,而是相互合作,共同学习,这更加强调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所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第8篇:导入式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教师课堂教学 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29-02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说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老师是他们养成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的帮助者。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和方式。根据上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摆正位置,引导学生乐学、善意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摆正教与学的关系,也就是如何摆正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位置关系,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数学的教学目的,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下文是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学

良好的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特别注意、重视,力求认识它、研究它,从而能较快地获得关于它的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反之,如果感到无意义、没意思,即使勉强去做,也很难收到好的效果,而且这种努力本身也往往不能持久。数学学习尤其如此。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强调的是兴趣。兴趣就是学生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在教学预习环节中,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如在几何教学中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图片、资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各种各样的几何体模型、教学演示图片,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物模型,通过物体的直观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从而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四边形”这一章的内容时,我利用教科书中引言的图形、“读一读”中的有关资料、生活中的实例(不规则的瓷砖铺在地板上)制成图片,进行演示。通过生活常见的图形实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不仅来自书本,也来自于生活,研究它们具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求知欲,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二、实施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怎样学

利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是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一代新人,以实现和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主体参与的目的在于养成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行为特征表现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综合体,既有认知心理系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智力等,又有情意系统――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此,教师于教学中在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典型示范与一般要求相结合、讲授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下,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启发,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正面启发。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衔接处等地方提出问题。例如,在“因式分解”这一章中,我抓住了“平方差公式”的教学,因为它是“因式分解”中介绍的第一个公式,又是应用较多的一个公式,是学好其他内容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它,就能树立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公式的特点,再启发他们思考:怎样才能让式子符合公式的特点呢?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只要把式子转化成( )2-( )2这种形式就能进行因式分解了,也就是要进行因式分解的关键在于能不能迅速把一个代数式写成平方差的形式。再通过这方面加强训练:从数字的平方,如: 9=32,■=■■, 0.01(0.1)2 ,到简单的单项式,如:m2n2=mn■,16x2y2=(4xy)2, 再到复杂的多项式,如 9(a-b)■=3a-b■,层层深入加强训练。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引导和层层递进的练习后,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有了这个基础,再学其他的公式就不难了。

2.情境启发。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是指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各种障碍和困难,激发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排除这种障碍和困难,进而获得学习上和心理上的成功的情境。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简易方程”和“绝对值”后,学生在解|x-1|=2这种类型题时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减缓难度,可以启发学生这样来思考:

(1)由于|2|=2,-2=2,所以2 与 -2 的绝对值都是。

(2)由于|a|=1,所以a=2或a=-2。

(3)如果|b-1|=2,把b-1看成问题(2)中的a,则有b-1=2或b-1=-2 。

对于方程|x-1|=2,同样有 x-1=2或x-1=-2 ,从而求出方程的解。

通过这样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容易理解,课堂上也踊跃发言,气氛活跃,连平时觉得数学难学的学生也争着发言。在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学得有信心,课堂教学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落实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任何能力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离开了知识,无能力可言;反过来,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更好地运用知识。因此,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养成多思、勤问、敢于创新的习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概念的教学。对于概念(包括定理、定义等),教师不仅要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还应注意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提出问题以加深理解。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时,就可以三角形的中线、连接多边形二边的线段和它作对比,如图:

让学生进行讨论,辨别加深理解。对于概念的掌握,要求学生一是要理解准确、透彻;二是要会用正确的数学用语来叙述这些概念,能用通俗化的语言来解释这些概念;三是要会熟练进行运用。

2.在抓基础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实质上也是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观察点与思维中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节时,很多学生对传统的证明方法都感到陌生、难理解。“勾股定理”是几何几个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在生产生活和其他自然科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勾股定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都将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掌握好“勾股定理”的有关内容,就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授这节课时,我鼓励学生自制学具,然后用自制的纸板模型进行演示,引导他们动手摆一摆(下图是学生摆出的一部分图形)、想一想、议一议,并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再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这两个纸板组合的正方形是不是一样大?通过比较,学生得出了两个组合正方形一样大,也就是它们的面积相等这个结论,再引导学生写出这两个组合正方形面积相等的等式,等式化简后得出了“勾股定理”的字母公式“a2+b2=c2”。这样,在抓好基础教学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使学生对数学乐学、会学,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多渠道、多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达到学生主导学习、自主学习的目的。

第9篇:导入式教学法范文

一、复习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即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过渡,它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关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如讲述《和抗击沙俄》一课,通过复习内地与台湾的历史关系(三国时卫温到夷洲和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进而过渡到荷兰殖民者是一种侵略行为,是对中国领土的侵犯,为维护领土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逐荷虏”,。

二、问题导入法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它能结合教材重点,把教材中最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存疑的形式诱导学生,给学生以极大的悬念,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如《贞观之治》一课中,我设计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吗?”“她是如何登上帝位的?”“她称帝后有何作为?”这几个疑问紧扣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答案,注意力显得十分集中,很快导入新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谈话导入法

1. 从神话传说开始,设立情境。

在初三历史上册《人类历史的起源》教学中,我就是通过讲述有关人的起源几个神话传说再结合类人猿在原始森林生活的情景导入新课。学生能从潜意识中体会类人猿艰难的生活环境和演变为直立人的过程。

2. 概括谈话法。

结合教材特点,先向学生概括展示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学生们熟悉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如《繁盛一时的隋朝》概括简述隋朝的繁盛、一时再铺开。这种由简到烦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培养。

四、故事典故导入法

当学生尚未从课间活动的余兴中恢复平静,如果教师这时说:“听一段故事好吗?”你会发现讲台下的目光是那么的渴求,秩序是那么的井然,这时教师若能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无意识的注意转换为有意识的注意,用故事或典故的导入就收到了预定的目标,其牵线搭桥的作用也赫然跃于纸上。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故事引入北宋的建立再展开到其它民族政权的建立,形成了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

五、引用材料导入法

1. 诗词对联导入法。

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兴趣盎然,既能加深对语文基础的牢固掌握,又能对诗词的内涵产生兴趣,从而对诗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讲述《开元盛世》一课时,引用杜甫《忆昔》一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繁荣富庶景象,天下太平,远行安全。那么这种景象是怎么得来呢?进入新课。又如《与抗击沙俄》亦可以用对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从对联中的“荷虏”,“英雄”这两个名称进入新课。

2. 图片文字导入法。

图片文字是最直观的教具,而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除了课本的插图我们还可以搜集许多历史实物的图片,如福建长乐出土的郑和镏金塑像图片,泉州打捞出来的宋朝海船图片等。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六、其它导入法

1. 时事导入法。

在教学中,根据时事新闻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能锻炼我们的能力,激发求知欲望,拓展视野。不再成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书呆子。比如: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胜利60周年,那么60多年前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出现那种局面?让我们一起走进60年前的历史,学生的探究意识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也就变得活跃。

2. 乡土教材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