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标语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目标语言输出 商务英语教材 教材分析与评估
一、背景介绍
斯婉(Swain)提出可理解性输出假设,认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不仅需要充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更需要可理解性输出,即输出所学新语言形式的机会,并可以被其他说该语言的人所明白。当学习者不得不做出努力来确保他们的信息已经被传达出去(推出式输出)的时候,他们就更加注意自己输出的语言和流利使用该语言的人语言之间的差距,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的语言习得。
然而,中国传统英语教材强调听、读(语言输入、获得)技能过于说、写(语言输出、产生)技能,在中国比较传统的注重语法学习的语言课堂上,并没有给学习者提供多少语言输出的机会,这样不利于学习者提高说、写能力。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习者需要整全而综合的语言能力,而不仅是语言知识。
综合考虑目标语言输出的重要性和教材的影响力,本文详细地考察教材所设计英语输出的机会,具体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和评估:(1)教材所设计的语言输出的机会的数量。(2)这些语言输出机会的类型。(3)教材中提供给学习者的使用目标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机会。
二、理论框架
目标语言输出的三个功能,可理解性语言输出假设和其他关于语言输出的假设,说明了语言输出的重要性。而不同分类方法展示的语言输出各类型,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详细剖析了语言输出在语言学习中起到的作用。
目标语言输出对学习者是重要的:(1)输出给学习者机会测试他们对目标语言的假设。 (2)把学习者从第二语言习得的初级阶段推向准确的语言输出。 (3)促使学习者恰当、连贯和合宜地表达意思。
斯婉(Swain)认为,输出给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提供了更加活跃和负责任的机会。她提出目标语言输出的三个功能:(1)输出促进了学习者对语言的注意/触发,增强自我意识感,即促使他们有意识地注意和登记语言的输入,使输入变成吸收性语言。而对自身语言问题的认识,强迫他们关注自己表达出来的意义,这样才能成功地传达出他们想要表达的意义。(2)语言输出是一个对语言理解力和语言成型程度假设的测试。学习者在他们的语言输出中尝试新的语言结构和形式,延展中介语,测试什么样的语言输出可以被理解、可以达到实际交流的目的和需要,怎样的不能。(3)当学习者反思自己输出的目标语言,并且试图很好地表情达意时,元语言功能就扮演着沉思的角色,也就是学习者在对所得到的语言形式、结构和其他方面知识的琢磨和分析中起着反省的作用。
埃利斯(Ellis)提出语言输出所扮演角色的两种假设:(1)营造语言技能的假设。这就是说学习者首先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和各语言项目,然后逐渐在练习中使用所学,是其在自己的语言中自动化。 (2)语言输出的假设。埃利斯(Ellis)把语言输出分成语言形式附加校正的输出和可理解性输出。语言形式附加校正的输出假设是指学习者在语言输出中尝试使用所学语言规则和项目,然后从其他说话者直接或间接的反馈中去肯定或驳斥自己的语言使用和意义表达。而可理解性输出指稍微高于学习者当前熟练程度的推出性或逼迫性的语言输出。斯婉(Swain)认为在这种可理解性语言输出中,意义和句法的准确性都是被看重的。埃利斯说:“有必要迫使学习者提高他们语言产出的准确性,这样才能让其他人明白他们的意思”。在这种输出中,学习者有机会去尝试新学的语言形式和结构,他们练习意义的流通、轮流发言和管理语言反应,也有机会意识到他们想说的和能够说的之间的差距,鼓励他们使用完整的句子、甚至扩展话语,总之,这种输出机会给了学习者使用语言表达可被理解的意思的机会。
对于语言的输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归类方法。朗(Long),斯婉(Swain),怀特(White),赖特伯(Lightbown)和其他人(others)论述到:(1)关注语言形式的输出。(2)从理论、研究和教育学意义的观点来关注语言意义的输出。
埃利斯(Ellis)使用互动程度来归类语言输出活动: (1)互动式语言输出活动要求参与双方之间双向的信息流,比如自由交谈。(2)非互动的语言输出活动仅仅要求从一个参与者到另外一个参与者的信息传达,比如教师为中心的授课。(3)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活动给学习者提供受限制的信息流通权利,比如演讲和之后有限时间和范围的提问。
理查兹(Richards)把语言活动分为:(1)注重精确度的活动。这种活动关注语言使用中正确例子的构成,常见于一些典型的课堂语言中。(2)注重流利度的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自然的语言使用,对语言知识的要求是隐形的。而在教学法的领域中,介绍、练习和产出成为语言教学的典型过程,而练习和产出被视为两个阶段的语言输出,练习阶段的活动指受控制的语言规则和形式的重复和有意识的学习,看重精确度。而产出是自由的、真实的交流,更看重流利度。
基于对目标语言输出的理论和重要性研究,理查兹(Richards)认为语言活动应当给学习者提供三种机会来帮助他们发展好的交流技能,同时获得高水平掌控语法的能力,并且降低习惯性的语言错误,这三种机会是:(1)在接受语言输入中使学习者有意识地注意到语言特征的表现形式。 (2)将学习者在接受语言输入时注意到的语言特征与他们自己的心理语法进行比较,认识到这些语言特征和他们自己知道的语法之间的“间隙”。(3)把新获得的语言特征整合到自己的心理语法中去。
综上,我们看到语言输出是促进学习者掌握目标语言的有效方法,而且不同的输出方式和程度促进不同语言技能的培养,所以应当在语言教学中体现出来一定数量和各种类型和程度的输出。而教材作为内容的承载体,在众多语言学习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甚至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学习就意味着读教材”(袁Yuen, 1997)。商务英语教材担负了给英语学习者提供英语语言知识、语言学习方法以及文化、商务背景知识的双重任务,更加要求真实性和时效性。商务英语的学习者需要学习和掌握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基本实战技巧,准确地使用英语,流畅地在真实的商务情景中表达自己,所以商务英语教材中更加需要给学习者提供充足的语言输出机会,来促进学习者恰当、合宜并连贯地使用英语。
三、原始研究资料
本次分析评估涉及了四本近几年出版的商务英语教材。两本国内设计的教材是:(1)卢长怀,孙红英,《商务英语技能实战(上)》,2003年,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商务英语》编写组,《商务英语(一)》,2001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两本国外设计的教材是:(1)玛斯库(Mascull),《剑桥商务英语考试必备(中)》,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 (2)罗宾斯(Robbins),《新视野商务英语(上)》,2003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四、研究方法
麦克格雷斯(McGrath)提出了用于教材分析和评估中不同层次或者阶段的三种基本方法:印象法,清单法和深入法。
1.印象法。帮助读者获得对教材广泛但表面的认识。
2.清单法。使用一系列项目来分析,进行比较、鉴别和查证,使读者对教材在一些具体方面有一定认识。麦克格雷斯(McGrath)提出了清单法的四个优点:一是系统性,可以考虑到所有重要的原理。二是高效性,可以在较短的时间纪录到大量的信息。三是便利性,清单的形式可以方便地对比各项数据。四是清晰性,清单给决策制定提供了一个共有的框架。修改后的利特尔约翰(Littlejohn)清单在本文中被用作研究手段对教材进行精密分析。
3.深入法。“超越出版者和作者表面所宣称、描述的性质,深入研究潜在而根本的学习方法的假设,或语言材料所基于的价值,更大范围的说,就是研究这些教材是不是达到了他们的出版者和作者所宣称的设计目的”。这种深入法也“探讨内容(大纲)和活动的选择和先后顺序,教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信息的交互和分配,以及对从印象法和清单法中收集到的信息再次审议”。而深入法,则使用清单法得出的分析结果对特定项目进行深入的评估。
本文中,首先使用印象法对所选四本教材进行整体和全面分析,然后使用清单法详细分析每本教材中第四单元和第七单元中所有的活动中预言输出的数量、各种类型和程度。之后再用深入法评估清单法分析所得出来的信息,来回答教材中所设计的语言输出机会的数量和种类的问题。评估的结果给了四本教材在语言输出机会方面一个进行比较的基础。
五、结论
评估和比较的结果显示如下。
1.《新视野商务英语(上)》的第四和第七单元中一共有91个语言活动,其中有64个活动提供了语言输出机会,这个数量几乎是其他三本教材中提供语言输出机会活动的总和。而按照百分比排列,《商务英语(一)》中提供语言输出机会的活动占到总活动的82%,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新视野商务英语(上)》是70%,《剑桥商务英语考试必备(中)》以43%排到第三名,而最低百分比的是《商务英语技能实战(上)》的28%。
2.《商务英语(一)》和《新视野商务英语(上)》比《剑桥商务英语考试必备(中)》和《商务英语技能实战(上)》提供了更多类型的语言输出机会。《商务英语(一)》和《新视野商务英语(上)》给学习者设计了个人、伙伴和团队活动;学习者不仅有机会说、写词/短语/句子,而且有机会说、写话语;学习者在活动中从教材或其他学习者或这两者中获取信息,包括学习者个人信息或观念;双向的信息流动,迫使他们去自由地使用目标语言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尤其当他们需要交流关于个人信息和真实生活内容时,他们更需要想办法使其他人明白自己,所以这些活动对于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贡献更大。这两本教材中的活动还涉及虚拟的、真实的、语言学项目,元语言学评述(这种需要帮助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运用、语言形式结构、或者意思的评述、评论,更加清楚这些项目,来塑造他们的语言技能)等等。在不同的活动中,学习者有时需关注意思的表达,有时需要很准确地语言形式,有时则需兼意义和形式。有些活动中,学习者可以自由地、不依据任何范本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有些活动要求学习者使用精细定义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而且这两本教材中的活动比起另外两本涉及到更多心理上的操作,可以帮助保持学习者对活动的兴趣。而《剑桥商务英语考试必备(中)》中的活动没有给学习者自我表达的机会,学习者没有机会说出词/短语/句子,也没有什么活动涉及学习者的个人信息或者观点,而且学习者也没有机会做团队活动。《商务英语技能实战(上)》中的活动没有给学习者写出话语,语言学项目和元语言学评述的机会,而且学习者也没有机会进行团队活动。
3.《商务英语(一)》中有将近一半的语言输出活动是交际活动,这是四本教材中最多的。《新视野商务英语(上)》中的交际活动将近三分之一。而且这两本教材中的交际活动都是六种,比如角色扮演,信息缺口,商议谈判,进行调查,语言功能/观念,问题解决等。在《商务英语技能实战(上)》中,只设计了角色扮演,语言功能/观念和商议谈判这三种交际活动。《剑桥商务英语考试必备(中)》中就更加有限,只有角色扮演活动。
综上所述,《新视野商务英语(上)》中设计了最大数量的语言输出活动。而在所有需要语言输出的活动中,《商务英语(一)》中迫使学习者产出目标语言达成交际目的的活动最多,《新视野商务英语(上)》在这一项上排名第二。这两本教材都包括六种交际活动,比其他两本教材中需要语言输出的机会种类多。
六、本文的意义
(1)可帮助读者意识到目前出版的教材中所设计语言输出的数量和类型。(2)可以给习惯于教材中丰富的语言输入的教师、学习者、教材设计者和开发者一个关于语言输出机会的类型和各种交际性活动的展示。(3)可以给国内一些商务英语任课教师一个区分教材适宜性的一项根据,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需要和比较这些教材后进行教材选择,或设计出替代或补充活动。(4)藉着分析,提醒教师更多地关注学习者促进语言输出的认知,并且给学习者更清楚的指示,引导他们输出目标语言。
七、局限性
清单法只能有限地察看教材中的内容和数量,不能涵盖这些活动在实际课堂上的使用情况,本文不涉及课堂层面的具体使用情况。每本教材中只有两个单元作为样本被包括在这次研究中,其他单元还有其他各册中的活动没有包括,也许在其他各册或单元中还包括其他类型的语言输出机会。另外,即使教材中设计了大量语言输出机会,也不能保证学习者成功获得说和写的技巧。
八、对教学的启示
教材中语言输出的机会应当是多种形式的,而且交际活动也应当多样化。应当迫使学习者输出目标语言,因为这种输出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语言运用方面的问题。具体到课堂教学层面,应当根据学习者的具体需要和课堂情形采用、替代和补充一些活动。
九、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更多教材可以用此方法来分析和评估。
参考文献:
[1]Swain, M. (1985).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In S. M. Gass & C.G.. Madden (Ed.),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2]Swain, M. (1995).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G. Cook & B. Seidlhofer (Ed.), Principle &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Long, M. H. & Robinson, P. (1998). Focus on form: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 Doughty & J. Williams (Ed.), 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Swain, M. (1998). Focus on form through conscious reflection. In. C. Doughty & J. Williams (Ed.),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White, J. (1998). Getting the learners' attention: A typographical input enhancement study. In. C. Doughty & J. Williams (Ed.), 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Lightbown, P. (1998). The importance of timing in focus on form. In. C. Doughty & J. Williams (Ed.), 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Ellis, R. (2001). Non-reciprocal tasks, comprehens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M. Bygate, P. Skehan & M. Swain. (Ed.), Researching Pedagogic Task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and Testing.Harlow, England: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9]Richards, J. C. (2004).Jack Richards: Questions & answers. Retrieved April 7th
, 2005,省略.
[10]Yuen, K. (1997). Review of Allwright's (1981) paper "Why use textbooks?'Bed assignment.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1、首先呢,我们使用弹射弓捕鱼的话,我们可以分为浅水区以及深水区的二大类型的地方进行捕鱼。这就是比较适合我们的捕鱼的分类性。
2、在浅水区捕鱼的话,我们需要掌握的就是在岸上捕鱼或者在水中捕鱼,在岸上捕鱼的话,最好是出于居高临下的地理位置最好,在捕鱼的时候,直接的对准射就好了。
3、我们在浅水区里也要选择下水捕鱼的话,我们可以事先设置围网来进行捕鱼,将鱼赶到一个区域之内,在利用近距离的优势直接的捕鱼,都不需要考虑水的折射。
4、在深水区的捕鱼方法就有些不一样了,我们需要考虑由于折射带来的位置的偏差,我们一般在岸上进行捕鱼的时候,需要瞄准的是鱼的肚子下方,才能捕到。
(来源:文章屋网 )
一、概念界定:什么是“目标检测”
“目标检测”是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它并非全新的教学理念,崔允教授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和启发。基于课程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理念。基于标准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对标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标准转化为年级目标,再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情境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检测”是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的教学设计思路。这种教学设计,第一步是明确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最终收获的是什么?突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性,把教学目标的制定放在首要位置。第二步是确定检测的内容和方法,就是依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评价方式,即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检测来了解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第三步是确定教学活动,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明确检测方式后,审视教学内容和方法,整体规划教学活动。
“目标检测”的显著特征:教学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体现了以评价促进教学的理念,通过当堂检测调整、补救课堂教学,保持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通过当堂检测来促进教学,确保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能够有效避免“只有教学,没有评价;只有内容,没有目标;只重教师教,忽视学生学”的现象。
“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既是明确指向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以检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它有别于传统教学中将教学评价置后的考虑,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就带着目标、带着问题思考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当然,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不是直白的、线性的设计过程,以上三个步骤也不存在顺序上的绝对先后,“目标”、“检测”、“教学”三个环节是相互衔接、循环往复的,都需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二、现状思考:为什么要提出“目标检测”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价值的过程。两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应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重教学内容,轻目标、轻评价的现象却不在少数。
(一)教学目标意识淡薄
很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备课时更多的关注导入是否新颖、环节是否紧凑、练习设计是否能夺人眼球等等,教学目标仅是照抄照搬其他参考资料,缺乏教师自身的深刻解读。教学目标作为教案的一部分,形同虚设。在与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更重视本学期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考虑最多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教学目标是什么却不被重视。重内容、轻目标的“教科书”现象还比较普遍。
(二)课堂评价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后,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但仍存在教学目标与课堂评价脱节的现象。课堂评价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课堂评价的认识失之偏颇:
1.评价等同于考试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觉得教师的任务就是完成教科书内容的教学,评价是上级部门的工作,上级教育部门会统一组织考试,分数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这种片面的认识直接导致了教师忽视课堂的当堂评价。
2.评价等同于练习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认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主要看学生的练习反馈,练习即评价。而练习又通常安排在课后,“作秀课”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
当前,部分教师将评价与教学分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评价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如果教师忽视课堂内部评价,评价不能在课堂中有效进行,那么课后检测、单元检测以及其他层面的检测也将是浪费时间。因此,当堂检测应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关注点。
综上所述,提出“目标检测”,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当堂检测应成为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关注与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实践探索:“目标检测”的教学案例
“目标检测”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因而它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而是体现教师对教学行为背后教学理念的更新。下面以“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分析“目标检测”教学设计的思考路径。
(一)确定具体可测的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进行评价和改进的,在教学前清晰明确地陈述所设计的教学的预设结果是非常重要的。”“目标检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确定教学目标。为了实现“目标”、“检测”、“教学”三个环节之间的动态统一,可将课时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
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尽量不使用“初步理解”“初步体会”“进一步”等模糊的目标表述,同时也避免将课程总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模糊的目标表述,甚至套用课程标准来代替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以“两张皮”的形态存在于课堂之中的根本原因。
从“抽象宽泛”的内容标准到“具体狭窄”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是从数学教学“应然”到“实然”状态的转化。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标、学生和学情,将教学总目标合理地细分到每课时的教学中,并理解每一个目标的意义,将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突出其具体性、可测性。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执行力,对后续的当堂检测设计、教学环节设计也更具有指导性。
(二)确定检测的内容和形式
评价质量和上课的质量一样,也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通过当堂检测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判断目标达成情况,还能以此作为调整教学的依据。因此,明确课时教学目标后,紧随其后的应当就是对当堂检测的思考。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检测的内容、形式,以及部分检测内容的量化标准。检测并不是为了给学生分类,亦不是惩罚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向地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以检测来指导教学、促进教学。
“检测”紧紧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但检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是绝对固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量。其中,不变的是教学目标的“质”,变化的是检测方式的“形”。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中最易“检测”的往往是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但检测如果过度强调基本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当堂检测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当堂检测一定要关注那些更具价值但难以检测的内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方位地考虑当堂检测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当堂检测的评价、指导、促进功能。
(三)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是教学目标,但具体的检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重组,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分配等,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当前的学习情况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来灵活设计。
“目标”、“检测”、“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既有融合,又有联系。检测并不是教学之后才开始的,它是与教学活动并存,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当堂检测和教学活动的安排都最终指向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能为学生达成目标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设计语言;视觉;构图;构成因素;概念;色彩
一个成功的设计推出,往往都要经历好的感念提取和有效的视觉效果表达。尽管没有一条可以刻入石头的“设计金律”,但具有良好的审美原则极其重要,一个好的视觉展示往往可以让你的概念点事半功倍。
如何达到行之有效的视觉效果,我们往往要从构图、构成因素、概念提出这三个关键要素出发。
构图是一个设计的构成因素,体现在视觉上的结构安排。它包括了放置、组合、排列、视觉流动以及布局上的空间区分。每当我们在空间中增加一个视觉因素,它都将成为一个信息的携带者;各个因素在构图中的放置,决定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并可以给观看者一些理解它们在构图中的关系和意义的线索。因此缺少好的元素构图,再精美的构成元素也发挥不了作用。
为每一个构成元素选择恰当的位置,找到各构成元素之间的联系并将其有效的组合,通过排列在元素之间创造一种一致、稳固和统一的感觉,从细微元素的变化中引导读者的视觉流程,抓住了这些构成因素也就抓住了构图的制胜所在。
构成因素是设计中使用的视觉元素。在视觉表达中所使用的照片、图标、装饰线、背景、花纹等都属于构成元素的范畴。由于组成元素的广泛和多样性,因此构成因素所包含的要素很多,总体可以划分成形状、图像、图标、色彩、文字与排版和一些辅助元素。
方形、圆形、多边形、三角形,似乎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包含了使用基本形状来构成复杂的、极具自身特色视觉语汇的共性。人在观看时很容易围绕着某种基本形状,因此用一些容易把握的形状来进行设计,可以将简单成分的精华很容易的容纳进去。
有人说一张成功的图片可以抵得上千万的文字,这也是为什么图片能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记录方式之一。因此在图片的选择上,你可以选择增长见识或者令人感兴趣的图片,或者意味深长令人深思的内容,或者在审美或者在感情上令人愉悦的元素。
图标其实就是创建一个于实际物体相关联的图像。确定和选择出一个物体的关键形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可以形象直接、生动地向观众传达出这个物体形状。一个图标的最终目的是传达一种信息――快速、清晰、美妙地把其目的传达给目标客户,因此一个成功简化的图标远比实物来说会有着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
色彩作为一种具有跳跃性的语言活跃在视觉表达的最前沿。一个精心选择的恰当颜色,可以蔓延于整个页面,不同的色调也会给人以不同的视觉美感。书籍的学习会让我们了解色彩的各种实用理论,除此之外生活中的留心观察、欣赏和自己动手的实践才是技能提高的关键所在。
文字作为一种艺术表现的形式,最为常见却最容易被人忽略,与精美的图片、绚丽的色彩、跳跃的图标比起来似乎感觉有点微不足道,但其实与任何艺术一样,文字也具有自己的语言和精神。在文字的视觉表达中,文字的易读性、行距与间距的细微变化性、字体的强调与突出、文字版面的分栏与重构以及大小标题的设计与处理,任何一个要素都与视觉效果息息相关。在所有的设计时尚中,字体或许是最为变化、最不固定的元素,因此日常生活中的留意观察,设计创作时的细心体会,也许你就能把握潮流的前沿。
线条、边线或者背景,这些都是一些不怎么引人注意的辅助因素。很多时候,这些辅助因素的成功就在于自身不争抢的同时却强调了一个设计要传达的信息和主体。对于这些辅助因素,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认识与肯定,把它们作为强有力的建构、连结和主题显示因素来处理。
一、拒绝脱离言语情境的“语用”设计
遍观时下语文课堂中的“语用”设计,牵强附会、生拉硬扯的多,而体贴入微、如虎添翼的少。将文本内容与具体情境置之不理、抛之脑后,只抓住外在的某种“修辞手法”,挖空心思地引导学生做所谓的“语言训练”。结果是课堂教学成了七零八落、一地鸡毛式的句式练习或修辞方法训练。学生所得的是干巴巴的、毫无活力的概念化的所谓“句式特点”,很难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写作能力。
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是难以截然分开的,揣摩言语的形式,在于引导学生品味某种形式结构是如何丰富地呈现与传达出内容情感的,而不是简单地抽离形式,做一些无谓的填字游戏。如果仅仅是绕着外在的形式训练打转,没有关注研究形式感的内在意蕴,便是有形无神、有形无质、有形无实。
《荷花》(三年级下册)一文中有这样的片段:“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有位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来说说荷花开放的几种姿态并理解是用排比的方法来写。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家用排比的句式来形容同学们上下课的情形,并进行交流。学生们无非就是说“下课了,同学们有的在睡觉;有的在跳远;有的在追逐”之类的话,这样的教学就是无视文本的情境,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刻板的语用。
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他引导学生品悟这个排比句如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荷花的美,如用动作的词,化静为动;如用颜色的词,色彩丰富而协调;兼用多种修辞手法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看大屏幕的荷花千姿百态图,让他们加以想象,用上刚才领悟出来的方法来描写各种各样的荷花……交流之后,老师问:“荷花姿态万千,想也想不尽,写也写不完,那么文中的一个标点应改为什么?”学生们默读后,心领神会地指出:“‘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中的最后一个句号,要改为省略号!因为,这样才能显出荷花无穷无尽的美。”
承接并紧扣言语情境进行“语用”设计,就是指向对文本内容、情境、思想的拓展与丰富,通过领悟形式结构的奥秘与真谛并运用形式结构进行实践训练,从而深化对内容及思想感情的感悟和理解,充分体现了文道交融,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二、拒绝脱离学生学情的“语用”设计
语用的设计是否有效,主要在于考察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是否关注这种语言形式结构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是否关注学生的具体的知识经验与能力水平达到什么层次,而不是面面俱到、样样训练。尤其是,在教学中,我们要秉守奥苏伯尔的教导,探明学生已知什么,并据此进行教学。探寻文本最富有特征的言语形式及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结合点,从而进行语用训练,才能对学生写作及语文素养的提升有所助益。
我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语用设计上跟着感觉走,随心所欲,无所依托。其根源在于,一方面是对于教材中言语知识及能力的结构系列不清楚,另一方面是对于学生习作中的问题与困难不甚了了、凭空设想。所以在具体语用教学中,没有根据学生已有的学情,不是拔苗助长就是没有思维难度,使语用设计无度可循。
比如五年级上册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有这样的语段:“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归纳本段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方法来写的,然后就以为这是语用训练,是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细细品析这个语段的最大特征是在结构上同义重复,同一个意思不断地重复三次。那么,在语用训练上可以如此设计,让学生们想象一下,还有不同的人可能前去劝说和安慰。他们各自会怎么说,父亲又是如何回答的。请用上面的方法(同义重复的方法)来续写。然后,学生们进行交流……交流完后,追问,“对啊,那作者为什么不继续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往下写呢?”引导学生们理解这样的一种表达意识:一般来说,重复的结构是以三次为限,再重复,可能就会变成嗦了。
语用设计不能在低水平上徘徊,炒冷饭;也不能在人所共知的“概念”上打转,泛泛而教。我们需要突破形式上的所谓“方法”,深入把脉言语奥秘,基于学生的学情,抓住文本形式的内在结构,构建一种形神兼备的言语训练。
三、拒绝脱离言语特点的“语用”设计
不少所谓的语用设计显得不精不深,不关痛痒。深省之下,不过是浮皮潦草,浮于一些表面的概念,一些人所共知的、一眼望穿的所谓的方法。没有细致地揣摩语言形式背后的内在规律与深层结构;没有品味言语表达的节奏、韵律及内在的情感基调;没有用精益求精、细处求细的眼光去透视与发现言语表现张力之中潜藏着的奥秘所在,而是以非常轻率的姿态来面对非常美好、丰富的言语形态。如此就是粗枝大叶、粗疏简陋,很难培养精细、敏感的言语生命。
《桂林山水》(四年级下册)一文中有这样的语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有位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排比的写法并让学生用这种句式来形容天上的云。那么,这样的语用训练其效果如何呢?显然是低效或无效的。应该引导学生去品味,这句中含有几个啊,是作者的感叹与赞叹,是对漓江水的一唱三叹。明白这其中用了感叹。其二是排比句中的每个单句中,后半句是对前半句的具体补充。其三是有些单句中兼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这就意味着引导学生品悟这一言语形式不是简单的“排比句”一言以蔽之,而是让学生明白这一排比句与之前的排比句有何“独特之处”。这是真正的言语的奥秘与特点。当学生们领悟了这些写法之后,然后引导他们用这种言语形式来写家乡的溪水的特点时,整个表达就会显得更细致、更传神,学生们的语言品质就会在这样的语用设计训练中得以改善与提升。
宗白华先生说过:“文学是如何地经过艺术家的匠心而完成,借着如何微妙的形式而表现出来,这不是‘常人’所注意,也不是‘常人’所能了解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于细微中见精神,于细微处见精妙,于细微处见写法。
叶圣陶先生说得相当透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叶老提出的“合于法度”,就在于“言语结构的法度”。唯有我们深刻地领悟并引导学生领悟言语结构的内在法度,我们才能创生出活的言语教学,才能创生出有深度的语用设计。
关键词:识别性;设计流派;后现代;非实质媒介
中图分类号:J524.4 文献标识码:A
商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企业识别认知的加强,标志正逐步受到大众的重视。由于各方面的影响,标志设计的趋势正悄然的发生一些变化。在这些变化中,较引人注目的一个特征是许多标志具有了明显复杂性。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定好的标志应该是简洁而有力的,尽可能以最少的元素来表达较多的涵义,许多著名标志的简化过程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且奉为圭臬。但一种现象的出现的背后一定会有许多因素存在和作用,标志出现复杂化的原因,我们认为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量标志涌现,造就传统标志识别性的减弱
现代商业发展一日千里,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各种公司企业,机构团体成立,这直接导致标志的大量涌现,由于目前设计大都遵循着简洁的风格,这样面貌雷同的标志的识别性被相对的削弱了。再者,标志的受众大都是没有学过设计理论的人们,当他们看惯了也看腻了点线弧面的标志时,心理上对这类标志有了排斥性,其增强识别性的初衷反而受到了局限。
以体育用品标志为例,目前体育用品生产商很多,受到耐克公司标志那经典一勾的影响,几乎大多数的生产商都采用了以简洁而又动势强劲的勾,撇,箭头等图形为设计元素。这类标志越多,其相对的识别性越差。在笔者的进行的一个对于国内运动用品标志的小调查中,平均只有约60%的标志能被在第一时间识别,其余或者识别不出或者混淆。这表明近四成的标志在引发消费者识别上失败了。标志的真正意义在于依据企业精神与特点创造出与其相符合的图形,至于其简洁或者复杂与否是外部表现形式。在目前大量企业走简洁抽象风的情况下,一个复杂的标志反而能够脱颖而出,以其独特性引发受众的兴趣,诱使他们去琢磨其中的涵义。
最为突出的例子是2000年德国的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的标志。其标志“活力”与传统的静态标志完全不同,采用一种网纹状图案,形状和色彩可根据需要而变化,多达456种不同的样式,可以在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案以适应其风俗文化和。这个标志跳出了以往世博会经常采用的表征全球概念的简单符号,而是以主题“人、自然、技术”为出发点,在概念和理解的层面上,开拓一种全新的设计思想。标志虽然在形式上复杂,但其识别性却是得到了空前的加强,让人过目不忘。
二、多样化的标志适用范围比传统标志更为广泛
现代设计流派纷呈。标志的设计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设计理念的影响与冲击。这就造就了当前标志设计的手法多样化。杨凯红在《当代标志设计图式新趋势》中讲道,“多样的标志设计语言表现,以图式演变角度来看待当今标志设计语言的变化,我们会感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图式时代。无论式构思创意设计手法,都是过去无法比拟的。”传统标志的特点是简洁与单纯,讲究图形寓意深刻,而当今的一些设计受当代思想文化,国际观念的影响,一反常态,不愿囿于概念化的标志设计,表现出多样性色彩表象,强调色彩的商业情调,多彩组合的创意美学。而且由于文化不同,各国的设计师都具有各自的文化背景,表述手法和自己独有的理念与思想,当他们发现传统线条构造和色块堆砌已经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时,他们开始着眼与过去与未来和对历史的感悟,将各种元素融会到自己的设计,用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再加上现代企业的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简洁图形往往在承载企业的文化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以现在我国房地产标志为例,由于地产商在开发楼盘时期的不同定位,每一个楼盘都有自己的风格定位,或现代、或传统、或中式、或欧式、或居家温馨、或者商业味浓厚,这些不同定位需要不同风格的标志来体现。如果只是一味简洁,只会让人觉得乏味,又怎能阐释这些内在涵义的不同。
三、新媒介的出现与印刷技术的提高,使得设计的许多局限性解除
信息社会,将一切传统的事物都重新定义了一番。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之后,很多以前想不到的事情都成为了现实。其中有一点,就是非实质媒介的出现。以前信息文化在大众中传播,最终会以印刷品的形式出现。因而会受到印刷质量和技术的限制。而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信息文化自产生到消失的一切活动可能都只会在虚拟的网络上进行,而不会通过实质媒介。这些信息传播者包括网上店铺、电子杂志与书籍、网上学校等。在这种情况下的标志设计就无需考虑实际印刷中的问题,比如说颜色的局限。以前我们被教导,标志不适合颜色太多,但在互联网上,许多颜色更多,更鲜艳的标志被设计使用。当我们看到众多的设计师活跃于各种媒体,超越着传统,将前辈所不曾接触的概念全部吸收以为己用时,我们所注意的不仅仅是其本身,还有身边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媒体。它们极有可能左右着设计的走向。
另外,随着印刷技术的提高,使得许多包涵着渐变、微差的色彩被精确的表现出来,并且成本逐渐在降低。这样保证了更为复杂和精致的标志得以变为现实。
四、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后现代风格的崛起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虽然后现代主义起于建筑设计,而且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但是这种风格在我国应用在标志设计上还是近些年的事情,是在影像时代下的重新发掘与定义。当前具有简洁风格的标志,大致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其修辞语法,大致的呈现出一种抽象与理性的倾向,追求标志形态的“纯粹性”,与抽象简洁的几何形态构成,讲究工整理性,具有明显的概括性,给人以沉稳凝练,雅观大方的心理感受。标志图形有明确的意念内涵。而后现代标志设计注重标志的自身表达,以感性的理解作为出发点。呈现出不拘一格的创作意念,尽量脱离与打破传统带来的樊篱。不同于现代主义标志设计的注重理性,后现代标志设计的修辞语法有意避开传统美学范畴,注重个性、随意性,并擅长以冲击力取胜,经常使用具象的形态,有时甚至直接取材于图片的局部。重视标志的装饰性,不刻意寻求标志的深刻涵义体现。标志图形的内涵是浅层的、模糊的、甚至是难以解释的,意义具有了不确定性,这些特点导致后现代标志的图形复杂化。
后现代标志的设计注重于流行元素相结合。是其外观复杂化的另一个原因。时尚演变,是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步逐步发生变化,设计师吸古纳今,并紧紧抓住潮流的本质,借鉴时尚而不囿于时尚,实际上是对图形时尚主流在视觉中的诠释。
关键词:决策;风险;技巧
施工企业在参加投标前,应根据招标工程情况和自身的实力, 组织有关投标人员进行投标策略分析, 进行系统的工作部署, 考虑如何以长制短, 制定以优制劣的策略和技巧。竞争取胜的基本规律就是“ 以优胜劣” , 或“ 以长胜短” 。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 以优胜劣, 这种将优势并体现在投标文件中,除了企业的自身实力和精心的准备外, 投标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 投标决策的思考
(一) 投标决策阶段的划分
投标决策可以分为两阶段进行。这两阶段就是投标决策的前期阶段和投标决策的后期阶段。
投标决策的前期阶段必须在购买投标人资格预审资料前后完成。决策的主要依据是招标广告,以及公司对招标工程、业主情况的调研和了解的程度,如果是国际工程,还包括对工程所在国和工程所在地的调研和了解程度。前期阶段必须对投标与否做出论证。通常情况下,下列招标项目应放弃投标:
(1) 本施工企业主管和兼营能力之外的项目;
(2) 工程规模、技术要求超过本施工企业技术等级的项目;
(3) 本施工企业生产任务饱满,则招标工程的盈利水平较低或风险较大的项目;
(4) 本施工企业技术等级、信誉、施工水平明显不如竞争对手的项目。
如果决定投标,即进入投标决策的后期,它是指从申报资格预审至投标报价(封送投标书) 前完成的决策研究阶段。主要研究倘若去投标,是投什么性质的标,以及在投标中采取的策略问题。
按性质分,投标有风险标和保险标;按效益分,投标有盈利标和保本标。
风险标: 明知工程承包难度大,风险大、且技术、设备、资金上都有未解决的问题,但由于队伍窝工、或因为工程盈利丰厚,或为了开拓新技术领域而决定参加投标,同时设法解决存在的问题,即是风险标。投标后,如问题解决得好,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可锻炼出一支好的施工队伍,使企业更上一层楼;解决得不好,企业的信誉就会受到损害,严重者可能导致企业亏损以至破产。因此,投风险标必须审慎从事。
保险标:对可以预见的情况从技术、设备、资金等重大问题都有了解决的对策之后再投标,谓之保险标。企业经济实力较弱,经不起失误的打击,则往往投保险标。当前,我国施工企业多数都愿意投保险标,特别是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投保险标。
盈利标:如果招标工程既是本企业的强项,又是竞争对手的弱项;或建设单位意向明确;或本企业任务饱满,利润丰厚,才考虑让企业超负荷运转时,此种情况下的投标,称投盈利标。
保本标:当企业无后继工程,或已经出现部分窝工,必须争取中标。但招标的工程项目本企业又无优势可言,竞争对手又多,此时,就是投保本标,至多投薄利标。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前期准备项目宜投保本标,以便尽快参与主体工程建设。
(二) 影响投标决策的主观因素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工程投标决策研究就是知彼知己的研究。这个“彼”就是影响投标决策的客观因素“, 己”就是影响投标决策的主观因素。
投标或是弃标,首先取决于投标单位的实力,实力表现在如下方面:
1、 技术方面的实力
(1) 有精通本行业的造价师、建筑师、工程师、会计师等和管理专家组成的组织机构。
(2) 有工程项目设计、施工专业特长,能解决技术难度大和各类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难题的能力。
(3) 有国内外与招标项目同类型工程的施工经验。
(4) 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合作伙伴,如实力强的分包商、合营伙伴和人。
2、 经济方面的实力
(1) 具有垫付资金的能力。如预付款是多少?在什么条件下拿到预付款? 应注意,国际上有的业主要求“带资承包工程”、“实物支付工程”,根本没有预付款。所谓“带资承包工程”,是指工程由承包商筹资兴建,从建设中期或建成后某一时期开始,业主分批偿还承包商的投资及利息,但有时这种利率低于银行贷款利息。承包这种工程时,承包商需投入大部分工程项目建设投资,而不止是一般承包所需的少量流动资金。所谓“实物支付工程”,是指有的发包方用该国滞销农产品、矿产品折价支付工程款,而承包商推销上述物资而谋求利润将存在一定难度。因此,遇上这种项目须要慎重对待。
(2) 具有一定的固定的资产和机具设备及其投入所需的资金。大型施工机械的投入,不可能一次摊销。因此,新增施工机械将会占用一定资金。另外,为完成项目必须要有一批周转材料,如模板、脚手架等,这也是占用资金的组成部分。
(3) 具有一定的资金周转用来支付施工用款。因为,对已完成的工程量需要监理工程师确认后并经过一定手续、一定的时间后才能将工程款拨入。
(4) 承担国际工程尚须筹集承包工程所需外汇。
(5) 具有支付各种担保的能力。承包国内工程需要担保。承包国际工程更需要担保,不仅担保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费用也较高,诸如投标保函(或担保) 、履约保函(或担保) 、预付款保函(或担保) 、缺陷责任保函(或担保) 等等。
(6) 具有支付各种税收和保险的能力。尤其在国际工程中,税种繁多,税率也高,诸如关税、进口调节税、营业税、印花税、所得税、建筑税、排污税以及临时进入机械押金等等。
(7) 由于不可抗力带来的风险。即使是属于业主的风险,承包商也会有损失;如果不属于业主的风险,则承包商损失更大,要有财力承担不可抗力带来的风险。
(8) 承包国际工程往往需要重金聘请有丰富经验或有较高地位的人,以及其他“佣金”,也需要承包商具有这方面的支付能力。
3、管理方面的实力
建筑承包市场属于买方市场,承包工程的合同价格由作为买方的发包方起支配作用。承包商为打开承包工程的局面,应以低报价甚至低利润取胜。为此,承包商必须在成本控制上下功夫,向管理要效益。如缩短工期,进行定额管理,辅以奖罚办法,减少管理人员,工人一专多能,节约材料,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特别是要有“重质量”、“重合同”的意识, 并有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4、信誉方面的实力
承包商一定要有良好的信誉,这是投标中标的一条重要标准。要建立良好的信誉,就必须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或按国际惯例办事,同时,认真履约,保证工程的施工安全、工期和质量,而且,各方面的实力雄厚。
(三)决定投标或弃标的客观因素及情况
1、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的情况
业主的合法地位、支付能力、履约能力;监理工程师处理问题的公正性、合理性等,也是投标决策的影响因素。
2、竞争对手和竞争形势的分析
是否投标,应注意竞争对手的实力、优势及投标环境的优劣情况。另外,竞争对手的在建工程情况也十分重要。如果对手的在建工程即将完工,可能急于获得新承包项目心切,投标报价不会很高;如果对手在建工程规模大、时间长,如仍参加投标,则标价可能很高。从总的竞争形势来看,大型工程的承包公司技术水平高,善于管理大型复杂工程,其适应性强,可以承包大型工程;中小型工程由于中小型工程公司或当地工程公司承包可能性大。因为,当地中小型公司在当地有自己熟悉的材料、劳力供应渠道;管理人员相对比较少;有自己惯用的特殊施工方法等优势。
3、法律、法规的情况
对于国内工程承包,自然适用本国的法律和法规。而且,其法制环境基本相同。因为,我国的法律、法规具有统一或基本统一的特点。如果是国际工程承包,则有一个法律适用问题。法律适用的原则有5 条:
(1) 强制适用工程所有地法的原则;
(2) 意思自治原则;
(3) 最密切联系原则;
(4) 适用国际惯例原则;
(5) 国际法效力优于国内法效力的原则。
4、风险问题
在国内承包工程,其风险相对要小一些,对国际承包工程则风险要大得多。投标与否,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需要投标人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系统地积累资料,并作出全面的分析,才能使投标作出正确决策。决定投标与否,更重要的是它的效益性。投标人应对承包工程的成本、利润进行预测和分析,以供投标决策之用。
(四) 投标书的制作方法:
1、买到投标文件后,必须认真阅读理解标书文件全部内容。读懂建设单位(招标单位)文件中所要做的工作和意图,对施工单位资质等级及资质经营范围要求。
2、投标时间、地点的准确性,经常遇到投标文件送交时间慢、不准时而废标。地点弄错了也会把时间拉长,不准时到会而自动弃标。
3、充分保证投标书中的合格条件和废标条款,当公司的资料(或资质)满足不了合格必要条件时应放弃投标。
4、投标报价经常出现填报价时出现大小写和小数点错误而废标,这种低级错误应当避免发生。检查标书时,必须认真负责做到万无一失。
5、配备的投标“项目班子”,首先符合投标文件的前提下,也必须满足实际施工要求,招标文件出错误或者招标单位要求与实际工程配备有误时,必须以书面的形式提出质疑并要求修改相关招标书内容。
6、对于招标单位恶意降价,不按国家相关规定计算合理造价时,应当书面提出质疑或放弃投标。
7、标书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封标、签字盖章、密封要求、严格按招标文件制作而不得添盐加醋,并检查标书中的企业承诺而不得遗漏;企业法人章和法人代表章是两回事,“签字盖章”和“签字或盖章”是有区别的,应严格区分。
二、投标技巧
当充分分析了以上主客观情况,对某一具体工程认为值得投标后,这就需确定采取一定的投标技巧,以达到有中标机会,今后又能赢利的目的。常见的投标技巧有以下几种:
(1) 不平衡报价法。不平衡报价是指一个工程项目的投标报价,在总价基本确定后,如何调整内部各个项目的报价,以其既不提高总价,不影响中标,又能在结算时得到更理想的经济效益。在总报价不变的情况下,对早期计量结账的工程项目的单价适当提高其单价,使之有利于资金周转。估计施工中可能变更的项目和增加工程量的项目,应相应提高这个项目的报价;可能减少工程量的项目,则相应降低这个项目的报价。施工图不明确(或者设计有误) 的项目,应估计其完善后该项工程的增减,决定报价的提高或降低。工程量清单中只有工程项目而无工程数量者,应提高其报价。要注意的是不平衡报价一定要建立在对工程量清单中工程数量认真仔细核对的基础上进行,特别是对报低单价的项目,执行时工程量增多将造成承包商的重大损失。经验证明,一定要控制合理的幅度,一般在8 %~10 %之间。
(2) 多方案或增加备选方案报价法。多方案或增加备选方案报价都要按照招标文件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报价,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新报价方案要有特点,如报价降低,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工程整体质量等。同时,多方案或增加备选方案报价应充分发挥投标企业整体优势,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报价方案整体水平的提升。
(3) 突然降价法。由于投标竞争较激烈,有时可以在投标过程中故意泄露报价,而在投标截止日期前突然降低报价,给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当然应研究考虑对手的报价而比对方的报价要略低。
(4) 靠信誉及优势报价法。信誉是一件无形的法宝。建筑企业信誉良好,价格就可以高些,比如对于一个施工技术复杂、难度大的工程项目,投标人曾经承担过类似的工程并且取得了信誉,报价就可以稍微高些;若为了打入某地区市场,建立投标信誉,也可以降低报价,以占领市场,谋求将来发展。同样,也可以凭借投标人在施工质量、施工速度、价格水平和技术方案等方面的自身优势,吸引业主,以获得中标。
1、梦,在心中;路,在脚下。拼搏一年春夏秋冬,无怨无悔一生一世。
2、十年磨剑剑走偏锋锋芒毕露,一朝出鞘笑看金榜榜上有名。
3、做一个有素养的人
4、知识塑造人格行动开拓人生
5、只有付出别人不愿付出的努力,才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收获。
6、与文明同行从诚信做起
7、今天的努力,明天的实力。笔耕书上除勤奋无他,舟行学海有远志领航。
8、细节决定成败宁静能致远
9、敬竞进精学问之路无捷径
10、态度决定一切静竞进精
11、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勤思
12、我要学我能学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13、态度决定一切把握今天
14、细节决定成功读书改变命运一个善于改变自己的人才能指望成功
15、勤奋学习活跃思维热爱你的老师锁定目标迎接期中
16、BelieveSucceed
17、信心决心恒心专心
18、勤能补拙静能生慧
19、文明守纪团结奋进
20、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我努力我成功
21、是用三年的时间换来一辈子的幸福,还是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忏悔这三年。
22、信心决心专心恒心
23、诚实勤奋拼搏进取日行一善
24、投入时间加强记忆探究方法
25、天道酬勤厚积薄发静能生智
26、弱者等待时机强者抢抓时机
27、端正态度注意细节你追我赶共同进步
28、命不能争,运可以造。弱者认命,强者抗命,能者求命,智者造命。
29、态度改变学习学习改变命运团结创造无限/天道酬勤厚积薄发
30、态度决定一切努力才能成功
31、BelieveAchieveSuccessLearnsLeaders
32、锁定目标奋斗不息态度决定一切坚持就是胜利
33、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乐学善思
34、未来扎根现在现在孕育未来
35、成功=方法+勤奋+坚持
36、学真知做新人争真修臻
37、自信励志合作竞争学做真人学求真知
38、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没有绝对的失败,只有暂时没有取得成功。
39、NopainsNogains
40、读书改变命运静由心生
41、做一个有细节的人勿以善小而不位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指导思想――农村体育教师亟待转变观念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农村体育教学工作一直不受重视,体育教师对上好体育课缺乏热情,一味地使用“军体课”的教学模式。这些都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了,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师应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设计好每一堂课。
第一,创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教师应重视启发诱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律、自控、自评的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相结合,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要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学生具有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具有高尚的情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练,身心都健康发展。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要充满感情,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在承受一定的负荷时不感到疲劳,应当避免过去那种“警官式”教学,真正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第四,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只用一种标准来衡量、评价学生显然是不科学的。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在评价学生时,应采用多种尺度来衡量,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他们养成锻炼的好习惯。
以上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是通过体育理论课讲授和实践课教学完成的,在教学中应该从传授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入手,把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作为出发点,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贯穿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课程设计――既突出自主性,又注重实效性
体育教师在设计每堂课时,应首先考虑到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这是实施“健康第一”的具体体现。每堂课应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学练,每个环节都不应让学生感到过分“为难”,同时又能巧妙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场地、器材布局要合理,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队形的编排,而且经常变化场地布局和学生队形,可以使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身体练习应多样化、游戏化。身体练习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但把相对困难的练习进行简单的变化,就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要提高器材的利用率,尽可能使一器多用。利用同一器材创编多种练习方法,保证身体练习的需要。教师要因地制宜、自创教具,根据教材需要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安全的教具。农村学校场地小,体育设施简易,而且农村学生天性好动、不易约束,这些都存在安全隐患。所以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重视安全问题,在各个环节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总之,体育课的设计必须遵循教育教学和人体运动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这对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技术、技能,防止伤害事故,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组织――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
体育课的组织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组织工作是否严谨、合理,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的效果。组织工作的内容包括体育课堂常规、队列队形运用、分组教学(分层教学)、场地器材的布置以及体育干部的培养和使用等。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年龄、性别特点、场地器材等情况统筹安排,讲究实效。
第一,制订课堂常规,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严密组织教学。常规制订后,作为师生的共同准则,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此外,常规必须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对新入学的班级更加重要。
第二,根据体育课各部分的任务、要求及场地布置情况,合理编排队列队形,使各部分紧密衔接,这是体育教学中的组织工作之一,也是一种教学技巧。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加强队列队形的训练,增加练习形式,使枯燥的队列队形训练多样化,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第三,注重分层教学,采用哪种组织形式,教学时间如何分配,主要根据教学内容、任务、学生人数、教材性质、难易程度、场地器材、性别差异等情况来确定,不能模式化、形式化。